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胚芽的提取与利用

小麦胚芽的提取与利用

一、小麦胚芽的提取与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叶明星,何建华,罗云飞,白福军,窦鑫鑫[1](2021)在《小麦清理工段麦胚提取工艺优化》文中研究表明以小麦为原料,选用玉米制糁机的搓擦作用力将麦胚从籽粒上剥离,利用筛选和风选分离来提取小麦胚芽,研究小麦清理工段麦胚提取的工艺参数。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试验因素为润麦时间、润麦水分和玉米制糁机的转速,根据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采用3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以小麦胚芽提取率为响应值作响应面。在分析各个因素的显着性和交互作用后,得出最佳的工艺条件为:润麦水分16%,玉米制糁机转速1 050 r/min,润麦时间21 h,该条件下小麦胚芽提取率为1.53%。

郑丽博[2](2019)在《酵母菌发酵脱脂麦胚产谷胱甘肽和2,6-二甲氧基对苯醌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麦是世界三大粮食产物之一,全世界有将近一半的人口将其作为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的大规模种植也推动了制粉行业的快速发展,而在面粉加工过程中,小麦胚芽往往因为它的味道和物理化学性质被剔除。根据研究介绍,小麦胚芽经过生物发酵后,生物活性物质如谷胱甘肽和2,6-二甲氧基对苯醌在发酵提取物中含量增加。还原型谷胱甘肽可以保护生物膜,抵抗老化,解毒,防止动脉硬化,保护上红细胞膜蛋白巯基不被氧化,并且抑制过量饮酒引起的脂肪肝;2,6-二甲氧基对苯醌不仅能够有效抑制多种致病菌的生长繁殖,而且可以清除机体自由基,抑制恶性肿瘤的转移。目前国内外使用小麦胚芽作为发酵原材料,研究其发酵提取物的生物活性物质变化的学者相对较少,所以与小麦胚芽相关的开发利用仍具有很大的潜力。以脱脂小麦胚芽作为原料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提高现阶段社会对小麦胚芽的综合利用水平,同时也为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的植物来源提供保障。论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提高发酵液中还原型谷胱甘肽和2,6-二甲氧基对苯醌的产量。同时对脱脂小麦胚芽发酵冻干物提取物的生物活性进行研究。本论文旨在通过优化发酵工艺提高生物活性物质产量,从而增加脱脂麦胚的价值。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脱脂小麦胚芽发酵产物中的还原型谷胱甘肽和2,6-二甲氧基对苯醌的产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分析试验结果,判断影响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程度,确定产还原型谷胱甘肽的最佳发酵条件为:料液比为1:6,菌种的添加量为4 g,发酵时间为48 h,破碎时间点为8 h;发酵液中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为435.97 mg/L。2,6-二甲氧基对苯醌的最佳发酵条件为:料液比为1:12,接种量为4g,发酵时间为16 h;此时测定发酵冻干物提取液中2,6-二甲氧基对苯醌的产量为2361.55μg/L。2.采用牛津杯法测定了发酵麦胚冻干物的提取液对7种微生物的抑制效果。制备的发酵麦胚冻干物提取液对酵母菌以及霉菌都无抑制效果;随着发酵麦胚冻干物提取液作用时间的延长,其对试验菌的抑制率呈现上升趋势,最终抑制率均超过50%。最小抑菌浓度试验中,发酵麦胚冻干物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以及沙门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80 mg/mL、80 mg/mL、100 mg/mL。3.测定了脱脂小麦胚芽发酵冻干物能够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分析试验结果得知,随着小麦胚芽发酵冻干物浓度的增加,其对三种自由基的清除作用也逐渐增强。浓度为20 mg/mL的发酵麦胚冻干物提取液对待测的三种自由基都有一定的清除作用。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为49%,对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都有一定的清除作用,清除率都不足30%。

