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中医特色GCP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邹冲,闵文,史丽萍,殷俊刚,王晓骁,王威,朱玉先,蒋萌[1](2021)在《中医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医药临床试验设计与方法课程教学体会》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医药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强化中医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医药临床科研思维,提升临床科研能力是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基石。中医药临床试验设计与方法作为中医药临床与科研的衔接课程,对学生临床科研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课程教学质量关系到学生今后进入临床开展临床科研的能力。教学组2013—2020年来结合临床实践,通过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科研思维,使之初步掌握中医临床研究的科研思路、基本原则和方法,为学生今后走入工作岗位开展临床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许子巍[2](2021)在《江西省药物临床试验质量控制现状及对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了解江西省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发展现状;2.了解江西省药物临床试验质量控制开展情况;3.分析影响江西省药物临床试验质量控制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方法:采取的研究方法是实践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1.实践调查法:基于在宜春市人民医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实习经历,自身参与多项药物临床试验,学习药物临床试验相关理论知识,充分了解药物临床试验质量控制流程,参加国家级、省级和院内组织的药物临床试验质量控制培训,总结药物临床试验质量控制薄弱环节,分析其影响因素。2.问卷调查法: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对药物临床试验研究者、临床协调员和监查员进行访谈,详细了解药物临床试验质量控制现阶段状况。结合文献、法律法规和实践调查结果进行问卷设计,问卷内容包含基本问题和临床试验质量控制相关问题两部分。通过微信方式将调查问卷发放至江西省药物临床试验相关工作人员包括临床研究医生、药师、护士、临床协调员和临床监查员等,对调查问卷回收,进行SPSS、Excel数据分析。结果:通过对国内外药物临床试验有关法律法规梳理比较,得知我国药物临床试验法律法规逐步完善,2019年新版《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药物临床试验迈向新的台阶,药物临床试验质量控制水平也随之提高,但某些方面还需加强,整理近期研究学者对我国药物临床试验质量控制进行的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研究以及访谈药物临床试验工作人员总结出:是否参加药物临床试验质量控制培训对法律法规、SOP熟知具有显着差异性(p<0.05),表明参加药物临床试验质量控制培训工作人员对相关法律法规、SOP更为了解熟知。利用因子分析将调查问卷题项分为8个维度,分别表示影响药物临床试验质量控制成效的8个影响因子,分别为法律法规、SOP熟知、知情同意、试验依从性、试验数据记录、试验资料管理、试验数据异常值、不良事件处理、药品管理,8项影响因子之间均呈现出显着性(p<0.05),并且相关系数值均大于0,共8项之间有着正相关关系。结论:总结影响药物临床试验质量控制成效的主要因素为:法律法规、SOP的熟知情况;知情同意;试验依从性;实验数据记录;试验资料管理;异常值处理;不良事件处理;药品管理。针对影响药物临床试验质量控制因素,为提高江西省药物临床试验质量控制水平,保证临床试验规范性与科学性提出建议:完善法律法规、SOP培训体系,增强研究人员基础理论;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增加配套硬件设施;提高试验过程依从性,保障受试者合法权益;严谨对待试验数据,保证真实准确;正确处理数据异常值与不良事件;完善试验药品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监管体系,加强质控建设意识;结合电子信息化系统,保障质量控制。
陈子琪[3](2021)在《基于CRO视角下中药临床研究现状评价与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合同研究组织(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CRO)最早在美国20世纪70年代兴起,80年代后期在美国,欧洲和日本迅速发展。其凭借专业化、高效率、低成本等服务优势迅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成为国际药品研发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20世纪90年代,CRO行业发展的热潮进入了中国,同样带动了中国医药产业的研发热情。在2004年-2014年CRO黄金发展的十年中,CRO参与了多数本土医药企业的化药研发、仿制药项目,其市场规模与增速也因此大幅增长,成为了金融投资医药细分领域板块中的“黑马”。在此期间,有一批本土 CRO也凭借其优秀的人才、项目经验优势迅速地发展壮大,成为医药研发外包服务的龙头企业。中药及天然药物的研发长期以来都是我国新药研发的重要方向之一。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药品的发展还并未完全实现中西医发展并重的模式,加上中药本身的特殊性,使得中药的新药研发难上加难。因此,如何借助CRO的研发力量帮助中药行业实现快速增长的目标,将会是中药行业在未来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目的:以CRO视角为切入点,以中药研发外包服务产业链的参与方为对象,开展对医药行业中药研发情况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中药研发服务外包产业的现状及发展乏力的问题与原因,探寻CRO开展中药研发项目与一般CRO研发项目的服务需求差异,为CRO提出能够提升中药研发服务水平、中药研发竞争力及公司自身价值的建议与对策。方法:(1)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整理近年间国家相关部门支持中药研发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对影响中药临床发展的因素进行总结、归纳与分析,并为后续的问卷调研内容设计提供理论参考依据。(2)PEST、SWOT分析。通过对所收集的文献资料、行业报告、统计年鉴、法律政策等进行PEST与SWOT分析,不仅可以从宏观与微观角度分别得出现阶段限制CRO公司经营的中药临床研究项目的原因与问题,还可以相应的四类策略,为CRO经营中药研发服务提供建议。(3)问卷调查法。根据文献研究、PEST、SWOT分析等结果,以医药企业和CRO公司为研究对象,围绕其公司规模、业务类型及其占比、研发药品注册分类及其适应性、研发意愿等一般情况,未来业务占比的预测,中药研发优势、劣势因素等方面展开调研。对医药企业和CRO的问卷主要通过线上问卷星调研的形式发放、回收与整理。(4)数据分析方法。将调研数据整理后录入SPSS 20.0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随后,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5)个案分析。本研究选择以经营中药临床研究为主的CRO公司:北京度衡之道医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岐黄药品临床研究中心为案例研究对象。实际研究对象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产业整体的特征与发展规律,有助于研究者对CRO行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与现象归纳、总结,了解CRO的运营模式及其成功经验。