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视手语新闻的困惑(论文文献综述)
王彦,曹芮[1](2020)在《寻找理想的听障手语主播:探讨1978年以来中国无障碍电视及其研究之政策、实践与展望》文中指出自1978年首个电视手语节目录播至今,以手语播报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中国无障碍电视已走过四十年发展历程,与改革开放同步。同时空的核心历史文献聚焦于政策环境、节目质量、手语主播三个视角。总体而言,中国已初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无障碍传播政策体系且彰显了其优越性,相应的手语节目及人才培养实践发展迅速。电视媒体已成为视听障碍受众最倚重的专业信源,同时在内容供给、概念厘清、播报语境等方面多有努力空间。理想的手语节目的制胜关键在于寻找集职业性、规范性、可接近性于一身的聋人手语主播,相应的理论建构也可依此范式进行整合。
王冰清[2](2020)在《以图解为方法:插图的信息转译与视觉化表达》文中指出插图,一般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再现性和说明性的绘画,它依附于文本而存在。本文针对插图艺术在不同功能作用下的表现方法与发展现状,一方面回归插图原本解释说明的性质,一方面又以多元化的表现手法出现,运用于各个领域。分析了插图定义扩展的必然性,论述了插图艺术经过扩展后的功能性转换、手法衍生、内涵变化。分析了“信息时代”的视觉文化背景插图的现状,讨论了插图艺术的功能性转换及运用多样手法表现的客观原因。进而从图解演绎与信息的视觉化呈现入手,分析不同领域对插图艺术的需求,直观再现、分析能力、传播效果、接受度等。突出了“以图解为方法”这一当下信息视觉化的需求和表现特征,分析了它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插图的图解方法在各个领域发挥的作用,及对视觉文化的影响,可以为插图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与参照。
吴炜华,王念,高胤丰[3](2020)在《无障碍影视的新时代图谱:类型趋势、研究路径与中国模式》文中指出通过增加描述音轨和手语视窗,无障碍影视为全世界无数的视力障碍者和听力障碍者提供了欣赏电影和电视作品的视听新渠道。无障碍影视是视听传播、媒介社会学、残障研究的交叉领域。本文在文献阅读与现状观察的基础上,对无障碍影视的世界趋势、类型发展与中国实践及研究进行梳理,以期对无障碍影视的传播特征及文化功能的研究有所贡献。
刘永萍[4](2019)在《从聋人手语预设的经济性看聋人手语的“丢三落四”现象》文中研究表明从语用学视角,以聋人手语预设的经济性规律来解释聋人手语看似"丢三落四"的语言现象。聋人手语预设往往因交际双方共知而隐蔽,使聋人手语被误以为存在"丢三落四"的语言现象。聋人手语预设是聋人的认知工具之一,充分反映了聋人语言使用的策略,即随着交际双方会话的进行与深入,双方所共有的信息范围随之不断扩大,而交际双方的已知命题或已述命题成为下一命题的预设,使得会话更加经济。
王译民[5](2019)在《听障儿童社会化中的手机媒介使用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听障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与其生理成长过程一样重要,它是听障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整体的两个侧面,因此,听障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备受家长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听障儿童和正常儿童一样,要顺利进入社会,完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必然和正常儿童一样,经历系统且完整的社会化过程。由于听障儿童的听力缺损,他们的信息更多地取决于用眼睛去看、用鼻子去闻、用嘴巴去尝,这些途径所获取的信息不完整,从而导致听障儿童在信息接收与的理解上,存在天然的屏障,严重影响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和个人的健康发展。手机作为信息时代的文化传播媒体,既是直接强化主导性教育的信息资源,又以替代强化的教育方式,发挥着潜在的教育功能。近年来的实践证明,手机媒体已对听障儿童社会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和冲击,它在促进听障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确保听障儿童社会化过程的有效进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此,本文立足于手机时代的大背景,以麦克卢汉“媒介是人的延伸”的观点为论文指导思想,运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方法,以成都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及其听障儿童为研究对象