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道德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邱铁鑫[1](2020)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中华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着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彰显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新中国的成立,使原本带有“铁路弱国”枷锁的中华民族有了朝着“铁路大国”“铁路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铁路逐步实现了由落后于世界、到追赶世界、再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性飞跃。在此过程中,中国大地上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铁路文化,这些文化蕴含于新中国铁路的历史发展逻辑之中,不仅影响着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走向,对于中国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现代工业文明成果,铁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近代中国一大批仁人志士的关注,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构成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思想渊源。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铁路建设相关论述、传承铁路人创造的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国情,充分发挥了铁路文化在发展经济、巩固国防、稳定社会、改善民生、转变民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铁路的大发展,促进了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繁荣兴盛。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中国铁路文化事业的发展,反映了中国铁路自觉—自立—自强—自信的历程,更从侧面彰显出了中华民族走向文化自信的发展逻辑,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史的缩影。论文通过研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问题,可以看到关乎新中国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逐步坚定文化自信的全局性问题;可以看到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作用的伟大实践。从文化自信的视角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回答新中国铁路文化是什么、其建设的内容有哪些、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以及怎样建设新时代铁路文化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立足于此,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等基础理论问题,理顺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并重点梳理铁路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以及行为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从物质承担、价值内核、制度保障和形象展现四个层面阐释新中国铁路文化何以自信:一、铁路物质文化是铁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以物质为载体的显着特点,与人类在铁路领域进行生产生活的实践联系得最为紧密,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铁路领域进行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最直观的成果。从铁路建筑文化建设和收藏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对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进行了探究,反映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物质成果。二、铁路精神文化是铁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实质,是人类在铁路领域长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念、思维方式、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共同目标、精神风貌以及文艺作品等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精神文化理念,它彰显了铁路文化的价值内核。从铁路精神、铁路文艺、铁路思想政治工作等三个方面梳理了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凸显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三、铁路制度文化作为铁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铁路物质文化的工具,又是铁路精神文化的产物,还是铁路行为文化的本质体现。它既不是纯物质形态的,也不是纯精神形态的,更不是纯行为形态的,而是一定的物质文化活动、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和一定的行为文化活动相结合的综合系统。从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铁路体制建设和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等方面理顺其脉络,总结其经验,揭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制度因素和路径选择。四、铁路行为文化并不能与铁路企业文化划等号,它是铁路管理理念、精神风貌、经营态度、职工文化活动等文化因素的动态体现,也是铁路所塑造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的折射,更是展示铁路形象的重要文化因素。从安全文化建设、服务文化建设和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三个方面呈现了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的丰富内容,展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良好形象。在总结70余年来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探讨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具体举措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如何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使中国铁路不仅有“速度”,而且更加有“深度”。进而,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在“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下,助力新时代铁路软实力建设。
刘锦春[2](2020)在《山西金地矿业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特殊的国情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中国民营企业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和以企业领导为导向、以企业员工为基础的、适合企业发展的价值取向。其中,领导人在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领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是一定的阶级、政党和社会团体以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对其成员加以有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的影响,使其具有一定阶级所要求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实践活动。因此,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中,才能有效地为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创造效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要想增强竞争实力,凝聚意识,就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消除内部矛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可以促进两者的有效性最大化,提高企业运作效率。本文以山西金地矿业集团的企业文化建设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调研法等多种分析方法,对山西金地矿业集团的企业文化建设历程进行分析研究。在简要论述企业文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深入山西金地矿业集团实地调研和访谈,并进行分析,从中得出山西金地矿业集团在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结合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对策,以促进山西金地矿业集团的可持续发展。
