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兑现承诺 发挥承诺(论文文献综述)
李炳蔚,常京萍[1](2021)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业绩承诺兑现情况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业绩承诺作为一项风险防范机制,已经成为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而业绩承诺能否兑现是这一机制的核心问题,备受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关注。文章以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签订的业绩承诺为样本,对其兑现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出业绩承诺兑现中反映出的突出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王玉琰[2](2021)在《上市公司并购交易中业绩承诺与补偿兑现问题研究 ——以东方精工为例》文中提出
杨贵珍[3](2021)在《上市公司并购中业绩承诺运用及影响研究 ——以富临精工并购升华科技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李烨[4](2021)在《业绩承诺制度下企业盈余管理的动因及经济后果 ——以坚瑞沃能并购沃特玛为例》文中提出
杨倩儒[5](2021)在《业绩承诺落空与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研究 ——以远方信息收购维尔科技为例》文中认为在并购市场如火如荼发展的大环境下,以重组的方式吸收外部力量包括新技术等,用以提升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上市公司进行扩张,这本身是一项极具有风险性的行为,因此业绩承诺应运而生,之后它作为一种重组避险机制先是被相关法规要求强制性运用到并购重组中,但在2014年之后随着简政放权理念的出现,该机制变为非强制性重组规定,上市公司开始自发运用并不断完善着这个机制。从2017年开始,并购市场迎来了业绩承诺到期的高峰阶段,据数据统计,2017至2019年承诺到期但并未完成承诺额的上市公司比例高居30%,并有着逐年升高的态势。显而易见,即使业绩承诺与补偿机制的诞生与出现是作为一种降低风险的避险措施,也是一种对中小股东权益进行保护的措施,但随着近些年大规模机械地被应用,其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包括高估值下的业绩无法完成问题、将三年作为承诺期固定期限但与公司整合期不匹配问题以及业绩补偿无法按时全额到位等,这些问题的大量出现反而会拉低公司价值,使公司全体股东权益受损,这时大股东凭借自身享有决策权的优势地位,可以通过一些行为进行自我保护,最终后果却是中小股东在承担。所以本文旨在研究业绩承诺落空的情况下对中小股东权益造成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中小股东权益保护建议,以期能减弱业绩承诺运用的负面影响,使其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选择了远方信息公司的并购案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此次业绩承诺中连续三年未完成承诺额且部分补偿未兑现最终诉诸法律这一事件进行分析。本文在案例研究法的基础上结合文献研究法和事件研究法一起研究,基于信息不对称、信号传递等理论,探究业绩承诺落空对中小股东权益造成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保护对策,具体行文逻辑如下:首先,第1章介绍了本案例的选题意义、所用到的三种分析方法以及文献论述,梳理了已有的相关文献,归纳总结现有研究成果,将业绩承诺与中小股东权益结合起来研究,分析了业绩承诺产生的原因以及在保护中小股东权益方面的作用,并总结出业绩承诺对中小股东权益的多方面影响。第2章从业绩承诺落空及中小股东权益保护这两个概念分别入手,介绍了文章的理论基础。通过对业绩承诺落空对中小股东权益的影响路径的梳理,展开后文的研究。第3章通过研究业绩承诺从出现至今的制度背景以及签订规模和完成情况现状,为下文具体的案例分析做了宏观背景铺垫。第4章对本案例中整个并购重组过程和业绩承诺期内业绩实施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包括业绩是否达标、补偿是否兑现及后续的追偿情况等,并探寻了标的公司业绩始终未达标的具体原因。第5章首先梳理承诺期内高估值高溢价、大额计提商誉、标的资产管理层减持以及部分业绩补偿追偿无果等一系列影响中小股东权益的行为,接着通过公司内部财务状况以及外部市场反应来进一步证实业绩承诺对中小股东权益的影响。连续三年业绩落空证实标的资产并不优质,从长期公司财务状况来看,内部经营方面,发现业绩承诺落空不能给企业经营带来良性改变,不能提升公司整体价值。从短期市场反应来看,根据外部市场给予的反馈,初始业绩承诺的签订能传递出利好信息,有着正向效应,给正在观望的投资者一定的信心,这可使中小股东从中获得超额收益。但从第一年勉强达到及格线后,后续两年业绩依旧落空,这将会是公司价值整体下跌的预兆。所以,业绩承诺落空,企业价值下降,无法进行自我保护的中小股权权益会受到损害。第6章则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并针对业绩承诺期的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提出针对性建议:业绩承诺签订前合理客观预测,加强协议审核;业绩承诺期内,持续关注业绩承诺实施及履行情况,若业绩落空,及时进行后续规划;业绩承诺到期后,完善监管机制,拓宽中小股东维权渠道。本文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分析业绩承诺落空后对中小股东权益造成的影响,进而提出具体保护对策,为未来并购市场业绩承诺方案设计及顺利完成增添经验,促使业绩承诺补偿机制能够得到更加合理地运用,提高业绩承诺的完成率,使其真正发挥在并购市场中的作用。
