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论与整合论:国外教育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价值论与整合论:国外教育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一、价值论与整合论:外国教育管理学理论的新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朱滨[1](2020)在《西方校长数据领导研究的系统性述评:2000-2019年》文中研究指明强调教育改革与学校改进中的数据使用和证据驱动,关注校长数据领导方面的作为与能力,是国内外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既有研究在数据驱动决策、数据驱动领导、数据支持领导等主题下,从多个方面考察了校长数据领导的相关内容,但在校长数据领导概念框架的理解上仍存在说法不一、模糊不清的问题。本研究力图在综述西方过去20年文献的基础上,弥补这一欠缺。这对我国处于初步阶段的校长数据领导研究和实践而言,具有一定的价值。在厘清校长数据领导概念框架的目标下,研究关注四个问题:1.什么是校长数据领导?2.影响校长数据领导形成的前因有哪些?3.促进或阻碍校长数据领导影响作用发挥的因素有哪些?4.校长数据领导对学生有什么影响?聚焦这些问题,研究运用系统性文献综述法(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对Scopus数据库近20年有关校长数据领导的2685篇文献进行梳理,基于文献纳入标准,经三轮评估得到48篇核心文献,并用NVIVO12.0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深入分析。就基本内涵,研究显示,校长数据领导是因应时代与政策需求而提出,以科学人文主义为基本理念,围绕数据使用实施“构建愿景、提供个性化支持、开展分布式领导、智力激发和创建数据文化”领导行为的改进过程。就形成前因,研究发现,学区层面(期望、目标、垂范、人员、文化、专业发展、自主权和时间)、校长自身(数据素养、专业知识、人际技能、效能感和态度)与数据方面(及时性、可得性与数据系统)的共计16项变量,影响着校长数据领导的形成。就调节和中介因素,研究表明,校长特征(经验与教育背景)和学校特征(社会经济地位、规模、层次、文化、专业发展等)共计9个变量影响着校长数据领导效果的发挥。就影响效应,既有研究揭示了校长数据领导对学生影响的间接性、多向性和条件性特征。研究认为,我们要从基本内涵、形成前因、作用发挥的中介和调节因素和影响效果四个方面及其关系出发,整体理解校长数据领导概念。这一概念框架可以指导研究,也可以明示实践。体系化的概念框架着重突出了两个方面,一是学校数据使用的核心位置,二是学生学业成就对校长数据领导的反馈作用。本文至少从四个方面丰富了人们对于校长数据领导理论的认识,即“数据”的内涵、领导理念、领导行为和领导模式。结合实证研究的证据,研究提出了可供我国校长考虑的四个建议:一是要重新认识并正确利用学校中的数据,二是要追求科学化、透明化的领导方式,三是要依托数据实现分布式领导,四是要营造反思对话性的组织学习文化。

程方鹏[2](2019)在《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发展历程回顾与体系建构》文中认为教育管理学是一门交叉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学习和整理了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发现长久以来我国学者对教育管理学研究中方法的介绍大多是学习和借鉴西方的经验与研究方法,自身对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的独创性和系统性研究存在不足,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客观上也受到了影响。因此,研究方法的不规范成了制约我国教育管理研究质量提升的瓶颈。本文通过对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发展的历程回顾,求证教育管理学相关理论,并界定其核心概念,充分阐述了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体系所具有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上,着手建构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体系。全文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发展历程回顾。该部分主要包括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发展历程简述与文献梳理。教育管理作为人类社会活动,其研究方法的发展演进也不是空穴来风的。回顾教育管理学学科的发展史,教育管理主要经历了“思辨研究范式”、“实证研究范式”、“人文理解主义范式”和“多元研究范式”的转变。20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我国教育管理并没有上升为一门科学,其研究主要是对国外教育管理学着作的翻译,其内容也受凯洛夫教育学体系影响,放置在教育学体系中进行介绍。直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管理才步入正途。本文着重通过对我国学者在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梳理,在分析既有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研究思路与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有关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的研究专着、期刊论文划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1978年—1986年)、发展阶段(1987年—1999年)、多元化阶段(2000年—至今),并阐明每个阶段所运用的研究方法的发展状况、特点与存在的不足。第二部分,教育管理学理论分析与研究方法独特性。该部分包括界定核心概念和探讨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的独特性。核心概念中对“方法”、“方法论”、“方法体系”以及“教育管理研究方法”、“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等涵义进行界定并说明其适用范围。探讨教育管理学是否存在独特性的研究方法体系过程当中,通过引用库恩“范式”,同时结合管理理论在教育领域当中的运用,对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自身的演进脉络作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并从教育管理学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的理论层面展开对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体系存在独特性的论证。第二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内容,也是为第三部分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第三部分,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体系建构。这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内容。前文对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发展历程回顾与理论依据分析,都是为研究方法体系的建构服务。该部分依据对教育管理学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等方面独特性认识,立足于深入考察研究方法在学科形成过程中的运用与产生的影响的基础上,建构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体系。本文认为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体系,主要内容是由上层哲学方法论、中层一般科学方法论、底层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三部分组成。其中,哲学方法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科学主义哲学与人文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起到了统领的作用;一般科学方法论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系统方法、数学方法)与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法);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主要包含其母系学科教育科学与管理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管理学自身发展形成的“自然融贯主义”研究范式、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的方法和教育管理学具体研究方法(基本操作方法、数量化方法、辅助性方法),并从教育管理学具体方法的涵义及运用进行详细描述。

