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型森林火灾危险等级系统的信息价值评估

一种小型森林火灾危险等级系统的信息价值评估

一、一个小型森林火险等级系统的信息价值评估(论文文献综述)

张睿卓[1](2020)在《基于多源数据的林区电力走廊安全风险评估方法》文中研究表明大型输电网是构筑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脉络,国家电网中高压电力线路分布范围非常广泛,但是野外架空电力线路周围空间内常存在着影响线路稳定运行的各种灾害与风险。诸如山林火灾、邻近线路生长的植被都可以轻易地造成输电故障。林区电力走廊中,火灾是电力线和植被之间相互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无论是山火邻近还是输电线触及植被放电导致火灾,总是会给输电系统的正常运行带来影响。一方面,由于森林植被和线路不足百米,火灾对输电系统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火灾发生后,轻则因烟雾颗粒导致线路故障停运,重则毁坏塔基或者使塔架变形造成严重事故。另一方面,随着输电线路附近植被生长,输电设备与森林植被之间的距离不断减小,一旦遭遇强风、覆冰等灾害气象导致树木弯曲、折断或倾倒,容易因接触导线放电而形成火源,反招致重大森林火灾,给电网带来更严重的威胁和隐患。本文将野外林区高压电力走廊(通道/廊道)看作是一个由架空输电线路、地形地表、表面植被以及其他物体分布形成的在一定宽度(2-3km)范围内的条带状长廊区域,论述了利用多类型遥感和监测手段进行电力走廊特定风险预测评估的研究思路和理论基础,研究了应用多源数据对电力走廊及其周边山火风险及植被隐患进行精确分析及评估预警的有关技术和方法。此外,由于常规的植被障碍安全巡检面向所有线路展开,范围广、任务重,在时间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难以做到合理高效的调配、保质保量地完成所有区域巡检任务。对此,本文认为可以参考中等尺度下的灾害风险等级评估为大量的植被常规巡检任务做出科学规划,针对不同风险(如山火、大风等)分别施策,保证高风险区域优先巡检、其他区域分级逐步实施,将电力走廊风险评估数据应用于中小尺度上的电力走廊山火风险精细防范,服务于电网安全建设,提高巡线的针对性和系统效率,为电网输电线路灾害维护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和建议。本文以电力走廊山火风险和植被障碍风险为研究对象,基于多源遥感与气象监测数据,深入探索了山火风险和植被障碍风险等级评估方法,进行了电力走廊内单条线路的高等级火险区段和单个档内植被障碍风险评估与检测,并依据风险等级和风险位置进行电力走廊安全预警,为高压电力走廊安全管理提供精确的数据支撑,为电力走廊灾害防范与风险控制提供决策支持。具体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面对林区电力走廊周边山火多发的情况,为了精确评估山火发生风险、获取精细化火险预警数据,增强输电线路安全隐患巡检的目标针对性,实现智能化和有针对性的线路巡检,综合深入地研究了长区块、大范围电力走廊区域的山火风险等级评估方法。从影响火险的各种因素出发,详细分析了地表植被状况以及地形、人文、季节、气象等因素及其与山火发生的相关性,设计并建立了电力走廊火险指数(PC-FRI)和相应的火险等级评价体系,以判定输电线所受山火威胁较高的区段和时间段,从而确定需要紧急巡检的高风险区段,为进一步的电力走廊常规巡检提供更精确的数据,为植被障碍重大风险点预警奠定基础。(2)为了提升无人机激光雷达巡线数据处理的效率和效果,提高相应处理的自动化水平,在高压电力走廊山火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无人机载激光雷达系统采集高等级火险区段巡线数据,研究了高效自动化的高压输电对象快速提取方法。首先结合空间哈希结构优化点云存储与管理,将点云分层分块管理,从而利用基于分层网格化数据的局部分布特性和输电目标本体结构特性提取电力目标,提高了目标提取精度和效率。在此基础上,对获取的高压电力线、电塔以及植被等目标,重建其在电力走廊场景中的三维模型,构建三维目标的地理空间对象关系。(3)面对电力走廊中的树线矛盾问题,即输电线周围树木生长或侧向弯倒对输电系统稳定运行造成的安全隐患问题,在微小尺度上针对高压电力走廊中火险等级较高的区段,通过无人机LiDAR数据提取的三维目标来精确评估植被障碍风险状态。研究了基于LiDAR数据的“由粗到精”的植被障碍风险点检测方法和基于植被生长状态的植被隐患风险动态评估预警方法。最后以广东省韶关供电局部分高压线路走廊区域为例验证了本文方法和模型应用的有效性。

李万才[2](2020)在《多尺度数据协同的中天山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文中提出本文基于新疆林业资源二类补充调查数据和固定样地调查数据,利用随机森林和熵权法,从森林结构、生态服务功能、抗干扰(病虫害、森林火险)三个方面对南山林场天山云杉森林健康状况开展了评价;并通过Guidos Toolbox软件分别得到南山林场以乔木、灌木、乔木+灌木为前景的MSPA景观,并借助Conefor Sensinode 2.6软件获得研究区内核心区斑块的连通性指标,利用熵权法综合评分对MSPA核心区斑块的连通性及景观格局开展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的云杉森林健康状态以良好健康、亚健康为主,若不加以保护和合理经营,极可能向不健康状态发展。其中面积占比:亚健康(30.32%)>良好健康(27.08%)>健康(19.49%)>优质健康(16.45%)>不健康(6.65%)。亚健康、不健康的小班多集中分布于西北方,破碎化较为严重,多为小型斑块,约占小班总面积的1/4;优质健康、良好健康的小班多分布于东南方,斑块抗病虫害能力较强、斑块平均面积较大,森林火险等级较高,若加以合理的经营管理,研究区森林健康状况仍有巨大改善空间。(2)乔木林为前景的MSPA景观中小型斑块数量最多、占斑块总数的90.32%,但面积仅占的10%左右;乔木林为前景的MSPA景观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其大、小斑块分布极不均匀,该景观格局由少量的大型斑块和大量的小型斑块构成。虽然灌木林为前景的MSPA景观斑块面积较小、多为小型斑块、斑块破碎化严重,但在整体生态景观中90%的灌木林核心区、支线、连接桥斑块有效的促进了乔木林与灌木林斑块在整体景观中的连通及融合。乔木林与灌木林景观相连的连接桥、支线等斑块丰富了核心区斑块的连接,提高了整体景观斑块的结构稳定性。(3)乔木林+灌木林为前景的MSPA整体景观中:景观核心区以乔木林为主,乔木林核心区斑块在维持整体景观的稳定性上起决定性作用。具有重要连通作用且影响总体景观连接水平的斑块类型为大型斑块,它们是区域生态系统稳定和健康的关键组分。(4)不同健康等级的小班的空间特征与MSPA景观格局及连通性存在密切联系。总的来说,面积较大、内部穿孔和边缘斑块较少、连通性较好的核心区斑块具有更高的结构稳定性,抗外界干扰能力较强、森林健康状况较好,但同时也存在森林火险等级较高风险。

