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UAS:面向领域的组件运营支撑平台

PKUAS:面向领域的组件运营支撑平台

一、PKUAS:一种面向领域的构件运行支撑平台(论文文献综述)

陈璐希[1](2016)在《面向网构软件的系统建模与质量保障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构软件诞生于开放、难控的新型互联网环境下,具有动态多变、自适应演化、多目标性等特征,给传统软件开发过程带来了新的挑战,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为适应网构软件的发展需求,需要探讨新型网络环境下网构软件系统内在的基本规律,以高可信性等质量属性为目标,创建一套新型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同时以软件体系结构作为核心制品,对网构软件系统架构进行抽象描述,控制网构软件系统的多重复杂性并保障相关质量属性。本文重点关注网构软件在系统建模以及质量属性方面提出的新要求,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网构软件的体系结构描述语言――Breeze/ADL,通过采用元建模扩展技术,定义了质量属性模型,使得在Breeze/ADL模型层次可集成质量属性分析方法,满足网构软件在可信保障方面的需求。针对网构软件演化特性,本文引入软件控制理论思想,提出新型网构软件体系结构演化框架,通过对构件行为定义进行验证并修复,实现对网构软件行为的有效控制。针对网构软件多目标建模的需求,本文建立了Breeze/ADL到其他体系结构模型的双向映射,可用于维护不同体系结构模型间信息的一致性,为网构软件建立多种相容的目标形态。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设计了适用于网构软件系统抽象建模的体系结构描述语言――Breeze/ADL。通过分析网构软件的典型特性以及建模需求,凝练出Breeze/ADL的设计原则,从体系结构、构件/连接件、配置、风格约束及演化操作五个方面定义Breeze/ADL的建模元素,对网构软件主体化特性进行表达。同时,Breeze/ADL中还定义了演化操作,为网构软件演化提供语言层面的支持。基于Breeze/ADL定义,本文开发了体系结构建模工具Breeze,为Breeze/ADL模型提供可视化建模支持。2.提出了可靠性模型和安全性模型。本文在模型中定义了可靠性分析方法和安全性分析方法中的核心属性,借助元建模扩展技术,实现体系结构建模元素与分析方法核心属性的关联、绑定,扩展了Breeze/ADL的建模能力。在扩展后的Breeze/ADL模型上,集成了马尔科夫链分析方法和故障树分析方法,并根据分析结果,定义产生式元素,指导体系结构调整。针对调整规则,建立形式化模型,确保调整规则的作用正确、有效。此外,在Breeze工具上已开发了相应的插件,实现了分析方法的自动执行并给出可视化的分析结果。3.设计了一种基于软件控制理论的网构软件演化框架。本文在Breeze/ADL描述的网构软件模型基础上,借助模型检验器NuSMV,验证体系结构描述中的行为定义是否存在冲突关系或缺乏必要的依赖条件;根据模型检验提供的反例信息,设计控制算法以及状态转移矩阵来标识构件行为的“合法”执行范围;并根据行为执行范围推导产生式定义,通过产生式的执行,指导体系结构演化,从而对网构软件行为进行控制。整个流程开发了相应工具进行支持。4.设计了一种基于体系结构模型的双向转换框架。在转换框架中,结合多种体系结构描述语言特性,凝练并设计体系结构核心建模集;针对建模集中的元素,设计处理框架并集成到双向转换引擎GRoundTram中;实现对基于XML格式的体系结构描述实例定义进行抽取,支持体系结构模型间的双向转换。利用转换框架,定义从Breeze/ADL模型到Darwin/FSP模型之间的双向映射规则,建立形式化模型,讨论了映射过程的语义一致性;同时,给出两个模型间的同步操作,可维护模型间信息的一致性。

