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氧定型网箱养鱼装置

增氧定型网箱养鱼装置

一、充氧定型网箱养鱼装置(论文文献综述)

田璇[1](2019)在《地表水中氨氮及水质条件对复合锰氧化膜除锰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地表水中锰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主要表现为季节性、周期性污染。饮用水中锰含量过高会损害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危害人体健康,加速输水管道壁上沉淀积累,堵塞水表和用水设备,减少管道使用寿命,使卫生洁具上形成斑点以及使衣物变色等。因此,开展地表水中锰去除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催化氧化法是近几年提出来的一种去除饮用水中铁、锰和氨氮的新方法。本文研究了复合锰氧化膜对地表水中锰的去除性能及其影响因素,并初步探讨了氨氮对锰去除的影响机制。本文主要成果和结论如下:(1)研究了地表水中锰去除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滤料培养时间、温度、碱度、阴阳离子。锰的去除效果与滤料培养时间有关,培养三年的滤料表面氧化膜量较多且与滤料结合紧密,对锰的去除活性高。三年成熟滤料对锰的氧化去除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锰的去除效果受温度的影响,当温度低于11℃时,氧化膜除锰活性明显降低,通过降低滤速增加锰与滤料的反应时间可提高锰去除效率;当进水碱度在0-200 mg/L时,增加水体碱度也可以提高锰的去除效率,试验范围内水体碱度与锰体积去除效率成正相关;水中阴阳离子对锰的去除效率也有影响,当进水中各阴阳离子浓度分别为100 mg/L时,Mg2+与Ca2+对锰的去除影响较大,而Na+、K+、Cl-和SO42-对锰的去除几乎没有影响。(2)研究了地表水中氨氮对锰去除的影响。当滤柱进水中不含氨氮时,氧化膜对0.8 mg/L的锰具有长期高效稳定的去除活性。低温下氧化膜活性有所降低,但即使温度低至5.5℃时锰去除率仍可达70%。当滤柱进水中含氨氮时,在高温下(17.5-21.2℃),氧化膜可以有效同步去除地表水中氨氮和锰,在低温下(5.5-14.1℃),氧化膜可实现短期有效同步去除氨氮和锰,随着运行时间的推移氧化膜除锰活性逐渐降低,运行10天后便会出现锰穿透现象。整个运行过程中氧化膜对氨氮都保持高效的去除活性。(3)探讨了氨氮影响锰去除的机理。当同时去除水中的氨氮和锰时,在进水氨氮浓度高于1.0 mg/L时氨氮对锰的去除有不利影响,主要原因是氨氮氧化过程中会产生H+,H+不利于锰氧化过程的进行。对氧化膜量和比表面积进行测定,发现同时投加氨氮和锰时,氨氮减缓了氧化膜比表面积以及氧化膜量的增长速度。SEM和XRD结果表明,氨氮的存在导致氧化膜表面形貌及结构发生变化,尤其是9.06°和18.04°这两处峰强度的降低直接导致了氧化膜除锰活性的降低。

陈冬冬[2](2015)在《网箱养殖多参数无线监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渔业生产国,然而由于对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国家渔业总产量增长率呈下降趋势,因此,发展水产养殖尤其是拥有诸多优点的网箱养殖就显得非常重要。然而传统的网箱养殖大多是凭养殖户的经验和频繁巡查,当大型养殖渔场网箱较多时,就很难使网箱维持在最佳状态,限制了养殖产出。基于此,本文针对网箱养殖现场分布的特点,利用各类传感器,结合无线网络技术、嵌入式与自动控制等技术,确立多层网络拓扑结构,优化网络传输,设计了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可对网箱内多种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对加强渔场参数监控,提高喂养质量与养殖产量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完成的工作如下:1、综述了养殖水质检测和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网箱养殖的特点,提出了基于无线传感网络和Internet网络的网箱养殖多参数无线监控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2、针对网箱养殖水温、溶解氧等参数检测与传输特性,分析了TI的Z-Stack协议栈,构建了传感器节点、汇集网关以及WEB服务器等可行的系统结构,完成了信号采集与调理、无线通信、SIM卡接口电路等硬件设计,搭建了网箱养殖多参数无线传感网络实验系统。3、针对网箱养殖特点与功能要求,建立了基于Protothread状态机的软件系统运行机制,研究了基于WinCE6.0嵌入式系统内核裁剪以及基于此内核的应用软件的编程方法,为多参数网络系统数据传输的实时可靠奠定了基础,并分析了STM32内部存储器结构及其与Cotex-M3内核的对应关系,设计了可应用于网箱养殖的传感器固件远程更新的方法。4、完成了数据采集、串口通信、以太网通信、远程控制和远程固件无线更新等功能模块设计,制作了基于Django的WEB界面,设计了监控画面,并在搭建的系统上进行了实验测试。结果表明,本系统具有实时性强、可靠性高、操作简单等特点,可在多种智能终端上进行联网监测,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吴慧曼[3](2014)在《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装备技术集成与模式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农业生产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居民生活消费方式的转变、农产品产销布局结构的调整、以及跨区域流通贸易格局的形成,我国淡水活鱼传统流通模式越来越受到猛烈冲击,流体档次结构不合理、工艺/装备等级水平低、主体/组织关系不协同等状况日益浮现,流通效率水平低、流通成本损耗大、质量安全保障能力不高、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加重、完备信息和信用缺乏等问题愈发突显,迫切需要从全新的视角、以战略的思维、用体系化的理论方法,设计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淡水活鱼现代流通模式,建立集成优化方法,为我国淡水活鱼流通的转型升级指明方向、道路和抓手。本文在国内外相关文献查阅、实地调研分析和专家研讨交流的基础上,以系统理论、决策理论、价值理论和演化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调查研究、决策分析、优化分析和案例分析等方法,体系化地研究了淡水活鱼现代流通装备技术集成与模式优化问题,建立了科学指导我国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研究与实践工作的理论方法体系。论文以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生命周期演化为前提,以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目标实现过程为主线,以淡水鱼流通模式现代化水平提升及效果放大为核心,以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流体工艺、装备设施、主体/组织等三大价值载体优化为抓手,设计了“统——分——统”的形式结构,核心内容可分成三个组成部分,共包含六章。第一部分:系统认识及目标机理研究。该部分是“统”,重在研究形成对淡水活鱼现代流通装备技术集成和模式优化的整体认识和顶层设计,具体包含第二章和第三章。第二章是系统认识,主要明确了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内涵特征,总结了我国淡水活鱼流通的特征规律、问题挑战和需求方向,界定了淡水活鱼现代流通装备技术集成与模式优化的核心概念,明确了淡水活鱼现代流通模式与流体工艺匹配、装备技术集成、主体/组织协同之间的关系,构建了淡水活鱼现代流通装备技术集成与模式优化的系统分析框架。第三章是目标决策机理,主要研究构建了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目标体系,提炼了影响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分析了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生命周期演化过程及其各个阶段的目标条件特征,筛选提出了三种典型的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目标实现路径模式,并深层揭示了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目标实现机理。第二部分:价值载体优化研究。该部分是“分”,主要从工艺现代化、技术现代化和管理现代化三个角度,分析提出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流体工艺、装备技术、主体/组织三大价值载体(即目标实现条件)优化方案,具体包含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第四章是流体工艺匹配分析,主要基于流体特性分析和工艺差异比较,运用决策分析和控制理论方法,研究提出了流体工艺匹配方案构建与优选的思路框架、方法流程和结果检验模型,并利用实地调研数据,分类构建和筛选出了可行的流体工艺匹配方案。第五章是装备技术集成配置,主要基于装备技术的系统解构,运用决策分析和运筹优化理论方法,研究提出了淡水活鱼现代流通装备技术递阶评价方法,建立了装备技术集成配置方案构建与优选的思路框架、方法流程和结果检验模型,并针对常用装备设施及其集成技术,构建和筛选出了可行的装备技术集成配置方案。第六章是主体/组织协同优化,主要明确了主体/组织的类型及特征,总结提出了淡水活鱼现代流通产业链主体的行为决策模式,运用决策分析和博弈理论方法,研究揭示了三种淡水活鱼流通产业链组织框架下的主体行为博弈过程,并结合淡水活鱼流通实践案例,分析提出了主体/组织的协同优化机制。第三部分:流通模式优化研究。该部分又是“统”,重在结合淡水活鱼流通具体实践,研究提出淡水活鱼流通模式优化的策略及建议,仅包含第七章。第七章案例分析,主要结合湖北仙桃泉明渔业专业合作社和广东佛山何氏水产有限公司两个实践案例,系统总结了产地合作联社主导的中低端淡水活鱼现代流通模式和流通企业主导的高端淡水活鱼现代流通模式的主要特点,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分析判断了两种淡水活鱼现代流通模式的现代化水平及效果优劣,针对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从主体/组织协同、流体工艺匹配、装备技术集成三个方面,分别提出了两种淡水活鱼现代流通模式优化的重点策略,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淡水活鱼流通现代化发展,分析提出了与之配套的政策建议。