,在充分调查听障儿童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使用手机的现实情况的基础上,从听障儿童的手机媒介使用方法与规范为切入点,对听障儿童社会化中的手机媒介使用策略建构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具体内容如下:第一、从听障儿童的手机媒介使用情况,以及家长和教师对听障儿童使用手机媒介的态度方面,分析了听障儿童的手机媒介使用的现状;第二、从听障儿童手机媒介使用策略目标的意义和听障儿童社会化手机媒介使用策略的目标体系方面,探讨了如何建构听障儿童社会化中的手机使用策略的目标问题;第三、从听障儿童手机媒介使用策略的内容选择、手机媒介使用策略的内容体系和听障儿童手机媒介使用策略内容的组织等方面,研究了听障儿童社会化中的手机使用策略内容的确定问题;第四、从听障儿童手机媒介使用策略实施中的“驯化”过程,听障儿童手机媒介使用策略实施的价值取向,影响听障儿童手机媒介使用策略实施的因素,以及听障儿童手机媒介使用策略实施的路径等方面,讨论了听障儿童社会化中的手机媒介使用策略的实施过程问题;第五、从听障儿童手机媒介使用策略的价值评价原则,听障儿童手机媒介使用策略的评价主体,听障儿童手机媒介使用策略评价的内容,以及听障儿童手机媒介使用策略的评价方法等方面,分析了听障儿童手机媒介使用策略的价值评判问题。最后,对听障儿童手机媒介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困境,以及听障儿童手机媒介使用中的负面影响,提出了应对的措施。
熊昕[6](2019)在《中职听障生英语教材编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指出依托现有特殊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加强职业教育,大力推进特殊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这意味着国家将大力发展中职特殊教育事业。2007年教育部颁发的《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将外语列为选修课程之一。近年来,随着特殊教育的重视,国内部分高校开始招收听障生,而且增加了英语科目考试,因此很多特殊教育学校逐渐开始设置英语课程。受到听障生生理特点的限制,普校教材不适合而且无法满足学生需求,目前全国还没用统一的听障生英语课程标准和教材。笔者在中职特殊教育学校承担听障生英语教学十多年,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因此产生了编写一套适合中职听障生学习的教材的想法,希望通过对听障生英语教材的研究能对中职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有微薄的推动作用。本文主要研究中职听障生英语教材的编写。通过对中职听障生英语教材使用现状、学生学习特点的分析,综合多个《课程标准》提出教材编写思路和策略,根据编写流程研制了中职听障生英语课程标准和教学案例,结合学生特点在实际教学中做好教学设计并实施研究,通过教材试用情况分析,希望对编写的教材有更多的思考和建议,从而更好地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本论文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第一章结合特殊教育的重要性、特殊性及工作的困境,提出问题、阐述了研究意义、研究文献、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明确中职听障生英语教材编写的基础,包括中职听障生英语教学的理念与目标,听障生英语学习的看你与障碍,现有教材的不足,进而论证教材编写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第三章就中职听障生英语教材开展编写实践,明确编写原则,理清编写思路,组建编写团队,拟定内容及其体例。第四章在试用基础上,对教材进行评价,包括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第五章对教材编写进行反思和展望。
冯弋洋[7](2019)在《聋人教师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为相关领域研究者关注的问题,但很少有研究聚焦到特教师资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聋人教师。聋人教师在聋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和非常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聋人进入到特殊教育学校任教,作为一名特殊的教育教学专业人员,聋人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应受到重视。本研究采用叙事研究方法,选择了两位聋人教师作为叙事对象,通过解读个案专业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真实故事和体验对聋人教师专业成长进行深入剖析。