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梁预制中设置回拱的建议

预应力梁预制中设置回拱的建议

一、预应力梁预制中设置反拱的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姜鸿伟[1](2021)在《大跨径整孔预制箱梁张拉方式及反拱度设置研究》文中认为基于有限元分析法和工程实测法,对比研究了大跨径整孔预制箱梁张拉方式对其反拱度设置和后期挠度的影响。选择某案例中构成桥梁主体结构的5×70 m预制箱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有限元分析法在分次张拉和分批张拉2种张拉方式间进行选择,在混凝土材料力学试验数据和有限元结构力学分析模式下,选择了箱梁的反拱策略,并在反拱策略下对比实测结果进行了效果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分批张拉方式的积累挠度优于分次张拉方式,应力储备在安全区间范围内;选择的张拉方式和反拱度设置方法相配合,在大跨径整孔预制箱梁施工过程中,具有工程指导意义。

贾朝辉[2](2020)在《大跨无粘结预应力HSFRC梁受弯性能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快速发展,追求更高效的结构形式以实现更大跨径必然是未来混凝土结构的发展方向,而HSFRC材料的出现对于实现这一目标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就目前的研究而言,关于新型材料HSFRC应力应变本构关系的研究不够成熟,针对大跨无粘结预应力HSFRC梁足尺的受弯试验数据并不充分,对影响其受弯性能的参数研究仍不够深入。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梁长为21m的工型截面大跨径无粘结预应力HSFRC梁受弯试验数据为基础,分别以理论计算和有限元程序模拟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对影响大跨无粘结预应力HSFRC梁受弯性能的参数进行了研究,具体工作如下:(1)对目前HSFRC材料力学性能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钢纤维体积掺量为2%时适用于HSFRC梁的材料受拉本构模型,并将其应用于理论分析及有限元模拟;(2)研究了无粘结预应力筋在有限元程序中的模拟方法,并以局部坐标的Coupling法对曲线型无粘结预应力筋进行有限元模拟,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3)以大跨无粘结预应力HSFRC梁非预应力筋配筋率、无粘结预应力筋配筋率、张拉控制应力为参数进行了数值分析,从梁跨中反拱值,受拉区裂缝,荷载-位移曲线以及无粘结预应力筋应力增量的角度分析了各参数对梁受弯性能的影响规律。

王文洋,王通,王毓晋[3](2019)在《大跨径整孔预制箱梁张拉方式及反拱度设置研究》文中提出为改善大跨径预制箱梁桥的成桥线形,以宁波舟山港主通道公路工程跨海桥梁70 m箱梁为背景,采用MIDAS Civil软件建立5×70 m箱梁桥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预应力张拉方式下的箱梁挠度,选择有利于线形控制的预应力张拉方式;对比箱梁预应力长期反拱值与荷载短期效应组合下的长期挠度,确定预拱度的方向及取值比例。结果表明:70 m预制箱梁预应力分次张拉边、中跨跨中累积位移比分批张拉分别大19.5 mm和18.9 mm,预应力分批张拉更有利于整体线形的控制;大跨径整孔预制箱梁按跨中累积挠度的60%来设置反拱度,可以较好地实现线形控制目标。