周游[4](2013)在《半滑舌鳎循环水系统工艺与运行参数优化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国内先后有几家大型水产养殖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在国家有关工厂化养殖重大课题和成果的支撑下,探索实施了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并通过半滑舌鳎、大菱鲆、游泳性鱼类等的养殖试验,获得了成功,特别如山东莱州明波水产、天津海发、天津立达、东方海洋等,已成为了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龙头代表性企业。但现在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在工艺优化、节能减排、装备集成、设施标准化、养殖管理规范化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节能装备集成与标准化亟需规范。基于节能减排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工艺优化,本试验获得了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003024)和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CARS-50-G10)经费资助,在国内现有最常用的设施型循环水系统工艺的基础上,通过较大规模循环水系统的养殖生产试验,利用不同手段的系统工艺与参数改变,测试其对养殖水环境的影响,并取得基础试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试验结果显示,试验所得的系统工艺与参数都较为理想,可以为将来进一步的系统工艺优化打下理论基础。本文主要由七部分组成,首先是前言,第一章工业化封闭式循环水养殖概况,第二章是紫外线前后置对循环水水质环境的影响研究,第三章是臭氧前后置及投加量对循环水水质环境的影响研究,第四章是封闭式循环水曝气生物滤池气水比的研究,第五章是封闭式循环水系统循环次数的研究,第六章为全文的总结和展望。第二章进行了紫外线杀菌装置在循环水工养殖系统中前置与后置不同位置应用的工艺优化试验研究,结果显示紫外线杀菌装置前置会造成养殖池进水口处细菌总数增加,其中弧菌数量较后端增加280倍,容易引起养殖鱼体表面溃烂的情况,分析得出了紫外线杀菌装置宜设置在循环水处理系统后端的结论。紫外线前置时,养殖池进水口氨氮浓度为0.069mg/L,亚硝酸盐氮浓度在0.024mg/L,COD浓度为1.135mg/L,细菌总数120~3000个/ml,弧菌数为0~1400个/ml。紫外线后置时,养殖池进水口的氨氮浓度为0.0946mg/L,亚硝酸盐氮浓度在0.0419mg/L, COD浓度为1.499mg/L,细菌总数0~10个/ml,弧菌数为0~5个/ml,养殖池水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第三章开展了臭氧在水处理工艺中施加位置及投加量改变对循环水系统养殖水环境的影响的研究,试验发现同样投加量情况下臭氧设置在水处理系统后端与前端相比对养殖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有较好去除效果,并对清新水质和增加养殖池溶氧有更明显作用;臭氧投加在后端时,当投加量0.038mg/L时,水质处理效果较佳,此工况条件下,养殖池进水口亚硝酸盐氮浓度在0.0446mg/L,氨氮浓度为0.113mg/L,COD浓度为1.034mg/L,DO为13.16mg/L,ORP为377mv。第四章进行了气水比对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系统多级曝气生物滤池水净化效能和DO、PH值的影响的试验研究,实验方案设计生物滤池的气水比分别为0.75:1、0.88:1、1:1、1.25:1、1.50:1,结果显示当气水比为1.25:1时,该系统的生物滤池处理水质效果最佳;该工况条件下,生物滤池出水口亚硝酸盐氮浓度在0.0351mg/L,氨氮浓度为0.1012mg/L,COD浓度为0.9571mg/L,DO为6.64mg/L,PH为8.07。第五章开展了基于节能的半滑舌鳎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循环次数的试验研究,研究发现循环次数与生物滤池水力滞留时间呈不相关性,但对物理过滤(弧形筛、气浮蛋白分离)的次数呈正相关性,对系统COD、及细菌有较大的去除和灭杀作用,循环次数过大对养殖池流态有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循环次数在18次时,水质处理效果最佳,养殖池中的水质状况如下:NH4-N、NO2-N、COD浓度分别为0.09mg/L、0.015mg/L、0.607mg/L。第六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今后相关研究工作的一些建议和展望。

