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发性肺癌伴皮下转移24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包瑜[1](2021)在《105例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医证候及相关影响因素的横断面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小细胞肺癌(SCLC,Small-Cell Lung Cancer)患者的症状、舌脉、西医治疗、临床分期等情况,归纳SCLC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并分析与之相关因素的关系,为SCLC患者在证候规范化的前提下进行中医辨证论治和/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引。方法:按照病例纳入标准,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制定《小细胞肺癌临床证候观察表》,收集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张培彤主任门诊就诊及肿瘤科病房收治的小细胞肺癌患者,通过填写《小细胞肺癌临床证候观察表》采集患者基本信息、中西医治疗情况及患者的临床症状、舌脉象等体征,将观察内容填入表格,按照病位证素和病性证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证候的统计分析,得出SCLC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并评估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SCLC患者105例,多数病例来自门诊,年龄分布在44~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6±7.15岁,男性76例(72.38%),女性29例(27.62%),男女比例约为2.62:1,从本研究患者的体重指数看,多数患者体重超标或肥胖,占总例数的65.71%,消瘦患者仅占总例数的4.76%。有药物过敏史者16例;有吸烟史的患者有75例,其中男性67例,占总例数的63.81%,女性8例,占总例数的7.62%;有饮酒史者50例,均为男性;有肿瘤家族史者36例;有合并病的患者有69例,占总例数的65.71%,最常见的合并病为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将病灶原发部位分为中心型肺癌组、周围型肺癌组和原发部位不详组,其中,中心型肺癌60例,占总例数的57.14%,周围型肺癌37例,占总例数的35.24%,部位不详者8例,占总例数的7.62%;有57例(54.29%)患者有远处转移,远处转移部位按频数大小依次为胸膜播散、脑转移、肺转移、骨转移。病程<12个月者最多,有48例,平均病程为18.86±20.65个月,病程中位数:12个月;SCLC肿瘤分期采用VALG二期分期法与TNM分期结合,按VALG二期分期法,多数患者为广泛期,占总例数的60.95%,按TNM分期法,Ⅰ期5例(4.76%),Ⅱ期8例(7.62%),Ⅲ期 35 例(33.33%),Ⅳ期 57 例(54.29%);手术在 SCLC 中的应用率不高,接受过手术者占总例数的18.10%,常用的治疗方式为化疗,常用化疗方案EP(依托泊苷联合顺铂)、EC(依托泊苷联合卡铂)方案是SCLC的标准一线化疗方案,接受过胸部放疗的患者占比也较大,占总例数的61.90%;预防性脑照射的应用率偏低,仅占总例数的19.05%;接受过免疫和靶向治疗的患者分别为20例、15例;超过半数的患者NSE指标正常,占总例数的54.29%;有79.05%的患者KPS评分≥90分,生活状况评分较高;所有患者接受中医药治疗的平均时间为15.33±23.81个月,中位治疗时间:7个月,<12个月组患者最多;在开始调查时,采取单纯中医药治疗者59例(56.19%),中西医结合治疗者22例(20.95%),西医治疗者17例(16.19%);44例患者有并发症,占总例数的41.90%,其中阻塞性肺炎/放射性肺炎、胸腔积液为常见并发症;患者常见的症状、体征有:体内症块105例,咳嗽82例,咳痰68例,唇甲紫暗69例,乏力63例,气短59例,口干47例,夜尿频45例,畏寒肢冷40例,健忘40例,失眠37例,胸闷37例,喜太息36例,食欲不振34例,肌肤甲错34例,肠鸣矢气34例,手足麻木30例,视物模糊30例,口苦30例。2.中医证候分布情况:虚证中气虚、阴虚证例数最多,气虚证13例,占总例数的12.38%,其中肺气虚证13例,脾气虚证8例,肾气虚证8例,肝气虚证10例,心气虚证5例,大肠气虚证4例,胆气虚证3例,胃气虚证3例;阴虚证13例,占总例数的12.38%,其中肺阴虚证11例,心阴虚证10例,肝阴虚证10例,脾阴虚证9例,肾阴虚证7例,胃阴虚证5例;血虚证10例,占总例数的9.52%,其中肝血虚证9例,心血虚证5例;阳虚证6例,占总例数的5.71%,其中肝阳虚证4例,心阳虚证3例,脾阳虚证3例,肾阳虚证3例,肺阳虚证2例,胃阳虚证0例;津亏证1例,占总例数的0.95%;精亏证0例;虚热证5例,占总例数的4.76%,其中阴虚发热证5例,气虚发热证、血虚发热证、阳虚发热证0例。实证中气逆、血瘀、痰凝、气滞证占比最大,气逆证96例,占总例数的91.43%,其中肺气上逆证84例,胃气上逆证47例,肝气上逆证30例,胆气上逆证0例;血瘀证93例,占总例数的88.57%,其中肺血瘀证73例,脑血瘀证66例,心血瘀证21例,肾血瘀证10例,肝血瘀证7例,胃血瘀证1例,脾血瘀证、胞宫血瘀证0例;痰凝证71例,占总例数的67.62%,按痰的性质分,寒痰25例,热痰10例,风痰9例,燥痰8例,湿痰3例;按痰凝部位分,肺痰证67例,胃痰证30例,胆痰证4例,脑痰证0例;气滞证49例,占总例数的46.67%,其中胃气滞证23例,小肠气滞证23例,肝气滞证21例;湿阻证2例,占总例数的1.90%,其中脾湿证1例,胃湿证1例,肾湿证1例,大肠湿证1例,膀胱湿证、肝湿证0例;饮停证2例,占总例数的1.90%,其中饮停胸胁1例,饮停肠道1例,饮停于胃0例;实热证1例,占总例数的0.95%,其中心实热1例,肺实热1例,肝实热1例,胆实热1例,胃实热1例,大肠实热0例;血热证1例,占总例数的0.95%;气闭证、水停证、血寒证、实寒证0例。其中无证可辨者1例,占总例数的0.95%,单一证候者例数少,仅有8例,复合证候者有96例(91.43%),以三证相兼或四证相兼为主,两证相兼者14例,占总例数的13.33%,三证相兼者33例,占总例数的31.43%,四证相兼者28例,占总例数的26.67%,五证及五证以上相兼者21例,占总例数的20%。复合证候中出现频次较多的有:血瘀+痰凝+气逆者21例,占总例数的20%,气滞+血瘀+痰凝+气逆者17例,占总例数的16.19%。3.SCLC常见证候与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实证在病灶原发部位、远处转移情况、VALG分期、TNM分期、并发症上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性别间肺血瘀证、痰凝证、肺痰证分布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肺血瘀证中,男性57例,占所有男性患者的75%,女性16例,占所有女性患者的55.17%,痰凝证中,男性56例,占所有男性患者的73.68%,女性15例,占所有女性患者的51.72%,肺痰证中,男性53例,占所有男性患者的69.74%,女性14例,占所有女性患者的48.28%,在肺血瘀证、痰凝证、肺痰证中,均为男性发生率较高,其它实证在性别上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年龄段之间胃气上逆证、肾血瘀证的分布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不同年龄段之间气逆证分布不同,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肾血瘀证在60岁~、70岁~组的比例高于<50岁、50岁~组,胃气上逆证在各年龄段的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70岁~、60岁~、50岁~、<50岁,气逆证在各年龄段的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70岁~和60岁~组、50岁~、<50岁;其它实证在年龄上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吸烟史肝气上逆证、肺血瘀证分布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肝气上逆证、肺血瘀证在有吸烟史的患者中的比例大于无吸烟史患者;其它实证在吸烟史上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气逆证在病程上的分布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气逆证在<12个月、12个月~、36个月~组的比例均大于90%,在24个月~组的发生比例为71.43%,其它实证在病程上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脑血瘀证、胃痰证、肝气滞证在KPS评分上的分布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脑血瘀证、胃痰证在60分~、70分~、80分~组的比例高于90分~组,肝气滞证除了在70分~有0例,在60分~、80分~组的比例高于90分~组,其它实证在KPS评分上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肝气上逆证、胃痰证、气滞证在中医药治疗时间上的分布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肝气上逆证、胃痰证、气滞证在<12个月的比例大于12个月~、24个月~、36个月~,其它实证在中医药治疗时间上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虚证在性别、吸烟史、病灶原发部位、远处转移情况、病程、VALG分期、TNM分期、中医药治疗时间、并发症上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年龄段之间心阴虚证分布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心阴虚证患者集中在60岁~、70岁~这两个年龄段,其它虚证在年龄上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KPS评分患者间肝阴虚证分布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肝气虚证不同KPS评分患者间的分布不同,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气虚证、肺气虚证不同KPS评分患者间的分布不同,差异有非常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01),肝阴虚证、肝气虚证、肺气虚证、气虚证在60分~组中所占比例最高,其它虚证在KPS评分上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小细胞肺癌的中医证候复杂、多样,以复合证候多见,其总体分布以实证为主,虚证相对较少。