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关现代化进程再添推力(论文文献综述)
于镕彬[1](2021)在《晚晴以来武汉的轮渡事业与城市交通网络(1896~1987)》文中研究说明
夏元宵[2](2020)在《“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民营经济已经撑起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更是深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实现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现代化,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的影响下和国际贸易格局深刻的调整下,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以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石,以深度整合国际市场、促进国际经济要素自由高效流动、推动全球资源高效配置为目的,联动亚欧非沿线国家经济政策融合,共同打造政治、经济、文化的利益共同体。我国民营企业从改革开放之初的零起步到如今占比GDP60%的重大突破,经历了四十多年的艰辛成长。在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民营企业家更应深刻认识到在新的国际和国内经济背景下,我国民营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推动全面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等诸多历史性机遇和挑战。全球经济衰退、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政府对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支持不足、民营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有限等都是阻碍民营企业国际化主要因素。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有代表性民营企业如:华为集团、传化集团、华立集团、雅戈尔集团等国际化发展模式,来探索“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模式和趋势研究。从机遇与挑战并存视角,提出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模式实现的路径,一是国际化模式规避部分全球性常规问题,二是传统型国际化模式高效地推进我国对外政策落实,三是时代型模式能跳跃性地提高民营企业的竞争力。
胡玥[3](2020)在《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研究》文中提出文在寅政府上台后,对保守派执政时期朴槿惠政府、李明博政府对外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尤其是在对朝政策上进行了重大转向。即提出建设“和平与繁荣的朝鲜半岛”的对朝政策新方针,并设定了三大目标、四大战略和五大原则。2018年初朝鲜半岛局势逐渐回暖后,文在寅政府进一步提出了“朝鲜半岛新体制”构想。2019年韩朝合作未能取得较大进展的情况下,文在寅依然在2020年新年贺词中指出,韩朝为生命共同体,将致力于通过发展韩朝关系推动实现半岛无核化与永久和平。总体来看,文在寅政府希望通过对话与施压并重的对朝政策方针,旨在共建和睦相处的朝鲜半岛和平共同体和经济共同体,谋求实现半岛和东北亚地区秩序对其有利的新变化。基于政策科学理论与方法,本文首先从动态环境交互的新视角,对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制定的国内外背景因素展开全面剖析。由此,明晰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的价值理念和基本目标这两大线索,重点考量韩国所拥有的战略资源与其对朝政策的目标设定及手段实施之间的关系匹配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多视角、多线索、多主体切入分析,基于成本与收益的政策评估路径,对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的实施进展情况和实际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展望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前景及难点所在,并对复杂局势下中国的半岛政策展开针对性思考。从决策环境分析看,半岛局势持续紧张及迫切的缓和诉求,以及韩国国内政局变化和国民的热切期盼,是推动文在寅政府上台后一改保守派执政时期对朝强硬路线的重要原因所在。2016年至2017年,朝鲜高频次进行核与导弹试验,这显着加大了韩国的“安全疑虑”甚至是“安全焦虑”,实现半岛无核化成为域内外国家共同的安全利益诉求。特朗普政府试图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对朝展开“极限施压”政策迫其彻底弃核,美朝由此展开激烈对抗,致使朝鲜半岛陷入持续紧张和高位震荡的极其危险局面,进一步加剧了东北亚地区安全困境强度和深度。显然,这是文在寅政府决断对朝政策时,要认真思考和重点应对的关键方面。与此同时,朴槿惠时期、李明博时期因对朝政策失当所造成的巨大负面效应。也波及到韩国国内政治、经济和安保等各个领域,进一步加剧了韩国国内政党和国民对南北关系现状及半岛局势吃紧的不满情绪。韩国国民对文在寅政府的新期待,促其在对朝政策上改弦更张并进行重大转向式新调整。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目标构想有三个方面:一是政治目标上结束敌对关系共建和睦相处的和平共同体;二是经济目标上推动实现韩朝市场一体化构建半岛经济共同体;三是安全目标上推动半岛无核化并加强韩美军事同盟关系。基于上述考虑,从政治、经济、安全三个方面,对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实施的基础与手段进行阐释,指出其目标构想、政策基础、政策手段三者之间的内在矛盾性和关系不匹配的突出状况。这极大地限制了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的展开,使其政策回旋空间缩小,政策实施过程波动不断,难以收到政策预期效果。总体来看,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体现三大特点。在政治层面,强调推动构建半岛持久和平机制;在经济层面,积极倡议推动“半岛新经济地图”;在安全层面,以提升韩国自主防御能力为依归。虽然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取得一定的阶段性成果,半岛局势有所缓和,南北关系一度进入对话乃至合作的良性轨道,但韩国无法改变的习惯性认知、国内党争激烈、经济提振不力、韩美朝三边关系微妙变化、周边外交窘况等严峻局面,尤其是在朝鲜再次拾起“封南通美”外交策略的情况下,无疑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的进一步实施面临着极大考验。对文在寅政府来说,奉行灵活性政策努力维持既定方针不变,改善周边外交促进对朝政策实施以及有效管控显性潜性风险,事关其对朝政策成效及成败。目前来看,文在寅政府不会改变对朝政策的“阳光”路线,但其能否有足够的智慧、信心和决心突破对朝政策的结构性瓶颈和联系性症结,仍有待进一步的观察。在朝鲜半岛形势历经转缓后再陷僵局且结构性、症结性因素没有彻底消除的复杂微妙状况下,中国要旗帜鲜明的坚持半岛无核化立场不动摇,坚持政治对话和外交途径解决问题,平衡关照各方合理利益尤其是重大安全关切,积极发挥中国作用、提供中国智慧、展现中国作为,助力巩固朝鲜半岛缓和势头,努力推动构建半岛和平机制,最终实现半岛无核化和东北亚地区的长治久安。
林思颖[4](2020)在《《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知识产权条款研究》文中认为在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简称TPP)后,其他缔约方于2018年3月18日在智利签署《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简称CPTPP)。CPTPP搁置了TPP中11项知识产权条款,主要集中在专利权、着作权及知识产权执法领域,而商标条款几乎被完整保留下来。CPTPP要求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相较于TPP有所下降,但仍远远超过TRIPs协议设定的最低标准。CPTPP知识产权条款压缩了TRIPs协议中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弹性条款的适用空间,剔除了有效协调私人利益和公众利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利益平衡的机制。在CPTPP区域内,发达国家几乎无需调整国内法律,与之相反,发展中国家将消耗更多的法律转换成本。虽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CPTPP各缔约方的经济影响仍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但从资金流动的角度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明显有利于拥有大量知识产权的缔约方。