用电枢电流作为直流电机实时速度反馈的探讨

用电枢电流作为直流电机实时速度反馈的探讨

一、以电枢电流作为直流电机实时转速反馈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肖扬[1](2021)在《绝热层缠绕成型纠偏方法与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固体火箭发动机绝热层是一种介于发动机复合材料壳体和固体推进剂之间的一层隔热、耐烧蚀的材料。在发动机运行过程中,绝热层能够减缓燃烧室内高热高压气体对于壳体的破坏作用,保护壳体的完整性。目前国内绝热层成型主要采用人工贴片方法,制作周期长,质量稳定性低;缠绕成型是一种利用自动缠绕设备将一定宽度的橡胶胶带缠绕到芯模表面成型的方法,该方法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且成型质量稳定性高。在缠绕过程中,需要保证橡胶胶带缠绕位置准确,进而保证绝热层成型质量。本文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首先,结合芯模外形特征,设计了一种绝热层自动缠绕成型工艺方案,根据方案需求设计了绝热层自动缠绕设备及压力控制装置,分析了缠绕成型的关键技术。其次,设计了绝热层缠绕纠偏方案与纠偏机构,并分析了自动纠偏控制系统,介绍了纠偏常用措施、纠偏控制原理及纠偏控制的各部分功能,并对自动纠偏系统的硬件组成进行分析,设计了电机可逆驱动方案。并提出了纠偏和电机驱动的软件方案。第三,对纠偏控制系统进行建模仿真,首先分析了系统各环节的数学模型,对于直流电机,在建模的基础上设计了电流环、转速环双闭环调速系统,经过仿真验证,电流环能够抑制电流超调,转速环的稳定性和快速性良好,无振荡。最后,在纠偏系统建模的基础上设计了模糊自整定PID控制策略,设计了模糊自整定PID控制器并应用于纠偏系统的数学模型中。Simulink仿真结果表明,该策略能够良好的抑制超调,调节速度快,响应曲线无振荡,纠偏效果明显优于PID策略。本文的研究成果为绝热层缠绕成型过程提供了可靠的纠偏方法和控制策略,仿真结果验证了控制策略的有效性,为绝热层缠绕工艺方案及设备方案的设计提供有力支撑。

张文强[2](2021)在《羊用电动撒料车精确投料同步控制系统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新疆肉羊养殖规模的不断增大,对肉羊的饲喂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以往的传统机械饲喂形式已渐渐不能满足要求,肉羊的饲喂也需要向着高质量、高效率方向发展,追求精准饲喂。本文以DYS-5型羊用电动撒料车为控制对象,设计了一种基于主从式模糊PID控制策略的直流电机同步控制系统,通过对驱动电机、刮板电机和送料带电机转速实时同步调节,实现了电动撒料车投料量的精确控制。极大程度上缓解了传统机械饲喂在撒料过程中,投料不均匀,投料精度低,劳动强度大等问题,为实现肉羊饲喂智能化、精准化提供了技术支撑。(1)撒料车电机数学模型的建立。对DYS-5型羊用电动撒料车的结构原理介绍,以驱动电机、刮板电机和送料带电机为研究对象,对控制系统的控制结构进行了设计。结合撒料车的工作环境和控制要求,对几种常用电机调速和启动方式的对比分析,确立了撒料车电机采用改变电枢电压的调速方式和降压启动方式。结合串励直流电机的转速特性、转矩特性和机械特性,建立了撒料车电机的数学模型,为控制系统仿真提供了被控电机模型。(2)基于模糊PID的主从式多电机同步控制系统仿真。基于PID原理设计了PID控制器,将PID控制器与模糊控制器相结合,确立其模糊集、论域和隶属度函数,设计了模糊PID控制器,以电机数学模型为被控对象,分别搭建了基于PID算法和基于模糊PID算法的主从式多电机同步控制系统。对两种控制系统的结果分析对比得到:基于模糊PID算法的主从式多电机同步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动态响应特性,反应速度更快,超调量更小,收敛速度更快,鲁棒性更强,能够适用于羊用电动撒料车的精确投料调节。(3)电机同步控制系统的设计。以同步调节串励直流电机的转速为目标,根据DYS-5型羊用电动撒料车的结构特点,结合以STC12C5A60S2为芯片的单片机模块、LCD1602的液晶显示模块、霍尔传感器测速模块、电机驱动模块和电池模块,搭建成了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以KeilVision4为软件平台,设计了主程序、终端服务程序、模糊PID子程序和PWM定时器输出程序,形成了整个控制系统的总程序。硬件电路与软件程序的结合,搭建成了整个控制系统。(4)系统参数确立及性能验证试验。为了探究车速、刮板电机转速、送料带电机转速三个工作参数对DYS-5型羊用电动撒料车投料量的影响规律,进行了探究试验,对数据结果进行了处理分析,得到定量精确投料为4kg时的工作参数,将参数录入至控制系统中,以撒料车为被被对象,进行系统性能的验证试验。试验表明投料量误差率较低,表明系统能够稳定精确地调节各个电机转速。提高了电动撒料车的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使饲喂过程更加智能化,验证了控制系统的稳定性。

袁洁[3](2021)在《永磁同步电机模型预测电流控制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永磁同步电机(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PMSM)凭借其体积小、转矩性能优良的优势现已在数控、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传统的PI控制策略在参数调节时具有调节不易、响应速度与超调量之间相互制约的缺点,为满足不同领域对PMSM调速系统控制性能的要求,研究高性能的控制策略是必要的。本文在此背景下开展了对PMSM模型预测电流控制(Model Predictive Current Control,MPCC)策略的研究。首先,本文对PMSM的结构进行了分析,推导了面贴式PMSM在不同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介绍了PMSM矢量控制策略,为MPCC打下基础。其次,本文针对传统的最优占空比MPCC中第二个电压矢量固定为零矢量导致其稳态性能欠佳的问题,提出了两种控制策略。其一,为提高系统的稳态性能,提出了改进的最优占空比MPCC,即在进行电压矢量组合时,将上一时刻最优电压矢量的定位用于下一时刻备选电压矢量的定位,备选电压矢量的个数由6减至3;为降低系统的开关频率,将不必要的电压矢量组合进行筛选,对电流进行了5次预测。其二,针对改进的最优占空比MPCC的计算负担并未显着减少这一问题,将无差拍思想引入至iq无差拍控制中,提出了一种减小计算负担的MPCC。第二种控制策略又根据第二个电压矢量是否固定为零矢量细分成了Ⅰ、Ⅱ两种控制策略。然后,利用matlab/simulink进行仿真,结果表明,第一种控制策略在不影响算法计算负担和系统动态响应速度的前提下,较传统的最优占空比MPCC取得了更佳的稳态性能。在第二种控制策略中,控制策略Ⅰ与传统的最优占空比MPCC相比,计算负担减少了66.67%,系统的动静态控制性能并未改变;而控制策略Ⅱ较控制策略Ⅰ虽增加了1次计算量,但系统的稳态性能有所提升。因此,控制策略Ⅱ较传统的最优占空比MPCC及改进的最优占空比MPCC相比,其稳态性能不仅得到提升,而且计算负担也有所减轻,为所提策略中最优的控制策略。最后,利用RT-LAB平台将所提算法中最优的控制策略与传统的控制策略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证明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及可行性。

