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霉素骨孔注射液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8例

平阳霉素骨孔注射液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8例

一、平阳霉素骨孔注射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8例(论文文献综述)

郭勤[1](2013)在《电针夹脊穴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采用电针夹脊穴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通过与常规针刺对比,观察夹脊电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将4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夹脊电针组)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组),每组20例。夹脊电针组选C2、T1患侧夹脊穴,常规针刺组按照《针灸治疗学》选穴。两组均以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CBZ)为单一基础治疗药物,进行一个疗程(3周)治疗,治疗期间患者维持原有卡马西平药物方案,治疗后根据患者疼痛耐受程度调整CBZ剂量,之后进行12周的随访,每4周随访一次。分别记录每个患者在各个阶段的CBZ剂量、VAS和简化马克吉尔问卷(The Short-form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分数。最后统计分析两组各阶段的观察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结束时(第3周):两组的卡马西平用量、VAS和简化马克吉尔问卷评估分数均减少,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开始后第7周随访,两组的卡马西平用量、VAS和简化马克吉尔问卷评估分数均减少,但试验组效果更加显着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第11、15周随访时,试验组卡马西平用量、VAS和SF-MPQ疼痛分数逐渐减小;而对照组卡马西平用量、VAS和SF-MPQ疼痛分数出现回升。两次的组间差异比较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在第15周随访,VAS后-前降低变化值>2cm者,试验组患者人数有20例(100%),对照组患者人数有10例(50%),组间比较,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结论:本临床观察结果提示,采用夹脊电针和常规针刺治疗都能够减少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服用的卡马西平药物剂量,减轻患者疼痛及其他不适感觉和不良情绪,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夹脊电针组的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

赵文麟[2](2009)在《针刺疗法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三叉神经痛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西医目前无特效疗法,且副作用较大。针刺是目前效果突出,众所公认的绿色疗法。本研究以导师数十年临床经验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进行疗效观察,旨在验证本针刺疗法的可靠性及优越性。方法:将6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成针刺组、药物组和针药结合组,针刺组20例采用针刺疗法;药物组20例口服卡马西平;针药结合组20例在口服卡马西平疗效明确的基础上同时应用针刺疗法,针刺组和针药结合组均12天为1个疗程,每疗程后休息3天,药物组15天为一个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患者疼痛改善情况;以及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及不良反应改善程度。结果:针刺组与药物组、针药结合组总有效率无显着差异,三组疗效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针刺组及药物组治疗后各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组内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针药结合组治疗后各症状积分无明显变化,组内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针刺组及针药结合组不良反应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针刺组不良反应积分无明显变化,组内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针药结合组不良反应积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组内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药物组不良反应积分较治疗前明显上升,组内比较具有显着性(P<0.01)。结论:本针刺疗法能明显减轻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疼痛强度;本针刺疗法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与卡马西平疗效相同,且无不良反应;本针刺疗法可作为替代卡马西平的理想疗法。

李美萍,吕日旭[3](2007)在《平阳霉素加VitB1骨孔注射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93例护理体会》文中研究表明

李昌熙[4](2006)在《阿霉素治疗三叉神经痛及对培养半月神经节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实验:兔眶下孔注射阿霉素后阻滞效果及半月神经节细胞的形态学的变化 目的:研究眶下孔注射阿霉素阻滞三叉神经的可行性、有效性、安全性和可能的机制。 方法:第一阶段实验:将新西兰大白兔6只,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只,即1d组、2d组和3d组,手术暴露眶下孔,分别注射1%阿霉素50μl,术后取双侧眶下神经、半月神经节、三叉神经感觉根、颈1~3节段脊髓标本,在镜下观察阿霉素自体荧光。第二阶段实验:选择雄性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为D1组(n=6)、D2组(n=6)、D3组(n=6)及D4组(n=6)组,随机选择一侧眶下孔注射1%阿霉素50μl,术后分别观察3d、7d、14d和30d,取实验侧半月神经标本,常规HE染色,在光镜下计数异常节细胞数。第三阶段实验:选择雄性健康新西兰大白兔100只,随机分为N组(n=25)、A1组(n=25)、A2组(n=25)和A3组(n=25),随机选择一侧眶下孔分别注射生理盐水、1%阿霉素、2%阿霉素和3%阿霉素各50μl后。各实验组大白兔分别于注射阿霉素前、术后15d和30d进行张颌反射的检查,记录二腹肌肌电图的潜伏期和痛反应阈值;30d

