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公共道德教育深入人心

瑞士公共道德教育深入人心

一、瑞士公德教育深入人心(论文文献综述)

谭建琼[1](2021)在《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农民道德形象研究》文中认为

李萍萍[2](2021)在《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功能发挥的实践路径研究 ——以四川省W市三所小学校为例》文中提出

李想[3](2021)在《学龄前儿童家庭品德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张文杰[4](2021)在《邓小平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指出邓小平德育思想作为邓小平理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邓小平对我国德育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主要回答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什么是德育、如何开展德育”这一重大课题,为新时期党的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邓小平从社会宏观和国家战略的角度,对我国德育的基本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和具体阐述,提出并形成极具系统性、开放性、包容性的大德育思想,其理论渊源、主客观条件、历史流变、主要内容、思想特质、方法论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理论与实践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本文通过对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发展历程追根溯源,探索其生成条件,从整体上梳理发展的历史脉络,领悟德育思想的精神要义和科学内容,总结德育实践的基本经验,重在研究其对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事业的当代价值。本研究从邓小平德育思想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寻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动力,不论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抑或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建设,都有独特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以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理论渊源和主客观条件为研究基点,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以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梳理其发展的脉络走向,总结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提炼其基本特质和方法论特色,重新审视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七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选题依据、理论价值、现实意义、相关概念的界定和阐释、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重难点以及创新之处等。在国内外研究综述上,从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立论基础、主要内容、发展历程、基本特征、价值意义、工作方法等方面作出相关研究现状的分析和解读,剖判目前关于邓小平德育思想研究的不足和空白,明确邓小平德育思想可以深入研究的方向。第二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理论渊源。本章通过阐述邓小平德育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德育思想、中国传统德育思想之间的关系,以及与西方古希腊先哲的德育思想、中世纪德育思想和近代资本主义德育思想的关联,阐明邓小平德育思想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第三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主客观条件。本章通过反思苏东剧变思想文化根源,应对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德育经验教训,阐释邓小平德育思想形成的客观条件。同时指出邓小平德育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包括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民情怀、追求实效的工作作风、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面向未来的远见卓识,阐明邓小平德育思想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第四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历史流变。本章是在对国内关于邓小平德育思想发展阶段梳理的基础上,根据邓小平德育思想发展的全过程和德育的基本规律,重新探析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历史流变,包括邓小平德育思想的萌芽、酝酿、发展、成熟四个阶段。第五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科学内涵。本章涵盖了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目标、价值维度、政治保证以及其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阐释邓小平德育思想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第六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和方法论特色。本章以第三、四、五章为基础,归纳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是继承性与创新性的协调统一、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协调统一、政治性与思想性的协调统一、理论性与应用性的协调统一,进一步剖析并概括出邓小平德育思想中可以借鉴的德育方法,即说服教育与示范教育相结合、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第七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本章重在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事业具有独特的当代价值,涵盖了以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为根本、倡导物质利益与革命精神相结合、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理念的实用价值;打破两种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壁垒、汲取人类德育文明的优秀成果、抵御各种腐朽文化思想侵蚀的交往价值;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德育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思想保证、德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协调统一的实践价值;德育与自由相结合、与人的解放相结合、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以及与劳动相结合的人文价值;德育的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关照、社会主义聚焦的情感价值。

苏玉婷[5](2021)在《新时代主旋律电影德育功能研究》文中指出一切艺术中电影是最重要的和最大众化的艺术,是最能满足和表现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艺术形式之一。在当今时代发展的浪潮中,经济的平稳运行和大众传媒的普及化促使着人民对精神生活追求的不断提高,而主旋律电影在其发展过程中历经蜕变,成为了新时代发展势头迅猛且愈发获得人民喜爱的电影类型之一。新时代主旋律电影在繁荣我国文化市场和文艺作品的同时,始终发挥着其作为主旋律电影的教育功能,尤其对于人民群众的道德教育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研究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的德育功能,要厘清概念维度,筑牢思想根基。新时代主旋律电影有着崭新的内涵和特征,开宗明义,厘清新时代主旋律电影和德育功能的内涵是十分必要的。新时代主旋律电影发挥德育功能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中西方的艺术教育思想、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以及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中都能够找到理论溯源和思想遵循。认真审视和科学梳理这些思想理论是界定研究对象内容构成的理论基础和先决条件。研究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的德育功能,要探究内容构成,甄别现实困境。新时代主旋律电影内含一定价值的德育功能,包括社会层面和个体层面两个部分,并始终坚持着主旋律电影创作的目标旨归,在多维复杂的孕育环境中不断发挥着德育功能。从现实角度看,目前我国主旋律电影德育功能的发挥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还存在着内容表现失准、发挥力度有限、德育功能失向等问题,必须从国家、社会、电影本身和人民群众这个德育主体等方面多维度探寻原因,才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因此新时代要充分彰显主旋律电影作为文化宣教手段的道德教育功能,就要坚定主旋律电影的社会主义方向指引,完善和改进主旋律电影现有的创作模式和艺术表现手法,加强德育主体的受众素养,通过各方的协同配合,结合时代发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新时代主旋律电影要坚持始终扎根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以其内在的德育功能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进程。

