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汁液及其生物复合物对辣椒的营养作用

植物汁液及其生物复合物对辣椒的营养作用

一、植物汁液及其生物复合物对辣椒的营养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孙哲[1](2019)在《干旱胁迫下钾肥对甘薯块根产量的影响及生理机制》文中认为本试验于2014年在山东农业大学农学实验站及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以食用型甘薯品种“泰中6号”为供试品种,硫酸钾(K2O 50.0%)为供试肥料,试验设正常灌水(W1)和干旱胁迫(W0)2个土壤水分处理,水分含量分别为土壤最大持水量的60-70%和30-40%;钾肥设4个水平:K0、K1、K2、K3,K2O用量分别为0、12、24和36g/m2。研究了干旱胁迫下施钾对甘薯茎叶生长、块根产量形成以及生理机制的影响,揭示了施钾对提高甘薯抗旱性和旱地甘薯产量的调控效应,为甘薯的抗旱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干旱胁迫条件下甘薯的适宜施钾量干旱胁迫抑制甘薯茎叶的生长和块根的膨大,减少干物质积累和块根淀粉的形成,降低块根产量。施钾能促进两种水分条件下甘薯植株的生长和块根的膨大,增加干物质积累和块根淀粉的形成,提高块根产量。干旱胁迫下,甘薯蔓长、单株分枝数、基部茎粗、单株叶面积最大为K2或K1处理,植株和块根干物质积累量、块根淀粉含量和积累量、以及生物产量和块根产量最大为K1处理,随施钾量的增加,K2处理略有增加,与K1处理差异不显着,K3处理显着降低;正常灌水条件下上述各指标最大为K2处理,随施钾量的增加,K3处理略有增加,与K2处理差异不显着。本试验中,干旱胁迫条件下甘薯的适宜施钾量为12g/m2,正常灌水条件下甘薯的适宜施钾量为24g/m2。2干旱胁迫下钾肥改善甘薯叶片光合性能干旱胁迫显着降低了甘薯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降低了功能叶的净光合速率(Pn)。施钾可以显着提高两种水分条件下叶片相对含水量,增加叶绿素含量,提高功能叶的净光合速率(Pn),干旱胁迫下施钾效果更加显着。钾肥对两种水分条件下甘薯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存在显着差异,干旱胁迫下施钾使叶片气孔导度(Gs)降低,气孔阻力增大,蒸腾速率(Tr)和胞间CO2浓度(Ci)降低,水分蒸腾量减少,水分利用效率(WUE)增大;而正常灌水条件下上述指标对钾肥的响应趋势相反。干旱胁迫下施钾显着提高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降低了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缓解了干旱胁迫对叶绿体光合机构的破坏和PSⅡ放氧复合物的损伤。本研究表明干旱胁迫下钾肥的作用不仅在于其养分功能,更重要的在于钾通过增大气孔阻力、减少水分散失、提高Pn,进而增强作物的抗旱能力。3干旱胁迫下钾肥提高甘薯抗旱性的途径干旱胁迫使甘薯叶片脯氨酸、叶片和块根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着增加,施钾可以显着增大叶片脯氨酸、叶片和块根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促进甘薯地上部钾素分配量的增加,增强了甘薯植株的抗旱能力。施钾后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升高幅度较大,对提高甘薯渗透调节能力效果显着,是对提高甘薯渗透调节能力起主要作用的渗透调节物质。正常灌水条件下,施钾使叶片和块根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着增大,叶片脯氨酸含量变化不显着。干旱胁迫下各时期功能叶片和块根ABA含量均显着高于正常灌水。施钾对两种水分条件下甘薯叶片ABA含量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是造成光合参数(Gs、Ci、Tr、WUE等)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干旱胁迫下施钾使甘薯叶片ABA含量显着升高,ABA作为干旱胁迫下重要的信号调节物质,调节了气孔的关闭,使甘薯叶片气孔导度降低,蒸腾速率下降,水分利用效率升高,增强了甘薯的抗旱能力;正常灌水条件下,施钾促进了IAA、ZR和GA等激素的合成,抑制了ABA的产生,ABA含量降低,气孔开度增大,从外界吸收CO2增多,促进Pn的提高。本研究表明,干旱胁迫下施钾提高甘薯抗旱性的途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干旱胁迫下施钾可以通过提高甘薯叶片的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增强渗透调节能力;二是干旱胁迫下施钾可以通过提高甘薯叶片的ABA含量,降低气孔导度,减少蒸腾,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增强叶片的光合性能。4干旱胁迫下钾肥对甘薯叶片抗氧化保护能力的影响干旱胁迫使甘薯叶片MDA和H2O2含量显着增加,膜脂过氧化加剧。施钾显着降低MDA和H2O2含量,干旱胁迫下MDA和H2O2含量最低值出现在K2处理,K3处理MDA和H2O2含量又有所增加,而正常灌水条件下MDA和H2O2含量最低出现在K3处理。干旱胁迫条件下,功能叶片SOD、POD、CAT、APX、GR、MDHAR酶基因表达量及酶活性均显着高于正常灌水。施钾对两种水分条件下各抗氧化酶基因表达量和酶活性的影响存在显着差异,干旱胁迫下,施钾后各抗氧化酶基因表达量下降,酶活性降低,最低为K2处理,其原因可能是干旱胁迫下施钾通过改善植株生长性状,使H2O2含量减少,H2O2作为信号分子诱导了抗氧化酶基因表达量下调,酶活性降低。正常灌水条件下,施钾使各抗氧化酶活性升高,其中K2处理的抗氧化酶活性最高。

欧红梅[2](2015)在《稀土对小麦品质的影响及其诱导蛋白鉴定》文中提出经过40多年的研究和发展,稀土农用在技术和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取得了显着成果,明确了适宜浓度稀土具有提高产量、改善品质以及增强作物对不良环境抗逆性的生物学效应,稀土在农业上的推广应用也取得了显着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近年来由于稀土的相关机制研究进展缓慢,使得稀土农用发展渐缓。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产量和品质除了受到品种本身的遗传特性决定外,还受到栽培措施和环境条件的影响,由于栽培措施不当等原因,一些优质品种所生产商品麦常出现品质稳定性较差,品质性状之间不协调。本文以小麦为材料,采用大田种植和实验室水培方式,通过相关生理指标检测和小麦籽粒品质分析、2-DE以及质谱技术,研究了稀土元素镧对不同筋力类型小麦品种生理指标、产量和品质的作用,为改良小麦品质提供栽培技术措施。此外,还研究了不同稀土配合物的生物学效应、小麦对镧的耐性机制,并应用蛋白质组学的方法研究了小麦对0.5mmol/L和5.0mmol/L镧浓度响应的差异表达蛋白,发现了一些与镧的生物学效应和耐性相关的蛋白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稀土配合物对小麦生理特性的影响农业应用中通常把稀土氧化物转化为离子或配合物形式以利于植物吸收。本研究以Cl-、NO3-、甘氨酸为稀土镧、钕配体,以稀土浓度为其配合物处理浓度,在苗期进行叶面喷施。不同镧配合物在La3+浓度为0.5mmol/L-1.5mmol/L时,对皖麦33和扬麦158叶片叶绿素含量均有促进作用。不同镧配合物处理下,同一品种硝酸还原酶活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因此镧是主效因子。适宜浓度的镧与Cl-、NO3-配合物能提高小麦SOD酶活性,而POD酶活性呈降低趋势。钕配合物各处理植株叶片叶绿素含量呈降低趋势,配体NO3-在Nd3+浓度为0.5mmol/L-2.0mmol/L时两品种硝酸还原酶活性均增强显着。钕甘氨酸配合物能增强SOD活性,不同钕配合物都有激活POD的效应。2、镧对小麦巯基化合物和可溶性蛋白的影响以发芽率为指标,对小麦种子进行镧胁迫处理、筛选。在200个栽培品种(系)中,周8425B、偃展4110、豫展9804、安农9192和豫麦36等对镧耐性较强,皖麦41、豫展1号、安农90202、皖麦46、皖麦19和安农8559等对镧较敏感。耐镧品种周8425B和镧敏感品种皖麦41幼苗用不同镧溶液处理后,检测了叶片和根系的总巯基、蛋白巯基、非蛋白巯基含量,表明耐性品种是通过根系合成较多的非蛋白巯基络合镧,减少镧向地上部的运输,而达到植株对镧耐性的提高。而敏感品种根系蛋白巯基受镧胁迫后含量下降,可能会有更多量的镧吸收运输到地上部分,因此叶片表达的蛋白巯基增多,高浓度镧的胁迫作用在根部会更为突出,表现出对镧的耐受程度会下降。3、镧对不同筋型小麦品种生理指标的影响大田种植不同筋力类型(筋型)小麦,在拔节期和灌浆期喷施lacl3。0.5mmol/l1.5mmol/l处理,不同生育期叶绿素含量较对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皖麦33只在两次喷施累加后才表现出对sod的激活作用,而扬麦158和皖麦48在喷施1次后对sod就有激活作用,mda含量相应减少,说明扬麦158和皖麦48对镧更为敏感。适宜浓度的镧对扬花期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有增强效应。镧对不同筋型小麦硝酸还原酶活性和产量有正效应的最适浓度范围存在差异。4、镧对不同筋型小麦品种品质的影响收获大田试验小麦籽粒,进行小麦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各指标分析,表明喷施0.5mmol/l-1.5mmol/lla3+,提高了小麦的产量,改善了专用小麦的品质,且面粉中镧浓度处于安全水平,而且la3+对不同筋型小麦品种的影响有差异。强筋小麦皖麦33喷施0.5mmol/l-1.5mmol/lla3+产量增加,蛋白质含量增加,脂肪氧化酶(lox)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降低,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面粉营养价值提高,储藏期延长;面粉吸收率降低,但仍能满足高筋粉的要求;水溶性戊聚糖在镧1.5mmol/lla3+时增加,对品质具有一定改善作用。中筋小麦扬麦158喷施1.0mmol/l-1.5mmol/lla3+增产显着,淀粉糊化过程中,高峰黏度显着增加,面粉加工品质得到改良,lox和ppo活性有所增加,类胡萝卜素含量减少,面粉较白,商品性好,但安全储藏期相对缩短。弱筋小麦皖麦48喷施0.5mmol/l-1.5mmol/lla3+增产显着,湿面筋含量增加,高峰黏度在0.5mmol/lla3+时显着增加,lox活性显着降低,ppo活性显着提升,类胡萝卜素含量1.0mmol/lla3+时显着增加;低浓度镧处理时,营养价值提高,但面粉颜色偏黄。面粉吸水率均显着降低,面团稳定时间呈降低趋势,且1.0mmol/l-1.5mmol/lla3+处理时,总戊聚糖含量降低,有利于改善弱筋小麦加工品质。5、稀土元素镧对小麦蛋白质组的影响通过0.5mmol/l、5.0mmol/l镧处理小麦,提取叶片鲜样组织液,采用2-de获得差异蛋白点,并用maldi-tof-ms进行质谱鉴定。0.5mmol/lla3+处理后,小麦叶片与对照比有27个蛋白点丰度改变达到1.2倍,其中18个点上调表达,9个下调表达。5.0mmol/lla3+处理后,小麦叶片与对照比有34个蛋白点丰度改变达到1.2倍,其中14个蛋白点上调表达,20个蛋白点下调表达。这些差异表达蛋白是镧在适宜浓度刺激作用和高浓度抑制作用的生物学效应的分子基础。15个差异蛋白点质谱分析匹配成功。在镧浓度为0.5mmol/l处理时,出现了刺激效应的叶绿体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大亚基和果糖二磷酸醛缩酶含量的上升,酶活性增强,并出现了胁迫作用的线粒体中抑制素表达量下降。因此,该浓度对小麦生长以刺激效应为主,增强了光合作用,加速糖代谢,这有利于籽粒粗蛋白质和淀粉积累以及产量的形成和品质的改善。镧浓度为5.0mmol/L浓度处理时,出现了与植物逆境抗性有关的蛋白表达,过氧化氢酶表达量下降,植物已出现了逆境胁迫,叶绿素a-b结合蛋白、磷酸核酮糖羧化酶、铁氧还蛋白与植物光合作用有关酶的表达强度下降,并伴随着ATP合成酶和噻唑生物合成酶的表达强度升高,表明植物生长已受到影响并处于抑制胁迫作用下。

