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经济对高校图书馆的挑战——促进现代化 落实新《规程》(论文文献综述)
王幸美[1](2018)在《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创新研究》文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育人是各大高校的根本任务和教育核心,服务育人是高校图书馆的根本目标和价值所在,只有提升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的效果,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人才培养的目标。论文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出发,分别对服务育人的重要性、制度建设、保障以及影响其有效发挥的因素等方面对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当前部分高校图书馆传统、封闭、单一、被动的服务育人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读者的学习阅读和科研需求,分析其原因在于服务育人工作缺乏现代理念、开放分享、整体筹划和主动服务。因此,针对存在原因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的路径尤为重要。论文试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创新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的路径,首先应提升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的现代创新理念,具体应从顺应新形势把握新理念的重点环节,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服务于学校意识形态工作大局,完善服务育人工作的考核机制,优化服务育人的和谐人文环境,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等现代理念进行强化和改进;其次通过强化馆藏资源的信息化建设,构建新形势下知识管理系统以及实现网络全方位的自助服务来加大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力度;再次应重视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的整体筹划策略,具体措施为强化全馆育人的服务理念,构建多部门合作共赢机制,利用网络优势扩大服务面;最后通过提高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质量,提升创新型馆员的职业化水平,学习国外图书馆服务育人的新举措来提高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的主动服务意识。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统筹推进,创新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新路径。
张勇[2](2017)在《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服务模式研究》文中指出移动环境的出现和快速发展给社会带来巨大变革,也深深地影响着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虽然一些移动服务已然在高校图书馆广泛应用,但这些多数是互联网服务的翻版,并没有给图书馆服务带来实质性的革新,高校图书馆服务与用户需求的差距仍然存在。本文将知识生态系统理论引入到高校图书馆来研究移动环境下的服务问题,是因为其理论切实能为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提供新的研究视角,笔者希望通过此研究能够促使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更加科学高效并实现长远、高效、可持续的发展。第二章,从知识生态的层面介绍了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知识生态的相关理论;从知识链的角度分析了知识链的形成、结构、优化和模型;从移动图书馆服务的视域阐述了移动服务的概念、方式和内容等;从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的维度解析了知识生态系统、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和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本章是全文的理论基础,为本文涉及的研究内容提供相关理论来源。第三章,基于第二章理论探讨了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的服务机理。解析了系统的构成要素和结构,认为其形成是内在动力、外在动力、利导因子和限制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且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是自组织、自适应的系统,同时也是知识增值创新、知识传递消费、知识生态反馈和知识协同进化的系统。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服务模型是知识服务主体在移动环境下利用移动知识技术向有知识需求的用户提供学科知识产品的个性化服务过程。本章是全文理论的核心,为全文提供概念逻辑框架。第四章,从学科知识资源的层面入手,研究了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资源服务模式。基于学科服务和知识服务的相关理论,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开展移动服务“产品化”思路,探讨了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资源体系的特征、结构和服务原则。认为该服务模式主要由学科知识移动服务平台、服务数据中心、学科资源维护系统三部分构成,通过知识链实现知识交流、知识检索、知识导航、知识推送和知识评价等功能。本章研究的是系统的服务基础,为服务提供物质介质。第五章,从移动知识技术的层面入手,研究了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云计算服务模式。基于云计算理论阐述了高校图书馆移动技术服务模式,并对技术框架进行了详实的研析。结合高校图书馆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高校图书馆移动云计算服务平台,并从基础设施层、数据处理层、管理控制层和服务应用层分别进行了功能设计,阐明了实现路径,对运行过程进行了讨论。本章研究的是系统的技术支撑,为服务提供技术可行性佐证。第六章,从用户个性化需求层面入手,研究了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个性化服务模式。基于个性化服务的相关理论,归纳总结了高校图书馆移动用户内涵、类型及特征。从用户需求现状综述分析其个性化需求演化方向,结合对长春7所高校的教师、学生、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问卷调查分析,研究了面向“课程教与学”、“科研项目和论文创作”、“学校科学管理”的3种个性化移动服务模式并提出了相应改进措施。本章研究的是系统的服务目标,为服务指明方向。第七章,从知识环境的层面入手,研究了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的服务保障。讨论了知识环境的内涵及特征,重点阐述了移动服务中知识文化教育、知识产权保护、知识制度建设及知识经济策略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措施。本章研究的是系统的服务保障,为高效服务提供可操作条件。本文的研究在理论层面促进了知识生态系统理论的发展,丰富了知识生态系统在移动环境下的内涵,进一步推动了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建设和发展。通过对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移动服务模式的研究,明晰了移动服务革新作用,阐述了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的新理念。在实践层面,针对高校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进行了调查研究,并结合高校用户的教学、学习、科研和管理活动进行了针对性的探索,这为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实践提供了有力借鉴。在未来的研究中,将继续以知识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进一步拓展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新理论和新模式,深入调查论证,做好实例实证,以推动高校图书馆事业不断的前进发展。
