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稠油蒸汽吞吐调剖技术

超稠油蒸汽吞吐调剖技术

一、超稠油蒸汽吞吐调剖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张晨[1](2019)在《超稠油油泥复合调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随着原油开采的不断深入,油田在生产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油污泥,若不能有效处理,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且油泥占地量大,不及时处理,囤积量越来越多。因此,不论从环境保护还是资源再利用的角度出发,我们都迫切需要寻求一种合理的油泥处理方法。通过对国内外常用的含油污泥处置技术的方法、原理、适用范围、特点以及新技术的发展的研究,并结合实际调研,介绍了我国石化企业几种典型的油泥处置技术的应用现状。辽河油田本着源于油藏,用于油藏的原则,开展油泥调剖技术研究,通过分析油田产出油泥组分和粒径,以油泥为主要原材料,添加适当化学药剂和固相颗粒得到一种新型油泥调剖剂。该调剖剂的封堵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该调剖剂岩心封堵率在99%以上,突破压力在10MPa以上,具有较高的封堵强度。耐冲涮实验表明:在经过100℃水蒸汽冲刷10PV后,渗透率和堵塞率均没有较大变化,说明该调剖剂耐温、耐冲刷性能优异,能够适应辽河油田稠油油藏调剖工作的需要。油泥调剖施工工艺简单、成本低、封堵效果好。可扩展到火驱、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蒸汽驱开发等领域。根据辽河油田稠油油藏情况,对含油污泥调剖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优化工艺参数。该技术有效的解决了含油污泥外排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为油田综合治理、降低生产成本提供了一项新措施,实现了有效的“控水稳油”。截至目前累计实施35井次,减少汽窜影响天数累计223天,减少影响产量累计1099吨,减少汽窜影响效果明显,现场取得较好的效果。累计措施增油1.2858万吨,增产创效360.54万元。累计注入油泥4524吨,节约油泥处理费452.4万元。两项合计效益为812.94万元,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经济效益。

师壮明[2](2019)在《SAGD双水平井低物性段酸压改造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石油资源需求量的不断攀升和常规油气资源量的减少,国家越来越重视超稠油的开发利用。蒸汽辅助重力驱油(SAGD)作为开发超稠油的前沿技术,其通过蒸汽腔的持续扩展加热冷油区,在蒸汽驱替、重力作用下原油下泄,具有较高的采收率。因此,研究SAGD技术对于超稠油油藏的开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的研究对象为辽河油田某一区块,其储层发育着低物性段,先期采用蒸汽吞吐方式开发,后转为SAGD开发。但由于储层发育着低物性段,其物性较差,造成SAGD蒸汽腔无法持续纵向扩展,其上方原油动用程度低,因而提出采用酸化压裂技术改造低物性段。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对目标区块的低物性段特征进行研究,找到识别低物性段的方法,根据低物性段的厚度、孔隙度、渗透率、突破时间指标对研究区块的低物性段划分为三类。然后以双水平井SAGD为例,根据目标区块地质特征、地震资料、钻井数据等,建立出精细三维地质模型,储量拟合误差为1.26%。再根据地质建模成果,利用CMG软件建立该区块的数值模型,并在模型中对低物性段所在的小层进行纵向加密来精确反映低物性段展布及垂向上的非均质性,完成全区及单井的历史拟合,分析低物性段对剩余油的影响。然后通过油藏数值模拟软件来模拟对低物性段酸压改造,结合现场施工情况,采用控制变量法来优化裂缝条数,裂缝半长、缝宽及酸用量,应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来定量评价裂缝条数,裂缝半长、缝宽与酸用量对酸压后产能的主次顺序与显着程度,然后从蒸汽腔形态、波及系数来评价低物性段酸压改造效果,得到一些指导目标区块低物性段酸压设计的结论,为目标区块合理的酸压改造低物性段提供科学依据。

杨梦露[3](2019)在《KMK油藏热采井生产动态及产出水来源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蒸汽吞吐是一种用于开发稠油油藏的成熟采油工艺,其主要机理是蒸汽对稠油的加热降粘作用,此外,还能起到改善油相渗透率、使岩石和原油受热膨胀、溶剂抽提的作用,且回采时注入储层的蒸汽具有一定驱动作用,能起到提高稠油采收率的效果。本文首先通过对KMK油藏蒸汽吞吐生产动态的分析,将KMK油藏的45口直井和126口水平井各周期的典型生产模式划分为:高含水低产油、低含水高产油、波动含水高产油和波动含水低产油四种模式,并总结出了几种主要的生产模式的变化规律。其次,对采用氮气泡沫凝胶调剖的井进行了生产效果评价,得出结论氮气泡沫凝胶在一定情况下可以改善直井的蒸汽吞吐效果。然后,通过对数据分析方法的总结与对比,构建出一套蒸汽吞吐热采井产出水来源的数据分析方法,通过对KMK油藏产出水、地层水和注入水的离子浓度、总矿化度、p H值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得出判别主因子计算式,计算得出各井对应的判别主因子的值,进而计算出产出水中地层水和注入水的权重系数;同时,对各井回采水率的值进行正态分布处理,进一步划分出地层水中的边底水、层间水组成。最后,结合现场实际进行筛选并得到了不同生产模式的井位分布图和产出水来源的井位分布图。论文研究成果对于KMK稠油油藏亟需改善产液剖面、改善蒸汽吞吐效果的问题具有指导意义,也给其他同样处于蒸汽吞吐高轮次的稠油油藏提供一种新的增产方法,为蒸汽吞吐热采井的产出水来源分析提供了新思路。

