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源光网络标准之争

无源光网络标准之争

一、无源光网络标准之争(论文文献综述)

苏东[1](2021)在《无源光网络端口资源自动采集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无源光网络的端口数量和占用状态等端口资源信息直观反映了固定宽带网络的用户数量信息,是宽带网络运营管理和网络配置的重要依据。受限于其无源特性,传统的人工采集管理方式导致无源光网络端口资源准确率持续较低。随着宽带用户数的井喷式增长,快速准确的获取无源光网络端口资源信息成为宽带网络运营管理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研究无源光网络端口资源信息的自动获取及网络资源的自动化管理,对固定宽带运营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在分析无源光网络中主流的平面光波导型(Planar Lightwave Circuit,PLC)分光器、光纤配线架(Optical Distribution Fram,ODF)等无源设备端口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聚焦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目标检测算法,对无源光网络端口资源信息的自动获取及网络资源自动化管理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针对无源光网络端口数量、占用状态不能利用电学特性自动识别的问题,将无源光网络的端口资源识别问题转化为目标检测任务,为端口资源信息的自动化采集及管理提供了基础。对比分析不同目标检测算法的优缺点,根据无源光网络端口信息的特征,确定采用YOLOv3作为本研究的基础算法。(2)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改进型只看一遍第3版(You Only Look Once Version 3,YOLOv3)深度学习算法。解决了实际应用场景中PLC分光器端口被遮挡、间隙小、高分辨率下小物体密集排列时算法性能退化问题。首先通过增加第四尺度上采样特征图,形成了四尺度融合预测,强化了图像中高分辨率特征的提取能力,增强了小目标敏感度。其次,建立了 PLC分光器数据集,并利用分光器端口高宽比固定的特性对锚框维度重新聚类,增强了锚框初始参数对PLC分光器特定目标的适应性。最后,采用了软非极大值抑制算法替换原YOLOv3的非极大值抑制算法。改进型YOLOv3对PLC分光器的检测准确率有效提升且高于目前主流目标检测算法,并采用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十折交叉验证进一步评估了新算法的可靠性与稳定性。(3)针对无源光网络中PLC分光器端口扩容场景中的上联无源设备ODF的端口具有端口数量多且排列密集、遮挡、型号不统一、异色老化、识别难度更大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改进型YOLOv3-spp深度学习算法。首先,在YOLOv3检测层前增加SPP层,实现特征图中多个尺度的提取聚合。其次,建立了 ODF数据集并采用k-means++算法进行锚框维度聚类。最后,对损失函数进一步优化,构成了改进型YOLOv3-spp算法。为了避免样本少导致的过拟合现象,针对性设计了数据增强策略对数据集完成扩充,普通场景下的ODF检测效果得到有效改善。(4)针对ODF遮挡严重、多端口等疑难场景下第四章提出的改进型YOLOv3-spp漏检概率大甚至算法失效的问题,提出了遗漏区域重识别级联模型,提高了 ODF的检测准确率。首先,依据ODF端口的尺寸、间隙等结构特征设计了端口定位、遗漏检测两个流程,可将漏检端口自动局部裁剪生成漏检端口数据集。其次,基于ResNet-34构建了遗漏区域重识别模型,对漏检端口进行二次特征捕捉、占用状态识别。最后,设计了端到端的ODF级联识别模型,检测准确率在改进型YOLOv3-spp的基础上再次提升且高于目前主流目标检测算法,并采用混淆矩阵、F1分数评估了级联模型的分类性能。(5)针对传统宽带资源管理系统下端口资源人工采集导致准确性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无源光网络端口自动采集算法的宽带资源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方法。首先,构建了一个微服务系统架构,不但具有低耦合、高内聚特性并且增强了模块自治性。其次,基于端口自动采集的图像识别模块重构了入网、开通、变更、退网流程。再次,基于新业务流程设计了对应的微服务响应集群实现了动态资源管控。最后,将宽带资源管理系统与目前使用的客户关系管理、业务开通、装维调度、综合资源功能模块完成标准接口交互,从而提高了无源光网络端口资源准确率。通过上述对无源光网络中端口资源的自动采集算法研究,拓展了计算机视觉在光纤通信领域的应用。实验证明,本文设计的改进型YOLOv3算法对PLC分光器端口的检测准确率为97.16%,相比原YOLOv3提升了 4.15%。基于卷积神经网络设计的端到端级联识别模型对ODF端口的检测准确率为95.02%,相比原YOLOv3提升了 7.89%。基于端口自动采集算法构建的宽带资源管理系统实现了将端口资源管理由人工向自动演进,有效提高了资源准确率和生产效率。为固定宽带网络运营商降低网络投资浪费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与技术支持。