林海峰[3](2019)在《森林环境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林业现代化建设。林区WSN应用技术是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也是目前林业生态监测的研究热点。林区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首先要解决森林环境下有限能量供给与数据低延迟传输问题。由于森林环境区域大且树木密度不均、森林高度动态变化、信号易遮挡等特点,在森林环境中易造成节点能量耗尽快、网络生命周期短及数据传输延迟大的困境。其次,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通常是以最大数据采集为核心,但数据高采集率与有限能量供给的矛盾不可避免,因此需要构建以有限能量供给为约束的最大数据采集率模型,以保障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最优采集工况。本文从森林环境下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应用出发,围绕传感器节点的能量自收集永置功能分析、传感器节点传输路由策略、数据采集、融合与模糊推理决策火险预警过程等方面开展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林业上的应用研究,从而为基于可充电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林火预警问题的整体解决提供方案。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分析了可充电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能量动态补给情况,提出了基于能量的传输控制协议,有效地提高了数据传输效率。在可充电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根据数据传输链路上节点数量,计算网络E2E(end-to-end)平均延迟时间,若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网络延迟远大于平均延迟时间,说明在降低网络延迟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采用传输控制模型降低数据传输延迟。考虑到节点能量获取的有限性和时变性,将节点工作时间划分为由多个时间片组成的工作时间表,并将其共享给邻居节点。采用工作时间表机制减少了节点用于邻居发现的能耗,提高了传输效率;(2)分析平均延迟时间,提出利用传输控制模型,实现数据的及时传输。能量传输控制模型充分考虑了节点能量获取具有时变性和不确定性,当节点能量发生变化,特别是获取能量较高时,为了提高节点能量利用率,节点可以根据自身能量变化随时调整传输距离,而无须改变工作时间表中的工作时间片数量,这样就保证工作时间表的稳定性。这一模型主要是用来控制节点的传输半径来降低延迟,节点跳过最近邻居节点,将单跳距离的传输转换成节点直接与多跳范围内的节点传输,实施能量传输算法一次,节点延迟降低一个工作周期;(3)分析了网络数据采集情况,提出了以网络节点最大数据采集率为最优目标的设计模型,实现数据采集的最大化。根据传感器网络节点的能量转换率和数据流量守恒原则,建立以节点最大数据采集率为最优目标的线性规划模型。该模型以实现网络中所有源节点数据采集率的最大化。对每一节点,若不考虑数据丢失和能量损耗,节点发送的数据等于节点接收的数据与节点采集的数据之和,节点消耗的能量不会大于节点获取的能量,以此为依据建立网络最大数据采集率模型;(4)分析了网络异构数据的特点,提出了一种从空间和时间属性上融合森林环境因子的融合策略,实现降低数据冗余和减少带宽的运行消耗。在研究内容(3)的基础上,增加数据融合算法,提出基于数据融合算法的最优目标线性规划模型,利用最优化技术求解网络节点数据采集率的上限,并建立具有数据融合的网络数据低延迟传输和数据采集高速率通信链路;(5)以数据低延迟传输和节点数据最大采集率为目标,提出了基于模糊推理策略的森林火险预警系统,及时预警森林火险指数。该系统针对所研究区域特性,在林火高发区域部署大量无线传感节点,用于实时监测森林环境气象状况,同时,也考虑了监测区域人流对林火影响及时间因素、历史火灾情况,更加全面分析林火成因,所提出的预警系统将自动和灵活地进行加权模糊推理,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本文的总体研究目标着眼于森林环境,实现低延迟和高采集率性能的可充电无线传感器网络森林火险预警问题,重点解决森林环境因子、节点能量自采集与能耗管理,达到“永久部署”目的,通过兼顾重点监测区域与网络部署策略,提出了基于模糊推理的林区潜在火险风险识别技术的研究,为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森林火险预警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

李欣[4](2019)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EEEC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和东北豹(Pantherapardua orientails)是我国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物,是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关键。然而,截至2019年,东北虎仅存数十只在中俄、中朝边境地区游荡,由于森林的过度采伐、土地的过度利用和偷捕滥猎等行为,导致曾在我国东北广泛分布的东北虎和东北豹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根据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公布的最新监测数据显示,我国境内的野生东北虎个体约36只,野生东北豹个体约48只,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两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东北虎和东北豹的保护工作,并于2016年12月5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在建立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和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的战略背景下,本研究为解决人虎冲突和东北虎豹生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利用之间的矛盾,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协同统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本研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东北虎豹国家公园EEES复合系统协同发展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借鉴系统学和协同学的思想,将东北虎豹国家公园EEES复合系统置于宏观的系统视野中,统筹EEES复合系统的原则、模式、内涵,研究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的演化机理,对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的涵义、目标、特征、机理、效应进行深入剖析。在微观层面上,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将复合系统各子系统内元素、主体行为的分析纳入到东北虎豹国家公园EEES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的研究中,为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的构建提供针对性的对策。其次,构建了东北虎豹国家公园EEES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的状态参量测度体系。本研究在收集和比对大量指标及专家咨询的基础上,按照系统性、稳定性、科学性、普遍性等原则,根据复合系统的结构、特征和功能,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EEES复合系统各子系统的逻辑关系为前提,从复合系统不同视角和层次来构建东北虎豹国家公园EEES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的状态参量测度体系。再次,在构建东北虎豹国家公园EEES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状态参量体系的基础上,对东北虎豹国家公园EEES发展水平、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状况、复合系统协同发展效应分别进行测度。利用综合评价指数模型对东北虎豹国家公园EEES的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生态环境方面得出2007-2016年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数呈增长趋势,其中2013-2016年增长幅度较大,从0.243上升到0.438,年均增长4.87%;经济社会方面得出2007-2016年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经济社会综合评价指数呈增长趋势,其中2008-2009年增长较快,年均增长1.93%。在分析东北虎豹国家公园EEES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利用复合系统亲合协同度测度模型对EEES复合系统的协同发展状况进行测度,得到除了 2008年复合系统的耦合处于磨合阶段,其他年份均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子系统有较高的紧密度,但在2007-2010年间,复合系统的协同发展处于失调状态,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子系统接近无序发展,在2011-2016年间协同发展度逐渐提升,处于低度协同阶段,复合系统的投入产出逐渐趋于合理,复合系统的主要行为主体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加强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在宏观测度东北虎豹国家公园EEES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的基础上,从微观角度入手,利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法),对EEES复合系统协同发展效应进行测度,得出2007-2016年间复合系统的综合效度均小于1,非有效,复合系统整体的协同发展效应没有达到最佳状态,但在2014-2016年的综合效度逐渐趋于1,要素结构和投入产出规模均有所改善,尤其在2015-2016年的协同效度为1,要素结构合理,但发展非有效,复合系统的投入产出规模仍需要改进。最后,根据测度结果,提出东北虎豹国家公园EEES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的保障措施。基于复合系统主体行为博弈和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的测度结果,提出复合系统主体层面的保护措施包括:建立政府协调机制,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清晰界定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建立政府间的协作机制。根据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生态环境子系统的测度结果,提出建立生态保护机制,对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建立野生动植物和森林资源的管护机制的保护措施;根据经济子系统的测度结果,提出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包括利益的协商、分配、补偿、监督和特许经营等保护措施;根据社会子系统的测度结果,提出建立多方参与机制,增加社会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和志愿者服务等保护措施,为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的建设提供可靠依据。