张明中[3](2014)在《番茄施硒的生理和品质效应及分子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 Mill.)是茄科蔬菜之一,果实营养丰富,风味独特,深受人们的喜爱,在我国有较大的种植面积。硒是人体所必须的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有重要意义,被誉为“生命的保护剂”。1988年中国营养学会已将硒列为15种每日膳食营养素之一,推荐硒的摄入量为50-250ug.d-1。如果摄入的硒量不足,会导致心血管疾病、克山病、大骨节病等许多病症的发生。硒对植物也有重要作用,适宜浓度的硒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为深入了解硒对番茄的生长发育与品质的影响,本试验在紫色土壤上研究不同硒处理对3个番茄品种生物量、生理生化指标、番茄矿质营养元素含量与分布及Se含量的影响,本文还利用PCR分析技术,检测了番茄硒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初步探讨了番茄硒调控的分子机理,以期为研究番茄的硒素效应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主要结果如下:(1)土壤施硒(5、10mg·kg-1)可以提高KT30和德福mm-8产量(干质量),而洛贝琪有所降低。土壤硒浓度5mg·kg-1时,KT30和德福mm-8产量最高,分别较未施硒处理增加了10.73%和2.61%。不同硒处理的番茄果实干重差异显着,以德福mm-8>KT30>洛贝琪。(2)施硒显着提高了番茄果实及根、茎、叶等器官中硒含量,土壤硒浓度越高,番茄各器官硒含量越高。土壤硒浓度10mg.kg-1时,KT30、德福mm-8和洛贝琪果实硒含量分别是未施硒处理的18.77、28.79、23.95倍,3个品种番茄果实硒含量顺序以洛贝琪>KT30>德福mm-8。番茄不同器官中硒含量不同,顺序为根>叶>茎≈最果实。随着土壤硒浓度的增加,硒有向茎、叶、果实等地上部器官富集的趋势。(3)施硒改善了番茄的生理特性,增加叶片中SOD和POD活性,降低MDA含量。在土壤硒浓度5mg.kg-’时,KT30、德福mm-8和洛贝琪叶片SOD、POD活性最高,较未施硒处理分别增加了84.94%、56.65%和12.46%,MDA含量分别下降了16.97%、13.27%和16.95%。随着土壤硒浓度的增加,叶片中SOD和POD活性下降,MDA含量上升。CAT活性变化没有管规律。番茄根部也有类似的变化。(4)施硒改善了番茄的品质,提高了番茄果实中维生素C、游离氨基酸和还原糖的含量,降低了硝酸盐含量。硒处理增加了番茄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KT30和洛贝琪均在士壤硒浓度5mg·kg-1时最高,然后有所回落;德福mm-8随土壤硒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土壤硒浓度10mg·kg-1时最高。硒处理降低了番茄果实中硝酸盐含量,德福mm-8和洛贝琪均随土壤硒浓度的增加的降低,KT30在土壤硒浓度10mg·kg-1时较5mg·kg-1处理有所上升,但仍低于未施硒的处理。除了KT30和洛贝琪在土壤硒浓度5mg·kg-1时略有降低外,硒处理提高了番茄果实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硒处理也提高了番茄果实还原糖的含量,均在土壤硒浓度5mg·kg-1时最高。(5)施硒影响了番茄对矿质营养元素的吸收、累积和分布。总体而言,施硒促进了番茄对N、K、Ca、和Mg元素的吸收,提高了这些元素在番茄各器官尤其是果实中的含量,降低了Fe、Mn、Cu和Zn元素的含量,施硒对P元素的影响没有明显的规律,因番茄品种和器官而异。(6)APR等6个基因在不同品种番茄及不同硒浓度处理之间表达水平不同。施硒抑制了APR在KT30和洛贝琪中的表达水平,对德福mm-8影响不显着。施硒促进了APS在3个品种番茄中的表达。CysD在KT30和德福mm-8中随土壤硒浓度增加的表达水平变化趋势一致,均为先下降后上升,但施硒的表达水平低于未施硒处理;仅洛贝琪叶片中表达水平有所提高。除了德福mm-8在土壤硒浓度为5mg·kg-1时有所提高外,施硒降低了MMT在3个品种番茄中的表达水平。施硒降低了SAT在KT30和德福mm-8中的表达水平,但促进了在洛贝琪叶中的表达。施硒抑制了SMT在KT30和洛贝琪中的表达,而提高其在德福mm-8中的表达水平。

周德霞[4](2014)在《不同水肥处理对莴笋水分利用效率和养分吸收特性的影响》文中认为本试验以莴笋(Lactuca sativa var. angustana Irish)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的水分条件(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65%、55%3个灌水下限)和不同施肥量(当地施肥量、85%当地施肥量、70%当地施肥量3个施肥水平)处理对春茬莴笋生长、产量、品质、植株养分吸收(氮、磷、钾)、土壤理化性状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旨在为建立甘肃省永昌县莴笋栽培适宜的灌溉施肥制度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中水高肥(W2F1)处理可显着增加莴笋苗期的根长、根直径、结笋期根长及整个生育期地上部干物质的积累。2.中水高肥(W2F1)处理条件下,莴笋可食用部分的Vc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着高于其它处理,而硝酸盐和可溶性糖含量显着低于低水高肥(W3F1)处理。3.莴笋植株对氮、磷、钾的吸收量以钾最大,氮次之,磷最少。植株各器官全氮含量表现为叶>茎>根,全磷含量表现为茎>叶>根,根中的全钾含量最小,茎和叶对钾则在不同的水肥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竞争力;其中,中水高肥(W2F1)处理时莴笋各器官N吸收量最大,莴笋根、茎的磷含量在高水高肥(W1F1)处理时最高,叶片磷含量则在中水高肥(W2F1)处理时最高,低水低肥(W3F3)处理则有利于莴笋根、茎对钾的吸收。4.随着莴笋生育期的推进,土壤碱解氮变化趋势平缓,有效磷含量先上升后下降,速效钾则呈现持续下降趋势。莴笋采收后土壤容重以中水低肥(W2F3)处理的最小,为1.28g cm-3,中水高肥(W2F1)处理容重与其无显着性差异,两者均小于处理前土壤容重(1.35g cm-3)。5.莴笋产量以高水高肥(W1F1)处理时最高,为87019.06kg·hm-2,但中水高肥(W2F1)处理的产量与其无显着差异,亦达到85777.28kg·hm-2,此二者较产量最低的低水中肥(W3F2)处理分别高出20.40%、18.68%。6.随着施肥量的减少,中水(W2)处理时水分利用效率较高水(W1)和低水(W3)处理时高。整体上来看,莴笋水分利用效率以中水高肥(W2F1)处理时最高,为30.41kg m-3,高水高肥(W1F1)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与其差异不显着。7.中水高肥(W2F1)处理,即总灌水量2820.11m3hm-2,施肥量N296.7kg hm-2、P2O570.2kg hm-2、K2O171.6kg hm-2处理为甘肃省永昌地区莴笋生长适宜的水肥组合。

付丽[5](2012)在《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果胶裂解酶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文中指出辣椒疫病(Pepper Phytophthora Blight)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发生的一种土传病害,能侵染包括辣椒、西红柿、茄子、黄瓜、南瓜和甜瓜等在内的多种茄科及葫芦科植物。1922年,Leon Leonian首次报道了其在美国新墨西哥州辣椒作物上的危害,并将其病原命名为Phytophthora capsici。辣椒疫霉菌以卵孢子或厚垣孢子在土壤的病残体中越冬,可以存活数月至更长时间,在适宜条件下引起茎腐、根腐和枯萎,寄主范围广,给我国及世界各国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辣椒疫霉菌株具有较强的变异性,培育抗病品种效果不理想,一直以来辣椒疫病的防治以化学防治为主,带来的后果就是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因此,探索辣椒疫霉菌重要致病因子,研究病原菌抗病性生理生化机制,结合抗病性遗传、抗病基因定位与基因工程,进行抗病性鉴定和抗病育种方面研究成为病害防治的前景。植物病原菌与寄主互作过程中,植物自身形成了一系列复杂的防御系统,病原物要想侵染寄主必须克服寄主的防卫系统,从寄主中获取养分才能进行繁殖并扩大侵染。因此在侵染过程中病原菌分泌多种细胞壁降解酶或致病酶类,破坏植物的防御系统,包括:角质酶(cutinase),果胶酶(pectinase),纤维素酶(cellulase),半纤维素酶(hemicellulase)和蛋白酶(protease)等。PEL(Pectate Lyase),是一种典型的果胶降解酶,又称pectate ranseliminases,由β消去反应裂解α-1,4糖苷键,在反应产物的非还原端残基C-4和O-5之间产生一个双键。可裂解高度酯化的果胶,能迅速降低粘度。许多真菌、细菌及卵菌的侵染过程都可以产生果胶裂解酶,卵菌中的疫霉属基因组存在大量的果胶裂解酶基因,对于大量的基因信息区分主要的致病靶基因,进而解释重要致病靶基因的功能及其在寄主侵染过程中的作用,显得极为重要。本研究对高致病辣椒疫霉菌株SD33内Pcpel基因家族的致病遗传机制及其功能进行了分析。具体内容如下:(1)辣椒疫霉菌高致病菌株SD33内Pcpel基因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首先对辣椒疫霉基因组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特别分析了基因组内Pcpel基因家族信息。以高致病辣椒疫霉菌株SD33为材料,结合已得到的13个Pcpel序列,利用同源序列法克隆了该菌株内其他9个Pcpel基因并进行BLAST分析;利用DNAman软件对克隆的序列进行比对,发现辣椒疫霉的PEL蛋白基因序列在总长上显示了相对高的差异,序列分为两种结构域,同属于果胶裂解酶家族;但仍有保守的区域存在,该部分的保守残基于催化功能有关;大部分序列都含有信号肽和糖基化位点。最后利用构建进化树的方法选取了12个基因进行了功能分析。(2)辣椒疫霉Pcpel基因在病原-寄主互作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分析。利用游动孢子悬浮液接种离体辣椒叶片,在接种后1d、3d、5d、7d取样,然后提取发病叶片总RNA。反转录后用qRT-PCR分析12个候选基因在辣椒疫霉侵染寄主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实验结果显示12个PEL基因的表达模式基本一致,其表达量都是逐渐上升的趋势,都在第7d的表达量最高,也就是后期达到峰值。这说明PEL蛋白在病原侵染的后期阶段强烈表达,病原与植物防御系统后期反应Pcpel的作用力较大。辣椒疫霉果胶裂解酶基因家族的成员在侵染后期参与克服植物防御反应,在致病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3)辣椒疫霉Pcpel基因在植物体内的功能分析。将12个Pcpel基因,分别构建了PVX表达载体,然后转化农杆菌进行瞬时表达。利用农杆菌侵染法接种本氏烟和辣椒叶片。记录每个基因表达后所引起两种植物症状变化。结果显示本氏烟和辣椒的叶片症状不同,并且各个基因成员在同一种植物上表达后的症状也有较大差异;其中接种本氏烟的叶片大多出现褪绿症状,黄化症状不明显,个别基因接种没有引起植物防卫反应;而接种的辣椒叶片症状比较明显,除了产生褪绿黄化症状外,个别基因(Pcpel1、Pcpel16和Pcpel20)的表达还出现了大面积连片的黑褐色病斑症状。这说明了Pcpel家族成员基因拥有果胶裂解酶的作用,但是不同Pcpel基因差异性较大(4)沉默突变体的构建及基因沉默现象的分析。借助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方法,得到了12个沉默突变体菌株,实现了12个候选基因的沉默。根据载体pHAM34酶切位点及各基因序列设计基因特异性引物,将基因序列反向插入载体,构建了12个候选基因的沉默载体。将重组质粒及标记质粒pHspNpt共同转入辣椒疫霉SD33原生质体,利用抗生素G418筛选转化子。得到的转化子在V8培养基上生长并记录生物性状,包括菌丝生长速率、菌丝形态、游动孢子产率等。同时提取转化子菌体总RNA,反转录后,荧光定量PCR分析各候选基因在各转化子内的沉默效率。结果显示,12个转化子中除了Pcpel15、Pcpel18、和Pcpel20外,其余9个基因的沉默效率都在70%以上,没有出现多个基因在同一个转化子内共沉默的现象,这可能是相关基因同源性较低,没有发生染色体异染色质化的原因。此外,基因沉默并没有引起疫霉菌株生物性状的变化。(5)过量表达突变体的构建及过量表达的影响。借助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方法,得到了12个过量表达突变体菌株,实现了12个候选基因的过量表达。引物设计及载体同沉默方法相同,将基因正向插入载体,构建了12个基因的过量表达载体。得到的转化子在V8培养基上生长并记录生物性状,包括菌丝生长速率、菌丝形态、游动孢子产率等。同时提取转化子菌体总RNA,反转录后,荧光定量PCR分析各候选基因在各转化子内的过量表达效率。结果显示,12个转化子中除了Pcpel17和Pcpel19外,其余10个基因的相对过量表达效率都在25倍以上,没有出现多个基因在同一个转化子内共过量的现象。此外,基因过量表达并没有引起疫霉菌株生物性状的变化。(6)转化子的致病性检测。利用游动孢子接种方法处理辣椒幼苗叶片,以野生型菌株为对照,记录叶片发病情况及病斑大小。分析结果发现沉默突变体的致病力发生变化,Pcpel1、Pcpel16、Pcpel20病斑明显减小,其他基因的变化较小,Pcpell1的接种基本没有变化。过量表达的结果表明,大部分的基因过量表达转化子接种病斑面积没有明显加大,只有Pcpel16、Pcpel20的病斑面积加大,病斑出现时间提前,比沉默转化子接种发病面积明显增加。Pcpel1过量表达的接种面积反而变小,说明这个基因的过量表达影响了菌体的致病性,可能是致病过程中的关键基因。综合实验说明部分PEL基因沉默或过量表达导致菌株致病力发生变化,大部分基因没有影响菌体的致病性,而且Pcpel1、 Pcpel16、Pcpel20是辣椒疫霉中在病原侵染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PEL。综合所有实验结果,我们认为辣椒疫霉果胶裂解酶基因是以基因家族形式存在的,在寄主与病原互作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辣椒疫霉果胶裂解酶不仅能使植物产生常见的褪绿、黄化,还会引起寄主叶片细胞壁完全失去防御能力,导致细胞死亡,组织坏死的能力。基因家族各成员功能存在较大差异,即使功能域相同的基因之间也可能存在巨大的功能差异,对基因家族功能的研究不能局限于个别基因功能的分析。Pcpel基因沉默不会引起菌株表型变化但会导致转化子致病力明显降低。此外很难实现基因家族单一成员或者全部成员基因沉默,但是并不影响对该类基因功能的分析。将该家族12个基因进行稳定沉默以及致病性分析,发现该家族部分成员沉默会导致菌株致病性降低。利用稳定基因沉默对于基因家族成员功能的研究是个很好的选择。

