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典型含油废水处理工艺的分析与比较

两种典型含油废水处理工艺的分析与比较

一、两种典型的含油废水处理工艺分析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水博阳,宋小三,范文江[1](2021)在《光催化技术在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及挑战》文中提出利用太阳光去除有机污染物和有害细菌的光催化技术一直被认为是水处理中最有使用价值的技术之一,因为其具有操作简便、不引入二次污染、能源清洁等优点而在环境净化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近些年在水和空气净化中被广泛研究。本文介绍了光催化技术的基本机理并分析了影响光催化效率的因素,总结了包括表面光敏化、离子掺杂改性等提高光催化效率的手段,回顾了近些年光催化技术在饮用水处理及废水处理领域当中的研究应用情况,将光催化技术与生物法、膜法等传统技术结合应用并对其机理进行探究,有助于进一步发展基于可见光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驱动的光催化环境修复技术。重点关注光催化技术在环境保护,尤其是水处理领域的发展潜力,并对于光催化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武慧[2](2021)在《晶须状莫来石陶瓷膜的结构设计及水处理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问题成为日益增长的重要环境挑战。石油化工产业与国家经济、能源相关,各生产环节产生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乳化油、盐类组分等物质,如不及时处理,会对环境和人类造成极恶劣的影响。无机陶瓷膜分离作为一种新兴的分离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分离效果好等特点,且陶瓷膜具有良好的机械、热、化学稳定性等优势,可以用来处理石化废水中的特征污染物,如乳化油、高盐组分等。然而,尽管目前的陶瓷膜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及分离性能,但是仍存在成本高昂、渗透性不足和膜污染等问题。因此,针对石化废水中乳化油和无机盐特征污染物的去除,本研究提出了新的膜结构设计与应用方案。首先,设计并制备了一种低成本的新型晶须状莫来石陶瓷膜,与传统颗粒堆积的陶瓷膜结构相比,增加的孔隙率和膜表面亲水性可以同时实现膜渗透性和抗油污染能力的增强,在压力驱动膜过程中可以表现出较好的渗透通量和油截留率,通过系统研究不同乳化液性质和操作条件下的分离性能及膜污染机制,为理解油滴与膜表面的复杂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认知。其次,采用化学气相沉积的方法在晶须状莫来石陶瓷表面原位生长一层碳纳米管网络结构,得到的超疏水莫来石-CNTs复合膜在膜蒸馏应用中具有好的截盐能力和渗透通量,为新型晶须结构陶瓷膜在更多水处理领域提供了应用前景。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果结论详述如下:(1)晶须状莫来石陶瓷中空纤维膜的设计制备。以天然矿物铝矾土和工业废弃物粉煤灰为原材料,并加入20 wt.%的氧化钨作为添加剂,通过相转化-高温烧结法一步成型制备得到具有“长指状孔-薄海绵层”结构的晶须状莫来石陶瓷中空纤维膜。重点研究了不同烧结温度(1100-1500℃)下传统颗粒堆积结构(W0)和晶须结构(W20)的陶瓷膜在表面形貌、相组成、表面性质、孔径分布及水气通量、孔隙率等方面的性能。结果表明,氧化钨的添加不仅在较低的温度下形成了更多的莫来石相,而且还导致了孔隙率、孔径和水/气通量的提高(尤其是在更高的烧结温度下)。同时,莫来石晶须互锁的膜结构增加了其表面粗糙度,使得亲水性(水接触角:12.0±1.6°)和水下疏油性(水下油接触角:146.3±2.9°)更强,在油水分离过程中有望展现更高的抗油污染能力。(2)晶须状莫来石陶瓷膜的油水分离效能及膜污染机制研究。对于石油化工废水中的特征污染物——乳化油,使用1200℃烧结的晶须状莫来石陶瓷膜(平均孔径:0.7μm)作为分离材料,通过压力驱动的膜过程进行去除。结果表明,在不同乳化液性质和操作参数条件下,晶须状莫来石陶瓷膜均表现出了良好的渗透性能和油截留率,经过简单的反冲洗操作,膜的初始渗透通量恢复率达到80-90%,证实了其良好的可再生能力。在最佳的操作条件下(膜面流速:1.02 m·s-1,跨膜压差:0.15 bar)处理500 mg·L-1的油水乳化液时,展现出了880 L·m-2·h-1·bar-1的稳定渗透率和97%的油截留率,优于大多数现有文献报道的陶瓷膜;即使对于实际酸性含油废水的处理,也可以达到180 L·m-2·h-1·bar-1的稳定渗透率及98.2%的油截留率,满足我国二级污水排放标准。此外,膜污染模型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高浓度油水乳化液的处理,在高膜面流速和跨膜压差下,滤饼层过滤机制主导膜污染过程,而在低膜面流速和跨膜压差下处理低浓度的油水乳化液时,两种膜污染模型(中间孔堵塞模型+滤饼层过滤模型/标准堵塞模型)的联合机制作用主导膜污染过程。对于不同酸碱性油水乳化液的处理,膜通量的变化归结于油滴胶体与膜表面静电相互作用力的变化。(3)莫来石-CNTs复合膜的制备及含盐废水处理性能。对于石油化工废水中的另一特征污染物——无机盐,本研究采用膜蒸馏过程实现其有效分离,满足零排放要求。考虑到机械强度的原因,选择1500℃烧结的晶须状莫来石陶瓷膜作为载体,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在其表面原位生长CNTs,得到超疏水且具有较强液体浸润压力(1.13 bar)的莫来石-CNTs复合膜。结果表明,在直接接触膜蒸馏过程中,温度差为50℃,进料液流速为0.77 m·s-1时,通量分别达到了13 L·m-2·h-1(3.5 wt.%的模拟海水)和6-7 L·m-2·h-1(7.0 wt.%的高盐度废水),且在运行过程中具有稳定的通量和盐截留率(99.9%)。本研究所制备的低成本、高渗透性的晶须状陶瓷膜,由于形成的晶须互锁结构及增大的粗糙度,在微滤过程中具有更高的渗透性及抗油污染能力,超疏水改性的复合膜在膜蒸馏过程中具有良好的抗浸润能力和渗透性,对油水和高盐水的分离表现出了良好的性能和稳定性。本研究的膜应用策略也可以扩展至其他水处理或更多的微滤分离应用。

