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30m预应力空心板桥先张法施工工艺浅谈(论文文献综述)
郭文龙[1](2021)在《在役预应力混凝土桥梁钢束应力状态确定及加固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裂缝是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常见病害,带裂缝截面的受拉区混凝土一般无法承担拉应变增量。本文针对在役预应力混凝土桥梁主梁现存应力状态难以准确掌握,带闭合裂缝截面在临界消压状态前受力机理不明确,以及由于截面现存应变估算误差带来的后加固材料应变增量推算结果的误差传递等问题,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室内外试验等方法,对在役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典型钢束应力状态和总预加力的评定方法,闭合裂缝和预加力对截面受力性能的影响规律,以及基于钢束应力测试结果的加固设计方法等方面开展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提出主梁典型钢束应力状态测定的“跨丝同丝”法。结合加固过程中受拉区钢束数量本身需要增加的特点,根据预应力钢绞线芯丝和缠绕丝的构造特点,提出“跨丝同丝”的应力释放法,推导出由钢绞线缠绕丝偏轴测试应变推求其轴向拉力的计算公式,并结合钢绞线保护层混凝土凿除时的有限元细部分析结果,最终形成主梁典型钢束应力状态的局部有损评定方法。该方法可对任意结构型式桥梁控制截面钢束的应力状态进行测试,现场裸钢绞线的总测试误差不超过2.8%,简便易行、测试成本低。(2)提出带闭合裂缝截面临界消压状态和受拉区钢束总有效预加力的无损测定方法。根据分段线性函数突变点导数奇异的数学原理,通过建立中间变量—截面抗弯模量Wzi与曲线斜率K的相关性,提出基于试验荷载—受拉区钢筋应力变化速率曲线的预应力混凝土截面临界开裂状态,以及带闭合裂缝预应力混凝土截面临界消压状态的高灵敏度判定方法。并基于带闭合裂缝截面消压弯矩试验分析结果,推导出受拉区钢绞线有效预加力的计算公式,形成在役桥梁带闭合裂缝截面临界消压状态判定和有效预加力的无损评定方法。实现了静定结构带闭合裂缝截面消压弯矩和钢束预加力的无损测试评定。(3)探索了闭合裂缝对截面受力性能的影响机制。根据断裂力学中I型裂纹应力场分析原理,通过引入考虑应变弱不连续问题的扩展有限元方法,对带闭合裂缝截面临界消压状态的判定结果,以及消压前后截面纤维的应变变化规律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带闭合裂缝截面的临界消压弯矩分析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以及室内模型梁试验结果基本吻合,但受拉区跨裂缝处钢筋和钢绞线的应力增量,比相同荷载作用下的未开裂构件明显增加。并给出典型截面公路桥梁,带闭合裂缝截面消压前受拉区力筋应力增量的损伤影响系数,为桥梁荷载试验或健康监测时,带闭合裂缝截面跨裂缝力筋应力增量理论值的确定提供依据。(4)揭示了预加力对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截面受力性能影响的规律。对于未开裂的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分别推导出考虑和不考虑混凝土与预应力钢绞线无应力长度差异影响的、换算截面抗弯刚度的解析解方程。分析结果表明:当考虑二者无应力长度差异时,有效预应力的增加对主梁抗弯刚度略有提高,但量值有限。对于带裂缝截面,当截面内力未达到临界消压状态前,钢绞线有效预应力的变化对受拉区力筋的应力增量无显着影响;当闭合裂缝截面内力超过临界消压状态后,有效预加力对截面受力性能有显着影响,受拉区力筋的应力增量和控制截面挠度均随有效预加力的提高而显着降低。(5)深化了主梁预应力损失和抗弯承载力的加固设计方法。针对旧桥加固时,预应力混凝土截面现存应变估算和预应力损失补强加固无明确规定的问题,根据钢束应力状态评定结果,提出预应力损失补强加固的等效消压弯矩法和等效法向应力法。同时,根据旧桥加固中新旧材料分阶段受力的特征,提出按照有效预加力评定结果,计算控制截面最外缘纤维的实际现存应变大小,进而推算后加固材料的应变增量,以及考虑新旧材料协同受力的被加固构件的抗弯承载力,形成基于主梁力筋有效预加力评定结果的加固设计方法,为旧桥加固时,后加固钢束位置、面积和张拉控制应力的确定提供了依据。本文从钢束应力状态评定方法、预应力和裂缝损伤对截面受力性能的影响机理,以及基于现场评定结果的加固设计方法等方面,对在役预应力混凝土带裂缝桥梁的检测、评定和加固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基于主梁钢绞线应力状态评定结果的在役桥梁技术状态评定和加固设计方法。
饶文涛[2](2020)在《特大跨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拱上构造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世纪90年代国内建成首座钢管混凝土拱桥以来,钢管混凝土拱桥得到了迅猛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已建和在建钢管混凝土拱桥超过400座,最大跨度达530m。正在建设的广西平南三桥,跨径达575m,建成后将成为世界第一大跨度拱桥。国内已建的跨度在200m以上的钢管混凝土拱桥中,绝大多数为中承式拱桥,但在山区峡谷地带,大跨径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往往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桥型。合理轻型的桥道系构造,既可以减少桥道系及拱圈自重,也影响拱上构造和布置形式,已成为制约上承式拱桥朝更大跨径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迄今为止,国内外针对这方面的研究不多。因此,本文以香火岩特大桥为工程背景,开展拱上立柱与轻型桥道系构造研究:(1)收集国内外已建和在建钢管混凝土拱桥的技术资料,从材料类型、截面形式系统总结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的拱上立柱和桥道梁构造。(2)针对钢混组合梁桥道系,分析不同纵梁数的钢混组合梁受力特点、材料用量以及施工难易性;对比分析钢箱梁、钢箱-混凝土梁、桁架-混凝土梁与钢混组合板梁的优劣,提出各自适用范围。(3)基于弹性稳定理论,研究边界条件对高立柱稳定问题,运用压杆稳定公式分析临界应力与立柱截面构造的关系。结合主拱圈在使用阶段受到车辆荷载与温度变化下的变形特点,分析桥道系与拱上立柱连接方式及其对高立柱稳定及主拱圈的受力影响。(4)采用MIDAS/Civil程序开展香火岩大桥钢管混凝土拱截面含钢率对钢管和管内混凝土的受力影响分析,研究钢混结合梁和预应力混凝土梁在三种不同桥道系构造下主拱圈受力、高立柱稳定、工程用量、钢管壁厚。