以期能填补我国关于聋人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空缺,并为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可借鉴的参考。研究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研究者亲历聋人教师个案A老师和B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现场,通过观察、访谈、收集实体资料等手段收集原始田野资料,再通过转录编号、分析归类、提炼故事等步骤对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按照入职前、准入、入职后的阶段顺序串联出聋人教师个案的专业成长故事,梳理了他们的专业成长历程。其次,通过两位聋人教师的成长历程反观聋人教师的成长路径,以本研究建构的聋人教师专业成长的三维分析模型为分析框架,从聋人教师专业内在结构、专业成长阶段及专业成长的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对聋人教师的专业成长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得出了以下结论:1.专业内在结构方面,聋人教师与特殊教育相关的特教专业素养较高,而一般学科专业素养相对较低。2.聋人教师的专业成长阶段与教师的一般发展阶段理论相符,但他们在预备阶段专业基础较差,适应阶段显得更为艰难,在各成长阶段的进度与状态因人而异。3.影响聋人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有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听觉与语言能力、聋人身份认同、聋人高等师范教育背景、聋人教师资格与任用制度、任职学校的重视程度、成长中的机遇。其中,聋人教师自身的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听觉与语言能力和聋人身份认同这三方面对其专业成长的影响尤为重大。最后,研究基于以上结论针对如何促进聋人教师专业成长提出了以下建议:1.提高聋人教师自主反思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2.建立高效的聋人教师高等教育培养体系。3.完善我国聋人教师考核与选拔制度。4.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和教师文化。5.为聋人教师提供有效的职后培训。从本研究两位叙事个案成长经历中也得到了一些有利于聋人培养的经验和启示。
蒋都都,杨解君[8](2018)在《我国手语法律制度现状及其完善》文中研究表明现阶段,在法律、行政法规层面,我国尚无专门的手语立法,手语立法呈碎片化,手语的语言地位也未获法律承认。同时,实践中诸多手语法律法规未能有效落实,手语创制、编辑与规范化的重任仍未完成,公众手语观念亦不正确。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我国手语的发展。我国手语法制之完善,需要对手语进行专门立法,应明确手语的语言地位,建立相关手语保障制度和措施,并借鉴国外相关立法经验。
程凯[9](2018)在《推广国家通用手语和通用盲文是残疾人事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手语和盲文是听力和视力残疾人使用的特殊语言文字,是人类语言文字多样性的独特呈现。国家通用手语和通用盲文的研制与颁布,是我国语文建设的一件大事,也是残疾人工作的一件实事,作为残疾人事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将有力维护听力和视力残疾人的语言文字权利,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促进听力和视力残疾人的平等参与和融合发展。残联要切实履行推广国家通用手语和通用盲文的主体责任,不断强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意识,充分发挥聋人协会和盲人协会的作用。推广国家通用手语和通用盲文,学校是重点,出版是关键。要加大电视节目手语主持人使用国家通用手语的培训考核力度,动员广大听力和视力残疾人自觉参与到国家通用手语和通用盲文的学习和推广中来。
屈鹏飞[10](2018)在《多语者之路:语言爱好者的人类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多语现象是人类社会中一种十分常见且历史悠久的现象。自然地,拥有多种语言能力的个人(亦即“多语人”)古往今来亦不鲜见。尤其在全球化、人口的跨国流动与新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等因素的推动下,多语人的数量较之过往还在大幅增加。近年来,“多语现象”与“多语人”吸引了大量学术关注,来自不同学科不同视角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巨细靡遗。尽管如此,该领域仍然留有一块尚待深入开发的处女地一一“多语者”。与传统观念中打小即习得多门语言的多语人不同的是,多语者不仅拥有多语能力,而且还以语言学习为爱好,甚至将之作为毕生追求。