袁丹丹[4](2017)在《H-1区齐古组低效生产因素分析及提高采收率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注蒸汽热采是当前稠油开发的重要方式,但在此过程中蒸汽易沿高渗层窜流并发生粘性指进,从而导致驱油效率低下,最终采收率不高。H-1井区齐古组属于中孔中渗的岩性构造稠油油藏。该区块探明地质储量732万吨,动用储量328万吨,区块目前采用注蒸汽吞吐开发,受汽窜严重、含水率高、开井率低等影响,区块开发效益低下,采出程度仅15.8%。本文以H-1区为例对影响其开发效果的主控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并研究相应技术措施以提高采收率,对改善该区块开发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我国稠油油藏注蒸汽开发提高采收率提供积极参考和重要借鉴。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研究区块的油藏地质特征、开发动态情况及低效生产因素的分析,系统分析了研究区油藏的地层特征、构造特征、岩石特征、物性特征以及沉积特征和油藏特征的地质要素,为后续研究提供了详实的地质基础;并从区块开发历史到目前的生产动态,进行深入分析,明确区块当前开发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地质基础分析其形成原因和低效生产的因素。对研究区进行开发动态分析以及数值模拟研究明确了制约区块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为:油层厚度和原油粘度、吞吐注汽参数、开发井网等。针对制约该区块开发效果的各因素,提出了三种提高采收率的治理方案:a.注采参数优化及注汽模式调整,分别提出了当前注汽模式下的注汽速度、注汽强度和注汽压力优化;以及改进的注汽模式,包括面积组合式注汽、一注多采、交迭吞吐等模式。b.汽窜治理,分别从汽窜通道产生、识别、描述进行了研究,指导实践中尽早发现汽窜以提前治理减少损失。c.井网加密,结合当前注汽模式下的加热半径模拟和新疆油田其它区块加密案例、及本区块已实施的加密区域生产动态分析,证明了加密措施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龙泰铮[5](2016)在《欢127块封窜驱油复合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欢127块构造位置在辽河断陷西斜坡的南端上倾部位,位置处于欢喜岭油田的西南部,开发目的层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莲花油层、兴隆台油层。油层的平均有效厚度为29.5m,地质储量为1870×104t,含油面积为3.45km2。油层平均孔隙度为32.7%,渗透率为1.632um2。1998年,该区块始用蒸汽吞吐方式进行开发,到2012年12月底,共有油井377口,开井135口,日产油189t,综合含水92.2%,采油速度为0.34%,地质储量采出程度为25.09%,可采储层采出程度为83.7%,平均单井吞吐周期为13.8轮次,地层压力低至5.2MPa,该区块现正处在高轮次、高采出程度、高含水、低压、低产开发阶段。由于油层非均质性、井距小以及蒸汽超覆等因素的影响,多轮注汽生产后油层动用程度不均,出现高渗透层重复吸汽,原油粘度升高等现象,生产井中有81口油井发生过汽窜,占总井数的47.4%,井间汽窜严重,地层水侵入而中低渗透层有效动用程度较低,导致蒸汽吞吐过程中热能不能被有效利用,蒸汽吞吐效果变差。本文针对上述问题,为改善欢127块稠油井蒸汽吞吐中后期的吞吐效果,开展了欢127块封窜驱油复合技术的研究,从而解决高轮次吞吐井汽窜、油层纵向上吸汽不均和低压、油稠等问题。在此过程中,我们针对化学封窜技术进行了主要研究,优选出了热敏可逆水溶性凝胶化学封窜剂,耐温可达300℃,封堵率达91.2%,解决了常规封窜剂强度低,固相颗型堵剂可泵性差、无法通过防砂筛管的难题。在室内实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孪连表面活性剂为驱油助排剂,洗油率大于90.5%,降粘率可高达97.5%,耐温达300℃,20℃下表面张力为26m N/m。设计出施工参数后,配合封窜驱油复合技术进行现场实验研究,施工油井均未发生汽窜,压力有明显提高,在封窜调剖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王春智[6](2015)在《HDCS驱提高超稠油油藏采收率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对于埋藏较深、油层较薄的特、超稠油,常规开发和直井注蒸汽以及SAGD开发非常困难,国内外也没有成功开发经验以及先例可以借鉴。针对特超稠油油藏深、原油粘度高,注汽压力高、热波及范围小、热损失大以及回采效果差等系列开发难题,胜利油田通过HDCS强化采油技术对这种油藏进行了有效动用。本论文通过物理实验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开展了特超稠油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考虑到常规蒸汽吞吐后期可能出现的吞吐能量不足、产液量和原油产量降低等问题,HDCS吞吐多轮次生产后期亟待向蒸汽驱开发方式转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恢复区块压力、补充地层能量的作用。