杨修平[6](2021)在《立德树人视角下的当代西方德育考察及其启示》文中研究表明当代西方道德教育在个人主义与国家主义、理想诉求与现实需求的碰撞磨合中走过了跌宕起伏的百年演进历程,其中渗透的德育理论呈现出五大主要特征:德育理念聚焦主体能动性、道德相对主义深入人心、道德形式主义渐趋衰落、德育理论走向科际整合、德育过程重视能力培养。西方德育的百年主题演进及其理论特征对新时代我国教育工作者审视"立德树人"的演进历程、透析"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界定"德育目标"的内容要素和坚守"德育评价"的本质属性具有多维启示意义。

尚明瑞[7](202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在旷日持久的国际人才竞争中,谁赢得了青年,就赢得了未来和希望。如何在西方中心主义甚嚣尘上的背景下,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逐渐成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不可回避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社会普遍关注的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借助现代集成创新的思想、理论、方法,从历史足迹中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可能,从时代境遇中考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现实之需,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框架体系,按照“施教”与“受教”并存的逻辑理路,从七个方面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路径与保障措施。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可能性、具象性和目标性提供了理论支撑;贝塔朗菲的系统论、马可·伊恩斯蒂的集成创新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兼容并蓄思想以及教育学中的整体性教育理论等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集成创新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就,日渐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元素,为今后的进一步集成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诸如,基础理论支撑度不强、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共识度不高、内容的“碎片化”、方法的协同性差等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内在动力。如同芯片集成一样,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诸多构成要素实现优化组合集成创新需要一个集成母版。“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背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脚踏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面向教育发展的美好未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集成创新最理想的集成载体。在此基础上,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过程和受教过程的逻辑进路,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框架体系。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全部要素,是集成创新的内容,涵盖了目标体系的集成创新、任务体系的集成创新、学科体系的集成创新、课程体系的集成创新、教学体系的集成创新、教学评价体系的集成创新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如何实现,就是要在继承创新的基础上,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倡导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的大思政、建立马克思主义大学科、依托现代信息化大数据、构建全国性思想政治教育大平台、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大环境、培育反映铸魂育人规律的大成果、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大目标。同时,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还需要有良好的保障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坚强领导,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在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中的关键作用。要进一步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不断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的动力。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监督管理水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尝试性地把物理学科的“集成”概念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对“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概念做出理论界定,并进行了系统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的专业学术范畴,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空间,对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价值和实践意义。

王则晖[8](2021)在《道德冷漠的生成及教育引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到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一个时代的巨变必然外在地推动人们思想道德品质的内在嬗变,同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时代的难题。社会中频频出现的道德冷漠现象冲击着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挑战着学校的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明建设道路上绕不过的一道坎。道德冷漠是人性的一面。在行为上表现为道德主体面对道德“急需”时的麻木,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关系异化的表现。人的思想道德品性是在实践中对规定性的超越,它建立在个体生理基础、心理活动、客观环境和社会关系四种因素上。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道德现象,涵养思想道德品质。道德意识是道德行为的认识基础,通过观念的辩证运动逐渐形成系统的思想道德观念,并外化为现实的道德行为,在内外互动和道德反思中逐渐建构起道德人格,完成道德自我实现。这种有意识的自我反思、自我建构往往依循着一定标准或模式。通过对不同流派的道德哲学主张分析我们认为,道德冷漠与我们的社会通行道德价值标准是根本对立的,其本质是一种“恶”的道德情感。道德冷漠的演变过程包括个体冷漠和群体冷漠的生成,是从个人的思想道德观念逐渐蔓延至群体的。道德冷漠的个体演变过程包括道德认知的混乱、道德情感的扭曲、道德意志的弱化和道德信念的缺失四个阶段。当个体变得“冷漠”后,又会经历认同、传染、意见领袖的出现和极化四个环节而转化为群体性的道德冷漠。道德冷漠的类别和特征包括无思性、去角色化、溺于本能和去个体化四点。道德冷漠的成因是多样的。基于道德理性进行分析,道德冷漠的成因在于进行价值判断时目的和手段的失衡、个体德福一致信仰的缺失、以及个人善和公共善的冲突三点;基于道德心理进行分析,道德冷漠中有着习得性无助、鸟笼框架、责任分散、破窗效应和沉默螺旋效应这五种常见的心理陷阱的影子;基于道德交往进行分析,道德冷漠的成因包括对传统道德实践哲学的错误理解、陌生人社会导致的道德疏离、网络社会导致的角色淡化和多元价值观导致的道德共识消解四点。道德冷漠的消解应由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和个人三种主体共同努力。包括家庭思想道德教育对个体关怀品质的培养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道德规范的意识培养两点;社会各道德主体强化主体自觉、健全道德奖惩机制以及健全思想道德评价机制三点;思想道德主体要从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和强化道德担当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黄璟泽[9](2020)在《西安市民社会公德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任务,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持续践行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和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做一个好公民。这不仅仅是因为社会公德水平的高低,影响着社会秩序、社会风气、社会凝聚力,还影响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正常秩序的维护和社会的高效运转都需要良好社会公德的保证。基于此,本文首先以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环境论的思想,特别是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探究西安市民的社会公德现状;其次,从西安市民社会公德的现状分析,论述当前影响西安市民社会公德存在的挑战,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实际,提出西安市民社会公德建设的对策。本文的主要观点:第一,社会公德失范,影响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影响城市文明创建;影响现代强国步伐;不利于国家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的建设。第二,形成当前现状的原因主要在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而入侵的西方外来文化思潮、当前东西发展不平衡,西安市民整体收入水平较低、治理和监管体系不完善,以及伴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爆炸式涌现,网民、网站和自媒体轻视道德底线,使得现实公共生活和网络公共生活道德堪忧。第三,根据现状和成因分析,提出相对应的对策,主要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提出开展并深化科学道德教育工作,加强监督机制和惩处机制建设,改善物质生活水平,增加市民收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健全城市管理及设施体系建设等途径提升西安市民社会公德建设。

