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肝部分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附72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陈金梅[1](2021)在《大黄灵仙方预防PTCSL术后结石早期复发及调节胆管炎症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肝胆管结石病术后复发率高,胆道感染是目前公认会导致结石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调节炎性信号通路控制炎症反应可改善胆管内环境,降低肝胆管结石病术后复发率。本研究通过临床上对肝胆管结石病PTCSL术后的患者进行大黄灵仙方干预治疗,分析患者临床疗效、预后及安全性,以评价大黄灵仙方在预防肝胆管结石病PTCSL术后早期复发及调节炎症反应的临床效果;并以改善胆管内环境为切入点,结合实验研究探讨大黄灵仙方改善胆管细胞炎症反应防治肝胆管结石病的作用机制。方法:(一)临床研究:选取80例诊断为肝内胆管结石并行PTCSL治疗后的患者,随机分为大黄灵仙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在PTCSL治疗后接受常规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大黄灵仙方治疗,连续用药三个月。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证候评分,以观察证候改善情况;用药前后监测炎症指标、肝功能指标,了解术后恢复情况及对有无肝胆管结石复发进行随访,最终评价该药物的临床疗效。(二)实验研究:将SD大鼠胆管上皮细胞分为9组:第1组(正常对照组)、第2组(LPS模型组)、第3组(LPS+中药组)、第4组(LPS+PDTC组)、第5组(LPS+SB203580)、第6组(LPS+PDTC+SB203580组)、第7组(LPS+PDTC+中药组)、第8组(LPS+SB203580+中药组)、第9组(LPS+PDTC+SB203580组+中药组),采用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各组细胞中TAK1与ASK1的相互作用并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TAK1与ASK1在细胞中的分布及共定位情况。结果:(一)临床研究:(1)本研究实际纳入77例患者(对照组38例,试验组39例)。两组患者用药前在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病程、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前两组患者证候积分比较,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证候积分比较,试验组的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后的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3)两组有效率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81.6%,试验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两组患者炎症(WBC、CRP)及肝功能(TBIL、DB、ALP、GGT)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各个时间段WBC、CRP、TBIL、DB、ALP、GGT比较,时间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时间与组别交互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5)两组患者用药后1年结石复发情况比较,对照组1年内出现3例结石复发患者,试验组无复发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试验组患者用药后出现腹泻患者3例、皮疹患者0例、乏力患者0例,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二)实验研究:(1)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显示:与第1组相比,第2、4、5、6组,TAK1与ASK1的相互作用无显着差异(P>0.05);与第1组相比,第3、7、8、9组,TAK1与ASK1相互作用增强,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其中第3、9组极显着(P<0.01)。(2)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空白组(组1)细胞细胞核(蓝色)完整,包膜清晰可见,ASK1蛋白标记为绿色荧光,TAK1蛋白标记为红色荧光,在胞浆表达;造模后,TAK1蛋白增多,信号通路阻断剂阻断后,TAK1蛋白主要在核中表达(见4、5、6组),胞浆中ASK1蛋白标记绿色荧光减少;用药后,TAK1蛋白分布在胞浆中与ASK1蛋白相互作用,荧光显示红绿荧光重叠的黄光(见7、8、9组)。结论:(1)大黄灵仙方在改善患者证候、调节血清炎症指标及改善肝功能具有良好效果。(2)大黄灵仙方对于预防PTCSL术后结石早期复发具有一定的疗效。(3)大黄灵仙方用药后患者无严重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4)大黄灵仙方可能促进TAK1与ASK1相互拮抗从而下调NF-κB信号通路,同时减弱NF-κB与MAPK信号通路间的交流,这可能是大黄灵仙方减轻胆管细胞炎症反应的机制之一。
谢思圳[2](2019)在《大黄灵仙颗粒预防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肝内胆管结石术后患者进行大黄灵仙颗粒干预,观察患者术后胆汁引流量、胆汁成分及术后复发率的情况,探究大黄灵仙颗粒预防术后结石复发的临床作用机理,为临床防治术后肝内胆管结石提供理论基础和借鉴作用。方法:本研究通过筛选符合要求的肝内胆管结石术后的患者90例,采用统计分析软件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常规对照组、药物对照组和大黄灵仙组,每组30例。常规对照组予抗感染、护肝、中医外治、“T”管引流等术后常规治疗,药物对照组和大黄灵仙组除常规治疗外,同时分别予胆宁片、大黄灵仙颗粒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并记录患者血液指标、术后胆汁引流量变化,测定各组胆汁成分并进行统计分析,定期随访,了解患者结石复发率的情况。结果:(1)各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指标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其中大部分指标的平均值达到正常范围。