朱祥[2](2021)在《50G-PON中基于神经网络预测的自适应动态带宽分配算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世界互联网行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光纤通信速率快,在互联网通信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光纤通信中,“最后一公里”的光接入网技术,负责将用户与网络中心进行连接,受到广泛研究。无源光网络(Passive Optical Network,PON)价格低廉,使用稳定,是目前最主要的光接入网技术。针对PON网络的点对多点的结构,在上行带宽中存在带宽复用的情况,需要对带宽进行分配,在避免传输冲突的基础上,保证网络包延时,提高网络带宽利用率,为用户提供良好的网络服务。本文基于对50G-PON光接入网中流量的精准预测,研究不同的网络负载情况下、针对不同业务进行自适应的网络资源调度方案。研究该方案相对于传统方案如何保证不同优先级业务的服务质量要求,实现提升网络性能的需求,最终在平均包时延、吞吐量、带宽利用率等参数上都能实现更优的性能。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1、了解PON网络的技术发展历史,从不同组织定制的不同的PON网络进行入手,了解PON网络链路层和物理层的一些技术指标;了解PON网络中数据通信的基本过程,介绍IEEE关于50G-PON网络的说明。通过对PON网络结构的了解,对一些带宽分配算法进行研究和分析。2、对于网络流量的预测,首先需要了解网络流量的基本特性,了解网络流量自相似特性和长相关性的特性,并在OPNET网络仿真软件使用ON/OFF模型生成网络流量数据。之后使用LSTM神经网络对网络流量进行建模、预测,并于BP神经网络和RNN神经网络进行对比。同时,对激活函数进行研究,比较不同激活函数对预测效果的影响。3、基于50G-PON网络的双波长组成上行带宽的特点,研究多波长的动态带宽分配算法。分析多种多波长的动态带宽分配算法的优缺点,使用神经网络模型对网络流量进行预测,提前了解网络的实际变化情况,提出了基于预测的多波长动态带宽分配算法。针对传统的轮询算法中没有考虑网络服务质量的问题,本文将网络中的不同业务按照对网络延时的要求,分为了高优先级业务和低优先级业务,对于不同的网络业务提供不同的带宽分配算法。最终从网络延时,丢包率和带宽利用率上都取得不错的效果。

庄圆[3](2020)在《扩展传输距离的V型腔可调谐激光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高清电视和交互式点播网络电视、在线数字电影和游戏、3D电视、移动多媒体、视频会议、云存储/云计算、社交网络、短视频分享等新兴业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新兴业务对接入网的带宽需求越来越高,带宽需求随着数据以爆炸式增长,容量大以及运行、维护成本低的无源光网络已经是用来解决接入网宽带瓶颈的第一选择。目前,无源光网络已从2.5Gbps升级到10Gbps以满足Internet流量的快速增长,开发低成本、高速可调谐的光发射机迫在眉睫。在C波段,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加,光纤色散会使脉冲信号发生变形进而导致误码率增加。对于高速率远距离传输系统,电吸收调制器和铌酸锂调制器仍然是主流选择,但是它们同色散补偿模块一样成本高、能耗大。因此开发一种低成本、结构简单、低能耗的高速可调谐发射机非常有意义V型腔可调谐激光器是一种低成本、结构简单、性能优良可靠的半导体激光器,是未来城域网、接入网和数据中心等应用场景中极具吸引力的选择。本课题针对下一代无源光网络的需要,提出两种基于V型腔可调谐激光器的提高信号传输距离的方案:一是采用外调制的方式,利用偏置量子阱技术单片集成V型腔可调谐激光器和马赫曾德调制器;二是采用啁啾管理的方式,用阵列波导光栅对V型腔可调谐激光器的频率啁啾进行管理从而提高传输距离。本论文在InGaAsP材料五量子阱晶圆上,成功开发了基于波长248nm准分子激光诱导量子阱混合的全新工艺。通过合理选择激光照射的能量密度和脉冲数,以及快速热退火的温度和时间,调节有源区量子阱混合的程度,可以获得最高120nm的波长蓝移。利用准分子激光诱导量子阱混合技术成功制作了 FP激光器和V型腔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器,成功证明了准分子激光诱导量子阱混合技术工艺简单、性能良好、不需要二次生长,将会是未来非常有潜力的一种单片集成方案。本文首次提出基于V型腔可调谐激光器和马赫曾德调制器单片集成的设计方案。选择偏置量子阱技术作为单片集成平台,芯片外延层状结构有源部分采用5量子阱结构,无源波导部分采用350nm厚的1.4Q InGaAsP材料,设计了单端输入和双端输入两种整体结构。本文首次提出利用高斯型阵列波导光栅AWG对V型腔可调谐激光器进行啁啾管理来提高信号传输距离的方案。这种方案经过实际测试,10Gbps速率直接调制V型腔激光器在没有任何色散补偿的情况下可以无误码(BER<10-12)传输超过20km,传输10km和20km只有2dB和4dB的功率代价。波分复用器件AWG和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器都是作为WDM网络中的核心单元,利用两者的配合扩展直接调制信号的传输距离是非常有实际应用价值的。

肖庆华[4](2020)在《基于概率整形调制的波分复用无源光网络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4K/8K高频视频技术,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诸多新技术,改变了人类生活、工作的方式。不同场景新技术的顺利应用使网络流量迅速增长。预计到2021年,全球移动流量将达到48,270 Pb/月。2019年,在国家政策指引下,通信业持续加快光纤带宽升级,接入网络基本实现全光纤化,保障了宽带用户接入速率持续提升。波分复用无源光网络作为一种高容量,低时延的光纤接入网,在5G时代具有广大的发展前进。本文针对波分复用无源光网络(WDM-PON)光纤传输中信号损伤和光网络单元接收功率灵敏度提升,提出了基于多对一概率整形(PS)技术的强度调制直接探测的波分复用无源光网络系统,其大致内容及创新点如下:1、针对光线路终端中器件带宽所限造成的信号高频损失,本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恒模算法和面向判决最小均方盲均衡算法的数字预均衡技术,详细说明了预均衡原理。另外,对于相位相关的16级正交幅度调制(16QAM)信号,提出一种基于参考信号的预均衡方法。将两种方法应用于WDM-PON中,实验验证两种方法均有明显的高频损伤补偿作用。2、提出一种基于麦克斯韦-玻尔兹曼分布的“多对一”的映射概率整形调制方案,将此方案应用于四级脉冲幅度调制(PAM4)信号,八级脉冲幅度调制(PAM8)信号以及16QAM中。通过理论验证,概率整形技术使信号获得整形增益,在低信噪比区域,概率整形信号更接近香农极限。并根据汉明距离对于高级调制格式中映射规则进行优化。实验验证概率整形技术可以使波分复用系统光网络单元的接收功率灵敏度增加。3、将LDPC编码和比特交织编码迭代译码(BICM-ID)应用到PS-PAM8和PS-16QAM WDM-POM信号的解码中,解决了多对一映射中比特序列重叠造成的译码歧义。在PS-16QAM WDM-PON中结合离散多音频调制(DMT)技术,详细说明DMT信号的产生原理,并通过离散傅里叶变换扩频技术降低DMT信号的峰均功率比(PAPR)。通过对BICM-ID系统的外信息转移图分析映射方案优化的效果,通过实验验证了改进方案对波分复用系统的可行性分析。该方案不仅降低了信号的PAPR,有效克服了信号在光纤中非线性效应的产生,还提高了系统的频谱效率。