唐姗[2](2011)在《基于目标的高可信自适应容错软件开发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以Internet软件为核心的信息系统的深入,基于Internet的分布式计算机系统及开放式网络环境增加了系统的复杂度、故障率和不安全因素,使得软件系统变得日趋庞大和难以驾驭,缺陷和漏洞难以避免,其经常发生各种故障和失效。所有这些因素都给软件系统的可信性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软件容错技术是保障软件可信性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是传统的容错技术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实现成本高,往往需要多个冗余的实现版本;模块化程度较差,难以清晰地进行建模和预测分析;灵活性不强,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运行时失效。近年来,高可信软件系统方面的研究工作越来越多地与自适应软件系统(self-adaptive software system)联系起来。与传统的基于冗余和多样性思想的软件容错方法相比,自适应软件系统能够通过对自身行为和结构的动态调整来适应自身的缺陷和环境的变化,从运行时控制的角度提高软件系统的可信性。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加灵活和有效的软件容错途径。本文在分析当前自适应软件研究领域的工作的基础上,针对高可信自适应软件系统在现实开发中面临的很多问题,论述了在可信软件系统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所涉及的相关理论和技术,对指导高可信自适应容错软件系统开发的实践活动具有现实性的意义。本文将可信软件系统研究领域中各个阶段相互独立分散的理论与技术进行了统一,提出了一个更加系统、有效和实用的自适应容错解决方案:从可信需求建模,到自适应体系结构设计,再到系统的实现及运行时监控与诊断,将可信软件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所需的制品的设计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全面而统一的技术体系。为解决现有的面向目标的需求建模方法在自适应软件系统的需求建模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不足,以及为了支持软件系统的运行时监控、诊断和容错决策的需要,本文首先对KAOS需求建模方法中的描述框架、目标类型、目标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扩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面向目标的自适应软件系统的可信需求建模分析方法,较之于现有的自适应软件的需求建模方法,该方法细化了需求建模过程中的多个方面的建模工作,增加了对自适应基础设施和自适应场景等方面的需求建模的支持。针对需求规约和软件体系结构模型之间的概念差距和相对独立的演化所造成的从需求模型到体系结构设计转换困难的问题,本文以可信目标模型为基础,提出了一个系统化的推导自适应体系结构的方法。面向体系结构的结构化模型和行为模型两个设计视图,分别论述了在各种“目标精化模式”下,如何从目标模型推导出体系结构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从目标模型到体系结构模型之间的追踪元模型,以保证整个推导过程的可追踪性和一致性。在现有的自适应容错实现技术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一种更加广义的容错概念:1)在容错对象方面,除了软件自身的设计和实现缺陷外,将运行环境的变化和失效以及系统多种非功能性目标的冲突也纳入到容错范围中;2)在容错目标方面,强调可生存性而非绝对的系统可靠性,以保障系统的关键服务为基本目标,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容错手段实现系统整体的优化运行。重点探讨了如何以软件体系结构为中心来展开对运行时系统进行监测、分析、规划和实施等自适应活动。针对目前自适应软件系统所面临的运行时监控的难点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目标模型的运行时监控与诊断分析方法。将需求推理、运行时监控以及系统的自适应调整行为集成于一体进行研究,以在检测出系统异常时,及时对检测结果进行自适应容错处理。本文从监控事件的定义,到生成和编织监控代码,再到诊断和响应监控结果,给出了一个系统完整的可信需求的运行时监控方案。最后,本文设计了相应的支撑平台并实现了其原型系统。

王怀民,史佩昌,丁博,尹刚,史殿习[3](2011)在《软件服务的在线演化》文中提出软件服务的在线演化技术是当前可信软件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对于实现快速、低成本的成长式可信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与离线的演化技术相比,在线演化强调软件系统在结构修改和功能调整期间仍能够持续提供服务.文中在给出软件服务在线演化基本定义、归纳其结构模型和一般性过程模型基础上,提出涵盖演化范畴、演化类型和演化方式等方面的分类模型,并以此分类模型为比较框架,对目前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演化使能平台和可信演化系统做了综述和比较.最后对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孙熙,庄磊,刘文,焦文品,梅宏[4](2008)在《一种可定制的自主构件运行支撑框架》文中研究表明描述了一种动态、可定制的构件自主化的实现手段及运行平台,试图通过对实现自主构件的方法和手段的探索,为开发具有自主性的基于Internet的软件系统提供一定的实践基础和经验.在实现自主构件时,采取了改装已有普通构件的方式,将软件Agent技术和构件技术结合起来,通过为构件定制行为规则和规划来控制和调度构件的行为,使得构件能够根据环境的状态调整自己的行为.同时,通过集成可以解释和执行声明式规则的规则引擎,使得可以在不修改构件源代码和重新部署构件的情况下,动态定制和实现构件的自主性行为能力.

