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南新郑清理一座唐墓(论文文献综述)
齐菲[1](2021)在《唐长安城太平坊出土白瓷产地研究》文中认为白瓷的创烧是我国陶瓷制作技术的又一座里程碑,不仅彰显了我国古代制瓷技术出现进步,而且是我国陶瓷审美角度拓宽的表现。本文进行的统计共包括唐代中国北方唐墓共822座,其中有539座位于两京地区的唐墓,中国北方其他地区有283座。位于中国北方的出土有白瓷器物的唐墓共有430座,出土地点位于两京地区的、出土有白瓷的墓葬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两京地区共出土白瓷器物645件。由此数据得出结论:唐代时期白瓷的确广泛地流行在北方各地,在两京地区更甚。将墓葬主人的身份与墓葬所出土白瓷汇总进行对比整理,认为白瓷在唐代是所有社会等级的人均可使用的陪葬品。对唐代两京地区出土的白瓷器物以器型为研究对象,发现两地区的器物的类在唐代期间没有较大变化,器物的型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累积,大部分器物的型都逐渐增多,两地区器物型最多的均为碗。对唐长安城太平坊遗址出土的白瓷进行产地研究是通过成分特征和制作工艺方面开展的,成分特征方面:使用电子探针实验对白瓷胎、釉的化学组成进行分析,制作工艺方面:使用超景深显微镜观察瓷片胎釉结构,使用白度仪测白瓷的色度值。通过对成分特征、显微胎釉结构、色度值等展开分析,结合前人研究,据此推测这批出土白瓷残片来自河南巩县窑。本文尝试以唐代太平坊为出发点、从消费端的角度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太平坊出土极大部分日常所用的白瓷来自于河南地区的白瓷窑口这一情况,认为唐代时期长安城中的普通居民已经可以消费异地生产的瓷器,居民能够对不同制作水品的白瓷进行有选择性的消费,从河南地区到长安城有一条以日用瓷为代表的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完整链条,体现了唐代长安城中较为发达的社会经济情况与唐代两京地区间紧密的交流、往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窥见唐代长安城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转水平。
王婉婉[2](2020)在《郑州地区汉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汉代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政治统一、经济快速发展、文化繁荣的重要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墓葬作为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本文选取两汉时期具有重要地位的郑州地区为研究范围,以该时期墓葬作为研究对象,对该区汉代墓葬作综合分析。全文共分五个章节来进行阐述:第一章绪论。首先,对选题缘由和意义进行阐述;其次,对研究对象及其时空范围进行界定;再次,对郑州地区发掘并发表的汉墓进行梳理,并回顾前人研究现状,梳理学术史研究;最后介绍研究方法。第二章郑州地区汉墓的类型学研究与分期研究。首先,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对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进行型式上的划分;其次,对郑州地区汉墓分期研究,共分西汉早期、西汉中期、西汉晚期、新莽至东汉早期、东汉中期、东汉晚期等六期;最后,在类型学研究和分期研究的基础上,对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作量化分析,展现各类遗存的发展演变趋势,归纳时代特征。第三章郑州地区汉墓文化因素分析。首先,探讨郑州地区汉墓中的各文化因素构成,从汉之前各国遗留文化因素和汉建立后主体文化因素来分析;其次对郑州汉墓中包含的文化因素进行动态分析。第四章郑州地区汉墓等级讨论。以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特征入手,结合学者研究成果,参考汉代官佚舆服文献,按照时代,分两节进行阐述。首先,将郑州地区西汉墓葬分为三类,对墓主人身份作合理推测:第一等级大致相当于中下层官吏;第二等级大致相当于有一定经济能力的中小地主;第三等级相当于庶民。其次,在东汉时期,郑州地区汉墓可分为四类:第一类对应郡太守或二千石官吏墓;第二类推测为县令或相仿等级豪强地主墓;第三类推测为有一定经济能力的中小地主墓;第四类推测为庶民墓。第五章郑州地区汉墓墓内祭祀探讨。首先,讨论墓内祭祀位置,主要分布在甬道、墓室前室、棺前、墓室后室。其次,从祭祀陈设用具、祭祀品类别两方面来分析墓内祭祀设施具有等级性的特点。第六章结语。
