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陕西省农业灌溉水价政策及改革设想(论文文献综述)
蔡威熙[1](2021)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1985年以来的农业水价改革虽取得明显成效,但始终面临“两难”问题:水价偏低会造成水资源浪费和农田水利设施运营维护成本不足,水价提高会带来农户收入的减少,甚至影响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相较于传统农业水价改革单纯提高农业水价,2016年起全面推行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强调综合施策,试图通过综合运用“一提一补”、“水权交易”等举措破解“两难”问题。本文综合运用资源配置理论、农户行为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廓清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效应机理,解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理论参照点,揭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激励约束效应;回顾农业水价改革历程和成效,梳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动因,构建水资源所有者、供水方、用水方三方行为互动分析模型,探析各利益相关者激励相容机理;以山东省的实践为例,运用综合评价法、聚类分析法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现状进行评价;综合运用Meta方法、PSM方法测度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农户行为响应情况;构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系统仿真模型,评估改革的效应,识别关键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进程是在水资源所有者和供水方、用水方等利益相关者相互博弈的过程中推进的,各主体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完善的制度安排是农业水价改革成功的前提,只有各相关主体的利益都能够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中得到相应保障,改革才得以顺利进行。当前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践,较好地保障了供水方和水资源所有者的利益,但是,用水方的利益只在改革试点的局部地域和短时期内有一定保障,构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广泛推行和长久实施的潜在阻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容激励机制的实现,有赖于终端用水户节余水权交易机制的支持,通过将农业节水高价转入工业和城市用水,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社会和经济利益,形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良性循环。目前农业水权终端交易既面临市场机制不健全、交易途径有限、计量设施不完善等制度和技术难题,也受到小农户分散经营的限制。应构建终端用水户节余水权交易机制,重点在严重缺水区、农业规模经营区等改革条件相对成熟的地区,探索水权的分解确认、交易形式、交易程序等,逐步形成能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对于大部分区域,在农业节水分散于众多的农业用水户的情形下,为了节约水权转换成本,提升农业节余水权转换效率,重点探索实行水权回购制度。第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状况存在区域差异。各地市的改革进展在资金投入、政策实施、以及奖励机制等方面存在差异,反映了各个地区农业发展状况和地方财政支持能力的差异。粮食主产区农业用水量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运营维护经费缺口大,改革任务普遍较重,但农业县区一般经济能力有限,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开展的地方支持能力不足,改革面积和经费投入失衡。依靠农业水价提升收入补偿水利设施建设运营维护成本和筹集精准奖补资金目前还难以实现,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经费来源主要依赖于财政支持,数量有限、来源不稳定,资金短缺成为许多地区农业水价改革开展的制约因素。国家层面应增加财政投入力度,明确各级财政投入比例,为基层推进改革提供制度化的资金来源渠道。应完善粮食主产区专项财政支持政策,在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建设等方面予以适当政策倾斜,并探索经济发达区域在政策、资金、工程等方面对口支援。第三,尽管目前改革执行者和承受者均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相关措施总体评价较高,但是对于其核心环节“水价形成机制”和“水权制度”的认可度并不高,普遍认为在现有条件下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效应依然主要依赖于工程设施建设和国家加大农田水利财政投入,市场机制能够发挥的作用有限。因而必须继续明确农业节水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维护的公益性定位,加大对节水灌溉工程的投入,同步配套与改革区域任务、财力相适应的终端计量设施,为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提供基础保障。进一步完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合理核定供水成本、科学制定供水价格,构建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农户责任明确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运行维护经费分担制度,逐步落实农业供水价格调整到位,从而保障农田水利设施的长期良性运行。第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能够促进农户节水行为响应。提高水价能够激励农户减少灌溉次数、采用节水技术、改种抗旱品种等节水行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一提一补”、“水权交易”、“节水奖励”的制度设计,能够在提高农户节水技术采用意愿的同时降低弃灌风险。文化程度、节水技术培训对农户节水技术采用具有正向影响。相较于水价调整和奖补激励,增加农户收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对于实现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预期效果有更为显着的影响。运用“一提一补”机制引导规模化与专业化节水,一方面,优先支持规模农户发展节水灌溉、参与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农业灌溉集约化、规模化,提升用水效率与产出效益,另一方面,提供灌溉服务补贴,鼓励规模农户为小农户提供灌溉服务,提高灌溉组织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从而有效应对小农经济结构对节水农业发展的现实约束。推进农地健康流转,增加农业收益,逐步创造农业水价水权交易机制能够发挥有效激励的制度环境。
王敏[2](2021)在《西安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现状与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西安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目标任务和实施现状1.目标任务2016年1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意见》,计划到"十四五"末期全面完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目标任务。2017年8月3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全省利用5年时间全面完成这一目标任务。按照国务院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的文件精神,2018年1月31日,西安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印发〈西安市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全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采取试点与推广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冯欣[3](2021)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研究》文中指出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农业生产的必须要素。面对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和农业用水浪费严重的现状,农业水价改革势在必行。但农业用水提价与农民承载力间的矛盾,制约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开展。