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HFC网络建设的安全服务保障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粟栗,庄小君,杜海涛,冉鹏,黄晓婷,杨朋霖[1](2022)在《6G网络内生安全架构研究》文中提出6G将是一个覆盖空天地海的一体化网络,并为用户提供按需服务.高安全性是6G网络的重要特性,在规划的6G架构中,安全能力将作为一个独立的逻辑面为6G网络和应用提供服务与保障.本文分析并归纳了6G安全演进的3个方面的趋势:一是网络架构的分布式自治化增加了暴露面,需要网元、子网自身具备高安全性;二是全面云化和虚拟化进一步增加了内部攻击的风险,需要基于零信任理念设计网元、网络内部的安全防护措施;三是按需服务的业务能力需要内部建设智能协同机制,并具备弹性、可编排安全能力资源池.基于上述需求和安全技术发展的趋势,本文提出了以内部安全能力建设为基础的6G安全建设思路,设计了包含安全能力层、安全策略控制器、安全智能中心、安全管理中心,协同信任共识设施、编排能力、人工智能能力形成的6G内生安全架构.本架构以网络内建安全能力为基础,信任共识机制为纽带,智能协同技术为手段,形成主动免疫、信任共识、协同弹性的安全架构与运行机制.通过构建可信链路的实际案例推演证明,该架构可为6G网络和应用提供灵活、按需的安全服务.
卓旺剑[2](2017)在《基于PON+EoC的NGB接入网统一网管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NGB是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由于该网络对传输网络管理系统有较高的性能要求,因此其接入网管理系统一直是网络管理学界的研究热点与业界的设计与实施难点。随着EPON+EoC接入网的大规模建设和运营,承载业务的不断增加,建设统一的接入网网管系统已成为当前网络管理的迫切需要。本文基于上海市示范网中的首期50万户规模EPON网络(OLT/ELT)、EoC网络(HS缆桥交换机,ONU与头端系统的合一体和EoC终端)环境,设计统一管理网管系统,使网管部门具备统一配置管理、性能管理、故障管理、安全管理、业务系统接口等方面的功能。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基于NGB接入网的统一网管系统研究,开展文献综述,主要研究了NGB系统的网络管理需求、网络管理技术相关的前人研究成果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并结合本研究的实际应用环境深入分析了EPON+EoC系统中的网管需求和系统设计面临的主要问题,最终提出统一网管系统的开发技术路线与思路框架。2.对基于NGB接入网的统一网管系统实施了总体设计(含处理流程设计),最终提出了整个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总体结构图、总体运行流程图以及相关的性能指标要求,给出的基本功能模块包括:故障管理模块、性能管理模块、拓扑配置模块、业务管理模块以及系统管理模块。3.基于该系统的总体结构与运行流程设计,开展了NGB接入网统一网管系统的详细设计,其实施关键包括:网络节点与链路的建模,网络环境信息的生成、获取、网络态势信息的融合等,最终提出了统一网管系统各功能模块的结构方案、处理流程图,并对其实现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和研究。4.对该系统中的统一网络管理实现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测试对其各项指标进行了分析;详述的关键技术包括:基于灰色计算的网络态势评估算法,以及基于SNMP协议的网络拓扑发现辅助算法;为充分满足EPON+EoC系统管理人员的需要,其中的算法均与既有算法进行了对比测试,测试类型分为主观与客观两类两种,其结果表明:该系统的算法无论从精确度、覆盖度等客观类测试结果,还是从用户满意度、用户响应速度等主观测试结果来看,均超过了既有算法。
兰海军[3](2016)在《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研究 ——以厦门市为例》文中认为旅游公共服务是公共服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改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既是旅游服务业创新发展、加快建设旅游强国的必然要求,更是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深入研究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持续改进,有助于促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理论成熟成型,丰富公共服务管理学科体系;有助于促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稳定供给并持续改进,夯实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基础。本文选择厦门为例,源于其系全国最重要旅游城市之一,解剖既有重要理论价值,也有典型示范意义。