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ro-E中工程图的产生与操作(论文文献综述)
黄超南[1](2020)在《基于MBD的设计信息管理方法研究》文中指出MBD(Model-based definition,基于模型的定义)作为一种新的数字化定义方式,其发展前景广阔。它集成了产品所有设计、制造信息,为产品数字化和无纸化并行协同的研制提供了可能。然而,市面上的三维软件针对MBD模型普遍存在信息表达和提取困难、视图界面表达不清楚、界面交互性差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研究了 MBD模型设计信息提取及MBD模型视图界面管理问题。针对MBD模型信息管理困难的现象,首先解决了 MBD模型设计信息提取问题。通过分析MBD数据集及设计信息的构成,建立模型信息与特征间的关联关系,构建了 MBD设计信息与依附特征的关联关系表示模型,建立了 MBD设计信息提取的流程,确定了信息提取所需的算法,并增加了设计信息与模型交互的功能,帮助设计人员快速定位对象,从而使用户从MBD模型中快速获取所需要的标注信息。其次分析了视图界面表达不清楚、界面交互性差的问题,提出了按“多视图”、“多类别”以及模型实体定向的两种视图管理方式进行有效组织和管理。其中“多视图”、“多类别”视图显示模块主要通过选择不同的视图和不同标注类别进行选择性显示或隐藏,解决MBD模型标注干涉重叠的问题。模型实体定向(视图控制)模块主要通过研究视图矩阵、窗口矩阵原理,进而通过变换矩阵、视图旋转指轮实现对MBD模型角度调整、平移缩放、转换三维轴测视图的功能,从而使用户更加直观、清晰获取产品信息,以便于指导生产,提高MBD模型使用效率。针对上述理论方法,结合Pro/E二次开发技术完成了对原型系统的开发。首先利用Pro/E软件打开Pro/E绘制好的MBD模型,其次通过运行MBD模型设计信息管理系统和MBD模型设计信息视图管理系统,对系统进行了理论验证和测试。该系统完成了对尺寸公差信息、形位公差信息和依附特征信息的提取以设计信息与模型的交互,并对提取的信息进行数据保存,从而完成了视图显示模块和视图控制模块的各部分功能,并获得了符合预期的成果。
张文燕[2](2018)在《基于Pro/E的压铸模具辅助工具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压铸模具在国民生产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生产技术水平也已成为衡量国家装备制造业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与此同时,压铸产品的种类和数量需求也在大幅增加,许多压铸模具企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加快压铸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对一系列辅助工具的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本课题展开了基于Pro/E的压铸模具辅助工具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目的是帮助设计人员快速有效的进行压铸模具复杂结构设计。本文首先介绍了课题的来源与背景、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课题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在国内外模具行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压铸模具企业迫切需要设计人员使用二次开发工具,开发出一些功能性强、真正满足实际生产要求的压铸模具辅助工具。然后,对Pro/E二次开发相关技术和压铸模具辅助工具相关算法深入研究,引入p-Q2图技术、压铸数值模拟技术、三视图自动生成矩阵转换、B样条曲面法矢求法,提出压铸模具辅助工具理论研究方法。最后,根据压铸模具辅助工具理论研究方法,结合模块化的设计原理,完成了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使用Pro/TOOLKIT技术、MFC可视对话框技术、以及ACCESS数据库等技术,构建出包含压铸模具浇注、冷却、滑块、抽芯机构、绘图、检测分析模块的实用性辅助工具系统。还进行实例测试,验证了辅助工具系统的可靠性。本设计能够提高压铸模具的设计效率,解决压铸模具企业在设计和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压铸模具的智能化设计进程做了一些基础研究工作。
王思远,贺成柱[3](2016)在《基于Pro/Toolkit的Pro/E工程图标注系统的二次开发研究》文中认为针对Pro/E系统中工程图标注的繁琐难题,利用VC++技术和Pro/E二次开发工具包Pro/Toolkit,通过动态链接库方式对Pro/E中工程图的公差标注系统进行二次开发,并对菜单开发和MFC可视化对话框开发设计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实现了形位公差、尺寸公差标注符号类型和各参数的选择与输入,有助于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能迅速、快捷、准确的完成工程图的标注。