范刚,曹东刚,周明辉,肖赞,梅宏[5](2007)在《一种良构可扩展的构件运行平台容器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J2EE等构件运行平台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构件运行平台要提供的功能越来越多,导致其自身的结构越来越复杂。因此如何设计一种良好的体系结构,保持构件运行平台的灵活性和扩展性成为一项挑战。本文提出一种良构可扩展的构件运行平台容器系统。基于该系统,构件运行平台在保持其结构模块化和灵活性的同时,其功能可以容易地被进行扩展和定制,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和适应动态多变的环境。

杨杰[6](2007)在《基于软件体系结构的网构软件组装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软件运行平台逐步由传统的单机、封闭、静态的运行环境转变为开放、动态、多变的网络运行环境。在这种网络运行环境下,网构软件具有自主性、演化性、协同性、多态性和反应性等有别于传统软件的特性。网构软件运行环境的真分布性、以及其上丰富的软件资产决定了组装是网构软件开发的一种自然、可行的方式,但是开放、动态、多变的网构软件运行环境也为基于可复用构件的网构软件组装带来了诸多挑战:网构构件的真分布性使得网构软件开发人员只能用动态装配的方式来构造网构软件;由于网构软件开发人员无法对网构构件进行集中管理和控制,他们往往只能通过黑盒的方式来组装相对独立、自主的网构构件;在组装过程中,网构软件开发人员还必须全面考虑网构软件可能面对的来自需求、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性,并设计相应的处理措施,以使网构软件具备足够的反应性。在网构软件的生命周期内,可能需要进行多次迭代组装,这就要求网构软件开发人员能快速高效的组装网构构件以保证网构软件长期有效的服务。本文将基于软件体系结构的构件组装方法应用于网构软件组装,深入研究基于软件体系结构的网构软件组装的相关技术,提出了一种面向组装的网构软件体系结构描述语言,制定了一套独立平台的网构软件体系结构模型到特定平台的网构软件体系结构模型的映射规则,并实现了一个可视化的基于软件体系结构的网构软件组装工具原型。面向组装的网构软件体系结构描述语言为基于可复用构件的网构软件组装提供了精确的描述。该描述表现为基于XML的网构软件体系结构描述语言。具体而言,网构软件体系结构描述语言遵循体系结构描述语言的分类和比较框架;它用构件对网构软件的计算单元进行建模,用连接子对网构构件之间的交互进行建模;并且通过体系结构配置建立网构软件组装的拓扑结构。此外,针对网构软件运行环境动态多变的特点,网构软件体系结构模型对复合构件进行必要的扩展,使之以自然的方式支持变化性应对策略的建模。网构软件体系结构模型是网构软件组装的依据,以之为基础的分析和验证有效的保证了网构软件组装的质量。基于软件体系结构的网构软件组装的最终目的是获得特定平台的网构软件。不同运行平台往往提供不同的构件运行支撑机制。为了保证网构软件的易移植性,基于体系结构的网构软件组装区分独立平台的网构软件体系结构和特定平台的网构软件体系结构。前者从业务层面上描述网构软件的高层组织结构,后者则立足于特定平台的支撑机制描述了网构软件在特定平台上的实现。本文深入研究了如何通过预先设计的模型转换规则,将独立平台的网构软件体系结构模型转换为特定平台的网构软件体系结构模型。具体而言,首先在独立平台的网构软件体系结构模型与特定平台的网构软件体系结构模型之间建立概念的映射;其次,如果特定平台的网构软件体系结构模型不具有层次化结构,则通过质量属性驱动的单层化过程将层次化的网构软件体系结构模型转换为平坦的体系结构模型;最后,利用特定平台的支撑机制,将独立平台的软件体系结构模型中的变化性应对策略转换为具体的实施方案。在模型转换规则的作用下,独立平台的网构软件体系结构模型以特定平台的可复用构件为基础,逐步增加特定平台的信息,最终转换为特定平台的软件体系结构模型。这种模型驱动的组装方式不仅有助于保证网构软件的易移植性,还有助于提高网构软件组装的质量和开发效率。为了提高网构软件组装人员的开发效率,保证网构软件组装的实用性,本文以开放、流行的Eclipse框架为基础,开发了可视化的基于软件体系结构的网构软件组装工具。该工具不仅支持可视化的网构软件体系结构建模,还支持网构软件体系结构模型到特定平台的自动转换。具体而言,网构软件组装工具采用多视图的方式对网构软件体系结构模型进行编辑和展现;它支持用可视化的方式对复合构件进行精化设计和建立映射。辅之以可复用资产库,网构软件组装工具能帮助网构软件组装人员快速高效的将网构软件体系结构模型转换为特定平台的体系结构模型,并允许开发人员以可视化的方式对特定平台的体系结构模型进行修改和精化。综上,基于软件体系结构的网构软件组装采用模型驱动的方式,将自顶向下的软件体系结构设计和自底向上的构件组装技术有机结合,有效的支持开放、动态、多变的网构软件运行环境下的网构软件开发。本文最后以比较购物商场为例演示了基于体系结构的网构软件组装方法的实施过程和网构软件组装工具的使用,以此证明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梅宏,黄罡,赵海燕,焦文品[7](2006)在《一种以软件体系结构为中心的网构软件开发方法》文中研究表明作为Internet环境下的一种新型的软件形态,网构软件对传统的软件开发理论、方法与技术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作为一种以软件复用为核心思想、以软件构件为基本实体、以软件体系结构为中心、以软件中间件为运行支撑的软件开发方法学,ABC(architecture based component composition)方法能够有力支持网构软件的开发.其中,基于特征的领域建模以及特定应用的特征模型剪裁方法和技术,反映了网构软件在问题空间实现自底向上、从“无序”到“有序”的构造过程;基于自适应软件体系结构的分析与设计方法,支持自适应网构软件的开发;具有反射机制、支持自主构件的中间件平台则为网构软件的运行,尤其是网构软件结构的自适应和实体的自适应提供支撑机制.