热孜万古丽·阿巴斯[3](2019)在《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在知识高度分化与新兴学科不断涌现的整体背景下,我国教育管理学逐渐走向成熟与专业化。基于四十余年纷繁复杂的研究成果,对学科已有研究开展系统性、理论性的回顾与反思,既有助于厘清学科发展的历史脉络,又有助于准确掌握学科的内在逻辑结构,是学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研究工作。然而,现有对学科整体审视的研究,多为学者凭借自身知识积累所作的阶段性的回顾与展望,又或是囿于某一分支学科、具体研究领域当中。既有研究在视角上缺少全景维度与长时间段的系统检视,难以从海量繁杂信息中洞悉学科发展的真实样貌和客观动态规律,系统性的学科审思需引入新的研究范式加以完善。知识图谱作为反映科学知识发展进程以及结构关系的一种知识管理工具,能有效克服以上不足。通过对海量复杂信息开展缜密的数据挖掘与分析,可动态展现学科的演进特征,探究学科发展的动力机制,发现学科发展过程中的缺失与薄弱环节,对拓宽学科研究广度与挖掘研究深度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实践价值。鉴于此,本研究尝试将知识图谱方法运用于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研究当中,以学科归宗、学科渗透、学科价值为研究基点,以正视学科发展的复杂本质、顺应跨学科的发展态势为研究原则,通过构建三维矩阵(以学科给养、主题演化、知识流动、学术群体为目的维,以各类知识单元为对象维,以统计分析、引文分析、共引分析、聚类分析等科学计量分析为方法维),将CNKI中1979-2018年我国教育管理学38162篇文献信息转化成一系列的知识图谱,以期更深层次地揭示学科结构的相似性与承接性,具体的研究过程及研究发现如下:(1)“学科给养”视角。分别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层面呈现学科演进与发展的动力来源与基础条件。总体来说,学科目前仍处于成长阶段,学科发展的内部与外在条件整体较好,高等院校引领拉动学科发展,但机构之间“贫富”差距较大。此外,研究成果分布在829种不同的期刊上,涉及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14个学科,呈现学科交叉性强,领域广泛等特性。(2)“发展轨迹”视角。前述文献样本涉及到的50351个关键词之间存在强弱关系,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开展共现分析与聚类分析,挖掘出学科知识结构之间的亲疏关联。整体来看,学科经40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较明确的范畴体系,整体呈现“核心—衍生—边缘”的主题格局。阶段性分析表明,学科演进过程中新老话题的更替,存在明显的“政策依赖”特性,与繁荣的应用研究相比,基础性研究量少质低,纵向连贯性研究不足。(3)“知识关联”视角。通过探测突现词把握学科研究前沿。学科研究中具有时代特征“变”的研究域,是学科发展对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回应。综合“主题演化”的分析结果可知,关注度高的热点领域,容易聚集集体智慧创造新知识,引领学科的发展方向。对前述38162篇文献样本涉及到的144618篇参考文献开展引文分析,结果显示,滋养学科发展的奠基性文献在学科发展初期较为欠缺,这与学科发展初期学术研究规范性存在欠缺有关,因学科研究更注重现实性与实用性,学术积累在延续性和体系上较为薄弱。(4)“学术群体”视角,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别对作者合作与作者共被引形成的“显性网络”与“隐性网络”进行考察。整体而言,作者合作构成的“显性网络”密度低,“权威学者”之间的学术联系不紧密,“师生型”、“同事型”是合作的主要方式,网络中派系林立的程度值不高,整体科研合作网络仍处于待优化的初级阶段。基于核心作者共被引构成的“隐性网络”按照研究领域可分为10个学术群体,研究跨领域特性明显,但不具备明显的学派效应。整体上来看网络连通性好,信息传递快,具有典型的“小世界”效应,存在“学术明星”现象。(5)综合上述分析,研究基于知识图谱视角,总结出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范式特征,并对学科研究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反思。从建构均衡化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打造本土化教育管理学学术格局、完善教育管理学学科制度化建设等层面提出完善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的一系列建议。研究借由宏观概括、中观分析、微观扫描对我国教育管理研究的四十年进行回溯与总结,结合学科发展范式特征提出展望,客观呈现学科总体图景、发展态势与结构特征,为后续研究把握研究重点、捕捉研究前沿、规范学科布局奠定了研究基础。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未来还需进一步扩充基础数据,扩大文献样本的来源范围,将学术着作、学位论文吸纳进来,同时增加中外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横向对比,以客观评价我国教育管理学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地位、优势与差距。此外,还需丰富研究内容,将学科研究成员的知识结构与研究取向纳入学科建设的重点考察范围,进一步完善本研究。

张根健[4](2019)在《幼儿教育师资有效供给研究 ——以D省幼儿教育师资供给为例》文中认为学前教育是一个特殊的专业,幼儿园教师岗位是一个拥有专业特质的职业,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则要求幼儿园教师应具有不同于其他学段教师的专业素养。但是就目前的现实而言,学前教育仍是整个教育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尤其是幼儿师范教育的基础相对薄弱。从本研究的调查来看,幼儿教育师资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地表现在:规模供给满足不了学前教育发展对师资的需求;结构质量和过程质量不高成为实现幼儿教育师资专业化目标的瓶颈;城乡学前教育发展不均衡,加剧了师资供需的结构矛盾。特别是供给不足和不良供给同时存在,供给问题与需求因素相互交织,幼儿教育师资供需存在结构性矛盾。通过对D省幼儿教育师资供给的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分析发现:师资供给的要素水平不高,要素配置整体处于低水平状态;师资供给的类型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地域结构、资源配置结构不能适应师资有效供给的要求。究其原因,在微观层面上表现为,人才培养过程呈现封闭性,供需结构未能实现有效对接;在宏观层面上表现为,师资供给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健全,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角色不合理,供给主体内生动力不足。总之,幼儿教育师资现实的供需矛盾与国家为学前教育规划的蓝图之间形成巨大的反差,如何缓解幼儿教育师资供需矛盾,怎样配置好幼儿师范教育资源,实现院校与幼儿园高质量的协同育人?成为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和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共同面临的课题,也是本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本研究坚持问题导向,在对D省幼儿教育师资的供与需做了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尝试运用教育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以当前国家正在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运用的方法论为指导,形成自身的理论框架,围绕实现幼儿教育师资有效供给的目标展开问题分析,提出一系列改革建议,拓宽了理论研究视野,具有一定的理论应用价值。本研究坚持从供需关系出发,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等为支持,建构幼儿教育师资供需合作共同体模型,重构供给主体体系,提出幼儿教育师资供给体制改革方案,进行了幼儿教育师资供给机制创新设计,以回应前面提到的三个问题,对当前进行的幼儿师范教育改革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依据上述问题导向的研究思路,本研究的详细过程和主要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运用文献分析法梳理了相关概念与观点,提出了幼儿教育师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法论,并据此建立了幼儿教育师资有效供给研究的理论框架。其次,运用文献分析法和调查研究法对全国和D省幼教师资供需问题进行了现实透视,为本研究提出了问题指向。接着具体从供需两个视角对幼儿教育师资供给现状进行深入剖析,一方面对D省12个县市区的幼儿教育师资供给状况进行了深入的结构分析,获取到本研究所需的重要数据;另一方面通过对师范生、新教师、园长三类群体的调查,从需求方评价的视角对师资供给的过程质量进行分析。第三,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调查研究法分别就幼儿教育师资供给中的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进行了结构性分析,进一步发现影响师资有效供给的深层次问题及其成因,为提出幼儿教育师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提供了建构思路。第四,从基本需求、有效需求和未来需求三个层面探寻了幼儿教育师资需求侧对幼教师资有效供给的影响,为提出幼教师资有效供给的解决方案提供了供需矛盾体中另一矛盾主要方面的依据。第五,在幼儿教育师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框架的指导和多元理论的支持下,提出了幼儿教育师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建构了幼儿教育师资供需合作共同体模型,对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人才培养体制进行了体制创新设计。第六,探讨了与供给新体制相适应的幼儿教育师资供给机制创新设计,从有效供给的三个本质特征与要求出发分别提出了建立完善幼儿教育师资供给规划机制、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的构想与建议。最后,在结语部分对本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和自我评价,提出了后续研究的设想和展望。

