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投资热”的背后与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段飞利[1](2020)在《页岩油革命的媒介报道框架研究 ——以《纽约时报》和《人民日报》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08年以来的页岩油革命似乎已经被完全认为是归属于美国的具有民族意义的革命成果。它是人类能源史上的一次重要的能源生产变革事件,对能源价格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国际能源价格在2013年左右所以从历史高锋跌落,很大程度上要归结于页岩油技术在美国实现大规模的商业化所带来的巨大威力。同时,它的出现也使全球的能源格局出现了重要变化,使美国逆转成为全球能源生产大国。按照《纽约时报》的说法,页岩油革命开始于2008年左右,当时油价接近每桶150美元,美国面临着长期的能源短缺和对沙特阿拉伯以及委内瑞拉和尼日利亚等不稳定产油国的依赖1,出于摆脱进口依赖和实现能源独立的考虑,美国开始大力推行页岩油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的商业化。事实上,页岩油革命的发展的历程早已伴随着页岩油产生甚至是石油产生的始终。中美两国作为能源消费大国,对此页岩油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对页岩油问题的关注在中国最初可以追溯到建国初期。页岩油乃至页岩气在中美两国的演变也经历了鲜为人知的蜕变过程,尤其是在页岩油形成的早期。页岩油革命的成功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的石油价格存在必然的互动性,但是两国曾经几乎同时孕育了页岩油革命成功的土壤,因而,页岩油革命的发生并不能简单的被认为是美国的一项具有民族性的革命。页岩油革命的过程从本质上是页岩油技术的商业化变革的过程,其中牵涉的不仅是能源价格,还与大众媒介的利益和受众舆论的广泛参与密切相关。从产品名称的模糊转化到开发技术的游离不定,页岩油本身其实存在着很多技术性的“缺陷”,在逐渐实现商业化变革的过程中,页岩油技术曾被媒介从截然相反的角度进行了解读,吹捧者赞誉页岩油革命是改写美国能源历史的神话,批评者则认为它不过是美国自导自演的一场骗局。有趣的是,这种争论至今仍然呈现了毫无终止的迹象,而页岩油技术也在激烈的舆论批判中,逾渐成熟,甚至被广泛认为是具有一定创新性质的能源革命。不论是负面批判,还是正面引导,页岩油技术的在商业化推广过程中离不开媒介的广泛参与,面对大众媒介的种种“责难”,存在天生“缺陷”页岩油技术不仅没有早早“夭折”,反而能够在美国大获成功,并且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其颠覆市场的商业化价值。这种不可思议的蜕变过程体现着普遍和特殊的政治经济学规律,也蕴含了与大众传播媒介相关的传播学规律。笔者发现,页岩油革命发生在美国而不是中国,除了与本国一定的政治经济背景和能源政策有关,同时也与大众传播媒介架构的不同的媒介框架存在重要的联系。从传播学意义上看,与其说页岩油革命是一场能源产业的技术神话,倒不如说它是一场传播学领域的媒介神话。围绕着页岩油革命在美国和中国的发展演变过程问题,通过从传播学视角出发,运用新闻学的媒介报道框架研究方法进行解读,将会对能源领域的传播学研究者给予一定的启迪,并对今后跨传播学和能源经济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本论文以中美两国两家具有代表性的报刊《纽约时报》和《人民日报》的报道为分析样本,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通过研究笔者发现,大众传播媒介从不同的侧面塑造了推进页岩油技术的商业化变革媒介框架,其中,《纽约时报》从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三个方面架构了页岩油革命的媒介框架,而《人民日报》从经济发展、改革和国际合作三个面架构了页岩油革命的媒介框架。进一步的分析对比,笔者发现了媒介和舆论争议的症结所在,那就是媒介对于页岩油技术成熟性的态度和倾向性的反差。另外,媒介本身的成熟性和局限性也是制约和造成其架构页岩油革命框架的不同的原因,这样的不同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页岩油革命的发展进程。页岩油技术蜕变和革命过程中牵涉的另一项重要利益和价值体便是能源价格,而通过对页岩油的报道的进行不同倾向性的架构,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对能源价格的走势起到一定的制衡和修正作用。笔者发现,也正是基于中美两国的大众媒介在新闻报道中的不同侧重以及不同的报道倾向,以及循环往复的量化和集中性报道,才使页岩油技术在本国的商业化之路最终驶向了不同的方向。
鲁力[2](2020)在《海南区域形象的媒介呈现研究 ——以《人民日报》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发展,当今世界已然成为了注意力经济的新时代。在这一背景下,形象问题受到了空前的关注,各区域政府在谋求发展之际将区域形象放在了首要位置。海南是我国最年轻的省份,自建省以来就得到广泛的关注,但对于海南区域形象的研究一直处于荒漠的状态。因此,本文以区域形象为切入点,选取我国最具影响力的主流媒体《人民日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1988年至2018年期间的涉琼报道以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内容分析,以期深入探索我国主流媒体对于海南区域形象的塑造。通过研究分析发现,《人民日报》对海南区域报道的总量与其他省份的报道总量相比较少,同时报道较为模式化。并且以政治议题和经济议题为主要报道方向,对于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所要呈现的人文风情、社会民生以及旅游生态等报道相对较少。虽然在报道主题的总体上描绘了一个相对全面的海南区域形象,但对其区域定位却不够鲜明突出。最后,笔者根据目前《人民日报》所呈现的海南区域形象,提出了相应改善策略,为迅速发展中的海南提供塑造和提升区域形象贡献一份力量。首先,明确的区域定位才能谋求良好的区域发展,海南省需要根据国家建设海南的方向做出调整改进。其次,海南应该主动承办大型活动,以此增强自身的影响力。再次,海南政府应该积极作为,呈现出政务公开,清正廉洁的形象,并主动打通内外媒体关系,拓宽对外传播渠道。第四,主流媒体应该重视报道方式以及传播技巧,进一步传递海南声音。