李璘烁[6](2021)在《业绩承诺下上市公司年报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以佳电股份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并购作为优化企业产业结构,整合企业资源的有效手段,其热度持续上升。近年来,在企业并购中,出于提高并购效率的目的,业绩承诺被频繁选择,该机制有效保护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是企业并购中的重要机制。然而企业为了在并购中获得高估值,往往做出不合理的高额业绩承诺,一旦难以实现相关业绩目标,企业就有进行盈余管理甚至是财务舞弊的动机,业绩承诺机制引发的消极影响日渐凸显。业绩承诺机制下,企业财务压力骤增,使其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风险凸显,注册会计师面临的风险随之增加。要想有效应对审计风险,特殊机制下审计风险的来源、具体形成及体现和防范措施值得重点研究分析。上市公司佳电股份在并购实施过程中,做出了高额业绩承诺,在业绩目标难以达成时,用舞弊行为掩盖业绩失诺,相关情况被曝光后,佳电股份及相关负责人被证监会处罚,大华会计师事务所由于审计程序不当等原因,未能及时发现佳电股份存在的问题,也受到了相应的处罚。该案例中业绩承诺下的审计风险得以凸显出来,因此本文选择此案例,先基于相关理论,梳理了业绩承诺不同阶段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和外部监管环境,即审计风险的来源。再基于风险导向审计模型分析业绩承诺机制下年报审计时不同层次的审计风险形成和体现,对业绩承诺引发的审计风险进行具体分析。之后,结合案例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分析。基于分析结果,从注册会计师和外部监管两个视角,提出业绩承诺机制下,上市公司年报审计过程中,审计风险的防范的具体措施。本文将业绩承诺这一特殊的财务机制与审计风险的形成联系在一起,对其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让审计风险这一抽象化名词具象化,让研究内容更加充实。再者,随着越来越多企业的业绩承诺到期,本文的研究一方面能让注册会计师提高对执业过程中面临审计风险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对业绩承诺下审计风险的防范进行研究,让注册会计师能快速识别出这一机制下的审计重点,识别审计线索,有助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的同时减少审计失败的发生。
钱澄[7](2021)在《借壳上市的业绩承诺所引发审计风险研究 ——基于藏格控股的案例分析》文中认为
吴世敬[8](2021)在《行政承诺相对人权利救济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行政承诺是一种新型的、灵活的柔性行政行为,它不同于传统强制型的行政手段,而是为行政相对人参与行政活动提供了平台,使更多的公众主动参与到行政生活中,从而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和服务能力水平。行政承诺是指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其他组织以一定的方式为自己设定公法上的义务,承诺在将来一定条件下为或不为的特定行为的行政活动方式。但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中缺少有关行政承诺相对人权利救济的具体法律规范,行政承诺的定义界定存在争议,识别标准也无定论,导致行政机关对行政承诺认识不足,行政承诺争议案件数量逐年上升,而行政承诺相对人权利的诉讼救济和非诉讼救济也面临着难题,所以完善行政承诺相对人权利的法律救济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关于行政承诺的定义界定,无论理论界的学说还是实务中的观点都存在争议,但大多数观点都认为行政承诺是一种应受公法调整的行政行为。同时由于行政承诺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其识别标准的确立具有现实意义。在对比分析理论界和实务中对行政承诺的定义界定和特征认识基础上,可大概总结出行政承诺识别的形式标准、实质标准、单方意思表示标准和转化标准。而行政承诺的准确识别是解决现实中行政承诺相对人权利救济问题的基础。行政承诺相对人权利遭到损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行政承诺作出阶段中出现的违反上位法、越权承诺、虚假承诺等问题,二是行政承诺履行阶段中存在的只承诺不履行,承诺不明确以及不当撤销更改条件地问题。由于行政承诺的实体法律和程序规定的缺少,其效力不明和责任主体不清晰也是行政承诺的相对人权利亟需救济的原因。从当前我国行政承诺相对人权利救济的现状来看,权利救济的难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行政承诺的识别不准确,救济中将行政承诺识别为民事承诺、行政协议和行政奖励的现象屡有发生;二是行政承诺相对人权利在诉讼救济存在的难题,以47例招商引资中的行政承诺案例作为样本研究对象,通过对这47个样本案例的综合分析,发现诉讼救济中存在审查对象和审查范围不明确、司法审查标准不一致和行政承诺判决的救济力度小等难题;三是行政承诺相对人权利在非诉讼救济存在的难题,主要体现在行政复议、行政赔偿与行政补偿的的救济作用尚未完全发挥。行政承诺相对人的权利救济存在难题有其背后的成因。首先,明确行政承诺识别标准的法律规范缺失,识别不明造成权利救济的前提性错误。其次,在诉讼救济中存在难题的成因主要是以行政承诺法律关系为诉讼客体的法律依据缺失、民事法律规范的引入造成审查依据的不当扩张以及行政承诺识别不明导致审查方法混乱。最后,在非诉讼救济中存在难题的成因是关于行政承诺相对人权利救济的规定不健全、行政主体针对相对人权利救济的执法观念落后以及行政承诺相对人利用行政救济维权的能力不足以及维权途径的欠缺。因此,行政承诺相对人权利的法律救济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完善权利救济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举措。因此,破解我国行政承诺相对人权利救济难题的法律进路可以从精准识别行政承诺为起点,通过综合标准来识别出行政承诺,避免行政承诺与行政协议或民事承诺的混淆,以防权利的救济从公法遁入私法。解决诉讼救济中存在的难题可以合理适用“双层裁判结构”、调控合法性审查的补充解释幅度以及厘清行政承诺案件的审查方法。非诉讼救济亦能保护行政承诺相对人的权利,故建议完善行政复议途径、依法适用行政赔偿以及合理适用行政补偿。综上,为促使行政承诺相对人的权利救济在法律的轨道上运行、发展,应以精准识别行政承诺为起点,以完善诉讼救济和非诉讼救济为基本进路。
