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移动通信的“新大陆”

寻找移动通信的“新大陆”

一、寻找移动通信的“新大陆”(论文文献综述)

何萍[1](2021)在《基于EVA模型的物联网企业价值评估研究 ——以新大陆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发展日益成熟,逐渐向物联网过渡。物联网产业的兴起,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技术发展的推动下,物联网行业的发展态势一片向好,取得了迅速的发展。物联网在在扩展规模的同时,也在规划企业的长远发展,探究自身的价值,积极探索有效的评估方法。但由于物联网企业自身的特征,发展的速度比较快,研究开发的投入较大,收益存在不确定性,这就造成了在对物联网行业的企业估值的时候,对风险定量进行分析成了一个问题,给物联网企业在许多投资活动中造成了不便。因此,如何合理地对我国物联网行业的企业进行准确地价值评估是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整理、评述了国内外有关于物联网企业价值评估研究的相关文献,采用了EVA模型,以新大陆公司为例,具体分析了如何对物联网企业的价值进行评估。本文首先介绍了物联网企业价值评估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然后引入了评估企业价值的相关方法,并对这些方法进行了比较,结合物联网行业的发展现状和企业价值影响因素,发现在对物联网行业企业进行价值评估的时候,使用EVA估值模型是相对来说比较合适的;接着对该模型的原理和参数选取调整进行了分析;再选择福建新大陆公司作为案例企业,用该模型对其企业的价值开展评估活动,检验采用该模型的评估方法对新大陆公司进行估值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最后,对研究结论进行分析,说明该类型企业运用EVA法进行估值更加地科学和合理。通过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后,本文得出了三个主要结论:(1)物联网企业价值影响因素众多;(2)运用EVA评估法对物联网企业评估结果是有效的;(3)与其他传统估值方法比较,EVA价值评估模型评估物联网企业更具有优势。

谢雨蓉[2](2020)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及中国的应对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际物流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与手段,经济全球化涉及很多维度,其中一些因素对国际物流的发展演变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这些影响因素的研究应抓住主要维度、聚焦关键因素。经济全球化在推进进程中,参与主体、推进机制、表现形式等不断变化,与之相伴的是国际物流的空间拓展、方式变革与形态演化等。当前,经济全球化正面临新的调整变化,既有的产业分工、贸易方式、利益分配格局等都在重塑之中,必将引发国际物流的巨大变革。在全球化当前阶段,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已骤然改变,自身的地位与作用也在悄然变化。在此背景下,中国发出“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打造全球化合作新平台。国际物流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载体,也受到这一全球化新模式的深刻影响。中国需要根据相关因素变化,做出积极应对,调整国际物流发展策略,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提供有效手段,也为中国积极融入和主动推动经济全球化提供有力支撑。本文以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物流之间的关系,以国际政治经济学、经济地理学、技术创新与扩散等学科理论为依据,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的主要维度,建立影响因素分析的理论框架。运用该理论框架,分析经济全球化在不同发展阶段每个维度对国际物流的影响,总结历史规律,并提出中国在全球化新阶段,国际物流的应对策略。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第一,在明确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物流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出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的四个主要维度,分别是治理结构、空间格局、科学技术、规则体系,对每个维度的含义进行了阐释和界定,在各个维度上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物流的影响,建立了研究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的四维分析框架,奠定了全文的理论基础。第二,以大航海为经济全球化的起点,分三个发展阶段,采用四维分析框架,研究了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物流的影响。第一阶段全球化结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依靠暴力与资本推进,形成了根植于殖民地经济的国际生产贸易网络,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国际产业分工和地理大发现,这一阶段全球化建立了资本推动、暴力维护的海洋运输体系,大航海将国际航线网络由地中海拓展至全球;第二阶段全球化至WTO多哈回合谈判中止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建立了发达国家主导、以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系,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垂直化、专门化国际分工,在全球形成欧洲、北美、东亚三大生产网络,在这一阶段的全球化中,跨国公司及其母国掌控着全球物流资源与市场,集装箱革命推动产业变革,国际物流中心伴随全球产业转移,在太平洋沿岸兴起;第三阶段的经济全球化仍在推进之中,随着新兴经济体崛起,全球化迈入多元共治与互利共赢时代,大规模的多边贸易合作转向以巨型自贸协定为代表的区域合作,国际物流格局加快调整,资源重配、市场重构、区域内需求快速增长、业态模式多元化发展将推动建立新的规则体系,也为后发国家参与规则制定创造了机遇。第三,采用四维分析框架,研究了“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提出的全球化新阶段下的新范式,对国际物流的影响,以及中国的应对策略。“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中国作为倡议的发出者,主动推动生产网络沿“一带一路”扩散,带动欧亚大陆中间欠发达地区发展。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物流将形成海陆双向发展格局。在海运物流格局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中国应着力寻求国际物流陆向突破,构建陆路物流大通道,统一陆路国际物流规则,以此作为中国在全球化新阶段国际物流发展的应对策略之一。第四,提出以中欧班列为载体,寻求“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陆向突破发展。在四维分析框架下,梳理了影响中欧班列发展的具体因素,建立数学模型识别了关键因素、原因因素与结果因素,研究了中欧班列与海运物流围绕关键因素的竞争博弈,并从加快技术与模式创新,统一规则与标准体系等方面提出中欧班列的发展思路。第五,围绕中国在经济全球化新阶段,稳步推进海运发展、寻求“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陆向突破的应对策略,从中欧班列发展、“一带一路”国际物流发展和全球化新变革中的国际物流发展三个层面,提出具体对策建议。本文主要贡献和创新点体现在:(1)从治理结构、空间格局、科学技术、规则体系四个维度,构建了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的理论框架。(2)拓展了研究国际物流问题的时空视角:时间上,在经济全球化500年的历史进程中,分阶段系统研究了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物流的影响;空间上,将对国际物流的研究从传统海运领域拓展到海陆两个方向、两大空间。(3)运用四维分析框架,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对国际物流的影响,提出中国在全球化新阶段,以市场为主导、以国家综合实力为支撑,在稳步推动海运物流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寻求“一带一路”陆路物流突破的应对策略。(4)提出围绕中欧班列实现“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陆向突破,运用数学模型方法识别了中欧班列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了中欧班列与海运的博弈行为,提出具体对策建议。

