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G作用下飞行员脊柱的损伤及其防护(论文文献综述)
刘金[1](2021)在《高G环境对骨组织损伤、重建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战斗机飞行员和宇航员在日常训练中常暴露在由持续加速度所带来的极端力学环境中。但高加速度所带来的极端力学环境会给训练人员带来包括腰椎疼痛、神经损伤、代谢性疾病等一系列生理问题。骨骼系统作为人体内承担力学载荷的主要结构,对力学载荷敏感。鉴于极端力学环境会对飞行员骨骼系统带来众多负面影响,找到极端力学环境与人体骨骼系统响应间的关系,并探索对抗极端力学环境所带来负面影响的方法,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本论文通过建立高G动物模型,从宏观、微观和细胞水平,研究了高G载荷对骨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G环境抑制大鼠正常生长发育,降低了胫骨抵抗塑性变形的能力,减弱了骨小梁缓冲吸能作用;同时,高G环境还影响了骨组织内部m RNA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随G值增大,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作用明显;研究发现,8G环境为骨组织力学调控机制阈值,低于8G的力学环境对大鼠骨组织起正面作用,而超过8G的力学环境对骨组织的破坏作用明显。根据实验结果推断,当力学环境超过8G时,随G值增大,极端力学环境对大鼠骨组织的破坏作用更加明显。通过开展高G加载后动物跑台运动实验,研究了跑步锻炼对骨损伤修复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度的跑台运动对骨组织起正面作用,实验组骨组织较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同时,跑台试验证明适度的跑台运动对骨损伤修复起推动作用,骨况越差,修复效果越明显。该实验也印证了通过跑台运动修复高G引起骨损伤的可能性。
王丽珍,樊瑜波[2](2020)在《过载性损伤与防护生物力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损伤与防护生物力学(injury and protection biomechanics)是研究生物组织或器官损伤机理及其防护方法的一门交叉性学科,属于现代生物力学的重要分支.其研究目标是降低载荷环境下组织或器官的损伤程度,主要内容包括载荷造成生物组织和器官的损伤机制、损伤耐受极限以及损伤过程中的生物力学动态响应、如何改善组织和器官所处的力学环境降低其损伤程度、有效的防护装备优化设计思路.高过载性载荷由于其作用短时性和爆发性具有较高致命性,因此,人在过载环境下的抗损伤能力已越来越成为航空器研制、汽车性能提升、运动员竞技能力提升与充分发挥的瓶颈;尤其是更快、更灵活新型飞机的出现,超音速弹射救生、大过载高增长率的机动飞行防护等问题向损伤与防护生物力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为损伤与防护生物力学的发展提供了新发展机遇.随着科技不断进步,航空航天、交通事故、体育运动乃至日常生活中老年人跌倒等过程中人体冲击过载性损伤越来越呈现发生率高、防护效率低等问题,一方面由于人体耐限实验会造成损伤而难以获得真实数据,另一方面生物组织具有复杂非线性及黏弹性、可再生和重建特性,涉及到如何精准描述生物组织或器官的本构关系、组织解剖学特征与其力学特性之间相关性,建立不同尺度的组织或器官损伤机理与耐受极限、防护方法及防护装备设计准则.为此,本文将主要总结过载性损伤与防护生物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人体在复杂过载环境下的损伤类型、损伤机制(包括生物力学和力学生物学响应)、损伤耐限及防护方法进行回顾,包括近年来该领域国内外的主要进展,并提出该领域发展趋势.过载性损伤与防护生物力学研究对于保障和提高复杂过载环境下人体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可为解决航空航天、交通、体育运动中广泛涉及的骨肌多轴向损伤评价方法与标准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对指导防护装备优化设计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同时该方面研究在工程仿生材料和防护装备方面具有潜在实用价值和广阔应用前景.