可以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CPTPP知识产权条款是发达国家在区域内获取经贸利益的重要手段。然而从目前各缔约方的经济规模、国际影响力以及CPTPP未来扩容可能性来看,仅凭自身的吸引力和示范作用,都尚不足以支撑其发展成为国际公认的知识产权保护新标准。短期来说,只能使得知识产权保护国际体系进一步碎片化。但是,随着包含与CPTPP相同或类似的知识产权规则的FTAs数量增加,这些规则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最终可能转化成为多边条约中的规则,形成新的国际标准,从这一层面看,CPTPP知识产权条款将助推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水平的提升。由于我国与各缔约方保持着密切的贸易往来,CPTPP降低了启动边境执法等措施的门槛,加大侵权惩罚力度,将增加我国企业在海外面临知识产权纠纷的风险,对我国对外贸易带来不利影响。同时,CPTPP保留的部分商标和执法条款对我国知识产权立法的冲击较大,而这些条款的出现,也将严重阻碍我国目前和未来参与的自由贸易协议的谈判进程。此外,从CPTPP未来发展可能性来看,我国也将面临美国重返进而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标准的风险。为应对CPTPP知识产权条款可能对我国产生的影响。首先,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构建完善的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机制。其次,需要以知识产权适度保护为基本立场,科学制定FTA知识产权谈判策略,并合理利用多边、双边以及“一带一路”等区域体制,加强知识产权国际合作,提升我国在知识产权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再次,应坚持从推动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角度出发,循序渐进地调整我国知识产权制度。最后,无论美国是否重返,都应以开放的心态面对CPTPP知识产权条款,不排除我国加入CPTPP的可能性。同时,应结合美国知识产权立法和实践新动向,客观深入地研究被搁置知识产权条款,提前做好应对这些条款未来出现在多边或区域性场域的准备。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办公室[5](2020)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海淀区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政办发[2020]7号各镇政府、街道(地区)办事处,各委、办、局,区属各单位:经区政府研究同意,现将《关于海淀区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特此通知。
徐睿[6](2019)在《我国传统零售业转型策略研究 ——以步步高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传统零售行业从2015年开始进入成熟期,关店潮现象凸显,行业竞争加剧。伴随着消费者购买力的不断增强,消费升级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传统零售行业对抗新兴细分零售企业优势减弱,新零售等新兴概念成为零售业新宠儿,电商的威胁不断加大。传统零售业的前景在哪里?本文认为,随着国家产业升级,传统零售行业内部整合,2017年开始行业复苏迹象明显,线上平台还是需要依托线下实体来扩展业务,传统零售行业依然充满生机。但转型过程中的定位和具体策略,在整个传统零售行业还是摸索阶段。本文采用文献加案例的研究指导思想,从传统零售行业的发展历程入手,了解其特征。根据对国内外传统零售行业的策略转型进行研究,发现我国传统零售行业转型的方向。通过还原步步高转型探索的过程,总结其失败的原因。结束“迷失的五年”后,2017年底步步高站在新的起点,本文利用PEST分析其外部环境蕴含的机会和面临的威胁,对内部环境进行五力模型分析,识别出优势和劣势。将相关要素对应在SWOT分析表中,确定其再次策略转型的方向。对步步高再次转型的具体措施进行探讨。最后对步步高的转型进行总结,获得我国传统零售企业转型的启示,展望未来。
谢玮[7](2019)在《西北地区早期工业化与民生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围绕西北地区民生设计现状与产业背景,即社会时局、舆情民俗、制作特征等近现代中国设计发展成因中最关键的基础条件,通过对晚清至民国时期西北地区民生设计的现象研究,还原民生设计销售方式、产业形态和设计创意,揭示晚清至民国时期西北地区民生设计的演变规律、文化价值及社会价值。探究该地区民生状态、产业条件对近现代中国早期工业化的影响和孵化、促进、提升的具体作用,从设计学的角度,分析这一时期西北地区民生设计发展中对消费主体选择的变迁,并切实关注消费主体的成本考量、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可见,西北早期工业化的萌芽与发展、功能与作用,既反映了外来文化的碰撞与博弈,交流与融会,也折射出近代西北民生设计的演进与变化。现代化(工业化+文明化)社会是以工业化(以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为主要内容)为生产方式,以文明化(以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为主要内容)为生活方式。围绕着这种新型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渐成型的民生产品消费群体,是民生设计发展的关键所在。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产销业态的社会价值是逐渐接受文明生活方式与先进生产方式,正是与传统设计产销业态在本质上的差异,才造成新旧两种产业在西北早期工业化进程中围绕着设计意识、生产方式、销售途径,形成冲突、突破、拓展,继而逐步实现社会的文明与进步。西北地区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生活与生产业态营造的社会氛围和文化语境,其有别于传统手工业发展的环境,本文正是在此条件下考量西北地区民生设计发展的产业链。从设计行为的文化成因着眼,按时间节点全文分五部分,即洋务运动之前西北地区的早期工业化与设计的萌芽;晚清洋务运动与早期民生设计;“清末新政”中的西北经略;民国(抗战之前)西北地区工业化与民生设计;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地区工业化与民生设计。阐释与这些设计行为有关事物的血脉基因,得出西北地区民生生活与设计成长过程,是随着西式现代化工商业的不断引入、扩展,西北社会长期封建制度下的传统生产劳作方式和与之相匹配的生活消费方式均随之发生渐变的必然结果。
姜焰凌[8](2018)在《新区域主义视角下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绩效及治理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上个世纪以来,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持续增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合作趋势日益增强;与此同时,新区域主义理论也呈现出全新的治理理论与方法。如何借助新区域主义理论推动我国区域综合治理的专业化、高效化,进而实现区域发展与地方发展的统一,是发展边境区域经济的一项亟待加以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在区域经济合作中,跨境经济合作区是全新的合作模式。云南作为西南内陆对外开放的重点省区及前沿,目前正在加快推进滇越跨境经济合作及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在扩大对外开放、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取得了显着成绩,但也还面临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和应对的挑战。因此,有必要对当前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绩效问题进行评价,构建出针对性的治理框架和治理体系。本论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遴选与构建一套体现新区域主义的量化分析方法,以滇越跨境经济合作为实证对象,对跨境经济合作绩效进行定量评价;基于新区域主义及空间治理观点,就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现状、存在问题展开细致讨论,对跨境经济合作的影响机理尤其是治理结构问题做出系统阐释;结合滇越跨境经济合作区这一实证对象,力图构建出跨境经济合作治理的框架和体系。本论文共分为7章:第一章——绪论。对论文的研究背景、主要问题、研究重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进行说明。第二章——沿边地区跨境经济合作的理论基础。主要对沿边地区跨境经济合作的相关理论进行评述。重点是沿边地区跨境经济合作理论、区域主义理论、跨境经济合作区域主义逻辑理论等。第三章——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基础及进展。