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字图书馆员素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琪[1](2021)在《我国图书馆学发展的数据化趋势研究》文中认为发展趋势是一个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随着大数据技术迅猛发展,与信息和数据紧密相关的图书馆学呈现出数据化的新动向,数据科学、数据挖掘、数据素养和数字人文等主题成为图书馆学的研究热点。数据时代推进了图书馆学发展的数据化,探索、发现、掌握和适应图书馆学发展的数据化趋势将对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产生重要影响,是图书馆人的任务与担当。本文采用文献调查的方法,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我国图书馆学发展数据化的研究热点和发展动态,得出图书馆实践、图书馆学研究和图书馆学教育是当前图书馆学发展数据化的热点研究领域;在文献调查的基础上开展量表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总结图书馆学发展数据化趋势的基本情况,再针对图书馆学发展数据化的问题开展访谈,得出图书馆学发展数据化的调查结果:首先,图书馆学发展的数据化趋势明确,具体表现为图书馆学发展的数据化集中在五个方面,图书馆学发展的数据化呈现六个梯度;其次,图书馆实践与图书馆学研究数据化显着,主要表现在图书馆数据化服务需求加强,图书馆学研究的量化分析增多;最后,图书馆学教育的数据化程度提高,具体表现在数据化融入教学方式与内容和数据化的就业要求提升。本研究根据前期开展的调查总结出四个方面的原因:国家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的战略引领;图书馆信息资源深度开发的需要;图书馆学与数据科学的交叉融合;图书馆学教育对象的数据化需求。本研究从理论结合实际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图书馆学数据化的策略。在图书馆实践方面,建议图书馆积极参与构建数据共享平台,加强馆员数据化服务的能力,提升图书馆数据化精准服务;在图书馆学研究方面,建议研究者树立数据化思维,坚守学科本质,促进图书馆学与数据科学的高质量交叉综合;在图书馆学教育方面,建议人才培养要面向结果,适应职业发展,提升学生的数据素养,为图书馆培育专业的数据化人才。
闻航[2](2021)在《基于区块链的图书馆用户隐私保护模型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智慧服务理念的不断普及,以及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图书馆实现了物理空间、虚拟空间、资源空间、用户空间的有机整合,极大的提高了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智慧图书馆管理和服务实现的基础是对用户信息进行全面的采集和深入分析,这增加了用户信息安全和隐私泄露的风险,用户信息的应用和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出来,图书馆用户隐私安全问题成为制约图书馆发展的瓶颈。因此,图书馆在利用新技术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的同时,也要思考如何运用新技术来解决用户隐私安全问题。区块链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技术,具有去中心化、匿名性和非对称加密等特点,在隐私保护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为解决图书馆用户隐私保护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鉴于此,本文首先对图书馆开展智慧化服务过程中涉及的图书馆用户隐私和区块链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对本文涉及的现代人权观、个人秘密权、信息生命周期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梳理;其次,通过文献调研法、调查问卷法和访谈法总结当前我国图书馆用户隐私安全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信息采集创建阶段知情权风险、信息组织加工阶段操控权风险、信息传输存储阶段访问权风险、信息传播共享阶段真实性风险、信息利用服务阶段关联性风险、信息侵权反馈阶段所有权风险;再次,介绍区块链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以及区块链基础架构模型,对区块链用于图书馆用户隐私保护的可行性从应用领域、主要优势、技术原理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基于区块链的图书馆用户隐私保护模型,指出模型构建应该遵循主动性、整体性、应用性、可扩展性等原则,对模型结构设计从利益相关者、信息生命周期、隐私风险识别、区块链基础架构四个模块展开介绍,并对图书馆用户隐私保护模型实现机理进行阐述。以期解决图书馆开展智慧化服务过程中面临的用户隐私问题,为智慧化服务理念下的图书馆用户隐私保护提供参考。
吴斯佳[3](2021)在《大连市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用户的需求是图书馆向前发展的永恒动力,为用户提供满意的服务始终是图书馆的核心目标,也是图书馆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我国图书馆经历了从传统图书馆到数字图书馆再到智慧图书馆的转变。与之相应图书馆“智慧服务”经过数年的建设,在行业内部也积累了一些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但随着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发展和高校图书馆智慧化体系建设的逐步深入,图书馆智慧服务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图书馆更是需要依托智慧服务,充分发掘智慧服务的新内涵,运用新的综合解决方案,建立起用户需求与智慧服务的良性互动,使智慧服务走深向实、协调发展。本文以大连市高校图书馆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图书馆智慧服务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智慧服务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实践形式进行研究探讨,并通过问卷调查、相关人员访谈以及实际走访等方式分析目前大连市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发展现状,总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发展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分为四个部分:(1)利用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梳理国内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脉络。