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风神股份、三元股份 预告业绩(论文文献综述)
彭颖[1](2018)在《基于卡尔曼滤波的制造业上市公司三维财务风险预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制造业上市公司代表着制造业中的先进企业,其财务风险是生产经营过程中一切风险的集中体现。传统的财务风险预警研究大多采用统计模型和人工智能模型仅仅从截面数据的角度构建模型,主要针对财务报表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等方面进行静态预警,缺乏有效的预警定位,不利于对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的综合考量。因此,有必要从时间维度上充分考虑制造业上市公司陷入财务风险的渐进过程,利用卡尔曼滤波对非平稳时间序列数据预测的高精度性优势,综合分析制造业上市公司三维财务风险预警的警源、警兆和警级,构建经营维、投资维和筹资维三维财务风险预警定位体系,给出制造业上市公司现警情后的可供选择的风险防控对策,为制造业上市公司、证券市场和利益相关者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本文依据拉帕波特价值评估模型、哈佛分析框架等理论,搭建制造业上市公司三维财务风险预警的理论框架,并综合运用卡尔曼滤波模型、面板数据分析法和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出制造业上市公司“三维财务风险监测指数模型——三维财务风险预警指数模型——三维财务风险预警定位模型——三维财务风险预警仿真模型”的预警框架体系。在此基础上,分别从经营维、投资维和筹资维三个维度,测度了三维财务风险监测指数和基于卡尔曼滤波对财务风险预警指数,并针对制造业上市公司三维财务风险进行预警定位。最后,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绘制三个维度财务风险的“风险地图”,模拟仿真关键财务变量作用下三维财务风险的变化趋势,并有针对性地给出各个维度可能的风险点和预警防控对策。本文为制造业上市公司加强财务风险管理提供了科学可行的预警模式和技术工具,对企业做出正确的预警防控对策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具体而言,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构建了制造业上市公司三维财务风险监测指数测度模型。通过对经营维、投资维和筹资维三个维度的财务风险的识别,设计了三维财务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并采用功效系数法对行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进行预处理,熵权法对各维度财务风险指标进行赋权,基于线性加权求和法构建了制造业上市公司三维财务风险监测指数模型。(2)构建了基于卡尔曼滤波的制造业上市公司三维财务风险预警指数模型并界定预警阈值。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状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累积变化,在对制造业上市公司三维财务风险实时监测的基础上,通过发现其风险征兆,利用卡尔曼滤波算法刻画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由健康运营、到财务风险、财务危机、直到破产等一系列财务风险过程演变的动态轨迹。(3)测度了制造业上市公司三维财务风险预警指数。本研究应用MATLAB编写M程序,实现了制造业上市公司三维财务风险预警的卡尔曼滤波器的计算及可视化效果。并应用均方误差最小对模型进行参数辨识,得出最合适的协方差矩阵。同时,根据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级别,划分出预警阈值。把应用滤波模型所得到的预测结果与真实状态值进行比较,从预测精度和模型分类识别能力方面检验卡尔曼滤波的拟合效果。实证结果表明,基于卡尔曼滤波的动态预警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和动态校正的功能,是优于现有判别技术的预警模型。(4)提供了制造业上市公司发生三维财务风险预警后可供选择的预警防控对策。运用系统结构决定系统功能的原理,对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营风险、投资风险和筹资风险绘制出因果关系图和流位流率图,仿真分析了制造业上市公司不同风险点对三维财务风险的影响,并给出了可供选择的预警防控对策。本文对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的理论和模型方法的研究,拓展了财务风险研究的维度和动态预警评价的理论,提供了基于卡尔曼滤波的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动态预测的可操作化流程,从动态监测的视角对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进行实时动态跟踪预测,基于卡尔曼滤波模型对制造业上市公司三维财务风险进行动态阈值界定,整合经营维、投资维和筹资维三维财务风险子系统实现风险动态定位,通过模拟仿真关键财务变量对各个维度财务风险的影响,给出了制造业上市公司切实可行的预警防控对策。
李碧君[2](2017)在《会计稳健性对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成本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会计信息质量一直是会计界关注的焦点,企业的外部投资者对企业信息的风险程度越来越重视,投资者会要求企业信息更加真实、透明和公开化,从而掀起了人们对会计稳健性新一轮的重视。就目前国内的发展形势而言,股权融资是企业筹集资金的主要途径,股权融资成本成为财务管理领域的重要概念之一。股权融资成本的高低,会受到企业多方面的影响。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也是影响股权融资成本的重要因素。因此会计稳健性会对股权融资成本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具体是通过哪些因素对其产生影响,即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就是探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及二者间的路径。本文首先对相关领域的理论及文献综述的相关内容进行理论分析。然后提出以股票流动性、公司价值和公司治理作为会计稳健性和股权融资成本的中间介质,通过建立VAR模型,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检验会计稳健性是否能够通过股票流动性、公司价值和公司治理对股权融资成本产生传导作用并且对会计稳健性和股权融资成本二者间关系进行分析。以在沪深两市进行交易的A股作为研究对象,选取2006年1月-2016年9月作为样本区间,采用季度数据,经过数据的整理和筛选总共选择了1165家样本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经实证检验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稳健性普遍存在,并且成为我国上市企业财务报告不可或缺的特征之一。股票流动性在会计稳健性与股权融资成本的关系中具有中介效应,会计稳健性正向影响“股票流动性”进而降低股权融资成本。公司价值在会计稳健性与股权融资成本的关系中具有中介效应,会计稳健性正向影响“公司价值,,进而降低股权融资成本。会计稳健性与公司治理的因果关系倒置,且公司治理与股权融资成本不存在因果关系。最后进行了基于房地产行业的检验。选择2016年我国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检验样本,运用横向对比的方法对会计稳健性水平和股权融资成本间呈负相关这一结论进行验证。
