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中学发展现状调查

广西民族中学发展现状调查

一、广西民族中专发展现状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郑孙萍[1](2021)在《广西民族地区师幼互动质量与幼儿国家通用语言词汇发展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促进民族地区幼儿的国家通用语言词汇发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桥梁,也是提升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在学前教育质量中,相对于结构性质量,过程性质量对幼儿发展有着更为直接和突出的影响。师幼互动作为过程性质量的重要指标,已成为当前学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国外许多研究表明,师幼互动质量与幼儿词汇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国内相关研究相对欠缺,且当前关于广西民族地区师幼互动质量和幼儿国家通用语言词汇发展现状仍有待明晰。因此,探讨广西民族地区师幼互动质量与幼儿国家通用语言词汇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现实意义。为了探讨广西民族地区师幼互动质量与幼儿国家通用语言词汇发展的关系,本研究以广西民族地区11所幼儿园中33个班级的33名教师和318名幼儿为研究对象。研究者进入班级采集每位教师的4个师幼互动案例,并运用CLASS工具对一日活动中的师幼互动质量进行评定。此外,采用中文版的《皮博迪图片词汇测验-修订版》(PPVT-R)和表达性词汇测试(EVT)分别对318名幼儿的国家通用语言接受性词汇和表达性词汇发展现状进行测量。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发现研究结果如下:第一,广西民族地区师幼互动质量有待提高,且不平衡性与差异性并存。具体表现为:广西民族地区师幼互动质量整体处于中等偏低水平,且内部存在不平衡性,如情感支持领域处在中等水平,班级组织领域处于中等偏低水平,而教育支持领域处于低水平;广西民族地区的师幼互动质量在教师学历、专业和幼儿园地理位置上存在显着性差异。第二,广西民族地区幼儿国家通用语言词汇呈良好的年龄发展态势,且在各变量上差异显着。具体表现为:广西民族地区幼儿的国家通用语言词汇接受性词汇和表达性词汇发展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其中4-5岁增长速度最快;但广西民族地区幼儿国家通用语言词汇发展在父母受教育程度、班级师幼比、幼儿园办园性质和地理位置变量上存在显着性差异。第三,广西民族地区师幼互动质量与幼儿国家通用语言词汇发展密切相关。具体表现为:师幼互动总平均分及其三大领域均与幼儿的国家通用语言接受性词汇和表达性词汇呈显着性正相关;除了消极氛围维度,其余九个维度均与幼儿的国家通用语言接受性词汇存在显着的正相关;教师敏感性、关注幼儿观点、教学指导方式和反馈质量四个维度与幼儿国家通用语言表达性词汇呈现显着性的正相关。第四,师幼互动质量部分领域能显着弱预测幼儿国家通用语言词汇发展。具体表现为:教育支持领域及其反馈质量维度能预测幼儿国家通用语言接受性词汇发展;班级组织领域及其教学指导方式维度能预测幼儿国家通用语言表达性词汇发展;而情感支持领域对幼儿国家通用语词汇发展不具有显着的预测作用。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以下研究启示:第一,加强关注广西民族地区师幼互动质量,提高教师的师幼互动能力;第二,重视广西民族地区幼儿国家通用语言词汇发展,抓住发展黄金期;第三,教师提高反馈质量,促进广西民族地区幼儿习得国家通用语言接受性词汇;第四,教师优化教学指导方式,发展广西民族地区幼儿国家通用语言表达性词汇。

母凤婷[2](2021)在《HIV/AIDS患者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接受ART的HIV/AIDS患者健康及卫生服务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了解其健康及卫生服务利用现状,并对其公平性进行评价,分析公平性的影响因素,为相关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和参考,进一步改善HIV/AIDS患者健康和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促进其健康。[方法]本研究是横断面研究。选取定点医院接受ART且满足纳入排除标准的HIV/AIDS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面对面共调查921人。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用均数±标准差描述,两组比较用t检验,多组比较用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用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描述,组间比较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构成比或率描述,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影响因素分析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和Hurdle模型。公平性用集中指数评价,公平性的贡献大小用集中指数分解分析。[结果]1.本次共调查921人,合格问卷899份。本文以899份问卷资料为分析数据。调查对象年龄最小16岁,最大81岁,平均年龄38.99±11.24;女性比重为38.2%,男性比重为61.8%;民族以汉族为主(82.8%);一半以上婚姻状况为在婚(53.2%),其次是未婚(29.6%)和离异及丧偶(17.2%);文化程度偏低,主要集中于高中及以下(74.9%);职业中除农民、企事业公务人员和自由职业外其他职业占34.3%,自由职业占31.5%。2.调查对象两周患病率为21.5%。两周患病存在“倾贫”不公平。两周患病集中指数为-0.0282,水平不公平指数为-0.0285,说明去除需要变量的影响后仍存在“倾贫”不公平,其绝对值相差不大,提示需要变量对集中指数的贡献不大。其中影响不公平的主要贡献因素有个人年收入和职业。3.调查对象慢性病患病率为18.6%,所患慢性病排前三位的分别是慢性肝炎(5.3%)、高血压(3.6%)和慢性胃炎(1.3%)。慢性病患病影响因素为性别和年龄:女性患病率低于男性;年龄越大,患病的可能性越大。慢性病患病存在“倾贫”不公平。慢性病患病集中指数为-0.0632,水平不公平指数为-0.0961,说明去除需要变量的影响后仍存在“倾贫”不公平,且不公平程度增加。其中影响不公平的主要贡献因素有性别、文化程度、年龄和个人年收入。4.调查对象应住院率为14.5%。应住院影响因素为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和慢性病是否患病:中专及高中应住院率低于小学及以下;在婚者高于离异及丧偶;患慢性病者高于没有患慢性病者。应住院存在“倾贫”不公平。应住院集中指数为-0.0478,水平不公平指数为-0.0625,说明去除需要变量的影响后仍存在“倾贫”不公平,且不公平程度增加。其中影响不公平的主要贡献因素有个人年收入、婚姻状况、性别、文化程度和年龄。5.调查对象两周就诊率为9.9%。两周就诊和两周就诊次数的共同影响因素为是否患慢性病:患慢性病者两周就诊率和就诊平均次数高于没有患慢性病者。两周就诊存在“倾富”不公平。两周就诊集中指数为0.0636,水平不公平指数为0.0521,说明去除需要变量的影响后仍存在“倾富”不公平,且不公平程度稍有降低。其中影响不公平的主要贡献因素有个人年收入、婚姻状况、职业、年龄、是否贫困户和文化程度。6.调查对象慢性病就诊率为9.6%。慢性病就诊影响因素为性别和年龄:男性就诊率高于女性;年龄越大,就诊的可能性越大。慢性病就诊存在“倾贫”不公平。慢性病就诊集中指数为-0.0405,水平不公平指数为-0.1091,说明去除需要变量的影响后仍存在“倾贫”不公平,且不公平程度增加。其中影响不公平的主要贡献因素有年龄、个人年收入、婚姻状况、性别、文化程度、是否贫困户和家庭人口数。7.调查对象住院率为13.5%。住院和住院次数的共同影响因素为文化程度:文化程度越高,住院和住院平均次数多的可能性越低。婚姻状况是住院的影响因素:在婚者住院率高于离异及丧偶者。住院存在“倾贫”不公平。住院率集中指数为-0.0544,水平不公平指数为-0.0712,说明去除需要变量的影响后仍存在“倾贫”不公平,且不公平程度增加。其中影响不公平的主要贡献因素有个人年收入、性别、婚姻状况和文化程度。8.调查对象两周患病就诊率为46.6%。两周患病就诊存在“倾富”不公平。两周患病就诊集中指数为0.0971,水平不公平指数为0.0798,说明去除需要变量的影响后仍存在“倾富”不公平,且不公平程度稍有下降。其中影响不公平的主要贡献因素有个人年收入、年龄、婚姻状况和职业。两周患病就诊机构主要集中在省级医院,其次是个人诊所和州市级医院。其中两周未就诊的原因主要是自己买药(63.1%)、病情轻(18.4%)和经济困难(9.7%)。9.调查对象慢性病患病就诊率为51.5%。慢性病患病就诊存在“倾富”不公平。慢性病患病就诊集中指数为0.0295,水平不公平指数为0.0141,说明去除需要变量的影响后仍存在“倾富”不公平,且不公平程度稍降低。其中影响不公平的主要贡献因素有个人年收入、婚姻状况、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和民族。慢性病患病就诊机构主要集中在州市级医院和省级医院。其中未就诊的主要原因是自己买药(35.8%)、病轻(28.4%)和经济困难(22.2%)。10.调查对象需住院者住院率为92.3%。需住院者住院存在“倾贫”不公平。需住院者住院集中指数为-0.0084,水平不公平指数为-0.0095,说明去除需要变量的影响后仍存在“倾贫”不公平,绝对值相差不大,提示需要变量对集中指数的贡献不大。其中影响不公平的主要贡献因素有职业和年龄。住院机构主要集中在州市级医院,其次是省级医院。其中未住院的原因主要是病情没必要(50%)和经济困难(40%)。[结论]1.HIV/AIDS患者卫生服务需要、需求和利用公平性整体尚可,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公平,公平性有待进一步改善。2.两周患病呈现“倾贫”的不公平,两周就诊和两周患病就诊均呈现“倾富”的不公平。两周患病就诊不公平程度最大,其次是两周就诊,两周患病最低。3.慢性病患病和慢性病就诊均呈现“倾贫”的不公平,慢性病患病就诊呈现“倾富”的不公平。慢性病患病不公平程度最大,其次是慢性病就诊,慢性病患病就诊最低。4.应住院、住院、需住院者住院均呈现一定的“倾贫”不公平。住院不公平性程度最大,其次是应住院,需住院者住院最低。5.慢性病患病是两周就诊、两周就诊次数、应住院、住院次数的共同危险因素,应加强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提高慢性病患者生命质量。6.人均收入是不公平性的首要贡献因素,与国内外研究结果一致,但也不应忽视文化程度、性别、婚姻状况、年龄、职业等因素的影响。应加强偏向低收入、离异及丧偶、文化程度低、男性、高龄等人群的关注,促进公平和健康。