宫迎娇[4](2021)在《基于肌张力反馈的深层肌肉刺激仪控制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深层肌肉刺激仪通过频率为15~60 Hz的机械振动作用于人体,是治疗软组织疼痛、缓解肌肉痉挛或松弛的常用仪器,广泛应用于各类肌肉疾病、神经疾病的治疗与辅助治疗、运动康复以及家庭保健等领域。分析市面上现有的肌肉刺激仪发现,其控制系统大多采用开环控制的控制方式,治疗过程中刺激仪无法感知治疗效果。若能将开环控制改为闭环控制,在控制系统中加入对治疗效果的反馈环节,深层肌肉刺激仪的性能将得到提升。基于此,论文选取肌张力为治疗效果的表征量,设计了一种基于肌张力反馈的深层肌肉刺激仪控制系统。论文设计了系统的硬件方案,选取STM32系列单片机为主控芯片,以无刷直流电机提供动力,设计了肌张力采集模块、电流检测模块、电机控制驱动模块的电路,以肌张力反馈、速度反馈、电流反馈三闭环的控制方式实现无刷直流电机的速度控制;控制算法上,肌张力反馈环节采用模糊控制算法,分析了肌张力反馈环节特点,根据操作人员在实际使用中积累的使用经验设计了肌张力模糊控制器;电流反馈、速度反馈环节采用增量式PI算法,建立了电机控制器、电机本体的传递函数模型,设计了电流PI调节器、速度PI调节器;分别对电流反馈、速度反馈、肌张力模糊控制环节进行仿真分析,并对控制系统进行了整体仿真分析,验证设计的合理性并进行参数优化;研究了控制系统软件设计,引入μC/OS-Ⅱ实时操作系统,设计了各用户子程序;对系统进行了调试验证,证明系统软硬件方案合理,算法有效,系统运行稳定,性能良好。

任相[5](2021)在《电传动内燃机车励磁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今随着电力机车的发展,内燃机车已经濒临淘汰的边缘,但是由于自备能源的特点,使其在铁路运输中存在一定价值,目前,运行的内燃机车数量为六千余量。电传动系统性能优劣直接影响内燃机车安全平稳的运行,内燃机车电传动系统包括主发励磁控制和辅发励磁控制两部分。本课题所研究的DF4和DF7型内燃机车生产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现在主要用于调车机车和小运转机车,受限于当时电力电子技术水平,导致机车故障率高,不能满足人们要求,而如今电力电子技术发展迅速,因此采用先进电力电子技术对内燃机车励磁控制系统进行改进很有必要,使机车运行更加平稳和安全。本课题主要对内燃机车柴油发电机组和辅发励磁蓄电池充电电路进行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内燃机车作为铁路运输牵引动力来源,因此需要对内燃机车牵引特性进行分析,同时分析内燃机车能量流动和采用柴油机直驱的内燃机车牵引特性,引出直驱内燃机车牵引特性不满足内燃机车牵引特性,因此内燃机车必须采用传动装置。本课题研究对象是DF4和DF7系列内燃机车所采用的电力传动装置为交-直流传动,然后对电力传动结构采用的型号和参数进行介绍。最后建立内燃机车电机的数学模型,为后面励磁控制系统的研究提供基础。(2)针对电传动内燃机车在负载发生扰动下,转速会发生波动,致使柴油机功率与牵引发电机功率不匹配,导致机车运行不平稳。本文提出BP神经网络预测进行内燃机车转速控制,并对内燃机车调速系统进行数学建模,以及对目前内燃机车调速系统所采用的控制算法进行分析。最后对BP神经网络预测的内燃机车转速控制系统搭建仿真模型并进行仿真实验,同时对目前所采用的经典算法进行实验对比,结果证明,基于BP神经网络预测控制的内燃机机车调速系统控制性能好,同时针对负载突变时响应快、超调量小和调整时间短。(3)完成内燃机车调速系统设计和改进后,需要对内燃机车励磁调节器进行设计。首先对恒功率励磁原理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其工作原理提出恒功率励磁控制策略,并对励磁调节系统进行数学建模。针对内燃机车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设计出基于模糊自适应PID的励磁调节器,同时搭建内燃机车恒功率励磁控制系统仿真模型进行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课题提出的模糊自适应PID励磁调节器对内燃机车恒功率励磁系统有较好的控制性能,同时使主发电机的输出端电压更加稳定。(4)针对内燃机车在辅发蓄电池充电中,蓄电池电量耗尽时进行充电导致充电电流过大现象,对内燃机车辅发励磁充电电路原理进行分析。结合Buck电路的特点设计出带Buck缓冲的辅助发电机励磁充电电路,并对控制算法改进为电压电流双环PI控制。通过对带Buck缓冲的辅助发电机励磁充电电路模型进行理论分析以及仿真实验,结果证明,带Buck缓冲的辅助发电机励磁充电电路可以将蓄电池充电电流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张锦华[6](2021)在《激光线缆标印机线缆驱动控制系统研究》文中提出激光线缆标印是一种利用激光将参数信息永久标记至线缆表面的一种加工工艺,在航空航天和国防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现阶段,激光标印机的线缆驱动控制设备自动化程度不足,为提高激光线缆标印机的工作效率,需要对线缆从放线、标印和收线等方面进行驱动控制研究,在线缆驱动控制过程中保证线缆恒张力传输,避免出现线缆褶皱、破损或松弛等情况影响标印质量。因此针对此问题,研究激光标印机配套线缆驱动控制系统,符合行业的生产发展需要。从线缆驱动控制的组成和技术要求入手对系统进行了方案设计,通过对张力产生的原理以及线缆驱动装置的特点进行分析,将线缆驱动装置分为放卷单元、标印单元以及收卷单元进行研究,进而对各单元建立了数学模型。通过对线缆驱动过程中影响张力控制的因素分析,得出速度为影响张力控制的主要因素。根据线缆驱动控制中各单元对张力控制的要求不同,并结合张力执行电机的控制特点,确定了各段张力控制方案,结合不同张力段的控制特点对各单元结构进行了设计,并对相关重要部件进行了选型。为解决线缆驱动张力控制难题,通过结合各单元控制方案设计,针对非线性张力控制系统使用模糊算法对PID控制参数进行动态自适应参数整定。考虑到本张力控制中,放卷单元为主要控制对象,其速度指令以标印内容所指定的速度为基准,利用Simulink对放卷单元进行建模仿真,对张力阶跃响应曲线进行对比分析后,结合模糊PID控制算法分析了在不同的速度影响下张力的变化情况,得出模糊PID控制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对速度变化不敏感,可以完成对张力控制系统的良好控制。结合张力系统的控制方案、策略和要求,对线缆驱动控制进行了硬件和软件研究。选择TI公司的DSP28335数字信号处理器构成张力控制系统下位机,并对信号模数转换电路、电流及速度采样电路、系统串行通信电路等进行了设计。并使用CCS集成开发环境实现张力系统连接调试以及分析工作,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建立了包括主程序、中断服务、采集通信等子程序。在PC中结合Lab VIEW开发环境作为上位机,设计了线缆驱动张力控制系统界面,包括登录权限、张力采集以及数据通信三部分,实现了对仿真实验的相关曲线及数值进行直观的显示与调节。通过建立张力实验平台对线缆驱动控制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器能够满足线缆驱动控制要求,具有抗干扰能力强、稳定性好和调节速度快等特点,可为线缆驱动系统的整机动态张力控制方案提供参考。

