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反馈原理在体育教学训练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杨成宝[1](2021)在《录像反馈教学法在体育教育足球普修课中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体育教学中加入信息化科技教学手段,是值得我们进行探索的。在疫情期间,录像反馈成为了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要方式,也是体育教师了解学生身体锻炼情况的重要途径。本文为探讨录像反馈教学法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足球普修课中的实际作用,拟为提高足球教学效率和学生足球技能水平,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足球专业知识水平,并提供基础的参考和研究数据。本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据分析法,实验教学法,探究录像反馈教学法在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足球普修课中的应用效果。此次实验以滨州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一、二班的学生为实验对象,实验前通过身体素质测试和调查问卷分析,进行调整,排除样本差异,实验过程严格控制变量。一班为实验班;二班为对照班,并在实验前设计好适合实验班运用的教学安排进度表,并通过二十二节课的教学实验去验证录像反馈教学法在普通高校足球普修课应用过程中的教学效果,通过对实验后测试成绩进行分析,在足球的传球、运球、基本战术配合几项测试成绩中,实验班的各项测试成绩的技评平均成绩都要优于对照班各项测试的技评成绩,且产生了显着性差异(P<0.05)。但在以身体素质为主导的测试中,脚背外侧运球和防守战术应用测试中,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成绩并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在理论考核方面实验班的平均成绩均高于对照班的平均成绩,且形成了显着性差异(P<0.05)。并通过实验后对实验班学生教学效果进行问卷调查,在足球技战术认知、运动行为、学习态度、以及对录像反馈教学方法的满意度认同等方面,实验班学生的满意度达到了90%以上。通过此次教学实验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足球考核的测试结果分析,两个班级的足球技战术水平都有一定的提高,对于以体能、身体对抗为主的测试成绩,两个班级的成绩并没有形成显着性差异,但是可以明显看出实验班学生的各项测试的技评成绩和理论成绩,都要优于对照班级,可以看出录像反馈教学手段可以更好地丰富常规教学方法。2.课堂中对于足球技术的难易程度,录像反馈的时机和频率都不相同,难度较大的足球技战术要进行高频率,多时机的反馈;难度较小的足球技战术要进行低频率,适当时机的反馈。3.录像反馈教学法在足球的技战术教学中,运用录像所特有的回放、放大、暂停等技术,及时得到信息反馈,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和掌握足球技战细节要点,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4.录像反馈教学法可以使学生明确自我练习任务,更好的改正自己的技术动作,从而提高学生练习的自我成就感,使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学习足球的兴趣得到提升。5.录像反馈教学可以提升学生对于足球技能理论知识的掌握,锻炼学生的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之间交流和学生的指导纠错能力,丰富了体育教育学生教学能力提升的手段。
马超然[2](2020)在《智能网球传感器在少年儿童业余网球训练中的实践研究 ——以焦作市鸿丰网球俱乐部为例》文中提出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网球运动员在世界各项顶级网球赛事中屡创佳绩使得网球运动在国内的关注度与日俱增同时也激发了大量少年儿童网球爱好者参与网球训练的热情。在体育训练中,智能化可穿戴设备被广泛应用,基于网球训练需求的不断扩大,由酷浪公司研发的智能网球传感器应运而生。酷浪公司研发的智能网球传感器和其配套的手机应用,在少年儿童业余网球学员训练中的应用是通过智能网球传感器的运动追踪功能和传感器配套应用程序的视频记录模式,对少年儿童业余网球学员的训练实施干预。通过传感器所收集的相关数据的监测与分析能让网球训练更加科学化、数据化,并为教练员制定训练计划和训练内容提供更多依据。而传感器配套应用程序中的视频记录模式,通过其视频记录的功能也能为网球训练增添更多乐趣,让少年儿童业余网球学员能更积极地参与训练,从而提高训练质量。本研究通过智能网球传感器的运动追踪功能和传感器配套应用程序中的监测功能、实时训练模式、视频训练模式等功能,对少年儿童业余网球学员的训练实施干预。通过对传感器收集到的相关数据的监测与分析,能让网球训练进一步的科学化、数据化,同时合理地运用数据也能为教练员制定训练计划和训练内容提供更多依据。使用智能网球传感器和配套应用程序辅助训练是一种较为新颖的训练模式,这种结合视频图像的训练模式不仅能为枯燥的网球训练增添几分乐趣,还可以提高少年儿童业余网球学员训练的积极性以及训练的效率。本次实践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方法和问卷调查法。选取焦作市鸿丰网球俱乐部选出60名少年儿童业余网球学员,年龄为6-10岁且具有半年以上的网球运动经验同时能保证每周参与训练时间达三次以上。运用智能网球传感器和其配套的手机app,进行实验。采用国际网联与中国网球运动技术等临场测定法(CTN)考核指标作为实验测试标准,进行对比验证实验设计的应用效果。得出结论如下:1.智能网球传感器辅助少年儿童业余网球技术训练,具有激发学员的训练兴趣,提高学员练习的主动性。帮助教练员进行技术教学,提升学员对网球技术动作的理解以及训练的效率。2.通过实验训练,实验组学员受训后,CTN技术测试具体得分指标,均明显好于对照组学员,差异具有显着性,验证了实验设计的效果。3.实验组学员实验前后的CTN技术测试具体得分指标,差异检验具有高度显着性。技术动作完成质量高尤其是使用智能网球传感器及其配套应用软件的视频记录模式进行发球练习,有助于增强学员对发球技术动作和发球的动力链的理解,能够切实的提高学员的发球水平。4.教练员可以使用视频记录模式在训练过程中进行视频反馈教学,视频反馈教学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少年儿童业余网球学员在短时间内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从而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技术动作也能更好地调动少年儿童业余网球学员积极主动思考的能力并提高他们的兴趣。不仅如此,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也有利于增强教练与学员以及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互动,从而提高学员训练的主动性。5.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可以看出大部分学员对于使用智能网球传感器辅助训练是有积极影响能够帮助学员快速提高网球技术水平,并认为智能可穿戴设备应用在运动训练领域是非常有前景的。结合实验过程及结论,提出如下建议:1.建议将智能网球传感器大范围的在业余网球俱乐部中推广使用;2.在使用智能网球传感器辅助少年儿童业余网球学员训练的时候倡导以教练员为主导,以学员为主体的自主训练模式,但并非绝对自由。训练过程中仍需要教练协助监管、指导,保证俱乐部训练的有序进行。3.在使用智能网球传感器和其配套的应用软件来辅助训练时,不但要帮助学员快速掌握基础动作技能,还应注重对于少年儿童业余网球学员进行网球文化和网球技术发展的讲解,以形成全面指导。
冯殊[3](2020)在《体育功能性音乐在高中生身体素质练习中的创新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少年强则国之强”,青少年高中生群体的体质健康问题一直以来都备受各界的关注。鉴于我国的应试教育体制,我国高中生素来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高中生的学习压力更是有增无减,这就更加减少了其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导致体质健康水平以及身体素质下降,甚至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面对当前高中生普遍出现的身心问题,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要求大力开展体育活动,加强课内外体育锻炼,丰富校园的体育活动形式与内容。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等方法,进行体育功能性音乐在高中生身体素质练习中的创新应用研究。本研究以音乐学、体育美学、生理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遵循安全有效、带动性、全面发展等原则,将体育功能性音乐应用于高中生身体素质练习,以达到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同时也为校园体育活动增添新的内容与形式。