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肛周脓肿一期手术预防肛瘘形成80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朱煜璋,郭修田[1](2021)在《肛周脓肿中西医诊疗研究现状》文中提出肛周脓肿与肛瘘是同一疾病过程两个不同阶段,前者属于急性表现,以肛周肿块为主。彻底了解疾病的解剖类型与病因病机对于肛周脓肿类型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如今随着磁共振、超声等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肛周脓肿的具体诊断也变得明确。治疗上可分为中医药治疗与西医治疗,前者包括内治法与外治法;后者有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治疗。手术治疗虽然可以先予切开引流,再予二期根治,但有潜在的复发率与成瘘率;一期根治术式虽能大大提高治愈率,但需与肛门功能障碍之间取得平衡;因此,保护肛门功能的保留括约肌术式又成新一热点。虽然没有单一治疗方法适合所有肛周脓肿患者,但根据不同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应能获得更高治愈率。本文就近些年肛周脓肿相关中西医诊疗现状予以综述。
王汉斯[2](2021)在《托里祛毒汤联合超声清创机对肛痈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托里祛毒汤联合超声清创机治疗热毒炽盛证肛痈术后患者创面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肛肠科收治的63例符合实验研究纳入标准的肛痈手术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予托里祛毒汤熏洗联合超声清创机清创治疗,对照组予单独托里祛毒汤熏洗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创面经过治疗干预后各项指标,包括创面愈合时间、创面缩小率、排便疼痛情况、创面分泌物情况、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情况以及术后创面水肿发生率。由此对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得出结论。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术后原始创面面积资料对比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组在术后第1周以及术后第2周的排便疼痛缓解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组肉芽组织的生长情况在术后第1周以及第2周都优于对照组(P<0.05);4.治疗组的创面分泌物在术后第1周以及第2周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5.治疗组中创面水肿发生率为3.12%,对照组中水肿发生率为19.35%,治疗组在水肿发生率方面低于对照组(P<0.05);6.术后第1周、第2周创面平均缩小率对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7.术后两组的创面平均愈合时间对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托里祛毒汤熏洗联合超声清创机清创能减轻肛痈术后排便疼痛、减少创面分泌物、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和减少创面肉芽组织水肿发生率,并可以促进创面愈合。两者联合对比单一使用中药熏洗疗效更满意,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杨雅萍,梁瑞文,吴许雄[3](2020)在《婴幼儿肛周脓肿及肛瘘的治疗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近年来,婴幼儿肛周脓肿及肛瘘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目前治疗方式包括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治疗方式虽多,不同的治疗方式产生的疗效不尽相同,故肛肠医师对最佳治疗方式尚未形成统一意见。本文将从婴幼儿肛周脓肿及肛瘘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及表现、治疗方式展开详细的论述,以期寻求一种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颜禄斌,赖思聪,邹齐,冯杰雄[4](2019)在《婴幼儿肛周脓肿治疗方法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婴幼儿肛周脓肿最佳治疗策略。方法:回顾近年来婴幼儿肛周脓肿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手术治疗、中药坐浴、激光治疗等的进展,结合本单位临床治疗经验,探寻对患儿最适合的治疗方式。结果:保守治疗方式治愈率低,多数患儿仍需手术干预;不同手术治疗措施的临床疗效不甚相同。结论:不同情况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可减轻患儿的痛苦,并降低复发率。
