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的导管系统便于医生通过血管高速路施行手术(论文文献综述)
杨龙[1](2020)在《HIF-1调控线粒体自噬恢复七氟醚后处理减轻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全球突出性的社会医疗问题,患病率持续上升,已成为全球范围内造成死亡的最主要原因。糖尿病作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合并有糖尿病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诱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几率是非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23倍。七氟醚后处理(Sevoflurane Postconditionning,SPostC)能有效减轻健康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但糖尿病状态下,SpostC的心肌保护作用弱化。前期研究证实糖尿病状态下七氟醚后处理保护作用弱化的原因可能在于受损的HIF-1信号通路,应用去铁胺(DFO)能够激活糖尿病状态下受损的HIF-1α重现七氟醚后处理保护作用,但具体机制不清。新近研究发现线粒体自噬在七氟醚后处理心肌保护作用中起关键作用,但在糖尿病状态下,线粒体自噬被抑制。如何重现糖尿病状态下SpostC心肌保护作用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重要临床问题,而阐明HIF-1α/BNIP3介导的线粒体自噬是否参与恢复糖尿病状态下七氟醚后处理保护作用尤为重要。本研究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探讨HIF-1调控的线粒体自噬在SpostC对抗缺血性心肌损伤中的作用,期望通过调控HIF-1介导的线粒体自噬恢复糖尿病状态下七氟醚后处理保护作用。方法:在离体层面,建立H9C2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模型,在复氧初接受2.4%七氟醚后处理。通过测定细胞活力、LDH活性及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反映细胞损伤情况;透射电镜观察自噬小体反映自噬情况;western blot检测HIF-1α、BNIP3、Beclin-1蛋白表达;利用干扰RNA技术沉默BNIP3观察其在促进自噬方面作用。在体水平,通过结扎大鼠冠脉前降支40分钟后复灌120分钟建立I/R模型。在缺血前24h腹腔内注射DFO(200mg/kg),复灌初15分钟给与1MAC七氟醚后处理。复灌2h后测定心肌梗死面积、线粒体超微结构、自噬小体、ATP含量、膜电位、ROS产生率以及HIF-1α、BNIP3、LC3-II、Beclin-1、P62、LAMP2蛋白表达和心脏功能。结果:细胞实验缺氧复氧损伤后,与H/R组相比,SpostC能够上调HIF-1α、BNIP3蛋白表达(P<0.05,SPostC组vs H/R组),促进自噬小体清除,细胞活力明显增加,LDH降低,但是这种保护作用在给与2ME2或沉默BNIP3后完全消除。糖尿病状态下,与I/R组相比,SpostC组保护作用弱化,给与DFO处理后,SPostC能够上调HIF-1α及其下游靶基因BNIP3蛋白表达(P<0.05),同时降低自噬关键蛋白LC3-II、Beclin-1、P62的表达,增加LAMP2蛋白表达;自噬小体堆积明显减少,ROS产生率下降,ATP含量明显增加,膜电位提高,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减小,心功能改善明显(P<0.05,SPostC组vs DFO+SpostC组)。结论:SPostC通过调控HIF-1α/BNIP3信号通路促进线粒体自噬减轻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主要机制在于SPostC能够上调HIF-1α的表达,进一步激化下游靶基因BNIP3,促进了BNIP3介导的线粒体自噬,通过清除自噬小体并增加细胞活力,降低LDH水平,抑制细胞凋亡,最终对抗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糖尿病状态下,通过DFO预处理联合SPostC能够激活受损的HIF-1α并上调HIF-1α的蛋白表达,进一步促进HIF-1α/BNIP3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及时清除受损的线粒体,避免了线粒体来源的ROS对线粒体膜电位的攻击,使得线粒体功能得到稳定,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减少,改善了心功能。
蒋志新[2](2018)在《肾去交感神经术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心源性猝死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因,大约一半的心源性猝死由VT(Ventricular Tachycardia,室性心动过速)或者VF(Ventricular Fibrillation,心室纤维颤动)引起。目前大多数结构性心脏病VT/VF尚缺乏有效的根治手段,ICD(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植入性心律转复除颤器)加药物治疗对所有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结构性心脏病VT/VF都是治疗首选,而心脏RFCA(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射频导管消融)则可以减少发作和改善症状。即便如此,结构型心脏病VT/VF仍然是临床上难以控制的急症,积极探索更多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交感神经系统在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维持以及终止上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任何微小改变都可能加重或减轻室性心律失常。RDN(Renal Denervation,肾去交感神经术)通过调节交感神经治疗相关疾病的研究已经历数载,如高血压、心衰以及房颤。RDN的原理主要通过RFCA的方法破坏肾动脉外膜周围的传入与传出神经,从而降低自主神经张力(特别是交感神经的张力)。本研究拟探讨RDN能否有效抑制国内ICD患者VT/VF的发生。方法:从2012年4月至2015年2月连续性选取结构性心脏病接受ICD治疗的患者。入选年龄在18岁至75岁之间、ICD记录到VT/VF事件(包括电风暴)的患者,排除造影剂过敏、活动性感染、脑血管意外或消化道出血、收缩压≤80mmHg或使用血管升压药(如多巴胺)、既往曾有明确的肾动脉狭窄病史和/或肾动脉支架植入史者、肾动脉CTA检查有不适合消融的情况以及不能配合随访者。所有患者均接受RDN,随访时间不小于6个月。通过ICD程控获取RDN术前后的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或中位数表示,计数资料以比或率表示。RDN手术前后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肌酐、心率、血压、VT/VF事件、ICD电休克以及ATP(Antitachycardia Pacing,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的比较采用威尔科克森符号秩检验(wilcoxon signed rank test),统计均采用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8例结构性心脏病患者植入ICD后再发VT/VF入选本研究,平均年龄51.4±14.3岁,平均左室射血分数48.3±17.1%。8例患者中,有7例为男性(87.5%),有1例为缺血性心肌病,7例为非缺血性心肌病(包括肥厚型心肌病1例,扩张性心肌病5例,特发性心肌病伴室壁瘤形成1例)。5例患者发生过电风暴,2例曾行心脏RFCA治疗失败。所有患者均成功施行双侧RDN手术,且无一例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前与术后的中位数随访时间分别为16个月(3-44)和15个月(6-30)。中位数VT/VF事件由术前的3.17次/月(0.33-15.33)显着降低至术后的0.11次/月(0-15.33)(P<0.05);中位数ATP与电休克事件分别从术前的4次/月(0-17.33)和1.17次/月(0-11.67)减少至术后的0.12次/分(0-10.5)和0.04次/分(0-3.33)(P<0.05)。RDN术后6个月,肌酐、心率、血压与术前没有显着变化,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水平则显着降低,从术前的661.37 ng/L降至术后的461.86 ng/L(P=0.012)。结论:RDN能够有效抑制ICD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可以作为心脏RFCA治疗的一种有效补充手段。RDN尤其适合于心衰合并难治性室性心律失常,不能耐受大剂量β受体阻滞剂且无法进行心脏RFCA的患者。