刘国红[6](2012)在《‘南盐油1号’油菜耐盐性及其遗传转化体系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甘蓝型油菜‘南盐油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0、50、100、200和300mmol·L-1) NaCl处理浓度,对其种子萌发期和幼苗期进行盐胁迫试验,研究油菜种子和幼苗的耐盐能力及其对NaCl胁迫的响应;另外,利用其下胚轴和具柄子叶进行组织培养试验,考察其再生体系;以其下胚轴为外植体,利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向其导入獐茅的液泡膜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以期建立油菜的遗传转化体系并获得更耐盐的油菜新品种。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油菜种子的累计发芽率随着盐浓度的升高而降低,300mmol·L-1NaCl浓度下油菜种子几乎不能萌发,但是复萌后发芽率达到仍可达78.91%;其他盐度胁迫下,在经过复萌试验后发芽率也都有显着提高。油菜种子的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指数、复萌后发芽率、简化活力指数均与NaCl的浓度呈现极负相关性。油菜种子在萌发过程中的相对吸水率和相对电导率与盐浓度的大小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种子的发芽整齐度降低,萌发的时间也延后。总之,盐胁迫显着抑制油菜种子的萌发。2、在NaCl胁迫下,油菜幼苗植株干重显着降低,长期高盐胁迫下油菜干重降低更显着;随NaCl浓度的增加,叶绿素(Chl)含量、Chl a/Chl b匕值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处理10d,Chl含量、Chl a/Chl b匕值在NaCl浓度为200mmol·L-1条件下达到最大值,处理30d,在NaCl浓度为100mmol·L-1条件下达到最大值。在50~100mmol·L-1NaCl,油菜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胞间CO2(Ci)和气孔限制值(Ls)所受影响均很小;高盐胁迫下,其Pn、GS、Ci和蒸腾速率(Tr)均显着下降,而水分利用效率(WUE)和Ls则逐渐显着上升。相关分析显示,植株干重与Chl含量、Chl a/Chl b比值间无相关性,与Na+、Cl-含量、WUE和Ls间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与根冠比、K+含量、Ca2+含量、K+/Na+、Ca2+/Na+、SK,Na、SCa,Na、Pn、Gs、Ci和Tr间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上述结果表明,200mmol·L-1NaCl胁迫10和30d、300mmol·L-1NaCl胁迫10d,油菜幼苗光合抑制主要来自气孔限制,而300mmol·L-1NaCl胁迫30d,气孔限制和非气孔限制在油菜幼苗光合抑制中均具重要作用。Na+、Cl-、 K+、Ca2+等含量、WUE、Ls、根冠比、K+/Na+、Ca2+/Na+比值、SK,Na、SCa,Na、Pn、Gs、 Ci和Tr等均可作为油菜生长盐适应性的评价指标。3、盐胁迫下,各器官中的离子分布不一致,随着胁迫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各器官中的盐离子(Na+和Cl-)含量上升,而K+和Ca2+的含量,SK,Na和SCa,Na有所下降;盐胁迫下各器官中的N和P的含量分布不同,胁迫时间不同其含量的变化也不同,且随着胁迫浓度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盐胁迫下油菜体内的脯氨酸含量上升;油菜各器官中的可溶性糖含量,随着NaCl浓度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均在200mmol·L-1时,达到最大值,叶柄中可溶性糖的含量相对叶片和根中的要高。总之,NaCl胁迫下,油菜的幼苗能够保持较好的离子稳态,较高的N、P含量、Pro含量和SS含量。4、不同浓度的2,4-D、6-BA和AgN03组合对外植体的分化有不同的影响,但分化出的芽苗均能生根,并生长成为植株。下胚轴在预培养(MS+0.5mg·L-12,4-D+1.0mg·L-16-BA)和分化培养(MS+3.0mg·L-16-BA+0.1mg·L-1NAA+5.0mg·L-1AgN03)条件下的分化率为最佳值,达到95.23%;具柄子叶在预培养(MS+0.5mg·L-12,4-D+1.0mg·L-16-BA)和分化培养(MS+4.5mg·L-16-BA+0.1mg·L-1NAA+5.0mg·L-1AgN03)下的分化率为最佳值,达到89.52%。显示,下胚轴更适合作为‘南盐油1号’油菜的再生及遗传转化体系的外植体。5、活化的农杆菌先后用"MS+AS+抗生素”和"MS+AS"培养,对油菜的转化效果较适宜;羧苄青霉素的质量浓度为700mg.L-1时,不仅可以完全抑制农杆菌的生长,而且对于芽的分化有促进作用;卡那霉素的质量浓度为15mg·L-1时,较适合作为筛选浓度。

冯宝珍[7](2011)在《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诱导坏死蛋白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文中提出辣椒疫病是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发生的一种毁灭性病害,能侵染多种茄科及葫芦科植物。最早在1922年,Leon Leonian记载了发生在墨西哥辣椒疫病,确定其病原为Phytophthora capsici.病原物的成功侵染必须克服寄主的防卫系统,进而获取养分进行繁殖扩大侵染。卵菌病原物能够分泌效应蛋白,引起寄主生理变化,破坏寄主防御系统。NPP(Necrosis-inducing Phytophthora Protein),也被称为Nep-1 like proteins是一种典型的效应蛋白。许多真菌细菌及卵菌都可以产生诱导坏死蛋白,特别是卵菌中的疫霉属基因组存在大量的诱导坏死基因。植物受NPP处理表现为乙烯释放,MAP激酶活化,植保素合成,PR基因诱导表达,胞质Ca2+释放等防御反应。NPP蛋白能够诱导多种双子叶植物产生过敏反应。NPP蛋白可能在病原微生物中作为毒蛋白,而在一些腐生生物里具备非毒性功能。但是目前对NPP蛋白功能尚不清楚,本研究主要对辣椒疫霉诱导坏死蛋白基因家族功能进行研究,探索其在疫霉侵染过程作用机制。本研究对辣椒疫霉菌株SD33内NPP基因家族的致病遗传机制及其功能进行了分析。具体内容如下:(1)对辣椒疫霉高致病性菌株SD33内NPP蛋白基因克隆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首先对辣椒疫霉基因组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特别分析了基因组内NPP基因家族信息。以高致病辣椒疫霉菌株SD33为材料,利用同源序列法克隆了该菌株内18个NPP基因并进行BLAST分析;在利用DNAman软件对克隆的序列进行比对,发现辣椒疫霉的NPP蛋白基因序列长度都在400– 1000 bp,并且都有严格保守的‘GHRHDWE’基序,以及C-端相对保守序列‘QDLIMWDQ’.(2)分析了18个NPP基因在菌体内的表达模式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根据18个基因序列,设计特异引物借助RT-PCR分析了菌丝生长阶段基因家族不同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发现有12个基因在菌丝生长阶段具有活性;同时下载不同物种的同源基因借助PAUP* 4.0软件进行了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来自卵菌的NPP基因都能聚成一支,而细菌和真菌的NPP基因却不能严格分支,说明NPP基因是卵菌基因组特有的标志,适合用于卵菌进化分析。(3)辣椒疫霉NPP基因在植物体内的功能分析。选择了12个基因为研究对象,分别构建了PVX表达载体,然后转化农杆菌进行瞬时表达。利用农杆菌侵染法接种烟草和辣椒幼苗。记录每个基因表达后所引起两种植物症状变化。结果显示辣椒和烟草的症状不同,并且各个基因成员在同一种植物上表达后的症状也是大相径庭;其中接种烟草的叶片大多出现坏死,黄化症状,个别基因接种没有引起植物防卫反应;而接种的辣椒叶片除了产生上述症状外,个别基因(Pcnpp7和Pcnpp8)的表达还出现了皱缩和卷曲症状。这说明了NPP家族成员基因功能的多样性,辣椒疫霉NPP基因可能还具备其它一些新的功能。(4)辣椒疫霉Pcnpp1潜在活性位点基因体外突变及其突变体在烟草及辣椒中的瞬时表达。根据已报道的同源NPP蛋白结构,预测该基因可能有4个潜在活性位点(D112, H120, D123, E125),利用OverLap PCR将4个活性位点分别进行定点突变(D112A, H120A, D123A, E125A )以及4个活性位点同时突变(112/120/123/125A)。并设计引物为这5个突变体分别构建PVX载体(PGR106),并利用冻融法转化农杆菌GV3101。然后接种烟草辣椒叶片,发现突变体都不能引起叶片坏死或者黄化。说明该基因所选择的4个氨基酸是该蛋白的活性位点,该蛋白可能具备酶活性,是一类具有酶活性的效应蛋白,但是具体底物未知。(5)辣椒疫霉NPP基因在病原寄主互作过程中表达模式分析。用游动孢子悬浮液接种离体辣椒叶片,在接种后1d, 3d, 5d, 7d取样然后提取发病叶片总RNA。反转录后用荧光定量PCR分析了12个候选基因在疫霉侵染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实验结果显示表达模式分两种情况。即Pcnpp1, Pcnpp2, Pcnpp6, Pcnpp9和Pcnpp10的表达模式基本一致,其表达量在侵染初期成上升趋势,都在第3 d的表达量最高;而Pcnpp3, Pcnpp5, Pcnpp7, Pcnpp8, Pcnpp13, Pcnpp14和Pcnpp15表达量在整个侵染过程成上升趋势,在侵染后期达到峰值。这说明NPP蛋白在病原侵染的整个阶段都表达,病原与植物防御系统间的反应不仅局限于侵染初期,还可能持续整个侵染过程。辣椒疫霉诱导坏死基因家族的成员分别在不同的侵染时期参与克服植物防御反应,在致病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6)借助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方法,得到了7个沉默突变体菌株,实现了10个候选基因的沉默。根据各基因序列设计基因特异性引物及载体pHAM34酶切位点,构建了12个候选基因的沉默表达载体。将重组质粒及标记质粒pHspNpt转入辣椒疫霉SD33原生质体,利用抗生素G418筛选转化子。得到的转化子在V8培养基上生长并记录生物性状,包括菌丝生长速率、菌丝形态、游动孢子产率等等。同时提取转化子菌体总RNA,反转录后,荧光定量PCR分析各候选基因在各转化子内的沉默效率。结果显示,7个转化子中除了Pcnpp6和Pcnpp8外,其余10个基因的沉默效率都在80%以上,并且出现了多个基因在同一个转化子内共沉默的现象,这可能是相关基因同源性较高,发生了染色体异染色质化的原因。此外基因沉默并没有引起疫霉菌株生物性状的变化。(7)对转化子的致病性进行了检测,利用游动孢子接种方法处理辣椒幼苗叶片,以野生型菌株为对照,记录叶片发病情况及病斑大小。分析结果发现沉默突变体的致病力明显降低,表现为症状产生时间延缓并且病斑面积明显变小。说明NPP基因沉默导致菌株致病力降低,NPP在病原侵染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综合所有实验结果,我们认为辣椒疫霉诱导坏死基因是以基因家族形式存在的,在寄主病原互作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NPP基因是卵菌,特别是疫霉菌的一个典型特征。辣椒疫霉诱导坏死基因不仅能使植物产生常见的坏死,萎蔫等症状,还会引起寄主叶片皱缩坏死。基因家族各成员的功能存在差异,即使同源性很高的基因基因之间也可能存在显着的功能差异,对基因家族功能的研究不能局限于个别基因功能的分析。NPP蛋白可能是一种具备酶活性的效应蛋白,或者可能是一种毒蛋白,但是具体作用底物还是未知的。NPP基因沉默不会引起菌株表型变化但会导致转化子致病力明显降低。此外很难实现基因家族单一成员或者全部成员基因沉默,但是并不影响对该类基因功能的分析。将该家族10个基因进行稳定沉默,进行致病性测定分析发现该家族部分成员沉默会导致菌株致病性明显降低。利用稳定基因沉默对于基因家族成员功能的研究是个很好的选择。