陈东军[4](2019)在《钢绞线力致磁各向异性与电感谐振效应及应力检测机理研究》文中认为钢绞线是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关键承力部件,不论是成型尚未投入使用的构件,还是已投入运营中的成品都存在获知有效预应力的实际需求。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钢铰线应力无损检测受到工程界和研究界的普遍关注。因钢绞线包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中,使得适于斜拉索索力的动测法、适于残余应力的超声波法以及适于外露结构的应力释放法等应力测试方法均较难用于预应力钢绞线应力测试。为此,在分析预应力钢铰线应力的直接测量技术和间接测量技术的基础上,本文探索一种基于磁弹效应的钢绞线应力测试方法,推导了应力-磁导率-频率数学物理(力学)关系公式,建立基于磁弹效应的电磁振荡式钢绞线应力测量方法,并完成实验室模型试验验证。不同于常规基于力磁耦合效应的铁磁钢材应力测试方法,本文利用磁弹效应中的应力致磁性能改变效应,将钢铰线直接作为LC振荡电路元件,不需要设置外磁场激励,通过测定振荡电路的电磁谐振频率得出应力。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应力场与外加磁场的畴转等效性,建立铁磁体应力与应力磁化场的理论关系。以磁导率作为拉力作用下畴转(磁畴壁移动与转动)磁化效应的主要参数,利用应力场的磁弹效应与外磁场对铁磁体磁畴壁结构运动(变形)在作用机理和作用效应的一致性,开展铁磁晶体的应力致磁各向异性与外磁场下畴转磁化的等效性分析,把应力构建成附加应力磁场,并与外磁场共同参与对铁磁材料的整个技术磁化,形成力磁复合场的耦合作用,附加磁场量化了应力对初始磁导率的影响作用,完善了铁磁材料非线性磁弹性耦合理论。(2)把钢铰线视为是LC振荡电路中具有谐振电感效应的电感元件,分析钢铰线应力、长度、截面形式、尺寸、螺线数和螺线捻距等构造参数对钢绞线电感特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钢绞线的单圆大直径有限长导线模型和单层长柱模型等两种电感模型。针对不同应力水平控制下的电感变化,用多元函数偏微分方式进行一阶线性近似处理,将电感变化因素归结为应力、长度和螺旋升角等三个主要因素,并讨论两种模型的适用范围。(3)开展了钢铰线力-磁-电谐振特性的频测应力检测理论研究。把钢铰线在外力作用下的磁弹效应与LC振荡电路中的电感谐振效应机理有机整合,建立了应力-谐振频率关系模型,形成了基于LC电磁谐振原理的力频谐振理论。(4)研制基于磁弹效应的钢绞线应力测试系统样机。开发了以LC电磁振荡电路为硬件架构,采用PGFA处理器编制了 LC振荡电路信号采集、处理与分析软件,研发了基于磁弹效应的钢绞线应力测试系统样机,实现对包含预应力钢绞线的电磁振荡电路谐振频率测试。(5)建立基于磁弹效应的电磁振荡式钢绞线应力测量模型。设计并实施了长度为5米,10米和15米三种规格裸钢绞线和预应力混凝土梁内无粘结钢绞线的电磁振荡式应力测试试验,利用前述电磁振荡电路的钢绞线应力测试系统,建立了钢铰线应力与其谐振频率的试验拟合曲线,裸钢绞线和预应力混凝土梁内无粘结钢绞线的测试结果与理论模型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夏烨楠[5](2019)在《大跨度预制预应力叠合楼板设计制作与双向受力研究》文中认为现今我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建筑产业化成为一个大趋势,为此“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专门设立了“装配式混凝土工业化建筑高效施工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的课题,旨在有效推进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研究与推广应用。目前国内的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工程中楼面结构应用的钢筋桁架叠合楼板仍然跨度较小,8m左右柱网间的板下需要设置次梁,结构空间布置不方便,不能够满足学校、医院、商务办公楼、地铁站、停车场等大跨度大开间的建筑功能需要。实际工程中采用的一些大跨度叠合楼板,多为预制板单向受力、叠合后仅靠上部叠合层形成双向受力为主的叠合楼板,并没有很好地实现双向受力性能。且很多大跨度叠合楼板四周出筋、安装不便,板底临时支撑密集,高效施工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因此,基于上述大跨度双向叠合楼板的市场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大跨度预应力夹芯双向叠合楼板。首先本文对这种新型大跨度叠合楼板以楼面活荷载标准值4.0kN/m2进行了设计研究。主要设计理念是采用轻质填芯板减轻自重且增强保温隔热性能;采用预应力钢绞线来增强板的承载力和抗裂性能,减少施工阶段临时支撑;同时为了达到双向受力的目的,通过创新性地设置横向暗梁、增加预制板底横向配筋率、使拼缝处钢筋弯折以增加锚固长度等方法来增强非预应力方向的刚度,保证叠合楼板的双向受力性能。然后本文在完成设计研究后,制作了3块预制带肋底板拼成8100mm×7500mm足尺的叠合楼板试件,研究了预制底板的生产工艺和叠合楼板的安装施工工艺。预制板生产工艺简单连续,成品底部光滑,且安装时柔度较大,板块间不存在明显高差,后期无需吊顶。安装时临时支撑只需横向设置两道,就能够满足承载能力及刚度要求。板四周不出筋进一步减少了施工难度。最终叠合楼板整体减重率达15.8%,整个生产和施工流程节约了资源也提高了效率。接着在预制钢管混凝土柱和先张预应力梁装配完成的子结构上,用制作完成的8100mm×7500mm足尺叠合板试件进行了静载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新型大跨度预应力夹芯叠合楼板承载能力强(最大面均布荷载33.63 kN/m2仍未破坏)、刚度大(荷载达到设计活载标准值4 kN/m2时挠度仅为5.83mm)、抗裂性能良好(7 kN/m2时才开裂,且拼缝处裂缝出现较晚)。另外从破坏的裂缝形态、荷载—位移曲线、荷载—钢筋应变曲线来看,该类新型大跨度叠合楼板确实是双向传力,且破坏时的塑性绞线基本与双向板一致,虽然非预应力方向刚度略低于预应力方向,但该类新型板双向受力性能仍然是很好的。为了论证试验结果的正确性,本文也对试件进行了有限元分析来进行对比,发现与试验结果基本相符,说明试验结果具有可重复性和客观性。最后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认为该类新型大跨度预应力夹芯双向叠合楼板综合性能优良,值得推广应用,并对该类新型大跨度板以后优化改进的方向提出了建议。