实证证候频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气逆证、血瘀证、痰凝证、气滞证,虚证证候以气虚证、阴虚证、血虚证较多。结合病位证素与病性证素,小细胞肺癌的常见证候为:气逆证、血瘀证、肺气上逆证、肺血瘀证、痰凝证、肺痰证、脑血瘀证、气滞证、胃气上逆证、肝气上逆证、胃痰证、寒痰证、胃气滞证、小肠气滞证、肝气滞证、心血瘀证、阴虚证、气虚证、肺气虚证、肺阴虚证、肾血瘀证、热痰证、肝气虚证、肝阴虚证、心阴虚证、血虚证。复合证候以三证相兼或四证相兼为主,血瘀+痰凝+气逆、气滞+血瘀+痰凝+气逆常见。2.小细胞肺癌中医证候分布与性别、年龄、吸烟史、KPS评分、病程、中医药治疗时间相关,心阴虚证、胃气上逆证、肾血瘀证、气逆证分布与年龄相关,年龄越大,心阴虚证、肾血瘀证、胃气上逆证、气逆证发生的可能性越大;肝阴虚证、肝气虚证、肺气虚证、气虚证、脑血瘀证、胃痰证、肝气滞证分布与KPS评分相关,KPS评分低者肝阴虚证、肝气虚证、肺气虚证、气虚证发生可能性大,脑血瘀证、胃痰证、肝气滞证在高KPS评分的患者中发生可能性小;肺血瘀证、痰凝证、肺痰证分布与性别相关,男性的发生率较高;肝气上逆证、肺血瘀证分布与吸烟史相关,肝气上逆证、肺血瘀证更有可能出现在有吸烟史的患者中;肝气上逆证、胃痰证、气滞证分布与中医药治疗时间相关,中医药治疗时间越长,肝气上逆证、胃痰证、气滞证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小细胞肺癌中医证候分布与病灶原发部位、远处转移情况、临床分期、并发症无关。
温欢欢[2](2021)在《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肺癌患者90天死亡风险预测的真实世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建立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肺癌(Primary lung cancer,PLC)患者90天死亡风险预测的真实世界研究的模型,筛选PLC患者预后的风险因素,预测中医药参与治疗PLC患者90天的死亡风险,为PLC患者的预后及生存期提供参考,并以此为基础,科学地评估治疗目标,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减轻患方负担,以期便利本人日后相关临床工作。方法:搜集江西省中医院肿瘤科2019年07月01日至2020年09月31日首次办理住院的PLC患者247例,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纳入研究的相关指标。住院期间密切关注患者的情况,自住院当天开始计算到第90天,或者患者90天内死亡,通过复诊及现代通讯手段继续获取相关资料,整理资料信息输入Excel表格,导入统计软件依次对所有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探索中医药治疗参与的PLC患者90天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建立回归方程。再通过ROC曲线判定各相关因素及联合诊断因子对中医药治疗PLC患者90天死亡的预测价值及选取最佳截断值,对该模型进行的预测价值进行判断。结果:血小板与淋巴细胞的比值(Platelets to lymphocytes,PLR)(OR=1.015,95%Cl 1.004-1.027,P=0.008)、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OR=0.557,95%Cl 0.374-0.828,P=0.004)、中医药参与治疗(OR=0.055,95%Cl 0.003-1.197,P=0.004)、中医证候分型(OR=19.02,95%Cl3.427-105.607,P<0.05)、黄芪使用与否(OR=193.475,95%Cl 14.014-2671.089,P<0.05)黄芪剂量(OR=1.085,95%Cl 1.019-10156,P=0.011)及患者的生活方式(OR=0.035,95%Cl 0.006-0.19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PLR、BMI、中医药参与治疗、中医证候分型、是否使用黄芪、黄芪剂量及生活方式是中医药治疗PLC患者90天死亡风险的独立预测因素。用ROC曲线对其进行分析,PLR的AUC=0.912(P<0.05),最佳截断值≥163.5,具有85.9%的敏感性及86.5%的特异性;BMI的AUC=0.746(P<0.05),最佳截断值≤18.9115,具有66.3%的的敏感性及79.7%的特异性;中医药参与治疗AUC=0.722(P<0.05),最佳截断值≤0.5,具有51.1%的敏感性及93.2%的特异性;中医证候分型的AUC=0.645(P<0.05),最佳截断值≤1.5,具有35.9%的敏感性及92.6%的特异性;黄芪使用与否的AUC=0.709(P<0.05),最佳截断值≤0.5,具有75%的敏感性及66.9%的特异性;黄芪剂量的AUC=0.619(P=0.002),最佳截断值≤5,具有70.7%的敏感性及52.7%的特异性;生活方式的AUC=0.709(P<0.05),最佳截断值≤0.5,具有39.1%的敏感性及99.3%的特异性。回归方程Y=10.052+0.015*PLR-0.339*BMI-2.894*中医药参与治疗+2.946*中医证候分型+5.265*黄芪使+0.082*黄芪剂量-3.346*生活方式,对中医药治疗PLC患者90天死亡风险有较好的预测价值。联合预测因子Y的AUC=0.738(P<0.05),最佳截断值≥13.091,具有55.4%敏感性及88.5%的特异性,有较好的参考价值。结论:PLR、BMI、中医药参与治疗、中医证候分型、是否使用黄芪、黄芪剂量、生活方式为中医治疗PLC患者90天死亡风险的独立预测因素,回归方程Y=10.052+0.015*PLR-0.339*BMI-2.894*中医药参与治疗+2.946*中医证候分型+5.265*黄芪使用+0.082*黄芪剂量-3.346*生活方式,对中医药治疗PLC患者90天死亡风险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刘宇[3](2020)在《EBUS-TBNA检出率的影响因素及其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文中指出第一部分 EBUS-TBNA检出率的影响因素1 研究背景与目的目前,随着支气管内超声引导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endobronchial ultrasound-guided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EBUS-TBNA)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广泛,国内外已有较多关于EBUS-TBNA在胸部疾病中应用价值的报道。但是,在EBUS-TBNA穿刺结果阳性率方面,各中心存在较大差异,着实有必要去研究EBUS-TBNA活检结果检出率的影响因素。本文旨在研究影响EBUS-TBNA活检结果检出率的相关因素,对临床应用EBUS-TBNA以及提高穿刺检出率提供强有力的证据。2 材料与方法本研究收集了 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EBUS-TBNA的97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包括胸外一科的114例在本科室行EBUS-TBNA的患者资料。收集得到的所有临床数据及结果全部使用SPSS 24进行分析。对影响EBUS-TBNA检出率的相关因素(年龄、性别、吸烟情况、穿刺淋巴结组数、每组淋巴结穿刺次数、穿刺淋巴结最大径)进行卡方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χ2值、OR值、95%CI以及相应统计学方法下得到的P值。对穿刺淋巴结的位置采用卡方检验,计算χ2值和P值。认为P<0.05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 结果3.1 EBUS-TBNA的活检结果及检出率收集得到的971例患者经EBUS-TBNA得到阳性诊断的有879例,总的检出率为90.5%(879/971)。其中诊断为原发性肺癌的患者最多,为677例,EBUS-TBNA对于原发性肺癌的检出率为69.7%(677/971);诊断为结节病的患者有117例,检出率为12.0%(117/971);诊断为肺结核的患者有42例,检出率为4.3%(42/971);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患者有18例,检出率为1.9%(18/971);诊断为转移性癌的患者有25例,检出率为2.6%(25/971)。3.2 影响EBUS-TBNA活检结果检出率的相关因素分析对收集得到的971例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卡方检验后发现,吸烟情况(吸烟和不吸烟)、穿刺淋巴结组数(≥2组和<2组)及穿刺淋巴结最大径(≥1cm和<1cm)在EBUS-TBNA的检出率方面存在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04、0.005 及<0.001。3.3 影响EBUS-TBNA活检结果检出率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BUS-TBNA穿刺阳性的活检结果中,吸烟患者的检出率大于不吸烟患者(OR=14.841,95%CI:0.821-2.134,P=0.002);穿刺淋巴结组数≥2 组的患者检出率大于<2 组的患者(OR=4.519,95%CI:1.267-9.732,P=0.020);穿刺淋巴结最大径≥1cm的患者检出率大于<1cm的患者(OR=9.473,95%CI:4.372-17.583,P=0.005)。年龄(OR=1.127,95%CI:0.915-1.479,P=0.892)、性别(OR=1.362,95%CI:0.821-2.134,P=0.623)和每组淋巴结穿刺次数(OR=1.725,95%CI:1.115-2.739,P=0.279)对 EBUS-TBNA 的活检结果检出率影响无统计学意义。3.4 穿刺淋巴结的位置对EBUS-TBNA活检结果检出率的影响分析971例患者施行EBUS-TBNA穿刺的淋巴结位置包括2R、4R、4L、7、10R、10L、11R、11L、12R和12L。由于2R、12R和12L这三组病例数分别为5个、7个和3个,样本数较少,若纳入分析则统计结果偏差较大,故剔除这3个位置的数据后行统计学分析。共穿刺1576个淋巴结,穿刺结果阳性的淋巴结个数有794个,单个淋巴结的检出率为50.4%(794/1576)。不同位置的淋巴结对EBUS-TBNA活检结果检出率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P值为0.120。