王峰[5](2013)在《半滑舌鳎循环水养殖系统优化与养殖效果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以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unther)为实验材料,通过一系列对比实验,探讨了循环水养殖模式相对于流水养殖模式的优越性,初步确定了半滑舌鳎循环水系统最优生产工艺和最佳经济运行参数。对循环水养殖模式下半滑舌鳎的生长、生理及发育适应性特点进行了研究,初步确定了其最佳放养密度。并运用经济学方法及能值理论分析方法对两种养殖模式的养殖效果及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半滑舌鳎成鱼流水养殖模式与循环水养殖模式下养殖差异分析研究循环水养殖模式较流水养殖模式更具优势,同等条件下,成活率能提升10%,生长速度能提升20%,大规格养殖鱼种养殖周期可缩短2个月以上;循环水养殖模式下养殖对象较流水养殖模式下生理性能、免疫能力更具优越性;循环水养殖模式组性腺发育比流水养殖模式组提前一个月,说明循环水养殖模式为性腺发育提供了更好的水质条件,在亲鱼培养上具有优势;流水养殖模式组在粗蛋白、氨基酸、PUFA上占优势,但在粗脂肪、MUFA上循环水养殖模式明显占优,说明循环水养殖模式优越的水质环境更适合半滑舌鳎的育肥。2.半滑舌鳎循环水养殖系统的生产工艺优化研究在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宜采用紫外线后置的水处理工艺;臭氧在处理循环水养殖水体时,建议在工艺中最佳的投加位置是在生物滤池后端,水中的最佳氧化还原电位控制在356mv左右;循环水系统生物滤池气水比的最佳运行参数为1.25:1;本实验条件下,日循环系数为18次时,水质处理效果和养殖水环境达到最佳。3.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半滑舌鳎成鱼最佳放养密度的研究本实验条件下,循环水养殖模式初始放养210条的处理组取得了最佳的养殖效果,月平均成活率98.72%,月增重为0.1526kg/条,经7个月的养殖,可达到23.03kg/m3的单位产量;循环水养殖模式四密度组月成活率在94.29%-100%之间,月增重均在2.5两/条之上,说明循环水养殖模式提供的水质环境,可以极大地挖掘半滑舌鳎的生长潜力,尤其是处于快速生长期的大规格鱼种,其养殖周期会被缩短28.57%,其产量可以提高一倍;循环水养殖模式下,半滑舌鳎的生理性能、免疫能力均处于较佳状况,在抵御病害、减少用药,提高鱼肉风味品质方面均具有极大的竞争力。4.半滑舌鳎流水养殖模式和循环水养殖模式经济效能与生态能值对比研究循环水养殖模式相比于流水养殖模式可节电54.55%,节煤93%,节水98%,节水节能效果显着;循环水养殖模式对环境的依赖性较弱,体现了较高的生产程度,养殖效果优势显着,相比于流水养殖模式,具有更好的抗风险能力;流水养殖模式利用34.77%的环境能值投入进行养殖生产,极大地利用了自然环境的无偿投入,曾经焕发巨大的生命活力,但随着10多年的对地下水及地热资源的无序利用,已对环境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破坏,是人类生产方式对环境质量破坏的一种典型积累效应;循环水养殖模式环境能值投入只占比1.08%,EYR高于流水养殖模式,ELR为0.3134,表明其可持续性和环境容纳量均较高,可极大地减轻对环境的压力,给地下水和地热资源的自我修复提供休养生息的时间。

何洁[6](2010)在《复合循环养殖系统氮磷的去除研究》文中认为水产养殖的氮磷排放是重要的面源污染,既影响环境又影响自身,采取一定的水处理方法使养殖水循环利用的循环系统养殖方式是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方向。本文自主设计并建立了一个牙鲆循环养殖系统,包括鱼池,固体分离装置,硝化滤器,反硝化滤器和大型海藻滤器。该循环养殖系统连续运行130d,养殖密度2-10 kg/m2,鱼池进水氨态氮保持在0.2mg/L以下,亚硝酸态氮在0.2mg/L以下,硝酸态氮在5.0mg/L以下,磷酸盐磷在2.0mg/L以下,其余水质指标均达到养殖标准。本文通过测定水体中氨态氮浓度,研究了以塑料环、火山石和牡蛎壳为载体的硝化滤器生物膜熟化情况,实验条件下3种载体硝化滤器的最佳水力停留时间,并在此条件下的硝化滤器去除效率。结果表明:3种载体上生物膜的熟化时间约为25d。塑料环上异养菌和硝化菌量均为最高,牡蛎壳除磷效果最好。3种载体硝化滤器的最佳水力停留时间为20-30 min;在氮负载为1,3和5 mg/L时,3种载体的最高氨氮去除效率分别17.51,36.39和58.96 g/(m3·d)。以塑料环为载体组装成反硝化滤器,进行以海参残饵粪便为碳源的反硝化细菌挂膜实验,并分别以海参残饵粪便,甲醇和醋酸钠为碳源,在最佳碳氮比条件下比较了3种碳源的反硝化性能,探讨利用养殖生物残饵粪便作为反硝化碳源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反硝化滤器以残饵粪便为碳源的挂膜时间为17d左右。3种碳源最佳TOC/N比值分别为0.40、7.5-9.0和6.0-8.0。其硝酸态氮的去除率分别为:24.50、25.99和28.26g/(m3·d),把残饵粪便作为碳源应用在生产中既降低成本,又能减少养殖废水的排放,保护环境,具有好的应用前景。大型海藻吸收氮磷,孔石莼、浒苔和角叉菜对氨氮的吸收可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描述,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244/h、0.124/h、0.096/h。孔石莼和浒苔对氨氮的吸收分快速、平稳和缓慢吸收三个阶段。而角叉菜则开始较慢,随后加快,最后缓慢。3种海藻吸收硝酸态氮可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描述。角叉菜对硝酸态氮吸收最好。3种海藻对硝酸态氮的吸收速率远低于氨氮。孔石莼和角叉菜对磷酸盐磷有吸收,浒苔对磷酸盐磷吸收不明显。

陈锦民[7](2005)在《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Forsk(?)l)胚胎发育的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Forsk?l,1775)是我国重要的养殖经济蟹类,胚胎发育在个体发生中处于重要地位。本实验采用组织学、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观察以及离体培养等技术与方法,对锯缘青蟹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锯缘青蟹排卵大多发生在晚12:00前后,成熟卵子入水后,无论受精与否,最外层卵黄膜都会举起形成壳膜,随即壳膜形态结构和性质发生变化,其外层膜不连续的地方形成微孔,而内层膜去致密化的絮状粘稠物形成粘胶,粘胶通过微孔渗出到卵子表面,壳膜变得富有粘性、延展性和可塑性。在亲体腹肢不断摆动和水流的作用下,壳膜或其上的皱褶相互接触或接触到刚毛上而分别形成卵索和卵柄,卵索和卵柄与壳膜是连续一体的,并逐渐固化变得坚硬和韧性,最终卵子通过卵索和卵柄而牢固附着在亲体的腹部。本实验首次在十足目甲壳动物卵子中发现微孔和粘胶,证实了卵子粘性来自于卵子本身;从而提出卵子附着的壳膜粘连固化的学说。2锯缘青蟹精子入卵后,发生皮层反应而形成受精膜。皮层反应包括致密颗粒首先胞吐以及环形颗粒(Rg)的相继多轮胞吐。每轮Rg的胞吐可以分为受精膜(Fm)的平缓期、形成期和举起期三个阶段。Rg的形成与卵黄颗粒和脂滴以及线粒体密切相关。本实验首次提出线粒体的形态、数量及分布可以很好反映Fm形成的不同阶段,并在国内首次报道Rg的发生以及其胞吐的全过程。3锯缘青蟹成熟卵子为初级卵母细胞,核相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的中期。在卵子产出30min内第一极体排出并分裂成两个小极体;第二极体随着Fm的形成和举起而排放,在卵子产出后50-60min内排出;第一,二极体分别位于Fm的内外两侧。雄性原核形成早于雌性原核;雌雄原核形成后向卵子中央移动,最后发生联合形成联合核。排卵后的6-8hr内,合子核才开始第一次核分裂。锯缘青蟹为数精入卵,单精受精。4锯缘青蟹的胚胎发育分为10期:Ⅰ受精卵、Ⅱ卵裂期、Ⅲ囊胚期、Ⅳ原肠期、Ⅴ无节幼体期、Ⅵ五对附肢期、Ⅶ七对附肢期、Ⅷ复眼色素形成期、Ⅸ近孵化期、Ⅹ幼体孵出。对10期形态特征进行细致描述并编制了锯缘青蟹胚胎发育表,为育苗生产中胚胎发育的检测提供指导。

