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压力的确定和计算

气体压力的确定和计算

一、气体压强的确定和计算(论文文献综述)

谢谦[1](2021)在《一种新型测量气体粘滞系数的装置及实验》文中提出粘滞系数是表征流体性质的重要物理量,目前的教材中对气体的粘滞系数涉及甚少。该文设计出用烧瓶内的气体沿水平细圆管排气的实验装置,取材方便,操作简便,弥补了当前大学物理实验中的一个空白,对水平细圆管中气体动态特性作了理论模拟,推导出了气体粘滞系数的理论公式,并用该实验装置计算出了CO2的粘滞系数,表明了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

杨坤[2](2021)在《同位素分离领域气体小流量控制方法》文中指出在气体同位素分离领域,需要对系统内的气体流量进行精确控制,某些关键位置需要达到0.1 mg/s的精度,才能符合设计要求。为了实现精确控制气体流量的目的,气体流体力学中的"声速孔板"原理在气体同位素分离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在声速孔板物理原理的基础上,介绍几种常用的孔板校准方法,并整理出基本的应用方向,为广大科研人员在实验研究、工程设计等有气体流量控制需求时提供参考。

沈治,朱广生,吴亚东,高波[3](2021)在《基于爆炸激波管的固体火箭级间热分离天地差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级间热分离是固体火箭飞行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但在实际工程研制中,地面试验往往不能完全覆盖飞行状态级间分离的全部环境条件.为此有必要掌握级间热分离过程的天地差异性,使得地面试验结果能够有效地反映飞行环境.本文以爆炸激波管级间分离试验这一新型分离试验技术为研究背景,结合理论模型和数值仿真,比较分析了飞行试验和地面试验中三类工况下初始分离过程中腔内气体压强的变化规律,并推导了能够近似描述压强变化的分段线性上升的相似律,从而阐明了通过爆炸激波管模拟级间分离等问题的试验机理.

张允祯,程杪,荣光耀,王健平[4](2021)在《低频爆轰不稳定性形成机理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连续爆轰发动机中常见的低频爆轰不稳定性现象开展了基于含源项Euler方程的二维数值模拟研究,揭示了低频爆轰不稳定性产生的机理和详细过程。结果表明,燃烧室头部持续存在一些反传激波,这些激波与进气壁面相互作用会产生"进气阻滞点",导致新鲜气体层不规则分布;不规则新鲜气体层会使爆轰波头上的压强分布随进气阻滞点的分布位置产生周期性变化;随着进气阻滞点产生的位置沿着进气壁面的缓慢移动,爆轰波头每次与采样点相遇时,采样点与上个进气阻滞点之间的距离会逐渐发生变化,因此采样点的压强峰值便产生了低频率的起伏振荡,即形成了所谓的低频爆轰不稳定性。

