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几种常见应用题解题方法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贾俏俏[1](2021)在《小学六年级分数应用题解题障碍的调查研究》文中提出数学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其中数学应用题旨在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知识与生活的密切性在解决数学应用题的过程中更为显着。在小学数学的教授过程中,应用题部分知识所占篇幅比较大,此研究是将应用题更为细致划分,探究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分数应用题。由于分数本身的抽象性以及运算法则的复杂性,分数应用题成为了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绊脚石”,并成为了影响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的重要部分。研究者研究的是六年级分数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复杂分数应用题,代表性更强,能够更系统地探究影响六年级学生分数应用题解题障碍的因素,所提出的建议或策略更具有说服力。本研究主要是以研究者实习所在学校六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试题测试法以及访谈调查法等来探究在小学六年级解决分数应用题时所遇到的解题障碍。研究者在保证问卷信效度的情况下将问卷分析维度分为学生对解题过程的反思(丢分的原因、所倾向的应用题题型等)以及探究分数应用题解题障碍的各种因素(如语义表征、数量关系构建、解题策略迁移以及计算操作等);根据学生对分数应用题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恰当控制测试题难度水平,将测试题中每道题的出错类型及出错频次进行统计,并按照测试题的错误类型总结出解题四大障碍:语义表征障碍、关系建构障碍、解题策略选择障碍以及计算操作障碍;此外,对不同解题水平的学生进行访谈,深入了解其解题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以及对做题过程的反思、对老师教授分数应用题提出的建议等;最后根据问卷、测试题和学生访谈所提供的数据信息分析并总结出产生障碍的原因主要在于:学生对题目中信息的认识、转化意识有所欠缺,数量关系把握困难,解题策略选择和迁移不敏感,计算操作规则不熟练等;对此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及措施:完善知识体系、注重语言转化培养,创设适宜问题情境、提高关系表征能力,激发学习动机、加强解题策略训练,提升运算技能、培养良好解题习惯等,力求为教师提供教学改进建议,从而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及知识运用能力。
谢欣莉[2](2021)在《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题障碍现状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课程总目标提到了问题解决这一目标,要求学生从数学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应用题作为问题解决的重要载体,也成为了数学学科重要且常见的题型。由于应用题涵盖了广泛的数学知识,并且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数学能力,因此有关于应用题的教与学一直是教师和学生的一大难点。本研究通过调查小学生在解决应用题时出现障碍的现状情况,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高年段学生学习应用题的情况。并且挖掘学生出现解题障碍背后的成因,有助于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达到更有效的教学效果。本研究通过文献法、文本分析法和访谈法选择上海市黄浦区某小学五年级某班作为调查对象,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从审题、思维、心理以及计算这些维度对学生解答数学应用题出现的障碍现状展开调查。通过总结前人研究构建得到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题障碍表现表,对收集到的373份学生错题作业以及50位典型出错学生的访谈结果进行整理,将出现相同障碍表现的学生数量进行统计记录。经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如下现状:小学生在解答数学应用题时出现的障碍类型从高到低排序分别为:思维障碍、审题障碍、计算障碍、心理障碍。对于不同类型的应用题,除了行程问题中出现审题障碍的比例最高,其他类型的应用题都是出现思维障碍的比例最高。对于不同难度的应用题,难度高的数学应用题学生出现的障碍类型更多,而难度低的数学应用题学生容易出现计算障碍的情况。对于不同性别的学生,存在的主要解题障碍也不相同,男生存在的主要障碍是审题障碍和计算障碍,女生存在的主要障碍是思维障碍和心理障碍。对于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数学优等生出现解题障碍的情况相对较少,数学中等生存在的主要障碍是计算障碍,数学困难生存在的主要障碍是审题障碍、思维障碍和心理障碍。最后,为了清除学生在解答数学应用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障碍,本研究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审题、思维、心理、计算四方面学生产生的障碍成因进行了深入挖掘并且根据这些成因对教师的应用题教学提出了针对性地教学建议。
高颖[3](2021)在《六年级学生在分数应用题解题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1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力、应用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在改善课堂学习和气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小学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阶段,六年级则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重要时期,分数应用题作为学生数学学习表现出困难的起点,其解题水平是学生对分数应用题掌握情况的具体体现。因此笔者以分数应用题为切入点,研究六年级学生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水平,并针对解题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优化策略。首先通过对以往相关研究的搜集、整理,特别是对近十年研究成果的梳理,获取研究规律和思路,在理论上了提供支撑和借鉴,进而结合教材内容,将分数应用题分为三大类,以六年级学生为对象通过测试卷了解其解题情况如何。在整理分析测试情况之后,对数学教师和具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学生解题时的真实想法,对错题原因深入了解,作为测试法的补充提供更充分的论据。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和分析得出,六年级学生分数应用题解题水平随着背景条件、数量关系复杂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六年级学生规则型分数应用题解题水平高于应用型分数应用题解题水平,应用型分数应用题解题水平高于探索型分数应用题解题水平。在探索型分数应用题方面学生的解题能力普遍较低,存在较多问题,说明学生的解题能力仍有较大进步空间。