曹体礼[3](2020)在《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桥限载取值试验与数值分析》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的提高和交通事业的发展,重型载重汽车已经成为主要运输工具,给桥梁结构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也给桥梁运营管理带来巨大压力。为保证桥梁结构实际运营状态下的安全,系统开展桥梁限载的理论研究工作已刻不容缓。本文以结构可靠度理论为基础,以某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桥为依托,依据课题组提出的桥梁限载分析方法,并结合桥梁的静载试验,对该桥梁进行限载取值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介绍了国内外桥梁的超载运输状况,阐述了对桥梁进行限载研究的意义所在,并对近年来国内外桥梁限载研究的现状和成果进行总结。(2)系统介绍了课题组针对中、小跨径桥梁以结构可靠度理论为基础的桥梁限载分析方法,该限载分析方法也是本文进行限载取值研究的理论基础。(3)以某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桥为研究对象,选取该桥的东引桥第10跨桥梁进行限载分析。依据桥梁设计资料,详细计算了该桥梁的抗力标准值、恒荷载效应、不同横向布载模式下的汽车荷载效应,进而确定了桥梁的抗力修正系数,并利用抗力修正系数与及活恒载比值内插计算出设计安全等级为一级下的限载系数和限载取值。(4)采用大型有限元软件MIDAS/Civil,建立了东引桥第10跨桥梁的结构模型,并对该桥梁进行静载试验,基于静载试验数据对初始有限元模型进行修正,得到能够反映桥梁实际受力状况的基准有限元模型,进而利用修正后的有限元模型计算限载车辆作用下桥梁的挠度、应力及支点剪力,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两方面来验证该桥梁限载取值的工程适应性。
吴继康[4](2019)在《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空心板梁桥应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全国公路、铁路和城市道路犹如雨后春笋般的蓬勃发展起来,而桥梁作为连接道路不可跨越地段的唯一途径,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但是,一些桥梁由于其建设年代久远,受当时的设计荷载水平低等原因,使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公路交通运输的需求,有些甚至已经禁止大型运输车辆的通行,而当地政府又没有足够的资金拆除重建,这严重阻碍了当地经济和公路运输事业的发展。为了恢复这种旧桥、危桥的通行能力,预应力碳纤维布在桥梁加固领域的良好应用显现出了其优异的工程和经济效益。本文为了研究预应力碳纤维布在加固混凝土空心板梁中的应用,采用了理论分析-有限元模拟计算-工程应用评估的方法,根据材料力学和混凝土设计原理研究了其加固后主要破坏模式的破坏机理,以及推导出了剥离破坏应力计算公式;根据大量研究成果,对预应力碳纤维布技术中的预应力损失进行了分析,以及给出了主要损失项的计算公式;对于不同的预应力施加方法,系统研究了两种预应力施加方法的施工工艺;采用有限元模拟计算的方法,研究了预应力碳纤维布的加固效果,以及不同预应力水平对加固效果的影响及最佳预应力的确定;最后,根据实际工程应用情况,验证了预应力碳纤维布在进行桥梁加固时具有良好的加固效果,其工程应用前景十分广阔。该论文有图65幅,表17个,参考文献52个。
高诣民[5](2018)在《中小跨径梁桥装配化形式与组合梁桥承载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中小跨径桥梁具有量大面广的特点,传统中小跨径装配式梁桥存在结构形式和材料单一、建造品质不高、结构使用耐久性不足等问题。为丰富中小跨径梁桥结构形式和提升公路桥梁品质,推动桥梁工业化进程,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不同中小跨径梁桥装配式形式,引入欧美等发达国家应用广泛的典型中小跨径梁桥结构形式:工字形钢板组合梁桥和工字形PC组合梁桥。基于我国现行规范对这两种桥型进行了设计,对这两种桥型的承载性能做了深入研究,探讨这类桥型在我国应用的结构安全性、施工高效性及技术经济性等问题。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系统比较分析中小跨径我国传统预制装配式PC梁桥以及欧美多种混凝土和钢混组合梁桥结构形式特点及适用条件。基于桥梁工业化理念,提出了―三个体系、两拼两连‖中小跨径梁桥装配式体系,对既有的桥型进行了评价。推荐工字形钢板组合梁桥和工字形PC组合梁桥分别作为我国中小跨径装配式混凝土梁桥和钢混组合梁桥的主要选型。(2)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钢板组合梁和PC组合梁有限元计算模型,通过和典型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模拟的合理性。基于美国钢板组合梁桥通用图,按照我国规范初步设计了20m40m 5套简支钢板组合梁桥图纸。通过有限元计算对比分析了本文设计图和同跨径美国通用图的单梁以及全桥受力性能,双主梁钢板组合梁桥与多主梁钢板组合梁桥破坏路径。研究表明我国规范设计的钢板组合梁安全储备富裕较多,双主梁钢板组合梁桥抗灾性能弱于多主梁。(3)通过PC组合梁30m裸梁及组合梁受弯破坏足尺加载试验,研究分析了预应力摩擦损失、荷载-挠度关系、跨中混凝土应变、裂缝发展以及受弯破坏特征。采用拉板式弯起器时,给出考虑角度修正的折线先张法预应力摩擦损失计算公式。试验研究表明组合梁桥面板能够参与结构受弯工作,有效改善结构抗弯性能。研究表明我国现行预应力混凝土设计规范适用于PC组合梁设计。(4)从材料用量角度,研究比较两种组合梁与T梁及小箱梁经济性。研究分析组合梁施工便利性、构件更换快速性以及质量可控性等技术性特点。从设计理念、规范体系及钢材品种等方面思考了推广组合梁桥的建议。
许政[6](2016)在《既有PC桥梁上部结构加固方法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桥梁大国。维持高速公路路网的安全畅通,全力保证桥梁正常使用,才能有效的发挥桥梁的经济效益。我国众多既有桥梁中,混凝土桥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使用过程中,这些桥梁会出现材料老化、结构损伤等问题。由于最近几年交通量大幅度的增加和重车、超载车辆比例的提高,给桥梁结构带来了许多病害,大大降低桥梁的使用功能,桥梁成为影响公路通行能力的瓶颈。为满足桥梁运营要求,从经济角度出发,有些桥梁不得不早早进入大修或中修维修加固周期。本文主要对目前混凝土桥梁常见的病害进行分类总结,重点介绍了简支板、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板、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病害。针对每种病害,总结出常用的加固方法,每种加固方法特点不一,效果千差万别,其施工过程控制要点也不同。在总结这些方法的特点及施工控制要点的基础上,针对桥梁常用的增大截面法、粘贴法、体外预应力方法及综合加固方法进行建模,对比分析其抗弯极限承载力提高程度、挠度改善效果及裂缝控制情况,提出了三种桥型的适用方法及每种加固方法的适用条件,以期弥补规范在工程应用的不足,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严猛[7](2015)在《超强高韧性树脂钢丝网混凝土及预应力简支梁桥加固理论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首次提出了超强高韧性树脂钢丝网混凝土加固预应力板梁这一研究内容,基于提高混凝土板梁的刚度、延性、承载能力等性能出发,围绕新材料及加固课题,采用材料试验、理论分析及足尺静载和疲劳试验验证,系统分析预应力混凝土梁板加固后的受力机理及其破坏过程,提出该预应力混凝土板梁加固方式的计算分析方法。本文研究成果可为预应力梁板加固设计理论、施工控制决策和营运养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点:1、介绍预应力混凝土板梁桥的发展概况和趋势;依托某一高速公路间隔3年病害检测,针对最常见的开裂及铰缝病害进行全面分析,揭示了裂缝形成及铰缝破坏的机理。