因此,HDCS吞吐转HDCS驱对于提高特、超稠油油藏的最终采收率意义重大。在研究吞吐生产转蒸汽驱生产过程中,借助于三维物理模型,对整个吞吐过程以及蒸汽驱替进行了具体的模拟,并深入探讨了降粘剂与二氧化碳在整个模拟过程中对原油性质的影响情况以及CO2和蒸汽对降粘剂扩散的影响等。试验过程中,对吞吐及转驱生产过程中的采油、产液、回采水、含水率等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通过三维物理模型在油藏不同位置的压力与温度实时检测功能,对油藏的温度压力变化在流体不同注入阶段进行了精确监测,得到了油藏温度场及压力曲线变化规律,首次对中深薄层特超稠油油藏吞吐转驱时机给出了含水85%以上,油藏压力35MPa的转驱准则。同时,对吞吐周期以及不同驱替阶段采出的原油性质作了实时跟踪研究,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分析可知,在注入了降粘剂后,水平井指端的进液量要比跟端的进液量少一些,而近井地带的原油性质会受到更为显着的影响;超稠油中的沥青质含量以及分子量能够通过降粘剂得到有效的降低。从空间分布上来进行分析,降粘剂的分布是很不规律的,采出的原油性质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单纯注入降粘剂,其扩散速度较慢,作用范围较窄。注入CO2后,能显着提高降粘剂扩散速度,并且使降粘剂作用范围得到扩大,此外,还能够使降粘剂的分布更为均匀。注入蒸汽后,原油的流动性更好,使得原油的性质更均衡。在实际开采时,在同一吞吐周期内,原油粘度会加大,如果周期增加,则降粘剂解缔作用会被削弱。注蒸汽热力采油过程中,注入蒸汽和地层流体的密度差会导致“蒸汽超覆”现象,同时注入蒸汽与地层流体的流度比远大于一般稠油油藏,这不但会降低蒸汽在油藏中的波及面积,也会由于高流度比而造成蒸汽汽窜现象,不但影响特超稠油的最终采收率也会给实际生产带来困难。针对这一难题本文研制了耐高温强化泡沫体系,在筛选驱替阶段的耐高温复合泡沫体系的组成过程中,主要是借助于双管并联驱替等室内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分别添加栲胶、碱木素的强化泡沫体系在油藏温度、地层水矿化度、注入方式等影响因素下的封堵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泡沫与两种凝胶体系均产生协同效应,体现为凝胶强化了泡沫的稳定性,而泡沫可携带凝胶更多的进入高渗层,进而实现泡沫体系的高效调剖;三维物理模拟实验表明,伴随蒸汽分别注入两种体系均可提高稠油油藏采收率,同时大幅降低含水率,栲胶泡沫体系的伴注蒸汽驱开采方式可比单纯注入蒸汽提高采收率20%左右,碱木素泡沫体系可提高11%左右。通过对胜利油田郑411区块目前开发状态的分析,论文进行了超稠油油藏的开发效果数值模拟研究。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通过反九点井网生产,合理注汽速度为200m3/d,推荐采注比大于1.2,油溶性降粘剂单井合理注入量为250m3500m3,二氧化碳的单井合理注入量为20000m3,油溶性降粘剂和二氧化碳在汽驱阶段合理的注入方式为分五个段塞注入降粘剂和二氧化碳的段塞注入方式。

宋秀芬[7](2015)在《曙光兴隆台超稠油油藏吞吐开发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曙一区超稠油开发到今天,地下矛盾尖锐复杂,稳产难度越来越大,制约了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认真组织实验,加强瓶颈技术的研究势在必行,以有效提高超稠油油藏开发水平。论文应用物理模拟、数值模拟方法,通过详细的现场实验及应用,开展了低碳有机酸解堵技术、高温防砂工艺,氮气泡沫凝胶调剖助排技术、选配注工艺,套损井选配注管柱工艺、套变井可掺洗机械堵水管柱、套损井小外径抽油泵,改进完善水平井分段注汽技术、水平井出水治理工艺、水平井强化采油技术的研究。有针对性的解决了超稠热采中影响采收的四大突出问题,分别是:部分区域动用程度低,开发效果不理想;中高轮次油气生产井地层能量低,汽窜严重;套损井比例高,井况问题制约油气生产井产能发挥;水平井开发矛盾突出,配套技术不完善。通过对论文中研发的新技术和工艺的实践,证明这些技术及工艺达到了提高超稠油蒸汽吞吐开采水平和实现兴隆台油藏高效开发的目的,为该类油藏的热采开发提供了有效依据。

王伟伟[8](2014)在《超稠油水平井混相凝胶调剖剂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为解决超稠油蒸汽吞吐中后期水平井油层动用不均、汽窜严重等问题,提高回采效果,研制了混相凝胶调剖剂。混相凝胶调剖剂由聚合物、交联剂、表面活性剂、气体生成剂组成。该调剖剂在地层中能使自身的体积膨胀45倍,能够进入到普通凝胶无法进入的空间,达到调剖、封窜、增加地层压力的作用。通过室内试验与现场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封窜、助排作用,该技术在超稠油水平井开采中后期应用前景广阔。