本文以游客满意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公共管理理论为基础、服务质量理论为内核,综合运用文献、比较、案例、访谈、问卷、统计等方法,研究如何通过确立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目标、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机制、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持续改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本文研究内容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第一,从实践层面梳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进展。分别考察境内外典型旅游城市实践,梳理出境内旅游城市发展的共性问题,并观察厦门市实践。第二,从理论层面建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框架。厘清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等核心概念,梳理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及责任主体;借鉴公共服务质量持续改进实践,结合旅游公共服务具体环境,建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理论框架。第三,从操作层面阐述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持续改进。首先是确立质量目标。在现有软硬件基础上,采用ISA法调查游客真实感知,测量期望与感知差距,全面摸清旅游服务质量“短板”。通过I-S等级计算,找出优先改进项、次优改进项,确立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阶段性目标。其次是监测质量运行。通过改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宣传贯彻,统一内部思想、营造社会氛围。借助“信息化监测、联动化治理、标准化确认、奖惩化控制”机制,全面监测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再次是评价服务质量。采用SERVQUAL框架,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具体化,对应开发一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厦门评价并计算出阶段性质量改进的工作重点。最后是持续改进服务质量。持续改进厦门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必须以游客满意为目标,基于旅游服务应用优化智慧厦门顶层设计,修筑质量改进“营养池”;丰富完善厦门质量奖体系,培壮质量改进“胡萝卜”;强化部门协同治理,锻造质量改进“大棒”,构建“三位一体、恩威并举”的服务质量改进运行框架。第四,从推广层面探索公共服务质量改进一般性操作指南。将各环节研究成果和具体操作步骤与厦门经验相结合,抽象化为通用性的操作指南。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一是尝试构建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管理理论和运行框架;二是尝试开发了一套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量化了服务质量改进的阶段性目标;三是尝试梳理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管理的一般化操作指南。受能力、精力等条件限制,最初调查问卷数据多来源于思明区,未来将进一步拓宽研究区域范围,尽量缩小实然与应然的差距。未来将进一步优化评价指标体系,跟进研究以厦门本岛为核心建构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全面优化提升其适用性。
卢明[4](2016)在《宽带接入网综合网管系统多厂家设备接入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振兴信息产业经济的战略部署,有线电视网络迎来了良好的突破性发展机遇。广电双向网络产业的振兴和全媒体业务的快速发展,基础网络建设被持续的快速推进。目前,黑龙江省的传统有线电视网络已完成了模拟向数字转变改造,随着我国三网融合的快速发展,双向化已将广电网络逼向了生死边缘,光缆将不断向用户一侧靠近,从而网络设备的种类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数量也突飞猛涨。庞杂的设备类型、眼花缭乱的设备品牌、设备数量将是天文数字、设备网络管理的标准五花八门等问题均会对广电网络造成不可小觑的苦难,进而将广电网络将面临失控的状态。因此,屏蔽不同厂家不同设备的差异性,建立统一的综合网络管理系统对网络设备进行的统一管理是十分有必要的。本论文将对网络管理在HFC网络中的特性进行总结,结合TCP/IP协议、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协议以及HFC网络的关键性网络管理技术进行分析。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下,基于SNMP Agent代理技术,针对差异化厂家的EOC设备的网络管理接入问题进行分析,用EOC产品为鉴,将如何实现不同被管HFC设备接入的技术作业进程方式和流程进行详细的阐述研究。通过对有线电视宽带接入网的网管监控系统对HFC接入网的设备的进行研究和开发,形成以网络管理图形化和告警集中管控为一体的理论内容。对网管系统中的配置拓扑管理、故障管理、性能管理、以及安全管理等主要内容进行了详细说明。最后将几种与第三方系统的联调方案进行介绍。
