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兴通讯取得BWA国际标准话语权(论文文献综述)
林婧,陈奕青[1](2021)在《国际网络安全标准化之争的中国因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标准化是实现全球互联互通以及网络空间安全治理的重要手段。随着网络安全标准化在国内与国际层面的双重推进,国际网络安全标准制定话语权逐渐成为各国竞争的对象。当前,中国已将"参与国际网络安全标准化"纳入国家战略,并实施"政府主导网络安全标准化"策略以提高参与竞争的能力。然而,中国在参与竞争的过程中仍面临着障碍:西方发达国家占据网络安全标准制定的主导地位,国际网络安全标准化机制过于依赖专家治理,以及我国在标准化进程中政府介入过多引发外界担忧。对此,中国的未来参与进路可采取措施有:推动形成国际网络安全标准化法律体系,拓展我国国际网络安全标准制定影响力的输出方式以及完善我国网络安全标准化的激励机制等。
周红芳[2](2021)在《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论》文中指出封闭导致落后,开放带来发展。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的开放性和国际科技合作已经成为各国创新战略的重要特征。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叠加冲击,大国竞合博弈愈演愈烈,国际形势充满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逆全球化从经贸领域蔓延至科技领域。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从科研人才、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体制和产业政策等方面打压中国科技发展,微观层面的开放式创新越来越受到国家层面的开放式创新制约,全球科技在开放与保护的较量中艰难前行。但是从长远来看,全球化仍将是世界经济的发展大势。跨国公司的逐利行为和数字产业的技术革新都会推动全球化向前发展。科学从本质上讲是无国界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球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等重大问题的解决需要全人类共同的智慧。随着全球化研发和生产的发展以及跨国学术研究网络的出现,科学的发展愈发是一个全球合作的过程。从我国国内创新情况看,开放水平不高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国创新能力的提升。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彰显了高层次创新和高水平开放的深度融合,是新时代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推动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抓手。但是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研究刚刚起步,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框架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以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作为研究对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思想,广泛吸收耗散结构理论、熊彼特创新理论、制度经济学和科学技术哲学等理论知识,遵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的纵贯式结构,对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进行研究,并对我国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提出对策建议。在全文中,坚持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为方法论基础,在具体研究方法上,采用了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文试图回答三个问题:①为什么要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②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是什么,有哪些创新活动?它的基本特征、体系目标、运行环境是怎样?作为最鲜明的特征,开放度该如何衡量?③如何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论文在梳理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和开放式创新理论的基础上,首先从理论的角度、历史的角度和现实的角度分析了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对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其构成要素、主要特点、建立原则、运行机制和运行环境等进行研究,初步建立了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分析框架。随后论文根据马克思对创新形式的划分,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原理,建立了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实践分析框架:生产力层面的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生产关系层面的制度创新。在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中,三大创新活动表现为:以高校、科研院所科学研究国际化为核心的科学创新、以企业研发国际化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以健全科技创新制度体系为核心的制度创新。在体系中,科学创新是基石,技术创新是关键,制度创新是保障,三者相互作用,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整体。根据以上分析框架,论文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对中国建设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历程和创新活动进行定性分析,对创新开放度进行定量研究,分析了新冠疫情下逆全球化形势对中国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影响。