王慧文[3](2020)在《我国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我国一贯高度重视退役运动员的发展和保障问题,在2003年至2014年间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对有效改善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难”、“职业转换不畅”、“生计资本低下”等状况起到了积极作用。近几年,随着“体操冠军张尚武上海地铁卖艺”和“马拉松运动员郭萍因生活窘迫被迫出售奖牌”等事件被媒体报道出来,退役运动员的生计和保障问题再次引起了全社会的热烈关注。2012年至2018年间,先后有政协委员张小玲、人大代表徐东香和叶诗文等多次在两会上,针对退役运动员目前的生计改善问题,提出了“优化退役运动员保障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运动员社会融入,提高运动员生计能力”等相关提案。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案的现实依据表明,运动员退役后的生计和保障问题在“塔基”和“塔腰”运动员中还十分严重,需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该类问题妥善解决将有利于竞技体育事业持续发展和体育强国建设目标的实现。退役运动员能否成功融入社会是能否实现可持续生计的关键前提,影响社会对竞技体育的投资态度。就目前而言,关于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的概念是什么、如何评价社会融入、影响社会融入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帮助退役运动员成功融入社会等问题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鉴于此,本研究以社会融入理论和社会化理论为依据,运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整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的概念、社会融入评价指标体系、社会融入程度评价、社会融入的影响因素、助力成功社会融入的对策建议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是指运动员退役后面对角色、环境和职业等方面的变化,经过自身努力和外界的帮助,在经济、社交、文化和心理方面进行调节和适应,并逐渐缩小与非运动员(社会主流)群体差异的过程。第二,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评价指标共包括经济融入、文化融入、社交融入和心理融入4个一级指标,居住情况、收支水平、工作情况、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社会交往、社会参与、心理距离、心理感知9个二级指标,以及24个三级指标。第三,运用改进后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我国756名退役运动员的社会融入程度进行实证得出:(1)我国退役运动员总体社会融入程度处于中等水平;(2)我国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呈现差序融入,其中文化融入最好,社交融入次之,心理融入和经济融入最差;(3)我国大部分退役运动员的个体社会融入程度也处于中等水平;(4)不同性别和运动员等级的退役运动员在经济、文化、社交、心理融入及其包含的指标上均无显着差异,不同退役年限的退役运动员在心理融入及其包含的指标上均存在显着差异,不同文化程度的退役运动员在经济融入、收支水平和工作情况指标中存在显着差异。第四,运用扎根理论构建的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包括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体因素。其中社会因素包括政策制度、区域差异和社会支持获得;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社会地位和家庭生活环境;个体因素包括个体人力资本、个体专业资本、个性心理特征和个体行为表现。第五,采用量化分析对所构建的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影响因素理论模型进行验证得出:修正后的一阶和二阶验证性因素模型是可以接受的。另外,根据二阶验证性因素模型的因子载荷量可知,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影响因素的大小依次为个体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其中个体因素中各指标的大小依次为个体人力资本、个体专业资本、个性心理特征和个体行为表现;社会因素中各指标的大小依次为政策体制、区域差异和社会支持获得;家庭因素中家庭社会地位和家庭生活环境两个指标相差不大。第六,本文在系统分析我国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状况和影响社会融入因素的基础上,围绕社会、家庭和个人三个方面影响因素的改善,从“政策制度完善”、“培训体系完善”、“支持系统构建”、“家庭状况改善”、“退役运动员自我完善”和“社会工作介入”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黄欢[4](2020)在《内生发展视域下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是保障民族地区乡村适龄儿童就近入学的重要力量,更是推动乡村发展改良的社会和经济的活动中心。教师作为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专业发展对推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推进乡村教育脱贫等有着积极的作用。内生发展理论源自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尤其是后期理论关注自身素质提升的本质、追求个性化、多样化的特色发展的模式给了乡村小规模学校与教师发展启发。那么如何在乡村振兴、农村教育质量提升、大扶贫的战略背景下,运用国家政策优势,抓住时代发展机遇,构建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是我们现时期亟待讨论的问题。本研究从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四个方面探讨了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与价值,并基于内生发展理论构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体系。随后,采取问卷为主,访谈为辅的调研方式,选取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25所小规模学校为样本,通过SPSS24.0计量软件分析得出: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在性别、民族、学历结构等十个基本信息中,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仅在性别、教龄两个方面存在显着差异;并基于社会、政府、学校以及教师自身四个方面与专业发展现状进行了相关分析,得出家庭支持、自身观念素质、专业发展意识、职业成就感、学校文化引导等因素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了显着影响。此外,通过数据分析和访谈资料发现,当前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存在教师专业理念偏差,本土资源开发意识不够;专业知识结构失衡,原生文化知识散乱;专业能力不足,仅满足基本教学等问题,以及得出社会、政府、学校和教师自身层面均存在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基于此,本研究结合内生发展理论思考了促进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一是激发教师发展热情,提升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能力;二是应深入基层、营造良好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氛围;三是应基于教师主体地位,健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四是应针对乡村教师内在需求,优化培训内容和途径;五是应重视教师专业发展,构建教师与学校发展共同体。

马银标[5](2020)在《怒江州易地搬迁安置点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困境研究 ——以A小学、B中学为例》文中指出怒江州集民族、山区、边境、贫困、边缘、散居为一体,是“三区三州”贫困率发生最高的州,致贫原因复杂,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点。由于自然环境等原因的影响,易地搬迁是怒江州发展的治本之策,易地搬迁安置点是怒江州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对象。教育作为易地搬迁安置点建设的重要部分,受历史、地理、民族、经济等多因素影响,发展依旧面临诸多困境,尤其是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怒江州易地搬迁安置点义务教育学校的个案调查,掌握和分析易地搬迁安置点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困境和原因,探寻改善易地搬迁安置点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为促进怒江州易地搬迁安置点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供重要参考。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个别访谈法和个案研究法,选取怒江州具有代表性的易地搬迁安置点义务教育学校,从教师队伍数量、结构、工作情况、在职培训、专业能力、身心发展、人际关系、待遇和稳定性九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发现易地搬迁安置点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存在教师配备不合理,结构性问题突出;在职培训效果差,专业能力水平低;工作量超负荷,待遇水平低;身心发展不容乐观,人际关系满意度低;教师队伍稳定性差的困境。