申晓曼[5](2020)在《面向边缘计算的端到端通信中无源光网络的协议设计与资源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移动设备和应用数量的不断增长,引起网络流量激增,要求更高的网络容量。同时,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5th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高可靠低延时(uRLLC,Ultra-reliable and Low Latency)业务(如自动驾驶)的驱动下,边缘计算应运而生。边缘计算将云服务和功能下沉到网络边缘(通常是接入网),如部署在接入网局端的中心局形成小规模边缘数据中心,部署在接入网用户侧设备(如基站、光网络单元、路由器、网关、路边单元)形成边缘计算节点,在靠近用户端提供计算存储服务,从而大大减小传输延时。同时也缓解了核心网和传输网的拥塞。边缘计算为接入网带来了计算资源,同时也将业务低延时保障问题交给了边缘计算设施和接入网。无源光网络技术以其高容量、高传输速率、低能耗、低成本等优势在边缘数据中心网络和接入网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边缘计算与光和无线接入网融合是网络架构发展的必然趋势,为面向边缘计算的端到端通信提供了稳固的计算设施和通信基础。然而,5G场景和业务需求的多样化对边缘计算与光和无线融合接入网提出了新的挑战。从用户角度看,要求低延时、有差异化的服务质量(QoS,Quality of Service)要求、移动性强,从网络角度看,计算和通信资源不足、资源利用率低、通信效率低。基于上述考虑,本文对面向边缘计算的端到端通信网络中无源光网络的协议设计和资源管理进行了研究,包括边缘数据中心性能增强、光和无线融合接入网灵活管控、业务低延时保障三个方面。边缘数据中心面临多种接入网业务接入,网络流量具有很强的突发性,负载不均衡。为支持边缘数据中心服务器之间低延时通信,以保障边缘计算任务快速完成,本文考虑一种基于阵列波导光栅和光分路器的边缘数据中心无源光互联方案,提出了一种基于轮询的介质访问控制(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协议,支持服务器间高效无冲突的多点到多点通信。为有效应对边缘数据中心机柜顶部的流量突发和服务器之间流量不均衡,开发了一个适用的动态带宽分配算法,同时在时间域和频域上分配资源,保障不同业务的不同QoS。仿真结果表明,对于一个典型的数据中心机柜顶部无源光互联架构,所提出的动态带宽分配算法能够确保低延时(<0.1ms)和低丢包率(几乎为0)。边缘计算与光和无线接入网融合是边缘计算的重要组网方式,是用户低延时接入和使用边缘计算资源的关键。与此同时,5G网络将支持多种类型的业务,这些业务有差异化的QoS要求,而且对延时、可靠性等有硬性的要求。在边缘计算与无源光网络协同的移动回传网络中.基站与基站之间和基站与边缘数据中心之间的多种业务数据流共享移动回传带宽,例如部署在基站的边缘计算节点间服务迁移产生的迁移流,和其他非迁移流。为了保障低延时,同时满足多种业务差异化的QoS要求,和提高资源利用率,本文提出一种延时感知的带宽切片方案,动态有效地将带宽分配给迁移流和非迁移流,以满足他们各自不同的延时要求。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带宽切片方案能够在保障业务低延时的同时,支持多种业务的不同QoS需求,并且提高了基于边缘计算与无源光网络协同的移动回传网络的资源利用率。边缘计算将计算资源下沉到接入网用户侧设备(如基站),在支持低延时业务方面有明显的优势,然而由于边缘计算节点的通信和计算资源有限,用户有很强的移动性,需要通过边缘计算节点之间的服务迁移进行资源共享,这对低延时业务保障问题提出了挑战。本文以车联网作为5G uRLLC场景的代表案例,着眼于对低延时业务和用户移动性的支持,针对边缘计算与无源光网络和无线接入网络融合的网络架构,提出了一种边缘计算节点间协作的QoS感知服务迁移策略,减小服务迁移过程中用户移动性对延时的影响。为了克服边缘计算节点资源不足的问题,更好地支持服务迁移,降低业务端到端延时,提出了一种边缘计算节点间协作的资源管理方案。利用Python和SUMO搭建仿真平台,采用Luxembourg城市的真实交通流量实例,仿真结果表明,低延时业务的端到端延时与移动回传容量和服务迁移延时密切相关,所提出的服务迁移策略和资源管理方案能够有效支持低延时业务。