因此,进行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研究,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出发,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合理分担机制,对于推动改革开展、优化水资源配置和破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用加权Topsis法、Micthell评分法、模糊数学模型等研究方法,在分析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特征和问题的基础上,评价了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识别了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分析了其利益诉求和影响水价的机理,确定了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及其分担水价,提出了农业水价合理分担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划分了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阶段,阐明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阶段性特征。将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划分为初始、深入试点、全面推进和分类施策四个阶段,归纳了各阶段特性。分析了改革中制度变迁和机制形成的过程,任务分配和改革进展的空间特征,以及机制落实和节水增效的改革成效。总结了改革创新、多样化的做法和明显的分类特征。(2)构建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评价。根据改革特征和文献研究,确定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文献分析法和加权Topsis法,分别从指导政府决策和客观定量评价两个角度出发,对31省(区)改革进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各省改革进展评价得分在43.332-99.97分之间,呈现南方>北方,东部>西部>中部的区域特征。粮食主产区受改革任务重、难度大、承载力低等因素影响,改革进展普遍偏慢,需要建立改革激励和农业水价分担机制。(3)明确了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判定和评价方法,丰富了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研究理论。对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进行定义、识别和分类,分析了利益相关者在改革中的利益关系、诉求和影响农业水价的机理。利用专家咨询法进行利益相关者评价,得分在1.55-7.243,呈现农业用水供给方>农业用水使用方>支援保障方,政府>农户>社会。从利益评价和利益诉求出发,提出了利益相关者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分担方式,明确了政府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和政府、农户在农业水价分担中的主体地位。(4)提出了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评估方法,明确了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的评估方法包含定性评估、定量评估、综合分析及修正4个部分: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定性的利益评价;利用C-D生产函数、单位效益和模糊数学模型等方法,从粮食安全、灌溉效益和生态价值3个角度出发,对主要利益相关者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进行定量评估;对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从激励地方改革和扶持粮食主产区农户的目标出发进行修正,最终确定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研究结果显示,中央、地方政府和农户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分别在0.302-0.399,0.292-0.472和0.21-0.395;中央、地方和农户承担的农业水价分别在0.011-0.204元/m3,0.010-0.236元/m3,0.009-0.217元/m3;根据2018年粮食播种和灌溉情况,确定当年粮食灌溉共产生水费496.82亿元,其中中央政府172.1亿元,地方政府165.19亿元,农户159.54亿元。(5)建立了农业水价合理分担机制,提供了破解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困境的途径。在改革进展、利益相关者和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核心,四个服务”的农业水价合理分担机制,对于破解改革困境、推动改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创新点:(1)提出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进行了评价;(2)提出了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判定和评价方法,丰富了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研究的理论;(3)提出了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确定方法,确定了各省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
何冰晶[4](2021)在《农田灌溉外部效益评估及水价分担补贴研究》文中提出农田灌溉效益的评估是制定农业水价相关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传统的农田灌溉效益估算只考虑经济效益,不利于处理好农田灌溉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因此构建现代化农田灌溉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农田灌溉生态效益。为了建立科学的农田灌溉用水价格体系,需将农田灌溉效益的外部性纳入其中,对其价值进行量化并合理分担,可协调水价和农户之间的矛盾,实现科学合理的补贴制度。本文以陕西省为研究区域,采用能值分析方法对农田灌溉外部效益进行评估分析,在此基础上以宝鸡峡灌区为研究对象,对其现行农业供水成本水价分担补贴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农田灌溉效益评估模型及农业水价分担补贴模型研究。从生态经济学的思想、外部性理论、灌溉水利用角度出发,界定农田灌溉效益,将其分为内部效益(直接效益)和外部效益(间接效益)两部分。并分析了农田灌溉外部效益的组成及表现形式,将其具体划分为:气候调节效益、涵养水源效益、土壤熟化效益、削减扬尘效益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益。以能值理论分析方法为指导,构建了农田灌溉内部效益和外部效益评估模型。从农田灌溉相关利益者角度出发,确定农田灌溉直接受益方(农户)和间接受益方(公众),采用内外部效益分摊法,构建了农业水价分担模型。在此基础上,考虑农户对水价的承受能力和支付意愿等因素,构建了农业水价补贴模型。(2)研究区农田灌溉外部效益评估。采用农田灌溉外部效益评估模型,对陕西省关中、陕北和陕南三大区域2008~2018年农田灌溉外部效益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从时间序列看,陕西省各区域农田灌溉总外部效益价值整体呈增长趋势,陕南地区增长速率最大。从空间分布看,各区域的农田灌溉各项外部效益大小排序情况基本一致,但在数值上存在差异性。其中关中和陕北各项外部效益大小排序相同,即由大到小排序:涵养水源效益>保护生物多样性效益>气候调节效益>土壤熟化效益>削减扬尘效益;陕南各项外部效益由大到小排序: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效益>气候调节效益>土壤熟化效益>削减扬尘效益。依据2008~2018年的各区域农田灌溉外部效益数值,得到陕南、关中、陕北农田灌溉平均外部效益分别为2138.59×106元、953.96×106元、78.80×106元。(3)典型灌区农田灌溉内外部效益评估。以宝鸡峡灌区为典型灌区,利用农田灌溉投入能值占农田生产系统总投入能值比例,确定2008~2018年农田灌溉平均内部效益分摊系数为0.10,结合灌溉内部效益分摊系数和农田产出的农产品能值,从而得到该灌区农田灌溉平均内部效益为17.13×108元,即单方水产生的内部效益为2.79元。灌区农田灌溉外部效益评估采用灌溉用水量比例法,对关中区域外部效益进行分摊,其结果为0.66×108元,单方水产生的外部效益为0.355元。(4)典型灌区农业水价分担分析计算。结合灌区农田灌溉产生的内外部效益和农业供水成本水价数据确定了灌区受益者分担系数及分担份额,由于间接受益方难以细化,本文在实际分担过程中,由政府承担外部效益这部分水价。其结果为:直接受益方和间接受益方分担系数分别为0.89和0.11;对于灌区当前农业完全供水成本水价,农户和政府分别需分担0.902元/m3和0.111元/m3;对于灌区当前农业供水运行成本水价,农户和政府分别需分担0.674元/m3和0.083元/m3。(5)典型灌区农户可承受水价分析计算。采用水费承受指数法对不同作物可承受水价范围进行计算,并将农户需分担的水价与此范围进行比较,得出种植粮食作物的农户可承受水价范围为0.017元/m3~0.517元/m3,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可承受水价范围为0.217元/m3~1.850元/m3;比较结果显示农户分担水价超过种植粮食作物的农户可承受水价范围,但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可承受水价的范围内。通过比较现行水价与可承受水价,确定灌区现行粮食作物水价0.326元/m3和经济作物水价0.365元/m3为合理水价。(6)典型灌区农业水价补贴分析计算。根据灌区农户可承受水价和农户分担水价,进一步得出了灌区农业水价补贴份额范围。若实行完全成本水价时,粮食作物水价和经济作物水价分别需补贴0.385元/m3~0.885元/m3和0元/m3~0.685元/m3;若实行运行成本水价时,粮食作物水价和经济作物水价分别需补贴0.157元/m3~0.657元/m3和0元/m3~0.457元/m3。根据现行水价和农户分担水价,确定粮食作物水价和经济作物水价补贴额度。为达到完全成本水价,粮食作物水价和经济作物水价分别需补贴0.576元/m3和0.537元/m3;为达到运行成本水价,粮食作物水价和经济作物水价分别需补贴0.348元/m3和0.309元/m3。