翟启世[9](2013)在《郑411块超稠油热采防汽窜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王庄油田郑411区块为带边底水的特超稠油油藏,其边部油井随吞吐轮次及采液量的不断增加,地层压降不断增大,边水沿低压、高渗带指进到井底,从而造成油井高含水,油气比降低。此外,该区块在注汽热采开发中还存在较为严重的汽窜现象,严重影响注汽效果,给开发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先期采用常规氮气泡沫堵调工艺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该工艺对水体大、能量足的水侵问题堵调有效期较短,调剖效果逐周期变差。为此石油开发中心在现有HDCS开发技术基础上,结合先期氮气泡沫调剖效果,研制了耐高温多相复合堵调体系,其阻力因子是常规高温泡沫的3倍以上,封堵性能大幅度增强。现场应用表明:栲胶泡沫体系能够有效封堵边底水水窜通道和汽窜通道,提高周期开发效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刘伟[10](2012)在《热化学复合体系提高超稠油油藏采收率机理研究》文中提出针对埋藏深、油层薄的特超稠油油藏,由于各种因素,利用目前常规蒸汽吞吐、SAGD等技术进行有效开发存在诸多问题。胜利油田经过多种技术的结合与创新,利用水平井热化学复合体吞吐技术(HDCS技术)对埋深1500m,油层厚度小于10m的特超稠油油藏实现了有效开发,随着吞吐周期的增加,如何利用热化学复合体系进一步提高已开发特超稠油油藏采收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热化学复合体系吞吐中CO2的扩散问题,建立了CO2在封闭边界含油多孔介质中扩散的数学模型,并引入了带有界面传质系数的边界条件。通过对模型的解析求解和数值求解得到:原油溶解CO2后的体积膨胀会导致多孔介质中CO2浓度的降低和扩散速度的减小,膨胀系数越大,CO2浓度和扩散速度的降低幅度也越大。利用三维物理模型,模拟了热化学复合体系吞吐过程,对降粘剂在模型中的扩散规律,CO2和蒸汽对降粘剂扩散的影响及原油性质的变化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对现场生产井的采出原油的性质进行了跟踪分析,研究表明:降粘剂注入时,水平井跟端进液量稍高于指端,降粘剂对近井地带原油性质影响较明显,其可以降低特超稠油中沥青质含量和分子量,降粘剂在空间上分布并不均匀,原油性质会产生较大差别。注入的CO2能促进降粘剂的扩散,增大降粘剂作用范围,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降粘剂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蒸汽能促进地层原油的流动,进一步改善原油性质的非均质性。实际生产过程中,同一吞吐周期内,原油粘度逐渐上升,吞吐周期增多,降粘剂解缔作用会变弱。利用双管并联驱替实验,对驱替阶段的热化学复合体系的组成进行了筛选,并利用正交实验对热化学复合体系各组分进行了注入参数的优化和分析。实验得到:蒸汽注入量对热化学复合体系驱替最终采收率的影响最大,蒸汽、降粘剂和二氧化碳的最优注入量分别应该为2.5PV、1.5%和0.2PV,降粘剂分为多个段塞注入能有效提高其作用时间,驱替的最终采收率也更高。针对热化学复合体系驱替阶段可能出现的气窜问题,实验验证了泡沫调剖的可行性,结果证明高温泡沫对非均质地层具有较好的调剖效果,能显着提高低渗层的波及系数,大幅度提高非均质油藏的最终采收率。从现场的实施结果看出,热化学复合体系吞吐技术在胜利油田超稠油油藏开发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超稠油蒸汽吞吐调剖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稠油蒸汽吞吐调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超稠油油泥复合调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调剖技术研究现状
    1.1 调剖技术概况
    1.2 国内外油泥处理发展现状及应用研究
        1.2.1 常用油泥处理技术
        1.2.2 油泥调剖技术应用现状
    1.3 辽河油田油泥处理技术
        1.3.1 油泥处理的紧迫性
        1.3.2 超稠油开发后期存在的矛盾
        1.3.3 辽河油田目前技术现状
第二章 油泥调剖剂的室内研究
    2.1 油泥基本组分分析
        2.1.1 油泥组分分析
        2.1.2 油泥水性分析
        2.1.3 油泥粒径分析
    2.2 油泥流动性分析
    2.3 油泥悬浮性分析
    2.4 油泥封堵性能实验
        2.4.1 单填砂管封堵实验
        2.4.2 串联填砂管封堵实验
    2.5 油泥调剖剂配方实验及性能评价
        2.5.1 常用颗粒筛选
        2.5.2 油泥调剖剂配方实验
        2.5.3 油泥调剖剂性能评价实验
        2.5.4 复合油泥调剖剂配方实验及性能评价
    2.6 关键技术
        2.6.1 技术思路
        2.6.2 工艺优化
        2.6.3 结论
第三章 油泥调剖技术的现场应用及效益评价
    3.1 现场应用
        3.1.1 总体实施效果
        3.1.2 油藏及储层特性
        3.1.3 工艺适用范围
        3.1.4 典型井例
    3.2 效益评价
        3.2.1 经济效益
        3.2.2 社会效益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SAGD双水平井低物性段酸压改造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馆陶油层SAGD区域研究
    2.1 地层层序及层组划分
        2.1.1 地层层序
        2.1.2 层组划分
    2.2 构造特征
    2.3 沉积特征
    2.4 储集层特征
    2.5 油水分布特点及油藏类型
        2.5.1 油水分布特点
        2.5.2 油藏类型
    2.6 流体性质
        2.6.1 原油性质
        2.6.2 地层水性质
        2.6.3 地层压力与温度