王小怀[5](2015)在《教育管理之价值理论与批判理论的比较探析》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以来,国外教育管理理论发展迅速,其中的教育管理价值论与教育管理批判论是较具影响力的两种教育管理理论。两种理论都批判逻辑实证主义并认为教育管理学应关注道德,但二者的哲学基础、组织与管理理论以及领导理论又存在很大不同。通过二者观点的比较,可见教育管理研究者对教育领导与管理的某些重要问题尚未达成共识,这种分歧与争论将促使人们不断探索。

沈瑾[6](2014)在《从方法论视角浅析教育管理整合论》文中认为上世纪90年代,学者依维斯和拉科姆斯基提出了教育管理整合论,旨在建立一门新型的教育管理科学。该文在简单介绍科学主义教育管理论和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论主要观点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教育管理整合论的主要观点,并浅析了教育管理整合论的方法论问题。

付全新[7](2014)在《学校文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以湖北省葛洲坝中学为例》文中指出一般认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的、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①以此,则许多实在的自然之物,不应属于文化的范畴,但是,如果人们赋予它一定的意义,如传说等,便成为文化或有了文化内涵。因此,笔者以为,“文化”的本质是“意义”,故提出:“所谓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人类将自身的实践(或存在)和认识(或思维)赋予一定意义的集合及其进行传递的全过程。”文化具有引导、规范、约束、激励人的功能,因此,文化具有实然的管理功能。正因为文化与管理的这种固有的内在逻辑联系,使得“文化管理”作为一个管理学概念、方法或模式,成为可能和事实。管理最重要的目的在于协调和统一组织成员的思想和行动,而立足于依靠意义的诠释、传递而协调组织成员为共同的组织目标而思维、行为和努力的过程就是文化管理。上述过程发生在学校,作用于学校中全体师生的活动或过程就被称之为学校文化管理。因为人类一切思维和实践活动,都是循着一定的意义而展开的,可以认为“人”是追求意义及活在意义之中的动物,即便是人们常说的无意识活动也一样,所以,学校管理活动中,就是要将师生有意识的活动的意义进行强化,将无意识的活动的意义进行明晰,就可以促使学校的全体师生,向着一个方向思想、行动和努力,这种使全体师生思维与行动的协调就是实现了相应的学校管理。正因为如此,遵循人类追寻意义而思维和行为的本性而进行管理,这就是文化管理的本质,因此,文化管理是最切合人类自身需要的管理,故而是最有效的管理。这也是笔者认为在现代学校中,文化管理超越或取代传统的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及现存于学校中和现代企业中许多管理方式最为根本的原因。在学校中生活的师生,因为追问意义,所以,每个师生就会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或不认同;因为对于学校发展的意义的集体认同,就形成了学校师生的“共同愿景”;因为具有共同愿景并具有实现共同愿景的强烈愿望,所以,师生会主动“契合组织”;长期在特定的学校工作、学习、生活而被其文化熏染,师生自己的文化品相就被定格下来,以至于很难改变,即实现“品相定格”。这就是学校实施文化管理的四个层次。一所学校如果具有健康的文化,其学校强大的发展动力就是师生被定格的文化品相所铸成的,这样的学校就会因为每个师生又特别是教师的努力,而变得生机勃勃。如果学校中师生出现流动,他们被定格的文化品相也可以去感染新的学校或组织中的人,即去同化别人;也有可能慢慢被新的环境或团队所驯化,即被别的文化所同化,这就是文化的冲突或者是传递。上述过程是必然地发生在每一所学校或是每一个组织,如果学校管理者对学校文化发展的方向进行有意识地经营和把握,相应地学校发展就会更快与更好,即文化管理的效果就会更好。学校为了有效实施文化管理,需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构建好学校文化的基础性框架,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学校精神的凝练、文化内核的发掘、办学理念的明晰、课程文化的建设、优良学风的营造、基本制度的订立等。文化管理是指引和带领不是强制,因此,只有通过激励让学校师生符合学校文化内核的文化被强化,并实现全体师生意义自觉以至品相定格,所以,学校实施文化管理需要管理者充分认识激励在文化管理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确定激励的基本原则、找到激励的基本策略,以建立有效地激励机制。队伍建设是学校实施文化管理最重要的内容,也是学校实施文化管理的最重要的基础,也可以说,学校队伍建设既是学校文化管理的“手段”也是“目的”。队伍建设需要涂抹好队伍的文化底色、抓好师德建设、帮助教师实现专业发展、抓好干部队伍、提升校长自身素养等方面协同进行。