刘瑞祥[3](2020)在《互联网时代电影消费价值研究》文中指出互联网的崛起,带来电影产业特征的嬗变,也引发消费方式、观念的巨大变化,致使消费动机更为多变,影响因素更为复杂。在互联网背景下,本文从我国电影消费的现状及问题出发,立足于复杂多变的消费环境,明晰消费需求和特点,以此探寻电影消费价值及消费者选择的内在逻辑。这既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下电影产业从资本、政策驱动向内容、需求驱动的必然要求,也将有利于我国电影产业针对性的开展创作和营销策略。电影消费价值是消费者对电影消费所带来的满意程度的主观评价,人们对不同影片进行选择时,会感知到功能价值、社会价值、情感价值、认知价值、条件价值五种价值。这五种价值不仅来源于影片本身,还受时间、政治、社会、技术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是需求与环境的统一。同时,受个体社会阅历、欣赏水平以及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电影消费价值并非是固定不变,而是呈现出主观性、动态性、整体性等特征。传统电影产业观念中,电影消费者一直被视作价值的接收者和消耗者,消费者之间的互动、交流由于范围有限并未受到重视。互联网时代,网络将所有人联结在一起,无限放大了消费者的影响力,电影消费者通过传播、创作、社群等方式引导电影市场消费走向,实现对电影消费价值的创造。本文以《流浪地球》和《复仇者联盟4》两部影片为例,深入剖析其消费价值。电影消费价值的提升,不仅要立足于电影内容本身,强化文化内核,也必须正视电影消费者价值创造的主体地位,通过互动交流、二次创作、平台搭建、价值引导等方式,使电影消费者积极参与到电影消费价值的创造过程中来。
闫雪[4](2020)在《初中生家庭校外教育投资问题研究 ——基于黑龙江省H市三所学校的调研》文中指出中国家长自古就有“望子成龙”的传统观念,十分热衷于为子女进行教育投资。近几年来,受学校教育现状、社会因素等的影响,家长们将教育投资的目标锁定在了校外培训机构。随着“校外教育投资热”的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问题暴露出来,对学生个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为避免这些负面影响继续恶化,加快引导家庭科学合理地为子女进行教育投资迫在眉睫。笔者通过对黑龙江省H市三所初中的家长和学生采取调查研究,在对所收集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权威数据,通过展现当前初中生家庭校外教育投资的现状,揭示初中生家庭在进行校外教育投资的过程中所存在和引发的问题,并剖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为保障家庭更科学合理地进行教育投资提供建议,从而提高家庭校外教育投资的效益,使教育资源能物尽其用。
胡文伟,李湛,孙娟[5](2018)在《我国科技并购参与者的分布结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下,科技并购正在成为我国并购市场上增长最快的一个分支,其市场特性和发展质量将极大地影响我国科创发展的长远前景。研究数据表明:(1)VC/PE正是该充满活力市场的主力军,不仅是最积极的卖家,同时也是最积极的买家,为推动我国科技发展做出了显着贡献;(2)由于战略投资者偏爱海外科技项目甚至偏爱非科技类项目,导致我国并购市场目前只是帮助国内科技项目在财务投资者之间进行了转手,股权并未在整体上从短期投资者移向长期投资者,即财务投资者尚未能借助并购市场实现真正的退出;(3)两类投资者在科技项目投资策略上的颇大差异性带来两大警示,一是需警惕科技投资热在我国出现过度投机与泡沫,二是需警惕VC/PE投资国内科技项目陷入退出难的困境。上述两大警示即关系到我国科技投资热能否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潜在问题,应引起投资界及决策层的足够重视。
施旖旎[6](2018)在《限购背景下住房投资的发生机制及其社会后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当代中国的住房问题进行探讨,不能脱离对当代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运作形态以及市场主体的行动逻辑的研究和理解,而住房投资现象正是为此提供了一个重要而有效的窗口。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话语中,住房投资者常被称为“炒房客”,也常被描述成助长房价、击垮实体经济的“害群之马”。然而,住房投资的机会来源和行动者的行动策略等主体经验却长期被忽视。本研究试图回答的基本问题是:住房投资是在什么样的社会结构中发生的,如何得以发生及以怎样的方式发生?具体来说,住房投资机会是怎样衍生出来的,是怎样被投资者们所认知的,在限购背景下,隐性机会是怎样变成显性行动的,其作用机制有哪些,投资目标的达成意味着什么。基于对22位住房投资者进行的观察和深度访谈,以及对开发商、银行、中介公司等相关领域行动者的访谈,本研究集中呈现了从投资机会来源到投资目标达成的过程。同时,对投资机会隐现的宏观社会背景即中国住房市场的形成、变迁与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最后,从社会分化和市场风险的角度探讨了可能的社会后果。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在城市土地生产资料由国家独占且“经营型”地方政府有足够动力经营城市的背景下,市场无法发挥出使价格达到平衡的功能,大城市的人口增加与住房需求的增加,无法刺激更多的土地供应,行政调控使得住房市场陷入一个“房价上涨—限制需求—夯实价格—限制解除—房价上涨”的循环。供给与需求的尖锐矛盾与浮于表面的行政调控相结合,促成了“政策市”与“福利房”的产生。