张德新[5](2017)在《国有林区生态旅游产业健康多维度评价 ——以白河林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东北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后,国有林区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实现绿色转型、发展替代产业成为现实课题,国有林区要利用独特地域、资源、环境优势,发展生态旅游,增加新的经济长点,推进供给侧改革。白河林区已迈出了转型的第一步,但是旅游产业替代性不强,弥补长白山旅游产业发展不平衡的劣势不明显。本文为了使生态旅游的评价更适用于现状,提出了生态旅游产业、产业能力、健康性等概念,可以更加全面的分析生态旅游的现状、提出建议。建立了国有林区生态旅游产业健康评价的多维度体系,并以白河林区为例进行多维度分析,结合分析结果提出了可行的改进建议。生态旅游资源维度分析,对白河林业局辖区范围内旅游资源类型进行全面认真的梳理和分析,结果显示白河林业局拥有8个主类,22个亚类,共计61个资源单体,资源空间分布呈“点轴式”。制定了生态旅游资源等级评价模型,白河林区主要旅游资源呈金字塔状分布,其中五级资源有3个,四级资源有8个,三级资源有12个,二级资源有12个,一级资源有5个。建立生态旅游资源健康评级模型并对白河林区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白河林区生态旅游资源健康评价得分为86.1607分。结合该维度评价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维度分析,建立生态旅游环境经承载力评价模型,经过多次优化得到年径总流量、径流量时间分配率、植被覆盖率、生物多样性指数、游览交通工具环保指数、游览方式影响指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住宿接待能力、固体旅游垃圾处理率、生活废水处理率、游客投诉率、景观美感度12个主要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主要指标权重,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白河林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白河林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结果为0.6613,接近轻度超载状态,其中游览交通工具种类、生活废水处理率是制约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阻碍。结合评价结果从生态承载力、社会承载力、经济承载力三个角度提出了改进性建议。生态旅游市场维度分析,分析白河林区旅游市场现状并进行SWOT分析,结果表明目前白河林业局旅游业发展无论是自身的优势、劣势,还是外部环境存在的机遇和挑战都存在两面性和可转化性。结合评价结果提出了白河林区生态旅游发展战略以及产业布局,并总结了现有的市场营销模式,提出了适合白河林区的生态旅游市场影响方案。生态旅游产业能力维度分析,提出了生态旅游产业能力包括地域健康、森防安全、经营体制三个方向。建立了白河林区生态旅游地域健康评价模型,结果显示白河林区生态旅游地域健康评价得分为88.0073分,均处于健康水平。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建立了国有林区生态旅游区火灾预警模型,经过动态分析得出白河林区森防安全较为稳定。总结了白河林区现有的三种经营体制,不管哪种体制都存在很大的隐患。结合以上三个角度的分析提出了白河林区生态旅游产业能力健康发展的可行性建议。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国有林区尤其是白河林区生态旅游评价提供有益参考,从各维度对白河林区的生态旅游产业提出的改进性建议,对其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杨月兵[6](2016)在《森林火灾预警模型的成本效益分析 ——以广州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后,生态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维护森林资源俨然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中最为关键的一步。保护森林资源就是合理利用森林资源,降低甚至避免森林火灾、滥砍滥发等行为对森林资源的破坏。从而减轻生态环境的恶化,为我们营造出良好的生存环境。然而由于森林火灾具有发生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定性。因此如何预防森林火灾的发生成了当下需要我们亟待解决的难题。但由于森林火灾预警工程的复杂程度是其他任何系统工程都无法比拟的。这项工程需要较强的科学性和技术性,它也是人类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一项工程。在森林火灾预警工程中,如何构建高效稳健的森林火灾预警模型已经成为各国预防和控制森林火灾一个重要基础和制约因素。每个已经建立并得到实践运用的森林火灾预警模型都有其自身的合理性,但每个模型建设所需要的成本以及所能带来的效益成为我们选择的重要依据。针对特定模型的成本与效益分析也成为世界各国关心的重点。虽然我国在建设森林火灾预警模型方面起步较晚,但学者们针对我国各林区特点也建立了符合地区发展的森林火灾预警模型。同时研究重点也逐步转移到建设森林火灾预警模型的过程中成本和效益情况的研究上。现如今各林区如何选择高效能的林火预警模型依然成为我国各位学者研究的重点。从成本最小化及效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首先,本文从国内外背景信息分析,探讨我国在森林火灾预警方面的不足,并给出本文研究方向和思路。其次,从人员、设备、技术等方面来计量森林火灾预警工作的成本,并从森林火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以及生态经济损失三大方面来划分评估细目,并阐述了相应细目的计算方法。从而为评估森林火灾预警模型带来的效益情况打下了基础。最后,通过对广州市森林火灾预警模型与综合火险预警模型进行数据对比分析,进而对预警模型提出改进建议。为我国规划建设高效稳健的森林火灾预警系统提供决策支持。文中重点运用成本效益法和数量分析法结合广州2005年和2006年的森林火灾数据来分析广州市采用森林火灾预警模型后获得的效益情况,得出了广州市运用多因子预警模型所带来的巨大效益,同时,结合广州市相关数据说明综合火险指数模型较高的预测精度所带来的更大效益。最后文中提出完善的林火预警模型更符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值得林业部门加大模型研究的投入。优化后模型带来的效益远远超出模型建设中一次性的成本投入和后期维护成本,本文的研究为林业部门进一步完善林火预警模型提供了参考信息。

陈望雄[7](2012)在《东洞庭湖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预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以东洞庭湖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预警为主线,利用岳阳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典型样地调查、湖南省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TM遥感影像、环保监测网络体系等方式获取研究数据,分别从小班水平、景观水平和区域水平对研究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应用BP神经网络对其健康状况进行了预警研究,然后对其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价,在此研究基础上分析了该区域森林健康状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改善措施。(1)分别从小班水平、景观水平和区域水平对东洞庭湖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评价。a.小班水平上,借助岳阳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典型样地调查、湖南省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选取了胸径、树高、单位面积活立木蓄积量、天然林更新状况、群落层次结构、林分郁闭度、近自然度、土壤厚度、土壤有机质、土壤N、P、K、森林火灾、病虫害程度等14个指标建立了基于小班的森林健康评价模型,依据因子分析方法中的方差贡献率大小确定指标权重,计算各小班健康得分并对其进行健康分级。在所选的329个森林小班样本中,优质小班14个,健康小班76个,亚健康小班221个,不健康小班18个,分别占所选样本总数的4.25%,23.1%,67.17%,5.47%;分别占总面积的7.33%,24.62%,61.34%,6.71%。研究区域森林生态系统总体处于不健康状态,若不加以保护和经营,可能向更严重状况发展,为此应加大营林力度、落实经营措施、提高管理水平来改善森林的健康状况。b.从景观水平上,利用2006,2009年两期东洞庭湖区域Landsat TM遥感影像数据,在ENVI4.9遥感软件平台下,进行图像增强,图像裁切以及几何精校正等图像预处理。利用ArcGIS软件中的ArcMap模块进行空间叠置分析,获得2006年和2009年岳阳土地利用类型图,将处理好的图片进行栅格化并导入fragstas3.3软件,计算出本研究相关的14个森林景观指数指标,并从景观格局要素构成、形状特征、异质性与多样性及空间分布4个方面对东洞庭湖区域森林景观格局进行分析。混交林和针叶林是该区域的主要优势景观类型,其斑块面积大,形状和分布比较复杂,但斑块的连通型较好。竹林和草地呈散点分布,斑块形状和分布复杂程度较低,边缘密度和斑块密度都较小,其破碎化程度较高,反映人为因素对其健康状况影响大。混交林,针叶林、阔叶林的景观要素斑块形状指数较大,边界形状复杂,景观斑块化程度较高,反映其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更好地整维持其健康状况。较高的香农多样性指数反映了研究区域景观中各个斑块类型分布不均衡,不定性的信息量较大,异质性较低。较高的香农均匀度指数说明各景观类型所占比例存在一定差异,存在优势类景观,如混交林的异质性较高,竹林的异质性较低。c.区域水平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从自然环境、森林结构、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四方面选取有代表性的18个指标,从区域水平评价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采用层次分析法构造判断矩阵确定指标的权重,并将评价指标等级分为五级,将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通过隶属函数确定评价等级的隶属度,运用模糊综合评判计算各指标值在各指标等级的森林健康状态隶属度。将五个评价等级分别赋值后可计算出研究区的森林生态系统健康模糊综合指数γ=3.133。研究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在0.1632程度上属于优质状况,在0.1810程度上属于健康状况,在0.3917程度上属于亚健康状况,在0.152程度上属于病态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东洞庭湖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为Ⅲ级,即亚健康状态。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介于Ⅱ级和Ⅲ级之间,严重偏向Ⅲ级,处于从健康状况向亚健康状况发展。总体评价结果与咨询的专家意见相同,评价结果较准确。(2)在选定森林健康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建立一个3层BP神经网络预警模型,用于预测东洞庭湖区域森林的健康状况,从预测结果看均方误差为9.83e-6,R=0.99994,表明输出值和期望值跟踪较好。依据神经网络输入、输出的权值和阈值,建立了森林小班健康评价BP神经网络预警模型,并利用模型对东洞庭湖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了预警研究。结果表明基于BP神经网络对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预测具有良好的合理性和可靠性,能克服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不利影响,有较大的应用价值。(3)对东洞庭湖区域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主要围绕木材生产效益、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森林防护和游憩价值等八个方面展开。对研究区价值量构成分析,木材生产效益为6.537亿元·a-1,涵养水源价值149.73亿元·a-1,保育土壤价值18.541亿元·a-1,固碳释02价值69.69亿元·a-1,积累营养物质价值1.48亿元·a-1,净化大气环境价值20.854亿元·a-1,森林防护价值12.538亿元·a-1,游憩价值为11.81亿元·a-1,东洞庭湖区域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总效益为291.18亿元·a-1。如计算森林对环境气态有机污染物的净化效益,实际服务价值要比计算价值大。从森林生态服务价值与林分类型关系可知,马尾松提供的服务价值最大,为89.575亿元·a-1,其次是杉木林,提供的服务价值为58.052亿元·a-1,阔叶树也比较大,达到了37.186亿元·a-1,三杉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最小,为0.3835亿元·a-1。各种林分类型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排序为:马尾松>杉木>阔叶树>国外松>竹林>经济林>杨树>三杉。从单位面积林分类型所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马尾松所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最大,为6.033万元·hm-2·a-1,其次是国外松为6.017万元·hm-2·a-1,经济林所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最小为3.083万元·hm-2·a-1。从单位面积森林提供的各项生态服务价值与江西和河南进行横向比较可知,在森林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方面,东洞庭湖区域单位面积森林的生态服务价值与健康状况良好的江西省存在不少差距,甚至在固碳释氧、积累营养物质、防护价值和游憩价值方面比健康状况一般的河南还低。所以,单从单位面积森林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角度去衡量森林的健康状况,东洞庭湖区域的森林总体上没有达到健康状态。(4)结合不同尺度水平下研究区域森林健康状况的评价结果,该区域森林总体上处于亚健康状态。分析了该区域森林健康状况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林种结构不合理,树种单一,生态稳定性差;森林空间分布不均匀,难以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单位面积森林生态服务价值低,与被比较区域差异明显;城市化快速发展和林地面积减少矛盾突出;森林景观呈现破碎化,人为干扰因素大。并从森林经营技术、林业政策、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改善措施。

