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村普查综合报告(摘要)

百村普查综合报告(摘要)

一、百村调查综合报告(摘要)(论文文献综述)

张芳芳[1](2020)在《居民食品安全满意度与公众参与关系的研究 ——基于一项全国性调查的实证分析》文中提出有序公众参与是社会和谐稳定,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市民无论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还是在政府日常运作中都表达了关切与参与意愿,成为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一项内容。与此同时,食品安全是市民每天面对且具有切身体会的话题,频繁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更将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多年来的社会焦点话题,并引发了一系列舆论风波和社会不满情绪。为此,食品安全日益成为影响居民的公众参与行为的因素之一,因此本研究将分析居民食品安全满意态度对于其公众参与行为(包含接触参与、组织型参与、政策参与、新媒体参与、传统媒体参与、抗争性参与)的影响,从公众参与的多维特征出发辨析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为持续提升有序公众参与提供建议。本研究依托一份全国性调查数据展开研究,首先提取公众参与的不同行为模式,通过因子分析对公众参与行为进行降维和量化。此后,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食品安全满意度对居民不同类型的公众参与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公众参与被调查人员的户口性质、受访者的教育程度、是否本地区民、社会阶层等相关。食品安全满意度与传统媒体参与、选举参与、组织型参与、接触参与正相关,但新媒体参与与食品安全满意度负相关。食品安全满意度与抗争性参与不存在相关关系。最后结合本研究结论及中国实际情况,提出了提升食品安全满意度,加强网络媒体正向信息宣传、健全公众参与制度、夯实社会基础保障,提高有序公众参与的路径和途径。

常玉栋[2](2020)在《信贷减贫及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贫困和农村低收入人群在我国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城乡收入差距大,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严峻。在制约广大农村地区发展和农户收入增长的因素中,信贷资金投入是一项重要的资源因素。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农户金融需求被满足程度较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关注金融扶贫,信贷减贫的发展经验值得进行总结,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不断地调整和完善。信贷资源对农户收入是否带来影响,影响程度为多大,主要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在地域、环境等有较大差别的不同农村地区,其信贷资源的投入差别和发展趋势如何,是需要进一步分析和讨论的问题。本文以农村金融发展理论、贫困与反贫困理论、要素分配理论、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信贷配给理论等作为理论基础,对国内外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农户信用、农村金融与农户收入的关系、农村金融支持产业扶贫等进行了文献回顾。通过分析美国、韩国、孟加拉等国家的农村金融发展及促进农户增收方面的经验,发现发达国家更多关注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与合作社、农户的紧密联系,强调政策性金融作用和农村合作金融体系,推进合作社专业化并带动区域产业发展;发展中国家更多关注的是贫困群体,以提高贫困农户的自身发展能力为目标,从而提升金融支持农户的自我“造血”能力。这些经验给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带来的启示是,农村金融发展既要推动农村产业化发展水平,也需要关注贫困农户的各种金融需求,注重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本文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对于信贷支持农户减贫的减贫效应进行详细的分析。在宏观层面,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对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对农户收入差异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在微观层面,基于中国社会科学院2016年百村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户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于影响农户收入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进行了量化的分析。在宏微观分析做出了分析判断后,结合地区发展实际案例,对分析结果进行验证和评价,从而更加准确的剖析信贷影响农户收入增长问题。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以下的主要结论:第一,在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信贷的减贫上,扶贫贴息贷款的商业化运作方式难以使贫困农户获得贴息贷款的支持,小额信贷的广泛普及扩大了信贷在贫困农户中的覆盖范围,非正规金融在农村仍发挥。信贷资金的使用有偏向于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的特点,信贷资金在农村的供给和需求存在规模、结构上的双重不均衡,农村仍存在资金外流的现象。信贷资金不能在农村地区找到有效的投向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正规金融在农村地区仍存在功能缺位。非正规金融是正规金融的重要补充,但对极度贫困农户的金融支持仍有许多不足。第二,信贷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关联程度低。信贷本身对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无法单独发挥作用,需要在与农户特征、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相结合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升农村地区教育水平和保障农户身体健康是实现农户脱贫的重要因素。信贷对农业产业链条优化升级与创新的支持不足。第三,在信贷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上,农户借款选择正规金融还是非正规金融并不关键,非贫困农户易于从正规金融获得贷款支持,贫困农户更易于从非正规金融获得贷款。贷款金额大小与农户能否脱贫关联度不高,而贷款用途和借款经历对于农户增收影响显着。农户借款用途用于生产的,对于农户增收的正向效应显着。农户对于贷款便利性的要求不高。农村地区工资性收入对于非农业经营收入有一定的替代效应,但工资性收入的增加可以有效抵消非农业经营收入的减少。这对信贷支持产业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提供实证支撑。第四,信贷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的减贫的效果显着。信贷支持农业产业化扶贫成功实践在于由地方政府主导、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结合本地资源优势,按照市场经济逻辑发展农业产业。细化产业链条分工,让专业人干专业事,做好基层干部的激励引导,用好用活支持三农发展的金融政策。在分析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厘清信贷与政府的边界。加大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扩大农村正规金融规模,规范发展农村非正规金融。通过政府信用和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和背书,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与农户形成有效的利益联合体,形成发展合力共同推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从而弥补信贷资金单独发挥作用支持农村发展的诸多不足。政府政策的制定应关注改善产业发展相关的经济和制度环境,给市场稳定的预期,减少政府意志的补贴激励。第二,加强信贷对农业产业的支持深度。强化金融对农业产业的理解程度,重视对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流、资金流的收集和数字化,建设基于完整产业链数字信息的供应链系统。建立和完善农村信用评价系统,通过互联网技术赋能农业产业链,为金融在农业产业中的应用建立完善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强科技创新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持。第三,加强农村组织与配套设施对信贷的支持。政府进行积极引导,强化农村合作社的功能与作用,逐步拓展以农村合作社为基础的产业发展闭环。金融机构要加强金融知识普及,与农户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提高农户对金融机构的信任度。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相关制度与配套措施,保障金融机构处置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权益。第四,以市场化为基础强化信贷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大力扶持贴合市场发展规律的农业龙头企业,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创新政府、农户、农业企业、合作社、金融机构的利益联结机制,强化农户贷款与龙头企业的利益绑定,使信贷与农业生产经营周期匹配,提升贷款的支农效率。注重农产品的品牌打造,优化产品体验,加强龙头企业在农产品品牌打造中发挥的作用,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和信贷倾斜。

