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科研伴我成长(论文文献综述)
徐相钦[1](2021)在《事实孤儿性教育的小组工作实务研究 ——以“爱伴我成长”性教育小组为例》文中提出
秦熠[2](2020)在《乡村小学名师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文中提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乡村教育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之一,而乡村教育振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当前,乡村教师的整体专业素质不高,这严重制约了乡村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因此,研究者面临一个很大的挑战,这个挑战就是如何提高乡村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水平,以此来促进其专业发展。乡村名师作为乡村教师队伍中的骨干力量,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采用叙事研究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两位乡村小学名师,对他们的成长经历以及职业生涯故事进行叙事探究,进而解读研究对象是如何由一位普通的乡村教师成长为乡村名师的专业发机制,以期为广大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借鉴。本文以乡村小学名师专业发展的“真实生活——故事分析——普遍启示”为逻辑线索,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进行阶段划分,采用计量分析和文献分析,对国内外有关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为乡村小学名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提供文献支撑。其次,以乡村名师Q老师和L老师为圆心,通过对其长期的观察、访谈、实物收集等方式,逐渐扩散收集第一手关于他们专业发展的资料,进而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分析,为乡村小学名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提供现实基础。从而构建起Q老师、L老师专业发展的故事,通过对这些故事的诠释,探寻影响其专业发展的因素。通过研究发现,影响乡村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其中外部因素包括教育制度、家庭支持以及关键事件人物的影响;内部因素包括坚定的教育信念、强烈的专业发展意识和强大的反思能力。最后,通过分析两位老师专业发展历程,得出促进其专业发展的途径包括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根植于课堂,磨练教学技能;寻求同伴的合作交流;完善培训体系。本研究通过叙事研究来重现乡村名师Q老师和L老师的成长之路,希望对新手教师的专业成长有所启示。
高阳[3](2020)在《我国省级档案馆青少年档案教育研究》文中认为
张宁玉[4](2020)在《高中教师专业“二次成长”调查研究 ——以郑州市E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新课程改革要求以生为本,教学模式也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同时对教师在教学要求上也有着很大的突破与提升,更加注重教师的质量与素质。普通高中育人方式的改革和高中新课程实施对普通高中的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队伍质量是改革推进的根本保障,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动态的螺旋上升的过程,激发教师队伍的活力,促进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思想,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升级知识系统,提升培训效率,才能使教师的专业成长持续得到增强。本文对国内外研究教师成长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与总结,了解了成熟型教师专业成长的具体方式以及在实现成长蜕变的困境,依据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与教师二次成长理论,对郑州市E高中的教师成长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研究。本文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因子分析法,调查对象为郑州市E高中的全体一线高中教师,利用问卷星发放问卷,总计收回问卷81份。问卷调查主要分为三个方面:教师专业成长方式调查、教师专业成长停滞表现调查、教师专业成长影响因素调查。数据回收后利用SPSS软件和Excel表格对问卷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因子分析。经过数据分析后得出结论,郑州市E高中教师专业成熟教师占比较大,数量接近一半,同时对教师成长方式进行因子分析后,提取出五个主要因素,分别是读书写作、课题研究、听评课与课例研讨、教学反思、专家引领,而郑州市E高中教师在二次成长的道路上主要有五个方面问题:读书写作数量少、开展的课题研究数量少、教学反思素养缺失、课例研究指向一次成长、专家引领缺失。专业成熟型教师成长出现停滞,职业倦怠也逐渐出现,影响专业成熟型教师二次成长的因素有:内部自身因素,外部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因素。最后结合E中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有利于促进教师二次成长的可行性措施:增强校本研修、增强教师读书写作、增强教学反思素养形成、增强课例研究针对性、增强专家引领。