陈学意[6](2020)在《TWDM-PON中动态资源调度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业务逐渐深入人心,基于传统时分复用的技术已经难以满足用户对于各种带宽业务的需求。时分波分复用无源光网络(Time and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ed Passive Optical Network,TWDM-PON)由于能够提供更高的带宽,更为丰富的业务支持,并且可以与现有架构共存,传输距离和范围更远,被选为下一代无源光接入技术第二阶段(Next-Generation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Stage 2,NG-PON2)的主要发展方向。而资源管理技术是TWDM-PON网络的一项关键技术,因此设计高效的资源分配算法对于其性能的提升至关重要。针对TWDM-PON中的资源分配问题,本文提出一种高效自适应动态波长带宽分配算法(Efficient and Adaptive-Dynamic Wavelength Bandwidth Allocation algorithm,EA-DWBA)。本算法根据服务等级协议确定光网络单元的优先级,同时为了保证用户服务质量对业务进行了区分。针对空闲时隙填充、带宽分配和波长分配分别建立数学模型。考虑到TWDM-PON网络由于信息交互产生周期间空闲时隙的问题,本算法设计了自适应混合填充策略来保证网络带宽利用率最大化,同时采用高优先级业务先填充的原则保证其时延要求;在此基础上针对网络流量动态变化的情况,本算法设计了自适应带宽分配策略来保证带宽分配的高效性;同时考虑到ONU前后两次传输可能经历迁移而导致数据传输时延较大的问题,本算法设定了迁移条件,减少迁移次数,并且以最早空闲波长为原则进行数据业务传输,保证高效的数据传输。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算法能够有效降低网络总时延,在保证较高带宽利用率的同时,还能满足用户对于不同业务的服务质量要求。

鲍芳荻[7](2019)在《面向百吉比特无源光网络的高效灵活复用通信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当今社会正处于信息传输技术急剧发展的时代,随着超清网络视频会议、云计算/云存储、虚拟现实应用等新一代宽带多媒体业务的不断涌现,接入网带宽需求量以平均每5年为一个数量级的趋势增长,目前正朝向百吉比特容量发展。传统的时分复用无源光网络已经无法满足百吉比特高速带宽的需求,由于波分复用和空分复用技术具有实现大容量传输方面的独特优势,受到了国内外科研机构和运营商的青睐。从现有的百吉比特无源光网络系统实用化发展进程来看,波分、空分复用技术仍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包括插/分(Add/Drop)复用模块的集成、灵活的多波长光源设计、光网络单元(ONU)无色化技术和高效灵活的系统结构设计及优化等。本文对基于波分空分复用无源光网络系统的部分关键技术进行了专门研究,目标是满足未来接入网应用需求,实现无源光网络传输速率高速化、波长管理灵活化、系统结构高效集成化,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针对目前插/分复用模块不易于集成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可集成硅基偏振分集(Polar-D)微环谐振器的高效插/分复用技术方法,同时解决了传统集成器件对输入光偏振态敏感的问题。重点研究了Polar-D微环谐振器的传输特性和偏振不相关特性,在此基础上搭建了波分复用实验平台,成功实现了偏振不敏感的插/分复用功能,该方法有利于实现波分空分复用无源光网络系统高效集成。针对光线路终端(OLT)中采用多个激光光源导致系统体积变大、波长管理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电光调制与自相位调制相结合的灵活光频梳技术方法。利用连续激光器、级联的电光调制器和平坦色散高非线性光纤等设备搭建了实验平台,实现了中心波长调谐范围为1535nm至1564nm、频率间隔调谐范围为25GHz至40GHz、30d B带宽最大可达164nm的光频梳。该方法可有效降低激光器的使用数量,有利于简化波分空分复用无源光网络结构,提高波长配置灵活性。针对目前无色ONU方法存在频谱效率低、传输速率提升困难及抗后向瑞利散射噪声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采用低芯间串扰多芯光纤的高速ONU无色化方法。采用多芯光纤中一个纤芯作为专用通道,将OLT端的光载波传输至ONU端并作为其种子光源,实现了无激光器的无色ONU。OLT负责管理系统所有的波长,提高了光网络的灵活性。利用4路激光器与低串扰的七芯光纤等设备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抑制后向瑞利散射噪声,能够显着提升波分-空分复用无源光网络系统传输容量,同时有利于提高波长配置灵活性。在论文上述关键技术研究工作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百吉比特波分-空分复用无源光网络系统方案。利用低成本的窄带直调激光器、Polar-D微环谐振器以及多芯光纤,搭建了波分-空分复用无源光网络系统实验平台,成功实现了100Gbit/s高速传输。得益于Polar-D微环谐振器的光谱整形特性,信号的消光比得到了有效改善。系统采用简单的直调直检机制,并且上下行信号在一根多芯光纤中双向传输,结构简化、波长配置灵活。

