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资生堂要制造“新世纪中国女性”(论文文献综述)
张鑫[1](2017)在《美丽经济 ——近代上海化妆品业研究(1903-1949)》文中研究指明人类化妆的历史可追溯至原始社会,妆饰在原始人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地位,一般来说,原始社会的妆饰主要具有两种基本功能:第一个功能是为了生存,第二个功能就是为了繁衍,也就是“性吸引”说。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妆饰的第一个功能不复存在,相反,第二个功能却越发紧要,且妆扮的主体也由男性变为了女性。容貌对女性至关重要,可惜古代化妆品种类有限,大体不出粉、黛、脂、香四品,更为重要的是古代化妆品制造方法简单,产量有限,只可算得上是一种简单的工艺品,并且长期使用恐对身体有害,近代化妆品业即以上海为中心,应新需求而生。近代化妆品业的出现,与上海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和近代女性对“美”的新要求大有关联。开埠后的上海,工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文化显着进步,中西沟通明显加强,特别是女性职业空间和社会交往空间的扩展,使得她们对新式化妆品的需求日盛。而近代化学知识的开发和推广,大机器作业的出现,使得化妆品由工艺品转变为商品成为可能,这就在客观上满足了女性的新需求。而近代摄影和媒体的发展,又促进“美容文化”的不断传播,越来越多的女性乐于使用新型化妆品,为化妆品的销售创造了市场。本论文主要探讨的是1903—1949年上海化妆品工业的发展历程,明晰不同时期的发展特色和运营方式,探究20世纪商业发展与消费文化之间的关系。回顾上海化妆品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一条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演化路径。对中国来说,近代化妆品是一种舶来品,初期流通于各通商口岸,20世纪初,中国开始尝试建厂自造,1903年广生行上海发行所的建立,标志着近代民族化妆品工业正式在上海落户。自1903至1949年,上海的化妆品工业发展迅速,不断有新化妆品工厂的建立,化妆品种类持续推陈出新,女性对于“美丽”的追求也一直被强化。被称为“美丽经济”的化妆品行业,是近代新型工业经济形态,受市场的影响很大。围绕着这个行业的发展来说,企业创办者和生产制造商在创办化妆品品牌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企业宜传者和传播人士在选择和扩展市场的过程中担任了重要角色,而女性对整个行业的认同,则意味着这个行业达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正是在各方的协同下,近代的化妆品工业拥有了自己的产业运营路径。其行业发展的关键特色,就在于能够准确地把握女性的美容观,将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相结合。比起一般的商品,化妆品行业的消费品有着明显的不同,其产品一方面具有养颜美容的功效,另一方面则代表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消费层次上通过化妆品的养护,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化妆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也包含着审美价值与文化意义,消费者使用化妆品,看中的是商品的附加值,注重消费者对身体和生活质量的关注,强调其预期收益。因此,在产品的销售过程中,化妆品厂商特别注重广告宣传。不仅在广告版面上尽量多占,刊登时间上也尽可能的持续,特别是重要节日,更是各商家争夺版面的“大战役”,广告在宣传上务求以诱惑式的言说方式,强化其美容效果,创造出令世人无可抗拒的“美容文化”。他们不仅注重广告文案的编写,将宣传内容与时代、时尚相结合,搭配的图片也都是精挑细选,就连“近代美女”形象也多是使用宣传的化妆品后,建构出的“美女”,是化妆品企业为化妆品的销售所做的努力,他们将化妆品的消费紧紧地与“美容文化”结合在一起。“美容文化”作为一种符号象征性的文化模式和生活方式,人们通过消费显示经济地位、社会地位、文化地位等差别,以及表达风格、品味、流行等象征意义的满足,在消费文化的引导下,人们对物品的符号性追求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对物品本身的功能性需求,化妆品成为显示个人消费水平和审美情趣的一个侧面。化妆品业的商业运营,在其影响下,也注重与时尚和都市建立起联系,雇佣美丽的女销售员、精致的产品包装、明星海报宣传,化妆品行业被塑造为维持女性美丽与魅力的工具之一。同时消费者的个体性特征,将化妆品行业的发展分向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径,一条是追求高端奢华,另外一条则通向了日用所需。高端奢华的路径,如生产脂粉、香水、口红等商品,它们是都市女性追求摩登的消耗品,追求的是时尚性和个性化,日用所需品则更多的是销往上海周边的乡镇,像生产的肥皂、牙粉等,更多的为家庭生活所需用,要求的是实用和节俭。在1903至1949年,这近半个世纪里,上海有过安定,有过繁华,也有过动荡和凋敝,然而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化妆品行业在时代的框架内,以市场为导向,在“美丽经济”与“美容文化”的相互形塑过程中,这个行业确实呈现出了近代化的趋势,新的贸易生产方式和贸易空间产生,化妆品工业由简单的工艺品转变为一门工业,化妆品厂商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和销售。女性亦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化妆品,按照心中所想进行妆扮。
