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矿田105~#矿体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大厂矿田105~#矿体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一、大厂矿田105~#矿体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刘涛涛[1](2020)在《广西河池五圩矿田成因研究 ——以箭猪坡铅锌锑多金属矿床为例》文中认为五圩矿田是丹池成矿带内的三大矿田之一,因其富集铅、锌、锑、银、汞等多金属矿产而着名。然而在过去三十多年的地质勘探中,其发现的矿石储量远不及大厂矿田和芒厂矿田,导致五圩矿田成因方面上的研究未引起地质学家的重视,但是该区成矿元素和矿床特征与大厂和芒厂矿田相比具有一定的差异,显示其独特的成矿特征。箭猪坡矿床是该矿田内成矿地质条件最好、成矿规模最大的铅锌锑多金属矿床,故选择其为研究对象。在充分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其展开系统的矿床地质、硫同位素、闪锌矿微量元素和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试图约束该矿床成因,为五圩矿田的成因与成矿理论提供依据,进而更好地服务于矿区深部和外围找矿工作。此次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基于详细的野外地质和手标本矿物共生组合特征,以及镜下显微综合观察,将箭猪坡矿床成矿作用划分为热液成矿期和表生期。其中,热液成矿期分为三个成矿阶段:(I)矿化初期的石英-黄铁矿阶段,以石英和黄铁矿为主,含少量闪锌矿;(II)主成矿阶段的石英-硫盐-硫化物阶段,石英、黄铁矿沿脉壁出现,中部主要为闪锌矿和脆硫锑铅矿,同时有少量方铅矿、辉锑矿和碳酸盐矿物;(III)矿化晚期的石英-闪锌矿-碳酸盐-辉锑矿阶段,该阶段出现大量的含铁锰碳酸盐和辉锑矿。(2)箭猪坡矿床内主成矿阶段闪锌矿中的微量元素相对富集Fe、Cd、Mn、Cu、In等元素,而亏损Ga、Ag、Sn、Pb等元素,各微量元素间含量与岩浆热液矿床中闪锌矿微量元素组成相似。根据闪锌矿中Zn、Fe含量与矿石构造,显示该矿床成矿深度为中浅成环境。Ga与In的相对含量关系在lnGa-lnIn关系判别图解中,显示成矿流体来自于岩浆热液,且其Zn/Cd、Cd/Fe、Cd/Mn、Ga/In比值与岩浆热液矿床相似。(3)箭猪坡矿床内δ34SVCDT值变化范围为3.9‰~8.0‰,且矿物间硫同位素已达平衡,根据共生矿物对(Δ34SPy-Sp值),估算矿床的总硫δ34SΣS-fluids为+5.9‰,属于均一的岩浆硫,与深部隐伏的花岗岩密切相关,但是不排除少量地层硫的加入。该结论与前人研究的碳氧同位素结论一致,故箭猪坡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岩浆,但有少量的围岩混入。(4)主成矿阶段矿物中的包裹体类型有H2O-NaCl(A型)、H2O-NaCl-CO2型(B型)以及纯CO2型(C型)。其中,气液两相的H2O-NaCl型包裹体(A2型)均一温度在150~358℃之间,主要集中于160~200℃,盐度(Wt%NaCl)为0.87~9.86%,集中于4.00~6.00%;H2O-NaCl-CO2型包裹体(B型)的均一温度在151~436℃之间,主要集中于230~350℃,盐度(Wt%NaCl)为0.01~15.62%,主要集中于1.00~6.00%。尽管箭猪坡矿床的均一温度最高可达436℃,盐度最高可达15.62%,但温度和盐度的均值和集中范围分别小于358℃和6.00%,且根据硫同位素地质温度计获得的成矿流体温度(114~377℃),也显示该矿床成矿流体性质应为中低温、低盐度的流体。另外CO2包裹体中含有CH4、N2和沥青有机质。(5)基于以上综合分析,本研究认为箭猪坡矿床属于中低温、低盐度、中浅成的岩浆热液充填型矿床,并结合五圩矿田内构造地质背景,赋矿层位等,初步得出五圩矿田成因与岩浆作用有关,其成矿作用过程为“深部来源-沿NNW向断裂垂向运移-脉状充填成矿”,即中酸性岩浆为其提供成矿物质、成矿流体和热源,当深部岩浆沿NNW向的断裂通道向上运移时,由于泥盆系地层为化学性质不活泼的黑色条带泥岩、粉砂质泥岩和含碳质的泥岩,其起到物理阻隔作用封闭了岩浆矿液,矿液得以在地壳浅部NNW向的断裂带、层间破碎带中运移,随着温度和流体压力降低导致硫化物沉淀并成矿。此外,硅化、碳酸盐化等围岩蚀变,可作为矿田内的找矿标志。

周勋[2](2019)在《广西大厂91、92号锡多金属矿体的地质特征与成因类型》文中研究指明广西大厂矿田位于江南古陆西南缘、着名的丹池成矿带的中部,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矿业基地和国内外着名的超大型锡多金属矿集区,已探明的锡金属量居世界前列,并伴有Cu、Zn、Pb、Sb、Ge、In、Cd、Se等,研究意义和经济意义巨大。矿床经过近六十年的研究和开发,在各个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但矿床的成因问题至今仍存在分歧。本文是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地质观察和分析,对大厂矿田成矿背景及91、92号矿体的地质特征、成矿构造类型及成矿构造系列、矿体成因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和认识:(1)丹池成矿带是一个受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多期影响的构造综合体,包括了岩体、矿体、地层、褶皱和断裂。其构造成矿受到海西期的喷流沉积、印支期的层滑褶皱和燕山期的岩浆活动共同影响。(2)镜下观察结果表明:91号、92号矿体的矿石结构主要为半自形-自形粒状结构,其次为压碎结构、筛状结构等;矿石构造为韵律层纹条带状构造、网脉状构造等构造。矿体成矿构造类型划分为:同生沉积型成矿构造、构造型成矿构造和叠加型成矿构造。(3)通过构造解析,将大厂矿田成矿构造系列划分为三类:沉积型成矿构造系列、挤压型成矿构造系列、挤压-走滑成矿构造系列。分别对应三期成矿系列:早期(海西期)喷流沉积成矿系列、中期(印支期)剪切带型成矿系列、晚期(燕山期)花岗岩型成矿系列。(4)根据91、92号矿体硅质岩成因、成矿物质来源分析、控矿因素等分析,认为硫物质来自下部岩体和地层,铅物质来源主要为壳源和岩浆岩。并建立大厂矿田91、92号矿体成矿模型。(5)综上分析91号矿体和92号矿体是先经海西期喷流沉积,后又被印支期和燕山期依次矿化叠加形成的一种多因复成矿床。