焦筱容[8](2011)在《森林消防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综述了运筹学的图论和线性规划理论、系统论、森林资源及其环境管理、景观生态学等学科相关理论,以网络分析和线性规划为研究方法,以广州市和广州市白云区林区为研究对象,以研究区地形图、水系图、交通道路图、林相图、消防供水设施点等多种信息为基础资料,以运筹学的图论和非线性规划理论为基础,以ArcGIS和MATLAB作为分析计算工具,针对森林火灾发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林业信息化发展的研究趋势,以有效、最优布局利用林区防火水资源以确保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为理念,提出了林区防火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方法,为深入认识、合理调配森林防火水资源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广州市的火险分布情况,低、中、高火险区分别占研究区的29.74%、9.29%和60.97%。森林火险等级的地域分异明显,中南部高北部低。在不同林火影响因子上的分异也十分明显,人为干扰因素对火险等级影响很大。研究区白云区林区水资源优化从优化配置候选集中选择13个新增供水设施点,计算其对广州市白云区高火险区域网格单元的服务情况,舍去6个供水设施点,其覆盖高火险区域比例已达89%,基本满足防火需要。新建供水设施点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中低山地,可以通过建立合理的引导渠道和堤坝将其蓄积作为森林防火用水来源。应充分考虑蓄水点与当地生态环境的和谐,以中、小型水库为主,而建设的材料应尽可能就近获取,不破坏森林环境。在雨水丰足季节进行蓄水,以保证森林防火的水资源的储备。

李惺颖[9](2010)在《基于RIA架构的森林防火GIS应用系统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的森林防火GIS应用系统主要采用C/S和B/S两种架构,但这两种架构的系统在实际使用中存在一些问题,阻碍其在森林防火工作中更深入的应用。RIA架构是近年流行的一种介于C/S和B/S架构之间的系统架构,兼具C/S和B/S的优点。本研究从森林防火工作的业务出发,针对现有系统难以满足的实际应用需求,提出应用RIA架构以满足需求。同时对构建RIA系统时出现的技术难题,采用自行设计、引用其他领域方法、修改现用方法等方式予以解决。最后以北京市为例构建了一个基于RIA架构的森林防火GIS应用系统。论文中的内容为本人参与的主要研究工作,是整个项目团队工作中的一部分。最终的研究结果表明,RIA架构的应用,可以满足离线数据处理、远程高效处理数据、自动适应复杂网络环境,不同平台和设备间协作等实际应用需求。RIA架构的应用为今后森林防火GIS应用系统在系统架构上的发展,做了积极的探索。基于RIA的优势能够进一步整合多种平台的硬件设备,集中管理和调度各种防火相关资源,扩大森林防火GIS应用系统的应用范围,提高森林防火工作的一体化程度。

洪晶波[10](2009)在《广州市森林防火多源信息平台集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根据广州市森林防火工作需求以及森林防火工作信息化发展现状和趋势,对广州市森林防火多源信息平台集成进行研究。按照信息来源与业务需求,将现有的森林防火信息平台和规划中的数据共享平台、视频监控平台、防火通讯指挥平台、航空平台、视频会议平台、信息发布平台与办公系统、林火扑救决策支持平台、移动通讯指挥平台进行整合、分析、设计,最终形成全新的广州市森林防火多源信息平台集成系统。构建广州市森林防火多源信息平台集成系统,以实现广州市森林防火工作的信息化。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集成技术运用了模型化、知识化、方法化、黑板控制等智能技术,并对不同层面信息数据进行融合,解决了在森林防火信息工程中的信息发布不统一协调、监测图像处理不及时、传输格式不统一、各系统间数据不兼容、无法实现数据信息共享和指挥过程滞后的问题。本文主要做了如下工作:(1)技术研究结合广州市森林防火工作研究多源信息平台集成技术,完成相应的理论准备,重点研究集成系统的体系结构以及实现方法和控制策略。(2)明确信息需求广州市森林防火工作信息需求量大,信息来源与各个不同的业务,明确各项业务中的信息来源,有助于对多源信息平台集成重新整合提供依据。(3)集成对象分析对广州市森林防火现有的信息平台和规划中的信息平台有一个详细的了解,重点了解各平台的结构体系和功能划分,找出各平台之间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多源信息平台集成的总体设计做准备。(4)集成总体设计依据已有的平台集成技术、对广州市设计的各平台和信息进行全新整合,着重考虑集成的结构、总体目标、设计的原则、总体要求、系统组成、数据管理、多媒体管理及控制管理。(5)集成实现依据广州市多源信息平台集成总体设计的要求,初步开发应用软件,阐述开发环境和开发工具,开发系统运行结构,简要展示软件的功能效果,并作出运用评价。由于森林防火多源信息平台集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运用面广,跨领域知识多,因此文中尚有不足之处,很多问题还需在实践过程中继续发现和补充。更深一步的研究还有待后续工作的开展。如何结合广州市森林防火特点,发展具有广州特色的森林防火事业任重而道远。