最后根据美国、日本、德国和以色列等主要国家建设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经验和启示,提出对策建议。论文的研究发现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开放是经济增长的外在环境。开放式创新成为研究热点,但是相对于企业层面的开放式创新,国家层面的开放式创新研究并不充分,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建设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既有理论上的重要性,也有历史和现实的必要性。第二,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是指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创新资源全球化配置建立起来的全面而开放的创新体系,这个体系由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科技和经济各部门、公共与私有机构之间相互作用,对内要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对外要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体系具有开放性、流动性、系统性和安全性等特征,有内向型开放和外向型开放两种模式。不同的经济体制和社会环境对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运行产生重大影响。第三,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可以从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三个维度进行。科学创新的主体是高校和科研院所,高校、科研院所科学研究国际化主要通过人才培养国际化、科研活动国际化、科研成果国际化实现,国家应注重对巴斯德象限的科学研究,加大对国际大科学工程的建设。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通过跨国公司建立海外研发中心、跨国并购和建立国际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实现研发国际化,根据马克思全球化理论,要注意区分研发国际化的双重影响,趋利避害。制度创新的主体是政府,政府的制度创新主要通过推动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实现。建设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要在全球实现创新资源的配置,还会受到国际规则的影响。中国应该增强国内外规则的协调性,主动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和修订,提升国际治理的能力。第四,从知识开放、技术开放、资本开放、人才开放和制度开放五个要素分析,中国的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开放水平十分有限,创新要素跨国流动水平不高,不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借鉴美国、日本等创新强国经验,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中国应从科学创新开放、技术创新开放、制度创新开放以及三大创新融合发展等方面提升创新开放度,利用全球资源提升我国的创新能力。第五,从新中国时期的巴统协议,冷战时期的瓦森纳协定,到中美贸易战,再到疫情期间中美科技领域部分脱钩,美国打压中国科技发展从未停止。新形势下中国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应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下,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化不同国别不同领域科技合作,探索更加柔性,更加灵活的合作模式,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和修改,主动引领全球治理良性变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郑志刚[3](2021)在《公司治理的觉醒与进步》文中研究指明伴随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30年来从无到有,从稚嫩到成熟的发展历程,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制度建设也从无到有,从粗放到集约。尤其是15年来,透过诸多典型企业身上发生的典型治理事件,我国公司治理制度建设和实践完善概括而言沿着三条路径展开。一是,在股权结构层面,上市公司从以往的一股独大出现股权分散的趋势。2015年,我国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平均持股比例低于标志"一票否决权"和相关控股的33.3%,我国资本市场进入分散股权时代。发生在当年的"万科股权之争"由于影响广泛,
田雨欣[4](2020)在《制度创业理论视角下移动通信行业技术标准竞争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提高与技术演进的不断发展,技术标准竞争已经不再单单以国家作为主导力量,市场与企业逐渐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获得技术标准优势地位,各企业、政府部门及其他行动者积极利用资源采取行动,配置、协调资源以改变现有制度环境,推动制度向更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方向发展。本研究首先基于Web of Scienc核心合集数据库19902019年发表于技术管理领域顶级期刊的关于移动通信行业技术标准的相关文献,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并将已有文献划分为规制理论、技术管理、产业组织和战略管理四个理论视角。经过文献梳理,本研究发现,现有相关文献大多聚焦于技术标准竞争过程中企业如何受到外部环境如政府、市场、标准委员会的影响,对于企业在标准竞争过程中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文献相对较少。制度创业视角关注行动者如何利用资源改变环境以满足自身利益,尤其适合弥补移动通信行业现有理论视角的不足。基于此,本研究采用制度创业理论视角,对中国移动通信行业TD-SCDMA与TD-LTE技术发展与标准竞争过程进行了案例研究。其次,在对中国3G技术研发背景与大唐电信面临的挑战的相关分析基础上,本研究回顾了制度创业理论的核心概念:合法性、制度创业行为和制度创业模型。通过将大唐电信公司推动TD-SCDMA成为中国3G技术标准之一所采取的制度创业行为及策略进行阶段性划分,选取了推动制度创业进程的关键事件,并参考其他学者关于制度创业的相关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制度创业三阶段模型。该模型将大唐电信的制度创业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制度创业准备阶段、制度创业能动变化阶段及制度再生阶段。进一步地,本研究通过分析4G移动通信技术标准中TD-LTE合法性确立验证了该制度创业三阶段模型。最后,上述案例分析证实了制度创业理论可以适用于分析技术标准这一特殊“制度”的产生。本研究经过案例分析与模型建立得出以下结论:(1)制度创业动因与情境影响制度创业者行为方式;(2)新制度产生是不同行动者共同推动的结果;(3)新制度不一定代表行业效率最优解,而且制度创业者也并不一定是新制度下的最大受益者。本研究结论为政府及企业在未来移动通信行业技术标准竞争提供了一定的决策参考。