刘超[8](2010)在《稀土元素的理化特性与光合作用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文中提出我国从上个世纪70年代就开始大规模推广稀土微肥农用,作用效果明显。相关实验室研究也证实适宜浓度的稀土元素处理能够刺激植物生长发育,增强光合能力,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品质。但是,目前有关稀土元素的植物生理效应研究还不够深入,特别是对稀土元素促进光合作用这一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的相应效应和机理缺乏系统研究。对稀土元素理化特性对光合作用所产生的化学生物效应也未得到阐明。鉴于此,我们选取镧(La)、铈(Ce)、钕(Nd)这三个稀土微肥中的主要组成元素,围绕光合作用能量传递转换过程,即光能依次向电能,活跃化学能,稳定化学能转换这一过程,系统研究了稀土元素提高菠菜(光合作用常用模式植物)光合作用效应的机制。并通过比较三种不同稀土元素的光合效应差异,旨在阐明稀土元素独特的4f层电子和变价特征以及与植物必需大量元素钙的相似性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本文不但为研究光合作用提供了新思路,且可为高效稀土农用寻求理论根据。实验发现:1)稀土元素可促进菠菜的光化学能力,促进菠菜光能的吸收、转运、分配、光电转换等各环节效率。La3+、Ce3+、Nd3+处理后,叶绿体膜特征吸收峰峰值增大,叶绿素a的Soret带蓝移,且Soret带与Q带峰强比增强,显示叶绿体内的色素捕光能力增加,特别是短波长的光更易吸收;荧光光谱也表明叶绿体捕光能力增加,且可促使叶绿素b和胡萝卜素吸收的光能迅速高效地传递到PSⅡ作用中心色素叶绿素a;使用双通道叶绿素荧光仪发现稀土元素同时促进两个光系统的光化学活性与电子传递效率,特别是光系统Ⅱ活性得到显着增加;同时还改善了光系统的光保护能力,增加其对光能的耐受能力;稀土元素还增加了叶绿体的全链电子传递活性、PSⅡ与PSⅠ的DCIP光化学还原活性和氧气释放速率,进一步说明稀土元素不但能增加光能吸收,且能将光能有效分配,促进激发能向PSⅡ大量分配。其中具有1个4f层电子和变价特征(+4)的Ce3+处理效果最为明显,其次为不具有变价特征,但有3个4f层电子的Nd3+,既不具有4f层电子结构又不具有变价特征的La3+处理增加幅度最小。提示稀土提高光合作用与其4f层电子结构和变价特征有密切关系。h2)稀土元素处理通过对LHCⅡ的调控显着增加PSⅡ的活力。适当浓度的La3+、Ce3+、Nd3+处理可使LHCⅡ去磷酸化,使光合机构向状态Ⅰ转换,从而相对增加PSⅡ的光吸收截面及光吸收,提高PSⅡ放氧活性。以拟南芥为实验材料,发现稀土元素处理对LHCⅡ的另一条调控机制:LhcⅡb得到大量表达,提示稀土处理可显着增加LHCⅡ在类囊体膜上的分布,促进了PSⅡ对光能的吸收,并促使LHCⅡ三聚体化,导致基粒堆积状况的调整,从而改变了PSⅠ和PSⅡ的电子流动次数,使得激发能由PSⅠ向PSⅡ分配。三种稀土元素处理效果仍为Ce3+>Nd3+>La3+。3)稀土元素处理增加光合碳同化能力。La3+、Ce3+、Nd3+处理后Rubisco羧化活力增强,干物质增加明显。这是因为稀土元素在体内诱导出Rubisco-Rubisco活化酶的超复合体:在稀土处理的菠菜体内纯化Rubisco时获得一大分子量蛋白,其光谱学性质,巯基含量及二级结构均与纯Rubisco不同,SDS-PAGE电泳分析发现除Rubisco的大小亚基(55kD,14.4kD)之外,还具有Rubisco活化酶的45和41 kD的两个亚基。非变性PAGE电泳分析证明除具有Rubisco的一条带(560kD)以外,还有一条分子量在1200 kD左右的蛋白带,即Rubisco全酶与16个Rubisco活化酶亚基组成的超复合体。使用Rubisco和Rubisco活化酶抗体经蛋白印迹实验证实了Rubisco-Rubisco活化酶超复合体的形成。Rubisco-Rubisco活化酶超复合体被认为是Rubisco在体内实行活性所必需的中间产物,但一直没得到证实。我们的发现首次为这一模型提供了实验证据。4)实验发现稀土元素处理诱导Rubisco-Rubisco活化酶超复合体产生的机制可能有两条。一是通过RT-PCR,Northern Blotting和Real-time PCR技术证明稀土元素能明显促进Rubisco大小亚基,特别是Rubisco活化酶亚基mRNA表达,使体内Rubisco活化酶蛋白的表达上调,提高Rubisco活化酶/Rubisco比例,从而增加了Rubisco-Rubisco活化酶超复合体的含量。Ce3+处理后这种增强作用比La3+和Nd3+处理更显着,显然这与Ce3+的4f电子层结构和变价特征有密切关系。二是稀土元素可能提供了Rubisco和Rubisco活化酶之间的“额外”连接,稳定Rubisco-Rubisco活化酶超复合体结构。Ce3+与Rubisco体外实验证明Ce3+与Rubisco直接结合:第一层与8个O原子配位,键长为2.55?;在第二配位层与6个O原子配位,键长为3.69?。这改善了蛋白的结构,最终提高了酶活性。5) Ce3+与大量元素Ca2+的化学性质极为接近,但Ce3+的电荷高于Ca2+,因而离子势大,对以离子键为主的化合物,则稀土离子的结合稳定性要高于钙离子,因而有人将稀土离子称为“超级钙”。它不但可以占据钙的位置,还将取代已结合的钙离子。实验证明,缺钙菠菜在施加适当浓度的CeCl3后,缺钙症状得以缓解,干重和鲜重增加,叶绿素含量增加,光合效率和放氧活力增强,Rubisco羧化活力,氮代谢相关酶活性也得到一定恢复。Ce3+处理还能显着提高菠菜正常生长条件下以及缺钙条件下抗氧化系统活力,提高SOD、CAT、APX、GPX等抗氧化酶酶活性,降低超氧自由基、丙二醛含量,保持光合作用正常进行。体外实验发现Ce3+能与脱钙PSⅡ结合,与氨基酸的O原子配位,部分恢复脱钙PSⅡ的放氧活力。这再次证明Ce3+能够部分取代Ca2+的生理作用。

何健[9](2009)在《三种蔬菜加工过程中铅、砷、镉、铬形态动态变化》文中指出本论文研究了几种蔬菜加工过程中的铅、砷、镉、铬形态的变化。采用Tessier逐级分离提取法提取几种蔬菜中不同形态的铅、镉,阴离子交换树脂分离样本中三价铬和六价铬,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含量。本研究主要进行了如下工作:(1)对市售的萝卜、青菜头、辣椒等蔬菜中铅、砷、镉、铬含量进行检测;(2)对辣椒泡制和干制过程中铅、砷、镉、铬形态变化进行分析;(3)研究了萝卜腌制过程中铅、砷、镉、铬形态变化;(4)研究了青菜头腌制过程中铅、砷、镉、铬形态变化。现将实验结果汇报如下:1、所研究的蔬菜总铅含量在0.351~0.795mg/kg。小米辣、萝卜、朝天椒、青菜头中铅含量分别为0.351mg/kg、0.5mg/kg、0.67mg/kg、0.795mg/kg;其中朝天椒和青菜头中铅含量超过了国家卫生标准规定限量值0.2mg/kg的1.7、2.5、3.3、4.0倍。朝天椒、青菜头、萝卜中Cd含量分别为0.25mg/kg、0.185mg/kg和0.1375mg/kg,超过了国家卫生标准规定蔬菜中镉最高限量0.05mg/kg。仅小米辣中总镉为0.049mg/kg,低于0.05mg/kg的限量标准。萝卜、青菜头中Cr含量为0.65mg/kg、0.898mg/kg,是限量标准0.5mg/kg的1.5、1.8倍,小米辣,朝天椒中总铬含量为0.213mg/kg、0.45mg/kg,在限量标准0.5mg/kg之内;朝天椒,小米辣中砷未有检出,萝卜和青菜头中砷含量是0.054 mg/kg,0.068 mg/kg,低于食品中限量要求。2、朝天椒干制过程中,总镉、总铅、总铬含量(湿基)呈上升趋势,而总镉、总铅、总铬的干基百分比含量基本稳定。朝天椒干制过程中各形态铅含量不同,在干制4h内,乙醇态>水提取态>残渣结合态>有机态。4~14h,水提取态>乙醇态>残渣结合态>有机态。有机态铅在10h前没有检测出,在10~14h有机态铅逐步增加。水提取态,残渣态铅呈上升趋势。乙醇态铅含量在干制过程中呈降低趋势。朝天椒干制过程中,镉形态以残渣结合态为主,平均占总镉的51.77%,有机态镉含量最低,平均占总镉的5.2%。乙醇态镉在4h前后与水提取态镉互相转化。残渣态镉、乙醇态镉呈下降趋势。水提取态和有机态镉呈上升趋势。朝天椒干制过程中可溶态铬占总铬70%,而可溶态三价铬占90%左右,有机态铬含量很少,仅占1.5%。从总体趋势看来,可溶态铬、有机铬随干制时间延长浓度降低。3、泡菜汁液中总铅浓度随时间增长浓度升高,可能从小米辣里面溶出了部分铅。小米辣泡制中铅形态含量大小为:乙醇提取态>残渣态>有机态>水提取态。残渣态铅含量随泡制时间增长而减少,有机态铅和乙醇提取态铅随时间增长而增大。泡菜汁液中的镉含量相对比较稳定,可能是辣椒中镉比较难溶出。泡椒中镉形态主要是残渣态为主,其次是乙醇提取态,水提取态再次之,浓度最低是有机态镉。乙醇提取态镉与残渣态镉相互转换,6h、12h、18h、60h乙醇态镉>残渣态镉。有机态镉,乙醇态镉,水提态镉随泡制时间增加而增加,而残渣态镉随泡制时间增加而降低。泡制12h有机铬>六价铬>三价铬。18~30h六价铬>有机铬>三价铬。30~60h,有机铬>三价铬>六价铬。泡菜汁液中总铬浓度随时间增长浓度升高,可能从小米辣里面溶出了部分铬。4、萝卜初腌制过程中汁液中总砷、总铅、总镉含量随时间增长而增大,萝卜初腌制中总砷,无机砷含量逐渐降低,说明腌制能将部分砷、铅、镉溶入汁液中。溶出的砷主要是有机砷,无机砷含量很少,最多仅占总砷2%。而汁液中总铬可以在汁液与萝卜间相互渗透。萝卜腌制3d前乙醇态铅>水提取态铅>残渣态铅>有机态铅。入坛腌制30d后,乙醇提取态铅>残渣态铅>水提取态铅>有机态铅。乙醇态铅、残渣态铅一直呈升高趋势,而有机态铅先升高后降低,水提取态铅在腌制第1d升高,然后缓慢下降。萝卜初腌1d、2d有机态镉含量均为0.026mg/kg,第3d增长到0.034mg/kg,在腌制30d后,有机态镉含量几乎为零。水提取态镉含量也呈现出下降趋势。而乙醇提取态镉、残渣态镉含量随时间增加而增大。在萝卜腌制过程可溶态铬含量>不可溶态铬>六价铬>有机铬>三价铬。可溶态铬、六价铬、有机铬、三价铬含量总体趋势随加工时间增大浓度减少,不可溶态铬含量随腌制时间增加而增长。5、青菜头初腌卤汁中总铬在持续上升,可能是青菜头中铬渗出到汁液中。腌制2d,可溶态铬>六价铬>有机铬>三价铬,在2~20d三价铬和六价铬相互转换着,在第3d六价铬>三价铬,在第10d,30d时三价铬>六价铬。铅、镉能在汁液与青菜头之间相互渗透。前4d,镉形态含量是乙醇态>水提取态>残渣态>有机态,在10~40d,不同镉形态含量大小是乙醇态>残渣态>水提取态>有机态。在青菜头腌制过程中,乙醇态占主要形态。

