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影响投资的两大问题

明年影响投资的两大问题

一、明年影响投资的两个主要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王勋哲[1](2020)在《C公司个人养老保障产品投资问题研究 ——以投资可转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正在经历全球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老龄化过程,养老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突出、最严峻的矛盾和问题之一。长期以来,我国持续建设三支柱养老体系,第一支柱是国家保证基本生活标准的强制性基础养老计划;第二支柱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组成,国家政策鼓励扶持;第三支柱是由公民个人自愿建立的养老储蓄计划,目前处于起步阶段,是个人养老体系中的重要补充。个人养老保障管理产品属于第三支柱范畴。自2013年原保监会允许养老险公司开办个人养老保障管理业务以来,个人养老保障产品呈现出井喷式发展,截止至2018年底,个人养老保障资产合计5837.7亿元,2017年资产4079.1亿,同比增加43.1%。C公司作为我国最大的养老金运营机构,现运营社会保障养老金(第一支柱)、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第二支柱)、个人养老保障资金(第三支柱)过万亿。高速增长的业务量给资金投资配置造成了不小的压力。本文从C公司投资个人养老保障产品入手,首先分析了 C公司在管理的资产快速增长后遇到的投资端问题,一方面,2019年开始,随着美联储开启降息通道,市场利率的下行导致固收资本市场收益率下行,固收资产配置是个人养老保障产品配置的底仓,直接导致公司个人养老保障产品收益率下行;另一方面,个人养老保障产品的井喷式发展和宏观经济的影响导致优质资产越来越少,出现“资产荒”的问题。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丰富个人养老保障产品条线,探究设计新的产品,以不断的适应投资者的需要,迫在眉睫。然后,通过宏观市场研判,认为权益市场走势向好,是很好的投资机会,经过初步的判断从可转债间接投资权益市场可以减低风险并可以获得一部分股票上涨带来的红利;同时,通过对可转债市场走势、品种特性及市场上发行可转债基金、公司内部数据(第一支柱、第二支柱资金配置可转债收益率)、进行深度分析研判,验证投资可转债可以弥补目前C公司个人养老保障客户中对风险偏好高、要求收益高的客户群体;再根据目前市场及C公司的情况,对拟定可转债产品的相关参数进行确定。最后得出结论,在基于对权益市场未来趋势向好的前提下,利用可转债作为投资标的间接参与权益市场可能获得高收益的同时又可以避免权益市场波动带来的亏损,是一种保守的参与权益市场的很好的方式,符合个人养老保障产品投资保守、稳健的初衷。本文借鉴了大量对个人养老保障产品及市场的研究成果,分析了 C公司个人养老保障产品投资遇到的问题,并从养老保障产品创新的角度寻找新的投资标的,以可转债为切入点,探讨研究个人养老保障产品投资可转债的可行性,这是个人养老保障市场的首创,并对全市场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

陈添翼[2](2020)在《清代民国时期账局研究》文中认为账局萌芽于明末,成熟于康乾之际。账局兴衰发展的演变轨迹,可以窥探到中国古代社会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实际。账局的兴起、发展与全国商品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长途贩运、汉蒙民族贸易与恰克图贸易的兴起,扩大了商业对资金的需求。同时,京债经营机构、印局、当铺等其他金融机构,为了满足扩大了的商业需求开始扩充业务,向工商业放款,当对工商业放款在其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时,账局经营必将走向专业化、专门化。账局专门从事辅助商业周转的金融借贷,以获取利息为主要目的,为商业运转提供资金支持。账局作为独立的行业分享了商业的部分利润。账局的制度设计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量身定制,并不适应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经济形势,因而其被社会淘汰成为必然。账局的组织制度与经营管理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账局的组织管理采用合伙制,账局由银股(钱股)和身股(人力股)两部分构成,银股和身股按股俸共享经营所得利润。账局的所有权与经营权以完全分离为主,但不排除不完全分离的情况存在。在账局经营中银股负无限责任,而身股在营业亏累时,无分红可分,但每年仍可支取一定的应支银,负有限责任。账局的原始资本主要来源于商人与商号以及官僚等,其经营资本主要来自股东投入的原始本银以及对外吸收的存款。账局的利润来源以出放借款所得利息为主,对外投资其他商号的分红与应支、银两的平色余利收入、银钱买卖收入、汇费及兼营其他商业的收入,占据一定的比例。在账局盈利情况下,支出结构中营业性支出所占比重较大,经营性支出的比重相对要小些,反之则出现亏损。而疲账撇除所占比例影响账局的盈利情况。在正常情况下,账局的资本收益率大致在10%——20%之间。账局有限地吸收存款,以放款的出放量为标准,量出为入,当贷款放不出去时,即使是相熟客户,也会催促其将存款取回。其存款的主要来源为确实进行工商业经营的商人或商号。账局吸收存款要与客户开立约、票、帖、凭折等凭证,甚至业务往来频繁的相熟客户,不需开立何凭证,只需登注入双方账簿上即可。账局并未发展到将民间社会闲散资金以存款的方式吸纳组织起来,做为金融资本借贷给工商业运营的程度。从这个角度来说,本质上,账局是中国银行的早期阶段。账局建立在熟人社会的基础之上进行放款,商号组织均为无限责任制,商号股东的资产均可作为贷款偿还的来源。账局对放款严格管理,了解市场行情,掌握客户的动态信息,以真实的商品交易为背景的商人或工商业字号为主要放款对象等因素,决定了账局采用信用放款的可行性及稳定性。账局自成立伊始就专门为工商业运行融通资金,进而开展了借贷业务,并在其基础上扩展业务,为与之有业务往来的商号进行债权债务清算服务。其清算方式可以通过账簿直接拨兑,也可以通过信札下达支付命令。账局的清算主要在同时与其有业务往来的商号间进行,这与上海钱庄的结算制度有很大的不同。账局是地方化、区域化的民间金融机构,其对外存放款遵循当地金融市场的借贷习惯。