吕鹏程[7](2020)在《永磁同步电机参数辨识与转矩控制研究》文中认为永磁同步电机(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PMSM)如今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对性能要求较高的驱动控制场合,因为其拥有高效率,高功率因数,大转矩惯量比以及较宽的调速范围等特点。随着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具有大转矩、高转速特点的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Interior PMSM,IPMSM)被广泛运用于电动汽车行业。因为这种内置式电机具有转子磁路不对称的特点,能够产生磁阻转矩,所以需要设计最大转矩电流(Maximum Torque per Ampere,MTPA)控制策略来发挥IPMSM大转矩的特点,利用此方法控制磁阻转矩,使电机能使用最小的定子电流输出最大电磁转矩,从而提高IPMSM的转矩输出效率。为了对电动汽车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进行大转矩的稳定控制,在考虑电机磁饱和的情况下,对MTPA的控制策略进行研究,并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控制策略。针对交直轴电感变化会影响最优定子电流,影响公式法MTPA控制的控制精度的问题,提出一种永磁同步电机电感辨识策略,并将电感辨识结果作表运用于公式法MTPA控制中,提升了公式法MTPA控制的控制精度。提出一种d轴电流搜索法的MTPA曲线标定方法,通过重复修改给定转矩值实现对MTPA曲线标定工作,有效简化了标定工作,为查表法MTPA控制提供基础数据。研究一种虚拟高频信号注入的IPMSM的最大转矩电流比控制策略,无需实际在电流中实际注入高频信号就可以得到最优定子电流矢量角,反馈到电流给定,完成在线MTPA控制。使用Matlab/Simulink对上述策略进行仿真验证理论正确性;再通过基于DSP与RT-LAB的硬件在环仿真系统对上述MTPA控制策略进行实验。采用PRIUS二代电机为对象进行硬件在环仿真实验,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进一步验证所研究的MTPA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柏海龙[8](2020)在《基于μC/OS-Ⅲ的AGV控制系统设计及调速系统研究》文中指出目前随着电子商务和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物流装备的发展也处于势在必行的阶段,作为物流装备行业中的代表产品自动导引车(AGV),更是应该全方位的发展,从而能够满足物流产业自动化的需要,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失误及劳动强度,促进物流行业向高端技术型产业的转变。基于此,本文对设计的自动导引车控制系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成功研究开发了自动导引车软硬件系统,而针对自动导引车运行定位不准确的问题,从基础理论出发,研究分析了自动导引车直流电机的调速系统。首先,研究开发了自动导引车硬件系统,在分析自动导引车硬件系统的总体需求基础上,介绍了自动导引车的机械结构,然后总体规划设计了自动导引车的控制系统的硬件结构,接着逐步分析自动导引车硬件控制系统中的各部分模块,同时设计了自动导引车嵌入式处理器对应的模块电路,完成自动导引车嵌入式控制器主控板的设计。其次,以μC/OS-Ⅲ实时操作系统为平台,研究开发了自动导引车软件控制系统,并根据μC/OS-Ⅲ实时操作系统内部的运行机制和自动导引车软件控制系统的需求,结合自动导引车硬件控制系统,对软件控制系统的起始任务、各模块任务、任务间的通信进行了详细分析与设计,完成基于μC/OS-Ⅲ操作系统的自动导引车软件控制系统的开发。最后,对自动导引车电机调速系统进行了研究,从基础理论出发,根据直流电机数学动态响应表达式建立了直流电机离散状态空间模型,然后根据PID控制算法和卡尔曼滤波算法的基本原理设计了数字PID控制器和卡尔曼滤波器,最终建立自动导引车基于卡尔曼滤波器的直流电机PID调速系统,并通过仿真验证了调速系统的优越性能。

初旭[9](2020)在《六相永磁同步电动机弱磁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多相电机调速控制系统中采用弱磁控制策略,可以使电机具有宽速运行的优点,从而满足低速到高速不同控制的需要。弱磁控制方法复杂多样,选用合理的控制方法使永磁同步电动机(permanent magnet synchrobous motor,PMSM)的弱磁性能得到提高,弱磁扩速能力进一步增强一直是PMSM弱磁控制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国内以往所使用的弱磁控制方法控制系统比较复杂,实时性较差,精准度较低,鲁棒性较弱。针对传统弱磁控制方法的不足,本文将对六相PMSM弱磁控制策略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推导出各坐标系间的变换矩阵以及六相PMSM在各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据此在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上搭建了六相PMSM调速控制系统。其次,对六相PMSM的id=0控制和MTPA控制进行了总结性分析。推导出id=0控制方法下电机电磁转矩与其交轴电流之间的关系式,以及最大转矩电流比控制(MTPA)方法下电机电磁转矩与其交直轴电流标幺值之间的关系式;之后分别对两种控制方法进行了仿真实验。再次,设计了六相PMSM的弱磁控制策略。推导出六相PMSM最小磁链转矩比弱磁控制方法下交直轴电流计算公式,分析了六相PMSM弱磁控制的基本原理,明确了弱磁控制下电机电流矢量的运动轨迹并对弱磁控制策略的实现过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之后对所使用的最小磁链转矩比弱磁控制方法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本文所使用控制策略不仅减小了电机的铜耗还在电机输出转矩不变的情况下拓展了电机的升速范围。最后,搭建了基于TI公司型号为TMS320F28335的DSP芯片实验平台,并设计了电源模块、采样模块、PWM输出模块;实验表明本文所设计的六相PMSM矢量调速系统可以完成相应的功能,满足了设计要求。