余何[3](2018)在《江南古陆西南缘与层滑作用有关的铅锌矿床的成矿时代与机制》文中研究指明江南古陆西南缘毗邻古亚洲成矿域、古特提斯成矿域与滨西太平洋成矿域,处于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的碰撞拼合部位,是我国重要的大型-超大型金属矿床集中区——南岭成矿带西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扬子地块西南缘大面积低温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发育与层滑作用有关的数量多、储量大、矿石富、碳酸盐岩容矿的铅锌矿床。本论文以层滑作用为主线,系统研究了区内典型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矿体形貌特征和矿床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构造控矿与成矿的机理、铅锌成矿机制以及成矿时代,综合建立了区域层滑成矿模式。研究区自泥盆纪以来发育一套厚愈万米的碳酸盐岩、砂岩与泥质岩、页岩夹层或互层的沉积建造,不同层位岩性软硬相间。区域上层滑作用广泛发育,形成的层滑构造及其组合样式大相径庭,主要有4种层滑构造组合样式,分别是:(1)层滑-剪切带型(以五圩矿田箭猪坡铅锌多金属矿床为代表);(2)层滑-拉张型(以泗顶铅锌矿床为代表);(3)层滑-溶洞型(以江永铅锌矿床为代表);(4)层滑-角砾岩型(以康家湾铅锌矿床为代表)。研究区与层滑作用有关的典型矿床的微量、硫铅、碳氧、氢氧等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流体的特征表明区内不同矿床的成矿机制总体相似,但也各具特色,主要有3种主要机制,分别是:(1)与多源流体混合作用有关的铅锌矿床(以长坡-铜坑、江永、黄沙坪及康家湾铅锌矿床为代表);(2)与有机质还原作用有关的铅锌矿床(以北山铅锌矿床为代表);(3)与古油气藏破坏有关的铅锌矿床(以泗顶铅锌矿床为代表)。基于构造解析定年结果,本文认为大厂长坡-铜坑矿床是集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于一体的多因复成矿床,并发现了印支期层滑作用对铅锌成矿的重要贡献。这对于建立华南研究相对滞后的印支期成矿系统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对泗顶矿床进行闪锌矿RbSr同位素定年测试,结果揭示了区内海西期(360 Ma±5 Ma)层滑成矿作用的存在。根据成矿时代分析,本文认为区内存在360 Ma、240200 Ma、16595 Ma三期层滑成矿事件,并分别对应区域拉张、古特提斯洋闭合和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引起的岩石圈伸展减薄的动力学过程。岩石圈不均一的圈层结构、岩性差异组成是层滑发生的物质基础,层滑作用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区内与层滑作用有关的铅锌矿床形成的差异性受控于层滑构造的差异性。基于“构造地质-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三位一体的研究,首次建立了区域海西-印支-燕山期层滑成矿模式——三期层滑成矿模式。

张伟[4](2017)在《桂中三黎Pb-Zn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桂中大明山地区的三黎矿床是一个赋存寒武系砂页岩地层中的脉状Pb-Zn多金属矿床;矿体成脉状、透镜体状、珠串状近南北向展布;矿石呈块状和浸染状,以方铅矿、闪锌矿和石英为主,少量磁黄铁矿、辉银矿和方解石;围岩蚀变以硅化为主,局部大理石化和绿泥石化。为了查明伴生元素和成矿物质来源,笔者对矿石硫化物(方铅矿和闪锌矿)开展了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S-Pb同位素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闪锌矿富集 Pb、Cd、As、Mn、Cu、In、Bi、Ni、Ag、Sb、Ti、Cr、和Co,方铅矿富集Mn、Cu、Zn、Ag和Sb。闪锌矿中Cd、In和Ag,方铅矿中Ag可以作为伴生组分综合利用;(2)闪锌矿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在球粒陨石标准化中均整体呈右倾型,Y/Ho比值变化大(15.88~69.67,均值为34.94),因此,铅锌成矿很可能与富F型成矿流体有关;(3)矿石硫化物S同位素较为集中,其δ 34SV-CDT介于-0.57‰到3.46‰之间,平均为1.52‰,在直方图中呈塔式分布于0附近,暗示矿石硫为岩浆热液或深部起源;(4)矿石硫化物的Pb同位素变化不大,与晚白垩世燕山晚期岩浆岩的Pb同位素组成较为一致,表明矿石Pb及其成矿金属物质最有可能起源于燕山晚期岩浆作用。结合区域岩浆热液多金属矿床成矿特征,笔者推测三黎Pb-Zn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时代很可能为晚白垩世,目前开采矿体很有可能为深部矽卡岩型或石英脉型矿化的末梢,暗示矿区深部存在巨大的找矿潜力。

谢文兵[5](2012)在《地质矿产数据库的建立与隐伏矿体立体定量预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基于研究项目“广西大厂矿田地质矿产数据库的建立与开发”而进行的,属于其中的一个子课题和延伸研究项目。本文针对矿山可接替资源的评价和找矿问题,以广西大厂锡多金属矿床为实验平台,深入地研究了矿床立体三维数字化建模描述和隐伏矿体立体定量预测的有关理论和实践方法。本文在总结和吸纳现有矿产资源定量评价、数据挖掘、三维地学建模、三维GIS等现代技术与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收集广西大厂锡多金属矿和锡铁山铅锌矿多年积累的地质勘探等原始资料,建立和开发了符合数据中心模式的隐伏矿体预测专题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和实现了数字矿床的空间数据模型与空间数据库、地质体几何模型与离散模型、地质场数字化建模与控矿作用空间分析,提出了适应于危机矿山可接替资源找矿特点的隐伏矿体立体定量预测的有关理论与方法。本文研究提出的基于数字矿床的隐伏矿体立体定量预测的有关理论与方法可归纳为:以矿床实际勘探资料原始数据为基础,通过采用大型关系数据库技术、数据处理技术、GIS及网络技术等现代技术,针对广西大厂矿田隐伏矿体建立预测专题数据库,并以专题数据库为资源平台,以控矿地质条件定性分析等地质知识或模型为指导,以地质条件控矿作用定量化为导向,以三维数字矿床理论为方法论,通过地质体和地质场三维数字化建模,提取地质控矿作用定量化指标,建立地质控矿作用指标变量到矿化分布指标变量映射关系的矿化数学模型,进而基于该模型对矿区深边部等未知区的矿化分布进行定量推断和预测。本文主要是开展隐伏矿体预测的尝试性研究,实现隐伏矿体的定质、定位和定量预测,加快推进隐伏矿体找矿进程,提高找矿勘探精度,降低找矿勘探风险和成本。本文着重研究了以下主要内容:1、从矿床勘探及矿床描述角度出发,研究了数字矿床的有关理论,构造了数字矿床的空间数据模型即矿床地质空间对象模型;2、分析了广西大厂矿田矿床地质条件与成矿模式;3、针对隐伏矿体预测设计与建立了广西大厂隐伏矿体预测专题数据库;4、对预测专题数据进行数据预处理;5、对矿体地质特征进行定量分析;6、建立地质体几何模型和离散模型7、控矿地质条件定量分析与控矿作用定量模型建模8、建立矿床三维数学模型9、开展隐伏矿体立体定量预测通过该研究,建立了大厂矿田隐伏矿体预测专题数据库,构建了大厂锡多金属矿床的矿床数学模型,实现了深边部隐伏矿体的立体定位定量预测,圈定了找矿靶区,并在靶区内找到了大储量的矿体。主要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1、根据大型矿山综合数据需求,按照数据中心模式,对资料的分类、编码、数字化和管理进行了研究和抽象,建立了地质矿产资料分类体系和数字化生产流程。2、建立了大厂矿田隐伏矿体预测专题数据库,实现了地质矿产资料的数字化和电子化存储,为今后各项研究、找矿勘探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化的数据资源平台。3、实现了地质体、地质作用和矿床对象的数字化;研究了地质空间三维立体单元离散化技术、连续地质体与连续地质作用离散化理论与方法。4、建立了地质体几何模型和离散模型,实现了地质控矿作用的定量化;建立了高次曲面方程和非线形最优问题的通用求解方法。5、总结了成矿规律和成矿模式,建立了定量地揭示成矿规律的三维矿床数学模型,包括矿床对象、矿床结构和矿化泛函模型;提出了矿床对象、矿床结构和矿化泛函模型的新理论。6、基于定量预测模型,进行了深边部隐伏矿体预测,提供了定位、定质、定量的三维预测成果,提交了成果预测图,为找矿靶区圈定提供依据;首次提出了矿床数学模型外推边界条件的概念,创新了三维地质空间的控矿空间变量的自动外推理论与方法。本研究及其成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经济意义,主要表现在:1、广西大厂矿田隐伏矿体预测专题数据库的建立,实现了地质矿产资料的数字化和电子化存储,为以后各项研究、找矿勘探工作的进行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化的数据资源平台。2、地质控矿作用定量模型和矿床三维数学模型的建立,不仅使大厂锡多金属矿床的地质控矿规律和成矿模式从定性化认识得到了定量化的表述,而且还揭示了以前未发现的隐含的地质控矿规律,从定量化角度深化了大厂锡矿田成矿规律的科学认识和全面总结,为以后找矿勘探和成矿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定量类比的理论基础。3、本研究得出的三维立体定量预测成果与传统预测相比,具有空间真三维、结果全定量化、数据精确度高、预测深度大的优点,可精确地指导在三维空间中圈定找矿靶位,真正提高找矿勘探精度,降低找矿勘探风险和成本。4、实现了地质矿产资料、资料管理、地质体、地质作用、矿床对象的数字化和电子化,积累了数字化和信息化方面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为今后矿山企业实现数字矿山具有实践上的参考意义。5、本研究在地质矿产数据库领域已处于国内较领先水平;在地质体几何模型与离散模型、矿床三维数学模型和隐伏矿体立体定量预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6、该项目经湖南省科技厅组织、省国土资源厅主持的科技成果鉴定会认为,本项目研究方法新颖、正确,技术路线先进、合理,应用效果显着,实现了隐伏矿体有效的立体定位定量预测,整体达到同类研究国际先进水平。预测成果后经广西215队探矿工程验证,获得了大量金属矿产资源量,潜在的经济价值超过40亿元。为此,该项目获得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