秦晶晶[10](2020)在《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社会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将来要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少年儿童的价值观是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存在深远的影响,因此这一时期的少年儿童价值观教育的探索研究有了现实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价值观教育的培育工作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党中央在继2018年12月8日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后,又于2019年3月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讲话并提出“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1)的理念和主张。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习总书记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的重要政治判断,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3)的重要指示精神,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指示显示了新时代的一个迫切需求—新时代需要有责任有担当的中华少年!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变革给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带来巨大的影响,少年儿童是将来承担民族复兴大任的后备力量,目前我国少年儿童价值观整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呈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但由于多元文化的进入,少年儿童受生理和心理发育阶段的影响,其价值观的多元性倾向也比较明显,价值行为中仍存在一些偏差的行为表现,价值观培育工作还有一定程度的不足,有可改良和优化的空间。本研究以新时代少年儿童为研究对象,运用实证分析中的问卷调查法对新时代少年儿童的价值观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调研分析,从实证角度揭示了新时代背景下少年儿童价值观的整体特征,并结合理论研究分析了影响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的个体、家庭、学校、社会因素,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教育的完善和探索。本文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六个部分展开:论文的导论部分阐明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理论实践意义,系统梳理了价值观与价值观教育相关的学术研究,对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归纳总结了本次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论文的第一章节分析了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的基本理论:价值、价值观和价值观念。还对少年儿童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概念的界定,划定了论文研究对象的年龄范围为六至十八周岁。论文的第二章节是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及思想资源。阐释了相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的主客体关系理论、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人的本质与需要理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并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来源,加强对现代西方价值观念的甄别和借鉴,为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教育的完善和探索提供理论支撑。论文的第三章节是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现状调研分析。首先介绍了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现状的调研程序:问卷设计原则、问卷内容设计和问卷调研的实施和开展。其中问卷内容设计是实证问卷调查中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环节,本次问卷内容的设计根据少年儿童的需要以及问卷调查内容的逻辑性,从经济价值观、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人生价值观、文化价值观、人际价值观和生命价值观这七个维度进行规划;然后根据这七个维度再细化为17个层次设计题目,每个层次有若干题目相对应设计保证了问卷调研的全面性和针对性。章节的第二部分展示了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现状的调研结果:从调研数据来看,新时代少年儿童经济价值观趋向理性;政治价值观主流且积极肯定;道德价值观认知积极准确但实践存在偏差;人生价值观积极健康注重实现自我价值;文化价值观多元且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人际价值观中同伴之间价值观相对融洽,代际之间价值观仍有隔阂;生命价值观中整体态势良好但存在漠视生命的行为。在对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进行了横向调研后,章节的第三部分对少年儿童价值观的发展进行了时代的纵向比较,通过对比发现新时代少年儿童道德品质更为积极向上;学习动机整体务实明确,学习态度端正,社会责任感降低;幸福观存在向个人偏移倾向;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并重;环保优先意识逐渐增强,经济优先意识明显减退。通过对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的横向研究和纵向对比,章节第四部分对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进行了整体性分析,当下少年儿童价值观整体主流且积极向上;个体主体自我意识强烈,社会责任意识有待加强;价值观具有比较冲突性和持续发展性,但仍要看到少年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依然存在价值困惑和行为的偏差。论文的第四章节是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影响因素分析。这一章节从微观层面的个体因素、中观层面的家庭和学校因素、宏观层面的社会因素这三个层面四个因素分析了对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的影响。在个体影响因素方面,少年儿童由于生理与心理发展之间的不平衡导致二者之间呈现出矛盾性的特点,家庭因素方面,家庭结构、家庭教育职能、家庭情感需求、家庭教育方式、家长行为的榜样示范都对少年儿童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学校因素方面,影响因素主要有价值观教育与知识教育比重失衡,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可待优化、教育模式的单一被动。从社会因素来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都会制约或影响少年儿童价值观及价值行为。论文的第五章节是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教育的完善与探索。本章节第一部分先关注了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教育中的有机结合点,第二部分着重于提升少年儿童价值观教育的理论魅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教育、人格与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融入其中并兼具时代性和实践性特点,同时加强生命价值认知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第三部分是营造良好的家庭价值观教育环境,主要从提升家长素养,树立正确成才观和增强了解,促进亲子情感交流这两方面进行。第四部分为增强学校价值观教育的教化力:具体举措为学校价值观教育应落实“全程育人、全科育人”;教师应真“情”关爱,增强少年儿童对价值理念的情感认同;健全学校价值观教育评价;基于建构主义的价值观教育教学方式创新;少年儿童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多管齐下”与载体优化。第五部分是宏观层面社会价值观教育环境的优化,从以下方面进行: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环境;提升大众传媒信息的公信力和增强网络价值观教育的整合和监管。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背景下,如何根据少年儿童价值观的现状对其影响因素展开科学系统地分析,并针对少年儿童价值观现存的问题探索完善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这是一个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新时代应加强对少年儿童的价值观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将其培养成为合格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二、瑞士公德教育深入人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瑞士公德教育深入人心(论文提纲范文)