杨群[3](2020)在《新时代国有电信企业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时代国有电信企业文化对国有电信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有机的协调国有电信企业与企业员工,以及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使这三者融为一个整体。能够让国有电信企业更好的为社会提供信息化的服务。能够提升企业自身国际综合竞争力。能够凝聚全体员工的价值共识。能够提升国有电信企业员工自身竞争力。新时代国有电信企业文化建设首先是要研究现有国有电信企业文化建设状况,并就此现状予以分析。从现状而言,既包括了文化建设的成就,也包括了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缺陷。改革开放40年来,国有企业文化政治核心价值理念、现代企业文化已经形成,并且国有电信企业文化与生产运营产生了良性互动。当然,就发展过程中的缺陷而言,主要呈现为国有电信企业文化类型比较单一,文化培养体系还有待提高,甚至国有电信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相脱节。究其原因而言,主要是因为计划经济在国有电信企业形成了行政命令效益,指令性文化在电信企业中还有影响。市场功利主义价值观对国有电信文化价值的冲击,以及国有电信企业文化建设的外部环境还不够完善。国有电信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过程。从其特殊身份而言,国有电信企业是公有制经济实体,如何维护其这一特殊属性。从文化建设而言,首先就是要建构思想原则,新时代国有电信企业文化必须要以“中国梦”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最高价值原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其具体的文化价值观,并以公有制作为其具体的经济制度。当然从文化科学治理的结构而言,主要包括“文化治理体系”、“文化战略目标”以及“文化顶层设计”这三个层面。从文化具体的改进模式而言,国有电信企业文化需要从价值理念凝练、员工职业道德培养以及完善文化管理模式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改进。最终结合YZ电信近两年实际在文化建设上的努力给予相应的研究,并就此得出新时代国有电信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路的正确性。
张莹朴[4](2019)在《新郑农商银行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有企业和企业管理存在,就会有企业文化的存在。纵观成功企业的发展史,无一例外都有深厚的自身文化的沉淀。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投资自由化的不断向前发展,我国的外向型经济规模不断发展壮大,企业之间竞争的内容和外延也不断的深化,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企业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4年开始,金融行业承受着越来越大的经济下行压力,金融风险也日益凸显。在此情况下,作为一家诞生在县级市的地方性银行,新郑农商银行却逆势而上,成为地方商业银行的一个优秀代表。纵观新郑农商银行的发展,其强大的企业文化始终给企业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正是秉承这种文化理念,该企业展现出了极其强大的生命力与向心力。本文以新郑农商银行企业文化建设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分析法、个别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首先从国内外企业文化的研究背景入手,概括分析国内外企业文化研究的现状,阐述企业文化研究的意义及研究内容和方法。其次,对企业文化理论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介绍企业文化的内容和结构,分析企业文化的作用以及与企业发展的关系。再次,结合理论对新郑农商银行的企业文化进行深入学习、梳理、分析和研究,紧贴新郑农商银行的成立、演变及发展过程,梳理出该行企业文化现状,总结出该行企业文化在特定时间、特定区域及特定民俗特点下的生命力、闪光点和独创性及核心优势。再次之,结合相关调查研究情况,对新郑农商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进行再认识,分析其自身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主要是企业文化制度不健全、企业文化不能与企业发展阶段充分契合、企业文化缺乏“软环境”建设、企业文化发展存在地域瓶颈等问题,并进一步分析问题背后的成因,概括为中层管理人员和员工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视力度不够、企业文化建设没有与企业战略紧密结合、企业文化建设目的和内容相对单一、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制度保障等深层次的原因。最后,在深入分析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对该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主要是构建与企业发展愿景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企业文化“软环境”建设等具体对策。通过对新郑农商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研究和深入分析,以期进一步提高该企业对企业文化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并为新郑农商银行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一些借鉴,促进该企业不断完善企业文化建设,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对新郑农商银行的企业文化研究,也将进一步丰富金融行业企业文化的内容。
黄晓玲[5](2019)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研究》文中认为课程开发是技术技能积累和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在职业教育担负技能强国历史使命、校企合作亟须根本性突破、职业教育课程范式转型的背景下,针对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企业缺位和浅层参与的问题,探讨企业的角色及其职责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围绕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运用文献研究、理论研究、比较研究、调查研究、经验总结、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企业责任的合理性、责任的现状、责任的内涵、责任的内容和责任的履行等进行研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及其课程开发是由二者的本质属性决定的。企业技术性和制度性的两重属性以及职业教育职业性和技术性的本质,内在地规定着企业技术技能与职业教育产品的同一性、企业技术技能生成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契合性,以及企业技术技能生产载体与职业教育课程的同质性,集中体现在面向工作世界的技术经验及其获得过程上。当前企业虽无法律规定的参与职业教育的强制性义务,但其对职业教育产品的需求决定其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利益主体,具体表现在企业作为职业技术技能培训主体、职业教育混合供给主体以及校企跨界合作育人主体。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是一个利益相关者协作的建构过程,企业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重要的合作主体,其对职业教育专用技术技能的诉求从根本上决定参与开发的课程集中在专用技术技能课程。理论上企业具有参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合理性,但事实上企业普遍参与不足,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也处于起步状态,应然与实然的差距显现明确企业责任的迫切性。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是基于其合作主体角色主观认识和客观能力的,在专用技术技能课程开发过程或课程产品形成中的回应和实际付出,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正义的统一性,是企业作为社会公民道德和利益的内在依从。责任的生成源于政府的权利赋予、企业的经济动力和能力基础,以及职业院校的迫切需求和社会协同治理机制的形成。另一方面,作用对象的特定性、责任边界的明晰性以及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又决定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的有限性。