李国亮[3](2020)在《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遏制和最后击败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在反对国际绥靖主义、争取苏联及世界人民援助、推动英美加入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发展东方各民族反侵略统一战线等的过程中形成的统一战线思想。它是在马克思主义国际统战理论的指导下,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统战思维及中国国内革命实践的经验、教训后,形成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国际统战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国际统战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际统一战线的理论是其理论内核、根系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统战智慧则是其内在气质、文化土壤。国民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内统战工作的经验、教训为其提供了实践基础。此外,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也并非一成不变,在国际、国内局势的变动及相互作用下,它的形成、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从瓦窑堡会议召开到《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其思想具体表现为拥护国际和平阵线,反对德日意侵略阵线;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到苏德战争爆发,其思想表现为组织国际反帝统一战线;从苏德战争爆发到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其思想体现为重建、坚持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由于英法在远东均有保全殖民地的意图,美日在经贸上又有密切往来,这些国家对日本的侵略扩张皆采取了妥协与绥靖的态度。从批评美国孤立主义者“不应隔岸观火”、批评英国张伯伦政策的必然结果就是“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到揭露英日东方慕尼黑阴谋是完全损人利己的“坐山观虎斗”,再到揭穿、反对日美策动的东方慕尼黑新阴谋、严密关注美日谈判进程,奉劝美国不应与日本订立任何妥协,上述一系列实践均体现了毛泽东在国际安全问题上期望各国能够同舟共济,反对以邻为壑。抗战时期,毛泽东正确处理了同苏联、共产国际的关系。首先,终止从属关系,实现独立自主。随着延安整风运动的开展,中共党内独立自主的政治路线得以树立和巩固,其与共产国际及苏联的关系呈现出逐渐弱化的趋势(尽管这种弱化并不妨碍双方继续保持基于相同意识形态而产生的特殊关系)。其次,毛泽东也极为关注苏德战局的发展,并根据苏德战况灵活调整国共关系。抗战时期的国、共、苏、美三国四方是处在一种相互咬合的链条关系中。这一链条包含三个要素:欧战态势、日苏关系、国共关系。作用机制则为:欧战态势影响日苏关系,日苏关系又进而影响国共关系。因此,毛泽东关注苏德战况就是关注中共自身的生存、发展状况。再次,毛泽东在对苏联及共产国际开展的国际统战活动中突出体现了坚持爱国主义基础上的国际主义。在苏德战争期间,毛泽东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向其提供了情报和军事等方面的援助。最后,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的重心经历了由苏到美、由美到苏的转换过程,表明毛泽东抗日国际统战思想并非缺乏现实主义的逻辑。抗战时期,毛泽东对美国的认知随局势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改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毛泽东对美国的形象认知实现了由帮凶到盟友的转变。皖南事变后,美国在调解国共冲突上的举动一度给毛泽东留下了良好的印象,由此他逐渐将国际统一战线的重心置于美国,不仅主动邀请中外记者团及美军观察组来延,而且在军事、政治上与之展开密切合作,取得了一些成果。中共七大期间,随着美国对华政策日趋反动,毛泽东的对美统战策略也随之发生转变,即由刚开始的团结为主、斗争为辅转为斗争为主、团结为辅。抗战时期毛泽东也十分重视发展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并揭示出中国民族解放经验对其他国家革命具有重要引领、示范作用。此外,他还关心、支持、指导在华日本人民开展反战斗争,不仅阐述了运动的必要性、可能性、发展规律,而且提出了一系列争取日本士兵及宽待俘虏的办法,并大力援助日共领导人野坂参三来华开展反战工作。抗战时期毛泽东关注国际政治、军事局势乃是一种常态,他的很多决策都基于此。本文选取了三个极富代表性的案例来对此进行分析。第一,认同、支持同盟国的反法西斯世界战略。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国民党、社会舆论围绕反法西斯世界战略问题展开过数次论战,借此可管窥这三种声音在当时社会的横向互动、竞争。此外,本文在论证毛泽东对欧洲第二战场开辟问题的关注时,特别就中共“今年打垮德国,明年打垮日本”口号的出台、调整、废止,中共中央与各根据地的互动过程作了详细考察,揭示出了抗战时期中共决策、执行机制的复杂性。第二,关注、回应同盟国高层会议。抗战时期,面对同盟国间的高层互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并未沉默,其在关注、评论的同时,于决策层面也给出了相应的应对之策。第三,关注、参与联合国创建事宜。本文通过考察毛泽东对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的一系列标志性事件的评价,论证了中国共产党对联合国创建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力量登上国际舞台,面对国际形势剧变,毛泽东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经验、原则灵活运用到抗日国际统一战线的构建、实施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理论创新。具体而言,其方法论原则可概括为:既要广泛联合,又要区别对待;以必要的斗争,求必需的团结;坚持原则性,讲究灵活性;立足自力更生,努力争取外援;坚持爱国主义基础上的国际主义;两条统一战线,相互促进配合。毛泽东通过建立、驾驭抗日国际统一战线,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生存、发展及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营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也为中国共产党在国际舞台纵横捭阖、折冲尊俎提供了正确的战略指导。具体而言,其历史意义可概括为:打破国民党的封锁及谣言,扩大了中共的国际影响力;抑制国民党反共摩擦,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中共争取到了外援,加速了抗战胜利进程;战略配合盟军作战,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为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积累了经验、培育了人才、奠定了基础。新时代条件下,争取有利外部环境的共同诉求使得我们今天学习借鉴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成为必要。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中蕴含的外交智慧及方法论原则为新时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原则性指导,也为新时代谋求合作共赢,促进地区和平提供启发性思考,更为当前应对美国贸易霸凌主义提供方法论支撑。因此,回顾研究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为新时代处理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把握世界前进大势提供了重要启示。

魏杰[4](2019)在《2020年宏观经济预判及应对之策》文中提出预判一:明年仍是还债高峰期对明年经济形势的判断有四个方面,第一,明年可能仍是还债高峰期,2014-2016年放水导致中国负债太高,所以2018-2020年是中国还债高峰期。还债高峰期应怎么做?必须要做到一条:保障资金供给的正

魏杰[5](2019)在《2020年宏观经济形势研判》文中指出本文为着名经济学家魏杰教授在"《活法:行业领袖与隐形冠军的崛起》——2019第七届华夏基石十月管理高峰论坛"上的演讲实录;苦练内功,就有未来;重构能力,就有未来;做好自己,就有未来;活下去!就是未来!以下为演讲全文:在座的各位新老朋友,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论坛。今天来,主要想跟大家聊聊明年,现在已经是第四季度,对