借助协同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进行归因分析。以上困境严重阻碍着易地搬迁安置点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笔者尝试从国家、地方政府、学校、教师个人四个层面提出思路及对策,以系统的思维和方法推动怒江州易地搬迁安置点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马兴才[6](2020)在《基督教在山东省S县的传播与发展(1980-2018)》文中研究表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基督教在中国城乡地区,特别是在广大农村的迅速传播,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但在“众声喧哗”中,儒家思想的发祥地——曲阜及其周边地区的基督教的发展状况,却一直未能真正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本文即以曲阜周边的S县为例,探讨1980年以来基督教在这一儒家世界的象征中心究竟呈现出怎样的发展格局和态势。S县基督教传播发展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912年前后。彼时,美南浸信会、美以美会、耶稣家庭先后传至该县。1980年S县教会“开放”后,三个教派最终实现合一,并经过1980-1983年短暂的恢复后,1984-1996年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延至1997年后,则呈现出平稳发展的态势。1980年代以来基督教在S县的发展传播呈现出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一是,信徒群体“三多”即“女性多、老人多、文化水平低者多”的结构特征有所改观,但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且城区、郊区、农村教会信徒群体结构特征的具体变化趋势存在显着差异;二是,在信徒群体结构特征改观的同时,教牧人员群像也呈现出“女性增多、中青年增多、文化水平提升、职业来源日趋多元”的演变态势;三是,在基督教信徒皈依基督教过程中,家庭影响抑或遭遇困境是民众接受基督教信仰的内在动力,社会关系网络的示范和引导是民众接受和皈依基督教信仰的中介,“神学奇迹”的发生对民众皈依基督教信仰的程度具有深化作用,教义的濡化是逐步实现皈依者信仰理性化的关键;四是,在宗教活动方面,S县教会与世界各国正统基督教教会的节期、礼仪基本相同,其聚会模式由基督教聚会传统和时代具体环境相结合;五是,基督教活动场所的设立先后经历了“历史模式”和国情模式,但需要说明的是,S县内基督教活动场所基本都是统一管理的;六是,教会组织主要有县基督教“两会”(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县基督教协会)和堂点组织,教会组织的运行主要通过县基督教“两会”成员分工协作、教牧区的设立及四定原则的实施,而教会组织及人员的管理则主要依靠各种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完善。尽管1980年代以来S县基督教正日益走向规范化、法治化,并朝着良性化方向发展,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该县基督教传播发展仍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如信徒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农村聚会信徒“老、弱、病、妇”的群体特征明显、教会自养能力薄弱、教会的社会参与较少、教会牧养实效有待提升等。通过参与观察、深度访谈和量化分析可知,短期内S县基督教新受洗信徒人数减少的情况基本不会改变、基督教中国化程度将进一步加深、团契将是发展信徒和细化牧养的重要形式。

颜娟[7](2020)在《基于游客视角的民族文化旅游原真性感知研究 ——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民族文化旅游越来越感兴趣。体验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和特色民族风情成为游客的主要出游动机之一。旅游产业的发展给民族地区的当地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民族地区也面临着商品化、市场化甚至趋同化等问题。所以,原真性的研究对于民族地区发展民族文化旅游而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三江侗族自治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是典型的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本文以三江侗族自治县为研究案例地,基于游客的视角,对民族文化旅游的原真性感知进行研究。首先,通过梳理相关文献,结合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原真性感知的三个维度:客观原真性、建构原真性和存在原真性,构建了民族文化旅游原真性感知的测量指标体系;然后,使用SPSS21.0软件对通过调查问卷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因子分析,验证民族文化旅游原真性感知测量量表的维度是否符合客观实际,通过方差分析不同社会人口特征对民族文化旅游原真性的感知是否存在差异,运用回归分析探析游客原真性感知与游客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程度的大小;最后得出结论:确定了游客的民族文化旅游原真性感知测量指标体系;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客源地的不同对原真性感知存在影响,性别和收入对原真性感知的影响不显着;客观主义原真性、建构主义原真性以及存在主义原真性感知都对游客的满意度存在显着的正向影响。基于对文献的梳理,以及对调查问卷所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合三江县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从如何更好的促进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和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挖掘民族传统文化底蕴、重视游客原真性体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加大民族文化旅游宣传力度等建议,以期为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提供依据与指导。

蓝玲玉[8](2020)在《民族地区农村婴幼儿家庭早期教育指导研究 ——基于广西忻城县的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0-3岁婴幼儿时期是人各项潜能开发的关键时期。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关键环节,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民族地区农村婴幼儿的早期教育以家庭教养为主,婴幼儿家长缺少科学的早期教育知识与能力,直接影响到婴幼儿早期的发展。为了提高民族地区农村婴幼儿家长的早期教育能力,促进婴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如何为民族地区农村婴幼儿提供科学有效的早期教育指导成为目前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本研究运用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和观察法,研究民族地区农村婴幼儿家庭早期教育指导的现状,并对其中存在的困境与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探究民族地区农村婴幼儿家庭早期教育有效指导的建议。本研究以广西忻城县为调研地点,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观察法对民族地区农村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现状进行实地调查。根据现状调查结果的整理与分析,发现民族地区农村婴幼儿家庭早期教育指导面临诸多困境:一是早期教育指导的责任不明确;二是早期教育指导的形式单一;三是早期教育指导内容缺乏针对性;四是早期教育指导与家长的实际需求存在差异。对于困境形成原因分析得出:早期教育相关政策的不完善,早期教育财政投入不足,早期教育专业人才的缺乏,农村幼儿园指导能力有限以及村委会对早期教育指导不够重视是导致民族地区农村婴幼儿家庭早期教育指导困境的主要原因。根据民族地区农村婴幼儿家庭早期教育指导的现实情况,结合民族地区农村婴幼儿家庭的实际需求,提出民族地区农村婴幼儿家庭早期教育有效指导的建议:第一,要健全早期教育指导的保障机制;第二,要加强早期教育指导人才队伍建设;第三,要探索早期教育指导的新模式;第四,要拓宽早期教育指导的渠道。