姜朋朋[5](2019)在《肛周脓肿的病因学探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肛周脓肿及混合痔病人的血雄激素水平、肛腺上雄激素受体表达和肛腺数量的对比,来研究上述因素在肛周脓肿发生中的作用,同时找出肛周脓肿发病的危险因素,探寻预防及非手术治疗该疾病的方法。方法:1.选择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入青岛市市立医院普外二科行手术治疗的肛周脓肿、肛瘘和混合痔病人。《外科学》(第八版)指出大部分肛瘘由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引起,是脓肿自行破溃形成通向皮肤的外口,因此肛瘘属于肛周脓肿,可共同编入研究组。痔是一种最常见的肛肠疾病,是肛垫的支持结构、静脉丛及动静脉吻合支发生病理性改变或移位,可在任何年龄发病,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高。痔的发生及发展与肛周脓肿或肛瘘并无相同之处且临床常见,设置为对照组。参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研究组112例患者,包括男性89人,女性23人,平均年龄37.75±11.2,中位年龄34岁(1863)岁。对照组患者84例,包括男性43人,女性41人,平均年龄为38.32±10.64,中位年龄37岁(1863)岁。观察指标为:血雄激素和雌激素水平、肛管齿状线区有无肛腺及肛腺雄激素受体表达情况。2.危险因素分析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随机收集实验组(肛周脓肿与肛瘘患者)共116例患者,包括男性96人,女性20人,平均年龄38.52±11.15(1865)岁;对照组患者共118例(非肛周脓肿、肛瘘,主要为混合痔患者),包括男性60人,女性58人,平均年龄为41.28±14.84(1865)岁;观察指标:年龄、性别、性格、“上火”、痤疮、饮酒、吸烟、疲劳、排便习惯、BMI、食用辣椒。结果:1.1男性各年龄阶段研究组血雄激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4049岁、5063岁的研究组雄激素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女性研究组血雄激素水平在3039岁组低于对照组(P<0.05),而1829岁、4045岁低于对照组却无统计学意义(P>0.05)。1.2男性及女性研究组雌激素水平较对照组比较皆无统计学意义(P>0.05)。1.3受手术部位及取材条件的影响,共收集到研究组标本78例,对照组标本70例,肛腺染色发现研究组的肛腺阳性率25.6%远低于对照组57.1%(P<0.05)。1.4免疫组化发现研究组雄激素受体过表达率为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P<0.05)。2.“上火”、疲劳、食用辣椒、高BMI共4个变量(回归系数=1.721、1.127、0.793、1.794,P=0.0001、0.002、0.21、0.0001)对肛周脓肿的发病影响显着,其他因素如吸烟、饮酒、排便习惯等对肛周脓肿的发病也有影响,但非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1.1肛周脓肿及肛瘘患者肛管齿状线周围的肛腺数量发生减少,肛腺是一种分支管状结构,其管壁上雄激素受体分布不均匀。1.2成年男性肛周脓肿患者血雄激素水平降低,雄激素受体表达升高,女性肛周脓肿患者这种变化不明显。1.3我们猜测可能在人体存在血雄激素-雄激素受体-肛腺反应机制或反应轴,血雄激素或其受体任何一个环节的升高都会引发肛腺的超负荷分泌,过量分泌时肛腺阻塞的机会大大增加,易造成感染。这种机制应该适用于绝大多数肛腺起源的肛周脓肿患者。2.“上火”、食用辣椒、疲劳、及高BMI等是肛周脓肿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上述因素除疲劳外均可影响血雄激素水平造成肛腺超负荷运转,疲劳可以造成免疫力下降。吸烟、饮酒、排便习惯等与雄激素分泌无关的因素与肛周脓肿发病关系不大,或许与其不能影响雄激素水平有关。
刘振楠[6](2019)在《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后肛瘘发生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分析肛周脓肿患者单纯切开引流术后发生肛瘘的影响因素,探索出术后形成肛瘘的危险因素,从而指导临床医生更好的预防术后肛瘘的发生。方法:查阅相关文献,分析肛周脓肿及肛瘘的临床特点,提取出相关影响因素,制作出信息采集表。收集本院2017年6月至2018年11月间收治的行单纯切开引流术的肛周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等一般临床资料,肥胖、糖尿病、高血压、便秘等基础疾病资料,脓肿深浅、肛周脓肿范围、肛周脓肿病史、抗生素使用情况、发热、感染致病菌等脓肿相关资料。并对其术后随访3月,将术后形成肛瘘患者纳入肛瘘组,未形成肛瘘患者纳入非肛瘘组。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两组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次统计研究共纳入肛周脓肿患者98例,术后3月发生肛瘘的患者31例,肛瘘发生率为31.63%。2.单因素分析中结果显示:糖尿病史、脓肿深浅、肛周脓肿病史、感染菌群来源患者比例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3.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深部脓肿、肠道菌群感染及有肛周脓肿病史与术后形成肛瘘密切相关(P<0.05),是影响肛周脓肿单纯切开术后形成肛瘘的危险因素。结论:存在肛周脓肿病史、肠道菌群感染以及深部脓肿是肛周脓肿患者单纯切开引流术后形成肛瘘的危险因素。当有患者存在上述情况时,应充分了解患者病情,针对不同患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尽可能的减少术后肛瘘的发生。