范森葵[6](2011)在《广西大厂锡多金属矿田地质特征、矿床模式与成矿预测》文中认为广西大厂矿田以拥有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闻名于世,研究其地质特征、成矿规律意义重大。论文以成矿系列、多因复成成矿、综合信息成矿预测、地质条件组合控矿原理、地质异常致矿原理等理论为指导,开展大量的野外地质工作,从大厂矿田的成矿地质背景分析入手,运用矿床学、构造地质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数学地质等多学科知识,对大厂矿田的矿床地质特征、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矿床成因、成矿模式、控矿主要因素进行了比较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并在全面总结成矿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成矿预测。系统地研究了丹池地区的岩相古地理环境演化过程,进而分析了主要地层、岩相形成和演变过程,深化了成矿地质背景认识。利用最新的勘查地质成果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资料,重新系统研究了大厂矿田的成矿地质特征,深入研究了大厂矿田的成矿规律与矿体的空间分布规律,重新认识了矿田的矿化分带,对找矿有现实的指导作用。充分研究了各种主要地质条件与成矿的关系,深刻地研究了主要控矿因素,促进了成矿规律和矿床成因的研究,为成矿预测奠定了基础。提出了新的矿床成因观点。基底有过较强的矿化活动,提供了成矿物质来源;各种地下水等携带成矿物质在相对稳定的地段储存为高浓度的成矿流体;泥盆纪时期海底喷流沉积成矿,形成部分层状矿体;华力西期构造运动导致成矿物质在构造应力集中的地段聚集;燕山期岩浆作用推动原有的成矿流体和岩浆流体带来的成矿物质在减压地带成矿,矿液反复脉动,多次成矿叠加。大厂矿田的成矿作用是多阶段、多成因的产物。首次提出隆起构造与包容构造联合控矿,对与岩体有关的有色金属内生矿床形成起了重要作用的创新观点。该构造能够引导矿液在隆起构造附近聚集和储存,易于形成大规模矿床;张开构造广泛发育,可能起破坏矿液聚集和分散矿液作用,难以具备成矿物质聚集和沉淀条件。根据矿田内不同的矿化分带,重新建立了不同类型矿床的矿床地质模式,结合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找矿模式,更新为实用性更强的综合地学找矿模式。首次运用地质综合研究和数学地质方法以及物化探等找矿综合信息,建立了一套适合地质工作程度较高地区的真正三维空间的深部隐伏矿床探测技术。运用这项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找矿进展,找到的锌金属资源储量近于超大型矿床规模。将大厂矿田的找矿深度从600米左右,推进至1000至1500米,大大地拓宽了找矿空间,也大幅度提高了地质找矿认识。

刘陈明[7](2011)在《广西大厂锡矿矿床地质与成因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广西大厂锡矿矿床地质与成因规律研究”是以本次中基火山岩的发现为基础,结合校企项目“大厂锡矿泥盆纪地层控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研究”,以目前最新成矿理论—热水沉积成矿作用理论为指导展开的。广西大厂锡-多金属矿位于江南古陆西南缘的丹池褶断带北段,是中外着名的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是我国重要的锡生产和出口基地。但随着多年矿山开采,矿产资源出现危机,加强找矿研究迫在眉睫。近几年笔者在大厂锡矿科研中,继在“东岩墙”发现了次玄武岩后(李晓等,2009),又在铜坑矿区和黑水沟中泥盆统层状锌铜矿体及其含矿岩系中发现了中基性火山岩(刘陈明等,2011),这些新的发现对矿床成因规律及找矿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期对大厂深边部找矿提供依据。就矿床成因而论,本文中叙述的那些地质关系和实际资料没有任何一种具有单独决定性的意义,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它们则强有力地表明,大厂矿田的层状矿体是同生热水沉积环境下形成的。然而这些事实不适用于那些显着不整合的穿层大脉以及其它接触变质的岩石和矿石。正如被前人研究所证实的,这些矿石是后生的,形成于白垩纪花岗岩侵入作用期间并与之有关。同块状硫化物矿床一样,如果不加区分地把各种地质现象都笼统考虑时,大厂矿床既不是同生的,也不是后生的,因为它兼有同生和后生的特征,而应是复生;大厂矿床既不是热水沉积成因的,也不是岩浆热液形成的,它既有热水沉积成矿作用的特点(层状矿体),又具有岩浆热液的特征(穿层大脉),所以说应是在多种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的。这些地质事件开始于前寒武纪的基性火山活动奠定物质基础,发展于海西期泥盆纪火山-热水沉积作用,结束于与燕山期花岗岩侵入有关的热液改造。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以下认识:(1)提出大厂矿区中泥盆统存在火山岩,论证火山岩为玄武-安山岩类岩石,属钙碱性-碱性系列,形成于大陆裂谷型环境。火山岩同上下围岩呈整合接触关系,具有纹层条带等典型的沉积构造特征,火山岩产出层位的上下围岩中含有大量竹节石等海相化石,与硅质岩和碳酸盐相间成层,火山岩应为海底火山活动产物。(2)探讨了硅质岩的成因,认为矿床硅质岩建造系海底热液循环系统中喷出海底的热水溶液以化学沉积方式形成的,生物可能参与了部分硅质岩的形成,但不是主要因素,另外,在某些热水沉积作用减弱时期,可能有少量陆源碎屑物质的加入,形成了硅质岩建造中少量绢云母泥质条带纹层条带。其中形成硅质岩的硅质来源,一部分主要应是海底热卤水循环系统,一部分应为海底中基性火山岩海解或脱玻的产物。(3)重新阐述矿床成矿作用过程和建立成矿作用模式,提出“四楼一梯”矿床结构模型和矿床三个成矿系列。论述了四堡-雪峰期、海西期和燕山期三个时期火山活动同成矿之间的成因关系,提出海西期火山活动不仅为盆地内热水沉积成矿作用提供热卤水循环的热能,还为成矿提供成矿物质来源。(4)提出大厂锡矿应为海相火山-热水沉积-后期叠加改造成因。矿床应为多种地质作用、多阶段下在特定地质环境中的产物,也是上地壳演化的结果。