对滇越跨境经济合作进展及现状特征展开具体分析,重点分析了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实现基础、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主要进展、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模式及特征。对河口—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的现实基础进行个案分析。第四章——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绩效。首先利用贸易结合度指数对滇越贸易合作联系程度进行测算,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新区域主义视角下跨境经济合作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确定跨境经济合作绩效测度方法,从静态、动态和空间效应三个角度评价滇越跨境经济合作效应,对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制度约束进行深入分析。第五章——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现状与问题。从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运行机制、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主要问题以及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治理结构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分析了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运行框架及主要问题。第六章——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区域治理体系构建。从沿边地区跨境经济合作的区域治理、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区域治理结构、推进跨境经济合作治理体系的策略三个方面,探讨了滇越跨境经济合作区域治理体系构建,对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区域治理提出针对性建议。第七章——结论。对本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论述了论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对今后的研究提出展望。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论文基于国内外前沿性经济合作理论,采用新区域主义治理理论分析我国滇越边境区域发展实践中的问题,阐述了目前滇越边境区域发展的目标、思路及现实意义。在实证分析过程中,基于静态经济效应和动态经济效应展开分析,构建了实证分析模型和绩效测度方法,结合国外的典型案例与成功经验,提出了促进滇越跨境经济合作及区域发展的政策框架和建议。论文通过对河口—老街跨境经济合作的实证研究,测度了跨境经济合作的绩效,揭示了河口—老街跨境经济合作的经验及其规律性。在实证和量化研究的基础上,从新区域主义与空间治理的视角出发,对滇越跨境经济合作中制度与非制度约束的突破、滇越跨境经济合作高效治理体系的构建等问题,提出了解决框架及建议。论文为新时代下,云南加快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提升与越南、缅甸及老挝的跨境经济合作,构架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提供政策建议及理论参考。
王桃[9](2018)在《民国知识女性的家庭角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社会构成的基本细胞,家庭的稳定与和谐是社会进步的基石,而女性作为家庭中的重要组成人员,担负着敬养双亲、生儿育女、延续家庭文化的重要职责,在家庭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扮演者不可替代的角色。由于两性等级秩序的存在,封建大家庭中男权往往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女性则沦为家庭附属品,角色单一且被动,自我意识淡薄,在政治、经济、文化、婚姻等诸多领域丧失主动权。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不断加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危机,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等社会变革风起云涌,社会变革裹挟着的进步思想使得妇女问题得到社会重视,女性权利义务、国民责任以及独立人格被发现,人们开始对女性有了新的角色期待。随着教会女学、国人自办女学、女性出国留学等女子教育的发展,一批具有新式知识储备和思想、自我意识开始苏醒、追求人格独立的知识女性逐渐登上历史的舞台。她们对自身家庭角色有了新的认知,开始摒弃“男尊女卑”“男外女内”“男主女从”的落后观念,在家庭经济、婚姻、育儿上有了一定的话语权甚至是决定权。为人女时,权力观增强,勇于维护自己在家庭财产继承中的权利,同时能够同男子角逐于职场,争取经济上的独立,摆脱对家庭的经济依附。为人妻时,婚恋观改变,她们抛弃“传宗接代”的婚姻目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形式及“门当户对”的择偶观念,追求平等、和谐、充满感情的婚姻生活。为人母时,教养观进步,“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等封建思想有所松动,她们积极响应节育号召,并开始以孩子为中心,注重教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及孩子的人格养成,建立了新型的母子关系。知识女性家庭角色在重塑的过程中不断受到旧思想、旧势力、旧制度的各种阻挠,因而表现出主动性与被动性、进步性与妥协性、激进性与保守性并存的特征。但无论如何,传统意义上的“孝女”“贤妻”“良母”的内涵已悄然改变。而在知识女性角色丰富与冲突的过程中,家庭内部权力得到了重新分配,家庭关系趋向平等,社会现代化发展进程加快。民国知识女性的角色重塑中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其转型过程中对家庭权利结构的冲击、对社会建设的参与、对旧思想旧文化的批判等都对当今女性自身发展、家庭与社会建设及中华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起到了重要的历史启迪作用,指导着现代女性角色的发展、家庭伦理道德的构建及当代社会文化体系的建设。
董杰[10](2018)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尤其是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诸多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深化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视作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彰显了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追溯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渊源,经典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础;毛泽东思想中蕴含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萌芽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养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和西方现当代生态理论中蕴含的丰富生态思想,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借鉴;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发展演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涵盖了当今最前沿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为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萌芽阶段、初步发展阶段、相对成熟阶段、深入发展阶段等历史演进过程,每个阶段均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特性,也都取得诸多成就,并突出表现在理念(或意识)、实践、制度和国际合作四个方面。随着发展阶段的逐步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在以上四个维度也都体现出逐步深化的发展特征和逻辑演进,鲜明体现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念逐渐向科学化、时代化、绿色化、生态化转变;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方式日益多元且绿色生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逐渐丰富与完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合作不断深化与广泛。