尹丹[5](2020)在《以古诗词为主题活动的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文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全民行动,从娃娃抓起。要求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学前阶段是人一生身心发展最快、可塑性最强的阶段,对人的身心健康、习惯养成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发挥主题教育活动的优势,深入挖掘古诗文的德育价值,激发古诗文经典的生机与活力,让幼儿在发扬和传承古诗文经典中习得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教学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在梳理行为心理学、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与实施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开展了以“古诗词”为主题活动的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运用文献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实验观察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H园的中一班和大三班的幼儿为实验对象,与其4位教学老师和保育员教师合作,设计并分阶段实施了为期4个月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幼儿在古诗词主题活动实施前后幼儿行为习惯水平发展的变化,从量的方面来检验此次古诗词主题教育活动对中大班幼儿行为习惯发展水平的有效性。本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幼儿行为习惯发展的水平存在显着性差异,且实验组的幼儿在古诗词主题活动中习得的文明礼仪、生活卫生、学习及安全行为习惯的发展水平方面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而对照组幼儿的行为习惯前后无变化。为进一步分析古诗词主题活动对幼儿行为习惯发展水平的影响,从不同人口学变量上分析得出幼儿行为习惯在不同幼儿和教师身上存在显着性差异,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班级的幼儿在古诗词主题教育活动中习得的行为习惯存在显着差异;不同职业性质、不同文化程度家庭的幼儿参与古诗词主题活动对其行为习惯的影响存在显着差异;不同年龄、不同教龄、不同专业技术职务、不同学历的幼儿教师在古诗词主题教育活动中对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存在显着差异。古诗词主题教育活动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教育主管部门、幼儿园、教师和家长需增强认识,各司其职,积极致力于古诗词主题活动的开展,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冯丽芳[6](2019)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和社会的希望,其法律意识的形成与高低,必然会影响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党和政府部门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法治教育工作。2016年,教育部发布《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要求初中“思想品德”正式变更为“道德与法治”教材,此次教材更名为“法治”释放出国家高度重视法治教育的信号,中学法治教育也顺势成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与法治》作为中学法治教育及法律意识培养的主要阵地,初中学生法律意识水平同样是法治社会建设的直接体现。伴随着法治教育教材更新、内容不断丰富,虽然当前的初中生法治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受乡镇封闭环境、社会负面信息及自我认知混乱等因素的影响,以至于初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存在一定的现实挑战。为此,在《道德与法治》“一科多教”背景下,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课堂观察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云南省元阳县小新街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律意识作为研究对象。本文首先梳理和分析了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在《道德与法治》中的地位与作用,总结出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现实依据及实践意义。其次,通过对思想品德教材与部编版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法治内容进行文本对比分析,进一步明确了法律知识要点及教学实施的侧重点。本文发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法律意识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主要集中在教师、学生、教学方法与途径、教学评价与环境四个方面。即:教师法律素养相对不足,学校缺乏法学专业的专职法治教师;少数民族学生守法意识尚未形成,法律学习动机及自我效能较差;学校与教师忽视法治教育重要性,辅助性家庭法治教育和课堂法治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法治教育评价“重成绩、轻过程”,综合评价存在“以考代评”的情况等。基于上述研究成果,本文分别从明确《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教学原则、落实法治教学目标、建立健全《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体系、树立正确学生法律意识教学观及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