张舒皓[5](2021)在《多孔芳香框架材料及其中空纤维的气体分离性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气体材料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及工业生产息息相关。在工业生产方面,气体材料(例如二氧化碳、甲烷、乙烯和氮气等)是现代工业的重要基础原料,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的生产中。在日常生活方面,二氧化碳和甲烷(温室气体)的产生与排放直接影响着地球的生态环境。气体的分离与存储,是环境保护与工业生产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受到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通常情况下,高纯气体都是从多组分气体中分离而来。在现代工业生产中,气体分离和纯化的技术,主要包括:低温蒸馏、变压吸附和膜法分离。其中,变压吸附和膜法分离具有能耗低、操作简单和分离效率高等优点,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竞争优势突出。多孔有机材料(Porous Organic Frameworks,POFs)作为一种新兴的多孔材料,具有比表面积高、结构稳定和易修饰等优点。POFs是良好的气体吸附剂,并且可用于掺杂制备膜材料。本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制备具有优异CO2/N2分离性能的多孔芳香框架材料(Porous Aromatic Frameworks,PAFs),并将其作为掺杂物用于制备中空纤维膜。分别以联苯和二苯胺为单体,通过三氯化铝催化的肖尔反应制备PAF-45和PDPA。同时,以等摩尔比的联苯和二苯胺为单体,制备PAF-45DPA。随后,以三种聚合物为掺杂材料,聚砜(PSF)高分子为基质材料,通过干-湿法制备PAF-45/PSF、PAF-45DPA/PSF、PDPA/PSF和PSF中空纤维膜。详细地研究了粉末材料和中空纤维的CO2/N2分离性能。实验结果显示,混配体合成的PAF-45DPA同时兼具PAF-45的高孔隙率和PDPA材料优异的CO2/N2选择性(SBET=679 m2 g-1,SCO2/N2=63),且这种优异性能也表现在制备的混合膜中。掺杂PAFs材料显着提升了中空纤维膜的CO2/N2分离性能,其中,PAF-45DPA/PSF中空纤维膜对CO2的选择性和透量分别达到24.2和72.6 GPU。2.制备具有大共轭基团的PAFs材料,探究不同的配位金属离子对PAFs材料CH4/N2分离性能的影响,用于提升中空纤维的CH4/N2分离性能。以四苯基卟啉及其四苯基金属卟啉为单体制备PAF-40、PAF-40-Fe和PAF-40-Mn材料,并测试它们的CH4和N2的吸附曲线,根据IAST理论计算CH4/N2理想分离比。结果显示,含有卟啉基团的PAF-40系列材料具有较高的CH4/N2选择性,其中PAF-40-Fe材料对CH4气体的选择性最高(SCH4/N2=18.4)。以PAF-40、PAF-40-Fe和PAF-40-Mn为掺杂材料,聚砜高分子为基质材料,通过干-湿法制备PAF-40/PSF、PAF-40-Fe/PSF、PAF-40-Mn/PSF和PSF中空纤维膜,并表征其CH4/N2分离性能。实验结果显示,掺杂PAFs材料显着提升了中空纤维膜的CH4气体选择性和透量,其中掺杂PAF-40-Fe材料制备的中空纤维膜对CH4气体的选择性和透量分别达到4.3和18.7 GPU。3.选择具有超高比表面积和高稳定性的多孔材料PAF-1为前驱体,通过后修饰的方法,制备带有极性官能团的PAF-1-Br和PAF-1-CF3,研究它们的C2H6和C2H4的吸附与分离性能。在273 K和298 K下测试它们的C2H6和C2H4吸附曲线,根据IAST理论计算PAF-1、PAF-1-Br和PAF-1-CF3的C2H6/C2H4分离比。结果显示,修饰极性官能团后,与PAF-1相比,PAF-1-CF3的C2H6/C2H4的分离比显着增加,从1.1提升至1.8。

丁言露,岳中琦[6](2021)在《高压气体诱发煤岩动力破坏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研究高压气体对煤岩材料变形破坏的作用,自主设计并制造了含高压气体煤岩实验装置,通过测量气体泄压作用诱发的煤岩动力破坏现象,研究了高压气体对煤岩材料变形破坏的作用。实验表明,当气体泄压速率小时,煤岩仅会出现轻微变形;当气体泄压速率大时,煤岩会产生破裂和破碎现象。同时发现煤岩的破坏程度不仅取决于气体的泄压速率,还取决于孔隙气体的压强。当气体泄压速率和气体压强都达到一定临界值时,煤岩才会发生剧烈破碎。通过气体压强与应变之间的关系,确定了煤岩发生破裂和破碎的临界气体压强。

陈雄[7](2021)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几种常见题型探析》文中研究指明热学的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历年来是高考的重要考点,在高考改革前热学虽然是选考内容,但绝大部分的考生高考选择热学。2020年高考改革后,热学变为必考模块,热学在高中物理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公式虽然简单,但题型多变,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常见题型进行研究,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掌握解题思路,培养学生分析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贾延辉,冯申,张淑霞[8](2021)在《含氟酰基沉积物气化反应原料利用率提高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提高旋转圆筒内含氟酰基沉积物气化反应中三氟化溴(BrF3)的利用率,本文设计了静态反应极限实验、工作条件优化实验以及多级回收复用工艺实验。静态反应极限实验证明BrF3与沉积物之间可完全反应,且气化反应速率与BrF3压强呈正比关系,沉积物与BrF3之间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的反应级数大于1;改变旋转圆筒压强条件,增大了BrF3滞留质量和圆筒温度,BrF3一次利用率由3.75%提高至9.20%;采用多级回收复用工艺流程,BrF3综合利用率提高至78.57%,大幅提升了气化技术的工业应用经济性。