根据责任内容划分的基本原则和功能导向的划分依据,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主要有导向责任、供给责任和协作责任,三种责任自成一体并形成责任内容的基本框架。导向责任集中体现为培养质量确认及反馈,通过需求导向、标准导向和评价导向实现;供给责任体现为技术技能积累和提供,通过提供智能形态、实体形态和工艺形态技术技能实现;协作责任体现为专业课程的设计与实施,通过专业理论课程中的辅助性协作、专业实践课程中的主导性协作和理实融合课程中的对等性协作实现。目前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履行处于起步阶段,校企合作程度较浅且覆盖面较窄,同时企业内在动力不足、认识及行动存在较大落差。这除了经济区位、产业结构、社会文化等外部因素影响外,也受制于企业行业分类、技术类型、所有制形式、所处发展阶段和实际规模等自身因素影响。为推动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有效、有序发展,从企业履责意愿角度,需进一步激发企业内在动力、协同多种外部力量、增强企业自身基础能力;就责任实现机制而言,需进一步构建基于法定性契约的校企合作机制,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连接作用,推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走向课程治理,建立有效的企业履责评价与激励制度;对履责环境的优化,需推动劳动力市场环境的良性发展,引领文化环境的认同与接纳。
刘祥苑[6](2019)在《当代企业经营道德问题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谋求正当利益的同时,无时不受到企业自身道德水平以及社会的制约。提升企业经营道德水平对于每个企业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本文较好地应用伦理学学科知识,研究企业经营道德问题。通过对企业经营道德理念的信息收集、比较,结合当前我国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与探讨,在阐明管理模式趋于伦理化、道德化发展的必然性与重要性的前提下,针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道德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加快道德化管理模式的建构。全文以企业经营道德问题为切入点,在创造性地概括企业经营道德概念和坚持企业经营道德的必要性和基础性上,分析我国企业经营道德的良好态势、问题和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我国企业经营道德建设的对策。全文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追溯“企业经营道德”概念的提出。通过“企业经营道德”的特点和含义,澄清“经营道德”在企业发展中的必要性,并表明企业经营道德的五项基本原则,即以人为本、诚信至上、公平竞争、生态经营、承担社会责任。第二部分旨在分析我国企业经营道德现状,首先肯定了我国企业经营道德发展的良好态势,再表明我国企业经营道德现状缺失部分及原因,最后讨论我国企业经营道德缺失给人民、社会所带来的危害.第三部分旨在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上思考如何增强企业道德经营的出路,从企业内部、企业外部已经政府部门着手分析并提出建设性建议。
杨敏[7](2019)在《麦垛山煤矿和谐家园文化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全新的企业文化管理理论,自本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就备受学术界和企业界广泛关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文化管理是企业的最高管理。但是,如何有效的发挥文化的作用,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摆在包括麦垛山煤矿在内的众多企业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以麦垛山煤矿建立适用的和谐家园文化为实例,主要应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典型(个体)案例法等研究方法,对麦垛山煤矿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实效及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总结和概括存在文化理念认知、文化落地和文化继承与发展间的契合度的问题,从而提出了加强人本管理、推行军事化管理以及处理好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对策建议,进而得出麦垛山煤矿和谐家园文化在铸魂、育人、兴企等方面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内聚人心,外树形象,促进企业管理提升,推动煤炭行业持续健康、科学发展。也为煤炭企业的管理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的结论。
刘晨[8](2018)在《我国煤炭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创新理念处于首要位置。创新理念是指企业或个人打破常规,突破现状,敢为人先,敢于挑战未来,谋求新境界的思想观念。我国煤炭企业要创新的前提是基于对现状的不满足,同时,创新是建立在对市场规律和本行业发展前景正确把握的基础上。让煤炭企业共享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创新理念成果,构建我国煤炭企业创新文化建设势在必行。随着竞争环境的不断变化,煤炭企业虽然认识到文化是创新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如何进行企业内的创新文化建设却无从下手,甚至不明白究竟什么是创新文化的内涵。而且,在这样的情况下,煤炭企业虽然清楚文化既能推动创新,也能成为创新巨大的障碍,但对于哪些文化有助于创新、哪些阻碍创新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我国大部分煤炭企业目前的创新文化建设还不成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煤炭企业创新观念淡薄,认识水平和理论研究水平都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缺乏长效机制,企业员工参与面不够,企业科技创新内部和外部环境有待改善等,而且,基于我国煤炭企业的行业特点,决定了其建设创新文化的特殊性。因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视阈出发,从文化、创新文化入手剖析企业文化和企业创新文化,结合十八大以来的创新文化思想,从而针对当前我国煤炭企业的创新文化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希望通过一定的理论研究与探讨,梳理和总结我国煤炭企业创新文化,帮助我国煤炭企业掌握创新能力建设的科学规律和有效途径,引导企业纠正创新文化建设中的偏差,破除煤炭企业创新文化建设中的障碍,树立科学和理性的创新思维、创新理念、创新素养和创新习惯,建立以文化为指导的煤炭企业创新体系,从而提升煤炭企业整体创新能力,为建设我国创新型煤炭企业打下基础。
李峰[9](2017)在《BJZJ公司廊坊制造基地企业文化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企业文化往往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企业文化有助于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强烈地激励员工,并加速企业发展。但是,如何将企业文化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具体的情景中,是一个权变的问题。与传统制造业不同,建筑行业具有如多元化、动态性以及贯穿于项目进行全过程的特点。本文以BJZJ公司下属的廊坊制造基地为案例,研究了建筑行业企业如何构建、运用企业文化来促进公司发展。本案例适用于企业文化与发展的相关研究。廊坊制造基地所属集团是世界500强中第27位企业。廊坊制造基地自2011年成立以来,已经形成了一定企业文化,如建设北方制造业中最负责任公司的愿景、为政府盈利、为百姓造福、为股东创造价值、为员工提供舞台的使命等。但是,现有的企业文化方案修订于5年以前。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国有企业市场化的加深,这样的企业文化已经不适应宏观与微观环境。基于这一矛盾,本案例探讨了廊坊制造基地如何进行文化建设,以在长期的公司发展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基于现有文献,本文回顾了企业文化的定义。本文将企业文化分解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个维度来分析廊坊制造基地的文化建设现状。基于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数据和资料,本文发现廊坊制造基地的企业文化存在以下问题:(1)绩效管理及薪酬激励制度亟待完善;(2)沟通机制和渠道存在短板等。基于以上分析,从横向维度,本文提出了加强企业物质文化保障、完善企业行为建设等四个解决方案。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本文从纵向维度提出了廊坊制造基地构建企业文化的三个阶段。以年度为单位,本文梳理了企业文化建设在每个阶段的重点、难点以及对策。本文对企业文化实践的贡献如下:首先,通过梳理企业文化相关理论,并结合中国建筑行业的特点,本文初步分析了企业文化如何在特定情境中影响企业发展。其次,对廊坊制造基地而言,本文的分析和对策将作为其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参考,提升其在产品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