赵娜娜[6](2019)在《“大跃进”时期河南省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村公共食堂是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伴生物和重要构成内容,是一种曾经轰轰烈烈地改变中国农民传统生活方式的“新生事物”。它从1958年夏的迅速兴起到1961年初的悄然解散,走过了近四载的曲折历程。本文以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典型区域之一——河南省新乡专区武陟县作为特定的考察区域,梳理出河南省武陟县“大跃进”时期农村公共食堂的建立、巩固、发展和消亡的过程,考察19581961年间武陟县公共食堂兴起的背景、政策调整、强行恢复、艰难维持以及最终解散的过程,力求对三年困难时期武陟县公共食堂做出客观的历史评价。河南省是开展公共食堂最早的省份,武陟县又是河南省兴办公共食堂最早的县之一。本文根据武陟县档案馆保存的大量原始资料,包括当时保存下来的会议记录、调查报告、工作汇报、运动总结等资料,概述了该县县委主导的农村公共食堂兴衰的大致过程。通过这些档案中的大量细节,可以揭示县委、公社干部和大、小队干部、普通社员对公共食堂各自不同的立场以及彼此的互动,探讨各阶层的态度对农村公共食堂兴起、调整、解散所起的作用。这些档案资料,证明了中央、省委、地委宏观政策在地方贯彻的权威性和延续性,以及公共食堂在基层实践具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农村公共食堂是一件新生事物,要改变全县群众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活饮食习惯,取消私有小灶,集中到大食堂集体就餐,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它触及社员生活的方方面面。1958年7月,中共武陟县委在新乡地委的要求下开始筹备公共食堂,县委要求各乡镇上报创办大食堂(农忙食堂)的经验。接着,中共武陟县委树立詹店公社、城关公社两个典型,推广经验。8月23日,随着人民公社的成立,公共食堂在全县普及。11月初,县委采取一些措施对全县公共食堂进行了巩固提高。随着公共食堂的成立,全县也普及了供给制和集体福利事业。1959年初,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的弊病不断暴露出来。武陟县委对公共食堂进行了初步整顿,如实行“计划用粮、以人定量”;“允许社员在家吃饭”、自愿参加食堂;缩小食堂规模等。因为家庭副业是公共食堂的逻辑延伸,在初步整顿食堂的同时,县委还要求开展多种经营和副食品生产等措施来增加社员口粮。这些措施,使食堂初期的混乱局面有所改善。但是,公共食堂的整顿工作,因为庐山会议上的反右倾斗争而被迫停止下来。庐山会议后,武陟县再次出现大办公共食堂的高潮。公共食堂的强行恢复,“五风”盛行,加上反瞒产运动,给农村造成了很大破坏。1960年初,武陟县委对公共食堂进行再整顿。但这些措施不足以改善公共食堂的困难局面,全县普遍出现了浮肿病、人口外流、中毒事件、非正常死亡等严重的困难。县委不得不推行粮食增量法、代食品运动等措施维持公共食堂的运行。1961年初,中共武陟县委根据上级精神,在农村进行了深入调查,发现了公共食堂中存在的诸多弊端,摸清了基层民众对公共食堂的真实态度,明白了停办食堂的好处,找到了食堂停伙的善后办法,在此基础上解散了全县的公共食堂。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是在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有领导、有步骤地分批分期散伙的,并且在食堂解散前和解散过程中甚至解散后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做,并非“一哄而散”。武陟县大办农村公共食堂浪费了大量粮食,挫伤了社员劳动积极性,剥夺了社员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恶化了干群关系,而且把社员置于非常恶劣的饮食环境中。公共食堂是“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左”的产物,它给武陟县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认真总结这一经验教训,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徐涛[7](2019)在《1980年代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史研究中一个很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如何看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党、政之间关系的演变及其对现实政治的作用和影响。而在这其中,“小组政治”又通常被认为是中国党政关系最核心的联结点之一。这种“小组”,特别是在中共中央层面设立的“小组”,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在现今许多高规格设置的“小组”中,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无疑是最为引人注目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成立于1980年3月17日,1989年7月28日被撤销,后又在1992年12月28日恢复设立,并于2018年3月改为中央财经委员会。它的主要职能是研究和拟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重大方针政策,是中共中央统一领导经济工作的重要平台。本文以1980年代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为研究对象,采用微观的研究方法,将研究对象置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时空背景中加以考察,对相关文献、论着等史料进行整理、归纳和综合分析,力求客观地呈现出1980年代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的主要活动及其决策过程,着重探讨该组织在中国经济改革中的特殊地位、重要作用、决策机制、经验教训等问题。本文正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客观介绍中共中央经济工作领导机构的历史沿革以及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详细考察了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在改革开放启动时期的主要活动,即进一步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参与“六五”计划和长远规划的编制、推动“放权让利”式改革。第三部分,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演进为主线,论述了全面改革时期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的基本工作,特别是对以引进市场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方案的酝酿与实施。第四部分,主要分析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在中共十三大召开后的重要决策过程,尤其是结合当时的经济形势,对“治理环境、深化改革”这一决策的出台过程进行了认真梳理。第五部分为结语部分,总结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在1980年代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特殊作用。

郭星[8](2019)在《环球网科技新闻编译岗位实习报告》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世界范围内的人们越来越能感受到人类科技文明发展带来的益处。作为全球化的坚定推动者和积极参与者,中国人始终关注着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科技新闻编译是将他国语言的科技新闻编译成本国语言的科技新闻,旨在让本国民众了解最新的科技新闻资讯。本报告基于笔者在环球网编译协作平台的编译岗位实习经历。从2017年11月开始,笔者一直在环球网编译协作平台从事编译岗位实习,主要负责商务资讯领域中科技新闻的英汉编译。在本报告中,笔者主要讨论了编译员的职业伦理和环球网的质量管理模式。在讨论新闻编译员的职业伦理时,笔者介绍了环球网科技新闻编译岗位的工作特征和具体的岗位要求,绘制了环球网新闻编译的流程图,讨论了新闻编译员和译员的区别:新闻编译员不仅仅是译员,而且还是新闻编辑员。笔者在报告中指出,新闻编译员在编译过程中受到双重伦理的约束,不仅应该遵守译者职业伦理,还应该遵守新闻工作者职业伦理。在讨论环球网的质量管理模式时,笔者介绍了环球网针对译文质量制定的奖惩规则,列举了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初级编译员常犯的错误,并根据这些错误对源语新闻意义传达的影响程度,将它们归结为意义错误和形式错误两大类,其中意义错误包括逻辑错误、误译、漏译和过度删减;形式错误包括排印错误、格式错误、标点符号错误、不自然表达和其他错误。针对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笔者从环球网和编译员两个不同的层面提出了相应的翻译质量管理方法。从环球网层面,笔者建议建立翻译术语库来减少术语错误问题,建立翻译记忆库来提高工作效率;为提高编译者的责任意识,笔者提出环球网需加大惩罚力度,实行淘汰机制。从编译者层面,笔者建议初级编译员在完成源语文本的翻译之后,归纳并重组目的语文本信息。笔者还指出,编译员应仔细检查译后新闻,并通过学习优秀编译者的译文,提升自己的译文质量。本报告旨在为刚接触新闻编译的初级编译员提供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到他们应该遵循的职业伦理,呼吁他们加强责任意识,重视提升译文质量。另外,针对环球网在翻译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报告提出建立翻译术语库和记忆库,帮助环球网等新闻网站管理人员完善新闻编译质量管理。