    2.7 工区开发状况
第三章 低物性段特征研究及识别方法
    3.1 低物性段的成因
    3.2 低物性段特征研究
        3.2.1 低物性段物性特征
        3.2.2 低物性段电性特征
    3.3 低物性段识别方法
    3.4 低物性段分类
第四章 油藏三维地质模型
    4.1 数据准备
    4.2 精细构造模型
    4.3 沉积相模型
    4.4 属性模型
        4.4.1 孔隙度模型
        4.4.2 渗透率模型
        4.4.3 含水饱和度模型
    4.5 储量拟合
第五章 油藏数值模拟研究
    5.1 油藏数值模拟资料准备
    5.2 油藏模型初始化
        5.2.1 数值模型步骤
        5.2.2 网格划分
        5.2.3 油藏参数优选
        5.2.4 模型建立
        5.2.5 初始化储量拟合
    5.3 历史拟合
        5.3.1 全区拟合结果
        5.3.2 单井拟合结果
    5.4 剩余油分布特征
第六章 低物性段酸压改造数值模拟研究
    6.1 酸压处理的特点与原理
    6.2 低物性段酸压改造优化设计分析
        6.2.1 模拟计算条件的设定
        6.2.2 裂缝条数影响分析
        6.2.3 裂缝半长影响分析
        6.2.4 裂缝宽度影响分析
        6.2.5 酸用量影响分析
    6.3 酸压参数正交试验设计
        6.3.1 正交试验设计方法
        6.3.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6.4 低物性段酸压改造效果评价
        6.4.1 对蒸汽腔形态的影响
        6.4.2 对波及系数的影响
    6.5 开发指标预测
认识及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3)KMK油藏热采井生产动态及产出水来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产出水来源判别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1.2.2 注氮气泡沫控水增油研究现状
        1.2.3 氮气泡沫凝胶的调堵机理研究
        1.2.4 小结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KMK油藏生产动态分析
    2.1 KMK油藏地质与油藏特征
    2.2 不同井型的生产特征分析
        2.2.1 典型直井生产特征
        2.2.2 典型水平井生产特征
    2.3 典型生产模式划分
        2.3.1 直井生产模式划分
        2.3.2 水平井生产模式划分
        2.3.3 典型生产模式分析
    2.4 调剖井生产效果评价
    2.5 小结
第3章 KMK热采井产出水来源分析方法研究
    3.1 水源分析方法及原理介绍
        3.1.1 不同分析方法对比
        3.1.2 SPSS软件因子分析方法原理及流程
    3.2 产出水来源的分析方法及流程
    3.3 产出水来源的分析方法建立
        3.3.1 产出水来源分析
        3.3.2 地层水来源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实际区块应用分析
    4.1 典型区块概况及参数
    4.2 不同生产模式的井位分布
    4.3 产出水来源的井位分布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KMK油藏热采井产出水判别数据
致谢

(4)H-1区齐古组低效生产因素分析及提高采收率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稠油油藏开采技术研究现状
        1.2.2 蒸汽驱效果改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地质特征研究
    2.1 地层特征与小层划分
    2.2 构造特征研究
        2.2.1 区域地层构造特征
        2.2.2 研究区油藏构造特征
        2.2.3 三维构造解释
    2.3 储层岩石特征
    2.4 储集空间类型及结构
    2.5 沉积特征研究
        2.5.1 沉积环境特征
        2.5.2 沉积相标志
        2.5.3 沉积相分布特征
        2.5.4 沉积相与储层及油气分布关系
    2.6 油藏特征分析
    2.7 储层四性关系及解释模型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开发动态及低效生产因素分析
    3.1 区块开发历史
    3.2 开发动态分析
        3.2.1 生产动态分析
        3.2.2 产能分析
        3.2.3 吞吐轮次分析
        3.2.4 采油井分类
        3.2.5 生产指标分析
    3.3 存在问题分析
        3.3.1 采出程度低,剩余油丰富
        3.3.2 汽窜严重
        3.3.3 低效井增多
        3.3.4 油汽比递减较快
    3.4 低效生产因素分析
        3.4.1 油藏性质影响
        3.4.2 注汽参数影响
        3.4.3 井网影响
        3.4.4 井况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提高采收率措施研究