4结论EBUS-TBNA对明确诊断纵隔淋巴结性质有较高的检出率,对胸部疾病的诊断及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发现,在众多影响EBUS-TBNA活检结果检出率的相关因素中,患者的吸烟情况、穿刺淋巴结组数以及穿刺淋巴结最大径可以影响EBUS-TBNA活检结果的检出率;对于吸烟的患者、穿刺淋巴结组数≥2组的患者、穿刺淋巴结最大径≥1cm的患者,EBUS-TBNA活检结果的检出率较高。而患者的年龄、性别、每组淋巴结穿刺次数以及穿刺淋巴结的不同位置对EBUS-TBNA活检结果的检出率无影响。为提高EBUS-TBNA活检结果的检出率,在穿刺过程中,应该尽可能选择多组淋巴结进行穿刺以及尽可能选择目标淋巴结的最大径进行穿刺,这样可以取得较高的检出率。第二部分 EBUS-TBNA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1 研究背景与目的目前,EBUS-TBNA在介入肺脏病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引起临床工作者的关注,探究EBUS-TBNA在肺癌诊断及分期中的价值显得很有必要。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我科共为114例患者进行了 EBUS-TBNA检查。其中影像学检查高度怀疑为肺癌患者,拟行手术治疗或争取手术机会,但常规检查方法未能明确诊断者有87例,为进一步明确诊断而行EBUS-TBNA,现就本组资料,探究EBUS-TBNA在肺癌诊断及分期中的价值。2 材料与方法本组87例患者术前常规行胸部增强CT和(或)PET/CT以及常规支气管镜等检查,未能明确诊断。其中影像学怀疑肺癌伴纵隔淋巴结和(或)肺门淋巴结增大(短径≥1cm)68例,为进一步明确诊断以及分期,对淋巴结行穿刺活检。邻近大气道(如气管、主支气管及叶支气管等)肺实质内占位(短径≥1cm)19例,为明确诊断对肺内病变行穿刺活检。3 结果3.1 EBUS-TBNA的穿刺部位本组87例患者行EBUS-TBNA共穿刺206个位点。4L组淋巴结穿刺18个位点,4R组淋巴结穿刺71个位点,7组淋巴结穿刺69位点,10L组淋巴结穿刺9个位点,10R组淋巴结穿刺12个位点,肺实质内占位穿刺27个位点。3.2 EBUS-TBNA的穿刺结果其中影像学怀疑肺癌伴纵隔淋巴结和(或)肺门淋巴结肿大68例,经EBUS-TBNA行肿大淋巴结穿刺活检后确诊为原发性肺癌59例,9例行EBUS-TBNA未能明确诊断,经胸腔镜或开胸手术术中冰冻及术后常规病理确诊原发性肺癌3例、肺部炎性病变4例、结核病及结节病各1例。大气道旁肺实质内占位19例,经EBUS-TBNA检查后明确诊断原发性肺癌15例,肺部炎症及结核病各1例,经内科保守治疗并随诊6个月,病变部位明显吸收;左肺上叶及右肺中叶气管旁肺占位各1例,经胸腔镜手术证实为鳞癌。3.3 并发症及结果判定所有患者术中检查耐受良好,无相关并发症发生。EBUS-TBNA在本组肺癌患者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其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93.7%、100%、94.3%、100%和 61.5%。4 结论EBUS-TBNA是一种安全、准确、微创的检查手段,可以实时定位支气管腔外病灶和淋巴结,获取得到的组织标本不仅可用于常规病理学检查,还可以用于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测。对明确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及诊断肺门/纵隔肿大淋巴结和肺部占位的良恶性具有很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并且费用低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
袁帆[4](2020)在《肺癌伴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生存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性分析肺癌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生存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制定信息采集表,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BMI、吸烟史、K氏评分),肺癌相关资料(肺癌确诊年限、肺癌病理类型、TNM分期、治疗经过),合并症(间质性肺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中医证型(气滞血瘀、痰热阻肺、气阴两虚、肺脾气虚)。HIS系统查询,依纳/排标准筛选2015.01.01-2017.12.3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风湿免疫科住院肺癌患者,分为类风湿性关节炎(RA)和非类风湿性关节炎(非RA)两组,以“倾向得分”进行1:2匹配,电话随访生存数据。进行生存分析,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中位生存时间和5年累积生存率(总体和亚组分析,以中医证型和间质性肺病为分层因素);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索“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否增加肺癌确诊后12个月内死亡的风险,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纳入肺癌患者54例,RA组18例,非RA组36例。总体分析,全部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7月,5年累积生存率为14.8%;中位生存时间比较,RA组(16月,95%CI=13.973-18.027)<非RA组(19月,95%CI=9.592-28.408),5年累积生存率比较,RA组(11.1%)<非RA组(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以中医证型分层,肺脾气虚型,中位生存时间RA组(8月,95%CI=0.000-38.380)<非RA组(51月,95%CI=41.298-60.702),5年累积生存率RA组(25.0%)<非RA组(37.5%);气滞血瘀型,中位生存时间RA组(17月,95%CI=0.000-39.540)<非RA组(25月,95%CI=9.603-40.397),5年累积生存率RA组(0.0%)<非RA组(28.5%);痰热阻肺型,中位生存时间RA组(12月,95%CI=5.599-18.401)<非RA组(15月,95%CI=10.111-19.889),5年累积生存率RA组(7.1%)<非RA组(16.7%);气阴两虚型,中位生存时间RA组(11月,95%CI=8.434-13.566)<非RA组(14月,95%CI=5.180-22.820),5年累积生存率RA组(0.0%)=非RA组(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以间质性肺病为分层,合并间质性肺病,中位生存时间RA组(14月,95%CI=9.706-18.294)<非RA组(19月,95%CI=0.000-39.453),5年累积生存率RA组(0.0%)<非RA组(16.7%);未合并间质性肺病,中位生存时间RA组(16月,95%CI=0.000-39.780)<非RA组(21月,95%CI=10.823-31.177),5年累积生存率RA组(15.4%)>非RA组(14.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确诊后12个月内死亡的风险因素分析,单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小细胞肺癌是死亡的风险因素(HR=5.468,95%CI=1.858-16.091,p=0.002),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小细胞肺癌使死亡风险增加9.9倍(HR=9.933,95%=1.991-49.565,p=0.005),不能接受化疗使死亡风险增加5.7倍(HR=5.688,95%CI=1.013-31.942,p=0.048),目前尚无充分证据显示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会增加肺癌确诊后12个月内死亡的风险(HR=1.169,95%CI=0.373-3.668,p=0.789)。结论:本研究资料显示,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有减少肺癌生存期和降低5年累积生存率的趋势,以肺脾气虚型和合并间质性肺病更为明显,且目前尚无充分证据显示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会增加肺癌确诊后12个月内死亡的风险,该结论需扩大样本量验证。
郑俊超[5](2020)在《NSCLC合并恶性胸腔积液患者中医证型和客观指标及miRNA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1.临床研究在中医辨证理论指导下,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合并恶性胸腔积液(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MPE)局部辨证为“寒湿毒证”和“湿热毒证”两种中医证型患者临床理化指标、治疗模式及生存期的差异,为NSCLC合并MPE患者的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并探讨中医证型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2.实验研究研究“寒湿毒证”和“湿热毒证”患者胸腔积液中miRNA表达谱的差异,对筛选出的差异表达的miRNA分子行靶基因预测,进一步对预测的靶基因行KEGG Pathway生物通路分析及GO基因功能富集分析,找出靶基因的富集功能及其调控的信号通路,发现用于辅助诊断的生物标记物,为中医辨证提供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客观依据。[研究方法]1.临床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2013年6月1日-2019年11月30日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NSCLC合并MPE的患者资料。比较“寒湿毒证”组和“湿热毒证”患者一般资料、胸水引流时临床理化指标(包括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血清肿瘤标记物、胸水常规、胸水生化、胸水肿瘤标记物)检测结果、胸水引流后采用的治疗方案(包括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治疗、西医治疗、维持治疗)、生存期(平均生存期、1、6、12、24个月生存率)差异。