(4)邓小平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价值
        1.2.2 现实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和阐释
        1.3.1 德育
        1.3.2 德育与德育工作
        1.3.3 邓小平德育思想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4.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4.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重点和难点
        1.6.1 研究重点
        1.6.2 研究难点
    1.7 创新之处
第二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理论渊源
    2.1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德育思想的继承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德育思想
        2.1.2 列宁的德育思想
        2.1.3 毛泽东的德育思想
    2.2 对中国传统儒家德育思想的继承
        2.2.1 先秦儒家的德育思想
        2.2.2 后世儒家的德育思想
    2.3 对西方德育思想的扬弃
        2.3.1 古希腊先哲的德育思想
        2.3.2 中世纪德育思想
        2.3.3 近代资本主义德育思想
    2.4 小结
第三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生成条件
    3.1 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客观条件
        3.1.1 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德育经验教训的总结
        3.1.2 对苏东剧变思想文化根源的反思
        3.1.3 对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应对
    3.2 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主观条件
        3.2.1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3.2.2 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民情怀
        3.2.3 追求实效的工作作风
        3.2.4 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
        3.2.5 面向未来的远见
    3.3 小结
第四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历史流变
    4.1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萌芽(1975 年-1978 年)
        4.1.1 对教育科学文化领域的整顿
        4.1.2 对德育的拨乱反正
        4.1.3 打破教育战线上“左”倾思想禁锢
    4.2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酝酿(1978 年-1987 年)
        4.2.1 德育工作的新起点
        4.2.2 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方向的确立
        4.2.3 德育工作的精神文明向度
        4.2.4 基层德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4.3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发展(1987 年-1992 年)
        4.3.1 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关联的再反思
        4.3.2 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方向的再强化
        4.3.3 党性教育的德育之途
    4.4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成熟(1992 年-1997 年)
        4.4.1 德育评价论
        4.4.2 德育效用论
        4.4.3 德才兼备论
        4.4.4 德育功能论
    4.5 小结
第五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内容架构
    5.1 “四有”新人的德育目标
        5.1.1 理想信念教育
        5.1.2 基本道德规范的自律教育
        5.1.3 科学文化知识教育
        5.1.4 遵纪守法的他律教育
    5.2 “三个面向”的德育价值维度
        5.2.1 面向“现代化”的传统价值
        5.2.2 面向“世界”的民族价值
        5.2.3 面向“未来”的现实价值
    5.3 德育的文明之基
        5.3.1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是德育的现实基础
        5.3.2 德育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精神动力
        5.3.3 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5.3.4 德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协调共生性
    5.4 德育的政治保证
        5.4.1 社会主义道路是德育的政治方向
        5.4.2 无产阶级专政是德育的制度保障
        5.4.3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德育的组织保证
    5.5 小结
第六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及方法论特色
    6.1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
        6.1.1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
        6.1.2 继承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
        6.1.3 政治性与思想性的辩证统一
        6.1.4 理论性与应用性的辩证统一
    6.2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方法论特色
        6.2.1 说服教育与示范教育相结合
        6.2.2 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
        6.2.3 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
        6.2.4 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6.3 小结
第七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7.1 “求用尚效、聚焦民心”为依据的实用价值
        7.1.1 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为根本
        7.1.2 倡导物质利益与革命精神相结合
        7.1.3 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理念
    7.2 “对话沟通、和而不同”为意旨的交往价值
        7.2.1 打破两种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壁垒
        7.2.2 汲取人类德育文明的优秀成果
        7.2.3 抵御各种腐朽文化思想的侵蚀
    7.3 “崇实尚行、与时俱进”为要旨的实践价值
        7.3.1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7.3.2 德育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思想保证
        7.3.3 德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协调统一
    7.4 “求知求做、德文合一”为判据的人文价值
        7.4.1 德育与自由相结合
        7.4.2 德育与人的解放相结合
        7.4.3 德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
        7.4.4 德育与劳动相结合
    7.5 “薪火相传、形上诉求”为旨意的情感价值
        7.5.1 德育的爱国主义情怀
        7.5.2 德育的集体主义观照
        7.5.3 德育的社会主义聚焦