王梓凝[5](2020)在《知识产权制度、诉讼风险与高新企业技术创新投资 ——以中兴通讯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十三五”是我国大力推进技术创新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转型期。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国家实现创新战略的重要微观主体,其创新水平由企业技术创新投资所决定,是企业内部、外部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高新技术本身具有复杂性,因此涉及了从企业生产、经营,到对外披露等财务管理行为的方方面面。随着国家知识型经济的兴起,知识产权相关诉讼案件急剧攀升,对高新技术企业有关的外部政策、法律研究越来越得到学界的重视。知识产权制度、诉讼风险将成为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投资必须考虑的重要外部因素。对高新技术企业而言,知识产权制度是保障企业核心资产价值、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外部条件,诉讼是保证制度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两者共同作用将影响企业最终技术创新的效率。因此,研究知识产权制度、诉讼风险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方式和路径,可以帮助企业有效的识别、控制外部风险,提高融资水平。对于促进企业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上述目的,本文首先阐述了产权理论、外部性理论、技术创新理论等基本内容,作为本文的立论基础和案例分析的理论依据,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综述,为本文接下来的研究先奠定基础。其次,本文从影响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投资的诉讼风险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我国知识产权制度执行的状况以及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面临的诉讼风险,揭示了知识产权制度诱发诉讼的可能、诉讼结果的不确定性影响企业创新的方式及原理,进而对知识产权制度、诉讼风险两大外部因素与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投资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类。以此为基础,论文接着对高新技术企业遭遇诉讼风险的原因及知识产权制度、诉讼风险、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投资,这三者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在案例部分,论文首先选取了通讯行业的龙头企业——中兴通讯公司作为案例研究对象,结合美国对中兴通讯公司制裁事件,介绍了企业的基本情况和诉讼历程,然后揭示诉讼风险对中兴通讯公司造成的巨大冲击,结合具体案例和前文理论,分析中兴通讯公司遭受这种冲击的原因,并从中兴通讯公司的应对中,归纳、分析了诉讼风险促进中兴通讯公司技术创新的路径及效果。希望本文研究能够拓宽学界对高新技术诉讼风险的认识,并对包括通讯行业在内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等有所启示。本文的研究结论有三:首先,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将有利于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投资。作为企业一项特殊的资产,知识产权特别依赖法律的保护,但由于法律具有滞后性、国家间的差异性等特点,如果相关法律制度存在缺陷不能及时、有效满足企业技术创新的需要,很有可能存在知识产权制度不周延、执行不力,甚至为竞争对手不当利用的等情况,进而减损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实际上,由于知识产权的复杂性以及我国较长时期以来知识产权意识匮乏,也增加了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遭遇知识产权侵权的风险;其次,诉讼经历与企业技术创新正相关,诉讼经历丰富能激励企业增加专利储备,提高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因为拥有丰富诉讼经历的企业会意识到,交叉许可的方式可以极大地减少因侵权导致的巨额赔偿损失,增加了企业提高专利储备的动机,减少企业未来诉讼风险可能带来的冲击。最后,弱地方司法保护主义能激励高新技术企业开展战略研发合作,原因是弱地方司法保护主义使得知识产权制度在地方得到了有效执行。明晰的产权和公正的司法大大降低了被合作企业侵权的潜在风险,增加了企业合作研发的意愿。
朱姗姗[6](2020)在《中美主流媒体“5G网络”新闻报道的比较研究 ——以《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为例》文中认为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变革一直为大众和媒体关注的热点,与此同时带有科学性质的5G议题也成为了各国媒体竞相报道的焦点。作为科技强国的美国与作为5G新秀的中国,两国媒体5G网络的新闻报道在内容呈现和表达技巧上存在哪些异同?导致这些报道差异的成因都有哪些?媒体在5G网络的新闻报道中是否存在不足?又如何互相借鉴经验来改进报道?本研究将对中美两家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进行内容上的比较研究,对上述问题加以讨论分析。两家媒体在表层的内容呈现上,从数量多和版面重来彰显5G议题的重要性,在对应的主题区域和情感基调的分布上,《人民日报》多报道本国成果的正面性报道,而《纽约时报》则更多的注意报道全球建设,多中立性报道。在对两家媒体深层的表现技巧进行研究时发现,在信源选择和话语策略上,《人民日报》非常倚重官方信源和“一面提示”,而《纽约时报》则多专家信源并且多“两面提示”。在叙事特征上,《人民日报》更多宏观概论式,而《纽约时报》偏爱微观具述式。除此之外两家媒体都显示出对中国5G的强烈兴趣,但选择了不同的材料安排,《人民日报》积极构建而《纽约时报》大多消极表达。两家媒体报道差异的主要成因,从内部看是因为办报理念和媒介运营体制的不同,从外部看是因为各自特殊的政治语境与紧张的贸易争夺等政治经济利益的不同。研究显示相对《纽约时报》,中方的《人民日报》涉5G议题的相关文章显示出了更多的不足,主要包括过多说教意味的内容呈现、过度的依赖官方信源、太硬的叙事方式、过弱的对外传播机制等问题。对此,研究建议要加强反思理性探讨,也要注重科学民主的平衡互动,并且需注重贴近生活加入风格叙事,以及努力打造代表中国形象的传播舰队,传播好中国5G。