赵佳亮[8](2019)在《有线电视网络组合接入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介绍了如何将 EPON(Etherne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和 EOC(Ethernet Over Cable)技术应用于黑龙江有线电视网络的接入,并以更先进的技术实现传统HFC(Hybrid Fiber Coaxial)网的双向接入,使有线电视网络能够实现电视广播和有线网络为主的两类主要的业务,为黑龙江有线电视网络实现智能网络互联业务提供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本文针对有线电视网络接入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入手,首先详细了解了有线电视网络及其接入技术的发展历史,介绍了国内外有线电视网络接入技术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本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同时对文章的结构安排进行了部署。然后重点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常用的HFC、EPON和EOC等单一有线电视接入网的相关技术及其各技术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优缺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分析,为课题研究方向提供了选择空间。接着针对单一接入技术存在的缺陷问题,介绍了现阶段采用的一些解决缺陷问题的有线电视接入网的组合接入技术,同时也对相关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中提炼出了组合接入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其存在的问题,对本课题的研究指明了方向。针对前面单一和组合接入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文研究分析了一种基于EPON、EOC和ASON(Automatically Switched Optical Network)的组合接入技术。并对该组合技术的实用性进行了研究,并以黑龙江省有线电视网络接入为例,详细介绍了黑龙江省有线电视综合信息网络规划,重点介绍了黑龙江省有线电视网络城区网络的总体结构,提出了网络结构规划。网络的每一级都有一个详细的计划。最后对网络性能进行了分析和测试,介绍了黑龙江省广播电视网设计完成后的传输指标分析和整体性能分析,介绍了可以开展的新业务,并对网络性能进行了测试。同时对本文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后的工作进行了展望。本文的研究工作对于推动我国有线电视网络接入技术的发展具有实用价值,对于我国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具有推动作用,同时对于推动我国进行三网融合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赵颖欣[9](2019)在《基于PON技术的接入网研究及应用》文中提出当今时代,光纤网络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普及程度越来越高。用户对于光纤网络能够承载更加丰富的业务,那么对接入方式的可靠性以及稳定性提出了严格要求;从目前的应用现状来看,传统宽带的接入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不断增加的网络需求,改变接入方式已成为国内各大运营商提高网络运行速度和容量的主要切入途径。因此,寻找一种新型的接入技术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PON(无源光网络技术)技术的出现可以高效的解决此问题。在此技术背景下,本论文基于PON技术设计了新的接入方案并对其后期应用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来实现FTTX接入网络的实现与各类业务的应用。以此推进此技术的广泛使用,促进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本文使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完成PON技术接入网的应用与研究,首先,在阅读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阐述了整个论文设计的背景与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关于PON技术在接入网中的应用现状研究,随后研究了PON技术的概念、原理、以及技术分类。其次,为了使读者更全面深入的了解PON技术,本文分析了基于PON的关键技术点,包括:MPCP(多点控制协议技术),ONU的自动识别,复用技术,动态带宽分配算法。最后,在以上理论研究基础上,本文开展了FTTX接入网的方案设计以及实际应用案例,设计方案主要研究了EPON+FTTH方案以及GPON+FTTH方案,随后通过建设项目容量、性能等指标论述了FTTX接入网的方案的实际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PON技术的接入网可以满足用户的多业务使用要求,性能指标优于传统接入点技术。本文是对本人长期从事工作项目内容的精炼,通过整个论文的设计,加深了本人对PON技术以及接入网络技术各类方式的理解,这些宝贵的知识的储备与实际的工作经验,都会提高本人的工作能力。结尾还指出了未来NG-PON演进:多种PON混合组网,按需升级,叠加波长,推进PON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应用。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10](2019)在《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工业互联网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工信部联科[2019] 3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通信管理局、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有关行业协会、中央企业、标准化技术组织、标准化专业机构:为发挥标准在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构建中的顶层设计和引领规范作用,推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步伐,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共同组织制定《工业互联网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现予印发。

二、无源光网络标准之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源光网络标准之争(论文提纲范文)