唐令涛[3](2019)在《战略协同视角下QT公司业务优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司层战略对企业增加营业收入和提高利润至关重要,公司战略之一是选择业务方向,企业业务优选问题的关键是要弄清企业如何使其产品类别和结构适应市场需求和变化,只有这样的公司层面的战略才有意义。该文以集团化企业子公司为研究对象,以战略协同为视角,对子公司的公司层战略进行了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案例分析、层次分析等方法对集团化企业内部影响子公司业务的要素和影响关系进行分析及研究,探讨QT公司如何在集团战略协同的背景下辨识环境,以此构建业务优选模型,综合制定出一套适合QT公司发展的业务优选方案,为QT公司的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企业的公司层战略受环境以及企业自身对所处环境理解的影响。QT公司作为集团化企业的子公司必须服从集团战略和战略协同要求,在分析QT公司的环境时要将集团公司战略和协同发展作为QT公司战略分析的外部要素,建立一套适合子公司环境分析的框架,在辨识机会和威胁的同时承担起服务于集团公司的责任。常规业务优选的方法均注重掌握产品结构的现状及预测未来市场的变化,为了准确体现集团战略和战略协同与子公司业务的相关性,该文采用的层次分析模型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解决了 QT公司业务优选中的问题,最终得出QT公司资源分配首选的业务方案。

迟超[4](2014)在《我国物联网上市企业综合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物联网技术的逐步发展和《物联网“十二五”规划》政策出台的双重刺激下,这一新兴产业在我国发展迅速,2012年产业规模达到3650亿元,领域内企业已达数百个之多,应用范围小到身份识别、软件设计、监测控制,大到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能医疗等各个领域,甚至是“智慧地球”的建设都离不开物联网技术的支持。这一技术变革将成为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利契机,并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新智能模式的构建。虽然行业前景积极向好,但行业内各企业的成长却参差不齐,较易受到外界不确定性因素的冲击,以致物联网概念股股价波动剧烈,偏离其真实价值轨迹,长期下去,一方面可能会对企业战略选择和价值管理形成误导,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股市投机性行为的大肆张扬,扰乱证券市场秩序,严重时还会引发金融危机。因此,本文立足于此,选择物联网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数据之后,深入分析物联网上市企业的特点及其价值形态,以此为依据构建评估物联网上市企业综合价值的方法体系,以期能够合理准确的对其进行评估。本文首先将物联网上市企业的范围进行限定,总结了物联网上市企业的发展特点,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引入了“企业综合价值”这一概念,认为物联网上市企业企业综合价值是其既有价值和未来价值的综合,由此形成了本研究的理论前提;并利用具体数据分析了我国物联网产业和上市企业发展现状,形成了本研究的现实依据。在此基础上,结合物联网上市企业价值创造路径,由表及里,建立了物联网上市企业综合价值的多层次影响因素体系,通过分析得出:表层和中层因素主要是影响企业综合价值的输出和循环,而核心因素才是企业综合价值创造和增值的关键,并将核心因素归纳为核心技术、智力资本、企业文化、商业模式和行业前景。之后通过比较各评估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结合物联网上市企业价值构成特点,选择经济增加值法和实物期权法的综合,构建EVA-B/S的组合评估模型,并将其应用于新大陆上市集团进行实证评估,一方面计算出该企业各部分价值的贡献度,另一方面与股票价格进行对比,发现企业综合价值被市场低估,并分析了被低估的原因。此结果有利于指导了企业在市场机制下的决策选择和战略部署,赋予了该方法一定的实际意义。最后对该方法在应用时注意的问题进行说明,以便能更好的将其推广利用。

林秋云[5](2014)在《新大陆软件公司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从全球范围来看,电信业是最具潜力和活力的行业。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信息产业成为新时期全球战略制高点,这要求通信业加快构建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全面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支撑通信业的发展主要看通信软件企业的发展,这为新大陆软件公司带了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挑战。新大陆软件公司是一家立足通信行业,以商业智能、业务运营、网络管理、企业管理四大通用软件平台为基础,结合通信行业应用,开发商用终端设备,为电信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电信级信息化解决方案的专业公司。随着通信技术和网络信息的不断发展,客户对新大陆软件公司的产品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运营商在3G、4G网的基础建设投入加大,使得运营商在信息化方面的预算有所减少。新大陆软件公司的业务虽然稳健,但是没有显着增长,人均产值和净利润率也在下降。同时,新大陆软件公司产品开发设计和营销策略也存在问题。制定一个符合自身发展的营销策略对新大陆软件公司来说已经是可不容缓的事情。本文主要针对新大陆软件公司的业务发展出现瓶颈,以及在现有IT发展环境下,新大陆软件公司如何找到新的市场定位进行分析并提出营销策略。本文通过访谈的方式对新大陆软件公司最大的客户进行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为STP分析以及市场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采用STP理论对新大陆软件公司市场情况进行分析,并结合4Ps营销理论探讨适合新大陆软件公司的营销策略,最后提出要如何强化营销管理,为营销策略的实施提供保障。本文是在从新大陆软件公司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实际的内外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营销策略,对新大陆软件公司以及其他同性质的软件公司有实际的参考作用。

吴凡[6](2013)在《基于QoS的移动Ad Hoc网络节能多路径路由协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电子化进程加速、信息网络快速普及的大环境下,移动通信已被大家熟悉和广泛使用,并已成为计算机通信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作为Internet不可或缺的一部分,Adhoc(Mobile Ad Hoc Network)网络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被一直关注和应用于社会各个方面。因Ad hoc节点能量有限、因节点移动而频繁变化的拓扑结构和服务质量的保证,如何选择最佳路由克服负载和拥塞及动态匹配拓扑结构的变化便成了该领域中的重点与难点。本文首先对Ad Hoc网络多路径路由协议进行了详细分析和对比,重点描述了AOMDV(Ad Hoc On-Demand Multipath Distance Vector)的工作原理和特征,并探讨了其需要考虑的问题;同时,阐述了扩展性强的专门用于解决随机组合问题的蚁群优化算法,其稳定性高和可扩展性强等优点已被各行业认可,由于在实际动态拓扑网络环境下寻找最佳路径纯属随机组合优化问题,本文在此基础上将跨层优化方法和负载均衡技术相结合,设计了基于QoS(Quality of Service)的节能多路径路由协议(ACQ-EAOMDV:ACO-Cross-Layer-QoS-Energy-AOMDV),利用前向蚂蚁分组和后向蚂蚁分组分别取代AOMDV中的RREQ(Routing Request)和RREP(Routing Reply),将统计到的物理层、MAC(Media Access Control)层网络状态信息与网络层共享,作为QoS路由选择的重要依据。考虑到目前改进的多路径路由协议常忽略了在真实网络中因拓扑结构动态变化而导致潜在的可用路径这一现象,ACQ-EAOMDV设计了四种规则如(干扰预测控制机制、允入控制规则、反馈控制规则和增强控制规则)完成节点动态地判断和自适应解决负载拥塞问题和发现尽可能出现的“新大陆”,在适应拓扑变化时也能减少路由发现次数和开销,并新增增强蚂蚁分组、抑制蚂蚁分组和路径管理分组来更新不同情况下的节点当前信息素浓度表,实现动态选择稳定的QoS路径传输数据。文章最后先通过数学建模方法验证了ACQ-EAOMDV多路径数目对网络稳定性的影响,更具科学性协议;之后进行仿真分析,从丢包率、平均延时、路由开销比和吞吐量这四个关键性能给出分析结果,证明该协议的设计在较好地改善拥塞、负载情况下,不仅延长了网络生存时间,其性能也相对AOMDV有了明显地提高。