张艺琼[3](2016)在《股权性质、代理成本与碳信息披露质量 ——来自重污染行业的经验证据》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全球极端气候频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环境问题再次升温,减少碳排放、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逐步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在环境治理与碳减排背景下,企业有效地衡量和披露碳排放信息成为其实施碳管理、履行环境责任的重要方式。我国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导致代理问题凸显,由此引发的代理成本成为企业信息披露的重要动因。碳信息披露作为当今企业信息披露的重要部分,其披露质量与企业代理成本是否存在紧密的关系?企业代理成本与碳信息披露质量相关程度究竟如何?企业股权性质对二者关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基于此,本文着重探讨了上市公司代理成本与碳信息披露质量的相关性,为提高企业碳信息披露水平,完善企业公司治理机制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本文基于国内外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研究成果及相关理论基础,以我国重污染行业沪市A股上市公司2012-2014年相关指标数据为样本,选用随机效应的Tobit模型,运用Stata12.0实证检验了股权代理成本和债务代理成本对碳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当前我国重污染行业碳信息披露质量普遍不高,缺乏有效定量披露,企业碳减排管理机制不完善;(2)企业代理成本与碳信息披露质量呈显着负相关关系,即:股权代理成本与债务代理成本越低,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越高;(3)相比非国有企业,代理成本较高的国有企业更可能披露质量较差的碳信息报告。据此,降低企业代理成本,健全碳信息披露的制度,强化各方对上市公司的碳排放监管力度能够促进公司碳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
文梦涓[4](2013)在《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对市值管理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摘要:在股权分置改革的大背景下,上市公司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基于市值的管理,市值管理成为新的研究与实践的课题。但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弱有效性以及信息的不对称性,投资者与企业相互了解、良性互动途径和方法少等原因造成上市公司内在价值与外在市场表现关联度低。投资者关系管理是解决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偏差问题的有力武器。它有助于提高投资者对公司的认可度,减少信息不对称,纠正市场估值偏差,促成融资行为,也有利于增强市场信心,同时反作用于提高公司的决策科学性,使内部价值与市场反应统一,增强价值实现的能力。本文在介绍投资者关系管理和市值管理相关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市值管理绩效综合度量指标,并构建了网站投资者关系管理指数,借助SPSS软件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投资者关系管理与市值管理绩效正相关。其中,投资者关系管理的三个构成维度(信息披露指数,沟通互动活动指数,组织管理保障指数),信息披露指数与市值管理绩效相关性不显着,未能通过显着性检验,沟通互动活动指数,组织管理保障指数与市值管理绩效正相关。最后,从研究结论出发,提出提高市值管理绩效的方法。
宋华雨[5](2013)在《我国上市公司成本粘性问题研究 ——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视角》文中研究指明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比较重要的部分,涉及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行为。加强成本管理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对企业成本管理的研究也是会计界研究的重点领域。近年来,学者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成本随业务量的变动并不是传统成本性态理论中的线性关系,成本的边际变化率在业务量的不同变化方向上有着不对称性,即成本粘性。所谓边际变化率的不对称性,是指当业务量降低时,成本的减少额要小于同等业务量上升时成本的增加额。这引起了我们对于传统会计理论中成本性态的假设的新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成本粘性现象的发生,成本粘性的影响因素又有哪些,学者们对此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是并没有的出一致的结论。对于成本粘性动因的研究主要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成本粘性是管理者进行成本管理行为的结果,因此管理者的主观行为对于成本粘性会有影响,但是目前学者们对于管理者行为影响成本粘性的研究大多数停留在理论阶段,很少有学者对管理者行为影响成本粘性进行实证研究。本文引入行为财务学理论,并采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对成本粘性的影响。本文在对相关理论以及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行为财务学的视角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成本粘性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假设,以2006-2011年我国沪、深A股市场上1337家上市公司样本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1)我国上市公司存在成本粘性;(2)随着时间的增加,成本粘性会呈现反转性的特征;(3)管理者过度自信会使公司成本粘性增大;(4)管理者过度自信对成本粘性的反转性有抑制作用。本文以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研究企业的成本粘性,有利于管理者对成本性态有一个更加充分的理解,从而能够更准确地预测不同经营环境下成本的变动情况,从而做出更加正确的经营管理决策,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
张诗淇[6](2013)在《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对过度投资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司投资活动为公司成长和未来现金流增长提供了基础,管理者的投资行为正确与否会对公司价值产生直接影响,然而在现实的经营管理活动中部分公司总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非效率投资行为。一般理论研究认为,多种因素会造成公司非效率投资行为,比如投资决策者自身知识与能力的局限、未能全面掌握市场信息、市场环境变化以及决策者的自利行为等等,都会造成公司的非效率投资行为。国内外学者对公司的投资决策活动开展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这些研究基本都建立在传统金融理论的基础之上,在研究公司投资决策活动的众多影响因素时并没有考虑到管理者的心理特征。事实上,管理者在做投资决策时的心理特征也会影响投资决策。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管理者投资决策行为时需要结合行为公司财务,考虑管理者的心理特征,尤其是管理者过度自信心理特征对公司投资决策活动的影响。一、研究目的长期以来,关于公司投资决策的研究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从相关文献来看,国内外学者对公司的投资决策活动开展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但这些研究基本都建立在传统金融理论的基础之上,在研究公司投资决策活动的众多影响因素时忽略了管理者的心理特征。行为金融理论研究主要是从资本市场非完全有效、投资者和管理者非理性的角度来研究公司的投资决策行为。本文从行为公司财务的角度,实证检验了管理者的心理特征,尤其是过度自信心理对公司过度投资的影响,期望能够揭示管理者心理特征与过度投资的关系,为解释现实活动中的公司非效率投资行为提供理论参考,同时为促进公司投资的有效性以及公司经营中管理者的选择、激励和制约机制等提供建议和帮助。二、研究内容本文结合国内外学者对公司过度投资问题的相关研究,引入了行为财务理论,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管理者心理特征的角度,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过度投资的影响,并进一步将国有上市公司和民营上市公司进行对比研究;此外,本文还将管理者个人特征作为过度自信程度差异性的替代变量,检验了管理者过度自信程度差异性对过度投资的影响。