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基边坡水害的防治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魏洁[1](2021)在《铁路路基道砟漫溢破坏分析与敏感性研究》文中提出1876年淞沪铁路的修建,打破了此前我国从来没有过铁路的局面,通车时铁轨两旁观者“立如堵墙,未有一人不面带喜色也”,自此我国铁路发展拉开了序幕。到20世纪20、30年代我国已经可以用自己的技术力量建设铁路、制造机车车辆了。对开行沿途民众而言,“或有老妇扶杖而张口延望者,或有少年荷锄而痴立者,或有弱女子观之而喜笑者”的场景也不再出现,铁路火车早已褪下了神秘的面纱。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建设和发展,21世纪的今天,我国已经形成了四通八达的铁路运输网,营业总里程、高速铁路里程、铁路复线率、电气化率等都位居世界前列。铁路已经成为了我国最受欢迎的交通工具,是民众出行与货物运输的不二之选,也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中坚力量。而山区、临河以及我国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特点等造成的铁路水害问题成为了铁路安全运输的一大危险。据资料统计,路基方面的铁路水害占水害断道的77%,其中道砟漫溢导致路基失稳是很常见的一种轨道损坏机制。道砟漫溢破坏使得道砟层不能再支撑轨枕,对列车运行产生极大地威胁,甚至发生翻车,对国民经济、列车的安全运输、整个铁路系统的运行和服务产生重大的危害。故对铁路路基道砟漫溢破坏的研究在实际应用与铁路水害防治管理方面具有重要价值。针对道砟漫溢渗流破坏的研究,本文主要做了如下工作:(1)通过结合非达西渗流公式与带孔隙率的二维浅水方程,建立了路基道砟漫溢渗流模型,并且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使用Fluent模拟计算了道砟渗流过程,得到了渗流全过程与最终渗流结果,验证了道砟漫溢渗流模型的准确性。(2)考虑微观的湍流流场颗粒稳定性条件,结合非达西渗流定理与公式,提出了一种能坡对比判断道砟漫溢渗流稳定性的方法,且计算结果符合试验记录。基于此对道砟漫溢情况下的列车提出了简单的行车标准。(3)对道砟层的参数粒径、密度、孔隙率,应用Sobol多参数敏感性分析法,得出其对确定的目标函数指标,即对道砟漫溢渗流失稳贡献率的敏感性排序,得到了影响道砟渗流失稳的主要参数为粒径,并计算了目标函数指标随粒径的变化曲线。(4)总结了铁路从勘察设计、施工建设到建成后的养护管理过程中,对铁路水害“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的注意要点,并根据敏感性分析,提出了预防道砟漫溢水害的重点关注因素和对道砟参数选取的参考建议,为路基抗水害破坏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兰容龙[2](2020)在《萍乡市山区公路水害安全性评价及防治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萍乡市地貌类型以山地丘陵为主,所修建的山区公路存在大量的填方和挖方边坡,持续性降雨或强降雨天气加上复杂的地质条件导致山区公路发生严重的水毁灾害现象。当前萍乡市公路水毁灾害治理还是以灾后抢修为主,这种方式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难以保证公路的有效运营。本文以萍乡市山区公路水害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大量公路水害的现场调查,分析水害类型及成因;其次,将山区公路水害划分为公路边坡、排水系统、防护工程、桥涵工程和沥青路面等五种水害类型,确定各类型主要影响因子:工程地质、水文环境、设计施工、养护管理、边坡形态等因子,并基于模糊数学理论和层次分析法建立各水害类型的安全评价体系,构建公路水害多因子安全性评价系统,然后以公路边坡安全性评价体系为例,验证S225K64+700处实际公路边坡塌方工程案例,结果表明该处公路边坡处于欠稳定状态,与实际情况相符。最后,为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指导原则,以山区公路水害安全性评价体系为基础,提前预测公路的稳定性状态,并结合山区公路常见的预防性养护管理措施和公路边坡治理措施,加强灾前预防的作用;同时制定了S225K64+700处公路边坡的养护和修复措施,加固公路边坡的稳定,降低该处公路水害的再次发生率,保护过往行人及车辆的安全。
杨棚[3](2020)在《云南省农村公路水毁灾害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与缅甸、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国家接壤,地貌类型以高原山地、丘陵为主,相对平缓的山区只占总面积10%,大面积土地高低差参,纵横起伏,一定范围又有和缓的高原面。云南省内的农村公路受建设经费、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等多种条件的制约,其路线又多是围绕山地、丘陵、河流布置,因此云南地区农村公路多是陡坡急弯、半填半挖路基、等级较低、抗水毁能力差,受降雨量影响大时常发生水毁灾害。