(2)通过理论研究对智慧图书馆和智慧服务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找出智慧服务建设要素;进而以我国42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图书馆为主要参考对象,采用网络调查的方式对其已经开展的智慧服务形式进行调研并分析归纳,以此理论要素和实践形式作为参考项,为下文设计调查问卷奠定基础。(3)通过向大连地区高校图书馆馆员发放调查问卷、对馆领导进行访谈以及对部分图书馆进行实地走访等方式充分了解大连地区高校图书馆开展智慧服务的现状,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梳理和总结。(4)基于前文调查结果,分析大连地区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策略。
周金萍[4](2021)在《高校图书馆数字经典阅读服务研究》文中认为当前高校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已经取得很大成效,各高校的师生基本可以享受到本校图书馆提供的数字经典阅读服务,但是鉴于各校所拥有的教育资源存在差异,一些高校的数字经典阅读服务效果不尽人意。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展开相关研究,其中从数字资源、数据库的角度分析高校图书馆馆藏数字资源储备现状,并选择了部分高校,对其图书馆数字经典阅读服务平台进行介绍;通过对600名在校师生的随机问卷调查,建立了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服务效果影响因素模型,提出了若干假设,并使用模型分析软件AMOS21.0构建研究模型,对模型予以证实,以one-way ANOVA,t验证,对用户的年级、性别,身份、平均每月使用次数及平均每次使用时间的使用者在数字经典阅读服务效果影响因素上的差异进行检验,分别从数字资源建设、阅读空间、宣传推广、馆员素质、个性化服务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蔡非凡[5](2021)在《基于数字人文的扬州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字资源对高校师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图书馆承担着提供文献信息资源的职责,必须大力发展数字资源建设。虽然高校图书馆已经有了一定的数字资源建设基础,但随着数字人文的发展,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又有了新的方向,因此,思考应该如何改进与完善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将从以下六个部分研究数字人文下的扬州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思路、创新与不足,对国内外有关数字人文下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扬州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现状开展调查。第二部分为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详细介绍了数字资源的含义和分类,并阐述了数字人文理论,包括数字人文的概念、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分析了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与数字人文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为数字人文背景下扬州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包括现状调查的目的、对象、方法和结果,从数字资源构成、数字资源组织存储、数字资源营销推广、数字资源服务利用四个方面对扬州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现状进行了详细地调研,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即数字技术应用较为薄弱;图书馆人员结构不合理;参与建设的主体较为单一;管理协调与资金投入不足。第四部分为数字人文背景下扬州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思考与建议,根据第三部分分析得出的问题,提出改进完善扬州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建议,即运用新技术完善数字资源建设;培养高数字人文素质的馆员;实现数字资源建设多元化参与;加强建设规划与资金投入。第五部分为基于数字人文的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模型,从基础资源层、技术应用层、组织管理层和用户服务层四个层次来构建数字人文下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模型,旨在通过对扬州大学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研究来为其他高校图书馆提供参考借鉴。第六部分为结语,包括本文研究获得的主要结论和提出的主要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对论文中存在的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给予客观说明。
黄继乾[6](2021)在《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发展现状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飞速发展,社会智能化进程不断加快,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已经无法很好地满足用户对图书馆多元化的服务需求,急需更加先进的服务形态来推动图书馆服务的转型与升级。此背景下,在图书馆传统服务的基础上,融合智能技术,不断体现新理念、新模式的图书馆智慧服务得到迅猛发展。图书馆智慧服务作为现代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构成部分之一,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比较研究方法对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的研究内容与实践现状进行分析,探寻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发展中存在的相同点与差异之处,以期为我国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发展提供启示与建议。