戚建[8](2013)在《教育管理研究理论思维探论》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针对当前我国教育管理理论水平低下,理论品位不高,理论研究状况亟待改变这一存在于教育管理研究中的现实问题而提出。理论研究中的思维问题,是每个研究者都要面对的问题,理论思维的优劣直接决定着理论成果的好坏,当前,我国教育管理理论研究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与教育管理研究中的理论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理论思维除了能够应对理论研究中的创新需要外,还能够为实践活动提供有力的保障。有基于此,笔者试图通过对教育管理研究中理论思维问题的研究,找到改变当前我国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状况的办法,为我国教育管理理论水平的提升做出有益的探索。总的来说,本研究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提出问题,理性思考“应然”问题,提出“理论思维”的问题,并对其内涵与外延进行分析,并建构出一定的理论思维模型。第二部分,现状扫描,梳理“实然”状态,用建构的理论思维模型来反思当前教育管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其原因。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建构“应然”与“实然”联系的具体路径,针对教育管理理论思维中存在的问题,重新构建出解决教育管理研究思维发展的新路径。本研究除导论外,分为四个章节。其中,第一章属于模型建构,第二章属于理论探讨,第三章注重对现实问题的反思,第四章侧重问题的解决。具体内容为:第一章:教育管理研究理论思维的范式建构。本章主要围绕教育管理研究理论思维的基础条件、教育管理研究理论思维的内容、教育管理研究理论思维的方式(方法)、教育管理研究理论思维的表达形式等四个方面来建构教育管理理论思维的模型。其中,在教育管理研究理论思维的基础条件中,认为教育管理研究理论思维的知识基础和价值立场构成了其重要的两个方面。知识基础方面,强调哲学知识、教育管理知识和一般的知识的作用;价值立场方面,认为在当前的教育管理研究中存在以理论取向为主和以实践取向为主两种主要价值立场。在教育管理研究理论思维的内容中,强调教育管理研究理论思维的内容就是教育管理研究理论思维的对象,主张研究教育管理现象是教育管理研究理论思维的内容。在教育管理研究理论思维的方式(方法)中,认为从具体到抽象、抽象到具体的研究过程是科学的教育管理研究理论思维方式(方法)。在教育管理研究理论思维的表达形式中,认为教育管理理论体系存在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形成了非理论表达和理论表达两种形式,并从狭义的理论体系出发,强调理论表达在教育管理研究理论思维中的作用,构建出理论表达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一种是由概念组成的范畴逻辑体系的理论表达,另一种是由非概念所形成的文学作品的理论表达。第二章:教育管理研究理论思维的理论探究。在教育管理研究理论思维的基础条件中,知识基础方面,强调哲学知识对于教育管理研究理论思维有较大的建构作用;价值立场方面,认为教育管理的研究应该坚持以理论取向为主的教育管理研究价值立场。在教育管理研究理论思维的内容中,强调教育管理现象的研究,具体在教育管理活动、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管理机制、教育管理观念四个范围内展开。在教育管理研究理论思维的方式(方法)中,强调在教育管理研究中具体到抽象、抽象到具体的研究方法的运用。在教育管理研究理论思维的表达形式中,强调理论表达对于教育管理研究理论思维的重要性。第三章:教育管理研究理论思维的现状及反思。本章试图用建构起的教育管理研究理论思维的模型分别从中、外两个方面对教育管理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反思,进而找到存在的问题。西方当代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现状和反思中,教育管理研究理论思维的基础条件的知识基础方面,哲学知识在教育管理研究中的作用明显;价值立场方面都有较清晰的服务实践取向。教育管理研究理论思维的内容方面,能够围绕教育管理活动、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管理机制、教育管理观念等几个范畴展开研究。教育管理研究理论思维的方式(方法)中,能够注意从具体到抽象、抽象到具体的研究路径。教育管理研究理论思维的表达形式多注重运用概念组成的范畴体系来表达理论成果,表达形式具有相对的单一性。中国当代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现状和反思中,基础条件的知识基础方面,哲学知识较差,很多研究者没有哲学基础;价值取向方面,其价值的取向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理论的实践应用。理论思维的内容方面,理论思维的对象层次不高,只研究具体问题,而没有上升到范畴来对内容进行研究。理论思维的方式(方法)中,不注意具体到抽象、抽象到具体的研究路径。理论思维的表达形式方面,不强调理论表达的作用,影响了我国教育管理理论的表达。第四章:教育管理研究理论思维的对策建议。针对中西方、国内外教育管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试图从个人的角度出发给出相关的对策建议。教育管理研究理论思维的基础条件中,知识基础方面,重视哲学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具体从加强教育管理知识论研究和改善教育管理知识结构两方面入手;价值立场方面,要以理论取向为主,具体要实现教育管理理论的创新和教育管理理论的实践应用。教育管理研究理论思维的内容要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对研究的对象进行范畴的概括,用范畴形成的体系来建构教育管理的理论,具体就是要对教育管理活动、体制、机制、观念等进行不同程度的概括和总结,使得研究的内容在四个范畴之内都能得到全面的研究。教育管理研究理论思维的方式(方法)就是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的探寻来找到背后实质内涵,从根本上促进教育管理研究的科学进行。教育管理研究理论思维的表达形式就是要探索形成范畴、非范畴,概念、非概念等不同形式的理论表达新形式。

谢春风[9](2011)在《我国教育行政决策的伦理困境与出路 ——基于流动儿童教育政策的伦理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教育行政伦理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处在不断增长中,教育管理研究向伦理“跑步前进”的趋势日益明显。这是效率与价值、科学理性与道德人文之间互相吸引的结果,是教育管理科学回应社会实践需要的实际行动,也是道德哲学对管理科学的呼唤。本论文分析了我国教育行政决策面临的道德困境,确定了“推进教育行政组织及管理者决策的伦理水平,探索行政决策伦理取向,建构教育行政决策伦理价值标准”的研究目标,将研究着力点放在对公众和教育管理者伦理态度的实证分析上,调查了我国教育管理伦理现况,对民国时期流动儿童教育政策、特别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儿童教育政策进行了解读和伦理分析。对文喆、陶西平先生进行了采访,围绕流动儿童教育政策的公正性和实效性、行政决策伦理困境与原因、教育管理者责任冲突、决策伦理价值、伦理困境、出路等问题进行了剖析。本论文提出,解决教育行政决策伦理困境问题,要强化伦理、确立准则、发展策略、完善机制。要建立流动儿童教育决策“伦理相关的动机观”、“伦理相关的社会成就观”和底线公平伦理观;构建教育行政决策的伦理准则,对决策活动进行道德审查。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应成为最重要的伦理准则;应采取弱势强补、逆境决策策略,对社会发展进行伦理“底线约束”,防止社会发展的断裂;完善中央与地方政府教育责任分担机制,强化国家责任,形成合理的教育利益博弈机制;确立道德在教育管理决策中的适当方位,既不伦理考量缺失,也不伦理考量过载。本论文还提出,要注重实证研究,从现实中发现伦理困境的出路,避免从概念到概念的纯粹思辨,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行政伦理研究框架。