焦燕[5](2005)在《三叉神经周围支切断撕脱术的相关解剖学研究》文中提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周围神经疾患之一,因其病因及致病机制尚不明确,所以目前治疗方法亦多种多样。近年来我科创用的口腔内径路行三叉神经周围支高位切断加神经末梢切除撕脱术,是简单有效的手术方法之一。对于上颌神经的处理,需经上颌窦在狭小的翼腭窝内进行操作,对于下颌神经,在翼颌间隙的软组织中进行,手术均存在一定的难度,且有部分患者术后遗留腭部或上唇部疼痛。 本研究目的:通过对三叉神经颅外段的解剖,进一步确定三叉神经各分支的行径、分支以及与血管的位置关系、三叉神经感觉纤维在面部的分布情况,为临床三叉神经周围支切断撕脱术提供安全有效的径路,降低术后复发率。 方法:本研究选用经10%甲醛溶液固定、红色乳胶灌注动脉后的成人头颅标本15个(男10,女5),在手术显微镜(×10)下,依以下顺序进行解剖学研究:1、解剖三叉神经末梢支,观察它们在面部的分布、状态及与其他分支、面神经之间的关系。2、行翼腭窝区域的解剖,观测其内部上颌神经、上颌动脉的分支、走行及相互关系。3、行颞下窝及翼颌间隙的解剖,观察下颌神经各分支及伴行血管的分支、走行及相互关系。 结果显示:1、三叉神经感觉纤维在颌面部的分布丰富,神经孔的数目不单一,有骨管结构存在。2、证实三叉神经与面神经之间存在广泛而普遍的交通连接。3、上颌神经与下颌神经之间有直接和间接的联系。4、下颌神经并非仅终于颏神经,尚有管内段延伸至中线。5、上颌神经在上颌窦后壁与上壁交界的中点或稍外侧处向前进入眶下管延续为眶下神经,腭降神经在上颌窦后壁与内侧壁相交处向下行,两者相距较远,且走行方向彼此垂直。6、翼腭窝内神经与血管之间有一定的位置关系,在翼腭窝外侧部,上颌神经位于动脉的上方;在上部,翼腭神经节位于动脉的后方;在内侧部,腭降神经位于血管的内侧。7、下牙槽神经从下颌小舌后下方的下颌孔进入下颌管,下颌小舌距离下颌支前缘14.8±1.6mm(13.0~17.7mm),距离下颌体下缘32.9±2.7mm(29.0~37.4mm);舌神经在内斜线后方下行,距离内斜线弧形最远端的距离为5.2±1.2mm(3.3~6.6mm);颊神经与下颌支前缘的相交点定为A点,它与下颌支前缘下端

吕日旭,牟宝秋,战文吉,刘华英[6](2002)在《骨孔注射平阳霉素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吕日旭,牟宝秋[7](2000)在《平阳霉素骨孔注射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8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复杂,虽然治疗方法较多,但其复发率较高。自1996年以来我们选用平阳霉素(PYM)加2%利多卡因混合液骨孔注射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疗效显着。现将随访观察的18例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男10例,女8例;年龄30~65岁;病程5个月~25年不等。其中右侧...

程莹莹,尹娜,崔明霞,陈颖[8](2009)在《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56例围术期护理》文中指出