杨景慧,王海霞,耿喜臣,卫晓阳,金朝,王全,林榕,王红,张立辉,李宝辉,李毅峰,王轶,徐艳[3](2020)在《基本空战动作“检查6点钟”姿势腰背训练方案的表面肌电图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针对飞行员基本空战"检查6点钟"动作设计体能训练方法并进行评价,探讨改进飞行员体能训练的方法。方法针对"检查6点钟"动作设计左右方向腰背肌肉训练方法,8名受试者每周3次力量训练,并配合HP动作,训练周期为3个月。训练前对受试者进行力量素质、HP呼吸配合情况及负荷下肌肉运动表面肌电基线指标的测量,腰背肌肉表面肌电测量选取左右冈下肌、左右背阔肌及左右竖脊肌,训练效果指标为训练前后"检查6点钟"动作腰背肌肉力量及表面肌电值。结果训练后腰背肌肉力量显着增加(P<0.001)。表面肌电图(sEMG)显示训练后拉力增加,肌肉等长收缩时积分肌电值(iEMG)显着增加(P<0.05),等张运动时除左侧冈下肌iEMG增加(P<0.05)外,其余iEMG呈下降趋势,两种运动方式均以背阔肌和冈下肌变化最为显着。训练后肌肉在同样iEMG值时力量输出更大。疲劳分析结果显示,除右背阔肌(左上旋时)和右竖脊肌(右上旋时)中值频率(MF)值略有降低(P<0.05),其余肌肉MF值无明显降低,频率曲线无明显左移,双侧冈下肌频率曲线反而右移,MF值增加(P<0.05),结果表明肌肉抗疲劳能力增加。此外,训练后深层冈下肌肌肉贡献率较训练前增加,竖脊肌和背阔肌放电则降低或变化不大。结论专项设计方案训练效果显着,训练后受试者腰背肌肉力量显着增加,抗疲劳能力增加,深层小肌肉激发,脊柱运动更加稳定,对飞行员腰背保护更加有力。
刘禹熙[4](2020)在《高G力学环境对骨骼影响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通过动物实验,研究高G极端环境对骨骼的影响。给大鼠施加高G力学载荷,从形态结构和力学性能两个方面观察高G极端环境对骨组织的损伤情况,探讨了高G力学环境对骨骼的影响。为对抗高G极端力学环境、防治骨骼相关损伤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选取12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平均分3组,为2周组、4周组和6周组,每组40只;每组又随机平均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2G组、4G组、6G组和8G组,每组8只。高G组的大鼠每天均高G载荷暴露3次,每次持续作用时间为3min,间隔40min,每周5天。对照组正常饲养。在实验结束后,获取大鼠双侧股骨,进行基于三点弯曲的宏观力学性能的检测、基于Micro-CT的细观显微结构参数的检测、基于纳米压痕的微观力学性能检测。结果:宏观力学性能方面:高G力学环境可在G值和加载时间两个维度上降低骨的宏观力学性能,主要呈现在降低股骨的极限载荷和极限挠度。细观显微结构方面,高G力学环境可在G值和加载时间两个维度上损伤皮质骨及松质骨的显微结构,主要呈现在增加骨的皮质骨孔隙率(Po)和骨小梁分离度(Tb.Sp),降低皮质骨矿物质密度(BMDc),骨的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数量(Tb.N)。微观力学性能方面:2G载荷下,股骨弹性模量和弹性模量硬度比增加,提示可能增强股骨微观力学性能。但随着G值增加,可降低骨微观力学性能,主要呈现在降低股骨的弹性模量和弹性模量硬度比。结论:高G力学环境可在G值和加载时间两个维度上破坏骨骼的宏观力学性能、细观显微结构及微观力学性能。但在2G载荷下,股骨弹性模量和弹性模量硬度比增加,提示2G环境可能增强股骨微观力学性能。
郭伟,郭建峤,李艺,任革学,赵平[5](2019)在《Herbst机动飞行腰椎肌骨多体动力学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利用多柔体动力学方法,分析Herbst机动飞行时腰椎肌肉-骨骼系统内力变化,探讨载荷下飞行员腰椎间盘力学损伤机制。方法基于腰椎肌肉-骨骼系统多体动力学模型,施加Herbst机动飞行产生的三轴时变过载,仿真计算3种腰椎运动与飞行过载耦合工况,根据腰椎间盘内力、小关节接触力、肌肉及韧带应力水平,评价飞行载荷导致的力学变化。结果腰椎前屈与Herbst机头-足向过载耦合产生了椎间盘峰值内力最大值,这说明在过载过程中的腰椎前屈更容易损伤腰椎椎间盘,尤以L5-S1间盘最为明显,而腰椎伸展可以明显减小下腰椎负载,过载引发椎体间相对滑移,增大腰椎间盘剪切载荷与关节接触力,引起肌肉与韧带内力变化。结论多体动力学方法可以仿真计算腰椎肌肉-骨骼系统应力变化,为解释飞行中腰椎间盘疲劳损伤机理提供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撑。