本研究基于文献计量与网络调研双重视角对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发展现状进行考量。通过收集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相关研究文献,采用文献计量法分析比较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在研究主体、研究热点、主题演化路径三方面的现象与规律。通过研究发现,中外均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高产研究机构群,但国内学者对于智慧服务研究的合作紧密度与发文数量均高于国外。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热点均集中在智慧服务概念、服务模式、支撑技术、系统构建等方面,其中国外在智慧服务系统构建方面的研究更具实践性,而国内在研究主题的丰富程度与技术应用的前沿性上更具优势。在演化路径分析中,中外智慧服务研究演化路径各有特色且派生出了不同的研究方向,国内研究演化主题更加丰富,国外图书馆则更加注重智慧服务过程中“人”这一主体的参与。在实践调研角度,通过对中外图书馆网站进行网络调研,归纳梳理网站智慧服务功能模块,比较分析智慧服务中智能支撑技术、空间再造、数字资源建设、虚拟体验式服务、智慧型馆员五大功能要素。研究发现国内外在智慧服务过程中对于智能支撑技术的应用各有侧重;常规数字资源库建设理念与形式较为相似,但在特色资源库建设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虚拟体验式服务打造中,国外图书馆倾向于数字化展览类体验式空间构建,而国内则更加注重融合VR等技术的感知性空间的打造;在智慧型馆员的比较中,发现国外图书馆在馆员准入机制、馆员信息公开、馆员培训等方面政策更为科学,国内图书馆在此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文章最后根据比较分析结果,提出促进我国图书馆智慧服务发展的启示与建议。
王红娇[7](2021)在《浅析党校图书馆如何服务教学科研工作——以鄂尔多斯市委党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阐述了党校图书馆创建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党校图书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党校图书馆有效发挥服务作用的措施,从而让图书馆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水平不断攀升,更好地服务教学和科研工作。
陈茫[8](2021)在《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国家创新体系中高校科研创新地位举足轻重,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高校科研创新过程变得更具复杂性和时效性,科研人员对于科研所需的知识需求也日益强烈,而从图书馆获取所需的科研知识资源和专业的科研服务支持,是实现科研创新的有效手段与重要途径之一。当前,智能服务的需求和情境正成形成,并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新方向。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目前国内外一些着名的高校图书馆正开展智能服务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然而,在图书馆智能服务的开展过程中,却存在着服务联系松散、服务推进缓慢、服务效果不佳等诸多问题。那么,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过程具体是什么,是什么推动着图书馆智能服务的有序推进?有哪些关键影响因素,相关影响因素之间如何相互作用?能否对其过程进行有效的模拟仿真?这些研究问题亟待深入的展开研究。本文围绕图书馆智能服务展开相关理论研究,对于完善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提升图书馆智能服务效果,促进高校科研创新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首先,运用多案例研究的分析方法,构建了面向高校科研创新图书馆智能服务过程机理模型,从人的智力支持、智能服务技术支持、知识交互等方面,揭示了图书馆智能服务各要素间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该图书馆智能服务过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各阶段过程中有其核心的服务需求与服务内容,并构建了该图书馆智能服务过程机理模型;其中,人的智力支持、智能服务技术支持、知识交互等方面各要素间存在紧密的内在关联性和规律性,且彼此关联和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该服务的有序进行。其次,运用扎根理论的质性分析方法,构建了该图书馆智能服务的关键影响因素模型,识别并揭示了该图书馆智能服务的关键因素构成与作用路径。研究发现:通过深度访谈分析共获得27个概念范畴,并汇总形成了知识服务资源、科研服务参与、智能服务感知、科研服务需求、服务应用动机、智能技术体验、服务科研效果等主范畴;其中,智能服务感知和智能技术体验等是新变量。该模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识别为后续实证分析奠定理论基础。接下来,运用结构方程的定量分析方法,基于上文识别的关键影响因素,构建了相关的研究假设与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并揭示了各关键影响因素对于服务科研效果的作用影响。研究发现:知识服务资源、科研服务参与、智能服务感知、科研服务需求、服务应用动机、智能技术体验等,对服务科研效果存在显着正向影响;而服务应用动机和智能技术体验等是重要的中介变量。该模型的实证分析为揭示关键影响因素的复杂作用关系提供了证据支持。最后,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模拟仿真方法,构建了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过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刻画和揭示了该服务系统内部的动态结构、运行趋势与反馈回路等。研究发现:该服务系统有其特有的系统构成、系统特性、建模目的、模型边界和因果反馈回路等;在服务开展初期,服务主体位于较高的知识位势,利用智能服务技术支持提升服务科研效果;而服务主体的知识存量、科研人员的知识存量、智能服务技术支持等是系统运行的关键变量。本论文探究了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这一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价值的新课题。揭示了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过程机理;构建了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关键影响因素模型,识别、揭示并验证了各关键影响因素对服务科研效果的作用影响;构建了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了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过程中知识交互,为图书馆智能服务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借鉴。