2.实验研究收集2019年1月1日-2019年11月30日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的NSCLC合并MPE的患者初次行闭式胸腔引流术时的胸水标本,根据纳入标准分为湿热毒证组和寒湿毒证组,每组各4例。提取胸水中miRNA,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测定两组胸水中miRNA表达谱,筛选出差异表达的miRNA分子并进行靶基因预测,进一步对预测的靶基因进行GO基因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 Pathway生物通路分析。[研究结果]1.临床研究(1)一般资料及肿瘤相关信息共纳入241例病例,湿热毒证组为90(37.34%)例,寒湿毒证组为151(62.66%)例,占比高于湿热毒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吸烟史、肿瘤家族史、KPS评分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肿瘤相关信息方面,两组均为右肺、肺腺癌、低分化、肺和淋巴转移占比最高。两组共有101例患者进行了基因检测,湿热毒证组19外显子突变占比高,寒湿毒证组21外显子突变占比高,两组基因突变位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理化指标1)血常规:两组患者RBC和HGB值均低于标准值,MONO值高于标准值。湿热毒证组WBC、LYM、PLT、MONO值高于寒湿毒证组,HGB值低于寒湿毒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生化:两组患者TP、ALB和A/G值均低于标准值。湿热毒证组ALT、AST、ALP、LDH高于寒湿毒证组,IBIL、ADA、GLU值低于寒湿毒证组。两组ALT、AST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凝血功能:两组患者FIB和D-d值均高于标准值。湿热毒证组FIB、D-d值高于寒湿毒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血肿瘤标记物:两组患者CEA和Cyfra21-1值均高于标准值。两组患者比较,湿热毒证组CEA、Cyfra21-1值高于寒湿毒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胸水指标(常规、生化、肿瘤标记物):湿热毒证组细胞总数、RBC、WBC、蛋白、ADA、LDH、NSE、Cyfra21-1值高于寒湿毒证组;GLU、CEA值低于寒湿毒证组;两组细胞总数、RBC、WBC、GLU、蛋白、ADA、LDH、NSE、Cyfra2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方案湿热毒证组和寒湿毒证组均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占比最高,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毒证采用胸腔灌注中药注射液的患者占比高于寒湿毒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生存期湿热毒证组平均生存期为7.76个月;寒湿毒证组平均生存期为9.24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毒证组的1、6、12、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73.33%、38.89%、13.33%、3.33%;寒湿毒证组的1、6、12、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80.13%、41.72%、20.53%、2.65%。未予中药注射液胸腔灌注治疗的两组患者平均生存期结果分别是,湿热毒证组平均生存期6.14个月;寒湿毒证组平均生存期9.38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研究(1)两组miRNA表达差异分析两种证型间差异表达miRNA共有100个,其中湿热毒证组较寒湿度毒整组上调表达的miRNA有56个,主要与miR-200家族等有关;下调表达的miRNA有44个。(2)两组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GO富集分析对湿热毒证组较寒湿毒证组上调表达miRNA靶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主要涉及血管生成、细胞发育、mRNA代谢过程、信号转导蛋白磷酸化、离子跨膜转运的调节、细胞外结构、血管形态发生等过程;下调表达miRNA靶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涉及生物学过程有细胞发育的负调控、信号转导蛋白磷酸化、T细胞活化的调节、细胞外结构、离子跨膜运输、白细胞分化、细胞蛋白定位的正向调控、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的负调控等。(3)两组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KEGG富集分析湿热毒证较寒湿毒证上调靶基因KEGG富集结果与染色体及相关蛋白、蛋白聚糖、磷脂酶D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血小板激活等相关;下调靶基因KEGG富集结果与蛋白聚糖、磷酸肌醇代谢、磷脂酰肌醇信号系统、鞘脂类信号通路、磷脂酶D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自噬等相关。[研究结论]1.临床研究本研究发现,NSCLC合并MPE的患者中医局部辨证分型以“寒湿毒证”多见,病理类型以肺腺癌为主。两种证型的差异与性别、年龄、病理类型、肿瘤家族史、吸烟史、KPS评分、基因突变类型无明显相关性。理化指标、治疗方式、生存期的研究结果提示,胸水指标中细胞总数、RBC、WBC、GLU、蛋白、ADA、LDH、NSE、Cyfra21-1值与NSCLC合并MPE患者局部辨证分型有一定相关性,可作为局部辨证分型客观依据,湿热毒证组较寒湿毒证组预后差。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利于提高生存期,采用中医局部辨证、中药局部灌注治疗也使患者受益,值得今后在临床进一步推广。2.实验研究湿热毒证较寒湿毒证在基因层面存在miRNA表达水平的差异,其中上调表达的miRNA大多与患者的预后不良有关,下调表达的miRNA主要与抑制肿瘤的进展和耐药发生相关。GO分析结果提示,两组差异表达miRNA涉及的生物学过程主要包括血管形成、T细胞活化的调节、白细胞分化等作用。KEGG分析结果提示,两组差异表达miRNA涉及的KEGG信号通路主要与PI3K-Akt相关。
邱慧令[6](2019)在《扶正法治疗Ⅳ期肺腺癌生存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108例影响晚期肺腺癌患者的预后因素及生存分析,研究中医扶正法治疗,以及中西医综合治疗肺腺癌的优势,为晚期肺腺癌住院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3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肿瘤三科所收治的Ⅳ期肺腺癌患者108例,男性64例,女性44例,据其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中医药治疗组17例,化疗组22例,中西医综合治疗组69例,随访截止日期为2019年3月28日。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中位生存期、绘制生存曲线、通过寿命表方法计算出1、2年生存率。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当遇到三组间比较时利用Bonferroni法进行两两比较,并取(P<0.05/3=0.0167)认为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分析,计算风险比例,及95%可信区间,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中医药治疗组、化疗组、中西医综合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6.60、21.47及36.50月。3组的1、2年生存率分别为中医药组76.00%,50.70%,化疗组81.80%,50.00%,中西医综合治疗组91.00%,68.50%。单因素分析后得出:性别(P=0.040),首诊PS评分(P=0.014),首诊是否有骨转移(P=0.009),首诊是否有脑转移(P=0.017),首诊CA125(P=0.000),首诊白介素2(P=0.003),中医药治疗时间(P=0.000),靶向药治疗时间(P=0.010)),不同治疗分组(P=0.015)。提示:性别、首诊PS评分、首诊是否有骨转移、首诊是否有脑转移、首诊CA125、首诊白介素2、中医药治疗时间、靶向药治疗时间、不同治疗分组是影响Ⅳ期肺腺癌预后的独立因素。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首诊PS评分,首诊是否有骨转移,首诊CA125是晚期肺腺癌的预后独立因素。结论:中西医综合治疗可以为晚期肺腺癌患者带来更多获益,中医药治疗持续时间与患者生存期相关。