张文彬[6](2019)在《预压弯简支钢—混凝土组合梁受力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道路等级的不断提高和建设规模的扩大,桥梁呈现出跨径不断增大、桥型不断丰富、结构不断轻型化的发展趋势,同时对桥梁建设的受力性能和综合效益也越来越重视。在这种背景和需求下,传统简支钢—混凝土组合梁桥虽然在一般情况下也能满足设计、建造和使用的要求,但是通过研究发现同样条件下,对传统简支钢—混凝土组合梁施加预弯技术后,预弯简支钢—混组合梁桥的混凝土压应力和结合面剪应力等方面的优势更为明显。本文基于传统简支钢—混凝土组合梁的理论,使之结合预弯组合梁的计算方法,提出了预弯简支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概念。在提出并通过二者的理论对比以及有限元计算结果的对比,均验证了预弯简支钢—混组合梁的截面应力、结合面剪应力小于传统简支钢—混组合梁的核心论点。而通过对比预弯简支钢—混凝土组合梁的理论计算结果与有限元模型的计算结果,同式也验证了本文提出预弯简支钢—混凝土组合梁理论方法的有效性。

于钦鹏[7](2019)在《折线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T梁受力性能及工程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折线先张法较传统的先张法构件能适用于较大跨度结构的桥梁。它具有后张法可以改变的预应力筋的形状,可以应用于较大跨度的混凝土桥梁的施工。同时折线先张法构件避免了孔道的灌浆不实使预应力筋与混凝土更加有效的粘结在一起因而不存在预应力筋腐蚀的问题,相比于后张法构件,折线先张法提高了混凝土桥梁的耐久性,近年来在桥梁建设中已开始推广应用。本文结合我国济南市经一路东延道路建设工程大辛河桥-23.5m折线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T梁的工程实例,对折线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T梁的各项预应力损失以及折线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T梁钢绞线弯起区的局部应力等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和分析,为23.5m折线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T梁的工程应用提供了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首先,针对折线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T梁在早期试验研究中曾出现的钢绞线弯起区混凝土开裂的问题,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T梁预应力筋弯起区的局部应力进行了安全性分析,结果表明弯折点附近的竖向法向应力存在明显的应力集中,它可以作为实际工程中的特征应力进行重点研究分析,从而消除应力集中。位移加载下从裸梁状态到成桥通车状态局部应力始终没有超过规定的限值,说明在后期运营过程中不会因为局部应力而出现桥梁病害。然后,对23.5米折线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T梁钢绞线的弯折摩擦损失进行了相关的试验研究,得到了钢绞线弯折摩擦损失的计算公式。结合23.5m折线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T梁的制作过程,通过张拉试验测试计算出折线张拉钢绞线的各项预应力损失,计算出了本工程中预应力混凝土T梁钢绞线的有效张拉应力。最后,将钢绞线的有效张拉应力其作为预应力参数建立了Midas有限元模型,并对混凝土T梁进行RC梁的设计,对其持久状况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进行了验算,均符合规定要求。

吴山,陈建伟,霍永刚,车文鹏[8](2018)在《基于增设截面的体外预应力梁抗弯性能分析》文中提出采用OpenSEES对体外预应力梁进行抗弯性能分析。由于采用传统方法易造成体外预应力筋和梁变形不同步,如果预应力筋和梁分别设置截面,预应力筋截面的应力难以准确施加到梁截面锚固处,为此,提出增设截面建模方法,在预应力筋截面增设混凝土截面。结果表明,采用增设截面的方法建模,有效解决了预应力定位问题,梁出现反拱,与梁实际状态一致,增设截面高度对抗弯承载力影响显着,建议与原混凝土截面高度一致,预应力筋应力增量随转向块个数增加而增大。