第二,在投资机会的认知方面,社会网络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强关系和权威性“超弱关系”发挥着关键促进作用,表现在投资信息的提供、住房投资合法性的建构以及策略的提供方面。在投资目标达成过程中,制度内外涌现了丰富的资源和策略信息,这不仅来源于政府部门为城市发展留下的口子、部门之间的条块分割以及政府代理人对规则的“灵活”执行和主动利用,也来源于开发商所生产的排斥与笼络机制,银行为“优质客户”提供的支持与通融,还来源于中介公司在促进成交和加速回款等方面的帮助。在各正式组织后台活动的“万能的担保公司”,将各利益主体进行匹配与撮合,为组织代理人的个人创收提供可能,同时也为组织的责任规避提供出口。与此同时,住房投资者们在家庭内外动员相关资源,择机采取与其他行动主体的合作策略或使用“弱者的武器”,以达成投资目标。在关系资源的动员方面,关系人的特征同质性与关系强度同时发挥作用,观念同质性与身份同质性是关系作用得以发挥的重要条件。研究还表明,住房投资者内部表现出一定的阶层差异,尤其在资源动员能力和所承受风险大小方面。第三,住房投资者与其他市场主体的行动看似理性,但这些行动的集合结果却是非理性的。限购背景下,政府、开发商和银行对“优质市民”、“优质业主”和“优质客户”的选择,意外地使得“优质”投资者成为“福利房”的购房人群,解构了限购政策的初衷,进而将使社会阶层得以再生产,不正常的市场得以再生产,加剧房地产市场的危机。从地方政府的角度看,大量的投资需求为土地出让价格的上涨和土地财政收入的增加提供了重要支撑,但市场的实际运行使得调控政策脱离初衷,对现有的治理逻辑、土地制度和住房政策提出挑战。本研究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角度来研究限购背景下住房投资的发生机制和社会后果,有助于拓展住房投资的已有理论解释,也丰富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一研究主题的已有研究成果。对限购背景下住房投资行动的考察,特别是关于房地产市场主体行动逻辑的探讨,将为探索转型期房地产市场的秩序转型提供重要的经验资料,并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住房政策提供学理依据。
张品[7](2017)在《中央控制下的地方自主 ——以L市对小钢铁政策的执行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回顾历史,不难发现,现在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依然没有走出“一收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十八大以来,中央越来越强调简政放权,越来越重视发挥地方政府的自主性。但这方面的改革还在进行,远没有完成,因此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显然仍是社会各界关心的问题。在这期间,理论界对其研究也显得非常重要。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分析小钢铁行业近三十年来在L市的发展状况,以地方政府在不同时期对小钢铁政策的不同执行为切入点,从制度分析角度出发,探讨中央控制与地方自主的优劣并总结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期能充实该理论领域的不足,对现实行政起到启示作用。需要指出的是研究中央控制与地方自主背后的利益问题的文献不多,对于中国社会所处的错综复杂的转型状态,且这种转型还远未结束而言,用利益说解释中央与地方关系是远远不够的。通过文献分析法和访谈法,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控制与地方自主背后的制度化还不够,导致地方政府在具体执行政策的过程中没有一个统一的脉络去遵循,这个脉络就是本文所说的制度。本文运用制度分析方法的有关内容,以L市地方政府在不同时期对小钢铁政策的执行为例,说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到底是中央控制论还是地方自主论更有道理,抑或两者都有偏颇。最终发现:无论是中央控制还是地方自主,都存在制度化不充分的情况。一方面,中央控制的目标可能因为与地方难以形成利益兼容而并未完全达成;另一方面,地方的自主也是很有限的,因为中央会将自己的意志迫使地方去执行,哪怕地方违反自己的利益也要服从中央。而且是中央政策的“非制度化”结构对地方执行行为造成了影响。只有被社会成员广泛接受的规则才能纳入制度范畴,所以,中央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必须制定确定的、明晰的制度化政策,才能避免“非制度化”结构的政策对地方执行造成影响,这样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才能融洽且长期稳定发展下去。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对中央控制论与地方自主论的研究状况进行梳理,在明确学术界对中央控制与地方自主的关系判定存有争议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为相关概念;第三章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在各时期出台的小钢铁政策进行梳理并证明不同时期中央政策的制度化不足现象;第四章基于L市执行小钢铁政策这个案例阐述地方在不同时期是如何回应中央政策的。具体对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对中央政策的具体执行状况进行分析、判定,试图在理论上进一步澄清学术界对于中央控制论与地方自主论所处现状的争议及矛盾,得出本文的观点:在中央-地方之间制度化不充分的情况下,一方面,中央控制的目标可能并未完全达成,因为与地方难以形成利益兼容;另一方面,地方的自主也是很有限的,因为中央会将自己的意志迫使其接受,哪怕地方违反自己的利益也要服从中央;第五章为结论与进一步讨论。本文结论为非制度化结构对地方执行行为的影响,并对中央控制论与地方自主论这两个既有文献进行讨论。