张丹,谢朝武[5](2015)在《我国旅游者公共安全服务:体系建设与供给模式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旅游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旅游安全及其保障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议题。文章阐述了我国旅游者公共安全的总体形势,分析了旅游者公共安全服务体系建设的时代需求。通过研究旅游者公共安全服务的发展态势,提出我国旅游者公共安全服务体系应从安全信息服务、安全预防服务、安全控制服务、应急救援服务、善后处置服务5个层面进行建设,并针对散客旅游与团队旅游两种形式提出旅游者公共安全服务的具体内容。研究提出了旅游者公共安全服务的7种供给模式,即G-M(政府主导市场型),G-S(政府主导社会型),M-G(市场主导政府监管型),G-G(政府中心型),M-M(市场中心型),S-S(社会中心型),G-M-S(多元化供给型),并根据不同的旅游形式采用针对性的供给模式。
蔡玉霞[6](2011)在《政府提高社会安全服务能力刍议》文中研究说明社会安全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目前传统的社会安全体系受到了市场经济体制、社会转型、社会变革等各方面的冲击,社会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越来越凸现出来,各种安全事件频频发生,给国家、社会和人民带来了重大的损失。研究社会安全首先需要准确界定社会安全及其服务的基本内涵,再分析当前政府部门在社会安全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形成的原因,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现金经验的基础上,进而提出解决我国社会安全问题的方案和措施,从而为政府提高社会安全服务能力提供可资参考的建议。
金伟[7](2006)在《IPTV业务的技术需求与体系架构研究》文中提出IPTV是一个产业关系复杂的业务,需要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的支持,因而体系架构必须满足多种业务、多种技术的特定需求。结合目前电信、电视的网络现状,可以采用基于三网融合的IPTV业务体系架构模型。该体系架构可使系统具有综合服务能力,可通过同一个平台提供直播电视、点播电视和时移电视业务,支持本地和跨地区的用户和业务认证,提供清晰的电子节目单和流畅的电视图像,并保障信息内容安全。
高吉明[8](2005)在《基于SNMP的有线电视网络管理系统的设计及应用》文中提出目前的有线电视网络已发展为HFC 光纤电缆混合网(750 MHz),规模正在变得越来越大,网络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用户的需求趋于多元化,不仅局限于收看几十套电视节目,而电子商务、HFC 宽带上网、视频点播、话音等宽带多媒体增值业务的需求不断增长。要使用户得到稳定安全的服务,旧的粗放式的CATV 网络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如何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已经成为设备生产厂商必须面对的问题。本论文介绍的有线电视网络管理系统就为设备生产厂商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有线电视网络管理系统包括四部分:前端管理服务器、通讯控制器、数据调制解调器、应答器。整个网管系统可以完成一下功能:①收集网络管理者要求的传输设备的性能参数;②分析这些数据,以判断是否处于正常水平并产生相应的报告;③为每个重要的参数设定一个性能门限,超过该限值就意味着出现了值得注意的网络故障;④根据性能统计数据,调整相应的网络部件的工作参数及其他性能参数,改善网络性能。⑤按用户的需求产生各种报表。HFC 网管服务器通过串行总线(如RS485,RS232 等)监测前端机房内的设备,如调制器、光发射机、光放大器、反向光接收机等。对于机房外的远端设备,如光工作站、放大器等,先由应答器模块对设备的状态参数如正向接收光功率、反向发送光功率、放大器输出电平、反向放大器输入电平、激光器偏流和温度、机箱温度及电源电压电流等进行数据采集.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有线电视网管系统将朝着综合化、标准化、集中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为有线电视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服务质量保证及运营维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最有力的支撑。