田宇[3](2018)在《开颅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疗效的比较与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分析开颅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的疗效,比较两种术式的优缺点,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9月至2017年12月期间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住院,并仅行开颅夹闭或介入栓塞治疗且所需临床资料齐全的73例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将所有入组患者依据手术方式分为开颅夹闭组(31例)和介入栓塞组(42例);依据入院距手术时间分为早期手术(≤3天)和晚期手术(>3天)。详细记录他们的姓名、性别、年龄、病历号、影像学确诊方式、术前Hunt-Hess分级、手术日期、术后相关并发症、住院治疗时间、住院治疗费用、出院时GOS评分以及出院后随访3个月的MRS评分等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介入栓塞组总计42例患者,出院时恢复良好(GOS 4-5分)37人,恢复不良(GOS 1-3分)5人;开颅夹闭组总计31例患者,出院时恢复良好(GOS 4-5分)24人,恢复不良(GOS 1-3分)7人,经分析两组患者在出院时的恢复程度上无统计学差异(X2检验,P>0.05)。2.开颅夹闭组与介入栓塞组在住院治疗时间及住院治疗费用上存在统计学差异(t检验,P<0.05)。3.两组患者在手术相关并发症上无统计学差异(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4.两组患者在出院随访3个月的预后程度上无统计学差异(X2检验,P>0.05)。5.开颅夹闭组早期手术和晚期手术患者在出院时的恢复程度上无统计学差异(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但在出院随访3个月的预后程度上有统计学差异(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介入栓塞组早期手术和晚期手术患者在出院时的恢复程度(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及出院随访3个月的预后程度(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上均无统计学差异。6.两组早期手术患者在出院时的恢复程度(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及随访3个月的预后程度(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上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晚期手术患者在出院时的恢复程度(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及随访3个月的预后程度(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上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无论是开颅夹闭还是介入栓塞都是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治疗的有效方式并且效果显着。2.开颅夹闭组早期手术患者随访3个月的预后程度好于晚期手术患者,而介入栓塞组无此差别。3.介入栓塞治疗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却有着较高的住院治疗费用;开颅夹闭治疗住院时间长,术后恢复慢,但所需的住院治疗费用低。4.两种手术方式治疗破裂前交通动脉瘤在手术相关并发症、出院时的恢复程度及随访3个月的预后程度等方面无明显差异。5.两治疗组早期手术患者在出院时的恢复程度和随访3个月的预后程度上无差别,晚期手术患者亦无差别。
葛威[4](2017)在《电视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手术治疗重症肌无力伴胸腺瘤的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由于乙酰胆碱受体致敏而引起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功能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部分或全身的骨骼肌无力为临床表现。据报道,约有30%的胸腺瘤患者伴有重症肌无力,而通过切除胸腺及清扫前纵膈脂肪等手段可以使得70%90%的重症肌无力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因此重症肌无力伴胸腺瘤的首选治疗方法是扩大胸腺切除术。电视胸腔镜手术作为近年来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的一种辅助性的手术手段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其在重症肌无力伴随胸腺瘤的治疗中还存在一些争议。本文通过回顾性研究,探讨通过电视胸腔镜手术行胸腺扩大切除术治疗重症肌无力伴胸腺瘤的治疗效果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0月至2016年6月我院胸外科收治的95例重症肌无力伴胸腺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胸腔镜组40例行电视胸腔镜下胸腺扩大切除术,开放手术组55例行经胸骨胸腺扩大切除术,两组患者均切除胸腺和清扫前纵膈脂肪组织。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胸腔引流时间、重症监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采用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的生活质量问卷(EORTC-QLQ)评估患者生活质量(躯体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总生活质量)。结果腔镜手术组较开放手术中出血量较少,手术切口长度、术后胸腔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重症监护时间均较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开放手术组患者围手术期出现5例肌无力危象,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9.09%(5/55),但腔镜组患者围手术期均未出现肌无力危象,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0%(0/40)。腔镜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开放组与对开放术前1d及术后1年患者EORTC-QLQ质量评分中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总生活质量的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患者术后1年EORTC-QLQ质量评分中各项评分均高于术前1d(P<0.05)。结论综上所述,与经胸骨胸腺扩大切除术比较,电视胸腔镜下胸腺扩大切除术具有创口小、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及改善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等优点,可应用于重症肌无力伴胸腺瘤的治疗。