二、一个小型森林火险等级系统的信息价值评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个小型森林火险等级系统的信息价值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源数据的林区电力走廊安全风险评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 多源遥感数据在电力走廊安全风险评估预警中应用现状
        1.3.1 遥感监测数据的特点
        1.3.2 电力走廊安全风险概况
        1.3.3 基于多源数据的电力走廊山火风险评估
        1.3.4 面向电力走廊山火风险的输电线路植被障碍隐患检测
    1.4 论文结构与内容安排
2.电力走廊安全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
    2.1 电力走廊山火风险评估预警理论和方法
        2.1.1 山火风险评估基础理论
        2.1.2 电力走廊火险研究进展
    2.2 无人机电力走廊巡检研究进展
        2.2.1 无人机电力走廊巡检装备与技术
        2.2.2 无人机LiDAR安全巡检技术
    2.3 无人机LiDAR巡线数据的处理过程
        2.3.1 电力走廊LiDAR点云目标分类和提取
        2.3.2 电力走廊电力目标三维重建
        2.3.3 电力走廊植被障碍安全距离分析与风险评估
    2.4 本章小结
3.林区电力走廊山火风险评估模型
    3.1 引言
    3.2 电力走廊火险因子分析
        3.2.1 因子描述与定性分析
        3.2.2 火险因子相关性分析
    3.3 多源数据融合与标准化
        3.3.1 多源数据融合归档
        3.3.2 火险因子数据标准化方法
        3.3.3 指标量化评价框架
    3.4 电力走廊山火风险评估指数模型
        3.4.1 电力走廊山火风险评估体系结构
        3.4.2 改进层次分析法的相关理论基础
        3.4.3 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的火险指标权重计算
    3.5 PC-FRI模型评价
    3.6 本章小结
4.基于多源数据与PC-FRI模型的林区电力走廊火险评估
    4.1 引言
    4.2 电力走廊火险等级划分与火险区划制图
        4.2.1 基于多源数据的火险评估模型表达式
        4.2.2 电力走廊山火风险等级划分
        4.2.3 山火风险区划制图
    4.3 电力走廊高等级火险区域识别及重点防火区段预警
        4.3.1 高等级火险区域识别
        4.3.2 高等级火险预警
    4.4 高压电力走廊山火风险评估预警分析
    4.5 本章小结
5.基于无人机LiDAR数据的林区电力走廊植被障碍风险评估
    5.1 引言
    5.2 基于无人机LiDAR数据的电力走廊目标提取与重建
        5.2.1 方法概述
        5.2.2 无人机LiDAR数据获取及预处理
        5.2.3 高压电力走廊无人机LiDAR巡检数据目标分割与提取
        5.2.4 高压电力走廊三维重建
    5.3 高压电力走廊植被障碍检测及风险评估
        5.3.1 面向线路安全空间的树线距离检测
        5.3.2 动态环境植被障碍风险等级评估
    5.4 本章小结
6.林区高压电力走廊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分析
    6.1 引言
    6.2 研究区域与实验数据
        6.2.1 电力走廊火险相关多源数据
        6.2.2 无人机LiDAR相关数据
    6.3 高压电力走廊火险评估与高等级火险区域识别
        6.3.1 多源火险数据融合处理
        6.3.2 高压电力走廊火险评估与风险等级区划结果分析
    6.4 高压电力走廊植被障碍风险评估
        6.4.1 高压电力目标提取结果分析
        6.4.2 高压电力走廊目标三维重建
        6.4.3 安全距离检测及植被风险等级评估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7.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论文创新点
    7.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参与项目
附件
致谢

(2)多尺度数据协同的中天山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综述
    1.3 景观格局及连通性研究综述
    1.4 对综述的评价
第2章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土壤
        2.1.2 气候
        2.1.3 水资源
        2.1.4 地形、地貌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基于随机森林与熵权法的天山云杉森林健康评价
    3.1 数据处理
        3.1.1 数据来源
        3.1.2 固定样地设置
        3.1.3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3.1.4 样地蓄积量计算
        3.1.5 样地涵养水源计算
        3.1.6 样地固碳释氧计算
        3.1.7 样地保育土壤计算
    3.2 研究方法
        3.2.1 随机森林模型
        3.2.2 熵权法赋权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评价指标热点分析
        3.3.2 森林健康评价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MSPA的天山中部森林景观格局及连通性分析
    4.1 数据预处理
        4.1.1 基于超分辨率的影像重建
        4.1.2 土地利用分类
    4.2 研究方法
        4.2.1 MSPA景观分类
        4.2.2 连通性分析指标
        4.2.3 连通性的综合评价
    4.3 MSPA景观格局分析
        4.3.1 乔木林为前景的MSPA景观
        4.3.2 灌木林为前景的MSPA景观
        4.3.3 乔木+灌木为前景的MSPA景观
    4.4 核心区景观连通性分析
        4.4.1 乔木林景观连通性分析
        4.4.2 灌木林景观连通性分析
        4.4.3 乔木+灌木林景观连通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森林环境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
        1.2.1 无线传感器网络结构
        1.2.2 无线传感器网络特点
        1.2.3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
    1.3 无线传感器网络林业应用概述
        1.3.1 无线传感器网络感知层林业应用
        1.3.2 无线传感器网络网络层林业应用
        1.3.3 无线传感器网络网络传输层林业应用
        1.3.4 无线传感器网络网络应用层林业应用
    1.4 森林火险气象等级概述
        1.4.1 森林火险等级划分
        1.4.2 森林防火的意义
    1.5 问题的提出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7 研究意义
    1.8 主要研究内容
        1.8.1 基于传输能量控制的数据传输延迟模型研究
        1.8.2 基于数据融合策略的最大数据采集率模型研究
        1.8.3 建立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森林火险监控体系
    1.9 本文组织结构
2 森林环境下的数据低延迟传输模型研究
    2.1 研究背景
    2.2 网络低延迟模型
        2.2.1 网络模型
        2.2.2 数据延迟模型设计
        2.2.3 传输控制模型降低网络延迟
        2.2.4 采用2 跳机制的数据传输延迟界限实现
        2.2.5 采用多跳机制的数据传输延迟界限实现
        2.2.6 考虑能量补给实际情况下的数据传输延迟分析
        2.2.7 分布式情况下的数据传输延迟分析
        2.2.8 数据传输控制模型中的节点能量分析
    2.3 数据延迟实验分析
    2.4 基于TELOSB节点的协议实现
        2.4.1 TelosB节点介绍
        2.4.2 基于TelosB节点的协议实现
        2.4.3 TelosB节点的性能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数据采集高速率模型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系统模型
        3.2.1 能耗模型
        3.2.2 能量补充模型
        3.2.3 路由模型
    3.3 数据采集高速率模型设计
        3.3.1 模型描述
        3.3.2 分布式数据最大采集率模型
    3.4 系统仿真
        3.4.1 环境设置
        3.4.2 系统执行
        3.4.3 模型效果比较
    3.5 本章小结
4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在森林防火中的应用与验证
    4.1 研究背景
    4.2 相关研究
    4.3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森林火灾预测模糊推理系统
        4.3.1 火灾气象监测
        4.3.2 模糊推理系统简介
        4.3.3 相关参数规范化
        4.3.4 模糊三角数方案
        4.3.5 加权模糊推理方案
        4.3.6 加权模糊森林火灾预测
    4.4 模糊推理系统在南京市紫金山森林火灾预警中的应用
        4.4.1 南京市区域特点
        4.4.2 装置部署
        4.4.3 系统实施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科研项目、发表论文和知识产权