李欣芸[9](2021)在《东方精工并购普莱德业绩承诺风险防控问题探究》文中认为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进程持续加速,并购作为企业发展转型、战略布局,以及整合资源的重要途径被上市公司广泛运用。2008年,证监会出于降低并购估值风险和保护资本市场上中小投资者的利益的目的,提出了业绩承诺机制,并在《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证监会第53号令)中规定:在并购交易中并购方在采用基于未来收益预期的估值方法对标的企业进行估值时,被并购方应当对并购后未来三年的盈利能力做出保证。业绩承诺这一新型的并购契约制度,一方面有助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另一方面有助于维护资本市场的有序发展,因此被并购交易多方所认可,但业绩承诺的风险伴随着并购交易发生次数的增加开始浮出水面。标的企业到期无法实现业绩承诺的现象频繁发生,不仅损害了并购方的利益,更阻碍我国并购市场的健康发展。研究如何防范并购业绩承诺给并购方带来的各种风险,使并购业绩承诺成为并购的正向推动力,无论是对于融资市场良性发展的促进,还是对上市公司有序健康发展的助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A股上市公司东方精工为案例公司,对企业并购业绩承诺的风险及风险的成因进行分析,所选取的案例公司存在一定的典型性。第一,并购方东方精工对普莱德进行估值采用的是市场上使用较为普遍的收益法。第二,并购双方的业绩承诺协议中将扣非后净利润作为约定的业绩评价指标,这也是衡量业绩承诺是否实现的常见指标。本文围绕东方精工并购普莱德展开案例分析,进行并购业绩承诺风险防控问题探究。在案例分析之前,先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总结国内外学者取得的研究成果,再结合案例实际,确定了本文的基本框架。全文共六部分:第一部分引言,是本文的研究背景。主要根据现有的国内外文献分析了当前并购中业绩承诺的研究成果,包括三方面研究内容——企业并购业绩承诺的动因、风险类型,以及风险防控的研究。第二部分是理论概述,主要围绕企业并购业绩承诺及其风险防控展开论述,这是本文的理论部分。基于已有理论对业绩承诺的概念及特征、并购中签订业绩承诺协议的动因,以及并购业绩承诺风险类型进行阐述。第三部分是东方精工并购普莱德的案例概述,用于对本文案例进行描述。主要介绍了并购双方的基本情况、签订业绩承诺协议的动因、业绩承诺方案的设计,以及业绩承诺的履行情况。第四部分着重分析了东方精工并购普莱德业绩承诺风险的类型,主要包括企业并购估值风险、标的企业市场环境风险、业绩承诺设置与执行风险,以及经营管理风险。第五部分从标的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等多方面入手,分别对东方精工并购普莱德业绩承诺风险的成因进行分析。第六部分在对前文案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针对企业并购中业绩承诺风险的防控提出了具体应对措施。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进行分析。通过收集查阅国内外学者的相关文献,从企业并购中运用业绩承诺的动因和相关风险等方面,总结归纳国内外学者的相关文献,为并购业绩承诺风险防控问题的探究做好理论铺垫。同时,从案例分析视角,首先介绍了并购双方的基本情况、签订业绩承诺协议的动因、业绩承诺方案的设计,以及业绩承诺的履行情况。其次,对东方精工并购普莱德业绩承诺期间存在的业绩承诺风险类型及风险成因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东方精工并购普莱德业绩承诺过程中企业并购估值风险的产生是因为并购估值方法和资产评估机构的选取不当。而标的企业市场环境风险的产生是因为行业骗补现象频发导致补贴退坡,行业的不断发展更是加剧了市场的竞争。业绩承诺设置与执行风险的产生是因为业绩承诺协议的设置不够合理,具体表现在业绩评价指标单一和业绩补偿条款设置不合理。并购后东方精工对标的企业未实现有效控制和缺乏对标的企业管理层的有效监督导致了经营管理风险的产生。最后,通过上述分析,针对并购中业绩承诺风险的防控提出了相应的措施:(1)并购前,并购方应当审慎选择资产评估机构,以多种评估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合理评估标的企业的价值。(2)并购方在并购前还应当充分调研目标行业与市场,并购后也要密切关注该行业新政策与发展趋势。(3)针对业绩承诺设置与执行风险,除了丰富业绩评价指标形式以外,合理灵活的设定业绩目标并建立相应的业绩补偿保障机制也十分重要。(4)针对经营管理风险,并购方除了需要事前了解标的企业经营管理情况以外,还需要加强对标的企业的管控与业务的整合,健全对标的企业管理层的激励与监督机制。
李黎明[10](2021)在《债务、国家信用与霸权兴衰》文中指出自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对中国实力增长的恐惧叠加2020年全球疫情爆发所产生的敌意,演变成为自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以来对中国最为严厉的遏制与打压。中国若要更加有针对性地应对美国霸权问题,在理论上应当深入地探讨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中霸权兴衰的规律,这样既可以更加清晰、全面地认识今日美国霸权的核心权力资源——美元霸权的实质,也可以为中国的国家建设和崛起提供经验。所谓霸权兴衰的规律,核心问题主要包括三个:霸权的定义、霸权国家的认定及其周期,以及霸权兴衰的动力。迄今为止,学术界针对这三个问题进行了比较充分的研究,且存在一定的争议。