魏富鹏[3](2021)在《两种典型脱氮工艺的呼吸图谱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的不断提高,良好的脱氮运行控制技术日益受到关注,然而,目前尚不清楚微生物活性在复杂工况下的变化规律,进而导致工艺调控的精准性较差。为此,本研究选取相同进水条件下两种典型脱氮工艺(氧化沟、AAO)的实际污水处理厂为研究对象,解析了活性污泥微生物活性的呼吸图谱特征,明确了脱氮工艺运行过程中的关键控制因素,提出了对应的调控措施。本研究将呼吸图谱技术与进出水水质检测指标及工艺运行工况信息相结合,对污水厂脱氮效果进行评估,建立了一种简单易行的、可用于现场监测的新方法,从而为污水处理厂的合理运行和及时调控提供参考,为污水厂优化运行创造可能。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监测发现两种脱氮工艺各有特色,AAO工艺总体抗冲击能力强,且受冲击后其恢复能力以及恢复速度比较强,能保证长期稳定达标的超负荷运行;氧化沟工艺系统运行较为稳定,应对异常情况时的能力更强,在曝气系统故障时,仍然可以保证系统的脱氮能力。(2)就系统稳定性而言,系统受冲击时,氧化沟工艺现场呼吸比OURs/OURenc高于AAO工艺,统计得出两种工艺OURs/OURenc在0.1-0.3时出水能够稳定达标。但两种工艺维持稳定运行的准内呼吸特征又略有差异,AAO工艺准内源呼吸比OURq/OURenc为0.05-0.15,氧化沟为0.1-0.2,氧化沟在受冲击时,内源呼吸上升较为明显。(3)就脱氮效果而言,内源呼吸特征可较好地表征工艺的稳定性与脱氮功效。AAO工艺内源呼吸比OURe/OURenc小于0.08,氧化沟工艺小于0.05时,其脱氮效率相对较差;AAO工艺比值处于0.08-0.15之间,氧化沟处于0.05-0.15时,两种工艺脱氮效率高,出水水质稳定达标;两种工艺比值均高于0.15时,水厂运行不稳定。(4)就除氨氮而言,AAO工艺氨氮降解OUR/OURenc在0.025-0.05时,出水氨氮较低,当该比值较低时,出水氨氮可能超标,该比值突然上升时,表明微生物受到了剧烈冲击。氧化沟工艺中,氨氮降解OUR/OURenc在0.05至0.1之间波动,当值很低时,有可能溶解氧浓度不足,但是处理效果反而很好,当值偏高时,说明自养菌受到冲击,需要及时调整。定义AAO工艺COD降解OUR/OURenc健康区间为0.8-0.95,氧化沟工艺健康区间为0.8-0.9。当比值处于健康区间时,出水COD较低,而当比值突然降低时,系统微生物活性不佳,出水容易超标。(5)高频冲击时,AAO工艺有效调控措施为:控制进水流量(进水量冲击);当系统受到进水水质冲击时,如进水COD、氨氮过高,进水pH偏低(小于5),可采取的措施为:提高DO浓度、外部投加碳源到反硝化池、增大回流比(AAO系统),提高DO浓度、调控污泥浓度以改变污泥负荷、调整污泥龄(氧化沟系统)。

罗许颖[4](2021)在《超亲水水下超疏油石英砂滤料的制备及其油水分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农业的迅猛发展产生了大规模的废水,海上的石油泄漏及餐饮废水、工业废水的任意排放不但会造成自然资源的损失和浪费,而且还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威胁到整个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因此,研究可行的油水分离技术意义重大。为了克服传统的油水分离技术存在的时间长、操作复杂等缺陷,开展特殊润湿性材料的研究具有潜在的价值。超疏水超亲油材料适宜处理重油与水的混合液,但长时间使用后表面容易被积聚的油污堵塞,影响使用效果。超亲水水下超疏油材料适宜分离轻油与水的混合液,在水下油滴无法润湿固体表面,故不易被油污堵塞和粘附。超亲水超疏油材料适用于除水,但制备方法比较复杂。单一的超润湿性材料存在处理对象单一,可承受压力有限,不可连续分离的不足。因此,本文制备了一种超亲水水下超疏油石英砂,同时具有超亲油油下高疏水性,组合形成新型的油水分离装置,探究其对油水混合液的分离性能及水溶性染料的吸附性能。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制备超亲水水下超疏油石英砂的研究。将椰子壳粉末进行碱活化,通过浸泡的方式接枝到石英砂上。椰子壳粉末为纤维素,活化后纤维素上的-CH2OH基团与石英砂上的-OH基团发生缩合反应,利用化学结合的方式将亲水基团接枝到石英砂表面,形成微米级的粗糙结构。同时,用水性聚氨酯以物理结合的方式使纤维素更加牢固地粘在石英砂上。椰子壳改性的石英砂的水下油的接触角大于150°,达到水下超疏油的水平;油下水的接触角大于130°,达到油下高疏水的状态。(2)对改性石英砂的表征。通过SEM分析得到的结果是原始石英砂呈现出不规则的切面和棱角,表面孔隙度不发达,比较光洁。椰子壳粉末改性的石英砂表面覆盖有一层白色涂层,随机附着的片状和长条形细小纤维颗粒为椰子壳粉末颗粒,在CSQS表面形成微米级的粗糙结构。通过FTIR分析的结果表明改性后石英砂新增了C=C基团和C=O基团且-OH基团的伸缩振动峰增强。椰子壳粉末以物化结合的形式成功附着在石英砂上。通过XPS分析表明石英砂主要由Si、O两元素组成,表面有少量C元素。改性后的石英砂C元素含量增多,新增了N元素,这来源于椰子壳和水性聚氨酯的成分。(3)设计新型油水分离装置。将椰子壳粉末改性的石英砂分别等量装填在油水分离装置的两侧,经组合后的新型装置可以实现连续过滤油水混合液且效果良好。(4)油水分离实验研究。连续油水分离装置可将多种油水混合液(无论重油或轻油)同时分离成水和油,分离效率在99.92%以上。该装置可连续过滤12.3 L油水混合液,当疏液液体穿透滤层后,可通过反向挤压恢复滤层,使滤层的分离效率仍在99.99%以上。最后,探讨了油水分离的机制。(5)分离实际含油废水的研究。油水分离装置过滤餐饮废水和石化废水的分离效率分别达96.51%和96.14%,可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含油废水。(6)吸附染料实验研究。椰子壳粉末改性的石英砂不仅可用于不溶性油水混合液的分离,也可在短时间内有效吸附水溶性染料亚甲基蓝,去除率达到98.94%,平衡吸附量为0.2862 mg/g。CSQS对MB的吸附主要受化学反应作用。(7)稳定性研究。一系列稳定性实验测试结果表明椰子壳粉末改性的石英砂表现出良好的耐机械磨损性能、耐酸碱浸泡性能、耐表面活性剂洗涤性能和耐空气暴露性能。综上实验表明,CSQS具有优良的油水分离性能,设计的油水分离装置连续分离多升油水混合液的效果较好,在实际含油废水的处理应用中有一定的实践价值;CSQS对染料有较好的吸附性;CSQS处于不同的环境中可保持优异的稳定性。

姚博文[5](2020)在《运用渗透汽化技术处理反渗透浓水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反渗透技术在脱盐领域的成熟运用,其水处理量约占脱盐领域产能的70%,全球每天的反渗透产水在七千万吨以上。但是其残留的大约占产水数量30%的反渗透浓水(ROC)成为了新的污染来源。由于其含盐量高,成分复杂等问题,它的处理难度高,直接排放则会破坏生态环境。渗透汽化(PV),一种热驱动选择性蒸发工艺,其亲水致密选择层可以在保持高截盐率的同时处理高浓度料液,有希望解决反渗透浓水问题。本工作,着重研究新型PV脱盐膜在处理ROC过程中的耐污染性能和膜清洗条件,为PV早日实现工业化提供参考和帮助,研究内容包括:用自制的PV脱盐膜处理两种典型ROC,根据料液中各成分含量,应用盐浓缩倍率表,预测析出结晶盐的成分。分析了脱盐过程中PV膜的污染机理,探究了可行的清洗方案。同时,研究了料液流速对浓差极化、通量和清洗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PV处理高含盐量ROC时,经2h,通量下降到初始值的40%。随后,使用0.2wt.%的盐酸进行30min的循环清洗即可使通量恢复到初始值的99.2%。处理高COD值的ROC时,提高料液浓度会导致初始通量下降并加快通量下降的速率,提升料液流速会增大膜的初始通量并减缓通量下降的速率和提高清洗的效率,以2.2 m s-1的流速用0.1 wt.%盐酸清洗10 min,通量可100%恢复。此外,使用PV脱盐膜处理含油废水时,提升致密层的交联密度能够有效降低产水的COD值,但同时会导致通量下降。将PV与纳滤结合,也能降低产水的COD值。