(1)无源光网络端口资源自动采集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1.1 固定宽带发展的意义
        1.1.2 固定宽带接入网络简介
        1.1.3 端口识别的意义
    1.2 国内外目标检测领域的研究现状
        1.2.1 基于区域的主要算法
        1.2.2 基于回归的主要算法
        1.2.3 目标检测在光通信领域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1.5 本章小结
2.端口识别的目标检测算法选择
    2.1 通用物体检测数据集下的先进算法性能分析
    2.2 端口类专用物体检测性能分析
    2.3 YOLOv3
        2.3.1 网络结构
        2.3.2 边界框预测
        2.3.3 跨尺度融合预测
        2.3.4 检测方法介绍
    2.4 本章小结
3.无源光网络中PLC分光器端口占用状态自动识别的算法研究
    3.1 应用背景分析
    3.2 疑难场景下PLC分光器端口占用状态识别的YOLOv3 算法优化
        3.2.1 四尺度特征融合预测
        3.2.2 基于PLC分光器数据集的目标锚框维度聚类
        3.2.3 基于软非极大值抑制算法的边界框过滤
    3.3 模型训练与实验
        3.3.1 PLC分光器数据集建立
        3.3.2 训练策略
        3.3.3 超参数设置
        3.3.4 实验配置与训练结果
    3.4 实验结果分析
        3.4.1 消融研究
        3.4.2 算法评估
        3.4.3 算法改进前后检测效果对比
        3.4.4 与其他主流算法实验结果对比
        3.4.5 检测效果与优化点关联分析
    3.5 本章小结
4.无源光网络中ODF端口占用状态自动识别的算法研究
    4.1 应用背景分析
    4.2 普通场景下ODF端口占用状态自动识别的改进型YOLOv3-spp算法
        4.2.1 特征提取网络优化
        4.2.2 基于ODF数据集的目标锚框维度聚类算法优化
        4.2.3 损失函数优化
    4.3 数据增强策略设计
        4.3.1 ODF数据集建立
        4.3.2 数据增强对ODF数据集的必要性
        4.3.3 数据增强在机器学习管道的位置选择
        4.3.4 数据增强方法
        4.3.5 插值算法
        4.3.6 ODF数据集扩充
    4.4 模型训练与实验
        4.4.1 学习速率动态调整策略
        4.4.2 超参数设置
        4.4.3 实验配置与训练结果
    4.5 实验结果分析
        4.5.1 目标锚框维度聚类前后性能对比
        4.5.2 数据增强前后性能对比
        4.5.3 算法优化前后检测性能对比
        4.5.4 算法评估
        4.5.5 普通场景下检测效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5.疑难场景下ODF端口占用状态的端到端级联识别模型研究
    5.1 基于深度学习的端到端级联识别模型的设计
        5.1.1 端口定位流程设计
        5.1.2 遗漏检测流程设计
        5.1.3 基于Res Net-34 的漏检区域重识别模型研究
        5.1.4 端到端ODF端口级联识别模型设计
    5.2 模型训练与实验
    5.3 实验结果分析
        5.3.1 端到端级联识别模型消融研究
        5.3.2 模型性能评估
        5.3.3 级联模型分步检测效果分析
        5.3.4 疑难场景下级联模型检测效果分析
        5.3.5 与其他主流算法实验结果对比
    5.4 本章小结
6.基于端口自动识别算法的宽带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6.1 应用背景分析
    6.2 系统架构设计
    6.3 动态资源管控业务流程重构
    6.4 基于业务流程的微服务响应集群设计
    6.5 系统平台实现
    6.6 系统性能分析
    6.7 本章小结
7.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2)50G-PON中基于神经网络预测的自适应动态带宽分配算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网络带宽分配的研究现状
    1.3 网络流量预测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50G-PON网络概述
    2.1 PON网络发展历程
        2.1.1 EPON与 GPON的对比
        2.1.2 10G-EPON简介
        2.1.3 NG-GPON简介
    2.2 TDM-PON,WDM-PON和 TWDM-PON的介绍
        2.2.1 TDM-PON
        2.2.2 WDM-PON
        2.2.3 TWDM-PON
    2.3 50G-PON标准中参数的说明
    2.4 动态带宽分配算法
        2.4.1 在线DBA算法
        2.4.2 离线DBA算法
    2.5 神经网络预测在DBA算法中的应用
        2.5.1 完全预测
        2.5.2 部分预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LSTM神经网络的网络流量预测模型的研究
    3.1 LSTM神经网络概述及分析
        3.1.1 RNN神经网络概述
        3.1.2 RNN神经网络梯度爆炸和消失的原因分析
        3.1.3 LSTM简介
    3.2 自相似网络流量模型
        3.2.1 网络流量的自相似特性
        3.2.2 ON/OFF模型
    3.3 ON/OFF数据源的OPNET仿真
        3.3.1 网络域建模
        3.3.2 节点域建模
        3.3.3 进程域建模
    3.4 神经网络预测
        3.4.1 评价标准
        3.4.2 三种神经网络的预测效果
        3.4.3 swish函数的简介与改进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神经网络预测的多波长动态带宽分配算法
    4.1 带宽分配算法的性能比较分析
        4.1.1 改进的IPACT算法
        4.1.2 First-Fit策略
        4.1.3 WF-DBA
        4.1.4 三种DBA分析比较
    4.2 PD-DWDBA的说明
        4.2.1 调度顺序
        4.2.2 基于神经网络预测的DBA算法说明
    4.3 支持QOS业务分级的PD-DWDBA
    4.4 实验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扩展传输距离的V型腔可调谐激光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激光器高速调制技术
        1.2.1 直接调制
        1.2.2 电吸收调制
        1.2.3 马赫曾德调制
    1.3 激光器和马赫曾德调制器单片集成(ILMZ)研究现状
    1.4 啁啾管理激光器(CML)研究现状
    1.5 本论文的章节安排
    1.6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2 激光诱导量子阱混杂的V型腔激光器
    2.1 量子阱混合技术概述
        2.1.1 量子阱混合的原理
        2.1.2 量子阱混合实现方法
    2.2 准分子激光诱导的量子阱混杂技术
        2.2.1 实验步骤
        2.2.2 实验结果和讨论
    2.3 基于紫外光诱导量子阱混合技术的Ⅴ型腔半导体激光器
        2.3.1 Ⅴ型腔激光器原理
        2.3.2 基于量子阱混杂的Ⅴ型腔激光器
    2.4 本章小结
3 长距离传输的马赫曾德外调制Ⅴ型腔激光器
    3.1 单片集成平台介绍
    3.2 光子芯片外延结构设计
    3.3 光子芯片分立器件设计
        3.3.1 Ⅴ型腔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器
        3.3.2 马赫曾德调制器
        3.3.3 MMI&波导
        3.3.4 传输波导
    3.4 基于OQW的V型腔激光器和马赫曾德调制器的光子芯片
    3.5 本章小结
4 传输距离扩展的啁啾管理V型腔激光器
    4.1 啁啾及啁啾管理概述
        4.1.1 啁啾
        4.1.2 啁啾管理激光器(CML)
    4.2 直接调制Ⅴ型腔激光器的啁啾管理
    4.3 基于啁啾管理的直接调制V型腔激光器在远距离高速传输中的应用
        4.3.1 测试系统介绍
        4.3.2 测试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和展望
    5.1 总结
    5.2 未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基于概率整形调制的波分复用无源光网络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论文的创新点和结构安排
        1.3.1 论文的创新点
        1.3.2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2章 波分复用无源光网络系统
    2.1 波分复用无源光网络系统构成
        2.1.1 光线路终端
        2.1.2 光分配网络
        2.1.3 光网络单元
    2.2 各种WDM-PON系统
        2.2.1 强度调制-直接探测WDM-PON系统
        2.2.2 相干探测WDM-PON系统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对一概率整形原理
    3.1 多对一映射原理
    3.2 多对一概率整形实例
        3.2.1 基于多对一映射的PS-PAM4调制原理
        3.2.2 基于多对一映射的PS-PAM8概率整形原理
        3.2.3 基于多对一映射的PS-16QAM信号调制原理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PS-PAM4波分复用无源光网络
    4.1 系统原理
        4.1.1 基于恒模算法和面向判决最小均方盲均衡算法的数字预均衡方法
        4.1.2 实验结论
    4.2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多对一映射概率整形的波分复用无源光网络
    5.1 基于多对一映射PS-PAM8波分复用无源光网络系统原理
        5.1.1 比特交织编码调制迭代译码原理
        5.1.2 实验结论
    5.2 基于多对一映射的DFT扩频PS-16QAM波分复用无源光网络系统
        5.2.1 离散多音频调制原理
        5.2.2 基于参考信号的信道均衡
        5.2.3 实验结论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 个人简历
    2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申请专利
    4 参加科研项目
    5 获奖情况