朱小艳,周海东,景岚[7](2019)在《一期根治术与切开引流术治疗高位多间隙肛周脓肿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一期根治术与切开引流术对高位多间隙肛周脓肿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高位多间隙肛周脓肿患者89例,根据入院单双号顺序分为研究组45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做切开引流术,研究组做一期根治术。比较两组手术指标及治疗前后肛门功能、肛肠动力学等指标,随访6个月观察术后肛瘘及肛周脓肿复发情况。结果研究组创面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术后48h数字评定量表(NRS)评分升高(P<0. 01);从术前至术后3个月,两组Wexner评分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两组出院时及术后3个月Wexner肛门失禁评分表评分高于术前(P<0. 01);出院时及术后3个月两组Wexner评分差异无显着性(P>0. 05);术后3个月,研究组肛肠动力学各项指标较术前差异无显着性(P>0. 05);对照组肛管静息压(ARP)较术前显着降低,直肠静息压(RRP)及肛管最大收缩压(AMCP)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且对照组ARP、RRP与研究组差异有显着性(P<0. 01);术后研究组出现肛门狭窄5例及肛门漏气漏液现象4例,对照组无并发症发生;研究组患者肛瘘发生率6. 67%,对照组为22. 73%,差异有显着性(χ2=4. 601,P=0.032);脓肿复发率为18. 18%,对照组为75. 56%,差异有显着性(χ2=31. 599,P=0. 000)。结论一期根治术治疗高位多间隙肛周脓肿可降低术后肛瘘发生率及脓肿复发率,有助于加快其肛肠动力学恢复,但创面愈合时间相对延长,早期疼痛感强。
雷玉翠[8](2019)在《基于湿性愈合理论应用熊珍软膏联合紫草油纱条对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基于湿性愈合理论探讨熊珍软膏联合紫草油纱条换药对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将60例低位肛周脓肿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术后1周均以生理盐水纱条换药,术后第2周开始治疗组以熊珍软膏联合紫草纱条油换药,对照组予生理盐水纱条换药。观察两组术后创面分泌物的量、肉芽生长情况、创面疼痛程度、创面愈合时间的差异。结果:总体疗效上,两组创面均完全愈合,治愈率100%,无差异。两组创面愈合时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在术后第2周,第3周创面疼痛程度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术后第2周,第3周创面分泌物相比较,治疗组创面分泌物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熊珍软膏联合紫草油纱条应用于肛周脓肿术后中后期换药为创面修复提供了更适合伤口生长的湿性愈合环境,从而促进创面分泌物排出、肉芽组织增生、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因此,肛周脓肿术后中后期换药使用中药膏剂和油剂换药具有意义。
李嘉俊[9](2018)在《直肠内挂线法治疗肛提肌以上脓肿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肛提肌以上脓肿,是指肛提肌平面以上的间隙发生急慢性感染而形成的脓肿,属于但是直肠腔内有明显的坠胀感,同时还可出现发热、寒战、困倦乏力等全身症状。对于本病的治疗目前主要以手术为主,包括:单纯性切开引流术、低位切开高位旷置术、切开挂线法等。但是当脓肿的位置较高或者脓腔较大时,术后常造成患者肛门功能的失常和肛门外观形态的缺损。因此,我们在传统手术的基础上,设计了直肠内挂线法应用到肛提肌以上脓肿的治疗中。此术式可以很好地保护肛门功能和肛门外观形态,充分体现了现代外科手术的微创理念。目的:寻求一种治疗肛提肌以上脓肿的微创手术方法,评价直肠内挂线法治疗肛提肌以上脓肿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探讨本术式与切开挂线术相比,在保护肛门功能和外观形态完整性以及改善患者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以便今后在临床中推广应用。方法:本研究所选取病例均来源于2016年5月~2018年2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肛肠科住院治疗的肛提肌以上脓肿患者,共60例。严格遵循随机分配原则,将受试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30例。其中试验组应用直肠内挂线法进行治疗,对照组应用切开挂线术进行治疗。手术后均采用常规换药、坐浴熏洗等治疗措施。术后随访患者3个月,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是否治愈、是否复发、肛门功能、肛门形态等相关情况,完善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统计软件SPSS 25.0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X2检验)、秩和检验进行分析,计算出P值。