值得注意的是,在诸多研究中都强调了国家债务融资体系获取资金的效率是影响霸权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学术界未能完全解释的问题是,成功兴起的霸权国荷兰、英国和美国相对于挑战霸权失败的西班牙、法国,国家债务融资体系效率更高的根源是什么?债务有两个基本维度:利率与期限。荷兰、英国和美国的国家债务融资体系效率高的具体表现是,可以筹集到低利率、期限长的资金,而西班牙、法国则需在更短的期限内为债务付出更高水平的利率成本。同等金额的利息支出在不同利率和期限条件下对应的债务总额也不同,低利率、长期限相较于高利率、短期限,意味着债务融资体系效率更高的国家可以以更小的成本支出在争霸战争中获得更大规模的债务资金支持。深层次而言,影响债务利率与期限的一般因素是债务契约所规定的抵押物与债务人的信用,国家债务的特殊性在于要么债权人难以执行对抵押物的占有权,要么缺少抵押物,决定利率与期限水平的只能是国家作为债务人所表现出的信用。故荷兰、英国、美国相较于西班牙、法国在霸权兴衰过程中具有更高的国家债务融资体系效率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国家信用的优劣之别。本文将国家信用的主要概念界定为:由国家实力、制度安排以及金融市场三个层面的要素,共同构建了一个为国家债务融资体系提供信用担保和信用票据流转的系统。国家债务融资体系所发行的信用票据,因国家信用担保而受市场信任,并且在信用票据流转的系统内持续、稳定地发行、流通以及被偿付、贴现。因此,国家信用的主要作用是确保国家债务融资体系受市场信任,进而获得巨大、稳定的信用融资能力。本文主要从国家信用的逻辑视角出发,重新阐释了国家债务融资体系对荷兰、英国和美国霸权兴衰的影响,并重点分析了当今美国霸权凭借国家信用,利用美元霸权为其贸易、财政的双赤字进行债务融资、向全球分摊其霸权成本的行为实质,解释美国霸权现阶段是否真的衰落以及未来可能衰落的路径。在荷兰霸权兴起的过程中,荷兰、西班牙两国公债融资体制的绩效差异对双方战争、两国资本主义经济以及金融市场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荷兰的公债体制,可以有效地为争霸战争融资,刺激经济与金融市场发展;西班牙则深陷于公债资金成本高昂—金银资本外漏—公债破产—战争失利的恶性循环。同时,西班牙的经济与金融市场在公债偿还与破产导致的金银资本外漏和税负不断加重的大环境下,其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欧洲其他大国。荷西公债绩效差异的根源,在于国家信用的优劣。荷兰国家信用的卓越,离不开荷兰的财富、联省自治政体、以间接税为主的财政体系和阿姆斯特丹银行等因素,这些因素都为荷兰公债的偿还与流通提供了良好的保障。西班牙落后的经济发展、国王专制的政体、低效的税收体系以及被抑制的金融市场则对应着低劣的国家信用,使得其公债发行、偿还与流通格外困难。自17世纪晚期开始,荷兰因军事压力、税收改革受阻以及财政收入增长停滞等问题,导致偿债开支在财政开支中的比重过大,国家信用开始低落。伴随着荷兰公债体制筹集资金的能力下降,荷兰霸权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英国霸权崛起的最重要阶段,应是1688年光荣革命后至1763年英国历经七年战争战胜法国这一历史时期。18世纪后半期开启的工业革命所带来的英国工业实力的快速增长,只是巩固了其已经建立的霸权地位。与其主要竞争对手法国相较,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期英法霸权竞争的关键时段,英国实力没有绝对优势。英国之所以能够战胜法国并持续崛起,依靠的是特权垄断公司创造的财富、高效的国家化财政体系、制度化的国债市场、独立的中央银行以及海洋国家的战略安全性等因素所共同支撑形成的卓越国家信用。它确保英国可以通过发行国债持续、稳定地为英国与法国近百年的争霸战争筹集源源不断的资金。同时,国债的大规模顺利发行和高水平的国家信用,还对英国经济与金融体系发挥了重要的正向效应,推动了金融革命和工业革命的顺利开展。与英国不同的是,由于法国专制王权势力强大、财政改革迟滞以及中央银行缺位,其国家信用处于较低水平,法国依靠债务融资获取的资金成本过高,进而使得法国无法在长期战争中筹集到足够的所需资金。结果不仅导致争霸战争失败,而且因此出现的短时沉重的偿债负担以及为减债实施的人为通货膨胀性质的公开市场操作,严重滞后了法国金融和经济的发展。至于英国霸权走向衰落的原因,同样可以从国家信用的视角找到根源。一战期间,为作战和支持俄国等盟国,英国积累了大量的外债(主要债权人是美国)和英镑超发贬值,国家信用透支严重,导致英国经济、货币政策的制定与运行开始受到制约。一战后,为勉强维持英国霸权秩序下的重要公共产品——金本位制,英国采取了财政赤字+货币投放的宏观经济政策组合,引发大量经常账户赤字+黄金外流。因此,二战前,英国的国家信用在经济衰退与债务膨胀的打击下已经逐渐弱于美国,资本流出严重,并大量转移至美国。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作为一个人为设计出来的国家,国父之一的汉密尔顿很早就认识到国债融资与国家信用对国家兴起的关键性作用。美国国债的历史,起源于大陆会议在独立战争期间为筹集战争经费向国内和荷兰、法国等外国发行的债券。国家信用的初步确立则主要得益于时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对于国债及国家信用作用的认知与重视,他鼓励制造业发展、整理合并国债、设立美国第一银行等创举,初步奠定了美国国家信用的优良传统。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前半期,是美国霸权崛起的关键阶段,不断上升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以及金融实力背后,均体现了国债与国家信用的重要提升效应:为工业革命与经济增长提供充裕且成本低廉的资金;为金融体系的形成与扩张奠定基础和提供刺激;为美国参与历次战争筹集军费。在现阶段,通过向世界发行美元,为其贸易、财政的双赤字融资的美元霸权是美国霸权的核心权力资源。美元的本质是国家信用的资本化,国家信用是美元霸权有效运转的根本支撑。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本质上是美国的国家信用危机。