云南农村公路抗水灾差的特点,阻碍云南广大农村的发展及运输,农村公路的水毁会给当地居民造成出行不便、交通运输受阻等影响,还会对当地乡镇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障碍;因此保障云南山区农村公路畅通,研究其抗水毁措施,成为发展云南交通事业的当务之急。本文对云南省农村公路水毁展开实地调研并对云南省内近几年的农村公路水毁资料进行统计归类,按照省内农村公路水毁的特征、机理及损毁结构,对云南省农村公路水毁进行分类,即路基水毁、边坡水毁失稳、泥石流灾害、路面水毁、挡土墙水毁、排水设施水毁、桥梁工程水毁、防护工程水毁等八大类。以云南省内较典型、较严重的农村公路水毁案例为背景,并结合云南地区独特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状况及云南省农村公路常用建筑构造、材料等,分析云南省内农村公路八类水毁的主要因素及形成水毁灾害的机理。利用现有文献中农村公路水毁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收集、整理我国其他省份类似水毁灾害类型的预防及治理措施,如陕西、浙江、西藏等省份抗水灾经验,将其与云南省农村公路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适用于云南省农村公路水毁灾害的防治对策,以此促进云南省内农村公路的发展,增强防护能力减少农村公路水毁对云南省经济社会造成的损失。
陈德加[4](2020)在《云南公路自然因素影响分析及自然区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迫切需要,公路工程建设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公路工程是一种线状人工建筑物,是直接修筑于自然环境中的,将穿过不同的自然环境,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云南是一个自然环境比较复杂的省份,认清云南的自然环境对公路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及维护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为此,开展云南省公路工程自然区划研究对云南的公路工程建设和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论文的工作内容及其成果为:(1)论述了云南省复杂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岩土类型、水文地质、地质灾害)对公路工程的影响及其相应的对策措施;(2)参考了公路建设的规范、标准和相关资料及经验,提出了云南省公路区划指标系统;(3)研究和总结国内外关于公路自然区划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提出了比较符合云南省公路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4)在提出云南公路区划原则、指标及方法的基础上,应用Arc Gis为技术平台和Auto CAD完成了云南省公路地貌区划、云南省公路气候区划、云南省公路岩土区划、云南省公路水文地质区划及云南省公路地质灾害区划;(5)在以上公路各单项区划的基础上,最终完成云南省公路自然区划。
赵龙涛[5](2018)在《铁路路基水害特征及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铁路路基病害处治现状进行了简要阐述,结合东欧某实际工程,调查分析项目段铁路路基水害分布以及历年来降雨量,针对项目段路基因水损害而产生的路基边坡失稳、路基下沉、崩塌落石以及路堑边坡滑溜损害,探讨其产生的具体原因,提出了相对应的防治方案。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设置护坡、防护网等,可以有效控制铁路路基所出现的水害现象。
刘俊[6](2017)在《山区高速公路高填方路堤边坡失稳机理及灾害防治》文中认为高填方路堤边坡作为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下山区高速公路路基的主要形式,其变形破坏、稳定性及灾害防治近年来备受关注。本文依托厦沙高速公路三明段高填方路堤建设的工程实践,总结提出了高填方路堤边坡的三种典型破坏类型,并分析其变形破坏的影响因素,结合工程实例分析,采用有限单元法模拟研究典型高填方路堤的变形失稳机理,进而提出相应的高填方路堤病害防治对策。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山区高速公路路基填方的工程地质模型及工程案例的总结分析,提出路基滑塌变形、地基滑动变形和基底滑动变形等三种高填方路堤边坡的典型破坏模式。(2)讨论了路堤填筑坡率、填筑厚度和行车荷载等因素对路基滑塌变形模式的影响;分析了软弱地基厚度、软弱地基层位、软弱地基坡度对地基滑动变形模式的作用机制;研究了基底滞水层形成机制及滞水层强度参数的变化对基底滑移变形模式的影响规律。(3)短时强降雨条件下,雨水在路基表面径流冲刷,并在填土层内产生渗流侵蚀,路堤整体稳定性降低,容易沿路基两侧出现局部滑塌变形。(4)在填筑加载作用下,软弱地基层内应力骤增,由于其天然承载力不足,导致上部填筑体切穿下部软弱地基,发生整体滑动变形。(5)路基基底面透水性较弱,上部雨水渗透到基底面不易排出,易在基底形成滞水层并软化基底接触面附近的岩土体,导致路堤整体沿基底面滑移变形。(6)基于典型变形失稳机理研究分析成果,从地基处理、支挡加固、路基排水和监控量测等方面提出高填方路堤边坡病害防治的对策。