王威[6](2018)在《高G载荷下飞行员颈部动力学响应与损伤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战争需要,要求战斗机具有更强的加速能力以及更高的机动性,导致飞行员承受更大的加速度载荷。研究发现高G载荷会导致70%的飞行员颈部不适,超出30%出现颈部损伤,造成大量飞行员停飞及经济损失。因此,研究高G载荷下颈部生物力学响应与损伤具有积极意义,研究结果为颈部防护装置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本论文在已有初始模型的基础上,运用Mimics软件提取颈部肌肉MRI图像中的三维信息,获取颈部肌肉三维点云数据,在3-matic中处理点云数据生成三维几何模型,在ANSYS-ICEM-CFD及Hypermesh中划分网格,使用梁单元模拟主动肌,建立了24对颈部肌肉有限元模型。模型包括前斜角肌、后斜角肌、中斜角肌、半棘肌、多裂肌、头最长肌、颈最长肌、头夹肌、颈夹肌、肩胛提肌、头下斜肌、头上斜肌、头前直肌、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头外侧直肌、肩胛舌骨肌、上后锯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头长肌、颈长肌、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结合已有的头部及颈椎有限元模型,对模型进行颈椎节段、无肌肉有限元模型和有肌肉整体模型验证。颈椎节段模型验证参考David J、Matthew B等人的颈椎节段实验验证;无肌肉头-颈部模型验证参考Nightingale、Camacho等人头颈部跌落实验与仿真结果进行验证;有肌肉整体模型验证参考Ewing、杨济匡等等前碰撞实验及仿真。结果显示,在三种验证中模型仿真数据与文献实验及文献仿真数据基本一致,证明所建立有限元模型能够有效反映人体头颈部运动学及力学响应。能够用于高G载荷下颈部损伤研究。利用上述验证后的模型加载不同加速度大小、不同加速度方向、不同加速度增长率以及拦阻、弹射工况载荷,研究各因素对颈部损伤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加速度增大,头颈部运动加剧,椎骨、椎间盘、肌肉组织受力均承上升趋势,颈部损伤越严重。在受到z方向加速度时,椎骨C4、C5所受应力相对较大,椎间盘C6-C7受力相对较大;在受到x方向加速度时,均表现为椎骨C5受力最大,椎间盘则为C6-T1相对较大;在受到不同方向加速度载荷时,人体对x方向加速度耐受性较差,z方向较好,相同加速度下,x方向NIC值相比z方向增大59.5%。加速度增长率与颈部损伤程度承正比关系。100G/s加速度增长率相比50G/s其NIC值增大18.4%。在拦阻工况下表现为C7椎骨受力较大,下端椎间盘受力明显高于上端。在弹射工况下表现为C5椎骨受力较大,椎间盘同样表现为下端较大。
殷忠,杨晔[7](2012)在《+Gz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概述+Gz暴露对心血管系统形态结构、功能及代谢的影响,了解其对心血管系统的可能损伤。资料来源与选择检索Pubmed及万方数据库,收集+Gz与心血管的相关文献。资料引用引用公开发表的文献47篇。资料综合概述飞行员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重点论述+Gz对心脏结构、功能及代谢影响的研究进展。结论高+Gz是飞行员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对心脏的结构、功能及代谢均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Gz对心血管系统的不利影响仍然是航空医学的重点课题,需寻求更好的防护措施。
范明[8](2011)在《应用生理学与比较生理学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这个方面涉及了许多国防和经济建设的敏感领域,在过去多年的发展和贡献鲜为人知。近年的研究进展直接支撑了载人航天、青藏铁路建设和运行、新一代战机、深潜、极地考察等重大的国家需求,但是具体的学术资料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方能正式发表。因此,本章节中对于以往的工作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描述(基于中国生理学会70周年的纪念文集)。而对于近年的进展只做了概括的介绍。
张启山[9](2011)在《军事飞行员颈椎病健康教育内容探讨》文中研究指明从颈椎病相关医学知识、生活中的颈椎病致病因素及防护措施、飞行职业中的颈椎病致病因素及防护措施等方面概述了军事飞行员颈椎病健康教育内容。
樊瑜波,柳松杨[10](2010)在《航空生物力学》文中认为飞行员在飞行中会面临各种复杂载荷,这些复杂载荷会给飞行员肌骨、血液循环等系统产生复杂生理影响,从而导致飞行员损伤。生物力学主要研究生物医学中的力学问题及力的生物学效应。航空生物力学是研究人体在航空动力环境中生理变化规律及其防护措施的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冲击载荷对人体的损伤及其防护;持续性载荷对人体的生理影响及其防护或对抗;振动与噪声对人体的生理影响及其防护等。
二、高G作用下飞行员脊柱的损伤及其防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G作用下飞行员脊柱的损伤及其防护(论文提纲范文)
