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喜复杂带滚动勘探开发关键技术

闻喜复杂带滚动勘探开发关键技术

一、文西复杂带滚动勘探开发中应用的关键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杨秀春,毛建设,林文姬,郝帅,赵龙梅,王渊,李丽[1](2021)在《保德区块煤层气勘探历程与启示》文中指出主要根据地质认识转变、技术发展、钻井数量、勘探成果与产气量,将保德区块煤层气勘探历程划分为4个阶段。对外合作勘探评价阶段,水平井型排采8+9#煤层,产水量大、排液降压困难;井组试采评价阶段,丛式井组合层排采4+5#煤层和8+9#煤层,排水采气效果显现;勘探开发一体化先导试验阶段,优选富集区井网面积降压试采,获得高产突破;大规模开发与滚动扩边评价阶段,有利区规模建产及复杂区滚动扩边勘探,实现年产气量5×108m3。以地质认识进展和勘探成果为依据,总结了保德区块低阶煤层气气源成因、成藏模式与"甜点"评价对于勘探开发的启示,提出低阶煤层气"热成因气为主、生物成因气补充"、"水动力控气、单斜缓坡成藏"理论,建立低阶煤层气富集"甜点"评价指标体系。以期对低阶煤层气勘探工作具有启迪意义。

刘斌[2](2020)在《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很多油田随着数十年的高速开采,特别是东部油田,浅中层油藏或被探明,或者正在开发,其中诸多区块已经处于特高含水期,储量的认识和挖潜难度越来越大。面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急迫需要,必须立足当前的客观实际,不断提高认识,掌握油气水储量状况,采取科学的技术和管理手段,为储量增值保值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针对特高含水期开发过程中的储量价值评价研究也显得迫切和极为重要。基于上述目的,本文开展特高含水期的储量价值评价,选择开发四十年并且综合含水大于90%的ZY油田作为研究对象。我们对油气储量价值评价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掌握国内外文献研究成果,结合石油行业油气储量价值评价目前所面临的客观环境,认真分析了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所存在的问题,发现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需要进一步优化研究。在充分考虑到储量价值评价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将地质可靠性与经济可行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勘探维度、技术维度、经济维度、定性维度的四个维度出发,筛选并确定了评价研究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确立了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优化指标,并运用层次分析法为各层级关键指标进行权重设计,形成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标准。通过针对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优化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较好地解决了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确保综合评价结论能为ZY油田的管理体系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提升,以促使特高含水期的油田企业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余月[3](2020)在《便携式输尿管软镜机器人样机的开发及体外模拟实验》文中提出目的:输尿管软镜碎石是治疗上尿路结石的重要手段,但有一定的缺陷,尝试在输尿管软镜的操作中使用机器人系统,研究其是否能解决现有问题。本实验计划研制出一种能够用于辅助传统输尿管软镜进行正常手术操作的主从式机器人系统。控制研制费用,控制机器人体积,达到便携目的。方法:总体研究思路为:理论分析及数据采集→机器人系统设计→样机制作→(体外实验→优化改进)→体外实验。结果:本课题结题时试制出小型化和无线控制的主从式输尿管软镜机器人,主控端的3自由活动度(3DOF)负责控制从动端的3个伺服舵机控制软镜完成软镜在人体内运动的3个动作,即:进/退、正/逆时针旋转、软镜头端的正/反向弯曲。在3D打印的肾脏输尿管模型中进行体外操作实验,证明其运动性满足手术所需,对操作者学习曲线及疲劳度测试表明,通过机器人系统操作软镜与传统手持软镜操作在学习曲线上都有随着例数积累熟练程度增加的趋势。机器人系统的学习曲线较长。人机交流设计尚有改进空间。通过机器人系统操作软镜疲劳度优于传统手持软镜手术。结论:该系统辅助下,可满足输尿管软镜术中的运动自由度,对碎石光纤的输送装置以及不同的持镜模块,对主手的人体工程学改进、对机器人底座的改进让其更加轻量化,是未来的改进方向。