另外学生在解不同类型分数应用题时存在不同的问题,例如学生解答规则型分数应用题时在准确把握基本量、问题结构识别和分数运算方面仍存在不扎实、不熟练的问题。在解答应用型分数应用题时学生在问题条件转换、统一单位“1”、解题策略的应用等方面容易出错。学生在面对探索型分数应用题时存在题目结构不熟悉、解题思路不清晰、目标解答错误等问题。最后笔者将解题分为审题理解、条件分析、数学建模、解题操作四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探究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并针对四个阶段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刘伟[4](2020)在《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文中提出新课程改革以来,随着数学建模进入数学课程标准和初中数学教材,数学建模能力成为初中生必须掌握的关键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培养成为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和改革方向。然而,调查研究表明,当前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数学建模“教什么”“怎么教”“如何培养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仍然困扰着一线教师。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是因为当前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缺乏行之有效的理论指导,也缺乏可供参考的教学策略,初中生的数学建模学习也缺少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创建一种具有通用性和统摄性的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理论,提出具体可行的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帮助和指导一线教师有效地进行初中数学建模教学成为当务之急。基于此认识,本研究以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为切入点,希望通过全面系统地分析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探查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又希望通过详细的课堂考察和教师深度访谈,全面调查初中生数学建模的过程,总结初中生数学建模的方式及规律,以期研究并得到初中生数学建模的一般过程及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结构;然后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和梳理,分析和研判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中的困境,透视和了解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的障碍;最后,为了有针对性地探查和寻找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本研究从提升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和为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提供系统性支持的视角,提出了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选择策略、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和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策略。由此可见,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通过探究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规律,解答了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究竟“教什么”“怎么教”和“怎么学”的问题,构建了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教学理论雏形,可以有效改善初中数学建模教学,为培养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提供一种新的可供选择的教学模式,此项研究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本文共分为六大部分,各部分的理路分别是:第一部分是导论,简要介绍本文研究的缘起与意义、核心概念、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并对已有的研究文献做了研究综述;第二部分梳理了数学建模教育的背景、发展历程及理论基础,为制定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策略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重点对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做了文本分析,讨论了初中数学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初步分析了教材中数学建模内容的不足;第四部分通过课堂考察和教师深度访谈,详细调查了初中生数学建模的过程,构建了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结构,透视了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现状;第五部分分析了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存在的局限性、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的困境以及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的障碍,意在为探寻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策略奠定基础;第六部分主要探讨怎样培养初中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从数学建模教学内容选择、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和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三个方面提出了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策略。