康瑞姣[3](2019)在《假禾谷镰孢非核糖体肽合成酶基因功能研究》文中提出假禾谷镰孢(Fusarium psed,uogramneairumFpg)是我国近年新报道的重要小麦病原菌,目前由该菌引起的小麦茎基腐病在我国小麦主产区逐渐加重,已经成为小麦生产的严重威胁。对于该菌致病的分子机理国内外研究报道较少,而该方面的深入研究对弄清寄主与病原的互作机制和病害的防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生产价值。微生物非核糖体肽合成酶(non-ribosomal peptide synthetases,NPSs或NRPSs)可以不经由核糖体途径合成催化产生结构复杂种类繁多的小分子多肽,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非核糖体肽合成酶在真菌中广泛存在,但是在植物病原真菌中非核糖体肽合成酶基因与致病性的关系研究较少。通过对Fpg侵染中抗小麦品种周麦24和感病小麦品种国麦301根部的转录组测序,我们发现在Fpg中多个非核糖体肽合成酶基因在侵染小麦后上调表达,推测其可能与Fpg的致病性相关,本文对相关基因的功能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对土壤接种Fpg后5天和15天的中抗小麦品种周麦24和感病小麦品种国麦301根部发病样品进行转录组测序,发现Fpg中15个NPS基因中14个基因差异表达。其中NPS2、NPS3、NPS5、NPS6、NPS9、NPS11、NPS12、NPS14、NPS16、NPS19上调表达,NPS4、NPS10、NPS13 下调表达。挑选其中9个基因进行qRT-PCR表达验证,NPS6、NPS9、NPS10、NPS11、NPS12、NPS13与测序结果有相同的表达趋势。qRT-PCR表达趋势分析显示,用Fpg的孢子侵染小麦胚芽鞘18h、24h、30h、48h、3d、5d、7d 后与孢子阶段相比,NPS1、NPS6、NPS9、NPS11、NPS12上调表达,NPS2、NPS3、NPS10、NPS13下调表达。转录组测序数据及qRT-PCR验证数据中NPS9的差异表达水平最高,对NPS9的表达情况进行了进一步验证显示,NPS9基因侵染寄主后特异性诱导表达,预示着NPS9在对寄主的侵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NPS9基因编码含819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具有A和T两个功能域,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显示与黄色镰孢(Fusarium culmorum)和禾谷镰孢(Fusarium.graminearum PH-1)的同源性最高分别达97.2%和97.1%。利用split-marker同源序列置换的基因敲除策略,通过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方法,在本地Fpg野生型WZ-8A菌株基因组中进行NPS9基因敲除,对抗潮霉素的转化子进行PCR筛选和Southern杂交验证,获得NPS9基因的缺失突变体。通过随机插入带有NPS9自身启动子的NPS9-GFP融合片段到Δnps9突变体中,获得Δnps9突变体的回补转化子。含有NPS9-GFP融合载体的互补转化子在体外的孢子、芽管和菌丝中均观察不到荧光,接种小麦后,分生孢子萌发产生的芽管和菌丝中均可以观察到荧光,进一步说明NPS9基因是侵染寄主后特异性诱导表达。回补转化子在菌丝顶端形态、致病性和DON毒素合成量方面都恢复到野生型状态。Anps9突变体在菌落形态、菌落生长速率和产孢量方面与野生型和互补突变体没有明显差别,菌丝顶端形态畸形,说明NPS9基因影响菌丝顶端形态建成,但是对菌丝生长速度没有影响。通过分生孢子侵染受伤及未受伤胚芽鞘、大麦叶片试验,发现Anps9突变体的致病性与野生型和回补突变体相比明显下降。Anps9突变体的DON合成能力与野生型和回补突变体相比显着下降。对Fpg野生型和Δnps9突变体分别侵染小麦胚芽鞘进行转录组测序显示,在孢子中和侵染寄主后上调表达富集到跨膜转运相关生物过程;侵染小麦后Δnps9突变体相对于野生型上调表达富集到金属离子的转运及平衡相关生物过程,TRI基因下调表达。小麦受Δnps9突变体侵染相对于野生型侵染,侵染2d和6d时与生物逆境压力(stress)和植物防御反应(defense response)生物过程相关基因明显下调。说明Δnps9突变体对小麦的造成的威胁小于野生型,致病力下降。此外,我们对其它三个基因NPS6、NPS11和NPS12进行基因敲除,并获得相应的基因缺失突变体,Δnps6、Δnps11和Δnps12突变体在菌落形态和生长速度方面与野生型没有差异;但对小麦胚芽鞘的致病性与野生型相比均减弱,DON的产量与野生型相比均显着下降,说明这三个NPS基因同样也影响Fpg的致病性及DON的合成。综上所述,Fpg非核糖体肽合成途径有助于其侵染,能够促使侵染菌丝克服寄主防御反应,并促进DON的合成,在侵染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嵇海华,孟轩夷,高金燕[4](2018)在《小麦、水稻和玉米胚芽的营养功能及胚芽食品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小麦、水稻和玉米作为我国三大主粮,其籽粒中的胚芽富含多种营养素以及黄酮类物质、植物凝集素、植物甾醇、谷维素等多种植物化合物,是制备功能性食品的良好原料。本文综述了三大主粮的主要营养成分与生物活性成分,同时介绍了三种谷物胚芽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包括在植物蛋白饮料、功能性油脂、面粉及其制品等一些食品和制品。

赵彬,张海晖,张继贤,段玉清,张迪,蔡梅红[5](2017)在《小麦胚芽多糖的亚临界水萃取的工艺研究》文中认为以小麦胚芽为原料,研究亚临界水萃取小麦胚芽多糖的工艺流程及条件,探讨水料比、pH、萃取时间和萃取温度对小麦胚芽多糖提取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得到的最佳提取条件为:pH 6,水料比20︰1(mL/g),提取温度150℃,浸提时间10 min。在这个条件下小麦胚芽多糖的提取得率为7.26%。而传统热水浸提法多糖得率为3.29%,与传统热水浸提法相比,亚临界水浸提法具有明显的优势。红外光谱分析表明亚临界水萃取对小麦胚芽多糖的结构无影响,亚临界水萃取可用于小麦胚芽多糖的提取。