具体结论如下:1、在进行12周的实验后,将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的测试结果对比分析发现,结合体育功能性音乐的身体素质练习与传统无音乐的身体素质练习,二者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均有效果。但相比之下,前者对提升高中生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的效果更为显着,说明本研究体育功能性音乐在高中生身体素质练习中的创新应用内容设计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有效性。2、结合体育功能性音乐的身体素质练习对提高学生身体机能与身体素质具有较为显着的效果。通过为期12周的实验后,在身体机能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男、女生实验前后肺活量指标自身对比平均涨幅分别为104.9、37.9和89.4、32.6,实验组高于对照组。身体素质方面,立定跳远、男生引体向上、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50米跑、男生1000米跑、女生800米跑、米字形跑指标的测试结果显示,实验组男、女生实验前后自身对比平均涨幅均大于对照组,仅有坐位体前屈指标实验组与对照组男、女生实验前后自身对比均无显着性差异,提升效果不明显。从整体来看,本实验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力量素质、速度素质、心肺耐力、灵敏素质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对于提高柔韧素质效果欠佳,还有待优化。3、通过实验组实验后的反馈结果来看,体育功能性音乐在高中生身体素质练习中的创新应用设计得到大部分学生的喜爱与认可,符合学生的认知与需求,能够有效激发其练习兴趣与参与积极性。此外,大部分学生表示通过实验干预,在提高对音乐、动作节奏感的把握,音乐情绪的感受,以及改善精神风貌与缓解精神压力方面均具有较为显着的效果。
任昭青[4](2020)在《辅助练习器材应用于排球正面双手传球技术教学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排球作为我国三大球之一,在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以及社会体育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排球课也是《大学体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正面双手传球是排球传球技术中最为关键的一项基本技术,是掌握和运用其他各种传球技术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传球动作最主要的也是较难掌握的就是触球时的手型和全身的协调用力,由于技术动作本身难度比较大,传统的排球教学方法在教学上并不占优势,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再加上初学者在学习一项新的技术动作时,由于他们对其认知程度和要点感知是相对比较弱的,难免在学习与练习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从而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再者,由于大学体育排球课中教学时数偏少,学生练习技术动作的时间较短,导致对技术动作掌握的不够熟练,从而影响到运动技能的形成。所以,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如何突破与抓住教学重、难点部分,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正面双手传球技术动作是排球课堂教学所需要去探索与研究的。本研究主要将辅助练习器材(阿珠传球手型纠正辅助器、雪糕筒、手指张力训练器)应用于大学体育排球必修课的正面双手传球教学中进行实验研究,检验辅助练习器材在教学中的实际效果,通过与传统排球教学方法进行比较,探讨其存在的价值、应用及问题。旨在丰富排球传球技术的教学手段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以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大学体育排球课的教学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提供理论参考依据。以西北师范大学2019级大学体育课程排球必修课的两个自然班,共62名男同学为实验对象,实验班30名同学采用辅助练习器材进行教学,对照班32名同学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教学,均接受为期8周的教学实验课程。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其进行研究,最后将实验前、后两个班级所测得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与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运用辅助练习器材进行教学,学生可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更好的掌握正面双手传球技术,动作更加规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传球水平。2.运用辅助练习器材进行教学,学生正面双手传球技术成绩明显提高,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3.运用辅助练习器材进行教学,不仅丰富了排球课堂内容,而且提高了学生对正面双手传球技术学习的兴趣水平和学习满意度,对学生学习排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起着正向的引导作用,更有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4.将辅助练习器材应用于排球正面双手传球教学中验证了实验假设,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
张雪娇[5](2020)在《学校体育中“仁德”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仁德”属于哲学范畴,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活动所要遵循的一种道德规范,是以“仁”为核心的孔子道德思想的统称。“仁”是各种道德中最基本的德目,儒家经典《中庸》一书,将智、仁、勇并称为“三达德”。“仁”与义、礼、智、信并称为“五常”,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核心要素。每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一定具有恒久性、传承性和现实性,值得后人不断继承、研究和应用。本文以学校体育中“仁德”的培育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孔子“仁德”思想的研读,探求“新时代”学校体育培育“仁德”的新途径。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案例分析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对本课题进行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阅读并学习与“仁德”相关的文献和书籍资料,仔细的分析、归纳和整理,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运用专家访谈法,通过面对面的形式访谈了河北省内以及省外的伦理学、体育伦理学以及学校体育领域的相关专家,对研究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探讨并给予建设性意见,为本研究提供方向性的指导,增强论文的权威性和可靠性;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一些重大赛事或学校体育中典型案例的分析,来印证论点并说明问题;立足历史文献,寻究“仁德”的语义、内涵以及孔子“仁德”思想的教育价值,结合新时代学校体育教育理念,对学校体育中“仁德”培育的内容、价值以及途径等进行了多维度综合性的逻辑思辨研究。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仁德”体现多方面的伦理道德原则,是各种善的品德概括,是行为规范、道德修养、道德标准的体现。关于“仁德”的思想内涵从爱人之仁和生生之仁两个方面加以阐释和概括。爱人之仁应做到仁者爱人;恭、宽、信、敏、慧;克己复礼;博施济众等。对生生之仁的诠释,追求以“生生”为特征和纽带的天地万物一体的境界,用仁爱之心来看待世间万物。“仁”有“生生”之意,体现为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发挥生命创造力的生生不息精神,保持朝气蓬勃的生命力。2、总结出学校体育中“仁德”培育的优势:实践性、直观性、时效性、示范性。通过对这些优势的梳理,认识到学校体育中对学生进行“仁德”培育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和不可替代性。学校体育中“仁德”培育的原则体现在:健全生命的基本原则;关爱他人的仁爱原则;一视同仁的平等原则;律己助人的忠恕原则。学校体育中“仁德”培育的内容包括:培养学生的恭敬之情;教导学生的宽容之心;发展学生的守信之德;培育学生的勤勉之行;启发学生的惠泽之恩。学校体育中“仁德”培育的价值包括微观价值和宏观价值。微观价值:仁德与坚韧品质;仁德与奉献精神;仁德与责任担当。宏观价值:为公民的道德建设提供借鉴;增强公民的民族自信心;为构建和谐社会增添助力。3、学校体育中“仁德”的培育,主要通过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等途径加以实施。体育课对学生进行“仁德”培育,是在体育理论课和体育实践课中融入“仁德”培育的内容来实现;课外体育活动中“仁德”的培育,主要通过扩展体育活动内容、学生间的互动与交流、营造培育氛围来实施;体育训练中“仁德”培育的途径包括:创设情境激发“仁德”、言传身教发展“仁德”、因势利导培养“仁德”;体育竞赛中“仁德”培育可通过榜样激励融入“仁德”、合作精神强化“仁德”、拼搏精神践行“仁德”来进行。