冯明佳[4](2014)在《Pro/E工程图的创建方法与实例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主要阐述使用Pro/E创建工程图的方法。首先介绍Pro/E中图纸框和标题栏的创建方法,然后结合轴承盖实例讲解由Pro/E生成工程图的步骤及进行尺寸标注的方法,其中重点讲解投影视图和剖视图的创建,Pro/E生成的工程图在细节上还有所欠缺,需要在Auto CAD中进行修改细节,最后介绍了工程图常用的输出方式和打印。
朱路程[5](2014)在《基于Pro/E的三维尺寸标注系统开发》文中指出随着三维CAD技术的发展,三维建模技术在产品的设计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产品的制造环节,二维工程图仍被广泛使用。二维工程图表达信息的能力相比三维空间中的信息表达不够直观,对工程人员的空间想象能力也要求较高,严重影响了产品的快速设计和制造。虽然现有Pro/E软件能够实现三维标注的功能,但三维标注功能在使用中往往存在着操作繁琐,界面复杂使用不便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对Pro/E进行二次开发以简化标注的过程,规范标注的内容,方便工程人员的使用就显得很有必要了。本文讲述的三维尺寸标注系统开发主要是在Visual Studio 2008平台下基于Pro/TOOLKIT对Pro/E进行的二次开发。Pro/TOOLKIT是Pro/E软件提供的用于方便用户二次开发的一个模块,它为开发人员提供了大量的C语言库函数。本文对开发的主要工具Pro/TOOLKIT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同时也对Pro/TOOLKIT在Visual Studio 2008中的配置以及一些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了说明。本文针对Pro/E自身三维标注系统中存在的种种缺点不足以及实际标注的需要制定了系统的开发目标。根据系统的目标制定了系统的设计思想和基本策略并对系统的实现进行了可行性分析。由系统的设计思想和基本策略制定了详细的系统开发流程,并按照系统开发流程规定的几个阶段对系统进行全面地开发。在系统的开发过程中会碰到很多技术上的问题,如注释平面的自动选择,特征方向的获取,特殊字符的输入,偏差的自动确定等。本文针对这些系统开发过程中碰到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了说明并给出其解决方案。通过对这些关键技术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二次开发和三维标注,并为系统的开发提供帮助,开发出更优秀、高效的系统。系统开发的核心就是如何对Pro/E现有的三维标注过程进行步骤和界面优化。简化现有的操作能让平时使用Pro/E不多的用户更快地学会三维标注;提高标注的效率,让多数情况下的标注能更快地标注到位,节约用户的实间;规范标注出的注释,让标注出的内容能够更加接近标准的形式,方便用户对注释进行阅读,获取模型的相关信息。
彭荣利,奚旗文[6](2013)在《Pro/E工程图文件导出处理技巧》文中提出Pro/E软件三维建模功能强大,并可很方便转化为二维工程图,但工程图与中国的制图标准不完全匹配,需要对Pro/E工程图文件进行导出定制处理,以快捷完成标准工程图。
田广才,段志坚,杨甫勤,杨春国[7](2012)在《工程制图教学的Pro/E融入式研究》文中认为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图学空间思维能力,本文探索如何利用Pro/E技术融入工程图学教学,在归纳了工程图学体系的"思维性"和"语言性"两大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种主要的融入方法"穿插对比式"和"过程亲验式",解决了新体系内容与现行课时限制的矛盾。
程爽[8](2012)在《基于Pro/E的滚切式剪切机构参数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参数化设计方法是CAD最热门的应用技术之一,具有高效性、实用性等特点,在产品系列设计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与传统的设计方法相比,减少了大量的重复性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设计效率,符合现代产品设计的要求。滚切剪机构作为滚切式剪切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零部件较多,设计工作量大,用传统的方法实现系列化设计比较困难。