王凯[6](2017)在《小麦胚芽蛋白质谱识别及释放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麦胚芽蛋白是以脱脂小麦胚芽为原料经过碱溶酸沉等方式制备而成的蛋白质产品,在食品、化工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传统的基于碱溶酸沉技术的提取工艺存在用水量高、提取率低和乳清废水排放量大等一系列问题。此外,资源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较低。本文旨在以麦粕中蛋白质为研究对象研究一种新型的碱溶酸沉提取小麦胚芽蛋白的方法,并在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种类识别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的提取条件对小麦胚芽中各种种类的蛋白质的释放行为造成的不同影响。通过小麦胚芽中试放大实验可将所得产品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并通过改变提取温度、溶剂的pH值及提取时间等因素可进一步提高蛋白得率及蛋白含量,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HPLC-MS的蛋白质识别方法研究,利用HPLC对小麦胚芽蛋白提取液进行了分离,收集了分离出的主要蛋白质组分,采用不同的蛋白酶进行酶解的技术并结合了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对高效液相分离出各种种类的蛋白质进行了一一识别。结果表明不同种类蛋白质在色谱柱中保留时间的不同,总计识别出多种蛋白质,其中丰度较高的蛋白质有17种。2.脱脂小麦胚芽蛋白质释放行为研究,在蛋白质组分识别的基础上,对麦粕中每一种蛋白质的溶出过程进行了检测,并对比了所有种类的蛋白质在提取过程中的释放速率以及释放量的显着变化。根据实验的结果可知,低分子量的蛋白释放速率显着快于高分子量蛋白质的释放速率,而且动态提取的过程要比静态提取的过程各组分蛋白的释放速率要高很多,动态提取过程中保留时间为18.78min的色谱峰中Chromosome3B蛋白释放速率最快,提取2次的蛋白释放率已达90%。3.基于小麦胚芽蛋白的酶解方法研究,考察了利用各种蛋白酶在不同的固液比、提取温度、溶液pH值的条件下水解脱脂小麦胚芽蛋白制备得到小麦胚芽肽。比较木瓜蛋白酶、枯草杆菌蛋白酶,以及混合蛋白酶水解脱脂小麦胚芽蛋白的进程曲线,结果显示复合蛋白酶的酶解效果最好,其较佳作用条件为:底物浓度11.11%,pH 7.0,温度45℃,酶与底物比1:200,时间为60 min。在此条件下,小麦胚芽蛋白的酶解效率最高为87%。此外,利用中试反应釜,管式离心机,喷雾干燥机,冷冻干燥机等设备可将小麦胚芽蛋白的制备应用到企业生产,可制备出蛋白含量较高的小麦胚芽蛋白粉。本研究将利用碱溶酸沉技术应用于小麦胚芽蛋白的提取,并考察了不同提取条件对蛋白收率及释放速率的影响,同时对小麦胚芽蛋白的分离鉴定进行优化,对建立一种新型制备小麦胚芽蛋白的提取工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侯滕[7](2017)在《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的研究》文中提出小麦胚芽含有丰富的优质高价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具有抗氧化、抗癌等多种生理活性功能。本课题选用五种乳酸菌发酵麦胚液,研究乳酸菌发酵麦胚的营养及理化特性,选择合适发酵菌种。研究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的发酵工艺以及稳定性、饮料的调配,并进一步研究了饮料的杀菌工艺等。小麦胚芽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小麦胚芽的水分含量为8.05%±0.14%、灰分含量为5.97%±0.61%、总膳食纤维含量为11.66%±0.93%、蛋白质含量为31.94%±0.71%、脂肪含量为9.85%±0.01%、碳水化合物含量为32.49%±0.48%。利用嗜酸乳杆菌(L.acidophilus)、干酪乳杆菌(L.casei)、植物乳杆菌(L.plantarum)、嗜热链球菌(S. thermophilus)、保加利亚乳杆菌(L.bulgaricus)发酵麦胚液,研究发酵过程中小麦胚芽发酵液中活菌数、pH值、可滴定酸、还原糖含量、游离氨基氮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L.plantarum的产酸降糖能力最强,L.acidophilus蛋白质分解力最强。五种乳酸菌按照1: 1: 1进行菌种复配呈六种复合乳酸菌,根据发酵过程中的生长状况、产酸能力以及蛋白质降解能力,选择最优发酵菌种组合为:La:Lp:St。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优化确定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结果表明:乳酸菌接种量1%,小麦胚芽:水为8: 100(g/mL),发酵8h,为最佳发酵条件。采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以饮料离心沉淀率为指标,研究小麦胚芽乳酸菌发酵饮料的稳定性,确定最佳复配稳定剂配方为:0.1%瓜儿豆胶、0.04%黄原胶、0.03%羧甲基纤维素钠、0.1%卡拉胶。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风味物质分析结果表明,发酵后的小麦胚芽中含有62种风味物质,包括醛类、醇类、酯类、酮类、烷烃类等,发酵后麦胚中挥发性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和种类均增加。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乳酸菌发酵后的小麦胚芽饮料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显着提高,总酚含量为112.22μg/mL。

王东升,张露露[8](2017)在《小麦胚芽及其提取物营养价值分析及加工工艺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小麦胚芽及其提取物富含脂肪、优质蛋白和多种功能性成分,并且具有抗氧化等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小麦胚芽及其提取物的组成成分、营养价值和加工工艺来探讨小麦胚芽的综合利用,以便为小麦胚芽及其提取物在饲料和食品中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刘春光[9](2016)在《小麦胚芽的提取 处理和综合利用》文中研究表明小麦胚芽是小麦制粉的副产品。并不是任何一个小麦制粉企业都能提取出小麦胚芽,本文阐述了小麦胚芽的提取方法,并介绍其处理和综合利用情况。