结果:(1)采用PEST、SWOT分析方法对所搜集的文献、政策、法律法规、统计年鉴、行业报告等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在宏观的角度下,法律政策对中药研发的影响最大,决定了中药研发的质量与方向,这主要体现在对中药评审要求与体系的改变上。因此,制定满足中药发展特点的政策、法律法规、具体操作标准等,从而塑造一个适宜中医药研发的大环境,是现阶段国家层面面临的挑战。在微观的角度下,寻找符合中药的临床研究的具体实施方法,是现阶段医药行业中医药企业、机构及CRO公司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2)本次调研总共收集到112份医药从业人员的反馈,其中,有66人来自医药企业,他们通常是研发外包项目的发起方(申办方);46人来自CRO公司,他们通常是研发外包项目的执行方。通过对双方不同角度的回答结果分析发现,CRO接手的中药项目的占比较低,约占CRO接手项目总数的35%,经营中药项目的企业/公司规模还是多以中小型规模为主,行业抗风险能力会相对较弱。对于整个医药行业来说,“药物的疗效好”、“药品受众面广”的优势和“药物的毒副作用难明确”“缺乏金标准”的劣势是影响中药(临床研究)项目的主要因素,并且这些因素不会因行业内公司或者企业角色不同而造成显着性的影响。中药临床研究在实际中操作并不简单、运营成本也不低,甚至盈利空间也会相对较低,这也是中药临床研究项目相对于化药、生物药在CRO中占有的市场份额较低的一部分原因。此外,相对于更易受到宏观环境影响的医药企业,CRO则更容易受到微观(自身能力)环境的影响,例如:行业知名度。所以,CRO公司还需加强在“企业宣传”“企业形象”等方面的建设。(3)中药项目与CRO公司一般情况下负责的项目不同,需要考虑“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临床试验”三结合的评审体系。在这三个方面中,一般从业人员也仅在“临床试验”方面的经验相对丰富,还缺少对“中医药理论”和“人用经验”的深入了解。“中医药理论”的学习可以通过员工培训、专家讲座等方式进行学习。但是,“人用经验”则需要从业人员在项目的实践中慢慢探索并熟悉。因此,CRO需要格外注重对“人用经验”这一新概念所涉及的证据、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将其工作的重心逐渐转移到临床试验开展前的临床实践工作中,让中药研发不仅停留在临床试验的验证阶段,还应当对临床治疗中的创新点进行主动探寻。除此之外,CRO还需做好中医药背景人员与技术储备,为随后开展的中药临床试验做好前期铺垫工作。(4)随着药品研发项目不断地复杂化,仅凭借提供单一的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务将不再是多数CRO继续盈利的主要方式,CRO需要将目光转向医药研发的全产业链当中,提供新的业务模式来提高自身的市场价值。例如,成为投资型CRO,以资金投资为主,研发辅助技术服务为辅;在专注药品研发的同时,对具有一定潜在临床价值的中药项目进行投资盈利。结论:通过对所收集的中医药研发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四类宏观影响因素以及优势、劣势、机遇、风险四项微观影响的整理与分析,结合对CRO行业中中药项目的实际调研结果,最终,总结并归纳出了中医药行业中宏观和微观的问题,为即将接手中药研发服务的CRO公司提供了参考建议和发展方向。
李思琦[4](2021)在《远程风险监查在多中心针刺临床研究中的实践及风险因素初探》文中提出目的:探索远程风险监查(RBM)在多中心针刺临床研究中的初步应用并对开展和实施多中心针刺临床研究的风险因素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后续RBM在中医药领域内临床研究中应用模型的建立提供有益参考。方法:1.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已完成的全部16例受试者的研究用病历资料及相关研究流程操作记录,指定两名课题质控人员分别采用传统监查(100%SDV)与基于风险的监查(RBM)两种方式对研究病历资料和试验记录进行远程线上临床监查。100%SDV监查全部数据点及流程,RBM监查关键数据点和关键流程。从数据点、流程错误检出率、监查所需时长等方面探索RBM在多中心针刺临床研究中的应用优势和可行性。使用SPSS25软件对定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基于信息饱和原则,分中心的联络员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应用Nvivo11plus软件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并根据监查工作和访谈结果探索实施多中心针刺临床研究的风险因素,同时结合研究实践进行针刺特性流程风险管理要点的初步总结。结果:1.关键数据在全部数据点占比为21.11%,关键流程在全部流程中占比为75.00%。2.共对16例受试者的研究资料和流程操作记录进行了临床监查,100%SDV检出错误数据点和流程分别为41个和39,其中关键的数据点和流程分别为32个和24个,与RBM方法的监查结果一致。100%SDV对错误数据点的检出率为0.40%(监查的总数据点数为10080个,错误数据点数为41个),对错误流程的检出率为20.31%(监查的总流程数为192个,错误流程数为39个);RBM对错误数据点的检出率为1.50%(监查的总数据点数为2128个,监查的错误数据点数为32个),对错误流程的检出率为20.31%(监查的总流程数为144个,监查的错误流程数24个)。数据点的错误检出方面,RBM有效率明显高于100%SDV(P=0.000<0.01);流程错误检出方面,两种方法无显着差异(P=0.397>0.05)。3.100%SDV所需时长为1053.75±161.930s,RBM所需时长为691.63±89.179s(约为100%SDV所需时长的65.64%),RBM用时显着低于100%SDV(P=0.000<0.001)。4.整理比较各中心RBM监查错误流程检出情况,结果显示各中心流程错误检出率无显着差异(P=0.59>0.05)。5.共完成访谈14例,经过定性访谈及对资料的编码,最终提取了7个主题,可分为针刺研究特性相关及多中心临床试验共性相关主题,涉及研究者参研意愿、分中心科研环境、受试者群体特征、研究方案操作、课题组统筹和管理等多项因素,并结合访谈结果及此项临床研究实施工作对针刺特性环节的管理进行初步总结。结论1.远程风险检查可以在大型多中心针刺临床研究中有效实施,并可以保证监查质量的前提下,有效缩短监查所需时长、提高监查效率、避免资源浪费,是一种较优的、先进的临床监查方法。2.RBM在多中心针刺临床研究中的实施尚需完善,尤其需要进一步挖掘针刺特性流程的风险管理。同时,需要加快适应性风险监查工具及风险管理模型的开发和建立,早日实现体系化、规范化、标准化的风险监查流程实施,更好地保障此类临床研究质量水平。
元唯安,唐健元,高蕊,胡思源,赵艳玲,邹冲,李博,张俊华,张磊,杨忠奇[5](2021)在《中药新药临床试验质量控制关键问题的专家共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实施以来,尤其是2015年以后,我国新药临床试验整体质量有了显着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还存在一些明显的质量问题。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是我国新药临床试验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一些共性问题以外,还存在跟中医药相关的特殊质量问题。在安全性数据方面如人用安全性数据收集不规范、申办者对非预期严重不良反应(SUSAR)处理与判断专业度不高及不及时、研究者对不良事件与试验药物关系判断依据不充分,有效性数据方面如量表类主要疗效指标无法溯源、中医证候数据达不到新修改GCP中对"源数据"的要求及中药安慰剂质量不高,在整体质量体系建设方面申办者、研究机构并未建立符合中药新药研究特点的质量保证体系等问题。中药新药临床试验质量在遵循我国现行GCP及ICH-GCP的大前提下,还应考虑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本身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质量控制措施,以切实提高我国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整体质量,对促进我国中药新药研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陈勇川[6](2020)在《回顾与展望:我国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的发展趋势》文中认为我国医疗机构伦理委员会历经30余年的发展,主要功能从咨询、监督和教育转变为生物医学研究的伦理审查。将伦理审查的发展变革分为四个阶段:萌芽发展阶段、起步发展阶段、接轨与发展阶段、探索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呈现不同的发展动力、发展特点和走向。基于伦理审查的发展历程和目前存在的核心问题,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了我国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可能存在三个宏观的发展趋势:审查体系的完善、中国特色伦理原则的融入、由名到实——关注伦理效应。