基于B/S模式,采用J2EE架构,选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数据库,编制桥梁技术状况等级评定系统,系统将全自动地生成技术状况评定的结果以及全部中间过程,支持数据导出到Excel、Word、PDF等文件,可对多次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病害发展趋势,提出预警信号,为避免或减少此类病害及探索科学有效的加固方法提供依据。2、从空心板加固角度出发,确定树脂混凝土基材的最佳配合比;对加固基材进行详细的试验研究,确定材料的基本参数。从微观角度采用聚丙烯纤维、特制铁屑及从宏观角度加入高强钢(铁)丝网对基材进行增韧试验;基于加固梁基材开裂后宏观上应力流需要连续传递,对配置高强钢(铁)丝网混凝土板进行详细的试验研究,分析受力全过程,根据弹性梁理论和组合截面假定推导了复合板的承载能力计算公式,得出板的合理配筋率,及提出向加固梁配筋率的转化计算公式;提出足尺梁加固合理配筋率。3、对4片梁进行静载试验研究,4片静载试验梁分别用于足尺裸梁(对比梁)静载试验、无钢丝网足尺梁静载试验、少量钢丝网足尺梁静载试验、适当钢丝网足尺梁静载试验。加固梁相比较对比梁,开裂荷载及破坏荷载均有显着提高;此加固方法在正常使用荷载水平上,梁体刚度提高10%左右;随着荷载的增加,进入塑性阶段后,挠度平均降低较大,加固层与原有混凝土粘结性能较强,最后加载脱开模式为:加固层将原有梁钢筋保护层混凝土全部拉脱。4、选取合适的混凝土、普通钢筋、预应力钢绞线及此加固材料的本构关系;推导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加固层最大配筋率;选择其中两种模式计算承载能力:①受拉普通钢筋及预应力钢筋屈服;②加固层高强钢丝网屈服或者加固层脱落、断裂;运用条带法及参考规范进行修正的裂缝折减方法进行承载能力计算,破坏模式1下,加固梁承载能力实测值提高19.39%,理论值提高15.67%;破坏模式2下,加固梁承载能力实测值提高33.82%,理论值提高28.38%;分析计算结果与试验值吻合误差,提出适用的计算方法;5、采用标准的4片梁为基础,运用常用的铰接板法验证梁-板组合结构及实体单元的精确性,分析了运用实体单元模拟桥跨结构时,在梁位线处与其余集中方法误差的原因;分析此加固方法加固空心板梁后的横向受力机理,简化计算模型,提出了修正的刚接板法及修正的G-M法计算其荷载的横向分布。加固后荷载横向分布影响线较加固前明显平缓,说明此加固方法有效地增强了板间协调受力能力,板的受力主要为多板协同受力,荷载横向分布更为均匀,横向整体受力提高显着,传统的铰接板梁法已不能满足此种加固方法的横向分布计算。6、本文分5个断面对某高速公路车流量及车辆轴重、轴距等参数进行详细的调查,运用灰色系统预测理论对其进行100年交通量预测。按照常用的1~7类车划分标准及轴数两种方法统计,按照疲劳损伤累积等效的原则,将所有车辆简化为10类车型,提出重载交通高速公路简支梁桥等效标准3轴及4轴疲劳车辆模型,并将模型与国内外典型疲劳车辆模型进行对比分析,讨论本文制定的标准疲劳车的合理性,为我国疲劳车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7、利用本文制定的标准疲劳车对加固空心板进行疲劳性能试验,分析试验过程中梁板的刚度、强度及残余变形等参数的变化规律,疲劳过程中未发现异常情况,0~400万次疲劳试验后,梁体残余变形较小;最大静荷载工况下,最大挠度及应变基本一致;符合平截面假定;梁体的刚度及强度基本没有退化现象;400万次疲劳荷载后加固梁未破坏,加固梁仍然有疲劳潜力。随后进行静载破坏试验,对比未经过疲劳荷载的加固梁力学行为,梁体的受力性能,承载能力、裂缝特性等基本不变,残余变形有所增加,加固梁疲劳性能满足要求。8、根据本文研究成果,将成果编辑成程序,采用高效便捷的C#语言,选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 R2数据库,实现此加固方法的系统程序,以实现减轻设计者的强度,提高设计效率的目的。系统具有较强的扩展性和可用性,系统将全自动地生成加固设计的结果以及全部中间过程,并支持数据导出到WORD、PDF、CAD等文件。
阮林旺[8](2013)在《高速公路预制空心板结构性裂缝机理探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在桥梁工程方面,我国不仅在大跨径桥梁建设方面获得了辉煌的成就,对于中小跨径的普通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梁板桥,同样在我国桥梁的建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预应力空心板桥因其施工方便、可大批量工厂化集中预制等诸多优点,使其在桥梁建设中,特别是高等级公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在己建成高速公路的桥梁中,跨径为16-30m的大、中小桥梁多采用装配式的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简支梁桥。在对高速公路桥梁的养护检查中发现,空心板桥出现的病害较多,其中最为突出典型的病害是空心板板底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沿行车方向的纵向裂缝,这些裂缝有的贯穿整跨。本文主要介绍了空心板桥的应用情况和特点,指出我国空心板梁桥纵向裂缝的研究状况,并对底板出现纵向开裂现象进行调查并统计相关数据,阐述了底板纵向裂缝对结构受力的影响以及底板纵向裂缝对结构耐久性的影响;对空心板梁桥进行纵向裂缝研究试验,并将此次试验过程的相关数据和现场图片记录下来,通过试验的数据找寻规律,将实际的数据与理论值进行比较;为搞清空心板底板纵向裂缝成因,首先从空心板的底板厚度出发,分别对单板和整板进行了受力分析;接着又分别对钢束的张拉力的大小和混凝土弹性模量对裂缝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说明;利用有限元软件仿真分析荷载对空心板底板裂缝产生的影响;结合空心板桥设计理论以及空间有限元分析理论,通过改变空心板底板厚度、混凝土弹性模量、预应力钢束张拉力的大小,来观察底板横向拉应力的变化。就这三个因素对空心板底板横向拉应力的影响程度来说,底板厚度对底板横向拉应力影响较大,而混凝土的弹性模量以及张拉力的大小对底板横向拉应力的影响较小,并未造成很大程度上的影响。对空心板的受力状况进行研究,系统分析空心板桥纵向裂缝的成因。最后,总结预制空心板底板纵向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从设计方面、施工方面、运营养护方面来改进,并对出现裂缝以后的维修方法进行说明,对在役桥梁的合理利用以及我国公路交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李月姝[9](2010)在《装配式预应力空心板桥结构的设计与数值模拟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桥梁理论与施工工艺的提高,各种桥型结构层出不穷,其中预应力空心板桥是中小跨度桥梁常用的一种结构形式,该结构具有建筑高度小、自重轻、施工工厂化等优点而久用不衰。板桥结构不单外部形状简单,而且内部一般无需专门配置抗剪钢筋,只需将部分主筋弯起,因而施工简单,同时模板和钢筋工程也都比较省,可以做到定型设计、预制、运输、起吊、安装方便等优点。对于高等级公路和城市立交工程,预应力空心板桥又以极易满足斜、弯、坡以及S形、喇叭形等特殊要求受到高度重视。本文结合预应力空心板的研究现状以及这种结构在设计、施工等方面在吉林省的应用情况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根据预应力空心板桥的特点对其进行了总结,并介绍了目前国内外预应力空心板桥在理论与试验等方面的研究与发展现状。2)根据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和桥梁结构力学行为等相关理论,给出了预应力空心板桥梁的应力和变形的设计理论与施工验算的方法。同时结合预应力空心板结构的实际工程,按照具体的设计过程进行了预应力空心板桥梁结构的设计计算。3)根据有限元的理论,利用ANSYS软件对预应力空心板桥梁结构的工程项目进行了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并对其进行了分析,整体研究了板桥结构的受力状态,分析了板桥薄弱部位铰缝的受力状态和改变桥面铺装后对荷载横向分布的影响情况。4)根据以上的理论研究为成果,对预应力空心板桥在施工工艺过程与施工优化上进行了研究,确保了合理的施工工艺来保证预应力空心板桥梁在日后使用过程中具有最高的使用性与安全性能。以上研究内容对于预应力空心板桥梁的设计、施工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对更好地把这种桥梁结构应用到实际工程中起到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