王月,徐博,王艳丽[9](2021)在《同轴式微通道内气泡生成特性数值模拟及试验验证》文中研究表明粒径在百微米量级的微细气泡相比于常规尺寸气泡具有传质效率高、存留时间长等优势,常用于污水处理、食品清洁等领域。基于二相流理论和水平集方法,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流体仿真软件,通过数值模拟研究同轴式微通道内微细气泡形成的机理及影响因素。搭建了微细气泡生成特性试验系统,探究恒定液体流量下不同气体压力对微细气泡生成频率与体积的影响。对比实际试验值与数值模拟值,结果表明:不同气体压强下,微细气泡生成频率和体积的模拟值与试验值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卓辉[10](2021)在《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开采裂隙漏风及煤自然发火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西部地区煤层厚、埋藏浅、间距近,致使煤层群开采过程中地表及覆岩裂隙发育,漏风严重,为复合采空区煤自燃持续供氧;此外,复合采空区煤自燃耗氧及放热规律不清楚,致使采空区煤自然发火规律不清晰,自燃危险区域难以判定,给矿井火灾防治带来极大的困难。本文根据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现场开采实际条件,研究复合采空区煤自燃特性及极限参数变化规律、地表裂隙动态发育及漏风规律、覆岩漏风裂隙时空演化及采空区孔隙率变化规律,建立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复合采空区煤自燃模型,模拟研究复合采空区气体(CO、O2)浓度、温度及流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开采自燃防治技术体系。通过研究取得如下成果:开展复合采空区煤自燃程序升温实验,研究煤自燃特性参数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煤样的耗氧速度、气体产生速度及放热强度均呈指数增长。对实验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复合采空区煤样耗氧速度、气体产生速度及放热强度与温度的拟合公式,为采空区煤自燃模拟提供了基础参数。研究复合采空区煤自燃极限参数(上限漏风强度、下限氧浓度、最小浮煤厚度)变化规律;温度相同,浮煤厚度增加,上限漏风强度线性增大,下限氧浓度近似呈指数减小;浮煤厚度相同,温度升高,上限漏风强度先减小而后呈指数增大,下限氧浓度先增大而后急剧减小,极值位于50℃~60℃。从采空区热平衡的角度,阐明了采空区煤自燃危险区域由上限漏风强度和下限氧浓度判定,并分析实例给出了复合采空区不同浮煤厚度时的煤自燃危险区域指标参数。对地表裂隙进行长期观测,依据地表裂隙形态及发育规律对其进行归类,掌握各类裂隙时空分布及尺度特征。工作面两巷上方张开型裂隙在周期来压后破断演化成塌陷型裂隙,而后保持稳定,延伸方向与工作面推进方向一致;工作面后方地堑型裂隙在周期来压时发生突变,伴有大量拉伸型裂隙的发育及闭合,三次突变后裂隙发育稳定。地表各类裂隙中横向裂隙占比2/3,裂隙宽度较小;纵向裂隙占比1/3,裂隙宽度大。