赵扬[7](2020)在《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药物Ⅰ期临床试验的主要内容是探究药物的安全性及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以指导下一阶段的临床试验。在药物Ⅰ期临床试验中,新化合物首次应用于人体,具有较高的风险,同时常有大量健康受试者参与,需要在试验病房由专门的研究团队开展试验与医疗监护,故其质量管理更为独特。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均针对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某个方面或环节,宏观系统性的质量管理研究很少,尤其是宏观与微观视角下的系统性实证研究更加缺乏。本研究在文献研究和法律法规回顾梳理的基础上,通过专家法、横断面调查、典型案例及数理分析等,构建宏观视角下的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和微观视角下的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提升的建议,以期填补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式的相关研究不足,实践上满足现代药物研发管理的迫切需要(如2020年新冠疫苗的研发管理)。【方法】通过文献检索等方法,选择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临床试验注册信息平台(clinicaltrials.gov)与我国“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www.chinadrugtrials.org.cn)两个数据平台中2013年3月-2018年9月药物Ⅰ期临床试验信息作为资料来源与数据源,并结合文献研究,总结分析国内外药物Ⅰ期临床试验特征、相关法律法规及监管情况,归纳质量管理要素。在文献综述基础上,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自编结构化问卷。问卷采用Likert5点计分法(评分越高质量越好),从药物Ⅰ期临床试验整体质量、受试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试验病房建设与管理水平、试验实施的风险管理等五个方面对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进行评价。同时,采用Likert5点计分法对政府监管、行业管理、医疗机构管理、研究团队管理、申办方/CRO管理等5类宏观管理影响因素对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影响的大小进行评价。使用此问卷调研药物Ⅰ期临床试验相关人员,最终收集604份有效问卷。应用Mplus7.4和SPSS19.0对问卷进行信效度分析,应用SPSS19.0进行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和5类影响因素影响的描述性分析、相关分析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Mplus7.4构建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和5类影响因素之间的结构方程模型。通过德尔菲法构建了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指标体系,并在22家医疗机构内进行实证研究,对综合评分法、综合指数法、TOPSⅠS法等方法的评估结果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分别计算相关系数(r)和p值,评价指标体系的实用性。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进行了典型案例研究,分析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特征,为提出政策建议打下基础。【结果】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开展现状:与欧盟国家、日本、美国及全球平均水平比较,我国药物Ⅰ期临床试验数量较少(中国1458项、欧盟国家2741项、日本344项、美国6388项)、盲法使用比例较低(中国28%、欧盟国家37%、日本42%、美国36%、全球平均水平38%)、试验方案设计随机化比例较高(中国62%、欧盟国家45%、日本42%、美国42%、全球平均水平43%)、使用健康受试者比例较高(中国56%、欧盟国家47%、日本33%、美国32%、全球平均水平37%)、申办方几乎全部为企业(中国96%、欧盟国家60%、日本59%、美国57%、全球平均水平42%)。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式框架:通过对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开展情况,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情况的回顾梳理,初步整理归纳出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要素清单:(1)在宏观层面,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利益相关方包括政府监管、行业组织管理、医疗机构管理、申办方(包括CRO)管理及研究团队管理。(2)在微观层面,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主要环节包括Ⅰ期临床研究室建设与管理;申办方与研究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试验方案设计与试验实施中的风险管理;试验过程的各项工作制度、SOP制定与执行等。基于专家咨询法,构建了包括以上质量管理要素的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框架与问卷。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药物Ⅰ期临床试验整体质量总体评分为3.81分(总分5分),介于较好和一般之间;试验实施的风险管理评分相对较低,受试者权益保护评分相对最高。在描述性及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回归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了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结构方程模型拟合良好:RMSEA=0.057,TLⅠ=0.971,CFⅠ=0.974。除研究团队外(β=0.055,P=0.468),政府监管(β=0.249,P<0.001)、行业监管(β=0.344,P<0.001)、医疗机构管理(β=0.203,P=0.023)和申办方/CRO管理(β=-0.253,P=0.005)均显着影响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结构方程模型一致。此外,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影响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各类影响因素之间也相互作用:政府监管与行业管理、医疗机构管理、研究团队管理、申办方/CRO管理之间显着相互影响(β=0.664,0.661,0.569,0.560,p<0.001);医疗机构管理与行业管理、研究团队管理、申办方/CRO管理之间显着相互影响(β=0.729,0.766,0.790,p<0.001);行业管理与研究团队管理、申办方/CRO管理之间显着相互影响(β=0.644,0.663,p<0.001);研究团队管理与申办方/CRO管理之间显着相互影响(β=0.777,p<0.001)。