以P值<0.05表示两组数据之间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表示两组数据之间不具有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后,试验组治愈29例(96.67%)、对照组治愈27例(90%),P=0.305(P>0.05),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复发0例(0%)、对照组复发1例(3.33%),P=0.313(P>0.05),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术后发热2例(6.7%)、对照组术后发热5例(16.7%),P=0.228(P>0.05),无统计学差异。因此,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治愈率、复发率以及术后发热方面无差异。但是,实验组术后出现肛门外观形态畸形0例(0%)、对照组4例(13.33%),P=0.038(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试验组中患者术后1个月平均肛门功能评分为0.20±0.41分、对照组为0.67±0.66分,P=0.003(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试验组中患者术后3个月平均肛门功能评分为0.10±0.31分、对照组为0.33±0.55分,P=0.047(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说明试验组在患者术后肛门功能与肛门外观形态优于对照组。此外,实验组在伤口疼痛、伤口愈合时间、排尿功能、睡眠质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直肠内挂线法治疗肛提肌以上脓肿是安全有效的。与应用切开挂线术相比,在术后肛门功能、肛门外观形态、伤口愈合时间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本术式体现了现代外科手术微创的理念,还具有术后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手术操作简便快捷和较高的经济学效益等优点。总之,直肠内挂线法是一种“微、简、快、廉”的手术方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姜鹏君,马国珍,刘恒良,龚颖生,彭文[10](2017)在《手术切开引流对肛周脓肿患者肛瘘形成的防治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切开引流对肛周脓肿肛瘘形成的防治效果,对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4月2017年1月的80例临床患者,通过随机分组(即数字分组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均为40例。观察组的患者采取一次性手术切开引流挂线术的方式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治疗的方式将脓肿切开。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治疗效果及疾病复发概率情况。结果观察组的脓肿复发率和肛瘘形成率分别为2.5%与5.0%,对照组为12.5%与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一次性手术切开引流挂线术治疗肛周脓肿能够很好地缩短患者的治疗疗程,有效避免各种手术之后的伤口恶化现象,建议临床上推广使用。
二、肛周脓肿一期手术预防肛瘘形成80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肛周脓肿一期手术预防肛瘘形成80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肛周脓肿中西医诊疗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分型及其临床表现 |
2 流行病学 |
3 病因病机 |
3.1 中医学 |
3.2 西医学 |
4 诊断 |
4.1 磁共振成像(MRI) |
4.2 超声检查 |
4.3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 |
5 中医药治疗 |
5.1 内治法 |
5.1.1 初起期 |
5.1.2 成脓期 |
5.1.3 溃后期 |
5.2 外治法 |
5.2.1 中药熏洗坐浴 |
5.2.2 中药贴敷疗法 |
5.2.3 中药灌肠 |
5.2.4 针灸治疗 |
6 西医治疗 |
6.1 非手术治疗 |
6.1.1 抗生素治疗 |
6.1.2 敷料外敷 |
6.1.3 物理疗法 |
6.2 手术治疗 |
6.2.1 单纯切开引流术 |
6.2.2 一期切开根治术 |
6.2.3 切开挂线术 |
6.2.4 保留括约肌术 |
6.2.4.1 经括约肌间隙引流术 |
6.2.4.2 保留括约肌一期根治术 |
6.2.4.3 保留括约肌挂线术 |
6.2.4.4 直肠/皮肤黏膜瓣推移术 |
(2)托里祛毒汤联合超声清创机对肛痈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一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分析 |