王雪娇[10](2020)在《基于稳定裕度的故障诊断与分类的研究及应用》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以及“中国制造2025”的不断推进,现代工业系统的规模也日趋增大,自动化程度也越来越高。相应地,人们对工业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生产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使得故障诊断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此同时,近些年来数据存储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工业系统中越来越多的过程数据能够被保存下来,这也使得数据驱动的故障诊断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工业系统中,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此外,随着工业系统健康管理和维护等相关需求的不断攀升,故障分类技术作为故障诊断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在系统健康管理与维护的过程有着重要的作用,也受到了很多关注,并且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与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是基于稳定裕度的故障诊断及分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首先,本文将稳定裕度作为一个指标来量化系统稳定性,且给出了基于模型的稳定裕度的定义,并找到了稳定裕度与系统稳定核描述(SKR)和象描述(SIR)之间的关系,给出了稳定裕度的另一种描述形式。其次,由于现代工业系统的复杂度越来越高,很难用一个精确的数学模型去对整个系统及其稳定裕度进行描述。因此,本文将研究重点放在数据驱动的稳定裕度的研究之中。数据驱动稳定裕度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转化为求解控制器的数据驱动SKR和被控对象的数据驱动SIR。本文给出了在控制器信息已知和未知情况下的SKR估计方法以及数据驱动SIR的最小二乘实现。此外,实时稳定裕度的实现也被转化为实时数据驱动SIR的实现,SIR的实时估计则通过改进的递推最小二乘法来实现。最终实现了系统稳定裕度的实时估计。再者,针对工业系统的实时故障分类的需求,本文设计了基于稳定裕度的实时分类器,将实时估计的稳定裕度作为故障分类的一个重要指标。除此之外还引入一段时间内的系统输入输出数据去辅助稳定裕度进行故障分类。而在分类器的设计过程中,通过比较多种神经网络多分类器的分类效果,最终采用了LM-BP神经网络多分类器来实现多种故障的分类。最后,利用双闭环直流电机调速系统来实现以上研究内容的应用及验证。验证结果显示,本文提出的稳定裕度的数据驱动估计方法具有较高的估计精度;并且在对电机系统的五种故障进行分类时,所设计分类器具有较好的分类效果。

二、以电枢电流作为直流电机实时转速反馈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电枢电流作为直流电机实时转速反馈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绝热层缠绕成型纠偏方法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1 课题研究背景
        1.2.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固体火箭发动机绝热层缠绕成型工艺及设备研究现状
        1.3.2 纠偏系统研究现状
        1.3.3 纠偏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总体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总体框架
2 绝热层自动化缠绕整体方案
    2.1 芯模外形特征及缠绕成型特点分析
        2.1.1 芯模外形特征分析
        2.1.2 缠绕成型特点分析
    2.2 绝热层缠绕工艺方案设计
    2.3 自动化缠绕方案与缠绕过程分析
        2.3.1 自动化缠绕方案介绍及关键技术分析
        2.3.2 自动缠绕过程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纠偏方案及控制系统设计
    3.1 绝热层缠绕纠偏方案设计
        3.1.1 胶带跑偏原因分析
        3.1.2 工程常用纠偏措施
        3.1.3 纠偏方案设计
    3.2 绝热层缠绕纠偏机构设计
    3.3 纠偏控制系统原理与功能
        3.3.1 纠偏控制系统原理
        3.3.2 纠偏控制系统功能
    3.4 纠偏控制器选择分析
    3.5 跑偏量检测方案
        3.5.1 RLK-168入射式传感器
        3.5.2 RLK-187反射式传感器
        3.5.3 传感器安装位置
    3.6 传动机构选择分析
    3.7 电机的选择分析
        3.7.1 步进电机
        3.7.2 伺服电机
    3.8 伺服电机驱动方案
        3.8.1 PWM控制原理
        3.8.2 双极式可逆驱动
        3.8.3 单片机驱动PWM可逆调速系统
    3.9 软件方案
        3.9.1 胶带纠偏控制器程序
        3.9.2 电机驱动子程序
    3.10 本章小结
4 纠偏控制系统建模分析
    4.1 传感器检测模型
    4.2 蜗轮蜗杆传动模型
    4.3 纠偏辊模型
    4.4 直流电机数学模型
    4.5 直流电机控制
        4.5.1 双闭环控制策略
        4.5.2 电流环调节器设计
        4.5.3 转速环调节器设计
    4.6 电流、转速环参数计算
        4.6.1 电流环参数计算
        4.6.2 转速环参数计算
    4.7 纠偏控制系统整体模型
    4.8 本章小结