总结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诸多经验有效支撑了其顺利推进,许多教训也得以反思而成为其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通过研究,总结出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经验,集中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理论总结——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有底线、有保障、有方向的系统工程;实践升华——依靠制度和法治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同时,吸取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诸多教训,“生态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走不通”是时代反思。放眼当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还存在诸多现实问题,集中表现在建设思维和逻辑、重点建设领域实践推进、制度建设和国际合作等方面。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生态文明建设步伐。深刻剖析这些问题,主要原因在于现实因素阻碍生态文明建设、陈旧思想干扰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对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偏低、生态环境监管不足制约生态文明建设。对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中国既无法回避,也不能懈怠,更不可将其与经济社会发展对立起来。因此,中国需要在新时代下更加坚定地系统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良好的绿色环境与氛围。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力:一是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层面,通过发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引导、培育科学消费理念、推广生态环境教育,不断提升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水平和层次高度;二是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方面,以推进能源革命、绿色生产和绿色治理三个维度为重点,不断创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表现形式和实践方式;三是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方面,通过深入改革、合理安排、规范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各个环节及每一过程阶段的制度机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四是在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合作方面,通过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识、健全和完善生态合作建设机制,不断深化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全球合作。本文的研究得出两个结论。第一,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引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推进。第二,以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发挥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参与者、贡献者尤其是引领者作用。
二、海关现代化进程再添推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关现代化进程再添推力(论文提纲范文)
(2)“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3.1 创新点 |
1.3.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概述 |
2.1 “一带一路”战略形成的国内外背景 |
2.1.1 后危机时代国际经济背景 |
2.1.2 改革开放40年我国经济发展特征 |
2.1.3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 |
2.2 “一带一路”战略的主要内容 |
2.2.1 更加自由化、国际化的贸易规则 |
2.2.2 标准统一、自由便利的投资规则 |
2.2.3 更加公平、高效、开放、安全的国际金融规则 |
2.2.4 新一代贸易方式——E国际贸易的规则体系 |
2.3 “一带一路”的战略意义 |
2.3.1 促进全球新经济增长带 |
2.3.2 实现全球化的再平衡 |
2.3.3 创新区域新型合作模式 |
第三章 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历程及特征 |
3.1 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 |
3.1.1 改革开放之前民营经济发展时期(1949-1978) |
3.1.2 改革开放早期民营经济发展时期(1979-1991) |
3.1.3 改革开放中期民营经济发展时期(1992-2011) |
3.1.4 “十八大”以来民营经济发展时期(2012年至今) |
3.2 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模式的区域性特征 |
3.2.1 沿海地区民营企业国际化特征 |
3.2.2 中部地区民营企业国际化特征 |
3.2.3 西部地区民营企业国际化特征 |
3.2.4 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特征 |
3.3 影响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的因素 |
3.3.1 企业家对国际商机的认识 |
3.3.2 国际化初始期的资源要求 |
3.3.3 国际化企业的竞争战略 |
3.3.4 国际化的时间与企业绩效 |
第四章 “一带一路”与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 |
4.1 “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的机遇 |
4.1.1 加强国际区域合作提高国际竞争力 |
4.1.2 带动国内产业发展增强国内国际产业联动效应 |
4.1.3 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与生产技术提高自身争竞力 |
4.1.4 企业拓展海外业务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
4.2 “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的挑战 |
4.2.1 贸易保护主义和全球经济衰退 |
4.2.2 境外投资保障支持条件不健全 |
4.2.3 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 |
4.3 “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模式的发展趋势 |
4.3.1 国际化模式克服全球性问题 |
4.3.2 传统型模式落实政策面保障 |
4.3.3 时代型模式提升核心竞争力 |
第五章 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模式的对策分析 |
5.1 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模式的案例分析 |
5.1.1 华为集团:技术创新铸就了新辉煌 |
5.1.2 传化集团:外企合资的新范式 |
5.1.3 华立集团:多元化投资的典范 |
5.1.4 雅戈尔集团:中国的皮尔卡丹 |
5.1.5 民营企业国际化典型案例启示 |
5.2 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模式的路径分析 |
5.2.1 政府营造企业国际化的良好环境 |
5.2.2 民营企业传统型国际化模式 |
5.2.3 民营企业时代型国际化模式 |
5.3 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模式的对策分析 |
5.3.1 适应国际环境变化 |
5.3.2 推进国家政策落实 |
5.3.3 促进民营企业创新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词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一)选题缘起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既有研究评述 |