朱华超[10](2009)在《预制空心板桥底板纵向开裂原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预应力空心板桥因其施工方便、可大批量工厂化集中预制等诸多优点,使其在桥梁建设中,特别是高等级公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在已建成高速公路的桥梁中,跨径为16~30m的大、中小桥梁多采用装配式的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简支梁桥。在对高速公路桥梁的养护检查中发现,空心板桥出现的病害较多,其中最为突出典型的病害是空心板板底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沿行车方向的纵向裂缝,这些裂缝有的贯穿整跨。本文介绍了空心板桥的使用情况和研究现状,以混凝土裂缝理论、空心板桥设计理论以及空间有限元分析理论为基础,对空心板的受力状况进行研究,系统分析空心板桥纵向裂缝的成因。为搞清空心板底板纵向裂缝成因,首先从空心板的联结形式出发,分别对单板和整板进行了受力分析;接着又分别对混凝土空心板桥收缩徐变和温度应力对裂缝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说明,并通过举例,计算收缩徐变和温度应力对桥梁底板产生裂缝的影响;利用有限元软件仿真分析荷载对空心板底板裂缝产生的影响;分析空心板底板厚度对空心板底板纵向裂缝的影响;最后,总结预制空心板底板纵向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混凝土空心板桥底板纵向开裂的防治措施,从设计方面、施工方面、运营养护方面来改进,并对出现裂缝以后的维修方法进行说明。
二、30m预应力空心板桥先张法施工工艺浅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0m预应力空心板桥先张法施工工艺浅谈(论文提纲范文)
(1)在役预应力混凝土桥梁钢束应力状态确定及加固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2.1 在役桥梁现存(实际)应力测定方法的研究现状 |
1.2.2 预应力混凝土截面受力性能研究现状 |
1.2.3 桥梁加固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主要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标 |
1.4.2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主梁受拉区典型钢束应力状态评定的局部释放法研究 |
2.1 引言 |
2.2 力筋保护层混凝土凿除仿真分析 |
2.2.1 计算参数与单元划分 |
2.2.2 不同开槽长度对钢绞线应力影响分析 |
2.3 钢绞线跨丝同丝机械切割时温度及扰动误差影响试验 |
2.3.1 试验目的 |
2.3.2 测点布置与控制参数 |
2.3.3 温度及扰动误差影响 |
2.4 缠绕丝偏轴效应及不同方法的拉力试验机对比验证分析 |
2.4.1 钢绞线缠绕丝偏轴效应分析的解析解 |
2.4.2 试验验证 |
2.4.3 试验结果分析 |
2.5 在役桥梁钢绞线现存应力评定方法研究 |
2.5.1 不同测试方法裸钢绞线拉力值的对比验证分析 |
2.5.2 钢绞线实际拉力值计算方法 |
2.6 钢束应力状态评定方法的工程检验 |
2.6.1 钢绞线现存应力评定方法操作步骤 |
2.6.2 实桥钢绞线现存应力评定结果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临界消压状态试验的钢束预加力无损评定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基于应力变化速率的临界开裂(消压)状态判定的数学原理 |
3.2.1 临界开裂(消压)状态试验判定曲线的物理意义及特征 |
3.2.2 分段线性函数突变点高效判定的数学方法 |
3.3 传统开裂弯矩试验方法的优点及其适用性 |
3.3.1 传统未损伤构件开裂弯矩试验方法 |
3.3.2 传统方法对判定带裂缝截面临界消压状态的适用性试验 |
3.4 基于受拉区钢筋应力变化速率的开裂(消压)弯矩试验研究 |
3.4.1 试验目的及控制参数 |
3.4.2 测点布置与传感器型号 |
3.4.3 未损伤受弯构件开裂弯矩对比试验分析 |
3.4.4 相同预加力条件下带闭合裂缝截面消压弯矩试验分析 |
3.4.5 不同预加力条件下带闭合裂缝截面消压弯矩试验分析 |
3.5 基于消压弯矩试验结果的钢束有效预加力评定方法 |
3.5.1 带闭合裂缝预应力混凝土梁消压弯矩计算方法 |
3.5.2 受拉区钢束有效预加力的确定 |
3.6 有效预加力及消压弯矩的验证和工程应用 |
3.6.1 有效预加力的室内模型梁验证试验 |
3.6.2 消压弯矩试验法的工程应用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断裂力学的临界消压状态判定及跨缝力筋应力分析 |
4.1 引言 |
4.2 扩展有限元法分析原理 |
4.2.1 扩展有限元方法的控制方程 |
4.2.2 断裂问题的离散方程 |
4.2.3 裂缝的水平集表示 |
4.3 带I型闭合裂缝截面仿真分析计算参数 |
4.3.1 单元划分与材料物理参数 |
4.3.2 起裂参数 |
4.4 I型裂缝对混凝土截面临界消压状态评定结果影响分析 |
4.4.1 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仿真分析 |
4.4.2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仿真分析 |
4.4.3 XFEM法与梁理论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4.4.4 临界消压试验荷载对比分析 |
4.5 I型裂纹对截面力筋应力场增量影响仿真分析与试验研究 |
4.5.1 I型裂缝对临界消压状态前截面钢筋测点应变变化影响分析 |
4.5.2 I型裂缝对受拉区钢绞线与混凝土应变相关性的影响分析 |
4.5.3 I型裂缝对主梁受拉区钢筋应力增量影响对比分析与试验验证 |
4.5.4 I型闭合裂缝对常用公路桥梁结构力筋应力增量影响仿真分析 |
4.6 带I型闭合裂缝截面现存应力(变)实用修正计算方法 |
4.6.1 消压前正截面混凝土(或钢筋) |
4.6.2 消压前正截面钢绞线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钢束预加力对截面受力性能影响分析与试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预加力对未开裂截面抗弯刚度影响的解析解 |
5.2.1 不考虑无应力长度差异的截面抗弯刚度的解析解 |
5.2.2 考虑无应力长度差异的截面抗弯刚度修正的解析解 |
5.2.3 预加力对未损伤构件抗弯刚度影响试验研究 |
5.3 预加力对带裂缝截面受力性能影响仿真分析与试验研究 |
5.3.1 预加力对带裂缝截面应力变化影响仿真分析 |
5.3.2 预加力对带闭合裂缝梁应力及挠度变化影响试验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钢束应力状态评定结果的桥梁加固设计方法研究 |