刘栋[10](2009)在《生防芽孢杆菌对植物的促生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文中认为芽孢杆菌(Bacillus spp.)是存在于土壤和植物微生态系统中的优势微生物种群之一,具有很强的抗逆能力。自1926年Sanford报道土壤中某些拮抗性微生物对于土传病原菌具有抑制性以来,对芽孢杆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植物病害的防治方面,关于其在植物促生方面的作用虽然近年来受到重视,但机理的研究尚不完备。现已报道的促生机理主要包括:产生植物生长调节剂、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和诱导植物抗性等方面。芽孢杆菌是工业上生产蛋白酶的主要菌株,能够产生大量蛋白酶。对于芽孢杆菌产生的胞外蛋白酶在生物防治中的作用本实验室已进行了研究,但生防芽孢杆菌胞外蛋白酶在促进植物生长中的作用未见报道。已有大量事实证明,氨基酸肥料能够显着增加作物的产量,因此芽孢杆菌胞外蛋白酶在植物促生中的作用与地位值得研究。本文从作物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的广谱拮抗生防细菌中筛选出一株高效水解鱼蛋白的生防芽孢杆菌T2,研究其鱼蛋白水解液对小白菜生长的影响,并对水解液中的促生成份进行了初步分析,具体结果如下:1.将从作物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的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生防细菌进行鱼蛋白水解实验,筛选出一株高产蛋白酶的生防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T2(GenBank accession number:EF221612)作为实验菌株。2.以沿海废弃鱼蛋白为原料进行鱼蛋白水解实验,确定T2最佳水解时间为60小时,并制备T2水解液、酸水解液和自然浸提液。3.将各水解液适当稀释后,按相同的肽和氨基酸浓度分别添加到已灭菌土壤中进行盆栽实验。处理21天后,测定各水解液对小白菜植株鲜重、干重、硝酸还原酶和过氧化氢酶活力及主要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T2水解液处理明显好于酸水解液和自然浸提液,与对照相比,植株鲜重和干重分别提高了78.24%和34.35%,两种酶活力分别提高了27.87%和73.68%,Vc、多糖、叶绿素及全氮含量分别提高了15.24%、32.79%、28.16%和9.18%,而硝态氮含量降低了16.36%。4.植物根系是活跃的吸收器官和合成器官,根的活力水平直接影响地上部分的生长、营养状况及产量水平。在光照培养箱中,以含相同浓度肽和氨基酸的PG培养基培养、观察并分析T2水解液、酸水解液和自然浸提液处理对小白菜根系发育的影响。结果发现,T2水解液处理能够明显促进根系生长,增加小白菜根毛的长度和密度,有效地诱导不定根的形成。与对照相比,T2水解液处理植株的根系活力增加101.5%,而其它两组分别只增加25.6%和33.2%。5.以上结果发现,T2水解液对小白菜生长及根系发育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说明其中存在一些能够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对T2水解液中的植物生长激素IAA进行定性检测,结果呈阴性,但IAA前体物质色氨酸的含量明显高于其它两种水解液,表明生防芽孢杆菌胞外蛋白酶水解鱼蛋白产生的肽和氨基酸在促生中起了重要作用,而色氨酸即是其中之一。

二、植物汁液及其生物复合物对辣椒的营养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植物汁液及其生物复合物对辣椒的营养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干旱胁迫下钾肥对甘薯块根产量的影响及生理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干旱对作物产量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1.2.2 钾在提高作物抗旱性方面的作用
        1.2.3 甘薯抗旱性研究进展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取样方法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1 钾素含量的测定
        2.3.2 叶片相对含水量测定
        2.3.3 叶片光合参数及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2.3.4 叶片叶绿素含量测定
        2.3.5 叶片过氧化氢含量测定
        2.3.6 叶片膜脂过氧化程度的测定
        2.3.7 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2.3.8 叶片抗氧化酶基因表达量的测定
        2.3.9 叶片和块根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测定
        2.3.10 叶片和块根内源激素含量测定
    2.4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干旱胁迫下钾肥对甘薯产量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1.1 农艺性状
        3.1.2 块根产量及收获指数
        3.1.3 T/R值
        3.1.4 商品薯率
        3.1.5 干物质积累量
        3.1.6 块根膨大速率
        3.1.7 块根淀粉含量和积累量
        3.1.8 收获期甘薯钾素分配利用
    3.2 干旱胁迫下钾肥对甘薯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3.2.1 叶片相对含水量(RWC)
        3.2.2 光合势
        3.2.3 叶片光合参数
        3.2.4 叶绿素含量及荧光参数
    3.3 干旱胁迫下钾肥对甘薯叶片和块根渗透调节的影响
        3.3.1 叶片脯氨酸含量
        3.3.2 叶片和块根K~+含量
        3.3.3 叶片和块根可溶性糖含量
        3.3.4 叶片和块根可溶性蛋白含量
    3.4 干旱胁迫下钾肥对甘薯叶片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3.4.1 膜脂过氧化程度
        3.4.2 活性氧含量
        3.4.3 抗氧化酶活性
        3.4.4 抗氧化酶基因表达量
    3.5 干旱胁迫下钾肥对甘薯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3.5.1 叶片内源激素含量
        3.5.2 块根内源激素含量
4 讨论
    4.1 干旱胁迫下钾肥对甘薯产量形成和钾肥利用的影响
        4.1.1 干旱胁迫下甘薯的适宜施钾量分析
        4.1.2 干旱胁迫下甘薯钾肥利用分配特点
    4.2 干旱胁迫下钾肥对甘薯抗旱性的调控效应
        4.2.1 干旱胁迫下钾肥在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改善光合性能中的作用
        4.2.2 干旱胁迫下钾肥提高甘薯渗透调节能力的作用
        4.2.3 干旱胁迫下钾肥对甘薯叶片抗氧化保护能力的影响
        4.2.4 干旱胁迫下钾肥对甘薯叶片和块根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5 结论
    5.1 干旱胁迫下钾肥促进甘薯生长及产量提高
    5.2 干旱胁迫下钾肥改善甘薯光合性能的途径
    5.3 干旱胁迫下钾肥对渗透调节和ABA信号的调控
    5.4 干旱胁迫下钾肥对活性氧清除系统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稀土对小麦品质的影响及其诱导蛋白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稀土农用现状
    1.2 稀土及其配合物的生物学效应
        1.2.1 稀土及其配合物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1.2.2 稀土对植物生理指标的影响
        1.2.3 稀土对植物逆境胁迫的影响
        1.2.4 稀土对减轻重金属、农药残留的影响
        1.2.5 稀土与生物大分子的结合
        1.2.6 稀土配合物对植物吸收、富集稀土的影响
        1.2.7 稀土配合物的抑菌作用
    1.3 小麦品质
        1.3.1 小麦品质的概念和分类
        1.3.2 小麦品质性状
    1.4 蛋白质组学
        1.4.1 双向电泳技术
        1.4.2 质谱鉴定技术
    1.5 植物对重金属胁迫的响应
        1.5.1 植物对重金属耐性机理
        1.5.2 重金属胁迫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1.6 论文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6.1 立题依据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稀土配合物对小麦生理特性的影响
    引言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稀土配合物的配制
        2.1.2 室内小麦培养
        2.1.3 稀土配合物处理小麦
        2.1.4 生理指标测定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镧配合物对小麦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2.2 钕配合物对小麦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2.3 镧配合物对小麦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2.2.4 钕配合物对小麦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2.2.5 镧配合物对小麦SOD活性的影响
        2.2.6 钕配合物对小麦SOD活性的影响
        2.2.7 镧配合物对小麦POD活性的影响
        2.2.8 钕配合物对小麦POD活性的影响
    2.3 讨论
第三章 镧对小麦巯基化合物的影响
    引言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稀土溶液配置
        3.1.2 筛选试验
        3.1.3 小麦幼苗培养
        3.1.4 稀土处理
        3.1.5 测定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耐性筛选浓度的测定
        3.2.2 耐性筛选
        3.2.3 镧对小麦巯基含量的影响
        3.2.4 镧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镧对不同筋型小麦生理指标的影响
    引言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试验地概况
        4.1.3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镧对不同筋型小麦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2.2 镧对不同筋型小麦SOD活性的影响
        4.2.3 镧对不同筋型小麦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4.2.4 镧对不同筋型小麦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4.2.5 镧对不同筋型小麦产量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镧对不同筋型小麦品质的影响
    引言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田间试验
        5.1.3 产量、千粒重、籽粒品质性状测定
        5.1.4 小麦粉制备
        5.1.5 La~(3+)、类胡萝卜素含量和脂肪氧化酶、多酚氧化酶活性测定
        5.1.6 淀粉糊化特性、戊聚糖含量和面团流变学特性参数测定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稀土元素镧对小麦产量、千粒重及面粉中镧浓度的影响
        5.2.2 镧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5.2.3 镧对小麦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5.2.4 镧对小麦LOX、PPO及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
        5.2.5 镧对小麦戊聚糖含量的影响
        5.2.6 镧对小麦面粉粉质仪参数的影响
    5.3 讨论
第六章 镧对小麦蛋白质组的影响
    引言
    6.1 材料和方法
        6.1.1 幼苗培养
        6.1.2 稀土处理
        6.1.3 样品制备
        6.1.4 双向凝胶电泳
        6.1.5 质谱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镧处理小麦叶片蛋白的SDS-PAGE分析
        6.2.2 镧处理小麦叶蛋白的 2-DE分析
        6.2.3 差异表达蛋白质点的质谱鉴定
    6.3 讨论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在读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番茄施硒的生理和品质效应及分子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硒对动物和人类的营养学意义
        1.1.1 硒具有抗癌、防肿瘤作用
        1.1.2 增强人体免疫力
        1.1.3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
        1.1.4 硒具有抗衰老作用
    1.2. 土壤中的硒
        1.2.1 土壤中硒的含量
        1.2.2 土壤中硒的形态与生物有效性
    1.3 植物中的硒
        1.3.1 植物中硒的含量
        1.3.2 硒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
        1.3.3 硒对植物拮抗重金属的作用
        1.3.4 硒对植物抗氧化和抗逆性的作用
        1.3.5 硒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3.6 硒元素对植物矿质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
    1.4 植物的硒代谢
        1.4.1 植物对硒的吸收与转运
        1.4.2 硒在植物体内的代谢与累积
        1.4.3 硒在植物体内的存在形态与生物有效性
        1.4.4 硒在植物体中的分布规律
        1.4.5 植物硒营养的基因型差异
    1.5 植物生产中硒的施用方法
        1.5.1 土壤施硒
        1.5.2 叶面喷硒
        1.5.3 营养液加硒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背景和意义
    2.2 研究目标
    2.3 研究内容
    2.4 技术路线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土壤
        3.1.2 供试作物
    3.2 试验设计
    3.3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3.3.1 植物样品
        3.3.2 土壤样品采集与制备
    3.4 样品的分析测定方法
        3.4.1 植株鲜样
        3.4.2 植株干样
        3.4.3 土壤样品
    3.5 基因表达水平检测
        3.5.1. 植物总RNA提取
        3.5.2 总RNA的纯化
        3.5.3 RNA的检测
        3.5.4 反转录cDNA的合成
        3.5.5 引物设计与合成
        3.5.6 cDNA的PCR扩增
        3.5.7 实时荧光定量PCR
    3.6 统计分析方法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外源硒对不同品种番茄生物量的影响
    4.2 硒对不同品种番茄硒含量与分布的影响
        4.2.1 不同品种番茄硒含量的差异
        4.2.2 不同品种番茄硒积累差异
        4.2.3 不同品种番茄硒转运系数差异
    4.3 硒对不同品种番茄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3.1 硒对不同品种番茄叶部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3.2 硒对不同品种番茄根部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4 硒对不同品种番茄品质的影响
        4.4.1 硒对番茄含水率的影响
        4.4.2 硒对番茄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4.4.3 硒对不同品种番茄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4.4.4 硒番茄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4.4.5 硒对番茄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4.5 硒对不同品种番茄矿质元素含量与分布的影响
        4.5.1 硒对不同品种番茄氮元素含量与分布的影响
        4.5.2 硒对不同品种番茄磷元素含量与分布的影响
        4.5.3 硒对不同品种番茄钾元素含量与分布的影响
        4.5.4 硒对不同品种番茄钙元素含量与分布的影响
        4.5.5 硒对不同品种番茄镁元素含量与分布的影响
        4.5.6 硒对不同品种番茄铁元素含量与分布的影响
        4.5.7 硒对不同品种番茄锰元素含量与分布的影响
        4.5.8 硒对不同品种番茄铜元素含量与分布的影响
        4.5.9 硒对不同品种番茄锌元素含量与分布的影响
    4.6 硒代谢基因的表达水平检测
第5章 讨论
    5.1 硒对不同品种番茄生物量的影响
    5.2 硒对不同品种番茄硒含量与分布的影响
    5.3 硒对不同品种番茄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5.4 硒对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
    5.5 硒对不同品种番茄矿质元素含量与分布的影响
    5.6 硒代谢基因的表达水平检测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发表及参研课题情况
参与课题情况