郑国栋[3](2017)在《高校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人们迈入信息时代,信息已成为连接社会生活各个环节的纽带调整与控制着整个社会活动。虽然人们处在信息杂乱、无序,呈爆炸式存在的环境下,但信息已成为人们的一种重要战略性资源,而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已经由传统纸质服务方式向信息化服务方式转变,服务理念由“以文献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本、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面对广大社会公众多样化、个性化、多层次的信息需求,作为公共服务体系一部分的高校图书馆凭借其丰富的馆藏信息文献资源、专业的服务人才、先进的技术设备有能力、有义务满足好广大社会公众多样化、个性化、多层次的信息需求,这就是高校图书馆的公共信息服务职能;同时,当前我国政府正处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公共信息服务是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能够满足社会公众信息需求,但我国政府在公共信息服务上存在不足,妨碍了阳光政府的建设,而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能弥补政府在信息服务上的不足,同时在此过程中也促进了高校图书馆自身的发展。本人结合服务型政府的理论背景,先是搜集、整理一些国内外有关本文的研究文献,接着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现状调研,再去整理、分析总结我国高校图书馆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总结、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制定出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一些科学、可行的措施。本文共分七章,第一部分是绪论。论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研究目的;对国内外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以及创新点。第二部分是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阐述了高校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的概念、政府公共服务理论,论述理论与概念之间的联系。第三部分是高校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概述。介绍了高校图书馆历史发展;论述高校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可行性与必要性以及内容。第四部分是我国高校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现状与问题。首先介绍我国高校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的现状,再通过分析我国“211”工程高校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的现状总结出我国高校图书馆在公共信息服务方面的不足。第五部分是借鉴国外高校图书馆成功经验。首先介绍国外高校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再次分析出我国高校图书馆值得借鉴的经验。第六部分是完善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公共信息服务的建议。针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提出我国高校图书馆在公共信息服务方面的切实可行的对策。第七部分,结论与展望。对论文整体工作予以总结,并对后续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张联民[4](2011)在《30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发展概述》文中研究表明30余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历经基础建设、大发展和转型发展三个时期,由传统走向现代,由单一走向合作,由手工走向自动化。当前,高校图书馆正面临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挑战,以及新技术对图书馆管理的革命。
范兴坤[5](2010)在《中国大陆地区图书馆事业政策研究(1978-2008)》文中认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这是毛泽东同志在1948年针对党在新时期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时特别强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我国实现社会管理的规则是党的政策,而非法律,即使是在已改革开放30年、提倡“依法治国”建设法制化社会的今天,长期以来依靠政策和行政系统实现社会管理的传统仍然在国家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国家管理包括图书馆事业在内的各项社会事业的首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在图书馆事业领域制定颁布的地方法规、行政法规及各种制度,都仍然是在党的政治指导思想和各级政府社会发展政策框架下发挥作用。因此,对当代中国图书馆事业的研究和了解,必须在对党的政治指导思想、对政府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指导政策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对图书馆事业政策和社会环境政策的了解,需要有适用的科学方法。政策科学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由美国学者开创以来,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了一门基础雄厚、专业系统、研究手段多样的成熟学科,并已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专业领域的实践和学科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我国图书馆学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提起图书馆事业政策研究问题,也开始尝试结合政策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的研究,期望通过借助政策科学的帮助加强图书馆事业的研究,但惜乎研究成果数量不多、研究深度也稍嫌不够。该论文是在宏观上将我国1978-2008年三十年间的图书馆事业政策作为考察对象,以政策科学研究的模式和方法作为工具,在对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政策进行总体评价的基础上,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及政策特点进行全面的考察和研究。论文第一章《导论》部分,定义了研究的相关背景,对以政策学方法研究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国内外情况进行了综述和评介,介绍了论文选题、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等方面的内容;第二章作为对我国1978-2008年间图书馆事业的综合性介绍部分,分别以阶段性方式和综述性方式介绍了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发展变化的特点,认为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思想的指引下,图书馆事业通过内部改革和对外开放,开始形成符合事业客观规律的政策体系,逐步实现了事业政策的科学化、客观化,促进了图书馆事业的效率化和效益化的发展;在篇章结构上,第三、四、五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第三章全面介绍了我国当代图书馆事业政策的社会环境,包括建国后三十年(1949-1978)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历史及挫折,介绍了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图书馆发展的总体情况,介绍了1949-1978年间的政策演变及相关影响因素;改革开放后,对我国图书馆事业产生巨大影响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图书馆事业的示范作用和激励作用,直接引导了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方向和图书馆界的努力方向;该章并结合我国图书馆系统现实状态,分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四个方面讨论了中观政策对图书馆事业政策制定的影响;第四章根据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制定主体情况,分别介绍了国家立法机关、中国共产党各级委员会、各级行政及事业管理部门、图书馆行业学会和协调组织、图书馆的情况,以及他们所制定的图书馆事业政策的种类及政策特点等方面的内容;第五章图书馆事业政策客体部分,根据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制定情况,分管理、文献资源建设、人力资源建设、技术建设、建筑等几个方面,对我国30年来在这些方面的政策进行了分类缕析和总结述评,使各领域的政策沿革通过研究变得更为清晰,并据此总结出这些政策在变化过程中的特点;第六章是研究的实证部分。