林雯[7](2012)在《论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第一个十年》文中提出全球华文网络文学的发源地在北美,研究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发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本论文把研究对象时间段设定在“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第一个十年”,也就是从1991年到2001年,这个阶段的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不但占据全球华文网络文学的领先地位,而且最具特色。进入新世纪之后,由于华文网络文学在复杂的各种外因(全球经济格局变动)和内因(新媒体数字化发展)的影响下,发生了分化。本论文采取纵横两个方向的比较研究方法,在媒体理论的基础上论述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共性和个性。纵向是以时间为轴线,研究几家具有代表性的北美网络文学社群(论坛、网刊和网站),对发表在这些网络媒体上文学作品,和作家进行个案研究与文本分析,梳理、归纳、总结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第一个十年的特点与成果。横向是以地域划分,把北美华文网络文学放入世界文学格局与中华文化概念中,与北美英文文学、大陆网络文学、东南亚文学等进行比较研究。论述北美网络华文文学创作者身处西方文化环境之中,这种跨文化、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文学创作特色与意义。本论文也探讨了当今在新媒体语境中和产业背景下的网络文学的各种文化艺术样式。如Iphone、Ipad、电子书等新兴科技,这些新媒体在改变信息传播方式的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文学生产、文学传播和文学接受的形式,进而导致了文学形态的总体改变。论文最后,通过追踪几个在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第一个十年成名的网络写手,在以后十多年中的创作方向与成就,论述无论是网络文学变成纸质印刷品,还是在网上收费阅读,都是在消费时代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网络文学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李瑶[8](2010)在《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动机与绩效研究》文中认为经历了以出口贸易、招商引资为重点的对外合作模式后,中国对外开放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资本输出成为新一轮对外合作的重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以跨国并购为主。近年来,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成为了中国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有关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理论和实践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重视,已经成为我们必须认真面对和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跨国并购的概念和特点入手,回顾和总结了跨国直接投资理论和企业并购理论,在此基础上展开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分析。我们首先回顾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发展历程,指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特征,接着通过对中国企业1984-2008年58家代表性企业98个跨国并购样本动机分析,发现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主要是为了增加市场份额,促进多样化,并获得国外先进技术和其他资源。从并购主体看,国有企业是跨国并购的主体力量;从行业分布来看,跨国并购多数属于资源导向型和效率导向型;从区位分布来看,区位分布与产业结合非常紧密。然后运用实证的方法研究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绩效,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并借助SPSS17.0软件对企业多个财务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并建立考察各年的综合得分方程,通过差值分析表对中国上市公司并购前后几年的绩效做出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大量并购企业并未如预期所想为企业创造价值,经营绩效反而呈急速下降趋势,因此得出中国企业对跨国并购应持谨慎态度的启示,并就此提出相关建议。

金星[9](2010)在《高技术企业合作创新的绩效研究 ——基于企业技术和规模视角》文中认为自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全球掀起了企业合作创新的浪潮,而进入八十年代后更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合作创新之所以受到国内外理论和经验研究者的高度重视,一方面是因为准确地理解合作创新具有深远的政策意义,合作研发极大地推动了技术进步,并且也可能增强企业产品市场的势力;另一方面,原有的企业理论无法解释合作创新,研发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合作研发,分享研发成果,将会削弱它的竞争力。因此,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都参与到对它的探索上来,使合作创新成为目前研究与开发经济学(the economicsof R&D)中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企业合作创新具有两个特征,一是行业分布非常不均衡,它主要发生在以信息技术行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中。二是企业规模与合作创新呈现出“U”型关系。这说明:一方面合作创新与技术种类有关,由于信息技术具有显着的兼容性特征,为了与其他企业产品达到兼容的效果,企业必须与他们分享研发成果,进而影响企业合作研发策略;另一方面合作创新还受企业规模的影响,但是隐藏在它背后的因素是知识基础结构和产品市场结构。企业知识对技术创新具有重要作用,现有文献强调知识的显、隐性特征对合作研发的影响。这种分析将企业合作研发看成不受其他企业行为影响的个体最优化决策,但是,事实上合作研发更多的是一种企业间策略的互动。因而,应在博弈论的框架下,将企业知识基础结构和产品市场结构结合起来分析。本文以产业组织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为理论基础,在理论研究中主要使用博弈论方法,在实证研究中采用仿真、案例和计量方法。遵循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思路。首先,根据现实经济现象归纳高技术企业合作研发的两个主要特征:一是它主要发生在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二是企业规模与合作创新呈现出“U”型关系。接着,将其抽象为在企业技术和规模两个视角下高技术企业合作研发绩效及其影响因素这一问题,对它进行深入系统地探讨。比较研究标准导向型技术各种创新模式的绩效,分析绩效差异的成因。并考察不同规模企业合作创新的决定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最后,在比较美、日、中三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政策的基础上,结合理论和实证研究结论,对我国的技术创新政策提出若干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是:从企业技术视角看,企业最优的技术创新模式是由行业固有的技术特征决定的,最优的技术创新模式主要取决于行业的研发难度和网络效应。从企业规模视角看,不同规模企业选择不同的最优合作研发投入比例根源于企业知识基础结构和产品市场结构的差异。前者对合作研发投入比例的作用机制有三个:产品差异化效应、技术吸收率效应和绝对成本优势效应;后者的作用机制包括技术溢出效应和企业利润效应。与美、日两国的技术创新政策相比,我国的政策应更准确地把握政策颁布和推行的时机,加强政策鼓励对象的正对性,改进和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政策力度。可能的创新点主要有:在研究内容方面,本文较为系统和深入地探讨了两类高技术企业的合作研发,他们分别是研发兼容性技术的企业与同时开展独立研发和合作研发的不同规模企业。在研究视角方面,以研发成果扩散者的立场,将信息分享决策融入合作研发模型,有利于更好地揭示企业合作研发与信息分享决策的相互作用;从企业知识基础结构这一崭新的视角出发分析它和产品市场结构对合作研发投入比例的影响,有利于刻画这两个内外部因素如何作用企业研发投资决策。