李长云,李莹,吴健,吴朝晖[8](2006)在《一个面向服务的支持动态演化的软件模型》文中研究指明为了使面向服务的架构更适应动态演化的需求,提出了基于体系结构空间、支持动态演化的软件模型SASM.SASM是使用反射技术,通过具有因果相联的基层和元层来构造.基层由可运行的服务形成,元层是一个具备树形层次、层间存在求精关系的体系结构空间.该空间反映了需求的层次性,提供给用户不同抽象级别的视图和管理手段.通过对体系结构空间的观察,可获知系统的结构和行为信息.通过对体系结构空间的在线调整可实现对基层的修改进而实现系统的非预设动态演化,而空间中不同层次之间的求精关系保证了应用的完整性和演化的一致性.

林泊,周明辉,刘天成,黄罡,梅宏[9](2006)在《一个J2EE应用服务器的Web容器集成框架》文中认为针对J2EE(Java2platformenterpriseedition)应用服务器集成Web容器的传统实现方式存在的不足,提出一个两层结构的Web容器集成框架:外层独立于Web容器实现,满足管理工具、部署工具等其他模块与Web容器的交互;内层则是对特定Web容器的包装、扩展或改良.该框架已在J2EE应用服务器PKUAS(PekingUniversityApplicationServer)上得以实现.测试结果表明,该框架具有良好的可插拔性,实现了应用服务器配置和管理机制的统一,且性能良好.