针对此问题,本文应用Pro/E软件,在VC++环境下对滚切剪机构进行参数化设计,所完成内容如下:(1)参数化模型和设计对话框界面在Pro/E中建立零件模型和装配模型样板,对样板进行参数化,通过对样板参数的改变来驱动模型再生,生成符合要求的零部件模型。在VC++运行环境下,运用Pro/TOOLKIT开发工具在Pro/E的工具栏中添加菜单和菜单按钮,山菜单按钮调用对话框界面,通过在界面中选择零件或组件模型,调出与其相对应的参数化界面。采用界面调用界面的方式,简化了菜单的设计过程,并解决了Pro/E系统“参数”对话框对模型参数表达能力有限的瓶颈问题,实现了对任意复杂模型进行参数化设计的功能。(2)自动创建工程图并实现标注功能通过配置文件设置Pro/E的绘图环境,在该环境下,对工程图模板进行参数化,使其具有符合要求的标题栏和明细栏,并在VC++运行环境中,利用Pro/TOOLKIT程序实现工程图的自动生成。同时对工程图的尺寸标注进行开发,实现了工程图中尺寸的检索、更新及公差的显示。使得工程图基本上符合了国家标准。(3)实现模型和工程图的存储为了使模型和工程图在更新后更方便存储,利用数据库建立了模型的存储系统,该存储系统包括存储、打开、删除及生成工程图等功能。在模型存储时,可先对其进行重命名然后再进行存储,避免了模型混淆。更新后的模型也可在存储系统中生成工程图,提高了模型出图的效率。本文实现了对滚切剪机构的参数化设计,提高了设计者的设计效率,避免了系列化设计过程中大量的重复性工作,验证了滚切剪机构参数化设计的可行性。
王晓丽[9](2012)在《农田清平机关键部件的数字化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在农业机械领域的应用,三维建模技术逐渐成为设计的主体。而对于大多农业机械生产加工工厂来说,三维设计只是在最初的阶段来确定方案,由于修改尺寸时难度较大而弃之不用,转而进行二维绘图,而设计与生产加工也是相对分离的,在数控加工的应用上也是先由设计人员设计好图纸再由编程人员输入程序进行加工,而普通零件的加工更是如此,三维图向二维图的转换完全靠手工来完成。而在产品销售阶段,销售人员需要根据图纸对简单部件临时进行装配,这时指导生产的二维图对非专业的人员来说就相对复杂,而且不容易分清装配关系,造成不必要的困难。本文结合当前生产工厂的实际状况,以农田清平机关键部件的设计研究为载体,探讨基于的统一数据库下,针对生产流水线上的不同需求,对产品设计、零件的生产制造及成品装配等工艺过程的数字化设计。Pro/E软件在进行零件设计时,往往多用虚拟装配进行机构干涉检查、仿真分析等操作,而对零件细节表达不清或不规范。本文在此基础上,对零件建模模版文件进行重新设置,在三维中加入名称、图号、材料等参数,运用关系式程序法实现对零件简单的参数控制,实际简化了建模过程,方便零件尺寸修改,同时使生成工程图时参数化自动相关。Pro/E软件建立的三维模型在转化为二维工程图后,却不能直接指导车间生产,需要导入CAD中进行一系列繁琐设置,本文通过对工程图图框和标准化标题栏的设计、对图样配置文件进行符合国标的重新设置,使三维模型转化为直接可用于指导生产的标准二维工程图,对装配工程图明细表自动生成区域参数的选择设置,使基于统一数据库的装配明细表中各零件的名称、材料、数量等可以自动生成。使图纸的表达比人工绘制更准确更方便快捷。在Pro/E装配环境中对爆炸图的位置规划、分解线进行重新设置。在工程图中对三维分解图标注球标,自动生成产品明细表,给工人装配提供了简单明了的三维指导。
葛怀峰[10](2012)在《跨平台模具CAD系统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CAD技术的发展,模具CAD/CAM的应用已成为保证模具设计和加工质量、提高效率的有效途径。但是,目前模具辅助设计系统基本上都是基于单一CAD平台开发,倘若想在其他CAD系统上应用此辅助设计系统,需要在相应平台上进行重复开发,降低了系统的可移植性和开发效率。另一方面,从模具结构设计来看,所涉及的零件大多是已经系列化的标准件,或者是如上、下模架等包含相同结构单元的典型件。如果采用人工绘制,必然会增加重复劳动,且容易导致设计错误。因此,构建一套跨CAD平台的模具辅助设计系统,已成为提高模具设计效率,缩短产品开发周期的必然选择。在此背景下,本文以企业实际需求和合作开发项目为依托,以注塑和冲压模具用零部件为对象,致力于支持在各类异构环境接插的各类模具零部件2D和3D参数化标准件数据库的研究与开发。通过对当前市场上主流的三大CAD软件AutoCAD、NX和Pro/E的二次开发技术,参数化设计及2D和3D图形标准件建库方法等进行深入的研究,该系统打破了传统模具辅助设计系统基于单一CAD系统的开发模式,提出了跨平台模具辅助设计系统的开发模式,并结合COM、ActiveX、ADO等技术,最终实现、成功开发了一套基于AutoCAD、NX、Pro/E三大软件平台的插件式,并可在Web环境下运行的模具用CAD系统。在三维模型预览以及工程图的自动化生成方面,系统基于“所见即所得”的设计理念,采用了当下流行的3D造型和显示组件(ACIS、HOOPS),开发出的独立于所有CAD软件平台的预览界面,在造型前即可呈现给用户一个完整的零部件的三维模型,并且模型会根据用户所选参数及追加加工类型的不同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并实时显示。此外,本文还就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如:模型基本参数关联约束处理、标准零部件的客户化定制、各CAD平台下参数化建模方法进行了介绍。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生产实践,极大地提高了设计效率,缩短了模具设计开发周期。