景琛琛[9](2020)在《广西民族自治县乡村学校师资均衡配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于实现教育公平,推动整体教育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想更好地推动城乡教育的健康发展,就要加大对乡村教师队伍的投入力度,因为城乡师资均衡配置则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保证,是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必然选择。但是,受各种因素影响,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不容乐观。因此,了解教师、学校管理人员以及教育行政人员对乡村学校师资均衡配置相关问题的认识及看法,对于进一步提高乡村教师的整体质量以及推动乡村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基于此,本研究以调查法为主,对广西民族自治县5282位教师、424位学校管理人员、教育行政人员进行了线上问卷调研,并用SPSS20.0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另外,本研究也采用开放性访谈法对30名乡村教育管理人员以及一线乡村教师进行访谈,通过调研基本掌握了广西民族自治县乡村学校师资队伍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导致乡村学校师资配置不均衡问题的因素,尝试提出促进乡村学校师资均衡配置的建议。本文共分为五章:文章开篇是绪论部分,主要包括研究源起(问题的提出、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意义)、文献综述(国内国外研究综述以及研究述评)、研究设计(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核心概念的界定以及相关理论依据。本研究在撰写的过程中,主要运用教育公平理论、双因素理论以及马斯洛需要理论三个理论对研究内容展开论证。第一章主要构建广西民族自治县乡村学校师资配置评价指标,本研究主要采用师资配置数量、师资配置质量、师资配置结构以及教师工资待遇四个指标对广西民族自治县乡村教师现状进行评价;第二章阐述目前广西民族自治县乡村学校师资队伍现状:师资面临数量配置不均衡、质量配置不均衡、结构配置不均衡以及工资待遇不均衡等问题。第三章主要运用相关理论,对广西民族自治县乡村学校师资配置失衡的成因进行深入剖析,从政策文本、政府管理、学校管理以及教师本身四个层面进行论述;第四章从政策文本,政府管理、学校管理以及教师本身四个角度对广西民族自治县落实乡村学校师资配置问题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完善师资配置政策文本,实现政策目标和政策效果的统一;充分发挥政府的领导作用,加大对乡村师资配置的整合力度;充分发挥学校的管理作用,加大对乡村师资配置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个人追求与社会追求的统一。第五章主要根据目前广西民族自治县乡村学校师资均衡配置取得的成效以及面临的困境,展望我国乡村学校师资均衡配置的前进趋势与未来走向,为新时期提高乡村师资均衡配置提供理论借鉴,在实践方面提供有力的依据,有助于提高乡村学校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从而实现广西民族自治县乡村学校师资配置均衡化。

陈剑阳[10](2020)在《协同治理视角下广西地方高校公信力提升研究》文中指出公信力就是“使公众信任的能力”,地方高校公信力顾名思义便是地方高校使得社会公众信任的能力。近年来,地方高校公信力逐渐发展成可以促进高校教育教学质量长远发展的隐性资源。基于此背景下,笔者选取广西地方高校公信力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笔者首先确立了影响地方高校公信力提升的三个因素,即政府管理、高校自身管理与社会参与。接着选取广西部分高校及广西区内公众作为调查对象开展问卷调查,并根据数据结果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广西地方高校公信力总体处于中等稍微偏上的水平,公众对于广西地方高校公信力有一定认可度,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解决;二是不同年收入、不同职业的群体对广西地方高校公信力评价存在显着差异。在此调查结果上,笔者从地方政府、地方高校、社会公众及相关组织三个方面分析了现阶段提升广西地方高校公信力所存在的问题,并具体总结出以下原因:一是地方政府制约了地方高校的经费投入以及行政权泛化影响地方高校;二是地方高校的教学模式未有实质性改变以及社会服务相关管理的缺位;三是社会参与高校管理机制不健全以及信息化时代对高校话语权的挑战。由于问题形成的原因来自多个方面,因此笔者提出了运用协同治理的方法来提升广西地方高校公信力:一是明确地方政府与地方高校权责边界,优化对地方高校的经费配置,构建政府宏观引导模式;二是改变地方高校的行政化管理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科研创新能力,构筑高校内部的协同治理体系;三是加强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增进社会各界与地方高校的良性互动,健全社会参与的相关制度。

二、广西民族中专发展现状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西民族中专发展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广西民族地区师幼互动质量与幼儿国家通用语言词汇发展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源于广西民族地区师幼互动质量提升的迫切需求
        (二)源于民族地区幼儿国家通用语言词汇发展的价值
        (三)源于对师幼互动质量与幼儿国家通用语言词汇发展文献的梳理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广西民族地区
        (二)国家通用语言词汇
        (三)师幼互动
    四、文献综述
        (一)师幼互动质量的相关研究
        (二)幼儿国家通用语言词汇发展的相关研究
        (三)师幼互动质量与幼儿国家通用语言词汇发展关系的相关研究
        (四)小结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假设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方法与工具
        (五)研究程序
第1章 结果与分析
    一、广西民族地区师幼互动质量与幼儿国家通用语言词汇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广西民族地区师幼互动质量现状分析
        (二)广西民族地区幼儿国家通用语言词汇发展现状分析
    二、广西民族地区师幼互动质量与幼儿国家通用语言词汇发展的关系分析
        (一)广西民族地区师幼互动质量与幼儿国家通用语言词汇发展的相关分析
        (二)广西民族地区师幼互动质量与幼儿国家通用语言词汇发展的回归分析
第2章 讨论与结论
    一、广西民族地区师幼互动质量有待提高,且不平衡性与差异性并存
        (一)师幼互动质量整体处于中等偏低水平,且内部存在不平衡性
        (二)师幼互动质量在教师学历、专业和幼儿园地理位置上存在显着性差异
    二、广西民族地区幼儿国家通用语言词汇发展呈良好年龄发展态势,且在各变量上差异显着
    三、广西民族地区师幼互动质量与幼儿国家通用语言词汇发展密切相关
    四、师幼互动部分领域能弱预测广西民族地区幼儿国家通用语言词汇发展
        (一)教育支持及其反馈质量能显着弱预测幼儿国家通用语言接受性词汇发展
        (二)班级组织及其教学指导方式能显着弱预测幼儿国家通用语言表达性词汇发展
        (三)情感支持对幼儿国家通用语言词汇发展不具有显着的预测作用
第3章 研究启示
    一、加强关注广西民族地区师幼互动质量,提高教师的师幼互动能力
    二、重视广西民族地区幼儿国家通用语言词汇发展,抓住发展黄金期
    三、教师提高反馈质量,促进广西民族地区幼儿习得国家通用语言接受性词汇
    四、教师优化教学指导方式,发展广西民族地区幼儿国家通用语言表达性词汇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HIV/AIDS患者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核心概念
    4 研究意义、目的和内容
        4.1 研究意义
        4.2 研究目的
        4.3 研究内容
对象与方法
    1 调查对象
        1.1 调查地点
        1.2 调查对象
        1.3 样本量
    2 调查内容
        2.1 个人及家庭基本信息
        2.2 感染及治疗情况
        2.3 过去两周患病及就诊情况
        2.4 过去一年住院情况
        2.5 过去一年慢性病患病及就诊情况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回顾法
        3.2 专家咨询法
        3.3 定量研究法
    4 评价指标和分析方法
        4.1 健康和卫生服务利用指标
        4.2 公平性评价指标
        4.3 分析方法
    5 质量控制
        5.1 前期准备
        5.2 预调查
        5.3 调查员培训
        5.4 现场调查
        5.5 数据录入
结果
    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1.1 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
        1.2 调查对象家庭及个人经济状况
        1.3 调查对象居住地构成情况
        1.4 调查对象户籍类型
        1.5 调查对象家庭经济贫困情况
        1.6 调查对象医疗保险购买情况
    2 HIV/AIDS患者感染及治疗情况
        2.1 HIV/AIDS患者感染情况
        2.2 HIV/AIDS患者治疗情况
    3 HIV/AIDS患者卫生服务需要影响因素分析和公平性评价
        3.1 HIV/AIDS患者两周患病影响因素分析和公平性评价
        3.1.1 HIV/AIDS患者两周患病单因素分析
        3.1.2 两周患病多因素分析
        3.1.3 两周患病公平性评价
        3.2 HIV/AIDS患者慢性病患病影响因素分析和公平性评价
        3.2.1 HIV/AIDS患者慢性病患病单因素分析
        3.2.2 慢性病患病多因素分析
        3.2.3 慢性病患病公平性评价
        3.3 HIV/AIDS患者应住院影响因素分析和公平性评价
        3.3.1 HIV/AIDS患者应住院单因素分析
        3.3.2 应住院多因素分析
        3.3.3 应住院公平性评价
    4 HIV/AIDS患者卫生服务需求影响因素分析和公平性评价
        4.1 HIV/AIDS患者两周就诊影响因素分析和公平性评价
        4.1.1 HIV/AIDS患者两周就诊单因素分析
        4.1.2 两周就诊多因素分析
        4.1.3 两周就诊公平性分析
        4.2 HIV/AIDS患者慢性病就诊影响因素分析和公平性评价
        4.2.1 HIV/AIDS患者慢性病就诊单因素分析
        4.2.2 慢性病就诊多因素分析
        4.2.3 慢性病就诊公平性评价
        4.3 HIV/AIDS患者住院影响因素分析和公平性评价
        4.3.1 住院单因素分析
        4.3.2 住院多因素分析