图书馆立法是我国当前图书馆事业政策建设的关键性问题,也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图书馆界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结合论文的研究方向,以政策分析的过程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图书馆法立法的问题,按照政策过程划分模式,以立法的提出、法律的制定、法律实施、法律监测、法律效果评价、法律修正和终止的六个阶段讨论了我国图书馆法立法过程,对立法在不同阶段的观点、立法背景、立法理论研究及立法进度进行了汇总和综述性研究,认为我国当前的图书馆法建设在立法基础、立法程序和进度发展上是符合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客观现实的,图书馆界和社会在《图书馆法》立法上的努力也是值得肯定的。在结束语部分,以从制度建设角度考察我国图书馆事业所处的社会环境、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基础保障、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建设需加强的重点三个部分陈述了作者对我国1978年以来图书馆事业政策发展的总体认识,认为政策建设的基础在于图书馆事业的制度设计,需要从事业制度设计的基本点着手解决图书馆事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而当前中国共产党所提倡的以“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为图书馆事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在我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教科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的未来,图书馆事业政策需要检讨、完善、优化,基于法制的图书馆事业政策体系更需要新的发展。该论文的研究设想,是通过借用政策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我国当代图书馆事业建设实践与图书馆理论,以“政策科学”方法研究“图书馆事业”;在研究图书馆政策的过程中,实现“政策内容”和“政策形式”的有机结合;在覆盖领域上,实现对我国当代图书馆事业发展各领域政策的全面概括;在纵向政策整合上,实现对30年间主要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变化沿革的条理化分析;在研究目标上,实现对我国1978-2008年间图书馆事业政策承前启后的价值论证;在体系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贯通……。但种种研究设想,受研究者理论水平、专业背景和研究时间、研究手段、资料完整度、资料取舍标准等种种条件的限制,每一个方面都只能部分地实现,而且在个别问题的研究上还逃不出“剪不断理还乱”的窘境,深感自己以后还需要更多地潜心学习,并在该论文研究方向上继续努力。对于已完成论文的不足,欢迎各位老师和同行批评指正。
毋新梅[6](2010)在《2002—2009年图书馆员对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利用率的统计与分析——以新疆伊犁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例》文中认为通过对2002—2009年新疆伊犁师范学院图书馆员对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利用率的统计与分析,探究了新疆伊犁师范学院图书馆员业务学习和科研的状况,并进行了一些思考。
王晓书[7](2009)在《石家庄学院图书馆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的泛在知识环境是一个人人参与的信息共享环境,从作者到读者之间的线性知识链转变成一个非常复杂的网状结构的信息网络。用户信息行为的转变,使得传统的阅读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用户不断增长的信息需求。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一方面信息资源数量剧增、资源载体类型多样化;另一方面使得高校图书馆无论是对资源的选择,还是对资源的配置都变得更加困难和复杂。随着高等学校事业的发展,图书馆文献资源迅速增长,越来越多的图书、期刊、电子资源、网络资源等丰富了图书馆的馆藏内容。如何利用有限的经费,科学、合理地选择和配置符合本校读者需求的信息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信息资源的整体效益,成为广大高校图书馆工作者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重要课题。在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配置过程中要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本文借鉴经济学中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提出如何科学、合理进行信息资源优化配置。首先,在分析高校图书馆所处社会环境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得出高校图书馆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而提出进行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和意义。其次,对图书馆效益从内涵、特征、类型进行介绍,并对高校图书馆效益现状以及分析方法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再次,对如何在效益原则下对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配置进行探讨,内容包括高校信息资源配置内容、建设原则,以及目前高校图书馆在信息资源配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在效益原则指导下合理配置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一些建议。最后,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高校图书馆,通过对其信息资源配置现状及各类信息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全面的调研和分析,得出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意义的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建议,可以对其它高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隋春艳[8](2008)在《浅谈高校图书馆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对信息素质的内容加以介绍,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在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方面的优势,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何定东[9](2008)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 ——以河南理工大学图书馆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河南理工大学图书馆为研究对象,对图书馆的战略发展规划、服务理念、组织结构、信息服务体系、保障机制等若干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研究。探讨了新环境下如何借鉴和引进现代管理的新思想和新方法,推进高校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变革,发展适应用户信息需求的图书馆管理模式等一系列管理问题。在研究新管理模式过程中,为了开拓创新管理思维和方法,作者引进了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等思想,通过再造高校图书馆的业务流程,确立了全新的核心业务流程。从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服务机制的原则出发,针对高校图书馆的战略发展需要,提出了建立以事业部制和矩阵式相结合的双模式扁平化组织结构新模式。在创建新型信息服务体系过程中,引进了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Management)理论及方法,通过改造传统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理念,提出了具体的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的思路和规划,使图书馆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信息服务机构。通过建立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和组织文化建设以及协作、共享的作业机制等保障体系,确保图书馆新的管理模式变革能够得到顺利实施,实现可持续发展。