刘红霞[8](2017)在《社会嵌入与企业发展 ——对进驻蒙古国中国资源开发企业的实地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社会嵌入理论为视角,基于在蒙古国的实地调查,研究了中国资源开发企业在蒙古国面临的发展问题,重点分析了社会嵌入对相关中资企业在蒙古国发展的重要影响。本文采用"制度嵌入"和"文化嵌入"这两个核心概念,考察分析了不同中资企业在嵌入蒙古国当地"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方面所表现的差异及其不同的发展境遇。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本文认为,中资企业在蒙古国的资源开发活动不是单纯的经济行为,而是嵌入在具体的政策环境和地方社会文化之中的经营实践,具体表现为企业与地方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当地牧民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在蒙中资企业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制度环境和充满挑战的文化环境,其资源开发活动不仅受到蒙古国政策法规"朝令夕改"式频繁变动的制约,而且也受制于以"尊重自然、爱护环境"为核心理念的蒙古游牧文化的生态伦理观念。蒙古国社会转型后走上了民主化发展道路,其频繁的政府更替和《长名法》等环境政策的严格实施导致投资政策的不稳定。蒙古国民间环保意识的高涨与资源民族主义的兴起为中国资源开发企业在蒙古国的发展带来了挑战。本文研究发现,从制度嵌入方面来看,大部分中资企业本身存在生产不规范、环保意识较差、法律意识淡薄、对投资环境融入程度有限等问题。这些中资企业只是遵守蒙古国大体战略背景和条条框框的明文规定,并没有充分了解蒙古国法律体系及其细节内容,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政策环境时,适应能力有限。在文化嵌入方面,大部分中资企业未能真正吸收和领悟蒙古族注重生态保护的游牧文化理念。企业无序开发、污染处理不当等行为激化了中资企业与蒙古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与当地牧民之间的矛盾。综合看来,大部分在蒙中资企业并没能深度嵌入当地社会,未能与当地社区之间建立稳定良好的信任机制,从而遇到了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但具有启发意义的是,仍有几家大型中资企业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和规范化生产模式赢得了蒙古政府的认可与政策优惠。而且,他们通过加强环境治理和社会回馈力度,逐渐完善了企业的制度嵌入与文化嵌入机制,从而达到深度的社会嵌入,逐步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和适应性发展。如大型中资企业以专业的技术团队实现了规范化生产的目标,并按照蒙古国政策法规的要求开展资源勘探与开采活动,落实了复垦、绿化等环境治理工作,成为中资企业"有序生产、依法经营"的典范。此外,在资源开发过程中,这些大型中资企业对"社区"共同体特殊规范与文化观念的深入了解为他们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投资环境。这些大型中资企业通过深度嵌入当地社会开始走向规模化经营与适应性发展之路。在蒙古国民主体制与崇尚民主文化的大背景下,蒙古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在政策执行上存在一定的张力。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过程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其政策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制于地方牧民。也就是说,地方社区在地方事务的处理中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而中资企业作为"外来者",在地方社会关系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因此,本文认为,在蒙古国参与资源开发的中资企业协调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中资企业只有通过有效协调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性难题,才能以资源开发带动矿区的内生性、包容性发展,才能完善资源开发的"社会嵌入"机制,迈向中资企业在跨国市场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崔丹,李洁,衣大鹏[9](2011)在《资本烧热葡萄酒庄》文中认为随着人们对酒庄酒需求的增加,大量中国资本四处出击,开始了对上游优秀葡萄酒庄资源的争夺大战。于是,法国、澳大利亚等国的酒庄成为投资的一个又一个热点。中国市场的葡萄酒投资热正在"烧"向国外酒庄酒。继中粮集团之后,今年3月初,中国投资者沈东军以2亿多元全资收购了法国波尔多地区的一家酒庄。这是中国投资
周晨[10](2011)在《文化生态的衍变与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一个世纪中,与中国动画电影传播密不可分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等因素组成的社会历史语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社会历史语境,在相当程度上有力影响了中国动画电影的意义模式表达、作品形态构成和艺术风格特色等诸多方面。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中国动画电影在题材内容选择、艺术观念走向和审美风格流变等方面的历史进展,都在其更为广阔的文化生态发展变迁中烙下深刻的时代印记,同时也以自身的创造发展,反映和影响其所在时代的文化生态。因此,从文化生态和中国动画电影进展之间所具有的互动影响、相生相关情况来加以观照、研究,无疑是研究中国动画电影发展史一个比较新颖独特而有价值的角度。本文将文化生态和中国动画电影进展结合起来进行观照、研究,绝不仅仅是对相关作品及史料进行简单的描述和梳理,而是认真地将中国动画电影放到与其密切相关的社会历史语境及文化生态中加以仔细考察研究,即通过相关的历史性梳理、回顾和分析研究,努力描绘揭示中国社会不同时代文化生态现实与相关动画电影发展之间有机相关的现象及原因。