全文共分为五章,各章的内容依次如下: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本文的创新点。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首先对过度自信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其次对过度投资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再次对管理者过度自信对过度投资影响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最后进行了研究述评。第三章是研究设计。首先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构想,从行为财务理论的角度出发,在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对过度投资行为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区分产权性质,研究国有及民营上市公司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心理偏差对过度投资的影响;然后针对本文的研究构想,选取了制造业上市公司2052个样本,其中国有上市公司样本1308个,民营上市公司样本744个;再次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设,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变量;最后对本文的研究模型进行了设定。第四章是实证分析。首先是对过度投资的计量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为后来的实证检验提供计量基础;其次,对本文的五个研究模型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并对结果进行了解释。第五章是研究结论及展望。从实证结果来看,本文的研究模型得到了较好的预测效果,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实证结果显示:(1)我国上市公司的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过度投资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2)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公司具有更高的投资一现金流敏感度,当公司的现金流量水平较高时,更容易导致公司的过度投资支出。(3)与民营上市公司相比,国有上市公司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更倾向于过度投资。(4)与民营上市公司相比,在现金流充裕时,国有上市公司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更倾向于过度投资。(5)本文在对国有和民营上市公司进行研究时,引入了公司治理变量,发现公司治理变量在两种不同性质的公司中对过度投资行为的影响具有差异性:一是国有上市公司两职合一与过度投资正相关,但是没有通过显着性检验,而民营上市公司两职合一与过度投资在10%的水平下正相关,会促进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二是国有上市公司中独立董事比例与过度投资在10%的水平下负相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民营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比例与过度投资呈正相关关系,但没有通过显着性检验,难以对公司过度投资行为起到制约作用。三是国有上市公司高管持股比例与过度投资负相关,但没有通过显着性检验,民营上市公司高管持股可以显着抑制公司过度投资行为。(6)管理者过度自信程度的差异性会影响公司过度投资程度,结果发现在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前提下,过度投资显着集中在管理者为男性、年龄较小、管理者任职时间较短、横向社会资本和纵向社资本较多等特征的公司中。针对以上的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比较有针对性的建议,进而对本文存在的局限性及对未来的展望进行了分析。三、本文的主要贡献伴随着行为财务学研究的兴起,管理者行为特征,尤其是过度自信心理偏差成为了现代投资理论研究中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本文立足于行为财务理论,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心理偏差对公司过度投资的影响,并进一步将国有和民营上市公司进行对比研究,探讨管理者过度自信心理偏差在两类不同产权性质的公司中对过度投资的影响有何异同,期望为市场中非效率投资行为的解释提供理论参考。此外,本文还将管理者个人特征作为过度自信程度差异性的替代变量,尤其是引入横向社会资本和纵向社会资本这两个特征,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程度差异性对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的影响,从而能更好地认识公司过度投资行为。本文的主要贡献是:(1)本文引入了行为财务理论,从管理者心理特征的角度,研究公司的投资决策行为,探讨管理者过度自信心理偏差对公司过度投资的影响。此外,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心理会受到其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经历、社会资本等个人特征的影响,所以本文还从管理者个人特征的角度,以我国上市公司董事长的性别、年龄、任职时间、学历、教育背景、横向社会资本、纵向社会资本等个人特征作为管理者过度自信程度差异性的替代变量,研究管理者个人特征对公司过度投资的影响,丰富了现有的公司投资理论。(2)本文在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过度投资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国有和民营上市公司进行对比研究,探讨管理者过度自信心理偏差在两类不同产权性质的公司中对过度投资的影响有何异同。目前尚没有学者从行为公司财务角度,将国有及民营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问题进行对比研究,本文引入了公司治理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实证发现国有和民营上市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对过度投资的影响存在差异性,为市场中非效率投资行为的解释提供了参考依据,从而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公司经营管理实践。此外,本文还首次提出了横向社会资本和纵向社会资本两个董事长个人特征变量,并对公司过度投资受到董事长横向社会资本和纵向社会资本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
张丽琴[7](2013)在《基于博弈论的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步入低碳经济时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日益为社会所关注。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环境污染事故频发,从紫金矿业污染汀江,到中海油、中金岭南、升华拜克、北矿磁材等公司接连曝出重大污染问题。环境会计正是在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和重新审视传统会计对环境因素适应程度的基础上产生的,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环境会计的核心部分,它能够有效地反映资源利用和环境污染情况。鉴于此,有必要对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问题、原因和治理措施进行深入研究。本文首先以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为起点,选取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的526家重污染行业公司为样本,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计量方式、披露数量、披露质量进行了描述性分析;接着选择符合条件的157家上市公司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作为因变量,公司规模、盈利能力、财务杠杆、股权性质作为控制变量,媒体报道和政府监管作为自变量,构建多元回归模型,运用EXCEL和SPSS.17软件分析了政府监管和媒体报道对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存在披露方式混乱、披露信息缺乏可比性、非货币计量的信息居多、监督力度太小等问题。