检测各类裂隙漏风情况,掌握地表裂隙漏风速度随裂隙到工作面距离的变化规律;建立地表裂隙漏风模型并通过地表漏风量检测及压强监测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分析裂隙漏风影响因素,为减少地表漏风提供了新思路及理论依据。开展二维物理模拟实验和PFC数值模拟,研究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开采覆岩漏风裂隙动态发育规律;周期来压时,竖向漏风裂隙迅速向上方发育,周期来压之间,以离层漏风裂隙发育为主,发育高度基本不变。下煤层开采,上覆采空区漏风裂隙二次发育,各岩层竖向漏风裂隙相互贯通,宽度随岩层沉降高度线性增大,漏风量随之增大。揭示了漏风裂隙数量演化规律及时空分布特征;上煤层回采,漏风裂隙数量呈指数增长;下煤层开采,漏风裂隙数量近似呈分段线性函数增长;煤层群开采后,漏风裂隙主要分布于开切眼和停采线初次破断步距之内,采空区中部漏风裂隙被压实闭合。掌握了采空区碎胀系数变化规律及孔隙率分布特征;煤层群开采后,采空区碎胀系数和孔隙率变化形态基本相似,开切眼和停采线侧较大,采空区中部较小;竖直方向上距离煤层越近,孔隙率和碎胀系数越大。下煤层采动影响下,上覆采空区两侧孔隙率和碎胀系数增大约2倍,渗透率增大3.41~4.05倍;采空区中部孔隙率和碎胀系数略微增大,渗透率增大1.19~1.55倍,渗透率的增大表明采空区气体流动阻力更小,更有利于漏风供氧。基于采空区孔隙率和漏风裂隙分布、岩层移动规律,建立了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复合采空区离散裂隙—孔隙模型,并代入工作面煤岩体参数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为复合采空区煤自燃模拟提供了物理模型。建立了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复合采空区煤自燃模型,揭示了复合采空区气体(CO、CO2)浓度、风速及温度分布特征。模拟结果表明,下煤层采空区,从进风侧到回风侧、从工作面到采空区深部,氧气浓度逐渐减小;受上覆采空区漏风影响,下煤层采空区回风侧顶部出现低氧区域;上覆采空区,靠近工作面的裂隙对应位置氧气浓度较高,采空区深部及四周氧气浓度较低。复合采空区流场基本对称分布,距离工作面越远风速越小;距离工作面0~200m范围内,下煤层采空区风速较大;但上覆采空区孔隙率大、阻力小、风速降幅小,距离工作面200m后,上覆采空区风速较大。基于模拟结果,采用下限氧浓度和上限漏风强度确定了复合采空区煤自燃危险区域范围;下煤层采空区,煤自燃危险区域最大宽度位于进风侧,距离工作面130.61~421.67m;上覆采空区,进风侧层间裂隙对应位置煤自燃危险区域宽度最大,距离工作面0~412.67m。基于前文研究结果,结合现场情况,阐明了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开采自然发火内因和外因,提出了井上下联合控风、覆盖隔氧及惰化降氧技术,构建了煤自燃防治技术体系。现场应用表明,该技术体系可减小地表漏风量、提高工作面通风系统的稳定性和抗灾能力;充填采空区空隙、缩减氧气存在空间,覆盖采空区遗煤、并吸热降温;惰化采空区、降低氧气浓度,有效保证了矿井的安全高效开采,在西部浅埋煤层群开采矿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论文有图111幅,表16个,参考文献220篇。