赵彧洋[9](2018)在《预应力混凝土钢管桁架叠合板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文中指出预应力混凝土钢管桁架叠合板改进了传统叠合板生产效率低、管线难穿越、运输易破损等不足,同时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密拼接缝预应力叠合板具有双向板受力特征,但计算方法仍有待研究。为研究该新型叠合板施工阶段、使用阶段的受力性能及双向板计算方法,进行了试验及理论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进行了2块简支预应力混凝土钢管桁架叠合板预制底板及1块预制底板跨中有临时支撑板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钢管桁架显着增加了预制底板的刚度,钢管混凝土桁架与预应力混凝土底板协同作用良好。预制底板跨中有临时支撑板中间支座板顶混凝土开裂相对于左右跨中混凝土开裂较晚,临时支撑间距计算只需验算连续板跨中板底开裂荷载。预制底板受弯时截面不符合平截面假定,刚度计算时需要乘以折减系数0.7,并给出了预制底板施工阶段临时支撑的设置建议。(2)进行了6块预应力混凝土钢管桁架叠合板沿预应力方向简支板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预应力混凝土钢管桁架叠合板预制底板与叠合层混凝土结合良好。“二次受力”效应减小了预应力叠合板开裂荷载并增大了裂缝宽度,在设计时应考虑这种不利因素的影响。(3)进行了9块密拼接缝预应力混凝土钢管桁架叠合板垂直预应力方向简支板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除二拼块板试件外,多拼块板裂缝开裂均匀,不会因拼缝的存在出现裂缝集中破坏。拼缝防裂筋能显着减小拼缝处裂缝宽度,但过短的拼缝防裂筋锚固长度不足,会发生粘结破坏,使得叠合板试件叠合层混凝土与预制底板发生叠合面撕裂现象。影响垂直预应力方向刚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为h/H及底板宽度b,拟合出了垂直预应力方向刚度影响系数计算公式。(4)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四边简支叠合板模型,研究预应力、拼缝对叠合板的影响,并验证正交各向异性板理论计算的准确性。分析结果表明:按照正交各向异性板理论计算方法求得的叠合板跨中挠度计算值与有限元计算结果吻合较好且偏于安全。

黄正猛[10](2018)在《体外CFRP预应力筋RPC梁的受力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具有抗压强度高、耐久性好的活性粉末混凝土(Reactive Powder Concrete,简称RPC)替换普通混凝土作为结构材料,以高强、免锈蚀、疲劳性能好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arbon-Fiber-Reinfoced-Plastics,简称CFRP)替换钢制绞线作为体外预应力筋,可望形成一种结构性能和耐久性能优良的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而有效减轻结构自重、增大结构跨越能力、并提高结构的耐久性。此外,对采用海水、海砂制备混凝土的海洋混凝土结构中,宜将体外CFRP预应力筋RPC梁中的钢筋以具有免锈蚀特性的FRP筋替换,形成高耐久性的全FRP配筋体外预应力RPC结构。目前国内外对RPC及CFRP材料的力学性能已进行了较多的研究,而对其结构方面的受力性能研究还较少,尤其是对体外配置CFRP预应力筋RPC梁的受力性能研究还鲜有文献报导,因此,本文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新型结构应用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编号:2017YFC0703008)课题的资助下,对体外配置CFRP预应力筋RPC梁的受力性能进行了试验及理论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以剪跨比、张拉控制应力及预应力度为试验参数,进行了4根体内配置普通钢筋、体外配置CFRP预应力筋的RPC梁抗弯性能试验,获取了梁的荷载-挠度曲线、开裂荷载、屈服荷载、极限荷载、体外预应力增量、破坏特征、裂缝分布与发展、混凝土应变、钢筋应变等试验结果,并以试验结果为基础,详细分析了各参数对梁受力性能的影响。(2)基于抗弯性能试验结果建立了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基于梁体变形的体外预应力增量计算模型,推导了体外预应力增量的计算方法;提出了体外CFRP预应力RPC梁的开裂弯矩、极限弯矩及使用阶段梁体变形的计算公式,并以试验结果验证了计算公式的适用性;编制非线性数值分析程序对体外CFRP预应力RPC梁的抗弯性能进行了非线性全过程分析,利用程序对其抗弯性能进行了全面的参数分析。(3)以预应力度、初始张拉控制应力及剪跨比为试验参数,进行了7根体内配置GFRP筋、体外配置CFRP预应力筋的全FRP配筋体外预应力RPC梁抗剪性能试验,获取了梁的荷载-挠度曲线、开裂荷载、极限荷载、体外预应力增量、破坏特征、裂缝分布与发展、混凝土应变、GFRP筋应变等试验结果。根据试验结果,结合相关规范及文献研究,提出了全FRP配筋体外预应力RPC梁的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并对公式的适用性进行了验证。

二、预应力梁预制中设置反拱的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预应力梁预制中设置反拱的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大跨径整孔预制箱梁张拉方式及反拱度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有限元模型构建
2 预应力张拉方式设定
3 箱梁反拱度设置与计算
    3.1 箱梁反拱度设置方法
    3.2 反拱度的计算方法
4 现场实测与设计效果分析
5 结论

