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瓦楞厢板自由弯曲成形模具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梁晓波[1](2019)在《双向梯形夹芯板曲面塑性成形的可行性及多点成形实验研究》文中提出近些年,夹芯板以其优良的综合性能和灵活的结构设计成为先进工程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因其具备轻质、高比强度、高比刚度、抗冲击等优异的结构性能以及隔热隔音、减振、电磁屏蔽等多功能特性,已被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汽车工程、高速列车、船舶以及建筑等领域。随着制造业对产品外形多样化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夹芯板曲面的需求也愈加迫切。目前,夹芯板曲面多为胶结固化法制备的复合夹芯板曲面,其生产成本高,力学性能和使用寿命受胶粘剂的制约。而传统全金属夹芯板具有典型的难成形特点,成形过程中容易发生面板起皱、断裂以及夹芯剪切破坏等失效形式,导致其应用多限于平面结构形式,严重限制了夹芯板的应用潜力。因此,探究利用传统塑性成形方法实现曲面成形的夹芯板具有重要意义。双向梯形夹芯板是一种新型夹芯结构的焊接金属夹芯板,其夹芯结构为面内两个垂直方向上交错排列的梯形凸凹波纹,克服了传统轻质夹芯如点阵夹芯剪切强度低导致弯曲时容易剪切失效的缺点,同时灵活的几何结构增加了夹芯板针对成形性能的可设计性。目前鲜有关于金属夹芯板直接曲面成形的研究成果,亟需开展探索性的研究。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理论分析和实验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双向梯形夹芯板曲面成形过程中的变形特点、缺陷模式、可成形性、夹芯等效、成形精度、以及夹芯板几何参数影响进行了系统地研究。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建立双向梯形夹芯板多点对压成形曲面的有限元模型,对模型的网格敏感与质量放大系数进行分析,得到了既能真实反映实际成形结果又能提高运算效率的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有限元模拟的方法对双向梯形夹芯板曲面成形过程中的变形特点、缺陷模式以及成形质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变形主要集中在面板上,且面板焊接区域的变形明显小于非支撑区,夹芯的变形主要通过斜面与底面夹角改变实现,变形后大部分区域仍处于弹性变形范围内。该夹芯板曲面成形过程中的缺陷模式主要有面板折皱、局部凹陷、总体屈曲、局部直面效应以及夹芯侧壁屈曲。随着变形程度的减小,夹芯板成形缺陷逐渐消失,成形质量提高。2.从双向梯形夹芯板曲面成形缺陷的宏观与细观两个方面入手,对限制该夹芯板曲面成形的面板折皱、局部凹陷以及总体屈曲三种典型的缺陷模式进行了研究。利用数值模拟分析了缺陷在整个塑性成形过程中的萌生、发展及演化过程,并通过观察缺陷的细观几何特点,确定了各种缺陷萌生时的失稳形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三种典型缺陷基于夹芯板材料参数与几何参数的理论预测模型,给出了夹芯板总体屈曲的临界曲率半径、面板折皱的临界曲率半径与临界应力以及面板局部凹陷的临界应力的理论解析方程。并利用有限元模拟以及实验方法验证了理论预测模型的可靠性。3.研究了双向梯形夹芯的几何参数对缺陷模式的影响,理论预测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塑性成形曲面过程中,夹芯胞元尺寸较小的薄夹芯板容易发生总体屈曲缺陷,而夹芯胞元较大的厚夹芯板容易发生面板屈曲缺陷;对于面板局部凹陷与面板折皱,当夹芯焊接平台长度与宽度接近时,面板局部凹陷为最先发生的缺陷,而当夹芯焊接平台长度与宽度相差较大时,面板折皱为最先发生的缺陷。分析了面板厚度、夹芯厚度、胞元特征尺寸以及成形方式对可成形性的影响,发现增大面板厚度、减小夹芯厚度以及减小胞元特征尺寸都能够不同程度提高夹芯板的可成形性;对于鞍面等负高斯曲面,夹芯焊接平台长宽比越大,夹芯板两种成形方式的可成形性差异越大。基于理论预测模型,发现夹芯焊接平台合理的长宽比可以提高夹芯板可成形性,而使面板折皱与局部凹陷的临界应力越接近的夹芯板可成形性越好。4.基于修正Hoff理论假设得出夹芯板刚度常数和弹性常数之间的关系,据此采用结合有限元的半解析法计算出双向梯形夹芯的等效弹性常数,该方法无需考虑夹芯的复杂结构。分析了双向梯形夹芯板柱面成形时面板与夹芯的内力分布及应力中性层变化,在此基础上推导了夹芯板成形的回弹计算模型。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表明,模型能够准确、快速地计算夹芯板面板切向应力与横截面弯矩。