刘厚裕[4](2020)在《页岩气低密度三维地震勘探方法适应性评估分析》文中指出"两宽一高"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广泛应用于常规和非常规油气勘探。技术有效性和经济性是制约地震勘探的两个主要因素,尤其是非常规油气勘探,其经济性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以武隆地区常压页岩气三维地震勘探为例,介绍了页岩气低密度、经济性三维成功的做法,并且达到降低三维地震资料勘探成本、提高勘探效果的目的。结合与其类似的桃子荡地区常规三维地震勘探实例,着重对信噪比进行评估分析。指出了构造相对简单、区域性富集且具有强反射地震界面目的层的应用地质背景,性价比较高的低密度观测系统,能量强与信噪比高的单炮记录,及提高信噪比和高精度静校正的处理方法针对性的应用地震勘探技术是成功实现页岩气低密度三维关键。采用深井大药量饱和激发确保地震采集资料的能量和信噪比,提高有效炮的比率,以及现场管理方法和措施值得借鉴。其成功经验已在桂花和阳春沟两块三维地震勘探推广应用。

高喜成[5](2020)在《歧口凹陷板桥斜坡断裂交汇类型对油气运聚的控制》文中认为在含油气盆地中,断裂交汇现象非常普遍,由于叠加了两组或多组断裂的构造变形,交汇部位岩石破裂程度、活动强度及断裂带宽度等均比单一断裂较为复杂,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也更加复杂。在对板桥地区三维地震解释资料进行详细梳理基础上,分析了断裂的几何学特征。综合应用“三图”的方法时,主要选取了板桥斜坡3条典型断层:板桥、大张坨和刘岗庄断层,对其“三图”(断距-落差曲线、落差/生长指数-埋深曲线、断面断距等值图)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板桥斜坡单条断层主体经历三期强烈活动,分别是:沙三段、沙一段~东营组和明化镇组沉积时期。在断裂活动性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歧口凹陷各断裂主要活动时期的库伦断层进行拆分,通过其几何学特征的分析即可确定当时的构造应力场方向。分别为:早期(沙三段~沙二段沉积时期)受NW—SE向引张应力场作用下的伸展变形,中期(沙一段~东营组时期)受近SN向拉张应力场作用下张扭变形,晚期(馆陶组~明化镇组时期)发生近SN向弱伸展及热沉降作用。根据断裂类型的划分原则结合板桥斜坡的主要演化过程进行综合分析,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层位沙河街组一段进行断裂类型的平面标定。分析表明沙一段共发育4种断裂类型:三期活动断裂、沙三段-沙二段活动断裂、沙三段—东营组活动断裂和沙一段—明化镇组活动断裂。结合源岩、储层分布和成藏期表明三期活动的断裂类型是板桥地区沙三段源岩和沙一段源岩的主要油气源断层。其中,大张坨断层为主要的油气源断层,而板桥断层为遮挡断层。在对板桥凹陷断裂形成演化历史、断裂成因及油源断裂厘定的基础上,首先根据两组交汇断裂的活动强度(断距)变化、演化阶段和是否为油源断裂三个因素进行大类划分,板桥地区断裂交汇类型以A2-B2-C1型组合类型为主,即后期油气源断层交切先期油气源断层形成的强活动-弱活动交汇型;其次是A3-B1-C3组合类型、A3-B2-C3组合类型,即同期非油气源断层的弱活动-弱活动交汇型与后期非油气源断层交切先期非油气源断层形成的弱活动-弱活动交汇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以板桥断层和大张坨断层地质模型为基础建立有限差分数值模型,在岩石力学参数的约束下加载油气成藏期的古应力,模拟不同组合类型断层交汇部位的应力分布情况,由模拟结果看出,断裂交汇区最大主应力、最小主应力及差应力与其它位置有较大差异,其中,差应力显着高于断裂其它部位,表明交汇区岩石更容易发生体积膨胀变形或扩容,一方面提高了岩石孔渗性,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变形形成圈闭。显然对油气运移和聚集有重要的控制作用。(1)当断裂交汇的组合类型中一条或两条断裂为油气源断裂,并且属于强活动-强活动或强活动-弱活动的组合、成藏期活动速率大、应力集中等基本条件均满足时,即可作为油气运移的有利部位。(2)断裂交汇区是断层圈闭发育重要部位,主要发育相向倾斜的“断阶式”圈闭、相对倾斜的“地堑-背形式”圈闭和相背倾斜的“地垒式”断块圈闭三种类型。综合考虑构造形态、构造变形程度或岩石扩容增加物性、圈闭面积和成藏贡献等几方面因素可进行有利成藏类型的预测,断裂交汇类型以A2-B2-C1型组合类型为主,圈闭类型以地垒式最优,为Ⅰ类有利区,断阶式其次为Ⅱ类有利区,地堑-背形式为Ⅲ类有利区。板桥斜坡沙一下亚段未钻探区优选出成藏有利的断裂交汇部位5个,包括3个Ⅱ类有利区和2个Ⅲ类有利区。