        4.3.3 住院公平性评价
    5 HIV/AIDS患者卫生服务利用影响因素分析和公平性评价
        5.1 HIV/AIDS患者两周患病就诊影响因素分析和公平性评价
        5.1.1 两周患病就诊情况和单因素分析
        5.1.2 两周患病就诊多因素分析
        5.1.3 两周患病就诊公平性评价
        5.2 HIV/AIDS患者慢性病患病就诊影响因素分析和公平性评价
        5.2.1 慢性病患病就诊单因素分析
        5.2.2 慢性病患病就诊多因素分析
        5.2.3 慢性病患病就诊公平性分析
        5.3 HIV/AIDS患者需住院者住院影响因素分析和公平性评价
        5.3.1 需住院者住院情况
        5.3.2 需住院者住院公平性分析
    6 就诊次数影响因素分析
        6.1 两周就诊次数多因素分析
        6.2 住院次数多因素分析
讨论
    1 HIV/AIDS患者卫生服务需要影响因素分析和公平性评价
    2 HIV/AIDS患者卫生服务需求影响因素分析和公平性评价
    3 HIV/AIDS患者卫生服务利用影响因素分析和公平性评价
结论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HIV/AIDS患者卫生服务公平性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我国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对象
    1.5 研究总体和抽样方法
        1.5.1 研究总体
        1.5.2 调查总体
        1.5.3 抽样方法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重点与难点
        1.7.1 研究重点
        1.7.2 研究难点
    1.8 研究创新之处
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2.1 国内研究现状与述评
        2.1.1 国内有关社会融入问题研究
        2.1.2 国内有关退役运动员相关问题研究
        2.1.3 国内研究述评
    2.2 国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2.2.1 国外有关社会融入问题研究
        2.2.2 国外有关退役运动员相关问题研究
        2.2.3 国外研究述评
3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3.1 核心概念
        3.1.1 退役运动员
        3.1.2 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
    3.2 社会融入理论基础
        3.2.1 社会化理论
        3.2.2 社会融入理论
4 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4.2 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2.1 科学性原则
        4.2.2 代表性原则
        4.2.3 特殊性原则
        4.2.4 实用性原则
        4.2.5 独立性原则
    4.3 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过程
        4.3.1 通过文献筛选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评价指标
        4.3.2 通过访谈筛选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评价指标
        4.3.3 运用德尔菲法确立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评价指标
        4.3.4 运用因子分析法验证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评价指标体系
    4.4 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评价指标权重的确立与计算
        4.4.1 确定权重的方法
        4.4.2 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评价指标权重确立的步骤
        4.4.3 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评价指标权重计算过程
    4.5 本章小结
5 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程度实证分析
    5.1 综合评价方法介绍
    5.2 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程度评价方法选择
    5.3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原理及改进
        5.3.1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原理
        5.3.2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改进
    5.4 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程度评价的实证研究
        5.4.1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5.4.2 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程度评价实证过程
        5.4.3 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程度评价结果分析
        5.4.4 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程度案例分析
        5.4.5 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程度差异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影响因素的质性分析
    6.1 研究方法的选择
        6.1.1 扎根理论
        6.1.2 半结构式访谈
    6.2 研究抽样和对象的确定
    6.3 研究主要步骤
        6.3.1 设计访谈提纲
        6.3.2 实施访谈
        6.3.3 资料处理与分析
    6.4 三级编码过程分析
        6.4.1 开放式编码
        6.4.2 主轴式编码
        6.4.3 选择式编码
        6.4.4 理论饱和度检验
    6.5 本章小结
7 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影响因素的量化分析
    7.1 研究假设
    7.2 研究设计
        7.2.1 研究方法
        7.2.2 预调查问卷的形成
        7.2.3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7.3 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影响因素的实证结果分析
        7.3.1 项目分析
        7.3.2 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影响因素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7.3.3 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影响因素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7.4 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影响因素的具体问题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加快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的建议
    8.1 完善运动员培养的政策制度
        8.1.1 落实运动员“体教融合”的培养模式
        8.1.2 完善退役运动员社会保障政策
        8.1.3 完善退役运动员上学就业创业的保障政策
    8.2 完善退役运动员培训体系
        8.2.1 建立退役运动员培训管理的信息化平台
        8.2.2 成立专门机构实施科学系统的培训
    8.3 完善退役运动员社会支持系统
        8.3.1 构建多元主体相互协调的社会支持系统
        8.3.2 实施职责清晰与分层互补的社会支持
    8.4 帮助退役运动员改善家庭状况
        8.4.1 实施退役运动员困难家庭“精准”帮扶计划
        8.4.2 改善退役运动员家庭生活环境
    8.5 加强退役运动员的自身改善
        8.5.1 持续提升自身能力
        8.5.2 提早做好心理准备
        8.5.3 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8.6 积极推进社会工作介入
9 研究结论、局限性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件

(4)内生发展视域下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媒体报道与舆论关注
        (二)国家对小规模学校的关注
        (三)国家对乡村教师发展的关注
        (四)贵州小规模学校的特殊性
        (五)前期的研究契机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乡村小规模学校
        (二)教师专业发展
        (三)内生发展
    四、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五、研究目标
    六、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一章 内生发展视域下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探究