兰旭[9](2004)在《有线电视数据及广播网络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共有两个部分,分别研究了数据及广播系统在宽带IP网环境和HFC网络环境下的实现。 首先是宽带IP网络环境下的视音频播出问题。本文结合当前最先进的流媒体技术,给出了一个基于B/S模式的视音频播出系统的局域网实现。在局域网内,系统可以完成如下功能:客户端浏览器通过服务器主页,向系统服务器请求系统广播或VOD。如果用户身份验证通过,系统服务器查询本机数据库系统,以视频或音频流文件的形式回传给用户端浏览器。服务器端可以控制用户数量和用户访问权限,并可对用户行为进行统计分析。 课题的后半部分实现了一个双向HFC网络,在这个平台上实现了一个高速Internet接入的Cable Modem系统。该Cable Modem系统采用MCNS(MultimediaCable Network System,多媒体有线网络系统)的DOCSIS1.1规范,下行64-QAM调制,上行QPSK调制,在单用户的环境下实现了下行数据传输率27Mbit/S,上行数据传输率1.28Mbit/s的双向交互功能。此外,该平台兼具实现了数字机顶盒接入、NVOD等多种综合业务。
江禹生[10](2003)在《HFC网络数据传输系统安全的研究》文中提出国内的网络设备公司和高等院校等单位对HFC网络进行了相当深入的研究,取得了相当多的技术成果。但是,在HFC网络安全研究方面,很少有人涉足。摸索者只停留在了解引进的美国和其它国家安全标准的层次,研究成果鲜为少见。目前我国还没有独立的具有自主产权的HFC网络数据传输系统安全标准,把引进的安全系统作为解决我国HFC网络安全问题的方案根本无安全可言。着手对HFC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对适用我国HFC网络数据传输系统安全标准制订的探索,有着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HFC网络与传统的局域网络和其它接入网有着不同的网络拓扑结构和组网方式,它的安全问题具有其特殊性。论文在研究HFC接入网络特有的树形分支拓扑结构和网络特性基础上,分析了HFC网络的安全特点,提出HFC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问题。探讨了在DOCSIS MAC层建立安全机制的目标。以研究DOCSIS协议中的基线加密标准为引线,详细讨论DES算法及其安全性,以此为基础,研究和实现DOCSIS MAC层数据单元的DES加密。对DOCSIS分组PDU数据采用DES-CBC和DES-CFB64加密,会话密钥(TEK)采用加密—解密—加密(EDE)模式中的双密钥三重DES加密。在讨论RSA算法及其安全性基础上,使用RSA加密算法对授权密钥(AK)编码后数据加密。分析讨论了单向散列函数的安全散列算法(SHA-1),研究了AK进行必要的填充后使用SHA-1得到密钥加密密钥(KEK)的过程。分析讨论了密钥管理中的状态模型和密钥管理消息格式。探讨了CM和CMTS中密钥使用的问题。研究消息鉴别码的HMAC算法和消息鉴别码密钥的产生。讨论分析数字证书的原理和X.509证书结构,研究安全机制中X.509v3证书体系结构和管理,CM中对CM证书的存储和管理,CMTS中证书的处理和管理。设计了安全方案中数据传输系统的加密和认证流程,重点研究了CMTS和CM运行安全系统时的交互过程。分析了方案的安全性,指出安全方案仍然存在的问题。提出制订我国HFC网络数据传输安全标准的建议。
二、HFC网络建设的安全服务保障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FC网络建设的安全服务保障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6G网络内生安全架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 |
2 6G网络安全新需求与对策 |
2.1 6G网络安全新需求 |
2.2 6G安全能力演进趋势分析 |
3 6G网络内生安全架构及能力规划 |
3.1 6G网络内生安全架构 |
3.2 6G网络内生安全能力部署与规划 |
3.2.1 安全能力部署原则分析 |
3.2.2 6G网络内生安全能力规划 |
4 6G网络内生安全架构的运行 |
5 6G网络内生安全后续工作展望 |
(2)基于PON+EoC的NGB接入网统一网管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网络管理系统发展沿革 |
1.2.2 网络管理协议发展 |
1.2.3 EPON、EoC以及HFC网络管理 |
1.2.4 NGB网络管理应用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关键问题与需求分析 |
2.1 项目实施环境 |
2.2 需求分析 |
2.2.1 网络管理信息融合需求分析 |
2.2.2 网络拓扑发现与识别需求分析 |
2.3 系统总体运行流程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统一网管系统总体设计 |
3.1 总体设计要求 |
3.1.1 系统功能设计要求 |
3.1.2 系统结构设计要求 |
3.1.3 系统性能与实施要求 |
3.2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统一网管系统详细设计 |
4.1 网络管理信息采集模块设计 |
4.1.1 统一网管信息采集子模块设计 |
4.1.2 网管信息采集流程设计 |
4.2 基于SNMP的NGB接入网拓扑发现模块设计 |
4.2.1 基于SNMP的NGB接入网拓扑建模 |
4.2.2 基于SNMP的NGB接入网发现流程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项目实施 |
5.1 算法 1——基于灰色计算的网络运行态势评估算法 |
5.1.1 评价体系构建 |
5.1.2 权重设定与灰色计算 |
5.1.3 递归评估 |
5.1.4 评估结果生成 |
5.2 算法 2——NGB接入网动态等级识别拓扑发现辅助算法 |