而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及时向世界开放了国债市场,并通过包括提升美元资产价值及其安全性、流动性,以及积累资本项目黑字等加强金融市场优势的举措,有效弥补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常项目赤字、黄金外流对国家信用的削弱,美国的国家信用再度强化。目前相对于其他大国,美国的国家信用依然强大,因而美元霸权与美国霸权难言衰落。但是,美国国内出现的贫富两极分化、严重的社会分裂、政治极化等问题,加之2008年金融危机后和此次疫情冲击下美联储实施的无底线QE政策,反映以美联储独立性为重要象征的美国国家财政纪律显着弱化,其国家信用衰败的内部隐患正在日益积累。美国的幸运之处在于,外部世界尚未出现一个国家信用强大到可以替代美国国家信用的国家,其表现在金融市场的广度、深度以及灵活性等方面,就是当今世界尚无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市场可以同美国金融市场比肩,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的信用担保与信用流转服务。因此,美国国家信用与霸权的衰落,在替代者缺位的背景下很可能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通过理论分析和历史对比、检验,本文得出了三点主要结论:第一,国家债务融资体系以及为其提供担保的国家信用的优劣,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霸权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关系的具体机制是,相较于霸权竞争失败的国家,成功崛起的霸权国家如荷兰、英国、美国由于率先确立了卓越的国家信用,拥有了直接为争霸战争筹集充裕资金的债务融资能力和间接为经济发展激活金融市场的信用担保能力。相应地,霸权国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霸权成本(军事开支或维持霸权体系的公共产品开支)导致霸权国过度的债务膨胀、挤压正常的财政开支空间,造成军事开支下降、经济发展受阻等连锁反应,最终其国家信用逐渐弱于后来崛起国家的国家信用,不再具备源源不断地为霸权成本筹集资金的债务融资能力的同时,丧失了在国际信用体系中的中心地位。这一过程具体表现为霸权国本来拥有的国际金融中心、国债作为各国债券利率基准以及本币作为国际最重要的储备货币等地位和特权的丧失。第二,基于国家债务融资体系与霸权兴衰的关系,可以认为出现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大历史周期后,相继出现了三个信用—霸权周期:荷兰周期、英国周期与尚未终结的美国周期。霸权国的信用周期先于霸权周期达到顶峰与衰落,新崛起国家信用周期的强化与上升阶段,对应着传统霸权国家信用周期的衰败阶段,两个国家的信用周期先于霸权周期发生交替。第三,现阶段世界仍处于美国所主导的信用—霸权周期内,尽管美国霸权出现了诸多衰落的迹象,但是其国家信用尚未出现系统性的衰落;更重要的是,迄今没有出现一个国家具备优于美国的国家信用,可以替代美国在世界经济尤其是货币金融体系中的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美国仍然可以继续利用美元体系为其霸权成本融资,但是美国金融体系风险的不断累积和全球化共识的破裂等原因,均有可能导致世界其他国家和市场对于美元资产(美国对世界的债务)的需求严重下降,成为美国信用周期与霸权体系出现严重危机的发端。本文的研究对于中国未来发展与国家建设的启示在于:在美国信用—霸权周期不确定性逐渐增强的过程中,中国日益成为美国分散霸权成本的主要承担者,中国应如何应对这一风险?依据国家信用逻辑下的历史经验,在继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经济实力外,从完善与统一国债制度、深化与开放金融市场、维持与强化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等方面入手,有意识地强化国家信用,对于中国规避未来美国信用—霸权周期可能出现的更大风险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这将有助于中国的可持续性崛起。
二、兑现承诺 发挥承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兑现承诺 发挥承诺(论文提纲范文)
(1)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业绩承诺兑现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我国并购重组与业绩承诺的签订和兑现情况 |
(一)并购重组总体情况 |
(二)业绩承诺签订情况 |
(三)业绩承诺的兑现情况 |
三、业绩承诺兑现情况所反映的问题 |
(一)业绩承诺推高资产溢价,标的资产价格虚高 |
(二)业绩承诺导致管理层短视倾向,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 |
(三)业绩承诺不一定能兑现,并购方的利益受到损害 |
(四)业绩承诺不兑现导致商誉减值,吞噬上市公司利润 |
四、完善并购重组业绩承诺机制的建议 |
(一)上市公司层面 |
1. 审慎评估标的资产发展潜力。 |
2. 综合并用多种风险防范机制。 |
3. 提高中小股东的公司治理参与度。 |
(二)监管部门层面 |
1. 发挥好资产评估中介的作用。 |
2.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
3. 进一步鼓励股份补偿方式。 |
4. 落实业绩承诺责任制度。 |
(5)业绩承诺落空与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研究 ——以远方信息收购维尔科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业绩承诺 |
二.业绩承诺对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影响 |
三.中小股东权益保护举措 |
四.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业绩承诺落空概念界定 |
二.中小股东权益保护概念界定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目标设定理论 |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 |