    7.6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新时代主旋律电影德育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评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的德育功能概述
    一、相关内涵概述
        (一)主旋律电影的内涵
        (二)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的内涵
        (三)德育功能的内涵
    二、我国主旋律电影的嬗变过程
        (一)初现端倪:主旋律电影的萌芽时期(1930-1949)
        (二)崭露锋芒:主旋律电影的初创时期(1949-1966)
        (三)另类表现:主旋律电影的特殊时期(1966-1976)
        (四)不断探索:主旋律电影的发展时期(1976-2012)
        (五)崭新局面:主旋律电影的繁荣时期(2012-至今)
    三、新时代主旋律电影发挥德育功能的必要性
        (一)是契合“电影育人”理念的应然之举
        (二)是推进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是加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有力举措
        (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手段
第二章 主旋律电影德育功能的理论溯源和思想遵循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文艺功能和价值的论述
        (二)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的发展
    二、中西方的艺术育德思想
        (一)中国文化中的艺术育德思想
        (二)西方文化中的艺术育德思想
        (三)与研究有关的其他学科理论
    三、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
        (一)文艺是一个时代的风貌
        (二)不断提高文艺作品的质量
        (三)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
        (四)坚持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本质
        (五)坚持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
    四、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相关论述
        (一)毛泽东的文艺育德思想
        (二)邓小平的文艺育德思想
        (三)江泽民的文艺育德思想
        (四)胡锦涛的文艺育德思想
第三章 新时代主旋律电影德育功能的主要构成
    一、新时代主旋律电影德育功能的目标指向
        (一)举旗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
        (二)聚民心: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体意识
        (三)育新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四)兴文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五)展形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
    二、新时代主旋律电影德育功能的孕育环境
        (一)政治: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
        (二)经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文化:电影市场的空前繁荣
        (四)社会:道德建设的根本要求
        (五)网络:新媒体持续推动发酵
        (六)国际:国外电影的双重影响
    三、主旋律电影在社会层面的德育功能
        (一)形成、宣传和强化政治意识与行为
        (二)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保驾护航”
        (三)传承和践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四)促进良好生态思想和行为的养成
    四、主旋律电影在个体层面的德育功能
        (一)爱国主义教育功能
        (二)集体主义教育功能
        (三)理想信念教育功能
        (四)民主法治教育功能
        (五)社会公德教育功能
        (六)职业道德教育功能
        (七)家庭美德教育功能
        (八)个人品德教育功能
第四章 新时代发挥主旋律电影德育功能的现实考察
    一、新时代主旋律电影德育功能发挥的成效
        (一)形成“电影育人”的德育方法
        (二)促进文艺作品德育内容的丰富
        (三)推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进程
        (四)提升全民族文化自觉自信意识
    二、新时代主旋律电影德育功能发挥的不足
        (一)内容表述失准
        (二)发挥力度有限
        (三)德育功能失向
    三、新时代主旋律电影德育功能发挥不足的原因
        (一)多元文化不断冲击
        (二)电影资本持续异化
        (三)艺术创作欠缺共情
        (四)德育对象接受阻滞
        (五)多方合力影响较弱
第五章 提升新时代主旋律电影德育功能的实施路径
    一、思想育德:保证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的发展方向
        (一)坚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
        (二)坚持“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
        (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发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二、艺术育德:增强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的情感共鸣
        (一)题材多样化——发掘德育的多维视角
        (二)内容层次化——满足德育的受众差异
        (三)形式丰富化——注重受众的现实需求
        (四)载体多元化——立足融媒体时代发展
    三、主体育德:彰显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的受众素养
        (一)增强文化自信的定力
        (二)完善科学观影的认知
        (三)提升电影审美的水平
        (四)促进媒介素养的形成
    四、联动育德:打造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场域
        (一)国家层面:不断优化创作环境
        (二)社会层面:着力扩大德育影响
        (三)学校层面:充分结合教育教学
        (四)家庭层面:自觉融入家风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立德树人视角下的当代西方德育考察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代西方德育的主题演进
    (一)欧美新教育运动时期的新道德教育
    (二)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国家主义教育
    (三)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个人主义教育
    (四)20世纪八十年代后的复兴品格教育
二、当代西方德育的理论特征
    (一)反对道德灌输,突出德育的主体能动性
    (二)关注理智发展,强调道德认知能力培养
    (三)倡导多元标准,道德相对主义深入人心
    (四)扬弃概念分析,道德形式主义渐趋衰落
    (五)打破学科藩篱,德育理论走向科际整合
三、当代西方德育的启示意义
    (一)重视对“立德树人”演进历程的回溯
        1.“立德树人”命题的创生。
        2.“立德树人”命题的发展。
        3.“立德树人”命题的深化。
    (二)重视对“立德树人”时代内涵的透析
        1.“立德”与“树人”的关系。
        2.我国教育要“树什么人”。
        3.我国教育要“立什么德”。
    (三)重视对“德育目标”内容要素的界定
        1.思想教育目标的内容要点。
        2.政治教育目标的内容要点。
        3.法纪教育目标的内容要点。
        4.道德教育目标的内容要点。
    (四)重视对“德育评价”本质属性的坚守
        1.德育目标与德育评价。
        2.德育内容与德育评价。
        3.德育过程与德育评价。
        4.德育方法与德育评价。
        5.德育功能与德育评价。