其次,立足于现状和问题,将博弈论引入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原因的研究当中,运用博弈矩阵、博弈树等分析方法,定量的找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中各方存在的利益关系以及影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要原因。其中,博弈分析分为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理论分析着重研究了上市公司与政府、上市公司之间、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上市公司与证监会以及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成本与收益等五对博弈关系;实证检验以紫金矿业“污染门”事件为例。在此基础上,结合理论与实证研究找出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最后,针对以上分析的结果,提出从政府立法层面、上市公司外部监管层面和上市公司内部治理层面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即健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法律法规和环境会计准则和审计体系;发挥证交所、公众、媒体等第三方监督作用;加强上市公司内部会计控制、改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等策略。
何莉珍[8](2012)在《沪深A股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市场反应研究》文中提出我国资本市场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外部投资者只能通过企业公开的财务报告来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因此,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上市公司必须聘请独立的第三方即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财务报表进行审计,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进行财务报表审计是一个市场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计师事务所、公司管理层以及公司股东形成一个相互制约的关系。股东大会作为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拥有选择会计师事务所的权力,但现实中,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流于形式,会计师事务所的选择都是由管理层决定。当管理层受到某种利益驱动时,管理层可利用聘请选择权,通过变更会计师事务所来达到其自利的目的。近年来,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现象越来越多,有些公司甚至在一年内频繁更换事务所,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变更会计师事务所背后很可能存在潜在的利益驱动,被审计公司管理层可能会通过变更事务所来规避不利的审计意见,或者以解聘来威胁注册会计师满足管理层盈余管理的目的,会计师事务所出于生存考虑,不得不与管理层合谋,这些都严重影响财务报表的审计质量,阻碍审计市场的健康发展。早在1993年中国证监会就明确规定:变更会计师事务所应当作为重大事件编制重大事件公告书向社会披露。对于这一重大事件,市场将做出如何反应,如果存在市场反应,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不同的变更原因是否会引起不同的市场反应。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有助于相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来保证资本市场和审计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还可以帮助广大投资者通过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这一事件获得更多的信息,以降低自身的信息不对称,保护自身的利益。本文主要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文章的研究意义和目的、对以往的研究进行总结评述。第二部分介绍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相关的理论知识,包括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第三部分介绍市场反应的相关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第四部分对我国2008年到2010年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上市公司的数量和信息披露情况进行了总结,结果显示,排除2009年会计师事务所合并浪潮的影响,三年的变更数基本持平,但相对于国外发达市场,变更数量还是偏多。对于信息、披露情况,总结发现我国对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事件披露内容不全面,披露制度不完善,披露的及时性差,原因披露不明确等。第五部分对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并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第六部分运用事件研究法进行实证研究,第七部分总结文章结论并给出建议。本文主要运用事件研究法对变更会计师事务所带来的市场反应进行研究,事件研究法是研究市场反应最常用的方法,主要计算研究事件窗口股票的超额收益率,进而得到市场对研究事项是否做出了反应。本文选取2008年到2010年三年中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以董事会公告日为事件日,得到如下结论:(1)在董事会公告日前后十个交易日,市场对变更会计师事务所事项反应很微弱,未达到显着性水平,且市场反应符号为正。(2)按上市公司不同情况对研究样本进行分组的研究,结果表明只有按照审计意见类型分组的市场反应有显着性差异,其余按财务状况分组和变更意愿分组的样本分组之间差异不显着。(3)将分组标准进行结合的研究,在按财务状况和审计意见分组的基础上,进一步按变更意愿分组,分析得到,市场中的投资者对变更前一年的审计意见类型的重视程度要高于财务状况和变更意愿,对于财务状况和变更意愿,投资者更注重财务状况。财务状况良好的上市公司和前一年为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其自愿变更会计师事务所会带来正的市场反应。通过以上一系列的研究,我认为我国资本市场还未达到半强势有效市场,受我国宏观政策的影响较大,公告信息的信息含量不足。研究结果显示对投资者最重要的变更原因的披露没有得到重视,这可能与我国的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有关,上市公司的公告中大多没有关于变更原因的有价值的信息。财务状况良好和标准审计意见公司自愿变更带来正的市场反应,证明我国投资者认为这两组公司自愿变更事务所有助于企业的发展,会提高企业的价值。针对以上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首先,要督促上市公司完善治理结构,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对审计活动起到监督作用。其次,要不断完善我国的信息披露制度,其中包括规范报告形式,规定报告的主要内容,加强实质性信息的公布;取消双重公告日制度,设立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专项报告制度;加强信息公告的及时性等。最后,要强化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增加实质性的处罚措施,保证信息披露制度能够更好的执行。