杨晓坤[8](2010)在《广西南丹大厂锡矿长坡—高峰矿床(山)数字化与综合信息成矿预测》文中认为本博士论文“广西南丹大厂锡矿长坡-高峰矿床(山)数字化与综合信息成矿预测”是结合国土资源部下达的2005年度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项目,即“广西南丹铜坑锡矿接替资源勘查”项目(项目编码200545022)的科研需要而选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而目前我们国家各主要矿种的资源保证程度相当低,矿产资源的形势非常严峻,严重威胁着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为了改变这种形势,我们必须依赖于科技进步,积极探索新的、更有效的现代成矿预测理论与高新技术有机结合的矿产资源预测体系,整体提升我国矿产资源勘查评价水平和科学预测能力,寻找和发现新的矿产资源品种和类型,增加矿产资源的储备,为我国经济安全、高效、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证。本博士论文结合课题的研究需要,瞄准我国矿业和地质勘探行业发展的前沿,从近期在铜坑成矿区火山岩—次火山岩的重要发现入手,研究分析火山岩—次火山岩的地质特征。其次,在鉴于国内外矿山数字化信息系统软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取长补短,通过深化改造自行开发的“矿床数学-经济模型”软件包,同时以国内外软件Surpac, Micrmine和Mapgis为辅助,作为长坡—高峰矿床(山)数字化信息系统的软件平台,建立长坡—高峰矿区的矿山数字化信息系统,建立三维数字地学模型,通过模型综合分析研究,提出三维异常地段。第三,在成矿理论的指导下,对矿区控矿因素与成矿信息进行空间分析研究,建立综合信息找矿模型,开展综合信息成矿预测研究。在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充分借鉴和吸收的前提下,我们开展了广泛的野外及井下地质调查和室内的综合研究工作,主要包括矿床的宏观和微观地质特征研究,典型矿床的解剖,地球化学特征和矿床类型的厘定及成因模式的探讨,矿山数字化信息系统研究,矿床地物化遥多源地学信息特征的分析和综合信息找矿模型的研究、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分析、基于GIS空间分析的综合信息成矿预测研究,及矿床(山)数字化的靶区优选等,通过上述研究主要得到以下成果:1、通过铜坑矿区火山岩—次火山岩及其与成矿关系的初步研究,取得矿床成因理论上的新认识。研究表明:在长坡—高峰矿区,除了存在传统的燕山晚期花岗岩成矿作用外,至少还存在海西早期海底基性火山—喷流沉积成矿作用和海底沉积—喷流成矿作用,取得了该区成矿理论上的突破。2、通过区域成矿地学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研究,认为本区的成矿物质具有多来源性,提供物源的地质体主要有前寒武系的古老基底、寒武纪、泥盆纪地层、基性火山岩和燕山晚期构造岩浆热液等。长坡—高峰锡多金属矿床的成矿作用经历了多期次多阶段,为“多因复成”矿床。3、运用系统论的观点,详尽地研究了长坡—高峰矿区的大地构造演化,矿体产出位置和形态产状、矿物组合及矿石组构、控矿规律,及成矿作用、成矿时代和矿床成因模式。指出在长坡—高峰矿区进行火山喷流沉积矿床成矿理论的研究,不仅可以取得矿床成因理论上的突破,而且对于指导矿山的找矿勘探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这一结论已得到了生产勘探实践的证实。4、根据矿区地层、岩浆岩和矿床的宏观和微观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认为长坡—高峰矿区成矿与南北向同构造岩浆带(东岩墙)演化关系密切。“东岩墙”在泥盆纪是南北向的同生断裂带,控制了泥盆纪基性火山作用和喷流沉积成矿作用。整个矿区成矿与南北向同构造岩浆带的海底火山—沉积热水沉积成矿作用、喷流—热水沉积和后期构造岩浆叠加改造有关的热液成矿作用有密切关系,具有成岩成矿多阶段,形成矿种多的特点。这从而为综合信息成矿模型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5、通过矿床(山)数字化研究,对长坡—高峰矿区矿体、地形、地层、构造、岩浆岩、钻孔原生晕和探采工程等信息进行全方位立体建模,建立三维数字地学信息模型。通过模型的三维综合空间分析研究,提出三个三维异常地段,为综合信息找矿靶区优选提供依据。6、通过分析长坡—高峰矿区成矿地质背景入手,在火山喷流沉积成矿理论认识的指导下,对各种控矿因素(基底、地层、岩浆岩和构造)与成矿信息(矿床、矿点、矿化点、物探异常、化探异常和遥感地质)在空间分布上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并用控矿因素对各种成矿信息在空间分布上的控制规律,确定各种控矿因素与成矿作用的密切程度,建立综合信息矿产资源找矿模型,提出了找矿靶区10个。7、通过数字化三维异常地段与综合信息找矿靶区空间分析,结合已有探矿工程见矿信息,优选出找矿靶区3个。分别是:长坡南-巴里-高峰深部靶区(Ⅰ-3)、长坡区大厂断裂下盘一带深部叠瓦状构造带靶区(Ⅰ-2)和V号盲矿体以北及东岩墙以东靶区(Ⅱ-2)。它们将为矿山扩建及下一步的地质找矿和资源评价工作提供依据。

伍永田[9](2009)在《广西大厂矿田铟的富集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以分散元素地球化学理论为指导,从广西大厂矿田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分析入手,应用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包裹体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知识对大厂矿田的矿床地质特征、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矿床成因进行了比较系统和深入的研究,进而在全面总结成矿规律的基础上,开展了大厂矿田铟的富集规律研究工作。从大厂矿田区域地质特征分析入手,应用地洼学说成矿学理论,阐述了大厂矿田矿田经历了前地槽、地台及地洼(活化)三个大的构造发展演化阶段。矿区前地槽主要为沉积期,形成了前三叠纪的原岩地层,至印支期,区域上升成为地台,至燕山期,地台活化,进入地洼阶段,区域发生大规模构造、岩浆活动,地洼阶段为大厂矿田的重要形成时期。首次对大厂矿田中In与近矿围岩、岩浆岩以及矿石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在成岩、成矿过程中所反映的地球化学行为特征,成矿物理化学环境特征表明In在相对偏氧化的弱碱性成矿环境中易得到富集。首次对大厂矿田中In与主要成矿金属元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铟和锡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In与Sn在地球化学行为的相似性,使得Sn与In同迁移、同沉淀。Sn在In的矿质活化、迁移及进入闪锌矿晶格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In与Zn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说明In在闪锌矿结晶早期就进入晶格中,此外证明了In在趋向于高温时进入闪锌矿晶格中。首次对大厂矿田In与岩浆岩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成矿作用过程中岩浆岩起到不可忽略的作用,越靠近岩体,铟的含量越局。通过对大厂矿田矿石与区域地层、岩浆岩稀土特征的研究,表明大厂矿田的成矿物质可能是多来源的,而不仅仅是某一个特定地层或岩浆岩所提供的。但是同车江组、五指山组、榴江组、罗富组、纳标组的稀土特征与矿石稀土特征有一定的共同点,总体表现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平坦,Eu和Ce亏损,反映出矿石对容矿岩石稀土元素的继承,即矿石的稀土元素主要来自容矿地层。通过对In在各个中段含量的变化研究,说明大厂矿田In的含量与深度成正相关关系,也证明了在同一矿体中,In的含量与成矿温度呈正相关关系。通过对大厂矿田In的富集规律的研究,以大厂矿田的矿床成因、成矿规律以及矿化在空间上所表现的各种富集变化规律为主要预测依据,提出了在大厂矿田有如下几个有利部位易形成富铟矿体:围绕龙箱盖花岗岩体是形成富铟矿体的有利部位,以前的工作都是围绕着花岗岩体寻找锡矿体、锑矿,而忽略了对其中铁闪锌矿、黄铁矿、磁黄铁矿等的研究,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以及在铟的价值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在龙箱盖周围的矿体中大量的黄铁矿、磁黄铁矿和铁闪锌矿是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的。100#矿体下部的105#矿体是另一个铟储量巨大的富铟矿体,从目前的勘探情况来看,100#矿体是世界上已知的铟储量最大的矿体,但是其成矿温度要比105#矿体低,且105#矿体是综合品位更高的锡石硫化物型矿体,105#矿体是下一个值得重点研究的对象。铜坑—长坡矿床也是区内另一个大型的富铟矿体。