全文对中国动画电影的历史发展主要划分这样几个阶段:中国动画的学步与发展(1926——1948)——民族化动画的别样辉煌(1949—1966…1978)——中国学派的固守与式微(1979——1994)——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化进程(1995——2010)。关于这样阶段划分及命名,需要说明的是:首先,对各个阶段的划分界定,主要根据中国动画电影自身发展情况来确定,其中大部分阶段明显跟中国社会政治历史发展阶段完全一致,这正好说明中国动画电影的历史进展与中国社会政治历史发展及相应的文化生态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其次,中国动画电影的历史进展在其相关发展阶段所拥有的主要特征,并非说明其在相关阶段一定是完全纯粹的或者说是绝对排他的,因为中国动画电影的历史进展尽管有很多的起伏变化,但是从来就血脉相连,除了经常会“与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也自然会有不可避免的螺旋式上升。再次,十年文革,文艺发展十分萧条,动画电影也是如此,在其不多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总体上来说与十七年的一脉相承(在某些方面发展可能要更为偏颇一些),所以没有必要另外加以划分。本文将被国际同行赞誉的“动画中国学派”的源起时期的代表作前移至《铁扇公主》的见解,对于关注中国动画电影在艺术与商业方面努力实现有机而完美的结合,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积极的历史影响。经过对于文化生态与中国动画电影进展的相关历史研究,可以使人看到既往的成就与不足,看清发展愿景及必由之路,倡导并坚持艺术民族化、文化产业化和营销全球化这样的理念和实践,努力在新的社会历史语境下和不断发展着的社会文化生态中,不断创造中国动画电影的新辉煌。
二、“投资热”的背后与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投资热”的背后与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页岩油革命的媒介报道框架研究 ——以《纽约时报》和《人民日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
研究对象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节 文献回顾和研究方法 |
研究背景和文献回顾 |
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理论和研究框架 |
研究理论和假设 |
研究框架和思路 |
第四节 研究文本选择和局限性 |
煤介选择 |
文本选择 |
文本的局限性 |
第二章 中美媒介对页岩油革命的报道 |
第一节 《纽约时报》的报道 |
报道数量变化和报道脉络 |
报道框架和话语特点 |
第二节 《人民日报》的报道 |
报道数量变化和报道脉络 |
报道框架和话语特点 |
第三节 焦点回顾和报道对比 |
焦点回顾 |
中美媒介报道对比 |
第三章 研究结论和未来方向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启示 |
页岩油革命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结果 |
页岩油革命中蕴含着信息传播规律 |
第三节 未来方向 |
参考文献 |
(2)海南区域形象的媒介呈现研究 ——以《人民日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序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区域形象 |
1.3.2 海南区域形象研究 |
1.4 研究对象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分析法 |
1.5.2 内容分析法 |
2 《人民日报》对海南报道的内容分析 |
2.1 研究设计 |
2.1.1 样本采集及抽样 |
2.1.2 类目建构及编码表 |
2.1.3 信度校验 |
2.2 《人民日报》对海南报道的统计分析 |
2.2.1 报道数量 |
2.2.2 报道篇幅 |
2.2.3 报道体裁 |
2.2.4 报道来源 |
2.2.5 报道版面 |
2.2.6 报道议题 |
2.2.7 报道倾向 |
2.3 《人民日报》对海南报道的特点 |
2.3.1 报道数量少 |
2.3.2 报道篇幅短 |
2.3.3 报道议题失衡 |
2.3.4 新闻来源及信源单一 |
3 《人民日报》对海南区域媒介形象构建的呈现分析 |
3.1 时段划分及分析思路 |
3.2 改革开放办特区经济建设促发展(1988-2000) |
3.2.1 廉政建设对外开放 |
3.2.2 招商引资促进合作 |
3.2.3 海南开发农业起步 |
3.2.4 爱岗敬业服务社会 |
3.2.5 完善基础发展旅游 |
3.3 生态立省为中心农旅并进强海南(2001-2009) |
3.3.1 生态立省循环发展 |
3.3.2 现代农业基层建设 |
3.3.3 富民强省旅游腾飞 |
3.3.4 清正廉洁服务社会 |
3.4 国家战略旅游岛百花齐放新海南(2010-2018) |
3.4.1 国家战略旅游赋能 |
3.4.2 深化改革改善民生 |
3.4.3 创业投资百花齐放 |
3.4.4 保障农牧惠农富农 |
3.4.5 低碳海南绿色宝岛 |
4 海南区域形象塑造中的问题与启示 |
4.1 海南区域形象塑造中的问题 |
4.1.1 形象较单一且缺乏底蕴 |
4.1.2 报道深度未挖掘 |
4.1.3 新闻报道模式化 |
4.2 海南区域媒介形象报道的启示 |
4.2.1 明确区域定位,打造区域品牌 |
4.2.2 挖掘特色文化,激活海南文化基因 |
4.2.3 承办大型活动,提升省域影响力 |
4.2.4 政府信息公开,积极引导舆论导向 |
4.2.5 重视报道技巧和传播方式,传递海南声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互联网时代电影消费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 研究价值与不足 |
一、互联网时代电影消费价值的背景与命题提出 |