在实证研究方法方面,以上市公司年报的数据为依据,探索了一个计算企业合作研发投入和独立研发投入的新方法,设计了一个以专利信息为基础测量企业知识基础结构的新指标——知识离散度,构建了反映合作研发投入比例、企业知识基础结构和产品市场结构之间关系的线性计量模型。这些研究在理论上既增进了对信息分享与合作研发的关系、技术溢出水平的决定因素及他们对合作研发绩效影响的理解,又以知识基础结构和市场竞争环境为切入点增进了对企业研发投资结构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的认识、揭开了不同规模企业合作研发费用比例为何存在明显差异这一神秘面纱。在实践上,对于我国企业摆脱技术落后、利润薄弱、下一轮研发缺少足够的资金、与国外先进企业的技术差距不断扩大的恶性循环的发展困境,加快自主创新,实现赶超行业内的领先者和建设创新型国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戴大军[10](2010)在《Chinamobile的农村市场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幕正式拉开,农村信息化的推进正面临着难得的政策机遇。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农村市场是一个潜力巨大的蓝海市场和长尾市场,是移动通信企业发展的新增点和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因此,无论从国家要求还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农村市场都很重要,移动通信企业应高度重视农村市场的开发工作。在未来的竞争中,各主要运营商将力图保持固有的优势并努力消除劣势。由于市场多重博弈的存在,基于资费的价格竞争手段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将会有所减弱,同时,业务、品牌、渠道和网络将更有力地影响运营商的竞争。一方面移动通信服务商在城镇和一、二线城市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另一方面各主要运营商都在加强新的销售市场的开拓。移动通信服务是一个特殊产品,而产品的特殊性又直接影响着最终的市场开发策略。Chinamobile要想在农村市场继续保持领先的地位,就必须设计出符合农村市场需求、确实可行、先进科学、难以模仿的市场的营销模式和盈利模式,在农村市场深耕细作。具体来说,应该采取如下的开发农村市场的策略:(1)运用价格策略拉动农村市场的开发;(2)渠道网点进一步贴近客户,力争实现有移动网络信号的地方就有山东移动通信的营销服务网点,让客户在家门口、田间地头便能方便快捷地办理各项移动业务;(3)灵活的宣传促销活动促进农村市场的开发;(4)组建适合开发农村市场的营销队伍。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移动通信行业的从业经验,对国内移动通信企业农村市场的渠道选择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以利于企业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培育和保持竞争优势。目前国内对移动通信企业市场渠道的研究,大多是针对城市市场,而对广阔的农村市场则较少关注。具体来说,本文在以下几点有所创新:(1)本文结合行业的特点,对有关竞争战略和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2)明确了国内移动通信企业进入农村市场的未来选择;(3)对农村市场的营销,提出了独到的观点,力图帮助本企业解决遇到的实际难题。

二、寻找移动通信的“新大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寻找移动通信的“新大陆”(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EVA模型的物联网企业价值评估研究 ——以新大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EVA估值法的相关文献
        二、物联网企业估值研究的文献
        三、相关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框架和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框架
        三、研究内容
第二章 企业价值评估理论基础及评估方法
    第一节 企业价值评估的概念及特点
        一、企业价值评估的概念
        二、企业价值评估的特点
    第二节 企业价值评估的理论基础
        一、效用价值论
        二、生产要素分配论
        三、货币时间价值论
    第三节 传统企业价值评估方法
        一、成本法
        二、市场法
        三、收益法
    第四节 EVA价值评估法的理论及相对优势
        一、EVA价值评估法理论
        二、EVA价值评估法的相对优势
第三章 物联网企业发展特点及其价值影响因素
    第一节 我国物联网企业概况
        一、物联网行业发展状况
        二、物联网企业发展特征
    第二节 物联网企业价值影响因素
        一、物联网企业的价值特征
        二、影响物联网企业价值的因素分析
第四章 EVA估值法在物联网企业中的适用性分析及模型的建立
    第一节 EVA估值法在物联网企业中的适用性分析
        一、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在物联网企业中的运用比较分析
        二、EVA估值模型在物联网企业中适用性分析
    第二节 物联网企业估值中EVA模型的建立
        一、EVA估值模型的建立
        二、指标的调整及计算
第五章 EVA估值模型在评估新大陆企业价值中的应用
    第一节 新大陆公司介绍
    第二节 基于EVA模型的企业价值评估
        一、公司竞争能力分析(SWOT分析)
        二、EVA模型估值
    第三节 对评估结果的评价与分析
        一、与DCF法预测结果对比分析
        二、与市场价值对比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建议
        一、对投资者的建议
        二、对管理者的建议
        三、对我国资产评估行业的建议
    第三节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及中国的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物流与经济全球化的密切联系
        1.1.2 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物流格局的改变
        1.1.3 新兴经济体崛起对国际物流秩序的重塑
        1.1.4 “一带一路”倡议对国际物流变革的推动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逻辑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逻辑框架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管理科学理论与方法
        2.1.2 系统理论和分析方法
        2.1.3 博弈理论及其应用
        2.1.4 其他相关学科与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经济全球化相关研究
        2.2.2 国际物流的相关研究
    2.3 既有文献对本文的贡献
    2.4 本章小结
3 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的理论框架
    3.1 基本概念
        3.1.1 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概念
        3.1.2 国际物流的基本概念
    3.2 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维度
        3.2.1 国际物流与经济全球化的相互作用关系
        3.2.2 经济全球化影响国际物流的主要维度
    3.3 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的四维分析框架
        3.3.1 治理结构维度的影响
        3.3.2 空间格局维度的影响
        3.3.3 科学技术维度的影响
        3.3.4 规则体系维度的影响
        3.3.5 四个维度的交叉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第一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
    4.1 第一阶段经济全球化影响国际物流的四个维度分析
        4.1.1 治理结构——西方列强对殖民地的瓜分与掠夺
        4.1.2 空间格局——殖民经济与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
        4.1.3 科学技术——工业革命大幅提升西方生产力与军事力量