顾飞[3](2019)在《Z市精准扶贫中政府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在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贫困问题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方面来看,贫困问题同样也是最主要的一个问题。该问题的解决不但能够有利于我国社会的整体发展,同时也对我国奋斗目标的达成产生重要的影响。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越来越注重贫困问题的解决,他们通过基层的走访与调查从而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这对我国贫困问题的解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通过精准扶贫发展战略的实施不但使我国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得到了有效改善,同时还使贫困地区的人口数量得到了降低并促进了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幸福感的提升。在减贫脱贫方面我国取得了显着的成绩,这不但促进了全球贫困问题的解决,同时也为其他国家贫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的参考。本文将精准扶贫思想以及十八大以来各相关会议以及文件作为基础,通过文献研究法以及比较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的应用针对贫困问题展开相关研究。首先,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以及实际研究状况;其次,阐述精准扶贫相关概念以及理论基础的相关内容;Z市精准扶贫工作的现状分析,这是文章的第三部分;第四部分Z市精准扶贫工作中的政府作用方面做出了现状描述和问题分析;第五部分针对Z市精准扶贫工作中政府行为问题的调查分析;最后提出改进措施和未来展望:通过五个方面的针对性措施来提高Z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水平,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共同促进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蒋静华[4](2019)在《六陈水库移民安置问题研究(1959~1965)》文中提出文章以六陈水库移民为研究对象。六陈水库是建国初期水利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为此产生的移民问题则成为考量新中国基层政府施政水平和施政能力的重要视角。水库移民的安置是维系基层社会稳定的关键。因此文章立足于对六陈水库移民过程的探讨以及对这一过程中所出现的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旨在从国家——社会的视域研究建国初期移民背景下的基层社会特点,从社会史的视野深入剖析建国初期基层地区的利益群体博弈过程。力图从历史的维度分析六陈水库移民的矛盾及原因,为当前六陈水库周边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治理提供理论方法和路径,也为水库移民的安置提供历史经验和借鉴。六陈水库移民安置工作由政府主导,为了推动安置工作的顺利进行,政府设置了水库移民机构,派出工作人员来到水库区积极开展移民的动员工作,并对水库移民做了相应的安置规划,促使水库移民能够更好地实现安置。但是,水库移民搬迁出来后,各方面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移民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生活生产资料的占有较之前产生了巨大的落差,使水库移民安置工作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而六陈水库移民安置问题产生原因,涉及到政府、移民队、接收队三个利益主体。首先因为政府政策的缺位,使移民安置工作没有充分的法律依据;其次由于政府与移民之间利益协调的不平衡,使移民的权益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再次由于移民的到来永久占有了接收队部分生产资料,引发了移民队与接收队的冲突;最后是移民安土重迁的观念对安置工作产生了一些阻碍,加之由于不同的安置身份导致了移民思想冲突。诚然,六陈水库移民安置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移民安置工作仍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国家权力的强力保障下,在移民安置点积极进行民生建设,促进移民经济的发展。移民也通过水井、牛歌戏台、庙等搭建的公共空间,和安置点周边的社队进行交往,产生情感共鸣,促进了移民的文化融合。通过对19591965年六陈水库移民安置问题的讨论,可以得出:首先,国家对水库移民安置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这使得安置过程中农村社会结构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动,安置点居民的日常生活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其次,在水库移民安置的过程中,国家给移民提供各方面的强力支持是移民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原因。最后,通过六陈水库移民安置的经验教训,对于当今如何更有效率安置水库移民提供一定的启示。