6.1 引言 |
6.2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桥梁预应力损失补强加固设计方法研究 |
6.2.1 基于截面消压弯矩评定结果的等效消压弯矩法 |
6.2.2 基于钢束应力测试结果的等效法向应力法 |
6.2.3 预应力损失补强加固试验验证 |
6.3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截面抗弯承载力加固设计方法研究 |
6.3.1 旧桥加固中的通用计算方法和一般规定 |
6.3.2 粘贴钢板加固设计方法 |
6.3.3 粘贴纤维复合材料加固设计方法 |
6.3.4 有粘结主动加固设计方法 |
6.3.5 无粘结主动加固设计方法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进一步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特大跨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拱上构造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钢管混凝土拱桥发展概况 |
1.2 拱桥桥道系形式 |
1.3 拱上构造研究现状 |
1.4 拱上构造研究意义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6 依据工程背景 |
第二章 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轻型桥道系构造研究 |
2.1 预应力混凝土桥道梁构造 |
2.2 轻型桥道系构造 |
2.2.1 双主梁/三主梁钢混组合梁构造 |
2.2.2 多主梁钢混结合梁 |
2.2.3 双纵梁式钢箱梁 |
2.2.4 钢箱梁(钢箱-砼)梁 |
2.2.5 其他构造形式 |
2.3 桥道梁结构体系与拱上立柱的连接方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立柱构造研究 |
3.1 拱上立柱 |
3.1.1 空心管形或箱形立柱 |
3.1.2 钢管混凝土立柱 |
3.1.3 格构式立柱 |
3.1.4 立柱底座构造与主拱圈构造关系 |
3.2 拱上立柱稳定性问题 |
3.2.1 稳定问题与分类 |
3.2.2 拱上立柱稳定分析 |
3.3 拱上立柱与桥道梁连接方式对稳定影响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拱上构造对主拱受力行为影响研究 |
4.1 轻型拱上构造方案 |
4.1.1 概述 |
4.1.2 方案设计 |
4.1.3 有限元模型 |
4.2 主拱内力与变形影响 |
4.2.1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钢管应力 |
4.2.2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主拱变形 |
4.2.3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拱肋抗力 |
4.3 动力性能分析 |
4.3.1 结构自振特性计算理论 |
4.3.2 成桥阶段动力性能分析 |
4.4 稳定性分析 |
4.4.1 成桥阶段静风作用力计算原理 |
4.4.2 成桥阶段自重和静风作用下稳定性分析 |
4.5 钢管壁厚的优化 |
4.5.1 对拱肋弦杆钢管应力的研究 |
4.5.2 对拱肋弦杆钢管内力的研究 |
4.5.3 对拱肋弦杆混凝土内力和应力的研究 |
4.5.4 优化结果校核 |
4.5.5 工程用量对比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 |
5.2 今后的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项目 |
(3)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桥限载取值试验与数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桥梁限载理论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桥梁限载分析基本理论 |
2.1 引言 |
2.2 结构可靠度基本理论 |
2.3 桥梁限载分析方法 |
2.4 典型限载车辆模型的确定 |
2.5 本章小结 |
3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桥的限载分析 |
3.1 引言 |
3.2 桥梁概况 |
3.3 桥梁荷载效应计算 |
3.4 桥梁抗力标准值计算 |
3.5 桥梁限载取值 |
3.6 本章小结 |
4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桥的限载取值验证 |
4.1 引言 |
4.2 桥梁的静载试验 |
4.3 有限元模型的修正 |
4.4 内力分析 |
4.5 限载车辆作用下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
4.6 限载车辆作用下的抗剪承载力验算 |
4.7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空心板梁桥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2 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空心板梁破坏机理研究 |
2.1 破坏模式分类 |
2.2 跨中弯曲裂缝处剥离破坏分析 |
2.3 主要材料的本构模型 |
2.4 剥离应力计算 |
2.5 本章小结 |
3 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空心板梁预应力损失研究 |
3.1 预应力损失的相关研究 |
3.2 预应力损失的原因分析 |
3.3 预应力损失的计算 |
3.4 减少预应力损失的措施 |
3.5 本章小结 |
4 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空心板梁桥施工工艺研究 |
4.1 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梁施工工艺 |
4.2 施工工艺要点 |
4.3 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锚固工艺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5 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空心板梁有限元分析 |
5.1 软件介绍 |
5.2 建模基本数据 |
5.3 静力荷载工况分析 |
5.4 移动荷载工况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空心板梁桥工程应用评估 |
6.1 工程概况 |
6.2 加固方案设计 |
6.3 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施工工艺 |
6.4 加固后荷载试验评估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中小跨径梁桥装配化形式与组合梁桥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预制装配中小跨径梁桥主要形式及发展 |
1.2.2 中小跨径PC梁桥承载性能研究 |
1.2.3 钢板组合梁桥承载性能研究 |
1.2.4 现有研究的不足 |
1.3 本文的研究工作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中小跨径公路梁桥装配化结构形式研究 |