常人视为畏途的外语学习,他们却乐在其中。甚至一门接一门地学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嗜好,同时学习多门语言的人比比皆是。这样一群人在国际上有一个统一的称呼——“polyglot”,直译为中文即“多语者”。本文的研究对象即是这一多语人中的特殊群体。本研究的首要目的是想了解多语者个体的生活经历、多语学习历程与学习方法,以便回答“是什么造就了多语者”这一核心议题,其次是由有限的个体例证出发,尝试分析、验证并充实二语习得领域的经典理论,并对多语者群体的形成过程、社会属性、社会边界与文化特征加以探讨。本研究采取的是深度访谈法,访谈对象主要是来自五个国家的七位多语者,其中四位为关键报道人。对关键报道人的访谈内容最终会以“访谈式自传”的形式呈现在正文中,以便为结论部分的撰写奠定资料基础。在访谈式自传中,报道人将在研究者的问题引导下以多语学习为主题做自传式陈述,以便其丰富而细腻的主观感受与内心体验得以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传统的学术笔调对报道人主体性的侵蚀。本文的贡献主要在三个方面:(1)增加了人们对多语者的了解;(2)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并丰富了 S.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输入假说”);(3)就多语者的个体成因与多语者群体的边界问题得出了如下结论:天性与机运是造就多语者的两大根本原因;“语言极客文化”与“语言学习哲学”等文化特征是多语者群体借以廓清并强化其社会边界、表现群体认同、维系群体存续的工具和手段。
二、电视手语新闻的困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视手语新闻的困惑(论文提纲范文)
(2)以图解为方法:插图的信息转译与视觉化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起源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插图相关性概念解读 |
一、图画 |
二、图像 |
三、图解 |
四、图式 |
五、图示 |
六、图谱 |
七、图形 |
八、图案 |
九、图法 |
十、图像化 |
十一、视觉化 |
第一章 :概念与延伸:功能的系列解读 |
第一节 关于插图概念的功能与表达方法 |
一、插图的再现性与表现性 |
二、插图的说明性 |
三、插图的技术性 |
四、插图的实用性 |
五、插图的图解方法 |
第二节 关于插图的分类与图解表达 |
一、技术性的图示 |
二、说明性的图解 |
第三节 本章小节 |
第二章 :图画与认知:信息的图解演绎 |
第一节 视觉符号与启蒙教育 |
一、看图识字 |
二、看图说话 |
第二节 板书图示与概念表达 |
一、简笔画与知识表达 |
二、视觉图示与原理推演 |
第三节 手绘图示与信息交流 |
一、现场草图与直观解读 |
二、边说边画与信息传递 |
第四节 手机信息与视觉的符号化 |
一、基本功能与使用方式导视 |
二、网络表情系列与情感语言交流 |
三、衍生扩展与动态变化解读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信息与引导:使用说明及过程操作 |
第一节 原理结构与装配图示 |
一、家用电器的结构与功能表达 |
二、手工制品的工艺分析与制作流程 |
三、拼装玩具的构件与步骤说明 |
第二节 地域信息与图像引导 |
一、出行路线规划与插图手法 |
二、地形地貌的介绍与图像表示 |
三、特殊地图的不同用途与插图形式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科学与视觉:复杂原理的图示表达 |
第一节 人体解剖与医疗功用 |
一、达·芬奇的人体解剖笔记 |
二、安德烈·维萨里的解剖学绘画 |
三、中医经络穴位的制图艺术 |
第二节 博物与手绘:动植物标本图解 |
一、《发现之美》与自然史考察的视觉笔记 |
二、乔治·居维叶的生物学幻想图示 |
三、标本图画与中国工笔绘画及郎世宁绘画的比较 |
第三节 建筑·图示:建造的结构与演示 |
一、彼得·埃森曼的《图解日志》 |
二、梁思成营造学社考察札记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运动与图式:动态的三维分解 |
第一节 体育运动的步骤图解 |
一、广播体操的推广与图示呈现 |
二、跳台跳水运动的姿势规范与得分说明 |
三、太极拳分解动作的图示演绎 |
第二节 舞蹈教学中的图示说明 |
一、现代舞的技术训练图示 |
二、中国古典舞的身韵解说 |
三、体育舞蹈的技术规范 |
第三节 肢体语言与插图表现 |
一、手旗旗语的信号传达与航运保障 |
二、手语的学习与信息传递 |
三、魔术表演的动作分解与图示揭秘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归纳与总结:作为插图表达方法的图解 |
第一节 理性的图示 |
第二节 感性的图解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3)无障碍影视的新时代图谱:类型趋势、研究路径与中国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无障碍影视的类型区分 |
二、无障碍影视的发展趋势 |