金保华[10](2008)在《论教育管理的伦理基础》文中提出我国教育管理理论研究水平相对低下和教育管理实践活动中伦理缺失或道德失范的现实状况,决定了无论着眼于进一步抬升我国教育管理的理论水平,提高我国教育管理理论的理论品位,还是为改善我国当前教育管理实践活动中伦理基础严重缺失的状况计,都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对教育管理伦理基础的研究。有基于此,笔者将教育管理伦理基础的研究确定为博士论文的选题,希望通过对该论题的深入研究,对改善我国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现实状况都有所助益。本研究内容,概括而言,就是在科学阐明教育管理伦理基础的内涵与特性基础之上,从教育管理与伦理之间的双向价值互动关系入手,通过对教育管理何以以伦理为基础的学理追问,以及对教育管理以何种伦理作为基础的科学求证,揭示教育管理活动中所蕴涵的基本道义精神和应遵循的基本伦理准则,为教育管理探询科学、先进的伦理基础,并藉此关照我国当前教育管理实践,分析了我国当前教育管理伦理基础缺失的原因,进而提出了我国教育管理伦理基础重建的具体路径。本研究除导论外,共分为六章。其中,第一、二、三、四章属于理论方面的探讨,第五、六章属于实践方面的关照。各章内容具体如下:第一章:什么是教育管理的伦理基础。本章首先在对教育管理、伦理等概念理解的基础之上,阐述了教育管理的伦理基础概念的内涵,即所谓教育管理的伦理基础,乃是指教育管理作为一种教育活动的有效组织方式所要求的“伦理价值取向模式”或“伦理范型”,这种“伦理价值取向模式”或“伦理范型”乃是在伦理方面对教育管理活动起主要支撑作用的观念和规范所构成的一种伦理价值体系。继而探讨了教育管理伦理基础的特性问题,认为教育管理伦理基础是教育性与管理性、理想性与现实性、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第二章:教育管理何以以伦理为基础。本章从可能性与必要性两个方面回答了教育管理何以以伦理为基础的问题,即教育管理内在具有伦理的属性为教育管理以伦理为基础提供了可能,伦理的教育管理价值与功能又使教育管理以伦理为基础成为必要;必要与可能的合题,证明了教育管理活动必然需要相应的伦理价值体系作为支撑,或曰其必定要求建立在一定的伦理追求基础之上。另外,还对教育管理伦理基础与教育管理科学基础、教育管理法律基础等其他相关基础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应的分析与论述。第三章:教育管理应以何种伦理作为基础。追问教育管理应以何种伦理为基础,也就是探讨教育管理的善恶(伦理)标准问题,即教育管理应该秉执何种的伦理价值观(善恶观)、遵循什么样的伦理价值规范。首先,本章介绍了伦理目的论(效果论)与伦理道义论(义务论)这两种伦理学上相互对立的学派的善恶标准观点,分析了它们各自理论上的缺陷;继而,以马克思所创立的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通过对伦理道德起源原因的分析,指出了善恶判断的两个标准,即人性尺度和社会尺度(其中,人性尺度是善恶判断的终极标准;社会尺度是人性尺度的具体展开和体现,它以人性尺度为中心,服从、服务于人性尺度),认为它们共同统一于人的自由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确立的‘至善’目标”,并在此基础之上,确立了教育管理应坚持的基本伦理立场,即科学、先进的教育管理善恶标准乃是以人的自由发展为基本规定性的。最后,具体讨论了教育管理应该遵循的伦理原则,即恪守人道、发扬民主、崇尚公平、坚持公益等,并对其进行了学理上的论证。第四章:西方主要教育管理伦理观及其启示。本章通过考察西方主要教育管理伦理观(西方主要教育管理观所体现的伦理观),即科学主义教育管理伦理观、人文主义教育管理伦理观、自然连贯主义教育伦理观,在详细分析西方主要教育管理伦理观不足的基础上,重点阐释了其对我国教育管理的重要启示。第五章:我国教育管理伦理基础之反思。本章通过对我国当前教育管理现状的深入考察,指出当前我国教育管理伦理基础缺失的具体表现,即人道之残缺、民主之遮蔽、公平之戕害、公益之褪隐,并深入分析其成因,认为传统文化消极因素之影响、市场经济负面效应之作用、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之缺陷、教育管理伦理研究之缺失这四个方面是造成我国当前教育管理伦理基础缺失现状的主要原因。第六章:我国教育管理伦理基础之重建。本章根据前述相关理论,以及对我国当前教育管理伦理基础缺失的成因分析,提出重建我国教育管理伦理基础的具体对策与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树立主体教育管理观、创新现行教育管理体制、加强管理主体的人格塑造、推动教育管理伦理制度化、发展教育管理伦理学学科等。