李新鹏[10](2006)在《构件技术研究与在交通领域的应用》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应用领域的迅速扩大,软件规模及复杂性的不断提高,软件危机日益严重,提高软件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成为软件产业的当务之急。近些年来面向对象技术的发展成熟和Internet网络的发展普及,使软件复用成为软件工程的研究热点,被认为是解决软件危机,提高软件生产效率和质量的主要途径。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是当前软件复用研究的热点,是软件复用的关键技术之一。 本文首先介绍了选题背景和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情况,论述了构件技术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描述构件本质的构件模型,以领域工程为主要途径的构件获取技术,以构件库为核心的构件分类管理技术以及基于构件的软件系统开发等;接着本文将领域工程应用于城市交通系统,采用FODM和UML建模方法抽取实现部分交通领域的共性构件;然后分析研究构件分类与管理方法,建立交通领域构件的分类模式,依照交通构件分类模式将构件发布到青鸟构件库中进行管理;最后在抽取实现城市交通构件的基础上,根据用户的需求,采用构件技术实现了大连市交通快速反应系统的主要功能。基本过程包括:分析系统功能和运行环境,设计建立系统的总体结构和体系结构,根据领域工程中建立的领域特征模型,建立该应用中各功能的应用特征模型,根据应用特征模型,结合UML建模技术,将系统各项功能抽取实现为构件,确定各构件之间的调用关系并部署到应用服务器中。 本文的研究表明基于构件的城市交通系统增强了系统的灵活性、可扩展性,提高了系统的性能。城市交通领域工程的实施为以后的交通领域的软件复用奠定了基础,基于交通构件的交通应用的开发将大幅度减少软件开发的重复工作,同时,对其它领域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PKUAS:一种面向领域的构件运行支撑平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KUAS:一种面向领域的构件运行支撑平台(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网构软件的系统建模与质量保障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网构软件及其相关研究
        1.2.1 网构软件模型
        1.2.2 网构软件运行平台
        1.2.3 网构软件开发方法
        1.2.4 网构软件信任度量模型
    1.3 软件体系结构及其相关研究
        1.3.1 软件体系结构的相关研究
        1.3.2 软件体系结构建模方面存在的局限
    1.4 软件质量保障及其相关研究
        1.4.1 软件质量属性
        1.4.2 软件质量保障技术
        1.4.3 软件质量保障技术方面存在的局限
    1.5 论文主要工作
    1.6 论文结构安排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网构软件体系结构描述语言-Breeze/ADL
    2.1 引言
    2.2 体系结构描述语言
        2.2.1 xADL 2.0
        2.2.2 ABC/ADL
        2.2.3 Darwin
        2.2.4 AADL
    2.3 网构软件体系结构描述语言-Breeze/ADL
        2.3.1 Breeze/ADL设计原则
        2.3.2 Breeze/ADL建模要素
        2.3.3 Breeze/ADL基本语法
        2.3.4 Breeze/ADL建模工具
        2.3.5 案例:网上银行数据库系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Breeze/ADL的体系结构分析方法集成
    3.1 引言
    3.2 相关工作
        3.2.1 元建模扩展机制
        3.2.2 可靠性分析方法
        3.2.3 安全性分析方法
    3.3 基于Breeze/ADL的可靠性分析方法
        3.3.1 基于Breeze/ADL的可靠性模型
        3.3.2 基于Breeze/ADL可靠性分析形式化模型
        3.3.3 基于Breeze/ADL可靠性分析插件及计算过程
        3.3.4 案例:智能家居系统
    3.4 基于Breeze/ADL的安全性分析方法
        3.4.1 基于Breeze/ADL的安全性模型
        3.4.2 基于Breeze/ADL的安全性分析过程
        3.4.3 基于Breeze/ADL的安全性演化规则
        3.4.4 基于Breeze/ADL的安全性分析插件
        3.4.5 案例:液化石油天然气储罐系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Breeze/ADL的体系结构演化模型
    4.1 引言
    4.2 相关工作
        4.2.1 软件体系结构演化
        4.2.2 软件控制理论
        4.2.3 模型检验技术
    4.3 典型应用场景
    4.4 结合控制理论的体系结构演化模型
        4.4.1 体系结构描述
        4.4.2 体系结构验证
        4.4.3 基于反馈机制的体系结构演化
    4.5 体系结构演化策略推演
        4.5.1 自适应状态图
        4.5.2 自适应状态转移矩阵
        4.5.3 SATM处理算法
    4.6 原型系统与实验
        4.6.1 原型系统
        4.6.2 实验过程
        4.6.3 实验结果
        4.6.4 实验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双向转换的模型变换技术
    5.1 引言
    5.2 相关工作
        5.2.1 双向转换原理
        5.2.2 双向转换模型语言-Un CAL
        5.2.3 双向转换语言-Un QL+
        5.2.4 双向转换执行引擎-GRound Tram
    5.3 基于双向转换的体系结构核心建模集
        5.3.1 设计原则
        5.3.2 设计要素
        5.3.3 处理框架
        5.3.4 实现算法
    5.4 Breeze/ADL模型到Darwin/FSP模型的双向转换
        5.4.1 执行框架
        5.4.2 转换过程
        5.4.3 形式化定义