通过与多点成形实验结果的误差分析验证了回弹计算的精确性。5.根据上述研究得到双向梯形夹芯板曲面的极限成形范围,在可成形范围内对夹芯板成形了三种类型的曲面实验件,发现实验件表面比较光滑,均未出现成形缺陷,验证了多点对压方法成形夹芯板曲面的可行性。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获得实验件的形状点云,进行厚度与形状误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成形半径的实验件厚度均发生了减薄,且成形半径较小的实验件减薄量较大,塑性成形方法在成形胞元较小的薄夹芯板曲面时具有较高的成形精度以及稳定性,在成形较厚的夹芯板曲面时也能获得不错的成形精度。塑性成形可作为一种经济、高效的夹芯板曲面加工方法。
兰青山[2](2012)在《纸蜂窝夹芯结构复合板材的性能测试与分析》文中指出纸蜂窝夹芯结构作为一种新型环保的复合材料,由于其材料性能的优越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包装、交通运输、汽车工业等领域。为了提高产品质量,保证纸蜂窝夹芯结构使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其最优工艺的选取和性能的研究十分必要的。本文根据纸蜂窝芯的制作工艺流程,得出纸蜂窝芯的实际构造;以正六边形夹芯的纸蜂窝夹芯结构复合板为研究对象,对芯子的性能、纸蜂窝夹芯结构复合板的等效模型和试验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在考虑纸蜂窝芯实际构造的基础上,对已有的各壁等厚的Gibson模型进行了修正,并基于带有双壁厚的Gibson模型对蜂窝芯子进行了研究,通过力学计算推导出纸蜂窝芯子的等效力学参数,得出了纸蜂窝芯不能看成是各向同性的材料,只能将纸蜂窝芯看成是正交各向异性材料的结论。采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先模拟有循环边界条件的胞元结构纸蜂窝芯的压缩过程,得到了其的屈曲载荷的大小和等效应力值,其中采用了线性屈曲分析方法来预测屈曲载荷的大小,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由于纸蜂窝夹芯复合板结构和性能上的复杂性,在有限元分析时没有对应的单元,因此采用等效方法来进行模拟分析。本文分别采用了三明治夹芯板和等效板两种理论,对纸蜂窝夹芯结构复合板的弯曲性能以及复合板的固有频率,进行了有限元计算分析。通过计算结果与实际的试验结果对比,分析了使用有限元方法来进行模拟的可靠性和实用性。最后通过试验测试不同芯高、不同孔型、不同克重、不同面材、不同胶粘剂配比以及不同温度等因素和水平下,纸蜂窝夹芯结构复合板的抗压强度、抗弯强度、固有频率等指标,并对试验数据分析处理,获得其最佳工艺条件,为乘用车用结构板材的生产和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杨峰[3](2011)在《木质瓦楞复合板研制》文中认为为缓解林业资源日益匮乏与人们对木质品日益旺盛需求之间的矛盾,本文尝试以来源广泛的木质废弃资源为原料,通过模压、复合等手段制备木质瓦楞复合板。从宏微观特性、形态特性和化学特性角度探讨了原料特性对复合板性能的影响;综合前人研究,设计提出了木质瓦楞复合板结构模型;对芯板的铺装、施胶方式和材料复合进行了研究,运用正交试验法,综合比较了芯板的密度、厚度、施胶量、和模压三要素(模压温度、模压压力及模压时间)对复合板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筛选出了较佳工艺条件;利用经典夹层板理论,将瓦楞结构单元等效视为一均质体,分别推导计算得出了x、y、z三方向上弹性模量的等效公式,并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1)瓦楞芯板密度和芯板模压压力是影响木质瓦楞复合板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芯板厚度、芯板施胶量、模压温度和模压时间影响相对较小。(2)瓦楞芯板密度为0.70g/cm3,施以物料绝干质量9%的脲醛树脂胶粘剂,在160℃模压温度、3.OMPa模压压力及7min模压时间条件下,模压制得8mm厚瓦楞芯板与5mm中密度纤维板复合木质瓦楞复合板能取得较佳物理力学性能。(3)将半个波长的瓦楞夹层板等效成均质体单元,推导出木质瓦楞复合板的X、Y、Z方向的等效弹性模量公式经验证是值得信赖的,可为提高此类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新型夹层结构设计提供依据。(4)对基材表面进行砂光等厚处理和胶膜纸贴面,可以提升复合板的外观质量等级,并且对复合板的强度、刚度及硬度都有一定程度增强作用(增幅约6.7%)。