林贞贤[8](2005)在《环境因子和营养盐限制对龙须菜氮吸收及生化组分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龙须菜为实验材料,分别研究了温度、盐度、光照强度、营养盐胁迫对其生长、氮吸收及生化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盐度、温度对其生长的影响显着,但龙须菜是广盐性藻类,在盐度15‰~35‰,龙须菜都能正常生长。温度是影响其氮吸收速率的主要因素。在8001x~30001x的范围内随光强的升高,龙须菜生长率增大,但藻红素(PE)、叶绿素a、蛋白质和可溶性总糖含量却降低,即低光强更利于龙须菜生化组分的积累。 实验设置了饥饿、和饱和两种处理及对照。海水经煮沸消毒后不加PES,培养至培养液中N消耗尽后(2天),继续培养10天,藻体色泽逐渐变淡黄色作为饥饿处理组。消毒海水添加PES,每天更换培养基,使龙须菜始终处于较高的营养盐浓度的条件下培养,培养12天作为营养盐饱和处理组。消毒海水不添加PES,每天换水,培养12天,作为对照组。结果表明:饥饿处理组藻体色泽为浅黄色,饱和处理组呈现深红色,饥饿处理组、饱和处理组及对照组的生长率分别0.9%,5.01%,3.06%。生化组分分析发现:饥饿处理组的总C含量最高,总N及C/N比值高(>15),饱和处理组则相反,C/N比值(<10)。即存在C高N低、N高C低的现象。表明水体营养状况对龙须菜生长、体内生化组分有显着影响。 各处理组恢复培养3天,测定各处理组对NH4-N的吸收速率,N吸收的实验结果表明,饥饿处理组对NH4-N表现出较强的超补偿吸收能力。与对照组、饱和处理组相比,培养第一天,饥饿处理组NH4-N的吸收速率最高为:17.73μmol/g.h,对照组最高为12.25μmol/g.h,高营养盐处理组最高只有6.12μmol/g.h。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对照组与处理组之间对NH4-N的吸收速率差异逐渐减小,到培养第三天时吸收速率趋于一致。而对NO3-N的吸收速率均很小,饥饿处理组最高只有1.49μmol/g.h,说明龙须菜优先选择吸收NH4-N。 我们根据龙须菜的生理生态学特征,设计了一种快速扩培大型海藻的光生物反应器。它具有光、温、pH、营养盐、气体交换等培养条件的调节控制系统,能进行半连续或连续培养并具有较高的光能利用率。并初步探讨了本光生物反应器在工厂化养殖废水净化方面的应用前景。

陈松波[9](2004)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鲤鱼摄食节律与呼吸代谢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试验对不同温度条件下(6~34℃)鲤鱼(Cyprinus(C.) carpio haematopterus Temminck et Schlegel)成鱼(体长22~30 cm,体重600~880 g)和幼鱼(体长11.30~14.20 cm,58.30~118.90 g)的摄食节律、呼吸频率、泳动频率和不同温度条件下(2~34℃)的呼吸代谢水平等进行了研究。呼吸代谢试验中采用了两种方法:封闭流水式和开放静水式。无论成鱼还是幼鱼,4℃时基本不摄食,从6℃开始摄食,每试验组成鱼的日摄食率为0.01%左右,幼鱼为0.35%左右;随着温度的升高,成鱼和幼鱼的日摄食率也升高,上升幅度较大,在14℃成鱼达到1.21%左右,幼鱼达到2.63%;至16℃时日摄食率的上升有所减缓;幼鱼至26℃时才开始急剧上升,成鱼和幼鱼至28℃时每组日摄食率达到最大,分别为2.84%和12.06%;然后随着温度的升高急剧下降,至34℃时,成鱼的日摄食率为0.74%,仅为28℃时的26%左右,幼鱼的日摄食率仍然较高,为9.45%,但日摄食率也较28℃减少了2/9。成鱼的日摄食率在6~10℃、16~24℃各范围内部温度间和30℃与32℃温度间差异不显着(P>0.05),而6~10℃与16~24℃范围内各温度间的日摄食率差异极显着(P<0.01);幼鱼的日摄食率在6~12℃、16~22℃、22~26℃各范围内部温度间和32℃与34℃间差异不显着(P>0.05),而6~12℃与16~34℃两个范围内各温度间差异极显着(P<0.01)。说明温度是影响鲤鱼日摄食率的一个主要因素;鲤鱼的摄食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在一昼夜间有多个峰值,8:00~11:00和19:00~23:00时有一最高峰值,其摄食量约为昼夜摄食量的10.68%32.53%和16.25%33.41%;11:00~19:00和23:00~4:00以及4:00~8:00之间还有一些小的峰值。当温度从10℃继续下降时,摄食高峰主要集中在8:00~11:00和19:00~4:00。高温(34℃)时鲤鱼的呼吸急促,成鱼呼吸频率可达130次/min,幼鱼呼吸频率可达170次/min;低温(6℃)时呼吸缓慢,成鱼呼吸频率下降到11次/min,幼鱼的呼吸频率下降到19次/min。不同温度之间比较差异均极显着(P<0.01),并且,成鱼和幼鱼间也存在着显着差异(P<0.01)。幼鱼的呼吸频率比成鱼的高1.15~1.88倍,泳动频率比成鱼的高1.57~2.66倍。幼鱼的在34℃时的泳动频率最大为110次/min,在6℃仅为23次/min。成鱼的泳动频率在34℃最大可达40次/min,最低在6℃降至10次/min。说明温度对鲤鱼成鱼和幼鱼的泳动行为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子。封闭流水式和开放静水式测得的耗氧率,不同温度之间的差异均极显着(P<0.01)。两种方法测得的耗氧率,低温时低,在2℃时成鱼的耗氧率为22.52 mg/(kg·h),幼鱼为41.35 mg/(kg·h);随着温度的升高耗氧率也升高,当温度升至为28℃达到最大,成鱼为420.80 mg/(kg·h),幼鱼为570.79 mg/(kg·h),分别是2℃时的18.69和13.80倍;28℃以后,温度升高耗氧率反而下降,在34℃成鱼的耗氧率为247.98 mg/(kg·h),幼鱼的耗氧率为407.36 mg/(kg·h),分别为28℃时的58.93%和71.37%;鲤鱼的耗氧量与呼吸频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即呼吸频率快,耗氧量高。成鱼和幼鱼间的耗氧率和耗氧量存在着显着差异(P<0.01),随着体重的增加,耗氧量增加,耗氧率却下降。封闭流水式测得的耗氧量,成鱼最大可达357.68 mg/(尾·h),最低降为19.15 mg/(尾·h);幼鱼最大达到74.20 <WP=10>mg/(尾·h),最低降为5.38 mg/(尾·h);耗氧率成鱼最大为420.80 mg/(kg·h),最低降为22.52 mg/(kg·h);幼鱼最大达到570.79 mg/(kg·h),最低降为41.35 mg/(kg·h)。开放静水式测定中,成鱼耗氧率最大达到145.69 mg/(kg·h),幼鱼的达到228.69 mg/(kg·h),成鱼最低降至19.43 mg/(kg·h),幼鱼降至58.88 mg/(kg·h)。并且,不同温度条件下成鱼和幼鱼的耗氧率还存在着明显的昼夜节律,日间的耗氧率明显比夜间的耗氧率高(P<0.01)。耗氧率的低谷出现在夜间0:00左右,耗氧率的高峰出现在10:00~16:00时左右。另外,鲤鱼摄食后的耗氧率明显比饥饿时的高。鲤鱼的窒息点在30℃时最高,成鱼为0.27 mg/L,幼鱼为0.29 mg/L。以此为界,同样规格鲤鱼的窒息点随着水温的升高和降低而降低,2℃时成鱼降到0.12 mg/L,幼鱼降到0.13 mg/L。并且,鲤鱼的窒息点随着体重的增加而下降。