(一)残障协会倡导推进成为主流,政府法案强制执行渐成趋势 |
(二)无障碍电视成为主流,无障碍电影更新迅速 |
三、无障碍影视服务的研究路径 |
四、光明行动:无障碍电影的中国模式 |
(一)民间公益模式的兴起与助残发声,散点、社群、基层型服务形态 |
(二)借助盲文音像出版平台,开发“版权+公益”的无障碍电影出版模式 |
(三)探索课程思政新模式,搭建文化公益新平台,高校、出版与公益服务跨界融合 |
结论 |
(4)从聋人手语预设的经济性看聋人手语的“丢三落四”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研究背景和问题 |
三、聋人手语语例采集 |
(一)博观 |
(二)约取 |
四、聋人手语预设及其经济性 |
(一)聋人手语预设 |
1.预设 |
2.聋人手语预设 |
(二)聋人手语预设是聋人的认知工具之一 |
(三)聋人手语预设的共知背景信息 |
1.特定交际场景中共同拥有的知识 |
2.共同拥有的关于世界的百科知识 |
3.双方会话已述命题 |
(四)聋人手语预设的经济性 |
1.聋人手语预设使会话经济高效 |
2.聋人手语预设使会话逐渐深入 |
五、总结与讨论 |
(5)听障儿童社会化中的手机媒介使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1.7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概念界定 |
2.1 关键概念阐述 |
2.1.1 听障儿童 |
2.1.2 听障儿童社会化 |
2.1.3 手机媒介 |
2.1.4 手机媒介使用策略 |
2.1.5 媒介“驯化” |
2.2 理论基础 |
2.2.1 社会化理论 |
2.2.2 “媒介是人的延伸”论 |
2.2.3 媒介效果论 |
2.2.4 使用与满足理论 |
2.2.5 网络传播理论 |
2.2.6 媒介传播与听障儿童社会化 |
第3章 听障儿童的手机使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样本构成与调查过程 |
3.2 听障儿童的手机媒介使用情况 |
3.2.1 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 |
3.2.2 听障儿童座谈询问 |
3.3 家长和教师对听障儿童使用手机媒介的态度调查 |
3.3.1 家长的态度 |
3.3.2 教师的态度 |
3.4 家校合作模式对听障儿童使用手机媒介的影响 |
3.4.1 以家为本的家校合作模式对听障儿童使用手机的影响 |
3.4.2 以校为本的家校合作模式对听障儿童使用手机的影响 |
第4章 听障儿童手机使用策略的目标建构 |
4.1 建构听障儿童手机媒介使用策略目标的意义 |
4.1.1 听障儿童个体发展的社会需求 |
4.1.2 系统和动态发展的策略价值 |
4.2 建构听障儿童手机媒介使用策略目标的依据 |
4.2.1 对听障儿童的研究 |
4.2.2 社会现实需求的研究 |
4.2.3 社会化手机媒介使用策略特质的研究 |
4.3 听障儿童手机使用策略的目标体系 |
4.3.1 总体目标 |
4.3.2 分类目标 |
第5章 听障儿童手机媒介使用策略的内容选择 |
5.1 听障儿童手机媒介使用策略内容选择的原则和依据 |
5.1.1 听障儿童手机媒介使用策略内容的选择原则 |
5.1.2 听障儿童手机媒介使用策略内容的选择依据 |
5.2 听障儿童手机媒介使用策略的内容体系 |
5.2.1 知识内容 |
5.2.2 生活技能和技巧内容 |
5.2.3 情绪和情感表达内容 |
5.2.4 道德事件与道德知识内容 |
5.3 听障儿童手机媒介使用策略内容的组织 |
5.3.1 手机媒介内容的组织原则 |
5.3.2 手机媒介内容的呈现方式 |
第6章 听障儿童手机媒介使用策略的实施过程 |
6.1 听障儿童手机媒介使用策略实施中的“驯化” |
6.1.1 听障儿童手机媒介使用策略实施中的“驯化”场所 |
6.1.2 听障儿童手机媒介使用策略实施中的“驯化”内容 |
6.1.3 听障儿童手机媒介使用策略实施中的“驯化”效果 |
6.2 听障儿童手机媒介使用策略实施中的价值选择 |
6.2.1 忠实执行的价值选择 |
6.2.2 相互调适的价值选择 |
6.2.3 求实创新的价值选择 |
6.3 影响听障儿童手机媒介使用策略实施的因素 |
6.3.1 手机媒介使用策略自身因素 |
6.3.2 实施手机媒介使用策略的人员因素 |
6.3.3 手机媒介使用策略实施中的环境因素 |
6.4 听障儿童手机媒介使用策略实施的路径 |
6.4.1 教学 |
6.4.2 手机游戏 |
6.4.3 日常活动 |
第7章 听障儿童手机媒介使用策略的价值评判 |
7.1 听障儿童手机媒介使用策略的价值评价原则 |
7.1.1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原则 |
7.1.2 评价内容的系统化原则 |
7.1.3 评价方法的科学化原则 |
7.1.4 评价对象的针对性原则 |
7.2 听障儿童手机媒介使用策略的评价主体 |
7.2.1 教师 |
7.2.2 听障儿童 |
7.2.3 家长 |
7.3 听障儿童手机媒介使用策略评价的内容 |
7.3.1 听障儿童的成长与发展评价 |
7.3.2 听障儿童手机媒介使用策略的结果评价 |
7.4 听障儿童手机媒介使用策略的评价方法 |
7.4.1 定量评价法 |
7.4.2 定性评价法 |
7.4.3 多角度反馈评价法 |