二、价值论与整合论:外国教育管理学理论的新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价值论与整合论:外国教育管理学理论的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西方校长数据领导研究的系统性述评:2000-2019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教育领导领域的重要综述研究
        (二)有关校长数据领导的综述研究
        (三)文献综述的方法演变
        (四)对既有研究的简要评析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数据
        (二)数据使用
        (三)数据领导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和问题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第一章 文献搜集与总体分析
    一、文献检索
    二、文献评估
    三、文献分析
        (一)纳入文献总体特征
        (二)主要信息概览
第二章 校长数据领导的概念框架
    一、什么是校长数据领导?
        (一)因应时代与政策需求而生
        (二)兼顾科学方法与人文理念
        (三)聚焦数据使用的改进过程
        (四)五个维度的数据领导行为
    二、哪些因素影响了校长数据领导的形成?
        (一)学区层面的因素
        (二)校长自身的因素
        (三)数据方面的因素
    三、哪些因素会强化或减弱校长数据领导的效果?
        (一)校长特征的影响
        (二)学校特征的影响
    四、校长数据领导对学生有什么影响?
        (一)间接性
        (二)多向性
        (三)条件性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一、研究结果
    二、相关讨论
        (一)不“全面”的数据
        (二)从纯经验走向科学人文主义
        (三)领导行为融合下的学校数据使用
        (四)超越英雄主义的领导方式
第四章 建议与不足
    一、研究建议
        (一)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二)对我国校长数据领导实践的启示
    二、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发展历程回顾与体系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1.“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相关文献趋势分析
        2.文献分类综述
        3.文献述评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一、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发展简述及文献梳理
    (一)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发展简述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文献梳理
        1.初期阶段(1978 年—1986 年)
        2.发展阶段(1987 年—1999 年)
        3.多元化阶段(2000 年—至今)
二、教育管理学理论分析及研究方法独特性
    (一)核心概念界定
        1.方法
        2.方法论
        3.方法体系
        4.范式
        5.教育管理研究方法
        6.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
    (二)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的独特性
        1.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自身的演进脉络
        2.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独特性体现
三、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体系建构
    (一)哲学方法论
        1.哲学方法论的涵义
        2.哲学方法论与教育管理学
    (二)一般科学方法
        1.自然科学方法与教育管理学
        2.人文社会科学方法与教育管理学
    (三)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
        1.教育(科学)方法与管理(科学)方法的高度融合运用
        2.教育管理学中的独特研究范式—“自然融贯主义”
        3.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方法
        4.教育管理学具体研究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及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
        二、技术路线
        三、可能的创新点
    第四节 研究基础
        一、数据来源及检索策略
        二、研究方法
        三、知识图谱绘制流程
        四、辅助软件
第二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给养”的知识图谱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文献的时序分布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期刊论文时序分布
        二、基于学科成长规律的基本判断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文献的空间分布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机构分析
        二、我国教育管理研究文献的期刊分布
    第三节 我国教育管理研究基金项目分析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基金项目资助年度分布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基金类别分析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典型基金项目分析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一、学科知识生产仍处于成长阶段
        二、学科发展呈现交叉性强领域广的特点
        三、学科发展存在分化不均的现象
第三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发展轨迹”的知识图谱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整体展现
        一、数据选择与研究方法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整体性分析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时间演化
        一、1979-198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二、1990-199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三、2000-200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四、2010-2018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特点总结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演进总结
第四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关联”的知识图谱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的整体分析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的阶段分析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基础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文献共被引分析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期刊共被引分析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一、基于研究前沿的分析
        二、基于研究基础的分析
第五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术群体”的知识图谱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科学者分布状态
        一、高产作者界定标准
        二、高产作者产出与分布分析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合作网络解析
        一、数据选择与研究方法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合作状况整体分析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合作网络特征分析
    第三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术群体的知识图谱
        一、数据来源和分析架构
        二、作者共被引网络分析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一、基于学者合作状况的分析
        二、基于学术群体构成的分析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工作及发现
        一、基于“学科给养”视角的研究发现
        二、基于“发展轨迹”视角的研究发现
        三、基于“知识关联”视角的研究发现
        四、基于“学术群体”视角的研究发现
    第二节 知识网络视角下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特点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动力机制
        二、学科交叉与互涉促进分支学科不断生成
        三、以混合团体为基础聚合的学术共同体
    第三节 学科视角下完善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的展望
        一、建构均衡化的教育管理学科体系
        二、打造本土化的教育管理学学术格局
        三、完善教育管理学学科制度化建设
    第四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后续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术语缩写列表
    附录二 数据索引
    附录三 本研究涉及的部分法律与政策文件
    附录四 1979-2018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部分着作统计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幼儿教育师资有效供给研究 ——以D省幼儿教育师资供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与意义
        (一) 研究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概念界定
        (一) 研究内容
        (二) 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幼教师资有效供给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幼教师资有效供给研究的相关概念与观点
        (一) 供给与有效供给
        (二) 幼教师资的有效供给
        (三) 幼教师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幼教师资有效供给研究的方法论指导
        (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背景
        (二)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观点及其方法论
        (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法论对于幼教师资供给的适用性
        (四) 幼教师资有效供给研究的方法论指导
        (五) 幼教师资有效供给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
第二章 幼教师资供需问题的现实透视
    一、全国幼教师资供需现状分析
        (一) 总量不足和类别差异是师资供需的突出问题
        (二) 结构质量不高成为实现幼教师资专业化目标的瓶颈
    二、D省幼教师资供需现状分析
        (一) 师资供给的结构性矛盾凸显
        (二) 不良供给制约了师资质量供给水平
    三、基于三个维度的师资供给结构分析
        (一) 调查方案设计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三) 调查结论
    四、基于需求方评价的师资供给过程质量分析
        (一) 评价设计与组织
        (二) 评价结果与分析
        (三) 调查结论
第三章 幼教师资现实供给中的微观结构问题
    一、供给方案要素的结构问题
        (一) 培养方案文本分析的依据
        (二) 方案要素存在的现实问题
    二、供给条件要素的结构问题
        (一) 条件要素分析的依据
        (二) 条件要素存在的现实问题
    三、供给侧背景下供给微观结构的问题分析
        (一) 供给微观结构问题呈现的特征
        (二) 供给微观结构问题的成因探析
第四章 幼教师资现实供给中的宏观结构问题
    一、供给宏观结构中的现实问题
        (一) 类型结构不能与规模需求相适应
        (二) 层次结构与需求结构错位现象较严重
        (三) 科类结构对师资需求的适应性不强
        (四) 地域结构的不均衡性十分突出
        (五) 资源配置结构错位较为严重
    二、供给侧背景下供给宏观结构的问题分析
        (一) 供给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健全
        (二) 政府(部门)主体角色不到位
        (三) 院校主体内生动力不足
        (四) 其它主体的主体意识缺失
第五章 幼教师资需求侧对幼教师资有效供给的影响
    一、需求侧的基本需求对师资有效供给的影响分析
        (一) 需求侧需求主体的基本诉求分析
        (二) 需求侧师资需求政策的影响分析
    二、需求侧有效需求对幼教师资配置的影响分析
        (一) 标准需求导向下幼教师资配置存在的问题
        (二) 有效需求下幼教师资配置的影响因素及其模型构建
    三、二孩政策对幼教师资未来需求的影响分析
        (一) 二孩政策下D省入园适龄人口预测分析
        (二) 二孩政策对D省幼教师资供给带来的影响
第六章 基于主体融合的幼教师资供给体制创新
    一、幼教师资供给新体制架构
        (一) 幼教师资供给新体制的设计方案
        (二) 基于多元理论支持的供需合作体构成模型
        (三) 供给侧主体功能设计
    二、幼教师资供给的办学体制设计
        (一) 坚持政府主导和省级统筹的体制
        (二) 强化师范院校的主体作用
        (三) 创新多元化的办学体制
        (四) 促进协同培养人才制度化
    三、幼教师资供给的管理体制设计
        (一) 新型主体间的两种性质的关系
        (二) 幼教师资供给的宏观管理体制设计
        (三) 幼教师资供给的微观管理体制设计
    四、幼教师资供给的人才培养体制设计
        (一) 落实师德养成教育的常规制度
        (二) 建立专业培养方案的编修评估制度
        (三) 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四) 确立实践取向的专业培养模式
第七章 基于有效供给的幼教师资供给机制创新
    一、适应需求的供给规划机制
        (一) 建立基于市场的师资供需预测机制
        (二) 强化政府统筹的供需预警机制
        (三) 完善省级统筹的分类规划机制
        (四) 建立适应市场变化的机动规划机制
    二、服务需求的供给动力机制
        (一) 市场调节与竞争机制
        (二) 院校内部动力机制
        (三) 主体合作动力机制
    三、引领需求的保障机制
        (一) 市场准入机制
        (二) 监督评估机制
        (三) 均衡供给机制
        (四) 投入保障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5)教育管理之价值理论与批判理论的比较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两种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 教育管理价值论的主要观点
    (二) 教育管理批判理论的主要观点
二、 教育管理价值理论与批判理论的相似点
    (一)批判逻辑实证主义
    (二) 主张教育管理学科应关注道德
三、 教育管理价值理论与批判理论的不同点
    (一)二者的哲学基础不同
    (二) 组织与管理理论的不同
    (三) 领导理论的不同
四、 结语