叶明星[10](2016)在《小麦胚提取工艺和稳定化处理对麦胚品质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麦胚芽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及一些微量元素组分,因此可以通过工艺手段将其提取出来再利用。但新鲜小麦胚中含有生物活性较高的脂肪酶、脂肪氧化酶,极易酸败变质而不耐贮藏,需要对麦胚进行稳定化处理。本论文系统的研究了在小麦的清理工段和制粉工段麦胚的提取工艺,为改进和优化现有提胚工艺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对不同稳定化处理的麦胚的营养品质变化也做了深入的探讨。研究结果如下:1.小麦清理工段提胚工艺的研究中,通过单因素试验可得到最佳的润麦时间为18h、最佳润麦水分为17%、最佳玉米制糁机的转速为1150r/min。响应面法研究表明小麦清理工段玉米制糁机提取小麦胚芽的最优工艺条件为:润麦时间21h,润麦水分16%,玉米制糁机转速1050r/min,在此条件下小麦胚芽提取率为1.32%。2.小麦制粉工段提胚工艺的研究中,各研磨系统物料粗脂肪含量与各系统面粉粗脂肪含量的测定结果是一致的:系统物料粗脂肪含量均有后路大于前路的趋势,前路皮磨、前路心磨的粗脂肪含量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各系统的后路物料的粗脂肪含量相对较高,2T物料的粗脂肪含量最高。因此,在新的制粉提胚工艺中,可以增设2T为新的提胚点,采用1T、2T同时提取小麦胚芽的方法,理论上可以大大提高麦胚提取率。3.不同稳定化处理后麦胚的颜色有所增加,麦胚香味较浓;不同稳定化处理后麦胚的灰分变化不大,粗脂肪含量略微降低,相互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热干燥、微波、挤压膨化处理的麦胚水分都不同程度的降低,所以粗蛋白含量也相应增加。不同稳定化处理后麦胚油的酸值均显着小于生胚的酸值,热干燥处理后麦胚油的过氧化值显着高于生麦胚的过氧化值,而微波、常压蒸汽和挤压膨化处理的麦胚油的过氧化值显着低于生麦胚的过氧化值。不同稳定化处理后麦胚油的脂肪酸组成均无明显变化,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与生胚差别不大,热干燥、微波、常压蒸汽和挤压膨化处理麦胚的棕榈酸分别降低了2%、0.18%、0.2%和0.34%,而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的含量不同程度的增加,但没有显着变化。不同稳定化处理对麦胚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有一定的影响,热干燥、微波、常压蒸汽、挤压膨化处理对麦胚赖氨酸的损失分别为:0.5%、0.3%、0.3%、0.4%,热干燥处理后麦胚中的苏氨酸增加0.1%,而微波、常压蒸汽、挤压膨化处理对麦胚苏氨酸的损失分别为0.5%、0.3%、0.1%;不同稳定化处理后麦胚其他必需氨基酸含量没有显着变化。

二、小麦胚芽的提取与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麦胚芽的提取与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小麦清理工段麦胚提取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试验方法
        1.3.1 提取小麦胚芽的方法
        1.3.2 小麦胚芽提取率的计算方法
        1.3.3 提取小麦胚芽单因素试验方法
        1.3.4 响应面优化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麦胚芽提取的单因素试验
        2.1.1 润麦时间对小麦胚芽提取率的影响
        2.1.2 润麦水分对小麦胚芽提取率的影响
        2.1.3 玉米脱皮制糁机转速对小麦胚芽提取率的影响
    2.2 响应面优化小麦胚芽的提取工艺
        2.2.1 响应面试验结果
        2.2.2 响应面试验分析
        2.2.3 交互作用分析
3 结论