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指标体系:通过两轮德尔菲法形成了包括4个一级指标:Ⅰ期临床研究室建设与管理、质量保证体系、试验设计与风险管理、试验过程管理;15个二级指标及73个三级指标,两轮专家咨询表回收率均为100%,一级和二级指标权威系数均大于0.7,专家意见协调系数为0.387(P<0.01)。应用上述指标体系,对22家医院开展实证研究,其中19家医院总评分达到良好(评分4分以上,5分满分),3家医院接近良好(评分3.88-3.99分)。各指标中申办方/CRO质量保证和风险管理得分较低(评分低于4分,5分满分)。应用直接加和法、TOPSⅠS法、综合指数法对评价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直接加和法和TOPSⅠS法的评价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954,直接加和法和综合指数法的评价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994。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案例研究:结果显示,扁平化的组织架构、优秀的复合型研究团队、严谨高效的伦理审查以及有效的风险防控对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提升发挥着积极影响。【结论与建议】1.本研究首次构建了多方参与、综合管理为特点的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结果显示政府监管、行业管理、医疗机构管理、研究团队和申办方/CRO管理等为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影响因素,各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政府监管、行业管理和医疗机构正向影响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研究团队对试验质量影响不显着,说明研究团队人员在临床试验质量管理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激发;申办方/CRO管理对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影响系数为负值,揭示了申办方/CRO在质量管理中的责任缺失。上述结论可为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宏观管理提供依据。2.构建了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覆盖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测评工具。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申办方/CRO质量保证和风险管理是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需要继续加强的两个方面。3.提升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建议:进一步加强政府对临床研究质量监管体系建设的主导作用,建立临床研究体系建设的有效协调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与技术指导文件,创新监管模式提升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监管效力,建立覆盖申办方/CRO监管的全方位药物Ⅰ期临床试验监管体系;鼓励和推动行业组织积极参与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体系建设,参与制定相关技术指导原则,开展监查稽查,建设受试者招募数据库和区域伦理中心,开展培训工作;医疗机构正确把握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发展方向,关注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体系建设,严格落实各项质量要求。【创新与不足】构建了多方参与、综合管理为特点的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管理模型;构建了覆盖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的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这些成果丰富了药物临床试验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模型与工具,为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持续改进提供微观与宏观循证依据。由于调查对象为中国临床试验的机构,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推广性可能存在局限。
任飞强[8](2020)在《柴胡疏肝散治疗肝气郁结型心理性勃起功能障碍患者中枢网络调节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以肝气郁结型心理性ED为研究对象,以边缘系统功能网络为研究重点,以扣带回为种子点,分别采取柴胡疏肝散、他达拉非及安慰剂干预后治疗心理性ED临床疗效的基础上,运用BOLD-f MRI和功能连接度分析方法,对比不同干预方法对患者ACC功能连接的影响,科学阐释基于“肝主宗筋”理论治疗心理性ED的部分中枢机制。方法:1、本研究纳入的63例肝气郁结型心理性ED患者均来自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男科门诊,纳入的40例健康受试者来自于成都中医药大学招募的受试者。两组患者需要采集的资料有一般情况,对情绪的评价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量表与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对肝气郁结型心理性ED患者需要收集中医证候评分、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international index of erectile function-5,IIEF-5)、勃起质量问卷(quality of erection questionnaire,QEQ)、勃起硬度评分(erection hardness score,EHS)及自尊心和性关系问卷(self-esteem and relationship,SEAR)量表。采用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ation level-dependent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OLD-f MRI)技术收集所有参与者的脑功能影像数据,采用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 Ho)分析方法和基于种子点的功能连接度分析方法(seed-based functional connectivity,seed-based FC)分析两组受试者静息态功能连接度(ACC resting-state FC,ACC rs FC)差异。2、采用随机、双盲及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使用计算机所生成随机数字表,将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集的63例肝气郁结型心理性ED患者按1:1:1分为柴胡疏肝散组、他达拉非组及安慰剂组。各组受试者按规定的干预方案进行干预。以中医证候评分、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international index of erectilefunction-5,IIEF-5)、勃起质量问卷(quality of erection questionnaire,QEQ)、勃起硬度评分(erection hardness score,EHS)、自尊心和性关系问卷(self-esteem and relationship,SEAR)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量表与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为疗效评价量表,采用SPSS 25.0对治疗前后肝气郁结型ED患者的临床治疗评价效应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三组治疗效应的差异,观察柴胡疏肝散是否对肝气郁结型心理性ED患者治疗效应存在影响。