蒋奇[9](2012)在《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信息披露的有用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传统的财务报表已不能满足投资者的需要。投资者希望得到更多关于公司的非财务信息和前瞻性信息。随着这种需求的强烈化,管理层讨论与分析(Management Discussion and Analysis,下文简称MD&A)应运而生。MD&A提供了传统财务报表及其附注所无法提供的信息,赋予投资者通过管理层眼睛透视公司经济实质的机会,满足了投资者对信息的相关性和前瞻性的更高要求(李长青,2005)。SEC在1965年12月9日发布的招股说明书准备和编写指南中正式提出了MD&A。2002年世界通信等会计丑闻事件后,MD&A成为SEC应对安然会计丑闻后采取的重要修正措施。2005年,MD&A更被国际财务执行官协会主席Colleen Sayther认为是2004年财务执行官们应关注的十大财务报告问题之一。鉴于MD&A的重要性,我国在2002年也正式引入MD&A信息披露制度。经过2005年、2007年年报准则的重大修订,MD&A的披露内容和披露方式都得到极大的丰富。但由于起步时间晚于国外发达国家,我国学术界对于MD&A信息披露的研究相对国外要薄弱很多。因此对MD&A信息披露进行实证研究,特别是研究MD&A信息披露的有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直接关系到披露MD&A信息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本文首先对现有的MD&A信息披露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回顾和梳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MD&A信息披露的相关理论,对MD&A信息披露有用进行理论分析。其次对我国上市公司年报中MD&A信息披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在MD&A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着总体披露不够,个体披露差异很大;重历史信息,轻前瞻性信息;自愿性信息披露不足的现象。最后对MD&A信息披露有用性进行了实证检验,从MD&A的预测作用和短期市场效应两个方面来反映MD&A信息披露的有用性,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MD&A信息披露具有预测作用和短期市场效应,但不同的信息具有的预测作用和市场效应是有差异的。总之,上市公司披露的MD&A信息对投资者是有用的。研究结论支持了MD&A信息披露的必要性,为中国制定较为完善的MD&A信息披露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经验证据。最后,笔者根据我国MD&A信息披露现状的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一些改进和完善中国上市公司MD&A信息披露的建议,指出了本文研究的几点局限并对后续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赵一蕙,裘海亮[10](2010)在《711家公司预告业绩逾七成报喜 电子钢铁当 “先锋”》文中研究说明据上证报咨询统计,截至目前,共有711家上市公司预告上半年业绩情况。“报喜”公司达到548家,占比77%,目前中期业绩预告整体积极。电子、钢铁类公司上半年业绩普遍增长;但大型房企多未“发声”,而中小型房地产企业依靠以往的销售结算,业绩尚属可观。不过,由于部分行业作
二、风神股份、三元股份 预告业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风神股份、三元股份 预告业绩(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卡尔曼滤波的制造业上市公司三维财务风险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研究历程 |
1.3.2 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研究 |
1.3.3 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研究 |
1.3.4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的理论分析 |
2.1 制造业上市公司特征分析 |
2.1.1 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特征分析 |
2.1.2 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时空”特征分析 |
2.1.3 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三维”特征分析 |
2.2 制造业上市公司三维财务风险动态预警的理论分析 |
2.2.1 基于哈佛分析框架的财务风险动态传导理论分析 |
2.2.2 基于拉帕波特价值评估模型的财务风险三维预警理论分析 |
2.3 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动态预警的方法选择 |
2.3.1 财务风险动态预警模型类别解析 |
2.3.2 卡尔曼滤波模型方法解析 |
2.4 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动态预警模型框架设计 |
2.4.1 三维财务风险监测指标遴选模型 |
2.4.2 三维财务风险预警指数测度模型 |
2.4.3 三维财务风险预警定位模型 |
2.4.4 三维财务风险预警仿真模型 |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制造业上市公司三维财务风险监测指标遴选 |
3.1 制造业上市公司三维财务风险警兆识别 |
3.1.1 经营风险警兆识别 |
3.1.2 投资风险警兆识别 |
3.1.3 筹资风险警兆识别 |
3.2 制造业上市公司三维财务风险监测指标体系设计 |
3.2.1 三维财务风险监测指标选取思路 |
3.2.2 经营风险监测指标设计 |
3.2.3 投资风险监测指标设计 |
3.2.4 筹资风险监测指标设计 |
3.2.5 基于功效系数法的财务风险监测指标的预处理 |
3.3 制造业上市公司三维财务风险监测指标遴选程序与方法 |
3.3.1 三维财务风险监测指标遴选程序 |
3.3.2 三维财务风险监测指标遴选方法选择 |
3.4 制造业上市公司三维财务风险监测指标的时序处理 |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制造业上市公司三维财务风险动态预警模型构建 |
4.1 三维财务风险动态预警监测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 |
4.1.1 三维财务风险时间序列分析 |
4.1.2 三维财务风险状态空间模型 |
4.2 三维财务风险监测指数模型构建 |
4.2.1 基于熵权法的财务风险信号权重设定 |
4.2.2 三维财务风险监测指数模型构建 |
4.2.3 三维财务风险预警指数卡尔曼滤波适用条件检验 |
4.2.4 基于拟合优度检验的卡尔曼滤波协方差矩阵选择 |
4.3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三维财务风险动态预警指数模型构建 |
4.3.1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三维财务风险动态预警的流程 |
4.3.2 三维财务风险预警状态空间模型的最优平滑 |
4.3.3 三维财务风险动态预警指数模型构建 |
4.4 三维财务风险预警阈值界定 |
4.4.1 三维财务风险预警阈值界定标准 |
4.4.2 经营风险预警阈值界定 |
4.4.3 投资风险预警阈值界定 |
4.4.4 筹资风险预警阈值界定 |
4.5 卡尔曼滤波模型与LOGISTIC回归分析预警精度的比较分析 |
4.6 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定位的三维立方模型构建 |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证研究 |
5.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
5.1.1 数据来源 |
5.1.2 样本选择 |
5.2 制造业上市公司三维财务风险监测指标遴选 |
5.2.1 制造业上市公司三维财务风险监测指标预处理 |
5.2.2 制造业上市公司三维财务风险监测指标遴选结果 |
5.3 制造业上市公司三维财务风险监测指数测度与分析 |
5.3.1 制造业上市公司样本指标的时序处理 |
5.3.2 三维财务风险监测指数测度 |
5.3.3 三维财务风险预警指数卡尔曼滤波适用条件检验 |
5.3.4 基于拟合优度检验的卡尔曼滤波协方差矩阵选择 |
5.4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制造业上市公司经营风险预警指数测度与定位 |