(5)面板种类是根据不同使用用途和使用环境来选择。竹碎料芯板覆贴中密度纤维板面板制备木质瓦楞复合板,通过对原材料资源利用估算,芯板原料利用率为90%,木质瓦楞复合板的原料加权利用率达到86.7%,成品板材出材率达到68.4%。(6)通过对木质瓦楞复合板的成本核算及经济效益分析,销售单价达到1020.5元/m3,企业即可实现盈亏平衡,市场销价最低可定价为1500元/m3,每单位立方米即可获利润480元左右,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7)木质瓦楞复合板研制开发充分利用了各类木质废弃资源,具有十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验数据表明,合适工艺条件下制备的木质瓦楞复合板适合用作家具及建筑非结构用材。
杨峰,喻云水,吴正心,彭亮[4](2011)在《竹/木瓦楞复合板模压工艺的研究》文中提出用竹碎料模压制成瓦楞芯板,然后用面板材料(MDF)覆贴,制备竹/木瓦楞复合板。选用瓦楞芯板模压温度、模压压力以及模压时间作为试验因素,探讨这3个因素对复合板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压压力对复合板的各项力学性能的影响最显着,模压温度和模压时间影响相对较小。瓦楞芯板模压工艺参数为:模压温度160℃、模压压力3.0 MPa、模压时间7 min,可获得较好的产品力学性能。
方海峰[5](2008)在《陶瓷工艺品缓冲包装的力学特性与包装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缓冲包装的发展与产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缓冲包装的合理性及优化程度直接关系到产品的安全流通、企业的生产成本、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要解决缓冲包装设计中经常出现的欠缺包装或过分包装的问题,必须对缓冲包装进行合理化设计。缓冲包装系统是对各种实际缓冲包装件的抽象,它对外部冲击与振动等作用的响应是进行缓冲包装设计的理论依据。缓冲包装系统的响应既取决于外部作用的力与运动,也取决于系统自身的结构特征,如弹性、阻尼、质量等。本论文首先通过对陶瓷工艺品的破坏机理研究,发现陶瓷、玻璃等易碎产品不能承受过分的剪切力作用。同时对缓冲材料的非线性缓冲系统的关键参数和力学特性进行了理论探索,对包装材料进行力学特性分析,并通过数值方法来对其响应进行研究。而且,在对包装件力学模型跌落冲击响应分析的基础上,采用Runge-kutta方法对线性系统与非线性系统分别进行数值分析。通过进一步讨论系统阻尼比、质量比、频率比对关键部件最大加速度响应的影响,确定缓冲材料的选择与缓冲结构的设计。这些结论对缓冲包装的设计与优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采用瞬态测试系统对实际包装件进行振动和跌落冲击测试,并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找到现有唐三彩包装结构的不合理性,对唐三彩进行了整体的缓冲包装结构设计。研究表明采用整体式CI包装结构更适合陶瓷工艺品的缓冲包装。同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平价法的原理,对唐三彩的缓冲包装设计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评价,得出该设计方案可行并值得推广和应用。
何鹏程[6](2000)在《瓦楞厢板自由弯曲成形模具的设计》文中指出瓦楞板作厢式运输车厢体是近几年推广的一种方式,与传统方式比较具有明显的优点。瓦楞板成形有几种方案,通过比较确选了一种符合生产实际的方案,即自由弯曲成形。详细介绍了这种成形模具的设计与计算。
二、瓦楞厢板自由弯曲成形模具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瓦楞厢板自由弯曲成形模具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双向梯形夹芯板曲面塑性成形的可行性及多点成形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夹芯板的概述 |
1.2.1 夹芯板的特点 |
1.2.2 夹芯板的种类 |
1.2.3 夹芯板的应用 |
1.3 夹芯板研究现状 |
1.3.1 夹芯板力学性能的研究 |
1.3.2 夹芯等效问题的研究 |
1.3.3 夹芯板弯曲理论的研究 |
1.3.4 夹芯板曲面成形的研究 |
1.4 选题意义及主要的研究内容 |
1.4.1 选题意义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5 小结 |
第2章 双向梯形夹芯板曲面成形有限元模型及数值分析 |
2.1 引言 |
2.2 双向梯形夹芯板 |