2.1 概述 |
2.2 装配化梁桥基本结构形式研究 |
2.2.1 桥梁工业化概念 |
2.2.2 装配化梁桥基本结构形式研究 |
2.3 中国传统预制装配式中小跨径桥梁结构形式 |
2.3.1 先张法PC板梁桥 |
2.3.2 后张法PC T梁桥 |
2.3.3 后张法PC小箱梁桥 |
2.4 中小跨径混凝土梁桥新结构形式研究 |
2.4.1 先张法工字形PC组合梁桥 |
2.4.2 先张法PC大 T梁桥 |
2.4.3 先张法PC U形组合梁桥 |
2.5 中小跨径钢混组合梁桥新结构形式研究 |
2.5.1 冷弯卷边U型钢组合梁桥 |
2.5.2 钢板组合梁桥 |
2.5.3 钢管混凝土组合桁梁桥 |
2.5.4 钢箱组合梁桥 |
2.6 装配化中小跨径梁桥结构选型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组合梁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
3.1 概述 |
3.2 单元分析 |
3.2.1 混凝土单元选取 |
3.2.2 钢板梁单元选取 |
3.3 材料本构模型 |
3.3.1 ABAQUS弹塑性分析 |
3.3.2 钢材本构模型 |
3.3.3 混凝土本构模型 |
3.4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模拟 |
3.4.1 钢筋混凝土模拟 |
3.4.2 预应力钢筋模拟 |
3.5 钢-混界面模拟 |
3.5.1 栓钉模拟方法 |
3.5.2 界面接触模拟方法 |
3.6 钢板梁有限元模型验证 |
3.6.1 试验简介 |
3.6.2 有限元模型 |
3.6.3 有限元计算结果验证 |
3.7 钢筋混凝土梁有限元模型验证 |
3.7.1 试验简介 |
3.7.2 有限元模型 |
3.7.3 有限元计算结果验证 |
3.8 钢板组合梁有限元模型验证 |
3.8.1 试验简介 |
3.8.2 有限元模型 |
3.8.3 试验对比验证 |
3.8.4 试验对比验证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钢板组合梁桥承载能力研究 |
4.1 概述 |
4.2 简支钢板组合梁初步设计 |
4.2.1 美国钢板组合梁SMDI通用图分析 |
4.2.2 简支钢板组合梁初步设计 |
4.3 钢板组合梁单梁受力性能研究 |
4.3.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4.3.2 计算结果分析 |
4.3.3 理论计算分析 |
4.4 简支钢板组合梁桥受力性能研究 |
4.4.1 荷载工况 |
4.4.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4.4.3 车辆荷载作用下钢板组合梁桥受力性能分析 |
4.4.4 车辆荷载作用下钢板组合梁破坏过程分析 |
4.5 双主梁、多主梁钢板组合梁全桥受力性能对比研究 |
4.5.1 双主梁设计概况 |
4.5.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4.5.3 双主梁钢板组合梁桥破坏路径分析 |
4.5.4 双主梁、多主梁破坏路径对比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PC组合梁承载性能研究 |
5.1 概述 |
5.2 试验设计 |
5.2.1 试验梁设计 |
5.2.2 试验梁制作及加载方案 |
5.3 试验结果分析 |
5.3.1 预应力摩擦损失 |
5.3.2 荷载-挠度关系 |
5.3.3 跨中混凝土应变 |
5.3.4 裂缝分析 |
5.3.5 试验梁破坏形态 |
5.4 受弯性能计算分析 |
5.4.1 刚度计算 |
5.4.2 预应力损失计算 |
5.4.3 裂缝宽度计算 |
5.4.4 开裂弯矩计算 |
5.4.5 抗弯承载能力计算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组合梁桥技术经济性分析 |
6.1 概述 |
6.2 中小跨径梁桥经济性分析方法 |
6.3 PC组合梁经济性分析 |
6.4 钢板组合梁经济性分析 |
6.5 组合梁桥技术性分析 |
6.5.1 施工便利性 |
6.5.2 构件更换快速性 |
6.5.3 质量可控性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本文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成绩 |
致谢 |
(6)既有PC桥梁上部结构加固方法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钢筋混凝土桥梁常见病害及加固方法 |
2.1 混凝土桥梁常见病害 |
2.1.1 简支板桥 |
2.1.2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板 |
2.1.3 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 |
2.1.4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 |
2.2 混凝土桥梁常用加固方法 |
2.2.1 增大截面法 |
2.2.2 粘贴碳纤维加固法 |
2.2.3 粘贴钢板加固法 |
2.2.4 体外预应力加固法 |
2.2.5 综合加固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增大截面法加固应用研究 |
3.1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桥 |
3.1.1 空心板尺寸及有限元计算约定 |
3.1.2 弯矩计算分析 |
3.1.3 挠度计算分析 |
3.1.4 裂缝及应力计算分析 |
3.2 预应力混凝土T梁桥 |
3.2.1 T梁尺寸 |
3.2.2 弯矩计算分析 |
3.2.3 挠度计算分析 |
3.2.4 裂缝及应力计算分析 |
3.3 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 |
3.3.1 箱梁尺寸 |
3.3.2 弯矩计算分析 |
3.3.3 挠度计算分析 |
3.3.4 裂缝及应力计算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粘贴法加固应用研究 |
4.1 粘贴碳纤维布法加固 |
4.1.1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桥 |
4.1.2 预应力混凝土T梁桥 |
4.2 粘贴钢板法加固 |
4.2.1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桥 |
4.2.2 预应力混凝土T梁桥 |
4.2.3 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体外预应力法加固应用研究 |
5.1 预应力混凝土T梁桥 |
5.1.1 工程概况及仿真模拟 |
5.1.2 加固前后应力分析 |
5.1.3 加固前后挠度分析 |
5.1.4 加固前后裂缝分析 |
5.2 预应力混凝土刚构桥 |
5.2.1 桥梁加固前受力分析 |
5.2.2 桥梁加固后受力分析 |
5.2.3 加固前后对比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综合法加固应用分析 |
6.1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桥(增大截面+粘贴钢板) |
6.1.1 弯矩计算分析 |
6.1.2 挠度计算分析 |
6.1.3 裂缝及应力计算分析 |
6.2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桥(增大截面+粘贴碳纤维) |
6.2.1 弯矩计算分析 |
6.2.2 挠度计算分析 |