三、核心概念及辨识 |
(一)对外政策 |
(二)朝鲜半岛和平机制 |
四、研究框架与方法 |
(一)研究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本文的创新之处 |
(二)本文的研究不足 |
第一章 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的决策环境分析 |
一、朝鲜半岛局势变化及持续缓和诉求 |
(一)朝鲜核导试验加大韩国“安全疑虑” |
(二)美国“极限施压”政策增加半岛风险 |
(三)半岛无核化切合韩国和周边国家利益 |
二、韩国政治生态与国民政治共识变化 |
(一)既有对朝政策引发负面效应 |
(二)朝野政治势力面临重新洗牌 |
(三)国民对韩朝关系抱有新期待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的目标与手段 |
一、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的基本内容 |
(一)以韩朝合作和解推动半岛局势缓和 |
(二)以韩朝经济联合促进半岛共同繁荣 |
(三)以强化国防为基础推动半岛无核化 |
二、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的总体目标 |
(一)结束敌对关系共建和睦相处的和平共同体 |
(二)实现韩朝市场一体化构建半岛经济共同体 |
(三)推动半岛无核化并加强韩美军事同盟关系 |
三、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的资源与手段 |
(一)以民族同一性展开全方位互动 |
(二)经济制裁框架下进行经济合作 |
(三)韩美同盟提高延伸威慑执行力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的实施层次及路径 |
一、双边层面:强化韩朝互动关系 |
(一)增进战略互信,推动民族和解 |
(二)解冻经贸合作,加大对朝援助 |
(三)重启军事会谈,缓和安全对立 |
二、同盟层面:强化韩美同盟机制 |
(一)加强对美磋商,力推斡旋外交 |
(二)随美对朝制裁,深化经贸合作 |
(三)保持安全威慑,提升军事自主 |
三、地区层面:强化域内大国沟通 |
(一)改善对华关系,加强中韩双边合作 |
(二)协调周边立场,推动半岛无核化进程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的主要特点及其评价 |
一、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的主要特点 |
(一)致力构建半岛持久和平机制 |
(二)推进和平经济实现共同繁荣 |
(三)继续保持强有力的国防力量 |
二、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的实施及其评价 |
(一)推动朝鲜重回对话与谈判轨道 |
(二)朝核问题政策基调与中国契合 |
(三)朝鲜国家路线调整与韩国共振 |
三、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的不足与成因 |
(一)美朝关系阶段性摇摆阻碍半岛无核化 |
(二)美国内政变化及对朝政策的不确定性 |
(三)韩国朝野争执掣肘对朝政策具体实施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展望与中国的战略抉择 |
一、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走势展望 |
(一)既定方针不变且奉行灵活性政策 |
(二)改善周边外交促进对朝政策实施 |
(三)管控多种风险营造宽松政策氛围 |
二、中国的战略思考与策略优化抉择 |
(一)推动政治解决进程,巩固半岛对话缓和势头 |
(二)加强多方战略沟通,推动构建半岛和平机制 |
(三)统筹各方合理关切,坚持“双轨制”“双暂停”方针 |
(四)借力“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中朝、中韩关系发展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概况 |
附录 |
致谢 |
(4)《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知识产权条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CPTPP知识产权条款产生的背景 |
第一节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
一、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的成因与演变 |
二、现行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的困局 |
三、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的变革趋势 |
第二节 CPTPP的产生与发展 |
一、初始阶段:《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P4协议) |
二、扩容阶段:《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 |
三、成型阶段:《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CPTPP知识产权条款的主要内容及变化 |
第一节 CPTPP知识产权条款的主要内容 |
一、总则部分 |
二、商标和地理标志 |
三、专利相关规定 |
四、着作权和相关权利 |
五、执法方面的规定 |
第二节 从TPP到 CPTPP知识产权条款的主要变化 |
一、缩小了国民待遇原则的适用范围 |
二、缩小了可授予专利的客体范围 |
三、不再对药品和生物制剂的未披露数据提供保护 |
四、不再延长着作权和专利保护期限 |
五、降低了数字环境下着作权保护力度 |
第三节 CPTPP知识产权条款变化的主要原因分析 |
一、美国退出TPP打破了知识产权条款重谈的博弈格局 |
二、最低保护标准原则的适用要求考虑各缔约方国情的差异 |
三、为了吸引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加入CPTPP |
四、为美国重返留下复谈的空间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CPTPP知识产权条款的影响分析 |
第一节 对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潜在影响 |
一、将加剧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格局的碎片化 |
二、短期内无法直接推高现行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标准 |
三、将进一步加剧私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失衡 |
第二节 对各缔约方的影响 |
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促进区域内贸易往来的效果尚不明确 |
二、可能极大冲击发展中国家的知识产权立法 |
三、发达国家更易获取知识产权条款带来的经济利益 |
四、将阻碍东盟知识产权一体化进程 |
第三节 对中国可能产生的影响 |
一、严格的执法条款将给我国的对外贸易带来不利影响 |
二、可能阻碍我国参与的自由贸易协议谈判的进程 |
三、商标和执法相关条款可能对我国知识产权立法冲击较大 |
四、将面临美国重返进而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标准的风险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应对CPTPP知识产权条款的建议 |
第一节 健全和完善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机制 |
一、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海外知识产权风险意识 |
二、构建完善的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公共服务机制 |
第二节 提升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制定的话语权 |
一、科学制定符合国情的FTA知识产权谈判策略 |
二、合理利用现行多边或区域体制来加强知识产权国际合作 |
第三节 循序渐进地完善我国知识产权制度 |
一、尚无需为未注册驰名商标提供跨类保护 |
二、加强对地理标志的保护 |
三、完善知识产权边境执法措施 |
四、提高我国知识产权执法力度 |
第四节 科学研判和应对CPTPP知识产权条款的未来发展 |
一、不排除我国加入CPTPP的可能性 |
二、研判被搁置知识产权条款重返之可能性 |
三、关注美国国内知识产权立法和实践的新动向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5)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海淀区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关于海淀区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2020年1月5日在海淀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