王睿[3](2019)在《早期白瓷装饰工艺初探》文中认为早期白瓷涉及的时代范围在北朝、隋、唐、五代时期,根据对墓葬、窑址、遗址出土白瓷资料的梳理,对早期白瓷的装饰工艺的种类和出现的时代、窑口进行初步总结。
高义夫[4](2019)在《北方唐墓出土瓷器的考古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尤其是建国以来,北方地区唐墓中出土了大量瓷器,这些瓷器是研究唐代陶瓷考古的重要资料,本文即是以这批资料为基础,对瓷器的类型、分期、分区、窑口等方面进行的考古学研究。全共分以下几章。第一章,绪论,对本文选题的时空范围、研究对象等关键概念进行了探讨与界定,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及目标。同时系统梳理研究史,总结以往的成果与不足。第二章是对北方地区唐墓出土瓷器进行的类型学研究,本文尝试分析不同类型瓷器背后所反映出的年代、窑口、功能等信息。确立主要器物编年,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及文献、壁画等相关材料对少数器物的渊源、功能进行了初步探讨。第三章是对北方地区唐墓出土瓷器进行的分期研究。以第二章类型及编年成果为基础,观察唐代北方地区瓷器发展的阶段性,划分为7世纪上半叶、7世纪下半叶至8世纪上半叶(以700年左右为界分两段)、8世纪中后叶、8世纪末至9世纪末10世纪初四期五段。在总结各期变化的同时结合历史文献,从政治、经济、人口、手工业发展等角度尝试探讨各期变化背后所反映的历史问题。第四章是对北方地区瓷器进行的区域性研究及窑口的判断,这部分研究以墓葬资料为主,辅以遗址、馆藏资料。本文将北方地区分为五区,A区主要包括今天的河南省,唐代大部属河南道西部及河北道南部。B区主要包括今天的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辽宁省及山西省,唐代大部属河北道及河东道。C区主要包括今天的陕西、宁夏及甘肃南部,唐代大部属关内道。D区主要包括今天的山东省,唐代大部属河南道东部。E区主要包括今天的内蒙古西部地区。各区之内又包含若干亚区,各区瓷器面貌、窑口、消费、流通、年代均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性。在对这些瓷器的区域性进行总结后,结合历史文献,尝试对促成这些区域性形成的政治、战争、制瓷业发展、交通等因素进行探讨。第五章通过对北方地区墓葬出土的越窑、长沙窑等南方窑口瓷器进行梳理,观察南北方瓷器交流与消费的特点与阶段性。第六章,结语。
刘霄霞[5](2019)在《隋唐两京地区动物俑研究》文中提出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迅猛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而墓葬作为一个时代发展的缩影,则毫无保留地浓缩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动物俑作为隋唐时期墓葬明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本身透露着那一时期的社会信息,为研究隋唐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丧葬习俗等方面的内容提供了重要资料,而从艺术品的角度来看,陶俑艺术在隋唐时期已达到整个封建时代的巅峰,占据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上不可或缺的位置,这一变化和影响也会在动物俑上有所呈现。