于峰[9](2019)在《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行业规制演进路径研究(1877-1943)》文中研究指明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次年,英国工程师毕晓普就将磁石式对讲电话带入上海租界。此后的六十多年,上海租界电话交换技术经历了磁石制、共电制和自动电话制三种制式发展阶段,管理模式从许可证经营发展到特许专营,电话经营公司主体也随着技术的演进而转换。本文在全球电话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以技术史和跨国史的视角,依托有关英商华洋德律风公司和美商上海电话公司的一手史料、同时期电信专业人士的专着和学术论文,以及上海租界工部局董事会档案、英国外交部解密档案和北华捷报等核心史料,探讨并重构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行业规制演进的历程,分析每一次技术升级和重大改造背后的多种成因及其得失。研究发现,在上海租界电话技术演进过程中,发明专利、设备制造商、跨国公司以及租界当局行业监管等内外因素对其最终技术路径的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上海租界电话行业规制的研究中,英国外交部解密档案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研究发现,1930年上海租界电话特许专营权的竞争中,以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为代表的新兴跨国企业,依靠共电式电话向旋转式电话升级过程中对专利技术的垄断以及跨国资源整合优势,在租界“自治”行业规制下,通过干预本地工部局董事会选举和大英帝国海外殖民政治,巧妙规避了英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的障碍,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战胜了遵从于传统投资型的英国企业,最终获得上海租界四十年电话特许经营权。上海租界作为大英帝国的海外飞地,无疑为这场东-西方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冲击与回应提供了一个竞技场,脱胎于朝贡体系的国民政府,沦为多元利益诉求中的一个“棋子”,无力改变租界自治下的政治走向与结局。论文共分为七个章节。绪论部分,首先阐述选题的意义,引出论文的主线——从技术与制度两个层面来考证上海租界电话史,进而探讨西方近代科技文明在租界发展的历史遗存及对当代中国现代化的启示。在梳理学界研究现状和成果的同时,重点介绍文献分布情况,新史料的发现以及考证方面所做的工作,明确本论文的目标及其研究方法。以中西交通史视角来看,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一次西学东进的过程,上海租界作为大英帝国海外殖民扩张下的一块“飞地”,在这场东西方文明碰撞中无疑充当着“桥头堡”,发挥了示范效应。正因如此,租界电话史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科技“内史”,而应当将电话技术放在东西文明交汇的文化透镜下进行审视与反思。在第1章中,笔者用有限篇幅,简单介绍了上海租界形成与治理模式,探讨了上海租界与宗主国之间内在制度沿革与文化脉络,为后文探讨行业规制的发端、发展与演进提供了一个语境。其中,兰宁的遗着《上海史》让我们直接触碰到上海公共租界那段“隐蔽”的历史时空。作为上海租界电话史研究,论文将对电话技术的研究限定在1877-1943这66年时间跨度内,对其技术和行业规制的演变进行梳理和考证。但从历史沿革来看,电话技术脱胎于电报,早期的电话线路即为电报线路,监管制度同样脱胎于电报的管理方式,这使得研究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在电话技术本身,而应将研究领域延展到电报,尤其是工部局电报公务网向电话网整体升级改造这一历史事件。在租界早期有关电话的报道中,电报工程师毕晓普是一个活跃人物,已有的研究对此着墨不多。笔者从史料出发,对其在上海租界电话技术引入、试验、应用推广及商业化运营方面所作出的贡献给予了客观评价;同时,重点介绍了上海租界在电话早期与电报共生时期的发展状况,考证了上海租界磁石式电话发展进程中所特有的两种技术形态——“简式”磁石式与“复式”磁石式。这是第2章的主要内容。第3章探究的是上海租界电话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即英商华洋德律风公司三十年的发展期。在这段时期,租界电话经历了从磁石式、共电式和自动式三种制式技术的演进。文献的梳理和考证成为了本章的重要工作。研究发现,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从磁石式向共电式演进中,华洋公司选择了一种由爱立信公司生产的“改进型”磁石与共电混合模式作为过渡。这一发现,颠覆了早期国内学者对我国电话技术演进形态的认知。同时,对变局中自动式电话技术的梳理,使得华洋公司电话技术演进的脉络以及每一次路径选择变得更为清晰。尽管海外学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关注并深入研究跨国公司的全球影响力及其内在运作机制,但在中国租界史的研究中,跨国公司这条“巨鳄”却一直处于“潜伏”的状态,鲜有学者关注。第4章填补了这一空白,对两大跨国公司,即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与爱立信公司的海外对决,及其对上海租界电话技术自动式升级中路径选择的影响做了探讨。《爱立信公司大事记》、《I.T.T.:The Management of Opportunity》等西方史料和外文专着,为本章的跨国史学研究提供了材料。第5章租界电话行业规制的演进,将整个发展分为了三个阶段。笔者从工部局董事会会议纪要一手史料出发,考证了不同时期租界电话行业规制的特点与得失。最有价值的工作,是依托英国外交部解密档案,详细分析并再现了1930年租界电话特许权之争背后的国际政治因素、跨国公司的利益角逐以及工部局自治等多元利益的博弈,从制度上掀开了披在西方政治文明身上的神秘外衣。大英帝国殖民时期的海外贸易,仍然以维护本国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但是,由于租界自治的出现,原有的利益格局已经打破,多元利益的博弈已经形成,最终资本的力量在这一博弈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6章是结语部分,通过对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规制演进的历史研究,给出对租界电话发展史的总体评价。