(4)东北虎豹国家公园EEEC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内外国家公园知识图谱分析
        1.3.2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研究现状分析
        1.3.3 EEES复合系统研究现状分析
        1.3.4 EEES祸合协同研究现状分析
        1.3.5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创新点
2 EEES复合系统协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国家公园的概念
        2.1.2 EEES概念界定
        2.1.3 耦合协同相关概念
    2.2 相关理论
        2.2.1 系统论
        2.2.2 耦合理论
        2.2.3 耗散结构理论
        2.2.4 协同理论
        2.2.5 自组织理论
        2.2.6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7 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理论
        2.2.8 博弈论
    2.3 本章小结
3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EEES发展现状分析
    3.1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生态和环境(EE)发展现状
        3.1.1 自然条件
        3.1.2 生物多样性
        3.1.3 保护现状
    3.2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经济(E)发展现状
        3.2.1 土地权属
        3.2.2 经济发展
    3.3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社会(S)发展现状
        3.3.1 周边社区居民现状
        3.3.2 科研现状
    3.4 存在的主要问题
    3.5 本章小结
4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EEES复合系统构成及其协同发展分析
    4.1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EEES复合系统的特殊性分析
        4.1.1 生态子系统特殊性
        4.1.2 环境子系统特殊性
        4.1.3 经济子系统特殊性
        4.1.4 社会子系统特殊性
    4.2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EEES复合系统的内涵与主体构成
        4.2.1 复合系统的定义
        4.2.2 复合系统的特征
        4.2.3 复合系统的原则
        4.2.4 复合系统的主体构成
    4.3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EEES复合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4.3.1 复合系统关系确定
        4.3.2 复合系统的结构
        4.3.3 复合系统的功能
    4.4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EEES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的内涵
        4.4.1 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的涵义
        4.4.2 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的目标
        4.4.3 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的特征
        4.4.4 复合系统协同发展内在逻辑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EEES复合系统协同发展机理
    5.1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EEES复合系统协同发展分析
        5.1.1 子系统内部的协同发展
        5.1.2 子系统间的协同发展
        5.1.3 复合系统整体的协同发展
    5.2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EEES复合系统内各主体间互动机理
        5.2.1 EEES复合系统内部各主体间耦合互动机理
        5.2.2 子系统及其主体间耦合互动机理
    5.3 基于熵流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EEES复合系统耦合演化机理
        5.3.1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EEES复合系统耗散结构分析
        5.3.2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EEES复合系统的熵函数模型分析
        5.3.3 基于熵流的复合系统耦合演化阶段
    5.4 基于logistic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EEES复合系统协同演化机理
        5.4.1 基于Logistic东北虎豹国家公园EEES复合系统协同演化过程分析
        5.4.2 基于序参量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EEES复合系统协同演化稳定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EEES复合系统协同发展主体行为分析
    6.1 复合系统主体行为分析
        6.1.1 利益主体界定
        6.1.2 利益主体分类
        6.1.3 主要利益主体利益诉求及原因分析
        6.1.4 主要利益主体利益冲突及原因分析
    6.2 复合系统主体间混合策略动态博弈
        6.2.1 动态博弈解析
        6.2.2 主体行为选择
    6.3 本章小结
7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EEES复合系统协同发展测度
    7.1 复合系统协同发展测度的逻辑思路
    7.2 状态参量测度体系构建及数据获取
        7.2.1 构建状态参量测度体系的意义与原则
        7.2.2 状态参量的选取及计算
        7.2.3 数据处理及来源说明
    7.3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EEES发展水平及复合系统整体测度
        7.3.1 基于综合评价模型的各子系统发展水平测度及分析
        7.3.2 基于耦合协同发展度模型的复合系统整体测度及分析
    7.4 基于DEA模型的复合系统子系统间及系统整体协同发展效应测度
        7.4.1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EEES复合系统协同发展测度方法
        7.4.2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EEES复合系统协同发展效应分析模型
        7.4.3 复合系统多个子系统的协同发展效度测度
    7.5 多角度测度结果综合分析
    7.6 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7.6.1 生态和环境子系统协同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7.6.2 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协同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7.6.3 EEES复合系统整体协同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7.7 本章小结
8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EEES复合系统协同发展保障措施
    8.1 基于复合系统主体层面的保护措施
    8.2 生态和环境子系统协同发展保护措施
    8.3 经济和社会子系统协同发展保护措施
    8.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件

(5)国有林区生态旅游产业健康多维度评价 ——以白河林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相关理论
        1.4.1 环境承载力理论
        1.4.2 生态恢复理论
        1.4.3 景观生态学理论
        1.4.4 游憩学理论
        1.4.5 清洁生产理论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技术路线
    1.8 创新点
    1.9 本章小结
2 相关概念及白河林区概况
    2.1 相关概念
        2.1.1 资源
        2.1.2 环境
        2.1.3 生态旅游
        2.1.4 生态旅游资源
        2.1.5 生态旅游产业
        2.1.6 健康性
        2.1.7 生态旅游产业能力
    2.2 白河林区概况
        2.2.1 地理位置
        2.2.2 辖区动植物资源
        2.2.3 气象和水文
        2.2.4 长白山历史沿革
        2.2.5 社会文化与经济情况
        2.2.6 生态旅游现状
    2.3 竞争环境与优势
        2.3.1 长白山周边地区旅游资源概况
        2.3.2 竞争性分析
        2.3.3 生态旅游开发优势
3 生态旅游资源维度分析
    3.1 生态旅游资源分类
        3.1.1 分类依据
        3.1.2 分类结果与分析
    3.2 生态旅游资源等级评定
        3.2.1 评定方法
        3.2.2 生态旅游资源等级评定
        3.2.3 评定结果与分析
    3.3 生态旅游资源健康评价
        3.3.1 生态旅游资源概述
        3.3.2 健康评价
    3.4 生态旅游资源维度建议
        3.4.1 资源保护建议
        3.4.2 提升资源等级建议
    3.5 本章小结
4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维度分析
    4.1 建立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
        4.1.1 收集并初步筛选指标
        4.1.2 选取主要指标
        4.1.3 聚类分析主要指标
        4.1.4 分析主要指标权重
    4.2 综合评价方法
        4.2.1 常用方法
        4.2.2 方法选择
    4.3 指标采集
        4.3.1 采集标准
        4.3.2 采集结果
    4.4 计算判断矩阵
    4.5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综合评分
    4.6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建议
        4.6.1 自然环境承载力健康建议
        4.6.2 经济承载力健康建议
        4.6.3 社会环境承载力健康建议
    4.7 本章小结
5 生态旅游市场维度分析
    5.1 SWOT分析
        5.1.1 发展优势
        5.1.2 发展劣势
        5.1.3 发展机遇
        5.1.4 竞争与挑战
        5.1.5 SWOT直观分析
    5.2 市场分析
        5.2.1 生态旅游市场现状
        5.2.2 潜在的市场竞争
        5.2.3 主要目标市场
        5.2.4 目标市场细分
    5.3 市场健康建议
        5.3.1 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5.3.2 完善生产力布局
        5.3.3 树立鲜明形象
        5.3.4 完善市场营销机制
        5.3.5 增加商业购物网点
        5.3.6 加强旅游地域信息化建设
    5.4 本章小结
6 生态旅游产业能力维度分析
    6.1 地域健康分析
        6.1.1 地域健康评价
        6.1.2 评价结果与分析
    6.2 森防安全
        6.2.1 BP神经网络理论
        6.2.2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6.2.3 建立数学模型
        6.2.4 BP神经网络训练
        6.2.5 动态分析
    6.3 经营体制
    6.4 产业能力健康建议
        6.4.1 生态旅游地域健康建议
        6.4.2 森防建议
        6.4.3 明确相关政策法规
        6.4.4 改革旅游管理和经营体制
        6.4.5 管理模式数字化
        6.4.6 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
        6.4.7 科学引导投融资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致谢
附件