林晓彤[9](2020)在《数字学术发展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员岗位重塑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意义]探讨数字学术发展背景下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员岗位设置现状,有利于重塑高校图书馆员岗位,为高校图书馆发展数字学术、开展数字学术服务提供相应的理论借鉴与实践经验。[方法/过程]采用文献分析法、网络调查法和内容分析法对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员岗位重塑现状进行研究,并通过浏览高校图书馆招聘网站,分析数字学术时代高校图书馆员的岗位职责要求及主要问题。[结果/结论]提出应从加强图书馆员前置教育与继续教育、优化图书馆员聘任制度与组织架构以及完善图书馆员管理模式与考核机制三个方面对高校图书馆员岗位进行重塑。
郭冠群[10](2020)在《智慧城市背景下社区图书馆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8年11月,IBM正式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战略,试图在全球范围内开启资源互通。2009年,IBM从中国的资源现状与发展现状出发,为中国量身打造了智慧方案,基于医疗、电力、交通、供应链、银行、城市等各个层面制定了相应的综合性战略。迄今为止,该方案在我国多个领域先后开始推进,我国开始朝着全面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迈进,在此情形之下,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我国的战略发展也越来越重要。以智慧城市的发展为前提,我国的社区智慧图书馆界也开始针对于智慧图书馆的发展进行研究,试图借智慧城市的契机来实现图书馆服务的升级。社区智慧图书馆的主要功能是为社区居民提供泛在智慧服务,它是数字图书馆、复合图书馆等发展之后出现的一个更先进的图书馆形态。它以传感器、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为基础,令图书流、人员流、物流、信息流之间实现了充分的流动,令书书、人人、书人之间实现了互通互联。以用户的实际需求为核心,为其提供全方位的泛在智慧服务。图书馆有着自身的资源优势,加强智慧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提升图书馆的泛在智慧服务水平。从我国的发展现状来看,目前还未构建真正的智慧图书馆。文章以智慧图书馆建设为题,通过考察国内一些地区的少量社区智慧图书馆建设,进行认真的案例分析。主要从六部分进行论述,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以往的研究概况,社区智慧图书馆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以及建设智慧图书馆的基本功能。本文第三章,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图书馆顶层设计、设施设备、馆藏资源、管理协作、用户服务供给等方面,分析了目前我国在社区智慧图书馆建设中出现的几个问题,比如配套政策与规范的缺失、馆员素质等等。本文第五章主要从完善管理、加强建设、加强服务三个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通过本文研究,结合智慧图书馆的发展特点及管理理念,从各个角度分析出了一条符合社区情况的智慧图书馆发展道路,满足读者日益多元化的需求。最后,结论与展望,对全文的研究进行总结,指出其成果及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规划与展望。
二、数字图书馆员素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字图书馆员素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图书馆学发展的数据化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概念界定 |
1.2.1 相关概念 |
1.2.2 图书馆学发展的数据化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 研究创新性 |
第二章 图书馆学发展数据化的调查过程 |
2.1 调查准备 |
2.1.1 数据来源与分析工具 |
2.1.2 文献数量与研究热点 |
2.1.3 主要调查领域的分析 |
2.2 调查实施 |
2.2.1 调查方法 |
2.2.2 调查内容 |
2.2.3 调查过程 |
2.3 调查分析 |
2.3.1 总加量表数据分析 |
2.3.2 累积量表数据分析 |
2.3.3 访谈资料分析 |
2.4 调查小结 |
第三章 图书馆学发展数据化的调查结论 |
3.1 图书馆学发展的数据化趋势明确 |
3.1.1 图书馆学发展的数据化集中在五个方面 |
3.1.2 图书馆学发展的数据化呈现六个梯度 |
3.2 图书馆实践与图书馆学研究的数据化趋势显着 |
3.2.1 用户的图书馆数据化服务需求增强 |
3.2.2 图书馆学研究中的数据化分析方法增多 |
3.3 图书馆学教育的数据化程度提高 |
3.3.1 教学方式与内容的数据化转型 |
3.3.2 数据化的就业要求提升 |
第四章 图书馆学发展数据化的成因分析 |
4.1 国家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战略的引领 |
4.2 图书馆信息资源深度开发的需要 |
4.2.1 图书馆数字化馆藏资源激增 |
4.2.2 图书馆用户数据化服务的需求 |
4.3 图书馆学与数据科学的交叉融合 |
4.3.1 数据科学促进研究者的数据素养提升 |
4.3.2 数据科学丰富图书馆学的研究内容 |
4.4 图书馆学人才培养的数据化需求 |
4.4.1 数据泛在的环境影响 |
4.4.2 就业要求的数据化拓展 |
第五章 图书馆学发展数据化的对策 |
5.1 图书馆实践:推进数据共享,实现精准服务 |
5.1.1 图书馆积极参与构建数据共享平台 |
5.1.2 加强馆员数据化精准服务的能力 |
5.2 图书馆学研究:树立数据思维,坚持守正创新 |
5.2.1 坚守图书馆学的学科本质 |
5.2.2 促进与数据科学的高质量交叉综合 |
5.3 图书馆学教育:以结果为导向,加强数据素养教育 |
5.3.1 创新面向结果的专业知识教育 |
5.3.2 为图书馆输送数据型人才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基于区块链的图书馆用户隐私保护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4.3 研究述评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调研法 |