杨伟忠,黄道钦,叶粤文,毛建华[10](2008)在《大厂矿田地压灾害的特征与发生机制》文中研究指明总结和归纳了大厂矿田开采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地压灾害事件。应用岩石力学基本理论,分析了灾害性地压发生的基本条件、显现特征和基本规律。

二、大厂矿田105~#矿体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厂矿田105~#矿体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广西河池五圩矿田成因研究 ——以箭猪坡铅锌锑多金属矿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区概况
        1.1.1 研究区交通位置
        1.1.2 研究区自然地理、经济条件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铅锌锑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
        1.3.2 箭猪坡铅锌锑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 工作安排及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区域地层
        2.1.2 区域构造
        2.1.3 区域岩浆岩
        2.1.4 区域矿产
    2.2 矿田地质背景
        2.2.1 矿田地层
        2.2.2 矿田构造
        2.2.3 岩浆岩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概况
        3.1.1 矿区地层
        3.1.2 矿区构造
        3.1.3 矿区岩浆岩
    3.2 矿体特征
    3.3 矿石特征
        3.3.1 矿物组成
        3.3.2 矿石组造
    3.4 围岩蚀变
    3.5 成矿阶段划分
第四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1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1.1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4.1.2 闪锌矿单矿物微量元素特征
        4.1.3 闪锌矿微量元素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
    4.2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2.1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4.2.2 硫同位素特征
        4.2.3 碳氧同位素特征
    4.3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
        4.3.1 样品采集和测试方法
        4.3.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4.3.3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研究
        4.3.4 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第五章 矿床成因探讨
    5.1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5.1.1 闪锌矿微量元素指示
        5.1.2 硫同位素组成指示
        5.1.3 流体包裹体特征指示
    5.2 成矿物质来源
        5.2.1 硫的来源
        5.2.2 碳氧的来源
    5.3 成矿流体来源
    5.4 矿床成因探讨
    5.5 五圩矿田成因与成矿过程初步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2)广西大厂91、92号锡多金属矿体的地质特征与成因类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喷流沉积成矿研究现状
        1.2.2 大厂矿田研究现状
    1.3 研究工作概述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工作进度和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成矿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泥盆系
        2.1.2 石炭系
        2.1.3 二叠系
        2.1.4 三叠系
    2.2 区域构造
        2.2.1 断裂构造
        2.2.2 褶皱构造
    2.3 区域岩浆
    2.4 区域矿产
    2.5 区域构造演化
        2.5.1 海西期裂馅沉积
        2.5.2 印支期褶皱—层滑
        2.5.3 燕山期走滑剪切-岩浆被动侵位-层滑
第3章 91、92 号矿体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层
        3.1.1 泥盆系
        3.1.2 石炭系
    3.2 矿区构造
        3.2.1 大厂断裂
        3.2.2 大厂背斜
    3.3 矿体形态
    3.4 矿石结构和构造
        3.4.1 矿石结构
        3.4.2 矿石构造
    3.5 矿物组成
    3.6 围岩蚀变
    3.7 成矿阶段划分
        3.7.1 喷流热水沉积成岩成矿期
        3.7.2 热液改造成矿期
第4章 成矿构造类型及成矿构造系列
    4.1 成矿构造类型划分及特征
        4.1.1 同生沉积型成矿构造
        4.1.2 构造型成矿构造
        4.1.3 叠加型成矿构造
    4.2 成矿构造系列划分
        4.2.1 沉积型成矿构造系列
        4.2.2 挤压型成矿构造系列
        4.2.3 挤压-走滑成矿构造系列
    4.3 成矿系列划分
        4.3.1 早期喷流沉积成矿系列
        4.3.2 中期剪切带型成矿系列
        4.3.3 晚期花岗岩型成矿系列
    4.4 成矿构造系列与成矿系列的时空联系
第5章 大厂矿田91、92 矿体成因
    5.1 矿体的成因
        5.1.1 硅质岩成因
        5.1.2 成矿物质来源及分析
    5.2 控矿因素
        5.2.2 地层控矿
        5.2.3 岩性控矿
    5.3 成矿模型
第6章 结论
    6.1 主要成果
    6.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3)江南古陆西南缘与层滑作用有关的铅锌矿床的成矿时代与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1.2 国内外铅锌矿的研究现状
        1.2.1 成矿流体
        1.2.2 矿质来源
        1.2.3 成矿机制
        1.2.4 成矿时代
        1.2.5 层滑与成矿
    1.3 江南古陆周缘铅锌矿的研究现状
        1.3.1 江南古陆北缘铅锌矿的研究现状
        1.3.2 江南古陆东南缘铅锌矿的研究现状
        1.3.3 江南古陆西南缘铅锌矿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4.1 研究思路
        1.4.2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5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主要工作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主要工作
    1.6 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1.6.1 主要成果
        1.6.2 创新点
第2章 区域成矿背景与研究区矿床总体特征
    2.1 区域构造演化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地层
        2.2.2 构造
        2.2.3 岩浆岩
    2.3 区域地球化学背景
        2.3.1 地层元素背景
        2.3.2 岩浆岩元素背景
    2.4 研究区矿床的总体特征
        2.4.1 容矿地层特征
        2.4.2 控矿构造特征
        2.4.3 成矿构造与矿体形貌特征
        2.4.4 矿石特征
第3章 层滑控矿与成矿机理
    3.1 层滑-剪切带型——以五圩矿田箭猪坡铅锌多金属矿床为例
        3.1.1 成矿地质条件
        3.1.2 矿床地质特征
        3.1.3 成矿构造与矿体形貌解析
        3.1.4 层滑-剪切带的形成机理
        3.1.5 层滑-剪切带型成矿模式
    3.2 层滑-拉张型——以泗顶铅锌矿床为例
        3.2.1 成矿地质条件
        3.2.2 矿床地质特征
        3.2.3 成矿构造与矿体形貌解析
        3.2.4 层滑-拉张型成矿模式
    3.3 层滑-溶洞型——以江永铅锌矿床为例
        3.3.1 成矿地质条件
        3.3.2 矿床地质特征
        3.3.3 成矿构造与矿体形貌解析
        3.3.4 层滑-溶洞型成矿模式
    3.4 层滑-角砾岩型——以康家湾铅锌矿床为例
        3.4.1 成矿地质条件
        3.4.2 矿床地质特征
        3.4.3 成矿构造与矿体形貌解析
        3.4.4 层滑-角砾岩型成矿模式
第4章 矿床地球化学与成矿机制
    4.1 矿床地球化学与成矿流体的基本特征
        4.1.1 区域成矿元素地球化学背景
        4.1.2 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与矿质来源
        4.1.3 成矿流体基本特征
        4.1.4 小结
    4.2 矿床地球化学与成矿机制——以大厂长坡-铜坑锡铅锌多金属矿床为例
        4.2.1 S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2.2 Pb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2.3 C-O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2.4 H-O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2.5 成矿流体特征
        4.2.6 矿床成矿机制
        4.2.7 小结
    4.3 矿床地球化学与成矿机制——以北山、泗顶和江永铅锌矿床为例
        4.3.1 北山矿床地球化学与成矿机制
        4.3.2 泗顶矿床地球化学与流体成矿机制
        4.3.3 江永矿床地球化学与流体成矿机制
    4.4 矿床地球化学与成矿机制——以黄沙坪和康家湾铅锌矿床为例
        4.4.1 黄沙坪矿床地球化学与成矿机制
        4.4.2 康家湾矿床地球化学与流体成矿机制
    4.5 成矿机制讨论与总结
        4.5.1 硫的来源及分馏机制
        4.5.2 铅的来源
        4.5.3 碳氧的来源
        4.5.4 成矿流体的起源与演化
        4.5.5 主要成矿机制
第5章 成矿时代与区域成矿模式
    5.1 成矿时代
        5.1.1 构造解析定年
        5.1.2 Rb-Sr同位素定年
    5.2 成矿动力学背景探讨
    5.3 区域成矿模式
第6章 结论
    6.1 主要成果
    6.2 创新性成果
    6.3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4)桂中三黎Pb-Zn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Pb-Zn矿产资源研究现状
    1.2 桂中北地区Pb-Zn多金属矿床概况
    1.3 桂中北地区Pb-Zn多金属矿床的研究现状及新进展
    1.4 桂中大明山Pb-Zn多金属矿田存在问题及选题依据
    1.5 研究方法
    1.6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地层
    2.2 岩浆岩
    2.3 构造
    2.4 区域矿产特征
第三章 桂中三黎Pb-Zn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层
    3.2 矿区构造
    3.3 矿体特征
    3.4 矿石特征
    3.5 围岩蚀变特征
    3.6 共伴生元素研究
第四章 桂中三黎Pb-Zn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