赵倩[5](2017)在《走向可持续的城市空间组织与量化方法研究 ——从起源到嬗变》文中认为十九世纪前后工业革命伴随着加速的城市化进程带来一系列社会剧变,进而引发城市空间危机。乔治-欧仁·奥斯曼男爵和拿破仑三世的巴黎改造标志着现代城市的开端,此后埃比尼泽·霍华德、勒·柯布西耶、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各自提出代表折中、集中和分散的城市形态新构想,塑造了自现代以来的城市社会景观。今天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空间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流动性。大规模人口迁移,经济生产、消费与再生产循环。同时,激进的空间实践正在改写城市历史。四散蔓延的都市区与相继出现的大型城市群,消解的传统城市形态,这些都对社会生活、环境状况以及能源使用产生了深远影响。移民与身份认同、社会分层与排斥、环境资源耗竭……削弱了社会整体凝聚力。面对城市空间新条件,曾经"集中-分散"的形态范式已经失效。是否存在一种可持续的城市空间方案可以超越城市形态分歧并有效解决社会、经济与环境问题?这里实际提出一种假设,基于社会与物理空间连接性,比如人的移动。人的社会(城市)与物理城市(空间)代表主、客体不同视角。社会物理学认为城市从累积的人类行为中出现,而现象学讨论物理城市如何体现在人类经验与行为中,从不同方向架起社会与物理城市之间的桥梁。另外,统一主客体的互动结构从空间角度分析社会行为。凯文·林奇的"认知地图"联系人的认知与其在空间中的行为;弗德里克·詹姆逊"空间组构"探究个人在世界中的位置,后者包括全球与区域及其相互联系;比尔·希利尔的"空间句法"在林奇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空间的社会逻辑;社会物理学的新进展是迈克尔·巴迪的"城市空间网络"。城市空间网络模型提出了一种理解复杂系统自组织行为的新框架。米歇尔·福柯将人的城市定义为一种网络关系,暗示这种关系是由空间而非时间生成。他同时强调场所空间的重要性,以及空间的"历时性"与"共时性"。亨利·列斐伏尔指出空间不再只是一种中性背景,而是社会存在形式。自此,"空间转向"影响了几乎所有城市研究领域。空间不再是平坦、均质、静止和抽象的几何地形,而是等级化、差异化、多样性和动态变化的时空坐标中的网络现象,后者既是一种符号也是空间自身的语言。空间视角下的时间不是线性的,而是镶嵌在场所地点中。随周期性改变的城市空间,每一个周期阶段中包含一段时间线。托斯坦·哈格斯特朗尝试建立统一时空理论。在他的"时间地理学"中,人的活动是时空坐标轴上一系列点的集合。时空中的行动网络由节点与链接组成被视为一种人类行为的形式化。论文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空间。首先空间概念包含四个象限,第一象限"绝对空间"是虚空间;第二象限"相对空间"是物质空间"环境",即"第一自然";第三象限"空间社会"通过"空间的再现"介入城市生活,空间反身社会,代表城市社会的空间性;第四象限"社会空间"是政治制度与权力意志下"再现的空间"。相对空间、空间社会与社会空间划定了城市空间的领域。其次,关于城市空间形成的动力因素,按照主客体空间认识论的两条并行轨迹展开。城市空间组织包含生态系统的组织、机械主义的空间组织和空间权力组织,分别对应相对空间、空间社会与社会空间。因此,关键是认识社会与空间这组关系。城市空间概念包含双重内涵,既是人们对空间的认知也通过空间表达社会意图,是制度组成也是空间化的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由人的活动建立起来的,空间则是进入社会现象的一种途径。整合的城市空间理论是空间、历史与社会的三方辩证,采用量化分析、历史谱系学和经验主义的研究方法。空间量化不是经验研究以外的另一种选项,而是一种理解空间结构的分析性框架。它强调空间结构及其原型,旨在发现城市空间的无数形态变体与看似随机的现象背后隐藏的空间法则及形成原因。具体测量方法比如拓扑几何涉及空间特征研究连接性与节点中心性,分形几何旨在认识"空间的复杂性",描述空间参与者及其分配。另外,二者都可以跨越尺度边界同时遵循形态无关原则。上述性质允许我们对城市规则与不规则形态进行比较,揭示其相同的内部秩序。针对城市问题建立的空间基本模型与指标体系被置于数理逻辑的检视之下,并通过经验实例分析验证。发现长时段中城市形态变化所包含的普遍性规律,并对城市空间的结构性分裂加以诊断。空间转向的结果是历史谱系学代替进步历史观,前者提供了一种不连续的时间叙事,关注问题起源和社会状况,以及被视为一种回应的转折性思想之间的脉络关系。城市空间研究从认识论角度分为三个部分。绪论提出一种整合的城市空间理论。第一部分动力学第二章依据城市空间演化规律研究城市形成机制包括城市如何形成、组织和演化,以及城市空间组织的三个维度:权力制度、机器理论、生态理论的谱系学研究。第三章关于城市空间累聚过程中的人口与空间问题,通过建立城市空间基本模型分析城市化的空间型,以及城市化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平等后果、相关规律与趋势。第二部分地形学介绍两种互补性的空间测量工具。第四章分形方法测量城市空间结构的垂直分层,包括空间的深度和空间中等级化要素的分配。第五章城市空间水平连接通过空间网络拓扑性质得到反映。第三部分形态学从第六章微观城市空间肌理到第七章关于宏观城市空间形态模式的研究。第八章可持续性城市空间形态既是针对现有城市空间问题的回应也是一种解决方案。结论部分总结研究存在的问题、工作创新点与研究发展方向。
韩锋[6](2015)在《经皮肾镜取石术与输尿管软镜取石术治疗鹿角状肾结石的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比较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与输尿管软镜取石术在治疗鹿角状肾结石中的临床疗效。研究对象和方法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期间收治的89例鹿角状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52例施行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37例施行了输尿管软镜取石术。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尿路平片、静脉尿路造影、泌尿系彩超及CTU等影像学检查,且影像学确诊为鹿角状肾结石,满足入组及排除标准。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结石在肾脏的位置、结石大小、术前肾功能情况、尿常规白细胞阳性率、尿细菌阳性培养率等方面均无显着的统计学差异。统计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血红蛋白的损失量、手术成功率、结石取净率、术后感染率、并发症发生率等资料,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皮肾镜(PCNL)组:手术时间3187min,平均47min;手术前后血红蛋白损失量为535g/L,平均15g/L;术后有18例出现轻度贫血,营养支持治疗后改善;4例出现中度贫血进行输血治疗后改善;2例因出血量大行介入栓塞术;术后5例出现发热对症处理后好转;并发症发生率为55.7%(29/52);手术成功率93.2%(49/52);结石取净率为92.8%(45/49)。输尿管软镜(URL)组:手术时间36170min,平均55min;术后血红蛋白损失量为08g/L,平均3g/L;术后3例出现轻度贫血,营养支持治疗后改善;无严重出血病例;5例出现发热对症处理后好转,并发症发生率为21.6%(8/37);手术成功率94.6%(35/37);结石取净率为85.7%(30/35)。结论对于需行外科治疗的鹿角状肾结石,施行经皮肾镜碎石取石(PCNL)术具有损伤较小、并发症相对少、疗效明确等优势,但经皮肾镜碎石取石(PCNL)术,由于需经肾实质穿刺建立通道,对于肾脏实质有一定程度的损伤,这种损伤甚至可能出现大出血,需行输血治疗,虽然随着超选择介入治疗的出现,关键时候可有效止血,但仍不除外切除肾脏的可能。而对于采用输尿管软镜(URL)术治疗鹿角形肾结石,则其损伤会降到最小、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尤其出现大出血的可能更小,并且其疗效确切,特别在治疗复杂性鹿角状肾结石合并马蹄肾、强直性脊柱炎等复杂性肾结石时具有特殊的优势,但行输尿管软镜(URL)术同时存在手术及麻醉时间长,结石取净率低,结石排出时间长等缺陷。