(2)酵母菌发酵脱脂麦胚产谷胱甘肽和2,6-二甲氧基对苯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小麦胚芽概述
        1.1.1 小麦胚芽的营养成分研究
        1.1.2 生物活性物质研究
        1.1.3 国内外对小麦胚芽的综合利用及研究现状
    1.2 谷胱甘肽研究进展
        1.2.1 谷胱甘肽生物学特性及主要应用
        1.2.2 谷胱甘肽的生物合成机制及研究现状
    1.3 醌类物质研究进展
        1.3.1 醌类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现状
        1.3.2 2 ,6-二甲氧基对苯醌的应用和合成途径
    1.4 天然产物生物活性研究方法
        1.4.1 抗氧化活性研究
        1.4.2 抑菌活性研究
    1.5 立题背景及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发酵产谷胱甘肽生物的条件优化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分析方法
    2.3 实验方法
        2.3.1 料液比对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的影响
        2.3.2 超声破碎时间对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的影响
        2.3.3 发酵时间对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的影响
        2.3.4 接种量对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的影响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标准曲线的绘制
        2.4.2 料液比对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的影响
        2.4.3 超声破碎时间点对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的影响
        2.4.4 发酵时间对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的影响
        2.4.5 接种量对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的影响
        2.4.6 正交实验确定脱脂麦胚发酵产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最佳条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发酵产2,6-二甲氧基对苯醌的条件优化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3.2.2 试验仪器
    3.3 分析方法
        3.3.1 标准溶液的配制
        3.3.2 液相色谱条件
        3.3.3 回收率及精密度试验
    3.4 实验方法
        3.4.1 料液比对2,6-二甲氧基对苯醌产量的影响
        3.4.2 发酵时间对2,6-二甲氧基对苯醌产量的影响
        3.4.3 接种量对2,6-二甲氧基对苯醌产量的影响
    3.5 结果与讨论
        3.5.1 样品的预处理
        3.5.2 紫外扫描确定最大吸收波长
        3.5.3 标准曲线的绘制
        3.5.4 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的精确性及精密度
        3.5.5 HPLC法分析预处理样品中2,6-二甲氧基对苯醌的含量
        3.5.6 正交实验确定最佳发酵条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发酵冻干物抑菌活性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试验仪器及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发酵麦胚提取液的制备
        4.3.2 菌悬液的制备
        4.3.3 抑菌试验方法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抑菌圈直径大小测定结果
        4.4.2 最低抑菌浓度(MIC)的确定
        4.4.3 抑菌时间与抑制率之间的关系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发酵冻干物抗氧化活性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仪器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试验仪器
    5.3 试验方法
        5.3.1 发酵冻干物清除DPPH.自由基的测定
        5.3.2 发酵冻干物清除羟基自由基的测定
        5.3.3 发酵冻干物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测定
    5.4 结果与分析
        5.4.1 发酵麦胚冻干物提取液清除DPPH自由基的测定结果
        5.4.2 发酵麦胚冻干物提取液清除羟基自由基的测定结果
        5.4.3 发酵麦胚冻干物提取液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测定结果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假禾谷镰孢非核糖体肽合成酶基因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茎基腐病概述
        1.1.1 小麦茎基腐病危害及分布
        1.1.2 小麦茎基腐病的病原及发生特点
        1.1.3 小麦茎基腐病的症状
        1.1.4 小麦茎基腐病菌的致病机制
        1.1.5 小麦茎基腐病防治方法
    1.2 非核糖体肽合成酶概述
        1.2.1 非核糖体肽合成酶概念及组成
        1.2.2 非核糖体肽合成酶研究进展
    1.3 假禾谷镰孢中毒素研究现状
        1.3.1 种类及危害
        1.3.2 研究现状
    1.4 转录组学研究及其在植物病理学中的应用
        1.4.1 转录组学
        1.4.2 转录组学在植物病理学上的研究应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假禾谷镰孢中NPS基因表达分析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菌株及供试植物
        2.1.2 数据库及软件工具
        2.1.3 仪器及器材
        2.1.4 试剂
        2.1.5 实验中用到的培养基配方
    2.2 试验方法
        2.2.1 基因信息分析
        2.2.2 供试菌株的保存与培养
        2.2.3 小麦的种植接种与采样
        2.2.4 转录组测序及表达分析
        2.2.5 qRT-PCR使用引物设计
        2.2.6 总RNA提取及反转录
        2.2.7 引物特异性及内参基因筛选
        2.2.8 荧光定量PCR分析基因表达量
        2.2.9 假禾谷镰孢中NPS9基因RT-PCR分析
    2.3 试验结果
        2.3.1 假禾谷镰孢F.pseudograminearum中NPS基因信息
        2.3.2 假禾谷镰孢F.pseudograminearum中NPS基因转录分析
        2.3.3 总RNA的提取
        2.3.4 引物特异性验证及内参基因筛选
        2.3.5 假禾谷镰孢F.pseudograminearum中NPS基因表达趋势分析
        2.3.6 假禾谷镰孢F.pseudograminearum中NPS9基因RT-PCR分析
    2.4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假禾谷镰孢NPS9基因的敲除和互补验证
    3.1 试验材料
        3.1.1 菌株及质粒
        3.1.2 试剂及药品
        3.1.3 仪器及器材
        3.1.4 培养基及相关溶液的配制
        3.1.5 菌株及培养
    3.2 试验方法
        3.2.1 菌株及质粒基因组DNA的提取——CTAB法
        3.2.2 NPS9基因信息分析及引物设计
        3.2.3 运用Split-PCR方法构建基因敲除盒
        3.2.4 假禾谷镰孢NPS9基因敲除原生质体转化
        3.2.5 假禾谷镰孢NPS9基因敲除转化子的筛选
        3.2.6 假禾谷镰孢NPS9基因敲除转化子小量DNA快速抽提
        3.2.7 假禾谷镰孢NPS9基因敲除转化子的PCR验证
        3.2.8 假禾谷镰孢NPS9基因敲除转化子的Southern Blot验证
        3.2.9 假禾谷镰孢NPS9基因敲除转化子的反转录验证
        3.2.10 敲除转化子功能的回复验证
    3.3 试验结果
        3.3.1 NPS9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3.3.2 NPS9基因敲除盒的构建
        3.3.3 NPS9基因敲除转化子的验证
        3.3.4 互补转化子验证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NPS9突变体基本表型鉴定和致病性检测
    4.1 试验材料
        4.1.1 供试菌株和供试植物
        4.1.2 主要培养基配方
        4.1.3 试验仪器及器材
    4.2 试验方法
        4.2.1 供试菌株的保存与培养
        4.2.2 小麦、大麦的种植接种与采样
        4.2.3 菌落形态观察及生长速度测定
        4.2.4 菌落边缘菌丝形态的观察
        4.2.5 产孢率测定
        4.2.6 分生孢子形态、分生孢子萌发速率观察
        4.2.7 生物胁迫敏感性试验
        4.2.8 致病性测定
        4.2.9 DON毒素测定
    4.3 试验结果
        4.3.1 菌落形态观察及生长速度测定
        4.3.2 菌落边缘菌丝形态
        4.3.3 产孢率
        4.3.4 分生孢子形态
        4.3.5 过氧化氢敏感性试验
        4.3.6 Δnps9突变体致病性减弱
        4.3.7 DON毒素测定
        4.3.8 Tween20恢复Δnps9突变体致病性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假禾谷镰孢Δnps9突变体侵染小麦后的转录组分析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样品的准备与采集
        5.2.2 测序
        5.2.3 数据分析
        5.2.4 参考序列比对分析
        5.2.5 转录组分析
    5.3 试验结果
        5.3.1 转录组测序样品RNA的提取与检测
        5.3.2 数据预处理及分析
        5.3.3 转录组分析
    5.4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其它假禾谷镰孢NPS基因功能研究
    6.1 试验材料
    6.2 试验方法
        6.2.1 目的基因的敲除
        6.2.2 基因敲除转化子的筛选与验证
        6.2.3 基因敲除突变体的表型鉴定与致病性检测
        6.2.4 DON毒素测定
    6.3 试验结果
        6.3.1 基因敲除转化子的筛选与验证
        6.3.2 基因敲除突变体的表型鉴定与致病性检测
        6.3.3 DON毒素测定
    6.4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全文总结及下一步工作展望
    一、研究工作总结
    二、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4)小麦、水稻和玉米胚芽的营养功能及胚芽食品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小麦、稻米和玉米胚芽的主要营养成分与生物活性成分
    1.1 主要营养成分
        1.1.1 蛋白质
        1.1.2 碳水化合物
        1.1.3 脂肪酸
        1.1.4 维生素及矿物质
    1.2 生物活性成分
        1.2.1 黄酮类物质
        1.2.2 植物凝集素
        1.2.3 植物甾醇
        1.2.4 谷维素
2 胚芽的应用
    2.1 制备天然植物蛋白饮料
    2.2 制备功能性胚芽油
    2.3 胚芽在面粉及其制品中的作用
    2.4 其它应用
        2.4.1 小麦胚芽豆腐
        2.4.2 小麦胚芽油涂抹食品
        2.4.3 生物活性玉米肽食品
3 总结与展望