(7)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的由来
        (二)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核心概念与主要内容
        (一)论文研究的核心概念
        (二)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五、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思想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
        (一)关于人的本质学说
        (二)关于社会发展学说
        (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二、贝塔朗菲的系统论思想
        (一)世界的系统性构成
        (二)系统的功能和要素构成
        (三)系统论思想的启迪
    三、马可﹒伊恩斯蒂的技术集成理论
        (一)关于“技术集成”概念的提出
        (二)集成创新理论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模式
        (三)集成创新理论的启示
    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兼容并蓄思想
        (一)兼容并蓄的哲学传统
        (二)有容乃大的君子人格
        (三)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
        (四)兼容并蓄思想的启示
    五、教育学中的整体性教育理论
        (一)世界的整体性构成
        (二)整体性理论的形成发展
        (三)整体性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作用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历史前提
    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回顾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步探索阶段(1949年-1965年)——思政教育格局初建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曲折前进阶段(1966年-1978年)——片面强调阶级斗争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78年-1997年)——全国各地积极探索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范提高阶段(1998年-2012年)——国家层面规范协调
        (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集成创新成为可能
    二、思想政治教育成就为集成创新提供可能
        (一)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成为集成创新的基本内核
        (二)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成为集成创新的技术手段
        (三)便捷有效的教学平台成为集成创新的交互载体
        (四)不断巩固的意识形态提供集成创新的理论自信
        (五)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提供集成创新的实现路径
        (六)日趋完善的学科体系提供集成创新的专业支持
        (七)软硬件的改善为集成创新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三、思政教育基本经验为集成创新提供遵循
        (一)坚持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三)坚持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四)坚持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五)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与时俱进
        (六)坚持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现实之需
    一、基础理论不强、学科发展受限
        (一)基础理论发展不充分
        (二)学科体系架构不健全
        (三)学科的专业性不强、实操性不够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共识度不高
        (一)莫衷一是的教育理念
        (二)理念缺失所造成的影响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化较差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表述不统一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不强
    四、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协同性较差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断拓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优化成为提高吸引力需要
    五、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平台融合度不够
        (一)数字信息技术发展方兴未艾
        (二)与现代技术融合尚处在探索阶段
        (三)信息过载对主流信息的遮蔽
        (四)现代教育技术冲击传统教学优势
        (五)与现代技术高度融合成未来之需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基本框架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基本面板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母版”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鲜亮底色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领导力量
        (四)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文化根基
        (五)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价值导向
        (六)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外部条件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要素构成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内在逻辑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起点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主线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支点
        (四)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归宿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目标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目标及其作用
        (二)教育目标及其异化问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集成优化
    二、任务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任务及其作用
        (二)教育的根本任务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四)任务体系的细化明确
    三、组织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组织及其结构
        (二)教育行政管理组织的架构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组织
        (四)组织体系的创新管理
    四、学科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学科的内涵与作用
        (二)“马学科”的领航功能
        (三)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四)“马学科”的创新发展
    五、课程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课程体系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集成创新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体系集成创新
    六、教学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教学体系集成创新原则
        (二)教师队伍的培养建设
        (三)教学场域的情景构建
        (四)教学内容的取舍整合
        (五)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
        (六)教学效果的考核反馈
    七、评价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种类繁多的教育教学评价
        (二)不当评价造成的影响与危害
        (三)教育教学评价的规范与整合
第六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路径选择