5.3 软硬件支撑环境部署 |
5.4 两种算法的性能测试 |
5.5 其他模块实施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结果与分析 |
6.1 测试环境 |
6.2 基本功能测试 |
6.3 压力测试 |
6.4 管理方总体调查 |
6.5 测试结果与分析 |
6.5.1 主观测试结果 |
6.5.2 客观测试结果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研究 ——以厦门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立题旨意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实践进展 |
第一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兴起的动因 |
一、注重质量是各国发展的普遍路径 |
二、驱动质量是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追求 |
三、提升质量是游客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期盼 |
第二节 境内外典型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实践 |
一、境外典型城市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
二、境内典型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
三、境内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共性问题 |
第三节 厦门旅游服务业与公共服务质量现状 |
一、厦门旅游服务业发展概况 |
二、厦门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现状 |
第三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管理框架 |
第一节 旅游公共服务相关概念辨析 |
一、公共服务 |
二、旅游公共服务 |
三、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
第二节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及主体认定 |
一、旅游公共服务的体系 |
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划分及责任认定 |
第三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改进框架 |
一、质量管理通用框架 |
二、公共服务质量管理一般框架 |
三、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管理框架 |
第四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目标的确立 |
第一节 总体服务质量目标设定 |
一、研究方法与框架 |
二、调查对象特征 |
第二节 旅游服务质量的目标体系 |
一、总体目标 |
二、分项目标 |
三、旅游服务质量目标变迁 |
第三节 质量目标确立过程及顺序 |
一、质量确立目标过程 |
二、质量目标确立顺序 |
第五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监测 |
第一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的前期准备 |
一、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的宣传贯彻 |
二、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目标的任务分解 |
第二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的全面运行 |
一、信息化推动旅游大数据监测 |
二、联动化夯实跨部门服务质量治理 |
三、标准化促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稳定 |
四、奖惩并举控制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
第三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的后期控制 |
一、监测后期控制阶段的现状 |
二、监测后期保障中的问题 |
第六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评价 |
第一节 旅游服务质量评价概述 |
一、旅游服务质量评价方法与框架 |
二、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样本特征 |
第二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
一、总体旅游服务质量评价 |
二、具体旅游项目服务质量评价 |
第三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检验及改进 |
一、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检验 |
二、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建议 |