胡涛[7](2015)在《侯马—月山铁路路基水害特征及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侯马-月山铁路是侯马北站至月山站的一条货运重载铁路。必须保持线路状态的完好,以适应其重载、速度以及平稳性的要求。侯月铁路修建过程中存在部分工程缺陷,加之运营过程中路基病害的不断发展。山西地区尽管年平均降雨量较小,但是夏季往往会出现大暴雨或连续降雨。侯月铁路自开通运营以来,一直饱受铁路水害的侵袭,甚至危及行车安全。因此必须重视侯月铁路的防洪工作,逐步提高铁路防洪抗灾能力。本文从防洪管理的角度对侯月铁路路基病害进行了调查研究。在对侯月铁路设备状况、地理、水文条件、历年降雨量、水害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侯月铁路防洪工作的特点:不是防止洪水侵袭,而是防止降雨诱发的路基病害发展。总结了侯月铁路常见的4种水害隐患:路基下沉、路堤边坡失稳、路堑边坡滑塌、崩塌落石。重点对每种病害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探索,通过土工试验等方法分析了其病害产生原因。在工程治理措施方面突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根据每处工程地点的特性,因地制宜,选择合理的工程治理措施。各种防治措施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多种防治技术相结合。(1)侯月铁路路基下沉主要原因:设计标准低;路基本体填筑质量较差;重载列车及水的作用。在治理侯月铁路路基下沉时选用后退式套管灌浆工法对路基上部及道床底部注浆。(2)侯月铁路路堤边坡失稳主要原因:路基本体填筑质量较差;路堤边坡防护不到位;人为活动的破坏;重载列车及水的作用。在治理侯月铁路路堤边坡失稳时选用小直径钢管排桩或浆砌片石拱形骨架护坡。(3)侯月铁路路堑边坡滑塌主要原因:设计标准低,路堑边坡坡率不足;路堑边坡无防护或防护结构整体性差;排水系统不完善,水的冲刷或浸入。在治理侯月铁路路堑边坡滑塌时选用复合网毯、浆砌片石肋柱加强或钢筋混凝土肋柱加强。(4)侯月铁路崩塌落石主要原因:路堑边坡、隧道口坡率不足,工程防护不到位;陡峭山体岩石风化严重。在治理侯月铁路崩塌落石时选用SNS防护或锚杆挡土墙等。最后通过对侯月铁路路基水害调查及防洪加固研究总结,对既有线安全度汛和设备管理及新线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李玉洁[8](2015)在《山区铁路路基水毁机制研究与预警系统开发》文中指出自然灾害历来是我国铁路建设事业中的一个重大挑战,随着铁路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有针对性的水毁机制研究与预警预报无疑是山区铁路建设与维护的一个重大保障。特别对于复杂的山区地质条件和多变的气候,其中降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近年来暴雨频发,我国铁路建设事业受到严重威胁。本文主要结合山区铁路水害特征,研究并得出了以下结论:(1)通过对诸多资料的整理分析,总结归纳了山区铁路的水毁类型、产生条件、成灾机理和防治措施,将降雨和其与边坡间相互作用进行阶段性划分,分析了水害形成的机理过程,进而探讨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2)在Darcy定律基础上,结合二维Richards控制方程和Van Genuchten模型,通过COMSOL Multiphysics仿真软件建立降雨路基边坡渗流计算模型。通过拟取不同雨强条件下渗透系数差异和降雨持时差异对边坡的渗流影响对比分析,得出不同渗透系数条件下降雨对边坡孔隙水压力变化影响趋势一致,降雨强度与入渗达到稳定时间成反比,孔隙水压力变化和地下水抬升趋势均与渗透系数成正比,孔隙水压力最终值与观测深度基本上成线性关系,体积含水量逐渐增加达到饱和的过程中土体抗剪强度逐渐降低,整体稳定性降低。(3)在历来水毁预警预报理论基础上,通过分析宝成线降雨与灾害数据,建立降雨报警阀值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将水毁雨量警戒等级划分为注意级预警、限速级预警和封锁级预警,并分别用黄、橙、红来进行颜色区分以达到预警直观性。(4)最后,采用C#语言和SQL2008数据库编写水毁预警管理系统软件,建立山区铁路水毁预警管理平台,包括铁路工点基本参数查询与管理系统、监测数据分析管理系统、决策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和救援管理系统,实现全线基础信息和降雨的实时分析、管理与查询。
王斌[9](2015)在《兰州铁路局管辖内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模式及防治措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兰州铁路局管辖的宝中线、陇海线、兰新线等普遍存在着湿陷性黄土路基。由于受修建时的技术经济水平等条件的限制,这些黄土路基在运营过程中,每逢雨季路基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害,有些情况还特别严重。近年来,随着西部铁路路网不断完善和铁路建设标准的不断发展,会不可避免的涉及到黄土路基包括湿陷性地基的处理问题。路基病害致使列车运行平顺度变差,有时甚至威胁行车安全。本文通过对兰州铁路局管辖的宝中线、陇海线、兰新线等普遍存在着湿陷性黄土路基。