叶春和,姜泽明[10](2003)在《从中国专利看我国网箱养殖技术的发展》文中研究表明 本文通过对1985年以来国家专利局公布的有关网箱养殖产品与技术的专利进行初步的统计分析,从专利角度介绍了我国网箱养殖技术的发展特点,并提出了专利申请和利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二、充氧定型网箱养鱼装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充氧定型网箱养鱼装置(论文提纲范文)

(1)地表水中氨氮及水质条件对复合锰氧化膜除锰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地表水污染现状
    1.2 地表水中锰污染及危害
        1.2.1 锰污染现状及来源
        1.2.2 锰污染的危害
    1.3 地表水中锰污染控制技术
        1.3.1 物理化学法
        1.3.2 生物法
        1.3.3 接触自催化氧化法
        1.3.4 化学催化氧化法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中试试验系统
        2.1.1 常规水处理系统
        2.1.2 化学催化氧化法除锰系统
        2.1.3 水质条件
    2.2 静态实验装置
    2.3 实验方法
        2.3.1 复合锰氧化膜除锰影响因素研究
        2.3.2 中试条件下氨氮对锰去除的影响
        2.3.3 氨氮影响锰去除的机理研究
    2.4 实验药剂、仪器与分析方法
        2.4.1 主要实验药剂
        2.4.2 实验仪器
        2.4.3 常规指标分析方法
        2.4.4 表征分析方法及所用仪器
3 复合锰氧化膜除锰影响因素研究
    3.1 培养时间对氧化膜除锰性能的影响
        3.1.1 不同培养时间下氧化膜除锰效果
        3.1.2 培养时间影响除锰性能的原因分析
    3.2 温度对氧化膜除锰性能的影响
        3.2.1 不同温度下除锰能力分析
        3.2.2 低温下最大除锰能力
        3.2.3 低温下除锰效果的强化
    3.3 碱度对氧化膜除锰性能的影响
        3.3.1 不同碱度下除锰能力分析
        3.3.2 碱度影响锰去除的动力学研究
    3.4 阴阳离子对氧化膜除锰性能的影响
        3.4.1 不同阴阳离子种类下除锰能力分析
        3.4.2 阴阳离子影响锰去除的动力学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中试条件下氨氮对锰去除的影响
    4.1 中试滤柱对锰的去除效果
        4.1.1 水中不含氨氮时锰的去除效果
        4.1.2 水中含氨氮时锰的去除效果
    4.2 氨氮与锰交互影响
        4.2.1 氨氮对锰去除的影响
        4.2.2 锰对氨氮去除的影响
    4.3 氨氮影响锰去除的原因分析
        4.3.1 DO降低的影响
        4.3.2 pH的影响
        4.3.3 温度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氨氮影响锰去除的机理研究
    5.1 含氨氮与不含氨氮条件下氧化膜性质变化
        5.1.1 比表面积与氧化膜量变化
        5.1.2 氧化膜表面形貌变化
        5.1.3 氧化膜表面元素组成变化
        5.1.4 氧化膜化学结构变化
        5.1.5 氧化膜表面Zeta电位的变化
        5.1.6 氧化膜表面官能团变化
    5.2 氨氮影响锰去除的机理探讨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项目