余慧妍[7](2020)在《基于专利分析的通信企业话语权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企业对国家话语权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第一,随着国际竞争格局的变化,提升自身的国际话语权成为国家发展的必然需求,企业话语权是国家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互联网的普及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话语权地位,企业成为国际博弈的重要参与者。第三,科学技术的创新对增强国家综合实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企业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力量。因此,对企业话语权进行评价具有一定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企业话语权的内涵、构成及影响因素,基于专利分析构建了企业话语权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32家通信企业的专利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利用该指标体系对通信企业话语权进行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检验和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企业话语权的构成要素包括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媒介、话语客体和话语效果,企业的资本实力、人力资源、话语内容的质量、话语媒介的数量和质量等因素会影响企业话语权的大小。本文构建的企业话语权评价模型综合考虑了企业的经济实力、技术实力和近期表现,能够较好地量化通信企业的话语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技术服务商类企业和通讯设备制造商类企业是通信行业发展的引领者,提升通信企业话语权必须注重技术的研发和市场的积累。
廖高祥[8](2020)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非教育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之后,通过对国家内部政策环境的逐步改善,以及在对国际外交合作机制的不断优化,我国顶层设计者们打造了一个对“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国家经贸稳定高效发展、政治平等互信、文化交流互通的新型国际战略合作平台。中非教育合作与交流是“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中毋庸置疑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为了携手打造责任共担、合作共赢、幸福共享、文化共兴、安全共筑、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中非教育合作在“一带一路”的倡议背景下探讨合作模式的转型升级,实现从“授鱼”到“授渔”的范式转换具有必要性。通过分析“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中非教育合作时代特征,综合文献分析法,调查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综合国内外对中非教育合作现有成果的综述,整合学术界研究现存项目的特点和相关研究趋势,进而结合我国“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以及中非合作论坛最新实践成果对合作中的模式和特征进行分类归纳,研究深化这一合作领域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并思考当前中非教育合作在深化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现存困境以及潜在挑战,最后,提出相应可行的转型途径以及政策建议。首先,以中非教育合作的国内外战略背景分析入手,理清中非教育合作的纵向历程,并剖析不同合作时期的时代特点并总结合作项目的发展趋势,认为在中非教育合作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以及深厚的中非民族情谊背景下,不仅是双边民心的众望所归,也是助力经贸产能的必由之路。其次,通过剖析“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时代背景,深入查阅分析我国最新政策文件以及教育部对外交流合作司统计的数据和报道,结合教育“走出去”和中非合作论坛的实践成果,综合分析“五通”政策下中非教育行动的政策导向和战略布局然而,中非教育合作在逐步国际化、规范化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结构性问题。非洲教育系统的资源分配不均、依赖性强和本土化差等,中方对非洲文化认知相对不足、对接劳动市场能力弱、合作领域不均以及缺乏监督和评估等,这些都成为中非教育合作发展的桎梏。未来“一带一路”倡议下中非教育合作转型中,必须优化教育倡议的政策导向,发挥政府的引导性作用;必须创新多元主体协同体系,鼓励校企合作多变交互;必须完善人才联合培养合作机制,提升教育成果转化能力;必须重视教育合作国际适应能力,真正实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宏伟目标。