开展路基病害调查、路基病害分析及路基防护工程性质研究。根据所面临工程地质条件、环境条件、建筑物特点、上部结构及基础设计,寻求确实可行的路基防治处理措施。其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阅读相关文献,阐述了黄土的工程特性,总结了目前兰州铁路局管辖的宝中线、兰新线、陇海线等黄土地区工程地质特征并进行了区域评价。(2)通过对兰州铁路局管辖的宝中线、陇海线、兰新线等普遍存在路基病害进行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对黄土地区铁路路基病害的成因分析研究。(3)通过对兰州铁路局管辖内沿线各种路基防护与支挡工程防治措施进行分析,阐述了各种防治处理措施的特点。并找出路基病害成因规律,为现场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孙成东[10](2014)在《高速公路施工期间路基水害防治措施》文中提出路基的强度与稳定性受水因素的影响很大,如何应对高速公路施工期间水对路基的影响,确保路基的稳定,成为了工程建设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结合新铁高速公路路基施工期间水害处治的实际经验,列举了高速公路路基水害的常见形式,分析总结了高速公路路基施工期间路基水害的防治措施。
二、路基边坡水害的防治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路基边坡水害的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铁路路基道砟漫溢破坏分析与敏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动态 |
1.2.2 国外研究动态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主要技术路线 |
2 道砟漫溢破坏分析 |
2.1 铁路路基漫溢破坏介绍 |
2.2 道砟渗流模型 |
2.2.1 孔隙介质 |
2.2.2 非达西渗流 |
2.3 水流模型 |
2.3.1 二维浅水方程 |
2.3.2 计算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3 道砟渗流的数值模拟 |
3.1 计算流体动力学 |
3.2 Fluent |
3.2.1 前处理 |
3.2.2 求解 |
3.2.3 后处理 |
3.3 模拟实验 |
3.3.1 试验记载 |
3.3.2 Fluent模拟 |
3.3.3 对比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4 道砟漫溢稳定性与行车条件研究 |
4.1 道砟层稳定性判断 |
4.1.1 湍流流场颗粒稳定性条件 |
4.1.2 道砟破溃临界条件研究 |
4.2 验证分析 |
4.3 路基道砟漫溢行车 |
4.4 本章小结 |
5 路基道砟渗流失稳的敏感性研究 |
5.1 敏感性研究 |
5.1.1 Sobol分析法 |
5.1.2 评价标准 |
5.1.3 结果分析 |
5.2 铁路抗水害能力提升措施探究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萍乡市山区公路水害安全性评价及防治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公路水害研究现状 |
1.2.2 层次分析法研究现状 |
1.2.3 模糊数学法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的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萍乡市自然环境条件及公路发展情况 |
2.1 萍乡市地理位置 |
2.2 萍乡市自然环境条件 |
2.2.1 水文气象条件 |
2.2.2 地质地貌条件 |
2.2.3 地震影响 |
2.3 萍乡市公路发展情况 |
2.3.1 江西省公路发展简介 |
2.3.2 萍乡市公路发展简介 |
2.4 自然环境对山区公路水毁灾害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萍乡市山区公路水毁灾害调查分析及原因分析 |
3.1 萍乡市山区公路水毁灾害典型路段调查分析 |
3.1.1 调查的目的及意义 |
3.1.2 国道G319线水毁灾害调查 |
3.1.3 省道S533线水毁灾害调查 |
3.1.4 省道S225线水毁灾害调查 |
3.1.5 萍乡地区其它线路水毁灾害调查 |
3.2 萍乡市山区公路水毁灾害类型及原因分析 |
3.2.1 边坡水毁灾害类型及原因 |
3.2.2 路基水毁灾害类型及原因 |
3.2.3 防护工程水毁灾害类型及原因 |
3.2.4 路肩水毁灾害类型及原因 |
3.2.5 排水工程水毁灾害原因 |
3.3 萍乡地区山区公路各类水毁灾害的关联性分析 |
3.3.1 分析各种公路水毁灾害类型关联性的目的 |
3.3.2 山区公路水毁灾害的关联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山区公路水害安全性评价方法 |
4.1 公路水害安全性评价方法概述 |
4.1.1 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 |
4.2 目标层影响因素的确定 |
4.2.1 确定公路边坡水害影响因素 |
4.2.2 确定公路排水系统水害的影响因素 |
4.2.3 确定路基防护工程水害影响因素 |
4.2.4 确定公路桥涵水害的影响因素 |