(1)高G环境对骨组织损伤、重建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骨的结构 |
1.1.1 骨的结构与形态 |
1.1.2 骨的功能适应性 |
1.1.3 胫骨 |
1.2 高G导致的损伤及研究方法 |
1.2.1 高G损伤 |
1.2.2 骨力学 |
1.2.3 骨骼的力学性能检测方法 |
1.2.4 基于Micro-CT的骨骼微观检测 |
1.2.5 基于PCR技术的骨组织m RNA转录水平检测 |
1.2.6 基于WB技术的骨组织蛋白表达水平检测 |
1.2.7 基于跑台运动的骨骼修复实验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意义 |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二章 高G载荷下大鼠动物实验 |
2.1 高G动物模型建立 |
2.1.1 主要实验设备及试剂 |
2.1.2 实验动物的选取 |
2.1.3 高G设备及加载实验方法 |
2.2 跑台加载实验 |
2.2.1 跑台干预骨骼生长理论 |
2.2.2 跑台加载实验方法 |
2.3 动物模型体重变化 |
2.3.1 高G加载组大鼠体重变化结果 |
2.3.2 跑台加载组大鼠体重变化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G对动物骨组织的影响研究 |
3.1 骨组织研究实验方法 |
3.1.1 三点弯曲实验 |
3.1.2 Mirco-CT实验 |
3.1.3 PCR实验 |
3.1.4 Western Blot实验 |
3.1.5 统计学分析 |
3.2 高G载荷对骨组织宏观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 高G载荷对骨组织微观结构的影响 |
3.4 高G载荷对细胞的影响 |
3.4.1 高G载荷对骨相关m RNA转录水平的影响 |
3.4.2 高G载荷对骨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跑台运动对高G作用后骨组织的修复研究 |
4.1 高G跑台组宏观力学参数结果 |
4.2 高G跑台组微观结构参数结果 |
4.3 高G跑台组细胞层次结果 |
4.3.1 跑台运动对骨相关m RNA转录水平的影响 |
4.3.2 跑台运动对骨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2)过载性损伤与防护生物力学(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损伤部位 |
2.1 头部 |
2.2 脊柱 |
2.3 下肢 |
2.4 眼部 |
2.5 脏器 |
3 研究方法 |
3.1 流行病学调查 |
3.2 实验研究 |
3.3 数值仿真 |
4 损伤机制 |
4.1 损伤的力学效应 |
4.1.1 头部损伤 |
4.1.1. 1 线性加速度损伤 |
4.1.1. 2 旋转加速度损伤 |
4.1.2 脊柱损伤 |
4.1.3 下肢损伤 |
4.2 损伤的力学生物学效应 |
5 损伤评价标准 |
5.1 头部损伤评价标准 |
5.2 颈部损伤评价标准 |
6 防护装备 |
6.1 弹射救生中的头部防护装备 |
6.2 跳伞训练中的下肢防护装备 |
7 总结与展望 |
(3)基本空战动作“检查6点钟”姿势腰背训练方案的表面肌电图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方法 |
1.1 受试者 |
1.2 专项体能训练方案设计 |
1.3 力量测量 |
1.4 表面肌电信号收集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训练前后力量变化 |
2.2 训练前后肌电时域分析 |
2.3 训练前后肌电疲劳分析 |
2.4 训练前后肌肉贡献率变化 |
3 讨论 |
4 结论 |
(4)高G力学环境对骨骼影响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实验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高G对骨骼影响的研究 |
1.2.2 高G对软组织影响的研究 |
1.2.3 高G对细胞影响的研究 |
1.3 本实验研究意义 |
第2章 骨骼力学性能和形态结构的研究方法 |
2.1 骨的正常解剖结构及力学性能 |
2.1.1 骨的正常解剖结构 |
2.1.2 骨的力学性能 |
2.2 三点弯曲实验技术及应用 |
2.3 Micro-CT影像扫描分析研究 |
2.3.1 Micro-CT技术原理 |
2.3.2 Micro-CT技术应用 |
2.4 纳米压痕检测 |
2.4.1 纳米压痕技术原理 |
2.4.2 纳米压痕技术应用 |
第3章 实验前准备及正式实验 |
3.1 实验前准备 |
3.1.1 实验动物的选取 |
3.1.2 高G加载装置研制 |
3.2 实验方案 |
3.2.1 实验分组 |
3.2.2 实验过程 |
3.3 实验样本检测 |
3.3.1 三点弯曲试验检测 |
3.3.2 Micro-CT检测 |
3.3.3 纳米压痕法检测 |
3.4 统计学分析 |
第4章 实验数据分析与结果 |
4.1 三点弯曲试验结果分析 |