董晓旭[6](2020)在《基于MOFs改性的疏水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应用》文中提出超疏水材料在油水分离、表面自清洁、自愈合、抗冰、抗生物粘附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论文以海绵/无纺布为基底,经原位生长金属有机骨架(MOFs)纳米颗粒,结合低表面能化合物共改性,制备了两种新型疏水复合材料,并研究了该材料在油水分离及重金属吸附领域中的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MIL-DDT@MF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以三聚氰胺甲醛海绵(MF)为基底,经聚多巴胺表面改性,进而通过原位生长形成MOFs(MIL-53(Fe))涂层,并表面接枝1-十二烷基硫醇(DDT)分子,制备了一种超疏水和超亲油的多孔复合材料(MIL-DDT@MF)。由于原位生长MIL-53纳米晶体所形成的粗糙表面和低表面能DDT改性的共同作用,该材料水接触角高达151.8°。进一步,对MIL-DDT@MF的吸油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其吸收能力为54.1 g/g(石油醚)-120.2 g/g(氯仿)。经过50次重复测试后,复合材料的吸收容量仍可保留初始值的78%。此外,MIL-DDT@MF海绵可以选择性地从水中吸收油类/有机溶剂,进而实现油水分离,分离效率达95%以上。研究表明超疏水性和超亲油性的MIL-DDT@MF复合物是一种潜在的含油废水吸附剂。(2)PDMS/PCN-222@无纺布复合材料制备与应用:以聚酯无纺布(NWF)为基底,经PDMS表面改性,进而采用原位生长方式将巯基化的Zr-MOF(PCN-222)负载在无纺布表面,制备了一种疏水的PDMS/PCN-222@无纺布复合材料。在低表面能PDMS改性和原位生长PCN-222晶体所形成的粗糙表面共同作用下,其水接触角为141.7°。油水分离测试结果显示其分离效率最高可达98.6%,并且经过5次循环使用后,分离效率仍然可达94%以上。此外,由于无纺布表面负载有巯基化PCN-222颗粒,PDMS/PCN-222@无纺布复合物可同时吸附水中的Hg2+离子,最高吸附量达294.44 mg/g。

王长青,张西华,宁朋歌,苑文仪,白建峰,王景伟[7](2021)在《含油废水处理工艺研究进展及展望》文中指出许多工业过程中产生含油废水,如石油提炼、石化、食品、皮革和金属加工等,一直是工业污染防控的重点和难点。随着工业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含油废水中特征污染物种类和排放量亦持续增加,对工业废水中油分的深度处理及回收提出了挑战。由于含油废水中有机物种类繁多、环境各异、内部反应复杂,不仅影响多级工艺的生产效率,而且存在一定的环境风险。因此,工业含油废水的高效深度处理及回收是工业污染防控的必然要求,对工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鉴于此,本文在系统解析工业含油废水特点的基础上,分别从单独工艺和组合工艺的视角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处理乳化油和溶解油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基于树脂吸附除油技术的原理特性、除油潜力、应用效益及其相较于其他除油技术的优势,最后对树脂除油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谢阿田[8](2020)在《按需型/自清洁特殊浸润性功能膜的制备及油水分离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石油泄漏、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含油废水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因此,有效处理含油废水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超润湿膜材料在高效选择性油水分离应用中凸显出较大的优势。然而,目前大部分超润湿膜材料仍然存在持久抗污性差、适用性差、分离体系单一等不足。因此,开发具有超强抗污性分离膜和按需型油水分离膜是未来油水分离膜的主要发展方向。本文通过构建微/纳米多级结构和调控表面能、耦合高级氧化技术和膜技术制备按需型/自清洁特殊浸润性功能膜材料,通过调控实验参数优化膜的结构和性能,实现膜的高效和长期抗污以及按需型油水分离。本论文致力于研究开发新型特殊浸润性膜材料,主要围绕膜的表面润湿性、抗污性、分离性能等开展工作,具体如下:1、针状多级结构碳布@氢氧化镍钴复合膜的制备及油水混合物分离性能研究(1)为了实现按需油水混合物分离,首先通过原位水热生长法构建了针状多级结构氢氧化镍钴(Ni-Co LDHs)包覆的碳布(CC)(CC@LDH),然后在硬脂酸乙醇溶液和四氢呋喃(THF)中交替浸渍调控其表面能,实现超疏水和超亲水/水下超疏油的可逆转变。研究了水热时间对针状多级结构及浸润性的影响,评估了CC@LDH在按需油水混合物分离中的性能,通过液体基浇注和液体灌注界面机理阐明了油水分离机理。实验结果表明,CC@LDH对轻油和重油具有高的分离效率(>98.5%)和高通量(15903-32916 L m-2 h-1),并且具有优异的环境、机械耐久性和稳定的再生性能。(2)为了进一步增强膜的抗污性,在针状多级结构CC@LDH的基础上,通过光沉积法将具有等离子共振效应的Ag沉积在CC@LDH表面制备了CC@LDH/Ag复合膜。研究了Ag沉积量对CC@LDH/Ag的自清洁性及浸润性的影响,评估了CC@LDH/Ag在油水混合物分离中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CC@LDH/Ag具有超亲水/水下超疏油性,对不同种类的油水混合物均具有高分离效率(>98.6%)和高通量(6551-22050 L m-2 h-1)。CC@LDH/Ag还展现出优异的环境和机械耐久性。良好的光诱导自清洁能力使CC@LDH/Ag至少可重复分离30次,仍然保持较高的分离性能。2、光芬顿自清洁PVDF复合膜的制备及油水乳液分离性能研究(1)为了赋予膜优异的自清洁性,将具有光芬顿催化性的NH2-MIL-88B(Fe)(NM88B)引入PVDF膜基质中,采用一步简单非溶剂诱导相转化法制备了PVDF/NM88B膜。研究了NM88B共混量对PVDF/NM88B膜的结构、孔特征及浸润性的影响,评估了PVDF/NM88B膜在油水乳液分离中的性能,分析了光芬顿自清洁机理。实验结果表明,PVDF/NM88B膜对不同油水乳液表现出优异的分离性能(>99.4%)和高通量(340-1970 L m-2 h-1 bar-1)。良好的亲水性和高光芬顿活性使PVDF/NM88B膜具有良好的抗污性能,通量恢复率接近100%,并且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可再生性。本工作为铁基MOFs在构建光芬顿自清洁抗污膜用于污水处理和潜在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2)为了克服共混掺杂中活性位点包埋问题,首先将单宁酸(TA)-Fe(III)配合物组装到PVDF膜表面,然后通过表面原位矿化β-FeOOH制备了超亲水/水下超疏油PVDF/TA/β-FeOOH膜。研究了矿化液(FeCl3·6H2O水溶液)浓度对PVDF/TA/β-FeOOH膜的结构及浸润性的影响,评估了PVDF/TA/β-FeOOH膜在油水乳液分离中的性能,分析了光芬顿自清洁机理。实验结果表明,该膜对一系列油水乳液显示出高的分离效率(>99.1%)和高通量(1426.8-2106.2 L m-2 h-1bar-1)。由于β-FeOOH具有优异的光芬顿活性,PVDF/TA/β-FeOOH膜显示出快速(10 min内)和良好的通量恢复率(>98%)。本工作为开发具有快速、超强通量恢复率的光芬顿自清洁膜,实现高效油水乳液分离开辟了新方向。3、特殊浸润性纤维素@聚多巴胺基复合膜的制备及按需油水乳液分离性能研究(1)为了实现按需油水乳液分离,首先将聚多巴胺(PDA)包覆再生纤维素膜(RC)表面构建仿生次级反应平台,然后通过配位驱动原位自组装ZIF-8制备RC@PDA/ZIF-8膜。