第8章 听障儿童手机媒介使用中的负面影响及应对措施 |
8.1 听障儿童手机媒介使用的困境 |
8.2 听障儿童手机媒介使用中的负面影响 |
8.3 消除听障儿童手机媒介使用中的负面影响之措施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件 |
(6)中职听障生英语教材编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特殊教育的重要性 |
二、特殊教育的特性殊 |
三、现实工作的困境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满足学生需求,为听障生英语教学提供资源 |
二、推进英语教师专业能力和教研水平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相关研究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三、启示 |
第四节 研究内容、研究对象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对象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四、观察法 |
第二章 中职听障生英语教材编写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中职听障生英语教学的理念与目标 |
一、中职听障生英语教学的理念 |
二、中职听障生英语教学的目标 |
第二节 中职听障生英语学习的特点与困难 |
一、中职听障生英语学习的特点 |
二、中职听障生学习英语的困难 |
第三节 国内中职听障生英语教材使用现状 |
一、中职听障生英语教材空缺 |
二、普通英语教材难以满足中职听障生学习需求 |
第四节 中职听障生英语教材编写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一、中职听障生英语教材编写的必要性 |
二、中职听障生英语教材编写的可行性 |
第三章 中职听障生英语教材编写的实践探索 |
第一节 教材编写的原则 |
一、思想性原则 |
二、发展性原则 |
三、以人为本原则 |
第二节 教材编写的思路 |
一、以课程目标为基础,整合多套教材 |
二、以实际需求为主,夯实基础知识 |
三、以语言为载体,拓宽文化视野 |
四、以美国手语为辅,设计“四语”教学模式 |
第三节 教材编写的团队 |
第四节 教材内容的选择及其呈现体例 |
一、拟定教材编写的内容及其结构 |
二、明晰教材编写体例 |
第四章 教材的评价与反馈 |
第一节 教材的初审 |
第二节 中职听障生英语教材试用 |
一、试用的基本情况 |
二、师生评价与反馈 |
第五章 研究反思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反思 |
一、教材案例编写与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
二、教材编写的建议 |
第二节 未来展望 |
一、编写系列英语教材 |
二、开发多媒体课件 |
三、推广教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7)聋人教师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综述 |
1.3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4 聋人教师专业成长的分析模型 |
2 研究设计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2.3 研究方法 |
2.4 研究的效度 |
2.5 研究的伦理 |
2.6 研究思路 |
2.7 研究程序 |
3 聋人教师A的专业成长故事 |
3.1 聋人教师A和特殊教育学校Y的概况 |
3.2 入职前:找到“组织”了 |
3.3 入职缘起:一条改变命运的短信 |
3.4 入职后:波折的成长历程 |
3.5 A教师的专业成长历程梳理 |
4 聋人教师B的专业成长故事 |
4.1 聋人教师B和特殊教育学校Z的概况 |
4.2 入职前:每一个至关重要的选择 |
4.3 求职过程:向校长“毛遂自荐” |
4.4 入职后:拾级而上 |
4.5 B教师的专业成长历程梳理 |
5 聋人教师成长故事背后的思考 |
5.1 聋人教师专业内在结构的剖析 |
5.2 聋人教师专业成长阶段的剖析 |
5.3 影响聋人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分析 |
6 结论与启示 |
6.1 研究的结论 |
6.2 启示与建议 |
7 研究的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我国手语法律制度现状及其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手语法律制度建设现状 |
1.1 手语立法之宪法依据 |
1.2 法律、行政法规之规定 |
1.3 标准化法规、规章及规范性和指导性文件之规定 |
2. 我国手语法律制度及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2.1 法律、行政法规层次无专门的手语立法且手语之语言地位未确立 |
2.2 手语立法碎片化现象严重 |