崔生国[2](2017)在《“合”意与“隐”语:文字图形化的设计艺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文字的视觉艺术设计为中心,以文字的历史、文字的特征和造字的原理为依据,对文字图形化的设计艺术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文字作为传递信息的符号,有着不容忽视的形态。优秀的文字形态亦可投射出文字内在的语义信息,极大地提高了文字的视觉感染力、信息传播力。设计者在文字形态的塑造和设计中,可以通过外形营造文字形态的形象、结构控制文字形态的空间、笔画创造文字形态的格调,并合理设计文字的视觉,表现出文字的信息情感。文字图形化是将文字设计成具有图像感的视觉形态,使文字造型可以配合文字涵义,感性生动地反映文字信息。在原有文字结构造型的视觉基础上,运用形态加法“合”出“字图一体”或“字字相连”,运用形态减法“隐”去文字的部分笔画形态,挖掘文字意义的内在外现,使其外形和内意融合为一体,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字的传达功能。文字图形化的创造方式主要包括:正负字像、添图饰字、字形叠图、图构字态、顺图造字、字构图像、连笔共用、减省字形、矛盾字相等。另外,在版面设计中,将文字编排成“图形”,可以增添图形传意的功能,创造新颖独特的形态,具有形式美和艺术感染力等。文字图形化设计可以借助“六书”造字的道理来启发思维。从“象形”画字到亦图亦文的图像文字,从“指事”造字到笔形意象的视觉文字,从“会意”合字到合文表述的意象文字,从“形声”配字到图文并茂的感性文字,将造字原理灵活地运用到文字创意中去,可以触类旁通地开散设计思维,表现出更加深刻生动的文字形象。文字图形化设计的形态和意义不可分割,准确恰当的视觉形态是文字内蕴的外在表现,可以升华文字内容的核心意义。根据文字内容创造出“形态美好”的文字图像,实现“表意准确”的信息传达;利用合形、简形、隐形等方式创造出“形态新颖”的文字图像,表达出“意境美妙”的文字意义。最终实现形态和意义的完美统一。
艾晶晶[3](2015)在《消费社会理论视域下当今中国图像文化的审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我们今天生活在“物的丰盛”时代,视觉和听觉更充分发挥着其直观优势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方式。作为当今人们获取信息、获取感官刺激的重要文化类型,图像文化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占据着我们整个的生活空间,电影、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图像文化载体成为当下最流行的视觉消费形式,它们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消费品,可以说,当代意义上图像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消费社会这个孵化器,正是消费社会为图像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地动力支持,而图像文化又不断地补充与完善着消费社会的发展,图像文化与消费社会二者之间是密不可分又相互影响的关系。在消费社会中,图像文化借助日新月异的高新技术不断更新并改变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水平,同时,它也改变着人们的传统审美方式,人类的精神生产方式和满足精神愉悦的载体、手段、技巧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论文基于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通过对消费社会理论视域下当今中国图像文化的现状进行梳理与总结,进而对其进行审美审视。从总体上来讲,本论文采用递进式的结构布局。首先,概括消费社会理论的主要论点和特点,它是本论文的立论基础。1970年,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一书的问世,消费社会的概念得到更完整的界定。本文纵向梳理了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之前马克思关于消费的理论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社会理论的发展,并以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为主概括消费社会的特征,概括中国当前的消费社会现状,接着从这一现状中讨论它已经影响到了中国图像文化的生产。其次,在当今中国的背景下,图像文化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消费品,它充斥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本文主要分析消费社会背景下当今中国图像文化的现状及表现景观,从审美属性、审美转向、审美取向和审美接受四个方面入手对消费社会理论视域下当今中国图像文化进行审美分析。图像文化更侧重于以直观的形象带给人们更直接的审美感受,它将我们对图像文化的审美过程由心理深层的凝神观照转为耳目视听的感官狂欢。最后,本文对消费社会理论视域下当今中国图像文化提出的审美反思,希望在客观的分析图像文化带给我们的利害关系上,对人们生活中所遇到的精神困境提出审美反思。人们虽然热衷于对图像文化的消费,热衷于图像文化提供的虚拟技术,但是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图像文化所带来的一切,这里的审美反思并不是否定图像文化,而是要在消费社会背景下反思它所带来的负面效果,希望通过对图像文化客观正确的认识之后,给人们的现实生活提供一种新的认识,以此来探索新的意义与审美价值。