5.4.1 经营风险预警指数测度 |
5.4.2 经营风险预警阈值测度 |
5.4.3 经营风险预警定位 |
5.5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制造业上市公司投资风险预警指数测度与定位 |
5.5.1 投资风险预警指数测度 |
5.5.2 投资风险预警阈值测度 |
5.5.3 投资风险预警定位 |
5.6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制造业上市公司筹资风险预警指数测度与定位 |
5.6.1 筹资风险预警指数测度 |
5.6.2 筹资风险预警阈值测度 |
5.6.3 筹资风险预警定位 |
5.7 制造业上市公司三维财务风险预警拟合效果分析 |
5.7.1 卡尔曼滤波模型预测精度分析 |
5.7.2 卡尔曼滤波模型分类识别能力检验 |
5.7.3 卡尔曼滤波与Logistic回归识别能力比较分析 |
5.8 基于三维立方模型的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定位 |
5.8.1 制造业上市公司三维财务风险预警指数测度 |
5.8.2 经营维度预警定位分析 |
5.8.3 投资维度预警定位分析 |
5.8.4 筹资维度预警定位分析 |
5.8.5 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三维预警定位 |
5.8.6 制造业样本上市公司三维财务风险预警配对比较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6章 制造业上市公司三维财务风险预警仿真及防控策略选择 |
6.1 制造业上市公司三维财务风险预警仿真模型的构建思路 |
6.2 制造业上市公司三维财务风险演化因果结构分析 |
6.2.1 经营风险预警子系统因果结构分析 |
6.2.2 投资风险预警子系统因果结构分析 |
6.2.3 筹资风险预警子系统因果结构分析 |
6.3 制造业上市公司三维财务风险预警仿真模型构建 |
6.3.1 经营风险预警子系统仿真模型构建 |
6.3.2 投资风险预警子系统仿真模型构建 |
6.3.3 筹资风险预警子系统仿真模型构建 |
6.3.4 三维财务风险预警总体模型构建 |
6.4 制造业上市公司三维财务风险预警仿真试验 |
6.4.1 情景一:经营风险预警仿真 |
6.4.2 情景二:投资风险预警仿真 |
6.4.3 情景三:筹资风险预警仿真 |
6.4.4 情景四: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仿真 |
6.5 制造业上市公司三维财务风险预警防控对策选择 |
6.5.1 经营风险预警防控对策选择 |
6.5.2 投资风险预警防控对策选择 |
6.5.3 筹资风险预警防控对策选择 |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研究项目 |
附录 |
附录 A Stata14.0 软件操作代码 |
附录 B Matlab软件编制的卡尔曼滤波操作代码 |
(2)会计稳健性对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成本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方法 |
1.3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1.3.1 本文的创新 |
1.3.2 本文的不足 |
2 文献综述 |
2.1 会计稳健性的存在性研究 |
2.2 股权融资成本的影响因素 |
2.3 会计稳健性对股权融资成本的影响 |
2.4 文献评述 |
3 会计稳健性与股权融资成本概述 |
3.1 会计稳健性概述 |
3.1.1 会计稳健性的概念界定 |
3.1.2 会计稳健性产生的原因 |
3.1.3 会计稳健性的计量模式 |
3.1.4 会计稳健性计量模型的评价 |
3.2 股权融资成本概述 |
3.2.1 股权融资成本的概念界定 |
3.2.2 股权融资成本的计量方法 |
3.2.3 股权融资成本计量方法的评价 |
4 理论基础及研究假设 |
4.1 会计稳健性对股权融资成本影响的理论基础 |
4.1.1 股票流动性学说 |
4.1.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4.1.3 委托代理理论 |
4.2 研究假设的提出 |
5 会计稳健性对股权融资成本影响因素实证检验 |
5.1 样本的选取与变量设计 |
5.1.1 样本的选取 |
5.1.2 变量设计 |
5.2 数据平稳性检验 |
5.3 实证检验与分析 |
5.4 格兰杰因果检验 |
5.5 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 |
5.6 结果分析 |
6 基于房地产行业的检验 |
6.1 检验样本的选取 |
6.2 样本检验 |
6.3 结果分析与启示 |
7 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3)股权性质、代理成本与碳信息披露质量 ——来自重污染行业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碳信息披露质量研究综述 |
1.2.2 代理成本与信息披露质量研究综述 |
1.2.3 股权性质与信息披露质量研究综述 |
1.2.4 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3.3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碳信息披露相关概述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述与界定 |
2.1.1 碳信息披露 |
2.1.2 代理成本 |
2.1.3 股权性质 |
2.2 企业碳信息披露理论基础 |
2.2.1 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碳信息披露 |
2.2.2 基于代理成本理论的碳信息披露 |
2.2.3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碳信息披露 |
2.2.4 股权性质、代理成本与碳信息披露质量的作用机理分析 |
第三章 实证研究设计 |
3.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3.1.1 代理成本与碳信息披露质量相关性 |
3.1.2 股权性质对代理成本与碳信息披露质量相关性的影响 |
3.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3.3 代理成本与碳信息披露质量的替代变量 |
3.3.1 被解释变量 |
3.3.2 解释变量 |
3.3.3 控制变量 |
3.4 研究模型构建 |
第四章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
4.1 描述性统计 |
4.1.1 碳信息披露指数描述性统计 |
4.1.2 相关变量描述性统计 |
4.2 变量间相关性分析 |
4.3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
4.3.1 第一类股权代理成本实证分析 |
4.3.2 第二类股权代理成本实证分析 |
4.3.3 债务代理成本实证分析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样本上市公司股票代码及简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对市值管理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价值管理研究综述 |
1.3.2 市值管理研究综述 |
1.3.3 投资者关系管理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
2 投资者关系管理和市值管理的理论基础 |
2.1 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定义与内涵 |
2.1.1 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定义 |
2.1.2 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内涵 |
2.2 市值管理的定义与内涵 |
2.2.1 市值管理的定义 |
2.2.2 市值管理的内涵 |
2.3 投资者关系管理对市值管理影响的理论基础 |
2.3.1 资本市场弱有效性 |
2.3.2 资本营销理论 |
3 投资者关系管理对市值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设计 |
3.1 研究假设的提出 |
3.1.1 投资者关系管理与市值管理 |
3.1.2 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的构成维度与市值管理 |
3.2 样本的选取与数据的来源 |
3.2.1 选取样本的方法 |