(5)面向边缘计算的端到端通信中无源光网络的协议设计与资源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清单、术语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边缘计算的兴起
        1.1.2 面向边缘计算的端到端通信网络
        1.1.3 边缘计算与接入网融合的光网络体系
    1.2 边缘计算与接入网融合的光网络体系面临的挑战
        1.2.1 边缘光数据中心内低延时通信
        1.2.2 基站到边缘数据中心的移动光回传网低延时通信和多业务承载
        1.2.3 用户端到边缘计算服务器的低延时保障问题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边缘数据中心的光互联方案和资源管理
        1.3.2 边缘计算与无源光网络协同的移动回传网络中的资源共享
        1.3.3 面向边缘计算的的业务端到端延时优化
    1.4 本论文创新点和结构安排
2 基于无源光互联的边缘数据中心网络协议设计和资源管理
    2.1 引言
    2.2 边缘数据中心的无源光互联方案
    2.3 边缘光数据中心机柜内服务器之间通信的MAC协议
        2.3.1 MAC协议的发现阶段
        2.3.2 MAC协议的数据传输阶段
    2.4 MAC协议的注册开销优化
    2.5 动态带宽分配算法
    2.6 性能评估
        2.6.1 仿真平台
        2.6.2 仿真结果分析和讨论
    2.7 本章小结
3 边缘计算与无源光网络协同的移动回传网络切片方案
    3.1 引言
    3.2 边缘计算与无源光网络融合的移动回传网络
        3.2.1 边缘数据中心与无源光网络融合的移动回传网络方案
        3.2.2 基站-边缘计算节点与无源光网络融合的移动回传网络方案
        3.2.3 边缘计算与无源光网络融合的移动回传网络架构
    3.3 边缘计算与无源光网络协同的移动回传网络中业务特征
    3.4 基于边缘计算与无源光网络协同的移动回传网络中的资源管理
        3.4.1 带宽切片机制
        3.4.2 切片内带宽分配算法
    3.5 性能评估
        3.5.1 仿真平台和仿真设置
        3.5.2 仿真结果分析和讨论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边缘计算与无源光网络协同的低延时业务保障方案
    4.1 引言
    4.2 基于边缘计算与无源光网络的车联网业务及端到端延时分析
        4.2.1 车联网业务分析
        4.2.2 端到端延时分析
    4.3 基于QoS感知的服务迁移策略与资源管理方案
        4.3.1 QoS感知服务迁移策略
        4.3.2 资源管理方案
    4.4 性能评估
        4.4.1 仿真平台
        4.4.2 QoS感知服务迁移策略的仿真结果和分析
        4.4.3 资源管理方案的仿真结果和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和未来工作展望
    5.1 结论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6)TWDM-PON中动态资源调度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及意义
    1.2 时分复用无源光网络
    1.3 波分复用无源光网络
    1.4 时分波分复用无源光网络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结构安排
第2章 无源光网络资源分配技术研究
    2.1 TDM-PON中资源分配算法分析
        2.1.1 EPON中资源分配算法分析
        2.1.2 GPON中资源分配算法分析
    2.2 WDM-PON中资源分配算法分析
    2.3 TWDM-PON中资源分配算法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效自适应动态波长带宽分配算法
    3.1 前言
    3.2 算法概述
    3.3 问题描述
    3.4 算法描述
        3.4.1 基于周期间空闲时隙的自适应混合授权机制
        3.4.2 自适应带宽分配机制
        3.4.3 基于ONU可调谐的波长分配机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算法仿真实现
    4.1 仿真模型
        4.1.1 仿真环境
        4.1.2 评价指标
    4.2 算法仿真结果及分析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面向百吉比特无源光网络的高效灵活复用通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无源光网络发展概况
        1.2.1 无源光网络技术需求
        1.2.2 无源光网络标准化进程
    1.3 复用技术在无源光网络应用现状
        1.3.1 波分复用
        1.3.2 空分复用
        1.3.3 混合复用
    1.4 百吉比特无源光网络复用关键技术及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硅基Polar-D微环谐振器的波分复用
    2.1 引言
    2.2 硅基Polar-D微环谐振器结构及其性能分析
        2.2.1 微环谐振器基本结构及传输特性
        2.2.2 硅基Polar-D微环谐振器性能分析
    2.3 硅基Polar-D微环谐振器在波分复用系统中的实验研究
        2.3.1 实验装置
        2.3.2 Add/Drop复用性和偏振不相关性实验结果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灵活宽带光频梳的密集波分复用
    3.1 引言
    3.2 基于灵活宽带光频梳的密集波分复用方法
    3.3 基于电光调制器的光频梳产生
        3.3.1 电光调制器产生光频梳的理论分析
        3.3.2 电光调制器产生光频梳的实验研究
    3.4 基于自相位调制的光频梳展宽
        3.4.1 光纤自相位调制理论分析
        3.4.2 基于自相位调制的光频梳展宽实验研究
    3.5 中心波长与频率间隔大范围可调的宽带光频梳实验研究
        3.5.1 中心波长可调的宽带光频梳实验研究
        3.5.2 频率间隔可调的宽带光频梳实验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多芯光纤的空分复用
    4.1 引言
    4.2 空分复用中多芯光纤及其复用/解复用器特性
        4.2.1 多芯光纤
        4.2.2 空分复用器/解复用器
    4.3 基于多芯光纤的ONU无色化方法