勾乙吉[5](2020)在《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有效性研究 ——基于陕西关中地区微观调研数据》文中研究指明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确保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才能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而农田灌溉是我国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重要决定因素,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作为最重要的农村基础生产设施之一,是农田水利灌溉设施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其供给状况直接影响农业产出效率,尤其是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供给状况不容乐观,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在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供给过程中,村庄作为农户获得相关供给的基本单元,其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水平是农户获得灌溉的公共物质基础,而农户作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最终受用者,其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的评价不仅折射出供给的短板,也能反映供给与需求偏好的匹配状况。因此,从农户和村庄两个层面来探索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有效性,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论文通过梳理农田水利设施的相关研究文献,以公共产品供给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基于陕西关中地区的微观调研数据,一是从村庄层面探索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有效性,即通过构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研究所调研村庄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水平;二是从农户层面探索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供给有效性,并采用熵权法-云模型及因子分析法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整体和不同区域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同时,分析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水平与农户需求偏好的匹配情况,并利用分层线性模型,从村庄和农户两个层面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有效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进而为提升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供给有效性给出相关对策与建议。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关中地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水平不高且各地区差异较大。其供给水平的提高主要受渠系、机井及配套设施建设的制约。(2)熵权法-云模型实证结果显示农户层面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有效性整体评价期望值为3.3148,处于“一般”和“较满意”之间,从不同指标评价结果来看,农户对水费单价、村组织关心度、政府投入情况的平均满意度低于总体评价;因子分析法实证结果显示农户层面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有效性高于平均水平,但仍存在较多问题,农户普遍对水费单价、灌溉用水量充足程度、政府投入、管水员组织灌溉情况等方面的评价较低。(3)关中地区被调研的9个县区中,鄠邑区、杨凌示范区、兴平县在村庄层面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物质供给水平低于农户层面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有效性,而其余6个县区的物质供给水平高于农户供给有效性评价,表明多数地区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物质供给与农户需求偏好匹配度不高。(4)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有效性由村庄供给水平和农户供给有效性评价两部分构成,现阶段关中地区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有效性不高,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村庄层的防渗渠道总长显着正向影响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有效性;农户层的政府重视程度、设施管理状况及设施需求程度显着正影响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有效性,而农户性别和灌溉方式显着负向影响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有效性。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从合理制定灌溉水价、改进基层组织服务方式、培养新型农民与农村精英队伍、建立农户需求表达机制、明确各级政府供给职责、加大投资力度等方面来提高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有效性。
屈晓娟[6](2018)在《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引黄灌区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70%以上的耕地分布在常年灌溉带与不稳定灌溉带,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灌溉依赖性极大。农业一直是我国的“用水大户”与“耗水大户”,用水占比达63%。然而我国是全世界13个贫水国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水平的28.87%,黄河流域用水供求矛盾更为尖锐,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水平的38.43%,农业灌溉用水量却达流域总用水量的73.8%。同时面临水资源时间与空间分布极不均衡、水生态恶化日趋严重等约束,并且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用水被“挤占”问题凸显。农业用水得不到有效保障,将会直接威胁我国粮食安全战略,威胁13.9亿人的吃饭问题,同时也会掣肘生态文明建设与农业现代化有序推进。我国农业用水供给匮乏的同时,存在着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尽管经历了多方努力后农业用水效率出现缓慢提升趋势,却仍徘徊在0.53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0.8。五十多年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探索农业节水改革,试图通过各种节水方式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却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常年存在“多输”现象:灌溉设施陈旧、维修缺位,灌溉管理制度不顺畅、管理组织臃肿、水费收入远低于供水成本,农户农业收入低、承担实际水费远高于政府定价,政府连年给予节水补贴,财政负担沉重,这些问题在引黄灌区更为凸显。本文认为,工艺农艺技术创新、灌溉节水方式选择固然比较重要,但最为重要核心的问题是尊重并突出农业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各利益相关主体“自下而上”的利益诉求,构建适合国情与水情、行之有效的新型农业节水激励,激励供水主体、用水主体及公众等多重微观主体的内在节水动机,建立畅通灵活的水资源流转市场,配合以明晰长效的政策调控手段,促进水资源高效流转、合理配置,达到宏观目标与微观目标相协调一致,方可真正实现有效节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产业、经济良性循环,达到人水和谐,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与农业现代化推进。本文通过对黄河流域引黄灌区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实证分析,对典型案例陕西省D灌区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存在问题及深层原因剖析,分析各利益相关主体在农业灌溉中不同的利益诉求,为构建节水激励提供生动灵活的现实案例依据。