        5.4.4 案例:资源调配系统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2)基于目标的高可信自适应容错软件开发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问题
        1.2.1 软件容错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自适应软件系统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 本文的篇章结构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软件系统的可靠性技术研究
    2.2 软件系统的可生存性技术研究
    2.3 软件系统的容错技术研究
        2.3.1 传统的软件容错技术研究
        2.3.2 自适应软件容错技术研究
        2.3.2.1 面向目标的需求建模方法
        2.3.2.2 基于需求模型的软件体系结构推导方法研究
        2.3.2.3 基于体系结构的软件自适应容错技术研究
        2.3.2.4 基于反馈控制论的自适应技术
        2.3.2.5 运行时监控与诊断分析技术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面向目标的需求建模方法在自适应场景下的扩展研究
    3.1 概述
    3.2 背景知识简介
    3.3 KAOS方法在自适应场景下的扩展
        3.3.1 描述框架扩展
        3.3.2 目标类型扩展
        3.3.3 目标关系扩展
        3.3.3.1 功能性目标精化关系扩展
        3.3.3.2 非功能性目标依赖关系分类
    3.4 目标冲突分析
    3.5 一个系统化的面向目标的可信需求建模方法
        3.5.1 方法概述
        3.5.2 方法过程详解
        3.5.2.1 建立系统的整体目标模型
        3.5.2.2 自适应基础设施建模
        3.5.2.3 自适应场景建模
    3.6 案例研究
        3.6.1 确定并精化初始目标
        3.6.2 细化功能性目标与非功能性目标
        3.6.3 编织功能性目标与非功能性目标
        3.6.4 自适应基础设施及自适应场景建模
        3.6.4.1 自适应基础设施建模
        3.6.4.2 自适应场景建模
    3.7 讨论
    3.8 小结
第四章 目标模型驱动的、基于构件的自适应软件体系结构推导方法研究
    4.1 概述
    4.2 基于构件的自适应软件体系结构的推导方法
        4.2.1 自适应构件概念模型
        4.2.2 SA的结构化模型推导
        4.2.2.1 基于"与分解"模式的结构化模型推导
        4.2.2.2 基于"或分解"模式的结构化模型推导
        4.2.3 SA的行为模型推导
        4.2.3.1 基于"顺序与分解"模式的行为模型推导
        4.2.3.2 基于"并发与分解"模式的行为模型推导
        4.2.3.3 基于"或分解"模式的行为模型推导
        4.2.4 SA的自适应重配置策略推导
    4.3 目标模型驱动的SA建模方法追踪元模型
    4.4 自适应软件体系结构的正确性评估
    4.5 小结
第五章 基于体系结构的自适应容错软件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研究
    5.1 概述
    5.2 自适应容错软件系统的实现框架
        5.2.1 目标管理层
        5.2.2 变更管理层
        5.2.3 体系结构重配置层
        5.2.3.1 面向容错目标的构件动态查找和匹配
        5.2.3.2 构件失配检测与消除
        5.2.3.3 面向构件和软件体系结构的自适应容错策略
    5.3 有效性评估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可信需求的运行时监控与诊断技术研究
    6.1 概述
    6.2 自适应监控诊断重配置框架AMDRF简介
    6.3 系统需求及属性规约描述
        6.3.1 运行时监控器的推导算法
        6.3.2 监控器推导的解说实例
    6.4 监控对象定义及监控代码生成
        6.4.1 标识监控对象
        6.4.2 监控探针的实现方式
        6.4.3 生成及编织监控代码
    6.5 基于目标模型的运行时诊断方法
    6.6 自适应重配置调整
    6.7 讨论
    6.8 小结
第七章 基于体系结构的自适应软件支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7.1 概述
    7.2 基于体系结构的自适应软件支撑平台的总体架构
        7.2.1 模型构建工具集
        7.2.2 运行时管理工具集
        7.2.3 自适应重配置工具集
    7.3 平台的原型实现
        7.3.1 建模工具简介
        7.3.1.1 面向目标的需求建模分析工具objectiver
        7.3.1.2 自适应软件体系结构建模工具DynArch
        7.3.2 基于体系结构的运行支撑平台简介
    7.4 小结
第八章 总结和展望
    8.1 总结
    8.2 将来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软件服务的在线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基本概念和模型
    2.1 基本概念
    2.2 结构模型
    2.3 过程模型
3 在线演化分类模型
    3.1 演化范畴
    3.2 演化类型
    3.3 演化方式
4 典型项目概述与比较
    4.1 演化使能平台
        4.1.1 OSGi框架[40]
        4.1.2 Fractal构件模型及其平台[41]
        4.1.3 Artemis-*平台
        4.1.4 PKUAS平台[35-37]
        4.1.5 ArchStudio平台[33-34]
    4.2 可信演化系统
        4.2.1 K-Component[45-48]
        4.2.2 RainBow[3-4]
        4.2.3 MBD系统[49]
        4.2.4 MADAM[44]
        4.2.5 UbiStar[75]
    4.3 比 较
5 未来研究趋势
    (1) 大规模系统在线演化的改变管理技术
    (2) 复杂分布环境下的在线演化决策技术
    (3) 在线演化的预评估和效果评估技术
    (4) 软件服务在线演化基础设施
6 结束语