陈带弟[5](2020)在《蒙古语授课初中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教学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学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日常教学、课堂观摩及作业与试卷批改中发现蒙古语授课初一学生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存在以下问题:(1)审题错误:语句语义理解不够或理解错误;(2)列方程错误:找不出等量关系,或等量关系表述错误;(3)运算错误: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和化未知数系数为1的过程中出现错误;(4)书写不规范:假设未知数或答案书写不规范。为了明确蒙古语授课初一学生的特殊性,弄清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时出现错误的原因,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老师进行了访谈调查,得出以下结果。蒙授学生的学习课程比汉授学生多一门语言科目(蒙语文),所以在每个学科上时间与精力相对汉授学生分配的少,又因进入初中阶段,科目的增多,导致学生适应困难。蒙文教辅资料相对汉文编写的教辅资料少、更新时间慢,导致了可供蒙授学生参考的选择少,学生做题量少,题目内容不新。在语言环境的影响下,蒙授学生接触更多的是汉语交流环境,蒙语文专业名词接触的少,所以当题目中出现某些蒙文的生活用语或者专业名词时,学生感到陌生,不理解其涵义。大部分蒙授学生都在农牧区生活成长,大多数蒙授学校都是封闭式管理,与外界接触少,自己独立获取知识和信息途径少,比较依赖老师。知识面比较贫乏,学生接触的事物与题目中出现的问题情境较脱离,所以学生理解题意困难。蒙授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做的题目蒙文文字量少,但在进入初中后,题目文字量有所增加,给学生增加了难度。蒙古语授课初一学生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时出现错误的原因有(1)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学习没有兴趣;(2)算术思维难以过渡到方程思维;(3)学生社会阅历生活经历少;(4)学生阅读理解差不理解题意;(5)学生建模能力差不会列方程;(6)学生计算能力不过关;(7)学生解题时缺乏反思总结意识;(8)学生不注意解题步骤的规范性。针对蒙古语授课初一学生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出现错误的原因提出应对策略如下:(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2)促进学生方程思想的形成;(3)丰富学生的背景知识;(4)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5)提高学生的列式能力;(6)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7)加强学生的解题后反思习惯;(8)养成学生的规范书写的习惯。对教材上出现的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按照情境对题目进行分类,并根据教学对策拟定了教学设计,讨论了如何分析数量关系、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马子涵[6](2020)在《高中生多元表征水平与解答数学应用题能力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数学多元表征是指对同一数学对象以不同方式进行表征,它对于学生从不同方向和角度理解数学知识、发展多样化思维具有重要意义.数学应用题是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综合能力的考察,是数学核心素养之一的数学建模素养的重要体现.以往对解答数学应用题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阅读理解、运算技能等方面,为探究其与学生的多元表征水平是否具有相关性,从而为高中教师提供提高学生解答数学应用题能力的教学新思路,因此提出了本研究课题.本研究主要从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两方面进行展开.在文献研究方面,主要界定了数学多元表征、数学应用题等核心概念.在实证研究方面,以高三学生为研究对象,设计了多元表征调查问卷和数学应用题测试卷两套试卷.其中多元表征调查问卷以高中数学三大内容:函数、代数与几何、概率与统计为维度,共设计六个概念:单调函数、三角函数、向量、抛物线、概率、期望.数学应用题测试卷共四道题目,与多元表征调查问卷中的六个概念相关.本研究试图探索的问题包括:(1)高中生多元表征水平的现状;(2)不同类型学生多元表征水平间的差异,主要涉及性别、班级、学校三个类型;(3)高中生解答数学应用题能力的现状;(4)不同类型学生解答数学应用题能力间的差异,主要涉及性别、班级、学校三个类型;(5)高中生多元表征水平与解答数学应用题能力间的关系.经过统计分析,共得到如下结论:(1)高中生多元表征水平总体层次偏低,缺乏丰富性;(2)普通班与重点班学生的多元表征水平存在显着差异,男生与女生的多元表征水平不存在显着差异,优等学校与中等学校学生的多元表征水平存在显着差异;(3)高中生解答数学应用题能力总体偏差、有待提升;(4)普通班与重点班学生解答数学应用题能力存在显着差异,男生与女生解答数学应用题能力不存在显着差异,优等学校与中等学校学生解答数学应用题能力存在显着差异;(5)高中生多元表征水平与解答数学应用题能力存在中度相关,即多元表征水平越高,解答数学应用题能力越强,反之亦然.最后,本研究提出了提升高中生解答数学应用题能力的建议和教师开展多元表征教学的建议,以及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后期展望.
程淼[7](2020)在《小学数学应用题自动评分方法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培训机构开展在线教育,在在线教育中,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增,教学方式的改变,教师的评卷工作量日益繁重,对于学生提交的做题结果,已有的自动评分系统可以对客观题如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等进行准确判别,但对于主观题主要还是依靠人工评分,这极大地限制了在线教育的发展。数学学科主观题自动评分的实现将大大促进智能化教育辅导系统的个性化和智能化程度,从而提高教育服务质量和效果。目前小学数学应用题自动评分仍然面临现有自动评分方法不适合小学数学应用题、现有评分方法准确率低、如何针对一题多解问题的答案进行自动评分等三个层面的技术瓶颈。针对以上三方面的重大需求与挑战,本文基于文本相似度计算方法等理论,在小学数学应用题自动评分方法的研究、一题多解问题的自动评分方面取得了以下创新性成果:第一,提出一种改进的方法用于小学数学应用题自动评分。对于纯文本类型的主观题自动评分,语句相似度计算方法作为基础且关键的技术,它的准确高效性是一个主观题自动评分模型优劣的重要标志,由于本文是以小学数学应用题为研究对象,与纯文本类型的题目相比具有考察数学公式、定理、数学逻辑分析能力等不同特点,采用单纯的语句语义相似度计算方法已经不能满足评分需求,因此本文从相似度计算算法入手,首先介绍了目前广泛应用与主观题自动评分中的语句相似度计算算法、BLEU原理和目前国内外已经开展的对于数学主观题自动评分的研究,分析归纳它们的优缺点,并针对我国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语义的语句相似度计算的逻辑分析评分方法和基于多特征融合的相似度计算公式,改进的算法和公式不仅考虑了答案的语义信息,还将解题过程中的逻辑序列和关键解题步骤融入相似度计算算中,该方法可以更好的适用于数学主观题的自动评分,其判别精确度也更高。第二,针对一题多解问题提出两种解决方法。对于小学数学应用题而言,应用题经常存在多种解题思路,尤其是对于高年级的应用题,这种情况更加常见。例如解决行程问题时,既可以使用假设法,也可以采用一元二次方程法。即使是同一种解题思路的某一个步骤也可能存在多种方法,因此在阅卷时要考虑到多种标准答案的试题评分过程。在针对一题多解类小学数学代数类应用题进行自动评分之前,我们首先要为同一题目不同学生的答案选择与之相对应的标准答案,对于同一道题目,解题方法不同就会导致解题思路与解题步骤不同,我们可以利用每个解题方法中的关键步骤的不同作为区别不同解题方法的特征。本文提出了两种解决一题多解问题的自动评分方法,分别是模糊匹配法和S2模型法。这样就可以在自动评分过程中即使参考答案并没有给出全部解题方法,也可以准确为学生答案进行评分。第三,设计并实现了基于改进算法的主观题自动评分系统模型。本文构建了一个以改进的基于逻辑分析方法为核心,针对小学数学应用题的主观题自动评分模型,并对评分模型的各板块进行了设计与实现。通过对大量小学数学应用题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改进的评分方法和设计的自动评分模型具有一定的可实用性和优越性。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语义的语句相似度计算的逻辑分析评分方法和基于多特征融合的相似度计算公式,该方法可以更好的适用于数学主观题的自动评分,其判别精确度也更高;提出了模糊匹配法和S2模型验证法两种方法,用于解决一题多解问题的自动评分;设计并实现了主观题自动评分系统模型,验证所提出的方法和算法的实用性有效性。