一、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
(一)坚持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高精尖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
(二)坚持规划建设提升和智慧化管理并举,城市形态和城市运行更有科技范 |
(三)坚持改革开放优化发展环境,政府服务市场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 |
(四)坚持扣“七有”促“五性”,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稳步提高 |
二、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 |
(一)固根基、扬优势,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持续推动经济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
(二)瞻远景、高站位,强化规建管统筹,持续提升中关村科学城颜值和品质 |
(三)重改革、促开放,强化体制机制创新,持续提升政府组织服务能力 |
(四)补短板、强弱项,强化民生保障服务,持续增加民生新福祉 |
(6)我国传统零售业转型策略研究 ——以步步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文献综述 |
1.5.1 传统零售业转型策略国外文献综述 |
1.5.2 传统零售业转型策略国内文献综述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研究理论基础 |
2.1 传统零售业概念及特征 |
2.1.1 传统零售业概念 |
2.1.2 传统零售业特征 |
2.2 研究理论基础 |
2.2.1 SWOT理论 |
2.2.2 PEST理论 |
2.2.3 五力模型理论 |
第三章 我国传统零售业外部环境分析 |
3.1 我国传统零售行业发展现状 |
3.1.1 我国传统零售行业进入成熟期 |
3.1.2 我国传统零售行业逐步变并回暖 |
3.2 我国零售零售行业PEST分析 |
3.2.1 我国传统零售行业政治分析 |
3.2.2 我国传统零售行业经济分析 |
3.2.3 我国传统零售行业社会分析 |
3.2.4 我国传统零售行业技术分析 |
第四章 步步高内部环境分析 |
4.1 企业发展历程介绍 |
4.1.1 抓准WTO保护,进入连锁超市行业 |
4.1.2 扩张布局传统零售产业链 |
4.1.3 网络时代步步高“迷失的五年” |
4.2 步步高转型探索 |
4.2.1 布局线上跨境平台 |
4.2.2 与线下实体严重脱节 |
4.2.3 线下门店盲目扩张 |
4.2.4 物流尚未形成规模经济 |
4.2.5 过度关注线下销售KPI指标 |
4.2.6 全产业链要素互相分离 |
4.3 步步高五力模型分析 |
4.3.1 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分析 |
4.3.2 消费者讨价还价的能力 |
4.3.3 行业内竞争者分析 |
4.3.4 潜在竞争者分析 |
4.3.5 替代者的分析 |
4.4 针对企业的SWOT分析 |
第五章 步步高转型策略选择及具体措施 |
5.1 步步高转型策略选择 |
5.1.1 步步高策略目标选择 |
5.1.2 步步高业务策略选择 |
5.2 步步高转型策略措施 |
5.2.1 核心发展能力选择 |
5.2.2 市场营销策略选择 |
5.2.3 财务策略选择 |
5.2.4 生产策略选择 |
5.2.5 技术策略选择 |
5.2.6 人力资源策略选择 |
第六章 我国传统零售业转型建议 |
6.1 把握转型时机和方向 |
6.2 技术为辅,需求为主 |
6.3 维护会员促增长 |
6.4 进入适合的全渠道体系 |
6.5 深化“O+O”模式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西北地区早期工业化与民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
一、课题的来源 |
二、选题的依据和研究背景 |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以及理论意义或实际应用价值 |
第二节 该选题方向现状及发展动态的理论梳理 |
一、涉及中国早期工业化的研究成果 |
二、涉及近代全国范围或西北地区工业布局的研究成果 |
三、涉及交通条件变迁与西北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研究成果 |
四、涉及西北地区具体地域民生设计及工业化的研究成果 |
五、其他相关方志及调研考察 |
六、小结 |
第三节 工业化概念的运用限度与立论前提的确认 |
第四节 几点必要的说明 |
一、时间界定、地域范围界定 |
二、西北地区的自然与社会历史条件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第六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一章 洋务运动之前西北地区的早期工业化与设计的萌芽 |
第一节 洋务运动之前西北地区设计中早期工业化的雏形 |
一、洋务运动之前西北地区设计中早期工业化的历史前提 |
二、洋务运动之前西北地区设计中早期工业化的本质及初期形态 |
三、洋务运动之前西北地区设计中早期工业化的呈现 |
第二节 西北地区工业化的萌芽走向——设计形式的不断碰撞 |
一、设计中传统手工业与局部工业化继替发展的轨迹 |
二、西北地区民生设计对工业化体制的构建 |
三、西北地区民生设计的发展嬗变 |
第三节 西北地区设计中工业化萌芽的特征 |
一、西北地区设计的多元萌生 |
二、西北地区民生状态与民生设计分析 |
三、设计文化的继替发展与不断碰撞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晚清洋务运动与早期民生设计(1861-1894年) |
第一节 晚清洋务运动与西北地区早期民生设计的多元汇集 |
一、晚期时期西北地区社会时局背景 |
二、时代的新需求与旧有设计形式的交流转换与局限 |
三、洋务运动对西北地区早期民生设计的影响 |
第二节 晚清洋务运动促西北民生设计工业化观念的形成 |
一、文明生活方式、先进生产方式的嬗变 |
二、工业化观念的形成 |
三、工业化观念的发展 |
四、洋务运动跛足发展留下的遗憾(洋务官商体制与中国早期工业化) |
第三节 西北地区设计变革与工业化的特征 |
一、西北地区民生设计变革的(碰撞、选择)交融发展 |
二、西北地区民生产业的主体形式特点 |
三、西北地区民生状态与民生设计分析 |
四、西北地区民生设计变革中的瓶颈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清末新政”中的西北经略(1901-1911年) |
第一节 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工业化进程的综合与突破 |
一、“清末新政”时期西北地区社会时局背景 |
二、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工业化进程的凸显 |
三、地区民生设计产业对传统手工产业的继替与工业化的突破 |
第二节 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对工业化程度的适应性 |
一、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工业化的演进 |
二、工业化在西北地区民生设计变革中的共融 |
三、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工业化的必然原因——对地域特征的适应性 |
四、各方力量在西北地区工业化中的作用方式 |
第三节 “清末新政”中西北民生设计与工业化的特征 |
一、民生设计与工业化的融合以及设计体制的定型 |
二、“清末新政”中西北地区民生状态与民生设计分析 |
三、“清末新政”中西北民生设计面临的挑战 |
四、文化自觉的形成:被唤醒的民生设计文化认同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民国(抗战之前)西北地区工业化与民生设计(1912-1937年) |
第一节 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工业化进程的延续 |
一、抗战之前西北地区社会时局背景 |
二、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工业化进程的形式 |
三、抗战之前西北地区产销业态与民生设计 |
第二节 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对工业化程度的延续 |
一、文明生活方式、先进生产方式的融通 |
二、工业化在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的延续 |
三、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地域特征的显现 |
第三节 抗战之前西北民生设计与工业化的特征 |
一、社会共识下民生的文明教化 |
二、抗战之前西北地区民生状态与民生设计分析 |
三、抗战之前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产业化的形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地区工业化与民生设计(1937-1949年) |
第一节 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工业化进程的繁荣与引领 |
一、抗战时期西北地区社会时局背景 |