彭翔[6](2020)在《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专项技术考核评价方法研究 ——以篮球专项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19年9月29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指出高校要深化创新教育改革,强化教学考核,严把考试关,全面提高本科课程教育质量。运动训练专业是体育院校最主要专业之一,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等社会紧缺性人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篮球专项技术考核评价体系存在考核内容单一、比例分配不均等客观问题。本研究通过对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篮球专项技术考核评价方法体系调查分析,基于现有考核评价基础,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专项技术考核评价方法创新必要性、基本原则等进行阐述,进而构建新型运动训练专业篮球专项技术考核评价方法体系,并进行实证研究,旨在为广州体育学院乃至全国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专项技术考核评价改革创新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对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2017年《篮球专项与技术》教学大纲进行调查分析,发现目前篮球技术教学内容基本符合课程培养目标,但存在考核评价方法不能较好反映学生真实水平,考核内容不全面、考核成绩比例分配不合理、考核方式单一等不足,缺少篮球技战术实践能力的考核。2.篮球运动是一项以技能为主的同场对抗类项目,专项技术考核评价内容应该增加实战对抗能力考核,通过调研确定了竞赛考核形式,给学生提供技能展示的平台,加深对篮球技战术及规则的理解与运用。3.通过调研,确定篮球专项新的技术考核评价方法为:第一至第五学期由竞赛成绩(40%)、技能评定(30%)和平时成绩(30%)构成,第六学期由竞赛成绩(40%)、技能评定(20%)、平时成绩(10%)和理论考试(30%)构成。4.每学期末篮球专选课之间开展年级篮球联赛,采用单循环赛制。指导老师和班委评议小组,评议每位学生等级,根据等级换算成相应分值。有A、B、C三个等级,A等级即主力队员,上场率超过60%,评定人数不超过4人;B等级即非主力队员,上场率超过30%,评定人数不超过5人;C等级即参与比赛队员。5.通过学生问卷、专家访谈,师生对新的技术考核评价方法满意度较高,竞赛考核实施提高了学生篮球综合实践能力和教学质量,但竞赛考核内容、竞赛办法,还需进一步优化。
宋锦[7](2020)在《运动技能迁移在单、双板大回转滑雪技术中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自2022年冬奥会申办成功,滑雪运动作为冬季热门项目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的喜爱。本文主要以运动技能迁移在单、双板大回转滑雪技术中的对比为主要研究方向,通过APAS运动生物力学解析和滑雪训练两方面总结单、双板大回转的共同要素。本文旨在根据大回转滑雪之间的运动技能迁移因素进行对比分析,以促进单、双滑雪运动的共同发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比分析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单、双板大回转滑雪技术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两次实验,一是选取单、双板大回转滑雪4名运动员进行APAS拍摄实验和数据分析;二是选取滑雪俱乐部20名身体素质不存在显着差异的滑雪学员进行大回转滑雪运动技能迁移训练实验。从运动生物力学和滑雪训练实验数据对比分析:只学单板大回转滑雪;只学双板大回转滑雪;学过双板大回转滑雪转项单板大回转滑雪;学过单板大回转滑雪转项双板大回转滑雪四种滑雪学习方式展现的不同滑雪效果。结论表明:(1)单板前后刃滑行与双板左右刃滑行的重心高度起伏呈“U”型曲线,滑雪者膝关节和髋关节角度越小,滑雪者的重心高度越低;单、双板大回转滑雪的滑行轨迹相同,转弯时机的阶段性时间差异不显着。利用运动生物力学的解析数据对单、双板大回转滑雪的运动技能迁移具有促进作用。(2)单、双板大回转滑雪技术中的走刃、引伸下压、倾过、重心高度、转弯技术、雪感、平衡力和身体倾斜角度属于正迁移,脚步用力、手臂作用、视觉影响、走刃方式和重心方向属于负迁移;滑雪者思维的灵活性、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运动技能的学习,消极负面的心理暗示不利于运动技能迁移。(3)单、双板大回转滑雪的转项学习具有交互式影响,前技能的经验基础可以加快后技能的学习进度,后技能的学习对前技能有巩固的作用。滑雪者对前技能掌握越好,为后技能相关基础铺垫越多,训练效果就越好。
苏军芳[8](2020)在《视频反馈教学法在武术套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承载着我国的历史与文化,伴随着近年来“武术进校园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武术普修课程,但是由于武术技术动作较为复杂,对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较高,加上课时时数有限,因此,要想学好武术课程还需认真下一番功夫。在以往开设的武术普修课教学中,教学模式都是教师示范标准动作,学生机械模仿教师动作,然后在一遍遍练习之中,熟悉记忆所学动作。但这种教学方式通常会造成学生不愿学,教师教着累的局面。同时,在模仿教师动作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对动作的理解程度不同,做出来的动作往往跟标准动作之间有不同程度的差距。基于此,本研究在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引入视频反馈教学,旨在通过实验探究视频反馈教学法在初级长拳第三路中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方面的作用。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教学实验法,对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62名同学进行实验研究,将学生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分别运用传统教学法和视频反馈教学法进行教学,实验前对两组学生身体形态、身体素质指标进行测试,对学生的技能认知、学习兴趣指标进行问卷调查,实验后对两组学生的技能、理论和身体素质进行测试,对学生的技能认知、学习兴趣、对教学方法和课堂氛围的满意度以及综合能力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技能成绩的对比分析,发现与传统教学法相比,视频反馈教学法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武术技能成绩。2.实验后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进行身体素质测试对比,发现视频反馈教学法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效果更加明显。3.通过对实验前后问卷调查结果的对比与分析,发现视频反馈教学法更能提高学生的武术学习兴趣和技能认知能力。4.将实验后学生调查问卷进行对比分析,得出视频反馈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法更能提高学生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间的合作能力以及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学生对教学方法和课堂氛围的满意度感受更强烈,师生、生生关系更和谐。5.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理论成绩对比与分析,发现在提高武术理论成绩方面,视频反馈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之间无显着性差异。