(2)大跨无粘结预应力HSFRC梁受弯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HSFRC材料本构关系研究现状
        1.2.1 HSFRC的概念及特点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3 无粘结预应力梁受弯理论研究现状
        1.3.1 无粘结预应力梁的概念及特点
        1.3.2 无粘结预应力梁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大跨无粘结预应力HSFRC梁试验研究
    2.1 试件设计
    2.2 加载方式
    2.3 试验结果
        2.3.1 HSFRC抗压强度标准值
        2.3.2 荷载-位移曲线
        2.3.3 试验梁跨中截面中性轴位置曲线
        2.3.4 不同荷载下梁的变形曲线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跨无粘结预应力HSFRC梁受弯性能理论研究
    3.1 大跨无粘结预应力梁受弯理论
    3.2 有效预应力的计算
    3.3 材料的本构模型
        3.3.1 钢筋的本构模型
        3.3.2 混凝土的本构模型
    3.4 无粘结预应力筋极限应力增量的理论计算
        3.4.1 粘结折减系数法
        3.4.2 基于综合配筋指标的回归经验公式法
    3.5 试验梁受弯承载力的理论分析
        3.5.1 开裂荷载的理论分析
        3.5.2 极限荷载的理论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跨无粘结预应力HSFRC梁有限元程序分析
    4.1 有限元方法概述
        4.1.1 有限元方法的发展历程
        4.1.2 有限元程序ABAQUS介绍
    4.2 有限元ABAQUS建模
        4.2.1 混凝土及钢筋的单元选择
        4.2.2 无粘结预应力筋的模拟
        4.2.3 混凝土与钢筋的参数定义
    4.3 模型的有效性
        4.3.1 模拟结果云图
        4.3.2 无粘结预应力筋沿梁长的应力分布
        4.3.3 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应力增量
    4.4 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的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跨无粘结预应力HSFRC梁受弯性能的参数研究
    5.1 用于参数研究的模型梁
    5.2 受拉区非预应力筋配筋率对梁受弯性能的影响
    5.3 无粘结预应力筋配筋率对梁受弯性能的影响
    5.4 张拉控制应力对梁受弯性能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大跨径整孔预制箱梁张拉方式及反拱度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工程概况
3 有限元模型
4 预应力张拉方式选择
5 预拱度设置方法
    5.1 预拱度设置方向
    5.2 反拱度计算
6 现场监测结果验证
7 结论