4.2.5 沥青路面水害影响因素 |
4.3 多因子评价体系建立 |
4.3.1 准则层评价因子 |
4.3.2 因子的评价及其权重确定 |
4.3.3 确定评价等级和隶属度 |
4.4 公路边坡安全性评价分析 |
4.4.1 萍乡市山区公路水毁灾害典型工程概况 |
4.4.2 S225K64+700处公路边坡安全性评价分析计算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萍乡地区山区公路水毁灾害的防治对策 |
5.1 山区公路水毁灾害的防治意义与基本原则 |
5.2 公路的预防性养护管理措施 |
5.2.1 公路的日常性养护措施 |
5.2.2 公路边坡预防性养护管理措施 |
5.2.3 排水系统预防性养护管理措施 |
5.2.4 公路综合性预防养护管理措施 |
5.3 公路边坡水毁灾害的治理措施 |
5.4 萍乡市S225K64+700公路水害典型工程修复方案 |
5.4.1 S225K64+700处公路边坡水害工程的实际修复方案 |
5.4.2 主要施工技术要求 |
5.5 经治理后S225K64+700公路边坡的安全性评价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云南省农村公路水毁灾害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目的、内容及分析导图 |
1.4 本文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云南省自然环境条件及其农村公路水毁调查 |
2.1 云南省自然环境条件 |
2.2 云南省自然环境条件对农村公路稳定性的影响 |
2.3 云南省农村公路水毁调查 |
2.4 红河州农村公路水毁调查 |
2.5 大理市农村公路水毁调查 |
2.6 丽江市农村公路水毁调查 |
2.7 文山州农村公路水毁调查 |
2.8 怒江州农村公路水毁调查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云南省农村公路水毁灾害机理分析 |
3.1 路基水毁灾害机理分析 |
3.2 边坡水毁灾害机理分析 |
3.3 泥石流灾害 |
3.4 路面水毁灾害机理分析 |
3.5 挡土墙水毁灾害机理分析 |
3.6 排水设施水毁灾害机理分析 |
3.7 桥梁水毁灾害机理分析 |
3.8 防护工程水毁机理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云南省农村公路水毁灾害评价 |
4.1 云南省农村公路宏观水毁因子分析及其量化研究 |
4.2 基于灰色关联理论的云南省农村公路水毁评价模型研究 |
4.3 模型评价等级划分研究 |
4.4 评价实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云南省农村公路水毁灾害防治对策研究 |
5.1 路基水毁防治对策 |
5.2 边坡水毁防治对策 |
5.3 泥石流防治对策 |
5.4 路面水毁防治对策 |
5.5 挡土墙水毁防治对策 |
5.6 排水设施水毁防治对策 |
5.7 桥梁工程水毁防治对策 |
5.8 防护工程水毁防治对策 |
5.9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水毁防治工程应用实例 |
6.1 文山州农村公路水毁治理 |
6.2 大理市农村公路水毁治理 |
6.3 怒江州农村公路水毁治理 |
6.4 丽江市农村公路水毁治理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攻读学位其间发表论文与参加课题目录) |
(4)云南公路自然因素影响分析及自然区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公路自然区划原则 |
1.5 公路自然区划方法 |
第二章 云南省公路地貌分析及区划 |
2.1 目的及意义 |
2.2 云南地形地貌特点 |
2.3 地形地貌导致的公路病害问题及对策措施 |
2.3.1 山地公路病害及其对策 |
2.3.2 坝子公路病害及其对策 |
2.3.3 岩溶地貌地区公路病害及其对策 |
2.4 公路地形地貌划分指标体系 |
2.4.1 主要地貌类型 |
2.4.2 海拔高程 |
2.4.3 相对坡度与公路用地指标 |
2.4.4 综合划分指标 |
2.5 云南公路地形地貌区划 |
第三章 云南省公路气候分析及区划 |
3.1 目的及意义 |
3.2 云南气候特点 |
3.2.1 气温特点 |
3.2.2 降雨特点 |
3.3 气候影响下的公路病害问题及对策措施 |
3.3.1 温度对公路的影响及其对策 |
3.3.2 降雨对公路的影响及其对策 |
3.4 公路气候划分指标体系 |
3.4.1 温度 |
3.4.2 潮湿度 |
3.5 云南公路气候区划 |
第四章 云南省公路岩土分析及区划 |
4.1 目的及意义 |
4.2 云南岩土类型特点 |
4.3 岩土类型对公路病害问题及对策措施 |
4.4 公路岩土划分指标体系 |
4.4.1 岩石划分指标 |
4.4.2 土类型划分指标 |
4.5 云南公路岩土区划 |
第五章 云南省公路水文地质分析及区划 |
5.1 目的及意义 |
5.2 云南省水文地质特点及公路病害和对策 |
5.2.1 云南省地下水类型及其特点 |
5.2.2 地下水对公路病害及其对策 |
5.3 公路水文地质区划指标 |
5.3.1 云南地下水赋存类别 |
5.3.2 云南地下水富水程度 |
5.4 云南公路水文地质区划 |
第六章 云南省公路地质灾害分析及区划 |
6.1 公目的及意义 |
6.2 云南公路地质灾害特点 |
6.3 地质灾害影响下的公路病害问题及其对策 |