李欣欣[6](2020)在《松辽盆地南部M区块扶余油层沉积微相及其对油水分布的控制作用》文中研究指明松辽盆地南部M区块扶余油层储层横向变化快,油水分布复杂,随着近些年对M区块开发程度的逐步加深,原来对研究区的认识已经难以满足现阶段的开发需求。因此需要结合测井、录井、岩心、地震、动态等资料开展沉积微相研究、刻画地下储层展布等提高油藏认识精度的研究,实现该区经济有效的开发。本文综合利用沉积学、构造地质学、石油地质学等理论,结合测井、地质以及地震资料,对研究区扶余油层进行垂向小层细分,将原12个小层细分为16个小层,在此基础上进行井震结合全区小层对比,建立等时地层格架。同时在区域沉积背景下,充分利用测井、岩心等资料,建立研究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2个亚相下十七种沉积微相的测井相模式。对研究区的三维地震体提取地震属性,结合砂岩厚度等基础图件,定性与定量的方式相结合优选地震属性,以地震趋势为引导,井点微相控制,不同规模储层区别对待,精细刻画沉积微相,实现对井间砂体的准确描述,并对砂体平面分布特征及垂向沉积演化规律进行研究。在储层精细研究的基础上,对松辽盆地南部M区块扶余油层进行成藏条件及油水分布规律分析,证实研究区具有良好的成藏条件,全区无统一油水界面,结合各井油气显示在垂向上对应的沉积微相类型,发现沉积微相对油水分布有着极大的影响,主体河道、一类河道和二类河道相对来说对应的油气显示最好,其次是决口河道和废弃河道,最差的是溢岸砂微相。最终结合研究区沉积微相类型、砂体展布特征以及试油资料,分析研究区油水界限,依据每个沉积单元砂体展布图,在研究区预测了两种类型有利区,并根据实际情况在有利区布了两口直井及一口水平井,为M区块的开发部署实现经济有效的开发提供了依据。