白玉良[7](2014)在《救护车手术平台纵向主动缓冲系统及其控制器的设计分析与开发》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来,随着全球地震、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和世界局部战争的频发,大量野外现场的伤病员需要紧急转移和治疗,这极大地推动了特种救护车的发展。手术救护车作为一种能在行驶过程中为病人提供手术环境的专业医疗设备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针对手术救护车在行驶过程中由于突然加减速造成的振动与冲击等影响手术的关键问题展开深入研究,设计了主动缓冲系统,对于提高急救运送能力,改善手术床上伤病员的舒适度和缓冲平台上医护人员的操作安全性有着重要作用。缓冲系统采用非线性主动控制的方法,能根据系统的状态和当前救护车的制动情况主动做出反应来控制系统的振动,与传统的被动隔振系统相比,主动缓冲系统的最大优点在于其有高度的自适应性。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研究内容:首先,在查阅大量关于特种救护车、手术台减振系统、空气弹簧缓冲特性和制动缓冲控制方法等研究文献的基础之上,系统地分析了国内外救护车主动缓冲装置的研究现状。同时,通过分析本课题中手术救护车的内部空间布置等因素,确定了缓冲系统的结构布置方案;并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Workbench对系统中的主要负载零部件进行了强度分析,验证了系统结构的可靠性。其次,在对典型制动过程和对缓冲系统各主要零部件特性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Matlab/Simulink建立了缓冲系统的仿真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并与空气弹簧被动减振仿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主动控制系统的可行性,缩短了主动缓冲系统设计的周期,降低了开发成本和风险。最后,对主动缓冲系统控制器的硬件进行设计,包括电源转换电路、传感器信号采集电路、电磁阀驱动电路、提示信号电路和复位电路等。综合考虑控制器外形、抗电磁干扰设计、控制器散热和各传感器接口安装位置,对控制器PCB板进行合理布置。
孙国林[8](2013)在《法洛四联症围术期磁共振波谱代谢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背景和目的我国有大量人口生活在高海拔缺氧地区,研究长期缺氧对机体的影响非常重要。法洛氏四联症由于心内异常的右向左分流,使得心肌和全身组织长期处于缺氧状态,引起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因而作为慢性缺氧模型得到了广泛研究。法洛氏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是最常见的紫绀性先天性心脏病。典型的TOF包括室间隔缺损,右心室肥厚,右室流出道梗阻和主动脉骑跨。自从Lillehei及其同事在1954年第一次为一10岁病人成功施行根治术以来,这一最常见的紫绀性心脏病一直受到广泛的研究,是否一期根治术或二期手术仍有争论。手术年龄目前趋于低龄化。影响法洛四联症根治术效果的因素很多,术后患者病情复杂多变,短期内即出现明显的代谢紊乱,导致细胞及器官的功能障碍,是一个多因素、多环节、多途径的复杂过程,其病理生理机制尚未能得到准确而系统的阐述。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后继发出血仍是心内直视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CPB术中使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A)可有效地减少术中和术后失血量,减少患者对血液制品的需求量,已得到众多学者的认同并在临床常规应用。TA的剂量和给药方式尚无统一定论。尽管TA不良反应少,也无研究表明不良反应随剂量增加而增加,但目前尚无该药的小儿药代动力学研究。代谢组学是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生命学科,它从代谢的角度研究生命的本质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主要利用NMR波谱技术和模式识别方法,对生物体液或组织进行系统测量和分析,定量研究机体对病理生理刺激或遗传变异引起的代谢应答,对影响机体整体状况的多因素的研究对机体某一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进行探究。选择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一期根治术的TOF病人,作为观察对象,应用模式识别与信号校正技术分析尿液一维1H-NMR谱,研究婴幼儿法洛四联症患者手术前与CPB期间的尿液代谢组学特征,以尝试将基于NMR的代谢组学新技术用于研究个体差异显着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探讨代谢组学方法在心脏围手术期的应用。并对小儿TA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二、内容和方法1.经房-肺动脉施行施行婴幼儿法洛氏四联症根治术的临床研究方法:总结我院经房-肺动脉施行施行婴幼儿法洛氏四联症根治术的早期结果。2.婴幼儿TOF根治术体外循环期间氨甲环酸血液及尿药浓度及排泄率。方法:10例先天性TOF患儿,年龄(11±6.3)月,体重(7.36±2.08)kg,在开胸前应用TA100mg/kg,单次静脉缓慢注射(>10分钟),CPB开始前再次注射100mg/kg。应用1H NMR方法,检测不同时间段TA的血液及尿液浓度,并计算TA排泄率。3.长期缺氧对婴幼儿TOF尿液代谢组的影响。方法:TOF患儿10例为缺氧组,健康10例为对照组。采集禁食后清晨尿液约3ml,分别进行1H NMR检测,采用模式识别分析方法处理数据。4.体外循环对婴幼儿TOF尿液液代谢组的影响。10例TOF手术患儿为实验组,术前为自身对照组。采集禁食后术晨尿液,以及10例TOF患儿CPB期间尿液约3ml,分别进行1H NMR检测,采用模式识别分析方法处理数据。5.长期缺氧对婴幼儿TOF心肌代谢组的影响。方法:TOF患儿5例为实验组。同年龄的室间隔缺损并右室流出道狭窄的患儿7例为对照组。在心脏停跳、切开右室疏通流出道时,切除肥厚的肌束作为实验样本,主动脉阻断4-8分钟内取出右室流出道标本,液氮快速冷冻,NMR分析前-80oC保存。三、结果1.经房-肺动脉入路组(A组)无死亡,经右心室入路组(B组)住院期间2例死亡。1例死于严重的低心排并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死于恶性心律失常包括室颤和室扑。CPB时间(95.02±23.8分:85.23±22.63分, p=0.032),主动脉阻断时间(69.4±10.36分:61.17±9.38分, p=0.035),正性肌力药物应用时间(1.63±0.97天:2.1±1.09天, p=0.02),机械通气时间(26.62±12.48小时,33.02±17.55小时, p=0.033), ICU滞留时间(2.25±1.28天;2.85±1.46天, p=0.026)和心律失常发生率(3例,5.7%;10例,18.9%,p=0.038),二组有显着性差异。RV/LV压力比值(0.45±0.13;0.41±0.1, p=0.091),住院时间(10.8±2.03天;10.6±2.37天, p=0.642),再次手术(3例,5.7%;0例, p=0.079),新诊断的肾功能不全(1例,1.9%;2例,3.8%, p=0.558),二组没有显着性差异。(表2-3)。A组中,2例婴儿因出血,一例因左肺动脉与跨瓣环补片处扭曲,再次开胸手术。2. CPB开始前(负荷剂量用药后约20min)、CPB开始后1h、手术结束时的血液TA浓度分别为(224.61±195.28)、(509.58±181.57)、(243.95±32.30)ug/ml。CPB开始前、CPB期间、关胸期间的尿液TA浓度(mg/ml,M±SD),分别为4.28±1.12;3.7±2.86;4.45±2.65mg/ml。CPB开始前、CPB期间、关胸期间尿液TA量(mg, M±SD),分别为199.7±142.1,341.6±302.3,400.1±357.0mg。至手术结束(用药后约3小时)TA总排泄量为57.48±19.66%。CPB开始前排泄率6.5±4.8mg/min,CPB期间排泄率4.5±4.9mg/min,关胸期间排泄率13.1±9.6mg/min,总排泄率6.2±3.4mg/min,各组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TA在0.03~6.0mg/ml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平均回收率为99.61%,RSD为0.45%(n=6)。3.核磁共振氢谱的PLS-DA结果显示,从得分图中可以看出TOF与健康儿童两组尿液代谢组呈聚类型分布(图3-1),TOF病人尿液与健康儿童尿液能区分。TOF与健康儿童代谢物积分与内标DSS相对指数比较见表3-1,TOF病人尿液胆汁酸(δ0.623)升高(p=0.03),二甲胺(δ2.76),三甲胺(δ2.82),马尿酸(δ7.82)均降低,(P分别为0.028,0.043,0.002),有显着性差异。4.法洛四联症CPB期间与术前尿液代谢组学比较核磁共振氢谱的PLS-DA结果显示,从得分图中可以看出两组尿样代谢组呈聚类型分布(图5-2)。统计分析亮氨酸(δ0.93),异亮氨酸(δ0.96,1.02),缬氨酸(δ0.99,1.06),异戊酸(δ1.13,1.35,1.60,2.03),谷氨酰胺(δ2.44),柠檬酸(δ2.53),琥珀酸(δ2.71),α-酮戊二酸(δ3.01),肌酐(δ3.04,4.04),3,4-去羟苯乙二醇(δ6.85),马尿酸(δ6.86,7.56,7.64,7.82),尼克酰胺(δ8.32),甲酸(δ8.44),CPB期间较术前下降,有显着性差异(P<0.05)。