(4)不同水肥处理对莴笋水分利用效率和养分吸收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表
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水肥耦合的概念及原理
        1.1.1 概念
        1.1.2 原理
    1.2 水肥耦合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3 水肥耦合对作物养分吸收的影响
    1.4 水肥耦合对作物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1.5 水肥耦合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6 水肥耦合对作物氮代谢酶的影响
    1.7 水肥耦合对土壤酶的影响
    1.8 试验目的及意义
        1.8.1 水肥耦合研究存在的问题
        1.8.2 本研究拟解决问题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测定指标及方法
        2.4.1 莴笋生长指标的测定
        2.4.2 莴笋生理指标的测定
        2.4.3 莴笋植株养分的测定
        2.4.4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2.4.5 产量的测定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水肥处理对莴笋生长的影响
        3.1.1 不同水肥处理对莴笋根系生长的影响
        3.1.2 不同水肥处理对莴笋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3.2 不同水肥处理对莴笋品质的影响
        3.2.1 不同水肥处理对莴笋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3.2.2 不同水肥处理对莴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3.2.3 不同水肥处理对莴笋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2.4 不同水肥处理对莴笋 Vc 含量的影响
    3.3 不同水肥处理对莴笋不同器官氮、磷、钾吸收的影响
        3.3.1 不同水肥处理对莴笋不同器官氮吸收的影响
        3.3.2 不同水肥处理对莴笋不同器官磷吸收的影响
        3.3.3 不同水肥处理对莴笋不同器官钾吸收的影响
    3.4 不同水肥处理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3.4.1 不同水肥处理对土壤全效养分含量的影响
        3.4.2 不同水肥处理对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
        3.4.3 不同水肥处理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3.4.4 不同水肥处理对土壤 pH、EC 的影响
    3.5 不同水肥处理对莴笋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5.1 不同水肥处理对莴笋产量的影响
        3.5.2 不同水肥处理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4.1 不同水肥处理对莴笋生长的影响
        4.1.1 不同水肥处理对莴笋不同时期根系生长的影响
        4.1.2 不同水肥处理对莴笋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4.2 不同水肥处理对莴笋品质的影响
        4.2.1 不同水肥处理对莴笋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4.2.2 不同水肥处理对莴笋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4.2.3 不同水肥处理对莴笋 Vc 含量的影响
    4.3 不同水肥处理对植株养分含量的影响
    4.4 不同水肥处理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4.4.1 不同水肥处理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4.4.2 不同水肥处理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4.4.3 不同水肥处理对土壤 pH、EC 的影响
    4.5 不同水肥处理对莴笋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5.1 不同水肥处理对莴笋产量的影响
        4.5.2 不同水肥处理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5)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果胶裂解酶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引言
    1.1 辣椒疫病的发生与防治
        1.1.1 辣椒疫病的危害及主要症状
        1.1.2 辣椒疫病的病原学研究
        1.1.3 辣椒疫霉的生理分化
        1.1.4 辣椒疫病的防治
        1.1.4.1 田间管理
        1.1.4.2 化学防治
        1.1.4.3 生物防治
        1.1.5 辣椒疫病的防治存在的问题
    1.2 植物病原真菌致病基因的研究现状
        1.2.1 与侵染结构产生有关的基因
        1.2.2 与角质层及细胞壁降解有关的基因
        1.2.3 与信号传导有关的基因
        1.2.4 与寄主代谢反应相关的基因
        1.2.5 真菌毒素类
        1.2.6 其它致病基因
    1.3 辣椒疫病的抗性遗传与抗病基因研究进展
        1.3.1 辣椒抗疫病的遗传特点
        1.3.2 抗疫病基因的分子标记与QTL定位
    1.4 果胶酶的研究进展
        1.4.1 果胶
        1.4.2 果胶酶
        1.4.2.1 果胶酶的分布
        1.4.2.2 果胶酶类型上的分化
        1.4.3 果胶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1.4.4 果胶酶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
    1.5 果胶裂解酶的研究进展
        1.5.1 果胶裂解酶(PEL)的存在与来源
        1.5.2 果胶裂解酶的分子量及分子组成
        1.5.3 对果胶裂解酶结构的研究
        1.5.4 果胶裂解酶的性质与作用机理
        1.5.5 果胶裂解酶分子生物学研究
        1.5.5.1 果胶裂解酶在细菌上的研究进展
        1.5.5.2 果胶裂解酶在真菌上的研究进展
        1.5.5.3 果胶裂解酶在植物上的研究进展
        1.5.5.4 果胶裂解酶在线虫上的研究进展
        1.5.5.5 果胶裂解酶在疫霉上的研究进展
    1.6 农杆菌介导的基因瞬时表达体系
        1.6.1 瞬时表达的优点
        1.6.2 农杆菌瞬时表达的原理
        1.6.3 PVX表达载体
    1.7 基因沉默技术及其机理
        1.7.1 基因沉默现象的发现
        1.7.2 基因沉默机理
        1.7.2.1 转录水平的基因沉默
        1.7.2.2 转录后水平的基因沉默
    1.8. 基因沉默技术在真菌基因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1.8.1 RNAi在真菌基因功能研究中的策略
        1.8.1.1 发夹结构RNA介导的RNAi
        1.8.1.2 利用反向双元启动子载体介导的RNAi
        1.8.1.3 直接转入dsRNA或siRNA介导的RNAi
        1.8.2 RNA干扰技术和基因敲除技术的优缺点比较及分析
    1.9 卵菌基因沉默研究进展
        1.9.1 卵菌沉默机制
        1.9.2 卵菌稳定沉默
        1.9.3 卵菌瞬时基因沉默
        1.9.4 基因沉默与表型变化的关系
        1.9.5 卵菌中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1.9.5.1 选择性标记
        1.9.5.2 原生质体转化(protoplast transformation)
        1.9.5.3 农杆菌转化(agrobacterium-mediated transformation)
        1.9.5.4 粒子轰击方法转化(transformation by bombardent)
        1.9.5.5 电转化(electroporation)
        1.9.6 卵菌中基因沉默技术的应用及发展
2. 材料方法
    2.1 材料
        2.1.1 辣椒疫霉菌株
        2.1.2 菌株与质粒
        2.1.3 酶和生化试剂
        2.1.4 仪器
        2.1.5 培养基
        2.1.6 溶液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辣椒疫霉基因组果胶裂解酶(PEL)基因信息分析
        2.2.2 辣椒疫霉菌株SD33果胶裂解酶基因家族成员克隆
        2.2.2.1 基因克隆引物设计
        2.2.2.2 辣椒疫霉DNA提取
        2.2.2.3 辣椒疫霉果胶裂解酶Pcpel基因克隆
        2.2.3 辣椒疫霉菌株SD33果胶裂解酶(PcPEL)基因家族系统进化分析
        2.2.4 辣椒疫霉菌株SD33果胶裂解酶基因家族成员在菌丝体内表达
        2.2.4.1 辣椒疫霉菌株SD33总RNA的提取和cDNA的合成
        2.2.4.2 紫外检测RNA产率和纯度
        2.2.4.3 反转录cDNA第一链的合成
        2.2.4.4 RT-PCR
        2.2.5 辣椒疫霉菌株SD33果胶裂解酶(Pcpel)基因家族成员在病原寄主互作过程中表达模式分析
        2.2.5.1 接种辣椒叶片
        2.2.5.2 受试辣椒叶片总RNA的捉取(Trizol法)
        2.2.5.3 RNA紫外检测及反转录
        2.2.5.4 荧光定量PCR
        2.2.6 辣椒疫霉菌株SD33果胶裂解酶基因在植物体内瞬时表达
        2.2.6.1 农杆菌瞬时表达载体构建引物设计
        2.2.6.2 辣椒疫霉果胶裂解酶瞬时表达载体构建
        2.2.6.3 辣椒疫霉果胶裂解酶瞬时表达载体农杆菌转化
        2.2.6.4 辣椒疫霉果胶裂解酶农杆菌瞬时表达接种辣椒和烟草
        2.2.8 辣椒疫霉菌株SD33果胶裂解酶(Pcpel)基因稳定沉默和过量表达
        2.2.8.1 卵菌稳定转化载体构建引物设计
        2.2.8.2 辣椒疫霉果胶裂解酶稳定沉默表达和过量表达载体构建
        2.2.8.3 辣椒疫霉果胶裂解酶稳定沉默和过量表达重组载体质粒提取
        2.2.8.4 辣椒疫霉菌转化步骤
        2.2.9 辣椒疫霉基因沉默和过量表达转化子的筛选和分子验证
        2.2.10 辣椒疫霉Pcpel基因沉默和过量表达转化子筛选及其生物学性状分析
        2.2.10.1 游动孢子诱导
        2.2.10.2 转化子表型分析
        2.2.10.3 致病性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辣椒疫霉Pcpel基因克隆
        3.1.1 辣椒疫霉果胶裂解酶Pcpel14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分析
        3.1.2 辣椒疫霉果胶裂解酶Pcpel15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分析
        3.1.3 辣椒疫霉果胶裂解酶Pcpel16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分析
        3.1.4 辣椒疫霉果胶裂解酶Pcpel17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分析
        3.1.5 辣椒疫霉果胶裂解酶Pcpel18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分析
        3.1.6 辣椒疫霉果胶裂解酶Pcpel19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分析
        3.1.7 辣椒疫霉果胶裂解酶Pcpel20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分析
        3.1.8 辣椒疫霉果胶裂解酶Pcpel2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分析
        3.1.9 辣椒疫霉果胶裂解酶Pcpel22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分析
    3.2 辣椒疫霉Pcpel基因系统进化分析
        3.2.1 22个Pcpel基因序列比对
        3.2.2 22个Pcpel基因系统进化分析
    3.3 Pcpel基因在辣椒疫霉菌体内表达分析
    3.4 Pcpel基因在辣椒疫霉与寄主互作中表达模式分析
    3.5 辣椒疫霉果胶裂解酶基因农杆菌瞬时表达
        3.5.1 Pcpel基因PVX载体构建及农杆菌转化
        3.5.2 Pcpel基因农杆菌转化子在辣椒体内瞬时表达
        3.5.3 Pcpel基因农杆菌转化子在烟草体内瞬时表达
    3.6 辣椒疫霉果胶裂解酶Pcpel基因稳定沉默和过量表达突变体的获得
    3.7 辣椒疫霉果胶裂解酶Pcpel沉默和过量表达转化子表型分析
    3.8 辣椒疫霉果胶裂解酶Pcpel沉默及过量表达转化子致病性测定
        3.8.1 Pcpel沉默转化子致病性测定
        3.8.2 Pcpel过量表达转化子致病性测定
4. 结论与讨论
    4.1 辣椒疫霉基因组信息分析
    4.2 辣椒疫霉果胶裂解酶基因确定
    4.3 辣椒疫霉12个果胶裂解酶基因在病原与寄主互作过程中表达模式异同
    4.4 辣椒疫霉12个果胶裂解酶基因PVX表达后农杆菌接种症状差异
    4.5 辣椒疫霉果胶裂解酶基因沉默和过表达
    4.6 辣椒疫霉果胶裂解酶基因沉默和过量表达突变体致病力变化
    4.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6)‘南盐油1号’油菜耐盐性及其遗传转化体系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盐害及其耐盐性
        1.1.1 植物盐害
        1.1.2 植物的耐盐性
    1.2 植物耐盐基因工程
        1.2.1 植物的耐盐基因
        1.2.2 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
    1.3 油菜的耐盐性研究
        1.3.1 盐胁迫对油菜种子萌发的影响
        1.3.2 盐胁迫对油菜生长的影响
    1.4 油菜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1.4.1 油菜的组织培养
        1.4.2 遗传转化方法及在油菜中的应用
        1.4.3 油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盐胁迫对油菜种子萌发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盐溶液配置
        2.1.3 种子发芽指标的测定
        2.1.4 清水复萌试验
        2.1.5 种子萌发过程吸水量的测定
        2.1.6 种子萌发过程相对电导率的测定
        2.1.7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NaCl胁迫对油菜种子萌发过程中发芽率等的影响
