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驱虫斑鸠菊不同提取物组分注射液对正常小鼠血清铜、锌含量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加利[1](2018)在《驱虫斑鸠菊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评价研究》文中指出背景:驱虫斑鸠菊为菊科斑鸠菊属一年生草本植物驱虫斑鸠菊Vernonia anthelmintica(L.)Willd.的成熟果实,是维吾尔族常用药。具有激活酪氨酸酶活性、提高黑色素合成能力、抗肿瘤、调节免疫及补充微量元素等功能,主治白癜风、湿寒性炎肿和肠道寄生虫。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驱虫斑鸠菊的研究主要围绕其临床应用展开,而对于其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课题对驱虫斑鸠菊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对分离的单体化合物进行酪氨酸酶激活、抗氧化及抗肿瘤三个方面的活性评价,结果发现异鼠李素和木犀草素能显着抑制胰腺癌PANC-1细胞的增殖,但异鼠李素抗胰腺癌的作用机制尚未见文献报道。目的:通过提取分离技术与液质联用技术对驱虫斑鸠菊的化学成分进行深入的研究,然后对分离的单体化合物进行含量测定、药理活性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旨在为驱虫斑鸠菊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1.驱虫斑鸠菊化学成分研究: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和制备液相等分离技术,对驱虫斑鸠菊的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的系统分离。利用质谱和核磁共振等分析技术进行单体化合物的结构解析。同时,运用UPLC-LTQ-Orbitrap-MS/MS技术分析总结黄酮和咖啡酰基奎宁酸这两类多酚类化合物的质谱裂解规律,并将此规律应用到驱虫斑鸠菊乙醇提取物中多酚类化合物的快速识别。2.驱虫斑鸠菊药材含量测定方法研究:建立同时测定驱虫斑鸠菊中圣草酚、紫铆查耳酮、紫铆素和异鼠李素4个黄酮类成分含量的HPLC法。色谱条件为: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4.6mm×250mm,5μm)色谱柱,以乙腈为流动相A,0.2%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B,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310nm,流速1.0mL·min-1,柱温25℃。3.驱虫斑鸠菊中多酚类化合物药理活性评价:采用蘑菇酪氨酸酶多巴速率氧化法考察驱虫斑鸠菊中7个黄酮类化合物对酪氨酸酶的激活作用;运用DPPH法评价驱虫斑鸠菊中9个多酚类化合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运用CCK-8法筛选驱虫斑鸠菊中9个多酚类化合物对人胰腺癌(PANC-1)和结直肠癌(LoVo)细胞株的增殖抑制活性。4.异鼠李素抗胰腺癌的作用机制研究:应用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和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PANC-1细胞凋亡情况;运用流式细胞仪测定PANC-1细胞周期分布;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周期相关蛋白及RAS/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利用qRT-PCR试验技术检测细胞周期相关基因mRNA的水平;并通过划痕实验检测PANC-1细胞迁移能力。结果:1.从驱虫斑鸠菊的乙酸乙酯部位共分离得到14个单体化合物,其中包括7个黄酮,4个酚酸,2个吲哚类生物碱及1个甾醇类化合物。单体成分为:N-乙酰基吲哚-3-甲醛(1)、1-乙基吲哚-3-甲酸(2)、豆甾醇(3)、圣草酚(4)、芹菜素(5)、紫铆查尔酮(6)、紫铆素(7)、异鼠李素(8)、硫黄菊素(9)、木犀草素(10)、咖啡酸(11)、原儿茶酸(12)、3,5-二咖啡酰奎宁酸甲酯(13)、3,4-二咖啡酰奎宁酸甲酯(14)。其中,化合物12~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9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且生物碱类成分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发现。通过UPLC-LTQ-Orbitrap-MS/MS技术,从驱虫斑鸠菊乙醇提取物中共鉴定出43个多酚类成分,其中包括13个酚酸类和30个黄酮类,且有26个单体成分为首次在该植物中报道。2.通过考察提取物的提取方法、检测波长及流动相比列,首次建立了一种HPLC法同时测定驱虫斑鸠菊中4个黄酮类成分含量的方法。结果表明,圣草酚、紫铆查耳酮、紫铆素和异鼠李素的进样量分别在13.44~107.52、30.24~241.92、9.60~76.80、6.25~49.97 ng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r分别为0.9998、0.9999、0.9991、0.9997,平均加样回收率(n=9)在99.70%~100.56%,RSD小于2.0%。