单冠贤[10](2007)在《基于效益原则下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作为高校图书馆重要建设内容的信息资源建设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资源数量的剧增、资源载体的多元化、网络环境的改善以及广大读者利用资源的途径和方式的变化,使得高校图书馆无论是对资源的选择,还是对资源的配置都变得更为复杂和困难。如何利用高校图书馆的有限经费,科学、合理地选择和配置符合本校学科、专业需要,满足广大师生需求的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资源的整体效益,这已是广大高校图书馆工作者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重要课题。由于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所依据的因素较多,本文只是试图从效益的角度进行探讨和研究。本文首先从高校图书馆面临的问题入手,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重点从对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特别是对电子资源的现状分析,对影响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因素剖析,对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效益评价标准和分析方法的探讨,以及如何在效益原则下对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配置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并结合目前全国高校和江苏省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和利用的现状,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和利用情况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出了建议。最后对全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就以后可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作了展望。
二、知识经济对高校图书馆的挑战——促进现代化 落实新《规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知识经济对高校图书馆的挑战——促进现代化 落实新《规程》(论文提纲范文)
(1)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3.文献综述 |
(四)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3.创新之处 |
二、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相关问题研究 |
(一)发挥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功能的重要性 |
1.高校图书馆育人工作的重要性 |
2.服务育人提出的背景 |
3.服务育人的内涵及其发展变化 |
4.服务育人的特点和优势 |
(二)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的制度建设与保障 |
1.服务育人制度建设现状 |
2.服务育人的基本保障 |
(三)影响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有效发挥的因素 |
1.服务理念 |
2.服务环境 |
3.资源保障 |
4.人员素质 |
5.社会环境 |
三、部分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一)部分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
1.传统式服务育人 |
2.封闭式服务育人 |
3.单一式服务育人 |
4.被动式服务育人 |
(二)部分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服务育人工作缺乏现代理念 |
2.服务育人工作缺乏开放分享 |
3.服务育人工作缺乏整体筹划 |
4.服务育人工作缺乏主动服务 |
四、创新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的路径 |
(一)提升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的现代创新理念 |
1.顺应新形势把握新理念的重点环节 |
2.围绕立德树人目标,服务于学校意识形态工作大局 |
3.完善服务育人工作的考核机制 |
4.优化服务育人的和谐人文环境 |
5.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
(二)加大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的资源共享力度 |
1.强化馆藏资源的信息化建设 |
2.构建新形势下知识管理系统 |
3.实现网络全方位的自助服务 |
(三)重视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的整体筹划策略 |
1.强化全馆育人的服务理念 |
2.构建多部门合作共赢机制 |
3.利用网络优势扩大服务面 |
(四)提高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的主动服务意识 |
1.提高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质量 |
2.提升创新型图书馆员的职业化水平 |
3.学习国外图书馆服务育人的新举措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2)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服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 章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互联网迅猛发展推动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应用 |
1.1.2 图书馆移动服务成为满足用户需求的发展方向 |
1.1.3 移动环境下图书馆建设需要解决知识生态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研究现状 |
1.3.2 图书馆移动服务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 章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知识生态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1 自然生态学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2 社会生态学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3 知识生态学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
2.2 知识链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
2.2.1 知识链的形成 |
2.2.2 知识链的结构 |
2.2.3 知识链的优化 |
2.2.4 知识链的模型 |
2.3 移动图书馆服务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
2.3.1 移动环境的特点 |
2.3.2 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概念 |
2.3.3 移动图书馆的服务方式 |
2.3.4 移动图书馆的服务内容 |
2.4 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
2.4.1 知识生态系统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
2.4.2 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
2.4.3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相关概念及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 章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服务机理 |