张勇[10](2017)在《河南省会变迁研究(1951-1957) ——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的历史考察》文中研究表明在历史上,开封曾经是七朝古都,且自元、明、清、中华民国以至新中国建立初期都是河南的政治中心。但自清始,其省会地位曾发生过动摇。清初,迫于明末黄河决口造成的破坏,开封各级衙署被迫迁出。晚清时期,由于黄河水患,道光皇帝曾提出迁移河南省会之议。抗战时期,迫于日寇的威胁,河南省会被迫迁出开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在全国大规模行政区划调整以及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历史背景下,由于郑州市具有位于河南省适中位置、处于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矿产资源丰富等发展经济的优势,而开封则面临诸多发展瓶颈,比如资源匮乏、处于黄泛区中心位置、面临黄河水患威胁等。两市的发展前景反差巨大,为了发展河南地方经济、实现工业化,方便对全省工作的领导尤其是城市工作的领导,河南省地方领导向中央提出省会由开封迁郑州请求,并获得批准。河南省政府在1950年就开始将郑州市作为未来省会进行规划,但由于当时计划经济还未开始,国家没有大的建设任务,河南省以及郑州市只能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小规模建设。1952年9月19日郑州市被中央批准为河南省会,自1953年开始,省政府聘请苏联专家对郑州市进行了更科学合理的规划,在中央以及河南地方政府的大力投资下,郑州市开始了机关、工厂、学校、医院等方面的全面建设,为省会迁移做准备。1954年,河南省会由开封迁郑州。省会的迁移给开封市的经济以及群众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开封市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才克服了困难。郑州市为迎接省会迁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市政建设、整顿交通秩序、加强物资供应等,保证了河南省直机关顺利迁郑州。河南省委为省直机关的迁移做了大量组织工作,对因省会迁移而产生的人事与组织关系变更,省委组织部也进行了适当地调整。省会迁走后,为了解决开封市的城市定位问题以及尽量减轻省会迁离对开封市经济的影响,河南省委决定将郑州地委专署由荥阳迁往开封市;在开封市的帮助下,郑州地委专署顺利入驻开封市,并改名为开封专区。河南省会迁移后留下的房产以及场地由开封市负责接收,开封市接收后作了相应处置,并在接收过程中积极维护本市利益。省会迁移郑州促进了该市的快速发展。其经济蒸蒸日上、技术工人队伍迅速成长壮大,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教育事业发展迅猛,文化事业日趋繁荣,医疗卫生事业日益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幸福感增强,从而使该市迅速成长为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新省会郑州市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一五计划时期中央与河南地方政府的大力投资以及随省会迁来的大批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力量的充实。开封市失去了省会地位,其经济发展缓慢,教育事业萎缩,文化事业衰落,卫生事业发展落后,人口数量增长迟缓、结构也趋向不合理。导致其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大批省属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随省会迁离开封,极大地削弱了开封市城市发展的能力。一五期间,开封市属于非重点建设城市,其建设得不到国家资金支持。同时开封市还必须抽调力量支援重点建设城市的发展。河南省会变迁对河南省的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经济方面,省会变迁改变了河南省的城市布局,形成了以郑州市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的历史基础;同时省会变迁也导致了开封市经济发展滞缓。在文化方面,省会变迁使河南传统的文化中心发生转移,从而产生双面性作用,对河南省的文化传播产生影响。在教育方面,省会变迁也是导致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滞后、名校缺失的原因之一。总之,省会作为一个区域重要的政治中心城市,它的变迁必将对该区域城市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由于我国是单一制中央集权型国家,故全国政治中心享有支配资源的绝对优势,然后依次是省级区域政治中心、地区级区域政治中心、县级区域政治中心等。每级行政中心在本辖区内享有支配资源的相对优势。区域政治中心的转移,也意味着城市发展资源集聚中心的转移。因此,成为区域政治中心的城市往往各方面发展较快,而失去区域政治中心的城市则发展缓慢,或者从此衰落。同时区域政治中心的转移,也会对该区域整体城市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二、明年影响投资的两个主要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明年影响投资的两个主要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C公司个人养老保障产品投资问题研究 ——以投资可转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分析方法——案例研究法
    1.4 研究内容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投资组合理论
        2.1.2 资产定价理论
        2.1.3 风险管理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内养老保障市场现状
        2.2.2 投资与资本市场互动
        2.2.3 国外养老金第三支持(个人储蓄)资产管理借鉴
        2.2.4 文献评述
3 C公司个人养老保障产品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个人养老保障产品市场现状分析
        3.1.1 个人养老保障产品发展历程
        3.1.2 个人养老保障业务市场规模
        3.1.3 个人养老保障业务产品模式
    3.2 C公司个人养老保障业务现状
        3.2.1 C公司个人养老保障业务概况
        3.2.2 C公司个人养老保障业务产品特点
        3.2.3 C公司个人养老保障业务发展思路
    3.3 C公司个人养老保障业务存在的问题
4 C公司个人养老保障产品投资可转债可行性分析
    4.1 可转债市场的现状及展望
        4.1.1 可转债市场概况
        4.1.2 市场上可转债基金发行腾况
        4.1.3 对2020年可转债市场的展望
        4.1.4 全球宏观经济展望
    4.2 C公司其他资产涉及可转债投资组合收益分析
    4.3 个人养老保障产品投资可转债分析
        4.3.1 可转债投资的特性
        4.3.2 投资可转债的优劣势分析
        4.3.3 目前个人养老保障产品购买人群分析
        4.3.4 可转债产品适用的客户群体分析
    4.4 个人养老保障产品投资可转债可行性结论
5 C公司个人养老保障产品一一可转债产品设计
    5.1 拟设定的个人养老保障可转债产品
        5.1.1 可转债产品资产投资配置策略
        5.1.2 可转债投资策略
        5.1.3 可转债的退出方式及时何
        5.1.4 产品的规模
        5.1.5 拟定个人养老保障可转债产品
    5.2 普通固收类产品和可转债产品的收益对比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清代民国时期账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旨趣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六、资料介绍
第一章 账局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账局兴起的背景
    第二节 账局的起源
    第三节 清代账局的发展概况
第二章 账局的资本及经营组织管理
    第一节 账局的资本组织形式——合伙制
    第二节 账局经营资本的来源及其构成
    第三节 账局的收支结构与盈利
第三章 账局的业务与功能
    第一节 账局的存款业务
    第二节 账局的放款业务
    第三节 账局的结算功能
    第四节 账局的其他业务
第四章 账局的借贷习惯
    第一节 北京账局的借贷习惯
    第二节 太谷账局的借贷习惯
    第三节 平遥账局的借贷习惯
    第四节 祁县账局的借贷习惯
    第五节 多伦账局的借贷习惯
第五章 账局与金融市场
    第一节 北京账局的放款与利率行市
    第二节 账局与标期制度
第六章 账局的衰落
    第一节 清末民国时期账局的概况