宋慧颖[10](2017)在《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企业文化建设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深化改革的强力推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对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使用科学管理、推进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以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和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已然成为优化企业管理、提升企业经济与社会效益,实现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现实意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也是一项科学的企业管理工作,企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客观、高度的同质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引之下,企业文化建设通过思想上的教育、感情上的投入和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与观念文化环境的创设,利用共同的精神原则和目标凝聚起企业成员,最大限度地激励企业成员的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把整个企业建设成为协作团体,进而形成合力,实现企业的生存发展并促进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本文在研究过程中运用文献研究法、多学科综合法、系统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在导言部分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其后的论题基本理论阐释,梳理并阐释了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文化建设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为后面的研究和撰述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缺失解析部分,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本研究视角,阐释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企业文化建设引领的缺失、二者的隔膜以及在此前提下的企业文化建设的诸种缺失;在论文的最后部分,则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引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内容与方法、助推企业文化建设嵌入现代企业管理等层面,重点阐释了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关对策。
二、论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道德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道德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境)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境)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目标、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思想渊源与指导思想 |
2.1 近代中国铁路倡导者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1 盛宣怀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2 詹天佑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3 梁士诒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4 孙中山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5 张嘉璈的铁路建设思想 |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铁路观 |
2.2.1 马克思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
2.2.2 恩格斯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
2.2.3 列宁、斯大林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
2.3 中国共产党人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2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3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4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5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 |
第3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论探析 |
3.1 基本概念界定 |
3.1.1 文化 |
3.1.2 铁路文化 |
3.1.3 新中国铁路文化 |
3.1.4 文化自信 |
3.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
3.2.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 |
3.2.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特征 |
3.2.3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功能 |
3.3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异同比较 |
3.3.1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共同点 |
3.3.2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不同点 |
3.4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历程彰显文化自信 |
3.4.1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内涵 |
3.4.2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 |
第4章 反映文化自信物质成果的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 |
4.1 新中国铁路建筑文化建设 |
4.1.1 有着鲜明时代印记的车站文化建设 |
4.1.2 展现深刻时代价值的铁道文化建设 |
4.2 新中国铁路收藏文化建设 |
4.2.1 有着卓越历史贡献的铁路机车 |
4.2.2 有着特殊历史回忆的铁路车票 |
4.2.3 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的铁路纪念章(碑) |
第5章 彰显文化自信价值内核的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 |
5.1 新中国铁路精神生产 |
5.1.1 革命斗争精神的传承 |
5.1.2 铁路建设精神的彰显 |
5.2 新中国铁路文艺创作 |
5.2.1 难以消解的文化矛盾心理 |
5.2.2 浓郁的红色文化气息 |
5.2.3 多样性的铁路文艺表达 |
5.3 新中国铁路思想政治工作 |
5.3.1 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
5.3.2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精神 |
5.3.3 加强思想政治宣传,增强思想性和政治性 |
5.3.4 加强路风教育,展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 |
第6章 体现文化自信制度保障的新中国铁路制度文化建设 |
6.1 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 |
6.1.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铁路法制建设 |
6.1.2 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以前的铁路法制建设 |
6.1.3 新时代的铁路法制建设 |
6.2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和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
6.2.1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 |
6.2.2 新中国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
第7章 塑造文化自信良好形象的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 |