(2)网箱养殖多参数无线监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内容安排
第二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网箱养殖的需求分析
    2.2 传感器节点设计
    2.3 汇集网关设计
    2.4 基于 WEB 的服务器软件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
    3.1 传感器节点硬件设计
        3.1.1 无线通信模块设计
        3.1.2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3.2 汇集网关硬件设计
        3.2.1 GPRS 通信模块设计
        3.2.2 供电电源模块设计
        3.2.3 SIM 卡接口电路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无线传感网络的搭建
        4.1.1 无线传感器网络相关概念
        4.1.2 无线传感网络的体系架构
        4.1.3 基于 Z-Stack 协议栈的无线传感网络搭建
    4.2 传感器节点软件设计
        4.2.1 Protothread 状态机
        4.2.2 简易 FIFO 缓存机制
    4.3 汇集网关软件设计
        4.3.1 WinCE6.0 开发平台
        4.3.2 应用软件的开发与设计
    4.4 WEB 服务器的设计和开发
        4.4.1 Django 框架简介
        4.4.2 Django 开发环境搭建
        4.4.3 后台管理界面开发
        4.4.4 网箱数据上传和处理
        4.4.5 前端界面开发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远程固件无线更新方法研究
    5.1 远程固件无线更新的基础
        5.1.1 Y-Modem 协议简介
        5.1.2 STM32 内嵌 bootloader 的研究
    5.2 远程固件无线更新方法设计与实现
        5.2.1 通信协议研究和设计
        5.2.2 Y-Modem 协议移植
        5.2.3 自定义 bootloder 程序设计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调试和实验结果分析
    6.1 实验系统搭建
    6.2 远程固件无线更新方法验证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装备技术集成与模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标、内容、思路和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装备技术集成与模式优化的系统认识
    2.1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基本认识
    2.2 我国淡水活鱼流通的基本认识
    2.3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装备技术集成与模式优化的概念界定
    2.4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装备技术集成与模式优化的系统分析框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目标决策机理
    3.1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目标体系构建
    3.2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目标影响因素
    3.3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目标实现路径
    3.4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目标实现机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流体工艺匹配分析
    4.1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流体特性分析
    4.2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工艺类型比较
    4.3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流体工艺匹配方案构建与优选
    4.4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流体工艺匹配分析实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装备技术集成配置
    5.1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装备技术构成及类型
    5.2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装备技术等级评价
    5.3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装备技术集成配置方案构建与优选
    5.4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装备技术集成分析实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主体/组织协同优化
    6.1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主体/组织类型及特征
    6.2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主体/组织行为决策分析
    6.3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主体/组织行为博弈分析
    6.4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主体/组织协同优化机制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装备技术集成与模式优化的案例分析
    7.1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装备技术集成与模式优化的案例总结
    7.2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装备技术集成与模式优化的案例评价
    7.3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装备技术集成与模式优化的策略分析
    7.4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装备技术集成与模式优化的政策建议
    7.5 本章小节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4)半滑舌鳎循环水系统工艺与运行参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1 工业化封闭式循环水养殖概况
    1.1 封闭循环水养殖(RAS)技术研究进展
    1.2 我国海水工业化循环水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循环水养殖系统和水处理系统工艺尚待完善
        1.2.2 产业成本有待降低
        1.2.3 加强病害防控
    1.3 封闭式循环水养殖工程的主要工艺环节
    1.4 本文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2 紫外线前后置对循环水水质环境的影响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设施
        2.2.2 试验设计
        2.2.3 日常管理
        2.2.4 水质检测与分析方法
        2.2.5 半滑舌鳎生物学指标测定方法
    2.3 结果
        2.3.1 紫外线安装位置对杀菌效果的影响
        2.3.2 紫外线安装位置对生物滤池水质状况的影响
        2.3.3 紫外线安装位置对鱼池中氨氮、亚硝酸氮的影响
        2.3.4 紫外线安装位置对半滑舌鳎生理状况的影响
        2.3.5 紫外线安装位置对半滑舌鳎的生长状况的影响
    2.4 讨论
        2.4.1 紫外线安装位置对细菌的灭杀率及鱼池进水口的细菌总数的影响
        2.4.2 紫外线安装位置对生物滤池水质的影响
        2.4.3 紫外线安装位置对鱼池中氨氮、亚硝酸氮的影响
        2.4.4 紫外线安装位置对半滑舌鳎生理状况及生长的影响
    2.5 结论
3 臭氧前后置及投加量对循环水水质环境的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系统
        3.2.2 试验设计
        3.2.3 日常管理
        3.2.4 水质检测与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臭氧前后置及不同添加浓度对 COD 的影响
        3.3.2 臭氧前后置及不同添加浓度对氨氮的影响
        3.3.3 臭氧前后置及不同添加浓度对亚硝酸氮的影响
    3.4 讨论
        3.4.1 臭氧前后置工艺改变对 COD 去除率的影响
        3.4.2 臭氧前后置工艺的改变对氨氮、亚硝酸盐氮的去除效能的影响
    3.5 结论
4 封闭式循环水曝气生物滤池气水比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设施
        4.2.2 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系统工艺流程
        4.2.3 日常管理
        4.2.4 试验设计
        4.2.5 水质检测与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气水比状况下生物滤池进、出水口的水质指标
        4.3.2 不同气水比状况下水处理单元 NH4-N、NO2-N 指标的变化分析
        4.3.3 不同气水比状况下水处理单元 COD 指标的变化分析
        4.3.4 不同气水比状况下水处理单元 pH 值、DO 的变化分析
    4.4 讨论
        4.4.1 气水比对优化全封闭循环水养殖工艺的影响
        4.4.2 气水比对生物滤池溶解氧浓度的影响
        4.4.3 气水比对生物滤池水净化效能的影响
        4.4.4 气水比对系统 pH 和鱼类生理的影响
        4.4.5 气水比对生物膜代谢能力和活性的影响
    4.5 结论
5 封闭式循环水系统循环次数的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设施
        5.2.2 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系统工艺流程
        5.2.3 日常管理
        5.2.4 试验设计
        5.2.5 水质检测与分析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循环次数对系统物理过滤效率的影响
        5.3.2 循环次数对系统生物过滤效能的影响
        5.3.3 循环次数对鱼池流场环境和鱼的生理的影响
        5.3.4 循环次数与生物滤池水力停留时间关系的探讨
        5.3.5 循环次数对循环水系统能耗成本的影响分析
    5.4 结论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半滑舌鳎循环水养殖系统优化与养殖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国内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研究进展
    第一节 水质处理研究进展
        摘要
        1 大颗粒物滤除
        2 臭氧消毒
        3 气浮综合处理
        4 生物滤池
        4.1 生物滤池菌群组成
        4.2 生物滤池应用效果
        4.2.1 硝化反应
        4.2.2 反硝化反应
        4.3 生物滤池的菌群培养
        5 紫外线(UV)杀菌环节
        6 PH调节
        7 对循环水养殖模式水质处理环节的几点思考
        7.1 生物滤池是整个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的核心
        7.2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水处理环节要首尾衔接、效率优先
        7.3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水处理环节要考虑成本、重在节能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养殖管理研究进展
        摘要
        1 水循环系统对化学物质的承载力
        2 水循环率对养殖生物生长、生理和生态的影响
        3 主要养殖品种在工厂化循环水条件下的养殖效果分析
        4 养殖动物对循环水养殖模式的适应性
        5 最适养殖密度的探讨
        6 对未来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运行管理的几点思考
        6.1 循环水系统的稳定性是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的重中之重
        6.2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的应用范围可以大力拓展
        6.3 工厂化循化水养殖模式的发展应注重节能减排、环境友好
        参考文献
    第三节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在海洋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
        1 海洋鱼类是海洋经济的重要资源和宝贵财富
        2 开发海洋鱼类资源的主要技术手段的影响
        2.1 人工育种
        2.2 养殖模式
        3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的特点和优势
        4 上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的主要内容
        5 上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的重要性