1.2 诊断标准 |
1.3 质控标准 |
1.4 治疗方案 |
1.5 观察指标 |
1.6 统计方法 |
二 研究结果 |
2.1 术后排便疼痛情况比较 |
2.2 术后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情况比较 |
2.3 术后创面分泌物情况比较 |
2.4 术后创面水肿发生率比较 |
2.5 创面平均缩小率情况比较 |
2.6 创面平均愈合时间比较 |
2.7 不良反应记录 |
三 讨论 |
3.1 中西医对肛周脓肿及其术后的认识 |
3.2 熏洗历史沿革及脓肿术后应用 |
3.3 托里祛毒汤及超声清创机原理及分析 |
3.4 结果分析 |
3.5 课题创新点 |
3.6 问题及展望 |
四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临床试验患者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病例报告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3)婴幼儿肛周脓肿及肛瘘的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 |
1.1 中医病因病机 |
1.2 西医发病原因 |
2 临床特点 |
3 治疗 |
3.1 非手术治疗 |
3.2 手术治疗 |
3.2.1 肛周脓肿单纯性切开引流术 |
3.2.2 肛周脓肿一次性根治术 |
3.2.3 肛瘘切开或切除术 |
3.2.4 肛周脓肿、肛瘘切开挂线术 |
3.2.5 拖线疗法 |
3.2.6 经直肠内瘘管近段切除术 |
3.2.7 脱细胞真皮基质补片(ADM)治疗 |
3.2.8 激光治疗 |
3.2.9 去顶电灼根治术 |
3.2.10 视频辅助肛瘘治疗 |
(4)婴幼儿肛周脓肿治疗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非手术治疗 |
2 手术方法 |
2.1 切开引流术 |
2.2 一次性切开挂线术 |
2.3 激光治疗 |
2.4 电灼去顶术 |
2.5 视频辅助肛瘘治疗 |
3 护理方法 |
4 小结 |
(5)肛周脓肿的病因学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雄激素及其受体在肛周脓肿发病中的作用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及设备 |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主要试剂及设备 |
(一)主要试剂及来源 |
(二)主要仪器及来源 |
2 实验方法 |
2.1 睾酮、雌二醇的检测 |
2.2 标本取材和免疫组化染色 |
2.3 图像分析 |
3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血雄激素水平对比 |
2.两组之间雌激素水平的对比 |
3.肛腺及雄激素受体的研究结果 |
4.图像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肛周脓肿的危险因素分析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观察指标 |
3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肛周脓肿的年龄分布 |
2.单因素分析 |
3.多因素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总结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6)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后肛瘘发生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选择 |
2.2 研究方法 |
第三章 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手术方法 |
3.1 术前准备 |
3.2 麻醉方法 |
3.3 手术体位 |
3.4 手术方式 |
3.5 术后护理 |
3.6 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
第四章 结果 |
4.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4.2 肛周脓肿术后并发肛瘘的单因素分析 |
4.3 肛周脓肿术后并发肛瘘的多因素分析 |
第五章 讨论 |
5.1 肛周脓肿单纯切开引流术后肛瘘形成的机制及特点 |
5.2 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后肛瘘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
5.3 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后肛瘘形成的预防建议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临床资料收集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8)基于湿性愈合理论应用熊珍软膏联合紫草油纱条对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熊珍软膏及紫草油纱条来源 |
2 研究方法 |
2.1 术前准备 |
2.2 手术方法 |
2.3 术后常规处理 |
2.4 术后换药 |
2.5 换药注意事项 |
3 观察指标 |
3.1 安全性观察指标 |
3.2 疗效性观察指标 |
3.3 疗效评定标准 |