6.3.1 泥石流影响下的公路病害问题及其对策 |
6.3.2 滑坡影响下的公路病害问题及其对策 |
6.3.3 采空区影响下的公路病害问题及其对策 |
6.3.4 崩塌影响下的公路病害问题及其对策 |
6.3.5 地震影响下的公路病害问题及其对策 |
6.4 公路地质灾害区划指标 |
6.4.1 发育程度 |
6.4.2 地质灾害类型 |
6.5 云南公路地质灾害区划 |
第七章 云南省公路自然区划 |
7.1 综合区划方法 |
7.2 云南公路自然区划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研究生期间参加的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
(5)铁路路基水害特征及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工程概况 |
3 铁路水害调查及分析 |
3.1 铁路沿线历年降雨量 |
3.2 铁路水害特征分析 |
3.2.1 路基边坡失稳 |
3.2.2 路基下沉 |
3.2.3 崩塌落石 |
3.2.4 路堑边坡滑溜 |
4 铁路路基水害防治方案 |
4.1 路基边坡失稳防治方案 |
4.2 路基下沉防治方案 |
4.3 崩塌落石防治方案 |
4.4 路堑边坡滑溜防治方案 |
5 结语 |
(6)山区高速公路高填方路堤边坡失稳机理及灾害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边坡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
1.2.2 高填方边坡变形破坏研究现状 |
1.2.3 高填方边坡治理对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高填方路堤边坡的工程特征与破坏类型 |
2.1 高填方路堤边坡工程特征 |
2.1.1 高填方路堤边坡定义 |
2.1.2 高填方路堤填料特征 |
2.1.3 高填方路堤边坡断面设计 |
2.1.4 高填方路堤设计施工问题 |
2.2 高填方路堤边坡典型破坏类型 |
2.2.1 路基滑塌变形 |
2.2.2 地基滑动变形 |
2.2.3 基底滑移变形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填方路堤边坡变形破坏影响因素分析 |
3.1 数值模拟研究基础 |
3.1.1 弹塑性有限单元法 |
3.1.2 强度折减法基本原理 |
3.1.3 Phase2程序的模拟分析流程 |
3.2 路基滑塌变形机制的影响因素分析 |
3.2.1 路基滑塌变形的概化模型 |
3.2.2 边坡坡率对路基滑塌变形的影响规律 |
3.2.3 分层填筑厚度对路基滑塌变形的影响规律 |
3.2.4 行车荷载对路基滑塌变形的影响规律 |
3.3 地基滑动变形机制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1 地基滑动变形的概化模型 |
3.3.2 软弱层厚度对地基滑动变形的影响规律 |
3.3.3 软弱层相对位置对地基滑动变形的影响规律 |
3.3.4 软弱地基坡度对地基滑动变形的影响规律 |
3.4 基底滑移变形机制的影响因素分析 |
3.4.1 基底滑移变形的概化模型 |
3.4.2 粘聚力对基底滑移变形的影响规律 |
3.4.3 内摩擦角对基底滑移变形的影响规律 |
3.4.4 弹性模量对基底滑移变形的影响规律 |
3.5 高填方路堤变形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
3.5.1 影响因子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原理 |
3.5.2 路基滑塌变形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分析 |
3.5.3 地基滑动变形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分析 |
3.5.4 基底滑移变形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填方路堤边坡失稳机理模拟分析 |
4.1 路基滑塌变形失稳机理模拟分析 |
4.1.1 路基滑塌变形的案例模型 |
4.1.2 路基滑塌变形的失稳机理 |
4.1.3 路基滑塌变形的位移演化规律 |
4.2 地基滑动变形失稳机理模拟分析 |
4.2.1 地基滑动变形的案例模型 |
4.2.2 地基滑动变形的失稳机理 |
4.2.3 地基滑动变形的位移演化规律 |
4.3 基底滑移变形失稳机理模拟分析 |
4.3.1 基底滑移变形的案例模型 |
4.3.2 基底滑移变形的失稳机理 |
4.3.3 基底滑移变形的位移演化规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填方路堤边坡病害防治对策 |
5.1 高填方路堤边坡病害防治原则 |
5.2 地基处理措施 |
5.2.1 强夯法加固软弱地基 |
5.2.2 注浆法加固软弱地基 |
5.3 基底处理措施 |
5.3.1 基底设置开挖台阶 |
5.3.2 基底设置土工格栅 |
5.3.3 基底设置阻滑结构 |
5.4 填方路基排水措施 |
5.4.1 地表排水措施 |
5.4.2 地下排水措施 |
5.5 填方路堤监控量测 |
5.5.1 路堤沉降监测 |
5.5.2 地表位移监测 |
5.5.3 深层侧向位移监测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7)侯马—月山铁路路基水害特征及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的及方法 |