1.5.2 调查问卷法 |
1.5.3 访谈法 |
1.6 创新点 |
1.7 论文结构及内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隐私及隐私权 |
2.1.2 智慧图书馆 |
2.1.3 图书馆用户隐私 |
2.1.4 区块链 |
2.2 相关理论 |
2.2.1 现代人权观 |
2.2.2 个人秘密权 |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4 信息生命周期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隐私保护情况调研 |
3.1 调研概况 |
3.1.1 调查目的和意义 |
3.1.2 调查时间、方式和对象 |
3.1.3 调查问题设计 |
3.2 图书馆用户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3.2.1 样本基本情况分析 |
3.2.2 用户对隐私权的态度 |
3.2.3 用户对隐私声明的态度 |
3.2.4 用户隐私素养水平 |
3.2.5 用户提供个人信息态度 |
3.2.6 用户对隐私保护措施的态度 |
3.3 图书馆馆员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3.3.1 样本基本情况分析 |
3.3.2 馆员对隐私权的态度 |
3.3.3 馆员对隐私声明的态度 |
3.3.4 馆员隐私素养水平 |
3.3.5 馆员对用户隐私保护的态度 |
3.3.6 馆员对隐私保护措施的态度 |
3.4 调研结论 |
3.4.1 隐私保护意识方面 |
3.4.2 隐私保护措施方面 |
3.4.3 用户和馆员建议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区块链用于图书馆用户隐私保护的可行性分析 |
4.1 区块链与区块链基础架构模型 |
4.1.1 区块链概述 |
4.1.2 区块链基础架构模型 |
4.2 区块链在隐私保护领域的应用及优势 |
4.2.1 区块链在隐私保护领域的应用 |
4.2.2 区块链在隐私保护领域的优势 |
4.3 区块链用于图书馆隐私保护的可行性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区块链的图书馆用户隐私保护模型构建及其实现机理 |
5.1 图书馆用户隐私风险识别 |
5.1.1 信息采集创建阶段知情权风险 |
5.1.2 信息组织加工阶段操控权风险 |
5.1.3 信息传输存储阶段访问权风险 |
5.1.4 信息传播共享阶段真实性风险 |
5.1.5 信息利用服务阶段关联性风险 |
5.1.6 信息侵权反馈阶段所有权风险 |
5.2 基于区块链的图书馆用户隐私保护模型构建 |
5.2.1 模型构建原则 |
5.2.2 模型结构设计 |
5.3 基于区块链的图书馆用户隐私保护模型实现机理 |
5.3.1 信息采集创建阶段 |
5.3.2 信息组织加工阶段 |
5.3.3 信息传输存储阶段 |
5.3.4 信息传播共享阶段 |
5.3.5 信息利用服务阶段 |
5.3.6 信息侵权反馈阶段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Ⅰ 关于图书馆用户隐私保护情况的调查问卷(用户问卷) |
附录Ⅱ 关于图书馆用户隐私保护情况的调查问卷(馆员问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3)大连市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研究工具及数据来源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2 研究基础 |
2.1 理论研究基础 |
2.1.1 智慧图书馆 |
2.1.2 智慧服务 |
2.2 调查基础 |
3 大连市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发展现状调查 |
3.1 调查方案设计 |
3.1.1 调查对象 |
3.1.2 调查方法 |
3.1.3 调查内容 |
3.2 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设计 |
3.3 调查结果分析 |
3.3.1 问卷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3.3.2 智慧服务认知层面 |
3.3.3 智慧服务总体规划层面 |
3.3.4 智慧服务基础支撑层面 |
3.3.5 智慧服务具体开展层面 |
4 大连市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存在的问题 |
4.1 智慧服务观念情况 |
4.1.1 认知程度分析 |
4.1.2 智慧服务观念缺乏全面认知 |
4.2 智慧服务总体规划情况 |
4.2.1 制度与规划现状分析 |
4.2.2 智慧服务缺乏宏观规划和制度保障 |
4.3 智慧服务保障情况 |
4.3.1 经费投入及设备利用情况分析 |
4.3.2 智慧服务基础保障力度不够 |
4.4 智慧服务开展情况 |
4.4.1 服务开展范围及深度分析 |
4.4.2 智慧服务缺乏深层次实践形式 |
4.5 智慧服务馆员队伍建设情况 |
4.5.1 馆员数量及知识储备分析 |
4.5.2 馆员智慧服务能力欠缺 |
4.6 智慧服务数据应用情况 |
4.6.1 数据收集与使用情况分析 |
4.6.2 智慧服务缺乏数据网络技术支撑 |
5 大连市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发展策略 |
5.1 行业发展层面 |
5.1.1 建立大连地区高校图书馆联盟,促进行业交流合作 |
5.1.2 加强馆际合作,提高地区智慧服务基础设施整体建设水平 |
5.2 图书馆个体发展层面 |
5.2.1 编制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战略发展规划 |
5.2.2 争取多方资金支持,制定与经费相适应的多层次发展策略 |
5.2.3 丰富创新体验,建设多元化服务形式 |
5.2.4 关注用户需求,架设智慧服务推荐系统 |
5.2.5 盘活人力资源,加强高水平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
5.2.6 重视数据利用,构建图书馆物联网动态数据流 |
6 研究总结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
致谢 |
附录一 42 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大连市本科层次高校名单 |
附录二 42 所“双一流”建设高校智慧服务形式汇总 |
附录三 大连市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四 大连市高校图书馆馆长访谈提纲 |
(4)高校图书馆数字经典阅读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基础理论 |
2.1 数字阅读 |
2.1.1 数字阅读的概念 |
2.1.2 数字经典阅读的概念 |
2.1.3 数字阅读的特征 |
2.2 阅读的构成要素 |
2.2.1 阅读主体 |
2.2.2 阅读客体 |
2.2.3 阅读环境 |
2.3 基础理论 |
2.3.1 用户体验理论 |
2.3.2 图书馆学五定律 |
2.3.3 信息资源共享理论 |
第三章 高校图书馆数字经典阅读服务现状 |