(4)钢绞线力致磁各向异性与电感谐振效应及应力检测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发展
        1.1.2 预应力损失造成的工程病害及实例
        1.1.3 预应力时变性和有效应力检测
        1.1.4 预应力检测常用方法和本文研究意义
    1.2 现有预应力检测原理和技术概述
        1.2.1 预应力直接检测技术
        1.2.2 预应力间接检测技术
    1.3 力磁效应用于铁磁构件应力检测及工程实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铁磁材料铁磁学基本理论和磁弹效应分析
    2.1 引言
    2.2 铁磁材料技术磁化基本理论
        2.2.1 磁性材料磁畴能量理论
        2.2.2 铁磁材料技术磁化和基本参量
    2.3 铁磁材料起始磁导率计算的方法原理
        2.3.1 单轴各向异性磁化模式
        2.3.2 可逆壁移磁导率计算
        2.3.3 畴转磁导率计算
    2.4 应力对铁磁材料磁性能的影响
        2.4.1 应力致磁各向异性分析
        2.4.2 应力-磁化性能效应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力场-磁场等效模式的应力-磁导率关系
    3.1 前言
    3.2 外部应力与磁导率关系
        3.2.1 力场和磁场等效性分析
        3.2.2 基于等效法的应力与磁导率关系
    3.3 力磁耦合作用下铁磁体磁化响应行为
        3.3.1 力场和磁场对磁化性质的耦合作用
        3.3.2 等效场模式或多场耦合作用磁参数相关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钢绞线电感效应和LC并联电磁回路
    4.1 前言
    4.2 钢铰线构造特点和力学性能
        4.2.1 钢铰线结构特点
        4.2.2 螺线结构与力学性能
    4.3 钢铰线电感性分析及自感计算模型
        4.3.1 钢铰线电感元件适用性分析
        4.3.2 钢铰线电感计算简化模型
    4.4 钢铰线电感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4.5 拉伸作用对钢铰线电感量的影响
    4.6 LC并联回路和谐振特性
        4.6.1 LC电路电磁振荡过程及电学量变化
        4.6.2 LC并联谐振回路频率特性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磁谐振效应的应力-频率关系模型和测试系统
    5.1 前言
    5.2 电磁谐振效应的钢铰线应力-频率关系模型
    5.3 钢铰线LC电磁振荡应力测试系统研制
        5.3.1 系统设计和总体组成
        5.3.2 硬件系统模块设备组成
        5.3.3 软件系统开发与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裸筋钢铰线应力-频率谐振关系试验
    6.1 前言
    6.2 验证试验方案
        6.2.1 试验方案
        6.2.2 测试仪器设备与检测平台搭建
        6.2.3 轴向拉伸应力加载及频率采集方案
    6.3 试验数据处理和分析
        6.3.1 试验数据相关性拟合
        6.3.2 钢绞线力频特性分析
    6.4 温度变化对力频谐振状态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无粘结混凝土梁钢铰线力频特性试验
    7.1 前言
    7.2 混凝土梁钢铰线力频谐振理论研究
        7.2.1 混凝土梁钢铰线力频谐振关系
        7.2.2 竖向荷载下钢铰线力频谐振关系
    7.3 混凝土梁钢铰线拉应力-频率测定试验
        7.3.1 混凝土短梁设计与制作
        7.3.2 试验系统平台搭建
        7.3.3 钢铰线轴向张拉力频试验
    7.4 竖向荷载下混凝土梁钢铰线应力测试
        7.4.1 竖向荷载循环加载方案
        7.4.2 试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7.4.3 竖向荷载下破坏试验
    7.5 无粘结混凝土梁竖向加载过程有限元模拟分析
    7.6 无粘结混凝土梁钢铰线力频特性分析
        7.6.1 外力拉伸下梁内钢铰线力频特性分析
        7.6.2 竖向荷载下梁内钢铰线力频特性分析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8.1 本文研究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8.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5)大跨度预制预应力叠合楼板设计制作与双向受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叠合楼板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叠合楼板简介
        1.2.2 国内叠合楼板简介
    1.3 现阶段常见叠合楼板及拼缝设计
        1.3.1 钢筋桁架叠合板
        1.3.2 SPD叠合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SPD板)
        1.3.3 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双T板(双T板)
        1.3.4 PK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PK板)
        1.3.5 山东万斯达预应力混凝土钢管桁架(PKⅢ型)叠合板
        1.3.6 日本富士预应力板(FR板)
        1.3.7 拼缝
    1.4 新型大跨度叠合楼板的提出及研究
        1.4.1 新型大跨度预应力及夹芯叠合楼板的提出
        1.4.2 新型大跨度预应力夹芯叠合楼板主要优势
        1.4.3 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新型大跨度叠合楼板设计与生产、施工工艺研究
    2.1 新型大跨度叠合楼板设计研究
        2.1.1 设计创新点
        2.1.2 预制底板设计分析思路及过程
        2.1.3 预制底板分析结论及详图
        2.1.4 暗梁、上层板面及其余钢筋设计
        2.1.5 最终设计完成的试件图纸及参数
    2.2 预制底板生产工艺研究
    2.3 叠合楼板安装及施工工艺研究
    2.4 生产施工的质量控制
        2.4.1 质量控制因素
        2.4.2 预制阶段质量控制要点
        2.4.3 安装叠合阶段质量控制要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大跨度预应力叠合楼板加载试验
    3.1 试件加载装置设计
        3.1.1 加载方式选择
        3.1.2 加载工装设计
        3.1.3 加载底部框架设计拼装
    3.2 加载程序
    3.3 测试内容及方法
        3.3.1 钢筋应变
        3.3.2 混凝土应变
        3.3.3 板底竖向位移
        3.3.4 裂缝宽度及开展方式
    3.4 主要实测值及极限状态的定义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跨度预应力叠合楼板试验结果分析研究
    4.1 裂缝状态及分析
        4.1.1 裂缝出现及发展状态
        4.1.2 裂缝状态分析
    4.2 板底挠度
    4.3 钢筋应变
        4.3.1 底部横向钢筋应变
        4.3.2 暗梁底部钢筋应变
        4.3.3 暗梁上部钢筋应变
    4.4 混凝土上下表面应变
    4.5 叠合面抗剪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型大跨度叠合楼板有限元分析
    5.1 有限元模型建立
        5.1.1 ABAQUS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
        5.1.2 混凝土本构关系
        5.1.3 钢筋本构关系
        5.1.4 基本假定
        5.1.5 单元类型与网格划分
        5.1.6 边界条件及加载方法
    5.2 有限元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5.2.1 混凝土应力云图变化
        5.2.2 钢筋应力变化
        5.2.3 荷载—位移曲线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5.3 与整体现浇模型对比分析
        5.3.1 整体现浇板设计(按弹性板计算)
        5.3.2 配筋量对比
        5.3.3 整体现浇板模型建立
        5.3.4 承载能力对比
        5.3.5 荷载—位移曲线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6.2.1 增强横向受力的方法
        6.2.2 暗梁的长度是否伸出两边肋
        6.2.3 预制底板薄板的厚度
        6.2.4 轻质填芯板的类型和高度
        6.2.5 拼缝设计
致谢
参考文献