3、采用BOLD-f MRI技术收集三组治疗前后的脑功能的影像学数据,采用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 Ho)分析方法和基于种子点的功能连接度分析方法(seed-based functional connectivity,seed-based FC)分析柴胡疏肝散组20例、他达拉非组21例及安慰剂20例肝气郁结型心理性ED患者药物治疗前后ACC rs FC的变化,并与前一部分ED患者脑功能ACC-rs FC改变作比较,进一步探索柴胡疏肝散对肝气郁结型心理性ED患者病情相关ACC rs FC改变的影响,科学阐释基于“肝主宗筋”理论治疗心理性ED的部分中枢机制。结果:1.肝气郁结型心理性ED患者ACC rs FC异常相关脑区。(1)基线资料比较:2组受试者在SDS评分、SAS评分、IIEF-5评分、QEQ评分、EHS评分及SEAR评分统计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受试者在年龄、身高及体重方面的统计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2)脑功能活动特征:与健康受试者相比,肝气郁结型心理性ED患者ACC-rs FC呈增高的脑区:右侧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BA24)、右侧小脑及右侧尾状核(caudate nucleus),左侧梭状回(fusiform)(BA19)、左侧海马(hippocampus)(BA20)及左侧颞叶(BA20),双侧额叶眶回(orbitofrontal cortex,OFC)(BA11),双侧中扣带回(middle cingulate cortex,MCC)(BA23)、双侧补充运动区(supplementary motor area,SMA)(BA32)和双侧脑岛(insula)(BA47),(p<0.005)。ACC rs FC呈减弱的脑区:右侧楔前叶(BA7)、右侧顶上小叶(BA7)和右侧颞上回(BA22),左侧颞中回(BA21)和左侧脑干,双侧中央后回(BA4)、双侧中央旁小叶(BA4)、双侧丘脑及双侧小脑外侧(p<0.005)。2.三种不同治疗方案对肝气郁结型心理性ED患者临床效应的影响。(1)柴胡疏肝散组、他达拉非组及安慰剂组在干预前基线无差异,具有可比性;(2)IIEF-5、EHS、QEQ、SEAR、中医证候评分、SDS和SAS评分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柴胡疏肝散组、他达拉非组及安慰剂组在改善患者IIEF-5、EHS、QEQ及SEAR评分上有效,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柴胡疏肝散组和他达拉非组相比,柴胡疏肝散在改善患者SEAR、中医证候评分、SDS和SAS评分上具有优势;他达拉非在改善患者IIEF-5、EHS及QEQ评分上具有优势;柴胡疏肝散组和安慰剂组相比较,柴胡疏肝散对患者的IIEF-5、QEQ、SEAR、中医证候评分、SDS和SAS评分上具有优势。3.治疗后柴胡疏肝散对肝气郁结型心理性ED患者ACC rs FC的影响。(1)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柴胡疏肝散组心理性ED患者:ACC rs FC呈增强的脑区:右侧中央旁小叶(BA4)、右侧颞下回(BA20)、右侧颞上回(BA22)、右侧MCC(BA23)、右侧海马(BA27)、右侧脑岛(BA48)与右侧丘脑,左侧SMA(BA6)、左侧海马(BA20)、左侧梭状回(BA37)和左侧颞中回(BA39),双侧海马、双侧小脑和双侧脑干(p<0.005);ACC rs FC呈减弱的脑区:右侧颞中回(BA21)、右侧ACC(BA23)、右侧后扣带回(posterior cingulate cortex,PCC)(BA30)、右侧颞叶(BA38)、右侧额中回(BA45)、右侧OFC(BA47)、右侧尾状核、右侧楔叶,左侧额中回(BA10)、左侧颞叶(BA20)、左侧颞上回(BA22)和左侧额上回(BA90),双侧额内侧回(BA10)、双侧颞叶、双侧壳核及双侧额中回(p<0.005)。(2)与他达拉非组相比,治疗后柴胡疏肝散组心理性ED患者:ACC rs FC呈增高的脑区:右侧壳核,左侧中央旁小叶(BA4)和左侧尾状核,双侧额眶区(BA11)、双侧海马旁回(BA20)、双侧颞上回(BA21)、双侧中扣带(BA23)、双侧SMA(BA32)、双侧脑岛(BA48)、双侧苍白球和双侧小脑(p<0.005);ACC rs FC呈减弱的脑区:右侧中央旁小叶(BA4)、右侧顶上小叶(BA5)、右侧颞上回(BA22)、右侧中扣带回(BA23)、右侧后扣带回(BA30)和右侧小脑,左侧中央后回(BA4)和左侧额内侧回(BA10),双侧中央前回(BA6)、双侧楔前叶(BA7)和双侧脑干(p<0.005)。(3)与安慰剂相比,治疗后柴胡疏肝散组心理性ED患者:ACC rs FC呈增高的脑区:右侧OFC(BA6)、右侧楔前叶(BA7)、右侧梭状回(BA18)、右侧MCC(BA23)、右侧PCC(BA30)、右侧梭状回(BA37)、右侧脑岛(BA48)和右侧尾状核,左侧OFC(BA11)、左侧梭状回(BA19)、左侧颞中回(BA22)和左侧MCC(BA24),双侧海马(BA20)、双侧小脑和双侧脑干(p<0.005);ACC rs FC呈减弱的脑区:右侧中央旁小叶(BA4)、右侧额内侧回(BA8)和右侧颞叶(BA38),左侧中央旁小叶(BA4)、左侧中央前回(BA6)、左侧额上回(BA9)、左侧额内侧回(BA10)和左侧壳核,双侧中央后回(BA3)、双侧楔前叶(BA7)和双侧小脑(p<0.005)。结论:1、与健康受试者相比,肝气郁结型心理性ED患者ACC rs FC存在以ACC-小脑、ACC-脑干及以下丘脑、扣带回为主的边缘系统脑区的功能活动异常的中枢功能变化特征;2、柴胡疏肝散对肝气郁结型心理性ED治疗的中枢机制与小脑、边缘系统及中央前回为主要脑区功能活动改变而改善阴茎勃起功能;3、柴胡疏肝散对比他达拉非对肝气郁结型心理性ED患者治疗后静息状态脑功能活动存在差异;差异性脑区主要集中在情绪与认知相关脑区。
程雅倩,何文[9](2019)在《我国药物临床试验的开展和监管体系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药物临床试验发展迅猛,该文主要通过对相关的文献整理,从法规发展沿革、临床试验机构、临床试验注册情况及临床试验监管体系四个方面综述我国药物临床试验的发展现状,揭示我国临床临床试验现存在的问题,供相关人士作为参考以进一步发展我国临床试验事业。
王晓晖,陈静,李静,王蓓,周琳,李幼平,吴泰相,卞兆祥,商洪才[10](2018)在《中国临床试验实施质量控制的发展与变革》文中提出临床试验的质量是决定一项临床研究的价值及能否进行成果转化的关键。本文梳理了我国临床试验实施质量控制各个阶段及中医药临床试验的质控特点,探寻我国临床试验质控的发展方向,以期不断提升我国临床试验的整体水平。
二、关于中医特色GCP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中医特色GCP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医药临床试验设计与方法课程教学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课程教学目标 |
2 教学内容 |
3 教学难点 |
4 教学方法 |
4.1 理论与实践结合以案说法 |
4.2 瞄准问题加强薄弱环节的培养 |
4.2.1 重点介绍适合中医药临床试验设计的方法 |
4.2.2 化繁为简强化统计方法学教学 |
4.3联合多种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
4.4 加强沟通网络在线会诊教学 |
4.5 问卷调查及时反馈提高质量 |
5 展望 |
(2)江西省药物临床试验质量控制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1 前言 |
2 研究背景 |
2.1 国外药物临床试验质量控制发展及法律法规 |
2.2 国内药物临床试验质量控制发展及法律法规 |
2.3 国内研究人员对临床试验质量控制进行的专项研究 |
2.4 实践基础 |
2.5 研究内容与意义 |
3 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发展现状 |
3.1 全国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发展现状 |