5 模糊自整定PID控制策略
    5.1 纠偏控制闭环系统
    5.2 PID控制策略
        5.2.1 模拟PID控制原理
        5.2.2 数字PID控制原理
        5.2.3 PID控制器缺点
    5.3 模糊控制策略
        5.3.1 模糊控制简介
        5.3.2 模糊控制器原理与组成
        5.3.3 模糊控制的特点
        5.3.4 模糊控制的缺点
    5.4 模糊+PID控制策略
        5.4.1 模糊PID复合控制策略
        5.4.2 模糊自整定PID控制策略
    5.5 模糊自整定PID算法设计
        5.5.1 变量模糊化
        5.5.2 建立模糊规则
        5.5.3 解模糊化
    5.6 算法仿真验证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羊用电动撒料车精确投料同步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多电机同步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控制结构的国内外现状
        1.2.2 控制算法的国内外现状
    1.3 总结分析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撒料车电机控制设计与模型建立
    2.1 撒料车原理结构
    2.2 撒料车电机控制系统结构设计
    2.3 撒料车电机调速方式设计
        2.3.1 电机调速方式的确立
        2.3.2 脉宽调制技术
    2.4 撒料车电机启动方式设计
    2.5 撒料车电机数学模型的建立
        2.5.1 转速特性
        2.5.2 转矩特性
        2.5.3 机械特性
        2.5.4 电机建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模糊PID多电机同步控制系统仿真
    3.1 PID控制器设计
    3.2 模糊控制器
        3.2.1 模糊化
        3.2.2 模糊规则和模糊推理
        3.2.3 解模糊化和输出量化
    3.3 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
        3.3.1 撒料车电机模糊PID调节过程
        3.3.2 模糊集、论域和隶属度函数的确立
    3.4 仿真与结果分析
        3.4.1 系统整体仿真
        3.4.2 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控制系统的整体设计
    4.1 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4.1.1 单片机模块
        4.1.2 液晶显示模块
        4.1.3 传感器测速模块
        4.1.4 驱动器模块
        4.1.5 电池模块
        4.1.6 电机同步控制系统
    4.2 控制系统的软件程序设计
        4.2.1 软件平台
        4.2.2 主程序设计
        4.2.3 终端服务程序设计
        4.2.4 模糊PID子程序设计
        4.2.5 定时器输出
        4.2.6 总程序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性能验证试验
    5.1 撒料车工作参数试验研究
        5.1.1 试验目的
        5.1.2 试验指标
        5.1.3 试验条件
        5.1.4 因素水平确定
        5.1.5 试验方法
        5.1.6 结果分析
    5.2 控制系统参数录入
    5.3 整体系统性能验证试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3)永磁同步电机模型预测电流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PMSM系统的控制策略
    1.3 模型预测控制的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和矢量控制
    2.1 永磁同步电机的分类
    2.2 三种坐标系及其坐标变换
        2.2.1 坐标变换基本原理
        2.2.2 Clark变换及其逆变换
        2.2.3 Park变换及其逆变换
    2.3 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2.3.1 ABC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2.3.2 αβ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2.3.3 dq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2.4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
        2.4.1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的组成
        2.4.2 SVPWM基本原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改进的最优占空比模型预测电流控制
    3.1 单矢量模型预测电流控制
        3.1.1 预测模型
        3.1.2 价值函数的选取
        3.1.3 控制延时补偿
        3.1.4 单矢量MPCC的基本原理
    3.2 最优占空比模型预测电流控制
    3.3 改进的最优占空比MPCC
        3.3.1 有限控制集的优化
        3.3.2 矢量作用时间计算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减小计算负担的模型预测电流控制策略
    4.1 PMSM双矢量MPCC
    4.2 基于矢量作用时间的MPCC
    4.3 减小计算负担的MPCC控制策略
        4.3.1 第二个电压矢量固定为零矢量的MPCC
        4.3.2 第二个电压矢量不限定为零矢量的MPCC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PMSM模型预测电流控制仿真与实验结果分析
    5.1 IOD-MPCC仿真结果分析
        5.1.1 IOD-MPCC仿真模型的建立
        5.1.2 IOD-MPCC仿真结果及分析
        5.1.3 两种控制策略仿真对比结果