(6)预压弯简支钢—混凝土组合梁受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发展现状
    1.2.钢 —混凝土组合梁结构特点与计算原则
    1.3 预弯组合梁的基本结构与力学性能
    1.4 本文主要工作与创新
第二章 简支钢—混凝土组合梁桥的设计与计算
    2.1 基本假设与概念
    2.2 弯曲正应力计算
    2.3 简支钢 —混凝土结合面抗剪连接件的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预弯简支钢—混凝土组合梁的计算与设计
    3.1 计算思路与基本假定
    3.2 预弯力与预拱度的确定
    3.3 简支预弯简支钢 —混凝土组合梁应力计算
    3.4 简支预弯简支钢 —混凝土组合梁抗剪连接件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程实例
    4.1 工程概况
    4.2 上部结构叙述
    4.3 有限元模型建立
    4.4 计算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7)折线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T梁受力性能及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3 折线先张法预应力梁结构的研究及应用状况
        1.3.1 折线先张法预应力梁结构的原理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应用状况
        1.3.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折线配筋先张梁局部应力分析
    2.1 模型的建立及分析方法概述
    2.2 先张折线法混凝土T梁局部应力分析
        2.2.1 应力集中区域的分析
        2.2.2 裸梁状态下混凝土T梁的局部应力分析
        2.2.3 位移加载下混凝土T梁弯折点区域局部应力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先张折线混凝土T梁预应力损失的试验研究
    3.1 钢绞线弯折摩擦损失试验研究
        3.1.1 弯折摩擦损失试验前期准备
        3.1.2 试验方案和试验方法
        3.1.3 弯折摩擦损失分析
        3.1.4 钢绞线在弯起器处摩擦损失的计算
    3.2 先张折线混凝土T梁预应力损失值计算
        3.2.1 先张折线混凝土T梁的设计
        3.2.2 T梁的制作
        3.2.3 折线先张法混凝土T梁的预应力损失试验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折线先张法混凝土T梁在工程中的应用
    4.1 济南大辛河桥工程概况
    4.2 济南大辛河桥有限元模型
    4.3 济南大辛河桥荷载组合及内力验算
    4.4 济南大辛河桥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基于增设截面的体外预应力梁抗弯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试验概况
2 OpenSEES模型建立
    2.1 节点与单元设置
    2.2 截面与材料本构
    2.3 分析定义
3 数值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4 体外预应力筋和梁变形分析
5 增设混凝土截面尺寸影响分析
    5.1 截面宽度影响分析
    5.2 截面高度影响分析
6 预应力筋应力增量分析
7 结语