张琳[9](2020)在《录像反馈辅助教学在高校篮球选修课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新课程标准》指出,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当代学生正由传统的、定式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现实性与探索性更高的学习体验中去。面对学生群体日新月异的教育需求,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变革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同样成为当下体育老师需要迫切思考的问题。目前我国陷入疫情当中,录像反馈作为体育老师进行网络授课时指导学生身体练习的必要手段,值得进行更深入的探索。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及数据统计法,对录像反馈辅助教学在高校篮球选修课的运用进行实验研究,探索其可行性和有效性,旨在以创新思维提高高校体育教师体育教学改革意识,提升篮球教学的成效,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科学提升篮球技术水平与运动素质,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本研究以沈阳师范大学2018级非体育专业的40名男性本科生作为实验对象,通过实验前测试排除样本差异后均分为两个班级,其中一班为进行录像反馈辅助教学的实验班,二班为进行传统模式体育教学的对照班。在保证教学时间、任课教师、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无关变量一致的情况下,进行为期10周的教学实验研究。笔者在考虑过拍摄的角度、处理方式、反馈的时机与反馈的频率等问题后,最终选在从突破技术的学习,投篮技术的学习和运球技术的学习三个方面来验证录像反馈辅助教学在高校篮球选修课教学中的效果。通过对实验过程的记录,结合实验结束后对学生1分钟投篮和全场综合运球的测试结果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录像反馈辅助教学可以更快帮助学生建立视觉表象与动作表象的联结,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均有显着提高;录像反馈辅助教学的效果与动作难度等级呈正相关关系;使用录像反馈辅助教学更利于捕捉瞬时完成的技术动作;录像反馈辅助教学更注重因材施教。并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建议:录像反馈应适当改进并更广泛的运用到篮球教学的动作学习中来,除了基础的技术动作,还要包括战术配合和篮球意识;教师不光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录像反馈,还应在课后进行追加反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运动兴趣,成就“终身体育”。
段炼[10](2020)在《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足球运动具有独特的全面育人功能,是学校体育工作中重要的育人手段和教学内容。发展振兴足球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全国人民的热切期盼。加强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事关长远,涉及基础,对促进青少年全面成长和中国足球运动科学发展以及学校体育工作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和引领示范作用。2015年1月教育部牵头成立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全力推动校园足球发展。2019年3月,教育部贯彻“足球从娃娃抓起”的理念,遴选建设3570所足球特色幼儿园,开展试点工作。如何科学的从娃娃抓起?相关学者根据教育部“幼儿园去小学化”的要求,根据《3-6岁儿童发展纲要》,构建了系列“幼儿足球适宜性游戏课程”。至此,我国校园足球运动的科学发展和足球人才的培养形成了完整体系构建,迈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步。但这一初创体系仍存在缺少从幼儿-小学-中学-大学-社会一体化、全周期、系统化整体审视和对学龄层次间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等方面有效衔接的细节考量问题。尤其是缺少对最为关键的“幼小衔接”阶段6-7岁儿童——小学一、二年级足球课程开发、教学和活动设计与幼儿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有效衔接问题的科学审视。当前6-7岁儿童足球教学未能形成适宜性、系统性、开放性的课程体系,存在课程目标单一化,教学内容技术化,教学形式专业化,活动开展竞技化,教学评价体质化等问题,导致教师教学没有抓手、学生学习没兴趣,严重削弱了校园足球课程体系的全面育人功能,成为当前我国校园足球科学发展的瓶颈问题。为此,探索能够实现有效衔接、协同联动和可持续发展的6-7岁儿童足球课程理论及及实践体系,成为当前我国校园足球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对加强校园足球高质量发展,努力把校园足球打造成为中国足球改革发展的奠基工程、立德树人的育人工程和新时代全面推进学校体育综合改革的探路工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研究以系统构建与我国幼儿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有效衔接的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为研究目标与对象,以促进儿童“发展适宜性实践”与“适宜性游戏”为理念,以系统论、课程论、教学论、适宜性游戏理论以及青少年足球相关理论为基础,采用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6-7岁儿童足球课程开展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明确了该课程体系的转换路径选择,按照《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教学指南》等指导性文件的目标要求,从课程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施体系及评价体系4方面系统构建“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并进行该课程体系的实施与论证。以期实现对现有足球课程的系统升级,更新该年龄段儿童足球教学理念、明确课程目标、完善内容体系、拓展实施渠道、实施科学评价,实现有效“幼小衔接”,全面提升足球课程体系全面育人的系统功能。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遵循”立体化”转换与路径选择。一是将校园足球水平一阶段课程实施路径由原有仅向上支撑三、四年级足球课程的基础功能定位,转换为向下有效衔接“学前幼儿足球游戏”与向上支撑“小学三、四年级”课程教学的承上启下功能定位,拓展了路径长度;二是将校园足球的体育学科课程形式,转换为有效衔接学校、家庭及社会多方参与的一体化适宜性游戏课程形式,延展了课程实施路径的宽度;三是将重点体现校园足球课程掌握足球技术和提升运动素质的课程目标,转换为更加重视学生运动兴趣、品格提升、习惯养成的全面教育发展目标,提升了足球课程实施的教育价值。第二,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是以发展适宜性实践及适宜性游戏理论为理念引领,以足球为手段实现全面教育为目标,以组织开展高水平的“适宜性游戏”为课程内容形式,以课程实施过程的规范化与保障的全面化为依托,以建立全方位、标准化课程评价体系为参照,有效衔接学前课程与小学课程、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的适宜于我国小学6-7岁儿童学校足球课程开展的理论-实践要素反馈体系。第三,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由课程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施体系及评价体系4个子系统构成,其中前两者以课程大纲、方案的创编为主要目标,强调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理论体系的构建,后两者则以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为目标,强调实施过程的科学性与评价方式的客观性、标准性。最终,在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统一于课程体系建构之中,在理论指导、实践应用、反馈调整的系统循环中,实现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的不断丰富与发展。第四,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目标、内容体系,是以该年龄阶段学习特征与适宜性发展需求为依据,以各种素质能力发展的渐进性变化和足球基本技术结构特征为主线,将各阶段课程学习标准有效融合到适宜性足球游戏的创新创编中,通过科学分类、难度梯度、功能定位、菜单式选取等方式,将新创编的游戏内容有序排列组合形成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的过程,具体表现为课程大纲、课程方案及每节课程教案三个层次。