    5.2 RCB-MPCC仿真结果分析
        5.2.1 RCB-MPCC仿真模型的建立
        5.2.2 RCB-MPCC仿真结果及分析
        5.2.3 四种控制策略仿真对比结果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RT-LAB实验平台介绍
        5.3.2 ODC-MPCC与 RCBⅡ-MPCC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致谢

(4)基于肌张力反馈的深层肌肉刺激仪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
2 深层肌肉刺激仪系统总体方案研究
    2.1 深层肌肉刺激仪硬件总体方案
    2.2 深层肌肉刺激仪软件总体方案
    2.3 本章小结
3 深层肌肉刺激仪系统硬件研究
    3.1 单片机模块电路设计
        3.1.1 单片机选型
        3.1.2 单片机模块电路
    3.2 肌张力传感器接口电路设计
    3.3 电机控制模块电路设计
        3.3.1 直流电机选型
        3.3.2 电机驱动方式
        3.3.3 电机驱动信号
        3.3.4 电机控制模块电路
    3.4 其他部分电路设计
        3.4.1 触摸屏接口电路
        3.4.2 J-Link程序烧录电路
        3.4.3 报警提示电路
    3.5 电源模块设计
        3.5.1 系统供电方案
        3.5.2 电源电路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深层肌肉刺激仪控制模型建立
    4.1 电机控制器建模
        4.1.1 电机控制器动态分析
        4.1.2 电机控制器参数计算
    4.2 电机本体建模
        4.2.1 电机本体动态分析
        4.2.2 电机本体参数计算
    4.3 电流调节器(ACR)设计
        4.3.1 电流环动态分析
        4.3.2 电流调节器(ACR)参数计算
    4.4 速度调节器(ASR)设计
        4.4.1 速度环动态分析
        4.4.2 速度调节器(ASR)参数计算
    4.5 肌张力反馈环节设计
        4.5.1 控制方式选择
        4.5.2 模糊控制原理
        4.5.3 模糊控制器设计
    4.6 本章小结
5 深层肌肉刺激仪仿真分析
    5.1 电流环仿真及分析
    5.2 速度环仿真及分析
    5.3 肌张力模糊控制器仿真及分析
    5.4 整体仿真
    5.5 本章小结
6 深层肌肉刺激仪系统软件研究
    6.1 电流反馈环节软件控制流程
        6.1.1 电流监测任务
        6.1.2 电流调节器(ACR)任务
        6.1.3 电流反馈控制任务
    6.2 速度反馈环节软件控制流程
        6.2.1 速度监测任务
        6.2.2 速度调节器(ASR)任务
        6.2.3 速度反馈控制任务
    6.3 肌张力反馈环节软件控制流程
        6.3.1 肌张力信号数字滤波
        6.3.2 肌张力监测任务
        6.3.3 肌张力模糊控制器(FC)任务
        6.3.4 肌张力反馈控制任务
    6.4 本章小结
7 深层肌肉刺激仪系统调试
    7.1 深层肌肉刺激仪硬件调试
    7.2 深层肌肉刺激仪软件调试
    7.3 深层肌肉刺激仪整机调试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硬件电路原理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电传动内燃机车励磁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内燃机车电力传动方式发展
        1.2.1 直-直流电力传动
        1.2.2 交-直流电力传动
        1.2.3 交-交流电力传动
    1.3 内燃机车励磁控制系统发展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内燃机车牵引性能分析及电力传动结构数学建模
    2.1 内燃机车牵引特性分析
    2.2 内燃机车电力传动结构
        2.2.1 柴油机
        2.2.2 主发电机
        2.2.3 整流器
        2.2.4 牵引电动机
        2.2.5 启动发电机
    2.3 内燃机车电机数学建模
    2.4 本章小结
3 内燃机车调速系统设计
    3.1 调速系统原理和数学模型
        3.1.1 调速系统原理
        3.1.2 调速系统数学模型
    3.2 调速控制器算法
    3.3 调速控制器的算法改进
        3.3.1 模型预测控制算法
        3.3.2 BP神经网络算法
        3.3.3 BP神经网络预测控制算法
    3.4 调速控制系统仿真
    3.5 本章小结
4 内燃机车恒功率励磁控制系统设计
    4.1 恒功率励磁原理
        4.1.1 牵引发电机的理想外特性
        4.1.2 牵引发电机的自然外特性
    4.2 恒功率励磁控制系统的设计
        4.2.1 励磁控制系统作用
        4.2.2 励磁控制系统工作原理
        4.2.3 恒功率励磁控制策略及数学建模
    4.3 恒功率励磁调节器的算法改进
        4.3.1 模糊控制
        4.3.2 模糊自适应PID励磁调节器设计
    4.4 恒功率励磁控制系统仿真
    4.5 本章小结
5 内燃机车辅发励磁充电电路设计
    5.1 充电电路控制及原理
        5.1.1 PWM产生原理
        5.1.2 充电电路原理
    5.2 充电电路设计及改进
        5.2.1 电路结构改进
        5.2.2 改进电路结构理论推导
    5.3 带Buck缓冲的辅助发电机励磁充电电路系统建模
        5.3.1 控制信号产生算法
        5.3.2 软件控制流程
    5.4 仿真实验
        5.4.1 带Buck缓冲的辅助发电机励磁充电电路模型
        5.4.2 仿真实验
    5.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激光线缆标印机线缆驱动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张力执行元件
        1.2.2 张力控制器
        1.2.3 张力控制算法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线缆驱动控制系统分析与研究