第七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 |
第一节 环境层面——优化智慧旅游平台 |
一、优化顶层设计 |
二、优化技术支撑 |
三、优化应用体系 |
四、提升全域智慧服务 |
第二节 激励层面——内化质量创新动力 |
一、强化质量导向 |
二、强化质量提升 |
三、强化质量奖励 |
第三节 机制层面—强化部门协同治理 |
一、构建“大旅游”协同发展机制 |
二、夯实“大数据”共享供给平台 |
三、构建“多部门”协同服务机制 |
四、构建“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 |
结论 |
一、基本结论 |
二、存在不足 |
附录一 厦门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厦门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宽带接入网综合网管系统多厂家设备接入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的发展情况 |
1.3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2章 网络管理的系统介绍 |
2.1 网络的可控管理简述 |
2.2 网络的关键管理功能 |
2.2.1 故障的发现和管理 |
2.2.2 配置管理 |
2.2.3 性能管理 |
2.2.4 安全管理 |
2.3 网管系统的体系结构 |
2.3.1 网络管理基础模型概述 |
2.3.2 网络管理的层结构概述 |
2.3.3 网络管理的软件关键组成 |
2.4 网络管理的管理模式结构 |
2.4.1 集中式网络管理模式 |
2.4.2 分布式网络管理模式 |
2.4.3 混合式网络管理模式 |
2.5 简单的网络管理协议(SNMP) |
2.5.1 SNMP的组成构造 |
2.5.2 SNMP的管理模型 |
2.5.3 管理信息库(MIB) |
2.6 SNMP生成报文编码的说明 |
2.6.1 SNMP的报文格式 |
2.6.2 SNMP的基本编码规则 |
2.6.3 SNMP的安全机制介绍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广电宽带网接入网管理系统的研究 |
3.1 广电宽带网接入网系统介绍 |
3.1.1 广电接入网管理系统组成 |
3.1.2 广电接入网管理系统功能描述 |
3.2 SNMP4J在广电接入网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
3.2.1 SNMP4J关键类和接口关系分析 |
3.2.2 SNMP4J消息发送方式介绍 |
3.2.3 SNMP4J运转流程 |
3.3 广电接入网络管理系统的协议模型 |
3.3.1 广电接入网网络管理系统 |
3.3.2 广电接入网网管系统的组成部分 |
3.4 广电的HFC网管系统的接口体系 |
3.4.1 HFC网管系统的协议模型 |
3.4.2 HFC网络的Cable Modem接入方式 |
3.5 HFC网络管理的SCTE HMS标准概述 |
3.5.1 HMS PHY技术属性规范 |
3.5.2 HMS技术属性规范 |
3.6 前端控制器和应答器结构框图的设计 |
3.6.1 前端控制器的原理框图结构 |
3.6.2 应答器原理框图结构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HFC网络管理接入技术的研究 |
4.1 HFC网络中的MAC层协议分析 |
4.1.1 HFC网络中MAC报文结构分析 |
4.2 代理SNMP Agent的设计 |
4.2.1 代理软件的结构组成 |
4.2.2 数据报文处理模块 |
4.2.3 执行信令模块 |
4.3 HFC接入网的MIB库介绍 |
4.3.1 分析需求与被管对象的抽象 |
4.3.2 MIB的标准化定义 |
4.3.3 利用SNMP协议访问MIB库 |
4.4 HFC网络管理时设备的接入技术 |
4.4.1 网络管理的实现 |
4.4.2 设备配置功能的实现 |
4.5 HFC网络中EOC设备的接入分析 |
4.5.1 EOC产品技术分析 |
4.5.2 EOC的传输技术 |
4.5.3 PON+EOC的组网架构分析 |
4.5.4 EOC局端和终端的管理功能 |
4.5.5 EOC设备MIB规范要求 |
4.6 采集EOC设备模块的信息 |
4.6.1 EOC设备的SNMP属性设置 |
4.6.2 采集EOC终端的代码 |
4.6.3 EOC设备的MIB标准值导入 |
4.6.4 EOC的终端属性值设置 |
4.6.5 系统运行环境参数的设置 |
4.6.6 设备的运行和测试结果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网管系统实现的功能 |
5.1 系统设计的主要功能 |
5.1.1 设备的配置与管理 |
5.1.2 网元告警发现和上报 |
5.1.3 网络资源性能监控 |
5.1.4 系统资源的统计 |
5.2 北向接口的延展性 |
5.2.1 支持与OSS系统对接 |
5.2.2 支持与计费系统对接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我国旅游者公共安全服务:体系建设与供给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研究背景 |
2我国旅游者公共安全服务的发展态势 |
2.1我国旅游公共安全的总体形势 |
2.2我国旅游者公共安全服务的时代需求 |
(1)旅游新业态的发展给旅游者公共安全服务带来严峻挑战 |