治疗后进行组间对比发现,药物对照组和大黄灵仙组患者WBC、N%、ALT、AST、TBIL、DBIL的改善明显强于常规对照组(P=0.000,P=0.039,P=0.023,P=0.024,P=0.002,P=0.006;P=0.000,P=0.042,P=0.014,P=0.008,P=0.017,P=0.006);与药物对照组相比较,大黄灵仙组患者白细胞、总胆红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3,P=0.033)。(2)药物对照组和大黄灵仙组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胆汁引流量较之常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P=0.016;P=0.024,P=0.010),术后第14天大黄灵仙组胆汁引流量与药物对照组和常规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3,P=0.018)。(3)术后第14天药物对照组和大黄灵仙组胆红素、总胆固醇水平低于常规对照组,总胆汁酸水平高于常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12,P=0.048;P=0.001,P=0.009,P=0.012);大黄灵仙组术后第14天总胆汁酸水平较药物对照组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1)。(4)与常规对照组相比,药物对照组和大黄灵仙组对肝内胆管结石术后患者总有效率更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6;P=0.044);术后第3个月各组间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复发率比较存在差异性,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3;P=0.038)。(5)单因素分析发现胆管狭窄、结石残留有统计学意义(P=0.012,P=0.005),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胆管狭窄(OR=11.911,95%CI:2.00170.898,P=0.006)和结石残留(OR=20.892,95%CI:3.464126.001,P=0.001)是结石复发的高概率独立危险因素,两组因素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8和0.823,均在0.70.9之间,诊断价值中等,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0)。(6)大黄灵仙组患者未出现明显严重的不良反应和特殊事件,表明大黄灵仙颗粒安全有效。结论:(1)大黄灵仙颗粒具有抑制炎症、修复肝功能的作用,能调控肝内胆管结石术后胆汁量及胆汁成分代谢情况,减少病理性胆汁的分泌,进而预防结石复发。(2)胆管狭窄和结石残留是肝内胆管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郭俊强[3](2019)在《规则性肝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病的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研究目的结石残余及结石复发是肝胆管结石病(Hepatolithiasis)外科治疗时必须面对的棘手问题。肝部分切除术被认为是肝胆管结石病最为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其术中结石残余率及术后结石复发率均要显着低于胆道切开取石术、T管引流术或胆肠吻合术等术式。然而,临床上选择肝部分切除术的肝胆管结石病患者仍有较高比例的结石残余率和结石复发率。因此,探索积极有效的肝胆管结石病治疗方式是胆道外科医师一直以来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回顾性分析64例接受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病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旨在比较规则性肝切除术和非规则性肝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病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2018年6月30日于原沈阳军区总医院肝胆外科接受肝部分切除术的89例肝胆管结石病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通过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排除病例数25例,纳入病例数64例。将肝胆管结石病患者,依据术中肝部分切除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第一组为规则性肝部分切除组(规则组19例),第二组为非规则性肝部分切除组(非规则组45例)。比较分析规则性肝切除组和非规则性肝切除组间手术时间(h)、术中出血量(ml)、术后第一天ALT(U/L)、第三天ALT(U/L)、术后72小时内总引流量(ml)、术后并发症(出血、切口感染、腹腔感染或胸腹腔积液、胆漏)、术后住院天数(d)、住院总费用(万元)、结石残余率(%)(术后第一次复查肝内有无结石残余)和结石复发率(%)(出院六个月后随访肝内有无结石复发)等参数的差异。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类性资料用频数(%)表示,计量资料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者秩和检验,率之间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规则性肝切除组患者的术后住院天数要明显短于非规则性肝切除组(10.9VS14.2,P=0.049);规则性肝切除组患者的结石残余率要明显低于非规则性肝切除组(0%VS42.5%,P=0.001);与非规则性肝切除组相比较,规则性肝切除组患者的结石复发率亦明显下降(5.3%VS38.5%,P=0.010);规则性肝切除组与非规则性肝切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一天ALT、术后第三天ALT、术后72小时内总引流量、术后并发症(出血、切口感染、腹腔感染或胸腹腔积液、胆漏)和住院总费用上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规则性肝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病具有更低的结石残余率和结石复发率,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等与非规则性肝切除比较并无差异。而且规则性肝切除组更符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术后住院时间更短,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好于非规则性肝切除组,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