6.2.3 裂缝及应力计算分析 |
6.3 预应力混凝土T梁桥(增大截面+粘贴钢板) |
6.3.1 弯矩计算分析 |
6.3.2 挠度计算分析 |
6.3.3 裂缝及应力计算分析 |
6.4 预应力混凝土T梁桥(增大截面+粘贴碳纤维) |
6.4.1 弯矩计算分析 |
6.4.2 挠度计算分析 |
6.4.3 裂缝及应力计算分析 |
6.5 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增大截面+粘贴钢板) |
6.5.1 弯矩计算分析 |
6.5.2 挠度计算分析 |
6.5.3 裂缝及应力计算分析 |
6.6 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增大截面+粘贴碳纤维) |
6.6.1 弯矩计算分析 |
6.6.2 挠度计算分析 |
6.6.3 裂缝及应力计算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结论及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超强高韧性树脂钢丝网混凝土及预应力简支梁桥加固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超强高韧性树脂钢丝网混凝土加固预应力简支梁桥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 |
1.2.1 桥梁常用加固方法 |
1.2.2 树脂混凝土基材增韧研究现状 |
1.2.3 钢(铁)丝网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
1.2.4 混凝土结构疲劳研究现状 |
1.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技术思路 |
第2章 公路空心板梁应用及病害发生机理分析 |
2.1 引言 |
2.2 空心板桥应用 |
2.3 公路空心板桥病害类型与病害因素分析 |
2.3.1 公路空心板桥病害类型 |
2.3.2 公路空心板桥典型病害因素分析 |
2.4 中小跨径桥梁病害管理及评价系统的编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超强高韧性树脂混凝土基材试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基材力学性能 |
3.2.1 最佳配合比 |
3.2.2 强度及弹模随养护时间变化研究 |
3.2.3 强度及弹模随温度变化研究 |
3.2.4 接触面积及气泡敏感性(粘结性能)研究 |
3.2.5 极限拉压应变试验研究 |
3.2.6 弹性模量试验研究 |
3.2.7 收缩特性试验研究 |
3.2.8 反应温度及反应热膨胀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材增韧及超强高韧性树脂混凝土钢丝网板缩尺试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基材纤维增韧研究 |
4.2.1 立方体劈裂抗拉强度正交试验 |
4.2.2 纤维最优添加量下基本性能研究 |
4.3 超强高韧性树脂混凝土钢(铁)丝网增韧研究 |
4.3.1 高强双向隔波弯曲钢丝网增韧试验研究 |
4.3.2 高强双向隔波弯曲铁丝网增韧试验研究 |
4.4 板四点弯曲承载能力分析 |
4.5 板合理配筋率及足尺梁试验配筋率 |
4.5.1 薄板的配筋率 |
4.5.2 复合材料加固预应力空心板梁的最小配筋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HTRCS加固足尺预应力空心板静载试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足尺梁混凝土及钢筋参数试验 |
5.2.1 混凝土抗压强度及弹模试验 |
5.2.2 钢筋力学性能参数 |
5.3 1#梁室内静载试验研究 |
5.3.1 对比梁参数及制作 |
5.3.2 加载方法 |
5.3.3 试验测试内容及流程 |
5.3.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4 2#梁室内静载试验研究 |
5.4.1 试件设计及试件参数 |
5.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5 3#梁室内静载试验研究 |
5.5.1 试件设计及试件参数 |
5.5.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6 4#梁室内静载试验研究 |
5.6.1 试件设计及试件参数 |
5.6.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7 施工工艺总结 |
5.8 本章小节 |
第6章 HTRCS加固足尺预应力空心板抗弯性能理论分析 |
6.1 引言 |
6.2 材料本构及截面转化 |
6.3 加固空心板钢丝网最大配筋率 |
6.4 加固空心板正常使用状态计算 |
6.5 加固后空心板承载力极限状态计算 |
6.5.1 破坏模式及基本假设 |
6.5.2 计算程序及实用计算方法 |
6.5.3 计算结果 |
6.6 HTRCS加固足尺预应力空心板桥横向整体性研究 |
6.6.1 研究现状 |
6.6.2 加固方案 |
6.6.3 加固前荷载横向分布计算 |
6.6.4 加固后荷载横向分布计算 |
6.6.5 加固前后影响线对比及实桥计算 |
6.6.6 结论 |
6.7 本章小节 |
第7章 HTRCS加固足尺预应力空心板疲劳性能研究 |
7.1 引言 |
7.2 公路交通量增长预测 |
7.2.1 灰色系统预测 |
7.2.2 某高速公路交通量实测 |
7.2.3 重载交通高速公路交通量增长预测 |
7.3 公路疲劳荷载谱 |
7.3.1 疲劳荷载谱 |
7.3.2 公路桥梁荷载谱 |
7.3.3 重载公路交通疲劳荷载车辆模型 |
7.3.4 不同典型疲劳车下内力弯矩幅比较分析 |
7.4 足尺加固梁疲劳试验研究 |
7.4.1 疲劳荷载上下限 |
7.4.2 加载方法 |
7.4.3 试验测试内容及流程 |
7.4.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 |
8.2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附录 1-空心板计算全过程分析程序 |
附录 2-实用加固系统程序设计 |
附2.1 引言 |
附2.2 实用加固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
附2.2.1 编制思路 |
附2.2.2 技术框架图简介 |
附2.2.3 界面介绍 |
附2.3 小结 |
(8)高速公路预制空心板结构性裂缝机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的重要性和目的 |
1.2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桥的应用现状 |
1.3 我国空心板梁桥中存在的纵向裂缝 |
1.4 预应力空心板纵向裂缝研究现状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思路及内容 |
第2章 预制纵向空心板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其机理 |
2.1 预应力空心板纵向板裂缝的一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
2.2 底板纵向裂缝对空心板板梁桥结构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混凝土裂缝控制的理论计算 |
3.1 混凝土自约束应力的计算 |
3.2 混凝土外约束应力的计算 |
3.3 控制温度裂缝的条件 |
第4章 空心板梁桥纵向裂缝研究试验 |
4.1 工程概况及布置图 |