    2.1 线缆驱动控制系统结构设计
    2.2 工作原理
    2.3 放卷机构模型分析
    2.4 收卷模型分析
        2.4.1 收卷机构模型分析
        2.4.2 收卷锥度张力模型
    2.5 影响张力控制因素分析
        2.5.1 影响张力控制因素
        2.5.2 张力控制特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线缆驱动控制系统设计
    3.1 张力控制系统控制方案
        3.1.1 收卷部分控制方案
        3.1.2 放卷侧控制方案
        3.1.3 电机控制方案
        3.1.4 标印驱动控制方案
    3.2 控制系统结构设计
        3.2.1 放线结构布局设计
        3.2.2 标印结构布局设计
        3.2.3 收卷排线结构布局设计
    3.3 主要器件选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线缆驱动控制策略与建模仿真
    4.1 模糊PID控制算法
        4.1.1 PID控制算法
        4.1.2 模糊控制算法
        4.1.3 模糊自适应PID的参数整定
    4.2 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4.3 电机调速控制建模仿真
        4.3.1 SVPWM控制
        4.3.2 电机矢量控制
        4.3.3 电机矢量控制仿真
    4.4 张力控制系统仿真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线缆驱动控制器设计
    5.1 总体方案
    5.2 DSP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5.2.1 DSP控制芯片选择
        5.2.2 模数转换电路
        5.2.3 GPIO电平转换电路
        5.2.4 电流采样电路
        5.2.5 转子位置、转速检测电路
        5.2.6 通信隔离电路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线缆驱动控制系统软件设计与实验
    6.1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6.1.1 控制系统软件开发工具
        6.1.2 软件系统总体框架
        6.1.3 软件系统主程序结构
        6.1.4 电机调速中断服务程序设计
    6.2 张力控制系统设计
        6.2.1 张力采集子程序
        6.2.2 张力系统通信子程序
        6.2.3 电机控制子程序
        6.2.4 控制系统算法设计
    6.3 控制系统上位机软件设计
        6.3.1 LabVIEW程序设计
        6.3.2 LabVIEW子程序设计
    6.4 实验验证
        6.4.1 连续匀速放卷实验
        6.4.2 张力恒定电机变转速实验
        6.4.3 张力恒定负载干扰实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及创新点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永磁同步电机参数辨识与转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永磁同步电机的结构与发展
    1.3 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策略的研究现状
        1.3.1 MTPA控制
        1.3.2 电感参数辨识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与矢量控制
    2.1 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2.2 矢量控制
        2.2.1 矢量控制的基本原理
        2.2.2 矢量控制的基本电磁关系
    2.3 矢量控制的电流控制方法
        2.3.1 id=0控制
        2.3.2 最大转矩电流比控制
        2.3.3 弱磁控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需要电感参数的MTPA控制策略研究
    3.1 公式法
        3.1.1 MTPA基本原理
        3.1.2 公式法控制策略
    3.2 电感参数辨识
        3.2.1 永磁同步电机电感分析
        3.2.2 电感辨识算法
        3.2.3 高频响应信号提取
    3.3 仿真与分析
        3.3.1 仿真模型建立
        3.3.2 仿真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需电感参数的MTPA控制策略研究
    4.1 d轴电流搜索法
        4.1.1 搜索法基本原理
        4.1.2 搜索法控制策略
    4.2 虚拟高频信号注入法
        4.2.1 虚拟高频信号注入法基本原理
        4.2.2 虚拟高频信号注入法控制策略
    4.3 仿真与分析
        4.3.1 仿真模型建立
        4.3.2 仿真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硬件在环实验验证与分析
    5.1 半物理仿真平台简介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2.1 电感参数辨识实验
        5.2.2 公式法MTPA控制实验
        5.2.3 搜索法MTPA控制实验
        5.2.4 虚拟高频信号注入MTPA控制实验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静态电感表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致谢

(8)基于μC/OS-Ⅲ的AGV控制系统设计及调速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自动导引车硬件系统设计
    2.1 自动导引车总体需求分析
    2.2 自动导引车硬件系统总体设计
    2.3 嵌入式控制器主控板基础电路设计
    2.4 导航定位硬件系统设计
    2.5 蓝牙通信硬件系统设计
    2.6 动力驱动硬件系统设计
    2.7 本章小结
3 基于μC/OS-Ⅲ的软件控制系统设计
    3.1 嵌入式操作系统分析