唐蓉[8](2020)在《初中数学应用题分析与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数学应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数学应用题在基础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巨大发展,同时也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问题。在数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不感兴趣。数学应用题是中考考点,也是初中生学习的重点、难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初中生能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应用意识。因而对初中生应用题的解题能力进行考察,可使得学生的应用意识得以检验。本文主要研究以下五个问题:(1)初中生解数学应用题的能力如何?(2)初中生解应用题错误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近五年重庆市中考数学应用题部分有什么共性?(4)命题者编制数学应用题的过程有哪些?(5)提高初中生解答数学应用题能力的有效教学策略有哪些?基于以上思考,本文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案例分析、访谈等方法调查了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教学情况,得到以下结论:(1)初中生在数学应用题的得分率是偏低的,相关训练和练习还有待加强。(2)问卷和访谈结果表明,初中生解数学应用题错误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1)学生缺乏兴趣;(2)学生生活阅历少不理解题意;(3)学生不能准确识别题目类型;(4)学生的数学应用题学习习惯差;(5)学生运算能力差。(3)近五年重庆市中考数学应用题在题型设置方面,主要集中于填空题、选择题、解答题这三个类型。对比可以发现,解答题部分的应用题因其背景复杂和知识点较多等原因是初中生解决数学应用题的主要困难所在,故本文主要以解答题板块的应用题为研究对象。考查的知识点总体趋于稳定,从知识重点性来看,几乎每年都集中于“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二次方程”等知识点的应用;从计算的难度和推理的难度来看都比较稳定;从建模背景来看,都倾向于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背景。(4)应用题编制过程:(1)确定考察模型;(2)确定题目背景和考察目标;(3)确定题目数据(4)确定设问方式(5)赋分和制定评分标准。通过对命题教师的访谈发现,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探究和反思,完整的经历建模解题的过程,有助于数学能力的培养。(5)在教学实践中,宜采取如下教学策略:(1)兴趣激发策略;(2)阅读能力训练策略;(3)运算能力训练策略;(4)模式识别教学策略;(5)归纳总结教学策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策略也应是不同的。因此,本文只对初中阶段的数学应用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未对其他学段、其他板块内容的教学策略进行深入研究,这是需要进一步验证和思考的内容。
朱玥[9](2020)在《初中数学应用题的解题障碍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以无锡市清名桥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数学应用题作为联系实际生活和数学世界的桥梁,有助于提高初中生的数学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各地的数学中考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解决应用题对初中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此研究初中数学应用题的解题障碍并提出针对性教学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法,包括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实验研究法.首先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并将初中数学应用题分为了三类:代数、几何、概率与统计应用题,在此基础上编制了调查问卷和测试卷对无锡市清名桥中学的176位初三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反馈结果总结出了初中数学应用题的解题障碍及其成因.然后对一线教师进行访谈,一方面补充和细化解题障碍及其成因,另一方面根据文献研究、问卷和测试卷分析结果及教师访谈结果提出相应教学对策,最后进行案例研究和实验研究以验证教学对策的有效性.本研究得到以下结论:初中数学应用题的解题障碍可分为五种,分别为情感障碍、阅读理解障碍、建立模型障碍、求解模型障碍和元认知监控障碍.然后笔者从教师角度和学生角度共同对五种障碍进行了成因分析,并针对以上五种障碍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对策:变式教学、解题心理指导、改变应用题的呈现形式、数学建模;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教授学生阅读技巧和问题表征策略、进行数学语言转译训练和“看图说话”教学;加强不同类型应用题的归纳总结和基础知识的教学;示范运算方法和技巧;指导学生元认知策略、做好解题活动后的检验和反思。
王诗惠[10](2020)在《六年级学生分数解题错误的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生学习新知后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进行巩固训练,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类型的错误。教师通过对学生错题的分析能快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基于此来改善课堂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教师总结学生解题时产生的错误类型,并分析产生解题错误的原因,给出相应的教学优化建议,帮助学生更好的提高学习效果,降低解题错误率。本文针对六年级学生在分数计算题和应用题方面解题错误率较高的现象,主要研究三个问题:(1)学生进行分数运算和解答分数应用题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错误类型有哪些?(2)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解题错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如何有效的改善教学以减少学生解题错误的发生?(优化建议)本文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试卷测试法和个人访谈法。首先,通过收集分数解题错误的相关资料,整理国内外关于分数解题错误的研究。