2.3 用于夹芯板多点对压成形分析的有限元模型 |
2.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3.2 网格密度与质量放大系数的选取 |
2.4 夹芯板柱面多点对压成形数值分析 |
2.4.1 有限元模型 |
2.4.2 夹芯板的变形与应力 |
2.4.3 夹芯板的厚度变化 |
2.4.4 夹芯板的成形缺陷及成形质量 |
2.5 夹芯板双曲率曲面对压成形数值分析 |
2.5.1 有限元模型 |
2.5.2 夹芯板的变形与应力 |
2.5.3 夹芯板的成形缺陷及成形质量 |
2.6 小结 |
第3章 双向梯形夹芯板成形的典型缺陷及机理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模型 |
3.3 总体屈曲缺陷 |
3.3.1 总体屈曲的产生过程及几何特点 |
3.3.2 总体屈曲理论模型的建立 |
3.4 面板折皱缺陷 |
3.4.1 面板折皱的产生过程及几何特点 |
3.4.2 面板折皱理论模型的建立 |
3.5 面板局部凹陷缺陷 |
3.5.1 面板局部凹陷的产生过程及几何特点 |
3.5.2 面板局部凹陷理论模型的建立 |
3.6 数值模拟与实验验证 |
3.7 小结 |
第4章 双向梯形夹芯板的可成形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夹芯板几何参数对柱面成形的影响 |
4.2.1 面板厚度的影响 |
4.2.2 夹芯厚度的影响 |
4.2.3 夹芯层方向的影响 |
4.3 夹芯板几何参数对双曲率曲面成形的影响 |
4.3.1 曲面形状对缺陷的影响 |
4.3.2 夹芯胞元的几何参数对缺陷模式的影响 |
4.3.3 面板和夹芯的几何参数对可成形性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5章 双向梯形夹芯板的回弹分析 |
5.1 引言 |
5.2 夹芯板基于修正Hoff理论的弹性弯曲 |
5.2.1 夹芯板弯曲变形的位移 |
5.2.2 夹芯板的弯曲应力 |
5.3 夹芯的弹性常数等效 |
5.3.1 等效分析的理论基础 |
5.3.2 有限元方法计算等效弹性常数 |
5.4 夹芯板回弹分析模型 |
5.4.1 横截面应力计算 |
5.4.2 加载与卸载应力中性层计算 |
5.4.3 加载弯矩与回弹计算 |
5.5 数值模拟与实验验证 |
5.6 小结 |
第6章 双向梯形夹芯板的成形实验及测量结果 |
6.1 引言 |
6.2 多点对压成形实验 |
6.2.1 实验设备简介 |
6.2.2 夹芯板曲面成形实验 |
6.3 夹芯板实验件的曲面数据测量 |
6.3.1 测量设备 |
6.3.2 测量过程与点云数据处理 |
6.4 柱面实验件可成形性及成形误差分析 |
6.4.1 可成形性分析 |
6.4.2 成形误差分析 |
6.4.3 成形件厚度分布 |
6.5 双曲率曲面实验件可成形性及成形误差分析 |
6.5.1 可成形性分析 |
6.5.2 成形误差分析 |
6.6 小结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主要成果 |
致谢 |
(2)纸蜂窝夹芯结构复合板材的性能测试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夹芯结构复合材料的概论 |
1.1.2 蜂窝夹芯结构复合板的特点 |
1.1.3 纸基蜂窝夹芯结构复合板的优势比较 |
1.2 纸蜂窝夹芯结构复合板在汽车行业的应用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理论研究 |
1.3.2 复合材料面板的夹芯板理论 |
1.3.3 蜂窝夹芯板的等效方法 |
1.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2章 纸蜂窝夹芯结构复合板的制备 |
2.1 纸蜂窝夹芯结构复合板的原材料 |
2.1.1 蜂窝芯材料 |
2.1.2 面板材料 |
2.1.3 胶粘剂 |
2.2 模压工艺流程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蜂窝夹芯结构蜂窝芯子的力学性能分析 |
3.1 蜂窝芯子的共面性能 |
3.1.1 面内横向弹性模量 Ecx的计算 |
3.1.2 面内纵向弹性模量 Ecy的计算 |
3.1.3 面内剪切模量 Gcxy的计算 |
3.2 蜂窝芯子的异面性能 |
3.2.1 横向剪切模量 Gcxz的计算 |
3.2.2 横向剪切模量 Gcyz的计算 |
3.2.3 横向弹性模量 Ecz的计算 |
3.3 蜂窝芯子的相当密度 |
3.4 本章理论计算公式小结 |
第4章 纸蜂窝夹芯结构复合板的有限元分析 |
4.1 纸蜂窝夹芯复合板的屈曲分析与模拟 |
4.1.1 引言 |
4.1.2 仿真材料性能 |
4.1.3 有限元仿真 |
4.1.4 循环边界条件的胞元结构 |
4.1.5 结果分析 |
4.2 纸蜂窝夹芯复合板的弯曲性能分析与模拟 |