        4.1.4 规则体系——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4.2 第一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四个维度分析
        4.2.1 治理结构——依靠军事强权和经济霸权争夺海上战略通道
        4.2.2 空间格局——地中海贸易区扩张与两洋港口的兴衰
        4.2.3 科学技术——天文、地理、航海、造船等技术的发展
        4.2.4 规则体系——西方海权论思想与物流现代市场运行模式初现
    4.3 本章小结
5 第二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
    5.1 第二阶段经济全球化影响国际物流的四个维度分析
        5.1.1 治理结构——大国主导下的多边合作
        5.1.2 空间格局——欧洲、北美、东亚三大生产网络的形成
        5.1.3 科学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垂直专业化产业分工
        5.1.4 规则体系——以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系
    5.2 第二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四个维度分析
        5.2.1 治理结构——国际资本深度参与国际通道、枢纽之间的竞争
        5.2.2 空间格局——亚太物流市场扩张与国际航运中心崛起
        5.2.3 科学技术——集装箱运输建立全新的国际物流运行体系
        5.2.4 规则体系——统一的国际海运规则不断发展完善
    5.3 本章小结
6 第三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
    6.1 第三阶段经济全球化影响国际物流的四个维度分析
        6.1.1 治理结构——崛起的新兴经济体推动全球化共商共建共享
        6.1.2 空间格局——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三大生产网络独立性提高
        6.1.3 科学技术——工业4.0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6.1.4 规则体系——新型经贸规则正在构建之中
    6.2 第三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四个维度分析
        6.2.1 治理结构——国际物流面临资源重新配置与市场重构
        6.2.2 空间格局——国际物流需求在部分区域内较快增长
        6.2.3 科学技术——现代科技推动国际物流多元化与创新发展
        6.2.4 规则体系——适应区域物流发展的国际规则亟待建立完善
    6.3 本章小结
7 “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及应对策略
    7.1 “一带一路”倡议影响国际物流的四个维度分析
        7.1.1 治理结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7.1.2 空间格局——中国为主体的东亚生产网络沿“一带一路”扩散
        7.1.3 科学技术——5G与新技术相互赋能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7.1.4 规则体系——依托自身优势引领区域经贸规则建立
    7.2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物流四个维度分析
        7.2.1 治理结构——市场为主体、综合实力为支撑推进物流体系建设
        7.2.2 空间格局——构建海陆双向物流大通道
        7.2.3 科学技术——智慧物流与跨境电商市场广阔
        7.2.4 规则体系——推动陆路物流规则统一与完善
    7.3 中国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国际物流发展的应对策略
        7.3.1 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对“一带一路”的启示
        7.3.2 “一带一路”物流发展寻求陆向突破策略
    7.4 本章小结
8 依托中欧班列实现国际物流陆向突破的策略
    8.1 中欧班列在“一带一路”国际物流体系中的作用
        8.1.1 中欧班列发展情况
        8.1.2 中欧班列在“一带一路”陆路物流中的骨干作用
        8.1.3 中欧班列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的载体作用
    8.2 中欧班列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8.2.1 中欧班列发展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8.2.2 中欧班列发展主要影响因素识别
        8.2.3 中欧班列发展影响因素分类分析
        8.2.4 中欧班列发展影响因素分析结论
    8.3 中欧班列与海运物流的协调发展
        8.3.1 中欧班列与海运物流的协作互补
        8.3.2 中欧班列与海运物流的竞争博弈
    8.4 中欧班列与跨境电商的融合创新
    8.5 中欧班列国际规则的统一与完善
    8.6 本章小结
9 中国在全球化新变革中的国际物流发展对策建议
    9.1 中欧班列发展的对策建议
    9.2 “一带一路”国际物流发展的对策建议
    9.3 经济全球化新阶段国际物流发展的对策建议
    9.4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完成的主要工作与结论
        10.1.1 完成的主要工作
        10.1.2 主要结论
    10.2 本文贡献与创新之处
    10.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中欧班列到发欧洲国家的主要线路情况
附录 B 中欧班列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 C 中欧班列问卷调查受访专家情况
附录 D 班列企业与班轮公司运价及政府最优补贴决策求解过程
附录 E 正文中专有名词简称、译文及缩写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战略协同视角下QT公司业务优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逻辑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创新点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企业发展战略理论
    2.2 企业战略协同理论
    2.3 企业战略协同对发展战略的影响
    2.4 对相关研究的简要述评
3 环境分析
    3.1 外部环境分析
        3.1.1 宏观环境
        3.1.2 行业环境
        3.1.3 竞争环境
        3.1.4 战略协同
    3.2 内部环境分析
        3.2.1 企业资源
        3.2.2 企业能力
    3.3 小结
4 业务优选
    4.1 QT公司业务优选评价体系构建
        4.1.1 构建原则
        4.1.2 构建思路
        4.1.3 构建方法
        4.1.4 指标体系
    4.2 QT公司业务优选评价模型构建
        4.2.1 业务优选层次结构模型
        4.2.3 业务优选比较判断矩阵
        4.2.4 业务优选权重确定过程
    4.3 QT公司业务优选评价应用分析
    4.4 小结
5 战略实施与保障
    5.1 战略实施
    5.2 战略保障
6 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理论与实际意义
    6.3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4)我国物联网上市企业综合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趋势
        1.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物联网上市企业
        2.1.2 企业综合价值
    2.2 理论基础
        2.2.1 现代资产组合理论
        2.2.2 MM理论
        2.2.3 投资价值理论
        2.2.4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3 物联网上市企业发展现状
    3.1 我国物联网产业现状
    3.2 物联网上市企业发展现状
        3.2.1 规模及分布
        3.2.2 资产结构
        3.2.3 R&D投入
4 物联网上市企业综合价值影响因素分析
    4.1 表层财务因素分析
        4.1.1 盈利能力
        4.1.2 偿债能力
        4.1.3 营运能力
        4.1.4 规模扩张能力