其次,对选定的研究对象进行分数测试卷(一)的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得到学生解题的错误类型。并在此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具体题目,与学生进行单独交流,分析学生分数解题错误的原因。最后,进行分数测试卷(二)的测试,对学生这段时间的学习进行检测,并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根据测试卷的数据分析,总结学生的解题错误类型有知识性错误、策略性错误、操作性错误和疏忽性错误。并结合与学生的交流可以得到学生解题错误的主要原因有(1)分数知识自身的难度;(2)六年级学生所具有的年龄特征和数学思维特征;(3)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4)学生未养成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的习惯;(5)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没有合理运用学生的“错误资源”。最后,提出以下教学建议(1)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促成学生形成扎实的知识储备;(2)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3)教学中重视学生的错题整理意识和错题反思意识。(4)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或解题想法;(5)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将学生的错题进行重新整改,作为教学例题或练习题,合理运用错误资源。(6)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中有针对性的分层提问。
二、几种常见应用题解题方法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几种常见应用题解题方法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六年级分数应用题解题障碍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1.课程改革对学生发展提出新要求 |
2.分数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性 |
3.小学分数应用题解题错误的“高发性”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外相关研究 |
2.国内相关研究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问卷调查法 |
3.试题测试法 |
4.访谈调查法 |
一、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分数 |
2.分数应用题 |
3.解题障碍 |
(二)理论基础 |
1.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3.桑代克“试误说”学习理论 |
二、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对象及样本选取 |
1.问卷及测试卷对象的选择 |
2.访谈对象的选择 |
(四)研究工具 |
1.调查问卷 |
2.分数应用题试题 |
3.访谈提纲 |
(五)样本收集与数据处理 |
1.样本收集 |
2.数据处理 |
三、调查和测试题的结果及分析 |
(一)调查问卷的结果及分析 |
1.学生对解题过程的反思 |
2.解题障碍的各种因素 |
(二)测试卷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
1.学生测试卷总体解题水平 |
2.学生解题状况的整理与分析 |
3.分数应用题解题障碍汇总 |
(三)访谈调查结果及分析 |
1.对擅长解题学生访谈内容的整理与分析 |
2.对解题困难学生访谈内容的整理与分析 |
四、分数应用题解题存在的障碍及原因分析 |
(一)语义表征障碍及原因分析 |
1.语义表征障碍 |
2.原因分析 |
(二)关系构建障碍及其原因分析 |
1.关系构建障碍 |
2.原因分析 |
(三)解题策略选择障碍 |
1.解题策略选择障碍 |
2.原因分析 |
(四)计算操作障碍 |
1.计算操作障碍 |
2.原因分析 |
五、基于分数应用题解题障碍的对策探究 |
(一)语义表征障碍的对策 |
1.突出基本概念教学,完善知识体系结构 |
2.注重语言转化培养,提高学生审题能力 |
3.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增加术语知识储备 |
(二)数量关系障碍的对策 |
1.科学认识单位“1”,提高学生关系表征能力 |
2.创设适宜问题情境,提升数量关系分析意识 |
(三)解题策略迁移障碍的对策 |
1.激发学习动机,培养解题信心 |
2.归纳问题类型,加强变式训练 |
3.提供多种解题策略,加强解题策略训练 |
(四)计算操作障碍的对策 |
1.加深分数认识,强化意义理解 |
2.提升运算技能,注重解题规范 |
3.完善解题环节,培养良好解题习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题障碍现状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由 |
1.1.1 应用题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
1.1.2 应用题是小学生学习的难点 |
1.1.3 应用题解题障碍的研究不足 |
1.2 研究意义 |
1.2.1 符合新课改中问题解决课程目标的要求 |
1.2.2 有助于职初教师了解学生学习应用题的情况 |
1.2.3 有助于数学教师改进应用题的相关教学策略 |
1.3 概念界定 |
1.3.1 解题障碍 |
1.3.2 数学应用题 |
1.4 国内外研究状况及水平 |
1.4.1 应用题解题障碍的研究 |
1.4.2 应用题教学策略的研究 |
1.4.3 应用题解题障碍的现状研究 |
1.4.4 研究评述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法 |
1.6.2 文本分析法 |
1.6.3 访谈法 |
1.7 研究思路 |
第2章 调查设计与实施 |
2.1 调查对象 |
2.2 调查维度及内容 |
2.2.1 解题障碍的维度及内容 |
2.2.2 数学应用题的维度及内容 |
2.3 调查资料收集 |
2.3.1 学生错题的收集 |
2.3.2 学生访谈的收集 |
2.4 调查过程实施 |
第3章 调查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解题障碍的具体表现 |
3.1.1 审题障碍的具体表现 |
3.1.2 思维障碍的具体表现 |
3.1.3 心理障碍的具体表现 |
3.1.4 计算障碍的具体表现 |
3.2 不同应用题的解题障碍具体情况 |
3.2.1 不同类型的应用题解题障碍具体情况 |
3.2.2 不同难度的应用题解题障碍具体情况 |
3.3 不同学生出现的解题障碍具体情况 |
3.3.1 不同性别学生出现的解题障碍具体情况 |
3.3.2 不同学业水平学生出现的解题障碍具体情况 |
第4章 障碍成因与分析 |
4.1 审题障碍的成因分析 |
4.1.1 审题意识不强 |
4.1.2 审题方法不当 |
4.1.3 审题基础薄弱 |
4.1.4 审题信心不足 |
4.2 思维障碍的成因分析 |
4.2.1 概念知识不牢 |
4.2.2 表征能力欠缺 |
4.2.3 思维形式单一 |
4.3 心理障碍的成因分析 |
4.3.1 意志力薄弱 |
4.3.2 解题动力偏颇 |
4.3.3 自我效能感偏差 |
4.4 计算障碍的成因分析 |
4.4.1 计算技能欠缺 |
4.4.2 计算习惯不良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现存的状况 |
5.1.2 障碍的成因 |
5.2 建议 |
5.2.1 审题方面 |
5.2.2 思维方面 |
5.2.3 心理方面 |
5.2.4 计算方面 |
5.3 反思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题障碍表现表 |