1.4 国内外动态、水平 |
2 侯月铁路概况 |
2.1 主要技术标准 |
2.2 工务基础设备概况 |
2.3 侯月铁路沿线地形地貌 |
2.4 侯月铁路跨越主要河流 |
3 侯月铁路水害情况调查及分析 |
3.1 侯月铁路沿线历年降水量 |
3.2 侯月铁路水害调查及分析 |
3.3 侯月铁路路基水害总结 |
4 侯月铁路水害中路基下沉调查分析及治理措施 |
4.1 路基下沉情况调查 |
4.2 路基下沉原因分析 |
4.3 路基下沉地段填料状态及工程性质测试 |
4.3.1 K67+900 断面试验结果 |
4.3.2 K119+150 断面试验结果 |
4.3.3 K121+720 断面试验结果 |
4.3.4 路基下沉地段填料状态及工程性质总结 |
4.4 侯月铁路路基下沉总体整治思路及新方案的提出 |
4.5 侯月铁路路基下沉地段整治方案 |
4.5.1 侯月铁路下行K61+427-K61+527 病害整治设计 |
4.5.2 侯月铁路上下行K64+270-K64+420 病害整治设计 |
4.5.3 侯月铁路下行K67+868-K68+012 病害整治设计 |
4.6 整治效果评价及小结 |
5 侯月铁路水害中路堤边坡失稳调查分析及治理措施 |
5.1 路堤边坡失稳总体概况 |
5.2 路堤边坡失稳原因分析 |
5.2.1 路基本体原因 |
5.2.2 水的作用原因 |
5.2.3 人为活动原因 |
5.3 路堤边坡失稳整治方案 |
5.3.1 小直径钢管抗滑排桩 |
5.3.2 浆砌片石拱形骨架护坡 |
6 侯月铁路水害中路堑边坡滑塌调查分析及治理措施 |
6.1 路堑边坡滑塌原因分析 |
6.2 路堑边坡滑塌整治 |
6.3 复合网毯整治路堑边坡 |
6.3.1 K107+110-K107+210 路堑边坡滑塌整治方案比选 |
6.3.2 方案的选定 |
6.3.3 复合网毯方案的安全效益 |
6.3.4 复合网毯方案的施工工艺 |
6.3.5 复合网毯方案整治效果评价 |
6.4 路堑边坡浆砌片石肋柱加强整治 |
6.4.1 方案设计 |
6.4.2 效果评价 |
6.5 路堑边坡钢筋混凝土肋柱加强整治 |
6.5.1 方案设计 |
6.5.2 效果评价 |
7 侯月铁路水害中崩塌落石调查分析及治理措施 |
7.1 侯月铁路崩塌落石病害调查 |
7.2 侯月铁路崩塌落石地段整治措施研究 |
7.2.1 侯月铁路崩塌落石地段病害概况 |
7.2.2 侯月铁路崩塌落石地段工程地质 |
7.2.3 侯月铁路崩塌落石地段整治措施 |
7.2.4 侯月铁路K91+150-K91+220 整治方案 |
7.2.5 侯月铁路K90+940-K90+970 整治方案 |
7.2.6 侯月铁路其他地段崩塌落石的治理方案 |
7.2.7 侯月铁路SNS防护网使用地点汇总 |
7.3 崩塌落石调查分析及治理小结 |
8 结论及建议 |
8.1 结论 |
8.2 建议 |
8.2.1 既有线养护管理的建议 |
8.2.2 新线建设的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山区铁路路基水毁机制研究与预警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铁路水害问题 |
1.1.2 铁路交通水害预警技术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山区铁路水害模式研究现状 |
1.2.2 铁路水毁预警系统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主要技术路线 |
第2章 山区铁路路基水毁灾害调查分析 |
2.1 铁路水毁类型划分 |
2.1.1 按铁路受灾单元划分 |
2.1.2 按水流性质作用划分 |
2.1.3 按孕灾环境划分 |
2.1.4 水毁分类体系图 |
2.2 山区铁路水毁因子 |
2.2.1 地质地貌条件 |
2.2.2 水文气象条件 |
2.2.3 山区铁路的特点 |
2.3 山区铁路水毁机理过程分析 |
2.3.1 降雨阶段性影响 |
2.3.2 水毁机理过程分析 |
2.3.3 降雨与水毁机理过程的关系 |
2.4 山区铁路水毁的防治措施 |
2.4.1 勘察设计措施 |
2.4.2 工程建设措施 |
2.4.3 养护管理措施 |
第3章 降雨条件下铁路路基边坡水毁机制研究 |
3.1 非饱和土壤水流动的基本理论 |
3.1.1 土壤水的势和Darcy定律 |
3.1.2 土水特征曲线和渗透性函数 |
3.1.3 非饱和土壤水运动基本方程 |
3.2 降雨条件下坡体特性影响分析 |
3.2.1 斜坡降雨入渗与坡面流的基本规律 |
3.2.2 降雨入渗对边坡稳定性影响 |
3.2.3 饱和-非饱和土体渗流微分方程的有限元解法 |
3.2.4 降雨对斜坡渗流特性影响数值模拟 |
第4章 降雨条件下山区铁路水毁预警预报研究 |
4.1 水毁灾害预警预报理论 |
4.1.1 基本概念与定义 |
4.1.2 水毁预警预报理论基础与方法 |
4.2 水毁灾害临界雨量警戒研究 |
4.2.1 数据研究 |
4.2.2 区域单元划分 |
4.2.3 水毁灾害与临界雨量关系研究 |
4.2.4 水毁预警预报现实情况回馈分析 |
4.3 铁路水毁预警系统组织与执行 |
第5章 山区铁路水毁预警管理系统开发 |
5.1 铁路水毁预警管理系统的构建目标与原则 |
5.2 铁路水毁预警管理系统设计 |
5.2.1 铁路沿线降雨实时监测技术 |
5.2.2 系统体系架构设计与开发 |
5.2.3 系统界面设计和功能简要操作说明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主要科研工作 |