3.1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要素构成 |
3.1.1 高校图书馆知识主体 |
3.1.2 高校图书馆知识资源 |
3.1.3 高校图书馆知识技术 |
3.1.4 高校图书馆知识环境 |
3.2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结构 |
3.2.1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要素内部结构 |
3.2.2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要素间结构 |
3.2.3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结构形态 |
3.3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形成动因 |
3.3.1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内在动力 |
3.3.2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外在动力 |
3.3.3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利导和限制因子 |
3.4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运行过程 |
3.4.1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生命周期过程 |
3.4.2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自组织过程 |
3.4.3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自适应过程 |
3.5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 |
3.5.1 知识增殖创新机制 |
3.5.2 知识传递消费机制 |
3.5.3 知识生态反馈机制 |
3.5.4 知识协同进化机制 |
3.6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服务模型构建 |
3.6.1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资源服务模块 |
3.6.2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技术服务模块 |
3.6.3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个性化服务模块 |
3.6.4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环境服务模块 |
3.7 本章小结 |
第4 章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资源服务模式 |
4.1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资源服务的提出 |
4.2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资源的特征 |
4.2.1 资源成果呈“产品化” |
4.2.2 资源建设呈“多元化” |
4.2.3 资源形式呈“碎片化” |
4.2.4 资源服务呈“全时空” |
4.3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资源体系构成 |
4.3.1 高校图书馆学科信息资源库 |
4.3.2 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元库 |
4.3.3 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产品库 |
4.3.4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信息库 |
4.4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资源服务原则 |
4.4.1 知识元多变涌现原则 |
4.4.2 知识链灵活可塑原则 |
4.4.3 知识产品循环更新原则 |
4.5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资源服务模型构建 |
4.5.1 学科知识资源维护系统 |
4.5.2 学科知识资源数据中心 |
4.5.3 学科知识资源服务平台 |
4.6 本章小结 |
第5 章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技术服务模式 |
5.1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技术服务模式的提出 |
5.2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云技术服务模式的建设优势 |
5.2.1 海量的存储性能 |
5.2.2 高速的计算性能 |
5.2.3 可靠的安全性能 |
5.2.4 强大的共享性能 |
5.2.5 无限的扩展性能 |
5.3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云技术知识服务的架构 |
5.3.1 基于移动云技术的知识服务构成 |
5.3.2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云技术知识服务构成 |
5.4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云技术服务模型 |
5.5 本章小结 |
第6 章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个性化服务模式 |
6.1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个性化服务模式的提出 |
6.2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类型及需求现状 |
6.2.1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类型 |
6.2.2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特点 |
6.2.3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需求现状 |
6.2.4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用户需求演化 |
6.3 基于问卷调查的高校图书馆用户个性化需求分析 |
6.3.1 高校大学生个性化需求调查问卷分析 |
6.3.2 高校教师队伍个性化需求调查问卷分析 |
6.3.3 高校管理人员个性化需求调查问卷分析 |
6.3.4 高校图书馆用户个性化需求分析结果 |
6.4 面向用户个性化需求的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模型 |
6.4.1 面向“课程教与学”的移动服务模式 |
6.4.2 面向“科研项目和论文创作”的移动服务模式 |
6.4.3 面向“学校科学管理”的服务模式 |
6.5 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改进措施 |
6.5.1 通过平台架构完善用户个性化移动服务功能 |
6.5.2 通过素质培养提升用户个性化移动服务效率 |
6.5.3 通过无缝衔接丰富用户个性化移动服务资源 |
6.6 本章小结 |
第7 章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的知识环境保障 |
7.1 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知识环境问题的提出 |
7.2 高校图书馆的知识文化教育 |
7.2.1 图书馆员的知识素养培育 |
7.2.2 教师的知识素养培育 |
7.2.3 科研工作者的知识素养培育 |
7.2.4 学生的知识素养培育 |
7.3 高校图书馆的知识产权保护 |
7.3.1 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 |
7.3.2 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问题分析 |
7.3.3 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问题的解决路径 |
7.4 高校图书馆的知识制度建设 |
7.4.1 高校图书馆知识规章制度的影响 |
7.4.2 高校图书馆知识规章制度制定原则 |
7.4.3 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制度的完善措施 |
7.5 高校图书馆知识经济策略 |
7.5.1 高校图书馆的经济运营现状 |
7.5.2 高校图书馆经济问题的原因分析 |
7.5.3 高校图书馆知识经济对策 |
7.6 小结 |
第8 章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创新点 |
8.3 研究局限及展望 |
8.3.1 研究局限 |
8.3.2 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与科研成果 |
致谢 |
(3)高校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 |