7.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 |
7.1.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理念 |
7.1.2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实践 |
7.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 |
7.2.1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理念 |
7.2.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实践 |
7.3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 |
7.3.1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意义 |
7.3.2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实践 |
第8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新时代建设路径探析 |
8.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 |
8.1.1 国家建设的动脉 |
8.1.2 时代精神的表征 |
8.1.3 释放人情的场域 |
8.1.4 国际舞台的名片 |
8.1.5 中国故事的素材 |
8.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路径 |
8.2.1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 |
8.2.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几点举措 |
8.3 创造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新辉煌以增强文化自信 |
8.3.1 注入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底气 |
8.3.2 “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博览轨迹”——铁路文化的实地考察 |
附录2:近代中国铁路车站文化略谈 |
附录3:改革开放以来部分铁路文学杂志创刊表 |
附录4:新中国铁路安全主要法规名录表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
(2)山西金地矿业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方法以及创新之处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企业文化相关理论概述 |
2.1 企业文化的内涵与结构 |
2.1.1 企业文化的内涵 |
2.1.2 企业文化的结构 |
2.2 企业文化的作用与特征 |
2.2.1 企业文化的作用 |
2.2.2 企业文化的特征 |
第三章 山西金地矿业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特点及取得的主要成绩 |
3.1 山西金地矿业集团概况 |
3.2 山西金地矿业集团企业文化建设阶段 |
3.2.1 企业文化萌芽阶段 |
3.2.2 企业文化形成阶段 |
3.2.3 企业文化发展阶段 |
3.3 山西金地矿业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特点 |
3.3.1 追求卓越的文化 |
3.3.2 和谐团队文化 |
3.3.3 保障员工权益 |
3.3.4 社会责任的承担 |
3.4 山西金地矿业集团企业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 |
3.4.1 理念层面不断统一 |
3.4.2 体系层面不断完善 |
3.4.3 安全环保层面不断夯实 |
第四章 山西金地矿业集团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4.1 企业精神文化建设思路不明晰 |
4.1.1 管理层及员工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
4.1.2 管理层对“以人为本”价值观认识不到位 |
4.1.3 企业愿景不清晰 |
4.1.4 企业领导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
4.2 企业制度文化建设不够系统 |
4.2.1 公司组织架构设计不完善 |
4.2.2 缺乏科学的人才引进机制 |
4.2.3 人事管理激励制度不完善 |
4.2.4 企业思政工作保障机制不健全 |
4.3 企业行为文化建设发挥不充分 |
4.3.1 管理层以身作则的引领作用发挥不够 |
4.3.2 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 |
4.3.3 员工与管理层沟通渠道不够畅通 |
4.4 企业物质文化建设发展不均衡 |
4.4.1 企业办公及生活环境建设投入不足 |
4.4.2 忽视品牌文化建设 |
4.4.3 缺少企业文化传播载体 |
第五章 加强山西金地矿业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
5.1 促进企业精神文化发展 |
5.1.1 加强管理层及员工企业文化知识培训力度 |
5.1.2 提高管理层对“以人为本”价值观认识 |
5.1.3 确定明晰的企业愿景 |
5.1.4 确立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 |
5.2 推进企业制度文化落实 |
5.2.1 合理设计公司组织架构 |
5.2.2 建设科学的人才引进机制 |
5.2.3 完善人事管理激励机制 |
5.2.4 健全企业思政工作保障机制 |
5.3 强化企业行为文化建设 |
5.3.1 打造以身作则企业家文化 |
5.3.2 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
5.3.3 搭建内部沟通交流平台 |
5.4 夯实企业物质文化基石 |
5.4.1 加大办公及生活环境建设力度 |
5.4.2 打造品牌文化 |
5.4.3 搭建企业文化传播平台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 B 企业文化建设访谈提纲 |
(3)新时代国有电信企业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国有电信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企业文化的内涵 |
2.1.2 企业文化的属性和特征 |
2.1.3 企业文化的价值作用 |
2.2 新时代国有电信企业文化建设的分析 |
2.2.1 国有电信企业文化的含义 |
2.2.2 国有电信企业文化的价值功能 |
2.2.3 国有电信企业文化的价值特征 |
2.2.4 新时代国有电信企业文化的价值特征 |
第3章 新时代国有电信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反思 |
3.1 新时代电信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
3.1.1 电信企业文化中政治核心价值理念已经形成 |
3.1.2 现代企业文化在电信企业文化中进一步完备 |
3.1.3 电信企业文化与电信企业运营产生了良性互动 |
3.2 新时代国有电信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3.2.1 电信企业文化的类型比较单一 |
3.2.2 国有电信企业文化的培训体系有待提高 |
3.2.3 国有电信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相脱节 |
3.3 新时代国有电信企业文化现有问题的反思 |
3.3.1 计划经济思维的负面影响 |
3.3.2 市场功利主义价值观对国有电信企业文化的冲击 |
3.3.3 国有电信企业文化建设的外部环境欠佳 |
第4章 新时代国有电信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
4.1 新时代国有电信企业文化建构的思想原则 |
4.1.1 以新时代“中国梦”作为国有电信企业文化建设的价值理念 |
4.1.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有电信企业文化价值观原则 |
4.1.3 坚持国有电信企业中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原则 |
4.2 新时代国有电信企业文化治理科学结构的建构 |
4.2.1 完善新时代国有电信企业文化治理体系 |
4.2.2 在国有电信企业文化建设中明确科学目标 |
4.2.3 强化新时代国有电信企业文化的顶层设计力 |
4.3 建构科学的国有电信企业文化改进模式 |
4.3.1 国有电信企业文化价值理念凝练 |
4.3.2 强化电信企业员工职业道德素质建设 |
4.3.3 完善国有电信企业文化管理模式 |
第5章 新时代国有电信企业文化建设在YZ电信的落地 |
5.1 YZ电信感动服务文化建设 |
5.1.1 YZ电信企业服务文化建设的意义 |
5.1.2 YZ电信企业服务文化建设的创新举措 |
5.1.3 YZ电信企业服务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
5.2 YZ电信关心关爱员工,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
5.2.1 以关怀员工为本,营造幸福氛围 |
5.2.2 从实际情况出发,解决一线难题 |
5.2.3 提升员工幸福感,构建和谐企业 |
5.3 YZ电信创新文化建设激发活力提升综合竞争力 |
5.3.1 YZ公司投入大量创新研发成本提升效能 |
5.3.2 YZ公司政企发展模式创新成效明显 |
5.3.3 YZ公司实体渠道创新高质量转型提升飞速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新郑农商银行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第2章 企业文化相关理论概述 |
2.1 企业文化的概念 |
2.2 企业文化的结构和内容 |