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从农业水资源利用过程中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政府、供水单位、用水农户、用水者协会四个利益主体出发,系统构建四个博弈模型,利用经济学优化模型解析各主体节水行为中的利益诉求冲突,为构建节水激励奠定理论推演基础。基于“效价-手段-期望”理论,通过建立有序的农业水权流转市场、制定合理灵活的农业水价体系、界定清晰的水利工程权限、靶向定位的水利专项投资资金、责权明晰的供水单位组织结构、行之有效的用水者协会管理、对用水农户节水行为的奖惩措施等激励工具,从制度创新、改善博弈规则、改变博弈支付值等方面构建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以激励利益相关者内生的节水动机,使其由“不合作”向“合作”进化,达到总体的帕累托最优。并从经济、生态、社会公平等多维度出发,基于模糊数学法对陕西省D灌区近年来的农业节水激励绩效进行检验分析,以期增强其适用性、可操作性及普适性。本文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分析方法的创新,制度创新与节水激励绩效检验视角的创新。(1)分析视角的创新。本文基于经济人“有限理性”,对农业水资源节水过程的主要利益相关主体——政府、灌区供水单位、用水农户、用水者协会进行节水经济行为分析,系统构建了包括政府与供水单位的节水博弈、供水单位与农户的节水博弈、农户与政府的节水博弈、农户之间的节水行为博弈的系统博弈分析模型,利用优化分析模型对各利益相关主体进行分析,找出帕累托最优点。(2)农业节水激励的制度创新。本文将农业节水激励构建与生态文明、农业现代化有机融合,在水生态文明建设、新型经营主体兴起与土地集约化管理的背景下,结合管理学、心理学相关理论,构建包含政策扶持、制度完善、组织体系、行为规范、乡村文化等多元化的“MVEI”节水激励,不仅实现农业节水、提高用水效率,而且助力生态文明与农业现代化,达到农业与二三产业、农村与城镇、人与资源的和谐共生目标。(3)农业节水激励绩效检验的创新。本文构建了一个新型的节水激励绩效检验模型,基于政府、供水单位、用水农户及用水者协会四方利益相关者分析视角,选取4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作为校验指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从经济、效益、生态、社会公平等维度对构建的节水激励进行绩效检验,以加强其可操作性与可推广性。本文的主要结论:行之有效的激励可以激发每一方利益相关主体的节水动机,促使各方追求自身净收益(净利润)最大化目标趋于协同,达到总体的帕累托最优。在本激励设计中,政府充当水利投资与节水行为“引导者”和“监督者”角色,在对水权、水利工程设施产权界定清晰并制定相关法规前提下,赋予农业水资源供给者与使用者充分的权利,激活其内在节水动机;在确保粮食安全、农民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创建一个水权可灵活流转(包括买卖与存贷)、水价可有效反映水资源价值及供需状况、水利工程产权可清晰界定的“有管理的、宽松灵活的”农业水资源市场,充分发挥水市场的调节机制,将农业水资源微观主体的利益诉求与政府的宏观目标协调一致,达到“政府目标-工具性激励-利益相关者节水行动-预期节水效果-水资源合理高效配置”的良性循环。
徐飘,陆迁[7](2014)在《陕西泾惠渠灌溉区不同灌溉模式下农户承受的极限水价》文中研究表明为促进改善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方式与效率,以陕西省泾惠渠灌溉区为例,采用成本收益分析法对不同灌溉模式下的极限水价进行了测算,并与农户实际所能承受的水价进行比较,探讨了水价对农户灌溉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水价为0.1700.454元/m3时,农户不会改变传统灌溉模式,只会通过单纯减少用水量实现节水;水价达到0.454元/m3时,农户会考虑采用喷灌与滴灌等节水技术;水价超过0.654元/m3时,农户会考虑采用井渠双灌模式;水价上升到0.782元/m3时,农户会考虑改变农作物种植结构,或者选择土地抛荒。此外,不同灌溉模式下的极限水价仅仅是理论上通过市场实现农业灌溉水资源配置的手段,从农户对水价的现实承受能力来看,现实中农户灌溉模式的改变更多地需要政府的干预。
徐飘[8](2014)在《农业灌溉水价确定及其对农户用水行为的影响分析》文中指出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已逐渐变的稀缺并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制约因素。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也是用水大户。近些年来,我国政府采取了包括增加水源供给以及财政补贴在内的多种方式来解决这些矛盾。然而,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供水成本的上升,增加供水总量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水资源的低效利用及其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人们开始意识到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机制来配置和利用现有的水资源。在此背景下,农业水价政策无疑是解决目前农业灌溉用水难题的一个有效的途径。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研究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农业灌溉用水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选取陕西省泾惠渠灌区为例,运用经济学供需理论及成本收益方法,对农业灌溉水价的合理取值以及水价变动对农户行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现有灌溉模式下泾惠渠灌区的均衡水价为0.27元/m3,比该地区实际执行的水价标准偏高。当水价不断提高时,农户在减少其灌溉用水量的行为基础上,还会采取更多有效的灌溉模式,以实现其利润最大化的目标。通过对现有灌溉模式研究的扩展,本文也得出了不同灌溉模式下农户所能承受的极限水价,结果表明,灌区目前所执行的水价标准(0.170元/m3)不能对农户的节水行为造成有效约束,现有灌溉模式、节水技术模式以及井渠双灌模式下的极限水价分别是0.510元/m3,0.657元/m3和0.782元/m3。农户对水价的承受能力(0.621元/m3)使得其在以上三种灌溉模式的选择中只会主动去选择前两种,也就是说,节水灌溉技术的采用是可以在水价政策的影响下自发去完成的,而井渠双灌模式的选择超出了农户所能承受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下,灌溉模式的转变需要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进行引导。
虞国华[9](2012)在《灌区农业灌溉水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我省农业种植结构的大幅调整、人口的急剧增加、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对生态环境改善的迫切需求,我省灌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当前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在搞好灌区各项工作的同时,必须有效地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而科学合理的水价正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省灌区水价制度不合理,水价严重偏低,水费征收率低,导致灌区水利工程老化破损工程效益发挥不佳、灌区水管单位运行举步维艰、水资源浪费严重,制约了灌区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同时,灌区农业水价改革关系到全省水价改革、节水型社会建设能否顺利开展。本文以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为指导思想,以衢州市铜山源水库灌区为研究对象,研究水资源价值的理论、水资源价格的定价因素及价格评价指标,确定水资源价格的组成及计算方法,通过灌溉水价合理性分析,从灌溉供水单位、用水者角度分析水价,综合研究灌区灌溉水价,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灌溉水费补偿机制和政策措施为目标。本文主要内容有七部分:第一章为绪论,着重介绍了项目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作了简要的介绍。第二章阐述了水资源功能和属性、水资源价值内涵,总结了水资源价值理论,对常见的几种水资源定价方法进行了探讨。第三章采用外部性理论,对灌溉供水服务和灌溉农业的正外部性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灌溉成本水价的合理性问题。第四章在前三章的基础上,讨论了农业灌溉水价制定的原则,提出了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全成本水价定价模型。第五章对灌溉全成本水价的测算方法进行了介绍。第六章以铜山源水库灌区为例,从供、需两个角度,结合极限水价和农户承受力计算分析,探讨了灌区灌溉水资源价格指标体系,最后提出了灌区灌溉水费补偿机制的初步设想。第七章为结论。