(5)小麦胚芽多糖的亚临界水萃取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试验方法
        1.2.1 小麦胚芽含水量的测定
        1.2.2 小麦胚芽多糖含量的测定
        1.2.3 小麦胚芽粗多糖提取工艺
        1.2.4 亚临界水萃取小麦胚芽多糖的单因素试验
        1.2.5亚临界水萃取小麦胚芽多糖的响应面分析试验
        1.2.6 红外光谱扫描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麦胚芽提取物中多糖含量测定
    2.2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2.2.1 p H对小麦胚芽多糖得率的影响
        2.2.2 萃取温度对多糖得率的影响
        2.2.3 萃取时间对多糖得率的影响
        2.2.4 水料比对多糖得率的影响
    2.3 响应面试验结果和方差分析
    2.4 红外光谱分析
3 结论

(6)小麦胚芽蛋白质谱识别及释放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小麦胚芽蛋白概况及研究意义
        1.1.1 小麦胚芽蛋白概述
        1.1.2 国内外小麦胚芽蛋白加工现状
    1.2 小麦胚芽蛋白综合利用概况
        1.2.1 小麦胚芽蛋白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
        1.2.2 小麦胚芽蛋白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1.2.3 小麦胚芽蛋白中其它高附加值物质及应用
    1.3 小麦胚芽蛋白提取方法
        1.3.1 碱溶酸沉法
        1.3.2 超滤膜过滤法
        1.3.3 离子交换法
        1.3.4 反胶束萃取法
        1.3.5 醇提取法
    1.4 蛋白质识别研究进展
        1.4.1 生物质谱技术
        1.4.2 蛋白质和多肽的分子量测定
        1.4.3 蛋白质和多肽的氨基酸组成及序列分析
        1.4.4 电喷雾电离
        1.4.5 蛋白质识别
        1.4.6 质谱在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
    1.5 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1.5.1 立题依据
        1.5.2 研究内容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原料
        2.1.2 化学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小麦胚芽蛋白提取方法
        2.2.2 色谱条件
        2.2.3 酶解条件
        2.2.4 质谱条件
        2.2.5 数据处理
        2.2.6 氨基酸组成分析
        2.2.7 凝胶过滤分析
        2.2.8 静态释放实验
        2.2.9 动态释放实验
        2.2.10 蛋白质浓度测定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麦胚芽蛋白主要成分分析
        3.1.1 脱脂小麦胚芽提取液蛋白质识别
        3.1.2 小麦胚芽蛋白氨基酸组成分析
    3.2 小麦胚芽蛋白分子量分布测定
        3.2.1 标准曲线的绘制
        3.2.2 小麦胚芽蛋白样品分子量分布
    3.3 小麦胚芽蛋白不同种类蛋白质的释放行为研究
        3.3.1 静态释放过程
        3.3.2 动态释放过程
    3.4 不同蛋白酶对小麦胚芽蛋白酶解效果的影响
        3.4.1 木瓜蛋白酶对小麦胚芽蛋白的酶解进程曲线
        3.4.2 木瓜蛋白酶水解小麦胚芽蛋白的工艺优化
        3.4.3 复合酶对小麦胚芽蛋白的酶解进程曲线
        3.4.4 复合酶配比
    3.5 中试放大实验
4 讨论
    4.1 小麦胚芽蛋白在提取过程中释放规律及影响因素
    4.2 小麦胚芽蛋白酶解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5 结论
6 论文创新点及展望
    6.1 论文创新点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麦胚简介
    1.2 麦胚中主要营养成分及生物活性功能研究
        1.2.1 麦胚蛋白
        1.2.2 小麦胚芽油
        1.2.3 麦胚色素
        1.2.4 麦胚碳水化合物
        1.2.5 麦胚维生素和矿物质
    1.3 麦胚的研究及开发利用现状
        1.3.1 麦胚的研究现状
        1.3.2 麦胚开发利用现状
    1.4 乳酸菌的概述
        1.4.1 谷物乳酸菌发酵饮料的研究现状
    1.5 发酵麦胚的研究现状
    1.6 课题研究目的及内容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2 研究主要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原料、试剂及仪器
        2.1.1 原料
        2.1.2 试剂
        2.1.3 仪器与设备
    2.2 小麦胚芽营养成分测定
    2.3 乳酸菌活化与保藏方法
        2.3.1 乳酸菌菌种活化培养
        2.3.2 乳酸菌菌种保藏
        2.3.3 麦胚液的制备
    2.4 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2.5 乳酸菌发酵麦胚中理化及营养特性的研究
        2.5.1 乳酸菌生长曲线测定
        2.5.2 乳酸菌发酵麦胚中活菌数的测定
        2.5.3 乳酸菌发酵麦胚中的pH值测定
        2.5.4 乳酸菌发酵麦胚中的可滴定酸度测定
        2.5.5 乳酸菌发酵麦胚中还原糖含量测定
        2.5.6 乳酸菌发酵麦胚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测定
        2.5.7 乳酸菌发酵麦胚中游离氨基氮含量测定
        2.5.8 乳酸菌发酵小麦胚芽后色度值测定
        2.5.9 乳酸菌发酵后小麦胚芽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测定
    2.6 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工艺研究
        2.6.1 发酵种子液的制备
        2.6.2 饮料发酵工艺条件优化
    2.7 饮料的调配
        2.7.1 白砂糖添加量的确定
        2.7.2 香兰素添加量的确定
    2.8 麦胚发酵饮料稳定性的研究
        2.8.1 饮料的稳定剂单因素实验
        2.8.2 饮料稳定剂的正交优化实验
    2.9 乳酸菌发酵前后麦胚中风味物质测定
        2.9.1 样品处理方法