(4)一种可定制的自主构件运行支撑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1 自主构件及其运行支撑
    1.1 自主构件的实现结构
    1.2 自主构件的运行支撑
        1.2.1 支撑平台及工具
        1.2.2 自主构件的实现框架
2 应用实例分析
    2.1 定义自主规则
    2.2 自主构件工作流程
    2.3 对实现的思考
3 相关工作比较
4 总结与展望

(6)基于软件体系结构的网构软件组装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基于软件体系结构的构件组装
        1.1.2 网构软件(Internetware)
        1.1.3 网构软件的开发
    1.2 研究现状
        1.2.1 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
        1.2.2 基于软件体系结构的系统开发
    1.3 现有问题
        1.3.1 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缺乏高层抽象和系统化指导
        1.3.2 基于体系结构的系统开发离实现还有一定距离
        1.3.3 构件组装的实用性有待提高
    1.4 解决方案概述
第2章 网构软件组装原理框架
    2.1 网构软件组装的基本原则
        2.1.1 自顶向下指导网构软件组装
        2.1.2 自底向上实现网构软件组装
    2.2 网构软件组装的上下文环境
    2.3 网构软件组装过程
        2.3.1 传统软件组装过程
        2.3.2 基于软件体系结构的网构软件组装过程
        2.3.3 网构软件组装的研究点与技术挑战
第3章 独立平台的网构软件体系结构模型
    3.1 网构软件体系结构模型
        3.1.1 体系结构
        3.1.2 构件模型
        3.1.3 连接子模型
        3.1.4 配置
        3.1.5 约束
        3.1.6 变化性处理策略建模
    3.2 独立平台的网构软件体系结构模型的验证
        3.2.1 网构软件体系结构模型的一致性
        3.2.2 软件实体的一致性验证
        3.2.3 软件实体之间交互的一致性验证
第4章 特定平台的网构软件体系结构模型
    4.1 网构软件运行平台简介
    4.2 PKUAS:一种符合J2EE规范的网构软件运行平台
        4.2.1 简介
        4.2.2 PKUAS支持的构件模型
        4.2.3 PKUAS的反射体系
    4.3 特定PKUAS的软件体系结构模型
        4.3.1 特定PKUAS的构件建模
        4.3.2 特定PKUAS的连接子建模
        4.3.3 特定PKUAS的体系结构配置和约束
    4.4 特定PKUAS的软件体系结构模型验证
第5章 网构软件体系结构平台独立模型到平台特定模型的转换
    5.1 概念的映射
        5.1.1 构件类型
        5.1.2 构件
        5.1.3 连接子类型
        5.1.4 连接子
        5.1.5 配置
        5.1.6 约束
    5.2 结构的变换
        5.2.1 网构软件体系结构模型单层化的基本原则
        5.2.2 网构软件体系结构模型单层化过程
    5.3 变化性应对策略的实施
    5.4 失配处理
        5.4.1 与构件规约相关的失配问题的处理
        5.4.2 与构件行为相关的失配问题的处理
第6章 网构软件组装工具与实例研究
    6.1 可视化网构软件组装工具ABCTool
        6.1.1 网构软件组装工具支撑框架
        6.1.2 ABCTool
    6.2 实例研究
        6.2.1 比较购物商场简介
        6.2.2 比较购物商场的组装
第7章 结束语
    7.1 工作总结
    7.2 相关工作比较
        7.2.1 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
        7.2.2 软件体系结构描述语言和基于软件体系结构的系统开发
        7.2.3 服务构件体系结构
        7.2.4 模型驱动的体系结构
    7.3 讨论
        7.3.1 复用的基础
        7.3.2 组装的效率
        7.3.3 复用的纯粹性
    7.4 未来研究工作
        7.4.1 质量需求驱动的网构软件设计与分析方法
        7.4.2 不同复用风范的混合,以提高复用率
        7.4.3 贯穿网构软件生命周期的追踪性管理
        7.4.4 对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的支持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一个面向服务的支持动态演化的软件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相关工作
3 软件模型SASM的原理、框架和机制
    3.1 基本原理
    3.2 软件框架
    3.3 SASM模型中的反射机制
4 系统演化方法
5 原型实现及相关测试
    5.1 原型实现
    5.2 对原型环境中服务构件间的通信测试
6 总结与展望