韩莉[4](2012)在《男性化妆品包装设计中视觉语言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时至今日,化妆品已不再是女性的专属,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男性的护肤意识逐渐加强,针对男性消费者的化妆品也开始入驻市场。在终端销售市场,包装是诉说产品信息和品牌传播的有效媒介,而包装是靠视觉语言传情达意的,因此,符合男性消费心理和审美心理的视觉语言在包装设计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男性化妆品包装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市场、化妆品包装视觉语言、消费者三方面进行论述,各章具体架构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是对本论文的研究目标、内容、意义等进行总体归纳概括。第二、三章,通过对男性化妆品包装的概括总结及对其视觉语言的分析,得出具有男性特征的视觉语言在化妆品包装设计中必要性,总结出作为品牌传播媒介的包装是如何进行有效传播的及存在的几点问题。第四章,分析总结出消费者对包装的心理诉求,之后分析男性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以及对男性化妆品包装视觉语言的影响。第五、六章则是通过平面视觉语言、立体视觉语言及材料三方面对男性化妆品包装设计中的视觉语言进行了全面且系统的分析并举例进行说明,最后对国内本土男性化妆品包装提出几点建议并总结。
徐杨[5](2011)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都市小说婚恋叙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以来,都市小说作为一种新的文学类型崛起于中国文坛。作为现代都市化进程所催生、滋养起来的都市小说,集中地呈现着都市景观的繁华与苍凉、都市生活的快乐与忧愁、都市人生的光鲜与艰辛。在都市小说中,作为人类文学主要母题之一的“婚恋”,自都市小说诞生之日起,就在这一文学类型中备受关注,并且日益成长,蔚为大观。观诸中国现代文学都市书写的几大流派,如海派小说、京派小说以及以启蒙文学、左翼文学等,都在都市婚恋书写中留下了大量笔墨,并且积累了宝贵的文学经验:海派都市小说的婚恋叙事对人的欲望细致入微的分析、对“物”精妙鲜活的展现,京派都市小说对现代都市文明冲击下都市人爱情、家庭、婚姻生活的诸种弊端的揭露,启蒙文学和左翼文学的婚恋叙事所隐含的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社会进步等思想,成为20世纪中国都市小说创作的基本文学和思想资源。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的迅即推广、都市化步伐的飞跃、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极大改变了中国文学的“文学生态”,从文学创作到文学传播、阅读、接受,中国文学的各个层面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其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消费文化的兴起带给文学的挑战。作为回应,中国都市小说一方面保持和延续了自现代以来中国文学所开创的启蒙、先锋传统,另一方面也积极探索在新的消费文化语境下如何与时偕行、寻求新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都市小说婚恋叙事所呈现的诸种风貌、特点,诸如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对身体和欲望的表达、对市场逻辑的适应等等,都可以视为这种探索的成果。本文在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都市小说婚恋叙事的探究中,尤其关注它在新的文化语境中所呈现出的新风貌和新走向,从人物形象塑造、叙事模式、文化底蕴等几个方面入手,选取90年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并对当下文学进行跟踪阅读,力图全景展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都市小说婚恋叙事的新变。从人物形象塑造上说,90年代以来,都市小说所着力刻绘的人物紧贴现实,集中展现了现代都市人在快节奏和物质景观极大丰富的都市生存中的焦虑、惶惑等情感体验。压抑和焦虑成为都市婚恋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精神底色,它明确指向当下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物质、欲望与情感、婚姻的博弈中所流露出的道德忧虑和情感困惑。除此之外,对于当下都市所出现的新的人物,如“剩女”、“剩男”等,都市小说也投入了大量的笔墨,体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都市小说婚恋叙事对于“第三者”的集中书写可以说是一种“贴地飞翔”的书写,它一方面表达了对现实人生、爱情、婚姻问题的关注,另一方面又表现了超越单纯的道德、伦理判断,探寻救赎之路的诉求。都市小说还对“都市外来者”、打工者等身处都市底层的人的爱情、婚姻、家庭予以莫大的关注,集中书写了都市底层在城市/乡村二元结构中所面临的身份尴尬、生存苦难和情感创伤。可以说,90年代以来都市小说的婚恋叙事创造了一系列新的人物形象,极大丰富了中国文学的人物长廊。从叙事模式上讲,90年代以来都市小说婚恋叙事一方面延续了中国古代、现代小说的叙事传统,即对“家族”问题的关注、对“才子佳人”模式的借鉴、对自由婚恋的呼吁、对“爱情”与“家国理想”的同一性想象的坚守等;另一方面,出身新的文化语境中,它又华丽转身,积淀、形成了一套拥有自身特色的叙事模式,那就是日常生活在婚恋叙事中的崛起:生活不再是爱情和婚姻理想所必须超越、扬弃的背景,而成为婚恋的主体——人们在生活中恋爱、结婚,在生活中体味爱情和婚姻,又以生活的目的来掌控自我的爱情和婚姻。与此相对应的,是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搜奇”、“传奇”,发现日常生活中婚姻、爱情的“奇异”之处,并藉由带有后现代意味的现代都市婚恋传奇书写铭刻下来。这种现代都市婚恋传奇,大都蕴含着一定的挑战常情常理,亦即“纯情”和“伦理”的意味,因而既展现出可贵的先锋姿态,又不免暴露了媚俗、猎奇的嫌疑。影像化叙事是90年代以来都市小说婚恋叙事的一大特点,它主要受到高速发展的大众影视文化的影响,因而在叙事上追求直观的语言风格、模式化的主题选择等,这些特点在中国现代都市小说中是很难发现的。回顾与反思90年代以来都市小说的婚恋叙事,不难发现,“人”尤其是“个人”包括个人立场、个人情感、个人欲望的张扬是其最大的特点。这一方面是中国现代化进程所彰显出的“人的觉醒”的实绩,是20世纪中国文学启蒙传统所呼唤的目标,另一方面却也因其背后的市场化、消费化的内在逻辑而应予以高度警惕。与此相类似,性别意识、女性(女权)主义在90年代以来都市小说婚恋叙事中的凸显也暴露出它的两面性:处在男性强势社会中的女性如何在爱情、婚姻、家庭中改善自己的境遇,获得自主自立的权力是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从未间断的关切,然而过分的张扬女性意识和女权主义,又导致在文学叙事中“身体写作”等一系列不尽人意的缺陷,因此,探寻一种“两性和谐”的婚恋叙事的方法,高扬爱情与婚姻、家庭生活中“爱”与家庭、社会理想的同一性,是当下中国都市小说婚恋叙事须得直面的困境。