本文以两京地区隋唐墓出土的动物俑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以考古发掘简报和考古发掘报告为原始资料,与史籍文献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动物俑进行类型学研究,建立两京地区的动物俑发展演变序列,进而对两个区域内动物俑进行相关的比较性研究,以及将动物俑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相联系,进行一些拓展问题的探讨。全文一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选题缘由,并对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进行界定,对国内外有关隋唐时期动物俑的研究情况进行总结,阐明选题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章阐述动物俑在两京地区隋唐墓内的出土情况。第三章结合已收集的考古资料,对两京地区的动物俑进行考古类型学研究,依照两京地区动物俑的形态演变情况,分别对长安地区和洛阳地区的动物俑进行期别划分,并总结各期动物俑的形态特征。第四章对两京地区隋唐墓出土的动物俑进行时间和空间方面的比较,总结反映出的共同因素和差异因素,结合文献史籍,分析产生共同因素和差异因素的原因。第五章探讨动物俑反映出的关于隋唐时期牲畜鸟禽饲养及不同品种的来源等问题,对动物俑蕴含着关于隋唐社会的动物神灵观和象征文化作出解读,以及了解隋唐两代的明器制度对动物俑的影响。
刘园园[6](2019)在《唐代墓葬出土钱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统一时间较长的国家,唐朝时期不仅国家强盛,财力雄厚,在文化上也是兼容并蓄,吸引不同国家的人前来朝拜。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史上鼎盛时期之一。社会的稳定促进经济的繁荣,唐朝创立的通宝制度对后代各朝产生深远的影响,学术界对唐代钱币的系统研究较少,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唐代墓葬、窖藏出土钱币的考察,对唐代的钱币进行研究。本文主要运用考古类型学和统计学等科学方法,对唐代墓葬中出土的钱币进行研究,将唐代窖藏出土的钱币作为个例,与唐代墓葬出土的钱币进行比较。在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唐代钱币的发展变化进行研究,从而通过考古材料来证史、补史。本文内容大致包括:第一部分绪论,叙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及学术史回顾。研究唐代钱币,可以更好的反映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况,通过考察考古墓葬中出土的钱币,能更直观的了解唐代钱币的发展及变化,从侧面反映出唐代经济的发展与变化。第二部分唐代经济发展状况与历史背景,介绍唐朝的社会经济与钱币铸造的历史背景。唐代初期社会经济发达,钱币流通稳定,但安史之乱后经济渐渐萧条,钱币流通出现一定问题;文献中记载的开元通宝、乾封泉宝、乾元重宝等钱币的铸造背景。第三部分唐代墓葬及钱币出土概况,包括唐代墓葬的分布与发现状况、纪年唐墓出土钱币概况及非纪年唐墓出土钱币概况。这一部分收集了全国范围内公开发表的相关发掘报告及资料,根据纪年唐墓和非纪年唐墓分类,并罗列出相关表格数据便于查看。第四部分唐代墓葬出土钱币的类型分析,包括唐代早期墓葬出土钱币类型分析、唐代中期墓葬出土钱币的类型分析及唐代晚期墓葬出土钱币的类型分析,并对唐墓中出土的早期钱币也进行简略研究。这一部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唐代墓葬中出土的钱币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分类,得出钱币的发展变化及特点,最后与当时社会环境相结合,加以分析。第五部分相关问题探讨,将唐代窖藏出土钱币与墓葬出土钱币进行比较,得出相关结论;将唐代“钱荒”问题从考古学的角度出发加以探讨,唐代随葬钱币墓葬与墓主关系的探讨及唐开元通宝版式与铸地关系的探讨。结论部分,将本文主要内容进行总结,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希望本文能为研究唐代钱币发展情况提供绵薄之力。