    第二节 账局衰落的原因探析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3)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述评
        (一)涉及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相关史料
        (二)涉及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界定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理论渊源与实践基础
    第一节 对马克思主义国际统一战线理论的继承发展
        一、马克思、恩格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二、列宁:“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
        三、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国际统战理论的继承发展
    第二节 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统战智慧的借鉴吸收
        一、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联盟”思想
        二、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理念
    第三节 对中国共产党国内统战工作经验与教训的科学总结
        一、对大革命时期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经验教训的汲取
        二、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左”倾错误的批判总结
        三、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与实践的借鉴发挥
第二章 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演进历程
    第一节 拥护国际和平阵线,反对德日意侵略阵线(1935 年 12 月—1939 年 9月)
        一、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提出
        二、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初步阐述
        三、“不是反对一切帝国主义”,拥护国际和平阵线
        四、坚定抗战必胜信心,提出争取外援办法
    第二节 组织国际反帝统一战线(1939 年 9 月—1941 年 6 月)
        一、用革命的统一战线对抗反革命的统一战线
        二、利用矛盾,部分突破共产国际指示
    第三节 重建、坚持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1941 年 6 月—1945 年 8 月)
        一、重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二、关注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发展与扩大
第三章 反对国际绥靖主义
    第一节 批评英美妥协政策
        一、委婉、私下批评英美妥协政策
        二、直接、公开批评英美妥协政策
    第二节 反对东方慕尼黑阴谋
        一、国民党反共投降危险的国际背景
        二、拉开反对东方慕尼黑阴谋的序幕
        三、掀起反对东方慕尼黑阴谋的高潮
        四、落下反对东方慕尼黑阴谋的帷幕
    第三节 反对东方慕尼黑的新阴谋
        一、反对东方慕尼黑的新阴谋
        二、反对东方慕尼黑的新阴谋的缘由
    第四节 关注、批评美日谈判
        一、“劝告英美勿对日容忍,勿蹈张伯伦覆辙”
        二、“美国绝不应听信日本的阴谋,与日本订立任何的妥协”
第四章 正确处理同苏联、共产国际的关系
    第一节 终止从属关系,实现独立自主
        一、灵活抵制苏联、共产国际的错误指挥
        二、开展整风运动,强化独立自主政治路线
        三、支持共产国际解散,终止双方从属关系
    第二节 声援苏联卫国战争,调整国共关系
        一、关注苏德战局,坚信苏联必胜
        二、纠正党内悲观情绪,鼓舞全党必胜信心
        三、明确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
        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抗日国际统一战线相结合
    第三节 坚持爱国主义,践行国际主义
        一、坚持爱国主义,婉拒苏方不合理要求
        二、践行国际主义,战略策应苏军
    第四节 国际统一战线重心的转移与回归
        一、国际统一战线重心的转移
        二、苏联重拾远东影响力
        三、国际统一战线重心的回归
第五章 争取、开展同美国的合作
    第一节 对美国形象认知的转变
        一、批评美国充当日本侵华帮凶
        二、“应与英美作外交联络”
    第二节 从中外记者团到美军观察组
        一、冲破国民党新闻封锁
        二、影响美国对华政策制定
    第三节 借助美国调处,促进国内政治改革
        一、签署《延安协定草案》
        二、“必须攻掉”美国政府的扶蒋主张
    第四节 批评、应对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
        一、美国对华政策从扶蒋容共滑向扶蒋反共
        二、“我们反对美国政府扶蒋反共的政策”
第六章 发展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及日本人民反战运动
    第一节 重视发展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一、组织召开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大会
        二、关心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第二节 支持日本人民开展反战运动
        一、阐述支持日本人民反战运动的缘由
        二、提出争取日本士兵及宽待俘虏的办法
        三、援助野坂参三来华开展反战工作
第七章 关注、参与国际政治、军事局势
    第一节 认同、支持同盟国反法西斯世界战略
        一、围绕反法西斯世界战略问题展开论战
        二、关注欧洲第二战场开辟问题
        三、揭露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阴谋
    第二节 关注、回应同盟国高层会议
        一、对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的关注及回应
        二、对开罗会议的关注及回应
        三、对德黑兰会议的关注及回应
        四、对雅尔塔会议及波茨坦会议的关注及回应
    第三节 关注、参与联合国创建事宜
        一、关注联合国创建事宜
        二、“旧金山会议我们要参加”
第八章 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方法论原则
    第一节 既要广泛联合,又要区别对待
    第二节 以必要的斗争,求必需的团结
    第三节 坚持原则性,讲究灵活性
    第四节 立足自力更生,努力争取外援
    第五节 坚持爱国主义基础上的国际主义
    第六节 两条统一战线,相互促进配合
第九章 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历史意义及现实启示
    第一节 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历史意义
        一、打破国民党的封锁及谣言,扩大了中共的国际影响力
        二、抑制国民党反共摩擦,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三、为中共争取到了外援,加速了抗战胜利进程
        四、战略配合盟军作战,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进程
        五、为新中国的外交工作积累经验、培育人才、奠定基础
    第二节 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现实启示
        一、为新时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原则性指导
        二、为新时代谋求合作共赢,促进地区和平提供启发性思考
        三、为应对美国贸易霸凌主义提供方法论支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年谱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2020年宏观经济预判及应对之策(论文提纲范文)