PDA层的引入增强了ZIF-8纳米粒子在膜表面的分散性和稳定性。RC@PDA/ZIF-8膜被水或油预浸润,而无需额外的外部刺激,能实现水下超疏油和油下超疏水的可逆切换。研究了前驱体浓度对RC@PDA/ZIF-8膜的结构及浸润性的影响,评估了RC@PDA/ZIF-8膜在按需油水乳液分离中的性能,阐明了膜表面润湿性切换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该膜对各种水包油和油包水型乳液显示出优异的分离性能(>99%)和良好的通量,且具有良好的可再生性,表明MOFs基膜在按需油水分离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2)为了开发易制备、绿色可持续的Janus膜用于按需油水乳液分离,以可持续的RC为基膜,采用高温多巴胺自聚合构建PDA层/粒子多级结构,一步实现超亲水/水下超疏油修饰。再通过简单的喷涂法将疏水改性的凹凸棒(SOATP)喷涂在膜的底面,成功制备出正面超亲水和底面超疏水的RC@PDA/SOATP Janus膜。该Janus膜对各种水包油和油包水型乳液显示出优异的分离性能(>99%)和良好的通量,且具有良好的可再生性和优异的环境、机械耐久性。简单通用的PDA包覆和喷涂法以及绿色可持续原料使该Janus膜在实际油水分离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章昭[9](2020)在《两种典型石化废水生物抑制性研究》文中认为石化行业是我国的支柱型产业,同时也是水污染治理领域关注的重点行业。当前,石化废水中有机物的去除多以生物处理为核心工艺。石化废水水质波动大、化学需氧量高(COD)、污染物种类多且含难降解有毒有机物,对生物处理单元冲击性强,处理不当将会影响生物处理系统的稳定运行,影响出水水质和达标排放。丁腈橡胶与丁辛醇装置废水是典型的高浓度、高毒性石化生产废水,其排放量大、水质复杂、含有多种有毒有机物,是石化行业水污染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考察石化装置废水对生物处理单元微生物的抑制性,对控制进水浓度,维护污水处理厂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根据28套典型石化装置废水的常规指标,筛选了各装置废水的生物抑制性评价指标;以丁腈橡胶、丁辛醇装置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培养稳定的污泥分别考察了两种装置废水的生物抑制性;分析了不同浓度装置废水对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微观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类型石化装置废水水质差异较大。炼油装置废水的COD、BOD5、氨氮等常规指标相对较低。聚合物与大宗化学品生产装置废水,如丁腈橡胶、苯酚丙酮、丁辛醇、三羟甲基丙烷、巴豆醛废水等,其COD较高,最高可达86000 mg/L;B/C差异性较大,在0.0070.534之间。丁腈橡胶装置废水COD为3900 mg/L,B/C为0.101,丁辛醇废水COD为35220 mg/L,B/C为0.534,对这两种废水均采用厌氧产气抑制性与水解酸化抑制性指标评价其生物抑制性。2.丁腈橡胶装置废水对水解酸化污泥产酸、厌氧污泥产甲烷具有明显的抑制性,其半抑制效应浓度分别为2616和1895 mg/L COD,100%浓度(3900 mg/L COD)下抑制率分别为53.1%和81.6%。丁辛醇装置废水两种生物抑制性的半抑制效应浓度分别为11869、13806 mg/L COD,100%浓度(35220 mg/L COD)下抑制率分别为84.6%,94.3%。3.低浓度的丁腈橡胶与丁辛醇装置废水影响下,微生物会分泌更多的胞外聚合物来抵御外部环境的影响。高浓度的丁腈橡胶与丁辛醇装置废水会抑制微生物的活性,降低胞外聚合物分泌水平。当废水浓度达到80%、100%时,将导致微生物细胞的死亡、破裂,致使细胞内的DNA大量流出。4.丁腈橡胶装置废水抑制了水解酸化污泥中绿弯菌门(Chloroflexi)的生长。在不同浓度丁腈橡胶装置废水影响下,厌氧污泥优势细菌门为互养菌门(Synergise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厚壁菌门(Firmicutes),热袍菌门(Thermotogal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在属水平分析中,随着废水浓度的升高,Levilinea的丰富度逐渐升高,可能的原因是Levilinea与产甲烷菌之间存在竞争作用。5.丁辛醇装置废水对水解酸化污泥中互养菌门(Synergistet)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有着一定的抑制作用。当废水浓度增至40%(14088 mg/L COD)时,对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属水平中的Candidatus Endomicrobium产生了抑制。在丁辛醇装置废水的影响下,厌氧污泥中绿弯菌门(Chloroflexi)、热袍菌门(Thermotogales)逐渐被淘汰。在属水平中低浓度的丁辛醇废水对Streptococcus,Methanothrix生长起促进作用,废水浓度继续升高至40%(14088 mg/L COD)时,则产生抑制作用。

周舟[10](2020)在《ICPB技术去除两种典型异嗅物质的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湖库、河流富营养化程度虽有不同程度好转,但藻类爆发形势仍然严峻,由此产生的环境水体异嗅异味问题凸显,探究经济稳定的异嗅物质去除技术意义重大。光催化耦合微生物同步降解技术(Intimately Coupled of Photocatalysis and Biodegradation,ICPB)将光催化去污高效性和生物降解有效性有机结合,新近在新型污染物去除方面受到研究者关注,但光催化材料负载能力提升、新型污染物去除过程机制等方面研究仍有待深入。论文以ICPB体系为研究平台,2-甲基异茨醇(2-methylisoborneol,2-MIB)和土臭素(Geosmin,GSM)两种典型异嗅物质为处理对象,研发硅烷偶联剂强化基底材料表面Ti O2负载方法,研究新型ICPB体系去除异嗅物质性能、中间产物种类、材料表面生物膜优势菌群,初步揭示了ICPB体系去除环境水体典型异嗅物质的过程机制。取得如下研究成果:(1)构建了基于纳米级Ti O2负载聚氨酯海绵的ICPB体系,探究其对两种典型异嗅物质去除的可行性。在典型异嗅物质进水浓度500μg/L、Ti O2负载海绵投加量2.0 g/L、光照强度2.5 m W/cm2条件下,反应12 h体系2-MIB和GSM去除率分别达98.4%±1.1%和96.1%±0.7%,相比单独光催化组(P)、单独微生物降解组(B)、吸附组(AD)分别提高7.7%-13.1%、7.3%-18.9%;反应后Ti O2负载海绵内部生物量及生物活性仍维持在较高水平(117.2?5.7 ng ATP/g),但Ti O2负载量不高、反应过程有明显脱落。(2)针对现有负载材料表面光催化剂团聚效应明显、负载量偏低等问题,研发了硅烷偶联剂强化基底材料表面Ti O2负载方法(Silane Coupling Agent Enhanced Ti O2 Supported Method)。研究负载步数的影响发现,四步负载法获得的海绵表面Ti O2负载量高达五步负载法的2-3倍,同时Ti O2团聚现象明显改善;以KH560作为偶联剂时,65℃和150℃条件下海绵表面Ti O2负载量分别为196.5±16.1 mg/g和359.7±86.8 mg/g,均优于KH550、KH570在相同条件下的负载量,同时其Ti O2多数负载在载体外表面且受温度影响小;应用四步负载法、KH560为粘接剂,以Ti O2负载量和负载强度为评价指标,确定最优Ti O2负载条件为:醇水比8:1、水解时间36 h、硅烷偶联剂浓度15%、加热固化温度85℃,获得硅烷偶联剂强化的Ti O2负载聚氨酯海绵载体(SCA-Ti O2-PU)。