崔跃华[7](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小学品德教科书中责任教育内容的比较研究 ——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四个版本的小学三年级品德教科书为例》文中指出当今社会,公民责任感缺失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学校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责任教育。已有研究大多关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关于小学生责任教育的研究和静态教科书中责任教育内容的研究相对较少。品德教科书是开展责任教育的重要载体,其中的责任教育内容也与一定时空下的社会价值取向、文化传统等息息相关。改革开放以来,小学品德教科书中责任教育内容的演变也是不同时代变迁的一种反映。本研究选取1988、1999、2002和2018四套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的品德教科书为分析样本,探究近四十年来我国小学品德教科书中责任教育内容的变化趋势,分析其中的原因并对教科书中责任教育内容的编写提出建议。绪论部分梳理了关于责任、责任教育、教科书分析以及已有的教科书中责任教育内容的相关研究;解读了责任、责任教育和品德教科书的核心概念;在此基础上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定本论文的分析框架。随后,论文根据已建构的分析框架,分析了四套小学品德教科书中责任教育的主题内容、所涉及的人物形象和设计形式(标题、导入方式和课后习题),分析主要从两个层次展开,一方面结合不同的责任教育维度分析教科书内容,另一方面,纵向分析四套教科书中的责任教育内容,即随着时间变迁,教科书中责任教育内容的变化趋势。论文概括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学品德教科书中责任教育内容的变化趋势是:对自己负责的教育更纯粹;责任教育内容的生活化与人性化愈加凸显;责任教育的实践性不断提高;越来越注重引导;强调社会交往。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一定历史时期的宏观教育政策导向;品德学科课程变革的题中之义;小学品德教科书政策的变迁;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必然结果。最后,论文对小学品德教科书中责任教育内容编写提出建议:责任教育内容的更新与时代密不可分;责任教育是培养社会“合格公民”的底线;提升责任教育的渐进性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品德教科书的编写应以实际生活为依托。
彭如霞[8](2018)在《农村初中男生写作困境及教学对策 ——以郴州市苏仙区大奎上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作文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得到很多教师和学者的关注。然而,现实生活中,初中生的写作状况却让人担忧,特别是农村初中男生的写作,更是困难重重。笔者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同时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农村初中男生的写作困境及其原因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提高农村初中男生写作水平的一些策略。本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与文献综述。主要介绍了选题依据、论文的主要内容、研究的方法、研究的意义以及前人对农村初中男生和作文问题的文献综述。第一章提出问题,围绕“救救男孩”这一教育热门话题,提出了农村初中男生写作的问题。主要从“男孩危机论”的提出着手,从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来分析农村初中男生的学习环境,同时对农村初中男生在学习上的困境进行分析。第二章聚焦问题,通过对农村学生和教师的调查和访谈数据的分析,展现出农村初中男生的写作困境,并力图剖析农村初中男生写作困难的原因。第三章问题解决,立足农村实际,根据农村初中男生的写作困境,提出了一些提高写作水平的策略。主要有根据男生心理特征“因性施教”,结合农村地理特征“因农施教”。结语部分对本论文成功方面进行总结,同时提出自己的不足,希望能和同行一起探讨一些更为有效的方法。
王和[9](2015)在《从释放到增能: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教师提升抗逆力的行动研究——以“阳光伴我行”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聚焦上海市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教师群体,依托上海市社区公益创投项目——"阳光伴我行"项目,在专业服务的实践中,了解他们的效能感、归属感和乐观感,界定他们的需求与困境,挖掘他们的内外部优势,释放他们的压力源。通过实践总结经验,提出提升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教师抗逆力的有效措施,致力于帮助教师实现自我增能的同时,助力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发展。研究发现,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教师的抗逆力弱,具体表现在内在效能性保护因素、外在支持性保护因素和内在本体性保护因素三方面。据此,项目借鉴"抗逆力轮"模型,从行为系统锻炼和认知系统改变出发提出的抗逆力增强机制,实施干预过程,即培养综合能力提升效能感、增强身份认同构建归属感、树立正向思维培育乐观感,旨在建立危机缓冲系统,帮助服务对象在面对危机与压力时学会缓冲,作出调整;建立抗逆力建构系统,促进服务对象建构抗逆力,提升心理能量。