    4.1 样品采集
    4.2 分析方法
    4.3 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4.4 同位素地球化学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桂中三黎Pb-Zn多金属矿床成因分析
    5.1 成矿流体性质
    5.2 成矿物质(硫、铅及金属物质)起源
    5.3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5.4 成矿时代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桂中三黎Pb-Zn多金属矿床成矿模式与找矿预测
    6.1 桂北地区主要Pb-Zn多金属矿田的矿化特征
    6.2 桂北地区Pb-Zn多金属矿床成矿模式
    6.3 桂中三黎Pb-Zn多金属矿床成矿模式分析及深部找矿预测
第七章 主要研究认识与不足
    7.1 主要研究认识
    7.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地质矿产数据库的建立与隐伏矿体立体定量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和研究思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本研究使用的原始资料
    1.5 技术关键和难题攻关
        1.5.1 技术关键与措施
        1.5.2 难题攻关
    1.6 总体结构
    1.7 研究成果
第二章 三维数字矿床及其空间数据模型的有关理论
    2.1 概述
        2.1.1 数字矿床
        2.1.2 空间数据的概念
        2.1.3 空间数据模型的概念
    2.2 数字矿床研究内容
    2.3 矿床地质空间划分
        2.3.1 矿床地质空间的空间域划分
        2.3.2 矿床地质空间的对象域划分
    2.4 数字矿床的空间数据模型
        2.4.1 现实矿床到数字矿床的数据模型抽象
        2.4.2 面向对象的数字矿床数据模型
第三章 大厂矿田矿床地质条件分析与成矿模式
    3.1 概述
        3.1.1 矿田勘探史
        3.1.2 前人研究成果
        3.1.3 对成因观点的思考
    3.2 区域地质背景
        3.2.1 区域地层
        3.2.2 区域岩浆岩
        3.2.3 河池—南丹盆地的沉积事件及其记录
    3.3 矿区地质概述
        3.3.1 地层
        3.3.2 构造
        3.3.3 岩浆岩
    3.4 矿体特征
    3.5 成矿过程
        3.5.1 容矿地层沉积成矿作用的热事件
        3.5.2 黑云母花岗岩岩浆侵入时的热事件
        3.5.3 岩浆—热液过渡成矿的热事件
    3.6 矿床矿化分带
    3.7 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
        3.7.1 矿床的成因特点
        3.7.2 成矿模式
第四章 隐伏矿体预测专题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
    4.1 专题数据库的设计
    4.2 专题数据库数据字典的建立
    4.3 专题数据库的建立
        4.3.1 钻孔编录数据的处理
        4.3.2 坑道编录数据的处理
        4.3.3 坑道钻孔试料总账
        4.3.4 勘探线剖面图
        4.3.5 岩浆岩顶板等值线图
第五章 专题数据预处理
    5.1 三套坐标系的统一
    5.2 坑道编录数据计算
        5.2.1 计算原理
        5.2.2 公式表达
        5.2.3 计算机实现
    5.3 钻孔测斜计算
        5.3.1 计算原理
        5.3.2 公式表达
        5.3.3 计算机实现
    5.4 坐标转换
第六章 地质体几何模型和离散模型
    6.1 地质对象建模概述
    6.2 建模用原始数据准备及预处理
    6.3 地质体几何模型构建
        6.3.1 断层几何模型
        6.3.2 地层岩性几何模型
        6.3.3 褶皱几何模型
        6.3.4 岩浆岩体几何模型
    6.4 地质体数字化建模的实现
        6.4.1 矿床地质空间域的定义
        6.4.2 地质体数字化建模流程
        6.4.3 地质体对象的抽象和编码
        6.4.4 地质体空间分布拓扑抽象
        6.4.5 地质体离散模型的实现
第七章 控矿地质条件定量分析与控矿作用定量化
    7.1 地质空间离散化
    7.2 地质体与空间作用的数字化
    7.3 断层控矿作用定量分析与定量指标提取
    7.4 岩浆岩控矿作用定量分析与定量指标提取
    7.5 地层岩性控矿作用定量分析与定量指标提取
    7.6 褶皱控矿作用定量分析与定量指标提取
第八章 矿床数学模型
    8.1 矿床对象与结构
    8.2 矿化泛函模型
第九章 隐伏矿体立体定量预测
    9.1 预测模型
    9.2 边界条件
    9.3 预测结果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广西大厂锡多金属矿田地质特征、矿床模式与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锡多金属矿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2 矿田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论文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5 完成实物工作量和取得的研究成果
        1.5.1 完成实物工作量
        1.5.2 取得的研究成果
第二章 成矿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矿产分布
    2.2 区域地层与岩相古地理环境演化
    2.3 区域构造
        2.3.1 区域构造格局
        2.3.2 区域构造演化
    2.4 区域岩浆岩
        2.4.1 中性和酸性侵入岩
        2.4.2 喷出岩和火山碎屑岩
    2.5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6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6.1 区域地球化学场
        2.6.2 主要成矿元素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第三章 大厂矿田成矿地质特征
    3.1 矿田矿产分带
    3.2 矿田主要成矿地质特征
    3.3 西带地质特征
        3.3.1 赋矿地层
        3.3.2 主要控矿构造
        3.3.3 岩浆岩
        3.3.4 矿体地质特征
    3.4 中带地质特征
        3.4.1 地层
        3.4.2 主要构造
        3.4.3 岩浆岩
        3.4.4 矿床特征
    3.5 东带地质特征
        3.5.1 地层
        3.5.2 构造
        3.5.3 岩浆岩
        3.5.4 矿床特征
    3.6 矿田地球物理特征
    3.7 矿田地球化学特征
第四章 研究区成矿规律分析
    4.1 矿床的地层、岩相和层控特征
    4.2 矿床的构造控矿特点
    4.3 岩脉与构造、成矿关系
    4.4 岩浆岩与成矿关系
    4.5 围岩蚀变与成矿
    4.6 成矿地质条件组合控矿特征
    4.7 物化探异常与矿床关系
第五章 矿床成因研究
    5.1 矿床成因探讨
        5.1.1 前人观点的主要论据
        5.1.2 地质宏观证据
        5.1.3 成矿物质来源
        5.1.4 岩脉的成矿意义
        5.1.5 典型矿床研究
        5.1.6 成矿物质和热源来源及迁移的演化分析
        5.1.7 大厂矿田矿床成因分析
    5.2 成矿作用
    5.3 矿床成因模式
第六章 综合找矿模式与找矿标志
    6.1 综合找矿模式
        6.1.1 矿床地质模式
        6.1.2 地球物理模式
        6.1.3 地球化学晕模式
        6.1.4 综合找矿模式
    6.2 找矿标志
第七章 成矿预测研究
    7.1 成矿预测方法选择
    7.2 成矿预测准则
    7.3 成矿预测程序
    7.4 远景区的三维空间成矿预测
        7.4.1 多方法复成技术在已知矿床深部和周边—长坡~黑水沟区三维空间成矿预测中的应用
        7.4.2 羊角尖区成矿预测
        7.4.3 老山区成矿预测
        7.4.4 小结
    7.5 大厂矿田的找矿方向分析
        7.5.1 平面范围找矿方向
        7.5.2 深部的找矿方向
第八章 讨论与结论
    8.1 讨论与结论
    8.2 存在问题与后续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广西大厂锡矿矿床地质与成因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热水沉积成矿作用
    1.3 大厂锡矿研究现状
    1.4 研究工作的概述
    1.5 研究取得主要成果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丹池盆地沉积演化
    2.2 地层及其地球化学
    2.3 构造
    2.4 岩浆岩
        2.4.1 黑云母花岗岩
        2.4.2 花岗斑岩
        2.4.3 石英闪长玢岩
        2.4.4 白岗岩
    2.5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矿区地质
    3.1 矿区地层
        3.1.1 泥盆系上统
        3.1.2 泥盆系中统
        3.1.3 泥盆系下统
    3.2 矿区沉积岩岩石学及地球化学
        3.2.1 矿区沉积岩岩石学
        3.2.2 矿区沉积岩地球化学
    3.3 矿区构造
    3.4 矿区岩浆岩
    3.5 矿区岩浆岩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3.5.1 岩石学特征
        3.5.2 地球化学特征
    3.6 硅质岩
第四章 硅质岩
    4.1 岩石学特征
        4.1.1 主要岩石类型
        4.1.2 岩石主要组构特征
    4.2 岩石生物组合
    4.3 岩石化学和微量元素特征
    4.4 硅质岩稀土元素特征
    4.5 硅质岩成因探讨
        4.5.1 沉积环境
        4.5.2 岩石学和岩石化学
        4.5.3 硅质来源
第五章 矿床地质特征
    5.1 矿(床)体地质概述
    5.2 矿化类型特征及围岩蚀变
        5.2.1 矿化类型特征
        5.2.2 围岩蚀变
    5.3 典型矿床(矿体)地质
        5.3.1 92号矿体
        5.3.2 91号矿体地质特征
        5.3.3 细脉带矿体地质特征
        5.3.4 银锌矿体地质特征
        5.3.5 大脉状矿体(矿化)地质特征
        5.3.6 黑水沟—大树脚锌铜矿床矿
        5.3.7 高峰锡锌锑矿床(100号矿体)
        5.3.8 大福楼矿床地质特征
        5.3.9 拉么矿床地质特征
第六章 矿床地球化学
    6.1 主要金属矿物的微量元素特征
        6.1.1 黄铁矿
        6.1.2 磁黄铁矿
        6.1.3 锡石
    6.2 稳定同位素
        6.2.1 硫同位素
        6.2.2 铅同位素
        6.2.3 碳、氢、氧同位素
        6.2.4 硅同位素
    6.3 矿物流体包裹体
        6.3.1 包裹体类型
        6.3.2 包裹体物理化学性质
第七章 矿床成因与成矿规律
    7.1 矿床对比
    7.2 成矿物质来源
        7.2.1 火成岩与成矿的关系
        7.2.2 矿质来源
    7.3 成矿溶液特征及来源
        7.3.1 成矿溶液特征
        7.3.2 成矿溶液来源
    7.4 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式
    7.5 成矿系列的划分
    7.6 成矿规律
        7.6.1 地层控矿规律
        7.6.2 构造控矿规律
        7.6.3 矿床(矿体)时空分布规律
第八章 成矿预测
    8.1 成矿预测依据
    8.2 找矿靶区圈定及优选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B:大厂泥盆纪地层岩石学图版及其说明