胡熙文[7](2019)在《肺癌糖脂代谢的证型分布及攻毒治法调控肺癌代谢重编程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肺癌患者糖脂代谢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寻找其内在病机及病理要素,验证攻毒治法代表药物纳米雄黄对肺癌代谢重编程网络的抑制作用,并寻找其作用机制。方法:(1)临床研究:通过制定临床调查表,观察肺癌患者糖脂代谢指标和中医证型分布与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分期、病程、有无复发或转移、既往治疗方式等因素的关系,探讨糖脂代谢指标与中医证型分布的关系,分析其内在病机及病理要素,确定合适的目标药物;(2)体外实验:以MTT法、平板克隆形成实验、GOD法、双抗体夹心ELISA法、Real-time PCR法、Western blot法观察目标药物对肺癌A549细胞的抑制作用及代谢重编程网络中相关代谢酶、基因和蛋白的调控作用;(3)体内实验:以一般情况、体重、血糖、成瘤情况等指标和HE染色法、双抗体夹心ELISA法、Real-time PCR法、Western blot法观察目标药物对BALB/c-nu小鼠肺癌A549细胞皮下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代谢重编程网络中相关代谢酶、基因和蛋白的调控作用。结果:(1)中老年、鳞癌、经历手术及化疗的患者平均血糖水平相对更高(P<0.05);中老年、病程较长、分期较晚、存在复发转移的患者平均血脂水平相对更高(P<0.05)。痰瘀毒结证、气阴两虚证、脾虚痰湿证患者平均血糖水平相对更高(P<0.05),脾虚痰湿证、阴虚内热证、气阴两虚证患者平均血脂水平相对更高(P<0.05)。痰瘀毒结证为中老年患者各病理类型、各分期、各病程都常见的证型。肺癌患者糖脂代谢异常的病机可能为正气不足、邪毒内侵,郁遏气血津液运行,产生气滞、痰湿、瘀血,酿生癌毒,癌毒鸱张肆虐而致机体糖脂代谢异常,在肿瘤则表现为代谢重编程的发生。癌毒为其内在病理要素。攻毒治法及其代表药物纳米雄黄可能对肺癌代谢重编程具有调控抑制作用。(2)纳米雄黄体外可抑制人肺癌A549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干预24 h后IC50约为66.29μg/ml;可降低细胞内葡萄糖浓度;可广泛抑制A549细胞代谢重编程调控网络的相关代谢酶GLUT1、PDK1、PFK1、PKM2、PDH、LDH的活性,机制可能为纳米雄黄所含的砷与巯基酶结合并形成砷的复合体,从而导致酶的失活;可下调A549细胞TP53、HIF-1α基因的表达,其中下调的TP53可能为突变型基因;可抑制A549细胞PI3K/AKT/m TOR通路节点蛋白及HIF-1α蛋白的表达,导致对代谢重编程调控网络的抑制,且其抑制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3)纳米雄黄灌胃可抑制BALB/c-nu小鼠肺癌A549皮下移植瘤的生长,其抑瘤率具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可导致皮下移植瘤的坏死和炎症反应,具有剂量依赖性;可广泛抑制肿瘤组织中代谢重编程网络相关酶GLUT1、PDK1、PFK1、PKM2、PDH、LDH的活性;可下调肿瘤组织中TP53、HIF-1α基因的表达,其中下调的TP53可能为突变型基因;可抑制肿瘤组织中PI3K/AKT/m TOR通路节点蛋白及HIF-1α的表达,从而抑制代谢重编程网络。灌胃期间小鼠未发生死亡,一般情况尚可。结论:研究肺癌患者糖脂代谢相关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可知,癌毒内生可能为肺癌患者糖脂代谢异常的内在病机;攻毒治法及其代表药物纳米雄黄可调控抑制肺癌代谢重编程网络,对肺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代谢重编程相关酶GLUT1、PFK1、PKM2、PDH、LDH的活性,下调突变型TP53、HIF-1α基因的表达,抑制PI3K/AKT/m TOR通路节点蛋白及HIF-1α蛋白的表达有关。
罗娜娜[8](2019)在《基于糖代谢显像的初诊晚期NSCLC胸腔外转移分布和骨转移灶EGFR基因突变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基于18F-FDG PET/CT初诊晚期NSCLC胸腔外转移灶分布的临床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初诊晚期NSCLC在18F-FDG PET/CT显像上胸腔外转移灶的分布及特点,为晚期肺癌胸腔外转移病灶筛查、诊断与治疗提供临床数据。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在本PET中心行18F-FDG PET/CT全身检查,并证实为存在胸腔外转移(M1b或M1c)的初诊晚期NSCLC患者137例。除18F-FDG PET/CT全身扫描外,辅以头颅专家模式、CT或MRI扫描来证实有无脑转移。结合所有初诊晚期NSCLC患者18F-FDG PET/CT及相应的颅脑检查结果,了解远处转移器官、病灶部位及数目等特点。运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1.发生胸腔外转移的137例晚期NSCLC患者中,易转移部位依次为骨>脑>肾上腺>远处淋巴结>肝>肌肉>皮下>胰腺>肾脏>脾脏。2.单个器官单发转移(M1b)25例,占所有患者的18.25%,各器官转移率依次为骨56.00%、脑20.00%、肾上腺12.00%、肌肉8.00%和皮下4.00%;单个或多个器官多发转移(M1c)112例(81.75%);3.肺腺癌、鳞癌在常见部位转移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肺腺癌骨转移发生率最高,约占69.05%,脊柱、髋骨、肋骨是最常见转移部位。结论:1.初诊晚期NSCLC患者胸腔外转移中,骨转移分布最为常见,占64.96%。2.晚期NSCLC胸腔外转移以单个或多个器官多发转移(M1c)为主。3.不同病理组织学类型的NSCLC在常见部位转移率上无明显差异。4.肺腺癌骨转移发生率最高,脊柱、髋骨及肋骨是好发部位。第二部分PET/CT引导骨转移灶靶向活检小标本的优化脱钙与EGFR突变分析目的: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靶向治疗已成为晚期NSCLC标准治疗方案,骨是肺癌胸腔外转移最常见的部位,危害严重,是决定患者预后与疗效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但骨转移灶能否成为EGFR基因突变检测的取样靶点仍不明确。本研究旨在研究肺癌骨转移灶小标本采用优化脱钙处理后,进行EGFR基因突变的检测是否具有临床可行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本PET中心行18F-FDG PET/CT全身显像发现骨转移,通过PET/CT引导下骨转移灶生物靶区活检,并对获取骨转移灶活检小样本进行EGFR基因突变检测的晚期肺腺癌患者127名。56例经10%硝酸10-30分钟脱钙处理,71例未经10%硝酸脱钙处理。本研究中的EGFR突变检测均采用ARMS-PCR法;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127例患者骨活检小标本EGFR总体突变率为51.18%;2.经脱钙处理组中EGFR突变率为48.21%,未经脱钙组中EGFR突变率为53.52%,经计算P=0.552>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男性患者75例,突变阳性率为42.67%;女性患者52例,突变率为63.46%,P=0.021<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985个骨转移灶中溶骨型形态学改变病灶溶骨型病灶最多见,占51.78%;5.无形态学改变型病灶约占1/4;6.L858R突变共31例,19-del突变29例,分别占总突变人数的46.15%、44.62%。结论:1.肺癌骨转移灶骨活检小标本经10%硝酸脱钙10-30min,并采用ARMS-PCR法进行EGFR突变检测时,该脱钙方案对EGFR突变检测无影响;2.EGFR突变率在性别上是有差异,女性较男性更常见;3.骨转移灶中溶骨型病灶最多见,占51.78%;4.无形态学改变型病灶约占1/4;5.19-del和L858R是EGFR常见的突变类型,占所有突变率的90%以上,其中L858R的点突变更常见。肺癌骨转移病灶小标本上进行EGFR基因突变检测是可行的。
和梦珂[9](2019)在《原发性肺癌氩氦刀冷消融CT值变化与预后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观察原发性肺癌氩氦刀冷消融CT值的变化,探究其与生存期的相关性,并对吸烟史、戒烟史、治疗史、病理类型、术前临床分期、术前中医证型行相关性分析,获得不同病理类型、临床分期的原发性肺癌患者行氩氦刀冷消融治疗术中CT值变化、术后即刻最佳CT值范围,为以后肺癌氩氦刀冷消融治疗提供指导意见。[研究方法]本课题在既往理论、临床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单中心、回顾性的临床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5月至2018年3月31日于东方医院肿瘤科行肺氩氦刀冷消融治疗的原发性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术前CT值、术中CT值变化及术后即刻CT值等影像学资料进行信息提取,评价原发性肺癌氩氦刀冷消融治疗CT值变化与生存期的相关性,并进行多因素分析。[研究结果]1、纳入180个病人,共210例。合并基础肺病者59人,合并其他疾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脑卒中)者81人。Barthel入院和出院评分、Barthel术前一天和术后三天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前临床分期,以NSCLC的Ⅱ期、ⅣA期居多。靶病灶位置,其中贴近脏层胸膜158例,紧贴或压迫纵膈101例,靠近肺门89例,邻近支气管91例,邻近血管122例。有术中并发症者67例,有术后并发症者182例。2、生存期:首次病理诊断中位DOS为16.85个月,氩氦刀冷消融术后中位COS为9.6个月,中位PFS为8.2个月。3、CT值3.1术前平扫CT值:瘤体边缘(31.35±13.75)HU,冰球中心(34.37±15.13)HU,瘤体(32.86±13.73)HU;3.2术前增强CT值:瘤体边缘(54.84±21.69)HU,冰球中心(51.63±18.82)HU,瘤体(53.23±19.04)HU;3.3术前瘤体增强平扫差值(23.00±14.65)HU;3.4术中CT值变化:瘤体边缘(15.77±23.13)HU,冰球中心(37.38±24.07)HU,瘤体(26.57±21.12)HU;3.5术后即刻CT值:瘤体边缘(15.23±23.82)HU,冰球中心(-3.64±21.25)HU,瘤体(5.79±20.24)HU。4、CT值的相关因素CT值与年龄分组、吸烟史、病理类型、术前临床分期、术前病灶大小分组、术后并发症的有无、病灶解剖结构、COS、PFS相关,与戒烟史、NSCLC分化程度、术前中医证型、术中并发症的有无、病灶分叶无关。无法直接通过术后即刻CT值范围来预测氩氦刀冷消融患者COS、PFS。5、生存期的相关因素5.1与COS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吸烟史,病灶解剖结构,病灶大小,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术前临床分期,化疗史,靶向治疗史,冰球覆盖率;与PFS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吸烟史,病灶位置,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术前临床分期,化疗史,冰球覆盖率。5.2独立影响因素(1)病理类型、术前临床分期、瘤体边缘术中CT值变化、术后即刻瘤体边缘CT值是影响肺腺癌、鳞癌患者COS的独立影响因素。瘤体术中CT值变化分组是影响肺腺癌COS的独立影响因素。“瘤体边缘术中CT值变化”是保护因素,每增加1个单位,危险性减0.962倍。“术后即刻瘤体边缘CT值”是危险因素,每增加1个单位,危险性增1.038倍。(2)病理类型、术前临床分期、瘤体边缘术中CT值变化、冰球中心术中CT值变化、术后即刻瘤体边缘CT值是影响肺腺癌、鳞癌患者PFS的独立影响因素。“瘤体边缘术中CT值变化”是保护因素,每增加1个单位,危险性减0.967倍。“冰球中心术中CT值变化”是危险因素,每增加1个单位,危险性增1.009倍。“术后即刻瘤体边缘CT值”是危险因素,每增加1个单位,危险性增1.027倍。(3)术后即刻瘤体边缘CT值是影响SCLC患者COS的独立危险因素,每增加1个单位,危险性增1.132倍。(4)术前临床分期、术后即刻冰球中心CT值是影响SCLC患者PFS的独立影响因素。“术后即刻冰球中心CT值”是危险因素,每增加1个单位,危险性增1.089倍。6、术前中医证型诊断,以肺脾气虚证最多,94例(44.8%);其次是气滞血瘀证48例(22.9%),气阴两虚证29例(13.8%)。术前证素中,实证以血瘀(166例,79%)、痰凝(165例,79%)、毒聚(18例,9%)为主,虚证以气虚(102例,49%)、阴虚(57例,27%)为主。[研究结论](1)CT值与COS、PFS相关,但无法直接通过术后即刻CT值范围来预测氩氦刀冷消融患者COS、PFS。(2)腺癌:保留“护场”,适度降低术后即刻瘤体边缘CT值,使得整个瘤体术中CT值变化在30-40HU之间,有可能获得较高的生存率和较长的生存期。而鳞癌、SCLC:瘤体术中CT值变化在30-40HU之间的COS生存率更低,SCLC在>40HU组拥有更高的生存率。