吴超,左志明,田国伟[4](2016)在《不同术式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文中认为目的对比不同术式对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46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式不同将其分为四组:A组(胆总管切开+胆道探查+T管引流,简称为T管引流组)41例,B组(空肠胆管吻合术组)40例,C组(肝叶切除+T管引流术组)93例,D组(肝叶切除+空肠胆管吻合术组)72例。对比四组并发症发生率、残石率及远期疗效。结果 A组及B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43%、5.00%,均明显低于C组及D组(18.28%、19.44%,P<0.05)。C组及D组残石率分别为10.75%、9.72%,均明显低于A组及B组(29.27%、27.50%,P<0.05)。非肝切除术组(A组及B组)结石复发率为24.69%,明显高于肝部分切除术组(C组及D组)结石复发率(6.67%,P<0.05)。A组及B组结石复发率分别为29.27%、27.50%,均明显高于C组及D组(10.75%、9.72%,P<0.05)。结论采用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具有残石率低、结石复发率低、胆管癌发生率低等优点。
赵晓明,许昌,罗超,王宗丽[5](2015)在《肝部分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67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肝部分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肝部分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67例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1226个月,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无死亡病例,残留胆管结石5例(7.5%),手术切口感染5例(7.5%),膈下脓肿1例(1.5%),胆漏1例(1.5%),胸腔积液7例(10.4%)。根据疗效判断标准,优良59例(88.0%),好转6例(9.0%),无效2例(3.0%),总有效率为97.0%(65/67)。结论:肝部分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疗效显着。
钱言,孙礼侠[6](2015)在《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进展》文中认为肝内胆管结石又称肝胆管结石(hepatolithiasis),多见于亚洲的东部、南部国家,西方国家少见,故又称为东方肝胆病,是我国常见且难治的胆管疾病,在我国以华南、西南、长江流域及东南沿海高发,近年来虽然肝内胆管结石的相对发生率有所下降,但其下降幅度存在着一定的地区差异,以其病情复杂、病变部位广泛、手术并发症多、术后残石率高、术后易复发等原因成为我国非肿瘤胆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微创技术和内镜手段的应用与发展,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手段有较大的改进。
张刚,李金晏[7](2014)在《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结石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38例,均实行肝部分切除术进行治疗。结果 38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无死亡病例出现,总有效率为100.0%,术后发生并发症4例,其中切口感染2例,胆瘘1例,胆道出血1例,均给予保守治疗痊愈出院。结论肝部分切除术的疗效确切,术后残石率低且结石复发率低,手术操作简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侯德智,吴韬,刘斌,乔焱源[8](2014)在《不同临床分型肝胆管结石病手术方式选择的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不同分型肝胆管结石病手术方式的合理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2年12月手术治疗的667例肝胆管结石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分别行胆道探查取石术(BDE)、肝切除术(HT)、胆肠吻合术(HJS)中一种或联合多种手术方式处理,参照新的分型方法进行分型后,比较同种类型肝胆管结石病不同手术方式的结石清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优良率。结果:I型129例中,HT与BDE+HT的结石清除率、随访优良率均优于其他术式(均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各术式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IIa型72例中,BDE+HT结石清除率及随访优良率都优于其他术式(P<0.05),BDE+HJS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最低(P<0.05);IIb型98例中,BDE+HT的结石清除率及随访优良率最高(均P<0.05),HT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最高(均P<0.05);IIc型25例中,各术式各指标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Ea型251例中,BDE+HT结石清除率及随访优良率都优于其他术式,BDE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其他术式低(均P<0.05);Eb型55例与Ec型37例中,BDE+HT+HJS的术后结石清除率及随访优良率优于其他术式(均P<0.05),术后并发症各术式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根据肝胆管结石病合理分型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加上各种有效的辅助手段,个体化治疗有助于提高结石清除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胡振伟[9](2014)在《钬激光+柱状气囊联合术式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比一般手术治疗方式A组(肝部分切除术、肝外胆管切开取石术、胆肠吻合术以及辅以内镜取石)和联合手术治疗方式B组(胆道镜配合钬激光碎石+柱状气囊扩张胆管)两种方式术后并发症(如隔下、肺部感染,胆漏,胆道出血/消化道出血、胆管炎)发生率、手术残石率/术后结石复发率、术后平均住院日及术后伴肝内胆管狭窄结石复发率,明确联合治疗方式的优势所在。