    一、提升认识高度,形成从中央到地方协同发力的大格局
        (一)格局的内涵与价值
        (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大格局的内在逻辑
        (三)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的内容构成
    二、扩大育人广度,建立从理论到实践的全员育人大思政
        (一)科学认识“大思政”的意蕴与特征
        (二)认真贯彻落实十大育人体系
    三、夯实学科体系,建设马克思主义引领的社会科学体系
        (一)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
        (二)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
    四、依托现代科技,培育信息化条件下的精准育人大数据
        (一)学习信息思维转变思想观念
        (二)依托数据资源丰富内容
        (三)借助信息技术革新方法
    五、净化社会风气,营造有利于高校学生健康成长大环境
        (一)顺应时代潮流,坚定政治方向
        (二)优化社会环境,形成育人合力
        (三)开展学风校风建设,美化学校育人环境
        (四)弘扬优良家教家风,建构和谐成长环境
    六、强化使命担当,实现教育强国和自由全面发展大目标
        (一)坚定做到“两个维护”
        (二)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第七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保障体系
    一、进一步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坚强领导
        (一)百年辉煌造就中国共产党卓越的领导才能
        (二)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群众的教育和动员
        (三)中国共产党有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经验
        (四)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关键作用
        (一)保证教育者先受教育
        (二)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质
    三、进一步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
        (一)进一步加大高校经费投入,强化经费投入的育人导向
        (二)加大专项发展资金支持,改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物质装备
        (三)加大科研项目资金扶持,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水平
        (四)加大师资培养资金支持,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能力
        (五)加大红色研学资金支持,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社会认知能力
        (六)积极筹措社会资金,给予思政课教师一定的专项补贴
    四、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监督管理水平
        (一)明确管理责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监督管理水平
        (二)严抓专项检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三)深化重点督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四)强化整改责任,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
结语: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需要久久为功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连续性的施教过程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是个复杂的渐进过程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化推进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定有美好的前程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道德冷漠的生成及教育引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已有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1.4 相关概念辨析
        1.4.1 道德、不道德、非道德
        1.4.2 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评价
        1.4.3 道德冷漠的含义
    1.5 研究思路及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1.6.1 重难点
        1.6.2 创新之处
2 道德冷漠分析的人性理论基础
    2.1 人格形成理论探源
        2.1.1 心理学人格形成理论探源
        2.1.2 伦理学人格形成理论探源
        2.1.3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人格形成理论探源
        2.1.4 人的道德性:规定与超越
    2.2 道德行为初探
        2.2.1 道德行为、道德规范与道德起源
        2.2.2 行为与意识行为
        2.2.3 观念的辩证运动——品德的生成过程
    2.3 道德冷漠:一种“恶”的道德情感
        2.3.1 道德情感之“冷漠”
        2.3.2 道德评价之“恶”
3 道德冷漠的生成
    3.1 个体道德冷漠演变过程
        3.1.1 道德认知的混乱
        3.1.2 道德情感的扭曲
        3.1.3 道德意志的弱化
        3.1.4 道德信念的缺失
    3.2 群体道德冷漠的蔓延过程
        3.2.1 “冷漠”的认同
        3.2.2 “冷漠”的传染
        3.2.3 意见领袖的出现
        3.2.4 极化——群体道德冷漠的爆发
    3.3 道德冷漠的类别与特征
        3.3.1 无思性的“冷漠”
        3.3.2 去角色化的“冷漠”
        3.3.3 溺于本能的“冷漠”
        3.3.4 去个体化的“冷漠”
4 道德冷漠成因的学理透析
    4.1 道德冷漠成因:基于道德理性的分析
        4.1.1 目的与手段的失衡
        4.1.2 德福一致信仰的缺失
        4.1.3 个体善与公共善的冲突
    4.2 道德冷漠成因:基于道德心理的分析
        4.2.1 习得性无助心理下的道德冷漠
        4.2.2 责任分散心理下的道德冷漠
        4.2.3 鸟笼效应心理下的道德冷漠
        4.2.4 破窗效应心理下的道德冷漠
        4.2.5 沉默螺旋效应下的道德冷漠
    4.3 道德冷漠成因:基于道德交往的分析
        4.3.1 传统道德实践哲学的错误理解
        4.3.2 陌生人社会及其道德疏离
        4.3.3 网络社会与道德角色淡化
        4.3.4 多元价值观对道德共识的消解
5 道德冷漠的教育引导对策
    5.1 思想政治教育之于道德冷漠的化解
        5.1.1 家庭思想道德教育注重关怀品质的培养
        5.1.2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道德规范意识的教育
    5.2 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机制的完善
        5.2.1 舆论引导公民强化主体思想道德自觉
        5.2.2 政府要健全道德奖惩机制
        5.2.3 社会要健全思想道德行为评价机制
    5.3 思想道德主体强化自我修养
        5.3.1 坚定理想信念
        5.3.2 厚植家国情怀
        5.3.3 强化道德担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西安市民社会公德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和理论支撑
    2.1 相关概念
        2.1.1 私德
        2.1.2 道德
        2.1.3 私德与社会公德
    2.2 相关理论支撑
        2.2.1 人的本质性理论
        2.2.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2.3 环境论
3 社会公德的内容及重要性
    3.1 社会公德的内容
        3.1.1 现实生活中的道德
        3.1.2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
    3.2 社会公德的重要性
        3.2.1 社会公德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
        3.2.2 社会公德是生态文明的客观要求
        3.2.3 社会公德是和谐社会的关键一环
4 西安市民社会公德调查现状
    4.1 调查对象和方法
        4.1.1 问卷设计
        4.1.2 调查对象
        4.1.3 调查及分析方法
    4.2 西安市民社会公德调查结果分析
        4.2.1 西安市民社会公德调查基本情况
        4.2.2 影响西安市民社会公德原因分析
5 西安市民社会公德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5.1 城市物质基础建设不足
        5.1.1 轻视城市发展与道德的关系