蒋璟萍[6](2008)在《基于本体论视角的品牌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国际市场的竞争,品牌竞争表现为新一轮竞争的焦点。当代中国开始成为世界工厂,但“中国制造”却往往是低附加值或者贴牌产品的标志。怎样培植带有“符号”意义,具有资产价值的品牌,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从而大幅度提升中国经济的竞争力,乃是摆在中国政府和企业家面前的重大课题,也应该是管理学亟待研究的前沿问题。基于这样的考虑,本文试图从本体论的视角研究品牌竞争力,以期为中国的品牌建设提供理论支持。本文从新经济时代的特点和中国品牌建设的要求出发,提出研究品牌竞争力的重要性,阐述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然后进行文献综述,归纳国内外研究品牌的概念、品牌价值和品牌资产、品牌关系和顾客价值、品牌创建和品牌管理等方面的主要观点,概括研究的进展、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的趋势。同时,阐述品牌的概念、品牌竞争力的涵义,以及相关的企业能力、企业文化、企业生命周期和营销管理理论。在此基础上,进入研究的主题,即基于本体论视角的品牌竞争力,遵循以下逻辑结构展开:阐述品牌本体论及与之相应的品牌竞争力的“金三角”结构;对品牌竞争力的基本要素——物质竞争力、文化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及其形成机理,进行具体的分析;阐述品牌竞争力形成的模式及路径,剖析品牌竞争力生成的案例;分析中国品牌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培育中国品牌的战略对策。最后,简要地概括研究的主要结论及创新观点,指出深化品牌竞争力研究的方向。本文以现有的理论成果为基础,科学地界定品牌的内涵及现代意义,分析品牌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及基本结构,比较不同类型的品牌竞争力形成模式与路径。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理论的研究,阐述了品牌的的本质、类型及特征,品牌竞争力的涵义,品牌竞争力相关的基础理论;第二部分是基本结构的研究,基于“品牌本体论”原理,描述了品牌竞争力的“金三角”结构,并具体分析了物质竞争力、文化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以及品牌生命周期及其延伸;第三部分是主要模式的研究,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品牌竞争力形成模式及路径,剖析品牌竞争力形成的案例。在研究中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1)对“品牌本体论”进行比较完善的诠释,概括基本的定义和思路,把品牌研究提升到了管理哲学的高度。认为“品牌本体论”就是将品牌当作自身的本质及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与依据的理论,它实现了从“使用价值”到“符号价值”、从“功能制造”到“意义制造”、从“品牌信号”到“品牌主体”的转变,这种理论给我们对消费者需求和企业经营方式的理解带来极为深刻的影响,它开辟了品牌研究的新视野,因而成为我们研究新经济时代品牌竞争力的理论基础。(2)提出具有“本体论”特征的品牌竞争力的“金三角”结构,它是由“物质竞争力+文化竞争力+市场竞争力”所构成的,其中的每个因素又包含三个要素。这种品牌竞争力的结构体现了“品牌本体论”的特征:即以物质竞争力和文化竞争力为“两翼”,增强品牌的市场竞争力;以物质竞争力为基础和以文化竞争力为主导,带动品牌的持续发展。通过具体分析物质竞争力、文化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及其形成机理,形成了完整的品牌竞争力理论。(3)提出了品牌竞争力形成的三种模式,即初级形态品牌竞争力形成模式、中级形态品牌竞争力形成模式、高级形态品牌竞争力形成模式;分析了主要的形成路径,包括以“自然生成”为特征的传统品牌生成路径,以“引导生成”为特征的现代品牌生成路径,以“借壳生成”为特征的特殊品牌生成路径。对不同类型的品牌生成案例进行比较分析,按照“金三角”结构归纳各自的特点,认为在现代经济发展中,主要应采用现代品牌的生成模式与路径,通过策划和传播引导品牌理念和品牌形象的形成。总之,关于“品牌本体论”的比较完整的诠释,关于品牌竞争力形成的“金三角”结构的描述,以及关于品牌竞争力形成的模式与路径的观点,构成了本文的创新性内容。最后,基于“本体论”视角的品牌竞争力理论与中国品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针对中国品牌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培育中国品牌的战略对策:第一,要重视品牌理念和品牌形象的培育,多创造一些可以超越产品、企业而存在的品牌价值;第二,要重视差异性和品牌个性的培育,多创造一些有自己个性和鲜明特色的品牌;第三,要重视品牌诚信和顾客忠诚度的培育,多创造一些有稳定的、持久的市场影响力的品牌;第四,要重视新经济时代的品牌策略,多创造一些有时代特色的网上品牌;第五,要构建品牌成长的政策和服务体系,培育品牌生态环境。