张义超[7](2018)在《中原地区与河套地区唐代墓葬形制对比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研究在空间范围界定中原地区为河南大部分地区、河北南部和山西东南部地区,河套地区为今内蒙古中南部地区。中原唐墓研究时间范围界定唐代自公元618年至907年截止。对发掘报告的收集自新中国成立至2017年截止,中原地区共发掘墓葬647座,河套地区共发掘墓葬234座。根据唐代中原地区墓葬形制将其分类为土洞墓、砖室墓、土坑墓、土坑砖室墓和石质墓。其中土洞墓有铲形墓、条形墓、刀形墓、圆形墓和多室墓;砖室墓主要墓型有铲形墓和圆形墓;土坑砖室墓有铲形墓和条形墓;土坑砖室墓有条形墓和刀形墓。根据中原唐墓发掘报告对唐墓的断代和形制类型的划分,将中原地区唐代墓葬分期为两期,第一期为唐代前期,即公元618年至8世纪40年代,本期以土洞墓和砖室墓为主。第二期为唐代后期,即8世纪40年代至907年唐朝灭亡,本期土洞墓为主,砖室墓数量很少。其次中原地区的唐代墓葬划分为洛阳中心区、豫南冀北区、晋东南区,分别探讨了以上三个区域的分区特征,洛阳中心区以土洞墓为主,晋东南区以砖室墓为主,豫北冀南区类型丰富,有石质墓葬的发现,圆形墓葬多发现于该区中。本文将唐代河套地区墓葬形制划分为土洞墓和砖室墓,土洞墓的墓型有铲形墓、条形墓、刀形墓和圆形墓;砖室墓的墓型有铲形墓和圆形墓。在类型划分的基础将河套地区唐代墓葬分期两期,第一期墓葬数量较少,铲形墓土洞墓和砖室墓,以及条形土洞墓。第二期为砖室墓,多为圆形墓。本文对中原与河套地区唐墓形制进行对比,第一期两个地区具有共同点,共有土洞墓和砖室墓类,铲形墓和刀形墓。第二期中原地区主要有土洞墓,河套地区主要有砖室墓。本期圆形墓砖室墓发现于河套地区,中原地区则没有发现。将中原地区与河套地区唐代墓葬的源流进行了探讨,分别分析了中原与和河套地区唐代墓葬的来源与去向。第一期唐墓与北朝和隋代的墓葬进行对比,中原地区的铲形土洞墓和刀形土洞墓以及砖室墓均承接了前朝的墓葬的特点;河套地区铲形、条形土洞墓以及铲形砖室墓来源于北魏时期的墓葬。第二期唐墓与五代的墓葬进行对比,铲形墓和刀形墓对中原地区五代墓葬产生影响,在五代时期圆形墓则在河套地区延续发展。
刘畅[8](2018)在《北方地区唐代瓷器装饰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开展,北方地区的高温钙釉瓷器资料日渐丰富。本文选取北方地区唐代墓葬、窑址出土的带有装饰的瓷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北方地区唐代瓷器的装饰技法与题材的梳理,探究北方地区唐代瓷器装饰的时代特征,通过与南方瓷器装饰工艺、其他工艺品工艺的比较,分析其工艺来源与影响。具体内容包括如下五部分:首先梳理北方地区墓葬、城址出土的带有装饰的瓷器,概述各北方窑口唐代生产瓷器的装饰概况与阶段特征。关于装饰技法,北方地区出土的瓷器装饰包括胎装饰、彩装饰以及剪纸漏花等特殊装饰种类。关于装饰题材,北方地区出土的瓷器装饰题材可大致分为几何纹饰、植物纹饰、动物纹饰和人物纹饰。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依据纪年墓葬、有相对年代的墓葬和明确分期的窑址,分析北方地区唐代瓷器装饰的各阶段(即初唐时期、盛唐时期、中唐时期和晚唐时期)特征。最后,对比分析北方地区唐代瓷器装饰与其它工艺品装饰技法、装饰纹样的关系,北方地区唐代瓷器装饰与南方瓷器装饰的关系。
聂璐铭[9](2018)在《中国北方地区北朝至唐代黑釉瓷器的考古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黑釉瓷器是我国古代瓷器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对它的既往认识与研究,主要有两个倾向,一是地域上在南方地区,二是时间上在战国秦汉、宋及以后。为对北方北朝至唐考古出土的黑釉瓷器有较为完整的认识,本文整理相关考古材料后,分为三个部分来论述。首先,整理北方北朝至唐烧造黑瓷的窑址,本文对黑瓷的生产状况可以大体清楚。由于相关窑址数量较多,本文选取巩义窑、邢窑、黄堡窑、临水窑等生产规模较大的窑址进行较为详细的论述,对于生产规模较小、考古资料模糊的窑址简略列表。在论述每一窑址的小节时,内容包括地层划分、产品面貌、窑具的使用、产品分期等部分。其次,明晰黑瓷的生产状况后,本文第二部分着重介绍北方地区墓葬出土黑瓷的分析,并辅以城址、运河等出土材料来探讨北方黑瓷的流布特点。在分析这批材料时,以本文第一部分黑瓷生产的阶段性划分为大致节点,考虑历史分期和墓葬出土材料的特点后,将第二章的黑瓷资料按照时间顺序划分为五个阶段:北朝至隋、初唐、盛唐、中唐、晚唐。