(2)旅游方式的转变对旅游者公共安全服务提出更高要求 |
(3)服务型政府转型背景对旅游安全治理提出服务化要求 |
(4)社会转型期泛矛盾凸显形势的客观要求 |
2.3我国旅游者公共安全服务的现状及结构 |
(1)旅游者公共安全服务的内涵 |
(2)我国旅游者公共安全服务的发展现状 |
(3)我国旅游者公共安全服务体系的结构 |
3旅游者公共安全服务的体系建设研究 |
3.1旅游者公共安全服务体系的基本内容建设 |
3.2团队旅游与散客旅游者公共安全服务体系的差异化内容建设 |
3.2.1面向团队旅游者的公共安全服务体系建设 |
3.2.2面向散客旅游者的公共安全服务体系建设 |
4我国旅游者公共安全服务体系的供给模式 |
(6)政府提高社会安全服务能力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社会安全、社会安全服务的含义 |
1.1 社会安全的主要内涵 |
1.2 社会安全服务的内涵 |
1.2.1 健全的生存保障 (或生存的基本需要) |
1.2.2 安全的生存环境 |
1.2.3 充分的就业机会和公正合理的分配制度 |
2 政府社会安全服务存在的问题 |
2.1 政府提供社会安全服务的意识比较淡薄 |
2.2 部门配合有待加强 |
2.3 地方政府社会安全服务资金缺乏 |
2.4 地方政府社会安全服务预防性措施不足 |
2.5 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仍未理顺 |
3 提高政府社会安全服务能力的具体对策 |
3.1 千方百计增加就业 |
3.2 加快构建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
3.3 着力化解不和谐因素和潜在风险 |
3.4 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
3.5 建立适应政府提高社会安全服务能力的公共财政 |
3.6 建立适应政府提高社会安全服务能力的社会自治 |
4 结论 |
(8)基于SNMP的有线电视网络管理系统的设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CATV 网管系统简介 |
1.1 HFC 网络概述 |
1.1.1 HFC 光纤同轴混合网的定义 |
1.1.2 HFC 网络结构 |
1.1.3 HFC 网频谱安排 |
1.2 网管概述 |
1.3 关于网管国家标准 |
1.4 关于 SNMP |
1.5 关于 G I S |
第二章 CATV 网管组成及各部分功能 |
2.1 软件完成的功能 |
2.2 硬件完成的功能 |
2.2.1 通讯控制器 |
2.2.2 前端数据调制解调器 |
2.2.3 末端数据调制解调器 |
2.2.4 数据采集模块 |
第三章 CATV 网管的设计 |
3.1 本网管通讯协议的制定 |
3.2 锁相环的设计 |
3.3 末端 FSK 数据调制解调器的设计 |
3.3.1 振荡电路 |
3.3.2 解调电路 |
3.4 数据采集模块的设计 |
3.4.1 PIC 单片机的中断介绍 |
3.4.2 IIC总线介绍 |
3.4.3 PIC 单片机的 I2C 总线 |
3.4.4 设备参数采集电路的设计 |
3.4.4.1 射频电平的采集 |
3.4.4.2 24V 工作电源的采集 |
3.4.4.3 60V 工作电压的采集 |
3.4.4.4 环境温度的采集 |
3.4.4.5 AD 扩展电路举例 |
3.4.4.6 数控衰减器的设计 |
3.5 单片机程序设计 |
3.6 项目成功案例 |
3.6.1 设备采集参数列表 |
3.6.2 程序片断说明 |
3.6.3 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第四章 论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有线电视数据及广播网络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网络媒体时代 |
1.2 有线电视网络 |
1.2.1 中国的有线电视 |
1.2.2 有线电视网络的机遇 |
1.3 数据广播系统简介 |
1.3.1 数据广播定义 |
1.3.2 数据广播的发展 |
1.3.3 数据广播的特点 |
1.3.4 数据广播的内容 |
1.4 有线电视网的数据广播系统发展趋势 |
1.5 本课题所做的主要工作以及后续任务 |
1.5.1 主要工作 |
1.5.2 后续工作 |
第2章 数据通信和数字化视频技术 |
2.1 数字通信系统 |
2.2 数字信号的传输 |
2.2.1 数字信号载波调制的目的 |
2.2.2 数字调制方法 |
2.3 数字图像编码 |
2.3.1 多媒体信息和数据压缩 |
2.3.2 数字图像编码标准 |
2.4 数字视频广播 |
2.4.1 DVB标准数字电视技术 |
2.4.2 DVB标准传输系统 |
第3章 宽带IP数据广播系统 |
3.1 概述 |
3.1.1 浏览器/服务器模式 |
3.1.2 流媒体 |
3.1.3 Windows media技术 |
3.2 视频服务系统 |
3.2.1 视频采集卡 |
3.2.2 编码服务器 |
3.2.3 Media服务器 |
3.2.4 WWW服务器 |
3.2.5 客户端 |
3.3 功能实现 |
3.3.1 单播实现 |
3.3.2 多播实现 |
3.4 系统应用程序设计 |
3.4.1 内嵌播放器到网页 |
3.4.2 自动进行编码 |
3.4.3 管理 Windows Media服务器 |
3.4.4 系统日志文件分析 |
第4章 HFC网络及应用 |
4.1 HFC网络概述 |
4.2 HFC传输网络 |
4.2.1 光纤传输 |
4.2.2 HFC传输网络 |
4.3 双向HFC传输网络 |