陈瑶[7](2020)在《三角洲储层构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以马厂油田马10、马11区块为例》文中认为经过多年的迅速开采,我国的大多数油田已进入了开采后期,区块开发处在特高含水期,采收率降低,地下油水关系复杂,储层间非均质性强烈,致使储层间关系复杂化,尤其是剩余油分布特点复杂,不同形式的大量剩余油分布在储层的“死角”处。为进一步改善注水开发效果和提高油田采收率,保持油田的稳产、增产,早期人们更加注重区块沉积微相的研究,忽略了储层内部构型的精细描述。因此本文以储层内部构型的角度研究剩余油的分布规律,以指导后期水驱油。本文以马厂油田马10、马11区块沙三中和沙三下为研究对象,其中沙三下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充分刻画砂体内部构型的基础上,对剩余油的形成及砂体内部构型要素影响的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详细描述。通过传统的旋回-厚度对比法、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方法进行地层的对比和划分。建立区域内较明显的标志层和辅助标志层。依据标志层将沙三中分为四个砂层组,沙三下分为三个砂层组。通过对区域沉积特征和沉积相标志的分析,认为研究区马10、马11区块为三角洲沉积体系,亚相类型为三角洲前缘,发育多种微相类型。以单井相模板为基础,在垂直物源和平行物源方向绘制连井剖面图,最后结合区块特征绘制沉积微相平面图,总结研究区的沉积相模式。在沉积微相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前人在储层构型方面研究成果,提出了适应于研究区马10、马11区块储层内部构型的7级划分方案。本次研究主要以3-5级构型为主,即砂体内部增生体、单成因砂体、复合砂体。对复合砂体级次构型解剖发现砂体关系分为垂向叠置关系和侧向叠置关系,并划分了8种单一砂体叠置模式。对单一砂体级次构型解剖发现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内部存在垂积夹层和侧积夹层,单一河口坝内部存在钙质夹层、泥质夹层和粉砂质夹层,并进一步确定了夹层倾角。在构型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注采井组进行了构型分析,明确了注水开发的具体层位。最后通过对砂体内部构型要素分析,结合油田最新开发资料,对马10、马11区块剩余油的形成、类型、分布规律及其构型要素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表述,总结了3-5级构型单元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以精确指导后期剩余油挖潜。

徐博[8](2020)在《藏北安多地区中侏罗统布曲组碳酸盐岩微相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侏罗纪是地质历史中非常重要的时期,然而,受印支造山运动的影响,我国许多地区缺少海相侏罗系地层。作为全球特提斯海区重要组成部分的西藏北部羌塘地区则发育有较完整的侏罗纪海相地层沉积,为在该地区开展侏罗系地层的研究提供典型剖面,也是藏北侏罗系建组剖面所在地。其中布曲组以发育大套浅海碳酸盐岩沉积为特征,古生物化石极为丰富,包含着古地形、沉积水体环境及海平面变化等多方面古环境信息,是开展碳酸盐岩沉积微相研究的最理想地层。本文对羌塘盆地的区域位置、大地构造、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系统整理,在此基础上,根据野外调查和前人资料,本文采用野外勘探、剖面实测、沉积相分析、室内薄片鉴定多方法结合,对研究区布曲组古生物分布特征、岩石学特征、沉积特征和岩相古地理特征展开了系统研究。初步得到以下成果:(1)研究区布曲组的岩石类型主要有碳酸盐岩、碎屑岩、石膏三种,其中石灰岩是最为常见的岩类,也是论文的重点研究对象。碎屑岩和石膏集中发育于达卓玛剖面;(2)布曲组石灰岩的基质类型以泥晶为主,颗粒含量丰富、类型多样,以生物碎屑为主,还有相当数量的球粒、鲕粒、砂屑及核形石等,其中生物碎屑包含有双壳类、腕足类、棘皮类、介形虫类、有孔虫类、苔藓虫类、腹足类、海绵以及钙藻类等,每一层的生物碎屑含量及组合均存在差异,此外还可见少量陆源碎屑及自生矿物,如海绿石、黄铁矿等;(3)根据石灰岩的基质类型、颗粒类型及含量(尤其以生屑类型为主),将研究区布曲组的石灰岩划分出17种岩石微相类型,其中最为常见的为MF-1泥晶灰岩微相、MF-3含生物碎屑泥晶灰岩微相;较为常见的主要为MF-2生物碎屑质泥晶灰岩微相、MF-4含双壳类生物碎屑质泥晶灰岩微相、MF-6含双壳类-苔藓虫类生物碎屑质泥晶灰岩微相、MF-7含棘皮类生物碎屑质泥晶灰岩微相、MF-10含腕足类生物碎屑质泥晶灰岩微相、MF-12含双壳类-腹足类生物碎屑质泥晶灰岩微相;相对含量较低的微相类型有MF-9砂屑泥晶灰岩微相、MF-15亮晶鲕粒灰岩微相、MF-16泥晶球粒灰岩微相和MF-17含生屑核形石灰岩微相;(4)通过对沉积特征的综合分析,认为布曲组形成于碳酸盐岩缓坡型沉积环境,根据其水深差异可细分为内缓坡、中缓坡、外缓坡3种亚相及潮坪、泻湖、浅滩等5种沉积微相类型,并建立了藏北安多地区布曲组碳酸盐岩微相类型的沉积环境分布模式;(5)依据各类微相类型中各类生物碎屑组成特点及垂向各类生屑的分布规律,分析了雁石坪和达卓玛两地布曲组沉积期沉积水体的垂向演化特征,认为雁石坪剖面布曲组的发育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三个浅水期夹两个深水期,即发育的第一、三、五阶段主要为内缓坡、中缓坡环境,且其中第一、五阶段的水体环境为温暖的咸化浅水环境,而第三阶段为淡化浅水环境,第二、四阶段为中缓坡、外缓坡环境;达卓玛剖面布曲组的发育内缓坡、中缓坡环境,总体上沉积环境较稳定,就沉积水体性质而言,可将其分为早期咸化浅水、中期淡化浅水、末期半咸化浅水三个阶段;(6)综合分析羌塘盆地布曲组沉积模式及白云岩的空间展布特征,我们认为发育Ⅰ型白云岩的浅滩多为点滩,空间分布不连续,油气勘探难度较大;发育Ⅱ型白云岩的内缓坡潮坪泻湖相多呈连续条带状分布,其分布范围主要集中在达卓玛—那底岗日一带可作为羌塘盆地下一步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