        6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半滑舌鳎成鱼流水养殖模式与循环水养殖模式下养殖差异分析研究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设计与分组
        1.2 养殖条件
        1.3 饲料与日常管理
        1.4 试验方法
        1.4.1 水质监测
        1.4.2 成活率、生长率、肥满度、生长激素(GH)含量的计算
        1.4.3 食物转化率和饵料系数
        1.4.4 血红蛋白含量、溶菌酶活力、总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的测定
        1.4.5 性腺发育分期、卵黄蛋白源含量、17β-雌二醇含量的测定
        1.4.6 体组成、脂肪酸、氨基酸的测定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长对比
        2.1.1 成活率
        2.1.2 生长率
        2.1.3 饲料转化率和饵料系数
        2.1.4 肥满度
        2.1.5 生长激素(GH)含量
        2.2 生理对比
        2.2.1 血红蛋白含量
        2.2.2 溶菌酶活力
        2.2.3 总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
        2.3 发育对比
        2.3.1 性腺发育
        2.3.2 卵黄蛋白原
        2.3.3 17β-雌二醇
        2.4 肉质分析评价
        2.4.1 肉质基本成分
        2.4.2 氨基酸组成
        2.4.3 脂肪酸组成
    3 讨论
        3.1 两种养殖模式下半滑舌鳎的生长对比
        3.2 两种养殖模式下半滑舌鳎的生理状态比较
        3.3 两种养殖模式下半滑舌鳎的发育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半滑舌鳎循环水养殖系统的生产工艺优化研究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设计与分组
        1.2 养殖条件
        1.3 饲料与日常管理
        1.4 实验方法
        1.4.1 紫外线消毒装置位置
        1.4.2 臭氧位置及适宜添加量
        1.4.3 生物滤池最佳气水比
        1.4.4 封闭式循环水系统日循环次数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紫外线消毒装置位置
        2.1.1 紫外线消毒装置位置对TDS的影响
        2.1.2 紫外线前后置对PH的影响
        2.1.3 紫外线前后置对ORP的影响
        2.1.4 紫外线前后置对氨氮、亚硝酸氮的影响
        2.1.5 紫外线前后置对细菌、弧菌去除率及鱼池进水口细菌、弧菌浓度的影响
        2.1.6 紫外线前后置对生物滤池的进出口水质的影响
        2.2 臭氧消毒装置位置及添加量
        2.2.1 对COD的消除效果对比
        2.2.2 对氨氮浓度及其去除率的影响
        2.2.3 对亚硝酸氮浓度及其去除率的影响
        2.3 曝气生物滤池最佳气水比
        2.3.1 不同气水比对生物滤池进、出水口PH值、DO的影响
        2.3.2 不同气水比对生物滤池进、出水口氨氮、亚硝酸氮的影响
        2.3.3 不同气水比对生物滤池进、出水口COD、PH的影响
        2.4 循环水系统日循环次数
        2.4.1 不同循环次数下物理过滤前后水质状况
        2.4.2 不同循环次数下生物过滤前后水质状况
    3 讨论
        3.1 评判养殖水质的主要指标
        3.2 紫外线消毒装置位置
        3.3 臭氧消毒装置位置及添加量
        3.4 曝气生物滤池最佳气水比
        3.5 循环水系统日循环次数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半滑舌鳎成鱼最佳放养密度的研究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设计与分组
        1.2 养殖条件
        1.3 饲料与日常管理
        1.4 试验方法
        1.4.1 水质监测
        1.4.2 成活率、生长率、肥满度、生长激素(GH)含量的计算
        1.4.3 食物转化率和饵料系数
        1.4.4 红蛋白含量、溶菌酶活力、总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的测定
        1.4.5 性腺发育分期、卵黄蛋白源含量、17β-雌二醇含量的测定
        1.4.6 体组成、脂肪酸、氨基酸的测定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牛长适应性
        2.1.1 成活率
        2.1.2 生长率
        2.1.3 饲料转化率和饵料系数
        2.1.4 最终养殖密度和产值估算
        2.1.5 肥满度
        2.1.6 生长激素(GH)含量
        2.2 生理适应性
        2.2.1 血红蛋白含量
        2.2.2 溶菌酶活力
        2.2.3 总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
        2.3 发育适应性
        2.3.1 性腺发育
        2.3.2 卵黄蛋白原
        2.3.3 17β-雌二醇
        2.4 肉质分析评价
        2.4.1 肉质基本成分
        2.4.2 氨基酸组成
        2.4.3 脂肪酸组成
    3 讨论
        3.1 循化水养殖模式下半滑舌鳎的生长
        3.2 循环水养殖模式下半滑舌鳎的生理
        3.3 循环水养殖模式下半滑舌鳎的发育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半滑舌鳎流水养殖模式和循环水养殖模式经济效能与生态能值对比研究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设计
        1.2 养殖条件
        1.3 饲料与日常管理
        1.4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1.4.1 经济效能分析
        1.4.2 生态能值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经济效能分析
        2.1.1 固定投资对比分析
        2.1.2 两种养殖模式固定成本构成分析
        2.1.3 生产成本对比分析
        2.1.4 生产成本构成对比分析
        2.1.5 生产成本对比分析折算表
        2.1.6 年产值和利润对比分析
        2.1.7 投资回收期和盈亏平衡点对比分析
        2.2 生态能值分析
        2.2.1 能值流程图
        2.2.2 能值分析基础数据对比
        2.2.3 两种养殖模式投入能值构成分析对比
        2.2.4 两种养殖模式能值评价对比分析
        2.2.5 两种养殖模式能值指标对比分析
    3 讨论
        3.1 两种养殖模式的经济效能
        3.2 生态经济能值的作用
        3.3 循环水养殖模式的可持续性
    4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A
致谢
个人简历
参与项目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6)复合循环养殖系统氮磷的去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养殖废水中的氮磷
        1.1.1 氮磷的来源
        1.1.2 对养殖生物的影响
        1.1.3 对环境的影响
    1.2 氮磷去除技术的现状及研究方向
        1.2.1 固体颗粒的去除
        1.2.1.1 固液分离技术
        1.2.1.2 泡沫分离技术
        1.2.1.3 膜过滤技术
        1.2.2 溶解氮磷的去除
        1.2.2.1 微生物过滤技术
        1.2.2.2 植物过滤
        1.2.2.3 臭氧处理技术
        1.2.2.4 紫外辐射消毒技术
        1.2.2.5 电化学技术
    1.3 海水循环养殖技术发展历程与应用现状
        1.3.1 工业化封闭循环养鱼模式
        1.3.2 海水循环水养殖应用现状
        1.3.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本文研究的内容
第2章 牙鲆循环养殖系统的设计
    2.1 设计采用的处理模式及工艺流程
    2.2 实验的设计依据
        2.2.1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生长的适宜条件
        2.2.2 系统的基本设计计算
        2.2.3 系统水流速率的确定
    2.3 各装置设计及设备选型
        2.3.1 养殖池的总体设计
        2.3.2 沉淀池的设计
        2.3.3 水力旋流器的设计
        2.3.4 泡沫分离器的选型
        2.3.5 生物硝化滤器的设计
        2.3.6 大型藻类滤器设计
    2.4 系统组建
第3章 硝化滤器和反硝化滤器
    3.1 3种硝化作用滤器性能比较
        3.1.1 材料和方法
        3.1.1.1 硝化滤器
        3.1.1.2 牙鲆循环养殖系统
        3.1.1.3 实验方法
        3.1.1.4 测定方法
        3.1.1.5 微生物定量
        3.1.2 结果与讨论
        3.1.2.1 硝化作用滤器的启动
        3.1.2.2 3种载体硝化滤器的水力停留时间与硝化性能的关系
        3.1.2.3 3种载体硝化滤器不同氮负载下的硝化作用
    3.2 3种碳源2种结构反硝化滤器的研究
        3.2.1 材料和方法
        3.2.1.1 实验材料
        3.2.1.2 反硝化滤器
        3.2.1.3 实验方法
        3.2.1.4 测定方法
        3.2.1.5 计算方法
        3.2.2 结果与讨论
        3.2.2.1 反硝化滤器挂膜期间的各项指标
        3.2.2.2 以残饵粪便为碳源的反硝化性能
        3.2.2.3 以甲醇为碳源反硝化性能
        3.2.2.4 以醋酸钠为碳源的反硝化性能
        3.2.2.5 3种碳源的反硝化性能的比较
第4章 大型海藻对溶解态无机氮磷的吸收
    4.1 孔石莼、浒苔和角叉菜对氮磷吸收动力学分析
        4.1.1 材料和方法
        4.1.1.1 实验海藻的生理特性
        4.1.1.2 实验材料
        4.1.1.3 实验方法
        4.1.1.4 测定方法
        4.1.2 结果与讨论
        4.1.2.1 孔石莼、浒苔和角叉菜对氨态氮的吸收及动力学分析
        4.1.2.2 孔石莼、浒苔和角叉菜对硝酸态氮的吸收及动力学分析
        4.1.2.3 孔石莼和角叉菜对磷酸盐磷的吸收及动力学分析
    4.2 孔石莼在不同条件下对氮和磷的吸收
        4.2.1 材料和方法
        4.2.1.1 实验材料
        4.2.1.2 实验方法
        4.2.1.3 测定方法
        4.2.1.4 计算方法
        4.2.2 结果与讨论
        4.2.2.1 孔石莼在不同氮源条件下对氮磷的吸收
        4.2.2.2 孔石莼在不同氮磷比条件下对氮磷的吸收
    4.3 孔石莼、浒苔和角叉菜对养殖废水中氮磷的吸收
        4.3.1 材料和方法
        4.3.1.1 实验材料
        4.3.1.2 实验方法
        4.3.1.3 测定方法
        4.3.1.4 计算方法
        4.3.2 结果与讨论
        4.3.2.1 浒苔对养殖废水中氮磷的吸收
        4.3.2.2 角叉菜对养殖废水中氮磷的吸收
        4.3.2.3 孔石莼对鱼藻循环系统中氮磷的去除
第5章 牙鲆循环养殖系统的运行
    5.1 牙鲆自污染状况的研究
        5.1.1 材料和方法
        5.1.1.1 实验材料
        5.1.1.2 实验方法
        5.1.1.3 测定方法
        5.1.1.4 计算方法
        5.1.2 结果和讨论
    5.2 应用硝化滤器与反硝化滤器的牙鲆循环养殖系统
        5.2.1 材料和方法
        5.2.1.1 实验材料
        5.2.1.2 牙鲆循环养殖系统
        5.2.1.3 实验方法
        5.2.1.4 测定方法
        5.2.1.5 计算方法
        5.2.2 结果与讨论
        5.2.2.1 循环系统中牙鲆生长和排氨情况
        5.2.2.2 循环养殖系统中水质状况
    5.3 应用硝化滤器与海藻滤器的牙鲆循环养殖系统
        5.3.1 材料和方法
        5.3.1.1 实验材料
        5.3.1.2 牙鲆循环养殖系统
        5.3.1.3 实验方法
        5.3.1.4 计算方法
        5.3.2 结果与讨论
        5.3.2.1 牙鲆生长
        5.3.2.2 循环养殖系统中水质状况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Forsk(?)l)胚胎发育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十足目甲壳动物胚胎发育的研究进展
    第二节 实验内容和目的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第一节 受精及胚胎发育的实验研究
    第二节 受精卵及胚胎的离体培养实验研究
第三章 壳膜的形成与卵子附着
    第一节 壳膜的形成
    第二节 卵子的附着
第四章 受精膜的形成和核相的变化
    第一节 受精膜的形成
    第二节 受精过程核相的变化
第五章 胚胎发育
    第一节 胚胎发育分期与各期特征
    第二节 胚胎发育过程复眼和色素的发生
第六章 胚胎的离体培养与异常现象
    第一节 胚胎的离体培养
    第二节 胚胎发育的异常现象
第七章 胚胎膜的变化与幼体的孵化
    第一节 胚胎发育过程胚胎膜的变化
    第二节 幼体的孵化
论文总结
    1 主要成果和创新之处
    2 不足之处
    3 展望
在学期间科研情况
    一 参加的科研项目
    二 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致谢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图版说明与图例