董伶俐,刘莉莉[9](2020)在《中国高技术企业参与国际标准竞争风险管理研究——以中国通信和中国高清碟机参与国际标准竞争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把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相结合,借助于技术标准的特殊地位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和国家竞争力的提升。为顺应这一趋势,我国高技术企业也开始不断走上技术标准研发和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轨道。然而,国际标准竞争不仅仅意味着利益的获得,还意味着大量风险的承担。如何识别这些风险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从而降低高技术企业参与标准竞争的损失就变得越来越重要。通过对中国通信和中国高清碟机参与国际标准竞争这两个新旧案例的对比分析,本文指出了中国高技术企业参与国际标准竞争存在的风险和对风险的管理策略,以期对未来中国高技术企业参与国际标准竞争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蒋雅丽[10](2020)在《从2019年财报看ICT行业的“辛”与“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过2019年下半年的积极探索,ICT行业实现了"逆势而上,向阳而生"。承受"阵痛"或是完成"蜕变"的必经体验——随着流量红利快速释放、4G完全成熟、5G建网投资逐步加大,以及提速降费等政策持续推进,2019年的ICT行业整体进入"换挡"窗口期。工信部发布的2019年1—6月通信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显示,通信业2019年1—6月累计实现营业收入7710亿元,同比下降0.2%,这是自4G商用后我国电信业首次出现负
二、中兴通讯取得BWA国际标准话语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兴通讯取得BWA国际标准话语权(论文提纲范文)
(1)国际网络安全标准化之争的中国因应(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国际网络安全标准化之争的由来 |
(一)国际组织成为国际网络安全标准的制定平台 |
(二)“协商一致”成为国际网络安全标准的制定程序 |
(三)国际网络安全标准话语权成为各国竞争的对象 |
三、中国参与国际网络安全标准化之争的举措 |
(一)将“参与国际网络安全标准化”纳入国家战略 |
(二)实施“政府主导网络安全标准化”竞争策略 |
四、中国参与国际网络安全标准化之争的障碍 |
(一)西方发达国家占据网络安全标准制定的主导地位 |
(二)国际网络安全标准化机制过于依赖专家治理 |
(三)我国在标准化进程中的政府介入引发外界担忧 |
五、中国参与国际网络安全标准化之争的未来进路 |
(一)推动形成国际网络安全标准化法律体系 |
(二)拓展我国对国际网络安全标准化的影响力输出方式 |
(三)完善我国网络安全标准化的激励机制 |
六、结论 |
(2)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我国研究现状 |
1.2.3 简要评价 |
1.3 研究思路和分析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分析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方法论基础——唯物史观 |
1.4.2 具体研究方法 |
1.5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
1.5.1 主要创新点 |
1.5.2 存在的不足 |
2 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 |
2.1 思想渊源 |
2.1.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思想 |
2.1.2 西方经济学中的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思想 |
2.1.3 简要评述 |
2.2 理论基础 |
2.2.1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
2.2.2 开放式创新理论 |
3 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客观依据 |
3.1 理论依据 |
3.2 历史依据 |
3.3 现实依据 |
4 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分析 |
4.1 基本概念 |
4.1.1 国家创新体系 |
4.1.2 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 |
4.1.3 相关概念辨析 |
4.2 构成要素 |
4.2.1 行为主体因素 |
4.2.2 投入和产出因素 |
4.2.3 环境因素 |
4.3 主要特点 |
4.3.1 开放性 |
4.3.2 系统性 |
4.3.3 流动性 |
4.3.4 安全性 |
4.4 建立原则 |
4.4.1 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原则 |
4.4.2 坚持两种创新资源和两个市场相结合原则 |
4.4.3 坚持体现本国国情与符合国际规范相结合原则 |
4.4.4 坚持开放合作与为我所用相结合原则 |
4.5 目标体系 |
4.5.1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
4.5.2 促进本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
4.5.3 提升本国在全球创新网络竞争力 |
4.6 创新活动 |
4.6.1 科学创新 |
4.6.2 技术创新 |
4.6.3 制度创新 |
4.6.4 三大创新活动之间的关系 |
4.7 体系运行 |
4.7.1 运行模式 |
4.7.2 运行机制 |
4.7.3 运行环境 |
4.7.4 演化路径 |
4.8 开放水平的测度 |
4.8.1 创新开放度的影响因子 |
4.8.2 创新开放度衡量指标体系 |
5 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维度一: 科学创新 |
5.1 创新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 |
5.1.1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基础研究经费的投入主体 |
5.1.2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科学研究人员的聚集地 |
5.1.3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产出地 |
5.2 创新形式:科学研究国际化 |
5.2.1 人才培养国际化 |
5.2.2 科研活动国际化 |
5.2.3 科研成果国际化 |
5.3 基于巴斯德象限的科学研究国际化 |
5.3.1 国际大科学研究 |
5.3.2 “项目——基地——人才”一体化 |
6 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维度二: 技术创新 |
6.1 创新主体:企业 |
6.1.1 企业是研发投入的主体 |
6.1.2 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 |
6.1.3 企业是技术发明的主体 |
6.2 创新形式:研发国际化 |
6.2.1 建立海外研发中心 |