3.1 高校图书馆馆藏数字资源分析 |
3.1.1 数字资源来源 |
3.1.2 数据库分析 |
3.2 重点高校图书馆数字经典阅读服务平台分析 |
3.2.1 数字资源发现平台 |
3.2.2 数字资源检索系统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4.1 模型构建 |
4.2 研究假设 |
4.3 研究对象 |
4.4 测量工具 |
4.4.1 内容质量 |
4.4.2 系统质量 |
4.4.3 服务质量 |
4.4.4 个体认知 |
4.4.5 用户满意 |
4.4.6 持续使用意向 |
4.4.7 用户收益 |
4.5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4.5.1 问卷设计 |
4.5.2 数据收集 |
第五章 实证分析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 信度和效度分析 |
5.2.1 信度分析 |
5.2.2 效度分析 |
5.3 结构方程分析 |
5.3.1 模型拟合 |
5.3.2 假设检验 |
5.4 差异性分析 |
第六章 高校图书馆数字经典阅读服务发展策略 |
6.1 加强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 |
6.1.1 传统资源与数字资源并重发展 |
6.1.2 兼顾体系化和特色化 |
6.2 构建多样化阅读空间 |
6.2.1 功能化阅读空间 |
6.2.2 智能化阅读空间 |
6.3 注重数字经典阅读宣传推广 |
6.3.1 扩大微信平台的宣传力度 |
6.3.2 提高微博的利用效率 |
6.4 提升馆员综合素质 |
6.4.1 及时转变馆员的角色 |
6.4.2 提升馆员的综合素质 |
6.5 提供个性化阅读服务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基于数字人文的扬州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述评 |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5 创新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数字资源概述 |
2.1.1 数字资源的含义 |
2.1.2 数字资源的分类 |
2.2 数字人文理论 |
2.2.1 数字人文的概念 |
2.2.2 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与数字人文的关系 |
第3章 数字人文下扬州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现状及问题 |
3.1 数字人文下扬州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现状调查 |
3.1.1 调查目的、对象及方法 |
3.1.2 调查结果 |
3.2 数字人文下扬州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问题分析 |
3.2.1 数字技术应用较为薄弱 |
3.2.2 图书馆人员结构不合理 |
3.2.3 参与建设的主体较为单一 |
3.2.4 管理协调与资金投入不足 |
第4章 数字人文下扬州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
4.1 运用新技术完善数字资源建设 |
4.2 培养高数字人文素质的馆员 |
4.3 实现数字资源建设多元化参与 |
4.4 加强建设规划与资金投入 |
第5章 基于数字人文的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模型 |
5.1 基础资源层 |
5.2 技术应用层 |
5.3 组织管理层 |
5.4 用户服务层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发展现状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图书馆智慧服务比较研究现状述评 |
1.2.1 国内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图书馆智慧服务比较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内涵与特征解析 |
2.1 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内涵 |
2.2 图书馆智慧服务的特征 |
第3章 基于文献计量的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现状比较分析 |
3.1 研究数据来源 |
3.2 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主体比较分析 |
3.2.1 国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作者合作、机构分析 |
3.2.2 国内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作者合作、机构分析 |
3.2.3 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作者合作、机构比较 |
3.3 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热点比较分析 |
3.3.1 国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热点分析 |
3.3.2 国内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热点分析 |
3.3.3 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热点比较 |
3.4 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演化路径比较分析 |
3.4.1 国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主题演化分析 |
3.4.2 国内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主题演化分析 |
3.4.3 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主题演化比较 |
第4章 基于网络调研的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实践现状比较分析 |
4.1 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实践现状的调研设计 |
4.1.1 调研对象 |
4.1.2 调研方法 |
4.1.3 调研内容 |
4.2 中外图书馆网站智慧服务功能模块调研 |
4.2.1 国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网站功能模块调研 |
4.2.2 国内图书馆智慧服务网站功能模块调研 |
4.3 中外图书馆网站智慧服务功能要素比较 |
4.3.1 智能支撑技术比较 |
4.3.2 空间再造服务比较 |
4.3.3 数字资源建设比较 |
4.3.4 虚拟体验式服务比较 |