(8)环境因子和营养盐限制对龙须菜氮吸收及生化组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大型海藻的氮营养代谢特征
    1.1 大型海藻生长的营养要求
    1.2 海水中氮的存在形态及生物可利用性
    1.3 大型海藻的氮吸收动力学
    1.4 营养盐限制对龙须菜生理生态学的影响
    1.5 江篱属海藻作为富营养化指示生物的氮代谢特性
    1.6 江篱属海藻作为富营养化修复藻类的可行性
第二章 温度、盐度对龙须菜氮吸收的影响
    2.1 材料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龙须菜在营养盐胁迫后对NH_4-N的超补偿吸收现象
    3.1 材料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光照和营养盐限制对龙须菜生长及生化组成的影响
    4.1 材料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一种室内快速扩培龙须菜的光生物反应器的设计
    5.1 快速扩培大型海藻的光生物反应器的设计
    5.2 在工厂化养殖废水处理方面的应用前景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9)不同温度条件下鲤鱼摄食节律与呼吸代谢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鱼类行为研究进展
        1.1.1 鱼类行为发展史
        1.1.2 鱼类行为的研究方法
        1.1.3 鱼类行为研究概况
        1.1.4 鱼类行为学与渔业的发展
    1.2 呼吸代谢研究进展
        1.2.1 呼吸代谢研究概况
        1.2.2 耗氧率与代谢率
        1.2.3 呼吸代谢的研究方法
        1.2.4 影响鱼类呼吸代谢的因素
        1.2.5 窒息点
        1.2.6 展望
    1.3 本次试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 本次试验的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器材与试剂
    2.3 试验方法
        2.3.1 摄食试验
        2.3.2 耗氧试验
        2.3.3 窒息点的测定
        2.3.4 饱食状态下耗氧率的测定
    2.4 试验数据的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摄食节律
        3.1.1 日摄食率
        3.1.2 昼夜摄食节律
        3.1.3 不同温度下鲤鱼摄食次数的昼夜变化
        3.1.4 呼吸频率
        3.1.5 泳动行为
    3.2 耗氧率与窒息点
        3.2.1 耗氧率
        3.2.2 窒息点与温度的关系
4 讨论
    4.1 鲤鱼的昼夜摄食节律
    4.2 光照对摄食节律的影响
    4.3 水温对摄食节律的影响
    4.4 温度对呼吸频率的影响
    4.5 鲤鱼耗氧率的昼夜变化规律
    4.6 温度对耗氧率的影响
    4.7 体重对耗氧率的影响
    4.8 鲤鱼的窒息点
5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充氧定型网箱养鱼装置(论文参考文献)

  • [1]地表水中氨氮及水质条件对复合锰氧化膜除锰的影响研究[D]. 田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2]网箱养殖多参数无线监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陈冬冬. 浙江理工大学, 2015(10)
  • [3]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装备技术集成与模式优化研究[D]. 吴慧曼.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9)
  • [4]半滑舌鳎循环水系统工艺与运行参数优化研究[D]. 周游.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3)
  • [5]半滑舌鳎循环水养殖系统优化与养殖效果研究[D]. 王峰.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8)
  • [6]复合循环养殖系统氮磷的去除研究[D]. 何洁. 大连海事大学, 2010(12)
  • [7]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Forsk(?)l)胚胎发育的基础研究[D]. 陈锦民. 厦门大学, 2005(06)
  • [8]环境因子和营养盐限制对龙须菜氮吸收及生化组分的影响[D]. 林贞贤. 中国海洋大学, 2005(03)
  • [9]不同温度条件下鲤鱼摄食节律与呼吸代谢的研究[D]. 陈松波. 东北农业大学, 2004(04)
  • [10]从中国专利看我国网箱养殖技术的发展[J]. 叶春和,姜泽明. 齐鲁渔业, 2003(08)

标签:;  ;  ;  ;  ;  

增氧定型网箱养鱼装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