(3)应用获得的硅烷偶联剂强化Ti O2负载海绵(SCA-Ti O2-PU)构建了新型ICPB体系,在异嗅物质进水浓度500 ng/L、SCA-Ti O2-PU投加量2.0 g/L、光照强度2.5 m W/cm2条件下,反应12 h体系2-MIB和GSM去除率分别为88.9%±0.3%和85.0%±1.0%,相比对照组提高15%以上,反应24 h体系异嗅物质浓度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附录A标准限值要求;连续反应5个周期后,SCA-Ti O2-PU表面Ti O2脱附率仅5.0%±2.8%、内部微生物大量定殖。分析异嗅物质降解中间产物发现,单独光催化体系检出萜类、醇类、酯类、有机酸及4种醛类等脱水、开环中间产物,ICPB体系未检测出醛类;分析海绵内表面微生物菌群结构发现,ICPB体系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和丰度明显提高,属水平上Zoogloea spp.(24.6%)、Thauera spp.(15.0%)、Comamonas spp.(4.2%)等具有絮凝功能的微生物,以及Flavobacterium spp.(2.4%)、Sphingopyxis spp.(0.16%)和Stenotrophomonas spp.(0.15%)等具有异嗅物质及其光催化中间产物降解能力的微生物高度富集。综上分析认为,基于SCA-Ti O2-PU的新型ICPB体系通过污染物吸附、减弱自由基竞争、调控菌群结构等途径,增强了典型异嗅物质的去除性能,在环境水体异嗅物质去除方面展现应用能力。

二、两种典型的含油废水处理工艺分析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两种典型的含油废水处理工艺分析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光催化技术在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及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 光催化技术的基本机理
2 影响光催化效率的因素
    2.1 光照强度
    2.2 半导体材料的能带结构
    2.3 外部体系的离子组成
    2.4 材料的晶型及晶粒大小
3 半导体光催化材料的改性
    3.1 表面光敏化
    3.2 离子掺杂改性
    3.3 半导体复合
    3.4 贵金属沉积
4 光催化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
    4.1 光催化氧化去除嗅味物质
        4.1.1 光催化氧化去除嗅味
        4.1.2 光催化氧化与其他技术联用去除嗅味
    4.2 光催化氧化在消毒中的应用
5 光催化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5.1 光催化氧化降解染料废水
    5.2 光催化还原去除重金属离子
    5.3 光催化处理含油废水
6 光催化技术面临的挑战

(2)晶须状莫来石陶瓷膜的结构设计及水处理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石化含油、含盐废水及其处理技术
        1.1.1 石化含油废水
        1.1.2 石化含盐废水
        1.1.3 膜分离技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理论基础
        1.3.1 表面浸润性
        1.3.2 膜污染模型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图
    1.5 关键科学问题及创新点
2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2.2 表征仪器
    2.3 表征分析方法
        2.3.1 化学组成成分
        2.3.2 粒径分布
        2.3.3 相组成及相含量
        2.3.4 形貌及元素成分
        2.3.5 表面粗糙度
        2.3.6 孔径分布
        2.3.7 机械强度
        2.3.8 孔隙率
        2.3.9 表面润湿性
        2.3.10 重金属含量
        2.3.11 渗透液中油浓度
3 晶须状莫来石陶瓷中空纤维膜的制备与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材料的表征
        3.2.2 莫来石陶瓷膜的制备
    3.3 莫来石陶瓷膜的表征
        3.3.1 结构优化及形貌分析
        3.3.2 相组成分析
        3.3.3 表面结构与浸润性
        3.3.4 孔径分布及水、气通量分析
        3.3.5 孔隙率与机械强度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晶须状莫来石陶瓷膜的油水分离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油水乳化液的制备及表征
        4.2.2 油水乳化液的分离测试
    4.3 不同测试条件下晶须状莫来石陶瓷膜的油水分离性能
        4.3.1 不同乳化液性质
        4.3.2 不同操作条件
    4.4 实际含油废水处理性能
    4.5 本章小结
5 油水分离过程的膜污染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经典膜污染堵塞模型
    5.3 相互作用能
    5.4 本章小结
6 莫来石-CNTs复合膜的含盐废水处理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莫来石-CNTs复合膜的制备及表征
    6.3 含盐废水的膜蒸馏处理性能
        6.3.1 温度对膜蒸馏性能的影响
        6.3.2 盐度对膜蒸馏性能的影响
        6.3.3 膜面流速对膜蒸馏性能的影响
        6.3.4 膜蒸馏性能的稳定性测试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两种典型脱氮工艺的呼吸图谱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脱氮工艺
        1.2.1 生物法脱氨工艺原理
        1.2.2 AAO工艺
        1.2.3 氧化沟工艺
    1.3 脱氮工艺运行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1.3.1 温度对脱氮效果的影响
        1.3.2 污泥负荷、SRT、HRT对脱氮效果的影响
        1.3.3 DO浓度对脱氮效果的影响
        1.3.4 高频冲击对脱氮工艺运行效果的影响
    1.4 呼吸图谱研究进展
    1.5 课题的提出、目的和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课题的提出
        1.5.2 课题来源