周琴[10](2019)在《中药联合冷消融治疗原发性肺癌疗效评价与优势人群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原发性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靶向治疗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已快速成为NCCN指南一线推荐治疗,根本原因在于其显着延长“驱动基因阳性患者”的生存期,但驱动基因阳性患者仅占小部分,对于余下大部分患者除了中位生存期为8-10个月的标准式放化疗,是否有其他合适的选择?中药联合冷消融治疗原发性肺癌的模式是传统中医诊疗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的治疗模式,中西互补,古为今用,是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优势的创新性发展模式,15年来这种“温和的”、“非标准”的治疗模式不断被优化,并逐渐发展成为肿瘤绿色治疗模式。虽然冷消融治疗肺癌在国内外属于常见治疗方式,但在此基础上联合中药的治疗模式是否可以取得更大的获益?或者说在什么情况下更适合?中药联合冷消融治疗的“驱动基因阳性患者”在哪?这些优势人群具有怎样的特征?此外,非小细胞肺癌占全部肺癌的85%,而绝大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属晚期。多数患者为Ⅲb-Ⅳ期、驱动基因阴性、无法手术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CCN指南推荐化疗为其标准治疗,但化疗反应率仅20-30%,因此,对于余下近70%的患者是否“有些”可以不化疗?什么样特征的患者可以不化疗?如果不化疗,还有什么选择?[研究目的]1.通过回顾我院近15年(2003年9月至2018年3月31日)全部中药联合冷消融治疗的肺癌患者资料,评估临床疗效并建立预后预测初步模型,并以此筛选优势人群,提取优势人群特征,为医生、患者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参考。2.对比单纯使用中药联合冷消融(单纯治疗组)与中药联合冷消融联合化疗(联合治疗组)的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差异,并分析单纯治疗组优势人群特征。[研究方法]1.研究一为回顾性临床研究,以评价疗效和筛选优势人群为最终目标,筛选后纳入符合方案的中药联合冷消融治疗的原发性肺癌患者,评估该治疗模式对患者的生存获益,对比不同病理、不同分期、不同治疗组合的生存差异,并通过单因素法、COX回归多因素生存分析筛选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通过筛选出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后预测初步模型,多种方法验证模型准确性,分析优势人群临床特征;2.研究二在研究一基础上,纳入研究一中符合“非小细胞肺癌、Ⅲb-Ⅳ期、单纯中药联合冷消融治疗或中药联合冷消融联合化疗”的患者,分为两组:单纯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对比两组生存差异,并分析单纯治疗组优势人群特征。[研究结果]1.中医视角下的冷消融是一种中医外科学思想指导下的中医外治技术,所使用的消融针相当于具有中医寒性属性的新“九针”,遵循“直达病所”、“先截后拔”的中医外科治病原则,符合中医“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不尽,行复如法”指导思想,探索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冷消融具有重要意义。2.病例筛查:本研究通过多系统的病例筛选及随访,对15年来我院1359次冷消融患者进行筛查,其中原发性肺癌患者521例(肺部冷消融481例,非肺40例)、641次冷消融(肺部冷消融599次,非肺42次);剔除符合排除标准的患者112人(119次)、失访患者116人,最终纳入患者293例(371次冷消融),其中小细胞肺癌29例,非小细胞肺癌264例,目前存活患者35例。3.全部患者总体研究结果:本研究对象整体以中老年、男性、基础疾病多、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肺部冷消融为主;中位总生存期为14.33月,OR0.86,95%CI(12.64-16.02);中位术后总生存期为8.37月,OR0.7,95%CI(7.00-9.74);安全性评价方面,冷消融术参数设置较为温和,最常见的4种并发症分别为咯血48.6%、发热42.3%、咳嗽36.7%、疼痛32.6%,持续时间短、对症治疗后很快缓解,总体临床耐受较好。4.非小细胞肺癌研究结果4.1本研究共纳入非小细胞肺癌264例(332次),所纳入的人群以中老年、男性、基础疾病多、晚期、低分化、腺癌、虚证为主;中位总生存期为13.87个月,OR 1.04,95%CI(11.83-15.91),中位术后生存期为8.3个月,OR0.65,95%CI(7.03-9.56),生存率方面,6月、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84.10%、55.20%、32.60%、17.80%、5.5%;4.2预后预测初步模型与优势人群:根据模型评分分为三组:低危组(特别推荐)、中危组(推荐做)、高危组(慎重做),采用三种方法验证模型,准确率80%左右;其中低危组(108例)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16.53个月,为本研究优势人群,特征分析显示“是否符合M1c、靶病灶大小、中性粒淋巴比值、纤维蛋白原含量”能较好的反映该优势人群特征,其中“术前诊断不符合M1c、术前中性粒淋巴比值<2.34、术前纤维蛋白原含量<3.22、靶病灶大小<35mm患者”为本研究优势人群中最佳预后人群。5.小细胞肺癌研究结果5.1本研究共纳入小细胞肺癌29例(39次),所纳入的人群以中老年、男性、基础疾病多、广泛期、吸烟指数高、虚证为主;中位总生存期为20.27个月,OR 1.94,95%CI(16.46-24.08),中位术后生存期为9.13个月,OR2.16,95%CI(4.90-13.36),其中首次诊断为局限期的患者,中位总生存期为26个月,OR8.55,95%CI(9.24-42.76);生存率方面,6月、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89.7%、68.5%、39.7%、21.6%、9.0%;5.2预后预测初步模型与优势人群:根据模型评分分为三组:低危组(特别推荐)、中危组(推荐做)、高危组(慎重做),因样本量较少,暂时无法完成样本外模型验证,以方法学探索为主;其中低危组(13例)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14.27个月,为本研究优势人群,特征分析显示“术前诊断M分期、中性粒淋巴比值”可反映该优势人群特征,其中“术前M分期为M0期、中性粒淋巴比值为<1.68的患者”为本研究优势人群中最佳预后人群。6.IIIb-IV期非小细胞肺癌对照研究结果6.1共纳入符合方案患者130人,单纯治疗组104、联合治疗组26人,两组患者的基线可比,所纳入的人群以中老年、男性、基础疾病多、IV期、低分化、腺癌、吸烟指数高、虚证为主;单纯治疗组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1.13个月,95%CI(8.91-13.35),联合治疗组为8.57个月(P=0.76),二者无统计学差异;6.2优势人群:选取单纯治疗组中总生存时间>10月患者为优势人群(55例/52.88%),特征分析显示优势人群特征为:较早的首诊M分期、较早的术前M分期、术前不符合M1c、KPS>80、中性粒淋巴比值≤幻.30、淋巴细胞百分数>20、单核淋巴比值≤0.48、纤维蛋白原含量≤4.1。[研究结论]1.中医视角下的冷消融相当于具有中医寒性属性的新“九针”,是现代技术文明发展的产物,具有明确的中医外科指导思想和技术起源。2.中药联合冷消融治疗原发性肺癌安全有效,筛选优势人群有助于显着延长患者术后生存时间。3.非小细胞肺癌预后预测模型验证初步结果准确率较高,今后可在高级别临床试验中进一步验证并完善;“是否符合M1c、靶病灶大小、中性粒淋巴比值、纤维蛋白原含量”为本研究中非小细胞肺癌优势人群特征变量。4.放化疗基础上联合中药加冷消融的治疗模式对于局限期的小细胞肺癌患者可能是一种治疗选择;“术前诊断M分期、中性粒淋巴比值”为本研究中小细胞肺癌优势人群特征变量。5.本研究未能体现出联合化疗的优效性,对于IIIb-IV期、驱动基因阴性、虚证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单纯使用中药联合冷消融治疗值得进一步研究;“术前不符合M1c、首诊M分期、术前是否符合M1c、KPS、中性粒淋巴比值、淋巴细胞百分数、单核淋巴比值、纤维蛋白原含量”为本研究中单纯中药联合冷消融治疗优势人群特征变量。
二、原发性肺癌伴皮下转移24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发性肺癌伴皮下转移24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105例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医证候及相关影响因素的横断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中医证候研究现状评述 |
1 概述 |
2 肺癌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
3 肺癌证候与客观指标研究 |
4 证候的规范化及现代化研究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小细胞肺癌现代治疗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
3 分期及危险因素 |