每个阶段中,陶瓷生产、政治、经济、宗教、军事等因素对黑瓷流布的影响,都可一一体现、略有侧重。最后,本文对两个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一是北方北朝至唐黑瓷的装饰;二是南方黑瓷对于北方黑瓷起源的影响。自黑瓷在北方出现至唐代黑瓷生产技术成熟,有许多精巧的装饰技法如刮釉白线纹装饰、黑釉刻花填白彩、黑釉花、双色釉、花釉、剪纸漏花等,有些装饰技法为某一窑场所独有,更多的装饰技法则被各个窑场之间交流、传播。第二个问题,南方黑瓷对北方黑瓷的影响方面,本文对比南北方黑瓷在其分别的创烧期墓葬、窑址出土黑瓷的器类、烧造方法,利用陶瓷科技手段对比南北方黑瓷的胎釉特征,认为北方黑釉瓷为独立生产、创烧,受南方黑瓷的影响较少。
陈灿平[10](2017)在《“黑石号”沉船出水铜镜初探》文中指出1998年,印尼苏门答腊岛东南方勿里洞岛(Belitung Island)西岸Batu Hitam(印尼语:黑岩石)附近海底发现了一艘古代沉船,被命名为黑石号(Batu Hitam)。据研究,这是一艘从唐代中国返航的阿拉伯商船②,回航途中不幸在此海域沉没。依据对出水器物的年代学研究,其沉没的年代为9世纪上半叶(不早于826年)③。"黑石号"沉船
二、河南新郑清理一座唐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南新郑清理一座唐墓(论文提纲范文)
(1)唐长安城太平坊出土白瓷产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白瓷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两京地区白瓷出土情况 |
2.1 从时空角度分析两京地区出土白瓷 |
2.2 从器型角度分析两京地区出土白瓷 |
2.3 从使用等级分析两京地区出土白瓷 |
2.4 小结 |
第三章 唐长安城太平坊遗址出土白瓷成分与工艺特征 |
3.1 样品情况 |
3.2 实验方法及测试条件 |
3.2.1 显微实验 |
3.2.2 成分实验 |
3.2.3 色度实验 |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3.1 显微分析 |
3.3.2 成分分析 |
3.3.3 色度分析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太平坊遗址出土白瓷及其消费端问题研究 |
4.1 唐长安城太平坊及太平坊遗址前五次出土白瓷 |
4.2 从消费端分析太平坊白瓷 |
4.3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2)郑州地区汉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三节 郑州地区汉墓考古发现与研究现状 |
一 郑州地区汉代墓葬的考古发现 |
二 郑州地区汉代墓葬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郑州地区汉墓的类型学研究与分期研究 |
第一节 墓葬形制的类型学分析 |
第二节 随葬器物的类型学分析 |
一 鼎 |
二 盒 |
三 陶壶 |
四 罐 |
五 瓮 |
六 仓 |
八 井 |
九 樽 |
十 圈厕 |
十一 奁 |
第三节 郑州汉墓与随葬器物的分期及演变特点 |
一 郑州地区汉墓与随葬器物分期研究 |
二 郑州地区汉墓与随葬器物特征 |
第三章 郑州地区汉墓文化因素分析 |
第一节 郑州汉墓文化因素分析 |
一 汉之前各国遗留文化因素 |
二 汉建立后主体文化因素 |
第二节 文化因素历时性变化观察 |
第四章 郑州地区汉代墓葬等级讨论 |
第一节 西汉墓葬等级与墓主人身份 |
第二节 东汉(新莽)墓葬等级与墓主人身份 |
第五章 郑州地区汉墓墓内祭祀探讨 |
第一节 墓内祭祀位置 |
第二节 墓内祭祀设施的等级性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图 |
附表 |
个人简历 |
致谢 |
(3)早期白瓷装饰工艺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早期白瓷出土情况 |
二、早期白瓷装饰工艺 |
(一)胎釉装饰—划花、印花、贴花、化妆土、镂空 |
1.划花 |
2. 印花 |
3. 贴花 |
4. 化妆土 |
5. 镂空 |
(二)彩装饰—白釉黑彩、白釉绿彩、白釉蓝彩与唐青花 |
1. 白釉黑彩 |