二、Pro-E中工程图的产生与操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ro-E中工程图的产生与操作(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MBD的设计信息管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MBD技术概述 |
1.3 MBD产品设计信息综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章节安排 |
2 MBD设计信息与依附特征的关联关系表示模型 |
2.1 MBD设计信息组成及数据集内容 |
2.2 MBD设计信息与依附特征的关联关系 |
2.3 MBD设计信息与依附特征的关联关系表示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3 MBD设计信息的提取方法研究 |
3.1 MBD设计信息提取的技术路线 |
3.2 MBD设计信息的提取方法 |
3.3 MBD设计信息与模型交互的实现 |
3.4 本章小节 |
4 MBD设计信息视图管理方法研究 |
4.1 MBD“多视图、多类别”管理 |
4.2 MBD的实体定向管理方法 |
4.3 本章小结 |
5 基于MBD的产品设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 |
5.1 系统的总体设计 |
5.2 系统界面的设计 |
5.3 实例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基于Pro/E的压铸模具辅助工具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与背景 |
1.2 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压铸模具辅助工具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2.2 压铸数值模拟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2.3 p-Q2 图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1.4 论文研究思路及章节分布 |
第二章 压铸模具辅助工具系统的整体设计 |
2.1 引言 |
2.2 压铸模具辅助工具系统的设计原则 |
2.3 压铸模具辅助工具系统的整体设计 |
2.3.1 压铸模具辅助工具系统的结构设计 |
2.3.2 辅助工具系统中的推理模型设计 |
2.4 压铸模具辅助工具模块设计 |
2.4.1 辅助工具系统的模块化原理 |
2.4.2 辅助工具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 |
2.5 压铸模具辅助工具系统界面设计 |
2.5.1 辅助工具系统界面菜单整体规划 |
2.5.2 辅助工具系统界面菜单的创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开发环境配置及相关技术 |
3.1 引言 |
3.2 压铸模具辅助工具系统开发环境配置 |
3.3 压铸模具辅助工具系统开发工具 |
3.4 压铸模具辅助工具系统工作模式 |
3.5 辅助工具系统程序和对话框的创建方式 |
3.5.1 系统程序的创建方法 |
3.5.2 系统对话框的创建方法 |
3.6 压铸模具辅助工具系统数据库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压铸模具辅助工具的算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浇注系统辅助工具p-Q2 图优化设计 |
4.2.1 传统设计浇注系统p-Q2 图 |
4.2.2 优化设计浇注系统p-Q2 图 |
4.3 冷却系统辅助工具温度场数值模拟 |
4.3.1 温度场传热数学模型 |
4.3.2 温度场数值模拟边界条件 |
4.4 绘图辅助工具三视图矩阵转换 |
4.4.1 工程图主视图的矩阵转换 |
4.4.2 工程图俯视图与左视图的矩阵转换 |
4.5 检测分析辅助工具B样条算法 |
4.5.1 B样条曲面曲线的计算 |
4.5.2 B样条曲面法向矢量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压铸模具辅助工具子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