3.2 江西省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现状 |
3.3 讨论 |
4 药物临床试验质量控制影响因素分析 |
4.1 研究方法 |
4.2 问卷调查数据资料分析 |
4.3 针对监查员和协调员的访谈 |
4.4 讨论 |
5 药物临床试验质量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
5.1 存在问题 |
5.2 对策 |
6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调查问卷 |
作者简介 |
(3)基于CRO视角下中药临床研究现状评价与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国内文献研究 |
综述二 国外研究文献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2.1 理论意义 |
2.2 实际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3.1 文献研究法 |
3.2 系统研究法 |
3.3 问卷调查法 |
3.4 数据分析方法 |
3.5 个案研究 |
3.6 SWOT分析法 |
3.7 SWOT分析法 |
第二章 CRO发展现状 |
第一节 CRO的概念定义 |
第二节 CRO的服务范围 |
第三节 国内外CRO情况 |
3.1 国内情况 |
3.2 国外情况 |
第四节 CRO与中药临床研究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药临床研究 |
第一节 中药药物与临床研究分类 |
1.1 中药药物 |
1.2 临床研究 |
第二节 中药临床研究的发展背景 |
2.1 政策法规措施 |
2.2 中药临床研究总体概况 |
2.3 中药临床研究审评审批概况 |
第三节 中药临床研发发展瓶颈 |
3.1 临床研发热情不足 |
3.2 中药临床研究的评审严格 |
3.3 中药临床研究机构建设尚在起步阶段 |
第四章 CRO中中药临床研究多层次分析 |
第一节 PEST分析 |
1.1 政治法律环境 |
1.2 经济环境 |
1.3 社会环境 |
1.4 技术环境 |
第二节 SWOT分析 |
2.1 优势分析 |
2.2 劣势分析 |
2.3 机遇分析 |
2.4 风险分析 |
第三节 问卷调查 |
3.1 调研内容与方法 |
3.2 企业调研结果 |
3.3 CRO调研结果 |
3.4 企业与CRO之间的差异分析 |
3.5 小结 |
第五章 CRO中中药临床研究政策与趋势分析 |
第一节 新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解读 |
1.1 修订概括 |
1.2 具体修订内容 |
第二节 新版《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解读 |
2.1 修订概括 |
2.2 具体修订内容 |
第三节 CRO中中药临床研究的趋势 |
3.1 中药将以临床价值为导向高质量发展 |
3.2 注重改良型新药的二次开发和市场开发工作 |
3.3 药品批文交易、技术转让市场或将成为热门领域 |
3.4 传统CRO经营模式或将面临转变 |
第六章 CRO中中药临床研究实证研究 |
第一节 案例研究 |
1.1 北京度衡之道医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1.2 北京岐黄药品临床研究中心 |
第七章 CRO中中药临床研究对策研究 |
第一节 SWOT矩阵策略分析 |
1.1 “优势+机遇”对策 |
1.2 “劣势+机遇”对策 |
1.3 “优势+风险”对策 |
1.4 “劣势+风险”对策 |
第二节 基于市场需求下的对策 |
2.1 加入中医药企业 |
2.2 并购与资源整合 |
2.3 转变业务模式 |
2.4 小结 |
结语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远程风险监查在多中心针刺临床研究中的实践及风险因素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第一部分 远程风险监查在多中心针刺临床研究中的实践 |
1 研究对象 |
2 监查方法 |
3 定义数据及流程错误 |
4 资料收集 |
5 建立监查清单 |
6 实施监查 |
6.1 实施传统100%SDV监查 |
6.2 实施风险监查 |
7 指标采集 |
8 统计分析 |
9 监查结果 |
第二部分 实施多中心针刺临床研究的风险因素探讨 |
1 研究对象 |
1.1 受访者 |
1.2 样本量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类型 |
2.2 研究工具 |
2.3 访谈提纲 |
2.4 访谈工具 |
2.5 访谈场景和环境 |
3 资料收集和分析 |
3.1 访谈前准备 |
3.2 开展访谈 |
3.3 资料分析 |
3.4 技术路线图 |
4 质量控制 |
5 伦理原则 |
6 访谈结果 |
6.1 基本信息 |
6.2 主题提炼 |
7 多中心针刺临床研究风险管理要点初步拟定 |
7.1 针刺特性环节 |
7.2 多中心针刺临床研究共性环节 |
讨论 |
1 RBM监查方法的实践可行性探索 |
1.1 RBM的来源和认识 |
1.2 100%SDV与 RBM的有效性比较 |
1.3 RBM在多中心针刺临床研究中的应用优势 |
1.4 RBM在针刺多中心临床研究中更优实践的探索 |
2 多中心针刺临床研究的风险因素探索 |
2.1 分中心科研条件 |
2.2 人员培训和考核情况 |
2.3 受试者群体特征 |
2.4 疗效评价工具的复杂程度 |
2.5 是否制定标准化流程SOP |
2.6 课题组(申办方)对项目的统筹管理 |
4 局限和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一 关于针刺临床试验中质量控制关键环节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中药新药临床试验质量控制关键问题的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整体质量要求 |
1.1 申办者负责建立临床试验整体质量管理体系 |
1.2 研究机构建立适合中药新药的质量保证体系 |
2 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安全性数据 |
2.1 中药新药既往人用经验安全性数据的收集 |
2.2 申办者对可疑且非预期严重不良反应的判断与报告 |
2.3 研究者对临床试验实施过程中发生安全性事件的判断 |
3 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有效性数据 |
3.1 主要疗效指标数据的可溯源性 |
3.2 中药新药临床试验中医证候数据的质量 |
3.3 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盲法的质量 |
(6)回顾与展望:我国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的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变革历程:研究伦理审查发展的阶段划分 |
1.1 萌芽发展阶段(1987年~1998年) |
1.2 起步发展阶段(1999年~2006年) |
1.3 接轨与发展阶段(2007年~2017年) |
1.4 探索发展阶段(2017年至今) |
2 目前我国研究伦理审查存在的核心问题 |
2.1 伦理审查的程序正义问题 |
2.2 伦理审查的利益冲突问题 |
2.3 伦理审查的效率问题 |
3 发展趋势:我国研究伦理审查可能的走向 |
3.1 伦理审查的制度建设 |
3.2 伦理监督审查标准的重塑 |
3.3 由名到实———关注伦理效应 |
(7)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基本概念和理论回顾 |
1.2.1 基本概念 |
1.2.2 理论回顾 |
1.3 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的研究基础 |
1.3.1 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2 风险管理理念 |
1.3.3 临床试验质量评价标准 |
1.3.4 临床试验质量评价工具研究 |
1.4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研究基础 |
1.4.1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的特点 |
1.4.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研究基础 |