材料和方法调阅近9年来山医大一院、太钢总医院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住院病历约300余例。排除肝内胆管结石反复感染致肝萎缩、纤维化、功能丧失及合并癌变等需要切肝病例;筛选出在手术适应症相同、并采取相应手术治疗病例200例;统计出适合两种术式(A、B)的病例例数。然后对挑选出病例根据所采取的手术方式进行分组(A组一般手术方式组及B组胆道镜+钬激光+柱状气囊扩张组);对A、B组中各手术方式术后出现各种并发症例数统计;术后患者住院时间统计;手术残石/术后结石复发例数统计;术后伴肝内胆管狭窄结石复发例数统计;并得出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所得上述数据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通过本研究可推断在手术适应症相同情况下,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手术方式比较:一般术式(A组)术后残石率(33.33%)/结石复发率(25.0%)均高于联合术式(胆道镜+钬激光+柱状气囊扩张)(B组)术后残石率(20%)/结石复发率(11.3%),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中残石率:胆肠吻合术后(33.33%)、胆总管切开胆道镜探查+T管引流术后(35.29%)均高于B组(20.00%)(p<0.001),肝切术后(26.92%)的残石率与B组残石率(20.00%)无统计学差异;A组中结石复发率:肝切组(30.8%)、胆总管切开胆道镜探查+T管引流组(23.53%)均高于B组(11.25%)(p<0.05),胆肠吻合术后术组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A组并发症发生率25.80%高于B组13.8%(p<0.05);其中肝切除组(34.62%)、胆肠吻合组(33.33%)均高于B(13.8%)(p<0.05),胆总管切开胆道镜探查取石+T管引流组(22.35%)与B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伴肝内胆管狭窄结石复发率A组(20.0%)与B组(2.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肝切组(19.23%)、胆总管切开胆道镜探查+T管引流组(22.35%)高于B组(2.5%)(p<0.001);胆肠吻合组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平均住院日A组(12.96±2.81天)与B组(11.6±2.32天)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3.6073,p=0.0004)。以上统计数据说明B组在残石率/结石复发率、术后并发症、住院平均时间及术后伴发肝内胆管狭窄结石复发率与A组比较均优于A组。结论钬激光碎石技术具有安全、高效、组织损伤小,术后恢复快的特点,同时术中配合胆道镜+柱状气囊扩张胆道,可有效的解除胆道狭窄问题,使肝内胆管结石更容易取出,胆道术后残石率及再次手术率进一步下降。
黄龙,黄强,刘臣海[10](2012)在《肝叶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139例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研究肝叶切除在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中的作用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0年8月安徽省立医院收治的139名行肝叶切除术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资料,观察手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疗效。结果本组患者行肝脏部分切除术97例(69.8%),肝脏部分切除+胆总管探查34例(24.5%),肝脏部分切除+胆肠内引流术5例(3.6%),保守治疗3例(2.2%),全组并发症13例(9.4%),其中腹腔感染5例(3.6%),胆瘘3例(2.2%),切口感染2例(1.4%),肺部感染3例(2.2%),术后5年结石复发14例(10.1%)。结论合理的肝叶、肝段切除术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安全有效的方法,术中纤维胆道镜探查可降低残石率。对于弥漫性肝内胆管结石,肝叶或肝段切除结合内引流术是治疗的有效手段。
二、肝部分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附72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部分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附72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大黄灵仙方预防PTCSL术后结石早期复发及调节胆管炎症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肝内胆管结石流行病学概述 |
2.肝内胆管结石形成的相关机制 |
3.经皮经肝胆道镜碎石取石术在肝内胆管结石的应用 |
4.中医药在胆石病防治中的理论及应用 |
5.大黄灵仙方在胆石病中的防治研究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大黄灵仙方预防肝胆管结石病PTCSL术后结石早期复发的临床研究 |
1.研究对象 |
2.研究内容 |
3.研究结果 |
4.讨论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大黄灵仙方调控ASK1与TAK1交互作用改善胆管细胞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肝胆管结石病外科治疗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2)大黄灵仙颗粒预防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分组方案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1.4 病例纳入方式 |
1.5 病例剔除及脱落标准 |
1.6 临床试验终止标准 |
2 研究内容 |
2.1 治疗方案 |
2.2 观察指标 |
2.3 疗效评定 |
2.4 安全性评价 |
2.5 伦理学评价 |
2.6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试验疗效分析 |
3.3 安全性观察 |
3.4 复发率及复发因素分析 |
4 讨论 |
4.1 肝内胆管结石病因发病机理 |