李茜君[7](2007)在《商品包装再设计的市场运作与发展》文中指出立于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之上、面对信息科技的飞速全球化,人们逐渐难以满足的需求已经为我们的设计提出了严峻的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本文为商品包装设计的发展寻求有效生存之路的思考。通过对商品包装发展历史的分析、以及商品包装种种现状的研究,文章得出了“对现有商品包装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重新设计”是商品包装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的结论。在原有包装基础上,继承部分优良传统元素,结合新的流行文化趋势和科技,并对当下消费心理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在不违背商品包装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产生新型的商品包装设计才能使品牌包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且引导新的艺术审美趋势。文章接下来从全方位角度来对商品包装再设计进行剖析,并结合了具体的成功品牌案例进行共同研究,最后阐述了商品包装再设计在社会生活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对其发展趋势的展望。商品包装再设计,是将商业竞争中的危机感引入到包装设计中来,提醒设计者应该时刻关注生活的细节、时代的变化和艺术的更新,从再设计的过程中理解和领略更多的生活内涵。
杨伟文,王君[8](2007)在《化妆品企业赢取女性客户忠诚的策略探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化妆品在我国消费品市场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销售趋势。本文从化妆品行业的市场态势及其特点,女性购买化妆品的消费心理,赢取女性客户忠诚的策略三方面论述了化妆品企业如何来赢取女性客户忠诚的。
王君[9](2006)在《化妆品企业赢取女性客户忠诚的策略探究》文中提出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化妆品市场的强劲增势,收入较高的中青年女性成为化妆品消费的主力军,其中中高档化妆品品牌又是她们的首选。本文通过分析女性独特的消费心理,提出了中高档化妆品品牌赢取女性客户忠诚的六大策略。
王君[10](2006)在《化妆品企业赢取女性客户忠诚的策略探究》文中研究表明 近二十年来化妆品在我国消费品市场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销售趋势。八十年代初,我国化妆品销售额为2亿元人民币,九十年代上升到40亿元人民币。到了1998年,销售额突破280亿元,增幅远远大于国民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2004年我国化妆品市场销售额达到580亿元,预计今年全年化妆品销售额将超过680亿元,较去年增长约18%。一、化妆品行业的市场态势及其特点国外调查表明“在化妆品的销售额中每一美元只有八美分被用来支付原料费用”。化妆品市场的高增长与高利润吸引了众多企业的进入,从1994年到2002年,中国化妆品市场总价值由150亿元增
二、资生堂要制造“新世纪中国女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资生堂要制造“新世纪中国女性”(论文提纲范文)
(1)美丽经济 ——近代上海化妆品业研究(1903-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起与旨趣 |
二、学术史回顾与反思 |
三、研究路径与论文架构 |
第一章 上海化妆品业的兴起背景 |
第一节 化妆品引进前上海的城市发展 |
一、近代上海商业文明的构建 |
二、近代上海的社会文化生态 |
第二节 近代上海女性的新形象 |
一、妇女谋生自养 |
二、女性活动空间扩展 |
三、女性对“美”的新认知 |
第二章 外国化妆品在上海的引进与传播 |
第一节 外国化妆品的传入 |
一、化妆品的进口 |
二、外来化妆品的生根 |
第二节 外国化妆品的销售 |
一、东西各国输华化妆品 |
二、化妆品原料的舶来问题 |
第三节 外国民众对上海舆论的影响 |
一、化妆品无用说 |
二、化妆品有益说 |
第三章 上海民族化妆品工业的生产沿革 |
第一节 上海民族化妆品工业的初创时期(1903——1927) |
一、近代化妆品民族企业家的努力 |
二、民族化妆品业的奋发 |
三、为传统赋予新的内涵 |
第二节 上海民族化妆品工业的快速发展期(1928—1937) |
一、民族化妆品厂概况 |
二、民族化妆品厂的革新发展 |
三、化妆品工业同业公会的辅助 |
第三节 战事影响与上海民族化妆品工业的应对(1937—1949) |
一、战争时期化妆品工业的萎靡 |
二、化妆品业面临的问题 |
三、挽救颓势的努力 |
四、上海民族化妆品厂的转向 |
第四章 上海化妆品业的商业运营 |
第一节 上海化妆品业的营销 |
一、经营分流 |
二、巧妙推销 |
第二节 上海民族化妆品的销售与市场 |
一、民族化妆品店的分布与格局 |
二、化妆品店的出品及销售 |
三、化妆品业同业公会的市场功用 |
第三节 上海化妆品的消费 |
一、化妆品的主要消费群体 |
二、化妆品的消费方式 |
三、化妆品消费的社会经济意义 |
第四节 上海民众对化妆品的舆论评价 |
一、化妆品无用说 |
二、化妆品有益说 |
第五章 商家营销与“美容消费” |
第一节 广告为化妆品业的发展造势 |
一、化妆品广告的整体分析 |
二、广告对“美”的宣传 |
三、广告对化妆品造就“美”的宣传 |
第二节 化妆品广告对女性形象的不断建构 |
一、化妆品广告之内容分析 |
二、化妆品广告模特的变迁 |
三、化妆品广告对女性形象的社会建构 |
第三节 经济民族主义的成功之梦 |
一、金刚石、狮子牌牙粉:陈蝶仙的日本样本 |
二、无敌牙粉:对洋妆品的推崇与仿制 |
三、大卖“国货” |
四、消费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调适 |
第六章 化妆品业与近代上海生活 |