        4.3.1 无色ONU简介
        4.3.2 ONU无色化方法
    4.4 基于多芯光纤的ONU无色化实验研究
        4.4.1 实验装置
        4.4.2 实验结果与传输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百吉比特波分空分复用无源光网络系统
    5.1 引言
    5.2 百吉比特波分空分复用无源光网络系统方案
    5.3 百吉比特波分空分复用无源光网络实验研究
        5.3.1 实验装置
        5.3.2 实验结果与传输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有线电视网络组合接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有线电视网络技术
    2.1 宽带接入网技术
    2.2 HFC 技术
        2.2.1 HFC网络简述
        2.2.2 HFC网络结构
    2.3 PON技术
        2.3.1 EPON技术
        2.3.2 GPON技术
        2.3.3 PON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2.4 EOC技术
        2.4.1 EOC概述
        2.4.2 EOC技术原理
    2.5 ASON技术
        2.5.1 ASON概述
        2.5.2 ASON特点
    2.6 小结
第3章 组合接入技术
    3.1 需求分析
        3.1.1 功能需求分析
        3.1.2 非功能需求分析
        3.1.3 设计原则、目标及技术指标
    3.2 CMTS与CableModem组合
    3.3 EPON与LAN组合
    3.4 EPON与EOC组合
    3.5 组合技术比较
    3.6 三组合技术创新
    3.7 小结
第4章 EPON+EOC+ASON技术组合网络实践
    4.1 系统设计
        4.1.1 系统设计背景
        4.1.2 系统设计目标
        4.1.3 组合设计比较
        4.1.4 组合设计结构
    4.2 组合设备配置
    4.3 组合速率估算
    4.4 光损耗估算
    4.5 小结
第5章 系统测试
    5.1 测试对象
        5.1.1 测试要求
        5.1.2 测试实施
    5.2 测试注意事项
    5.3 测试结果
        5.3.1 系统功能测试
        5.3.2 系统性能测试
        5.3.3 系统运行测试数据
    5.4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9)基于PON技术的接入网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成果概述
        1.2.1 国外研究介绍
        1.2.2 国内研究介绍
        1.2.3 国内外 PON 主流技术的应用现状
        1.2.4 国内外EPON、GPON发展现状
    1.3 论文主体结构与内容
    1.4 论文的主体结构
第2章 接入网络系统可行性需求与理论分析
    2.1 可行性需求分析
    2.2 接入网的概念
    2.3 PON技术介绍
        2.3.1 PON技术概念
        2.3.2 PON数据复用原理
        2.3.3 PON技术分类
    2.4 FTTX技术介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PON的关键技术综述
    3.1 MPCP技术
        3.1.1 MPCP的原理
        3.1.2 MPCP的特点
        3.1.3 MPCP的功能
    3.2 ONU自动识别技术
    3.3 复用技术
    3.4 动态带宽分配算法
        3.4.1 DBA的实现原理
        3.4.2 DBA算法的实现
    3.5 测距技术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FTTX接入网的方案设计
    4.1 EPON+FTTH设计方案
    4.2 GPON+FTTH设计方案
    4.3 核心设备部署方案设计
        4.3.1 局端设备
        4.3.2 用户端设备
        4.3.3 分光器设备
    4.4 网管系统的设计
    4.5 网络带宽的测算方案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FTTH实际应用案例介绍
    5.1 应用案列概述
    5.2 核心设备部署选型
    5.3 光纤施工设计
    5.4 FTTH接入方式设计
    5.5 FTTX典型应用案例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论文内容总结与未来技术展望
    6.1 论文内容总结
    6.2 未来技术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无源光网络标准之争(论文参考文献)

  • [1]无源光网络端口资源自动采集算法研究[D]. 苏东.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50G-PON中基于神经网络预测的自适应动态带宽分配算法的研究[D]. 朱祥.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3]扩展传输距离的V型腔可调谐激光器研究[D]. 庄圆. 浙江大学, 2020(02)
  • [4]基于概率整形调制的波分复用无源光网络系统[D]. 肖庆华. 华侨大学, 2020(01)
  • [5]面向边缘计算的端到端通信中无源光网络的协议设计与资源管理研究[D]. 申晓曼. 浙江大学, 2020(02)
  • [6]TWDM-PON中动态资源调度算法研究[D]. 陈学意. 沈阳理工大学, 2020(08)
  • [7]面向百吉比特无源光网络的高效灵活复用通信技术研究[D]. 鲍芳荻.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8]有线电视网络组合接入技术研究[D]. 赵佳亮. 吉林大学, 2019(03)
  • [9]基于PON技术的接入网研究及应用[D]. 赵颖欣. 吉林大学, 2019(03)
  • [10]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工业互联网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的通知[J].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文告, 2019(01)

标签:;  ;  ;  ;  ;  

无源光网络标准之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