4.3.5 智慧型服务馆员比较 |
第5章 提升我国图书馆智慧服务发展水平的启示与建议 |
5.1 深化理论探索,开展跨学科协同研究 |
5.2 融入前沿技术,布局平台化服务系统 |
5.3 汇聚多元资源,丰富智慧服务内容 |
5.4 完善技术标准,提供智慧服务保障 |
5.5 优化交互功能,提升网站界面友好性 |
5.6 提升馆员素质,培育高水平服务团队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7)浅析党校图书馆如何服务教学科研工作——以鄂尔多斯市委党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建设党校图书馆的意义 |
1.1 党校图书馆的基本功能 |
1.2 党校图书馆的社会效能 |
1.2.1 领导干部学习研究的好平台是党校图书馆。 |
1.2.2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态势的逐渐明朗,国与国之间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在逐步加强。 |
1.3 党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作用 |
1.3.1 党校信息资料的中心是党校图书馆,为教科研工作提供信息咨询等服务。 |
1.3.2 教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之一是党校图书馆。 |
1.3.3 服务于党校教学、科研的学术性机构是党校图书馆。 |
1.3.4 党校图书馆建设的两个重点。 |
2 党校图书馆存在的问题 |
2.1 党校图书馆充分发挥其作用存在的问题 |
2.2 党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2.2.1 网络信息化服务水平较低。 |
2.2.2 信息资源缺乏有效供给。 |
2.2.3 图书馆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岗位培训和技能。 |
2.2.4 馆员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
2.2.5 管理相对封闭,服务辐射范围窄。 |
3 党校图书馆有效发挥服务作用的措施 |
3.1 提高党校图书馆基础建设 |
3.1.1 重视思想转变,注重党校图书馆建设。 |
3.1.2 多方筹措资金,抓好图书馆建设。 |
3.2 向信息服务要质量,促教科研发展 |
3.2.1 加强数字馆藏合理化建设。 |
3.2.2 信息资源建设利用率有效提高。 |
3.2.3 加强馆际信息资源共享。 |
3.3 加强信息服务培训,增强馆员素质 |
3.3.1 培养信息敏感度。 |
3.3.2 信息导航能力要系统,强化整理能力。 |
3.3.3 提高馆员素质,加强学习和培训。 |
3.3.4 建立和完善系统服务机制。 |
4 结束语 |
(8)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
1.3.1 基于知识图谱的研究现状分析 |
1.3.2 高校科研创新的研究综述 |
1.3.3 图书馆智能服务的研究综述 |
1.3.4 面向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服务研究综述 |
1.3.5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结构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知识服务理论 |
2.1.2 复杂系统理论 |
2.1.3 系统动力学理论 |
2.2 高校科研创新概念及内涵 |
2.3 智能服务情境概念及内涵 |
2.4 图书馆智能服务概念及内涵 |
2.5 本文研究的整体逻辑与框架 |
2.5.1 研究的整体框架 |
2.5.2 研究的子框架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过程及机理分析 |
3.1 智能服务过程的分析框架 |
3.2 智能服务的过程阶段分析 |
3.2.1 智能服务创建阶段 |
3.2.2 智能服务实施阶段 |
3.2.3 智能服务收尾阶段 |
3.2.4 智能服务归档阶段 |
3.3 智能服务过程机理的多案例研究 |
3.3.1 机理分析步骤 |
3.3.2 案例研究设计 |
3.3.3 案例简要介绍 |
3.3.4 过程机理分析 |
3.3.5 案例研究结论 |
3.4 管理启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关键因素识别 |
4.1 扎根理论方法及流程 |
4.1.1 扎根理论方法 |
4.1.2 具体操作流程 |
4.2 访谈设计与资料收集 |
4.2.1 样本对象的选择 |
4.2.2 研究问题的设计 |
4.2.3 访谈资料的处理 |
4.3 扎根编码与范畴提炼 |
4.3.1 编码有效性 |
4.3.2 开放式编码 |
4.3.3 主轴编码 |
4.3.4 选择性编码 |
4.3.5 理论饱和度检验 |
4.4 模型阐释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影响因素实证 |
5.1 研究假设与实证模型 |
5.1.1 知识服务资源的影响 |
5.1.2 科研服务参与的影响 |
5.1.3 智能服务感知的影响 |
5.1.4 科研服务需求的影响 |
5.1.5 服务应用动机的影响 |
5.1.6 智能技术体验的影响 |
5.1.7 研究假设与概念模型 |
5.2 调查问卷与实证方法 |
5.2.1 调研目的与调查对象 |
5.2.2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5.2.3 调查问卷的变量测量 |
5.2.4 结构方程模型及流程 |
5.3 实证研究的数据分析 |
5.3.1 描述性统计 |
5.3.2 量表的信度 |
5.3.3 量表的效度 |
5.4 假设验证与模型拟合 |
5.4.1 研究假设检验验证 |
5.4.2 结构方程模型拟合 |
5.4.3 研究结果实证分析 |
5.5 管理启示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系统动力学仿真 |
6.1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原理及应用 |
6.1.1 模型应用原理 |
6.1.2 模型构建步骤 |
6.1.3 模型应用意义 |
6.2 系统分析 |
6.2.1 系统分析与构成 |
6.2.2 系统建模的目的 |
6.2.3 系统模型的边界 |
6.3 系统建模 |
6.3.1 系统边界的限定 |
6.3.2 因果关系与反馈 |
6.3.3 模型的系统流图 |
6.3.4 系统动力学方程 |
6.3.5 初始参数的设置 |
6.3.6 模型有效性检验 |
6.4 系统模型仿真与结果应用讨论 |
6.4.1 运行趋势及应用 |
6.4.2 关键变量及应用 |
6.4.3 主导回路及应用 |
6.5 管理启示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调查问卷 |
附录2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数字学术发展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员岗位重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实践现状与研究述评 |