1.5.1 研究方法 |
1.5.2 创新之处 |
2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高校图书馆 |
2.2 公共信息服务 |
2.3 政府公共服务理论 |
2.3.1 服务型政府理论在高校图书馆领域的实践 |
2.3.2 服务型政府理论指导高校图书馆服务扩展 |
2.3.3 高校图书馆对政府公共服务工作的弥补 |
3 高校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概述 |
3.1 高校图书馆的历史发展 |
3.2 高校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
3.2.1 高校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的可行性 |
3.2.2 高校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的必要性 |
3.3 高校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的主要内容 |
3.3.1 提供政府信息服务 |
3.3.2 网络参考咨询服务 |
3.3.3 信息文献资源借阅服务 |
3.3.4 网络共享服务 |
3.3.5 信息加工服务 |
3.3.6 阅读推广服务 |
4 我国高校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现状 |
4.1 我国高校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现状 |
4.1.1 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公共信息服务的背景 |
4.1.2 我国高校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的实践状况 |
4.2 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公共信息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1 政策法规问题 |
4.2.2 思想观念问题 |
4.2.3 激励体制问题 |
4.2.4 公共信息服务范围问题 |
5 借鉴国外高校图书馆成功经验 |
5.1 国外高校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 |
5.1.1 美国高校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 |
5.1.2 英国高校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 |
5.1.3 德国高校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 |
5.1.4 日本高校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 |
5.2 国外高校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的借鉴 |
6 完善我国高校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的建议 |
6.1 构建政策法规保障体系 |
6.2 强化公共信息服务意识 |
6.3 积极争取多方支持公共信息服务 |
6.4 拓宽公共信息服务的范围与方式 |
6.4.1 深化基础信息服务工作 |
6.4.2 提供政府信息服务 |
6.4.3 提供信息加工服务 |
6.4.4 注重阅读推广服务工作 |
6.4.5 创新信息咨询服务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30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发展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1978-1987, 高校图书馆工作基础建设时期 |
(一) 高校图工委在组织管理高校图书馆事业的行政职能和作用 |
(二) 校 (院) 长领导下的馆长负责制是高校图书馆管理体制的核心 |
(三) 整顿健全高校图书馆委员会 |
(四) 图书馆人员管理与建设 |
(五) 高校图书馆基础工作建设与管理 |
二、1988-2001, 高校图书馆工作大发展时期 |
(一) 努力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和情报职能, 积极开拓新的服务领域 |
(二) 图书馆自动化建设日臻完善 |
(三) 高校图书馆评估工作进一步促进了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
(四) 建立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 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服务功能 |
三、2002至今, 高校图书馆工作转型发展时期 |
(一) 高校图书馆管理理念的转变 |
(二) 高校图书馆资源的建设与整合 |
(三) 图书馆人自身的建设与发展 |
(5)中国大陆地区图书馆事业政策研究(1978-200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
1.1 关键词释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2.1 国外研究述评 |
1.2.2 国内研究述评 |
1.3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论文框架及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案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1.3.4 论文框架 |
1.3.5 论文研究预期达到的目标 |
1.3.6 论文研究实现的创新点 |
1.4 本选题背景、现实价值、学术意义 |
1.4.1 本论文选题背景 |
1.4.2 现实价值 |
1.4.3 学术意义 |
1.5 本论文选题研究的难点及解决方法 |
1.5.1 研究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观 |
1.5.2 对三大图书馆系统共性与个性政策的包容问题 |
1.5.3 时间、空间、层次、内容四维关系的处理 第二章 30年来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发展 |
2.1 三十年以来我国图书馆政策建设特点 |
2.2 三十年来不同历史阶段的政策发展特征 |
2.3 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发展变化特征 第三章 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发展环境 |
3.1 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图书馆事业政策及环境 |
3.1.1 建国后到文革前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发展 |
3.1.2 "文革"时期我国的图书馆事业 |
3.2 三十年来对外开放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影响 |
3.2.1 我国学习西方图书馆事业的方法 |
3.2.2 我国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
3.3 三十年来我国社会环境对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影响 |
3.3.1 政治环境对我国当代图书馆事业的影响 |
3.3.2 文化发展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政策需求及促进 |
3.3.3 教育政策对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影响——以高校馆为例 |
3.3.4 国家科技信息发展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政策需求及促进 第四章 图书馆事业政策主体及所制定的政策 |
4.1 国家立法机关 |
4.2 中国共产党各级委员会 |
4.3 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及事业部门 |
4.4 图书馆行业学会和协调组织 |
4.5 图书馆 |
4.6 其他 第五章 图书馆事业政策客体——各领域发展政策 |
5.1 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客体的特点 |
5.2 管理现代化发展政策 |
5.2.1 我国各类图书馆的宏观管理政策 |
5.2.2 我国图书馆事业在不同阶段的发展规划 |
5.2.3 大众化服务的发展方向的确立 |
5.2.4 以检查和评估促发展 |
5.2.5 设置图书馆管理机构 |
5.3 资源建设现代化政策发展 |
5.3.1 1978年后我国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主要相关法规政策 |
5.3.2 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政策变迁中的特点 |
5.4 人力资源建设现代化政策 |
5.4.1 1978年以来我国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相关法规政策 |