第一节 化妆品业的多维角色 |
一、化妆品工业之于都市女性:摩登的诱惑 |
二、化妆品工业之于乡村女性:日用所需 |
三、化妆品工业对女性的“消费” |
第二节 社会现象之呈现平台 |
一、社交的发展:闲暇与消费 |
二、风俗的变迁:审美与伦理的紧张 |
三、游艺民俗的转变:兴趣的西洋化 |
四、社会的变革:女性爱国 |
第三节 化妆品工业的新挑战 |
一、广告商消费的女性“身体” |
二、女性的魅惑与迷茫 |
三、妇女的解放还是被奴役? |
结语 近代化妆品业变迁的逻辑与特点 |
一、为美丽创建市场 |
二、近代化妆品业的发展特点 |
余论 近代化妆品工业所造就的女性妆容特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合”意与“隐”语:文字图形化的设计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和目的 |
二、研究的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文字文化与设计背景 |
一、文字文化与文字形态 |
(一)文字文化探究 |
(二)书写工具与文字形态 |
(三)文字形态设计的意义 |
小结 |
二、汉字历史与汉字特征 |
(一)汉字的历史演变 |
(二)汉字的形态特征 |
(三)汉字的书法意蕴 |
(四)汉字的字体形式 |
三、文字与图像的关系分析 |
(一)文字、图像各具特色 |
(二)文字、图像的相互兼容 |
(三)文字与图像的信息转换 |
(四)文字与图像的搭配组合 |
小结 |
第二章 文字形态的塑造与设计 |
一、文字形态塑造 |
(一)外形营造文字形态的形象 |
(二)结构控制文字形态的空间 |
(三)笔画创造文字形态的格调 |
(四)格式系统创建的文字形态 |
二、文字形态的视觉形象表现 |
(一)点化文字 |
(二)线形文字 |
(三)面状文字 |
(四)体态文字 |
(五)视觉文字 |
小结 |
第三章 文字图形化的设计语言 |
一、“合”意和“隐”语:文字图形化的核心理念 |
(一)字图相“合”——“合”出生动形象 |
(二)字字相“合”——“合”出意象万千 |
(三)字形减“隐”——“隐”出意境深远 |
小结 |
二、文字图形化的创造方式 |
(一)正负字像 |
(二)添图饰字 |
(三)字形叠图 |
(四)图构字态 |
(五)顺图造字 |
(六)字构图像 |
(七)连笔共用 |
(八)减省字形 |
(九)矛盾字相 |
小结 |
三、文字编排成“图形”的视觉意义 |
(一)文“图”合体,增添图形传意的功能 |
(二)以文造“图”,创造新颖独特的形态 |
(三)文亦是“图”,具有形式美和艺术感染力 |
(四)文字编排成“图形”的局限性 |
小结 |
第四章 文字图形化的创意思考 |
一、“六书”对文字设计的启示 |
(一)从“象形”画字到亦图亦文的图像文字 |
(二)从“指事”造字到笔形意象的视觉文字 |
(三)从“会意”合字到合文表述的意象文字 |
(四)从“形声”配字到图文并茂的感性文字 |
小结 |
二、汉字意象设计 |
(一)再创汉字的形象意蕴 |
(二)“意象汉字”的设计研究 |
小结 |
第五章 文字图形化的设计美学 |
一、文字图形化设计的“形美”和“意准” |
(一)据意造形——形态创造源于文字意义 |
(二)微形深意——细节形态表现深度意义 |
(三)魅形显意——个性形态显示主题意义 |
二、文字图形化设计的“形新”和“意美” |
(一)合形扩意——共生形态扩展信息意义 |
(二)简形丰意——概括形态充满视觉意象 |
(三)隐形添意——“格式塔”引发图像意境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消费社会理论视域下当今中国图像文化的审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消费社会和消费社会理论 |
(一)西方消费社会理论的基本概貌 |
1.马克思关于消费的理论 |
2.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社会理论 |
(二)消费社会的特征 |
1.消费社会是“物的丰盛”的社会 |
2.符号成为控制消费的主要方式 |
3.消费行为本身也成了消费的内容 |
4.消费社会满足着人们的欲望需求 |
(三)我国的消费社会现状 |
二、消费社会理论视域下当今中国的图像文化 |
(一)图像文化的概念 |
(二)消费社会理论视域下当今中国图像文化的表现景观 |
1.影视媒体的表现景观 |
2.网络媒体的表现景观 |
3.新媒体的表现景观 |
(三)消费社会理论视域下当今中国图像文化的表现形式 |
1.日常生活的图像化 |
(1)身体与图像文化 |
(2)视觉消费与虚假幸福 |
2.媒介的中介作用 |
(1)数字技术的推动 |
(2)仿真的虚拟表现手法 |
3.产业化的复制道路 |
(1)图像文化传播的全球化 |
(2)图像文化的狂欢 |
三、消费社会理论视域下当今中国图像文化的审美分析 |
(一)消费社会理论视域下当今中国图像文化的审美属性 |
1.图像文化的形象性 |
2.功利性和超功利性的结合 |
3.图像文化的综合性 |
(二)消费社会理论视域下当今中国图像文化的审美转向 |
1.由“静观”转向“震惊” |
2.由“被动”转向“主动” |
(三)消费社会理论视域下当今中国图像文化的审美取向 |
1.图像文化生产的审美取向:大众化、多样化和世俗化 |
2.图像文化消费的审美取向:时尚化、感官化和娱乐化 |
(四)消费社会理论视域下当今中国图像文化的审美接受分析 |
1.审美需要的涌动 |
2.审美距离的改变 |
3.审美快感的生成 |
四、消费社会理论视域下当今中国图像文化的审美反思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男性化妆品包装设计中视觉语言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存在问题 |
1.2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现状 |
1.4 选题意义及创新 |
第二章 男性化妆品包装总体分析 |
2.1 男性化妆品概述和市场分析 |
2.1.1 概述 |
2.1.2 国内化妆品行业形势 |
2.1.3 国内化妆品行业的缺陷 |
2.2 男性化妆品包装概述 |
2.3 男性化妆品包装的功能及其分类 |
2.3.1 功能 |
2.3.2 分类 |
第三章 男性化妆品包装设计视觉语言 |
3.1 视觉语言 |
3.2 男性化妆品包装设计视觉语言 |