2. 白釉绿彩 |
3. 白釉蓝彩、唐青花 |
(三)仿金银、仿皮革装饰 |
1. 仿金银装饰 |
2. 扣金银 |
3. 仿皮革装饰 |
(4)北方唐墓出土瓷器的考古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时空与对象 |
(一)时间范围 |
(二)空间范围 |
(三)研究对象 |
第二节 发现与研究综述 |
(一)第一阶段:20 世纪初至20 世纪40 年代的肇端 |
(二)第二阶段:20 世纪50至70 年代的发展 |
(三)第三阶段:20 世纪80 年代至今的深化 |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思路 |
第二章 北方唐墓出土瓷器的类型与编年 |
第一节 壶 |
(一)注壶 |
(二)唾壶 |
(三)双龙柄壶 |
(四)皮囊式壶 |
(五)盘口壶 |
(六)鸡首壶 |
(七)穿带壶 |
(八)扁壶 |
第二节 罐 |
(一)无系罐 |
(二)带系罐 |
(三)塔式罐 |
(四)重唇罐 |
第三节 瓶 |
(一)长颈瓶 |
(二)蒜头瓶 |
(三)盘口瓶 |
(四)梅瓶 |
(五)净瓶 |
(六)葫芦瓶 |
(七)胡瓶 |
(八)贯耳瓶 |
(九)带系瓶 |
第四节 钵 |
第五节 水盂 |
第六节 多足砚 |
第七节 碗 |
第八节 盘 |
第九节 杯 |
第十节 盏托 |
第十一节 盒 |
第十二节 灯 |
(一)烛台 |
(二)灯盏 |
第十三节 铛 |
第十四节 鐎斗 |
第十五节 碾 |
第十六节 樽 |
第十七节 炉 |
(一)笼形香炉 |
(二)行炉 |
(三)盆式炉 |
(四)三足炉 |
第十八节 枕 |
第十九节 小结 |
第三章 北方唐墓出土瓷器的分期 |
第一节 各期特点 |
(一)第一期 |
(二)第二期 |
(三)第三期 |
(四)第四期 |
(五)小结 |
第二节 各期变化所反映的历史问题 |
(一)第一期 |
(二)第二期 |
(三)第三期 |
(四)第四期 |
第四章 北方唐墓出土瓷器的区域性与窑口 |
第一节 A区河南地区 |
(一)Aa区河南中西部地区 |
(二)Ab区河南北部地区 |
第二节 B区晋冀辽地区 |
(一)Ba区河北地区 |
(二)Bb区朝阳地区 |
(三)Bc区山西地区 |
第三节 C区陕甘宁地区 |
(一)Ca区西安地区 |
(二)Cb区固原地区 |
(三)Cc区吴忠地区 |
第四节 D区山东地区 |
第五节 E区蒙西地区 |
第六节 小结 |
第五章 北方唐墓出土的南方窑口瓷器 |
第一节 越窑 |
第二节 长沙窑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表1 北方唐墓出土瓷器统计表 |
附表1.1 Aa区纪年墓统计表 |
附表1.2 Aa区非纪年墓统计表 |
附表1.3 Aa区遗址统计表 |
附表1.4 Ab区纪年墓统计表 |
附表1.5 Ab区非纪年墓统计表 |
附表1.6 Ba区纪年墓统计表 |
附表1.7 Ba区非纪年墓统计表 |
附表1.8 Ba区遗址统计表 |
附表1.9 Bb区纪年墓统计表 |
附表1.10 Bb区非纪年墓统计表 |
附表1.11 Bb区遗址统计表 |
附表1.12 Bc区纪年墓统计表 |
附表1.13 Bc区非纪年墓统计表 |
附表1.14 Bc区遗址统计表 |
附表1.15 Ca区纪年墓统计表 |
附表1.16 Ca区非纪年墓统计表 |
附表1.17 Ca区遗址统计表 |
附表1.18 Cb区纪年墓统计表 |
附表1.19 Cb区非纪年墓统计表 |
附表1.20 Cb区遗址统计表 |
附表1.21 Cc区非纪年墓统计表 |
附表1.22 D区纪年墓统计表 |
附表1.23 D区非纪年墓统计表 |
附表1.24 D区遗址统计表 |
附表1.25 E区墓葬统计表 |
附表2 洛阳城出土瓷器统计表 |
附表3 晋阳古城一号建筑址出土瓷器统计表 |
附表4 长安城出土瓷器统计表 |
读博期间完成成果 |
(5)隋唐两京地区动物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概念界定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范围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意义 |
1.4.1 科学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2 隋唐两京地区动物俑的发现概况 |
2.1 长安地区隋唐墓动物俑发现概况 |