附录B 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题障碍数据统计表 |
致谢 |
(3)六年级学生在分数应用题解题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依据 |
1.理论依据 |
2.实践依据 |
(二)研究价值 |
1.理论价值 |
2.实践价值 |
(三)文献综述 |
1.关于应用题解题的研究 |
2.关于分数的研究 |
3.关于分数应用题的研究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1.分数应用题 |
2.规则型应用题 |
3.应用型分数应用题 |
4.探索型分数应用题 |
一、六年级分数应用题解题情况的调查研究 |
(一)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测试法 |
3.访谈法 |
(二)测试卷编制和研究对象 |
1.测试卷编制 |
2.测试对象 |
3.访谈对象 |
(三)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
1.测试卷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
2.访谈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
(四)研究结果 |
1.六年级学生分数应用题的整体解题水平 |
2.六年级学生不同类型分数应用题解题水平 |
二、六年级学生在分数应用题解题中存在的问题 |
(一)规则型分数应用题 |
1.未能准确把握基本量 |
2.问题结构识别欠佳 |
3.单纯的分数运算错误 |
(二)应用型分数应用题 |
1.问题条件盲目转换 |
2.难以统一多个单位“1” |
3.解题策略单一,其他方法应用不足 |
4.习惯应用分步式,综合列式易出错 |
(三)探索型分数应用题 |
1.对非常规题目结构陌生,对有效信息缺乏敏感性 |
2.缺少文字性的表述分析,解题思路不清晰 |
3.问题与条件之间的联系未建立,目标解答错误 |
三、六年级学生解题中存在问题原因探析 |
(一)审题理解阶段出错原因探讨 |
1.专业术语不理解,题目背景陌生 |
2.受分数应用题框架结构的影响 |
3.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有待加强 |
(二)分析阶段出错原因探讨 |
1.缺乏对分数概念的深入认识 |
2.数形结合运用不足 |
3.未形成系统完备的知识结构 |
(三)建立数学模型阶段出错原因探讨 |
1.没有深入理解分数乘除的意义 |
2.教师在解题策略上的传授不足 |
3.习惯就题论题,缺少对方法的总结 |
(四)解题操作及评价阶段出错原因探讨 |
1.运算技能亟待提高 |
2.不良计算习惯的影响 |
3.学生缺乏检验和反思意识 |
四、研究建议与对策 |
(一)培养审题意识提高阅读能力 |
1.增加数学术语和名词储备量 |
2.加强读题训练,要求准确读题 |
3.重视学生语言转化能力的培养 |
(二)提高分析能力,理清数量关系 |
1.重视单位“1”教学 |
2.充分利用图形等直观手段 |
3.引用生活实例教学,深入理解分数概念 |
(三)克服思维定势,拓展解题思路 |
1.夯实分数乘除法意义理解 |
2.传授多种解题策略 |
3.总结题型的多种变式 |
(四)强化计算意识提高运算能力 |
1.重视运算规则的掌握 |
2.培养良好的分数运算习惯 |
3.传授学生检验的方法,养成细心检查的习惯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4)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核心概念及论题说明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数学建模教育的背景、发展历程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数学建模教育的背景 |
一、数学建模的兴起 |
二、数学建模教育的育人价值 |
第二节 数学建模教育的发展历程 |
一、数学建模教育的萌芽起步阶段 |
二、数学建模教育的初步发展阶段 |
三、数学建模教育的稳步发展阶段 |
第三节 数学建模教育的理论基础 |
一、问题解决理论 |
二、知识迁移理论 |
三、深度学习理论 |
第二章 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的文本分析 |
第一节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要求 |
一、对课程设计思路的要求 |
二、对课程目标的要求 |
三、对课程实施的建议 |
四、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
第二节 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建模内容的呈现与编排 |
一、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建模内容的呈现 |
二、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建模内容的编排 |
第三节 初中数学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 |
一、初中数学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分析 |
二、初中数学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总结 |
第三章 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课堂考察 |
一、课堂考察与分析 |
二、教师访谈与分析 |
第二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的方式及规律 |
一、七年级学生数学建模的方式及规律 |
二、八年级学生数学建模的方式及规律 |
三、九年级学生数学建模的方式及规律 |
第三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的过程及数学建模能力结构 |
一、初中生数学建模的一般过程 |
二、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结构 |
第四章 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困境分析 |
第一节 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分析 |
一、数学建模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脱节 |
二、教学内容缺少真正意义的数学建模问题 |
三、教学内容与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不适切 |
四、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忽视了对教学资源的开发 |
第二节 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的困境分析 |
一、学校和教师对数学建模教学不够重视 |
二、数学建模教学方式有待改进 |
三、数学建模教育理念不适应数学建模能力培养 |
四、数学建模教学缺乏培训和理论指导 |
第三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困难分析 |
一、数学建模学习方式需要转变 |
二、尚未掌握数学建模的学习路径 |
三、学习进阶过渡中遇到障碍 |
第五章 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 |
第一节 制定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的依据 |
一、依据对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的分析 |
二、依据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现状 |