(10)构件技术研究与在交通领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2 软件构件技术
    2.1 构件技术
        2.1.1 构件的定义
        2.1.2 构件的获取技术
        2.1.3 构件模型与运行环境
        2.1.4 构件的管理
    2.2 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
        2.2.1 基于构件软件开发的基本思路
        2.2.2 基于构件的软件的开发生命周期
        2.2.3 与其它软件开发方法的比较
    2.3 构件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
        2.3.1 交通领域软件复用需求
        2.3.2 构件技术在交通领域应用的主要流程
        2.3.3 交通构件的管理
3 城市交通领域构件的获取
    3.1 领域工程方法
    3.2 领域工程在交通领域的应用
        3.2.1 城市交通领域上下文分析
        3.2.2 城市交通领域建模
    3.3 交通领域构件模型
4 城市交通领域构件的管理
    4.1 交通构件分类模式
    4.2 交通构件的存储
        4.2.1 交通构件库
        4.2.2 交通构件的存储
    4.3 交通构件的复用
5 构件技术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应用
    5.1 应用概述
    5.2 系统设计
        5.2.1 总体设计思想
        5.2.2 系统总体结构的设计
    5.3 交通构件的拓扑结构
        5.3.1 交通构件的组成
        5.3.2 系统的构件拓扑
    5.4 警卫任务调度系统的构件实现
        5.4.1 警卫任务的调度系统简介
        5.4.2 主要构件的设计与实现
    5.5 交通构件组装部署
        5.5.1 面向领域的应用服务器PKUAS
        5.5.2 交通构件组装
        5.5.3 交通构件的部署运行
        5.5.4 大型警卫任务系统的运行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四、PKUAS:一种面向领域的构件运行支撑平台(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网构软件的系统建模与质量保障技术研究[D]. 陈璐希.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 [2]基于目标的高可信自适应容错软件开发方法研究[D]. 唐姗. 复旦大学, 2011(12)
  • [3]软件服务的在线演化[J]. 王怀民,史佩昌,丁博,尹刚,史殿习. 计算机学报, 2011(02)
  • [4]一种可定制的自主构件运行支撑框架[J]. 孙熙,庄磊,刘文,焦文品,梅宏. 软件学报, 2008(06)
  • [5]一种良构可扩展的构件运行平台容器系统[J]. 范刚,曹东刚,周明辉,肖赞,梅宏.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2007(10)
  • [6]基于软件体系结构的网构软件组装技术研究[D]. 杨杰. 北京大学, 2007(05)
  • [7]一种以软件体系结构为中心的网构软件开发方法[J]. 梅宏,黄罡,赵海燕,焦文品. 中国科学E辑:信息科学, 2006(10)
  • [8]一个面向服务的支持动态演化的软件模型[J]. 李长云,李莹,吴健,吴朝晖. 计算机学报, 2006(07)
  • [9]一个J2EE应用服务器的Web容器集成框架[J]. 林泊,周明辉,刘天成,黄罡,梅宏. 软件学报, 2006(05)
  • [10]构件技术研究与在交通领域的应用[D]. 李新鹏. 大连理工大学, 2006(04)

标签:;  ;  ;  ;  ;  

PKUAS:面向领域的组件运营支撑平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