张蕊[10](2014)在《上海市小学育人环境建设与管理实训基地的培训模式和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本运行情况】上海市小学育人环境建设与管理研究实训基地是2011年由上海市教委德育处德育处任命的第三批上海市德育实训基地之一,本基地的学员来自浦东、徐汇、卢湾、普陀、嘉定、奉贤、松江、闵行8个区,共15人。基地自成立以来,平均每月活动2个整天,以专家讲座、学习参观、案例研究、文献学习等多种方式,指导学员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
二、教育科研伴我成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育科研伴我成长(论文提纲范文)
(2)乡村小学名师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政策重视乡村教师专业发展 |
(二)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
(三)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名师的青睐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名师 |
(二)乡村名师 |
(三)教师专业发展 |
(四)叙事研究 |
四、文献综述 |
(一)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研究 |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三)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对象 |
第一章 印象:他们的“成名”故事 |
一、Q老师专业发展的历程叙事 |
(一)关于Q老师 |
(二)职业生涯开启的地方---Z学校 |
(三)从小就热衷于学习 |
(四)初尝教学成果的“甜头” |
(五)一次印象深刻的自我鉴定 |
(六)教学日志伴我行 |
(七)委以重任,迎接挑战 |
(八)学习的脚步从未停歇 |
二、L老师专业发展的历程叙事 |
(一)关于L老师 |
(二)为教师理想而奋斗 |
(三)决定回家乡工作 |
(四)与学生们斗智斗勇 |
(五)培训那些事儿 |
(六)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事件 |
(七)乐于教,给学生创造愉快积极的课堂氛围 |
第二章 回望:Q老师和L老师专业发展阶段分析 |
一、入职初期:迷茫无助 |
二、入职中期:努力提升 |
三、入职后期:逐渐成熟 |
第三章 探寻:Q老师、L老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
一、外部因素 |
(一)教育制度 |
(二)家庭支持 |
(三)关键事件人物的影响 |
二、内部因素 |
(一)坚定的教育信念 |
(二)强烈的专业发展意识 |
(三)强大的反思能力 |
第四章 体悟:Q老师、L老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
一、培养终身学习能力 |
二、根植于课堂,磨练教学技能 |
三、寻求同伴的合作交流 |
四、完善培训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致谢 |
(4)高中教师专业“二次成长”调查研究 ——以郑州市E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关于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研究 |
(二)关于教师专业发展存在问题的研究 |
(三)关于教师专业发展措施的研究 |
(四)关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划分的研究 |
(五)关于专业成熟型教师的研究 |
(六)关于教师“二次成长”的研究 |
(七)关于教师专业成长方式的研究 |
(八)文献述评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教师专业成长 |
(二)专业成熟型教师 |
(三)教师“二次成长”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流程 |
(四)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教师专业成长相关理论 |
第一节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
一、休伯曼教师职业生命周期理论 |
二、叶澜教师专业成长阶段论 |
第二节 教师“二次成长”论 |
第二章 E高中教师专业二次成长的现状 |
第一节 专业成熟型教师占比较大 |
第二节 E高中教师在二次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
一、读书写作数量少 |
二、课题研究较少 |
三、课例研究指向一次成长 |
四、教学反思素养缺失 |
五、专家引领缺失 |
第三节 E高中教师专业成长进入停滞 |
第三章 E高中教师二次成长现状分析 |
第一节 E高中成熟型教师职业倦怠分析 |
第二节 E高中教师二次成长方式因子分析 |
一、KMO和 Bartlett检验 |
二、提取公因子 |
三、确定公因子 |
第三节 E高中教师二次成长影响因素分析 |
一、内部因素分析 |
二、外部因素分析 |
第四章 教师专业二次成长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增强校本研修 |
第二节 增强读书写作 |
第三节 增强教学反思 |
第四节 增强课例研究针对性 |
第五节 增强专家引领 |
第六节 发挥学校带动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高中教师专业“二次成长”调查问卷 |
致谢 |
(5)以古诗词为主题活动的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学前教育备受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
(二)良好行为习惯是幼儿健康成长最重要的保障 |
(三)在主题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优势 |
(四)古诗词是幼儿好习惯养成的最佳蒙读素材 |
(五)个人工作经历和研究兴趣 |
二、文献综述 |
(一)有关幼儿行为习惯的研究概况 |