    4.1 注采参数优化及注汽模式调整
        4.1.1 注采参数优化
        4.1.2 注汽模式调整
    4.2 汽窜治理
        4.2.1 汽窜通道形成条件
        4.2.2 汽窜通道识别
        4.2.3 汽窜通道特征描述
        4.2.4 汽窜治理
    4.3 井网加密
        4.3.1 加热半径分析
        4.3.2 含油饱和度分析
        4.3.3 类似油藏加密实例
        4.3.4 现场应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欢127块封窜驱油复合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辽河油区热采稠油开发历程
    1.1 技术准备和试验阶段
    1.2 扩大蒸汽吞吐规模阶段
    1.3 完善蒸汽吞吐开发技术阶段
第二章 化学封窜技术研究
    2.1 化学封窜剂封窜原理
    2.2 封窜剂类型选择
    2.3 化学封窜剂优选
        2.3.1 纤维素醚的优选
        2.3.2 不同添加剂配方的加入量对成胶温度的影响
        2.3.3 凝胶耐温性的提高
        2.3.4 凝胶抗盐性的提高
        2.3.5 封堵性能的评价
第三章 驱油助排技术研究
    3.1 驱油助排剂作用机理
    3.2 驱油助排剂室内试验研究
        3.2.1 驱油助排剂的制备
        3.2.2 驱油助排剂性能实验
第四章 施工工艺设计及现场试验
    4.1 施工过程影响因素
        4.1.1 调剖目的
        4.1.2 区块的地层和流体特征
        4.1.3 区块的开发特征
        4.1.4 调剖剂的封堵性能
    4.2 施工参数及工艺设计
        4.2.1 调剖剂注入技术
        4.2.2 调剖剂用量
        4.2.3 施工工艺
    4.3 应用效果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6)HDCS驱提高超稠油油藏采收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稠油的定义及分类
        1.2.2 稠油主要开发技术、进展及特点
        1.2.3 HDCS强化采油技术各要素的发展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HDCS超稠油热采三维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2.1 HDCS吞吐转驱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装置
    2.2 HDCS吞吐转驱物理模拟实验方法
    2.3 HDCS吞吐阶段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水平井控制储量
        2.3.2 吞吐阶段产液特征分析
        2.3.3 吞吐阶段压力特征分析
        2.3.4 吞吐阶段周期回采水特征分析
    2.4 HDCS驱替阶段实验结果与分析
    2.5 注蒸汽不同阶段模型内部温度场变化
    2.6 水平井开发底水油藏三维物理模拟研究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HDCS超稠油热采流体性质变化规律研究
    3.1 实验目的
    3.2 含油饱和度测定及沥青质测定方法
    3.3 原油四组分测定步骤
    3.4 吞吐阶段原油性质变化分析
    3.5 HDCS驱原油性质变化分析
    3.6 HDCS驱后原油分布规律分析
        3.6.1 模型垂向原油分布规律
        3.6.2 模型水平方向原油分布规律
        3.6.3 模型斜方向原油分布规律
        3.6.4 模型横截面方向原油分布规律
    3.7 三维模型油藏内部栲胶分布规律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耐高温复合泡沫体系提高超稠油油藏采收率技术研究
    4.1 实验目的
    4.2 常见起泡剂评测方法及常见起泡剂性能评价
        4.2.1 常见起泡剂评测方法
        4.2.2 常见起泡剂性能简评
    4.3 耐高温复合泡沫体系的研究及性能测试
        4.3.1 耐高温复合泡沫体系静态影响因素分析
        4.3.2 耐高温复合泡沫体系调堵实验研究
    4.4 耐高温复合泡沫体系对超稠油采收率的影响
        4.4.1 耐高温复合泡沫体系封堵作用机理
        4.4.2 耐高温复合泡沫对原油的封堵压差测试
        4.4.3 耐高温复合泡沫体系对驱替效率的影响
        4.4.4 提高稠油油藏采收率程度实验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超稠油油藏HDCS驱热采数值模拟
    5.1 油田地质概况与模型的建立
        5.1.1 郑411区块地质开发概况
        5.1.2 地质模型的建立
        5.1.3 典型区块的选择及地质模型的截取
    5.2 开发区块历史拟合
    5.3 HDCS吞吐转汽驱可行性研究
        5.3.1 转汽驱初始含油饱和度
        5.3.2 转汽驱地层平均压力
        5.3.3 注采井间的热连通
    5.4 HDCS吞吐转汽驱方案优化
        5.4.1 注汽强度优选
        5.4.2 不同采注比下开发效果对比