(6)森林火灾预警模型的成本效益分析 ——以广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森林火险预警模型成本效益研究综述
        1.2.1 国内森林火灾预警研究
        1.2.2 国外森林火险预警的研究
        1.2.3 国内外森林火灾预警模型成本效益研究
        1.2.4 国内外森林火灾预警模型研究评述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研究
    2.1 灾害损失评估理论基础
        2.1.1 马歇尔需求函数
        2.1.2 支出函数
        2.1.3 希克斯需求函数
    2.2 森林火灾损失评估中的相关理论问题
        2.2.1 森林资源的公共物品属性解析
        2.2.2 林木价格选择中影子价格与市场价格关系
        2.2.3 森林火灾损失评估中的前后比较和有无比较
        2.2.4 灾害评估中的重复计算问题
    2.3 森林火灾中计算直接与间接经济损失的评估方法
        2.3.1 直接经济损失的价值评估理论
        2.3.2 间接经济损失的评估理论
第三章 森林火灾预警模型
    3.1 森林火险等级预报模型的总体设计
    3.2 森林火险等级预警模型
        3.2.1 降水量
        3.2.2 蒸发量
        3.2.3 14时空气相对湿度预报值
        3.2.4 温度日较差
    3.3 综合火险指数预警模型(FRI)
        3.3.1 植被潜在火险指数(FPI)
        3.3.2 气象火险指数(NWDI)
        3.3.3 地形火险指数(TDI)
        3.3.4 人为火险指数(y)
    3.4 基于“3S”技术的森林火灾预警的智能化监测系统
        3.4.1 监控系统的总体设计
        3.4.2 相关监控中所需要的设备及技术
    3.5 火灾的识别和预警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森林火灾预警模型的效益分析及评估
    4.1 森林火灾导致损失的评估指标设定
        4.1.1 评估指标的设定原则
        4.1.2 评估指标体系
    4.2 森林火灾损失评估中的基本内容
        4.2.1 林火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
        4.2.2 林火导致的间接经济损失
        4.2.3 林火导致的生态效益损失
    4.3 森林火灾损失评估中的主要评估指标的计算公式
        4.3.1 林火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评估
        4.3.2 林火导致的间接经济损失评估
        4.3.3 林火导致的森林生态效益损失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森林火灾预警模型的成本分析及评估
    5.1 森林火灾预警模型中人员方面的成本
    5.2 森林火灾预警模型中设备方面的成本
    5.3 森林火灾预警模型中技术方面的成本
    5.4 其他相关投入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森林火灾预警模型成本效益的综合分析
    6.1 假设某林区未进行预警投资前的情况
    6.2 加大投资后的成本与损失的估算
    6.3 成本效益分析
    6.4 投资回报率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森林火灾预警模型成本效益的实例分析-以广州市为例
    7.1 案列区森林资源及采用的火灾预警模型
        7.1.1 广州市内森林资源情况
        7.1.2 广州市采用的森林火灾预警模型
    7.2 广州市的森林火灾数据
    7.3 广州市森林火灾预警模型成本分析
        7.3.1 预警设备成本
        7.3.2 预警人员成本
        7.3.3 预警技术成本
    7.4 广州市森林火灾预警模型效益分析
        7.4.1 预警的直接经济效益分析
        7.4.2 预警的间接经济效益分析
        7.4.3 森林生态系统所具备的生态效益
    7.5 与综合火险指数预报模型对比分析
        7.5.1 综合火险指数预警模型的应用
        7.5.2 结合广州市数据评估该模型的效益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7)东洞庭湖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森林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
        1.2.2 森林健康的理论基础
        1.2.3 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内容
        1.2.4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预警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森林生态系统预警内涵
        1.3.2 国内外森林生态系统预警研究概况
    1.4 维持森林健康状况,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国内外研究概况
    1.5 文献综述小结
    1.6 研究的目的意义
    1.7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7.1 研究内容
        1.7.2 研究方法
        1.7.3 数据获取
        1.7.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范围
    2.2 自然概况
        2.2.1 地质地貌
        2.2.2 气候
        2.2.3 水资源
        2.2.4 土壤
        2.2.5 植被
    2.3 社会经济概况
    2.4 森林资源概况
3 东洞庭湖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3.1 基于小班水平的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3.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3.1.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1.3 森林健康评价指标测度分析
        3.1.4 指标量化与标准化
        3.1.5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3.1.6 健康等级
        3.1.7 结果分析
    3.2 基于景观水平的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3.2.1 数据来源及处理
        3.2.2 景观类型划分
        3.2.3 景观格局指标选取
        3.2.4 结果分析
    3.3 基于区域水平的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3.3.1 建立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
        3.3.2 数据来源及计算方法
        3.3.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3.3.4 计算隶属度
        3.3.5 模糊综合评判
        3.3.6 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BP神经网络的东洞庭湖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健康预警研究
    4.1 预警方法
    4.2 神经网络模型构建
    4.3 结果分析
        4.3.1 训练结果
        4.3.2 预警模型
        4.3.3 模型模拟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东洞庭湖区域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
    5.1 评价指标选取
    5.2 评价指标计算
        5.2.1 木材生产经济效益
        5.2.2 涵养水源
        5.2.3 保育土壤
        5.2.4 固碳释氧
        5.2.5 积累营养物质
        5.2.6 净化大气环境
        5.2.7 森林防护
        5.2.8 森林游憩价值
    5.3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
        5.3.1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构成分析
        5.3.2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林分类型关系
        5.3.3 单位面积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横向比较
    5.4 本章小结
6 东洞庭湖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存在问题与改善措施研究
    6.1 东洞庭湖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方面存在的问题
        6.1.1 林分结构不合理,树种单一,生态稳定性差
        6.1.2 森林空间分布不均匀,难以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
        6.1.3 单位面积森林生态服务价值低,与被比较区域差异明显
        6.1.4 森林景观呈现破碎化,人为干扰因素大
        6.1.5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林地面积减少矛盾突出
        6.1.6 林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失控,对生态和环境造成很大破坏
    6.2 改善东洞庭湖区域森林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措施
        6.2.1 调整林分结构,充分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
        6.2.2 加强林政管理力度,减少景观破碎化
        6.2.3 制定森林可持续经营指标、标准及经营方案
        6.2.4 完善森林融资机制和林权流转机制
        6.2.5 规范林政管理,加强森林火灾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6.2.6 充分利用森林防护价值,发展林下经济
7 结论与讨论
    7.1 研究总结
        7.1.1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7.1.2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预警研究
        7.1.3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
        7.1.4 东洞庭湖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存在问题与措施研究
    7.2 论文创新点
    7.3 讨论与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8)森林消防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森林火灾概述
        1.1.1 森林火灾的定义及种类
        1.1.2 国内外森林火灾概况
    1.2 水资源在林火扑救中的应用
        1.2.1 国外水灭火概况
        1.2.2 国内水灭火概况
    1.3 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进展