预判一:明年仍是还债高峰期
预判二:明年仍是产业结构调整关键时期
预判三:明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仍很大
预判四:明年中国将继续进行开放格局调整

(5)2020年宏观经济形势研判(论文提纲范文)

预判一:明年仍然是还债的高峰期
预判二:明年仍然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
预判三:明年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还是很大
预判四:明年中国将继续进行开放格局的调整

(6)“大跃进”时期河南省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公共食堂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资料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武陟县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历史状况
    第一节 武陟县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状况
    第二节 公共食堂兴办前的社会状况
        一、公共食堂兴办前的经济状况
        二、公共食堂兴办前的政治形势
第二章 兴起的背景
    第一节 公共食堂兴起的原因
        一、“大跃进”运动
        二、人民公社化运动
    第二节 公共食堂兴起的条件
        一、“合伙吃饭”
        二、部分农民的积极拥护
        三、粮食大丰产
第三章 一哄而起
    第一节 公共食堂的建立与普及
        一、公共食堂的筹备
        二、推广经验
        三、人民公社的成立和公共食堂的普及
        四、公共食堂的大致面貌
        五、食堂化的实质
    第二节 供给制与其他各项福利事业
        一、供给制
        二、各项福利事业的建立
    第三节 公共食堂的巩固提高
        一、出现问题
        二、公共食堂的巩固提高
第四章 初次整顿
    第一节 食堂出现了问题
    第二节 有限的政策调整
        一、整顿人民公社
        二、整顿公共食堂
    第三节 生产救灾
        一、开展多种经营和副食品生产
        二、救助灾荒队
        三、安排穷队发展生产
    第四节 东石寺样板食堂
        一、基本概况
        二、初步整顿
第五章 强行恢复
    第一节 庐山会议后公共食堂的再恢复
        一、庐山会议的召开与公共食堂的转向
        二、反右倾,办食堂
        三、继续“大跃进”
        四、“五风”的再度泛滥
        五、反瞒产私分
    第二节 、再次整顿
        一、学习林县
        二、整顿措施
    第三节 公共食堂的被迫坚持
        一、保粮运动
        二、安排社员生活
    第四节 生存危机
        一、口粮标准一再压低
        二、中毒事件
        三、人口外逃、浮肿病和非正常死亡
    第五节 “渡荒”难度
        一、艰难的维持
        二、保人保畜
第六章 决策解散
    第一节 中共中央政策的转向
        一、宣传贯彻“十二条”
        二、宣传贯彻“六十条(草案)”
    第二节 调查研究
        一、群众疾病调查
        二、供给制不得人心
        三、公共食堂存在的问题
        四、解散食堂的经验
        五、调查研究与公共食堂的解散
    第三节 决策解散
第七章 公共食堂的教训与启示
    第一节 从口粮标准看武陟县公共食堂与“大饥荒”的关系
        一、供给不足
        二、分配不均
    第二节 公共食堂的弊端
        一、浪费了大量粮食
        二、挫伤了社员劳动积极性
        三、自留地和家庭副业的剥夺
        四、恶化了干群关系
        五、公共食堂饮食环境恶劣
    第三节 公共食堂失败的原因
    第四节 公共食堂失败的教训与启示
        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二、正确认识共产主义
        三、应重视调查研究
        四、必须健全党内民主
        五、必须尊重个人自由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1980年代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说明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资料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的成立
    一、1980年代前中共经济工作领导机构的演变
    二、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成立原因分析
    三、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的人员构成和功能定位
    四、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的决策机制和议题设置
第二章 改革开放启动时期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1980-1984)
    一、继续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
    二、指导“六五”计划和长远规划的编制
    三、初步酝酿经济体制改革
第三章 全面改革时期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1984-1987)
    一、积极应对经济波动
    二、参与“七五”计划的编制
    三、实行“价格双轨制”
第四章 十三大召开后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1987-1989)
    一、高层决定“物价闯关”
    二、提出“治理环境、深化改革”的方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环球网科技新闻编译岗位实习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LIST OF ABBREVIATIONS
1.OVERVIEW OF THE INTERNSHIP
    1.1 Background of the Internship
        1.1.1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news trans-editing
        1.1.2 Introduction to the Trans-editing Collaboration Platform
        1.1.3 Process of producing the trans-edited news
        1.1.4 Target readers
    1.2 Introduction to technology news
        1.2.1 Selection of technology news
        1.2.2 Columns of technology news
        1.2.3 Visitors of technology news
    1.3 News trans-editing requirements
        1.3.1 Headline
        1.3.2 Lead
        1.3.3 Body
    1.4 Responsibilities and ethics of trans-editors
    1.5 Outline of the Report
2.PREPARATION FOR NEWS TRANS-EDITING
    2.1 Features of English technology news
        2.1.1 Five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technology news
        2.1.2 Inverted pyramid style
        2.1.3 Multiple news writing styles
        2.1.4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erminology
    2.2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technology news
        2.2.1 Similarities
        2.2.2 Differences
    2.3 Schedule of trans-editing news
    2.4 Supporting tools
        2.4.1 Searching engines
        2.4.2 Parallel texts
        2.4.3 Online translation tools
3.IMPLEMENTATION OF NEWS TRANS-EDITING
    3.1 Production of the trans-edited news
        3.1.1 Trans-editing the body
        3.1.2 Trans-editing the lead
        3.1.3 Trans-editing the headline
        3.1.4 Adding the signature of the trans-editor
    3.2 Quality management
        3.2.1 Rules of rewards
        3.2.2 Rules of penalties
        3.2.3 Mode of translation quality management
    3.3 Errors found in the process of trans-editing
        3.3.1 Errors in meaning
        3.3.2 Errors in form
    3.4 Solutions
        3.4.1 From the level of Huanqiu.com
        3.4.2 From the level of trans-editors
4.POST TASK
    4.1 Self-evaluation
    4.2 Feedbacks from copy editors
5.SUMMARY
    5.1 Reflections
    5.2 Implications
        5.2.1 Heightening trans-editors’sense of responsibility
        5.2.2 Promoting the management of translation quality
    5.3 Limitations
REFERENCES
APPENDICE
    Appendix A
    Appendix B
    Appendix C

(9)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行业规制演进路径研究(1877-194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由来
    0.2 学界研究现状
        0.2.1 晚清到民国电话史研究
        0.2.2 当代中国电话史研究
        0.2.3 国外学者研究成果
    0.3 文献分布与订正
        0.3.1 核心史料来源及文献出处
        0.3.2 《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的订正
        0.3.3 《上海邮电志》的订正
    0.4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0.4.1 拟实现的目标
        0.4.2 方法与路径
第1章 租界的形成与治理模式
    1.1 租界的设立与扩张
        1.1.1 租界的形成
        1.1.2 租界的扩张
    1.2 上海租界的治理模式
        1.2.1 英美公共租界
        1.2.2 法租界
    小结
第2章 毕晓普主导下的电话引入(1877-1900)
    2.1 电话发明与海外扩张
        2.1.1 阶段性特征
        2.1.2 欧美电话发展情况
    2.2 毕晓普,上海租界电话第一人
        2.2.1 租界早期报道
        2.2.2 电报工程师
        2.2.3 三次电话试验
    2.3 两雄相争到东洋专营
        2.3.1 单线简式磁石
        2.3.2 单线复式磁石
        2.3.3 一场有争议的招标
    小结
第3章 欧洲势力扩张下的路径依赖(1900-1930)
    3.1 共电制交换技术
        3.1.1 汉口路14号
        3.1.2 远东最先进电话系统
        3.1.3 多局制
    3.2 变局中的自动交换技术
        3.2.1 自动电话概况
        3.2.2 上海第一个自动台
        3.2.3 按次计费
        3.2.4 升级五位号码
    3.3 安森报告
        3.3.1 上海电话的悲剧
        3.3.2 十字路口
        3.3.3 出售华洋公司
    小结
第4章 美国力量成就技术终极变革(1930-1943)
    4.1 跨国公司的海外对决
        4.1.1 贝恩与I.T.T.
        4.1.2 海外对决
    4.2 美商旋转制一统天下
        4.2.1 旋转制
        4.2.2 改造工程
        4.2.3 一市两制
    4.3 技术演进的终极定格
        4.3.1 跨国公司组织架构
        4.3.2 寓管理于会计
        4.3.3 全球一体化
    小结
第5章 租界电话行业规制的演进
    5.1 1877 -1883,混业竞争格局下的许可证管理
        5.1.1 电报管理模式
        5.1.2 工部局的抉择
    5.2 1883 -1908,自然垄断格局下的许可证管理
        5.2.1 改造公务电报网
        5.2.2 取消电话许可费
        5.2.3 引入最高限价规制
        5.2.4 东洋公司最后的抉择
        5.2.5 特许专营规制的诞生
    5.3 1908 -1943,契约规制框架下的特许专营管理
        5.3.1 行业规范
        5.3.2 调整收费
        5.3.3 规制中的重大决策
    5.4 1930 上海租界电话特许专营权之争
        5.4.1 迟到的改革
        5.4.2 贝恩的警告
        5.4.3 海外的博弈
        5.4.4 最后的较量
    小结
第6章 结语
附录1 :上海租界电话大事年表
附录2 :上海租界电话人物传略
附录3 :上海租界电话用户发展情况表
附录4 :上海租界电话公司历史沿革示意图
附录5 :中、英译名对照表
附录6 :英商华洋德律风公司大事记(英文)
附录7 :柯尔(P.H.Cole)报告(英文)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与学术活动
致谢