        1.5.3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4 课题研究的内容
        1.5.5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2 测试原理与方法
    2.1 测试仪器
        2.1.1 WBM450型微生物状态分析平台
        2.1.2 常规项目分析仪器
    2.2 微生物呼吸过程
    2.3 呼吸图谱测试原理与方法
        2.3.1 耗氧速率OUR
        2.3.2 呼吸速率测量原理
        2.3.3 呼吸图谱测试方法
3 高频冲击条件下两种脱氮工艺的运行与事故恢复特征
    3.1 污水处理厂概况
        3.1.1 污水处理厂工艺介绍
        3.1.2 污水处理厂工况信息
        3.1.3 污水处理厂进出水水质
    3.2 高频冲击条件下两种工艺的运行特征
        3.2.1 两种工艺的运行信息
        3.2.2 两种典型脱氮工艺的处理效果对比分析
    3.3 高频冲击时AAO工艺关键控制因素及优化措施
        3.3.1 AAO系统污泥回流比
        3.3.2 AAO系统DO浓度
        3.3.3 AAO系统污泥负荷
        3.3.4 AAO系统HRT
        3.3.5 AAO系统关键控制因素与优化措施分析
    3.4 高频冲击时氧化沟工艺关键控制因素及优化措施
        3.4.1 氧化沟系统污泥浓度
        3.4.2 氧化沟系统DO浓度
        3.4.3 氧化沟系统污泥负荷
        3.4.4 氧化沟系统HRT
        3.4.5 氧化沟系统关键控制因素与优化措施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两种脱氮工艺呼吸图谱特征解析
    4.1 呼吸图谱测试技术意义
    4.2 不同运行时期两种工艺呼吸图谱总活性变化及有效调控措施建立
        4.2.1 不同时期两种工艺呼吸图谱总活性变化
        4.2.2 两种脱氮工艺受到冲击时的调控措施
    4.3 不同运行时期两种脱氮工艺呼吸图谱对比分析
        4.3.1 两种工艺呼吸图谱OURs对比
        4.3.2 两种工艺呼吸图谱OURq对比
        4.3.3 两种工艺呼吸图谱OURe对比
        4.3.4 两种工艺呼吸图谱氨氮降解OUR对比
        4.3.5 两种工艺呼吸图谱COD降解OUR对比
    4.4 两种工艺受冲击时呼吸图谱响应特征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致谢

(4)超亲水水下超疏油石英砂滤料的制备及其油水分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含油废水的研究概述
    1.2 传统油水的处理方法
    1.3 特殊润湿性表面研究概述
    1.4 特殊润湿性及其理论
        1.4.1 接触角与杨氏方程
        1.4.2 粗糙固体表面的润湿
        1.4.3 Wenzel态与Cassie态的转换
        1.4.4 水下油的接触角
        1.4.5 油下水的接触角
    1.5 特殊润湿性表面的制备
        1.5.1 超亲水超亲油表面
        1.5.2 超亲水水下超疏油表面
        1.5.3 超亲油油下超疏水表面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1.7 研究内容及结构
    1.8 课题创新点
2 超亲水水下超疏油石英砂的制备与表征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1.2 实验方法
        2.1.3 滤料的表征
    2.2 结果与讨论
        2.2.1 表面改性机理
        2.2.2 表面润湿性测试
        2.2.3 表面形貌分析
        2.2.4 表面基团分析
        2.2.5 元素组成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CSQS油水分离性能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材料与设备
        3.1.2 油水混合液分离实验
        3.1.3 油水混合液连续分离实验
        3.1.4 渗透系数
        3.1.5 入侵压力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油水混合液分离实验
        3.2.2 油水连续分离实验
        3.2.3 渗透系数
        3.2.4 入侵压力
        3.2.5 油水分离机理
    3.3 本章小结
4 处理实际油类废水研究
    4.1 餐饮废水
        4.1.1 实验材料和设备
        4.1.2 分离食堂餐饮废水实验过程
        4.1.3 结果与讨论
    4.2 石化废水
        4.2.1 实验材料和设备
        4.2.2 石化废水实验过程
        4.2.3 结果与讨论
    4.3 本章小结
5 静态吸附染料性能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材料与设备
        5.1.2 标准曲线的绘制
        5.1.3 亚甲基蓝废水的配制
        5.1.4 静态吸附实验
    5.2 结果与讨论
        5.2.1 石英砂剂量的影响
        5.2.2 接触时间的影响
        5.2.3 初始浓度的影响
        5.2.4 吸附动力学
        5.2.5 吸附等温线
    5.3 本章小结
6 CSQS的稳定性
    6.1 实验部分
        6.1.1 实验材料与设备
        6.1.2 耐机械磨损性能
        6.1.3 耐酸碱性测试
        6.1.4 耐洗涤性能
        6.1.5 抗空气暴露性能
    6.2 结果与讨论
        6.2.1 耐机械磨损性能
        6.2.2 耐酸碱性测试
        6.2.3 耐洗涤性能
        6.2.4 抗空气暴露性能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运用渗透汽化技术处理反渗透浓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1.1 反渗透浓水(ROC)的处理现状
    1.2 渗透汽化
    1.3 渗透汽化传质原理
    1.4 渗透汽化脱盐膜
        1.4.1 有机膜
        1.4.2 无机膜
        1.4.3 有机无机杂化膜
    1.5 膜组器结构
    1.6 膜污染与膜清洗
        1.6.1 膜污染的类型
        1.6.2 膜污染的机理
        1.6.3 膜清洗
    1.7 论文研究意义与内容
        1.7.1 研究意义
        1.7.2 研究内容
二、实验部分
    2.1 实验药品和测试仪器
    2.2 实验操作部分
        2.2.1 实验测试装置
        2.2.2 渗透汽化脱盐测试
        2.2.3 膜清洗操作
        2.2.4 恒浓料液渗透汽化测试
    2.3 渗透汽化管式膜的制备
    2.4 管式渗透汽化膜的表征