第五,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实施体系,包括实施过程和实施保障两方面内容。前者强调了教师在执教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中的规范性与标准性要求,包括课前设计准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调整三个环节;后者则从课程实施的环境氛围和保障入手,为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的有效实施创造有利条件与实施路径,包括建立运动联盟、设置主题活动、学校-家庭-社区活动、社会资本参与、智能科技支持等多元形式。第六,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体系包括目标评价、过程评价及效果评价三个环节,本研究通过构建成长激励性标准化的指标评估体系实现各环节的有效评估。目标评价的对象包括适宜性游戏创编与课程内容(大纲)创编两方面评价;过程评价的对象为教师或教练员的施教过程,包括施教准备、施教过程、施教效果和施教评价四方面评价;效果评价的对象为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以及对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效益的综合性评估。
二、反馈原理在体育教学训练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反馈原理在体育教学训练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录像反馈教学法在体育教育足球普修课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反馈的概念 |
2.1.2 反馈教学法的概念 |
2.1.3 录像反馈教学法的概念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3 国内研究现状 |
2.3.1 录像反馈教学在非体育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
2.3.2 录像反馈教学在体育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
2.3.3 多媒体技术在足球教学中的应用 |
2.4 相关理论依据 |
2.4.1 录像反馈教学在运动技能形成规律中的作用 |
2.4.2 反馈频率对教学实验中学生动作技能的影响 |
2.4.3 反馈时机对教学实验中学生动作技能的影响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教学实验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基本测试情况 |
4.1.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
4.2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4.2.1 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生基本足球技战术掌握情况 |
4.2.2 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生大学前对足球认知情况 |
4.3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测试结果分析 |
4.3.1 录像反馈教学实验后学生足球传球技能测试结果分析 |
4.3.2 录像反馈教学实验后学生足球运球技能测试结果分析 |
4.3.3 录像反馈教学实验后学生足球技战术应用结果分析 |
4.3.4 录像反馈教学实验后学生足球技战术理论知识测试结果分析 |
4.4 实验后实验班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4.4.1 实验班学生提高了对足球技战术的认知,有利于形成运动表象 |
4.4.2 实验后实验班的学生能够更好的明确练习任务且积极主动的练习 |
4.4.3 录像反馈教学能提高实验班学生的自我纠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4.4.4 实验中应用录像反馈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锻炼学生的教学能力 |
4.4.5 实验班的学生能更好的掌握技战术细节,提高足球比赛意识 |
4.4.6 实验中录像反馈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足球的兴趣 |
4.5 实验后总结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滨州学院2020 级体育教育专业基本情况调查 |
附录 B 滨州学院2020 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问卷调查表(实验组) |
附录 C 足球理论知识考核 |
附录 D 问卷效度检验 |
附录 E 实验班录像反馈足球课教案 |
致谢 |
(2)智能网球传感器在少年儿童业余网球训练中的实践研究 ——以焦作市鸿丰网球俱乐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传感器技术概述 |
1.2.1.1 传感器的定义 |
1.2.1.2 传感器的分类 |
1.2.1.3 传感器技术的发展 |
1.2.1.4 国内外传感器在运动训练领域的应用 |
1.2.1.5 国内传感器技术在体育领域应用存在的问题 |
1.2.1.6 智能网球传感器的发展与类型 |
1.2.1.7 酷浪智能网球传感器 |
1.2.2 我国少年儿童业余网球学员研究现状 |
1.2.3 我国传感器设备在体育领域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调查法 |
2.2.2.1 专家访谈法 |
2.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实验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 实验设计 |
3.1 设计思路 |
3.2 实验目的 |
3.3 实验对象与分组 |
3.4 实验时间与地点 |
3.5 实验内容与组织 |
3.5.1 实验内容 |
3.5.2 实验的测试方法和评价标准 |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两组学员的CTN测试结果与分析 |
4.2 实验后两组学员的CTN测试结果与分析 |
4.3 实验组学员在实验前后的CTN测试结果与差异分析 |
4.4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员在训练中的数据收集与分析 |
5 调查问卷研究分析 |
5.1 实验后少年儿童网球爱好者学习兴趣的变化 |
5.2 实验后少年儿童网球爱好者学习信心的变化 |
5.3 智能网球传感器在运动训练中的实践研究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国际网联与中国网球运动技术等级临场测定法(CTN) |
一、网球技术等级临场评定指南 |
击落地球深度的评分 |
截击深度的评分 |
击落地球准确性的评分 |
发球的评分 |
一发的计分 |
二发的计分 |
灵活性的评分 |
二、如何记分 |
三、评分结束后的记分表 |
附录二 网球训练计划 |
附录三 |
网球学习兴趣调查问卷(实验组) |
网球学习兴趣调查问卷(对照组) |
附录四 智能网球传感器应用于少年儿童业余网球训练的访谈纲要 |
附录五 智能网球传感器应用于少年儿童业余网球训练(问卷效度检验) |
致谢 |
(3)体育功能性音乐在高中生身体素质练习中的创新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国家出台加强学校美育工作政策背景下音乐运用于学校体育是必然趋势 |
1.1.2 体育功能性音乐应用于高中生身体素质练习研究的必要性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体育音乐的概述 |
2.1.2 功能性音乐的概述 |
2.1.3 体育功能性音乐的概念界定 |
2.1.4 身体素质的概念界定 |
2.2 体育音乐的功能 |
2.3 音乐在体育运动领域应用的研究现状 |
2.3.1 音乐在大众健身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
2.3.2 音乐在竞赛训练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
2.3.3 音乐在体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
2.4 国内外发展青少年身体素质手段的相关研究 |
2.4.1 国内发展青少年身体素质手段的相关研究 |
2.4.2 国外发展青少年身体素质手段的相关研究 |
2.5 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研究对象 |
3.1.2 实验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3.3 研究技术路线图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体育功能性音乐在高中生身体素质练习中创新应用设计的前期分析 |
4.1.1 高中生对现有身体素质练习的评价分析 |
4.1.2 高中生对身体素质练习重要性的认知程度分析 |
4.1.3 高中生对自身身体素质的提高需求分析 |