(二)关于幼儿主题活动的相关研究 |
(三)幼儿学习古诗词的相关研究 |
(四)已有研究不足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幼儿 |
(二)古诗词 |
(三)主题活动 |
(四)行为习惯 |
四、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行动研究法 |
(三)问卷法 |
(四)自然实验法 |
六、研究的理论依据 |
(一)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依据 |
(二)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
(三)行为心理学 |
(四)克伯屈的同时学习原则 |
(五)多元智力理论 |
第二章 以古诗词为主题活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行动方案及实施 |
一、古诗词主题活动方案的设计 |
(一)方案设计的依据 |
(二)方案目标的制定 |
(三)方案内容的选择 |
(四)古诗词与主题活动有效的结合 |
(五)古诗词主题活动架构 |
二、古诗词主题活动方案的实施 |
(一)方案实施遵循的原则 |
(二)方案实施时间进度计划表 |
(三)方案实施的策略 |
(四)方案实施的步骤及案例 |
(五)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实施 |
(六)第二轮行动研究的实施 |
(七)第三轮行动研究的实施 |
(八)第四轮行动研究的实施 |
第三章 古诗词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效果分析 |
一、实验组与对照组幼儿行为习惯培养前测结果差异分析 |
二、实验组与对照组幼儿行为习惯培养后测结果差异分析 |
三、实验组、对照组幼儿行为习惯培养前测与后测结果的差异分析 |
四、主题教育活动中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差异分析 |
(一)主题教育活动中不同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差异分析 |
(二)主题教育活动中不同教师对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差异分析 |
第四章 古诗词主题教育活动中幼儿行为习惯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古诗词主题教育活动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存在的问题 |
(一)古诗词内容选择的问题 |
(二)教师素养与能力的问题 |
(三)幼儿接受教育的环境和自身差异的问题 |
二、古诗词主题教育活动中幼儿行为习惯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古诗词主题活动中古诗词内容选择问题的原因分析 |
(二)古诗词主题活动中教师专业素养和能力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三)古诗词主题活动中幼儿的教育环境和自身行为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五章 古诗词主题活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对策及建议 |
一、家长方面 |
(一)树立科学教育价值观 |
(二)注重言传与身教相结合 |
二、教师方面 |
(一)自觉提升专业的素养和能力 |
(二)具备沟通协调能力 |
(三)较强的师德修养 |
三、幼儿园方面 |
(一)整合古诗词资源,编制幼儿好习惯养成的园本课程 |
(二)古诗词文化育人环境的打造,营造幼儿好习惯的氛围 |
(三)强化园本培训,多方位锤炼“引路人”素养 |
(四)提供古诗词主题活动的设施设备 |
(五)建立评价奖励机制 |
(六)合理利用教育资源,促家园共育 |
(七)收集整理主题活动资料,形成完整的古诗词主题活动方案 |
四、教育主管部门 |
(一)严把幼儿教师入口关,提升保教质量 |
(二)邀请行业领域的专家,增援指导教师专业发展 |
(三)依法保障和提高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6)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论文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
一、法律意识的含义和特点 |
二、《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地位 |
(一)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教学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前提要求 |
(二)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教学是公民素养教育课程化的内在要求 |
(三)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教学是造就现代公民的前提条件 |
三、《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作用 |
(一)有效实现预防未成年犯罪现象的出现 |
(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
(三)带动人的社会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
(四)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形成正确法律素养 |
第二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育学生法律意识的基本内容 |
一、《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教学内容及结构特点 |
(一)法律意识教学的篇幅设计范围较广 |
(二)突出“宪法”知识教育,注重“用法”能力培养 |
二、《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教学实施的侧重点 |