3.2.2 数据来源与搜集方法 |
3.3 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度量 |
3.3.1 投资者关系管理评价指数的选取依据 |
3.3.2 投资者关系管理评价指数的设计 |
3.4 市值管理的度量 |
3.4.1 市值管理综合指标的选取依据与基本要素选择 |
3.4.2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市值管理综合指数构建 |
4 投资者关系管理对市值管理影响的实证分析 |
4.1 研究设计 |
4.1.1 变量指标的选择及定义 |
4.1.2 模型的建立 |
4.2 样本描述性统计 |
4.2.1 投资者关系管理的描述性统计 |
4.2.2 其他指标描述性统计 |
4.3 投资者关系管理对市值管理影响的相关性分析 |
4.4 投资者关系管理对市值管理影响的回归检验 |
4.4.1 投资者关系管理指数回归结果及分析 |
4.4.2 投资者关系管理构成维度指数回归结果及分析 |
4.5 投资者关系管理对市值管理影响的稳健性检验 |
4.5.1 投资者关系管理指数稳健性检验结果及分析 |
4.5.2 投资者关系管理构成维度指数稳健性检验结果及分析 |
5 研究结论和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建议 |
5.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我国上市公司成本粘性问题研究 ——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 |
1.2.2 国内文献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1.4.1 拟解决的问题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框架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本章小结 |
第2章 理论基础以及假设提出 |
2.1 成本粘性理论 |
2.1.1 契约理论 |
2.1.2 效率理论 |
2.1.3 机会主义理论 |
2.2 行为财务学相关理论 |
2.2.1 期望理论 |
2.2.2 过度自信 |
2.3 研究假设的提出 |
2.3.1 我国上市公司成本粘性存在性的基本假设 |
2.3.2 我国上市公司成本粘性反转性的假设 |
2.3.3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于成本粘性存在性影响的假设 |
2.3.4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对成本粘性反转性影响的假设 |
第3章 实证研究设计 |
3.1 样本的选取及描述性统计 |
3.1.1 样本的选取 |
3.1.2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
3.2 变量的选取与确定 |
3.2.1 成本变量的选取——总成本 C |
3.2.2 业务量变量的选取——主营业务收入 S |
3.2.3 管理者过度自信衡量标准的变量选择 |
3.3 建立检验模型 |
3.3.1 我国上市公司成本粘性存在性的检验模型 |
3.3.2 我国上市公司成本粘性反转性的检验模型 |
3.3.3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于成本粘性影响的模型检验 |
3.3.4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于成本粘性的反转性影响模型检验 |
第4章 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
4.1 实证检验结果 |
4.1.1 我国上市公司成本粘性存在性的检验结果 |
4.1.2 我国上市公司成本粘性反转性的检验结果 |
4.1.3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对成本粘性影响的检验结果 |
4.1.4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对成本粘性反转性影响的检验结果 |
4.2 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
4.2.1 我国上市公司存在成本粘性 |
4.2.2.我国上市公司成本粘性具有反转性的特征 |
4.2.3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可以使成本粘性增大 |
4.2.4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对成本粘性反转性有抑制作用 |
第5章 政策建议 |
5.1 提高管理者自身素质 |
5.2 强化激励与约束机制 |
5.3 完善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 |
第6章 研究结论、局限性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局限性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对过度投资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过度自信的研究 |
2.1.1 过度自信概念的界定 |
2.1.2 管理者过度自信的表现 |
2.1.3 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影响因素 |
2.1.4 管理者过度自信的衡量 |
2.2 关于过度投资的研究 |
2.2.1 过度投资的界定 |
2.2.2 传统金融学对过度投资的解释 |
2.2.3 行为金融学对过度投资的解释 |
2.2.4 过度投资的衡量 |
2.3 关于管理者过度自信对过度投资影响的研究 |
2.3.1 理论研究 |
2.3.2 实证研究 |
2.4 研究述评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构想与说明 |
3.2 样本的选取 |
3.3 研究假设 |
3.3.1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过度投资 |
3.3.2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过度投资-现金流 |
3.3.3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过度投资—基于国有和民营上市公司对比的假设 |
3.3.4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过度投资-现金流—基于国有和民营上市公司对比的假设 |
3.3.5 管理者过度自信程度差异性与过度投资 |
3.4 变量的设定 |
3.4.1 被解释变量 |
3.4.2 解释变量 |
3.4.3 控制变量 |
3.5 研究模型的设定 |
4. 实证分析 |
4.1 过度投资模型的实证结果 |
4.1.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1.2 相关性分析 |
4.1.3 过度投资的回归结果 |
4.2 模型Ⅱ的实证检验 |
4.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2 相关性分析 |
4.2.3 回归分析 |
4.3 模型Ⅲ的实证检验 |
4.4 模型Ⅳ的实证检验 |
4.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4.2 相关性分析 |
4.4.3 回归分析 |
4.5 模型Ⅴ的实证检验 |
4.6 模型Ⅵ的实证检验 |
4.6.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6.2 相关性分析 |
4.6.3 回归分析 |
5. 研究结论及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3 研究局限性 |
5.4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7)基于博弈论的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路线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相关理论 |
2.3 博弈论 |
第三章 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及问题 |
3.1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分析 |
3.2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因素分析 |
3.3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四章 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成因的博弈分析 |