(10)河南省会变迁研究(1951-1957) ——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学术研究回顾与分析
        (一) 有关中国城市史的研究
        (二) 国内有关中国政治中心城市变迁的研究
        (三) 海外及港台相关研究
    三、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点
    四、研究对象与概念说明
        (一) 研究对象
        (二) 概念说明
第一章 河南省会变迁动因
    第一节 开封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清、民国开封省会地位的动摇
        一、清初驻开封各级衙署的被迫迁出
        二、晚清时期的迁省会之议
        三、民国时期河南省会的迁移
    第三节 新中国建立初期河南省会迁移动因
        一、新中国建立初期河南省会迁移的国内经济背景
        二、新中国建立初期行政区划调整及省级行政中心变迁
        三、郑州成为河南省新省会的优势
        四、开封发展的瓶颈
        五、河南省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契合
    小结
第二章 郑州市的新省会规划与初步建设
    第一节 郑州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郑州市的新省会规划
        一、郑州市新省会的初步规划
        二、苏联专家与新省会城市规划
    第三节 新省会郑州市的初步建设
        一、新省府工程
        二、郑州市行政区划的调整以及相关建设机构的变化
        三、郑州市的全面建设任务
        四、迅速壮大的基本建设队伍
        五、坚持勤俭节约的建设原则
    第四节 城市扩建中的征地
        一、郑州市留用土地以及建设征地概况
        二、郑州市土地征用相关政策及调整
        三、郑州市征地使用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省内外积极支援新省会建设
        一、郑州市各界的大力支援
        二、郑州市群众积极为城市建设筹集资金
        三、来自省内外的支援
    小结
第三章 河南省会迁移过程及相关问题解决
    第一节 省会迁移对开封民生经济的影响及政府应对
        一、省会迁郑的部署
        二、省会迁郑前开封市政府的调查工作
        三、开封市受影响群众对省会迁移的反映
        四、省会迁移对开封民生经济的影响
        五、开封市政府应对民生经济困难的对策
    第二节 郑州市迎接河南省会迁移的筹备工作
        一、省会迁郑筹备机构的成立
        二、郑州市迎接省会迁移的筹备工作
        三、欢迎迁郑委员会对筹备工作的检查与督促
        四、郑州市民众对筹备工作的积极响应
        五、省会迁郑筹备工作的基本完成
    第三节 省会迁移中的组织工作与组织关系调整
        一、河南省委的动员与组织工作
        二、留汴与迁郑:省委及政府的人事组织调整
    第四节 开封由省会转变为专区
        一、郑州专区由荥阳迁开封
        二、开封专区的成立以及专市关系
        三、开封由省会转变为专区的影响
    第五节 开封市政府接收迁郑单位移交房产场地及其处置
        一、开封市政府对迁郑单位房产的接收
        二、开封市对房产的处置与分配
        三、房产及场地移交中的问题及解决
    小结
第四章 新省会郑州市的崛起
    第一节 蒸蒸日上的经济发展与技术工人成长
        一、快速发展的工业经济
        二、商业服务业的发展
        三、工人技术力量的成长
    第二节 突飞猛进的城市建设
        一、郑州市城市建设概况
        二、郑州市快速发展的市政建设
        三、郑州市政建设快速发展原因分析
    第三节 与日俱进的教育事业
        一、中等职业教育与技工教育的快速发展
        二、从无到有的高等教育
        三、职工业余文化教育及体育事业的发展
        四、稳中有进的基础教育
        五、郑州市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原因分析
    第四节 日趋繁荣的文化事业
        一、省级文化科研机构迁郑促进了郑州文化事业的繁荣
        二、文化娱乐基础设施的兴建促进了郑州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五节 日益改善的医疗卫生事业
        一、郑州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概况
        二、郑州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
        三、郑州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原因分析
    第六节 郑州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原因分析
        一、职工收入以及消费水平的提高
        二、职工住房条件的改善
        三、人民幸福感增强
        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原因分析
    小结
第五章 开封省会地位丧失与发展的滞缓
    第一节 发展滞缓的经济
        一、开封市与郑州市工业经济发展比较
        二、开封市与郑州市投资额对比
        三、作为非重点建设城市抽调力量支援重点建设城市
        四、发展缺乏中央以及河南地方政府投资
    第二节 总体萎缩的教育事业
        一、发展迟缓的基础教育
        二、停滞的职业教育
        三、萎缩的高等教育
        四、开封市教育发展滞后原因分析
    第三节 文化发展走向衰落
        一、大批优秀文艺人才随省会迁郑州
        二、文化娱乐设施发展的停滞
        三、文艺表演团体的缩减
        四、开封市文化发展衰落原因分析
    第四节 卫生事业发展缓慢
        一、发展滞缓的卫生事业
        二、缩减的卫生事业经费
        三、开封市卫生事业发展滞缓原因分析
    第五节 人口增长缓慢、结构趋向不合理
        一、开封市人口增减变化
        二、开封市人口结构变化
        三、开封市人口增长缓慢、结构趋向不合理原因分析
    小结
第六章 省会变迁对河南省城市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省会变迁对河南省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以郑州市为中心的老工业城市的发展
        二、郑州市周围发展较快的中小城市
        三、郑州市周边因资源而兴起的新兴省辖市
        四、河南省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的新兴工业基地
        五、省会变迁对河南省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第二节 省会变迁对河南文化教育发展的影响
        一、文化中心的转移及其双面性作用
        二、高等教育发展滞缓、名校缺失的缘由之一
        三、省会变迁对河南省文化教育发展的影响分析
    小结
结语
    一、国内外政治中心城市变迁的历史考察
    二、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关系
附录
    附表一: 清代黄河决口次数与河南河患纪要表
    附表二: 民国开封黄河水患情况
    附表三: 省直机关迁郑影响情况综合调查表 1954年7月5日
    附表四: 郑州市城市人口调查表
    附表五: 郑州市幼儿教育以及基础教育基本情况(含3个表格)
    附录一: 省府迁郑后对救济工作的安排
    附录二: 关于欢迎省会迁郑各项筹备工作的报告
    附录三: 郑州市欢迎迁郑委员会的三次筹备工作检查情况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明年影响投资的两个主要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C公司个人养老保障产品投资问题研究 ——以投资可转债为例[D]. 王勋哲.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2]清代民国时期账局研究[D]. 陈添翼. 河北大学, 2020(03)
  • [3]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研究[D]. 李国亮. 湘潭大学, 2020(12)
  • [4]2020年宏观经济预判及应对之策[J]. 魏杰. 中外企业文化, 2019(12)
  • [5]2020年宏观经济形势研判[J]. 魏杰. 资源再生, 2019(10)
  • [6]“大跃进”时期河南省武陟县农村公共食堂研究[D]. 赵娜娜.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2)
  • [7]1980年代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研究[D]. 徐涛.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 [8]环球网科技新闻编译岗位实习报告[D]. 郭星.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9(01)
  • [9]上海租界电话技术与行业规制演进路径研究(1877-1943)[D]. 于峰.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10]河南省会变迁研究(1951-1957) ——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的历史考察[D]. 张勇.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8)

标签:;  ;  ;  ;  ;  

明年影响投资的两大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