(6)从方法论视角浅析教育管理整合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育管理整合论的主要观点
二、浅析教育管理整合论的方法论问题

(7)学校文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以湖北省葛洲坝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一) 文化管理——学校管理实践中的自觉
        (二) 文化管理——管理学先贤的探索
        (三) “文化管理”注定会替代或超越“传统管理”
    二、学校文化管理的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的现状
    三、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四、研究主旨、方法与思路
        (一) 研究主旨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思路
第一章 学校实施文化管理的必要性
    一、管理理论发展的当代形态
        (一) 管理理论发展的当代形态
        (二) 教育管理理念的发展变化
        (三) 管理理论整合——管理学理论研究的不懈探索
    二、现实学校管理存在的弊端
        (一) 现实学校管理的最大遗憾:师生对学校生活意义的虚无
        (二) 现实学校管理的几种具体形态及其弊端
    三、文化管理:学校管理追求的新境界
        (一) 学校管理学的学科属性与研究范式
        (二) 文化管理——关于学校管理中系列问题追问的答案
        (三) 文化管理——基于学校管理实践的选择
第二章 学校文化管理的基础理论
    一、文化管理、学校文化管理的基本内涵
        (一) 文化的基本概念
        (二) 管理及学校管理的一般概念
        (三) 文化管理的概念
    二、学校文化管理的特性
        (一) 学校文化管理的基本特征
        (二) 经验管理、科学管理、文化管理的关系
        (三) 学校文化管理:追寻意义世界
    三、学校文化管理的层次理论
        (一) 第一层次:“身份认同”
        (二) 第二层次:“共同愿景”
        (三) 第三层次:“契合组织”
        (四) 第四层次:“品相定格”
    四、学校实施文化管理的基本原理
        (一) 微波炉原理
        (二) 搭乘电梯原理
第三章 学校文化管理的实践探索
    一、学校文化管理中学校文化的基础性框架与建构
        (一) 凝练学校精神
        (二) 发掘文化内核
        (三) 明晰办学理念
        (四) 建设课程文化
        (五) 营造优良学风
        (六) 订立基本制度
    二、学校文化管理中激励机制的构建
        (一) 激励的一般概念、本质及其一般激励模式
        (二) 激励在学校文化管理中的作用
        (三) 学校文化管理中激励的基本原则
        (四) 学校文化管理中的激励策略
    三、学校文化管理中的队伍建设
        (一) 细心涂抹每个教职工个人的文化底色是学校队伍建设的基础
        (二) 以师德建设为核心是学校队伍建设的灵魂
        (三) 引领教师实现专业发展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
        (四) 适时强化或矫正队伍中可能形成和业已形成的文化是队伍建设的关键
        (五) 干部队伍建设的特别观照
        (六) 校长个人修养的程度与水平决定学校队伍建设的高度
结语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一) 中文着作
        (二) 中文论文
    英文文献
附录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8)教育管理研究理论思维探论(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的内容及解决的问题
    四、文献综述
    五、研究意义
    六、研究方法
    七、研究论域及概念界定
第一章 教育管理研究理论思维的范式建构
    一、教育管理研究理论思维的基础条件
        (一) 教育管理研究理论思维的知识基础
        (二) 教育管理研究理论思维的价值立场
    二、教育管理研究理论思维的内容
    三、教育管理研究理论思维的方式(方法)
    四、教育管理研究理论思维的表达形式
    五、教育管理研究理论思维各范畴间的逻辑关系分析
        (一) 教育管理研究理论思维的应然逻辑
        (二) 教育管理研究理论思维的实然逻辑
第二章 教育管理研究理论思维的理论探究
    一、教育管理研究理论思维的基础条件探究
        (一) 哲学知识:教育管理研究理论思维的知识基础
        (二) 理论取向:教育管理研究理论思维的价值立场
    二、教育管理现象:教育管理研究理论思维的内容
        (一) 教育管理活动探究
        (二) 教育管理体制探究
        (三) 教育管理机制探究
        (四) 教育管理观念探究
    三、具体-抽象-具体:教育管理研究理论思维的方式(方法)
    四、理论表达:教育管理研究理论思维的表达形式
第三章 教育管理研究理论思维的现状及反思
    一、西方当代教育管理研究理论思维现状及反思
        (一) 哲学传承与“谋求改进之道”:西方当代教育管理研究基础条件
        (二) 范畴逻辑思维:西方当代教育管理研究内容表征
        (三) 具体-抽象-具体:西方当代教育管理研究方式(方法)的科学过程
        (四) 理论表达:西方当代教育管理研究表达形式的发展之路
    二、中国当代教育管理研究理论思维的现状及反思
        (一) 哲学知识缺乏与价值取向迷离
        (二) 理论研究内容的层次不高与范畴逻辑思维缺乏
        (三) 对科学研究过程中方式(方法)缺乏足够的探讨
        (四) 理论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亟待加强
        (五) 主体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探索和反思
第四章 教育管理研究理论思维的对策建议
    一、教育管理研究理论思维基础条件的对策
        (一) 加强哲学知识的学习和研究
        (二) 确立理论取向为主来自实践服务实践的价值立场
    二、范畴逻辑思维:教育管理研究理论思维内容的对策
        (一) 加强对教育管理活动的认识
        (二) 提高对教育管理体制的理解
        (三) 积极探讨教育管理机制
        (四) 正确把握教育管理观念
    三、强化教育管理研究理论思维方式(方法)的本质内涵
    四、探索和尝试多种教育管理理论表达形式
参考文献
后记