    4.2 中层反馈因素分析
        4.2.1 员工反馈
        4.2.2 顾客反馈
        4.2.3 环境反馈
    4.3 内层核心因素分析
        4.3.1 核心技术
        4.3.2 智力资本
        4.3.3 商业模式
        4.3.4 企业文化
        4.3.5 行业前景
5 物联网上市企业综合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与模型建立
    摘要
        5.1.1 现金流折现法
        5.1.2 相对估价法
        5.1.3 经济增加值法
        5.1.4 期权估价法
    5.2 评估组合模型的构建
        5.2.1 评估的整体思路
        5.2.2 EVA两阶段增长模型
        5.2.3 B/S实物期权定价模型
        5.2.4 对组合模型的评价
6 物联网上市企业综合价值实证评估
    6.1 新大陆简介
    6.2 EVA计算现有盈利能力下的企业价值
        6.2.1 历史EVA计算
        6.2.2 高速增长期EVA的估算
        6.2.3 稳定增长期EVA估算
    6.3 B-S模型计算潜在盈利能力下的企业价值
        6.3.1 参数计算
        6.3.2 实物期权项目价值计算
    6.4 新大陆上市企业综合价值评估
7 物联网上市企业综合价值评估应注意的问题
    (1) 组合模型评估方法适用范围限制
    (2) 模型相关数据的修正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新大陆软件公司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框架
2 相关理论回顾
    2.1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2.2 STP理论
        2.2.1 市场细分
        2.2.2 目标市场
        2.2.3 市场定位
    2.3 4Ps营销理论
        2.3.1 产品(Product)策略
        2.3.2 价格(Price)策略
        2.3.3 渠道(Place)策略
        2.3.4 促销(Promotion)策略
3 新大陆软件公司营销环境及营销现状分析
    3.1 PEST分析
        3.1.1 经济环境分析
        3.1.2 政治环境分析
        3.1.3 法律环境分析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1.5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3.2 竞争环境分析
        3.2.1 通信软件业行业分析
        3.2.2 市场竞争分析
    3.3 新大陆软件公司营销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3.3.1 公司简介
        3.3.2 营销现状和存在的营销问题
4 新大陆软件公司产品的营销策略研究
    4.1 对目标市场客户的访谈分析
        4.1.1 访谈对象
        4.1.2 深度访谈提纲
        4.1.3 访谈资料整理
        4.1.4 归纳访谈结果
    4.2 新大陆软件公司市场的STP策略分析
        4.2.1 市场细分
        4.2.2 市场目标
        4.2.3 市场定位
5 新大陆软件公司营销策略制定
    5.1 产品策略
        5.1.1 原有产品的优化
        5.1.2 新产品的开发
    5.2 价格策略
        5.2.1 基于电信运营商和政府的投资预算的价格策略
        5.2.2 基于自身的产品价格策略
        5.2.3 基于竞争对手的价格策略
    5.3 渠道策略
        5.3.1 渠道成员
        5.3.2 渠道结构
    5.4 促销策略
        5.4.1 公司网站宣传
        5.4.2 公司杂志宣传
        5.4.3 技术交流会
        5.4.4 积极参与投标
6 新大陆软件公司营销策略的实施和保障
    6.1 完善公司人力资源管理
    6.2 强化新大陆软件公司的营销管理
        6.2.1 健全营销组织机构
        6.2.2 完善服务体系,增强技术支撑
        6.2.3 加强对营销服务人员的培训
    6.3 营销绩效的评价和控制
        6.3.1 营销绩效评价的现状
        6.3.2 营销中心绩效考核改进建议
7 研究结论
    7.1 研究的结论
    7.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附录: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QoS的移动Ad Hoc网络节能多路径路由协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1.3 移动 Ad Hoc 网络关键技术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Ad Hoc 网络概述及 NS2 简介
    2.1 Ad Hoc 网络概述
        2.1.1 移动 Ad Hoc 网络的特点及通信协议
        2.1.2 移动 Ad Hoc 网络拓扑结构
    2.2 移动 Ad Hoc 多路径路由协议研究
        2.2.1 多路径路由协议的特点
        2.2.2 多路径路由协议的分类
        2.2.3 AOMDV 路由协议简介
    2.3 NS2 简介
        2.3.1 NS2 功能模块
        2.3.2 NS2 仿真过程
        2.3.3 NS2 的分裂对象模型
        2.3.4 NS2 的离散事件模拟
        2.3.5 NS2 中的层次关系
        2.3.6 使用 NS2 研究适合的层面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蚁群算法及其相关研究
    3.1 蚁群算法概述
        3.1.1 蚁群算法的背景
        3.1.2 蚁群算法的基本原理
        3.1.3 蚁群算法的数学模型
        3.1.4 典型的蚁群优化算法
        3.1.5 蚁群算法应用于 Ad Hoc 网络中的优势
    3.2 基于节能的蚁群算法
        3.2.1 算法需要考虑的问题
        3.2.2 算法设计思想
        3.2.3 算法的改进方向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 QoS 的 Ad Hoc 网络节能多路径路由协议研究
    4.1 Ad Hoc 网络跨层设计概述
        4.1.1 跨层设计的基本概念
        4.1.2 Ad Hoc 网络跨层设计原理
        4.1.3 Ad Hoc 网络跨层设计方法
    4.2 基于 Ad Hoc 网络的负载均衡
        4.2.1 Ad Hoc 网络中负载均衡问题的提出
        4.2.2 Ad Hoc 网络中负载均衡路由技术研究
    4.3 基于 QoS 的 Ad Hoc 网络节能多路径路由协议
        4.3.1 QoS 基本概念及度量方法
        4.3.2 ACQ-EAOMDV 路由协议的 ACO 相关定义
        4.3.3 ACQ-EAOMDV 路由协议的跨层设计
        4.3.4 ACQ-EAOMDV 路由协议的相关参数
        4.3.5 ACQ-EAOMDV 路由协议的相关定义
        4.3.6 ACQ-EAOMDV 路由协议具体实现过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学建模及 NS2 模拟仿真
    5.1 ACQ-EAOMDV 的数学分析
        5.1.1 ACQ-EAOMDV 节点不相交模型
        5.1.2 ACQ-EAOMDV 节点相交模型
    5.2 模拟架构
        5.2.1 网络模型
        5.2.2 节点模型
        5.2.3 进程模型
        5.2.4 能量模型
    5.3 仿真辅助工具
        5.3.1 数据流生成工具 cbrgen
        5.3.2 拓扑场景生成工具 setdest
        5.3.3 Trace 文件处理工具 gawk
    5.4 协议仿真及分析
        5.4.1 性能参数分析模型
        5.4.2 ACQ-EAOMDV 协议的 PCM 性能仿真分析
        5.4.3 ACQ-EAOMDV 协议性能仿真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工作总结
    6.2 进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个人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论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第一个十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界定