4 现代医学治疗现状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纳入、排除、剔除标准 |
3 诊断标准 |
4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1 基本资料 |
2 SCLC患者中医证候分布情况 |
3 SCLC患者中医证候及相关影响因素 |
讨论 |
1 SCLC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
2 SCLC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 |
3 中医证候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4 存在问题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UICC/AJCC第8版原发性肺癌TNM分期、美国退伍军人肺癌协会(VALG)分期 |
附录2 《中医证候分层诊断模式及标准》 |
附录3 《小细胞肺癌临床证候观察表》 |
附录4 Karnofsky (卡氏,KPS)功能状态评分标准表 |
致谢 |
(2)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肺癌患者90天死亡风险预测的真实世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历史回顾 |
1 中医药治疗PLC研究现状分析 |
1.1 中医药参与治疗与中药疗程 |
1.2 中医证候的变化 |
1.3 黄芪与黄芪剂量 |
2 现代医学治疗PLC预后因素分析 |
2.1 PLC的病理分型 |
2.2 是否转移 |
2.3 包块的大小 |
2.4 治疗方式 |
2.5 并发症 |
2.6 相关实验室指标 |
2.7 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与PLC的联系 |
3 其他因素 |
3.1 年龄 |
3.2 性别 |
3.3 基础病 |
3.4 体重 |
3.5 生活方式 |
4 PLC带来的负担 |
5 小结 |
1 研究资料 |
1.1 诊断标准 |
1.2 病例标准 |
1.3 中医治疗项目 |
1.4 具体记录项目 |
1.5 研究方法 |
1.6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患者基本资料与生存状态的单因素分析 |
2.2 多因素统计结果 |
2.3 ROC分析 |
3 中医药参与治疗与各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3.1 中医药参与治疗与肺癌相关分类变量 |
3.2 中医药参与治疗与肺癌相关连续型变量 |
4 讨论 |
4.1 统计方法分析 |
4.2 统计结果分析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3)EBUS-TBNA检出率的影响因素及其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部分 EBUS-TBNA检出率的影响因素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EBUS-TBNA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各种类型的气管镜技术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4)肺癌伴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生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及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
1.3 纳/排/剔除标准 |
1.3.1 纳入标准 |
1.3.2 排除标准 |
1.3.3 剔除标准 |
1.4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 |
1.5 间质性肺病的诊断 |
1.6 观察指标及病例随访 |
1.7 倾向得分匹配(PSM) |
1.8 统计分析 |
1.9 研究流程图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生存分析 |
2.2.1 肺癌患者总体生存分析 |
2.2.2 亚组间生存分析 |
3 肺癌确诊后12个月内死亡的风险因素分析 |
讨论 |
1.肺癌伴类风湿性关节炎生存分析结果的讨论 |
2.不同中医证型生存分析结果的讨论 |
3.间质性肺病生存分析的结果讨论 |
4.死亡风险因素 |
结论 |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肺癌中医辨证分型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NSCLC合并恶性胸腔积液患者中医证型和客观指标及miRNA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综述 |
综述一 肺癌合并恶性胸腔积液的中医研究进展 |
一、病名 |
二、病因病机 |
三、辨证分型 |
四、中医治疗进展 |
五、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非小细胞肺癌中医证型与临床客观指标相关性研究进展 |
一、中医证型与病理类型、分化、分期、转移、基因突变相关性的研究 |
二、中医证型与临床理化指标相关性的研究 |
三、中医证型与生存期的研究 |
四、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临床理化指标及miRNA在恶性胸腔积液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
一、临床理化指标 |
二、miRNA |
三、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一般资料 |
二、肿瘤相关信息 |
三、理化指标 |
四、治疗方案 |
五、生存期 |
六、小结 |
第三节 讨论 |
一、一般资料及肿瘤相关信息 |
二、临床理化指标 |
三、治疗方案 |
四、生存期 |
第三章 实验研究 |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 |
三、测序数据分析流程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两组miRNA表达差异分析 |
二、两组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GO富集分析 |
三、两组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KEGG富集分析 |
四、小结 |
第三节 讨论 |
一、两组miRNA表达差异分析 |
二、两组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GO富集分析 |
三、两组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KEGG富集分析 |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的创新性 |
三、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扶正法治疗Ⅳ期肺腺癌生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 |
前言 |
1 研究对象和一般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1.1 病例来源 |
1.1.2 诊断标准 |
1.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1.2.3 纳入标准 |
1.1.2.4 排除标准 |
1.2 操作方法 |
1.2.1 病例收集流程 |
1.2.2 临床病史收集 |
1.2.3 随访 |
1.2.4 观察指标 |
1.2.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基线资料 |
2.2 晚期肺腺癌预后单因素分析 |
2.2.1 性别 |
2.2.2 年龄 |
2.2.3 吸烟史 |
2.2.4 首诊PS评分 |
2.2.5 肿瘤家族史 |
2.2.6 首诊是否有骨转移 |
2.2.7 首诊是否有脑转移 |
2.2.8 首诊病灶转移器官数 |
2.2.9首诊外周血肿瘤指标CA125 |
2.2.10首诊外周血肿瘤指标CYFRA21-1 |
2.2.11 首诊外周血肿瘤指标CEA |
2.2.12 首诊外周血白介素指标 |
2.2.13 中医药治疗持续时间 |
2.2.14 是否有接受放疗 |
2.2.15 是否有接受靶向治疗 |
2.2.16 靶向治疗持续时间 |
2.2.17 主要治疗手段:中医药治疗组,化疗组,综合治疗 |
2.2.18 首诊中医辨证分型 |
2.3 COX回归分析 |
3 讨论 |
3.1 性别 |
3.2 年龄 |
3.3 吸烟 |
3.4 首诊PS评分 |
3.5 肿瘤家族史 |
3.6 首诊有无脑转移 |
3.7 首诊有无骨转移 |
3.8 首诊病灶转移器官的数目 |
3.9 首诊血清肿瘤标志物(CA125,CYFRA21-1,CEA) |
3.10首诊白介素2,白介素6,白介素10 |
3.11 有无放疗,靶向治疗及靶向治疗持续时间 |
3.12 主要治疗手段 |
3.13 中医药治疗时间 |
4 问题与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综述 肺腺癌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7)肺癌糖脂代谢的证型分布及攻毒治法调控肺癌代谢重编程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肺癌糖脂代谢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
1 病例采集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3 质量控制 |
2.4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糖脂代谢指标与肺癌各因素的关系 |
3.3 中医证型分布与肺癌各因素的关系 |
3.4 肺癌患者不同中医证型间糖脂代谢指标比较 |
4 讨论 |
4.1 肺癌的中西医研究现状 |
4.2 肺癌患者糖脂代谢异常的研究现状 |
4.3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攻毒治法调控肺癌代谢重编程网络的体外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细胞及来源 |
1.2 药物及来源 |
1.3 实验试剂 |
1.4 实验仪器及耗材 |
1.5 主要溶液的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药物制备 |
2.3 实验分组 |