        2.4.1 水通量
        2.4.2 扫描电镜分析
        2.4.3 膜的亲水性能
    2.5 盐浓缩倍数的计算
三、渗透汽化处理高含盐量ROC
    3.1 实验目的与意义
    3.2 高含盐ROC的水质分析
    3.3 盐浓缩模拟计算
    3.4 渗透汽化脱盐处理
    3.5 膜污染分析
    3.6 膜再生实验
        3.6.1 弱酸清洗效果
        3.6.2 弱碱清洗效果
    3.7 软化处理实验
    3.8 小结
四、PV处理高COD值ROC
    4.1 实验目的与惫义
    4.2 高COD值ROC水质分析
    4.3 盐浓缩倍率模拟计算
    4.4 渗透汽化处理结果
    4.5 膜污染分析
    4.6 膜清洗效果
    4.7 流速的影响
    4.8 实验小结
五、高COD值废油水的渗透汽化处理
    5.1 实验目的与意义
    5.2 水质分析
    5.3 渗透汽化初步处理
    5.4 原水与产水的成分分析
    5.5 提升膜性能
    5.6 复合实验
    5.7 小结
六、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未完成的部分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6)基于MOFs改性的疏水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油类污染治理
        1.1.1 油类污染来源及危害
        1.1.2 油类污染物处理方法
    1.2 吸油材料
        1.2.1 吸油材料的性能
        1.2.2 吸油材料的分类
    1.3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1.3.1 MOFs的结构与合成
        1.3.2 MOFs油水分离应用
    1.4 MOFs改性复合材料
        1.4.1 MOFs/有机聚合物复合材料
        1.4.2 MOFs/天然有机聚合物复合材料
        1.4.3 MOFs/碳复合材料
        1.4.4 MOFs薄膜基质
        1.4.5 MOFs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
    1.5 本课题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2章 超疏水MIL-DDT@MF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2.1 引言
    2.2 材料与实验方法
        2.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2.2 复合材料制备
        2.2.3 MIL-DDT@MF结构表征
        2.2.4 吸油性能测试
        2.2.5 油水分离性能测试
        2.2.6 化学稳定性测试
        2.2.7 阻燃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MIL-DDT@MF制备与表征
        2.3.2 表面浸润性分析
        2.3.3 化学稳定性分析
        2.3.4 MIL-DDT@MF吸油性能评价
        2.3.5 油水分离性能评价
        2.3.6 阻燃性能评价
    2.4 小结
第3章 巯基化Zr-MOF/无纺布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3.1 引言
    3.2 材料与实验方法
        3.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3.2.2 复合材料制备
        3.2.3 PDMS/PCN-222@无纺布结构表征
        3.2.4 水油分离性能测试
        3.2.5 汞离子吸附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DMS/PCN-222@无纺布制备与表征
        3.3.2 表面浸润性评价
        3.3.3 油吸附效果评价分析
        3.3.4 油水分离效果评价
        3.3.5 重金属离子吸附性能评价
    3.4 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主要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含油废水处理工艺研究进展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含油废水来源及其特性
2 含油废水处理技术
    2.1 国内外除油技术概述
    2.2 单独工艺
        2.2.1 膜分离法
        2.2.2 电磁法
        2.2.3 生化法
    2.3 组合工艺
        2.3.1 曝气生物滤池(BAF)组合工艺
        2.3.2 高级氧化法(AOPs)组合工艺
        2.3.3 厌氧-缺氧-好氧(A2O)组合工艺
        2.3.4 树脂吸附组合工艺
        2.3.4. 1 树脂在含油废水处理中的潜力
        2.3.4. 2 树脂处理含油废水的效益
        2.3.4. 3 树脂处理含油废水的挑战
3 结语

(8)按需型/自清洁特殊浸润性功能膜的制备及油水分离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含油污水概述
        1.2.1 含油污水来源及危害
        1.2.2 含油污水存在形式
        1.2.3 含油污水处理技术
    1.3 特殊浸润性膜油水分离研究进展
        1.3.1 特殊浸润性基本原理
        1.3.2 超疏水/超亲油膜
        1.3.3 超亲水/水下超疏油膜
        1.3.4 自清洁分离膜
        1.3.5 智能型分离膜
        1.3.6 Janus膜
    1.4 论文的选题背景、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论文的选题背景
        1.4.2 论文的研究意义
        1.4.3 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针状多级结构碳布@氢氧化镍钴复合膜的制备及油水分离性能研究
    2.1 可逆浸润性针状多级结构碳布@氢氧化镍钴复合膜的制备及按需油水分离性能研究
        2.1.1 前言
        2.1.2 实验部分
        2.1.3 结果与讨论
    2.2 针状多级结构碳布@氢氧化镍钴/Ag复合膜的制备及油水分离和光诱导自清洁性能研究
        2.2.1 前言
        2.2.2 实验部分
        2.2.3 结果与讨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芬顿自清洁PVDF复合膜的制备及油水乳液分离性能研究
    3.1 光芬顿自清洁PVDF/NM88B膜的制备及油水乳液分离性能研究
        3.1.1 前言
        3.1.2 实验部分
        3.1.3 结果与讨论
    3.2 光芬顿自清洁PVDF/TA/β-FeOOH膜的制备及油水乳液分离性能研究.