本法简单、快速、重现性好,可为评价驱虫斑鸠菊药材的质量提供依据。3.蘑菇酪氨酸酶多巴速率氧化法结果表明,从驱虫斑鸠菊中分离的7个黄酮类化合物对酪氨酸酶均没有激活作用,反而对其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提示这7个黄酮类化合并不能通过激活酪氨酸酶活性来促进黑素合成。DPPH法实验结果表明,驱虫斑鸠菊中9种多酚类化合抗氧化能力存在显着差异,其中3,5-二咖啡酰奎宁酸甲酯、3,4-二咖啡酰奎宁酸甲酯、木犀草素、异鼠李素及紫铆查耳酮的抗氧化能力均强于抗坏血酸(VC),且以两个咖啡酰基奎宁酸类成分活性最强,这种差异与它们本身的结构有关。CCK-8法实验结果表明,驱虫斑鸠菊中9个多酚类化合物,仅有异鼠李素和木犀草素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显着抑制胰腺癌PANC-1细胞的增殖,且半数抑制浓度分为19.6 μM和18.1 μM。4.细胞凋亡实验结果表明,异鼠李素对PANC-1细胞核形态没有影响,但能显着抑制PANC-1细胞的早期凋亡,且对晚期凋亡有微弱的促进作用。细胞周期实验结果表明,异鼠李素可显着诱导PANC-1细胞发生S期阻滞,其主要通过激活Cyclin E-CDK2复合物的活性并下调CyclinA蛋白的表达来抑制PANC-1细胞S期进展。同时,异鼠李素可以从转录水平下调Cyclin A蛋白的表达,但并不能从转录水平调控Cyclin E、CDK2蛋白的表达。免疫印迹法实验结果表明,异鼠李素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显着抑制MEK蛋白的磷酸化,但对ERK蛋白的磷酸化仅有微弱的抑制活性。划痕实验结果表明,异鼠李素可显着抑制人胰腺癌PANC-1细胞的迁移,且在高浓度时,几乎完全抑制其迁移活性。结论:通过对驱虫斑鸠菊化学成分的系统分离与分析,建立了该植物中多酚类成分快速识别的方法,为驱虫斑鸠菊药材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奠定基础;通过指标成分的选择,建立了驱虫斑鸠菊药材含量测定的方法,为驱虫斑鸠菊药材质量控制研究提供实验依据;驱虫斑鸠菊中分离得到的异鼠李素可以显着抑制人胰腺癌PANC-1细胞增殖,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诱导细胞凋亡、调控周期相关蛋白使细胞S期阻滞及抑制RAS/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
曾文浩,屈保平,张星平,赵琰[2](2016)在《驱虫斑鸠菊治疗白癜风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驱虫斑鸠菊是常用增色素药,具有调控免疫系统、提高酪氨酸酶活性、促进黑色素生成、补充体内微量元素含量及调节体内微循环等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白癜风、肝病、矽肺等症。本文从驱虫斑鸠菊的化学成分研究、药理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综述驱虫斑鸠菊治疗白癜风的研究进展,为今后探寻驱虫斑鸠菊治疗白癜风的机理和新药创制提供参考。
孙美利[3](2015)在《斑鸠菊果实化学成分研究及降糖有效部分筛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斑鸠菊(Vernonia esculenta Hemsl.)为菊科(Compositae)斑鸠菊属(Vernonia)的灌木或小乔木,分布于中国的多个地区及南非等地,此植物的髓部可吃,叶可治烫火伤。本论文对斑鸠菊果实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着重包括斑鸠菊果实的化学成分、提取工艺、降糖活性作用及机制等方面,为斑鸠菊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利用渗漉提取法对斑鸠菊果实的化学成分进行粗分,得到了石油醚提取部分、乙酸乙酯提取部分、95%乙醇提取部分、70%乙醇提取部分、30%乙醇提取部分,残渣用超声提取法进行提取,得到水提液部分,然后对乙酸乙酯部分采用柱色谱、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对其进行分离,共得到11个单体化合物,最终鉴定出8种单体化合物:斑鸠菊酸(Vernolic acid)、斑鸠菊大苦素(Vernodalin)、熊果酸(Ursolic acid)、斑鸠菊醇(Vernodol)、木犀草素(Luteolin)、紫铆素(But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均为首次从此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斑鸠菊醇、斑鸠菊酸和斑鸠菊大苦素含量较大。本研究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斑鸠菊果实中总黄酮的含量,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70%乙醇、料液比为1:20、提取时间为60min/次,提取4次,在此条件下的总黄酮得率的平均值较高,并且均高于正交实验的结果,为103.55mg/g。本研究以自发2型糖尿病小鼠为模型,将斑鸠菊果实提取物分为石油醚、乙酸乙酯、95%乙醇、70%乙醇及30%乙醇组,通过检测小鼠的空腹血糖、随机血糖、体重、胰岛素耐量和糖耐量等变化,考察斑鸠菊果实的降糖活性。结果表明:30%乙醇组有一定的降糖作用,其他组没有降糖作用。本研究对斑鸠菊果实30%乙醇部分小鼠肌肉组织胰岛素信号通路进行了研究,主要考察了PPARαmRNA、PPARγmRNA、GluT4 mRNA及MnSOD mRNA4个因子的表达量,结果表明:斑鸠菊果实30%乙醇部分提取物可降低db/db小鼠肌肉组织PPARαmRNA的表达量;增加PPARγmRNA、GluT4 mRNA和MnSOD mRNA的表达量。