3.4 观察指标评分标准 |
4 统计方法 |
5 研究结果 |
5.1 一般资料研究比较 |
5.2 观察指标量化分析结果 |
5.3 结果分析 |
6 讨论 |
6.1 创面愈合的临床研究 |
6.2 影响创面愈合的因素 |
6.3 干性愈合与湿性愈合 |
6.4 中医外治法在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应用 |
6.5 肛痈术后分期辨治 |
6.6 煨脓长肉 |
6.7 湿性愈合与中医外治法中“煨脓长肉” |
6.8 熊珍软膏及紫草油纱条药理作用分析 |
7 本课题立体依据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9)直肠内挂线法治疗肛提肌以上脓肿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一) 祖国传统医学对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认识 |
1. 病名 |
2. 病因病机 |
3. 辨证分型 |
4. 治疗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二) 现代医学对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认识 |
1. 发病机制 |
2. 临床分类 |
3. 微生物学致病菌的研究 |
4. 治疗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前言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一) 临床资料 |
1. 病例来源 |
2. 一般资料 |
3. 诊断标准 |
4. 筛选标准 |
5. 分组方法 |
6. 统计方法 |
7. 随访方法 |
(二) 治疗方法 |
1. 术前准备 |
2. 麻醉方法 |
3. 手术体位 |
4. 手术方式 |
5. 术后常规处理 |
6. 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处理 |
(三) 观察项目 |
1. 安全性观察 |
2. 术后临床疗效 |
3. 术后复发率 |
4. 手术时间 |
5. 术后疼痛 |
6. 术后发热 |
7. 术后排尿功能 |
8. 术后1个月、3个月的肛门功能 |
9. 术后1个月内睡眠质量 |
10. 术后愈合时间 |
11. 术后肛门外观形态 |
12. 住院时间 |
13. 总住院费用和日均住院费用 |
(四) 结果 |
1. 两组之间术后治愈率比较 |
2. 两组之间术后复发率比较 |
3. 两组之间手术时间比较 |
4. 两组之间术后疼痛比较 |
5. 两组之间术后发热比较 |
6. 两组之间术后排尿功能比较 |
7. 两组之间术后1个月、3个月的肛门功能比较 |
8. 两组之间术后睡眠质量比较 |
9. 两组患者术后睡眠质量与术后疼痛之间的关系 |
10. 两组之间术后伤口愈合时间比较 |
11. 两组之间术后肛门外观形态比较 |
12. 两组之间住院时间比较 |
13. 两组之间总住院费用和日均住院费用比较 |
(五) 讨论 |
1. 直肠内挂线法的理论依据 |
2. 肛门括约肌的重要性 |
3. 内口的寻找 |
4. 直肠内挂线法的临床特点 |
5. 数据分析 |
第四部分 结语 |
(一) 结论 |
(二)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手术切开引流对肛周脓肿患者肛瘘形成的防治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比较 |
2.2 两组脓肿复发与肛瘘形成情况的比较 |
3 讨论 |
四、肛周脓肿一期手术预防肛瘘形成80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肛周脓肿中西医诊疗研究现状[J]. 朱煜璋,郭修田. 中外医学研究, 2021(32)
- [2]托里祛毒汤联合超声清创机对肛痈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汉斯.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婴幼儿肛周脓肿及肛瘘的治疗研究进展[J]. 杨雅萍,梁瑞文,吴许雄. 中外医学研究, 2020(28)
- [4]婴幼儿肛周脓肿治疗方法探讨[J]. 颜禄斌,赖思聪,邹齐,冯杰雄. 大理大学学报, 2019(08)
- [5]肛周脓肿的病因学探究[D]. 姜朋朋. 青岛大学, 2019(02)
- [6]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后肛瘘发生的影响因素研究[D]. 刘振楠.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7]一期根治术与切开引流术治疗高位多间隙肛周脓肿对照研究[J]. 朱小艳,周海东,景岚.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9(03)
- [8]基于湿性愈合理论应用熊珍软膏联合紫草油纱条对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研究[D]. 雷玉翠.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直肠内挂线法治疗肛提肌以上脓肿的临床研究[D]. 李嘉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10]手术切开引流对肛周脓肿患者肛瘘形成的防治效果[J]. 姜鹏君,马国珍,刘恒良,龚颖生,彭文. 中国当代医药, 20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