5.1 引言 |
5.2 压铸模具冷却系统辅助工具的设计与开发 |
5.2.1 冷却系统辅助工具的设计流程 |
5.2.2 冷却系统的冷却通道设计 |
5.3 压铸模具浇注系统辅助工具的设计与开发 |
5.4 压铸模具滑块辅助工具的设计与开发 |
5.5 压铸模具抽芯机构辅助工具的设计与开发 |
5.5.1 抽芯机构抽芯力的确定 |
5.5.2 .抽芯机构抽芯距离的确定 |
5.6 压铸模具绘图辅助工具的设计与开发 |
5.6.1 绘图辅助工具的工作流程 |
5.6.2 绘图辅助工具的功能设计 |
5.7 压铸模具检测分析辅助工具的设计与开发 |
5.7.1 检测分析辅助工具的工作流程 |
5.7.2 检测分析辅助工具的程序设计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压铸模具辅助工具系统运行实例 |
6.1 引言 |
6.2 压铸模具辅助工具系统运行 |
6.3 压铸模具辅助工具检测分析实例 |
6.3.1 导入点云数据 |
6.3.2 点云与设计模型匹配 |
6.3.3 检测分析点云数据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工作总结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Pro/Toolkit的Pro/E工程图标注系统的二次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Pro/Toolkit开发的基本方法 |
1.1 编写源文件 |
1.2 编译链接程序 |
1.3 注册运行Pro/Toolkit应用程序 |
2 Pro/Toolkit二次开发的关键性技术问题 |
2.1 标注系统的二次开发流程 |
2.2 菜单的编写技术 |
2.3 MFC可视化对话框的创建技术 |
2.4 外部数据库的访问 |
3 开发实例及程序 |
4 结束语 |
(4)Pro/E工程图的创建方法与实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图纸框和标题栏的创建 |
1.1 Pro/E格式图纸框的建立 |
1.2 标题栏的建立 |
2 创建工程图的实例 |
3 工程图输出 |
4 结束语 |
(5)基于Pro/E的三维尺寸标注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三维标注概述 |
1.2.1 三维标注简介 |
1.2.2 三维标注原理 |
1.2.3 三维标注的推行 |
1.3 PRO/ENGINEER二次开发技术简介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Visual C++平台下Pro/E的开发 |
2.1 Pro/E与系统开发工具 |
2.1.1 三维造型软件Pro/E |
2.1.2 系统开发平台Visual Studio 2008 |
2.1.3 MFC中对话框的处理 |
2.1.4 动态链接库DLL的生成 |
2.2 Pro/TOOLKIT开发说明 |
2.2.1 Pro/TOOLKIT简介 |
2.2.2 Pro/TOOLKIT的配置和应用 |
2.2.3 Pro/TOOLKIT的初始与终止函数 |
2.2.4 Pro/TOOLKIT的菜单技术 |
2.2.5 Pro/TOOLKIT程序注册文件 |
2.2.6 Pro/TOOLKIT二次开发的调试 |
2.3 帮助文档的使用 |
2.3.1 对象模式下查找帮助信息 |
2.3.2 用户手册模式下查找帮助信息 |
2.4 Pro/TOOLKIT二次开发技术流程图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方案设计 |
3.1 系统设计目标 |
3.2 系统的设计思想与基本策略 |
3.2.1 设计思想 |
3.2.2 基本策略 |
3.3 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
3.4 系统模块组成 |
3.5 系统开发流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关键技术 |
4.1 系统常用函数及关键对象 |
4.1.1 关键函数 |
4.1.2 函数的返回值 |
4.1.3 关键对象 |
4.2 系统开发模式 |
4.2.1 同步模式 |
4.2.2 异步模式 |
4.2.3 开发模式的选择 |
4.3 系统界面的构建 |
4.4 坐标系的转换 |
4.4.1 Pro/E中的坐标系 |
4.4.2 齐次坐标与ProMatrix矩阵 |
4.4.3 坐标变换 |
4.5 注释平面的自动选择 |
4.5.1 注释平面的选择依据 |
4.5.2 几何信息的获取 |
4.6 特殊字符的输入与显示 |
4.6.1 TrueType造字 |
4.6.2 自定义字体导入其他计算机 |
4.6.3 自定义字体在Pro/E与VC界面的交互 |
4.7 其他技术 |
4.7.1 注释位置的实时修改 |
4.7.2 注释的分组 |
4.7.3 公差表的设置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的实现 |