(8)广西南丹大厂锡矿长坡—高峰矿床(山)数字化与综合信息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1.2.1 社会经济意义
        1.1.2.2 理论意义
    1.2 大厂矿田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1.3 论文研究工作简况
    1.4 主要认识与结论
第二章 矿床(山)数字化与综合信息成矿预测研究评述
    2.1 矿床(山)数字化
        2.1.1 矿床(山)数字化概述
        2.1.2 矿床(山)数字化研究的必要性
        2.1.3 矿床(山)数字化信息软件系统
        2.1.4 地质统计学与矿床(山)数字化信息系统
        2.1.5 矿床(山)数字化研究的核心内容
        2.1.6 矿床(山)数字化现状和发展趋势
        2.1.7 矿床(山)数字化存在的问题
        2.1.8 国内外应用软件
        2.1.8.1 国外矿床(山)数字化软件简介
        2.1.8.2 国内矿床(山)数字化软件简介
        2.1.9 长坡—高峰矿床(山)数字化信息系统软件平台的选型
    2.2 综合信息成矿预测研究评述
        2.2.1 综合信息成矿预测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2.2.1.1 国外综合信息预测的发展
        2.2.1.2 国内综合信息预测的研究现状
        2.2.2 综合信息成矿预测的信息基础
        2.2.2.1 地质信息
        2.2.2.2 地球化学信息
        2.2.2.3 地球物理和遥感地质信息
        2.2.3 综合信息成矿预测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2.3.1 矿床成因模(型)式的建立
        2.2.3.2 综合信息找矿模型的建立
        2.2.3.3 综合信息成矿预测
        2.2.4 综合信息成矿预测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 区域与矿床地质
    3.1 区域地质概况
        3.1.1 丹池盆地沉积作用及其演化
        3.1.2 区域地层
        3.1.3 区域构造
        3.1.4 区域岩浆岩
        3.1.5 区域矿产
    3.2 矿区地质特征
        3.2.1 矿区地层
        3.2.2 矿区构造
        3.2.2.1 褶皱构造
        3.2.2.2 断裂构造
        3.2.3 矿区岩浆岩
        3.2.3.1 喷出岩
        3.2.3.2 侵入岩
    3.3 长坡—高峰矿区矿床地质特征
        3.3.1 层状矿化与脉状矿化的关系
        3.3.2 主要矿(床)体概况
        3.3.2.1 铜坑91#、92#矿体地质特征
        3.3.2.2 铜坑细脉带矿体地质特征
        3.3.2.3 黑水沟矿体地质特征
        3.3.2.4 银锌矿体地质特征
        3.3.2.5 大脉状矿体(矿化)地质特征
        3.3.2.6 高峰矿体地质特征
第四章 矿床(山)数字化研究
    4.1 数字化基本参数
        4.1.1 实体模型及参数
        4.1.2 块体模型及参数
    4.2 矿体数字化
        4.2.1 铜坑矿体数字化(91~#矿体、92~#矿体和细脉带矿体)
        4.2.2 黑水沟矿体数字化
        4.2.3 银锌矿体数字化
        4.2.4 大脉状矿体数字化
        4.2.5 高峰矿体数字化
    4.3 地形地质数字化
        4.3.1 地形数字化
        4.3.2 地层数字化
        4.3.3 构造数字化
        4.3.4 岩浆岩数字化
    4.4 钻孔原生晕数字化
        4.4.1 数据库
        4.4.2 元素单样统计分析
        4.4.3 元素多元统计分析
        4.4.4 钻孔原生晕模型
        4.4.5 钻孔原生晕组合异常
    4.5 探采工程数字化
        4.5.1 长坡矿区探采工程数字化
        4.5.1.1 采空区数字化
        4.5.1.2 巷道工程数字化
        4.5.2 高峰矿区探采工程数字化
        4.5.2.1 采空区数字化
        4.5.2.2 巷道工程数字化
    4.6 矿床(山)数字化应用于找矿预测
第五章 综合信息成矿预测
    5.1 成矿控矿因素
        5.1.1 沉积控矿
        5.1.1.1 地层层位控矿
        5.1.1.2 岩性控矿
        5.1.1.3 地层含矿性
        5.1.1.4 沉积环境控矿
        5.1.2 火成岩控矿
        5.1.2.1 四堡—雪峰期岩浆活动控矿
        5.1.2.2 海西期火山岩控矿
        5.1.2.3 燕山期岩浆活动与成矿的关系
        5.1.3 构造控矿
        5.1.3.1 "东岩墙"控矿
        5.1.3.2 构造交汇部位控矿
        5.1.3.3 矿床与构造的时间关系
    5.2 找矿标志
        5.2.1 地质信息特征
        5.2.1.1 地层岩性信息特征
        5.2.1.2 岩浆岩信息特征
        5.2.1.3 构造信息特征
        5.2.1.4 围岩蚀变信息特征
        5.2.2 地球物理信息特征
        5.2.2.1 重力特征
        5.2.2.2 电性特征
        5.2.2.3 磁性特征
        5.2.3 地球化学信息特征
        5.2.3.1 原生晕地球化学信息特征
        5.2.3.2 次生晕地球化学信息特征
        5.2.4 遥感信息特征
        5.2.4.1 环型构造解译
        5.2.4.2 线性构造解译
    5.3 综合信息找矿模型
    5.4 空间分析及综合信息成矿预测
        5.4.1 研究区GIS空间数据库建设
        5.4.2 地质统计单元的划分
        5.4.3 地质变量的提取
        5.4.4 地质变量的赋值
        5.4.5 地学多源信息GIS空间分析
        5.4.6 靶区圈定及分级
    5.5 基于数字化成果的靶区优选
        5.5.1 长坡南-巴里-高峰深部靶区(Ⅰ-3)特征
        5.5.1.1 地质特征
        5.5.1.2 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和遥感勘查特征
        5.5.1.3 数字化三维异常地段特征
        5.5.1.4 已有探矿工程见矿信息
        5.5.2 长坡区大厂断裂下盘一带深部叠瓦状构造带靶区(Ⅰ-2)特征
        5.5.2.1 地质特征
        5.5.2.2 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和遥感勘查特征
        5.5.2.3 数字化三维异常地段特征
        5.5.2.4 已有探矿工程见矿信息
        5.5.3 Ⅴ号盲矿体以北及东岩墙以东靶区(Ⅱ-2)特征
        5.5.3.1 地质特征
        5.5.3.2 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和遥感勘查特征
        5.5.3.3 数字化三维异常地段特征
        5.5.3.4 已有探矿工程见矿信息
    5.6 结论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图版及其说明
附录B: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广西大厂矿田铟的富集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论文选题的依据、来源及目的意义
    1.2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攻关目标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3.1 分散元素研究现状
        1.3.2 铟的研究进展
        1.3.3 取得的主要认识
        1.3.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1.5.1 完成的主要工作
        1.5.2 取得的主要成果与创新
第二章 铟的基本介绍、产量及主要用途
    2.1 基本介绍
        2.1.1 历史回顾
        2.1.2 铟的物理属性
        2.1.3 铟的测试分析方法
        2.1.4 铟的主要用途
        2.1.5 铟的应用发展趋势
    2.2 铟的地球化学性质
        2.2.1 铟的地球化学参数
        2.2.2 铟在自然界的分布
    2.3 铟的产量
        2.3.1 原生铟
        2.3.2 再生铟
    2.4 小结
第三章 铟的矿床学特征
    3.1 概述
        3.1.1 铟的岩浆分异作用
        3.1.2 铟的岩石学特征
    3.2 脉状钨、锡矿床中铟的富集
        3.2.1 概述
        3.2.2 典型矿床分析——以加拿大Mount Pleasant矿床为例
    3.3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VMS)矿床中铟的富集
        3.3.1 概述
        3.3.2 典型矿床分析——以加拿大Kidd Creek矿床为例
    3.4 热液型矿床中铟的富集
        3.4.1 概述
        3.4.2 典型矿床分析——以日本丰羽(Toyoha)矿床为例
    3.5 其他类型矿床中铟的富集
    3.6 小结
第四章 大厂矿田铟富集规律研究
    4.1 概述
    4.2 大厂矿田基本地质特征
        4.2.1 地层及岩性
        4.2.2 构造特征
        4.2.3 岩浆岩
        4.2.4 成矿分期及空间展布特征
    4.3 铟的赋存规律研究
        4.3.1 主要矿物
        4.3.2 铟元素物质来源
        4.3.3 铟与成矿温度之间的关系
        4.3.4 铟富集有利部位
第五章 富铟/铟伴生矿床时空分布规律及成矿模式探讨
    5.1 概述
    5.2 富铟矿床时空上的分布规律
    5.3 富铟矿床与造山运动的关系
    5.4 富铟/铟伴生矿床矿床的成矿模式探讨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图版