任梅芳[10](2012)在《基于节水技术推广的农业节水水价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我国农业水资源存在着严重短缺并且利用效率低下的现象,促进农户采用节水技术,是解决这一现象的重要途径之一,另外,通过价格杠杆调节农户的需水行为,是节水技术实现空间扩散和节水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本文在通过综述各种节水技术产生的经济效益,借助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在效率评估中的应用,采用C2R模型构造了节水灌溉技术运行效率定量评价模型,对渠道防渗工程、低压管道输水工程、微喷灌、涌流灌、秸秆覆盖和塑料薄膜覆盖技术的相对效率进行评价,并且分析了产生效率低下的原因。目前,我国农业水价体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然而农业水价对农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作用显着,农业水价是促进农业节水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合理制定灌溉水价对于节水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泾惠渠为例,在试图推广各种节水灌溉技术的条件下,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模型计算灌区水价,并将它们和现行水价作比较,得出结果表明,泾惠渠现行水价远低于利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得出的农业灌溉水价。另外,研究发现激励机制的缺乏是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用的瓶颈,通过水价调控实现对农民节水行为的奖励,对于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以泾惠渠为例研究了农业灌溉水价激励补偿机制,初步制定各种灌溉节水技术不同的灌溉水价补偿标准,从而激发农民提高节水意识,提高农民采用节水技术的主动性,以期推动节水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与推广应用。
二、陕西省农业灌溉水价政策及改革设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陕西省农业灌溉水价政策及改革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1)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动因的研究 |
1.2.2 关于农业水价改革对农户用水行为影响的研究 |
1.2.3 关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的研究 |
1.2.4 简要述评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
2.1 概念界定 |
2.1.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
2.1.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 |
2.2 理论基础 |
2.2.1 资源配置理论 |
2.2.2 农户行为理论 |
2.2.3 制度变迁理论 |
2.3 理论分析 |
2.3.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制度框架 |
2.3.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效应机理 |
2.4 本章小结 |
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动因与利益相关者分析 |
3.1 农业水价改革的历史演进 |
3.1.1 无偿和低价供水阶段(1949-1984 年) |
3.1.2 农业水价改革起步阶段(1985-2005 年) |
3.1.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阶段(2006 年以来) |
3.2 农业水价改革的成效与困境 |
3.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动因 |
3.4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的行为互动分析 |
3.4.1 农业水价改革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 |
3.4.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目标差异 |
3.4.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激励相容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现状分析 |
4.1 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分析 |
4.1.1 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 |
4.1.2 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评价 |
4.2 项目区主要改革举措及利益保障分析 |
4.2.1 项目区主要改革举措 |
4.2.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障分析 |
4.2.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利益相容性缺陷 |
4.3 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效果评价 |
4.3.1 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2 相关主体评价方法 |
4.3.3 相关主体评价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5 农户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响应行为分析 |
5.1 理论分析 |
5.2 农户节水技术采用的驱动因素 |
5.2.1 Meta分析的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5.2.2 Meta分析结果 |
5.3 农户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响应行为偏好分析 |
5.4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对农户节水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 |
5.4.1 研究方法 |
5.4.2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
5.4.3 实证分析 |
5.4.4 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的仿真模拟 |
6.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仿真模型构建 |
6.1.1 确定系统边界及结构 |
6.1.2 建构系统因果关系图 |
6.1.3 绘制存量流量图 |
6.2 变量方程赋值 |
6.2.1 变量描述性统计 |
6.2.2 指标权重确定及变量方程赋值 |
6.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评价结果分析 |
6.4 情景模拟及仿真结果分析 |
6.4.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仿真模拟 |
6.4.2 各子系统效应仿真模拟 |
6.4.3 模型检验 |
6.4.4 参数情景设置 |
6.5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构建终端用水户节余水权交易机制 |
7.2.2 完善粮食主产区专项财政支持政策 |
7.2.3 明确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分担机制 |
7.2.4 完善“一提一补”机制,提升灌溉规模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2)西安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安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目标任务和实施现状 |
1. 目标任务 |
2. 实施现状 |
二、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
1. 水权确定与水权市场化交易还有一定距离 |
2. 农民用水户协会组织的正常运转作用还不够凸显 |
3. 维修养护经费不足与计量精准度受影响问题 |
4. 农业灌溉信息化建设数据相互不兼容问题 |
5. 当前农业灌溉水价机制政策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
6. 农业节水奖补办法还难以做到精准奖补 |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
1. 落实工作经费,强化宣传引领 |
2. 重视维养工作,补足设施短板 |
3. 计量设施招标,区域系统管理 |
4. 实行归口管理,全面节水行动 |
5. 营造改革工作环境,激发干部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
(3)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2 研究进展 |
1.2.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
1.2.2 农业水价分担 |
1.2.3 农业水价补贴(补偿) |
1.2.4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 |
1.2.5 农业水价和灌溉价值计算 |
1.2.6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名词解释 |
2.1.1 农业水价 |
2.1.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
2.1.3 农业水价合理分担 |
2.1.4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 |
2.1.5 农业水价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关系辨析 |
2.2 理论基础 |
2.2.1 准公共物品理论 |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3 社会分工理论 |