(一) 互联网时代电影产业的特征嬗变 |
(二) 互联网时代电影产业的发展现状 |
(三) 互联网时代电影消费价值的命题提出 |
二、互联网时代电影消费价值的维度解析及影响因素 |
(一) 互联网时代电影消费价值的维度解析 |
(二) 互联网时代电影消费价值的影响因素 |
三、互联网时代电影消费价值的延伸与共创 |
(一) 角色转变: 从消费者到产消者的功能互动 |
(二) 价值共创: 消费者参与价值创造的三种途径 |
四、互联网时代电影消费价值的问题与反思 |
(一) 线上化发展趋势与口碑困境 |
(二) 供需结构失衡激发头部效应 |
(三) 市场导向生产与艺术性缺失 |
(四) 信息共享与侵权泛滥的冲突 |
五、互联网时代电影消费价值的提升策略 |
(一) 互动交流: 线上线下提升消费体验 |
(二) 二次创作: 鼓励参与创造多元价值 |
(三) 平台搭建: 重塑消费价值衡量标准 |
(四) 价值引导: 回归电影消费价值本身 |
六、互联网时代电影消费价值的案例解析 |
(一) 《流浪地球》的电影消费价值分析 |
(二) 《复仇者联盟4》的电影消费价值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加项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初中生家庭校外教育投资问题研究 ——基于黑龙江省H市三所学校的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缘起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概念界定 |
六、理论基础 |
第一章 初中生家庭校外教育投资问题的调查分析 |
第一节 调查设计及实施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内容 |
四、调查实施 |
五、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情况 |
第二节 调查结果 |
一、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
二、调查数据分析 |
第三节 初中生家庭校外教育投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学生校内课业“减负”校外辅导“增重” |
二、家庭校外教育支出负担过重 |
三、家长缺乏“因人而异”的教育理性 |
四、家长“重智力、轻人格”的投资思路 |
五、校外培训机构办学不规范 |
六、教育公平受到“校外教育投资热”的严重挑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初中生家庭校外教育投资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家庭原因 |
一、“望子成龙”的传统观念 |
二、非理性的教育投资动机 |
三、参差不齐的家庭教育资本水平 |
四、狭隘的教育投资收益观念 |
第二节 学校原因 |
一、学校“唯分是论”现象普遍 |
二、教师“身兼多职”疲于教学 |
三、学校内部缺乏特色教学 |
第三节 政府原因 |
一、政府对学校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 |
二、政府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力度不够 |
三、政府支持下的公益性校外教育机构发展缓慢 |
四、政府对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不足 |
第四节 社会原因 |
一、社会舆论氛围的负面影响 |
二、社会对人才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 |
三、社会上缺乏家庭教育咨询服务机构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初中生家庭校外教育投资问题的解决对策 |
第一节 家庭方面 |
一、家庭校外教育投资应坚持适度原则 |
二、家庭校外教育投资应坚持因材施教 |
三、家长应注重培养孩子完整人格 |
四、家长应注重自我提升 |
第二节 学校方面 |
一、学校应深化素质教育理念 |
二、学校应大力开展特色办学 |
三、学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四、学校应积极倡导家校合作 |
第三节 政府方面 |
一、政府应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
二、政府应创建互联网教育服务平台 |
三、政府应鼓励举办公益性校外教育机构 |
四、政府应加快立法规范校外教育培训市场 |
第四节 社会方面 |
一、社会应营造健康的教育舆论氛围 |
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应不“唯学历是论” |
三、建立多种家庭教育咨询服务平台 |
四、校外培训机构严格自检自查,恪守教育良知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我国科技并购参与者的分布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 |
三我国科技并购市场基础数据采集 |
(一) 样本数据来源 |
(二) 科技并购市场整体情况 |
(三) 国内并购与跨境并购 |
(四) 战略投资者与财务投资者 |
1. 并购买方。 |
2. 并购卖方。 |
四科技并购参与者的分布结构 |
(一) 数据处理 |
1. 买方数据的处理。 |
2. 卖方数据的处理。 |
(二) 科技并购与非科技类并购的参与者分布结构比较分析 |
(三) 国内科技并购与海外科技并购的参与者分布结构比较分析 |
1. 财务投资者对国内外科技项目皆具有明显偏好。 |
2. 财务投资者对国内科技项目的倾向性更高。 |
3. 战略投资者于海外科技并购中的占比更高。 |
4. 国内外的非科技类并购皆以战略投资者为主要买家。 |
(四) 并购买方与并购卖方的参与者分布结构比较分析 |
1. 国内科技并购的主要买家和卖家皆是财务投资者。 |
2. 两类投资者在国内科技并购上的买卖力量各自基本平衡。 |
3. 国内非科技类并购的主要买家和卖家皆是战略投资者。 |
4. 两类投资者在非科技类并购上的买卖力量缺口较大, 财务投资者卖多买少, 战略投资者买多卖少。 |
(五) 并购参与者分布结构的动态变化分析 |