(9)我国教育行政决策的伦理困境与出路 ——基于流动儿童教育政策的伦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教育行政伦理研究的理论意义
        二、教育行政伦理研究的实践意义
    第三节 相关研究文献评述
        一、西方发达国家教育行政伦理研究的进展
        二、台湾地区教育行政伦理研究的文献综述
        三、中国大陆地区教育行政伦理研究的文献综述
    第四节 行政伦理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概念结构
        二、主要概念
        三、理论基础
    第五节 行政决策的伦理向度
        一、公共政策研究的伦理向度
        二、行政决策的道德风险
        三、行政决策的伦理动机
        四、权力个体的伦理自主性和行政决策组织的伦理正当性
    第六节 研究视角、框架与方法
        一、研究视角
        二、论文结构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教育行政伦理现状的事实描述和实证分析
    第一节 教育行政伦理实证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一、调查内容
        二、调查过程
        三、调查对象
        四、调查效果
    第二节 教育行政管理伦理问题的社会评价
        一、教育发展伦理价值的矛盾和冲突
        二、教育行政组织及管理者的的道德形象
        三、教育行政组织决策的伦理价值
        四、教育行政人员的伦理困境
        五、教育行政人员遵循的伦理准则
        六、本节概述
    第三节 流动儿童教育政策伦理向度的实证分析
        一、城市流动儿童教育政策伦理效果的社会评价
        二、本节概述
    第四节 教育行政决策伦理问题的政策解读
        一、国民政府时期:教育行政伦理的发育期
        二、1978 年到1996 年:教育行政伦理的觉醒期
        三、1996 年到2006 年:教育行政伦理的快速发展期
        四、2006 年到2010 年:教育行政伦理的逐渐觉悟期
        五、本节概述
    第五节 北京地区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及决策压力
        一、教育行政决策的伦理需求
        二、流动儿童教育问题造成的决策压力
第三章 教育行政决策伦理困境问题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伦理困境的表现
        一、能力与需求之间出现反差
        二、政策与实践之间出现不适应
        三、公平选择与效率选择之间不断博弈
        四、教育角色出现冲突和错位
        五、户籍人群与流动人群之间出现利益冲突
        六、中央责任与地方责任存在矛盾
    第二节 行政决策伦理困境的理性认识
        一、伦理困境的核心
        二、行政决策伦理困境的原因
        三、应对伦理困境的办法
    第三节 重视教育行政决策伦理困境问题的研究与解决
        一、实践对行政伦理提出的挑战
        二、教育行政决策的核心任务
第四章 教育行政决策伦理困境的出路选择
    第一节 强化行政伦理观念
        一、伦理相关的决策动机观
        二、伦理相关的决策成就观
        三、底线公平伦理观
    第二节 确立行政伦理准则
        一、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二、公正与负责
        三、诚信和服务
        四、仁善与廉洁
    第三节 制定行政伦理策略
        一、全民共担
        二、伦理考量
        三、道德适当
        四、弱势强补
        五、逆境决策
    第四节 完善伦理决策机制
        一、利益博弈均衡和谐
        二、责任承担统分结合
        三、决策程序透明正义
        四、博弈结果公平合理
第五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本研究的局限性
    第三节 有待继续讨论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发表成果及获奖情况

(10)论教育管理的伦理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 理论诉求
        (二) 实践呼唤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问题
    三、文献综述与研究意义
        (一) 文献综述
        (二) 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第一章 什么是教育管理的伦理基础
    一、教育管理的理解
        (一) 对管理的理解
        (二) 对教育管理的理解
    二、伦理的解读
        (一) 伦理与道德
        (二) 伦理的本质
    三、教育管理伦理基础的界说
        (一) 教育管理伦理基础的内涵
        (二) 教育管理伦理基础的特性
第二章 教育管理何以以伦理为基础
    一、何以可能:教育管理内在具有伦理的属性
        (一) 人性假设:教育管理的价值前提
        (二) 善之表征:教育管理的伦理属性
    二、何以必要:伦理具有教育管理的价值与功能
        (一) 伦理的教育管理价值
        (二) 伦理的教育管理功能
    三、关系厘清:教育管理伦理基础与相关基础之关联
        (一) 教育管理伦理基础与教育管理科学基础
        (二) 教育管理伦理基础与教育管理法律基础
第三章 教育管理应以何种伦理作为基础
    一、教育管理的善恶(伦理)标准
        (一) 伦理道义论与伦理目的论存在的分歧
        (二) 超越分歧:教育管理的基本伦理立场
    二、作为教育管理之基础的伦理原则
        (一) 恪守人道
        (二) 发扬民主
        (三) 崇尚公平
        (四) 坚持公益
第四章 西方主要教育管理伦理观及其启示
    一、科学主义教育管理伦理观及其启示
        (一) 科学主义教育管理伦理观之考察
        (二) 科学主义教育管理伦理观之启示
    二、人文主义教育管理伦理观及其启示
        (一) 人文主义教育管理伦理观之考察
        (二) 人文主义教育管理伦理观之启示
    三、自然连贯主义教育管理伦理观及其启示
        (一) 自然连贯主义教育管理伦理观之考察
        (二) 自然连贯主义教育管理伦理观之启示
第五章 当前我国教育管理伦理基础之反思
    一、现状扫描:当前我国教育管理伦理基础缺失之表征
        (一) 人道之残缺
        (二) 民主之遮蔽
        (三) 公平之戕害
        (四) 公益之褪隐
    二、归因分析:当前我国教育管理伦理基础缺失之探因
        (一) 传统文化消极因素之影响
        (二) 市场经济负面效应之作用
        (三) 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之缺陷
        (四) 教育管理伦理研究之缺失
第六章 我国教育管理伦理基础之重建
    一、树立主体教育管理观
    二、创新现行教育管理体制
    三、加强管理主体的人格塑造
    四、推动教育管理伦理的制度化
    五、发展教育管理伦理学学科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价值论与整合论:外国教育管理学理论的新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西方校长数据领导研究的系统性述评:2000-2019年[D]. 朱滨.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2]教育管理学研究方法发展历程回顾与体系建构[D]. 程方鹏.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2)
  • [3]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D]. 热孜万古丽·阿巴斯.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8)
  • [4]幼儿教育师资有效供给研究 ——以D省幼儿教育师资供给为例[D]. 张根健.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5]教育管理之价值理论与批判理论的比较探析[J]. 王小怀.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05)
  • [6]从方法论视角浅析教育管理整合论[J]. 沈瑾. 现代妇女(下旬), 2014(06)
  • [7]学校文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以湖北省葛洲坝中学为例[D]. 付全新.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8)
  • [8]教育管理研究理论思维探论[D]. 戚建. 华中师范大学, 2013(05)
  • [9]我国教育行政决策的伦理困境与出路 ——基于流动儿童教育政策的伦理分析[D]. 谢春风. 北京师范大学, 2011(08)
  • [10]论教育管理的伦理基础[D]. 金保华. 华中师范大学, 2008(06)

标签:;  ;  ;  ;  ;  

价值论与整合论:国外教育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