4.1.4 高中生对音乐的喜爱程度及喜爱风格类型选择分析 |
4.1.5 高中生对体育功能性音乐在身体素质练习中的应用认知现状与期待程度分析 |
4.1.6 高中生精神压力现状分析 |
4.1.6.1 高中生目前精神压力程度分析 |
4.1.6.2 高中生精神压力来源分析 |
4.1.6.3 高中生目前缓解精神压力的方式分析 |
4.2 体育功能性音乐在高中生身体素质练习中创新应用的设计 |
4.2.1 体育功能性音乐创新应用于高中生身体素质练习设计的指导思想 |
4.2.2 体育功能性音乐创新应用于高中生身体素质练习设计的理论依据 |
4.2.3 体育功能性音乐创新应用于高中生身体素质练习的设计原则 |
4.2.4 体育功能性音乐在高中生身体素质练习中创新应用内容的整体设计 |
4.3 体育功能性音乐在高中生身体素质练习中创新应用的效果分析 |
4.3.1 实验前后各项指标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4.3.2 实验后受试者对体育功能性音乐应用于身体素质练习的反馈情况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致谢 |
7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B 高中一线体育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C 实验前指标筛选表 |
附录D 实验前指标确定表 |
附录E 问卷效度评价表 |
附录F 学生问卷一 |
附录G 学生问卷二 |
附录H 体育功能性音乐在高中生身体素质练习中应用示例 |
附录I 实验期间图片 |
个人简历 |
(4)辅助练习器材应用于排球正面双手传球技术教学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排球是大学体育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1.1.2 排球正面双手传球技术教学难度大 |
1.1.3 教育改革推动排球教学方法创新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体育器材 |
2.1.2 辅助练习器材 |
2.1.3 排球正面双手传球 |
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2.3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实验设计与实施 |
4.1 实验设计 |
4.1.1 实验假设 |
4.1.2 实验目的 |
4.1.3 实验对象 |
4.1.4 实验时间与地点 |
4.1.5 实验变量 |
4.1.6 实验测试指标内容 |
4.1.7 实验设计流程图 |
4.2 辅助练习器材的使用方法 |
4.2.1 阿珠传球手型纠正辅助器 |
4.2.2 雪糕筒 |
4.2.3 手指张力训练器 |
4.3 实验过程 |
4.3.1 教学进度 |
4.3.2 课堂练习内容 |
4.3.3 教学方法实验过程 |
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1 实验前测试结果与分析 |
5.1.1 实验前对照班与实验班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测试结果与分析 |
5.1.2 实验前对照班与实验班正面双手传球三项技术测试结果与分析 |
5.1.3 实验前对照班与实验班体育学习兴趣水平测试结果与分析 |
5.2 实验前、后对照班及实验班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5.2.1 实验前、后对照班正面双手传球三项技术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5.2.2 实验前、后对照班体育学习兴趣水平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5.2.3 实验前、后实验班正面双手传球三项技术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5.2.4 实验前、后实验班体育学习兴趣水平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5.2.5 实验前、后对照班与实验班正面双手传球三项技术效果图对比分析 |
5.2.6 实验前、后对照班与实验班体育学习兴趣水平效果图对比分析 |
5.3 实验后对照班与实验班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5.3.1 实验后对照班与实验班正面双手传球三项技术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5.3.2 实验后对照班与实验班体育学习兴趣水平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5.4 实验后实验班学生学习反馈结果与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5)学校体育中“仁德”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国外有关“仁德”的研究 |
二、国内有关“仁德”的研究 |
三、体育学界有关“仁德”的研究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资料法 |
(二)专家访谈法 |
(三)案例分析法 |
(四)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
第三章 “仁德”的诠释 |
一、语义分析 |
二、“仁德”的内涵 |
(一)爱人之仁 |
(二)生生之仁 |
第四章 学校体育与“仁德”培育 |
一、学校体育中“仁德”培育的优势 |
(一)实践性 |
(二)直观性 |
(三)时效性 |
(四)示范性 |
二、学校体育中“仁德”培育的原则 |
(一)健全生命的基本原则 |
(二)关爱他人的仁爱原则 |
(三)一视同仁的平等原则 |
(四)律己助人的忠恕原则 |
三、学校体育中“仁德”培育的内容 |
(一)培养学生的恭敬之情 |
(二)教导学生的宽容之心 |
(三)发展学生的守信之德 |
(四)培育学生的勤勉之行 |
(五)启发学生的惠泽之恩 |
四、学校体育中“仁德”培育的价值 |
(一)微观价值 |
(二)宏观价值 |
第五章 学校体育中“仁德”培育的途径 |
一、体育课中“仁德”的培育 |
(一)理论课中“仁德”的培育 |
(二)实践课中“仁德”的培育 |
二、课外体育活动中“仁德”的培育 |
(一)扩展体育活动内容 |
(二)学生间的互动与交流 |
(三)营造培育氛围 |
三、体育训练中“仁德”的培育 |
(一)创设情境激发“仁德” |
(二)言传身教发展“仁德” |
(三)因势利导培养“仁德” |
四、体育竞赛中“仁德”的培育 |
(一)榜样激励融入“仁德” |
(二)合作精神强化“仁德” |
(三)拼搏精神践行“仁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6)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专项技术考核评价方法研究 ——以篮球专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有关概念的界定 |
2.1.1 运动训练专业 |
2.1.2 考核评价 |
2.1.3 考核评价方法 |
2.1.4 技术与体育技术 |
2.1.5 课程 |
2.2 我国体育专业技术课程考核评价方法体系回顾 |
2.3 关于体育专业技术课程考核评价研究现状 |
2.4 我国高校运动训练专业技术课程考核评价方法实践研究 |
2.4.1 球类项目关于考核评价方法的实践研究 |
2.4.2 田径项目关于考核评价方法的实践研究 |
2.4.3 艺术类项目关于考核评价方法的实践研究 |
2.5 我国运动训练专业篮球专项技术考核评价方法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篮球专项技术考核评价方法现状 |
4.1.1 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篮球专项技术教学情况 |
4.1.2 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篮球专项技术考核评价方法认知情况 |
4.1.3 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篮球专项技术考核评价标准 |
4.1.4 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篮球专项技术考核评价内容 |
4.1.5 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篮球专项考核评价成绩比例分配 |
4.1.6 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篮球专项技术考核方式 |
4.2 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篮球专项技术考核评价方法综合分析 |
4.3 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篮球专项技术考核评价方法创新必要性 |
4.3.1 建设“体育强国”对篮球人才的需求 |
4.3.2 教学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 |
4.3.3 现代社会发展对篮球人才的需要 |
4.4 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篮球专项技术考核评价方法创新原则 |
4.4.1 科学性原则 |
4.4.2 全面性原则 |