1.4.2.1 试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
1.4.2.2 受试者保护与管理 |
1.4.2.3 试验病区与试验药房管理 |
1.4.2.4 风险管理与不良事件处置 |
1.4.3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研究的科学问题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内容 |
2.2.1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开展情况及质量管理的政策与实践基础 |
2.2.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研究 |
2.2.3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指标体系研究 |
2.2.4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典型案例研究 |
2.2.5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式的实施策略研究 |
2.3 研究方法 |
2.3.1 资料收集方法 |
2.3.2 资料分析方法 |
2.4 技术路线 |
3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开展情况及质量管理法律法规和监管回顾 |
3.1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开展情况分析 |
3.1.1 数据来源 |
3.1.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开展情况 |
3.1.2.1 国外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开展情况 |
3.1.2.2 我国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开展情况 |
3.1.2.3 我国与其他国家(地区)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开展情况比较 |
3.1.3 小结 |
3.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法规梳理 |
3.2.1 ICH临床试验法规 |
3.2.2 美国药物临床试验法规 |
3.2.3 欧洲药物Ⅰ期临床试验法规 |
3.2.3.1 欧洲药品管理局 |
3.2.3.2 英国药品和健康产品管理局和英国制药工业协会 |
3.2.3.3 意大利药监局 |
3.2.3.4 法国相关学术团体 |
3.2.4 日本药物Ⅰ期临床试验法规 |
3.2.5 我国药物Ⅰ期临床试验法规 |
3.2.6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法规中的质量要素 |
3.3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监管 |
3.3.1 国外对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监管 |
3.3.1.1 美国监管情况 |
3.3.1.2 欧盟监管情况 |
3.3.1.3 日本监管情况 |
3.3.2 我国对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监管 |
3.4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要素清单 |
3.4.1 宏观层面对利益相关方的归纳整理 |
3.4.2 微观层面对质量管理主要环节的归纳整理 |
3.5 本章小结 |
4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宏观视角下 |
4.1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的测量基础 |
4.1.1 研究方法 |
4.1.1.1 初步设计 |
4.1.1.2 专家咨询法 |
4.1.1.2.1 对象与方法 |
4.1.1.2.2 专家基本情况 |
4.1.2 调查结果-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问卷构建 |
4.1.3 小结 |
4.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的构建 |
4.2.1 研究方法 |
4.2.1.1 研究对象与资料收集方法 |
4.2.1.2 统计学方法 |
4.2.1.2.1 信效度分析 |
4.2.1.2.2 单因素分析 |
4.2.1.2.3 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
4.2.1.2.4 结构方程模型(SEM) |
4.2.2 研究结果 |
4.2.2.1 问卷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4.2.2.2 问卷信效度 |
4.2.2.2.1 探索性因子分析 |
4.2.2.2.2 验证性因子分析 |
4.2.2.2.3 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析 |
4.2.2.3 描述性分析 |
4.2.2.3.1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描述性分析 |
4.2.2.3.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各影响因素的描述性分析 |
4.2.2.4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单因素分析 |
4.2.2.5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多因素回归的管理模型——有序多分类LOGⅠSTⅠC回归分析 |
4.2.2.5.1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整体质量)的回归模型 |
4.2.2.5.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受试者权益保护程度)的回归模型 |
4.2.2.5.3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回归模型 |
4.2.2.5.4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试验病房建设与管理水平)的回归模型 |
4.2.2.5.5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试验实施的风险管理)的回归模型 |
4.2.2.5.6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总体质量的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
4.2.2.6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基于5 类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 |
4.3 本章小结 |
5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指标体系——微观视角下 |
5.1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指标体系的构建 |
5.1.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5.1.2 指标体系的设计 |
5.1.3 专家咨询法 |
5.1.3.1 专家咨询表 |
5.1.3.2 专家咨询分析内容与方法 |
5.1.4 专家咨询分析结果 |
5.1.4.1 第一轮咨询 |
5.1.4.1.1 专家基本情况 |
5.1.4.1.2 专家积极系数 |
5.1.4.1.3 专家意见权威程度 |
5.1.4.1.4 专家意见协调系数 |
5.1.4.1.5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及指标筛选 |
5.1.4.1.6 专家补充意见 |
5.1.4.2 第二轮咨询 |
5.1.4.2.1 专家意见协调系数 |
5.1.4.2.2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及指标筛选 |
5.1.4.2.3 专家补充意见 |