(9)预应力混凝土钢管桁架叠合板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装配式建筑楼板体系的种类及特点
        1.2.1 钢筋桁架楼承板
        1.2.2 预制混凝土叠合板
    1.3 叠合楼板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叠合面受力性能研究
        1.3.2 叠合板双向板受力性能研究
        1.3.3 新型叠合板的研发
        1.3.4 现有研究主要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
        1.4.1 预应力混凝土钢管桁架叠合板
        1.4.2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钢管桁架预制底板及叠合板受弯性能试验与理论分析
    2.1 概述
    2.2 试验概况
        2.2.1 试件设计
        2.2.2 预应力混凝土钢管桁架叠合板制作
        2.2.3 材料力学性能
    2.3 加载方案及测点布置
        2.3.1 加载方案
        2.3.2 测量内容与测点布置
    2.4 试验现象与试验结果
        2.4.1 预应力混凝土钢管桁架预制底板试验现象与结果分析
        2.4.2 预应力混凝土钢管桁架叠合板试验现象与结果
    2.5 施工阶段预制底板理论分析
        2.5.1 抗弯刚度计算
        2.5.2 开裂弯矩计算
        2.5.3 临时支撑设置建议
    2.6 预应力混凝土钢管桁架叠合板理论分析
        2.6.1 抗弯刚度计算
        2.6.2 开裂弯矩及最大裂缝宽度计算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垂直预应力方向叠合板带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
    3.1 试验目的
    3.2 试验概况
        3.2.1 试件设计
        3.2.2 材料力学性能
    3.3 加载方案及测点布置
        3.3.1 加载方案
        3.3.2 测量内容与测点布置
    3.4 试验现象及试验结果分析
        3.4.1 试验现象及破坏模式
        3.4.2 荷载-挠度关系
        3.4.3 钢筋及混凝土应变
    3.5 垂直预应力方向叠合板有限元分析
        3.5.1 有限元模型建立
        3.5.2 有限元模型结果分析
        3.5.3 垂直预应力方向叠合板刚度折减系数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钢管桁架叠合板双向板弹塑性计算方法及数值模拟分析
    4.1 密拼接缝预应力叠合楼板双向板弹性计算方法
        4.1.1 正交各向异性板小挠度弯曲方程
        4.1.2 正交各向异性板弹性计算系数
        4.1.3 正交各向异性板等效各向同性板计算方法
    4.2 密拼接缝预应力叠合楼板双向板塑性计算方法
        4.2.1 塑性极限分析方法
        4.2.2 叠合板简化塑性分析方法
    4.3 有限元模型
        4.3.1 有限元模型设计
        4.3.2 有限元模型
    4.4 有限元计算结果及分析
        4.4.1 有限元模型准确性验证
        4.4.2 有限元模拟结果分析
    4.5 有限元结果与理论计算对比分析
        4.5.1 有限元结果与弹性计算理论对比分析
        4.5.2 有限元结果与塑性极限分析方法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体外CFRP预应力筋RPC梁的受力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RPC研究及应用现状
        1.2.1 RPC材料力学性能
        1.2.2 RPC研究现状
        1.2.3 RPC应用现状
    1.3 FRP配筋混凝土梁研究现状
        1.3.1 FRP材料的力学性能
        1.3.2 体外CFRP预应力配筋结构研究现状
        1.3.3 全FRP配筋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体外CFRP预应力筋RPC梁抗弯性能试验研究
    2.1 模型设计与制作
        2.1.1 模型概况
        2.1.2 试验梁制作及养护
        2.1.3 预应力筋锚具制作及养护
        2.1.4 试验测试内容及仪器布置
    2.2 材料特性
        2.2.1 混凝土材性试验
        2.2.2 钢筋及CFRP筋材性试验
    2.3 预应力筋张拉装置
    2.4 加载装置
    2.5 试验结果分析
        2.5.1 预应力筋张拉试验结果
        2.5.2 受力破坏过程
        2.5.3 试验梁裂缝分布
        2.5.4 体外CFRP预应力筋应力增量
        2.5.5 跨中混凝土应变沿梁高分布
        2.5.6 非预应力钢筋应变
    2.6 延性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体外CFRP预应力筋RPC梁抗弯性能理论分析
    3.1 受弯性能简化分析计算
        3.1.1 计算基本假定
        3.1.2 体外预应力增量计算
        3.1.3 开裂弯矩计算
        3.1.4 极限弯矩计算
        3.1.5 挠度计算
    3.2 全过程非线性数值分析
        3.2.1 计算基本假定
        3.2.2 数值分析具体步骤
        3.2.3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全过程数值分析方法
        3.2.4 程序验证
    3.3 参数分析
        3.3.1 张拉控制应力的影响
        3.3.2 预应力度的影响
        3.3.3 跨高比的影响
        3.3.4 混凝土材性的影响
        3.3.5 体外预应力筋材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全FRP配筋体外预应力RPC梁的抗剪性能研究
    4.1 试验设计
        4.1.1 模型概况
        4.1.2 试验梁制作与养护
        4.1.3 测点布置及试验装置
    4.2 材料特性
        4.2.1 混凝土材性试验
        4.2.2 GFRP筋材性试验
    4.3 试验结果分析
        4.3.1 预应力筋张拉试验结果
        4.3.2 荷载-挠度曲线
        4.3.3 试验梁的破坏形态
        4.3.4 试验梁的裂缝形态
        4.3.5 体外CFRP预应力筋应力增量
        4.3.6 纵向GFRP筋应变分析
        4.3.7 跨中截面应变分布及变化规律
        4.3.8 腹板混凝土主应变
    4.4 抗剪承载力分析
        4.4.1 FRP配筋混凝土梁抗剪受力特点
        4.4.2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梁抗剪受力特点
        4.4.3 RPC梁抗剪受力特点
        4.4.4 抗剪承载力建议计算公式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预应力梁预制中设置反拱的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跨径整孔预制箱梁张拉方式及反拱度设置研究[J]. 姜鸿伟. 市政技术, 2021(06)
  • [2]大跨无粘结预应力HSFRC梁受弯性能分析[D]. 贾朝辉.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3]大跨径整孔预制箱梁张拉方式及反拱度设置研究[J]. 王文洋,王通,王毓晋. 桥梁建设, 2019(S1)
  • [4]钢绞线力致磁各向异性与电感谐振效应及应力检测机理研究[D]. 陈东军.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5]大跨度预制预应力叠合楼板设计制作与双向受力研究[D]. 夏烨楠. 东南大学, 2019(05)
  • [6]预压弯简支钢—混凝土组合梁受力分析[D]. 张文彬.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7]折线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T梁受力性能及工程应用研究[D]. 于钦鹏.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8]基于增设截面的体外预应力梁抗弯性能分析[J]. 吴山,陈建伟,霍永刚,车文鹏. 施工技术, 2018(22)
  • [9]预应力混凝土钢管桁架叠合板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D]. 赵彧洋. 天津大学, 2018(06)
  • [10]体外CFRP预应力筋RPC梁的受力性能研究[D]. 黄正猛. 湖南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预应力梁预制中设置回拱的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