(一)未成年人保护及法律基本常识 |
(二)宪法知识教育及时事读本教学 |
(三)权利与义务教育知识教学 |
第三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教师师资及能力不足 |
(一)教师法律素养及知识储备较为薄弱 |
(二)教师考核及培训未能将法律素质纳入范畴 |
(三)教师教学能力不足的案例分析 |
二、学生主体的法律意识较弱 |
(一)初中生守法意识尚未形成 |
(二)少数民族学生法律知识学习动机不稳定 |
(三)学生自我效能感相对较差 |
(四)学生学法的案例分析 |
三、法治教育方法及内容不全面 |
(一)法律意识培养的教学内容存在空泛化倾向 |
(二)教师忽视法治教育的生活化与体验化要求 |
(三)辅助性家庭法治教育缺失 |
(四)案例分析:自由平等的真谛 |
四、课堂教学评价及校园法治教学环境建设不完善 |
(一)课堂法治教学存在“重成绩轻实效” |
(二)校内外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环境构建的重视不足 |
(三)法治教学评价方式存在“以考代评”的情况 |
第四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实施策略 |
一、《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原则 |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
(二)建构知识图谱与整体设计原则 |
(三)直观性与启发性原则 |
二、《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思路 |
(一)落实《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目标 |
(二)丰富《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内容 |
(三)建立健全初中生法律意识教学目标评价体系 |
三、《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方法 |
(一)树立学生正确的法律观 |
(二)丰富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途径 |
(三)建设专业化的教师师资队伍 |
(四)采取多样化的法治教育方式及手段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7)改革开放以来小学品德教科书中责任教育内容的比较研究 ——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四个版本的小学三年级品德教科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由 |
1.1.1 责任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
1.1.2 基于对当前学校责任教育的反思 |
1.1.3 品德教科书是开展责任教育的重要载体 |
1.2 研究综述 |
1.2.1 关于责任的研究 |
1.2.2 关于责任教育的研究 |
1.2.3 关于教科书分析的研究 |
1.2.4 关于教科书中责任教育内容的研究 |
1.3 核心概念解读 |
1.3.1 责任 |
1.3.2 责任教育 |
1.3.3 小学品德教科书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2 四套教科书中各主题责任教育内容的具体分析 |
2.1 1988 年版:展现的人文情怀不足 |
2.2 1999 年版:重视学生的“共情”体验 |
2.3 2002 年版:个性化和生活化明显 |
2.4 2018 年版:更注重激发责任情感 |
3 四套教科书中责任教育内容所涉及的人物形象分析 |
3.1 1988 、1999 年版:具有高尚道德的榜样型人物 |
3.1.1 1988 年版:故事中的普通人居多 |
3.1.2 1999 年版:“大我”形象增多 |
3.2 2002 、2008 年版:贴近生活的普通人物 |
3.2.1 2002 年版:以平凡生活中的普通人为主 |
3.2.2 2018 年版:与学生自身联系紧密 |
4 四套教科书中责任教育内容的设计方式分析 |
4.1 标题设计分析 |
4.1.1 1988 、1999 年版:表述生硬,结构零散 |
4.1.2 2002 、2018 年版:以“我”为主,结构整合 |
4.2 导入方式与课后习题设计分析 |
4.2.1 1988 年版:重责任知识的掌握 |
4.2.2 1999 年版:开始注重责任情感与责任行为培养 |
4.2.3 2002 年版:联系日常生活,培养责任意识 |
4.2.4 2018 年版:社会化的同时也更强调“个体我” |
5 改革开放以来小学品德教科书中责任教育内容的变化趋势与原因分析 |
5.1 变化趋势概述 |
5.1.1 对自己的责任教育更纯粹 |
5.1.2 责任教育内容的生活化与人性化愈加凸显 |
5.1.3 责任教育的实践性不断提高 |
5.1.4 越来越注重引导,强调社会交往 |
5.2 原因分析 |
5.2.1 一定历史时期宏观的教育政策导向 |
5.2.2 品德学科课程变革的题中之义 |
5.2.3 小学品德教科书的政策变迁 |
5.2.4 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必然结果 |
6 对编写小学品德教科书中责任教育内容的建议 |
6.1 责任教育内容的更新与时代密不可分 |
6.2 责任教育是培养社会“合格公民”的底线 |
6.3 提升责任教育的渐进性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
6.4 品德教科书的编写应以实际生活为依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农村初中男生写作困境及教学对策 ——以郴州市苏仙区大奎上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与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救救男孩”:农村初中男生的写作问题的提出 |
第一节 “男孩危机论”的提出 |
第二节 农村初中男生的学习环境 |
一、学校学习环境 |
二、家庭学习环境 |
第三节 男女“不平等”——农村初中男生的学习困境 |
一、上课容易分神,注意力难以集中 |
二、男孩的卷面不够整洁 |
三、阅读能力、记忆力落后于女生 |
四、男孩表达能力较差 |
第二章 问题聚焦:农村初中男生的写作困境及成因分析 |