        2.2.2 NaCl胁迫对油菜种子萌发过程中相对吸水率及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2.4 讨论
        2.4.1 NaCl胁迫对油菜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2.4.2 NaCl胁迫对油菜种子萌发过程中膜透性的影响
    2.5 结论
第三章 盐胁迫对油菜幼苗生长、叶片离子稳态和光合特征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验设计与处理
        3.1.3 指标测定与计算
        3.1.4 数据处理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浓度NaCl对油菜干重和根冠比的影响
        3.2.2 不同浓度NaCl对油菜Chl含量和Chl a/Chl b比值的影响
        3.2.3 不同浓度NaCl对油菜幼苗叶片Na~+、K~+、Ca~(2+)、Cl~-含量,K~+/Na~+、Ca~(2+)/Na~+比值,S_(K,Na)和S_(Ca,Na)的效应
        3.2.4 不同浓度NaCl对油菜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细胞间CO_2浓度(C_i)和蒸腾速率(T_r)的影响
        3.2.5 不同浓度NaCl对油菜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气孔限制值(L_s)的影响
        3.2.6 油菜幼苗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盐胁迫对油菜幼苗体内无机离子和有机小分子分配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幼苗盐胁迫处理方法
        4.1.2 盐胁迫下生理指标测定及方法
        4.1.3 数据处理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浓度NaCl对油菜幼苗不同器官Na~+、K~+、Ca~(2+)、Cl~-含量,K~+/N~a+、Ca~(2+)/Na~+比值,S_(k,Na)和S_(Ca,Na)的影响
        4.2.2 不同浓度NaCl胁迫对油菜幼苗全氮含量的影响
        4.2.3 不同浓度NaCl胁迫对油菜幼苗磷含量的影响
        4.2.4 不同浓度NaCl胁迫对油菜幼苗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4.2.5 不同浓度NaCl胁迫对油菜幼苗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4.3 讨论
        4.3.1 不同浓度NaCl处理对油菜幼苗离子稳态的影响
        4.3.2 不同浓度NaCl胁迫对油菜幼苗全氮含量的影响
        4.3.3 不同浓度NaCl胁迫对油菜幼苗磷含量的影响
        4.3.4 不同浓度NaCl胁迫对油菜幼苗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4.3.5 不同浓度NaCl胁迫对油菜幼苗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4.4 结论
第五章 甘蓝型油菜‘南盐油1号’不同外植体再生体系的比较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种子的消毒与无菌苗的获得
        5.1.3 试验设计和处理
        5.1.4 再生芽苗的生根与移栽
        5.1.5 数据计算
        5.1.6 统计分析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激素组合对油菜下胚轴出芽的影响
        5.2.2 不同激素组合对油菜具柄子叶出芽的影响
        5.2.3 再生苗的生根与转移
    5.3 讨论
    5.4 结论
第六章 ‘南盐油1号’油菜农杆菌介导转化体系的初步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材料
        6.1.2 试验设计
        6.1.3 统计分析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农杆菌的培养方式对油菜遗传转化的影响
        6.2.2 油菜对羧苄青霉素的敏感性
        6.2.3 油菜对卡那霉素的敏感性
    6.3 讨论
    6.4 结论
全文总结
创新点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撰写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诱导坏死蛋白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辣椒疫病发生与防治研究进展
        1.1.1 辣椒疫病的发生危害
        1.1.2 辣椒疫病发生规律和发病条件
        1.1.3 辣椒疫霉及其生物学特性
        1.1.4 辣椒疫霉的生理分化
        1.1.5 辣椒疫病的防治
        1.1.5.1 农业防治
        1.1.5.2 化学防治
        1.1.5.3 生物防治
    1.2 植物病原真菌致病基因的研究现状
        1.2.1 与侵染结构产生有关的基因
        1.2.2 与角质层及细胞壁降解有关的基因
        1.2.3 真菌毒素类
        1.2.4 与信号传导有关的基因
        1.2.5 与寄主代谢反应相关的基因
        1.2.6 其它致病基因
    1.3 辣椒疫病的抗性遗传与抗病基因研究进展
        1.3.1 辣椒对疫病的抗性特点
        1.3.2 抗疫病基因的分子标记与 QTL 定位
    1.4 卵菌效应蛋白研究进展
        1.4.1 无毒基因(Avr)
        1.4.2 毒素
        1.4.2.1 NPP 蛋白
        1.4.2.2 PcF/ScR 蛋白
        1.4.2.3 CRN 蛋白
        1.4.2.4 水解酶以及水解酶抑制子(hydrolase, hydrolase inhibitors)
        1.4.2.5 蛋白酶抑制子(Proteinase inhibitors)
        1.4.2.6 葡聚糖酶抑制子(Glucanase inhibitor)
    1.5 NPP(NEP1-like protein)效应子研究进展
        1.5.1 NPP 的发现与存在
        1.5.2 NPP 蛋白的活性
        1.5.3 NPP 基因结构
        1.5.4 植物对 NPP 的防卫反应
        1.5.5 NPP 蛋白致病功能研究
    1.6 农杆菌介导的基因瞬时表达体系
        1.6.1 瞬时表达的优点
        1.6.2 农杆菌瞬时表达的原理
        1.6.3 PVX 表达载体
    1.7 基因沉默技术
        1.7.1 转录水平的基因沉默
        1.7.2 转录后水平的基因沉默
        1.7.3 基因沉默原因
        1.7.3.1 DNA 甲基化(DNA methylation)
        1.7.3.2 重复序列
        1.7.3.3 同源序列
        1.7.3.4 位置效应(position effect)
        1.7.3.5 共抑制现象(co-suppression)
        1.7.3.6 反义RNA
    1.8 卵菌基因沉默研究进展
        1.8.1 卵菌沉默机制
        1.8.2 卵菌稳定沉默
        1.8.3 卵菌瞬时基因沉默
        1.8.4 基因沉默与表型变化的关系
    1.9 卵菌转化技术的进程与挑战
        1.9.1 卵菌转化技术研究进展
        1.9.2 卵菌转化载体系统
        1.9.3 选择性标记
        1.9.4 原生质体转化(protoplast transformation)
        1.9.5 农杆菌转化(agrobacterium-mediated transformation)
        1.9.6 粒子轰击方法转化(transformation by bombardent)
        1.9.7 电转化(electroporation)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辣椒疫霉菌株
        2.1.2 菌株与质粒
        2.1.3 酶和生化试剂
        2.1.4 仪器
        2.1.5 培养基
        2.1.6 溶液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辣椒疫霉基因组内诱导坏死蛋白(NPP)基因信息分析
        2.2.2 辣椒疫霉菌株 SD33 诱导坏死蛋白( PCNPP)基因家族成员克隆
        2.2.2.1 基因克隆引物设计
        2.2.2.2 辣椒疫霉 DNA 提取
        2.2.2.3 PcNPP 基因克隆
        2.2.3 辣椒疫霉菌株 SD33 诱导坏死蛋白( PCNPP)基因家族系统进化分析
        2.2.4 辣椒疫霉菌株 SD33 诱导坏死蛋白( PCNPP)基因家族成员在菌丝体内表达
        2.2.4.1 辣椒疫霉菌株SD33 总RNA 的提取和cDNA 的合成
        2.2.4.2 紫外检测RNA 产率和纯度
        2.2.4.3 反转录cDNA 第一链的合成
        2.2.4.4 RT-PCR
        2.2.5 辣椒疫霉菌株 SD33 诱导坏死蛋白(PCNPP)基因家族成员在病原寄主互作过程中表达模式分析
        2.2.5.1 接种辣椒叶片
        2.2.5.2 受试辣椒叶片总 RNA 的提取(Trizol 法)
        2.2.5.3 RNA 紫外检测反转录
        2.2.5.4 荧光定量 PCR
        2.2.6 辣椒疫霉菌株 SD33 诱导坏死蛋白( PCNPP)基因在植物体内瞬时表达
        2.2.6.1 农杆菌瞬时表达载体构建引物设计
        2.2.6.2 辣椒疫霉诱导坏死蛋白PVX 表达载体构建
        2.2.6.3 辣椒疫霉诱导坏死蛋白PVX 表达载体农杆菌转化
        2.2.6.4 辣椒疫霉诱导坏死蛋白PVX 表达载体接种辣椒和烟草
        2.2.7 基因PcNPP1 活性位点定点突变
        2.2.7.1 PcNPP1 活性位点定点突变引物设计
        2.2.7.2 PcNPP1 活性位点定点突变基因PVX 载体构建
        2.2.7.3 PcNPP1 定点突变基因接种烟草辣椒
        2.2.8 辣椒疫霉菌株 SD33 诱导坏死蛋白(PCNPP)基因稳定沉默
        2.2.8.1 卵菌稳定转化载体构建引物设计
        2.2.8.2 辣椒疫霉诱导坏死蛋白稳定沉默表达载体构建
        2.2.8.3 辣椒疫霉诱导坏死蛋白稳定沉默重组载体质粒提取
        2.2.8.4 辣椒疫霉菌转化步骤
        2.2.9 辣椒疫霉基因沉默转化子的筛选和分子验证
        2.2.9.1 辣椒疫霉PCNPP 基因沉默转化子RT-PCR 分析
        2.2.9.2 辣椒疫霉PCNPP 基因沉默转化子荧光定量PCR 分析
        2.2.10 辣椒疫霉 PCNPP 基因沉默转化子筛选及其生物学性状分析
        2.2.10.1 游动孢子诱导
        2.2.10.2 转化子表型分析
        2.2.10.3 致病性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辣椒疫霉基因组信息分析结果
    3.2 辣椒疫霉 PCNPP 基因克隆
        3.2.1 辣椒疫霉坏死诱导蛋白pcnpp1 基因的克隆及其序列分析
        3.2.2 辣椒疫霉坏死诱导蛋白pcnpp2 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分析
        3.2.3 辣椒疫霉坏死诱导蛋白pcnpp3 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分析
        3.2.4 辣椒疫霉坏死诱导蛋白pcnpp4 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分析
        3.2.5 辣椒疫霉坏死诱导蛋白pcnpp5 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分析
        3.2.6 辣椒疫霉坏死诱导蛋白pcnpp6 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分析
        3.2.7 辣椒疫霉坏死诱导蛋白pcnpp7 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分析
        3.2.8 辣椒疫霉坏死诱导蛋白pcnpp8 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分析
        3.2.9 辣椒疫霉坏死诱导蛋白pcnpp9 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分析
        3.2.10 辣椒疫霉坏死诱导蛋白pcnpp10 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分析
        3.2.11 辣椒疫霉坏死诱导蛋白pcnpp11 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分析
        3.2.12 辣椒疫霉坏死诱导蛋白pcnpp12 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分析
        3.2.13 辣椒疫霉坏死诱导蛋白pcnpp13 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分析
        3.2.14 辣椒疫霉坏死诱导蛋白pcnpp14 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分析
        3.2.15 辣椒疫霉坏死诱导蛋白pcnpp15 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分析
        3.2.16 辣椒疫霉坏死诱导蛋白pcnpp16 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分析
        3.2.17 辣椒疫霉坏死诱导蛋白pcnpp17 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分析
        3.2.18 辣椒疫霉坏死诱导蛋白pcnpp18 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分析
    3.3 辣椒疫霉PCNPP 基因系统进化分析
        3.3.1 18 个PcNPP 基因序列比对
        3.3.2 辣椒疫霉PcNPP 基因系统进化分析
    3.4 PcNPP 基因在辣椒疫霉菌体内体表达分析
    3.5 PcNPP 基因在辣椒疫霉与寄主互作中表达模式分析
    3.6 PcNPP 基因农杆菌瞬时表达
        3.6.1 PcNPP 基因PVX 载体构建及农杆菌转化
        3.6.2 PcNPP 基因农杆菌转化子在辣椒体内瞬时表达
        3.6.3 PcNPP 基因农杆菌转化子在烟草体内瞬时表达
    3.7 PcNPP1 基因体外突变
        3.7.1 PcNPP1 基因活性位点突变
        3.7.2 PcNPP1 基因活性位点突变后农杆菌瞬时表达
    3.8 辣椒疫霉诱导坏死蛋白 PcNPP 基因稳定沉默突变体的获得
    3.9 辣椒疫霉诱导坏死蛋白 PcNPP 沉默转化子表型分析
    3.10 辣椒疫霉诱导坏死蛋白PcNPP 沉默转化子致病性测定
4 结论与讨论
    4.1 辣椒疫霉基因组信息分析
    4.2 辣椒疫霉诱导坏死基因确定
    4.3 辣椒疫霉12 个诱导坏死基因在病原与寄主互作过程中表达模式异同
    4.4 辣椒疫霉12 个诱导坏死基因 PVX 表达后农杆菌接种症状差异
    4.5 辣椒疫霉诱导坏死基因沉默
    4.6 辣椒疫霉 PcNPP 基因沉默突变体致病力降低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博士学位论文内容简介及自评