二、气体压强的确定和计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气体压强的确定和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一种新型测量气体粘滞系数的装置及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模型设计与建立
    1.1 模型设计
    1.2 模型分析
2 公式的导出
3 实验测量与分析
    3.1 实验器材
    3.2 测量步骤和数据
    3.3 实验数据分析
4结语

(2)同位素分离领域气体小流量控制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物理原理
    1.1 声速条件
    1.2 流量函数
2 使用方式
3 标定方法
    3.1 直接校准法
    3.2 间接校准法
    3.3 多孔板校准法
4 应用方式
5 结论

(5)多孔芳香框架材料及其中空纤维的气体分离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多孔材料的介绍
    1.2 多孔有机框架材料的分类
        1.2.1 超交联聚合物(HCPs)
        1.2.2 固有微孔聚合物(PIMs)
        1.2.3 共价有机骨架材料(COFs)
        1.2.4 共轭微孔聚合物(CMPs)
        1.2.5 共价三嗪骨架材料(CTFs)
        1.2.6 多孔芳香骨架材料(PAFs)
        1.2.7 多孔有机笼(POCs)
    1.3 膜分离技术
        1.3.1 高分子气体分离膜
        1.3.2 非对称膜
        1.3.3 高分子共混膜
    1.4 CO_2吸附与分离
        1.4.1 CO_2吸附剂
        1.4.2 CO_2吸附剂后修饰
        1.4.3 CO_2分离膜
    1.5CH_4气体吸附与分离
        1.5.1CH_4吸附剂
        1.5.2CH_4/N_2分离膜
    1.6 C_2H_4/C_2H_6气体的分离
    1.7 本论文选题的依据、目的和意义
    1.8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PAF-45 类似物和聚砜的中空纤维及其CO_2/N_2分离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
        2.2.2 实验仪器
        2.2.3PAF-45DPA、PAF-45和PDPA的合成
        2.2.4PAF/PSF中空纤维混合膜的制备
    2.3PAF-45、PAF-45DPA和 PDPA的结构表征与结果讨论
        2.3.1 红外光谱
        2.3.2 ~(13)C固体核磁谱图分析
        2.3.3 粉末X射线衍射
        2.3.4PAF-45DPA的热稳定性
        2.3.5PAF-45、PAF-45DPA和PDPA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
        2.3.6PAF-45、PAF-45DPA和PDPA的孔道和气体吸附性能表征
    2.4 混合膜的表征及结果讨论
        2.4.1 混合膜的实物图片及扫描电镜图
        2.4.2 中空纤维膜的元素分析
        2.4.3 中空纤维膜的CO_2/N_2分离性能
        2.4.4 掺杂量对中空纤维膜CO_2/N_2分离性能的影响
        2.4.5 压力对中空纤维膜CO_2/N_2分离性能的影响
        2.4.6 温度对中空纤维膜CO_2/N_2分离性能的影响
        2.4.7 中空纤维膜的稳定性测试
        2.4.8 CO_2/N_2分离性能对比
    2.5 本章小结
    2.6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卟啉型PAF-40s和聚砜的中空纤维及其CH_4/N_2分离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
        3.2.2 实验仪器
        3.2.3PAF-40、PAF-40-Mn和PAF-40-Fe的制备
        3.2.4PAF-40/PSF、PAF-40-Mn/PSF和PAF-40-Fe/PSF中空纤维混合膜的制备
    3.3PAF-40、PAF-40-Mn和PAF-40-Fe材料的表征与结果讨论
        3.3.1 红外吸收光谱
        3.3.2 扫描电镜表征
        3.3.3 X射线粉末衍射
        3.3.4PAF-40、PAF-40-Fe和PAF-40-Mn的元素分析
        3.3.5PAF-40、PAF-40-Fe和PAF-40-Mn的孔道特征
        3.3.6PAF-40、PAF-40-Fe和PAF-40-Mn的CH_4和 N_2吸附研究
        3.3.7PAF-40、PAF-40-Fe和PAF-40-Mn的吸附焓计算
        3.3.8PAF-40、PAF-40-Fe和PAF-40-Mn的CH_4/N_2理想分离比
    3.4 PSF、PAF-40/PSF、PAF-40-Fe/PSF和PAF-40-Mn/PSF中空纤维的表征与结果讨论
        3.4.1 中空纤维的实物图片与扫描电镜表征
        3.4.2 气体分离测试装置
        3.4.3 纯PSF膜和三种PAF/PSF混合膜的CH_4/N_2分离性能
        3.4.4 压力对中空纤维膜CH_4/N_2分离性能的影响
        3.4.5 温度对中空纤维膜CH_4/N_2分离性能的影响
        3.4.6 中空纤维膜的稳定性测试
    3.5 本章小结
    3.6 本章参考文献
第四章 极性官能团Br和 CF_3修饰的PAF-1及C_2H_6/C_2H_4分离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
        4.2.2 实验仪器
        4.2.3PAF-1、PAF-1-Br和PAF-1-CF_3的合成
    4.3PAF-1、PAF-1-Br和PAF-1-CF_3材料的表征及结果讨论
        4.3.1 固体红外光谱
        4.3.2 能量色散X射线表征
        4.3.3PAF-1、PAF-1-Br和PAF-1-CF_3孔道结构表征
        4.3.4PAF-1、PAF-1-Br和PAF-1-CF_3的C_2H_6和 C_2H_4吸附表征
        4.3.5PAF-1和PAF-1-CF_3的C_2H_6和C_2H_4吸附焓计算
        4.3.6PAF-1、PAF-1-Br和PAF-1-CF_3的C_2H_6/C_2H_4理想分离比
        4.3.7 取代基含量对PAF材料性质的影响
        4.3.8 C_2H_6/C_2H_4分离性能对比
    4.4 本章小结
    4.5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作者简历