4.2.1 引言 |
4.2.2 蜂窝夹芯板的等效模型 |
4.2.3 有限元计算分析 |
4.2.4 结果分析 |
4.3 纸蜂窝夹芯复合板的振动性能的分析与模拟 |
4.3.1 引言 |
4.3.2 参数部分 |
4.3.3 计算模型 |
4.3.4 计算结果 |
4.3.5 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纸蜂窝夹芯结构复合板的性能测试 |
5.1 试验设计 |
5.1.1 引言 |
5.1.2 Taguchi 试验设计 |
5.2 抗压强度试验 |
5.2.1 试验目的 |
5.2.2 试样选取 |
5.2.3 试验设备和试验条件 |
5.2.4 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
5.3 抗弯强度试验 |
5.3.1 试验目的 |
5.3.2 试样选取 |
5.3.3 试验设备和试验条件 |
5.3.4 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
5.4 振动试验 |
5.4.1 振动试验目的 |
5.4.2 试样选取 |
5.4.3 试验设备和试验条件 |
5.4.4 试验数据处理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多指标分析的最优工艺选取 |
6.1 引言 |
6.2 综合平衡确定最优工艺条件 |
6.2.1 试验目的与评价指标 |
6.2.2 表头设计 |
6.2.3 试验方案 |
6.2.4 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论文结论 |
7.2 论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3)木质瓦楞复合板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利用木质废弃物发展人造板工业的必要性及意义 |
1.3 国内外以木质废弃物为原料的人造板工业发展现状 |
1.4 木质废弃物的原料特性 |
1.4.1 宏观构造特性 |
1.4.2 微观构造特性 |
1.4.3 纤维形态特性 |
1.4.4 化学组成特性 |
1.5 木质夹层结构复合材料特性 |
1.6 木质瓦楞复合板加工工艺研究概况 |
1.7 木质瓦楞复合板加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1.8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8.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8.2 研究内容 |
1.8.3 工艺技术路线 |
2 木质瓦楞复合板工艺试验研究 |
2.1 引言 |
2.2 木质瓦楞芯板施胶方式研究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2.2.3 试验方法 |
2.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3 木质瓦楞芯板铺装方式研究 |
2.3.1 试验材料 |
2.3.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2.3.3 试验方法 |
2.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4 木质瓦楞复合板试验研究 |
2.4.1 试验材料 |
2.4.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2.4.3 试验方法 |
2.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5 小结 |
3 木质瓦楞复合板优化试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瓦楞芯板坯料因子正交试验优化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3.2.3 试验方法 |
3.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5 较佳工艺参数选取 |
3.3 木质瓦楞复合板正交试验优化 |
3.3.1 试验材料 |
3.3.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3.3.3 试验方法 |
3.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5 较佳工艺参数选取 |
3.4 小结 |
4 瓦楞夹层结构的等效计算 |
4.1 引言 |
4.2 瓦楞夹层结构等效弹性模量计算 |
4.2.1 X方向的等效弹性模量计算 |
4.2.2 Y方向的等效弹性模量计算 |