2.3 手语标准化规范可操作性不强、不科学 |
3. 完善我国手语法律制度的几点建议 |
3.1 借鉴国外立法模式:专门性、语言性与保障型的手语立法 |
3.1.1 加强手语的专门立法。 |
3.1.2 明确手语的语言地位。 |
3.1.3 规定手语发展的保障措施。 |
3.2 立法方向与理念:加强手语的标准性立法, 坚持立法的听力残疾人本位 |
3.2.1 加强手语的标准化规范建设, 推动手语成熟。 |
3.2.2 坚持手语标准化立法过程中的听力残疾人本位。 |
3.3 重点制度建设:手语教育推广和无障碍服务法律制度之完善 |
3.3.1 完善手语教育制度。 |
3.3.2 加强手语无障碍法律制度建设。 |
(9)推广国家通用手语和通用盲文是残疾人事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 通用手语和通用盲文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 |
2. 提高推广国家通用手语和通用盲文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
3. 充分发挥政府在推广国家通用手语和通用盲文中的作用 |
4. 残联组织要切实履行好推广国家通用手语和通用盲文的主体责任 |
5. 广泛深入开展国家通用手语和通用盲文的宣传工作, 努力营造无障碍交流的良好社会环境 |
(10)多语者之路:语言爱好者的人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目的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论文框架与写作方式 |
第二章 相关研究与理论回顾 |
第一节 多语现象、多语人与多语者 |
一、多语现象的多个维度 |
二、多语现象的研究主题 |
三、多语者、《消逝的巴别塔》及其“超多语者”研究 |
第二节 人类学的族群理论 |
第三节 社会学的群体理论 |
一、群体的结构水平 |
二、群体的亲密程度 |
三、群体边界 |
四、群体的功能 |
五、线上社群:新型社会群体 |
第三章 “如何成为多语者”:Alex的三个步骤 |
第四章 从阅读到听力:Alex的“技巧” |
第五章 “为啥学”与“怎么学”:Alex的海外学习经验 |
第六章 环境、心智与多语学习:Moses的非裔美国人经验 |
第七章 从顺到逆:Vladimir的多语学习之路 |
第八章 “汉语,一门真正的外语”:Vladimir的汉语学习经验 |
第九章 “靠自己学语言”:Lydia的自主学习之路 |
第十章 S.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与多语者的例证分析 |
第一节 理论背景 |
第二节 输入假说及其例证分析 |
一、习得与学习假说 |
二、自然之序假说 |
三、监视器假说 |
四、输入假说 |
五、情感过滤假说 |
第三节 结语 |
第十一章 多语者的个体成因与多语者社群的边界 |
第一节 多语者的个体成因 |
一、天性 |
二、机运 |
第二节 多语者社群的形成 |
第三节 多语者社群的社会属性 |
第四节 多语者社群的群体边界与文化特征 |
一、语言极客文化 |
二、语言学习哲学 |
第五节 结语 |
附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四、电视手语新闻的困惑(论文参考文献)
- [1]寻找理想的听障手语主播:探讨1978年以来中国无障碍电视及其研究之政策、实践与展望[J]. 王彦,曹芮.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 2020(06)
- [2]以图解为方法:插图的信息转译与视觉化表达[D]. 王冰清.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3]无障碍影视的新时代图谱:类型趋势、研究路径与中国模式[J]. 吴炜华,王念,高胤丰.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 2020(01)
- [4]从聋人手语预设的经济性看聋人手语的“丢三落四”现象[J]. 刘永萍. 现代特殊教育, 2019(20)
- [5]听障儿童社会化中的手机媒介使用策略研究[D]. 王译民.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7)
- [6]中职听障生英语教材编写研究[D]. 熊昕.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7]聋人教师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D]. 冯弋洋.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8]我国手语法律制度现状及其完善[J]. 蒋都都,杨解君. 残疾人研究, 2018(03)
- [9]推广国家通用手语和通用盲文是残疾人事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J]. 程凯. 残疾人研究, 2018(03)
- [10]多语者之路:语言爱好者的人类学研究[D]. 屈鹏飞. 厦门大学, 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