李超[9](2009)在《大鼠眶下孔注射高渗盐水阿霉素对三叉神经节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阿霉素是一种经典的抗肿瘤药物,并可通过逆轴突运输发挥对神经元的毒性作用。由于存在这一特性,临床上已开始用阿霉素局部神经干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这种治疗方法虽效果尚可,但需手术暴露神经干,具一定创伤性。而神经干周围注射阿霉素后可产生何种病理变化,国内外少见研究。本实验模拟临床上经皮穿刺未刺中神经干的情况,将阿霉素和高渗盐水的复合溶液注射到大鼠眶下孔内神经干的周围,通过观察三叉神经节的荧光表达和节细胞的病理改变,探讨经皮穿刺注射高渗盐水阿霉素溶液治疗一些神经源性疾病的可行性。第一部分大鼠眶下孔注射高渗盐水阿霉素后三叉神经节内的荧光表达目的观察大鼠眶下神经周围注射高渗盐水阿霉素(10:1)的混合溶液后,神经干及三叉神经节内阿霉素自体荧光的表达及其时相变化。方法将含10%NaCl和1%阿霉素的混合溶液(A组)或单纯10%NaCl(B组)注入大鼠眶下孔,给药后于10h、20h、2d、4d、7d和10d分别观察神经组织内阿霉素荧光表达。给药后每日观察大鼠须垫部的感觉功能变化。结果眶下孔内神经周围注射高渗盐水阿霉素溶液后10h、20h、2d,神经外膜呈现连续强阳性荧光表达,神经干和三叉神经节内荧光表达呈上升趋势,2d到达高峰,随后下降,至10d消失。A组对照侧、B组三叉神经节及所有动物的下颌神经、眼神经前根纤维及后根均未见荧光表达。结论大鼠眶下孔内注射高渗盐水阿霉素后,可在三叉神经节前外侧区见到神经细胞内的荧光表达。神经节细胞的荧光表达是阿霉素破坏神经节细胞的必要前提,经皮穿刺注射高渗盐水阿霉素有望替代神经干注射阿霉素,成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可选方法。第二部分三种不同方法注射阿霉素后大鼠三叉神经节细胞病理改变的对比研究目的比较三种不同方法注射阿霉素后,大鼠三叉神经功能和三叉神经节细胞病理形态的变化,探讨眶下神经周围(眶下孔)注射高渗盐水阿霉素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可行性。方法96只SD大鼠,随机分为A、B、C、D四组,每组24只,每组又分四个时间点:1周组(A1~D1组),2周组(A2~D2组),1月组(A3~D3组),3月组(A4~D4组)取材,每时间点6只大鼠。将A~D组分别给予10%NaCl和1%阿霉素的混合溶液10μl眶下孔注射(A组),1%阿霉素的生理盐水溶液10μl眶下神经干注射(B组),1%阿霉素的生理盐水溶液10μl眶下孔注射(C组),生理盐水10μl眶下孔注射(D组)每组给药后于1周、2周、1月及3月时测试各组剩余大鼠的触须垫感觉功能,后处死取三叉神经节标本,制作HE染色切片,分别观察神经节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用等距随机抽样法记录节细胞总数及异常节细胞率。结果各组动物感觉功能测试,A、B组同时间点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A、B组与C、D组同时间点分别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眶下孔内神经周围注射高渗盐水阿霉素溶液后A1~A4组节细胞总数呈递减趋势(同组各时间点分别比较,P<0.01),显着低于C、D组同时间点(P<0.01),而与B组同时间点相比,除1周组外,其余时间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异常节细胞率A1~A4组呈递增趋势(A组各时间点相比,P<0.01),显着高于C、D组同时间点(P<0.01),而与B组同时间点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大鼠眶下孔内神经周围注射高渗盐水阿霉素后,阿霉素可在高渗盐水的作用下被神经纤维大量吸收并进一步逆行运输到三叉神经节,引起节细胞的坏死。眶下孔注射高渗盐水阿霉素可产生与眶下神经干注射阿霉素相当的效果,并且疗效优于眶下孔注射同浓度阿霉素生理盐水溶液的效果。

李超,姜晓钟,赵云富[10](2008)在《局部药物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病,但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局部药物注射是三叉神经痛的经典治疗方法,操作较简单,作为一种相对微创、安全性较高的治疗手段,仍不失为临床治疗的可选方法之一。临床治疗及实验研究所用药物较多,每种药物各有优缺点,也存在着一系列并发症及复发问题,如何提高治疗效果及减少并发症,降低复发率,仍然值得探讨。

二、平阳霉素骨孔注射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8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平阳霉素骨孔注射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8例(论文提纲范文)

(1)电针夹脊穴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研究
    1 中医学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研究概况
    2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3 小结
临床观察
    1 研究对象
    2 实施方案
    3 观察指标
    4 临床观察记录
    5 临床观察中受试者的权益保障
    6 统计分析
讨论与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2)针刺疗法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一、文献综述
    (一) 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三叉神经痛的定义
        2 三叉神经痛的病因
        3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
        4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现状
    (二) 中医学对本病的研究概况
        1 历史沿革
        2 病因病机
        3 临床表现
        4 治则治法
        5 中医治疗方法
        6 中西医结合疗法
二、临床研究
    (一)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诊断标准
        3 纳入和排除病例标准
        4 研究方法
        5 统计学处理
    (二) 结果
        1 治疗前后三组症状积分比较
        2 治疗后三组疗效比较
        3 治疗前后三组不良反应比较
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观察病例记录表
个人简历

(3)平阳霉素加VitB1骨孔注射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93例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3.2 治疗前准备
    3.3 治疗时护理
    3.4 用药后观察护理