三、依据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现状 |
第二节 初中数学建模教学内容选择策略 |
一、反映数学本质,突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
二、贴近学生现实,体现数学建模的真实性 |
三、注重数学建模过程性,体现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阶段性 |
四、注重选择变式问题,促进问题解决能力的迁移 |
五、增加开放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全面提升数学建模能力 |
六、面向学生的长远发展选择数学建模内容 |
第三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
一、由平铺直叙转变为创建有利于数学建模的真实问题情境 |
二、由教碎片化知识转变为教完整的建模知识 |
三、由教会做题转变为教会解决问题 |
四、由强调记忆转变为致力于知识迁移 |
五、由重结果性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并重 |
六、由单项能力训练转变为数学建模能力综合提升 |
第四节 初中生数学建模学习策略 |
一、学习完整的数学建模知识 |
二、学会条件化地储存知识 |
三、学会深度加工知识 |
四、掌握提取知识的路径 |
五、改善数学建模的程序与方法 |
六、学会类比与联想 |
七、学会知识迁移 |
结语 |
附录一 七年级数学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二 八年级数学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三 九年级数学建模教师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致谢 |
(5)蒙古语授课初中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教学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情况 |
1.3.1 国外研究情况 |
1.3.2 国内研究情况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 |
1.6 创新之处 |
第2章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相关内容概述 |
2.1 课程标准中的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 |
2.2 教科书中的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 |
第3章 调查及分析 |
3.1 问卷调查 |
3.1.1 调查目的及对象 |
3.1.2 调查内容及分析 |
3.2 访谈调查 |
3.2.1 访谈目的及对象 |
3.2.2 访谈内容及分析 |
第4章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教学策略 |
4.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 |
4.2 促进学生方程思想的形成 |
4.3 丰富学生的背景知识 |
4.4 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
4.5 提高学生的列式能力 |
4.6 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 |
4.7 加强学生的解题后反思习惯 |
4.8 养成学生规范书写的习惯 |
第5章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教学设计 |
5.1 行程问题教学设计 |
5.2 工程问题教学设计 |
5.3 利润问题教学设计 |
5.4 配套问题教学设计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初一学生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解题错误原因调查分析 |
附录二:初一学生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解题情况老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6)高中生多元表征水平与解答数学应用题能力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问题 |
1.3.1 高中生多元表征水平的现状 |
1.3.2 不同类型学生多元表征水平间的差异 |
1.3.3 高中生解答数学应用题能力的现状 |
1.3.4 不同类型学生解答数学应用题能力间的差异 |
1.3.5 高中生多元表征水平与解答数学应用题能力的关系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调查法 |
1.4.3 测试法 |
2. 文献综述 |
2.1 数学多元表征相关综述 |
2.1.1 表征 |
2.1.2 多元表征 |
2.1.3 数学表征 |
2.1.4 数学多元表征 |
2.2 数学解题相关综述 |
2.2.1 国内数学应用题研究综述 |
2.2.2 国外数学解题研究综述 |
2.3 本章小结 |
3. 研究设计 |
3.1 调查研究问卷设计 |
3.1.1 调查研究目的 |
3.1.2 调查研究方法 |
3.1.3 调查研究对象 |
3.1.4 调查问卷设计 |
3.1.5 调查问卷评分标准 |
3.2 数学应用题测试卷设计 |
3.2.1 测试研究目的 |
3.2.2 测试研究方法 |
3.2.3 测试研究对象 |
3.2.4 数学应用题测试卷设计 |
3.2.5 数学应用题测试卷评分标准 |
4.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4.1 调查研究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
4.1.1 高中生多元表征水平总体性分析 |
4.1.2 高中生多元表征水平性别差异结果与分析 |
4.1.3 高中生多元表征水平班级差异结果与分析 |
4.1.4 高中生多元表征水平学校差异结果与分析 |
4.2 数学应用题测试卷的统计与分析 |
4.2.1 高中生解答数学应用题能力总体性分析 |
4.2.2 高中生解答数学应用题能力性别差异结果与分析 |
4.2.3 高中生解答数学应用题能力班级差异结果与分析 |
4.2.4 高中生解答数学应用题能力学校差异结果与分析 |
4.3 多元表征成绩与数学应用题成绩相关性的统计与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建议 |
5.2.1 多元表征教学建议 |
5.2.2 数学应用题教学建议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多元表征调查问卷 |
附录2 数学应用题测试卷 |
致谢 |
(7)小学数学应用题自动评分方法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评分系统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2. 基于BLEU原理的小学数学主观题评分方法 |
2.1 评分原理及技术 |
2.1.1 文本相似度计算方法 |
2.1.2 N-gram模型 |
2.1.3 BLEU原理 |
2.2 相似度特征计算方法研究与改进 |
2.2.1 数学主观题自动评分方法存在的问题 |
2.2.2 小学数学应用题特点 |
2.2.3 一种改进的相似度计算方法 |
2.3 基于多特征融合的相似度计算公式的改进 |
2.3.1 基于BLEU原理的相似度计算公式 |
2.3.2 逻辑顺序相似度 |
2.3.3 关键步骤相似度 |
2.3.4 改进的解题步骤相似度计算公式 |
2.4 本章小结 |
3. 一题多解问题的解决方法 |
3.1 解题步骤之间的匹配关系 |
3.2 针对一题多解问题的自动评分方法 |
3.2.1 模糊匹配法 |
3.2.2 S~2模型 |
3.3 本章小结 |
4. 自动评分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