        1.1.1 网络文学概念的阐述和定义
        1.1.2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定义
    1.2 研究对象北美华文网络文学在全球范围内的位置与轨迹
    1.3 研究现状的概述与问题的提出
        1.3.1 海内外评论家视野中的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以及存在的问题
        1.3.2 本论文的意义所在与创新之处
    1.4 研究的方法和逻辑依据
        1.4.1 亲历与口述(采访)
        1.4.2 个案研究法
        1.4.3 跨文化比较研究法
    1.5 论文结构简述
第2章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第一个十年
    2.1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社群的兴起与发展轨迹
        2.1.1 草创期(1991—1996)
        2.1.2 蓬勃期(1997—2001)
    2.2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与网络作者的特点
        2.2.1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与北美华文新移民文学的关系
        2.2.2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作者的写作动机与类型
    2.3 北美华文报纸文学副刊网络化
        2.3.1 北美华文报纸发展史
        2.3.2 网络化之后的北美华文报刊
第3章 北美华文网络小说中网络叙事特征
    3.1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开放性
        3.1.1 文本的开放性
        3.1.2 超文本的功能
        3.1.3 多元的参照系
        3.1.4 社群人员的开放性和流动性
    3.2 开放性文本:小说接龙
        3.2.1 北美英文与华文网络小说接龙概况
        3.2.2 东南亚社群泰华小说接龙概况
        3.2.3 华文网络社群接龙小说的特点
    3.3 跨媒体跨文化语境中网络作家的接龙小说
        3.3.1 西方现实语境下的中国古代文化心理
        3.3.2 西式远距离透视中的中国古典意境
        3.3.3 象征手法与超现实的意象组合
        3.3.4 结语
第4章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写作新范式与新精神
    4.1 网络文学的新媒体特征
        4.1.1 文本载体的数字化
        4.1.2 信息资源的多元化
        4.1.3 全球化
        4.1.4 虚拟性
        4.1.5 交互性
        4.1.6 即时性
    4.2 网络文学的新精神
        4.2.1 文学语言的创新
        4.2.2 开放性与交互性的新式创作
        4.2.3 文学理念与精神、审美与价值观的改变
    4.3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与华文文学的边界正在消解
    4.4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中的通俗性与精英性
第5章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在新媒体语境中的多元形态
    5.1 网络对传统媒介的冲击
        5.1.1 新媒体改变了大众生活内容和习惯
        5.1.2 网络的多重意义
        5.1.3 新媒体改变了文学的要因
    5.2 媒介更新带动文学转型
    5.3 产业背景下的网络文学——新兴多元化的文化艺术样式
        5.3.1 影视
        5.3.2 动漫
        5.3.3 社交网站
        5.3.4 电子出版物
    5.4 网络时代受众——接受主体的特色
第6章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中双重经验的跨文化书写
    6.1 作为新移民的北美华文网络作家
        6.1.1 北美华文网络作家的新移民身份特质
        6.1.2 跨越网络与纸媒的两栖新移民华文作家
    6.2 北美华文网络诗歌:认同困惑与家国情怀
        6.2.1 认同困惑
        6.2.2 家国情怀
    6.3 北美华文网络散文:悲歌、抗诉与回望
        6.3.1 红尘无泪篇
        6.3.2 天涯问路篇
        6.3.3 故国不思篇
        6.3.4 破衣戏语篇
    6.4 北美华文网络小说:叙事中的文化观照
        6.4.1 在承载“文革”历史负荷中跋涉——阿黛的《处女塔》
        6.4.2 “人生自白”的疼痛——少君的《人生自白》系列
        6.4.3 跨文化背景下的心灵探索——阎真的《曾在天涯》
        6.4.4 东方视角中的异域婚恋奇情——王瑞芸的《戈登医生》
        6.4.5 女性家庭角色与自我价值实现的探索——陈谦的《覆水》
        6.4.6 跨域经验中的文化身份蜕变——施雨的《下城急诊室》
第7章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中的女性书写
    7.1 北美华文网络女性书写与自我认同
        7.1.1 从自我认同到为谁写、写什么、怎么写
        7.1.2 女性写作中的地缘情结
    7.2 流散文学中的中华文化母题
        7.2.1 山水母题
        7.2.2 婚恋母题
        7.2.3 放逐母题
    7.3 浅谈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中的女性主义
        7.3.1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中女性主义的特色
        7.3.2 和谐是女性主义最终目的
    7.4 结语
结论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动机与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附表与插图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2 跨国并购的理论基础
    2.1 跨国并购的概念和特点
    2.2 跨国并购动机理论
3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概况
    3.1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历史与现状
    3.2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区位分布
    3.3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产业和行业分布
4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动机实证研究
    4.1 研究方法
    4.2 跨国并购事件统计
    4.3 不同产业跨国并购统计
    4.4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动机分析
5 不同并购动机下的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绩效实证研究
    5.1 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
    5.2 样本和数据
    5.3 评价指标的确定
    5.4 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5.5 实证分析与结果
6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绩效改进
    6.1 从政府层面考虑
    6.2 从企业角度来说
尾注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后记

(9)高技术企业合作创新的绩效研究 ——基于企业技术和规模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主要概念界定
        1.2.1 高技术、高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企业
        1.2.2 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
        1.2.3 合作创新、独立创新和研发外包
        1.2.4 知识、技术知识和知识基础结构
        1.2.5 绩效和企业合作创新绩效
    1.3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和框架
    1.5 可能的创新点
    1.6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 关于企业合作创新的文献综述