王小华[4](2014)在《驱虫斑鸠菊注射液对SiO2诱导大鼠肺纤维化Smad3及SP-D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驱虫斑鸠菊注射液(vernonia anthelmintica willd injection,VAWI)对Si02诱导大鼠肺纤维化Smad3及SP-D水平的影响,探讨VAW对大鼠肺纤维化的作用。方法:9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成生理盐水组、Si02模型组、SiO2+VAW干预组,每组30只。对照组气管内注入生理盐水1m1/只,模型组经气管内滴注Si02粉尘悬液,干预组气管内注入Si02,1天后给予VAW,而对照组、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各组在1、7、14、21、28天分别处死大鼠6只,取肺组织行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情况,ELISA法测定血清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SP-D的表达情况,免疫组化法测定肺组织的Smad3的表达情况。结果:SiO2+VAW干预组肺纤维化程度明显低于Si02模型组,SiO2+VAW干预组Smad3蛋白和SP-D表达明显少于Si02模型组(P<0.05)。结论:VAW对Si02所致大鼠肺纤维化Smad3蛋白和SP-D有降低作用,可能通过调节Smad3和SP-D的表达发挥作用。
蔡良谟,霍仕霞,闫明,林娟,吴培培[5](2011)在《驱虫斑鸠菊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驱虫斑鸠菊Vernonia anthelmintica(L.)Wild为菊科(Compositae)斑鸠菊属一年生草本植物,药用部位为成熟果实,功能利湿消肿、驱虫镇痛[1]。驱虫斑鸠菊别名印度山茴香,始载于《中国植物志》,其维吾尔药名为"卡拉孜然",是维吾尔医最常用于增加色素药之一。
梁国越[6](2011)在《驱虫斑鸠菊注射液联合复方卡力孜然酊治疗白癜风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评价斑鸠菊注射液联合复方卡力孜然酊治疗白癜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入选的7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治疗组每日肌注斑鸠菊注射液4.0mL和外用复方卡力孜然酊2~3次/d,对照组仅外用复方卡力孜然酊,均连用4个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76.92%,平均起效时间7.8周,对照组分别为33.33%和11.3周,两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驱虫斑鸠菊注射液联合外用复方卡力孜然酊治疗白癜风疗效佳,不良反应小。
惠海英,张美芳,吴娜,李巧茹,孙晓燕,吴广华[7](2010)在《驱虫斑鸠菊注射液联合NB-UVB照射对小鼠表皮c-KIT和PAR-2蛋白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驱虫斑鸠菊注射液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照射临床治疗白癜风有效的可能机制。方法 40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C),NB-UVB照射组(UV),驱虫斑鸠菊注射液组(VW),驱虫斑鸠菊注射液+NB-UVB组(VW+UV)。C组给予生理盐水腹腔注射,UV组给予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后NB-UVB照射,VW组给予驱虫斑鸠菊注射液腹腔注射,VW+UV组给予驱虫斑鸠菊注射液腹腔注射后进行NB-UVB照射,各1次/d,14天后取背部皮肤进行组织检查。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小鼠表皮中干细胞因子受体(c-KIT)和蛋白酶激活受体-2(PAR-2)表达量的变化。结果与C组相比,UV,VW,VW+UV组的c-KIT和PAR-2阳性细胞数均有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VW+UV组c-KIT和PAR-2的表达水平最强,与UV、VW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驱虫斑鸠菊注射液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临床治疗白癜风有效的机理可能与表皮c-kit和par-2蛋白表达增强有关,从而促进了色素沉着的发生。