        5.4.3 不同蒸汽干度下的采收率
        5.4.4 DCS复合驱阶段注采参数优化设计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曙光兴隆台超稠油油藏吞吐开发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兴隆台超稠油油藏概况
    1.1 地质概况
    1.2 开发历程及开发现状
第二章 目前存在的主要矛盾
    2.1 部分区域动用程度低,开发效果不理想
    2.2 中高轮次油气生产井地层能量低,汽窜严重
    2.3 套损井比例高,井况问题制约油气生产井产能发挥
    2.4 水平井开发矛盾突出,配套技术不完善
第三章 兴隆台超稠油油藏吞吐开发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
    3.1 难动用区域油层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3.1.1 低碳有机酸解堵技术
        3.1.2 高温防砂工艺
    3.2 中高轮次油气生产井防窜增能技术研究与应用
        3.2.1 氮气泡沫凝胶调剖助排技术
        3.2.2 选配注工艺
    3.3 套损井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
        3.3.1 套损井选配注管柱工艺
        3.3.2 套变井可掺洗机械堵水管柱
        3.3.3 套损井小外径抽油泵
    3.4 水平井高效开发技术研究与应用
        3.4.1 改进完善水平井分段注汽注技术
        3.4.2 水平井出水治理工艺
        3.4.3 水平井强化采油技术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8)超稠油水平井混相凝胶调剖剂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机理
2 室内实验
    2.1 基本配方的确定
    2.2 凝胶性能评价
    2.3 表面活性剂性能评价
    2.4 凝胶体系综合评价
        2.4.1 膨胀系数
        2.4.2 封堵强度
3 现场试验
    3.1 试验井基本情况
    3.2 生产效果分析
        3.2.1 水平段油层剖面动用明显改善
        3.2.2 周期回采效果明显提高
4 结 论

(9)郑411块超稠油热采防汽窜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超稠油油藏汽窜的防治方法
    2.1 颗粒类堵剂
    2.2 泡沫类堵剂
    2.3 凝胶泡沫堵剂
    2.4 石油开发中心防治汽窜措施
        2.4.1 关闭汽窜井
        2.4.2 同注同采
第三章 郑 411 区块概况及汽窜特征分析
    3.1 郑 411 区块概况
    3.2 区块开发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3.2.1 区块开发历程及其现状
        3.2.2 目前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3.3 边底水水侵原因分析
    3.4 汽窜的现场表现
    3.5 汽窜规律
    3.6 汽窜的主要危害
        3.6.1 油井吞吐效果下降
        3.6.2 严重影响井况,加剧油井出砂
    3.7 汽窜原因分析
        3.7.1 储层地质原因
        3.7.2 开采特点及工艺因素
第四章 栲胶冻胶氮气泡沫组合防窜室内研究
    4.1 氮气泡沫调剖堵水效果评价
        4.1.1 初期效果
        4.1.2 多周期后效果
    4.2 栲胶+氮气泡沫堵调技术的提出
        4.2.1 成胶剂栲胶的特性
        4.2.2 落叶松栲胶的性能优势
    4.3 栲胶泡沫与单纯泡沫封堵性能的油藏数值模拟研究
    4.4 耐高温多相复合调堵技术小结
第五章 栲胶冻胶氮气泡沫防窜技术在 411 区块应用效果分析
    5.1 栲胶+氮气泡沫复合调剖地面施工工艺
    5.2 应用栲胶+氮气泡沫复合调剖堵水效果分析
        5.2.1 调剖前后注汽压力对比
        5.2.2 调剖前后综合含水对比
        5.2.3 调剖前后周期累油对比
        5.2.4 调剖前后排水期对比
        5.2.5 调剖前后油汽比对比
        5.2.6 典型井例分析
    5.3 利用栲胶+氮气泡沫封堵汽窜现场应用效果分析
    5.4 利用栲胶+氮气泡沫复合调剖统计中发现的问题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热化学复合体系提高超稠油油藏采收率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稠油的分类
        1.2.2 气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扩散传质
        1.2.3 油溶性降粘剂国内外研究现状
        1.2.4 稠油开采的相关技术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热化学复合体系吞吐 CO2扩散规律研究
    2.1 气体在液相和多孔介质中的传质
        2.1.1 气体在液相中的传质
        2.1.2 气体在饱和液相的多孔介质中的传质
    2.2 理想扩散的数学模型
        2.2.1 物理模型的建立