        2.9.2 参数条件
        2.9.3 质谱条件
    2.10 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主要成分含量的测定
        2.10.1 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10.2 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脂肪含量的测定
        2.10.3 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元素含量的测定
        2.10.4 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固形物含量的测定
    2.11 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抗氧化性的测定
        2.11.1 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总酚含量的测定
        2.11.2 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DPPH清除率测定
        2.11.3 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OH清除率测定
    2.12 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杀菌工艺研究
        2.12.1 不同杀菌条件下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pH值测定
        2.12.2 不同杀菌条件下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测定
        2.12.3 不同杀菌条件下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色泽的测定
        2.12.4 不同杀菌条件下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感官评价
        2.12.5 不同杀菌条件下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微生物学检验
    2.13 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贮藏实验的研究
        2.13.1 贮藏期间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pH值的变化
        2.13.2 贮藏期间内的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变化
        2.13.3 贮藏期间内的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色差的变化
        2.13.4 贮藏期间内的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感官指标的变化
        2.13.5 贮藏时间内的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微生物指标的变化
3 结果与讨论
    3.1 小麦胚芽成分测定结果
    3.2 发酵饮料的乳酸菌生长特性研究
    3.3 乳酸菌发酵小麦胚芽中的营养及理化特性研究
        3.3.1 单一乳酸菌发酵小麦胚芽中活菌数变化
        3.3.2 单一乳酸菌发酵小麦胚芽中pH值变化
        3.3.3 单一乳酸菌发酵小麦胚芽中可滴定酸的变化
        3.3.4 单一乳酸菌发酵小麦胚芽中还原糖含量变化
        3.3.5 单一乳酸菌发酵麦胚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
        3.3.6 单一乳酸菌发酵麦胚中游离氨基氮含量变化
        3.3.7 单一乳酸菌发酵后麦胚的指标测定
    3.4 复合乳酸菌发酵麦胚的理化及营养特性研究
        3.4.1 复合乳酸菌发酵麦胚的生长及产酸研究
        3.4.2 复合乳酸菌发酵麦胚中营养成分变化
        3.4.3 复合乳酸菌发酵麦胚中有机酸的测定结果
    3.5 饮料发酵工艺优化结果
        3.5.1 饮料单因素实验结果
        3.5.2 发酵工艺条件的正交优化试验结果
    3.6 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饮料的调配
        3.6.1 白砂糖添加量确定结果
        3.6.2 香兰素添加量确定结果
    3.7 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稳定性研究结果
        3.7.1 饮料稳定剂单因素实验结果
        3.7.2 饮料的稳定剂正交实验结果
    3.8 乳酸菌发酵前后麦胚中风味物质测定
    3.9 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主要成分含量测定
    3.10 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的抗氧化性测定
        3.10.1 发酵前后的麦胚饮料总酚含量测定结果
        3.10.2 发酵前后的麦胚饮料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结果
        3.10.3 发酵前后的小麦胚芽饮料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结果
    3.11 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杀菌工艺的研究
        3.11.1 不同杀菌条件对饮料pH值影响
        3.11.2 不同杀菌条件对饮料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影响
        3.11.3 不同杀菌条件对饮料的感官品质影响结果
        3.11.4 不同杀菌条件下饮料商业无菌检测结果
    3.12 麦胚发酵饮料的贮藏稳定性实验结果
        3.12.1 饮料pH值在贮藏期间的实验结果
        3.12.2 饮料可溶性固形物在贮藏期间的变化结果
        3.12.3 饮料感官品质在贮藏期间的变化结果
        3.12.4 饮料色泽在贮藏期间的变化结果
        3.12.5 贮藏期间的微生物指标变化结果
4 结论
    4.1 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最佳发酵条件
    4.2 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稳定性及调配
    4.3 乳酸菌发酵麦胚的风味物质
    4.4 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抗氧化性活性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8 致谢