赵冰[8](2010)在《中药联合驱虫斑鸠菊注射液治疗白癜风肝肾阴虚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中药祛白汤联合驱虫斑鸠菊注射液治疗白癜风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疗效,初步探讨其联合作用机理。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治疗组口服祛白汤联合驱虫斑鸠菊注射液肌肉注射,对照组单用驱虫斑鸠菊注射液肌肉注射。三个月为一疗程,每月观察一次。结果:3个月后进行疗效观察,治疗组33例,临床痊愈5例,显效9例,好转1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5.76%;对照组34例,临床痊愈2例,显效7例,好转9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52.94%。每月两组临床疗效经统计学检验,第二月起P<0.0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中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药祛白汤联合驱虫斑鸠菊注射液肌肉注射治疗白癜风疗效优于对照组,且起效时间提前。
孙力,巴玉兰,于鲁海,徐建国[9](2009)在《斑鸠菊属植物药理活性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菊科斑鸠菊属植物在我国约有30余种,该属植物被广泛的应用于多个领域。为促进对本属植物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菊科斑鸠菊属(Vernonia)植物药理学研究情况。
刘晓东,闫明,刘发[10](2008)在《维药驱虫斑鸠菊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驱虫斑鸠菊是维吾尔医的常用药材,具有激活酪氨酸酶活性、增加皮肤光敏作用、改善白癜风病灶部位皮肤微循环、调节免疫及补充微量元素等功能;尚有清除异常粘液质、驱虫、消肿、散寒止痛等作用。用于治疗湿寒性胃痛、肝病、白癜风等病症。治疗白癜风有突出的疗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其对白癜风的治疗可能经多途径、多靶点发挥作用。该文从驱虫斑鸠菊的生药学、化学成分、现代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做一综述。
二、驱虫斑鸠菊不同提取物组分注射液对正常小鼠血清铜、锌含量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驱虫斑鸠菊不同提取物组分注射液对正常小鼠血清铜、锌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驱虫斑鸠菊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驱虫斑鸠菊药材研究现状 |
1. 植物学研究 |
2. 药材性状 |
3. 化学成分研究 |
4. 药理作用研究 |
5. 质量控制相关研究 |
6. 结语 |
第二章 胰腺癌的发病机制及其预防药物研究 |
1. 胰腺癌的流行病学及病因 |
2. 胰腺癌的发病分子机制 |
3. 胰腺癌的预防药物研究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驱虫斑鸠菊化学成分的研究 |
第一节 驱虫斑鸠菊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二节 基于UPLC-LTQ-Orbitrap-MS技术分析驱虫斑鸠菊中的化学成分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第二章 驱虫斑鸠菊药材含量测定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驱虫斑鸠菊中多酚类化合物药理活性评价 |
第一节 驱虫斑鸠菊中黄酮类化合物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二节 驱虫斑鸠菊中多酚类化合物抗氧化活性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三节 驱虫斑鸠菊中多酚类化合物抗肿瘤活性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第四章 异鼠李素抗胰腺癌的作用机制研究 |
第一节 异鼠李素对人胰腺癌PANC-1细胞凋亡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二节 异鼠李素对人胰腺癌PANC-1细胞周期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三节 异鼠李素对人胰腺癌PANC-1细胞Ras/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四节 异鼠李素对人胰腺癌PANC-1细胞迁移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化合物的图谱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2)驱虫斑鸠菊治疗白癜风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治疗白癜风的化学成分研究 |
1. 1活性组分研究 |
1. 2黄酮类 |
1. 3咖啡酸类 |
1. 4无机元素 |
2治疗白癜风的药理机制研究 |
2. 1调控免疫系统作用 |
2. 1. 1对体液免疫的影响 |
2. 1. 2对细胞免疫的影响 |
2. 1. 3对免疫系统影响 |