外源性甘露醇(δ3.67,3.77,3.80,3.88)CPB期间较术前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5. HR-MAS1H NMR的PLS-DA结果显示,从得分图中可以看出两组心肌代谢组呈聚类型分布(图6-1)。TOF心肌与对照心肌中都出现乳酸峰,但无显着性差异;TOF心肌中甘油三酯-(CH2)-基团(δ1.31)的谱峰信号升高明显,含量高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四、结论1.经房-肺动脉施行施行婴幼儿TOF根治术是可行的,对2岁以下的婴幼儿TOF效果满意。2.1HNMR能够检测出TA的血液及尿液浓度。该TA用法血药浓度高,大于抑制有高度出血风险可能需要的血液浓度125ug/ml,提示可降低剂量。有约一半剂量在手术结束后排出体外。3.长期慢性缺氧影响婴幼儿肠道菌群的结构和活性,影响马尿酸的合成和排泄,影响胆红素的肠肝循环。4.婴幼儿TOF在CPB期间,肌肉分解增强,肠道菌群代谢受到进一步影响,肝脏肾脏功能出现损害,但基本能满足能量代谢需求。5.长期缺氧影响心肌有氧代谢,无氧酵解增强,但仍能维持静息状态下的能量需求。TOF心肌中甘油三酯-(CH2)-基团(δ1.31)的谱峰信号升高明显,可能意味着长期缺氧可能影响了在心肌细胞线粒体中进行的脂肪酸-氧化代谢的关键酶。
金秀兰[9](2013)在《平衡针改善肩周炎功能活动度的数据分析及疗效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课题以国家973课题“平衡针疗法治疗颈肩腰腿痛的基础研究”为依托,为其子课题“平衡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基础研究”的一部分。本临床研究通过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的数据分析,基于数据对平衡针疗法与传统针疗法治疗肩周炎活动度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综合评价平衡针改善肩关节活动度临床意义,进一步提供平衡针疗法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数据来自于多中心,随机对照的大样本临床研究,对249例肩周炎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收集,将总体数据录入数据库(记录CRF表中的临床综合疗效和应用Melle评分的变化),以肩关节活动度为指标综合分析临床试验数据,通过以上指标数据评分及肩关节活动度的改善程度整理与挖掘,评价每个指标的数据,比较观察平衡针疗法与传统针疗法对肩周炎患者肩部活动度治疗方面。研究结果:1基线分析基本资料分析: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症状体征基线分析(各项指标治疗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平衡针组和传统针组在治疗前的一般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观察指标分析:通过临床观察,肩周炎总体疗效、起效时间、Melle评分各项指标的即时疗效、疗程效果、远期效果、有效率分析,指标资料均显示出平衡针与传统针刺治疗对肩周炎患者肩部活动度的治疗皆具有良性调整作用。2总体疗效分析①治疗期总体有效率比较,平衡针组和传统针组无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②随访期总体维持率比较,两组有显着地统计学差异(P<0.05)。3起效时间分析在肩外展、肩中立位外旋、手到颈项、手到脊柱、手到嘴五个方面起效时间的比较显示,平衡针组和传统针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各指标改善情况分析4.1即时疗效分析(治疗前与第一次治疗后比较)(1)平衡针组与传统针组即时疗效组间比较①肩外展、手到嘴即时疗效组间比较显示,平衡针组与传统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肩中立位外旋、手到颈项、手到脊椎即时疗效组间比较显示,平衡针组与传统针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平衡针组与传统针组即时疗效组内比较肩外展、肩中立位外旋、手到颈项、手到脊椎、手到嘴即时疗效组内比较显示,平衡针组与传统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2疗程效果分析(治疗前与最后一次治疗后比较)(1)平衡针组与传统针组疗程效果组间比较:肩外展、肩中立位外旋、手到颈项、手到脊椎、手到嘴疗程效果组间比较,经秩和检验,平衡针组与传统针组各个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平衡针组与传统针组疗效效果组内比较:肩外展、肩中立位外旋、手到颈项、手到脊椎、手到嘴疗程效果组内比较,经秩和检验,平衡针组与传统针组各个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3远期疗效分析(1)随访期肩外展改善情况:①两组随访期肩外展总体维持情况,经秩和检验,P>0.05,即两组比较无显着地统计学差异。②组内比较:经秩和检验,随访期平衡针组内比较,P<0.05,有显着统计学差异。传统针组最后治疗后与随访1、随访1与随访2、随访期总体,肩外展组内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③组间比较:经秩和检验,随访1两组肩外展组间比较,P>0.05,即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2、随访3两组肩外展组间比较,P<0.05,即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随访期肩中立位外旋改善情况:①肩中立位外旋随访期总体维持情况,经秩和检验,P>0.05,即两组比较无显着地统计学差异。②组内比较:经秩和检验,平衡针组随访期肩中立位外旋组内比较P>0.05,差异无统统计学意义。传统针组随访期肩中立位外旋组内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组间比较:经秩和检验,随访1、随访2、随访3两组肩中立位外旋组间比较P>0.05,即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随访期手到颈项改善情况:①两组随访期手到颈项总体维持情况,经秩和检验,P>0.05,即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组内比较:经秩和检验,平衡针组最后一次治疗与随访1、随访期总体,手到颈项组内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传统针组最后治疗与随访1、随访2与随访3、随访期总体,手到颈项组内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组间比较:经秩和检验,P>0.05,随访1、随访2、两组手到颈项组间比较,随访1、随访2两组手到颈项组间比较, P<0.05,即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随访期手到脊柱改善情况:①两组手到脊柱随访期总体维持情况,经秩和检验,P>0.05,即两组差异无显着地统计学意义。②组内比较:经秩和检验,平衡针组最后一次治疗与随访1、随访1与随访2、随访期总体,手到脊柱组内比较,P<0.05,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传统针组最后治疗与随访1、随访1与随访2、随访期总体,手到脊柱组内比较,P<0.05,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组间比较:经秩和检验,P>0.05,随访1、随访2、随访3两组手到脊柱组间比较,即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随访期手到嘴改善情况:①两组手到嘴随访期总体维持情况,经秩和检验,P>0.05,即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组内比较:经秩和检验,平衡针组随访期手到嘴组内比较,P>0.05,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传统针组随访期手到嘴组内比较,P>0.05,,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组间比较:经秩和检验,P>0.05,随访1、随访2、随访3两组手到嘴组间比较,即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4各指标有效率分析肩外展、肩中立位外旋、手到颈项、手到脊柱、手到嘴有效率比较,经秩和检验,平衡针组与传统针组各个指标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平衡针和传统针疗法对肩周炎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效果相当。