二、抗战时期乡村社会传统手工业的重要作用 |
三、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地区产销业态与民生设计 |
第二节 西北地区民生设计中工业化程度的大发展 |
一、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地区工业化的推进 |
二、产业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的工业化演进 |
三、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地区工业化的扩散效应 |
第三节 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民生设计与工业化的特征 |
一、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地区各种机制工业演进趋势 |
二、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地区民生状态与民生设计分析 |
三、抗战及民国后期西北地区民生设计特点与工业化的特征 |
本章小结 |
结论 |
第一节 西北地区早期工业化是中国现代设计的起源之一 |
第二节 西北地区民生设计特点与研究价值 |
第三节 西北地区工业化变革发展的关系与民生设计性质、功能的认识 |
第四节 西北地区工业化的深层原因 |
第五节 西北地区早期工业化对现代设计的启迪思考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8)新区域主义视角下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绩效及治理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聚焦问题及章节安排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4.1 技术路线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综述 |
1.5.1 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
1.5.2 新区域主义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
1.5.3 我国边境合作发展研究综述 |
1.5.4 区域治理研究综述 |
1.5.5 研究评述 |
第2章 沿边地区跨境经济合作的理论基础 |
2.1 沿边地区跨境经济合作理论 |
2.1.1 跨境经济合作概念和特点 |
2.1.2 跨境经济合作的相关理论 |
2.2 区域主义理论的发展演变 |
2.2.1 区域主义的相关概念 |
2.2.2 区域主义的理论演进 |
2.2.3 新区域主义的理论内涵 |
2.2.4 新区域主义的特点 |
2.3 跨境经济合作的区域主义逻辑 |
2.3.1 跨境经济合作的区域化及一体化 |
2.3.2 新区域主义视角下的跨境经济合作 |
第3章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基础及进展 |
3.1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实现基础 |
3.1.1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时代背景 |
3.1.2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地缘环境 |
3.2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主要进展 |
3.2.1 合作制度及平台建设 |
3.2.2 经济贸易及投资合作 |
3.2.3 互联互通建设方面 |
3.2.4 其他领域的合作进展 |
3.3 河口-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的个案考察 |
3.3.1 中国河口跨境合作的有利条件 |
3.3.2 越南老街跨境合作的有利条件 |
3.3.3 河口-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进展 |
第4章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绩效 |
4.1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关系评估:基于贸易结合度指数的评估 |
4.2 跨境经济合作绩效量化评估 |
4.3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效应 |
4.3.1 贸易投资的静态效应 |
4.3.2 贸易投资的动态效应 |
4.3.3 跨境合作的空间效应 |
4.4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制度约束 |
第5章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现状与问题 |
5.1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运行机制 |
5.1.1 功能定位及发展目标 |
5.1.2 功能分区与产业布局 |
5.1.3 具体运作模式 |
5.1.4 具体实施过程 |
5.2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治理结构 |
5.2.1 云南的跨境经济合作治理 |
5.2.2 越南的跨境经济合作治理 |
5.2.3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治理差异 |
5.3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主要问题 |
5.3.1 边境地区经济实力欠佳 |
5.3.2 大额贸易逆差,经济结构趋同 |
5.3.3 政策约束 |
5.3.4 走私泛滥,边境安全问题成隐患 |
5.3.5 融资困难 |
5.3.6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
5.3.7 经济合作区认知偏差,制度供给存在障碍 |
5.3.8 跨境合作区城市规模太小,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城市带或城市群 |
5.3.9 产业结构不合理,贸易人才匮乏 |
第6章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区域治理体系构建 |
6.1 沿边地区跨境经济合作的区域治理 |
6.1.1 跨境经济合作的区域治理理念 |
6.1.2 跨境经济合作治理模式借鉴 |
6.2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区域治理结构 |
6.2.1 跨境经济合作治理模式选择 |
6.2.2 跨境经济合作治理的组织构架 |
6.2.3 跨境经济合作争端解决机制 |
6.3 推进跨境经济合作治理体系的策略 |
6.3.1 筑实区域化的共识及地域认同 |
6.3.2 提升跨境经济合作水平及效应 |
6.3.3 加快跨境合作制度共建 |
6.3.4 找准云南长期发展的战略定位 |
6.3.5 边境口岸经济体系的建构 |
6.3.6 完善人才保障及基础设施条件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的进展与成绩 |
7.1.1 经济合作和口岸建设取得成效 |
7.1.2 跨境经济合作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
7.2 滇越跨境经济合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
7.2.1 边境地区经济实力欠佳 |
7.2.2 大额贸易逆差,经济结构趋同 |
7.2.3 政策约束 |
7.2.4 走私泛滥,边境安全存在隐患 |
7.2.5 融资困难 |
7.2.6 经济合作区认知偏差,制度供给存在障碍 |
7.2.7 产业结构不合理,贸易人才匮乏 |
7.3 推进跨境经济合作治理体系的策略 |
7.3.1 筑实区域化共识及地域认同 |
7.3.2 扩大跨境经济合作水平及效应 |
7.3.3 加快跨境合作制度共建 |
7.3.4 找准云南长期发展的战略定位 |
7.3.5 加快边境口岸经济体系的建构 |
7.3.6 完善人才计划保障,提升互联互通水平 |
7.4 本研究的意义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承担项目情况 |
致谢 |
(9)民国知识女性的家庭角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学术意义 |
(三)现实意义 |
二、学术界研究动态 |
(一)学术界有关近代女性史的研究 |
(二)学术界有关民国知识女性的研究 |
(三)学术界有关民国女性家庭生活研究 |
三、概念界定 |
(一)知识女性 |
(二)家庭角色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论从史出,重视历史实证研究法 |
(二)视角多样,多学科交叉研究法 |
五、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可能存在的困难和不足 |
第一章 女性自我觉醒历史背景观照 |
第一节 封建传统家庭制度下的女性压迫 |
一、“无才是德”中的教育观 |
二、“媒妁之言”里的婚恋观 |
三、“三纲五常”下的伦理观 |
第二节 社会变革中的女性觉醒 |
一、维新运动对女性觉醒的启蒙 |
二、辛亥革命对女性自我解放的推动 |
三、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女性自我发现的强化 |