    一、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
    二、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内容体系的构建
    三、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
第二章 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调查
    一、研究设计
        (一)调查点选取
        (二)研究样本与研究对象的选取
        (三)问卷的编制
        (四)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五)数据处理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样本的基本情况
        (二)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三)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现状
第三章 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及影响因素
    一、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理念存在偏差,本土资源开发意识不够
        (二)专业知识结构失衡,原生文化知识散乱
        (三)专业能力不足,仅满足基本教学需求
    二、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一)社会层面对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影响最大
        (二)政府层面对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影响较大
        (三)学校层面对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存在影响
        (四)教师自身层面制约了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发展
第四章 内生发展视域下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推进策略
    一、激发教师发展热情,提升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能力
        (一)培养民族乡土情怀,激发专业发展内生动力
        (二)重视自身职业规划,内化专业发展与职业晋升的联系
        (三)重获乡村社会发展话语权,提升教师职业成就感
    二、深入群众基层,营造良好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氛围
        (一)坚持民族文化自信,塑造教师文化守护人形象
        (二)进行职业待遇排名,塑造教师高福利群体形象
        (三)多举措进行家长教育,做好家长沟通工作
    三、基于教师主体地位,健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机制
        (一)挖掘教师工作特殊性,确立教师专业发展主体地位..
        (二)明晰教师职责内容,解决教师工学矛盾
        (三)联系教师工作境遇,构建科学职称评定体系
    四、针对乡村教师内在需求,优化培训内容与途径
        (一)树立课程开发意识,帮助教师挖掘原生文化资源
        (二)转换理论知识学习方式,建构科学教学行为
        (三)加强多媒体运用培训,丰富教学方法
        (四)加强科研培训,打造科研学习共同体
    五、重视教师专业发展,构建教师与学校发展共同体
        (一)突出学校发展特色,转变小规模学校办学理念
        (二)加强校长专业发展理念,健全学校相关制度
        (三)转变中心校领导角色,轻“管理”重“帮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二 《教育部门行政管理人员访谈提纲》
附录三 《学校管理人员访谈提纲》
附录四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5)怒江州易地搬迁安置点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困境研究 ——以A小学、B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基于云南省怒江州是国家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
        二、基于易地搬迁安置点在怒江州的特殊性
        三、基于易地搬迁安置点凸显的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困境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易地搬迁安置点
        二、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三、困境
    第三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述评
    第五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协同理论
        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三、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四、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第六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七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研究对象选择的独特性
        二、理论基础切题的支撑性
        三、研究结论操作的时效性
第二章 怒江州易地搬迁安置点A、B两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A、B两校的选择依据和简介
        一、A、B两校的选择依据
        二、A、B两校简介
    第二节 A、B两校教师队伍建设调查设计
        一、调查目的与任务
        二、调查范围和对象
        三、调查工具与内容
        四、资料统计与分析
    第三节 A、B两校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一、A、B两校教师数量
        二、A、B两校教师结构情况
        三、A、B两校教师工作情况
        四、A、B两校教师在职培训情况
        五、A、B两校教师专业能力情况
        六、A、B两校教师身心发展情况
        七、A、B两校教师的人际关系情况
        八、A、B两校教师待遇情况
        九、A、B两校教师队伍稳定性情况
第三章 A、B两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分析
    第一节 A、B两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共性困境分析
        一、教师配备不合理,结构性问题突出
        二、在职培训效果差,专业能力水平低
        三、教师工作量超负荷,待遇水平偏低
        四、教师身心发展不容乐观,人际关系满意度低
        五、教师队伍稳定性较差
    第二节 A、B两校教师队伍建设困境的个性比较
        一、A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特殊困境
        二、B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特殊困境
第四章 基于理论支撑的A、B两校教师队伍建设困境归因分析
    第一节 基于协同理论的归因分析
        一、教师队伍建设的内部协同不足
        二、教师队伍建设的外部协同不足
        三、教师队伍建设的横向协同不足
        四、教师队伍建设的纵向协同不足
    第二节 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归因分析
        一、教师选择:教师资源获取困难
        二、教师开发:教师建设缺乏规划
        三、教师激励:绩效考核方式单一
        四、管理方式:教师人文关怀不足
    第三节 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归因分析
        一、宏系统层面的归因分析
        二、外系统层面的归因分析
        三、中系统层面的归因分析
        四、微系统层面的归因分析
    第四节 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归因分析
        一、教师资源配置多重失衡
        二、教师自身职业认同感低
        三、教师专业发展环境受限
        四、工学矛盾阻碍专业发展
第五章 怒江州易地搬迁安置点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及对策
    第一节 国家层面推动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及对策
        一、加大教育政策倾斜力度,加强教师队伍对口帮扶
        二、健全义务教育保障机制,营造尊师重教社会风尚
        三、加快易地搬迁安置建设,着力改善教师生活环境
    第二节 地方政府层面推动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及对策
        一、改善教师管理制度,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二、加强培养本土教师,增加教师供给需求
        三、促进家长观念改变,推动家校教育合作
    第三节 学校层面推动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及对策
        一、改善教师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工作热情