(8)稀土元素的理化特性与光合作用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稀土元素的植物生物学效应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稀土元素的理化特性对光合作用光化学反应的影响
    第一章 稀土元素的理化特性对菠菜光能吸收能力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稀土元素的理化特性对光能分配及光化学反应能力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稀土元素的理化特性对光合碳同化反应的影响
    第一章 稀土处理诱导菠菜Rubisco与Rubisco活化酶超复合体的形成
        参考文献
    第二章 Ce~(3+)对Rubisco光谱学特性及酶动力学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稀土元素促进Rubisco大小亚基以及Rubisco活化酶的表达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铈元素是“超级钙”
    第一章 铈元素对缺钙营养下菠菜光合作用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铈元素对菠菜脱钙PSⅡ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缺Ca~(2+)下Ce~(3+)对菠菜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攻读博士期间已发表(收录)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课题情况
英文缩略表
致谢

(9)三种蔬菜加工过程中铅、砷、镉、铬形态动态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泡菜的历史及功能
        1.1 泡菜的历史及现状
        1.2 泡菜的功能
    2.腌制菜发展历史
    3.干辣椒的发展及食用价值
    4.重金属元素形态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4.1 食品中铅的不同形态
        4.2 铅对人体毒性
        4.3 砷的形态及其对人体毒性
        4.4 镉元素的形态及其毒性
        4.5 铬元素的形态及其毒性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2 研究内容
第3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3.3 主要实验试剂
    3.4 实验方法和内容
        3.4.1 pH
        3.4.2 食品中水分测定
        3.4.3 总As测定
        3.4.4 Pb测定
        3.4.5 Cd测定
        3.4.6 Cr测定
        3.4.7 无机砷测定
        3.4.8 镉形态提取
        3.4.9 铅形态提取
        3.4.10 铬形态分离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样本中铅、砷、镉、铬含量分析
    4.2 朝天椒干制过程中铅、镉、铬形态动态变化
        4.2.1 水分含量变化
        4.2.2 朝天椒干制过程中重金属Pb、Cd、cr总量变化
        4.2.3 朝天椒干制过程中总Cd占干基湿基的比较
        4.2.4 朝天椒干制过程中铅形态变化
        4.2.5 朝天椒干制过程中镉形态变化
        4.2.6 朝天椒干制过程中铬形态变化
    4.3 小米辣椒泡制过程中铅、镉、铬形态动态变化
        4.3.1 小米辣在泡制过程中pH值变化
        4.3.2 小米辣泡菜汁中总Pb、Cd、Cr变化
        4.3.3 小米辣在泡制过程中总Pb、Cd、Cr变化
        4.3.4 小米辣在泡制过程中Cd形态变化
        4.3.5 小米辣在泡制过程中Pb形态变化
        4.3.6 小米辣在泡制过程中Cr形态变化
    4.4 萝卜腌制过程中铅、砷、镉、铬形态动态变化
        4.4.1 萝卜初腌汁液中总铅、镉、铬变化
        4.4.2 萝卜初腌汁液中总砷和无机砷含量变化
        4.4.3 萝卜腌制过程中总铅及形态动态变化
        4.4.4 萝卜腌制过程中总镉及形态动态变化
        4.4.5 萝卜腌制过程中总铬及形态动态变化
        4.4.6 萝卜腌制过程中总砷及无机砷形态动态变化
    4.5 青菜头腌制过程中铅、砷、镉、铬形态动态变化
        4.5.1 青菜头初腌汁液中总铅、镉、铬变化
        4.5.2 青菜头腌制过程中总镉及形态动态变化
        4.5.3 榨菜腌制过程中总砷和无机砷形态变化
        4.5.4 青菜头腌制过程中总铅及形态动态变化
        4.5.5 青菜头腌制过程中总铬及形态动态变化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生防芽孢杆菌对植物的促生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微生物促进植物生长机理的研究概况
        1.1 直接促进植物生长
        1.1.1 产生植物生长调节剂
        1.1.2 增加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
        1.1.3 有机酸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
        1.1.4 腐殖酸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
        1.2 生物防治功能
        1.2.1 通过产生嗜铁素抑制病害
        1.2.2 产生抗真菌酶类
        1.2.3 抗生素的抑菌作用
        1.2.4 产生HCN
        1.2.5 诱发系统抗性(induced systemic resistance,ISR)
        1.2.6 竞争作用
        1.3 提高植物的抗逆性
        1.4 微生态学理论
    2. 氨基酸及多肽在植物生长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2.1 增加植物营养功能
        1.2.1 植物对氨基酸的吸收
        1.2.2 氨基酸对植物养分吸收的影响
        2.2 植物生长调节功能
        2.2.1 植物激素前体物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2.2 多肽激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3 抑制植物病原微生物
        2.3.1 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对病原微生物的抑制作用
        2.3.2 拮抗肽对病原微生物的抑制作用
        2.4 诱导激活植物自身抗御机能
        2.4.1 非蛋白氨基酸植物诱抗剂-BABA
        2.4.2 系统性防御反应的信号分子-系统素
        2.5 提高植物结瘤能力和根瘤固氮酶活性
    3. 微生物蛋白酶在植物生长中作用的研究现状
        3.1 蛋白酶概述
        3.2 微生物蛋白酶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3.2.1 蛋白酶与其它防卫蛋白的协同表达
        3.2.2 微生物蛋白酶的生防作用
    4.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4.1 立题依据
        4.2 研究内容
        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效水解鱼蛋白生防细菌的分离筛选及水解时间的选择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土样
        1.1.2 供试菌株
        1.1.3 病原真菌
        1.1.4 培养基
        1.1.5 主要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土壤细菌的分离
        1.2.2 广谱生防菌株的筛选
        1.2.3 高效水解鱼蛋白生防菌株的筛选
        1.2.4 水解时间的选择
        1.2.5 肽和氨基酸含量的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防菌株的筛选
        2.2 高效水解鱼蛋白菌株的筛选
        2.3 水解时间
    3. 讨论
第三章 生防芽孢杆菌蛋白水解液对小白菜生长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材料
        1.1.2 培养基
        1.1.3 主要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水解液的制备
        1.2.2 方法
        1.2.3 测定项目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解液对小白菜产量的影响
        2.2 水解液对小白菜氮素含量的影响
        2.3 水解液对小白菜硝酸还原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
        2.4 水解液对小白菜Vc、多糖与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第四章 生防芽孢杆菌蛋白水解液对小白菜根系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材料
        1.1.2 培养基
        1.1.3 主要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各水解液处理对小白菜根系的影响
        1.2.2 水解液中IAA 的检测
        1.2.3 水解液中色氨酸含量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解液对小白菜根系的影响
        2.1.1 水解液对小白菜主根的影响
        2.1.2 水解液对小白菜根毛的影响
        2.1.3 水解液对小白菜不定根形成的影响
        2.1.4 水解液对小白菜根系活力的影响
        2.2 水解液中IAA 检测
        2.3 水解液中色氨酸含量
    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实验所用标准曲线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四、植物汁液及其生物复合物对辣椒的营养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 [1]干旱胁迫下钾肥对甘薯块根产量的影响及生理机制[D]. 孙哲.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2]稀土对小麦品质的影响及其诱导蛋白鉴定[D]. 欧红梅. 安徽农业大学, 2015(02)
  • [3]番茄施硒的生理和品质效应及分子调控研究[D]. 张明中. 西南大学, 2014(10)
  • [4]不同水肥处理对莴笋水分利用效率和养分吸收特性的影响[D]. 周德霞. 甘肃农业大学, 2014(05)
  • [5]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果胶裂解酶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D]. 付丽. 山东农业大学, 2012(08)
  • [6]‘南盐油1号’油菜耐盐性及其遗传转化体系的初步研究[D]. 刘国红.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4)
  • [7]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诱导坏死蛋白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D]. 冯宝珍. 山东农业大学, 2011(08)
  • [8]稀土元素的理化特性与光合作用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D]. 刘超. 苏州大学, 2010(10)
  • [9]三种蔬菜加工过程中铅、砷、镉、铬形态动态变化[D]. 何健. 西南大学, 2009(10)
  • [10]生防芽孢杆菌对植物的促生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D]. 刘栋. 山东师范大学, 2009(10)

标签:;  ;  

植物汁液及其生物复合物对辣椒的营养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