王艳[9](2019)在《哈萨克斯坦NB油田滚动勘探开发研究》文中指出哈萨克斯坦NB油田之前研究和开发目标主要集中在构造高部位,随着投入开发时间渐长,产量逐渐递减,油田外围的勘探开发日益受到重视。通过系统总结油田的油气地质特征,从外围老资料复查入手,依据新处理的三维地震资料,确定了外围主要勘探目的层和重点圈闭,明确了沉积微相类型和有利储集体分布特征,针对外围地区油气聚集的主控因素,利用多种软件联合解释,成功预测了有利储层展布,形成了薄砂体滚动勘探开发技术,并指导NB油田的滚动井位部署,取得了很好的勘探开发效果,对哈萨克斯坦其它油田的勘探开发也起到借鉴作用。

苏朝光,宋亮,孟阳,尚新民,关键[10](2019)在《胜利油田三维开发地震的实践及效果》文中研究指明自2005年K71开发三维项目实施以来,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已先后完成了7个三维开发地震项目,尤其"十二·五"期间集中部署了4块。三维开发地震取得了四项技术进步,即建立了三维开发地震采集、处理、解释和滚评一体化模式;提出了三维开发地震选区"四有"、"四能"原则;实现了观测系统"五化"、"六性"设计,突破了组合向单点检波器接收的技术瓶颈;三维开发地震取得了"四更"地震资料效果:"剖面分辨率更高、资料保幅性更好、断层成像更精准、地质体识别能力更强"。三维开发地震资料在新区滚动和老区挖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良好应用效果,为胜利油田勘探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物探技术支撑。

二、文西复杂带滚动勘探开发中应用的关键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文西复杂带滚动勘探开发中应用的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保德区块煤层气勘探历程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
2 勘探历程
    2.1 对外合作勘探评价阶段(2000—2009年)
    2.2 井组试采评价阶段(2010年—2011年3月)
    2.3 勘探开发一体化先导试验阶段(2011年3月—1 2 月)
    2.4 规模开发和滚动扩边评价阶段(2012—2020年)
3 勘探启示
    3.1 保德区块勘探潜力与勘探方向的确定
    3.2“水动力控气、单斜缓坡成藏”模式的建立
    3.3 富集“甜点”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与应用
4 结论