3.2.1 化妆品包装设计视觉语言 |
3.2.2 男性化妆品包装设计视觉语言分析 |
3.3 男性化妆品包装设计视觉语言与品牌传播 |
3.3.1 男性化妆品包装设计视觉语言是有效的品牌传播途径 |
3.3.2 男性化妆品包装设计视觉语言的有效传播 |
第四章 消费者与包装设计视觉语言 |
4.1 消费者对包装设计的心理要求 |
4.2 男性消费心理与化妆品包装设计 |
4.2.1 男性消费意识的转变 |
4.2.2 男性消费心理 |
4.2.3 男性消费者对化妆品包装的心理要求 |
第五章 男性化妆品包装设计中视觉语言的体现 |
5.1 男性化妆品包装设计中的平面视觉语言 |
5.1.1 图形要素 |
5.1.2 文字要素 |
5.1.3 色彩要素 |
5.2 男性化妆品包装设计中的立体视觉语言 |
5.2.1 男性化妆品包装设计中容器造型的分类 |
5.2.2 男性化妆品包装设计中容器造型体现 |
5.2.3 、男士化妆品包装容器造型的开启方式 |
5.3 男性化妆品包装设计的材料 |
5.3.1 化妆品包装材料的触觉感受 |
5.3.2 材料在化妆品包装设计中的体现 |
第六章 男性化妆品包装设计的策略分析 |
6.1 我国男性化妆品包装设计发展 |
6.2 男性化妆品包装的策略分析 |
6.2.1 化妆品品牌视觉形象的塑造 |
6.2.2 男性化妆品包装策略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5)20世纪90年代以来都市小说婚恋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章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都市小说婚恋叙事概观 |
第一节 何谓“都市文学”:关于都市文学与都市小说 |
第二节 现代都市小说的婚恋叙事 |
1. 海派都市小说的婚恋叙事 |
2. 京派都市小说的婚恋叙事 |
3. 启蒙文学与左翼文学的都市婚恋叙事 |
第三节 90 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转型与文化语境变迁 |
第四节 90 年代以来都市小说婚恋叙事概观 |
1. “日常生活”的逻辑 |
2. “身体”的维度 |
3. 消费时代的婚恋与文学 |
第二章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都市小说婚恋叙事人物形象研究 |
第一节 焦虑的女性 |
第二节 压抑的男性 |
第三节 婚恋叙事中的都市外来者形象 |
第四节 婚恋叙事中的“第三者”形象 |
第三章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都市小说婚恋叙事模式研究(上) |
第一节 古典、现代婚恋叙事传统的当代呈现 |
1. 婚恋叙事中的“家族”情结 |
2. 理想女性的“古典想象” |
3. “才子佳人”模式的再造 |
4. 现代文学叙事传统的当代嫁接 |
第二节 文学婚恋叙事的生活化转向 |
1. 情节设置的生活化 |
2. 人物选取的现实化 |
3. 都市场景的符号化 |
第三节 婚恋叙事中的影视化倾向 |
1. 源于日常的叙事场所的塑造 |
2. 多元发展的情节编排 |
3. 直观性的语言叙述风格 |
4. 模式化主题选择的局限 |
第四章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都市小说婚恋叙事模式研究(下) |
第一节 悖离“家国传统”的去中心化叙事 |
1. 规避神殿的平民纪事 |
2. 置身商业语境的欲望表达 |
第二节 后现代气质的传奇叙事 |
1. 告别纯情的都市云雨恋 |
2. 颠覆伦常的都市婚外情 |
第三节 女性作家自暴露的纪实叙事 |
1. 个人生活的隐密私语 |
2. “宝贝作家”的身体纪实 |
第五章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都市小说婚恋叙事的文化反思 |
第一节 个性的凸显与人性的突围 |
1. 一场文学与“个人化”的合谋 |
2. 历史与文化境遇下的个性与人性演变 |
第二节 女性意识的张扬与两性和谐的呼唤 |
1. 性别自觉与性别意识的崛起 |
2. 终极的内心诉求——两性的和谐 |
第三节 家庭道德与社会伦理 |
1. 家庭——婚恋叙事存在的深井 |
2. 婚恋叙事中的道德与伦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6)基于本体论视角的品牌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的研究概述 |
1.2.2 简要的评析 |
1.3 主要内容与方法 |
1.3.1 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第2章 品牌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
2.1 品牌的基本概念 |
2.1.1 品牌的本质 |
2.1.2 品牌的类型 |
2.1.3 品牌的特征 |
2.2 品牌竞争力的涵义 |
2.2.1 竞争力与竞争优势 |
2.2.2 三种代表性观点 |
2.2.3 基本的定义及指标体系 |
2.3 理论的渊源 |
2.3.1 企业能力理论 |
2.3.2 企业文化理论 |
2.3.3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
2.3.4 企业营销管理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本体论视角的框架 |
3.1 “品牌本体论”诊释 |
3.1.1 从“使用价值”到“符号价值” |
3.1.2 从“功能制造”到“意义制造” |
3.1.3 从“品牌信号”到“品牌主体” |
3.2 品牌竞争力的“金三角”结构 |
3.2.1 静态结构:“金三角”图形 |
3.2.2 品牌竞争力三因素的内在结构 |
3.2.3 “金三角”结构的“本体论”特征 |
3.3 动态结构:从创建、成长到超越 |
3.3.1 品牌的创建、成长与超越 |
3.3.2 产品、企业与品牌生命周期的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础因素:物质竞争力 |
4.1 技术影响竞争力的机理 |
4.1.1 技术:品牌创建的核心要素 |
4.1.2 技术推动品牌的形成和发展 |