平衡针组和传统针组患者各项指标(肩外展、肩中立外旋、手到颈项、手到脊椎、手到嘴)均有明显改善,且总体疗效(治疗期、随访期有效率)相当。2.平衡针与传统针疗法对肩关节功能活动度障碍的即时疗效和疗程效果皆相当显着,且二者效果相当。3.肩外展,手到颈项及手到脊椎随访期组内比较显示:平衡针组与传统针组皆有远期效果,且二者疗效相当。肩中立位外旋及手到嘴随访期组内比较显示:平衡针组与传统针组皆有一定的远期效果,且二者效果并不明显。4.以上结果显示,平衡针疗法与传统针疗法相比,对于肩周炎活动度的治疗效果并不十分显着。分析原因如下:(1)众所周知,针刺的疗效取决病情轻重及腧穴针刺手法和得气等诸多因素。本临床试验收纳病例均为慢性发病,年龄45-65岁,病程在一年半以内,大部分患者已有局部肩关节囊的粘连、肌肉痿缩等,患者的病情不同于部队训练伤所致的急性肩关节疼痛、功能活动障碍。另外,在各中心的临床针刺操作中,各人的针刺手法与针感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可能并未达到平衡针疗法的刺激和针感要求,从而部分的影响到平衡针的疗效。(2)根据对平衡针的疗效特点分析,平衡针具有快速镇痛的效果,而对于慢性的肩周炎粘连所致活动度障碍改善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吴兴宇[10](2013)在《不同后腹腔镜建腔方式在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三种建腔方式在泌尿外科常规后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目的:比较泌尿外科后腹腔镜建立后腹腔的三种方式的耗时、安全性、术中术后并发症以及对手术操作的影响。方法: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对施行后腹腔镜术的810例患者,按建腔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采用自制气囊法建立后腹腔;B组采用手指分离法建立后腹腔;C组采用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的IUPU法(stitute of Urology, Peking University的首字母缩写),建立后腹腔。分别记录建腔时间、统计术中术后并发症、评价对手术操作的影响及跟踪随访曲卡切口愈合情况等。结果:除A组因一例气囊破裂改为开放手术外,其余均可顺利建立后腹膜腔。建立起的后腹腔均足够大,对手术操作无明显影响。A、B、C三组建立后腹腔的时间分别为:A组7.3±3.2min,B组4.8±2.8min,C组3.7±1.8min,三组间比较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曲卡切口均愈合良好。但气囊组14例患者术后患侧腰肋部外凸,无明显不适。三组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结论:IUPU法最为简便、省时,切口也最小;气囊法最耗时,气囊有破裂的风险,且术后可能出现患侧腰肋部外凸;而手指法在上述优劣性上介于两者之间。在泌尿外科后腹膜腔建腔中,可采用简便省时的IUPU法,而传统的气囊法并无优势。第二部分:不同建腔方式在单孔单通道后腹腔镜肾囊肿手术中应用的前瞻性比较目的:初步报告建立后腹膜腔的两种方法在单孔单通道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术中的应用并对其进行前瞻性比较。方法:2010年4月-2013年1月,施行经后腹膜腔单孔单通道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手术102例。所选病例术前均进行严格筛选,符合入选标准。将102例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两组,每组51例,分别以IUPU法(Institute of Urology, Peking University的首字母缩写)(51例)和气囊法(51例)建立后腹腔,由同一手术者完成肾囊肿去顶减压术。结果:两组102例患者,有99例顺利完成肾囊肿去顶减压术,两组各有1例因囊肿与周围脏器粘连严重而增加一枚5mm曲卡后完成手术;IUPU法组有1例因出血较多而增加一枚5mm曲卡后完成手术。建腔时间:IUPU组3.5±1.2min,气囊组6.2±2.3min,两组间比较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IUPU组平均58.7±21.1min,气囊组平均49.3±18.9min,两组间比较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少,术后住院2-3d,术后1-3月复查B超未见囊肿复发,肾功能正常。两组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在单孔单通道肾囊肿手术中,后腹膜腔的建立可以采用气囊法完成,虽然建腔时间相对较长,但手术视野较广阔,更有利于单孔腹腔镜的操作。
二、新的导管系统便于医生通过血管高速路施行手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的导管系统便于医生通过血管高速路施行手术(论文提纲范文)
(1)HIF-1调控线粒体自噬恢复七氟醚后处理减轻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七氟醚后处理促进HIF-1/BNIP3 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减轻H9C2 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材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方案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HIF-1/BNIP3 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在七氟醚后处理减轻SD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材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方案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去铁胺预处理联合七氟醚后处理调控HIF-1/BNIP3 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减轻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材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方案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2)肾去交感神经术治疗室性心律失常(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二、资料与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研究讨论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3)开颅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疗效的比较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电视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手术治疗重症肌无力伴胸腺瘤的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患者一般资料:纳入标准、分组 |
2.2 手术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生活质量评价 |
2.5 随访 |
2.6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患者一般资料 |
3.2 治疗组及对照组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对比分析 |
3.3 治疗组及对照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分析 |