(2)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1.4 储量价值评价研究的必要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石油储量价值评价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石油储量分类与分级
        2.1.1 石油储量概念
        2.1.2 石油储量分类及分类结构图
    2.2 储量价值评价内涵
    2.3 储量价值评价影响因素
        2.3.1 地质因素
        2.3.2 开发因素
        2.3.3 经济因素
    2.4 储量价值评价相关方法
        2.4.1 国外储量价值评价方法
        2.4.2 国内储量价值评价方法
        2.4.3 储量价值评价方法的选择
第三章 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ZY油田简介
        3.1.1 ZY油田石油地质概况
        3.1.2 ZY油田地层岩性特征
        3.1.3 ZY油田开发概况
    3.2 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现状分析
        3.2.1 评价依据和指标确定
        3.2.2 评价指标体系
        3.2.3 评价结果
    3.3 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中存在问题及分析
    3.4 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优化的必要性
第四章 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优化方案设计
    4.1 评价优化设计的目标与原则
        4.1.1 设计目标
        4.1.2 设计原则
    4.2 评价优化设计的基本思路
    4.3 储量价值评价指标的确定
        4.3.1 勘探价值维度
        4.3.2 技术价值维度
        4.3.3 经营价值维度
        4.3.4 定性价值维度
        4.3.5 储量价值评价指标的最终确定
    4.4 储量价值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4.1 层次分析法简介
        4.4.2 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
        4.4.3 评价指标的取值及处理
        4.4.4 储量价值综合评价指数计算
    4.5 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过程与结果分析
        4.5.1 评价油藏的选取
        4.5.2 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4.5.3 评价指标的取值及处理
        4.5.4 储量价值综合评价结果及分析
第五章 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优化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5.1 综合技术集成应用确保精细认识
    5.2 采取调整与挖潜措施落实分类治理
    5.3 强化经营管理实现成本有效管控
    5.4 创新管理方法提升价值创造能力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论文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3)便携式输尿管软镜机器人样机的开发及体外模拟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我国上尿路结石流行病学概况
    1.2 上尿路结石的主要治疗手段
    1.3 输尿管软镜的相对不足及机器人系统的应用价值
    1.4 国内外相关手术机器人研究现状
        1.4.1 国外现状
        1.4.2 国内现状
        1.4.3 发展动态分析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目标
    2.3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可行性分析
        2.3.1 关键技术概述
        2.3.2 可行性论证
    2.4 理论分析及数据采集:
    2.5 样机制作及实验
        2.5.1 样机制作
        2.5.2 利用3D打印的肾-输尿管模型进行体外运动实验
        2.5.3 利用3D打印的肾-输尿管模型进行体外学习曲线对比实验
        2.5.4 利用3D打印的肾-输尿管模型进行操作疲劳度,舒适度实验
第3章 结果
    3.1 输尿管软镜机器人样机
    3.2 利用3D打印的肾-输尿管模型进行体外运动实验
    3.3 利用3D打印的肾-输尿管模型进行操作疲劳度,舒适度实验
第4章 结论与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国内外腹腔镜机器人设备新进展
    参考文献

(4)页岩气低密度三维地震勘探方法适应性评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提出
2 武隆地区三维地震勘探
3 评估分析
4 结论