三.信号传递理论 |
四.委托代理理论 |
第三章 我国并购重组中业绩承诺发展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业绩承诺“落空”问题现状 |
第二节 业绩承诺相关法律制度现状及现存问题 |
一.业绩承诺相关制度发展现状 |
二.业绩承诺相关法律制度及监管现存问题 |
第三节 业绩承诺落空对中小股东产生的影响 |
第四章 远方信息并购维尔科技中业绩承诺实施情况 |
第一节 业绩承诺签订双方公司概况 |
一.远方光电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
二.浙江维尔科技有限公司 |
第二节 并购动因及并购方案 |
一.并购动因分析 |
二.并购方案概况 |
第三节 业绩承诺完成情况及业绩补偿实现情况 |
一.业绩承诺完成情况 |
二.业绩补偿实现情况 |
第四节 业绩承诺落空原因分析 |
一.公司层面 |
二.业绩承诺运用层面 |
第五章 业绩承诺落空对中小股东权益的影响分析 |
第一节 业绩承诺中影响中小股东权益的行为分析 |
一.高溢价的资产评估分析 |
二.大额商誉减值影响分析 |
三.标的资产管理层减持情况分析 |
四.补偿风险及追偿情况分析 |
第二节 业绩承诺落空对中小股东权益的影响分析 |
一.财务绩效对中小股东的影响分析 |
二.市场绩效对中小股东的影响分析 |
第六章 基于业绩承诺的中小股东权益保护对策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中小股权权益保护对策 |
一.事前——合理客观预测,加强协议审核 |
二.事中——持续关注业绩承诺实施及履行情况 |
三.事后——加强监管,畅通中小股东维权渠道 |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业绩承诺下上市公司年报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以佳电股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关于上市公司业绩承诺的研究 |
二、关于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研究 |
三、业绩承诺下审计风险相关研究 |
四、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风险管理理论 |
第二节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三节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相关理论 |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 |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特征 |
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运作流程 |
第三章 业绩承诺及业绩承诺下的审计风险 |
第一节 业绩承诺相关概念及现状 |
一、上市公司业绩承诺概念 |
二、业绩承诺机制的发展 |
三、业绩承诺的作用 |
四、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业绩承诺现状 |
第二节 业绩承诺下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的来源 |
一、上市公司在业绩承诺不同阶段的经营风险 |
二、监管力度薄弱及法律体系缺失带来的风险 |
第三节 业绩承诺下上市公司的年报审计风险 |
一、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体现 |
二、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体现 |
三、检查风险的形成 |
第四章 业绩承诺下佳电股份审计风险分析 |
第一节 佳电股份基本情况简介 |
一、佳电股份基本情况 |
二、佳电股份发展路径 |
第二节 案例介绍 |
一、佳电股份业绩承诺基本情况介绍 |
二、业绩承诺下的审计风险引发审计失败 |
第三节 业绩承诺下佳电股份审计风险的来源 |
一、业绩承诺不同阶段下佳电股份面临的经营风险 |
二、外部监督的缺失 |
第四节 业绩承诺下佳电股份的年报审计风险 |
一、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 |
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
三、审计过程中的检查风险 |
第五章 业绩承诺下上市公司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
第一节 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的防范措施 |
一、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与应对 |
二、降低审计过程中的检查风险 |
第二节 对于外部监管机构的建议 |
一、加强对上市公司业绩承诺的监管 |
二、监管部门继续加大对舞弊的处罚力度 |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行政承诺相对人权利救济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概念说明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行政承诺相对人权利救济的基本理论 |
(一)行政承诺的定义 |
1.域内外的学说 |
2.实务中的观点 |
3.行政承诺的基本定义 |
(二)行政承诺的识别标准 |
1.形式标准 |
2.实质标准 |
3.单方意思标准 |
4.转化标准 |
(三)行政承诺相对人权利救济的必要性 |
1.行政承诺相对人权利受损的表现 |
2.行政承诺相对人权利受损的原因 |
3.行政承诺相对人权利救济的价值 |
二、行政承诺相对人权利救济存在的难题 |
(一)行政承诺的识别不准确 |
1.将行政承诺认定为民事承诺 |
2.将行政承诺认定为行政合同 |
3.将行政承诺认定为行政奖励 |
(二)诉讼救济中存在的难题 |
1.诉讼案例样本分析 |