4.1 实验环境 |
4.2 自动评分模型总体结构 |
4.2.1 模型基本思想 |
4.2.2 模型框架结构 |
4.2.3 主观题自动评分流程 |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3.1 实验数据及处理 |
4.3.2 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初中数学应用题分析与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2.文献综述 |
2.1 数学建模 |
2.2 数学应用题 |
2.3 数学应用题编制 |
2.4 教学策略 |
2.5 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 |
2.6 影响初中生解数学应用题主要因素 |
2.7 初中生数学应用题解决能力现状 |
3.初中生解数学应用题的困难分析 |
3.1 初中生解应用题的错误类型 |
3.2 初中生解应用题错误的成因分析 |
4.初中数学应用题难度分析 |
4.1 数学题的综合难度模型 |
4.2 初中数学应用题案例分析 |
5.初中数学应用题编制案例与方法 |
5.1 编制应用题的尝试 |
5.2 数学应用题编制的教学实践 |
6.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
6.1 兴趣激发策略 |
6.2 阅读能力训练策略 |
6.3 运算能力训练策略 |
6.4 模式识别教学策略 |
6.5 归纳总结教学策略 |
7.总结与不足 |
7.1 研究的结论 |
7.2 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初中数学应用题的解题障碍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以无锡市清名桥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问题的提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第2章 研究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数学应用题的概念界定 |
2.1.2 解题障碍的概念界定 |
2.2 初中数学应用题的分类 |
2.3 数学建模和解决数学应用题的关系 |
2.4 关于影响解决数学应用题的因素的研究 |
2.5 数学应用题解题障碍及教学对策的相关研究 |
2.6 小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思路 |
3.2 研究方法 |
3.3 研究对象 |
3.4 研究工具 |
3.5 调查实施与数据收集 |
第4章 调查结果与分析 |
4.1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4.1.1 问卷调查结果整体分析 |
4.1.2 问卷调查结果各题分析 |
4.2 测试卷结果与分析 |
4.2.1 测试卷结果各题分析 |
4.2.2 测试卷结果整体分析 |
4.3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4.4 初中数学应用题解题障碍及其成因分析 |
4.4.1 学生因素 |
4.4.2 教师因素 |
第5章 克服初中数学应用题解题障碍的教学对策及案例研究 |
5.1 克服初中数学应用题解题障碍的教学对策 |
5.1.1 克服情感障碍的教学对策 |
5.1.2 克服阅读理解障碍的教学对策 |
5.1.3 克服建立模型障碍的教学对策 |
5.1.4 克服求解模型障碍的教学对策 |
5.1.5 克服元认知监控障碍的教学对策 |
5.2 教学案例与分析 |
5.2.1 教学案例 |
5.2.2 教学效果分析与反思 |
5.3 教学实验与分析 |
5.3.1 教学实验 |
5.3.2 实验数据与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学生应用题解题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 初中数学应用题测试卷(一) |
附录3 初中数学应用题测试卷(二) |
附录4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5 实验班、对照班实验前测与后测成绩 |
致谢 |
(10)六年级学生分数解题错误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分数计算错误的相关研究 |
2.2 分数应用题解题错误的相关研究 |
2.3 已有研究述评 |
2.4 理论基础 |
2.4.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2.4.2 Newman、Casey错误分析理论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思路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4 研究工具 |
3.4.1 分数计算题的编制说明 |
3.4.2 分数应用题的编制说明 |
3.4.3 测试卷的信度 |
3.5 数学解题错误的分析框架 |
第4章 测试结果与分析 |
4.1 分数解题错误的总的统计与分析 |
4.2 分数计算错误类型分析 |
4.3 分数应用题错误类型分析 |
4.4 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分析 |
第5章 日常教学的优化建议与课堂教学实录 |
5.1 日常教学中的优化措施 |
5.2 分数专题课堂教学实录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研究的结论 |
6.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6.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分数测试卷(一) |
附录2 :分数测试卷(二) |
致谢 |
四、几种常见应用题解题方法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六年级分数应用题解题障碍的调查研究[D]. 贾俏俏.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题障碍现状的调查研究[D]. 谢欣莉.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六年级学生在分数应用题解题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高颖. 渤海大学, 2021(02)
- [4]初中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研究[D]. 刘伟.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1)
- [5]蒙古语授课初中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教学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学校为例[D]. 陈带弟.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6]高中生多元表征水平与解答数学应用题能力的相关性研究[D]. 马子涵.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7]小学数学应用题自动评分方法的研究与实现[D]. 程淼.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8]初中数学应用题分析与教学策略研究[D]. 唐蓉. 西南大学, 2020(01)
- [9]初中数学应用题的解题障碍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以无锡市清名桥中学为例[D]. 朱玥. 苏州大学, 2020(02)
- [10]六年级学生分数解题错误的调查研究[D]. 王诗惠.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