(5)歧口凹陷板桥斜坡断裂交汇类型对油气运聚的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0.1 选题的来源及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0.2.1 断裂交汇的主要成因类型
        0.2.2 断裂交汇的组合形态、交角及破裂特征
        0.2.3 断裂交汇部位的构造变形特征
        0.2.4 断裂交汇部位构造变形的数值模拟方法
        0.2.5 断裂交汇部位对油气运移的控制作用
        0.2.6 断裂交汇部位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
    0.3 勘探概况
    0.4 研究思路
    0.5 主要研究工作
        0.5.1 断裂交汇类型的综合划分
        0.5.2 断层交汇区附近应力分布的数值模拟研究
        0.5.3 断裂交汇部位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
        0.5.4 断裂交汇的有利成藏区预测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括
    1.1 区域构造背景
    1.2 地层沉积特征
    1.3 石油地质特征
第二章 断裂形成演化历史及油气源断裂厘定
    2.1 断裂几何学特征
    2.2 断裂活动期次及形成演化历史
        2.2.1 断裂活动时期的确定
        2.2.2 不同时期的应力场特征分析
        2.2.3 断裂形成演化历史及其特征
    2.3 断裂类型划分及油气源断裂厘定
        2.3.1 断裂类型划分
        2.3.2 油气源断裂厘定
第三章 断裂交汇类型确定及应力分布数值模拟
    3.1 断裂交汇的成因类型确定
    3.2 断层交汇区附近应力分布的数值模拟研究
        3.2.1 板桥断层交汇区应力分布数值模拟
        3.2.2 大张坨断层交汇区应力分布数值模拟
        3.2.3 不同断裂交汇类型应力分布的差异性
第四章 断裂交汇部位对油气运移和聚集的控制作用
    4.1 断裂交汇部位对油气运移的控制
    4.2 断裂交汇部位对油气聚集的控制
        4.2.1 断裂交汇部位的圈闭发育特征
        4.2.2 有利于油气富集的断裂交汇类型优选
    4.3 断裂交汇的有利成藏区预测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6)松辽盆地南部M区块扶余油层沉积微相及其对油水分布的控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0.1 研究目的及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储层预测研究
        0.2.2 沉积微相研究
        0.2.3 沉积微相及其控油规律研究
    0.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0.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1.1 区域构造特征
    1.2 区域地层特征
    1.3 区域沉积特征
    1.4 研究区概况
第二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2.1 垂向小层细分
    2.2 地层格架建立
第三章 井震结合沉积微相研究
    3.1 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研究
        3.1.1 沉积背景分析
        3.1.2 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分析
    3.2 测井沉积微相研究
        3.2.1 单井沉积微相分析
        3.2.2 连井沉积微相分析
        3.2.3 沉积微相平面分布规律研究
    3.3 井震结合沉积微相研究
        3.3.1 地震属性分析
        3.3.2 井震结合沉积微相精细刻画
    3.4 扶余油层沉积演化规律分析
第四章 沉积微相对油水的控制作用
    4.1 油藏类型及油水分布特征
        4.1.1 油藏类型
        4.1.2 油水分布特点
    4.2 沉积微相对油水分布的控制作用
        4.2.1 沉积微相类型与含油性的关系
        4.2.2 沉积微相分布对油水分布的关系
        4.2.3 沉积微相演化与油水分布的关系
第五章 有利区预测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7)三角洲储层构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以马厂油田马10、马11区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特征
    2.1 地质概况
    2.2 开发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3章 区块地层划分与对比
    3.1 区块地层的划分
    3.2 沉积时间单元划分与对比
第4章 沉积体系与沉积相研究
    4.1 区域沉积特征
    4.2 沉积相研究
第5章 储层构型研究
    5.1 储层构型与沉积微相差异性
    5.2 构型界面层次分析
    5.3 储层构型研究思路
    5.4 复合砂体级次构型解剖
    5.5 单一砂体内部构型解剖分析
    5.6 井组构型分析
第6章 剩余油的形成及其分布规律研究
    6.1 剩余油的形成
    6.2 剩余油的类型
    6.3 剩余油分布规律
    6.4 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
    6.5 储层构型与剩余油关系
第7章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8)藏北安多地区中侏罗统布曲组碳酸盐岩微相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1.1.1 论文选题来源
        1.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碳酸盐岩沉积微相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布曲组沉积微相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实际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
    2.2 区域构造
    2.3 区域地层
        2.3.1 雀莫错组(J_2q)
        2.3.2 布曲组(J_2b)
        2.3.3 夏里组(J_2x)
第3章 实测剖面及岩石特征
    3.1 剖面列述
        3.1.1 雁石坪剖面
        3.1.2 达卓玛剖面
    3.2 岩石特征
        3.2.1 碳酸盐岩
        3.2.2 碎屑岩
        3.2.3 石膏
    3.3 地层时代
第4章 碳酸盐岩微相划分与沉积相分析
    4.1 沉积相标志
        4.1.1 岩石颜色
        4.1.2 沉积构造
        4.1.3 生物化石
    4.2 颗粒类型
        4.2.1 生屑
        4.2.2 球粒
        4.2.3 鲕粒
        4.2.4 砂屑
        4.2.5 核形石
    4.3 岩石微相类型
    4.4 微相组合
        4.4.1 微相组合类型A
        4.4.2 微相组合类型B
        4.4.3 微相组合类型C
        4.4.4 微相组合类型D
        4.4.5 微相组合类型E
        4.4.6 微相组合类型F
    4.5 沉积环境分析与微相类型分布
        4.5.1 内缓坡亚相
        4.5.3 中缓坡亚相
        4.5.4 外缓坡亚相
第5章 剖面沉积相演化
    5.1 雁石坪剖面(YBP)
    5.2 达卓玛剖面(DBP)
    5.3 布曲组沉积相展布特征及白云岩储层分布预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学术成果