2.2.4 效用价值论 |
第三章 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程研究 |
3.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历程和制度变迁 |
3.1.1 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历程 |
3.1.2 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制度变迁 |
3.2 改革任务和进度分析 |
3.2.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 |
3.2.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进度 |
3.2.3 与2019 年相比2020 年改革进程变化趋势 |
3.3 主要任务完成情况 |
3.3.1 农业执行水价对运营维护成本弥补情况 |
3.3.2 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资金落实情况 |
3.3.3 供水计量、定额管理和管护机制配套情况 |
3.4 改革成效 |
3.4.1 节水成效显着 |
3.4.2 灌溉和生产效率提升 |
3.5 改革特点及存在问题 |
3.5.1 改革特征 |
3.5.2 存在问题 |
3.6 小结 |
第四章 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评价研究 |
4.1 指标识别 |
4.1.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评价特点 |
4.1.2 指标选择原则 |
4.1.3 指标确定依据和初步识别 |
4.2 指标体系构建 |
4.2.1 指标体系 |
4.2.2 权重确定 |
4.3 以指导政府决策为目标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评价 |
4.3.1 指标评价标准 |
4.3.2 模型构建 |
4.3.3 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政策性评价结果 |
4.3.4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政策性评价区域差异 |
4.4 基于加权Topsis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定量评价 |
4.4.1 模型介绍 |
4.4.2 基于加权Topsis的改革进展评价结果 |
4.4.3 基于加权Topsis的改革进展评价区域性差异 |
4.5 两种评价方式下结果的差异及综合结果 |
4.5.1 两种评价结果差异 |
4.5.2 综合考虑两种方法的综合评价结果 |
4.5.3 综合评价结果的区域性差异 |
4.6 小结 |
第五章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研究 |
5.1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定义与识别 |
5.1.1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识别 |
5.1.2 Mitchell评分法 |
5.1.3 基于Mitchell评分法的利益相关者确定 |
5.1.4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分类 |
5.2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利益关系和利益诉求分析 |
5.2.1 利益关系 |
5.2.2 利益诉求 |
5.2.3 利益相关者影响农业水价的机理 |
5.3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专家评价 |
5.3.1 指标体系 |
5.3.2 专家评分结果处理方法 |
5.3.3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专家评价结果 |
5.3.4 科研学者与实践工作者评价结果的差异 |
5.4 利益相关者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的合理分担 |
5.4.1 分担主体识别 |
5.4.2 利益相关者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分担责任 |
5.4.3 政府部门的分担方式 |
5.4.4 用水农户及相关组织的分担方式 |
5.4.5 社会机构的分担方式 |
5.5 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定量方法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研究 |
6.1 基于灌溉效益的农户粮食作物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研究 |
6.1.1 基于模糊数学模型的农业灌溉水资源价值 |
6.1.2 粮食作物单位水产出与农业单位水产出的关系 |
6.1.3 基于C-D生产函数的灌溉效益分摊系数 |
6.1.4 基于灌溉效益的农户水价分担份额计算 |
6.2 政府内部粮食作物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研究 |
6.2.1 评价体系构建 |
6.2.2 基于粮食安全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评估 |
6.2.3 基于水资源灌溉效益的政府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计算 |
6.2.4 基于生态价值的政府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计算 |
6.2.5 地方及中央政府粮食作物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计算 |
6.3 基于定量方法的粮食作物农业水价分担研究 |
6.3.1 基于定量评价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 |
6.3.2 基于运行维护成本各方分担的农业水价 |
6.3.3 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及局限性分析 |
6.4 小结 |
第七章 农业水价合理分担份额确定和机制建设研究 |
7.1 基于“定性+定量”综合评估的粮食作物农业水价分担研究 |
7.1.1 “定性+定量”综合评估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计算 |
7.1.2 基于运行维护成本各方承担的农业水价 |
7.1.3 农户分担的水价与当前执行水价之间的关系 |
7.1.4 基于“定量+定性”综合评估的各方水费承担额度 |
7.1.5 综合评价结果的区域性特征 |
7.2 基于激励和扶持机制的农业水价合理分担份额修正 |
7.2.1 标准确定 |
7.2.2 修正后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 |
7.2.3 修正后各方承担的农业水价 |
7.2.4 修正后粮食灌溉水费分担情况 |
7.2.5 修正后分担结果的区域性特征 |
7.3 农业水价合理分担机制 |
7.3.1 合理定价机制 |
7.3.2 政策倾斜机制 |
7.3.3 农户参与机制 |
7.3.4 社会参与机制 |
7.3.5 保障机制 |
7.4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农田灌溉外部效益评估及水价分担补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生态效益外部性研究 |
1.2.2 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研究 |
1.2.3 生态外部效益评估方法研究 |
1.2.4 农田灌溉效益研究 |
1.2.5 农业水价分担研究 |
1.2.6 农业水价补贴研究 |
1.3 存在问题 |
1.4 研究区域 |
1.5 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域特征分析 |
2.1 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 |
2.1.1 社会经济 |
2.1.2 农业发展 |
2.2 农田灌溉特征分析 |
2.2.1 灌溉面积 |
2.2.2 灌溉用水量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能值分析的农田灌溉效益评估模型构建 |
3.1 农田灌溉效益类别与组成 |
3.1.1 内部效益 |
3.1.2 外部效益 |
3.2 农田灌溉效益评估方法 |
3.2.1 评估方法比较 |
3.2.2 能值理论分析方法 |
3.2.3 农田灌溉效益能值评估基本框架 |
3.3 农田灌溉内部效益评估模型 |
3.4 农田灌溉外部效益评估模型 |
3.4.1 气候调节效益模型 |
3.4.2 涵养水源效益模型 |
3.4.3 土壤熟化效益模型 |
3.4.4 削减扬尘效益模型 |
3.4.5 保护生物多样性效益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区农田灌溉外部效益评估 |
4.1 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 |
4.1.1 农田灌溉效益能量系统图 |
4.1.2 能值货币比率指标计算 |
4.2 农田灌溉外部效益估算 |
4.2.1 气候调节效益估算 |
4.2.2 涵养水源效益估算 |
4.2.3 土壤熟化效益估算 |
4.2.4 削减扬尘效益估算 |
4.2.5 保护生物多样性效益估算 |
4.3 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农业水价分担及补贴研究 |
5.1 农业水价分担模型 |
5.1.1 农田灌溉相关利益者分析 |
5.1.2 农业水价分担模型构建 |
5.2 农业水价补贴研究 |
5.2.1 农户承受能力分析 |
5.2.2 农业水价补贴模型构建 |
5.3 典型灌区农业水价分担补贴 |
5.3.1 灌区基本概况 |
5.3.2 灌区农业供水成本水价核算 |
5.3.3 内部效益估算 |
5.3.4 农业水价分担评估 |
5.3.5 农户可承受水价评估 |