2.3 企业文化的功能 |
2.4 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
第3章 新郑农商银行简介及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
3.1 新郑农商银行的概况 |
3.2 新郑农商银行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 |
3.3 新郑农商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
3.3.1 塑造物质文化 |
3.3.2 规范行为文化 |
3.3.3 建立制度文化 |
3.3.4 打造精神文化 |
第4章 新郑农商银行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企业文化存在问题的调研过程 |
4.1.1 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及回收 |
4.1.2 个别访谈的设计及整理归纳 |
4.2 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4.2.1 企业制度文化不健全 |
4.2.2 企业文化不能与企业发展阶段充分契合 |
4.2.3 企业文化缺乏“软环境”建设 |
4.2.4 企业文化发展存在地域瓶颈 |
4.2.5 人才资源不能与企业文化发展相匹配 |
4.3 新郑农商银行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4.3.1 个别中层管理人员和员工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视力度不够 |
4.3.2 企业文化建设没有与企业战略紧密结合 |
4.3.3 企业文化建设目的和内容相对单一 |
4.3.4 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制度保障 |
4.3.5 企业文化建设受地域因素制约 |
4.3.6 缺乏企业文化建设的专业人才和高素质人才 |
4.3.7 企业文化建设创新意识不够 |
第5章 完善新郑农商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
5.1 构建与企业发展愿景相适应的企业文化 |
5.1.1 加大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视力度 |
5.1.2 建立与企业战略相匹配的企业文化 |
5.1.3 完善企业文化内容与结构建设 |
5.1.4 完善企业制度文化建设 |
5.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5.2.1 完善人才引入和考核机制 |
5.2.2 建立灵活多样的用人制度 |
5.2.3 完善企业文化教育培训制度 |
5.2.4 强化激励机制 |
5.3 强化企业文化软环境建设 |
5.3.1 强化风险文化建设 |
5.3.2 将社会道德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 |
5.3.3 注重“人文关怀”的软文化环境建设 |
5.3.4 进一步彰显企业社会价值 |
5.4 强化个性鲜明的多元化企业文化建设 |
5.5 进一步将创新理念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内容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问卷 |
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现状的访谈提纲 |
后记 |
(5)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题目解读与研究背景 |
1.1.1 题目解读 |
1.1.2 研究背景 |
1.2 概念界定与研究现状 |
1.2.1 概念界定 |
1.2.2 研究现状 |
1.3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1.3.1 问题提出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视角 |
1.5.2 研究思路 |
1.5.3 技术路线 |
1.5.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合理性 |
2.1 企业与职业教育基本属性及内在相关性 |
2.1.1 企业技术性与制度性的两重属性 |
2.1.2 职业教育职业性与技术性的双重属性 |
2.1.3 企业与职业教育及其课程的内在契合 |
2.2 企业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利益主体 |
2.2.1 企业作为职业技术技能培训主体 |
2.2.2 企业作为职业教育混合供给主体 |
2.2.3 企业作为校企跨界合作育人主体 |
2.3 企业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的角色 |
2.3.1 职业教育课程本质及开发特点 |
2.3.2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多元主体 |
2.3.3 企业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合作主体 |
2.4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任务 |
2.4.1 促进专用技术技能课程功能实现 |
2.4.2 选择呈现专用技术技能课程内容 |
2.4.3 规约专用技术技能课程实施过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实然表征 |
3.1 调查设计与数据来源 |
3.1.1 问卷调查及样本信息 |
3.1.2 文本分析与企业特征 |
3.1.3 质性访谈与信息印证 |
3.2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企业参与不足 |
3.2.1 企业缺位 |
3.2.2 浅层参与 |
3.2.3 差异显着 |
3.3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处于起步状态 |
3.3.1 教师参与少 |
3.3.2 协作程度浅 |
3.3.3 合作周期短 |
3.4 校企双方主观认识存在较大差异 |
3.4.1 校企双方对企业参与重要性认识不同 |
3.4.2 校企双方对企业参与身份的认识不同 |
3.4.3 校企双方对企业参与作用的认识不同 |
3.5 校企双方合作的需求和意愿不同 |
3.5.1 校企合作培养还未成为企业人才配置主要途径 |
3.5.2 在导向作用发挥上企业意愿不如院校需求迫切 |
3.5.3 在人财物等条件上企业意愿与院校需求不对等 |
3.5.4 在协作作用发挥上企业意愿与院校需求有差异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的基本蕴涵 |
4.1 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演化及主要性质 |
4.1.1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单一到多元 |
4.1.2 企业社会责任性质:异质且综合 |
4.1.3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多重分析视角 |
4.2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的内涵 |
4.2.1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基本要素 |
4.2.2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效益和正义的统一 |
4.2.3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道德和利益的要求 |
4.3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的生成 |
4.3.1 权利赋予:政府法律政策推动 |
4.3.2 动力激发:企业经济利益契合 |
4.3.3 能力保证:独特育人资源支持 |
4.3.4 空间拓展:院校育人需求拉动 |
4.3.5 路径保障:校企合作机制建立 |
4.4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的内容 |
4.4.1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划分的基本原则 |
4.4.2 功能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划分 |
4.4.3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内容的三维结构 |
4.4.4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责任内容的有限性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培养质量确认与反馈的导向责任 |
5.1 需求导向:规约培养目标确定 |
5.1.1 企业需求对课程目标的规定性 |
5.1.2 课程目标确定与企业需求传导 |
5.2 标准导向:影响课程标准制订 |
5.2.1 企业标准与课程标准的契合性 |
5.2.2 课程标准制订与企业标准转换 |
5.3 评价导向:促进课程完善创新 |
5.3.1 企业反馈与课程评价的精准性 |
5.3.2 企业评价促进课程的持续改进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技术技能积累与提供的供给责任 |
6.1 智能形态技术技能供给:指向课程内容 |
6.1.1 智能形态技术技能与课程内容的一致性 |
6.1.2 课程内容选择与智能形态技术技能转化 |
6.2 实体形态技术技能供给:指向课程资源 |
6.2.1 实体形态技术技能与课程资源的多样性 |
6.2.2 课程资源建设与实体形态技术技能支持 |
6.3 工艺形态技术技能供给:指向课程实施 |
6.3.1 工艺形态技术技能与教学过程的互补性 |
6.3.2 课程实施过程与工艺形态技术技能嵌入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专业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协作责任 |