(9)哈萨克斯坦NB油田滚动勘探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油藏地质特征
    1.1 地层特征
    1.2 构造特征
    1.3 沉积与储层特征
    1.4 油藏特征
2 滚动勘探开发技术与应用
    2.1“三老”资料复查,确定主力目的层
    2.2 精细构造解释,落实了断裂系统和有利圈闭
    2.3“三相”综合分析,开展沉积微相研究
    2.4 多软件联合解释,成功预测有利储层
3 滚动勘探开发实施效果
4 结论和认识

(10)胜利油田三维开发地震的实践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2 三维开发地震的实施
    2.1 建立了三维开发地震采集、处理、解释和滚评一体化模式
    2.2 提出了三维开发地震选区“四有”、“四能”原则
        2.2.1 “四有”原则
        (1) 工区有储量:
        (2) 开发有问题:
        (3) 滚动有潜力:
        (4) 资料有不足:
        2.2.2 “四能”原则
        (1) 重采能改善:
        (2) 效益能提高:
        (3) 现场能实施:
        (4) 环保能保障:
    2.3 实现了三维开发地震观测系统“五化”、“六性”设计
        2.3.1 观测系统“五化”设计
        (1) 全局化:
        (2) 模型化:
        (3) 需求化:
        (4) 可视化:
        (5) 系统化:
        2.3.2 观测系统设计“六性”理念
    2.4 突破了组合向单点检波器接收的技术瓶颈
3 三维开发地震应用效果
    (1) 剖面分辨率更高。
    (2) 资料的保幅性更好。
    (3) 断层成像更精准。
    (4) 地质体识别能力更强。
4 结论

四、文西复杂带滚动勘探开发中应用的关键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保德区块煤层气勘探历程与启示[J]. 杨秀春,毛建设,林文姬,郝帅,赵龙梅,王渊,李丽. 新疆石油地质, 2021(03)
  • [2]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研究[D]. 刘斌. 西安石油大学, 2020(05)
  • [3]便携式输尿管软镜机器人样机的开发及体外模拟实验[D]. 余月. 南昌大学, 2020(01)
  • [4]页岩气低密度三维地震勘探方法适应性评估分析[J]. 刘厚裕.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20(05)
  • [5]歧口凹陷板桥斜坡断裂交汇类型对油气运聚的控制[D]. 高喜成.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6]松辽盆地南部M区块扶余油层沉积微相及其对油水分布的控制作用[D]. 李欣欣.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7]三角洲储层构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以马厂油田马10、马11区块为例[D]. 陈瑶. 长江大学, 2020(02)
  • [8]藏北安多地区中侏罗统布曲组碳酸盐岩微相分析[D]. 徐博. 成都理工大学, 2020
  • [9]哈萨克斯坦NB油田滚动勘探开发研究[J]. 王艳.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19(04)
  • [10]胜利油田三维开发地震的实践及效果[J]. 苏朝光,宋亮,孟阳,尚新民,关键.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9(03)

标签:;  ;  ;  ;  ;  

闻喜复杂带滚动勘探开发关键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