五参与者分布结构差异性的显着性检测 |
六研究结论 |
(6)限购背景下住房投资的发生机制及其社会后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研究问题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理论视角 |
第一节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第二节 重返行动者与实践 |
第三节 本研究的研究框架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概念辨析与界定 |
第二节 调查地点的选择 |
第三节 调查对象与方法 |
第四节 调查内容与结构 |
第四章 机会隐现 |
第一节 住房市场的重新启动 |
第二节 大城市化与市场分化 |
第三节 国家对市场的再介入 |
第四节 政策市与福利房隐现 |
第五章 机会认知 |
第一节 观念与经济行动 |
第二节 理论自觉的体现 |
第三节 社会网络的作用 |
第四节 示范效应的发挥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资源涌现 |
第一节 制度性的口子与漏洞 |
第二节 开发商的排斥与笼络 |
第三节 金融机构的增援机制 |
第四节 中介公司的特殊功能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行动策略 |
第一节 家庭内资源动员 |
第二节 家庭外资源动员 |
第三节 利益主体的博弈 |
第四节 利益共同体生成 |
第八章 行为结果 |
第一节 市场与阶层的再生产 |
第二节 市场与社会风险积聚 |
第三节 矛盾心态与深层困境 |
第九章 结论与思考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思考 |
一、住房投资之中国特色 |
二、住房市场秩序的转型 |
三、住房保障之如何可能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主要访谈对象简介 |
附录二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中央控制下的地方自主 ——以L市对小钢铁政策的执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分析方法 |
1.4.2 访谈法 |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
2 中央控制与地方自主的理论基础 |
2.1 中央控制论 |
2.2 地方自主论 |
3 中央的小钢铁政策的历史演进过程(1978-2015) |
3.1 八十年代(1978-1990)中央的小钢铁政策 |
3.1.1 小钢铁政策目标 |
3.1.2 小钢铁政策的主要内容 |
3.1.3 八十年代中央小钢铁政策制度化不足现状分析 |
3.2 九十年代(1991-2000)中央的小钢铁政策 |
3.2.1 小钢铁政策目标 |
3.2.2 小钢铁政策主要内容 |
3.2.3 九十年代中央小钢铁政策制度化不足现状分析 |
3.3 2000 年以来中央的小钢铁政策 |
3.3.1 小钢铁政策目标 |
3.3.2 小钢铁政策主要内容 |
3.3.3 2000 年以来中央小钢铁政策制度化不足现状分析 |
3.4 小结 |
4 地方政府在不同时期对小钢铁政策的回应--以L市为例 |
4.1 L市小钢铁行业的发展历程 |
4.2 八十年代L市的小钢铁政策执行分析 |
4.2.1 关于地方政府在小钢铁企业兴起过程中的作用的访谈 |
4.2.2 关于八十年代L市政府执行小钢铁政策的访谈 |
4.2.3 小结 |
4.3 九十年代L市的小钢铁政策执行分析 |
4.3.1 关于中央小钢铁政策变化的访谈 |
4.3.2 关于地方政府回应中央的限制“投资热”政策的访谈 |
4.3.3 关于L市地方政府如何保护小钢铁行业的访谈 |
4.3.4 小结 |
4.4 2000 年以来L市的小钢铁政策执行分析 |
4.4.1 关于2000年以来L市小钢铁行业发展状况的访谈 |
4.4.2 关于2000年以来地方政府执行小钢铁政策的访谈 |
4.4.3 关于人民对中央与地方政府看法的访谈 |
4.4.4 小结 |
5 结论与进一步讨论 |
5.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5.2 对既有文献的推进 |
5.2.1 引入制度化机制 |
5.2.2 支持适当的地方自主 |
5.3 本文的进一步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关于L市小钢铁政策执行的访谈提纲 |
致谢 |
在读硕士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就 |
(8)社会嵌入与企业发展 ——对进驻蒙古国中国资源开发企业的实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文献述评 |
一、蒙古国社会转型的研究 |
二、中蒙经贸合作的相关研究 |
三、社会嵌入与企业发展 |
第三节 关键概念界定 |
一、制度嵌入 |
二、文化嵌入 |
三、低度嵌入 |
四、企业发展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资料收集方法 |
二、资料分析方法 |
第五节 调查点介绍 |
一、地理与气候 |
二、历史与人文 |
三、人口与社会 |
第二章 蒙古国社会转型与中资企业的进驻 |
第一节 蒙古国现代社会转型 |
一、民主议会制:蒙古国多党制政治体制的建立 |
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蒙古国经济转型 |
第二节 蒙古国"矿业兴国"战略和中资企业的投资热 |
一、"矿业兴国"战略和"第三邻国"外交政策 |
二、"一带一路"战略与中资企业的"投资热" |
第三节 中资企业社团组织的建立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三章 中资企业的低度嵌入与发展困境 |
第一节 全球经济的萎缩与中国过剩产能的消解 |
一、昙花一现:中国煤炭企业的短期繁荣 |
二、房地产的衰落与中国铁矿企业的压缩性经营 |
三、中国市场"产能过剩"现象的制约 |
第二节 蒙古国多变的政策环境与对外资企业的过度介入 |
一、加拿大BG公司事件:投资政策多变的起因 |
二、投资环境的不稳定与中资企业的无所适从 |