2. 2调节体内酪氨酸酶活性 |
2. 3对黑色素细胞活性影响 |
2. 3. 1促进黑色素合成 |
2. 3. 2对黑色素细胞形态影响 |
2. 4补充局部微量元素 |
2. 5其他 |
3临床应用 |
3. 1驱虫斑鸠菊联合其他药物治疗 |
3. 2驱虫斑鸠菊联合光照治疗 |
3. 3安全性评价 |
4展望 |
(3)斑鸠菊果实化学成分研究及降糖有效部分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斑鸠菊属植物研究概况 |
1.1 斑鸠菊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现状 |
1.2 斑鸠菊属植物药理作用研究现状 |
第二章 糖尿病的研究 |
2.1 糖尿病的病因 |
2.2 糖尿病小鼠模型的建立 |
2.3 中药皂苷干预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斑鸠菊果实化学成分研究 |
1.1 斑鸠菊果实化学成分提取 |
1.2 斑鸠菊果实化学成分的分离 |
1.3 结果与讨论 |
第二章 斑鸠菊果实中总黄酮含量的提取工艺优化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斑鸠菊果实降糖有效部分筛选 |
3.1 试剂及材料 |
3.2 实验药物 |
3.3 实验动物来源 |
3.4 实验方法 |
3.5 结果 |
3.6 结论 |
3.7 讨论 |
第四章 斑鸠菊果实 30%乙醇提取物对小鼠肌肉组织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影响 |
4.1 实验材料 |
4.2 检测方法 |
4.3 计算 |
4.4 结果 |
4.5 结论 |
4.6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驱虫斑鸠菊注射液对SiO2诱导大鼠肺纤维化Smad3及SP-D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内容与方法 |
3. 质量控制 |
4. 统计学方法 |
5.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5)驱虫斑鸠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成分研究 |
2 药理学作用研究 |
2.1 对细胞酪氨酸酶活性及黑素含量的影响 |
2.2 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
2.3 直接补充局部微量元素 |
2.4 改善局部微循环 |
2.5 抗癌 |
2.6 对糖尿病及高血脂的影响 |
3 临床应用 |
3.1 白癜风 |
3.2 斑秃 |
4 药材质量控制相关研究 |
5 结语 |
(6)驱虫斑鸠菊注射液联合复方卡力孜然酊治疗白癜风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疗效判定标准 |
2 结果 |
2.1 治疗结果 |
2.2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7)驱虫斑鸠菊注射液联合NB-UVB照射对小鼠表皮c-KIT和PAR-2蛋白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药物、动物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3 方法 |
1.3.1 分组 |
1.3.2 动物给药 |
1.3.3 NB-UVB照射 |
1.3.4 免疫组化 |
1.3.5 结果判定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c-KIT免疫组织化学结果 |
2.2 PAR-2免疫组织化结果 |
2.3 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8)中药联合驱虫斑鸠菊注射液治疗白癜风肝肾阴虚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来源 |
2.2 病例选择标准 |
2.2.1 诊断标准 |
2.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2.2.3 纳入标准 |
2.2.4 排除标准 |
2.2.5 剔除标准 |
2.3 研究设计 |
2.3.1 病例分组 |
2.3.2 治疗方法 |
2.3.3 临床观察指标 |
2.3.4 疗效评定标准 |
2.3.5 不良事件观察 |
2.3.6 病例脱失与处理 |
2.3.7 统计学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1.1 病例完成情况 |
3.1.2 病例剔除情况 |
3.2 两组基本情况比较 |
3.2.1 性别比较 |
3.2.2 年龄比较 |
3.2.3 病程比较 |
3.2.4 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 |
3.2.5 病情程度比较 |
3.3 总疗效比较 |
3.3.1 总疗效比较 |
3.3.2 治疗1个月后疗效比较 |
3.3.3 治疗2个月后疗效比较 |
3.4 疗效相关性比较 |
3.4.1 性别与疗效的关系 |
3.4.2 年龄与疗效的关系 |
3.4.3 病程与疗效的关系 |
3.4.4 病情程度与疗效的关系 |
3.4.5 疗程与疗效的关系 |
3.5 不良反应 |
4 讨论 |