6.2.2 实施跨国并购 |
6.2.3 建立国际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
6.3 研发国际化对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双重影响 |
6.3.1 有利影响 |
6.3.2 不利影响 |
7 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维度三: 制度创新 |
7.1 创新主体:政府 |
7.1.1 政府是国家科技计划的制定者 |
7.1.2 政府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主导者 |
7.1.3 政府是相关政策法规的实施者 |
7.2 创新形式:健全科技创新制度体系 |
7.2.1 推动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 |
7.2.2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
7.2.3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 |
7.3 国际规则对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影响 |
7.3.1 影响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国际规则 |
7.3.2 相关国际规则变化趋势 |
7.3.3 对中国建设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启示 |
8 中国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 |
8.1 发展历程 |
8.1.1 探索阶段(1949年—1977年) |
8.1.2 起步阶段(1978年—1991年) |
8.1.3 快速发展阶段(1992年—2011年) |
8.1.4.深度融合阶段(2012年至今) |
8.2 创新活动 |
8.2.1 以高校科研院所科学研究国际化为核心的科学创新 |
8.2.2 以企业研发国际化为核心的技术创新 |
8.2.3 以政府健全科技创新制度体系为核心的制度创新 |
8.3 开放水平测度 |
8.3.1 国际比较 |
8.3.2 总体评价 |
8.4 逆全球化与中国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 |
8.4.1 逆全球化下的挑战 |
8.4.2 开放合作是大势 |
8.4.3 中国优势 |
8.4.4 应对策略 |
9 国际经验和重要启示 |
9.1 国际经验 |
9.1.1 美国经验 |
9.1.2 日本经验 |
9.1.3 德国经验 |
9.1.4 以色列经验 |
9.2 重要启示 |
9.2.1 正确认识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的关系 |
9.2.2 正确认识自主创新和封闭式创新的关系 |
9.2.3 正确认识“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关系 |
9.2.4 正确认识局部开放和全面开放的关系 |
9.2.5 正确认识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关系 |
9.2.6 正确认识制造业开放和服务业开放的关系 |
9.2.7 正确认识向发达国家开放和向发展中国家开放的关系 |
9.2.8 正确认识完善国内创新环境与进—步扩大创新开放的关系 |
10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10.1 主要结论 |
10.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3)公司治理的觉醒与进步(论文提纲范文)
中化国际:率先按国际标准改造公司治理结构 |
福田汽车:首创董事会会议向媒体开放 |
东北高速:“完美典范”走向内斗分裂 |
美的集团:选任职业经理人实现现代传承 |
中联重科:资本市场首例独董发起独立调查 |
阿里巴巴:基于合伙人制构建特色治理结构 |
万科:“野蛮人入侵”警醒公司经理层 |
乐视网:贾跃亭滥权引发“乐视帝国”危机 |
博元投资:“不死鸟”沦为重大信披违法退市第一股 |
中国平安:国际化、多元化董事会推动平稳发展 |
中兴通讯:董事会在合规经营中扮演的角色 |
中国联通:特色混改模式实现激励相容 |
小米公司:双重股权结构登陆港交所 |
长生生物:社会责任缺失强制退市第一股 |
贵州茅台:所有者缺位、激励不到位诱发内部人控制 |
(4)制度创业理论视角下移动通信行业技术标准竞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实践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实践意义 |
1.2.2 理论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数据 |
2.2 描述性统计:移动通信行业技术标准制定相关文献的全景图 |
2.2.1 发文数量与发文机构分析 |
2.2.2 发文期刊分析 |
2.2.3 发文作者和合着网络分析 |
2.3 共词分析 |
2.4 不同理论视角下移动通信行业技术标准竞争的文献梳理 |
2.4.1 基于规制理论视角的研究 |
2.4.2 基于技术管理理论视角的研究 |
2.4.3 基于产业组织理论视角的研究 |
2.4.4 基于战略管理理论视角的研究 |
2.5 已有文献的研究局限 |
第三章 中国3G技术研发背景与大唐电信面临的挑战 |
3.1 移动通信技术标准的代际更迭 |
3.2 中国政府与企业支持本土3G技术的原因 |
3.2.1 经济原因 |
3.2.2 政治原因 |
3.3 大唐电信开发TD-SCDMA技术标准面临的挑战 |
3.3.1 来自内部技术资源的挑战 |
3.3.2 来自外部环境的挑战 |
第四章 大唐电信制度创业行为与TD-SCDMA合法性确立 |
4.1 TD-SCDMA技术标准发展历程 |
4.2 制度创业相关概念及理论 |
4.2.1 制度创业与制度创业者 |
4.2.2 合法性 |
4.2.3 制度创业行为 |
4.2.4 制度创业模型 |
4.3 数据来源 |
4.4 制度创业准备阶段——制度变化、标准构建及寻求技术可行性 |
4.4.1 直接参与策略与代言人策略 |
4.4.2 协作R&D |
4.4.3 内向型开放式创新 |
4.5 制度创业能动变化阶段——标准的理论化与扩散 |
4.5.1 产业联盟 |
4.5.2 开放型标准战略 |
4.5.3 调动社会力量 |
4.5.4 信息咨询策略 |
4.6 制度再生阶段——TD-SCDMA合法性确立 |
4.7 制度创业三阶段模型构建 |
第五章 制度创业三阶段模型验证:TD-LTE合法性确立案例 |
5.1 数据来源 |
5.2 TD-LTE发展概述 |
5.3 制度创业阶段划分及模型构建 |
5.3.1 制度创业准备阶段 |
5.3.2 制度创业能动变化阶段 |
5.3.3 制度再生阶段 |
5.4 制度创业三阶段模型:TD-LTE |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
6.1 结论与启示 |
6.1.1 结论 |