2.1.1 长安地区纪年隋唐墓出土动物俑概况 |
2.1.2 长安地区无纪年隋唐墓出土动物俑概况 |
2.2 洛阳地区隋唐墓动物俑发现概况 |
2.2.1 洛阳地区纪年隋唐墓出土动物俑概况 |
2.2.2 洛阳地区无纪年隋唐墓出土动物俑概况 |
2.3 小结 |
3 隋唐两京地区动物俑类型学分析 |
3.1 长安地区 |
3.1.1 型式 |
3.1.2 分期 |
3.2 洛阳地区 |
3.2.1 型式 |
3.2.2 分期 |
3.3 小结 |
4 隋唐两京地区动物俑的异同及其原因 |
4.1 隋唐两京地区动物俑的异同 |
4.1.1 隋唐两京地区动物俑的共性因素 |
4.1.2 隋唐两京地区动物俑的差异因素 |
4.2 隋唐两京地区动物俑异同的原因 |
4.2.1 陶俑工艺风格及唐三彩工艺特点的客观差异 |
4.2.2 动物俑和雕塑艺术、绘画艺术的联系及影响 |
4.2.3 长安和洛阳各自的政治因素和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 |
4.3 小结 |
5 两京地区隋唐墓动物俑反映的隋唐社会生活 |
5.1 隋唐时期牲畜鸟禽的饲养及用途 |
5.2 隋唐时期牲畜鸟禽的品种及来源 |
5.3 隋唐社会的动物神灵观和象征文化 |
5.4 与动物俑相关的隋唐明器制度 |
5.5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6)唐代墓葬出土钱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二节 唐代钱币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
第二章 唐代经济发展状况及钱币铸造背景 |
第一节 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 |
第二节 文献中所载唐代钱币的铸造背景 |
一、开元通宝 |
二、乾封泉宝 |
三、乾元重宝与重轮乾元重宝 |
四、得壹元宝和顺天元宝 |
五、大历元宝、建中通宝和白铜开元 |
六、会昌开元 |
第三章 考古发现唐代墓葬出土钱币概况 |
第一节 唐代墓葬的分布与发现状况 |
第二节 唐代纪年墓葬及出土钱币概况 |
第三节 唐代非纪年墓葬及出土钱币概况 |
第四章 唐代墓葬出土钱币的类型分析 |
第一节 唐代早期墓葬出土钱币的类型分析 |
一、初唐墓葬出土开元通宝 |
二、盛唐墓葬出土开元通宝 |
三、银质开元 |
四、鎏金开元 |
五、乾封泉宝 |
第二节 唐代中期墓葬出土钱币的类型分析 |
一、唐代中期墓葬出土开元通宝 |
二、乾元重宝 |
三、得壹元宝和顺天元宝 |
第三节 唐代晚期墓葬出土钱币的类型分析 |
一、唐代晚期墓葬出土开元通宝 |
第四节 唐代墓葬出土的其他钱币 |
一、五铢钱 |
二、大泉五十与小泉直一 |
三、綖环五铢 |
四、常平五铢 |
五、隋五铢 |
第五节 唐代墓葬出土钱币的特点 |
第五章 相关问题研究 |
第一节 唐代随葬钱币墓葬与墓主身份的关系 |
一、大型墓葬墓主身份与出土钱币 |
二、中型墓葬墓主身份与出土钱币 |
三、小型墓葬墓主身份与出土钱币 |
第二节 唐开元通宝版式与铸地的探讨 |
一、并州出土开元通宝的主要特征 |
二、洛阳及西安地区出土开元通宝的主要特征 |
三、幽州出土开元通宝的主要特征 |
四、西川(益)出土开元通宝的主要特征 |
第三节 唐代“钱荒”相关问题研究 |
第四节 唐代窖藏出土钱币与墓葬出土钱币的比较 |
一、唐代窖藏出土钱币概况 |
二、唐代窖藏出土钱币的种类 |
三、唐代窖藏出土钱币与墓葬出土钱币的比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表1 唐代非纪年墓出土钱币情况统计表 |
附表2 大型墓葬出土钱币数量统计表 |
附表3 中型墓葬出土钱币数量统计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中原地区与河套地区唐代墓葬形制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
(二)发现与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 |
二、中原地区唐代墓葬形制 |
(一)中原地区唐代墓葬形制的类型 |
1、土洞墓 |
2、砖室墓 |
3、土坑砖室墓 |
4、土坑墓 |
5、石质墓 |
(二)中原地区唐代墓葬形制的分期 |
(三)中原地区唐代墓葬形制的分区 |