4.2.3 Z方向的等效弹性模量(平压模量)计算 |
4.3 试验验证 |
4.4 小结 |
5 木质复合板表面处理与贴面工艺研究 |
5.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设备 |
5.2 试验方法 |
5.2.1 复合基材等厚处理 |
5.2.2 组坯 |
5.2.3 热压贴面工艺 |
5.3 讨论与分析 |
5.4 小结 |
6 资源利用率测定与效益分析 |
6.1 芯板资源利用率测定 |
6.2 复合板加权平均利用率的计算 |
6.3 复合板出材率的估算 |
6.4 经济效益分析 |
6.5 社会效益分析 |
6.6 生态效益分析 |
6.7 小结 |
7 结论及建议 |
7.1 结论 |
7.2 下一步研究展望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5)陶瓷工艺品缓冲包装的力学特性与包装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陶瓷及陶瓷工艺品 |
1.1.2 陶瓷及陶瓷工艺品包装 |
1.2 运输包装的概况及发展趋势 |
1.3 现有运输包装的主要形式 |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 本课题的主要工作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2 陶瓷工艺品及其缓冲包装的力学性能分析 |
2.1 陶瓷及其工艺品的力学特性分析 |
2.1.1 陶瓷破坏波的物理力学性质 |
2.1.2 陶瓷的破坏波及渐进破碎模型 |
2.2 缓冲包装的力学特性分析 |
2.2.1 振动特性及其测试理论分析 |
2.2.2 受冲击特性及其测试理论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陶瓷工艺品缓冲包装件的实验研究 |
3.1 陶瓷工艺品缓冲包装件振动测试实验研究 |
3.1.1 试验材料、设备与方法 |
3.2 陶瓷工艺品缓冲包装件跌落冲击测试实验研究 |
3.2.1 跌落试验机的工作原理 |
3.2.2 跌落冲击实验 |
3.3 本章小结 |
4 陶瓷工艺品缓冲包装结构的改进设计 |
4.1 缓冲包装结构设计的难点 |
4.2 缓冲包装结构设计的原则 |
4.3 缓冲包装结构设计的基础 |
4.4 缓冲包装设计方法 |
4.5 包装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与选用 |
4.5.1 缓冲包装材料 |
4.5.2 缓冲包装材料力——变形量的关系 |
4.5.3 包装材料的选用 |
4.6 陶瓷工艺品缓冲包装设计 |
4.6.1 设计思想 |
4.6.2 动力学模型 |
4.6.3 缓冲包装结构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5 陶瓷工艺品缓冲包装的综合分析及其评价方法 |
5.1 缓冲包装的综合分析 |
5.1.1 层次分析法模型的建立 |
5.1.2 建立缓冲包装方案的层次结构模型 |
5.1.3 算例分析 |
5.2 缓冲包装的整体综合评价 |
5.2.1 适度包装是一种最佳的包装防护模式 |
5.2.2 缓冲包装件的评价体系 |
5.2.3 缓冲包装件的整体性能与成本评价系统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瓦楞厢板自由弯曲成形模具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瓦楞板成形方案分析 |
2.1 滚型机滚制成形 |
2.2 折弯机折弯成形 |
2.3 常规梯形模拉压成形 (见图2) |
2.4 大间隙矩形模自由弯曲成形 (见图3) |
3 大间隙自由弯曲模具设计计算 |
3.1 工件展开尺寸的计算 |
3.2 成形压力计算 |
5 结论 |
四、瓦楞厢板自由弯曲成形模具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双向梯形夹芯板曲面塑性成形的可行性及多点成形实验研究[D]. 梁晓波. 吉林大学, 2019(02)
- [2]纸蜂窝夹芯结构复合板材的性能测试与分析[D]. 兰青山. 湖北工业大学, 2012(01)
- [3]木质瓦楞复合板研制[D]. 杨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1(05)
- [4]竹/木瓦楞复合板模压工艺的研究[J]. 杨峰,喻云水,吴正心,彭亮.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1(02)
- [5]陶瓷工艺品缓冲包装的力学特性与包装设计研究[D]. 方海峰. 东北林业大学, 2008(11)
- [6]瓦楞厢板自由弯曲成形模具的设计[J]. 何鹏程. 专用汽车, 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