    2.1 企业合作创新的动机
        2.1.1 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合作创新动机
        2.1.2 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合作创新动机
        2.1.3 基于战略管理理论的合作创新动机
        2.1.4 简要评价
    2.2 企业合作创新的模式选择和组织设计
        2.2.1 信息对称时合作创新的模式选择和组织设计
        2.2.2 信息不对称时合作创新的模式选择和组织设计
        2.2.3 简要述评
    2.3 企业合作创新的绩效
        2.3.1 合作创新对研发投资的影响
        2.3.2 合作创新对企业产品市场势力的影响
        2.3.3 合作创新对企业利润和社会福利的影响
        2.3.4 国内学者对合作创新绩效的理论研究
        2.3.5 简要述评
    2.4 企业合作创新的经验研究
        2.4.1 合作创新的动机
        2.4.2 合作创新的绩效
        2.4.3 技术溢出对企业合作创新的影响
        2.4.4 简要评价
    2.5 本章小结
3 高技术企业合作创新的绩效:企业技术视角下的理论研究
    3.1 信息技术行业内企业合作创新的发展回顾
        3.1.1 合作创新日趋频繁
        3.1.2 合作创新模式的演变
    3.2 标准导向型技术的含义和创新模式
        3.2.1 标准导向型技术的含义
        3.2.2 技术创新模式和标准导向型技术创新模式
        3.2.3 标准导向型技术创新模式的优、劣势
    3.3 标准导向型技术合作创新与独立创新的绩效及其影响因素:信息分享的外部性
        3.3.1 基本模型
        3.3.2 博弈均衡解
        3.3.3 标准导向型技术创新模式绩效的比较
    3.4 本章小结
4 高技术企业合作创新的绩效:企业技术视角下的仿真与案例研究
    4.1 标准导向型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仿真实验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1 研发难易程度与创新模式的绩效
        4.2.2 网络效应与创新模式的绩效
    4.3 标准导向型技术创新模式的案例研究
        4.3.1 案例研究说明
        4.3.2 完全的研发竞争:CPU的研发竞争
        4.3.3 纯粹的合作研发:VLSI联盟、龙芯产业联盟和计算机系统结构
        4.3.4 专利联盟:GSM联盟和TD-SCDMA联盟
        4.3.5 带专利池的合作研发:AVS联盟和闪联信息技术工程中心
        4.3.6 案例总结
    4.4 本章小结
5 高技术企业合作创新的绩效:企业规模视角下的理论研究
    5.1 经验事实、主要分析内容和分析角度
        5.1.1 不同规模高技术企业的合作研发投入比例:几个经验事实
        5.1.2 企业规模、知识基础结构和产品市场结构
    5.2 不同规模高技术企业合作研发投入比例的影响因素
        5.2.1 知识基础结构对合作研发投入比例的影响
        5.2.2 产品市场结构对合作研发投入比例的影响
        5.2.3 知识基础结构与产品市场结构的相互作用
    5.3 不同规模高技术企业合作研发投入比例的决策及影响机制:基于博弈模型的分析
        5.3.1 基本模型:企业合作研发与独立研发
        5.3.2 扩展模型一:知识基础结构与合作研发投入比例
        5.3.3 扩展模型二:技术溢出、产品市场结构与合作研发投入比例
    5.4 本章小结
6 高技术企业合作创新的绩效:企业规模视角下的实证研究
    6.1 实证分析内容说明
    6.2 样本选择和中国研发合资企业概况
        6.2.1 样本行业与企业说明
        6.2.2 变量设定与描述
        6.2.3 近五年我国研发合资企业的现状
    6.3 企业规模与合作研发投入比例的统计分析
        6.3.1 企业规模与合作研发投入比例
        6.3.2 企业规模与知识基础结构、产品市场结构
    6.4 企业知识基础结构、产品市场结构和合作研发投入比例
        6.4.4 计量模型构建
        6.4.5 计量结果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美、日、中三国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政策的比较研究
    7.1 美、日、中鼓励信息技术企业创新政策及其比较
        7.1.1 鼓励企业独立创新的政策
        7.1.2 鼓励企业合作创新的政策
        7.1.3 三国鼓励信息技术企业创新政策的比较
    7.2 美、日、中鼓励不同规模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政策及其比较
        7.2.1 鼓励企业独立创新的政策
        7.2.2 鼓励企业合作创新的政策
        7.2.3 三国鼓励不同规模高技术企业创新政策的比较
    7.3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促进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
附录
    附录一 第三章中命题的证明
    附录二 样本企业及其所在行业
    附录三 样本企业组建的研发合资企业概况
    附录四 信息技术业和医药制造业专利赋值
    附录五 样本企业专利的赋值
    附录六 样本企业的知识离散度
    附录七 样本企业所在行业的H指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10)Chinamobile的农村市场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与背景
    1.2 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研究的理论依据
    2.2 现有研究的文献评述
第三章 Chinamobile 的发展现状分析
    3.1 移动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3.2 移动市场行业竞争分析
第四章 Chinamobile 的农村市场分析
    4.1 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的差异分析
    4.2 Chinamobile 农村市场的SWOT 分析
    4.3 Chinamobile 农村市场竞争战略类型选择
第五章 山东移动通信农村市场的开发策略
    5.1 运用价格策略拉动农村市场的开发
    5.2 拓宽渠道平台推动农村市场的开发
    5.3 灵活的宣传促销活动促进农村市场的开发
    5.4 加强农村营销组织的人员管理
    5.5 Chinamobile 山东农村市场的开发效果
第六章 结论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6.2 本文的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寻找移动通信的“新大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EVA模型的物联网企业价值评估研究 ——以新大陆为例[D]. 何萍.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2]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及中国的应对策略研究[D]. 谢雨蓉.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 [3]战略协同视角下QT公司业务优选研究[D]. 唐令涛.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4]我国物联网上市企业综合价值研究[D]. 迟超. 东北农业大学, 2014(01)
  • [5]新大陆软件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 林秋云. 厦门大学, 2014(09)
  • [6]基于QoS的移动Ad Hoc网络节能多路径路由协议研究[D]. 吴凡. 华东交通大学, 2013(07)
  • [7]论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第一个十年[D]. 林雯. 福建师范大学, 2012(01)
  • [8]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动机与绩效研究[D]. 李瑶. 暨南大学, 2010(12)
  • [9]高技术企业合作创新的绩效研究 ——基于企业技术和规模视角[D]. 金星. 浙江大学, 2010(09)
  • [10]Chinamobile的农村市场开发研究[D]. 戴大军. 天津大学, 2010(01)

标签:;  ;  ;  ;  ;  

寻找移动通信的“新大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