第一节 农村初中男生面临的写作困境 |
一、卷面不整 |
二、辞不达意 |
三、内容空洞 |
四、感悟肤浅 |
五、记流水账 |
第二节 农村初中男生写作困境成因探究 |
一、学生内部原因探究 |
二、外部影响因素探究 |
第三章 农村初中男生写作困境的策略 |
第一节 针对农村初中男生因“性”施教 |
一、树立性别差异的作文教学意识 |
二、作文教学中实施因“性”施教 |
第二节 针对农村初中男生因“农”施教 |
一、农村语文教师要更新作文教学观念 |
二、根据农村男生特点,指导作文训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附录1 |
附录2 |
后记 |
(9)从释放到增能: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教师提升抗逆力的行动研究——以“阳光伴我行”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1.现实挑战:快速转型中遭遇发展困境的新民办小学教师 |
2.价值指引:挖掘教育事业正能量以促进福祉的社工使命 |
(二) 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二、文献回顾 |
(一) 抗逆力的来源与评估 |
1.抗逆力的界定:由个人视角向发展视角的转变 |
2.抗逆力的因素:内部保护因素与外部保护因素 |
3.抗逆力的评估:抗逆力的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 |
(二) 抗逆力的培养与干预 |
1.抗逆力的培育元素:CBO及其概念界定 |
2.抗逆力的增强机制:抗逆力轮缓冲危机与建构抗逆力 |
3.抗逆力的实践应用:问题视角与多元群体 |
(三) 民办教师抗逆力研究 |
1.民办教师的界定:时代发展造就的新边缘群体 |
2.民办教师的研究现状:聚焦现状描述、缺乏发展视角 |
3.民办教师的抗逆力研究略显空白 |
(四) 文献回顾小结 |
1.民办小学教师是新边缘化群体, 需要社工专业介入 |
2.抗逆力研究多聚焦儿童与青少年, 缺乏关注成年人 |
3.民办教师研究侧重问题视角, 缺乏优势和发展视角 |
三、研究方法 |
(一) 行动研究法的内涵 |
(二) 行动研究法的特点 |
1.项目实践与研究的结合 |
2.研究者向实施者的转变 |
3.理论与实践的互相检验 |
(三) 行动研究法的步骤 |
1.行动研究前期:评估需求 |
2.在行动研究中期:社工介入 |
3.行动研究后期:反思总结 |
四、评估需求:抗逆力提升的现状描述 |
(一) 内在效能性保护因素不足 |
1.沟通交往能力不足 |
2.解决问题能力有限 |
3.情绪管理能力欠缺 |
4.目标制订能力显弱 |
(二) 外在支持性保护因素不足 |
1.重要他人需多元发展 |
2.工作环境激烈不稳定 |
3.可利用资源渠道有限 |
4.缺少亲社会参与机会 |
(三) 内在本体性保护因素不足 |
1.个人形象需提高改善 |
2.积极心态需调整维系 |
3.良好性格需坚持修养 |
4.正向价值观需强化倡导 |
五、社工介入:抗逆力提升的实践操作 |
(一) 培养综合能力提升效能感 |
1.角色扮演重塑沟通交往能力 |
2.整合资源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
3.理性信念助长情绪管理能力 |
4.职业规划联动目标制订能力 |
(二) 增强身份认同构建归属感 |
1.联结亲切关系增加重要他人 |
2.社工关爱营造稳定关怀环境 |
3.立足教师需求链接可利用资源 |
4.实践项目提供亲社会参与机会 |
(三) 树立正向思维培育乐观感 |
1.角色影响重塑理想个人形象 |
2.体验成就赞美助长积极心态 |
3.给予安全信任锻炼良好性格 |
4.社工影响倡导正向的价值观 |
六、结论与讨论 |
(一) 结论与总结 |
1.民办小学教师的抗逆力不足 |
2.抗逆力提升的干预过程 |
(二) 讨论与建议 |
1.“抗逆力轮”指导抗逆力提升的实践操作 |
2.体验式“经验学习法”助力提高培训成效 |
3.立足服务对象切实需求提供对应社会服务 |
四、教育科研伴我成长(论文参考文献)
- [1]事实孤儿性教育的小组工作实务研究 ——以“爱伴我成长”性教育小组为例[D]. 徐相钦.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2021
- [2]乡村小学名师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D]. 秦熠.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3]我国省级档案馆青少年档案教育研究[D]. 高阳.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4]高中教师专业“二次成长”调查研究 ——以郑州市E中学为例[D]. 张宁玉. 郑州大学, 2020(02)
- [5]以古诗词为主题活动的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D]. 尹丹.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6]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研究[D]. 冯丽芳.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7]改革开放以来小学品德教科书中责任教育内容的比较研究 ——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四个版本的小学三年级品德教科书为例[D]. 崔跃华.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8]农村初中男生写作困境及教学对策 ——以郴州市苏仙区大奎上学校为例[D]. 彭如霞.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9]从释放到增能: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教师提升抗逆力的行动研究——以“阳光伴我行”项目为例[J]. 王和. 儿童青少年与家庭社会工作评论, 2015(Z1)
- [10]上海市小学育人环境建设与管理实训基地的培训模式和实践研究[A]. 张蕊. 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集,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