(8)小麦胚芽及其提取物营养价值分析及加工工艺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小麦胚芽的营养价值及加工工艺
    1.1 蛋白质和氨基酸
    1.2 油脂
    1.3 碳水化合物
    1.4 矿物质
    1.5 小麦胚芽的提取和加工工艺
        1.5.1 小麦胚芽的提取和稳定性
        1.5.2 小麦胚芽的加工工艺
        1.5.2. 1 化学法
        1.5.2. 2 物理法
2 小麦胚芽提取物
    2.1 小麦胚芽油的营养价值和加工工艺
    2.2 胚芽蛋白的营养价值和加工工艺
        2.2.1 胚芽蛋白的营养价值
        2.2.2 胚芽蛋白的加工工艺
    2.3 小麦胚芽凝集素的营养价值和加工工艺
        2.3.1 小麦胚芽凝集素的营养价值
        2.3.2 小麦胚芽凝集素的加工工艺
    2.4 谷胱甘肽的营养价值和加工工艺
        2.4.1 谷胱甘肽的营养价值
        2.4.2 谷胱甘肽的加工工艺
3 展望

(9)小麦胚芽的提取 处理和综合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小麦胚芽的提取
2 小麦胚芽的稳定化处理
3 小麦胚芽的综合开发利用

(10)小麦胚提取工艺和稳定化处理对麦胚品质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小麦胚芽简介
        1.2.2 小麦胚芽提取工艺的研究现状
        1.2.3 影响小麦胚芽提取的因素
        1.2.4 小麦胚芽稳定化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
        1.3.1 小麦清理工段麦胚提取工艺的研究
        1.3.2 小麦制粉工段麦胚提取工艺的研究
        1.3.3 不同稳定化处理对麦胚品质的影响
第二章 小麦清理工段麦胚提取工艺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2.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小麦胚芽的提取方法
        2.3.2 小麦胚芽提取率的计算方法
        2.3.3 提取小麦胚芽单因素试验方法
        2.3.4 响应面优化试验方法
        2.3.5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小麦胚芽提取的单因素试验
        2.4.2 响应面优化小麦胚芽的提取工艺
    2.5 本章结论
第三章 小麦制粉工段麦胚提取工艺的研究
    3.1 前言
    3.2 试验材料与设备
        3.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粗脂肪的测定
        3.3.2 数据处理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3.5 新制粉提胚工艺的探索
        3.5.1 4 皮制粉提胚工艺
        3.5.2 5 皮制粉提胚工艺
        3.5.3 4 皮、5 皮制粉提胚工艺的分析比较
    3.6 本章结论
第四章 不同稳定化处理对麦胚品质的影响
    4.1 前言
    4.2 试验材料与设备
        4.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4.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小麦胚芽的稳定化处理方法
        4.3.2 小麦胚芽基本理化指标的测定
        4.3.3 小麦胚芽油酸值(AV)的测定
        4.3.4 小麦胚芽油过氧化值(POV)的测定
        4.3.5 小麦胚油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4.3.6 小麦胚芽氨基酸组成分析测定
        4.3.7 数据处理
    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1 不同稳定化处理对小麦胚芽颜色和气味的影响
        4.4.2 不同稳定化处理对小麦胚芽基本组分的影响
        4.4.3 不同稳定化处理对小麦胚芽灭酶效果的比较
        4.4.4 不同稳定化处理对小麦胚芽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4.4.5 不同稳定化处理对小麦胚芽氨基酸组成的影响
    4.5 本章结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5.3 课题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小麦胚芽的提取与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小麦清理工段麦胚提取工艺优化[J]. 叶明星,何建华,罗云飞,白福军,窦鑫鑫.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21(03)
  • [2]酵母菌发酵脱脂麦胚产谷胱甘肽和2,6-二甲氧基对苯醌的研究[D]. 郑丽博. 河南工业大学, 2019(02)
  • [3]假禾谷镰孢非核糖体肽合成酶基因功能研究[D]. 康瑞姣.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5)
  • [4]小麦、水稻和玉米胚芽的营养功能及胚芽食品的研究进展[J]. 嵇海华,孟轩夷,高金燕. 食品工业科技, 2018(04)
  • [5]小麦胚芽多糖的亚临界水萃取的工艺研究[J]. 赵彬,张海晖,张继贤,段玉清,张迪,蔡梅红. 食品工业, 2017(07)
  • [6]小麦胚芽蛋白质谱识别及释放行为研究[D]. 王凯. 山东农业大学, 2017(02)
  • [7]麦胚乳酸菌发酵饮料的研究[D]. 侯滕. 天津科技大学, 2017(03)
  • [8]小麦胚芽及其提取物营养价值分析及加工工艺研究进展[J]. 王东升,张露露. 饲料广角, 2017(01)
  • [9]小麦胚芽的提取 处理和综合利用[J]. 刘春光. 现代面粉工业, 2016(03)
  • [10]小麦胚提取工艺和稳定化处理对麦胚品质影响的研究[D]. 叶明星. 河南工业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小麦胚芽的提取与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