(4)阿霉素治疗三叉神经痛及对培养半月神经节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兔眶下孔注射阿霉素后阻滞效果及半月神经节的形态学的变化
    引言
    第一阶段 大鼠眶下孔注射阿霉素后三叉神经系统内自体荧光定位实验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第二阶段 兔眶下孔注射阿霉素后半月神经节细胞形态学的顺时变化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第三阶段 兔眶下孔内注射阿霉素后早期阻滞效果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大鼠三叉神经痛模型的建立和眶下孔注射阿霉素后早期治疗效果
    引言
    第一阶段 大鼠三叉神经痛模型的建立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第二阶段 三叉神经痛模型大鼠早期半月节内一氧化氮合酶和神经肽的表达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第三阶段 三叉神经痛模型大鼠眶下孔注射阿霉素后早期行为学和半月节内NOS及神经肽表达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阿霉素对体外培养新生大鼠半月节感觉神经元细胞活力的影响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神经阻滞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5)三叉神经周围支切断撕脱术的相关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三叉神经末梢支的应用解剖
第二部分 翼腭窝的应用解剖
第三部分 颞下窝、翼颌间隙的应用解剖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综述)
附录二 (论着)
致谢

(8)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56例围术期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围术期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3.1.2 口腔护理
        3.1.3 休息和饮食管理
        3.1.4 疼痛护理
        3.1.5 术前准备
    3.2 术中护理
    3.3 术后护理
        3.3.1 病情观察
        3.3.2 穿刺处护理
        3.3.3 疼痛护理
        3.3.4 局部护理
        3.3.5 眼部护理
4 讨论

(9)大鼠眶下孔注射高渗盐水阿霉素对三叉神经节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大鼠眶下孔注射高渗盐水阿霉素后三叉神经节的荧光表达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仪器和试剂
        1.1.2 实验用药
        1.2 实验分组
        1.3 术前准备
        1.3.1 药物配制
        1.3.2 器械准备
        1.4 手术方法
        1.5 感觉测试
        1.6 标本取材
        1.7 切片制作
        1.8 观察指标
        1.8.1 肉眼观察
        1.8.2 荧光观察
        1.9 荧光表达的判别标准
    2. 结果
        2.1 大体观察及感觉测试
        2.2 标本肉眼观察
        2.3 荧光观察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三种不同方法注射阿霉素后大鼠三叉神经节细胞病理改变的对比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实验仪器和试剂
        1.1.3 实验用药
        1.2 实验分组
        1.3 术前准备
        1.3.1 药物配制
        1.3.2 器械准备
        1.4 手术方法
        1.5 感觉测试
        1.6 标本取材
        1.7 切片制作
        1.8 观察指标
        1.8.1 肉眼观察
        1.8.2 组织病理观察(光镜观察)
        1.8.3 节细胞计数及异常节细胞率的计算
        1.9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感觉测试
        2.2 肉眼观察
        2.3 光镜观察
        2.4 各组节细胞总数和异常节细胞率的比较
    3. 讨论
        3.1 实验方法的确定
        3.2 高渗盐水(10%氯化钠)对大鼠眶下神经的影响
        3.3 高渗盐水阿霉素混和溶液的作用特点
        3.4 高渗盐水阿霉素眶下孔注射后三叉神经节的顺时变化
        3.5 经皮穿刺注射高渗盐水阿霉素溶液的临床应用前景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文献综述二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局部药物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药物种类和作用机制
    1.1 通过轴浆转运发挥作用
    1.2 局部作用影响感觉冲动的传入
2 尚处实验研究阶段的药物
    2.1 辣椒素
    2.2 秋水仙碱
3 临床应用研究
    3.1 阿霉素
    3.2 纯甘油
    3.3 其他药物
4 复发机制
5 穿刺技术与并发症
6 展望

四、平阳霉素骨孔注射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8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电针夹脊穴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郭勤.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3(S1)
  • [2]针刺疗法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D]. 赵文麟.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9(11)
  • [3]平阳霉素加VitB1骨孔注射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93例护理体会[J]. 李美萍,吕日旭. 齐鲁护理杂志, 2007(08)
  • [4]阿霉素治疗三叉神经痛及对培养半月神经节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D]. 李昌熙. 四川大学, 2006(03)
  • [5]三叉神经周围支切断撕脱术的相关解剖学研究[D]. 焦燕. 第二军医大学, 2005(06)
  • [6]骨孔注射平阳霉素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J]. 吕日旭,牟宝秋,战文吉,刘华英.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2(02)
  • [7]平阳霉素骨孔注射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8例[J]. 吕日旭,牟宝秋. 山东医药, 2000(02)
  • [8]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56例围术期护理[J]. 程莹莹,尹娜,崔明霞,陈颖. 齐鲁护理杂志, 2009(18)
  • [9]大鼠眶下孔注射高渗盐水阿霉素对三叉神经节的影响[D]. 李超. 第二军医大学, 2009(10)
  • [10]局部药物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研究进展[J]. 李超,姜晓钟,赵云富. 上海口腔医学, 2008(02)

标签:;  ;  ;  ;  ;  

平阳霉素骨孔注射液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8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