4.4.3 以人为本原则 |
4.4.4 可操作性原则 |
4.5 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篮球专项技术考核评价方法创新目标 |
4.5.1 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方案,提高篮球技术教学效果 |
4.5.2 激发学生学习与参与训练的积极性 |
4.5.3 提高学生技、战术水平和实战能力 |
4.5.4 加强教师间相互学习,探索更好的教学、训练方法和手段 |
4.6 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篮球专项技术考核创新的评价方法 |
4.6.1 考核评价内容创新 |
4.6.2 考核评价成绩比例分配创新 |
4.6.3 创新后的技术考核评价方法 |
4.7 篮球专项创新后的技术考核评价方法实证分析 |
4.7.1 篮球专项创新后的技术考核评价方法运用 |
4.7.2 促进竞赛考核实施的意见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致谢 |
7 参考文献 |
8 附录 |
附录A 专家访谈提纲(第一轮) |
附录B 专家问卷 |
附录C 学生反馈问卷 |
附录D 专家访谈提纲(第二轮) |
9 个人简历 |
(7)运动技能迁移在单、双板大回转滑雪技术中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北京冬奥会背景下滑雪运动的蓬勃发展 |
1.1.2 单板滑雪与双板滑雪的运动趋势 |
1.1.3 运动技能迁移在滑雪运动中的运用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实验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2.2.6 对比分析法 |
第3章 雪上实验设计 |
3.1 APAS雪上实验设计 |
3.1.1 拍摄器材,场地设计 |
3.1.2 单、双板大回转滑雪运动员雪上拍摄 |
3.1.3 APAS数据提取 |
3.2 大回转滑雪训练实验设计 |
3.2.1 只学单板大回转滑雪训练 |
3.2.2 学过双板大回转转项单板大回转滑雪训练 |
3.2.3 只学双板大回转滑雪训练 |
3.2.4 学过单板大回转转项双板大回转滑雪训练 |
第4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1 APAS艾利尔实验结果分析 |
4.1.1 单、双板大回转滑雪运动员重心高度对比分析 |
4.1.2 单、双板大回转滑雪运动员关节角度对比分析 |
4.1.3 单、双板大回转滑雪运动员阶段时间对比分析 |
4.2 大回转滑雪训练实验中的运动技能迁移要素分析 |
4.2.1 单、双板滑雪运动员转弯倾斜角度的迁移分析 |
4.2.2 同等训练时间单、双板滑雪者技术水平迁移分析 |
4.2.3 单、双板大回转滑雪转换过程存在的运动技能迁移 |
4.2.4 实验组与对照组训练效果测试结果对比 |
4.2.5 单、双板滑雪训练者滑行轨迹迁移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8)视频反馈教学法在武术套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反馈 |
2.1.2 反馈教学法 |
2.1.3 视频反馈教学法 |
2.1.4 体育教学方法 |
2.2 视频反馈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
2.3 视频反馈教学法在运动训练中的研究现状 |
2.4 高校武术教学现有研究评述 |
2.4.1 高校武术教学发展现状 |
2.4.2 高校武术教学方法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教学实验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视频反馈教学法遵循的原则 |
4.1.1 全面性原则 |
4.1.2 直观性原则 |
4.1.3 因材施教原则 |
4.1.4 适时鼓励原则 |
4.1.5 启发性原则 |
4.2 实验前测试结果分析 |
4.2.1 实验前的同质性检验 |
4.2.2 实验前对照组和实验组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结果分析 |
4.2.3 实验前对照组和实验组学生技能认知和学习兴趣调查结果分析 |
4.3 实验后测试结果与分析 |
4.3.1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技能考核成绩对比分析 |
4.3.2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理论考试成绩结果对比分析 |
4.3.3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
4.3.4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技能认知和学习兴趣结果对比分析 |
4.3.5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对教学方法和课堂氛围认可度结果对比分析 |
4.3.6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能力提升结果对比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9)录像反馈辅助教学在高校篮球选修课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反馈 |
(二)反馈教学法 |
(三)多媒体教学法 |
(四)录像反馈法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国外发展现状 |
(二)录像反馈辅助教学的国外发展现状 |
三、国内研究现状 |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在体育学科中的应用 |
(三)录像反馈在非篮球项目中的应用 |
(四)录像反馈在篮球教学中的应用 |
四、相关理论依据 |
(一)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规律 |
(二)篮球动作技能的特点 |
(三)录像反馈法在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资料法 |
(二)实验研究法 |
(三)数理统计法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实验后测试结果分析 |
(一)实验班与对照班突破技术评定 |
(二)实验班与对照班投篮技术评定 |
(三)实验班与对照班运球技术评定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一)录像反馈辅助教学的教学效率更高 |
(二)录像反馈辅助教学的教学质量更高 |
(三)难度等级更高动作使用录像反馈辅助教学的效果更好 |
(四)瞬时完成的技术动作使用录像反馈辅助教学的教学效率更高 |
(五)录像反馈辅助教学更加注重因材施教 |
二、建议 |
(一)录像反馈应适当改进 |
(二)录像反馈应适当推广 |
(三)在课后时间追加录像反馈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适宜性游戏理论对我国6-7岁儿童(幼小衔接阶段)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
1.1.2 实现3-5岁幼儿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完整性,满足幼小衔接的现实需求 |
1.1.3 满足6-7岁儿童全面发展的迫切需求 |
1.1.4 贯彻“足球从娃娃抓起”,推动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的现实之需 |
1.2 研究问题 |
1.2.1 我国6-7岁儿童足球课程体系转换与路径选择 |
1.2.2 构建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 |
1.2.3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的实践成效验证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体育课程 |
1.4.2 幼小衔接 |
1.4.3 课程体系 |
1.4.4 适宜性游戏 |
1.4.5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 |
1.5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目标 |
1.7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8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小学体育课程相关研究 |
2.1.1 体育课程价值取向与发展观研究 |
2.1.2 小学体育课程模式研究 |
2.1.3 小学体育课程研发研究 |
2.1.4 小学体育游戏与足球游戏研究 |
2.1.5 小结 |
2.2 儿童群体特征相关研究 |
2.2.1 儿童生长发育特征研究 |
2.2.2 儿童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研究 |
2.2.3 儿童动作能力发展规律研究 |
2.2.4 儿童认知过程研究 |
2.2.5 儿童行为构建研究 |
2.2.6 儿童人格形成及发展研究 |
2.2.7 儿童智力、潜能开发研究 |