6.1.2 启示 |
6.2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5)知识产权制度、诉讼风险与高新企业技术创新投资 ——以中兴通讯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框架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创新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知识产权制度 |
1.4.2 诉讼风险 |
1.4.3 高新技术企业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产权理论 |
2.1.2 外部性理论 |
2.1.3 技术创新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 |
2.2.2 知识产权制度与企业技术创新 |
2.2.3 诉讼风险与技术创新 |
第三章 知识产权制度、诉讼风险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投资的影响 |
3.1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与知识产权诉讼 |
3.1.1 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历程 |
3.1.2 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知识产权诉讼风险 |
3.2 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面临诉讼风险的原因分析 |
3.2.1 知识产权制度的缺限导致知识产权保护力不足 |
3.2.2 诉讼制度可能为企业竞争者不当利用 |
3.2.3 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知识产权侵权风险 |
3.3 知识产权制度、诉讼风险与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投资的关系 |
3.3.1 知识产权制度的实施对企业技术创新投资的影响 |
3.3.2 诉讼经历对企业技术创新投资的影响 |
3.3.3 司法地方保护主义对企业技术创新投资的影响 |
第四章 案例公司的选择 |
4.1 案例公司简介 |
4.1.1 中兴通讯公司概况 |
4.1.2 中兴通信公司近年的诉讼历程 |
4.2 选择中兴通讯公司的依据及理由 |
4.2.1 中兴通信公司的行业地位 |
4.2.2 美国制裁中兴通信公司的影响 |
第五章 知识产权保护、诉讼风险对中兴通讯的影响路径及效果 |
5.1 诉讼风险对中兴通讯公司的冲击及原因 |
5.2 知识产权制度的不断完善促进中兴通讯公司研发投入 |
5.3 丰富的诉讼经历推动中兴通讯公司增加专利储备数量 |
5.4 弱司法地方保护主义促进中兴通讯公司开展战略研发合作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中美主流媒体“5G网络”新闻报道的比较研究 ——以《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相关研究综述 |
1.4.1 关于科技传播的研究 |
1.4.2 关于5G的研究 |
1.5 研究设计 |
1.5.1 研究问题 |
1.5.2 研究样本选择 |
1.5.3 研究思路 |
1.5.4 建构类目 |
2 《人民日报》与《纽约时报》“5G网络”报道的内容呈现 |
2.1 数量与版面凸显5G议题重要性 |
2.1.1 报道数量逐年增多 |
2.1.2 报道版面位置显着 |
2.2 主题与区域:立足本国成果V.S重视全球建设 |
2.2.1 报道主题:多建设成果与重国际合作 |
2.2.2 报道区域:聚焦本国与放眼国际 |
2.3 情感基调:重正面宣传V.S多中立报道 |
2.4 小结 |
3 《人民日报》与《纽约时报》“5G网络”报道的表现技巧 |
3.1 信源选择:官方发布为主V.S权威专业并行 |
3.2 话语策略:偏“一面提示”V.S偏“两面提示” |
3.3 叙事特征:多宏观概论V.S多微观具述 |
3.3.1 重口号式与重具象式的标题 |
3.3.2 多概述性与多描述性的导语 |
3.3.3 偏简述化与偏故事化的正文 |
3.4 材料安排:积极建构V.S消极表达 |
3.4.1 《人民日报》笔下的中国5G |
3.4.2 《纽约时报》笔下的中国5G |
3.5 小结 |
4 《人民日报》与《纽约时报》“5G网络”报道差异成因分析 |
4.1 影响两家媒体报道产生差异的内在因素 |
4.1.1 不同的办报理念:“为人民”V.S“为新闻” |
4.1.2 不同的媒介运行体制:“有限商业”V.S“完全商业” |
4.2 影响两家媒体报道产生差异的外在因素 |
4.2.1 大国意识与冷战思维下的政治语境 |
4.2.2 贸易斗争交织下的经济动因 |
5 关于做好“5G网络”新闻报道的经验启示 |
5.1 改进“5G网络”报道的必要性 |
5.1.1 较为失衡的信源选择 |
5.1.2 惯性偏见下的报道偏差 |
5.1.3 过于“硬性”的叙事方式 |
5.1.4 偏好说教的内容呈现 |
5.1.5 孱弱的对外传播机制 |
5.2 改进对策与建议 |
5.2.1 加强反思探析重视理性思考 |
5.2.2 注重科学民主平衡良性互动 |
5.2.3 融入风格叙事贴近人民生活 |
5.2.4 打造传播舰队奏响中国5G |
6 结语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7)基于专利分析的通信企业话语权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 |
2 通信企业话语权评价相关理论与方法 |
2.1 通信企业评价理论与方法 |
2.1.1 通信企业概念界定 |
2.1.2 通信企业的特点 |
2.1.3 评价学理论与方法 |
2.1.4 企业评价方法 |
2.2 专利分析法 |
2.2.1 专利文献与专利分析 |
2.2.2 企业专利分析研究 |
2.3 引文分析法 |
2.3.1 引文分析理论 |
2.3.2 基于专利的引文分析 |
2.4 社会网络分析法 |
2.4.1 社会网络分析定义及指标 |
2.4.2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企业研究 |
3 企业话语权分析与评价框架 |
3.1 企业话语权 |
3.1.1 企业话语权定义 |
3.1.2 企业话语权构成要素 |
3.2 基于专利分析的企业话语权评价体系构建 |
3.2.1 指标体系构建思路及原则 |
3.2.2 企业话语权评价指标选取 |
3.2.3 企业话语权评价指标赋权 |
3.2.4 企业话语权评价体系构建 |
4 通信企业话语权评价实证分析 |
4.1 数据获取与处理 |
4.1.1 数据来源 |
4.1.2 通信企业的选取 |
4.1.3 指标数据的收集与计算 |
4.2 通信企业话语权评价结果 |
4.2.1 专利申请量发展趋势 |
4.2.2 指标权重计算 |
4.2.3 评价模型构建及结果计算 |
4.3 通信企业话语权评价结果验证与分析 |
4.3.1 企业共被引网络分析 |
4.3.2 三种排名比较 |