4.2 Micro-CT检测结果分析 |
4.2.1 股骨远端松质骨Micro-CT三维显微结构参数比较分析 |
4.2.2 股骨远端皮质骨Micro-CT三维显微结构参数比较分析 |
4.3 纳米压痕检测结果分析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Herbst机动飞行腰椎肌骨多体动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多体动力学模型系统 |
1.1.1 骨骼建模软件和方法 |
1.1.2 椎间盘建模方法 |
1.2 Herbst机动过载与腰椎运动耦合 |
2 结果 |
2.1 腰椎椎间盘所受压力随时间变化关系 |
2.2 各节段椎间盘所受最大剪力变化 |
2.3 各节段椎间盘矢状面关节屈伸角度变化 |
2.4 不同机动下腰椎韧带最大内力变化 |
2.5 不同机动腰椎竖脊肌,多裂肌内力随时间变化曲线 |
3 讨论 |
(6)高G载荷下飞行员颈部动力学响应与损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颈部损伤的研究现状 |
1.2.1 飞行员颈部损伤研究方法 |
1.2.2 颈部损伤机理 |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颈部损伤生物力学与颈部肌肉模型建立 |
2.1 颈部损伤生物力学 |
2.1.1 颈部运动模式 |
2.1.2 飞行员颈部损伤形式 |
2.1.3 颈部损伤准则 |
2.2 颈部肌肉解剖结构 |
2.3 颈部肌肉有限元模型建立 |
2.3.1 头颈部基础模型 |
2.3.2 颈部肌肉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颈部有限元模型验证 |
3.1 颈椎椎骨节段有限元模型验证 |
3.1.1 试验介绍 |
3.1.2 准静态拉压验证 |
3.1.3 准静态前屈、后伸验证 |
3.1.4 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
3.2 无肌肉颈部有限元模型验证 |
3.2.1 试验介绍 |
3.2.2 加载情况和边界条件 |
3.2.3 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
3.3 头颈部整体有限元模型验证 |
3.3.1 试验介绍 |
3.3.2 加载情况和边界条件 |
3.3.3 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
3.4 验证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颈部生物力学响应参数研究 |
4.1 冲击性加速度大小对颈部损伤的影响 |
4.1.1 +z方向(竖直向上) |
4.1.2 +x方向(水平向前) |
4.1.3 -x方向(水平向后) |
4.2 冲击性加速度方向对颈部损伤的影响 |
4.3 加速度增长率对颈部损伤的影响 |
4.4 舰载机拦阻着舰工况下的颈部响应 |
4.4.1 仿真描述 |
4.4.2 运动学及生物力学响应分析 |
4.5 飞行员弹射工况下的颈部响应 |
4.5.1 仿真描述 |
4.5.2 运动学及生物力学响应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四、高G作用下飞行员脊柱的损伤及其防护(论文参考文献)
- [1]高G环境对骨组织损伤、重建影响的研究[D]. 刘金. 天津理工大学, 2021(08)
- [2]过载性损伤与防护生物力学[J]. 王丽珍,樊瑜波. 力学进展, 2020(00)
- [3]基本空战动作“检查6点钟”姿势腰背训练方案的表面肌电图特征研究[J]. 杨景慧,王海霞,耿喜臣,卫晓阳,金朝,王全,林榕,王红,张立辉,李宝辉,李毅峰,王轶,徐艳.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2020(03)
- [4]高G力学环境对骨骼影响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D]. 刘禹熙. 吉林大学, 2020(08)
- [5]Herbst机动飞行腰椎肌骨多体动力学分析[J]. 郭伟,郭建峤,李艺,任革学,赵平. 空军医学杂志, 2019(05)
- [6]高G载荷下飞行员颈部动力学响应与损伤研究[D]. 王威. 湖南科技大学, 2018(06)
- [7]+Gz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J]. 殷忠,杨晔.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2(03)
- [8]应用生理学与比较生理学发展研究[A]. 范明. 2010-2011生理学学科发展报告, 2011
- [9]军事飞行员颈椎病健康教育内容探讨[J]. 张启山.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1(01)
- [10]航空生物力学[J]. 樊瑜波,柳松杨. 医用生物力学,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