(6)高压气体诱发煤岩动力破坏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煤岩高速泄压实验
    1.1 实验装置
    1.2 煤岩试样
    1.3 实验步骤
        1.3.1 试样固定
        1.3.2 气体充入与平衡
        1.3.3 气体释放
2 实验组别和宏观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3.1 充气过程中煤岩的膨胀
    3.2 气体泄压过程中煤岩变形与破坏特性
    3.3 高压气体诱发煤岩变形与破裂机制
4 结论

(8)含氟酰基沉积物气化反应原料利用率提高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分析
    1.1 原料利用率
    1.2 气固相反应动力学模型
2 实验方法
    2.1 静态反应极限实验
    2.2 圆筒工作条件优化实验
    2.3 多级回收复用工艺实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静态反应极限实验结果
    3.2 圆筒工作条件优化
    3.3 BrF3选择性收料温度和综合利用率
4 结论

(9)同轴式微通道内气泡生成特性数值模拟及试验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微细气泡生成过程仿真建模
    1.1 COMSOL简介
    1.2 控制方程
    1.3 几何模型建立
    1.4 边界条件设置
        1) 入口边界条件
        2) 出口边界条件
        3) 对称边界条件
        4) 润湿壁边界条件
    1.5 初始条件设置
    1.6 网格单元划分
    1.7 求解器设置
2 微细气泡生成特性试验
    2.1 试验设计及试验平台搭建
    2.2 试验过程及方法
    2.3 试验数据的选择
3 仿真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3.1 微细气泡形成过程
    3.2 气泡生成频率
    3.3 气泡的体积
4 结论

(10)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开采裂隙漏风及煤自然发火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4 技术方法及技术路线
2 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复合采空区煤自燃特性及极限参数研究
    2.1 程序升温实验装置及过程
    2.2 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复合采空区煤自燃特性参数研究
    2.3 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复合采空区煤自燃极限参数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地表裂隙漏风规律研究
    3.1 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地表裂隙发育规律
    3.2 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地表裂隙漏风规律
    3.3 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地表漏风影响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开采覆岩漏风裂隙演化及孔隙率变化规律研究
    4.1 物理模拟实验分析
    4.2 数值模拟分析
    4.3 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复合采空区离散裂隙—孔隙模型
    4.4 本章小结
5 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复合采空区煤自然发火模拟研究
    5.1 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复合采空区煤自燃数学模型
    5.2 模型建立及参数设置
    5.3 复合采空区模拟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开采自燃防治技术研究
    6.1 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开采自然发火影响因素
    6.2 井上下联合控风技术
    6.3 采空区覆盖隔氧技术
    6.4 采空区惰化降氧技术
    6.5 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开采自燃防治技术体系
    6.6 本章小结
7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气体压强的确定和计算(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种新型测量气体粘滞系数的装置及实验[J]. 谢谦. 自动化与仪表, 2021(10)
  • [2]同位素分离领域气体小流量控制方法[J]. 杨坤. 同位素, 2021(05)
  • [3]基于爆炸激波管的固体火箭级间热分离天地差异研究[J]. 沈治,朱广生,吴亚东,高波. 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 2021(10)
  • [4]低频爆轰不稳定性形成机理的数值模拟研究[J]. 张允祯,程杪,荣光耀,王健平. 爆炸与冲击, 2021(09)
  • [5]多孔芳香框架材料及其中空纤维的气体分离性质研究[D]. 张舒皓. 吉林大学, 2021(01)
  • [6]高压气体诱发煤岩动力破坏的实验研究[J]. 丁言露,岳中琦. 地质力学学报, 2021(04)
  • [7]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几种常见题型探析[J]. 陈雄. 试题与研究, 2021(21)
  • [8]含氟酰基沉积物气化反应原料利用率提高工艺研究[J]. 贾延辉,冯申,张淑霞. 原子能科学技术, 2021(S2)
  • [9]同轴式微通道内气泡生成特性数值模拟及试验验证[J]. 王月,徐博,王艳丽. 液压与气动, 2021(07)
  • [10]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开采裂隙漏风及煤自然发火规律研究[D]. 卓辉.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标签:;  ;  

气体压力的确定和计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