        二、加强教师人文关怀,关注教师身心发展
        三、增强校长领导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第四节 教师个人层面推动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及对策
        一、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树立阶段发展目标
        二、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三、坚定自身教育信念,扎根乡村教育事业
结语
    一、主要结论
    二、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基督教在山东省S县的传播与发展(1980-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五)研究思路
    (六)相关概念界定
一、1980年代以前基督教在S县传播与发展的总体状况
    (一)美南浸信会在S县的传播与发展
    (二)美以美会在S县的传播与发展
    (三)耶稣家庭在S县的传播与发展
二、教会开放以降S县基督教的传播与发展
    (一)教会开放以降S县基督教传播发展历程
        1.恢复阶段(1980-1983)
        2.快速发展阶段(1984-1996)
        3.平稳发展阶段(1997-2018)
    (二)教会开放以降S县基督教传播发展实况
        1.信徒群体结构性特征的演变趋势
        2.信徒的皈依历程
        3.教牧人员的群像分析
        4.教会的宗教活动
        5.基督教活动场所的设立与管理
        6.教会组织机构的设立、运行及管理
三、教会开放以降S县基督教传播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信徒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二)农村聚会信徒“老、弱、病、妇”的群体特征明显
    (三)教会自养能力薄弱
    (四)教会社会服务、公益慈善参与较少
    (五)教会牧养实效有待提升
四、S县基督教发展态势
    (一)受洗人数减少的情况短期内基本不会改变
    (二)基督教中国化程度将进一步加深
    (三)团契将是发展信徒和细化牧养的重要形式
结语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附录 F
附录 G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7)基于游客视角的民族文化旅游原真性感知研究 ——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民族文化旅游文献综述
        2.1.2 旅游原真性文献综述
        2.1.3 游客感知文献综述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原真性理论
        2.2.2 游客感知理论
第三章 三江侗族自治县旅游发展现状
    3.1 三江侗族自治县概况
    3.2 三江侗族自治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3.2.1 侗族建筑文化
        3.2.2 侗民族歌舞艺术
        3.2.3 节庆习俗文化
        3.2.4 民族服饰文化
        3.2.5 特色饮食文化
        3.2.6 民族语言
        3.2.7 民族特色商品
        3.2.8 侗族讲款活动
        3.2.9 民族宗教文化
    3.3 三江侗族自治县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3.3.1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
        3.3.2 民族文化旅游发展迅速,旅游业持续增长
    3.4 三江县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4.1 民族文化旅游产品过度商业化或表面化
        3.4.2 旅游市场营销需进一步加强
        3.4.3 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不够深入。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与样本统计分析
    4.1 研究假设
    4.2 量表设计
        4.2.1 民族文化旅游原真性感知量表设计
        4.2.2 游客的满意度量表设计
    4.3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收集
    4.4 调查样本描述统计分析
        4.4.1 样本人口学信息描述性统计分析
        4.4.2 游客出游特征描述性统计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游客对民族文化旅游原真性感知的实证分析
    5.1 信度分析
    5.2 民族文化旅游原真性感知因子分析
    5.3 游客对民族文化旅游原真性感知差异分析
        5.3.1 性别对原真性感知的差异分析
        5.3.2 年龄对原真性感知的差异分析
        5.3.3 受教育程度对原真性感知的差异分析
        5.3.4 收入对原真性感知的差异分析
        5.3.5 客源地对原真性感知的差异分析
    5.4 原真性感知与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5.4.1 原真性感知与满意度相关性分析
        5.4.2 回归分析
    5.5 研究假设验证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实践启示
        6.2.1 挖掘民族传统文化底蕴,提升民族文化的传承能力
        6.2.2 提高认识,重视民族文化旅游中的游客原真性体验度
        6.2.3 保护为先,创新为魂,坚持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并举
        6.2.4 加大宣传力度,拓宽宣传渠道,做好市场细分。
        6.2.5 依托区位优势,构建旅联体,提升原生态旅游文化品牌
    6.3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三江县民族文化旅游原真性感知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8)民族地区农村婴幼儿家庭早期教育指导研究 ——基于广西忻城县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婴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二)国家对婴幼儿早期教育日益重视
        (三)民族地区农村婴幼儿家庭的现实需求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早期教育研究现状
        (二)家庭教育指导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
        (一)农村婴幼儿
        (二)早期教育
        (三)早期教育指导
    二、理论基础
        (一)认知发展理论
        (二)教育公平理论
第二章 民族地区农村婴幼儿家庭早期教育指导现状调查
    一、调研点忻城县概况
    二、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工具的编制
        (四)调查实施与数据处理
    三、忻城县农村婴幼儿家庭早期教育指导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一)婴幼儿家庭早期教育基本情况
        (二)早期教育指导实施主体
        (三)早期教育指导形式
        (四)早期教育指导内容
        (五)家长对于早期教育指导的需求情况
第三章 民族地区农村婴幼儿家庭早期教育指导的困境及成因分析
    一、民族地区农村婴幼儿家庭早期教育指导的困境
        (一)早期教育指导的责任不明确
        (二)早期教育指导的形式单一
        (三)早期教育指导的内容缺乏针对性
        (四)早期教育指导与家长的实际需求存在差异
    二、民族地区农村婴幼儿家庭早期教育指导困境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早期教育相关政策不完善
        (二)早期教育财政投入不足
        (三)早期教育专业人才的缺乏
        (四)农村幼儿园指导能力有限
        (五)村委会对早期教育指导不够重视
第四章 民族地区农村婴幼儿家庭早期教育有效指导的建议
    一、健全早期教育指导保障机制
        (一)完善相关政策,保障早期教育指导有规可循
        (二)专项经费支持,提升民族地区早期教育水平
        (三)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早期教育指导工作有序开展
    二、加强早期教育指导人才队伍建设
        (一)加大早期教育专业人才培养
        (二)加强农村幼儿教师培训
    三、探索早期教育指导新模式
        (一)建立公办早期教育指导中心
        (二)相关部门协作,定期开展早期教育知识讲座及咨询服务
        (三)村委会与幼儿园合作,举办亲子活动
        (四)招募志愿者,提供入户指导服务
    四、拓宽早期教育指导渠道
        (一)建立早期教育公众号,加强早期教育信息宣传
        (二)创建早期教育交流群,增强与家长的交流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外文文献
附录1
附录2
后记

(9)广西民族自治县乡村学校师资均衡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1.问题提出
        2.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3.文献述评
    (四)研究设计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概念界定
        1.师资
        2.师资均衡配置
        3.乡村学校
    (六)理论基础
        1.教育公平理论