2.审查对象和审查范围不明确 |
3.司法审查标准不一致 |
4.行政承诺判决的救济力度薄弱 |
(三)非诉讼救济中存在的难题 |
1.行政复议救济中存在的难题 |
2.行政赔偿救济中存在的难题 |
三、行政承诺相对人权利救济存在难题的成因 |
(一)明确行政承诺识别标准的法律规范缺失 |
(二)诉讼救济中存在难题的成因 |
1.以行政承诺法律关系为诉讼客体的法律依据缺失 |
2.民事法律规范的引入造成审查依据的不当扩张 |
3.行政承诺识别不明导致审查方法混乱 |
(三)非诉讼救济中存在难题的成因 |
1.行政承诺相对人权利救济的规定不健全 |
2.行政主体针对相对人权利救济的执法观念落后 |
3.行政承诺相对人利用行政救济维权的意识薄弱 |
四、破解行政承诺相对人权利救济难题的法律进路 |
(一)精准识别行政承诺 |
(二)完善诉讼救济方式的措施 |
1.合理适用双层裁判结构 |
2.调控合法性审查的补充解释幅度 |
3.厘清行政承诺案件的审查方法 |
(三)完善非诉讼救济方式的途径 |
1.完善行政复议的救济途径 |
2.依法适用行政赔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东方精工并购普莱德业绩承诺风险防控问题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并购业绩承诺动因的研究 |
1.2.2 关于并购业绩承诺风险类型的研究 |
1.2.3 关于并购业绩承诺风险防控的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
1.4.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4.2 本文的基本框架 |
2 并购业绩承诺及其风险防控的理论概述 |
2.1 业绩承诺的概念及特征 |
2.1.1 业绩承诺的概念 |
2.1.2 业绩承诺的特征 |
2.2 并购中签订业绩承诺协议的动因 |
2.2.1 降低并购交易成本 |
2.2.2 提升企业并购效率 |
2.2.3 增强中小投资者信心 |
2.2.4 激励标的企业管理层 |
2.3 并购业绩承诺的风险类型 |
2.3.1 企业并购估值风险 |
2.3.2 标的企业市场环境风险 |
2.3.3 业绩承诺设置风险 |
2.3.4 经营管理风险 |
2.3.5 业绩承诺执行风险 |
2.4 并购业绩承诺的理论基础 |
2.4.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4.2 委托代理理论 |
2.4.3 信号传递理论 |
2.4.4 实物期权理论 |
3 东方精工并购普莱德业绩承诺的案例介绍 |
3.1 并购双方基本情况介绍 |
3.1.1 东方精工基本情况简介 |
3.1.2 普莱德基本情况简介 |
3.2 东方精工并购普莱德签订业绩承诺协议的动因 |
3.2.1 缓解并购双方信息不对称 |
3.2.2 减轻并购高溢价导致的风险 |
3.2.3 向中小投资者传递利好信息 |
3.3 东方精工并购普莱德业绩承诺的方案 |
3.3.1 并购方案简介 |
3.3.2 标的企业价值的确定 |
3.3.3 业绩承诺协议条款的设计 |
3.4 东方精工并购普莱德业绩承诺履行情况 |
3.4.1 普莱德业绩不达标触发补偿条款 |
3.4.2 业绩补偿协调未果,东方精工申请仲裁 |
3.4.3 东方精工修改补偿条款认赔出局 |
4 东方精工并购普莱德业绩承诺的风险类型分析 |
4.1 企业并购估值风险 |
4.1.1 盈利预测偏离实际 |
4.1.2 并购评估增值率过高 |
4.2 标的企业市场环境风险 |
4.2.1 新能源汽车行业补贴政策变化 |
4.2.2 行业竞争不断加剧 |
4.3 业绩承诺设置与执行风险 |
4.3.1 业绩目标无法达成 |
4.3.2 业绩补偿难以兑现 |
4.4 经营管理风险 |
4.4.1 并购后业务整合的风险 |
4.4.2 标的企业管理层行为风险 |
5 东方精工并购普莱德业绩承诺风险成因分析 |
5.1 企业并购估值风险成因 |
5.1.1 并购估值方法不合理 |
5.1.2 资产评估机构选择不当 |
5.2 标的企业市场环境风险成因 |
5.2.1 骗补现象频发导致补贴退坡 |
5.2.2 行业发展加剧市场竞争 |
5.3 业绩承诺设置与执行风险成因 |
5.3.1 业绩评价指标单一 |
5.3.2 业绩补偿条款设置不合理 |
5.4 经营管理风险成因 |
5.4.1 并购后对标的企业未实现有效控制 |
5.4.2 缺乏对标的企业管理层的有效监管 |
6 企业并购中业绩承诺风险的防控措施 |
6.1 企业并购估值风险的防控措施 |
6.1.1 审慎选择资产评估机构 |
6.1.2 合理评估标的企业价值 |
6.2 标的企业市场环境风险的防控措施 |
6.2.1 并购前充分调研目标行业与市场 |
6.2.2 并购后密切关注行业新政策与发展趋势 |
6.3 业绩承诺设置与执行风险的防控措施 |
6.3.1 丰富业绩评价指标形式 |
6.3.2 合理灵活设定业绩考核目标 |
6.3.3 建立业绩补偿保障机制 |
6.4 经营管理风险的防控措施 |
6.4.1 事前调查充分了解标的企业经营管理情况 |
6.4.2 加强对标的企业的管控及业务的整合 |
6.4.3 健全对标的企业管理层的激励与监督机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债务、国家信用与霸权兴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经典霸权理论回顾 |
1.2.2 债务与国家兴衰的关系 |
1.2.3 信用理论的演化发展 |
1.2.4 民族国家与财政国家的概念构建 |
1.2.5 文献述评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2章 国家信用的概念重建、理论基础及历史背景 |
2.1 国家信用的概念重建 |
2.1.1 国家信用的传统定义及其局限 |
2.1.2 国家信用系统的三角结构:实力、制度以及金融市场 |
2.1.3 优良国家信用担保的国家债务融资体系对霸权兴起的促进作用 |
2.2 经济学与社会学理论下的信用内涵 |
2.2.1 西方经济学的信用内涵 |
2.2.2 马克思对信用的界定及其形式的划分 |
2.2.3 社会学的信用内涵 |
2.3 国家信用担保的国家债务融资体系的诞生 |
2.3.1 欧洲近代国家公共财政的矛盾与惯性 |
2.3.2 国家举债推动下的欧洲金融市场发展 |
2.3.3 财政与债务问题牵引下的国家转型 |
第3章 荷兰公债成败与霸权兴衰的国家信用逻辑 |