5.3.6 农业水价补贴评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有效性研究 ——基于陕西关中地区微观调研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 |
2.1.2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有效性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公共产品供给理论 |
2.2.2 满意度理论 |
2.2.3 云模型理论 |
第三章 村庄层面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有效性分析 |
3.1 村庄层面供给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
3.2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
3.3 因子分析模型构建 |
3.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3.4.1 供给水平评价因子分析 |
3.4.2 供给水平评价因子结构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农户层面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有效性评价 |
4.1 农户层面供给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1 数据来源 |
4.1.2 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
4.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1 样本农户特征分析 |
4.2.2 农户灌溉情况分析 |
4.3 基于熵权法-云模型的农户层面整体供给有效性评价 |
4.3.1 熵权法-云模型运行过程 |
4.3.2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4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农户层面区域供给有效性评价 |
4.4.1 问卷信度检验与效度检验 |
4.4.2 供给有效性评价因子分析 |
4.4.3 供给有效性评价因子结构分析 |
4.5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水平与农户需求偏好对比分析 |
4.6 小结 |
第五章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有效性影响因素分析 |
5.1 变量选择 |
5.1.1 自变量的选取 |
5.1.2 因变量的选取 |
5.2 分层线性模型构建 |
5.2.1 零模型 |
5.2.2 随机截距模型 |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3.1 零模型估计结果 |
5.3.2 随机截距模型估计结果 |
5.4 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引黄灌区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水资源约束趋紧催生节水制度创新 |
1.1.2 供给匮乏与利用低效并存倒逼农业水资源节水制度创新 |
1.1.3 粮食安全战略亟待农业水资源节水制度创新破题 |
1.1.4 生态文明新理念提升农业水资源节水制度新高度 |
1.2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创新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3 主要创新点 |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述评 |
1.3.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1.3.2 农业水资源管理组织变迁与节水研究 |
1.3.3 农业水资源配置与节水研究 |
1.3.4 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研究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业水资源 |
2.1.2 农业水资源利用中的利益相关者 |
2.1.3 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 |
2.2 基础理论 |
2.2.1 “有限理性”行为人假设 |
2.2.2 公共物品与外部性理论 |
2.2.3 博弈论 |
2.2.4 制度变迁理论 |
第3章 引黄灌区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问题剖析 |
3.1 引黄灌区农业水资源特点分析 |
3.1.1 黄河流域各省区经济发展 |
3.1.2 引黄灌区农业用水特点 |
3.2 引黄灌区农业水资源用水效率测度 |
3.2.1 农业水资源用水效率评价模型 |
3.2.2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
3.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3.2.4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
3.3 陕西省D灌区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问题剖析 |
3.3.1 灌区农业水资源利用特点及效应分析 |
3.3.2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剖析灌区农业水资源节水问题 |
3.3.3 灌区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匮乏深层原因解析 |
3.4 小结 |
第4章 基于利益相关者博弈的灌区农业水资源节水行为解析 |
4.1 基于政府视角的农业节水行为解析 |
4.1.1 政府的节水行为与利益诉求 |
4.1.2 政府与供水单位的节水博弈分析 |
4.2 基于供水单位视角的节水行为解析 |
4.2.1 供水单位的节水行为与利益诉求 |
4.2.2 不同水价、水权模式下供水单位与用水农户的节水行为解析 |
4.3 基于用水农户视角的节水行为解析 |
4.3.1 用水农户的节水行为与利益诉求 |
4.3.2 灌溉用水量影响因素分析 |
4.3.3 不同用水配额、水价计征模式下用水农户节水行为解析 |
4.4 基于用水者协会视角的节水合作行为解析 |
4.4.1 用水者协会节水行为与利益诉求 |
4.4.2 用水者协会内农户节水合作博弈分析 |
4.5 小结 |
第5章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灌区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构建 |
5.1 新格局下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构建思路 |
5.1.1 农业发展新变革为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提出新要求 |
5.1.2 系列宏观经济政策为农业水资源节水制度创新带来重大利好 |
5.1.3 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构建思路 |
5.2 基于政府视角的农业节水激励构建 |
5.2.1 健全水资源市场,完善农业水权流转制度 |
5.2.2 完善农业水价制度,为农业水资源合理定价保驾护航 |
5.2.3 加大推广农业节水力度,优化农业水资源配置 |
5.2.4 大力推进土地流转进程,为农业节水扫平障碍 |
5.2.5 完善“水法”,将农业节水激励及节水生态补偿纳入法律体系 |
5.3 基于供水单位视角的农业节水激励构建 |
5.3.1 定性明确,责权清晰 |
5.3.2 一业为主,多种经营 |
5.3.3 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并举 |
5.4 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业节水激励构建 |
5.4.1 促进农民增收提高用水农户缴纳水费能力 |
5.4.2 政策性直补激励用水农户节水行动 |
5.4.3 参与式管理增强用水农户灌溉管理自治积极性 |
5.4.4 隐性激励强化用水农户节水意识 |
5.5 小结 |
第6章 引黄灌区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绩效评估 |
6.1 农业节水激励绩效评估方法 |
6.1.1 选取评价对象的因素 |
6.1.2 建立模糊关系矩阵R |
6.1.3 确定权重判断矩阵W |
6.1.4 计算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
6.1.5 分析解析综合评价结果 |
6.2 基于多维度的引黄灌区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绩效评估 |
6.2.1 构建判断矩阵 |
6.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6.2.3 数据来源及评分标准 |
6.2.4 指标数据计算及评估结果解析 |
6.3 小结 |
第7章 结语与展望 |
7.1 结语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问卷调查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陕西泾惠渠灌溉区不同灌溉模式下农户承受的极限水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不同灌溉模式下的极限水价计算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灌溉模式下的极限水价 |
2.2 农户对灌溉水价的承受能力 |
3 结论与讨论 |
(8)农业灌溉水价确定及其对农户用水行为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农业水资源现状 |