三、技术监督局:对外资企业的过度介入 |
四、权威环保法的出台与环境政策的严格化 |
第三节 蒙古国多方社会组织的干涉 |
一、"牧民代表大会":权威地方合法性组织 |
二、"绿党"拦路事件的发生 |
三、"蓝色蒙古"非政府组织的阻拦 |
四、蒙古国资源民族主义的兴起与民族企业的扩大 |
第四节 从盈利到坚守:中资企业的目标转换与生存困境 |
一、保持市值:中国上市公司的压力型经营 |
二、"讲关系、走捷径":中资企业的弊病 |
第五节 小结 |
第四章 中资企业的制度嵌入与规模化经营 |
第一节 X公司"轻车熟路"式经营与适应性发展 |
一、中蒙合资与"稳定性合同" |
二、专业团队"循规蹈矩"式的规范化生产 |
三、绿色发展理念与"花园式工厂"的建立 |
四、水源勘探与节水工程的启动 |
第二节 A公司"入乡随俗"与"顺势而为"的生存策略 |
一、入乡随俗与依法经营 |
二、便捷的资金疏通与顺势而为 |
第三节 中国石油企业的"高生产"与"高风险" |
一、石油企业的专业化勘探与高效益生产 |
二、小市场的"高风险"投入 |
三、D公司的合同纠纷与环境问题的处理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五章 中资企业的文化嵌入与适应性发展 |
第一节 劳工属地化:从"牧民"到"产业工人" |
第二节 社会回馈:中资企业文化嵌入的策略 |
一、A公司灾区重建中的捐助 |
二、X公司和Z公司的公共事业建设 |
第三节 非正式生态补偿的实施 |
一、赞助费:给予牧民的资金补助 |
二、M苏木污水处理设施的建立与饮水问题的解决 |
第四节 中资企业对民俗活动的参与 |
一、参与和捐助那达慕 |
二、X公司的祭敖包活动 |
第五节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社会嵌入与在蒙中资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
第二节 扩展讨论: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与企业发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资本烧热葡萄酒庄(论文提纲范文)
酒庄酒投资热潮 |
海外投资求双赢 |
风险与问题并存 |
跨国收购悠着点 |
(10)文化生态的衍变与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三、研究内容、基本观点与主要方法 第一章 中国动画的学步与发展(1926—1949) |
第一节 相对“自在”的早期电影生态 |
一、政治动荡中的文化自在 |
二、相对纯粹商业语境下的商业电影实践 |
第二节 动画电影的本土化 |
一、“动画开山尊万氏”:“拿来主义”的模仿阶段 |
二、“抗日宣传立奇功”:动画电影本土化的第一步 |
第三节 《铁扇公主》:商业美学的先行者 |
一、商业美学的成功起步 |
二、跨越时代的“动画真经” 第二章 民族化动画的别样辉煌(1949—1966…1978) |
第一节 高度“自为”的文化生态 |
一、电影国有化与“事业动画”的发展 |
二、“单位”里的艺术家 |
三、社会主义文艺观的确立与影响 |
第二节 美术片:民族化的别样辉煌 |
一、“美术片”的起步与探索发展 |
二、“文变染乎世情”的动画电影创作 |
三、民族化的成功启示 第三章 中国学派的固守与式微(1979—1994) |
第一节 中国电影的变革与突围 |
一、文化转型中的电影变革 |
二、理论改革引领实践创新 |
三、电影体制的现代建设 |
第二节 美术片的文化守成 |
一、温水里的青蛙:体制变革中的美术片 |
二、文化守成带来的“异养”匮乏 |
第三节 《天书奇谭》:民族动画现代化的“盗火者” |
一、锐意翻新的剧作典范 |
二、讽刺与狂欢的动画情趣 |
三、民族性的现代表达 第四章 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化进程(1995—2010) |
第一节 与狼共舞: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影 |
一、电影全球化“门开一隙” |
二、从“以小搏大”到“守护文化版图” |
三、电影政策:平台与助推器 |
第二节 围栏下中国动画电影的成长 |
一、《宝莲灯》:好莱坞动画大片启蒙下的产业化尝试 |
二、政策给力:助推中国动画电影厚积薄发 |
三、新世纪动画电影:方兴未艾泥沙俱下 |
第三节 围栏里的“领头羊”:《喜羊羊与灰太狼》大电影系列 |
一、原创的动力 |
二、营销至上打造品牌 |
三、稳健的产业链延伸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
四、“投资热”的背后与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页岩油革命的媒介报道框架研究 ——以《纽约时报》和《人民日报》为例[D]. 段飞利.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3)
- [2]海南区域形象的媒介呈现研究 ——以《人民日报》为例[D]. 鲁力. 海南大学, 2020(02)
- [3]互联网时代电影消费价值研究[D]. 刘瑞祥. 山东大学, 2020(10)
- [4]初中生家庭校外教育投资问题研究 ——基于黑龙江省H市三所学校的调研[D]. 闫雪.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5]我国科技并购参与者的分布结构分析[J]. 胡文伟,李湛,孙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5)
- [6]限购背景下住房投资的发生机制及其社会后果研究[D]. 施旖旎. 南京大学, 2018(12)
- [7]中央控制下的地方自主 ——以L市对小钢铁政策的执行为例[D]. 张品. 山东农业大学, 2017(09)
- [8]社会嵌入与企业发展 ——对进驻蒙古国中国资源开发企业的实地研究[D]. 刘红霞. 中央民族大学, 2017(08)
- [9]资本烧热葡萄酒庄[J]. 崔丹,李洁,衣大鹏. 中国市场, 2011(17)
- [10]文化生态的衍变与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研究[D]. 周晨. 苏州大学,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