3.4 治疗组及对照组的术后肌无力缓解情况对比分析 |
3.5 对照组及治疗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对比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
1.临床和病理学分型 |
2.药物治疗 |
3.胸腺瘤切除术 |
4.肌无力危象 |
5.未来展望 |
6.参考文献 |
(5)走向可持续的城市空间组织与量化方法研究 ——从起源到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可持续城市研究缘起 |
1.1.1 可持续概念及问题由来 |
1.1.2 城市化、能源使用与气候变化 |
1.1.3 中国城市可持续问题 |
1.2 可持续城市研究对象 |
1.2.1 城市概念界定 |
1.2.2 城市构成要素 |
1.2.3 从城市到"城市生活" |
1.2.4 城市理论的空间转向 |
1.3 城市空间理论研究框架 |
1.3.1 空间概念 |
1.3.2 空间领域 |
1.3.3 空间与社会 |
1.3.4 时间概念 |
1.3.5 空间与时间 |
1.3.6 社会、空间与时间 |
1.4 城市空间研究范围 |
1.5 城市空间研究现状 |
1.5.1 城市空间动力学 |
1.5.2 城市形态学 |
1.6 城市空间研究方法 |
1.6.1 建立城市空间数理模型 |
1.6.2 阐释性的城市空间理论 |
1.6.3 历史谱系学研究 |
1.7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7.1 三个目标 |
1.7.2 研究的意义 |
1.8 结构编排与研究内容 |
1.8.1 结构编排 |
1.8.2 研究内容 |
1.9 研究创新点 |
1.9.1 可持续城市空间组织理论 |
1.9.2 城市空间组织结构与量化 |
1.9.3 可持续城市空间指标体系 |
第一部分 动力Dynamics |
第二章 城市形成与空间组织 |
2.1 城市形成 |
2.1.1 主体视角下城市的起源 |
2.1.2 客体视角下环境的选择 |
2.1.3 主客体统一的有机城市 |
2.2 城市空间组织 |
2.2.1 权力组织 |
2.2.2 功能组织 |
2.2.3 自组织 |
2.3 城市空间组织的可持续性 |
2.4 小结 |
第三章 城市累聚:人口增长、空间扩张与城市化 |
3.1 城市化的社会条件 |
3.1.1 城市、城市化与城市化进程 |
3.1.2 社会转型与城市化 |
3.2 城市化的回应 |
3.2.1 现代计划:乔治-欧仁·奥斯曼与"巴黎美化" |
3.2.2 折衷主义:埃比尼泽·霍华德与"花园城市" |
3.2.3 激进集中派:勒·柯布西耶与"光辉城市" |
3.2.4 激进分散派: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与"广亩城市" |
3.2.5 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谱系 |
3.3 城市化的空间模式 |
3.3.1 城市空间性 |
3.3.2 城市节律 |
3.4 城市化的后果 |
3.4.1 城市化、居民收入与城市人口增长 |
3.4.2 城市化、居民收入与分配平等问题 |
3.4.3 中国城市化与社会可持续 |
3.5 小结 |
第二部分 地形Topography |
第四章 城市空间:分层与分形 |
4.1 分形: 一种普遍性法则 |
4.1.1 分形维数与标度维数 |
4.1.2 尺度与自相似 |
4.1.3 有限与无限 |
4.2 城市形态与分形几何学 |
4.2.1 城市分形问题 |
4.2.2 两种城市分形 |
4.2.3 分形城市模型 |
4.2.4 分形城市计算 |
4.2.5 城市实例研究 |
4.3 分形规划与可持续城市 |
4.3.1 城市网络与分形规划 |
4.3.2 道路设计与分形规划 |
4.3.3 项目投资与分形规划 |
4.4 小结 |
4.4.1 分形理论的局限性 |
4.4.2 系统的结构稳定性 |
4.4.3 量化指标与信息反馈 |
4.4.4 如何界定系统范围? |
4.4.5 局部与整体系统 |
第五章 城市空间网络:移动、图与指标 |
5.1 城市空间网络研究 |
5.2 空间网络的形成 |
5.2.1 网络是什么? |
5.2.2 随机现象还是逻辑选择? |
5.2.3 点、路径与物理空间描述 |
5.3 空间网络的结构 |
5.3.1 功能节点 |
5.3.2 连接逻辑 |
5.3.3 递归逻辑 |
5.4 空间网络方法研究 |
5.4.1 图论与拓扑几何 |
5.4.2 "城市不是一棵树" |
5.4.3 空间句法 |
5.4.4 路径结构 |
5.5 空间网络方法整合 |
5.5.1 初始地图的空间分析 |
5.5.2 网络连接:连接性与连接度 |
5.5.3 网络层级:深度与中心性 |
5.6 小结 |
第三部分 形态Morphology |
第六章 城市空间肌理 |
6.1 理论研究框架 |
6.1.1 何谓"肌理"? |
6.1.2 城市肌理 |
6.1.3 认知地图 |
6.1.4 街道句法 |
6.2 城市肌理组成 |
6.2.1 地块 |
6.2.2 街道 |
6.2.3 街区 |
6.3 城市肌理演化 |
6.3.1 理想格网城市 |
6.3.2 从X型到T型街区 |
6.3.3 放射型街区的起源 |
6.3.4 比较正交与放射型街区 |
6.4 城市肌理分析 |
6.4.1 量化指标总结 |
6.4.2 量化指标与实例分析 |
6.4.3 网络效应:连接性、连接度与圈 |
6.5 城市肌理可持续 |
6.5.1 中国城市的两个实例 |
6.5.2 国家计划与城市肌理 |
6.5.3 城市肌理的时间延性 |
6.6 小结 |
第七章 城市空间形态:模式、类型与拓扑网络 |
7.1 城市形态模式语言 |
7.1.1 一种"设计模式" |
7.1.2 "模式语言"的问题 |
7.1.3 从模式到模式语言 |
7.1.4 模式语言的基本模块 |
7.1.5 模式研究的现状 |
7.2 城市形态类型学 |
7.2.1 类型学的困难 |
7.2.2 分类的完备性 |
7.2.3 混合与叠加 |
7.2.4 形态还是结构? |
7.2.5 实体与虚体 |
7.2.6 形态连续体 |
7.3 城市形态网络拓扑 |
7.3.1 "树"与"叶" |
7.3.2 网络拓扑系统 |
7.3.3 网络拓扑类型 |
7.3.4 量化网络拓扑 |
7.4 形态综合与网络拓扑 |
7.4.1 形态的基本模块 |
7.4.2 模块生长与模式转换 |
7.4.3 城市形态的组合模式 |
7.5 小结 |
第八章 城市形态的可持续性 |
8.1 走向可持续城市 |
8.1.1 各国政府的回应 |
8.1.2 可持续发展状况 |
8.1.3 可持续发展框架 |
8.1.4 可持续城市模型 |
8.2 可持续城市空间方案 |
8.2.1 紧缩城市的出现 |
8.2.2 紧缩城市概念 |
8.2.3 紧缩城市规划 |
8.2.4 适宜的紧缩城市形态? |
8.2.5 紧缩规划策略 |
8.3 可持续城市交通组织 |
8.3.1 现代主义城市规划 |
8.3.2 交通能耗与城市密集化 |
8.3.3 城市形态的交通组织 |
8.3.4 城市空间的交通组织 |
8.3.5 交通组织与可持续目标 |
8.4 可持续城市空间量化 |
8.4.1 紧缩城市与城市蔓延 |
8.4.2 空间量化:集中或分散? |
8.4.3 可持续的区域城市 |
8.5 可持续城市空间容量 |
8.5.1 城市容量阈限 |
8.5.2 城市能耗问题 |
8.6 可持续发展:一个共同目标 |
8.6.1 生态环境 |
8.6.2 社会公平 |
8.7 小结 |
第九章 结论 |
9.1 城市空间组织与量化研究总结 |
9.1.1 研究对象问题:城市形式与空间结构 |
9.1.2 研究范围问题:局部组织与整体系统 |
9.1.3 研究方法与理论问题 |
9.2 成果及意义 |
9.2.1 从空间到社会 |
9.2.2 量化"不可量化之事物" |
9.2.3 "万变"中的"不变" |
9.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6)经皮肾镜取石术与输尿管软镜取石术治疗鹿角状肾结石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的收集 |
1.2 病例的收录标准 |
1.3 病例的排除标准 |
2 主要仪器 |
2.1 经皮肾镜组 |
2.2 输尿管软镜组 |
3.实验方法 |
3.1 观察指标 |
3.2 术前准备 |
3.3 手术方法 |
3.4 术后处理 |
4.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经皮肾镜(PGNL)组 |
2 输尿管软镜(URL)组 |
3 两组手术结果比较 |
讨论 |
1 肾结石流行病学 |
2 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的发展 |
3 输尿管软镜取石手术的概况 |
4 两组患者 I 期结石取净率的比较 |
5 两组患者术后出现手术并发症的探讨 |
6 PCNL 术与 URL 术优缺点比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PCNL 术穿刺路径的选择 |