2.4 检测指标与方法 |
3 统计方法 |
4 实验结果 |
4.1 各组A549细胞的增殖和生长活力 |
4.2 各组A549细胞的增殖能力 |
4.3 各组A549细胞内葡萄糖浓度 |
4.4 各组A549细胞代谢重编程相关酶的活性比较 |
4.5 各组A549 细胞TP53、MYC、HIF-1α基因的表达水平 |
4.6 各组A549 细胞PI3K、AKT、m TOR、HIF-1α蛋白的表达水平 |
5 讨论 |
5.1 肿瘤细胞代谢重编程网络 |
5.2 纳米雄黄体外抗肿瘤研究现状 |
5.3 实验结果分析 |
6 结论 |
第三部分 攻毒治法调控肺癌代谢重编程网络的体内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细胞及来源 |
1.2 实验动物 |
1.3 药物及来源 |
1.4 实验试剂 |
1.5 主要器械 |
1.6 实验仪器及耗材 |
1.7 主要溶液的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肺癌皮下移植瘤模型建立 |
2.2 药物制备 |
2.3 实验分组及给药方法 |
2.4 检测指标与方法 |
3 统计方法 |
4 实验结果 |
4.1 各组裸小鼠一般情况观察 |
4.2 各组裸小鼠空腹血糖浓度测定 |
4.3 各组裸小鼠成瘤情况观察 |
4.4 各组裸小鼠肿瘤组织的病理学观察 |
4.5 各组裸小鼠肿瘤组织代谢重编程相关酶的活性比较 |
4.6 各组裸小鼠肿瘤组织TP53、MYC、HIF-1α基因的表达水平 |
4.7 各组肿瘤组织PI3K、AKT、m TOR、HIF-1α蛋白的表达水平 |
5 讨论 |
5.1 肺癌小鼠模型建立方法 |
5.2 中药纳米化的应用现状 |
5.3 纳米雄黄体内抗肿瘤研究 |
5.4 实验结果分析 |
6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抗肿瘤纳米药物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论文着作 |
(8)基于糖代谢显像的初诊晚期NSCLC胸腔外转移分布和骨转移灶EGFR基因突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基于~(18)F-FDG PET/CT初诊晚期NSCLC胸腔外转移灶分布的临床研究 |
1.1 研究背景 |
1.2 材料与方法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纳入标准 |
1.2.3 排除标准 |
1.2.4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1.2.5 ~(18)F-FDG PET/CT显影药物 |
1.2.6 ~(18)F-FDG PET/CT显像方法和检查方法 |
1.2.7 PET/CT图像重建及融合 |
1.2.8 PET/CT图像分析 |
1.2.9 肺癌脑转移的诊断 |
1.2.10 病理诊断 |
1.2.11 统计学方法 |
1.3 结果 |
1.3.1 临床资料 |
1.3.2 初诊晚期NSCLC胸腔外转移各器官分布情况 |
1.3.3 初诊晚期NSCLC病理类型与胸腔外转移分布的关系 |
1.3.4 初诊晚期NSCLC骨转移部位分布特点 |
1.4 讨论 |
1.5 总结 |
第二部分 PET/CT引导骨转移灶靶向活检小标本的优化脱钙与EGFR突变分析 |
2.1 研究背景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临床资料 |
2.2.2 纳入标准 |
2.2.3 排除标准 |
2.2.4 ~(18)F-FDG PET/CT肺癌骨转移灶诊断标准 |
2.2.5 PET/CT图像引导肺癌骨转移灶靶向穿刺活检术 |
2.2.6 骨转移灶活检小标本分类及病理诊断 |
2.2.7 EGFR基因突变检测方法 |
2.2.8 统计学方法 |
2.3 结果 |
2.3.1 临床资料 |
2.3.2 PET/CT图像上全部骨病灶的形态学和糖代谢情况 |
2.3.3 PET/CT引导下肺癌骨转移靶向活检部位的特点 |
2.3.4 PET/CT引导下骨转移灶靶向活检部位分布 |
2.3.5 经优化脱钙处理组和未经脱钙处理组骨转移灶EGFR基因突变结果对比 |
2.3.6 骨转移灶EGFR基因突变位点 |
2.4 讨论 |
2.5 总结 |
总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 |
致谢 |
(9)原发性肺癌氩氦刀冷消融CT值变化与预后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CT引导下肺癌氩氦刀冷消融术的影像学评价 |
1、肺癌的流行病学概况 |
2、肺癌的微创治疗 |
3、CT在肺部疾病中的应用 |
4、影响氩氦刀冷消融术治疗肺癌疗效的因素 |
5、CT引导下肺癌氩氦刀冷消融术的影像学评价 |
6、CT与中医结合的意义 |
7、小结 |
综述二 肺癌的绿色治疗模式 |
1、肺癌的中医认识 |
2、肺癌的病因病机 |
3、肺癌的体质学说 |
4、肺癌的辨证论治 |
5、肺癌的绿色治疗模式 |
6、肺癌“绿色治疗”的临床相关研究 |
7、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临床资料 |
1、原发性肺癌诊断标准 |
2、原发性肺癌TNM分期及临床分期 |
3、原发性肺癌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
4、病例纳入标准 |
5、病例排除标准 |
研究方案 |
1、研究方法 |
2、研究内容 |
3、CRF表录入涉及资料 |
4、病例收集流程图 |
5、影像学评价SOP |
6、技术路线 |
7、统计分析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相关性分析 |
结语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5年版) |
附录2: 肺癌TNM分期及临床分期 |
附录3: 中医症候诊断 |
附录4: 影像学引导肺癌冷冻消融治疗专家共识2018版 |
附录5: 靶病灶评估参考改良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RECIST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中药联合冷消融治疗原发性肺癌疗效评价与优势人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视角下的冷消融 |
1. 冷消融—“九针”原理经现代技术文明发展的产物 |
1.1 中医外治工具的革新 |
1.2 “能量工具”的作用机理 |
1.3 冷消融与新“九针” |
2. 冷消融作为具有中医寒性属性的新“九针”具有明确的中医外科指导思想 |
2.1 治疗思路-热者寒之、直达病所 |
2.2 治疗原则-先截后拔 |
2.3 治疗尺度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冷消融治疗原发性肺癌疗效及预后危险因素 |
1. 冷消融治疗原发性肺癌的疗效 |
1.1 不同分期 |
1.2 不同病理 |
1.3 不同联合治疗 |
2. 影响冷消融治疗原发性肺癌预后的危险因素 |
2.1 患者因素 |
2.2 肿瘤因素 |
2.3 冷消融术中因素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一 |
研究一 中药联合冷消融治疗原发性肺癌疗效评价与优势人群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方法 |
1.2 研究对象 |
1.3 病例筛选方法 |
1.4 基础治疗 |
1.5. 记录内容与方法 |
1.6 随访 |
1.7 质量控制 |
1.8 统计学方法 |
1.9 技术路线图 |
2. 研究结果 |
2.1 全部患者主要研究结果 |
2.2 非小细胞肺癌研究结果 |
2.3 小细胞肺癌研究结果 |
前言二 |
研究二 单纯中药联合冷消融治疗Ⅲb-Ⅳ 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评价与优势人群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案 |
1.3 技术路线图 |
2. 研究结果 |
2.1 基线比较 |
2.2 总生存时间 |
2.3 术后生存时间 |
2.4 生存率 |
2.5 术前中医证候统计 |
2.6 中药联合冷消融治疗的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癌优势人群特征描述 |
3. 典型病例报告 |
3.1 病情简介 |
3.2 治疗经过 |
3.3 疗效评估 |
4. 小结 |
讨论 |
1. 优势人群研究的必要性与必然性 |
2. 本研究结果是否值得借鉴 |
3. 生存数据研究结果文献对比分析 |
4. 本研究的创新性和局限性 |
5. 对本次研究的思考 |
6. 本课题未来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原发性肺癌伴皮下转移24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105例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医证候及相关影响因素的横断面研究[D]. 包瑜.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肺癌患者90天死亡风险预测的真实世界研究[D]. 温欢欢.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EBUS-TBNA检出率的影响因素及其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D]. 刘宇. 郑州大学, 2020(02)
- [4]肺癌伴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生存分析[D]. 袁帆.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NSCLC合并恶性胸腔积液患者中医证型和客观指标及miRNA的相关性研究[D]. 郑俊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扶正法治疗Ⅳ期肺腺癌生存分析[D]. 邱慧令.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肺癌糖脂代谢的证型分布及攻毒治法调控肺癌代谢重编程的机制研究[D]. 胡熙文.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5)
- [8]基于糖代谢显像的初诊晚期NSCLC胸腔外转移分布和骨转移灶EGFR基因突变分析[D]. 罗娜娜. 厦门大学, 2019(09)
- [9]原发性肺癌氩氦刀冷消融CT值变化与预后相关性的临床研究[D]. 和梦珂.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10]中药联合冷消融治疗原发性肺癌疗效评价与优势人群研究[D]. 周琴.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