        2.2.2 基本假设
        2.2.3 理想扩散数学模型建立
        2.2.4 模型的求解
        2.2.5 计算结果与分析
    2.3 考虑原油膨胀机理的扩散数学模型
        2.3.1 物理模型的建立
        2.3.2 基本假设
        2.3.3 考虑原油膨胀机理的扩散数学模型建立
        2.3.4 模型的求解
        2.3.5 计算结果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热化学复合体系吞吐流体性质变化规律研究
    3.1 热化学复合体系静态评价实验
        3.1.1 实验目的
        3.1.2 实验方案
        3.1.3 实验药品及装置
        3.1.4 实验步骤
        3.1.5 实验结果
    3.2 热化学复合体系吞吐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3.2.1 实验目的
        3.2.2 实验药品及装置
        3.2.3 实验步骤
        3.2.4 三维模型结构
        3.2.5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 现场生产井原油性质变化规律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热化学复合体系驱替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
    4.1 热化学复合体系驱替方式筛选
        4.1.1 实验目的
        4.1.2 实验药品及装置
        4.1.3 实验步骤及岩心参数
        4.1.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 热化学复合体系驱替注入参数优选
        4.2.1 实验目的
        4.2.2 实验方案
        4.2.3 实验药品及装置
        4.2.4 实验步骤及岩心参数
        4.2.5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 热化学复合体系多级降粘可行性研究
        4.3.1 实验药品及装置
        4.3.2 实验步骤及岩心参数
        4.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泡沫调剖辅助热化学复合体系驱替技术研究
    5.1 起泡剂评价及筛选
        5.1.1 起泡剂性能评价方法
        5.1.2 起泡剂浓度优选
        5.1.3 起泡剂耐盐性评价
        5.1.4 起泡剂洗油效果评价
        5.1.5 起泡剂高温起泡性能动态评价
    5.2 高温泡沫调剖效果实验研究
        5.2.1 高温泡沫调剖适应性研究
        5.2.2 高温泡沫调剖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热化学复合体系在超稠油油藏中的应用
    6.1 油藏概况
    6.2 热化学复合体系吞吐开采效果
        6.2.1 开发历程
        6.2.2 开发效果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超稠油蒸汽吞吐调剖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超稠油油泥复合调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 张晨.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3)
  • [2]SAGD双水平井低物性段酸压改造数值模拟研究[D]. 师壮明.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3]KMK油藏热采井生产动态及产出水来源分析[D]. 杨梦露.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4]H-1区齐古组低效生产因素分析及提高采收率措施研究[D]. 袁丹丹.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5]欢127块封窜驱油复合技术研究与应用[D]. 龙泰铮. 东北石油大学, 2016(02)
  • [6]HDCS驱提高超稠油油藏采收率技术研究[D]. 王春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5(06)
  • [7]曙光兴隆台超稠油油藏吞吐开发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D]. 宋秀芬. 东北石油大学, 2015(04)
  • [8]超稠油水平井混相凝胶调剖剂研究与应用[J]. 王伟伟.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4(06)
  • [9]郑411块超稠油热采防汽窜技术研究与应用[D]. 翟启世.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3(06)
  • [10]热化学复合体系提高超稠油油藏采收率机理研究[D]. 刘伟.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2(06)

标签:;  ;  

超稠油蒸汽吞吐调剖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