7.1 辅助性协作:专业理论课程 |
7.1.1 参与需求调研及分析 |
7.1.2 协助目标确立及细化 |
7.1.3 论证实施方案及条件 |
7.2 主导性协作:专业实践课程 |
7.2.1 工作任务选择与提供 |
7.2.2 实习实训实施与管理 |
7.2.3 技术咨询与产品提供 |
7.3 对等性协作:理实融合课程 |
7.3.1 项目课程设计与实施 |
7.3.2 工学交替实施与管理 |
7.3.3 教材研发与资源建设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履责的主要条件 |
8.1 履责意愿: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 |
8.1.1 激发企业履责的内在动力 |
8.1.2 协同企业履责的外部力量 |
8.1.3 增强企业履责的基础能力 |
8.2 履责管理: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 |
8.2.1 构建基于法定性契约的校企合作机制 |
8.2.2 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连接作用 |
8.2.3 推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走向课程治理 |
8.2.4 建立有效的责任履行评价与激励制度 |
8.3 履责环境:优化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 |
8.3.1 推动劳动力市场环境的优化 |
8.3.2 引导文化环境的认同与接纳 |
8.4 本章小结 |
结语 |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研究存在的不足 |
研究的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6)当代企业经营道德问题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由 |
二、国内外关于企业经营道德研究现状及趋势 |
三、研究内容和意义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企业经营道德概述 |
第一节 企业经营道德的概念及特点 |
一、企业经营道德含义 |
二、企业经营道德特点 |
第二节 坚持企业经营道德的必要性 |
一、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力 |
二、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 |
三、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
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三节 企业经营道德的基本原则 |
一、以人为本 |
二、诚信至上 |
三、公平竞争 |
四、生态经营 |
五、承担社会责任 |
第二章 我国企业经营道德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我国企业经营道德良好态势 |
一、企业道德责任意识增强 |
二、以人为本已成为核心理念 |
三、注重企业形象建设 |
四、诚信建设受到重视 |
第二节 我国企业经营道德现状的缺失及原因分析 |
一、经营道德理念问题 |
二、企业内部伦理制度不完善 |
三、外部监督机制不健全 |
第三节 我国企业道德缺失带来的危害 |
一、制约企业长远发展 |
二、影响社会公平的实现 |
三、扰乱市场经济正常交易秩序 |
第三章 我国企业经营道德建设的对策 |
第一节 企业内部经营道德的建设 |
一、加强“道德资本”理念 |
二、设置伦理道德机构以及奖惩机制 |
三、提升企业员工的道德素质 |
四、加强企业道德制度建设 |
五、不断改善企业的工作环境 |
第二节 企业外部经营道德的建设 |
一、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
二、优化企业之间的竞争机制 |
三、确保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
第三节 政府部门对企业经营道德的保障 |
一、政策支持与宏观要求 |
二、保证市场分配相对公正 |
三、加强对企业经营道德的监督工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7)麦垛山煤矿和谐家园文化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企业文化研究现状综述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五节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和谐家园文化的相关理论 |
第一节 企业文化管理理论 |
第二节 需求层次理论 |
第三节 企业哲学理论 |
第三章 麦垛山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与“家园文化”的地位 |
第一节 麦垛山煤矿简介 |
第二节 和谐家园文化的构成要素 |
第三节 麦垛山煤矿企业文化建设过程 |
第四节 麦垛山煤矿和谐家园文化的地位 |
第四章 麦垛山企业文化建设实效的调查及存在问题分析 |
第一节 和谐家园文化问卷调查 |
第二节 组织开展和谐家园文化访谈 |
第三节 麦垛山煤矿和谐家园文化问题分析 |
第五章 和谐家园文化的改善建议 |
第一节 改善措施 |
第二节 进一步提升的建议 |
第六章 启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论文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8)我国煤炭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1.3 研究目的与预期创新 |
1.3.1 研究目的 |
1.3.2 本文的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 |
2 煤炭企业创新文化概述 |
2.1 文化与创新文化 |
2.1.1 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
2.1.2 文化的基本构成 |
2.1.3 创新与创新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
2.2 企业文化与企业创新文化 |
2.2.1 企业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
2.2.2 企业创新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
2.3 煤炭企业创新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
2.3.1 煤炭企业创新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
2.3.2 我国煤炭企业创新文化建设与国外煤炭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的区别和联系 |
3 煤炭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 |
3.1 创新文化的马克思主义一般理论依据 |
3.1.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永恒发展的理论 |
3.1.2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 |
3.1.3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理论 |
3.2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创新文化思想 |
3.2.1 毛泽东创新文化思想 |
3.2.2 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创新文化思想 |
3.2.3 十八大以来创新文化思想 |
4 我国煤炭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
4.1 我国煤炭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
4.2 我国煤炭企业创新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1 煤炭企业创新文化建设思想认识不足 |
4.2.2 煤炭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的制度缺陷 |
4.2.3 煤炭企业创新文化组织设施建设薄弱 |
4.3 我国煤炭企业创新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原因 |
4.3.1 生产安全问题和安全文化建设冲击创新文化建设 |
4.3.2 能源结构调整从思想上进一步淡化了创新文化氛围 |
4.3.3 煤炭企业创新文化的自身特点限制了创新文化的发展 |
4.3.4 煤炭企业创新人才队伍严重不足 |
5.我国煤炭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
5.1 提高煤炭企业领导群体的创新文化觉悟与素质 |
5.1.1 提高煤炭企业者群体的创新文化觉悟 |
5.1.2 增强煤炭企业管理人员的创新能力和文化素质 |
5.2 制定全面科学的煤炭企业创新文化建设规划 |
5.2.1 遵循煤炭企业创新和企业文化发展规律 |
5.2.2 全面构建煤炭企业的创新文化系统 |
5.2.3 大力弘扬煤炭企业创新文化价值观 |
5.3 改善煤炭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的制度机制与文化环境 |
5.3.1 完善煤炭企业鼓励创新实践的制度机制 |
5.3.2 营造煤炭企业积极向上的创新文化氛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BJZJ公司廊坊制造基地企业文化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状况及相关理论基础 |