4.1 博弈论应用的合理性分析 |
4.2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博弈分析 |
4.3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成因分析 |
第五章 完善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策略研究 |
5.1 政府立法层面 |
5.2 上市公司外部监管层面 |
5.3 上市公司内部治理层面 |
第六章 总结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8)沪深A股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市场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 本文结构 |
2. 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相关理论基础 |
2.1 会计师事务所的定义 |
2.2 审计关系的产生与委托-代理理论 |
2.3 审计市场的相关理论 |
2.3.1 审计市场的委托-代理理论 |
2.3.2 审计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理论 |
3. 市场反应的相关理论基础 |
3.1 有效市场理论 |
3.1.1 有效市场的定义 |
3.1.2 有效市场的分类 |
3.2 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与股价变动的关系 |
4. 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现状分析 |
4.1 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数量分析 |
4.2 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披露时间情况 |
4.3 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原因披露情况 |
4.4 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信息披露的不足 |
5. 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市场反应研究设计 |
5.1 研究假设 |
5.2 研究方法 |
5.2.1 事件研究法原理 |
5.2.2 期望报酬率计算方法 |
5.2.3 本文计算步骤 |
5.3 样本选择 |
5.3.1 样本筛选 |
5.3.2 研究样本与控制样本的配对均值检验 |
5.4 样本数据来源 |
6. 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市场反应研究结果 |
6.1 研究样本与控制样本的市场反应 |
6.2 财务状况不同的公司的市场反应 |
6.3 审计意见类型不同的公司的市场反应 |
6.4 变更意愿不同的公司的市场反应 |
6.5 财务状况和变更意愿不同的公司的市场反应 |
6.6 审计意见类型和变更意愿不同的公司的市场反应 |
7. 结论与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本文的主要贡献和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9)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信息披露的有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框架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MD&A信息披露现状的研究 |
2.2 MD&A信息披露质量的原则和特征的研究 |
2.3 MD&A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研究 |
2.4 MD&A信息披露有用性的研究 |
2.4.1 MD&A信息披露的预测作用 |
2.4.2 MD&A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 |
2.5 MD&A信息披露中印象管理行为的研究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相关理论分析 |
3.1 MD&A信息披露研究的理论基础 |
3.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1.2 有效市场理论 |
3.1.3 信号传递理论 |
3.2 MD&A信息披露 |
3.2.1 MD&A信息披露的制度演进 |
3.2.2 MD&A信息披露的内容 |
3.3 MD&A信息披露有用的路径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上市公司MD&A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 |
4.1 研究设计 |
4.1.1 内容编码 |
4.1.2 评分标准 |
4.1.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2 结果分析 |
4.2.1 MD&A总体披露情况 |
4.2.2 各信息条目的披露情况 |
4.2.3 强制性信息与自愿性信息披露情况比较分析 |
4.2.4 历史性信息与前瞻性信息披露情况比较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MD&A信息披露有用性的实证研究 |
5.1 研究假设 |
5.2 研究设计 |
5.2.1 模型建立 |
5.2.2 变量设计与定义 |
5.2.3 样本的选择和数据来源 |
5.3 结果分析 |
5.3.1 MD&A中年度经营计划的披露现状 |
5.3.2 MD&A信息披露的预测作用 |
5.3.3 MD&A信息披露的短期市场效应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完善MD&A信息披露制度 |
6.2.2 完善MD&A信息披露监管制度 |
6.3 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 |
6.3.1 本文的局限 |
6.3.2 未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四、风神股份、三元股份 预告业绩(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卡尔曼滤波的制造业上市公司三维财务风险预警研究[D]. 彭颖.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1)
- [2]会计稳健性对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成本影响的研究[D]. 李碧君. 西安理工大学, 2017(02)
- [3]股权性质、代理成本与碳信息披露质量 ——来自重污染行业的经验证据[D]. 张艺琼. 西安石油大学, 2016(05)
- [4]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对市值管理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D]. 文梦涓. 中南大学, 2013(03)
- [5]我国上市公司成本粘性问题研究 ——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视角[D]. 宋华雨. 山东财经大学, 2013(09)
- [6]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对过度投资影响的实证研究[D]. 张诗淇. 西南财经大学, 2013(05)
- [7]基于博弈论的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D]. 张丽琴. 天津理工大学, 2013(S2)
- [8]沪深A股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市场反应研究[D]. 何莉珍. 西南财经大学, 2012(04)
- [9]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信息披露的有用性研究[D]. 蒋奇. 东华大学, 2012(07)
- [10]711家公司预告业绩逾七成报喜 电子钢铁当 “先锋”[N]. 赵一蕙,裘海亮. 上海证券报, 2010
标签:财务风险论文; 会计成本论文; 管理成本论文;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论文; 卡尔曼滤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