1.1 国内外实践现状 |
1.1.1 数字学术服务的兴起倒逼图书馆员岗位重塑 |
1.1.2 数字学术实践的发展亟需图书馆优化组织架构 |
1.1.3 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要求图书馆员提高综合素质 |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2.1 探究数字学术环境下图书馆员岗位重塑的必要性 |
1.2.2 分析数字学术环境下图书馆员岗位技能要求 |
1.2.3 研究数字学术环境下图书馆员角色定位 |
2 数字学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员岗位重塑要求 |
2.1 具备团队协作能力,加强各方学术联系 |
2.2 具备数据开发与管理能力,支持高校学术研究 |
2.3 具备协助学术交流能力,提供专业数字服务 |
3 数字学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员岗位重塑问题分析 |
3.1 传统馆员岗位技能难以胜任数字学术服务专业岗位 |
3.2 现有馆员组织架构难以满足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
3.3 数字学术图书馆员队伍建设尚未形成规范化的管理机制 |
4 数字学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员岗位重塑策略 |
4.1 加强图书馆员前置教育与继续教育 |
4.2 优化图书馆员聘任制度与组织架构 |
4.3 完善图书馆员管理模式与考核机制 |
5 结语 |
(10)智慧城市背景下社区图书馆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调查对象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智慧城市与社区图书馆概述 |
2.1 智慧城市智慧化发展的内涵与外延 |
2.1.1 智慧城市、智慧社区与社区图书馆的关系辨析 |
2.1.2 社区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基本情况 |
2.2 社区智慧图书馆的特点 |
2.2.1 高度智能化 |
2.2.2 高速的无线网络 |
2.2.3 泛在化服务 |
2.2.4 低碳环保 |
2.3 智慧图书馆功能 |
2.4 “智慧社区+”图书馆建设的原则 |
2.4.1 标准化和规范化原则 |
2.4.2 开放性和集成性原则 |
2.4.3 共建性和共享性原则 |
2.5 “智慧社区+”图书馆的建设目的 |
2.5.1 实现社区知识与信息教育 |
2.5.2 智慧社区服务功能 |
2.6 “智慧社区+”图书馆服务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2.6.1 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必要性 |
2.6.2 社区智慧图书馆服务建设的可行性 |
2.7 社区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层次模型 |
第3章 智慧城市背景下社区图书馆发展现状与需求分析 |
3.1 “智慧社区+”图书馆文化项目建设 |
3.1.1 “智慧社区+”图书馆顶层设计 |
3.1.2 “智慧社区+”图书馆的服务特性 |
3.2 “智慧社区+”图书馆设施设备配备 |
3.2.1 “智慧社区+”图书馆设施配备 |
3.2.2 “智慧社区+”图书馆设备配备 |
3.3 “智慧社区+”图书馆馆藏资源保障 |
3.3.1 “智慧社区+”图书馆传统资源保障 |
3.3.2 “智慧社区+”图书馆数字资源保障 |
3.4 “智慧社区+”图书馆管理协作协调 |
3.4.1 “智慧社区+”图书馆管理模式 |
3.4.2 “智慧社区+”图书馆管理队伍 |
3.5 “智慧社区+”图书馆用户服务供给 |
3.5.1 “智慧社区+”图书馆社会教育服务 |
3.5.2 “智慧社区+”图书馆学习空间服务 |
3.5.3 “智慧社区+”图书馆特殊群体服务 |
3.5.4 “智慧社区+”图书馆移动、云服务 |
第4章 智慧城市背景下社区图书馆发展的成就与问题 |
4.1 智慧城市背景下社区图书馆实现的现实功能 |
4.1.1 实现了信息重组集成 |
4.1.2 实现了信息精准化 |
4.2 社区智慧图书馆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
4.2.1 配套政策与规范的缺失 |
4.2.2 数字信息资源相关问题 |
4.2.3 支撑平台与技术问题 |
4.2.4 建设成本问题 |
4.2.5 智慧馆员队伍建设滞后 |
第5章 智慧城市背景下社区图书馆的发展策略 |
5.1 完善管理 |
5.1.1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 |
5.1.2 转变管理观念 |
5.2 加强建设 |
5.2.1 资源共建共享 |
5.2.2 加强馆员队伍管理 |
5.2.3 加强合作关系 |
5.3 加强服务 |
5.3.1 创新技术开发及应用 |
5.3.2 开展智慧读者教育 |
第6章 结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数字图书馆员素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图书馆学发展的数据化趋势研究[D]. 张琪. 河北大学, 2021(02)
- [2]基于区块链的图书馆用户隐私保护模型研究[D]. 闻航. 河北大学, 2021(02)
- [3]大连市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D]. 吴斯佳.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02)
- [4]高校图书馆数字经典阅读服务研究[D]. 周金萍.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5]基于数字人文的扬州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研究[D]. 蔡非凡. 扬州大学, 2021(09)
- [6]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发展现状比较研究[D]. 黄继乾.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7]浅析党校图书馆如何服务教学科研工作——以鄂尔多斯市委党校为例[J]. 王红娇.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1(01)
- [8]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研究[D]. 陈茫.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9]数字学术发展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员岗位重塑研究[J]. 林晓彤. 情报探索, 2020(08)
- [10]智慧城市背景下社区图书馆发展策略研究[D]. 郭冠群. 湘潭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