第三节 近代知识女性的破茧而出 |
一、教会女学的出现 |
二、国人自办女学的兴起及发展 |
三、女子留学教育的发展 |
第二章 民国知识女性家庭角色的消解与重塑 |
第一节 做独立的自己:谋生与消费 |
一、女性财产继承权的争取 |
二、男、女职场上的角逐 |
三、女性闲暇与消费 |
第二节 做有主见的妻子:恋爱与婚姻 |
一、自由婚恋 |
二、离婚与再嫁 |
三、独身选择 |
第三节 做有文化的母亲:教育与文化 |
一、从“多子多福”到“生育节制”:传统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的转变 |
二、从“生养”到“教养”:传统母亲角色与母子关系的现代化转变 |
第三章 民国知识女性家庭角色变化特征及影响 |
第一节 知识女性家庭角色变化特征 |
一、被动性与主动性:男性的引领与女性的觉醒 |
二、进步性与妥协性:理想的美好与现实的困境 |
三、激进性与保守性:时代的鞭策与传统的掣肘 |
第二节 民国知识女性家庭角色转变的影响 |
一、自身:促进角色丰富与角色冲突 |
二、家庭:推动权利位移与权利平衡 |
三、社会:加快现代化进程 |
第四章 民国知识女性家庭角色转型中的现代启迪 |
第一节 冲破藩篱的样态及反思 |
一、勇敢批判、反抗封建压迫 |
二、大胆追求、体验新式生活 |
三、知识女性家庭角色转变过程中的局限性 |
第二节 民国知识女性角色变更的历史启迪 |
一、女性发展与社会建设 |
二、女性家庭角色与伦理道德建设 |
三、当代家庭建设与社会文化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一、选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二、相关研究述评 |
(一)研究的视角与进展 |
(二)研究的不足 |
(三)研究的深化与拓展 |
三、主要理论工具 |
(一)自然辩证法 |
(二)系统论 |
(三)自组织理论 |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
第一节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概念界定 |
一、生态文明概念 |
二、生态文明建设概念 |
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概念 |
第二节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分析 |
一、理论基础:经典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
二、思想奠基:毛泽东思想中蕴含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萌芽 |
三、理论借鉴: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与西方现当代生态理论 |
四、理论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 |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及成就 |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萌芽阶段 |
一、生态文明建设意识开始萌生 |
二、生态环保实践取得初步成效 |
三、生态环境法制建设走上正轨 |
四、生态环保国际合作正式起航 |
第二节 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初步发展阶段 |
一、生态文明建设意识与时俱进 |
二、生态环保实践开始注重长远规划 |
三、生态环境法制建设逐步强化 |
四、生态环保国际合作进一步明确 |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相对成熟阶段 |
一、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进一步深化 |
二、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初步确立 |
三、生态文明法制建设比较完善 |
四、生态环保国际合作成绩斐然 |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发展阶段 |
一、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新发展 |
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新突破 |
三、生态文明法制建设新阶段 |
四、生态文明建设合作新局面 |
第三章 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问题分析 |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教训 |
一、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总结 |
二、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教训反思 |
第二节 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
一、建设思维和逻辑未实现生态转变 |
二、重点领域建设实践面临诸多挑战 |
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问题依然较多 |
四、国际合作方式有待深化与创新 |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既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现实因素阻碍生态文明建设 |
二、陈旧思想干扰生态文明建设 |
三、科技对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偏低 |
四、生态环境监管不足制约生态文明建设 |
第四章 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
第一节 提升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
一、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
二、以科学消费理念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
三、用生态环境教育保障生态文明建设 |
第二节 创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方式 |
一、能源革命:优化能源结构及消费模式 |
二、绿色生产:打造循环生产和绿色技术体系 |
三、绿色治理:构建生态环境现代化治理体系 |
第三节 完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
一、完善和巩固源头严控制度体系 |
二、健全和深化过程严管制度体系 |
三、规范和落实后果严惩制度体系 |
第四节 深化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全球合作 |
一、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识 |
二、健全和完善生态合作建设机制 |
结语 |
一、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引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推进 |
二、以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海关现代化进程再添推力(论文参考文献)
- [1]晚晴以来武汉的轮渡事业与城市交通网络(1896~1987)[D]. 于镕彬.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模式研究[D]. 夏元宵. 武汉轻工大学, 2020(06)
- [3]文在寅政府对朝政策研究[D]. 胡玥. 吉林大学, 2020(08)
- [4]《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知识产权条款研究[D]. 林思颖.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8)
- [5]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海淀区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的通知[J].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公报, 2020(02)
- [6]我国传统零售业转型策略研究 ——以步步高为例[D]. 徐睿.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3)
- [7]西北地区早期工业化与民生设计研究[D]. 谢玮. 南京艺术学院, 2019(11)
- [8]新区域主义视角下滇越跨境经济合作绩效及治理体系构建研究[D]. 姜焰凌.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2)
- [9]民国知识女性的家庭角色研究[D]. 王桃. 江苏师范大学, 2018(12)
- [1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 董杰.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