5.1.5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指标体系 |
5.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评价的实证研究 |
5.2.1 研究设计与实施 |
5.2.1.1 研究目的 |
5.2.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5.2.1.3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
5.2.2 实证研究结果 |
5.2.2.1 指标体系的信度系数 |
5.2.2.2 各级指标评分情况 |
5.2.2.3 各临床试验机构质量管理评分情况 |
5.2.2.4 综合评价法、TOPSIS法、综合指数法的结果一致性研究 |
5.2.3 指标体系实证研究小结 |
5.3 本章小结 |
6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对策——典型案例研究 |
6.1 研究方法 |
6.1.1 调查主题 |
6.1.2 调查对象 |
6.1.3 研究内容 |
6.2 研究结果 |
6.2.1 案例医院药物Ⅰ期临床试验研究概况 |
6.2.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特色 |
6.2.2.1 扁平化的组织架构 |
6.2.2.2 优秀的主要研究者 |
6.2.2.3 科学的研究团队形成机制 |
6.2.2.4 复合型药学专业人员 |
6.2.2.5 严格的受试者保护 |
6.2.2.6 严谨高效的伦理审查 |
6.2.2.7 践行基于风险管理的理念 |
6.3 对进一步提升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期许 |
6.4 本章小结 |
7 讨论与建议 |
7.1 讨论 |
7.1.1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开展情况及法律法规、监管工作梳理 |
7.1.1.1 试验数量及试验设计还存在差距 |
7.1.1.2 试验整体质量有待提升 |
7.1.1.3 法律法规建设与监管工作需要继续改进 |
7.1.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 |
7.1.2.1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的总体讨论 |
7.1.2.2 政府监管等因素对试验质量的影响 |
7.1.3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
7.1.3.1 申办方/CRO的责任 |
7.1.3.2 试验实施过程中的风险管理 |
7.2 建议 |
7.2.1 进一步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 |
7.2.1.1 建立各方协调机制 |
7.2.1.2 完善法律法规与技术指导文件 |
7.2.1.3 创新监管模式提升监管效力 |
7.2.1.4 建立覆盖申办方/CRO监管的全方位监管体系 |
7.2.2 鼓励行业组织积极参与试验质量管理 |
7.2.2.1 参与制定技术指南 |
7.2.2.2 开展监查和稽查 |
7.2.2.3 参与建设受试者招募数据库 |
7.2.2.4 开展GCP培训工作 |
7.2.2.5 助力区域伦理中心建设 |
7.2.3 医疗机构应加强试验质量管理 |
7.2.3.1 正确定位药物Ⅰ期临床试验 |
7.2.3.2 科学配备研究团队 |
7.2.3.3 严格落实质量管理要求 |
研究创新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法律法规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件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工具及模型预调查问卷 |
附件3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工具及模型调查问卷 |
附件4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评价指标”专家咨询表 |
(8)柴胡疏肝散治疗肝气郁结型心理性勃起功能障碍患者中枢网络调节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1.研究背景 |
2.研究内容 |
3.研究目的 |
4.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一部分 肝气郁结型心理性ED患者中枢变化特征研究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所需 |
3.研究方法 |
4.研究结果 |
第二部分 不同治疗方案对肝气郁结型心理性ED患者中枢变化特征研究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所需 |
3.研究方法 |
4.安全性评价与不良反应观察 |
5.研究结果 |
讨论 |
1.阳痿的中医观 |
2.勃起功能障碍西医观 |
3.肝气郁结型心理性ED的中枢机制研究 |
4.边缘系统是调节性行为的关键脑区 |
5.心理性勃起功能障碍患者大脑功能的变化特征 |
6.受试者结果分析 |
结论 |
创新与特色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一:心理因素与心理性勃起功能障碍的研究概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 |
(9)我国药物临床试验的开展和监管体系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相关法规制度的发展沿革 |
1.1《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制定前 |
1.2《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制定 |
1.3《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的发展及完善 |
2 临床试验机构现状 |
3 临床试验注册情况 |
4 监管体系 |
4.1 临床试验开展流程 |
4.2 国家药监部门的监管 |
4.2.1 国家级监管部门对GCP机构的监管 |
4.2.2国家级监管部门对中心伦理的监管 |
4.2.3 国家级监管部门对临床试验的监管 |
4.3 GCP机构在临床试验的监管 |
4.4 伦理委员会的监管 |
4.5 申办方或CRO的监管 |
5 小结 |
四、关于中医特色GCP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医药临床试验设计与方法课程教学体会[J]. 邹冲,闵文,史丽萍,殷俊刚,王晓骁,王威,朱玉先,蒋萌.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1(12)
- [2]江西省药物临床试验质量控制现状及对策分析[D]. 许子巍. 宜春学院, 2021(08)
- [3]基于CRO视角下中药临床研究现状评价与对策分析[D]. 陈子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4]远程风险监查在多中心针刺临床研究中的实践及风险因素初探[D]. 李思琦.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中药新药临床试验质量控制关键问题的专家共识[J]. 元唯安,唐健元,高蕊,胡思源,赵艳玲,邹冲,李博,张俊华,张磊,杨忠奇. 中国中药杂志, 2021(07)
- [6]回顾与展望:我国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的发展趋势[J]. 陈勇川. 医学与哲学, 2020(15)
- [7]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式研究[D]. 赵扬.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8]柴胡疏肝散治疗肝气郁结型心理性勃起功能障碍患者中枢网络调节机制研究[D]. 任飞强.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我国药物临床试验的开展和监管体系现状[J]. 程雅倩,何文. 中国药师, 2019(06)
- [10]中国临床试验实施质量控制的发展与变革[J]. 王晓晖,陈静,李静,王蓓,周琳,李幼平,吴泰相,卞兆祥,商洪才.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