    3.2 软件控制系统总体任务分析
    3.3 硬件初始化分析
    3.4 软件控制系统起始任务设计
    3.5 软件控制系统各模块任务设计
    3.6 软件模块任务间通信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自动导引车调速系统研究
    4.1 直流电机动态响应模型
    4.2 PID控制器设计
    4.3 卡尔曼滤波器设计
    4.4 卡尔曼滤波调速系统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六相永磁同步电动机弱磁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永磁同步电动机弱磁控制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六相永磁同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与基本控制方法
    2.1 多相电机的定义
    2.2 坐标变换和变换矩阵
        2.2.1 6s/2s的变换
        2.2.2 2s/2r的变换
        2.2.3 6s/2r的变换
    2.3 非线性的六相永磁同步电动机数学模型
    2.4 解耦的六相永磁同步电动机数学模型
    2.5 六相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矢量控制方法
        2.5.1 i_d=0控制
        2.5.2 最大转矩电流比控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六相永磁同步电动机弱磁控制方法研究
    3.1 六相永磁同步电动机弱磁控制原理
    3.2 六相永磁同步电动机弱磁控制策略研究
        3.2.1 最大输出功率弱磁控制
        3.2.2 最小磁链转矩比弱磁控制
        3.2.3 弱磁控制的实现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仿真研究及结果分析
    4.1 六相永磁同步电动机矢量控制仿真结果
        4.1.1 i_d=0控制仿真
        4.1.2 最大转矩电流比控制仿真
    4.2 弱磁控制仿真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六相永磁同步电动机弱磁调速实验系统的实现
    5.1 功率器件电路
        5.1.1 变频器电路的选择
        5.1.2 直流母线检测电路
        5.1.3 母线电容的选择
    5.2 采样电路
        5.2.1 电流传感器的选择
        5.2.2 转速测量电路
    5.3 控制板电路
        5.3.1 PWM电路
        5.3.2 DSP电源电路
    5.4 实验平台搭建及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10)基于稳定裕度的故障诊断与分类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模型的故障诊断技术研究现状
        1.2.2 数据驱动的故障诊断技术研究现状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模型的稳定裕度的定义
    2.1 系统描述
    2.2 互质分解技术
    2.3 稳定核描述和象描述
        2.3.1 稳定核描述
        2.3.2 稳定象描述
    2.4 基于模型的稳定裕度的定义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稳定裕度的数据驱动实现
    3.1 数据驱动的稳定核描述
        3.1.1 模型未知的数据驱动SKR辨识
        3.1.2 控制器信息已知的数据驱动SKR搭建
    3.2 数据驱动的稳定象描述
        3.2.1 数据驱动SIR的估计
        3.2.2 数据驱动SIR的在线估计
    3.3 稳定裕度的数据驱动实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稳定裕度的故障分类
    4.1 前期准备
    4.2 神经网络多分类器的设计
        4.2.1 BP神经网络分类器原理
        4.2.2 神经网络激活函数
        4.2.3 LM-BP神经网络
        4.2.4 基于动量梯度下降法的神经网络
    4.3 在线分类的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直流电机调速系统仿真实例应用
    5.1 直流电机模型概述
    5.2 仿真结果及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四、以电枢电流作为直流电机实时转速反馈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绝热层缠绕成型纠偏方法与控制研究[D]. 肖扬.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羊用电动撒料车精确投料同步控制系统研究[D]. 张文强.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3]永磁同步电机模型预测电流控制策略研究[D]. 袁洁. 湖南工业大学, 2021(02)
  • [4]基于肌张力反馈的深层肌肉刺激仪控制系统研究[D]. 宫迎娇.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5]电传动内燃机车励磁控制系统的研究[D]. 任相.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6]激光线缆标印机线缆驱动控制系统研究[D]. 张锦华. 长春理工大学, 2021(02)
  • [7]永磁同步电机参数辨识与转矩控制研究[D]. 吕鹏程.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
  • [8]基于μC/OS-Ⅲ的AGV控制系统设计及调速系统研究[D]. 柏海龙.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9]六相永磁同步电动机弱磁控制研究[D]. 初旭.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10]基于稳定裕度的故障诊断与分类的研究及应用[D]. 王雪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用电枢电流作为直流电机实时速度反馈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