4.4 HFC网络上的综合数字业务介绍 |
4.4.1 数字电视 |
4.4.2 数据广播 |
4.4.3 VOD |
4.4.3 Internet接入 |
第5章 Cable Modem系统 |
5.1 Cable Modem的系统结构 |
5.2 Cable Modem系统工作原理 |
5.2.1 上行信道带宽的分配 |
5.2.2 CM与CMTS的交互 |
5.3 Cable Modem的系统配置 |
5.4 多台CMTS组成的网络结构 |
结束语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HFC网络数据传输系统安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 |
1.2 论文学术和实用意义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论文的结构 |
2 HFC网络数据传输系统的安全问题 |
2.1 HFC接入网的结构和网络特性 |
2.1.1 HFC接入网的结构 |
2.1.2 HFC网络的特性 |
2.2 HFC网络的数据传输系统 |
2.2.1 HFC网络的数据传输系统组成和基本原理 |
2.2.2 DOCSIS协议栈及CM与CMTS间数据传输机制 |
2.3 HFC网络数据传输系统安全问题的提出 |
2.3.1 HFC网络的安全特点 |
2.3.2 HFC网络的数据传输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
2.3.3 DOCSISMAC层建立安全机制的目标 |
2.4 目前国内外研究状况 |
3 DOCSIS数据单元加密的研究与实现 |
3.1 DES算法及其安全性 |
3.1.1 DES算法数学模型 |
3.1.2 DES的解密 |
3.1.3 DES算法的工作模式 |
3.1.4 DES的安全性问题 |
3.1.5 三重DES加密算法 |
3.2 MAC层协议数据单元加密的研究与实现 |
3.2.1 DOCSISMAC数据单元加密方案 |
3.2.2 含BPI+加密技术的DOCSISMAC帧结构 |
3.2.3 MAC层数据单元DES加密的实现 |
4 密钥管理研究 |
4.1 基线加密密钥管理协议研究 |
4.1.1 基线加密密钥管理协议概述 |
4.1.2 BPI+安全性联合 |
4.1.3 QoSSIDs和BPI+SAIDs |
4.1.4 密钥管理协议中的状态模型 |
4.1.5 密钥管理消息格式 |
4.2 会话密钥传输方案 |
4.2.1 会话密钥传输方案 |
4.2.2 会话密钥传输方案说明 |
4.3 RSA加密算法与授权密钥的加密 |
4.3.1 RSA算法的描述以及数学模型 |
4.3.2 加密步骤 |
4.3.3 RSA算法的安全性 |
4.3.4 授权密钥的加密 |
4.4 消息鉴别码 |
4.4.1 单向散列(Hash)函数与安全散列算法(SHA-1) |
4.4.2 消息鉴别码的HMAC算法 |
4.4.3 密钥加密密钥和消息鉴别码密钥的产生 |
4.5 数字证书的原理和X.509证书结构 |
4.5.1 证书的原理 |
4.5.2 X.509证书结构 |
4.5.3 X.509v3证书工作机制 |
4.6 安全机制中X.509v3证书体系结构和管理 |
4.6.1 安全机制中证书管理体系结构概述 |
4.6.2 证书格式 |
4.6.3 CM中对CM证书的存储和管理 |
4.6.4 CMTS中证书的处理和管理 |
4.7 密钥使用的研究 |
4.7.1 CMTS |
4.7.2 CM |
4.7.3 DOCSIS动态业务申请的鉴别 |
5 DOCSIS数据加密流程 |
5.1 CM初始化 |
5.2 DOCSIS数据加密流程 |
5.2.1 CM发出授权请求 |
5.2.2 CMTS作出授权应答 |
5.2.3 CM发出TEK请求 |
5.2.4 CMTS发出TEK应答 |
5.2.5 CM收到TEK应答验证TEK |
5.3 密钥更新机制 |
6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HFC网络建设的安全服务保障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 [1]6G网络内生安全架构研究[J]. 粟栗,庄小君,杜海涛,冉鹏,黄晓婷,杨朋霖.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2022(02)
- [2]基于PON+EoC的NGB接入网统一网管系统设计与实现[D]. 卓旺剑. 电子科技大学, 2017(02)
- [3]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研究 ——以厦门市为例[D]. 兰海军. 厦门大学, 2016(01)
- [4]宽带接入网综合网管系统多厂家设备接入的设计与实现[D]. 卢明. 黑龙江大学, 2016(06)
- [5]我国旅游者公共安全服务:体系建设与供给模式研究[J]. 张丹,谢朝武. 旅游学刊, 2015(09)
- [6]政府提高社会安全服务能力刍议[J]. 蔡玉霞. 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 2011(01)
- [7]IPTV业务的技术需求与体系架构研究[J]. 金伟. 中兴通讯技术, 2006(03)
- [8]基于SNMP的有线电视网络管理系统的设计及应用[D]. 高吉明. 电子科技大学, 2005(07)
- [9]有线电视数据及广播网络系统的研究[D]. 兰旭. 大连海事大学, 2004(08)
- [10]HFC网络数据传输系统安全的研究[D]. 江禹生. 重庆大学, 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