1 肾下极入路 |
1.1 血管分布情况 |
1.2 集合系统的空间分布 |
1.3 穿刺损伤毗邻器官的情况 |
1.4 肾下极径路的局限性 |
2 肾中极入路 |
2.1 血管分布情况 |
2.2 集合系统的空间分布 |
2.3 穿刺损伤毗邻器官的情况 |
2.4 肾中极径路的特点 |
3 肾上极入路 |
3.1 血管分布情况 |
3.2 集合系统的空间分布 |
3.3 穿刺损伤毗邻器官的情况 |
3.4 操作的注意事项 |
4 其它入路 |
4.1 PCNL 术的多通道技术 |
4.2 PCNL 术的“Y”型通道 |
4.3 大小操作通道相结合的 PCNL 术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救护车手术平台纵向主动缓冲系统及其控制器的设计分析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手术救护车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3.1 紧急救护车发展现状 |
1.3.2 手术台缓冲减振系统发展现状 |
1.3.3 缓冲系统控制方法现状 |
1.4 本章小结 |
2 手术缓冲平台结构方案的设计与强度分析 |
2.1 手术救护车的结构及内部空间布置 |
2.1.1 手术救护车内部结构 |
2.1.2 手术缓冲平台的空间布置分析 |
2.2 影响手术的主要因素及评价指标 |
2.3 缓冲系统的结构确定 |
2.3.1 缓冲系统的缓冲原理 |
2.3.2 缓冲系统的结构 |
2.4 缓冲系统有限元强度分析 |
2.4.1 直线导轨 |
2.4.2 缓冲板 |
2.4.3 支撑板 |
2.4.4 空气弹簧固定端支撑板 |
2.5 缓冲系统机械结构加工组装样件 |
2.6 本章小结 |
3 气动缓冲系统及其主要元件分析与建模 |
3.1 缓冲系统气压回路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
3.2 空气弹簧的选择 |
3.2.2 空气弹簧的特性 |
3.2.3 空气弹簧参数选择 |
3.3 空气弹簧动力学模型 |
3.3.1 空气弹簧内压变化规律 |
3.3.2 空气弹簧动力学建模 |
3.4 高速电磁阀的选择 |
3.4.1 电磁阀分类 |
3.4.2 电磁阀参数选择 |
3.5 电磁阀动力学模型 |
3.5.1 高速电磁阀流量计算 |
3.5.2 电磁阀系统模型的建立 |
3.6 本章小结 |
4 主动缓冲系统 Simulink 建模与仿真 |
4.1 车辆典型制动过程建模 |
4.2 控制过程分析 |
4.2.1 控制目标 |
4.2.2 控制策略 |
4.3 缓冲系统 Simulink 仿真模型的建立 |
4.4 主动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
4.4.1 空气弹簧性能仿真分析 |
4.4.2 主动控制效果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主动缓冲系统控制器的软硬件设计与分析 |
5.1 控制系统总体方案 |
5.2 控制系统各子模块硬件设计 |
5.2.1 控制单元模块 |
5.2.2 电源模块 |
5.2.3 电磁阀驱动模块 |
5.2.4 传感器信号采集模块 |
5.2.5 提示信息电路和复位电路 |
5.3 控制器硬件电路板的设计 |
5.4 控制系统主程序软件的设计与分析 |
5.4.1 控制系统主程序软件设计框架 |
5.4.2 控制系统主程序设计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法洛四联症围术期磁共振波谱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ABSTRACT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经房-肺动脉施行法洛四联症根治术的临床研究 |
2.1 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结论 |
第三章 婴幼儿体外循环期间氨甲环酸药物代谢研究 |
3.1 资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结论 |
第四章 长期缺氧对婴幼儿法洛四联症尿液代谢组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4 结论 |
第五章 体外循环对法洛四联症尿液代谢组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 |
5.3 讨论 |
5.4 结论 |
第六章 完整心肌组织高分辨魔角旋转质子磁共振波谱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2 结果 |
6.3 讨论 |
6.4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一 婴幼儿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后低心排综合征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肠道微生物组学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9)平衡针改善肩周炎功能活动度的数据分析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肩周炎的概述 |
1 中医对肩周炎的认识 |
1.1 概念 |
1.2 病因病机 |
1.3 肩部循行的经络 |
1.4 中医治疗 |
2 西医对肩周炎的认识 |
2.1 肩周炎的概念 |
2.2 肩周炎的症状 |
2.3 肩周炎的病因病机 |
2.4 西医治疗 |
综述二 平衡针概述 |
1 平衡针的定义 |
2 平衡针的取穴原理 |
3 肩痛穴的定位与针刺方法 |
4 平衡针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概述 |
第二部分 数据分析及疗效评价 |
1 数据来源 |
2 病例研究内容 |
3 研究方法 |
3.1 病例信息整理、问题反馈 |
3.2 数据库录入 |
3.3 疗效判定标准 |
3.4 平均起效时间 |
3.5 总体复发、维持、好转判定标准 |
3.6 统计学处理 |
附:技术路线图 |
4 结果分析 |
结果讨论 |
1 基线分析 |
2 总体疗效分析 |
3 起效时间分析 |
4 各指标改善情况分析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表 |
(10)不同后腹腔镜建腔方式在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三种建腔方式在泌尿外科常规后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不同建腔方式在单孔单通道后腹腔镜肾囊肿手术中应用的前瞻性比较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致谢 |
四、新的导管系统便于医生通过血管高速路施行手术(论文参考文献)
- [1]HIF-1调控线粒体自噬恢复七氟醚后处理减轻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D]. 杨龙.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2]肾去交感神经术治疗室性心律失常[D]. 蒋志新. 南京医科大学, 2018(11)
- [3]开颅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疗效的比较与分析[D]. 田宇. 承德医学院, 2018(04)
- [4]电视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手术治疗重症肌无力伴胸腺瘤的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D]. 葛威. 安徽医科大学, 2017(05)
- [5]走向可持续的城市空间组织与量化方法研究 ——从起源到嬗变[D]. 赵倩. 东南大学, 2017(12)
- [6]经皮肾镜取石术与输尿管软镜取石术治疗鹿角状肾结石的临床分析[D]. 韩锋. 郑州大学, 2015(01)
- [7]救护车手术平台纵向主动缓冲系统及其控制器的设计分析与开发[D]. 白玉良. 重庆大学, 2014(12)
- [8]法洛四联症围术期磁共振波谱代谢组学研究[D]. 孙国林. 第三军医大学, 2013(05)
- [9]平衡针改善肩周炎功能活动度的数据分析及疗效评价[D]. 金秀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8)
- [10]不同后腹腔镜建腔方式在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D]. 吴兴宇. 苏州大学,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