(10)大厂矿田地压灾害的特征与发生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矿区概况
2 历年来重大地压灾害事件
3 地压灾害特征
4 地压灾害发生机制
    (1) 压力拱理论。
    (2) 矿体面积承载理论。
    (3) 岩石块体力学理论。
    (4) 关键层理论。
5 结 论

四、大厂矿田105~#矿体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河池五圩矿田成因研究 ——以箭猪坡铅锌锑多金属矿床为例[D]. 刘涛涛. 长安大学, 2020(06)
  • [2]广西大厂91、92号锡多金属矿体的地质特征与成因类型[D]. 周勋. 桂林理工大学, 2019(05)
  • [3]江南古陆西南缘与层滑作用有关的铅锌矿床的成矿时代与机制[D]. 余何. 桂林理工大学, 2018(05)
  • [4]桂中三黎Pb-Zn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D]. 张伟. 南京大学, 2017(02)
  • [5]地质矿产数据库的建立与隐伏矿体立体定量预测研究[D]. 谢文兵. 中南大学, 2012(02)
  • [6]广西大厂锡多金属矿田地质特征、矿床模式与成矿预测[D]. 范森葵. 中南大学, 2011(12)
  • [7]广西大厂锡矿矿床地质与成因规律研究[D]. 刘陈明. 昆明理工大学, 2011(05)
  • [8]广西南丹大厂锡矿长坡—高峰矿床(山)数字化与综合信息成矿预测[D]. 杨晓坤. 昆明理工大学, 2010(07)
  • [9]广西大厂矿田铟的富集规律研究[D]. 伍永田. 中南大学, 2009(04)
  • [10]大厂矿田地压灾害的特征与发生机制[J]. 杨伟忠,黄道钦,叶粤文,毛建华. 采矿技术, 2008(06)

标签:;  ;  ;  ;  ;  

大厂矿田105~#矿体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