4.3.3 评价结果分析 |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一带一路”倡议下中非教育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思路和重难点 |
1.4.1 研究的基本思路 |
1.4.2 研究的重难点 |
1.5 研究的方法和创新之处 |
1.5.1 研究的方法 |
1.5.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中非教育合作发展现状述评 |
2.1 中非教育合作战略背景 |
2.1.1 南南合作的深入 |
2.1.2 中非经贸的扩大 |
2.1.3 国际减贫的使命 |
2.1.4 世界文化的交融 |
2.2 中非教育合作发展历程 |
2.2.1 中非教育合作萌芽伊始期(1949-1966) |
2.2.2 中非教育合作曲折探索期(1967-1977) |
2.2.3 中非教育合作承前启后发展期(1978-1999) |
2.2.4 中非教育合作繁荣稳定期(2000至今) |
第3章 “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指导下的中非教育合作 |
3.1 “一带一路”战略与“一带一路”教育行动 |
3.1.1 “一带一路”与中非战略需求解读 |
3.1.2 “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解读 |
3.1.3 中非共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 |
3.2 中非教育合作的桥梁 |
3.2.1 政策沟通:顶层设计与统筹引导结合 |
3.2.2 设施联通:教师培训与教学资源并重 |
3.2.3 贸易畅通:文化教育产业助力经贸 |
3.2.4 资金融通: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共筹 |
3.2.5 民心相通:互信互知,互帮互助,互学互鉴 |
3.3 中非教育合作的原则 |
3.3.1 育人为本,人文先行 |
3.3.2 政府引导,民间主体 |
3.3.3 共商共建,开放合作 |
3.3.4 和谐包容,互利共赢 |
3.4 中非教育合作的模式 |
3.4.1 国际战略型教育合作 |
3.4.2 政府服务型教育合作 |
3.4.3 人才资源型教育合作 |
3.4.4 联动发展型教育合作 |
第4章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非教育合作的困境分析 |
4.1 非洲对接合作困境 |
4.1.1 基础教学资源与结构失衡 |
4.1.2 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影响深刻 |
4.1.3 教育资本化加剧非洲教育分配不平等 |
4.1.4 课程改革对西方依赖严重 |
4.1.5 现有在非合作项目缺乏对本土文化适应性 |
4.2 中方深入合作挑战 |
4.2.1 文化认同和文化多样性的冲击 |
4.2.2 劳动需求与技能培训不匹配 |
4.2.3 合作领域发展参差不齐 |
4.2.4 合作成效监督和评估不足 |
第5章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非教育合作转型的途径 |
5.1 优化政策导向:由传统援助转向有机互动 |
5.1.1 增进政策理解,树优国家形象 |
5.1.2 优化政策导向,完善反馈机制 |
5.2 鼓励多元协同:由二元对话转向多元联动 |
5.2.1 深化“五通”对话,鼓励多边交互 |
5.2.2 明细权责关系,政府主导治理 |
5.2.3 发展校企合作,转型合作模式 |
5.3 创新培养模式:由应试培养到施教因材 |
5.3.1 深化课程改革,创新教学理念 |
5.3.2 创新课程特色,塑造人才品牌 |
5.3.3 孵化教育成果,吸引全球投资 |
5.4 重视适应能力:由单一话语到面向国际 |
5.4.1 适应本土环境,保护多元文化 |
5.4.2 回应国际需求,面向未来教育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中国高技术企业参与国际标准竞争风险管理研究——以中国通信和中国高清碟机参与国际标准竞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通信行业参与国际标准竞争案例分析 |
(一)1G时代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
(二)2G时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
(三)3G时代移动通信无线传输系统 |
(四)4G时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 |
(五) 5G时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 |
二、中国高清碟机参与标准竞争案例分析 |
(一)新一代DVD国际标准竞争背景 |
(二)中国高清碟机标准EVD参与竞争实证研究 |
三、中国高技术企业参与国际标准竞争面临的主要风险 |
(一)技术风险 |
(二)联盟风险 |
(三)市场风险 |
四、中国高技术企业参与国际标准竞争的风险管理 |
(一)标准研发前期风险管理 |
(二)标准研发中期风险管理 |
1.技术风险管理 |
2.联盟风险管理 |
(三)标准研发后期风险管理 |
1.确保标准胜出管理 |
2.标准胜出后市场推广管理 |
(10)从2019年财报看ICT行业的“辛”与“兴”(论文提纲范文)
破局传统业务的“迷思” |
转型升级脉络逐渐清晰 |
5G发展使产业链站在“风口” |
四、中兴通讯取得BWA国际标准话语权(论文参考文献)
- [1]国际网络安全标准化之争的中国因应[J]. 林婧,陈奕青.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5)
- [2]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论[D]. 周红芳. 四川大学, 2021
- [3]公司治理的觉醒与进步[J]. 郑志刚. 董事会, 2021(Z1)
- [4]制度创业理论视角下移动通信行业技术标准竞争研究[D]. 田雨欣. 山西大学, 2020(01)
- [5]知识产权制度、诉讼风险与高新企业技术创新投资 ——以中兴通讯公司为例[D]. 王梓凝. 苏州大学, 2020(03)
- [6]中美主流媒体“5G网络”新闻报道的比较研究 ——以《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为例[D]. 朱姗姗. 浙江传媒学院, 2020(12)
- [7]基于专利分析的通信企业话语权评价研究[D]. 余慧妍. 武汉大学, 2020(04)
- [8]“一带一路”倡议下中非教育合作研究[D]. 廖高祥. 南华大学, 2020(01)
- [9]中国高技术企业参与国际标准竞争风险管理研究——以中国通信和中国高清碟机参与国际标准竞争为例[J]. 董伶俐,刘莉莉.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2)
- [10]从2019年财报看ICT行业的“辛”与“兴”[J]. 蒋雅丽. 通信世界, 2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