2.1 企业文化的国内外现状研究 |
2.2 企业文化定义 |
2.3 企业文化研究的常用框架 |
2.4 建筑施工企业文化的内涵 |
2.5 建筑施工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 |
第3章 廊坊制造基地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BJZJ母公司同子公司廊坊制造基地关系概况 |
3.1.1 BJZJ母公司基本情况 |
3.1.2 BJZJ子公司廊坊制造基地组织与人才状况 |
3.2 廊坊制造基地企业文化建设现状调查 |
3.2.1 调查问卷分析 |
3.2.2 调查结果 |
3.2.3 认知型调查结果 |
3.3 廊坊制造基地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章 廊坊制造基地企业文化对策与方案设计 |
4.1 廊坊制造基地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 |
4.2 廊坊制造基地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 |
4.2.1 原生和吸纳的原则 |
4.2.2 全员参与的原则 |
4.2.3 发展与创新的原则 |
4.2.4 文化落地的原则 |
4.3 廊坊制造基地企业文化建设的流程 |
4.4 廊坊制造基地企业文化的内容与措施 |
4.4.1 廊坊制造基地企业文化的内容 |
4.4.2 廊坊制造基地企业文化的实施措施 |
第5章 廊坊制造基地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法与保障措施 |
5.1 廊坊制造基地企业文化建设实施方法 |
5.2 廊坊制造基地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关步骤 |
5.2.1 文化塑造阶段(2017 年) |
5.2.2 文化实践阶段(2018 年) |
5.2.3 核心凝练阶段(2019 年) |
5.3 企业文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
5.3.1 组织保障 |
5.3.2 制度保障 |
5.3.3 资源保障 |
5.3.4 队伍保障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10)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企业文化建设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1.研究视角的创新 |
2.研究理念的创新 |
一、论题基本理论阐释 |
(一)思想政治教育 |
1.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 |
2.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
3.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
4.企业思想政治教育 |
(二)企业文化 |
1.企业文化的含义 |
2.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 |
3.企业文化的特点 |
(三)企业文化建设 |
1.企业文化建设的含义 |
2.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 |
3.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 |
(四)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在关联 |
1.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文化建设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必然构成 |
2.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文化建设主体及目标具有内在同质性 |
3.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文化建设内容及方法具有互通互鉴性 |
4.思想政治教育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导向 |
5.企业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缺失解析 |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企业文化建设引领的缺失 |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目标导向的缺失 |
2.以人为本核心理念的缺失 |
3.企业文化建设主体的缺失 |
4.企业文化建设功能的缺失 |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文化建设的隔膜 |
1.形式主义消解了企业文化建设价值 |
2.重器物与制度层面忽视观念层构建 |
3.企业文化建设之中主体价值的缺失 |
4.企业文化建设与心理行为教育脱节 |
(三)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的分离 |
1.企业文化建设重视硬管理、忽视软管理 |
2.企业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脱节 |
3.企业文化建设与整体发展目标的脱节 |
(四)企业文化建设内容与方法的缺失 |
1.企业文化建设内容滞后 |
2.企业文化建设实践环节的形式化 |
3.企业文化建设方法人文属性模糊 |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创新的对策 |
(一)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引领 |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企业文化建设 |
2.确立企业文化建设的人本主题 |
3.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自觉 |
4.切实实现企业文化的功能价值 |
(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
1.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功能,推进“物质文化”建设 |
2.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推进“行为文化”建设 |
3.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约束功能,推进“制度文化”建设 |
4.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功能,推进“精神文化”建设 |
(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 |
1.实现企业文化建设核心价值回归 |
2.确立企业文化观念层面核心地位 |
3.保证企业文化建设主体价值实现 |
4.构建企业文化心理行为调控机制 |
(四)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内容与方法 |
1.实现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更新 |
2.创新企业文化建设模式 |
3.强化企业文化建设方法的人文性 |
(五)助推企业文化建设嵌入现代企业管理 |
1.构建企业管理的战略—文化结合模式 |
2.实现企业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融合 |
3.实现企业文化建设与整体发展目标同一 |
4.实现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价值取向同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四、论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道德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D]. 邱铁鑫.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2]山西金地矿业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 刘锦春.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3]新时代国有电信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 杨群. 扬州大学, 2020(05)
- [4]新郑农商银行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研究[D]. 张莹朴. 吉林财经大学, 2019(03)
- [5]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企业责任研究[D]. 黄晓玲. 天津大学, 2019(06)
- [6]当代企业经营道德问题探究[D]. 刘祥苑.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7]麦垛山煤矿和谐家园文化现状及对策研究[D]. 杨敏. 宁夏大学, 2019(02)
- [8]我国煤炭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研究[D]. 刘晨. 河南理工大学, 2018(01)
- [9]BJZJ公司廊坊制造基地企业文化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D]. 李峰. 北京理工大学, 2017(03)
- [10]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企业文化建设探究[D]. 宋慧颖. 渤海大学, 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