4.1.1 中医病因病机 |
4.1.2 西医病因和发病机制 |
4.2 关于大黄灵仙颗粒的相关研究 |
4.2.1 大黄灵仙颗粒组方依据 |
4.2.2 大黄灵仙颗粒用药机理分析 |
4.3 大黄灵仙颗粒对肝内胆管结石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 |
4.3.1 大黄灵仙颗粒对患者血液相关指标有明显改善作用 |
4.3.2 胆汁引流量及胆汁成分比较分析 |
4.3.3 有效率、复发率比较分析 |
4.4 肝内胆管结石复发因素探讨 |
4.4.1 术后胆管狭窄、结石残留情况分析 |
4.4.2 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
4.4.3 相关性因素分析 |
4.5 大黄灵仙颗粒治疗安全性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3)规则性肝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病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统计分析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不同术式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并发症发生率: |
2.2 术后残石率: |
2.3 远期疗效: |
3 讨论 |
3.1 不同术式并发症发生率及结石残余情况: |
3.2 远期疗效: |
(5)肝部分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67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6)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统开腹手术治疗 |
1. 胆总管切开取石术: |
2. 肝部分切除术: |
3. 肝门部胆管狭窄切开重建术: |
4. 胆肠内引流术: |
二、微创技术 |
1. 腹腔镜肝脏切除术: |
2. 腹腔镜非肝脏切除术: |
3. 纤维胆管镜取石术: |
三、碎石技术 |
四、肝移植术 |
(7)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结石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疗效判定标准 |
2 结果 |
3 讨论 |
(8)不同临床分型肝胆管结石病手术方式选择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肝胆管结石病的临床病理分型 |
1.2.2 手术方式 |
1.2.3 远期疗效评价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各型不同术式结石清除率 |
2.2 各型不同术式术后并发症 |
2.3 随访结果 |
3 讨论 |
3.1 I型肝胆管结石病的手术方式选择 |
3.2 IIa型肝胆管结石病的手术方式选择 |
3.3 IIb型肝胆管结石病的手术方式选择 |
3.4 IIc型肝胆管结石病的手术方式选择 |
3.5 Ea型肝胆管结石病的手术方式选择 |
3.6 Eb型肝胆管结石病的手术方式选择 |
3.7 Ec型肝胆管结石病的手术方式选择 |
(9)钬激光+柱状气囊联合术式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基本资料及统计 |
2. 统计学分析处理 |
3. 结果及分析 |
3.1 术后并发症 |
3.2 术后住院天数 |
3.3 术后残石率和结石复发率 |
4. 讨论 |
4.1 并发症分别与B组比较 |
4.1.1 肝切除组与B组对比 |
4.1.2 胆肠吻合组与B组对比 |
4.1.3 胆管切开组与B组对比 |
4.2 术后平均住院日分别与B组比较 |
4.3 残石率、结石复发率、伴肝内胆管狭窄结石复发率与B组比较 |
4.3.1 肝切除组与B组对比 |
4.3.2 胆肠吻合组与B组对比 |
4.3.3 胆管切开组与B组对比 |
4.4 B组与A组综合后比较优势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肝叶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139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 |
1.3 手术方式 |
2 结果 |
2.1 术后并发症 |
2.2 术后残留结石率 |
3 讨论 |
3.1 手术选择 |
3.2 肝切除术并发症 |
四、肝部分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附72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大黄灵仙方预防PTCSL术后结石早期复发及调节胆管炎症的机制研究[D]. 陈金梅.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大黄灵仙颗粒预防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观察[D]. 谢思圳.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3]规则性肝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病的疗效分析[D]. 郭俊强.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4]不同术式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J]. 吴超,左志明,田国伟. 临床医学, 2016(11)
- [5]肝部分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67例临床分析[J]. 赵晓明,许昌,罗超,王宗丽. 大理学院学报, 2015(10)
- [6]肝内胆管结石的外科治疗进展[J]. 钱言,孙礼侠. 医学研究杂志, 2015(03)
- [7]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结石的临床观察[J]. 张刚,李金晏.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11)
- [8]不同临床分型肝胆管结石病手术方式选择的分析[J]. 侯德智,吴韬,刘斌,乔焱源.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4(08)
- [9]钬激光+柱状气囊联合术式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观察[D]. 胡振伟. 山西医科大学, 2014(12)
- [10]肝叶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139例临床分析[J]. 黄龙,黄强,刘臣海. 肝胆外科杂志, 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