5.4.2 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政策变迁中的特点 |
5.5 技术现代化政策 |
5.5.1 改革开放后我国图书馆技术现代化发展政策环境 |
5.5.2 图书馆技术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技术政策 |
5.6 图书馆建筑的技术性规则和标准 第六章 以政策分析法解析我国《图书馆法》立法 |
6.1 本研究中政策过程阶段划分 |
6.2 《图书馆法》的立法相关问题 |
6.2.1 我国图书馆事业的社会任务规定 |
6.2.2 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社会预期及其实现 |
6.2.3 以立法手段解决政策问题的思路来源 |
6.2.4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文化政策对图书馆立法的促进 |
6.2.5 《立法法》为图书馆法的制订提供了技术条件 |
6.2.6 《图书馆法》立法的前期准备基础 |
6.2.7 对以立法解决问题的预期 |
6.3 《图书馆法》的制订 |
6.3.1 《图书馆法》的性质 |
6.3.2 立法活动历程 |
6.3.3 《图书馆法》立法法律案的提出 |
6.4 图书馆法立法原则及相关内容规定 |
6.4.1 基于法理的立法原则 |
6.4.2 元政策问题及指导思想的规定 |
6.4.3 正确处理图书馆法规定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
6.4.4 《公共图书馆法》中条款规范侧重点的处理 |
6.4.5 对各领域问题的规范明确性和深度问题 |
6.5 《图书馆法》的实施 |
6.5.1 《图书馆法》实施的原则 |
6.5.2 《图书馆法》执行的政策工具 |
6.6 《图书馆法》实施的监测、修订与终结 |
6.6.1 《图书馆法》实施过程中的监测 |
6.6.2 《图书馆法》的修订和终止 第七章 结束语 |
7.1 从制度建设角度观察我国图书馆事业所处的社会环境 |
7.2 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基础保障 |
7.3 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建设需加强的重点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后记 |
(6)2002—2009年图书馆员对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利用率的统计与分析——以新疆伊犁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统计 |
1.1 统计方法 |
1.2 统计结果 |
2 分析 |
2.1 从期刊的特点分析 |
2.2 从馆员研究的特点分析 |
3 思考 |
(7)石家庄学院图书馆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信息资源数量急剧增长 |
1.1.2 用户信息行为的转变 |
1.1.3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不断发展 |
1.1.4 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配置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第2章 图书馆效益分析 |
2.1 图书馆效益的内涵 |
2.1.1 图书馆效益的定义 |
2.1.2 图书馆效益的特征 |
2.1.3 图书馆效益的分类 |
2.1.4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
2.2 高校图书馆效益现状 |
2.2.1 片面强调社会效益,忽视经济效益 |
2.2.2 在文献资源建设上,重数量、轻质量 |
2.2.3 经费投入不足,资源利用率低下 |
2.3 图书馆效益的分析方法 |
2.3.1 流通率法 |
2.3.2 时间—效果评价法 |
2.3.3 成本--效益分析法 |
2.4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成本分析 |
第3章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配置 |
3.1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体系 |
3.1.1 信息资源配置的含义 |
3.1.2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特点 |
3.1.3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类型 |
3.1.4 各类型信息资源的特点与功能 |
3.2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配置原则 |
3.2.1 学科性原则 |
3.2.2 资源共享原则 |
3.2.3 整体性原则 |
3.2.4 成本效益原则 |
3.2.5 资源建设与服务并重原则 |
第4章 案例分析:石家庄学院图书馆信息资源配置分析 |
4.1 分析对象 |
4.1.1 分析对象选择 |
4.1.2 分析对象简介 |
4.2 经费投入与资源现状 |
4.2.1 2006-2008 年度经费投入情况 |
4.2.2 各种信息资源现状 |
4.2.3 各种信息资源增长趋势 |
4.3 石家庄学院读者信息需求调查分析 |
4.4 印刷型资源利用与分析 |
4.4.1 中文图书数量持续增长,利用率有所下降 |
4.4.2 不同学科的藏书利用率差异较大 |
4.4.3 印刷型资源需求情况调查 |
4.5 电子资源利用与分析 |
4.5.1 电子资源整体利用率较高 |
4.5.2 电子资源需求情况调查 |
4.6 网络信息资源整合与利用 |
4.6.1 自建网络信息资源整合平台简介 |
4.6.2 自建网络信息资源利用分析 |
第5章 石家庄学院图书馆信息资源优化配置方案 |
5.1 加强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
5.1.1 完善针对不同用户的资源共建共享 |
5.1.2 加强馆际资源的交流与合作 |
5.2 优化馆藏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 |
5.2.1 完善馆藏资源的荐购机制 |
5.2.2 加强网络信息资源建设 |
5.3 发挥自身优势,建设特色化馆藏 |
5.3.1 深化特色学科建设 |
5.3.2 积极推进重点学科建设 |
5.3.3 大力保障特色专业的资源建设 |
5.3.4 进一步推进网络资源开发 |
5.4 培养信息资源建设专门人才 |
5.4.1 调整文献采访人员的学历和知识结构 |
5.4.2 注重文献采访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 |
5.4.3 提高文献采访人员的社交能力和协调组织能力 |
5.5 整合网络参考信息资源 |
5.5.1 搜集整合网络资源 |
5.5.2 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录A: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B:学生调查问卷 |
(8)浅谈高校图书馆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 什么是信息素质 |
2 高校图书馆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的优势 |
2.1 高校图书馆为开展信息素质教育起到了关键作用. |
2.2 国家教育政策为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提供了保障. |
2.3 高校图书馆所特有的资源为其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创造了条件. |
3 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
3.1 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
3.2 强化现代参考咨询服务 |
3.3 向不同层次的用户提供针对性的信息素质教育 |
3.4 通过图书馆自身建设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
3.5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素质教育活动 |
(9)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 ——以河南理工大学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言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的背景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及国内外图书馆管理研究现状 |
一、文献综述 |
二、国外图书馆管理研究现状 |
三、改革开放后国内图书馆管理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的目的和特色 |
第四节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五节 本论文的基本框架和结构 |
第二章 可持续发展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综述 |