1.1.2 我国农业水价的现状与问题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创新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承受能力 |
2.1.2 极限水价 |
2.2 理论基础 |
2.2.1 水资源功能和属性 |
2.2.2 水资源价值内涵 |
2.2.3 水资源价值理论 |
2.2.4 供求理论 |
第三章 泾惠渠灌区用水制度及水价现状 |
3.1 灌区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 |
3.1.1 自然地理 |
3.1.2 社会经济 |
3.2 灌溉制度和管理模式 |
3.2.1 灌溉制度 |
3.2.2 管理制度 |
3.3 灌区灌溉用水状况分析 |
3.3.1 灌溉用水特点分析 |
3.3.2 灌溉用水供给分析 |
3.3.3 灌区灌溉用水市场分析 |
3.4 灌溉用水价格分析 |
第四章 农业灌溉用水市场价格的确定 |
4.1 需求分析 |
4.1.1 数据来源及说明 |
4.1.2 需求函数的建立 |
4.1.3 估计结果和解释 |
4.2 供给分析 |
4.3 农业灌溉水价的确定 |
第五章 水价变动对农户用水行为的影响分析 |
5.1 农户灌溉模式的识别 |
5.2 不同灌溉模式下农户用水行为转换的极限水价计算 |
5.2.1 原有用水模式下的成本收益分析 |
5.2.2 采用节水技术后的成本收益分析 |
5.2.3 采用井渠双灌模式下的成本收益分析 |
5.2.4 改变种植结构情况下的成本收益分析 |
5.3 灌区水价标准和农户承受能力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灌区农业灌溉水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项目研究背景 |
1.1.1 我省农业水资源问题 |
1.1.2 国家灌溉水价总体改革历程 |
1.1.3 浙江省灌溉水价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1.2 问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思路 |
1.3 研究现状 |
1.3.1 灌溉水价研究现状 |
1.3.2 灌溉水价补偿机制研究 |
1.4 项目研究意义 |
1.4.1 水资源价格是运用经济手段优化配置水资源的基础 |
1.4.2 科学合理的水资源价格有助于加快建立节水型社会 |
1.4.3 灌溉水价的合理制定有助于农民减负 |
2 水资源价值理论 |
2.1 水资源的功能及属性 |
2.1.1 水资源的功能 |
2.1.2 水资源的属性 |
2.2 水资源价值内涵 |
2.2.1 稀缺性 |
2.2.2 资源产权 |
2.2.3 劳动投入 |
2.3 水资源价值理论 |
2.4 水资源价值与价格关系 |
2.5 确定水资源价格的方法 |
3 农业灌溉水价的形成机理及合理性分析 |
3.1 农业灌溉水价形成机理 |
3.1.1 供给者角度分析 |
3.1.2 需求者角度分析 |
3.1.3 灌溉供水服务外部性分析 |
3.2 水价与灌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3.3 农业灌溉水价的形成 |
3.4 农业灌溉水价的合理性分析 |
4 农业灌溉水价的核算原则及水价模型 |
4.1 农业灌溉水价制定的原则 |
4.1.1 可持续发展原则 |
4.1.2 公平性和平等性原则 |
4.1.3 成本回收、有偿供水原则 |
4.1.4 考虑农民用水户承受能力原则 |
4.2 农业灌溉水价核算模型 |
4.2.1 核算范围 |
4.2.2 农业灌溉水价三重构成理论的基本概念 |
4.3 农业灌溉水价核算的方法—全成本水价 |
4.3.1 全成本水价模型的构建 |
5 灌溉成本水价测算 |
5.1 资源成本测算框架 |
5.2 环境成本测算框架 |
5.3 灌溉水价工程成本测算框架 |
5.3.1 灌溉水价工程总成本测算参数 |
5.3.2 灌溉供水工程成本分摊 |
5.3.3 灌溉供水工程成本 |
5.4 灌溉全成本水价分析 |
5.4.1 灌溉供水量的核算 |
5.4.2 灌溉单位全成本水价计算 |
6 铜山源水库灌区水价实证研究 |
6.1 铜山源水库灌区概况 |
6.1.1 自然地理 |
6.1.2 社会经济 |
6.1.3 铜山源水库灌区水利建设情况 |
6.1.4 灌区管理人员 |
6.2 铜山源水库灌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
6.3 灌区水价概况 |
6.4 铜山源水库灌区灌溉水价研究 |
6.4.1 铜山源水库灌区农业水价制定的政策依据及原则 |
6.4.2 灌溉供水者角度分析 |
6.4.3 从用水者角度分析 |
6.5 铜山源水库灌区水价综合确定 |
6.6 农业灌溉水费补偿机制 |
6.6.1 补偿机制建构原则 |
6.6.2 农业灌溉基本水费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 |
6.6.3 交易补偿机制 |
7 结语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论文及成果 |
(10)基于节水技术推广的农业节水水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节水灌溉技术应用效果及未来发展趋势 |
1.2.1 我国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进展 |
1.2.1.1 输水方式 |
1.2.1.2 灌水方式 |
1.2.1.3 田间辅助措施 |
1.2.2 我国节水灌溉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
1.3 国内外农业灌溉水价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农业灌溉水价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农业灌溉水价研究进展 |
1.3.2.1 灌溉用水定价机制 |
1.3.2.2 考虑农民承载力水价定价机制 |
1.3.3 农业灌溉水价激励补偿机制的研究现状 |
1.3.3.1 国外农业水价补贴研究现状 |
1.3.3.2 我国农业水价补贴现状 |
1.4 水价经济模型研究进展 |
1.5 存在的问题 |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节水灌溉技术的效率分析 |
2.1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研究现状 |
2.2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描述 |
2.2.1 方法介绍 |
2.2.2 C2R 模型介绍 |
2.2.3 指标体系的选取 |
2.3 实例研究 |
2.3.1 泾惠渠灌区基本情况介绍 |
2.3.2 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节水技术推广的模糊数学农业灌溉水价测算 |
3.1 农业灌溉水价现存问题分析 |
3.1.1 陕西省十大灌区农业水价基本情况介绍 |
3.1.2 陕西省十大灌区农业水价存在问题的分析 |
3.1.2.1 陕西省十大灌区现行水价与成本水价的比较 |
3.1.2.2 灌区水价与灌溉需水量关系的分析 |
3.2 基于模糊数学的农业灌溉水价制定 |
3.2.1 水价的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模型 |
3.2.1.1 水资源价值评价模型 |
3.2.1.2 农业水价计算模型 |
3.2.2 实例研究 |
3.2.2.1 研究灌区农业水价现状 |
3.2.2.2 参数选择 |
3.2.2.3 泾惠渠灌区农业灌溉水价模糊综合评价 |
3.2.2.4 确定农业灌溉水价格向量 |
3.2.2.5 泾惠渠灌区灌溉水价格计算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的激励补偿水价研究 |
4.1 农业水价激励补偿现状及研究进展 |
4.2 实例研究 |
4.2.1 研究区域概况 |
4.2.2 农业水价激励补偿机制的提出 |
4.2.3 节水灌溉技术边际成本计算 |
4.2.4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激励补偿水价计算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待研究问题 |
5.1 主要结论 |
5.2 不足之处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陕西省农业灌溉水价政策及改革设想(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D]. 蔡威熙.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2)
- [2]西安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现状与对策[J]. 王敏. 中国水利, 2021(14)
- [3]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研究[D]. 冯欣.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4]农田灌溉外部效益评估及水价分担补贴研究[D]. 何冰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5]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有效性研究 ——基于陕西关中地区微观调研数据[D]. 勾乙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6]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引黄灌区农业水资源节水激励研究[D]. 屈晓娟.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1)
- [7]陕西泾惠渠灌溉区不同灌溉模式下农户承受的极限水价[J]. 徐飘,陆迁. 贵州农业科学, 2014(10)
- [8]农业灌溉水价确定及其对农户用水行为的影响分析[D]. 徐飘.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2)
- [9]灌区农业灌溉水价研究[D]. 虞国华. 浙江大学, 2012(06)
- [10]基于节水技术推广的农业节水水价研究[D]. 任梅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