4.2 试验过程采集的结果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预应力空心板有限元分析 |
5.1 空心板桥三维仿真计算 |
5.2 混凝土弹性模量不同时,底板厚度变化产生的底板应力 |
5.3 钢束张拉力不同时,底板厚度变化产生的底板应力 |
5.4 空心板整桥在底板厚度变化时的应力变化 |
5.5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装配式预应力空心板桥结构的设计与数值模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不同截面形式桥梁的特点 |
1.3 空心板桥梁的发展过程与形式 |
1.3.1 空心板梁桥的发展过程 |
1.3.2 空心板梁桥的形式 |
1.4 预应力空心板桥的研究现状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预应力空心板桥梁结构的设计理论 |
2.1 荷载的作用 |
2.1.1 永久作用 |
2.1.2 可变作用 |
2.1.3 作用效应组合 |
2.2 空心板结构的截面特性计算 |
2.3 预应力空心板桥的荷载横向分布理论 |
2.4 预应力钢筋数量的估算 |
2.4.1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估算预应力钢筋 |
2.4.2 按正常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估算预应力钢筋 |
2.5 预应力损失计算 |
第3章 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空心板桥梁的设计 |
3.1 设计资料 |
3.2 横断面尺寸拟定与毛截面几何特性计算 |
3.3 主梁内力计算 |
3.3.1 永久荷载内力计算 |
3.3.2 可变荷载内力计算 |
3.3.3 内力组合 |
3.4 预应力钢筋面积的估算及布置 |
3.4.1 预应力钢筋面积估算 |
3.4.2 预应力钢束布置 |
3.5 抗弯及抗剪强度验算 |
3.5.1 换算截面几何特性计算 |
3.5.2 正截面强度计算 |
3.5.3 斜截面强度验算 |
3.6 预应力损失计算 |
3.7 预应力空心板梁不同状态下的应力验算 |
3.7.1 空心板截面短暂状态应力验算 |
3.7.2 空心板截面持久状况应力验算 |
3.7.3 空心板截面混凝土主应力验算 |
3.8 挠度设计计算 |
第4章 预应力空心板桥的ANSYS 模拟计算 |
4.1 有限元基本理论 |
4.1.1 有限元计算过程 |
4.1.2 虚功原理 |
4.1.3 空间有限元基本理论 |
4.2 预应力空心板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2.1 钢筋混凝土有限元模型的分类 |
4.2.2 不同单元的连接方法 |
4.2.3 预应力施加的模拟方法 |
4.2.4 预应力空心板整体模型的建立 |
4.3 计算结果 |
4.3.1 各片主梁荷载横向分布影响线 |
4.3.2 预应力反拱挠度计算结果 |
4.3.3 公路 I 荷载作用下铰缝受力结果 |
4.3.4 不同铺装厚度对荷载横向分布的影响 |
第5章 预应力空心板桥梁的施工过程与工艺研究 |
5.1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预制准备工作 |
5.2 先张法预应力钢筋的张拉 |
5.3 混凝土的浇筑 |
5.4 预应力的放张 |
5.5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的架设 |
5.6 桥面铺装 |
5.7 伸缩缝安装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预制空心板桥底板纵向开裂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的意义 |
1.2 空心板桥的发展过程 |
1.2.1 空心板桥的设计发展过程 |
1.2.2 空心板桥施工发展过程 |
1.3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桥的应用现状及特点 |
1.3.1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桥的应用现状 |
1.3.2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的特点 |
1.4 我国现役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桥的病害及原因 |
1.5 预制空心板桥纵向开裂研究现状 |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思路及内容 |
第二章 混凝土裂缝理论 |
2.1 混凝土材料相关性能 |
2.1.1 混凝土的组成 |
2.1.2 混凝土的收缩徐变 |
2.1.3 混凝土的热性能特征值 |
2.1.4 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和极限拉伸应变 |
2.2 裂缝的基本理论 |
2.2.1 变形裂缝理论 |
2.2.2 微观裂缝理论 |
2.2.3 荷载裂缝理论 |
2.2.4 国内外裂缝控制标准 |
第三章 预应力空心板桥开裂原因分析 |
3.1 引言 |
3.2 空心板桥开裂原因分析 |
3.2.1 设计方面的原因 |
3.2.2 材料方面的原因 |
3.2.3 施工方面的原因 |
3.2.4 通车运营阶段的影响 |
3.3 小结 |
第四章 空心板结构有限元数值分析 |
4.1 空心板桥平面杆系有限元计算 |
4.1.1 平面杆系有限元计算概况 |
4.1.2 计算结果 |
4.2 空心板桥三维仿真计算 |
4.2.1 车辆荷载对空心板板底应力影响 |
4.2.2 底板厚度变化对空心板板底应力的影响 |
4.2.3 顶底板温差对空心板板底应力的影响 |
4.3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30m预应力空心板桥先张法施工工艺浅谈(论文参考文献)
- [1]在役预应力混凝土桥梁钢束应力状态确定及加固设计方法研究[D]. 郭文龙. 长安大学, 2021
- [2]特大跨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拱上构造设计研究[D]. 饶文涛.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3]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桥限载取值试验与数值分析[D]. 曹体礼.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4]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空心板梁桥应用技术研究[D]. 吴继康.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9(07)
- [5]中小跨径梁桥装配化形式与组合梁桥承载力研究[D]. 高诣民. 长安大学, 2018(01)
- [6]既有PC桥梁上部结构加固方法应用研究[D]. 许政. 长安大学, 2016(05)
- [7]超强高韧性树脂钢丝网混凝土及预应力简支梁桥加固理论研究[D]. 严猛.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6)
- [8]高速公路预制空心板结构性裂缝机理探讨[D]. 阮林旺. 武汉理工大学, 2013(S2)
- [9]装配式预应力空心板桥结构的设计与数值模拟分析[D]. 李月姝. 吉林大学, 2010(05)
- [10]预制空心板桥底板纵向开裂原因分析[D]. 朱华超. 重庆交通大学, 2009(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