        3.2.1 前言
        3.2.2 实验部分
        3.2.3 结果与讨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特殊浸润性纤维素@聚多巴胺基复合膜的制备及按需油水乳液分离性能研究
    4.1 双超疏纤维素@聚多巴胺/ZIF-8 复合膜的制备及按需油水乳液分离性能研究
        4.1.1 前言
        4.1.2 实验部分
        4.1.3 结果与讨论
    4.2 纤维素@聚多巴胺/超疏水凹凸棒Janus膜的制备及按需油水乳液分离性能研究
        4.2.1 前言
        4.2.2 实验部分
        4.2.3 结果与讨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附录 A 中英文符号对照表
    附录 B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9)两种典型石化废水生物抑制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物处理法研究现状
        1.2.2 生物抑制性研究现状
        1.2.3 石化废水生物抑制性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2.1 石化废水常规指标分析方法
    2.2 生物抑制性测定方法
        2.2.1 受试污泥培养
        2.2.2 耗氧速率抑制率测定方法
        2.2.3 硝化抑制率测定方法
        2.2.4 厌氧生物产气抑制率测定
        2.2.5 水解酸化抑制率测定方法
    2.3 微生物种群分析
    2.4 胞外聚合物分析
3 典型石化废水生物抑制性评价指标选择
    3.1 多种典型石化装置废水样品采集
    3.2 多种典型石化装置废水常规指标测试
    3.3 生物抑制性指标选择
        3.3.1 废水生物降解性评价
        3.3.2 厌氧生物处理最低限值
        3.3.3 硝化作用最低限制
        3.3.4 生物抑制性指标选择依据
        3.3.5 生物抑制性指标选择结果
    3.4 本章小结
4 典型石化废水生物抑制性水平研究
    4.1 受试污泥培养
        4.1.1 好氧污泥培养
        4.1.2 厌氧污泥培养
        4.1.3 水解酸化污泥培养
    4.2 丁腈橡胶装置废水生物抑制性评价
        4.2.1 不同浓度丁腈橡胶装置废水产酸量评价
        4.2.2 不同浓度丁腈橡胶装置废水厌氧生物产气量评价
    4.3 丁辛醇装置废水生物抑制性评价
        4.3.1 不同浓度丁辛醇装置废水产酸量评价
        4.3.2 不同浓度丁辛醇装置废水厌氧生物产气量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典型石化废水生物抑制性微观研究
    5.1 丁腈橡胶废水生物抑制性微观研究
        5.1.1 丁腈橡胶废水对水解酸化污泥微观影响
        5.1.2 丁腈橡胶废水对厌氧污泥微观研究
    5.2 丁辛醇废水生物抑制性微观影响
        5.2.1 丁辛醇废水对水解酸化污泥微观影响
        5.2.2 丁辛醇废水对厌氧污泥微观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10)ICPB技术去除两种典型异嗅物质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藻源异嗅物质去除研究进展
        1.2.1 异嗅物质种类及特点
        1.2.2 异嗅物质去除工艺
    1.3 ICPB体系研究进展
        1.3.1 ICPB技术原理
        1.3.2 ICPB技术应用领域
        1.3.3 ICPB体系中光源及光催化剂选择
        1.3.4 ICPB体系中光催化载体的选择
    1.4 硅烷偶联剂在无机与有机界面连接中的应用
        1.4.1 硅烷偶联剂的结构及其作用机理
        1.4.2 硅烷偶联剂的分类
        1.4.3 硅烷偶联剂应用的影响因素
    1.5 研究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主要内容研究
        1.5.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ICPB体系去除两种典型异嗅物质的可行性探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反应装置
        2.2.2 TiO_2负载方法
        2.2.3 微生物富集方法
        2.2.4 进水水质与实验过程
        2.2.5 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ICPB体系构建
        2.3.2 ICPB体系运行性能
        2.3.3 载体表面微生物活性
        2.3.4 载体表面TiO_2脱附情况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硅烷偶联剂强化TiO_2负载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方法
        3.2.2 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硅烷偶联剂种类优选及负载步骤优化
        3.3.2 硅烷偶联剂强化海绵TiO_2负载条件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ICPB体系去除典型异嗅物质性能与过程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反应装置
        4.2.2 进水水质
        4.2.3 实验方法
        4.2.4 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各组体系运行性能
        4.3.2 新型ICPB体系运行稳定性研究
        4.3.4 中间产物分析
        4.3.5 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
        4.3.6 ICPB体系去除典型异嗅物质的过程机制
        4.3.7 ICPB体系应用前景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论文主要研究结论
    5.2 论文创新点
    5.3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硕士期间获得研究成果

四、两种典型的含油废水处理工艺分析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光催化技术在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及挑战[J]. 水博阳,宋小三,范文江. 化工进展, 2021(S2)
  • [2]晶须状莫来石陶瓷膜的结构设计及水处理性能研究[D]. 武慧.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两种典型脱氮工艺的呼吸图谱特征研究[D]. 魏富鹏. 西安工业大学, 2021(02)
  • [4]超亲水水下超疏油石英砂滤料的制备及其油水分离研究[D]. 罗许颖.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5]运用渗透汽化技术处理反渗透浓水的研究[D]. 姚博文.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6]基于MOFs改性的疏水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应用[D]. 董晓旭. 天津大学, 2020(02)
  • [7]含油废水处理工艺研究进展及展望[J]. 王长青,张西华,宁朋歌,苑文仪,白建峰,王景伟. 化工进展, 2021(01)
  • [8]按需型/自清洁特殊浸润性功能膜的制备及油水分离性能研究[D]. 谢阿田. 江苏大学, 2020(01)
  • [9]两种典型石化废水生物抑制性研究[D]. 章昭.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10]ICPB技术去除两种典型异嗅物质的性能研究[D]. 周舟. 浙江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两种典型含油废水处理工艺的分析与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