4.1.3 技术创新与品牌竞争力的互动模式 |
4.2 质量影响竞争力的机理 |
4.2.1 品牌质量及层次分析 |
4.2.2 消费者的心理选择机理 |
4.2.3 质量影响品牌竞争力形成的作用 |
4.2.4 全面质量管理工程与品牌竞争力 |
4.3 品牌差异性与物质竞争力 |
4.3.1 品牌差异性类型分析 |
4.3.2 差异性、个性与竞争力 |
4.3.3 差异性影响品牌竞争力的作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主导因素:文化竞争力 |
5.1 品牌文化与文化竞争力 |
5.1.1 品牌文化研究文献回顾 |
5.1.2 品牌文化结构与文化力形成模式 |
5.2 理念影响竞争力的机理 |
5.2.1 品牌理念文化 |
5.2.2 品牌理念与品牌文化定位 |
5.2.3 品牌价值观与文化竞争力 |
5.3 形象影响竞争力的机理 |
5.3.1 品牌形象及贝尔模型 |
5.3.2 品牌个性的价值 |
5.3.3 品牌个性形成的因素模型 |
5.3.4 品牌个性的塑造途径 |
5.3.5 品牌形象对提升竞争力的作用 |
5.4 品牌人格化与品牌竞争力 |
5.4.1 人格化: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 |
5.4.2 品牌信任的形成机理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目标因素:市场竞争力 |
6.1 优势影响竞争力的机理 |
6.1.1 品牌优势的来源 |
6.1.2 品牌优势对形成竞争力的作用 |
6.2 营销影响竞争力的机理 |
6.2.1 品牌营销的特征 |
6.2.2 品牌营销的过程分析 |
6.2.3 品牌整合营销体系模型 |
6.2.4 羊群效应:顾客群的形成 |
6.3 品牌忠诚度与市场竞争力 |
6.3.1 品牌忠诚的内涵分析 |
6.3.2 品牌忠诚的驱动因素与作用模式 |
6.3.3 基于品牌忠诚的市场竞争力提升模型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品牌竞争力形成的模式、路径及案例 |
7.1 品牌竞争力形成的模式 |
7.1.1 初级形态品牌的形成模式 |
7.1.2 中级形态品牌的形成模式 |
7.1.3 高级形态品牌的形成模式 |
7.2 品牌竞争力形成的路径 |
7.2.1 自然生成:传统的品牌形成路径 |
7.2.2 引导生成:现代的品牌形成路径 |
7.2.3 借壳生成:特殊的品牌形成路径 |
7.3 品牌竞争力形成的案例分析 |
7.3.1 世界品牌的案例 |
7.3.2 中国品牌的案例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中国培育品牌竞争力的战略思路 |
8.1 中国品牌建设的现状 |
8.2 目前存在的差距及制约因素 |
8.3 战略思路与对策措施 |
8.4 本章小结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主要创新 |
9.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商品包装再设计的市场运作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商品包装的发展 |
第一节 包装的萌芽 |
第二节 商业发展趋势在包装业中的主角地位 |
第三节 商业主义包装设计始终围绕市场 |
第二章 再设计是商品包装发展过程中的主动力 |
第一节 商品包装再设计古已有之 |
第二节 再设计的必然 |
第三章 对商品包装再设计市场运作环节的思考 |
第一节 什么是商品包装再设计 |
第二节 商品包装再设计中的两大体系——传承与再生 |
第三节 平面设计要素与风格在商品包装再设计中的表现 |
第四节 商品包装再设计与市场消费心理的沟通 |
第五节 社会文化在商品包装再设计中的表现 |
第六节 商品包装再设计中科学技术的发展 |
第七节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商品包装再设计 |
第八节 商品包装再设计的误区 |
第四章 商品包装再设计带来的鲜活生命力 |
第一节 包装再设计与市场 |
第二节 包装再设计与消费者 |
第三节 包装再设计与设计师 |
第五章 商品包装再设计的发展走势展望 |
第一节 包装再设计风格走向 |
第二节 包装再设计发展方向 |
第三节 包装再设计将面临的挑战 |
结论 |
致谢 |
注释 |
参考文献 |
(10)化妆品企业赢取女性客户忠诚的策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化妆品行业的市场态势及其特点 |
二、女性购买化妆品的消费心理 |
1、爱美心理。 |
2、赶时髦心理。 |
3、虚荣心理。 |
4、情感性心理。 |
5、非理性心理。 |
三、赢取女性客户忠诚的策略 |
1、赢取忠诚的理论依据。 |
2、赢取忠诚的具体策略。 |
四、资生堂要制造“新世纪中国女性”(论文参考文献)
- [1]美丽经济 ——近代上海化妆品业研究(1903-1949)[D]. 张鑫.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5)
- [2]“合”意与“隐”语:文字图形化的设计艺术研究[D]. 崔生国.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5)
- [3]消费社会理论视域下当今中国图像文化的审美分析[D]. 艾晶晶. 喀什大学, 2015(06)
- [4]男性化妆品包装设计中视觉语言的应用研究[D]. 韩莉. 西南交通大学, 2012(10)
- [5]20世纪90年代以来都市小说婚恋叙事研究[D]. 徐杨. 东北师范大学, 2011(06)
- [6]基于本体论视角的品牌竞争力研究[D]. 蒋璟萍. 中南大学, 2008(02)
- [7]商品包装再设计的市场运作与发展[D]. 李茜君. 湖北美术学院, 2007(04)
- [8]化妆品企业赢取女性客户忠诚的策略探究[J]. 杨伟文,王君. 企业家天地, 2007(04)
- [9]化妆品企业赢取女性客户忠诚的策略探究[J]. 王君. 科技经济市场, 2006(02)
- [10]化妆品企业赢取女性客户忠诚的策略探究[J]. 王君. 企业家天地, 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