        5.1.2 城市设施和管理存在漏洞
    5.2 道德教育引导力量薄弱
    5.3 法律实施环节需再完善
        5.3.1 法律制度不完善
        5.3.2 执法纪律不严格
    5.4 社会公德环境有待改善
    5.5 市民公德意识有待提高
6 西安市民社会公德提升对策
    6.1 深化道德教育引导力量
        6.1.1 用良好家教家风涵养道德品行
        6.1.2 把立德树人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
        6.1.3 将社会教育纳入社会公德培育之中
    6.2 发挥法律制度保障作用
        6.2.1 强化法律法规保障
        6.2.2 建立奖惩监督机制
    6.3 优化社会公德环境
        6.3.1 抓好网络空间道德建设
        6.3.2 运用媒体营造良好公德环境
        6.3.3 通过榜样强化社会公德影响
    6.4 发展经济实现物质保障
    6.5 推动市民道德实践养成
7 结语
    7.1 结论
    7.2 不足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西安市民社会公德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二 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10)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评述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难点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少年儿童价值观概述
    一、价值与价值观
        (一)价值的内涵及特征
        (二)价值观与价值观念
    二、少年儿童概念的界定
        (一)自然意义上的少年儿童概念
        (二)学理意义上的少年儿童概念
        (三)法律意义上的少年儿童概念
        (四)本文研究意义上少年儿童概念的确定
    三、少年儿童的价值观
        (一)少年儿童价值观的历史时代性
        (二)少年儿童的价值目标与价值评价
第二章 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及思想资源
    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为基础
        (一)主体与客体关系的理论
        (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三)人的本质与需要理论
    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三、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来源
    四、对现代西方价值观念的甄别和借鉴
第三章 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现状调研分析
    一、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现状调研程序
        (一)问卷设计的原则
        (二)问卷内容的设计
        (三)问卷调研的实施和开展
    二、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现状调研结果
        (一)经济价值观趋向理性独立
        (二)政治价值观主流端正,政治参与意识积极主动
        (三)道德价值观认知积极准确但实践存在偏差
        (四)人生价值观积极健康注重实现自我价值
        (五)文化价值观多元且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六)人际价值观中同伴关系相对融洽,代际关系仍有隔阂
        (七)生命价值观中整体态势良好,但存在漠视生命的行为
    三、少年儿童价值观的纵向变迁
        (一)道德品质更为积极向上
        (二)学习动机整体务实明确,社会责任感降低
        (三)幸福观存在向个人偏移倾向
        (四)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双赢并重
        (五)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价值判断更为明晰
    四、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现状的总体分析
        (一)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的特点
        (二)成长中的价值困惑和行为偏差
第四章 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影响因素分析
    一、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个体因素分析
        (一)少年儿童的生理特点
        (二)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
        (三)少年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二、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家庭因素分析
        (一)家庭结构和职能的转变
        (二)家庭情感关怀需求的增强
        (三)家庭教育方式改善的需要
        (四)家长行为的榜样示范
    三、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学校因素分析
        (一)知识教育与价值观教育应协同开展
        (二)价值观教育内容有待完善和优化
        (三)教育方式单一且缺乏主动性
    四、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社会因素分析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影响少年儿童价值观发展
        (二)现代化建设成就激励少年儿童价值观提高
        (三)经济全球化引起少年儿童价值观的碰撞
        (四)“互联网+”时代加速少年儿童价值观的更新
第五章 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教育的完善与探索
    一、关注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教育的有机结合点
        (一)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有机结合
        (二)内在的本质性与外在的愉悦性结合
        (三)价值理想的进步性与现实进程的曲折性结合
    二、增强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教育的理论魅力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贯穿少年儿童价值观教育全过程
        (二)少年儿童价值观教育内容应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三)少年儿童价值观教育内容应兼具时代性和实践性特点
        (四)少年儿童价值观教育应加强生命价值观教育内容
    三、营造良好的家庭价值观教育环境
        (一)提升家长素养,树立正确成才观
        (二)增强了解,促进亲子情感交流
    四、增强学校价值观教育的教化力
        (一)价值观教育应落实“全程育人、全科育人”
        (二)真“情”关爱,增强少年儿童对价值理念的情感认同
        (三)健全学校价值观教育评价
        (四)基于建构主义的价值观教育教学方式创新
        (五)少年儿童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多管齐下”与载体优化
    五、优化社会价值观教育环境
        (一)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环境
        (二)提升大众传媒信息的公信力
        (三)增强网络价值观教育的整合和监管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现状调查问卷

四、瑞士公德教育深入人心(论文参考文献)

  • [1]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农民道德形象研究[D]. 谭建琼. 西南大学, 2021
  • [2]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功能发挥的实践路径研究 ——以四川省W市三所小学校为例[D]. 李萍萍. 西南大学, 2021
  • [3]学龄前儿童家庭品德教育研究[D]. 李想. 吉林财经大学, 2021
  • [4]邓小平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张文杰. 西北大学, 2021(11)
  • [5]新时代主旋律电影德育功能研究[D]. 苏玉婷. 兰州大学, 2021
  • [6]立德树人视角下的当代西方德育考察及其启示[J]. 杨修平.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6)
  • [7]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D]. 尚明瑞. 兰州大学, 2021(09)
  • [8]道德冷漠的生成及教育引导研究[D]. 王则晖. 武汉纺织大学, 2021(09)
  • [9]西安市民社会公德现状研究[D]. 黄璟泽.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10]新时代少年儿童价值观研究[D]. 秦晶晶.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1)

标签:;  ;  ;  ;  ;  

瑞士公共道德教育深入人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