5.1 系统的界面 |
5.2 系统工作流程 |
5.3 系统标注过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1.基本情况 |
2.教育背景 |
(6)Pro/E工程图文件导出处理技巧(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问题及处理技巧 |
2.1 比例问题 |
2.2 图层问题 |
2.2.1 使工程图按图元自动分层 |
2.2.2 工程图图层导出定制 |
2.2.3 指定导出定制文件 |
2.3 颜色、线型、线宽问题 |
2.4 应用实例 |
3 结语 |
(8)基于Pro/E的滚切式剪切机构参数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及研究现状 |
1.2 滚切式剪切机构剪切原理 |
1.3 滚切式剪切机的基本结构 |
1.4 课题研究的任务和内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滚切式剪切机构参数化设计系统总体分析与设计 |
2.1 参数化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2 参数化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2.3 参数化系统开发工具 |
2.3.1 Pro/TOOLKIT二次开发工具 |
2.3.2 VisualC++ 2003应用程序开发工具 |
2.3.3 Access2003数据库工具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滚切式剪切机构参数化设计 |
3.1 参数化设计技术简述 |
3.1.1 参数化设计的实质 |
3.1.2 参数化设计技术分类 |
3.2 基于Pro/E软件创建滚切剪机构参数化三维模型 |
3.2.1 Pro/E软件简介 |
3.2.2 Pro/E模型参数化设计含义 |
3.2.3 滚切剪机构零件模型参数化过程 |
3.2.4 滚切剪机构装配模型参数化过程 |
3.3 参数化过程中的关键技术 |
3.3.1 建模前期准备工作 |
3.3.2 复杂模型参数化建模时参照和草绘界面的选择 |
3.4 基于Visual C++2003建立与Pro/E软件交互的用户界面 |
3.4.1 Visual C++2003的相关设置 |
3.4.2 Visual C++2003与Pro/E接口程序设计 |
3.4.3 参数化模型主体程序设计 |
3.4.4 界面设计过程中关键技术 |
3.4.5 程序的注册和加载运行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动创建符合国标的参数化工程图 |
4.1 与工程图相关的配置文件和符合国标的选项 |
4.2 参数化工程图 |
4.2.1 创建参数化的工程图模板 |
4.2.2 创建符合国标的参数化工程图 |
4.2.3 参数化工程图的尺寸标注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据库存储设计 |
5.1 数据库的建立 |
5.2 模型存储功能设计 |
本章小结 |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参数化模型的Program程序 |
附录B 配置文件选项设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农田清平机关键部件的数字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数字化设计研究背景 |
1.2 CAD 技术发展历程 |
1.3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
1.3.1 数字化应用方向 |
1.3.2 数字化设计在农业机械化中的应用 |
1.4 农田清平机关键部件概述 |
1.4.1 清平部件 |
1.4.2 输送部件 |
1.4.3 调整机构 |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产品模型参数化设计 |
2.1 设计软件Pro/E 简介 |
2.2 Pro/E 参数化设计方法 |
2.2.1 族表法 |
2.2.2 用户定义特征法 |
2.2.3 特征描述法 |
2.2.4 关系式程序约束方法 |
2.3 参数化设计过程 |
2.3.1 设置零件模版 |
2.3.2 建立三维模型 |
2.3.3 设置参数关系 |
2.3.4 程序编辑设计 |
3 基于三维模型的工程图设计 |
3.1 数字化设计指导生产流程阶段 |
3.1.1 数控加工 |
3.1.2 工程图转化 |
3.1.3 BOM 表 |
3.2 标准化工程图设计 |
3.2.1 工程图图框及标题栏的设计 |
3.2.2 图样配置文件设置 |
3.2.3 由三维模型创建工程图 |
3.3 三维模型装配工程图设计 |
3.3.1 工程图中明细表设计 |
3.3.2 创建装配工程图文件 |
4 指导实际装配的爆炸图设计 |