2.2.8 儿童少年体育兴趣培养研究 |
2.2.9 儿童性格形成及培养理论 |
2.2.10 小学6-7岁儿童足球课程需求研究 |
2.2.11 小结 |
2.3 儿童足球运动发展相关研究 |
2.3.1 儿童足球教学相关研究 |
2.3.2 儿童足球课程相关研究 |
2.3.3 儿童足球竞赛相关研究 |
2.3.4 小结 |
2.4 发展适宜性实践理论与适宜性课程研究 |
2.4.1 DAP理论思想起源、理论背景、核心主张 |
2.4.2 DAP理论的课程观、教师观研究 |
2.4.3 DAP理论对我国体育课程创编实施的启示 |
2.4.4 小结 |
2.5 研究评述 |
2.5.1 研究的主要观点 |
2.5.2 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2.5.3 我国小学足球课程发展趋势 |
2.5.4 创新课程理念的提出与课程体系的构建 |
第三章 我国 6-7 岁儿童足球课程开展现状及中外对比分析 |
3.1 我国小学足球课程现状分析 |
3.1.1 课程要素调研分析 |
3.1.2 课程调研方案设计 |
3.1.3 课程调研结果与分析 |
3.1.4 我国小学足球课程现状特征 |
3.2 小学足球课程模式的分析框架 |
3.2.1 “课程模式”概念分析 |
3.2.2 比较教育理论模型分析 |
3.2.3 足球课程模式分析框架的建立 |
3.3 国外学校足球课程模式现状 |
3.3.1 日本儿童足球课程模式 |
3.3.2 德国儿童足球课程模式 |
3.3.3 英国儿童足球课程模式 |
3.3.4 中外6-7岁儿童足球课程模式比较分析 |
第四章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整体设计 |
4.1 课程体系设计的理论依据 |
4.1.1 系统论:哲学基础 |
4.1.2 课程论:课程设计模式基础 |
4.1.3 适宜性游戏理论:课程理念基础 |
4.1.4 儿童足球教学理论:教学论基础 |
4.1.5 校园体育游戏创编理论:方法论基础 |
4.2 课程设计的原则 |
4.2.1 特异性 |
4.2.2 系统性 |
4.3 课程体系设计的目标 |
4.3.1 促进儿童足球全面发展 |
4.3.2 实现课程幼小衔接 |
4.3.3 促进功能不断优化 |
4.4 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路与模式 |
4.4.1 设计思路 |
4.4.2 设计模式 |
4.5 课程体系的结构与功能设计 |
4.5.1 课程体系的要素分析 |
4.5.2 课程体系的结构设计 |
4.5.3 课程体系的功能规划 |
第五章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目标及内容体系 |
5.1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指导思想 |
5.1.1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 |
5.1.2 “适宜性游戏”理念 |
5.1.3 “全面教育发展”理念 |
5.1.4 “融于生活”的课程理念 |
5.1.5 发展适宜性课程理念 |
5.2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目标 |
5.2.1 基本课程目标 |
5.2.2 全面教育发展课程目标 |
5.2.3 各阶段课程目标 |
5.3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结构 |
5.3.1 数量结构 |
5.3.2 内容结构 |
5.3.3 组织结构 |
5.3.4 课程长期发展结构 |
5.4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内容创编 |
5.4.1 基本规律 |
5.4.2 逻辑演变 |
5.4.3 游戏分类与内容体系搭建 |
5.5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与课程大纲创编 |
5.5.1 课程创编的设计与调查 |
5.5.2 游戏分类 |
5.5.3 创编与组织实施 |
5.5.4 新创编游戏的评估与甄选 |
5.5.5 课程大纲创编 |
第六章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实施体系 |
6.1 课程实施的目标 |
6.1.1 课程实施过程体系目标 |
6.1.2 课程实施保障体系目标 |
6.2 课程实施的原则 |
6.2.1 游戏规则合理性原则 |
6.2.2 趣味与安全性原则 |
6.2.3 合理运用场地器材原则 |
6.2.4 分组分队原则 |
6.2.5 练习变形应用原则 |
6.3 课程实施的阶段划分 |
6.3.1 课前设计准备 |
6.3.2 课程实施阶段 |
6.3.3 课程评价调整阶段 |
6.4 课程实施的方式、方法及要求 |
6.4.1 实施过程的方式方法及要求 |
6.4.2 实施保障的方式方法及要求 |
6.5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教学方法 |
6.5.1 体育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 |
6.5.2 适宜性教学方法的应用 |
6.6 课程实施的步骤 |
6.6.1 微观实施过程步骤 |
6.6.2 宏观实施保障步骤 |
第七章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体系 |
7.1 适宜性课程评价理论分析 |
7.1.1 构建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体系的理论依据 |
7.1.2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体系的理论框架 |
7.2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 |
7.2.1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理论分析 |
7.2.2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评价体系构成 |
第八章 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实施与论证 |
8.1 课程实施方法 |
8.1.1 试点课程基本安排 |
8.1.2 试点课程评价方法 |
8.1.3 试点课程评价模式 |
8.2 课程实施效果实验论证 |
8.2.1 实验方案 |
8.2.2 实验步骤与方法 |
8.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8.3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评价结果 |
8.3.1 课程目标/内容评价 |
8.3.2 课程实施过程评价 |
8.3.3 课程实施效果评价 |
8.4 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的效益分析 |
8.4.1 “课程体系”指标评估效益 |
8.4.2 “课程体系”的系统建构效益 |
8.4.3 适宜性课程理论理念贯彻执行效益 |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
9.1 结论 |
9.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四、反馈原理在体育教学训练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录像反馈教学法在体育教育足球普修课中的实验研究[D]. 杨成宝.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2]智能网球传感器在少年儿童业余网球训练中的实践研究 ——以焦作市鸿丰网球俱乐部为例[D]. 马超然. 江西师范大学, 2020(05)
- [3]体育功能性音乐在高中生身体素质练习中的创新应用研究[D]. 冯殊.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4]辅助练习器材应用于排球正面双手传球技术教学的实验研究[D]. 任昭青.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5]学校体育中“仁德”培育研究[D]. 张雪娇.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6]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专项技术考核评价方法研究 ——以篮球专项为例[D]. 彭翔.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7]运动技能迁移在单、双板大回转滑雪技术中的对比研究[D]. 宋锦.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0(02)
- [8]视频反馈教学法在武术套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苏军芳.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0(11)
- [9]录像反馈辅助教学在高校篮球选修课的实验研究[D]. 张琳.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10]我国6-7岁儿童适宜性足球游戏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 段炼.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