        2.双因素理论
        3.马斯洛需要理论
一、广西民族自治县乡村学校师资配置评价指标
    (一)城乡义务教师师资配置的相关标准
    (二)广西民族自治县乡村学校师资配置的评价指标
        1.样本选取
        2.其余数据来源
二、广西民族自治县乡村学校师资配置现状
    (一)广西民族自治县乡村学校师资配置情况分析
    (二)广西民族自治县乡村学校师资配置问题分析
        1.师资配置数量不均衡
        2.师资配置结构不均衡
        3.师资配置质量不均衡
        4.教师工资待遇不均衡
三、广西民族自治县乡村学校师资配置不均衡归因分析
    (一)基于广西民族自治县师资配置政策文本的分析
        1.师资配置政策制定缺乏吸引力
        2.师资配置政策内容缺乏灵活性
        3.政策执行缺乏对教师的动态管理
    (二)基于广西民族自治县政府管理层面的因素分析
        1.乡村教师的交流机制不顺畅导致师资配置不均衡
        2.乡村教师的准入制度不规范导致师资配置不均衡
        3.乡村教师的培训制度不完善导致师资配置不均衡
        4.乡村教师的职称评定制度不完善导致师资配置不均衡
    (三)基于广西民族自治县乡村学校管理层面的因素分析
        1.管理人员缺乏对教师人文关怀导致师资配置不均衡
        2.乡村教师工资绩效分配不合理导致师资配置不均衡
        3.乡村学校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导致师资配置不均衡
        4.乡村教师工作性质划分不明晰导致师资配置不均衡
    (四)基于广西民族自治县乡村学校教师自身层面的因素分析
        1.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不够明晰
        2.教师缺乏自我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四、广西民族自治县乡村学校师资均衡配置的解决路径
    (一)完善师资配置政策文本,实现政策目标与政策效果的统一
        1.确保乡村学校师资配置政策制定的吸引力
        2.强化乡村学校师资配置政策内容的操作性
        3.建立乡村学校教育师资发展的动态管理库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领导作用,加大对乡村师资配置的整合力度
        1.完善师资交流机制,加强教师交流意愿
        2.规范教师准入制度,严格选用优秀教师
        3.落实教师培训政策,采取多种培训方式
        4.完善教师职称评定制度,不断推进教育公平
    (三)充分发挥学校的管理作用,加大对乡村师资配置的支持力度
        1.加大对教师关怀力度,提升教师职业吸引力
        2.提高教师工资待遇,优化教师薪资结构
        3.建立健全激励制度,创新鼓励奖励方式
        4.明确教师主要职责,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的统一
        1.制定自身职业发展的规划
        2.提升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五、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协同治理视角下广西地方高校公信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关于高校公信力现状的相关研究
        1.3.2 关于高校公信力提升对策的相关研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创新
        1.5.2 研究不足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公信力
        2.1.2 高校公信力
        2.1.3 地方高校
    2.2 协同治理理论
        2.2.1 协同治理理论的特征与发展
        2.2.2 协同治理理论对于地方高校公信力研究的适用性分析
第三章 广西地方高校公信力现状的问卷设计及检验
    3.1 问卷调查目的与设计思路
        3.1.1 问卷调查目的
        3.1.2 问卷设计思路
    3.2 问卷预调查与数据结果检验
        3.2.1 问卷描述性统计
        3.2.2 问卷项目分析
        3.2.3 问卷因素分析
        3.2.4 问卷信度分析
第四章 广西地方高校公信力现状分析
    4.1 样本的人口学变量分析
        4.1.1 性别
        4.1.2 年龄
        4.1.3 学历
        4.1.4 年收入
        4.1.5 职业
        4.1.6 在广西地方高校就读、实习或工作经验
        4.1.7 对广西地方高校的熟悉程度
    4.2 不同群体对广西地方高校公信力现状的差异检验
        4.2.1 不同性别的群体
        4.2.2 不同年龄的群体
        4.2.3 不同学历的群体
        4.2.4 不同年收入的群体
        4.2.5 不同职业的群体
        4.2.6 有无广西地方高校就读、实习或工作的群体
        4.2.7 是否熟悉不同类型广西地方高校的群体
    4.3 广西地方高校公信力现状分析结果
第五章 广西地方高校公信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5.1 协同治理的引导者:地方政府存在的问题
        5.1.1 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经费投入不合理
        5.1.2 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资源分配不均衡
        5.1.3 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权力行使不对等
    5.2 协同治理的责任者:地方高校存在的问题
        5.2.1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能力不足
        5.2.2 地方高校科研创新能力不足
        5.2.3 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能力不足
    5.3 协同治理的参与者:社会公众及相关组织存在的问题
        5.3.1 社会组织参与地方高校管理的力度不够
        5.3.2 公众参与地方高校管理的积极性不高
        5.3.3 公众的媒介素养与信息甄别能力有待提升
第六章 广西地方高校公信力建设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6.1 政府制约地方高校财政经费投入
    6.2 政府行政权泛化影响高校管理
    6.3 高校教学模式没有实质性改变
    6.4 高校社会服务相关管理的缺位
    6.5 社会参与高校管理机制不健全
    6.6 信息化时代对高校话语权的挑战
第七章 协同治理:广西地方高校提升公信力的对策选择
    7.1 重塑地方政府与地方高校的关系
        7.1.1 明确政府与高校权责边界
        7.1.2 优化政府对高校教育经费的配置
        7.1.3 构建政府宏观引导的协同治理模式
    7.2 加强地方高校自身管理能力
        7.2.1 改变高校行政化管理模式
        7.2.2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科研创新能力
        7.2.3 构筑高校内部管理的协同治理体系
    7.3 推进社会公众及相关组织的参与和监督
        7.3.1 加强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
        7.3.2 增进社会各界与地方高校的良性互动
        7.3.3 健全完善社会参与的制度保障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广西地方高校公信力现状的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广西民族中专发展现状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民族地区师幼互动质量与幼儿国家通用语言词汇发展的关系研究[D]. 郑孙萍.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HIV/AIDS患者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研究[D]. 母凤婷.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3]我国退役运动员社会融入问题研究[D]. 王慧文.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4]内生发展视域下民族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黄欢.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5]怒江州易地搬迁安置点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困境研究 ——以A小学、B中学为例[D]. 马银标.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基督教在山东省S县的传播与发展(1980-2018)[D]. 马兴才.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7]基于游客视角的民族文化旅游原真性感知研究 ——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D]. 颜娟. 广西大学, 2020(07)
  • [8]民族地区农村婴幼儿家庭早期教育指导研究 ——基于广西忻城县的调查[D]. 蓝玲玉.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9]广西民族自治县乡村学校师资均衡配置研究[D]. 景琛琛.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10]协同治理视角下广西地方高校公信力提升研究[D]. 陈剑阳. 广西大学, 2020(07)

标签:;  ;  ;  

广西民族中学发展现状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