(9)兰州铁路局管辖内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模式及防治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病害的研究现状 |
1.2.2 我国铁路路基探测研究现状 |
1.2.3 湿陷性黄土地基加固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黄土的工程特性 |
2.1 黄土分布及工程特征概述 |
2.1.1 甘肃省黄土地区的地貌特征 |
2.1.2 黄土地区的气候特点 |
2.2 黄土的结构特性 |
2.2.1 黄土的结构和构造 |
2.2.2 黄土的水理特性 |
2.2.3 黄土的力学特性 |
2.2.4 黄土的湿陷变形特性 |
2.3 兰州局管辖内黄土区域特征 |
2.3.1 宝中线黄土地区工程地质特征 |
2.3.2 陇海线天兰段、兰新线兰武段黄土地区工程地质特征 |
2.3.3 区域综合评价 |
2.4 小结 |
第3章 兰州铁路局管辖范围内既有铁路路基病害模式 |
3.1 宝中线路基病害调查及工程性质研究 |
3.1.1 线路概况及其特点 |
3.1.2 宝中铁路路基病害情况调查 |
3.1.3 宝中线黄土路基病害类型小结 |
3.2 陇海线路基病害及工程性质研究 |
3.2.1 陇海线宝兰段概况 |
3.2.2 既有宝兰线黄土路基、路堑病害调查 |
3.2.3 新建二线采取的黄土路基防护措施 |
3.2.4 宝兰二线路基病害调查 |
3.2.5 路堤基床及边坡填土的状态及工程性质调查 |
3.2.6 宝兰线黄土路基病害类型小结 |
3.3 兰新铁路兰武段病害调查 |
3.3.1 线路概况 |
3.3.2 兰武段沿线自然特征 |
3.3.3 兰新线兰武段线路主要病害情况调查 |
3.3.4 兰新线兰武段所采用的主动防治病害措施 |
3.3.5 兰新铁路兰武段病害调查小结 |
第4章 兰局管辖内黄土铁路路基病害的成因分析 |
4.1 兰州铁路局管辖范围内铁路路基病害分类 |
4.2 黄土路基病害原因分析 |
4.2.1 路基病害及原因分析 |
4.2.2 排水设施病害及原因分析 |
4.2.3 路基防护与支挡工程病害及原因分析 |
4.2.4 涵洞与路桥过渡段病害及原因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兰局管辖内黄土路基病害的防治措施 |
5.1 路基病害的防治措施 |
5.1.1 黄土路堤基床病害整治 |
5.1.2 黄土路堑病害整治 |
5.1.3 涵洞病害防治措施 |
5.1.4 路桥过渡段防治措施 |
5.1.5 兰局管辖范围内路基不均匀沉降及路桥过渡段病害整治案例 |
5.2 排水设施病害防治措施 |
5.2.1 坡面排水设施防治措施 |
5.2.2 兰局管辖范围内排水设施整治案例 |
5.3 路基防护与支挡工程防治措施 |
5.3.1 路基防护措施 |
5.3.2 路基防护工程整治案例 |
5.3.3 路基支挡工程措施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个人简介 |
(10)高速公路施工期间路基水害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高速公路路基水害的常见形式 |
(1) 高填方路段 |
(2) 挖方路堑路段 |
(3) 互通立交区 |
(4) 水田区填方路段 |
3 路基水害应对措施 |
3.1 预防为主 |
3.2 加强联系联合防汛 |
3.3 值班轮守加强巡查 |
3.4 因地制宜分类处理 |
3.5 疏堵结合 |
3.6 及时修复 |
4 结束语 |
四、路基边坡水害的防治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铁路路基道砟漫溢破坏分析与敏感性研究[D]. 魏洁.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2]萍乡市山区公路水害安全性评价及防治措施研究[D]. 兰容龙. 南昌工程学院, 2020(06)
- [3]云南省农村公路水毁灾害分析及对策研究[D]. 杨棚.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4]云南公路自然因素影响分析及自然区划研究[D]. 陈德加.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5]铁路路基水害特征及防治技术研究[J]. 赵龙涛.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18(23)
- [6]山区高速公路高填方路堤边坡失稳机理及灾害防治[D]. 刘俊. 福州大学, 2017(04)
- [7]侯马—月山铁路路基水害特征及防治技术研究[D]. 胡涛. 兰州交通大学, 2015(04)
- [8]山区铁路路基水毁机制研究与预警系统开发[D]. 李玉洁.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1)
- [9]兰州铁路局管辖内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模式及防治措施研究[D]. 王斌.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1)
- [10]高速公路施工期间路基水害防治措施[J]. 孙成东. 北方交通, 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