4.1 祛白汤的中医组方原理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4.2 驱虫斑鸠菊治疗白癜风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 |
4.2.1 对细胞酪氨酸酶活性及黑色素的影响 |
4.2.2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4.2.3 对血清铜、锌含量的影响 |
4.3 祛白汤联用驱虫斑鸠菊注射液作用机制初探 |
5 结论 |
6 问题与展望 |
6.1 本课题的不足 |
6.2 今后科研思路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对白癜风的认识 |
1.1 中医对白癜风病名的认识 |
1.2 中医对白癜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1 古代中医病因病机学说 |
1.2.2 现代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
1.3 中医对白癜风的治疗进展 |
1.3.1 中药内服法 |
1.3.2 外治法 |
1.3.3 中药内服配合中药外用 |
1.3.4 针灸疗法 |
2 西医对白癜风的认识及治疗进展 |
2.1 概念及病因 |
2.1.1 与HLA的关系 |
2.1.2 环境因素 |
2.1.3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 |
2.1.4 黑素细胞的迁移 |
2.1.5 神经精神方面 |
2.2 发病机制 |
2.2.1 遗传因素 |
2.2.2 自身免疫因素 |
2.2.3 黑素细胞自身破坏 |
2.2.4 神经化学因素 |
2.2.5 微量元素 |
2.2.6 自由基损伤 |
2.2.7 维生素C |
2.3 治疗进展 |
2.3.1 糖皮质类固醇激素 |
2.3.2 免疫调节剂 |
2.3.3 补骨脂素 |
2.3.4 凯林(Khellin)联合UVA(KUVA) |
2.3.5 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
2.3.6 卡泊三醇 |
2.3.7 外科手术治疗 |
3 中西医结合对白癜风的治疗进展 |
4 驱虫斑鸠菊的研究进展 |
4.1 化学成分 |
4.2 现代药理学研究 |
4.2.1 治疗白癜风 |
4.2.2 其他药理作用 |
4.3 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表1 |
附表2 |
附表3 |
(10)维药驱虫斑鸠菊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药材性状 |
2 鉴别 |
2.1 显微鉴别 |
2.1.1 果实横切面 |
2.1.2 果实纵切面 |
2.1.3 粉末 |
2.2 理化鉴别 |
3 化学成分 |
4 现代药理学研究 |
4.1 治疗白癜风 |
4.1.1 对机体免疫的影响 |
4.1.2 激活酪氨酸酶活性 |
4.1.3 改变黑素细胞形态 |
4.1.4 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
4.1.5 对黑素含量的影响 |
4.1.6 直接补充局部微量元素 |
4.1.7 改善局部微循环 |
4.2 其他药理作用 |
4.2.1 抗肿瘤活性 |
4.2.2 其它 全草用以驱蛔虫, 并有消炎作用。 |
5 应用维药驱虫斑鸠菊治疗白癜风的情况 |
6 结语 |
四、驱虫斑鸠菊不同提取物组分注射液对正常小鼠血清铜、锌含量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驱虫斑鸠菊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评价研究[D]. 王加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10)
- [2]驱虫斑鸠菊治疗白癜风研究进展[J]. 曾文浩,屈保平,张星平,赵琰. 中医药学报, 2016(02)
- [3]斑鸠菊果实化学成分研究及降糖有效部分筛选[D]. 孙美利. 吉林农业大学, 2015(03)
- [4]驱虫斑鸠菊注射液对SiO2诱导大鼠肺纤维化Smad3及SP-D水平的影响[D]. 王小华. 新疆医科大学, 2014(03)
- [5]驱虫斑鸠菊研究进展[J]. 蔡良谟,霍仕霞,闫明,林娟,吴培培.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1(12)
- [6]驱虫斑鸠菊注射液联合复方卡力孜然酊治疗白癜风疗效观察[J]. 梁国越. 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 2011(04)
- [7]驱虫斑鸠菊注射液联合NB-UVB照射对小鼠表皮c-KIT和PAR-2蛋白表达的影响[J]. 惠海英,张美芳,吴娜,李巧茹,孙晓燕,吴广华.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0(09)
- [8]中药联合驱虫斑鸠菊注射液治疗白癜风肝肾阴虚证的临床观察[D]. 赵冰.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0(03)
- [9]斑鸠菊属植物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 孙力,巴玉兰,于鲁海,徐建国. 新疆中医药, 2009(06)
- [10]维药驱虫斑鸠菊的研究进展[J]. 刘晓东,闫明,刘发. 时珍国医国药, 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