第一节 高校图书馆管理思想的转变 |
一、从一般化建设向特色化建设转变 |
二、从重拥有向重存取转变 |
三、在图书馆的职能与功能认识上创新 |
四、创新能力与新的发展观 |
第二节 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管理 |
第三节 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研究分析 |
第三章 河南理工大学图书馆可持续发展战略 |
第一节 河南理工大学院图书馆的现状 |
一、馆藏及资源建设现状 |
二、组织机构及人员 |
三、读者服务 |
四、经费及馆际合作 |
五、制度建设状况 |
六、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河南理工大学图书馆可持续发展战略 |
一、图书馆发展战略的制订原则 |
二、图书馆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 |
第四章 河南理工大学图书馆业务流程再造与组织机构重构 |
第一节 河南理工大学图书馆业务流程再造 |
一、河南理工大学图书馆的业务流程 |
二、业务流程再造的内涵 |
三、河南理工大学图书馆业务流程再造 |
第二节 河南理工大学图书馆组织结构重组 |
一、组织结构重组的基本思路 |
二、河南理工大学图书馆组织结构的基本构成 |
第五章 以客户关系管理理念构建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 |
第一节 客户关系管理的理念 |
第二节 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的创新思路 |
第三节 河南理工大学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的基本构成 |
一、设立公共事务服务平台 |
二、开展学科知识专业化服务 |
三、加强信息服务营销管理 |
四、建立面向重点用户的个性化服务系统 |
五、创建交互式信息咨询服务系统 |
六、构建面向学生用户的专门性信息服务中心 |
七、创立重点课题信息服务平台 |
八、开发学校决策信息服务体系 |
九、构建社会化信息服务平台 |
第六章 构建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机制 |
第一节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 |
一、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为图书馆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
二、进一步完善图书馆激励机制 |
第二节 构建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图书馆制度体系 |
一、创新制度资源和制度体系 |
二、创新图书馆运营机制的制度 |
三、高校图书馆经费保障方面的制度创新 |
四、创新图书馆人事方面的制度 |
五、建立学科馆员制度 |
第三节 建设学习型组织和构建和谐向上的组织文化 |
第四节 构建外部信息资源保障机制 |
第七章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 |
参考文献 |
(10)基于效益原则下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新形势对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要求 |
1.1.2 信息资源的迅猛增长 |
1.1.3 读者使用信息资源方式的改变 |
1.1.4 资源完备性需求和购置能力有限性的矛盾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图书馆效益评价 |
2.1 经济效益与图书馆效益 |
2.1.1 效益与图书馆效益 |
2.1.2 图书馆效益的复杂性 |
2.1.3 效益是评价图书馆工作的重要标准 |
2.2 影响图书馆效益的主要因素 |
2.2.1 信息资源的质量 |
2.2.2 图书馆的效率 |
2.2.3 资源配置的合理程度 |
2.3 图书馆效益的分析方法 |
2.3.1 基于投入产出的效益分析 |
2.3.2 基于利用率的效益分析 |
2.3.3 本文对图书馆效益的分析方法 |
第三章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配置 |
3.1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体系 |
3.1.1 信息资源概念的界定 |
3.1.2 馆藏建设理论的发展 |
3.1.3 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内容与分类 |
3.1.4 各种信息资源的特点及其在信息资源体系中的作用 |
3.2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现状 |
3.2.1 我国高校图书馆引进电子资源的几个阶段 |
3.2.2 高校图书馆引进电子资源的方式和流程 |
3.2.3 电子资源引进和建设存在的问题 |
3.3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配置 |
3.3.1 高校图书馆资源配置的结构 |
3.3.2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配置的特点和需要 |
3.3.3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配置的现状 |
3.3.4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必要性 |
第四章 案例研究:南航图书馆信息资源配置分析 |
4.1 分析对象 |
4.1.1 分析对象选择 |
4.1.2 分析对象介绍 |
4.2 经费投入与资源现状 |
4.2.1 经费投入情况 |
4.2.2 各种信息资源现状 |
4.2.3 信息资源增长趋势 |
4.3 印刷型资源利用与分析 |
4.3.1 中文图书需求量大,仍为主要馆藏资源 |
4.3.2 中文期刊需求持续活跃,外文期刊利用率降低 |
4.3.3 两校区间不同学科的印刷型图书利用率差异很大 |
4.3.4 院系资料室与校图书馆缺乏横向联系 |
4.4 电子资源利用与分析 |
4.4.1 电子资源整体投入产出较高 |
4.4.2 文摘型电子资源利用率高于全文电子资源 |
4.4.3 自建数据库针对性强 |
第五章 基于效益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建议 |
5.1 效益原则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建议 |
5.1.1 建设配置合理兼具特色的馆藏结构体系 |
5.1.2 改变传统收藏观念,走资源共建共享之路 |
5.1.3 通过机构变革,促进信息资源的合理采购与配置 |
5.2 效益原则下高校图书馆资源优化配置还需考虑的问题 |
5.2.1 读者的需要 |
5.2.2 各种资源的特点 |
5.2.3 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知识经济对高校图书馆的挑战——促进现代化 落实新《规程》(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创新研究[D]. 王幸美. 河南工业大学, 2018(11)
- [2]移动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知识生态系统服务模式研究[D]. 张勇. 吉林大学, 2017(09)
- [3]高校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研究[D]. 郑国栋. 山东农业大学, 2017(01)
- [4]30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发展概述[J]. 张联民.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1(03)
- [5]中国大陆地区图书馆事业政策研究(1978-2008)[D]. 范兴坤. 南京大学, 2010(07)
- [6]2002—2009年图书馆员对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利用率的统计与分析——以新疆伊犁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例[J]. 毋新梅.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0(23)
- [7]石家庄学院图书馆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 王晓书. 河北科技大学, 2009(S2)
- [8]浅谈高校图书馆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J]. 隋春艳.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12)
- [9]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 ——以河南理工大学图书馆为例[D]. 何定东. 中国政法大学, 2008(09)
- [10]基于效益原则下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 单冠贤.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