        1.3.1 林业水资源优化配置意义
        1.3.2 国内外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1.3.3 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法
2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案
    2.1 研究课题来源
    2.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3 研究方案
        2.3.1 研究内容
        2.3.2 技术路线
    2.2 研究技术
        2.2.1 地理信息系统
        2.2.2 MATLAB
3 广州市概况
    3.1 自然地理概况
        3.1.1 土地资源
        3.1.2 气候
        3.1.3 水源
        3.1.4 生物资源
    3.2 社会经济概况
        3.2.1 农业
        3.2.2 工业
        3.2.3 城市建设
    3.3 森林消防
4 火险区划
    4.1 数据处理
    4.2 林火影响因子选定
        4.2.1 可燃物类型
        4.2.2 地形条件
        4.2.3 气候条件
        4.2.4 人为活动因素
    4.3 因子分级
    4.4 权重的确定
    4.5 叠加分析
    4.6 火险区划结果
5 森林消防水资源优化配置
    5.1 消防水资源分布现状分析
        5.1.1 道路和供水设施点网络的建立
        5.1.2 供水设施点服务区域分析
    5.2 消防水资源优化配置
        5.2.1 消防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
        5.2.2 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
    5.3 消防水资源优化配置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9)基于RIA架构的森林防火GIS应用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森林防火GIS应用系统研究现状
        1.2.1 森林防火管理与应急系统研究
        1.2.2 GIS应用现状
        1.2.3 应用系统架构技术现状
        1.2.4 应用系统存在问题
    1.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论文的组织
2 RIA森林防火GIS应用系统需求分析
    2.1 森林防火业务分析
        2.1.1 资源规划管理
        2.1.2 应急指挥
        2.1.3 后期处置
        2.1.4 火灾预警
    2.2 系统应用需求
        2.2.1 用户构成分析
        2.2.2 功能需求分析
        2.2.3 数据需求分析
        2.2.4 系统部署需求分析
    2.3 RIA技术体系及关键技术分析
        2.3.1 RIA技术体系
        2.3.2 RIA关键技术分析
3 RIA应用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3.1 客户端关键技术研究
        3.1.1 缓存数据的存储
        3.1.2 缓存数据的组织
        3.1.3 缓存数据的更新
        3.1.4 连接自适应过程
        3.1.5 功能模块化下载
    3.2 服务端关键技术
        3.2.1 功能整合与业务流程模型化
        3.2.2 服务发布技术
        3.2.3 服务端缓存技术
        3.2.4 服务端池化技术
    3.3 数据安全策略研究
        3.3.1 用户密码加密
        3.3.2 传输数据的加密
        3.3.3 用户管理及权限控制
    3.4 空间数据交换策略
        3.4.1 空间数据交换技术
        3.4.2 动态副本管理
    3.5 空间数据库技术
        3.5.1 空间数据库的实现
        3.5.2 空间数据标准化
        3.5.3 专题数据融合
4 RIA架构森林防火GIS应用系统设计
    4.1 系统总体设计
        4.1.1 系统硬件组成
        4.1.2 系统体系结构
        4.1.3 系统运行框架
        4.1.4 系统整体功能组织
        4.1.5 服务端设计
        4.1.6 客户端设计
    4.2 功能模块设计
        4.2.1 林火预测预报子系统
        4.2.2 林火监测子系统
        4.2.3 林火扑救指挥子系统
        4.2.4 灾后损失评估子系统
        4.2.5 管理与维护子系统
        4.2.6 日常办公管理子系统
    4.3 数据库设计
        4.3.1 地理空间实体数据库
        4.3.2 多媒体要素数据库
        4.3.3 文字信息数据库
        4.3.4 应用模型数据库
    4.4 系统部署设计
5 开发与实现
    5.1 实验区概况
        5.1.1 气候与森林资源
        5.1.2 森林防火基础建设
        5.1.3 森林防火机构设置
    5.2 开发环境介绍
    5.3 运行实例
        5.3.1 火险预报
        5.3.2 林火监测
        5.3.3 扑救指挥
        5.3.4 灾后损失评估
        5.3.5 管理与维护
        5.3.6 日常办公
    5.4 运行结果
6 结论及讨论
    6.1 研究结论及创新
    6.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10)广州市森林防火多源信息平台集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
    1.4 研究的技术、方法
    1.5 存在问题和研究前景
        1.5.1 存在问题
        1.5.2 研究前景
    1.6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2 广州市概况
    2.1 自然地理
    2.2 社会经济
    2.3 森林资源
    2.4 森林防火现状
    2.5 森林防火信息化建设
3 广州市森林防火多源信息平台集成技术
    3.1 多源信息平台集成技术概述
    3.2 多源信息平台集成技术体系结构
    3.3 多源信息平台集成中各Agent
        3.3.1 智能界面Agent
        3.3.2 功能Agent
        3.3.3 决策Agent
        3.3.4 系统中Agent的实现技术
    3.4 多源信息平台集成技术中的资源层
        3.4.1 模型库及模型库管理系统
        3.4.2 知识库及知识库管理系统
        3.4.3 方法库及方法库管理系统
        3.4.4 数据仓库
    3.5 集成中的黑板
        3.5.1 黑板系统的原理与组成
        3.5.2 黑板结构
    3.6 多源集成决策控制系统设计
        3.6.1 推理控制策略
        3.6.2 系统控制流程
4 广州市森林防火业务及多源信息需求
    4.1 森林防火管理
        4.1.1 火源信息
        4.1.2 人员信息
        4.1.3 消防设备信息
        4.1.4 防火设施管理信息
        4.1.5 森林资源地图管理
    4.2 森林火险预测预报
        4.2.1 火险区划等级信息
        4.2.2 森林火险天气等级信息
    4.3 森林火灾监测
        4.3.1 监测信息来源结构
        4.3.2 卫星图像
        4.3.3 视频图像监测信息
    4.4 森林火灾指挥扑救
        4.4.1 林火行为预测
        4.4.2 指挥扑救辅助决策
        4.4.3 林火指挥扑救
    4.5 灾后处理与发布
        4.5.1 灾后处理
        4.5.2 灾情发布
    4.6 小结
5 广州市森林防火多源信息平台
    5.1 森林防火信息平台
        5.1.1 广州市森林防火信息平台功能结构图
        5.1.2 广州市森林防火信息平台各子平台简介
    5.2 移动通讯指挥平台
        5.5.1 卫星通信应用
        5.5.2 通讯导航移动指挥车
        5.5.3 GPRS移动指挥
    5.3 视频监控平台
    5.4 无人飞机平台
        5.4.1 无人固定翼飞机
        5.4.2 无人直升机
    5.5 森林防火无线通讯平台
    5.6 航空巡护平台
    5.7 双向视频会议平台
    5.8 信息发布平台与办公系统
        5.8.1 信息发布平台
        5.8.2 办公系统
    5.9 小结
6 广州市森林防火多源信息平台集成设计
    6.1 组织结构图
    6.2 系统总体目标
    6.3 系统设计原则
    6.4 系统总体要求
    6.5 系统组成
        6.5.1 广州市森林防火多源信息平台集成整体构思示意图
        6.5.2 广州市森林防火多源信息平台集成功能划分
        6.5.3 广州市森林防火多源信息平台集成逻辑结构图
        6.5.4 模型库建立
        6.5.5 知识库建立
        6.5.6 方法库的建立
        6.5.7 黑板推理控制
        6.5.8 数据仓库的建立
    6.6 数据管理
        6.6.1 空间数据管理
        6.6.2 多媒体数据管理
        6.6.3 数据共享
        6.6.4 数据异构消除及中间层融合设计
    6.7 硬件支持
        6.7.1 外围硬件设备
        6.7.2 森林防火指挥中心硬件设备
    6.8 小结
7 广州市森林防火多源信息平台集成软件实现
    7.1 开发工具简介
    7.2 系统运行结构
    7.3 系统实现结果
    7.4 运用与评价
    7.5 小结
8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四、一个小型森林火险等级系统的信息价值评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源数据的林区电力走廊安全风险评估方法[D]. 张睿卓. 武汉大学, 2020
  • [2]多尺度数据协同的中天山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D]. 李万才. 新疆大学, 2020(07)
  • [3]森林环境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及应用[D]. 林海峰. 南京林业大学, 2019(05)
  • [4]东北虎豹国家公园EEEC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研究[D]. 李欣. 东北林业大学, 2019(12)
  • [5]国有林区生态旅游产业健康多维度评价 ——以白河林区为例[D]. 张德新. 东北林业大学, 2017(02)
  • [6]森林火灾预警模型的成本效益分析 ——以广州市为例[D]. 杨月兵. 南京林业大学, 2016(03)
  • [7]东洞庭湖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预警研究[D]. 陈望雄.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2(03)
  • [8]森林消防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 焦筱容.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1(05)
  • [9]基于RIA架构的森林防火GIS应用系统研究[D]. 李惺颖. 北京林业大学, 2010(11)
  • [10]广州市森林防火多源信息平台集成研究[D]. 洪晶波.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9(02)

标签:;  ;  ;  ;  ;  

一种小型森林火灾危险等级系统的信息价值评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