3.1 荷兰霸权兴衰的轨迹、理论以及公债信用的意义 |
3.1.1 荷兰霸权兴衰的历史轨迹 |
3.1.2 荷兰霸权兴衰的经典理论 |
3.1.3 国家信用担保的公债体制对荷兰霸权兴衰的意义 |
3.2 荷西争霸期间两国公债体制的绩效比较及其影响 |
3.2.1 荷西公债体制的绩效差异:利率、期限以及额度 |
3.2.2 荷西公债体制绩效差异对争霸战争结果的影响机制 |
3.2.3 荷西公债体制绩效差异对本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影响机制 |
3.3 荷西公债体制绩效差异的根源:国家信用的优劣之别 |
3.3.1 荷兰优良国家信用的来源:财富、自治政体、税收改革、公债市场化与稳定的金融市场 |
3.3.2 西班牙国家信用低劣的根源:经济落后、王室专权、税制混乱 |
3.3.3 荷兰霸权衰落的公债及国家信用逻辑:军事压力与财政改革迟缓 |
第4章 英国国债、金融革命与霸权兴衰的国家信用逻辑 |
4.1 英国霸权兴衰的历史、理论与国债信用的意义 |
4.1.1 英国霸权兴衰的历史逻辑 |
4.1.2 英国霸权兴衰的经典理论 |
4.1.3 以国债及国家信用视角研究英国霸权兴衰的意义 |
4.2 英法国家债务融资体系及其绩效差异对两国霸权竞争的影响 |
4.2.1 英法国家债务融资体系的起源与差异 |
4.2.2 英法百年争霸战争过程中国家债务融资体系的绩效差异 |
4.2.3 英法国家债务的市场化操作对金融市场乃至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 |
4.3 英法国家信用优劣差异的根源 |
4.3.1 英国卓越国家信用的来源:特权垄断公司、国家安全、财政集中度、国债市场制度化与独立中央银行的监督 |
4.3.2 法国国家信用不良的根源:财政改革受限、中央银行缺位及王权绝对专制 |
4.3.3 英国国家信用先于且导致霸权衰落的逻辑:经济衰退、一战、金本位制与资本流出 |
第5章 美国国债、国家信用的起源和完善及其对霸权崛起的影响 |
5.1 美国霸权的快速崛起、国债的起源与国家信用的思想渊源 |
5.1.1 美国霸权崛起的历程 |
5.1.2 美国国债的历史起源:独立战争时期的大陆贷款处票据与外债 |
5.1.3 美国国家信用的思想渊源:汉密尔顿的国债信用思想 |
5.2 美国国家信用初步完善所依托的六大支柱 |
5.2.1 实力因素:制造业驱动经济增长 |
5.2.2 制度因素:集中度更高的联邦制、以间接税为主的联邦税收体系 |
5.2.3 金融市场因素:统一的国债市场、独立的中央银行以及与国际接轨的货币体系 |
5.3 美国霸权崛起期国债与国家信用对实力的提升效应 |
5.3.1 为工业革命与经济增长提供充裕且成本低廉的资金 |
5.3.2 为华尔街金融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基础 |
5.3.3 为美国参与的重大战争筹集军费 |
第6章 透视美国霸权现状及其未来的国家信用逻辑 |
6.1 美元危机的本质与美元霸权的确立 |
6.1.1 关于美国霸权是否衰落的讨论 |
6.1.2 美国货币权力的演变: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与美元霸权的确立 |
6.1.3 美元危机出现与美元霸权确立的国家信用逻辑 |
6.2 美国国家信用的现状、隐患以及替代者缺失 |
6.2.1 美国国家信用的现状与优势 |
6.2.2 美国国家信用衰落的内部隐患:国债主动违约风险、无底线量化宽松、财政纪律松弛 |
6.2.3 欧元作为美元潜在替代者的国家信用缺陷 |
6.3 美日英德法的国家信用测度 |
6.3.1 体系构建与指标选取 |
6.3.2 熵值法赋权 |
6.3.3 结果分析 |
第7章 结论与启示 |
7.1 1500 年以来的信用—霸权周期演进 |
7.1.1 荷兰的信用—霸权周期 |
7.1.2 英国的信用—霸权周期 |
7.1.3 美国的信用—霸权周期 |
7.2 美国信用—霸权周期的未来 |
7.2.1 美国金融市场体系的风险累积 |
7.2.2 全球化的分裂 |
7.3 疫情后的中国选择 |
7.3.1 中国的国债市场化道路、差距与对策 |
7.3.2 央行独立性与财政纪律 |
7.3.3 金融市场深化与开放 |
7.3.4 提升产业科技竞争力夯实国家信用之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兑现承诺 发挥承诺(论文参考文献)
- [1]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业绩承诺兑现情况分析[J]. 李炳蔚,常京萍. 商业会计, 2021(19)
- [2]上市公司并购交易中业绩承诺与补偿兑现问题研究 ——以东方精工为例[D]. 王玉琰.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3]上市公司并购中业绩承诺运用及影响研究 ——以富临精工并购升华科技为例[D]. 杨贵珍. 贵州财经大学, 2021
- [4]业绩承诺制度下企业盈余管理的动因及经济后果 ——以坚瑞沃能并购沃特玛为例[D]. 李烨. 华东交通大学, 2021
- [5]业绩承诺落空与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研究 ——以远方信息收购维尔科技为例[D]. 杨倩儒.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6]业绩承诺下上市公司年报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以佳电股份为例[D]. 李璘烁.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7]借壳上市的业绩承诺所引发审计风险研究 ——基于藏格控股的案例分析[D]. 钱澄.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8]行政承诺相对人权利救济问题研究[D]. 吴世敬.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9]东方精工并购普莱德业绩承诺风险防控问题探究[D]. 李欣芸.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
- [10]债务、国家信用与霸权兴衰[D]. 李黎明. 吉林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