4.1 虚拟装配技术 |
4.1.1 虚拟装配简介 |
4.1.2 虚拟装配环境 |
4.2 三维模型装配 |
4.2.1 虚拟装配方法 |
4.2.2 模型零件装配过程 |
4.3 分解爆炸图制作 |
4.3.1 分解爆炸图 |
4.3.2 分解爆炸图制作步骤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设计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10)跨平台模具CAD系统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数字化制造与CAD/CAM技术的发展 |
1.2 CAD技术在模具工业中的应用 |
1.2.1 我国模具工业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
1.2.2 模具CAD/CAM的研究现状 |
1.2.3 模具标准化与模具辅助设计系统 |
1.3 课题背景,研究意义及其主要的研究内容 |
1.3.1 课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
1.3.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跨平台CAD系统总体框架及开发平台介绍 |
2.1 系统要求 |
2.2 系统总体设计架构 |
2.2.1 系统设计分析 |
2.2.2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2.3 系统开发平台及相关开发技术介绍 |
2.3.1 Visual Studio 2005 介绍 |
2.3.2 ACIS/HOOPS、InterOp及PHLV5 介绍 |
2.3.3 NX、Pro/E、AutoCAD二次开发介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跨平台功能插件的实现与系统集成关键技术 |
3.1 系统功能模块结构 |
3.2 核心功能实现技术 |
3.2.1 COM技术 |
3.2.2 ActiveX技术 |
3.2.3 ADO技术 |
3.3 基于ADO的数据库访问与零部件选型 |
3.4 模型基本参数关联约束处理 |
3.5 标准零部件客户化定制 |
3.6 基于WEB浏览器的3D模型预览 |
3.7 系统嵌入各CAD平台下的参数化建模 |
3.7.1 NX、Pro/E参数化建模 |
3.7.2 AutoCAD参数化建模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ACIS的参数化造型与工程图自动生成 |
4.1 基于ACIS的参数化建模流程 |
4.2 ACIS基本几何造型的实现 |
4.2.1 基本几何实体 |
4.2.2 几何实体生成步骤 |
4.3 复杂模型ACIS造型模块设计 |
4.3.1 数据接口设计 |
4.3.2 参数化建模 |
4.3.3 模型数据类型转化的实现 |
4.4 工程图自动生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运行实例 |
5.1 系统概述 |
5.2 系统运行实例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
四、Pro-E中工程图的产生与操作(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MBD的设计信息管理方法研究[D]. 黄超南.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2]基于Pro/E的压铸模具辅助工具设计与开发[D]. 张文燕. 大连工业大学, 2018(08)
- [3]基于Pro/Toolkit的Pro/E工程图标注系统的二次开发研究[J]. 王思远,贺成柱. 甘肃科技, 2016(12)
- [4]Pro/E工程图的创建方法与实例应用[J]. 冯明佳.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14(04)
- [5]基于Pro/E的三维尺寸标注系统开发[D]. 朱路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
- [6]Pro/E工程图文件导出处理技巧[J]. 彭荣利,奚旗文. 机械工程师, 2013(02)
- [7]工程制图教学的Pro/E融入式研究[A]. 田广才,段志坚,杨甫勤,杨春国. 2012管理创新、智能科技与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2012
- [8]基于Pro/E的滚切式剪切机构参数化设计研究[D]. 程爽. 大连交通大学, 2012(03)
- [9]农田清平机关键部件的数字化设计[D]. 王晓丽. 河北农业大学, 2012(08)
- [10]跨平台模具CAD系统研究与应用[D]. 葛怀峰. 上海交通大学,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