1、洛阳中心区 |
2、豫北冀南区 |
3、晋东南区 |
三、河套地区唐代墓葬形制 |
(一)河套地区唐代墓葬形制的类型 |
1、土洞墓 |
2、砖室墓 |
(二)河套地区唐代墓葬形制的分期 |
四、中原地区与河套地区唐代墓葬形制的对比 |
五、中原地区和河套地区唐代墓葬形制的源流 |
(一)中原地区与河套地区唐墓来源分析 |
1、中原地区唐代墓葬的来源 |
2、河套地区唐代墓葬的来源 |
(二)中原地区与河套地区唐墓流向分析 |
1、中原地区唐代墓葬的流向 |
2、河套地区唐代墓葬的流向 |
六、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8)北方地区唐代瓷器装饰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1章 考古发现与研究回顾 |
1.1 考古发现概况 |
1.1.1 墓葬、城址 |
1.1.2 窑址 |
1.2 研究回顾与述评 |
第2章 装饰技法 |
2.1 胎装饰 |
2.2 彩装饰 |
2.2.1 绿彩装饰 |
2.2.2 褐彩装饰 |
2.2.3 黄彩装饰 |
2.2.4 白彩装饰 |
2.2.5 黑彩装饰 |
2.2.6 青花 |
2.3 其它装饰 |
2.3.1 花釉 |
2.3.2 刻填花(黑釉刻花填白彩)装饰 |
2.3.3 珍珠地划花装饰 |
2.3.4 素胎黑彩装饰 |
2.3.5 剪纸漏花装饰 |
第3章 装饰题材 |
3.1 几何纹饰 |
3.2 动物纹饰 |
3.3 植物纹饰 |
3.4 人物纹饰 |
第4章 瓷器装饰的阶段特征 |
4.1 初唐时期 |
4.2 盛唐时期 |
4.3 中唐时期 |
4.4 晚唐时期 |
第5章 相关问题研究 |
5.1 北方地区唐代瓷器装饰与其它工艺品的关系 |
5.1.1 黑釉刻花填白彩与平脱工艺的关系 |
5.1.2 珍珠地纹与金银细工的关系 |
5.1.3 贴花装饰与鎏金工艺的关系 |
5.2 北方地区唐代瓷器装饰与南方地区瓷器装饰的关系 |
5.2.1 剪纸漏(贴)花装饰 |
5.2.2 彩绘装饰 |
5.2.3 划花装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中国北方地区北朝至唐代黑釉瓷器的考古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 |
1.2 研究对象 |
1.3 概念厘清 |
1.4 考古发现与研究 |
第二章 北朝至唐北方地区窑址出土黑釉瓷器:类型与分期 |
2.1 巩义窑 |
2.2 邢窑 |
2.3 黄堡窑 |
2.4 临水窑 |
2.5 禹州下白峪窑 |
2.6 浑源界庄窑 |
2.7 其他窑址 |
2.8 小结:北朝至唐北方黑瓷窑址的分期 |
第三章 北方北朝至唐黑瓷的流通与消费 |
3.1 北朝至隋 |
3.2 初唐 |
3.3 盛唐 |
3.4 中唐 |
3.5 晚唐 |
3.6 小结:北朝至唐北方黑瓷的流通与消费 |
第四章 相关问题研究 |
4.1 北朝至唐北方黑瓷的装饰 |
4.2 南方黑瓷对北方黑瓷兴起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河南新郑清理一座唐墓(论文参考文献)
- [1]唐长安城太平坊出土白瓷产地研究[D]. 齐菲. 西北大学, 2021(12)
- [2]郑州地区汉墓研究[D]. 王婉婉. 郑州大学, 2020(02)
- [3]早期白瓷装饰工艺初探[J]. 王睿. 东方博物, 2019(04)
- [4]北方唐墓出土瓷器的考古学研究[D]. 高义夫. 吉林大学, 2019(10)
- [5]隋唐两京地区动物俑研究[D]. 刘霄霞.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3)
- [6]唐代墓葬出土钱币研究[D]. 刘园园. 安徽大学, 2019(07)
- [7]中原地区与河套地区唐代墓葬形制对比研究[D]. 张义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8(01)
- [8]北方地区唐代瓷器装饰初步研究[D]. 刘畅. 吉林大学, 2018(01)
- [9]中国北方地区北朝至唐代黑釉瓷器的考古学研究[D]. 聂璐铭. 吉林大学, 2018(01)
- [10]“黑石号”沉船出水铜镜初探[A]. 陈灿平. 芳林新叶——历史考古青年论集(第二辑),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