林凯凯[5](2019)在《泉州市公共政策跟踪审计研究》文中指出在经济社会“新常态”下,为确保“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关键在于:保证政策措施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保障公共政策得到有效、连贯的执行,加强公共政策的宏观调控功能。公共政策的顺利落实离不开适时的审计监督,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中的“免疫系统”,具有“揭示”、“抵御”和“预防”的功能,是服务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方法。因此,国家审计机关开展公共政策措施跟踪审计是国家治理的根本要求,也是履行法定监督职责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泉州市审计机关积极开展公共政策跟踪审计,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本文在综合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泉州市公共政策跟踪审计的现状进行了研究。首先,以泉州市2016年度精准扶贫和医疗保障资金“最后一公里”审计项目为案例,通过剖析发现在公共政策跟踪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发现的问题评价和原因分析不深入、对公共政策决策层面关注度较低、审计实施的方法和手段比较单一、整改的力度和成效不高等问题。其次对问题的原因进行梳理分析,得出上述问题的产生原因主要是:现有法律法规对公共政策跟踪审计缺少规范和指导、审计实施路径不完整、计算机审计和信息化技术不强、审计成果运用有限。最后,分析了“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这一目标,从审计的“揭示”、“抵御”和“预防”三个“免疫系统”功能为切入点,提出了合理选择审计项目控制风险、健全审计实施途径、优化审计方法方式提高审计质量和增强审计成果运用,最终实现保障国家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服务于国家治理。

王江霞[6](2018)在《泉州市扶贫工作中的政府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改革开放以来,这40年间,我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减贫之路,贫困人口不断减少,人均收入日益提高,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越来越近。据统计,过去5年,中国政府以每年减贫人数超1300万人的成绩,提交了一份让人民满意的答卷。以泉州为例,2012-2017年共脱贫19.22万人,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1915元增长到2017年的18606元,扶贫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效。但与此同时,扶贫工作也进入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关键时期。目前,泉州市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有64568户,要做到2020年前全部实现稳定脱贫,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尤其是目前政府在扶贫工作中的角色扮演和作用发挥存在诸多短板,要重点加以关注并解决。可以断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背景下,强化政府在扶贫工作中的作用,探索研究长效机制和解决方案,将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泉州为研究对象,立足政府行为研究,以公共管理理论为支撑,采用案例分析法、定性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等,查找当前扶贫工作中政府行为缺失或者不到位的地方,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并通过案例对比和经验借鉴,从而提出泉州市扶贫工作中政府行为优化建议和策略参考。

舒衡标[7](2018)在《基于“互联网+”的海南定安“百里百村”乡村旅游开发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人们的生活开始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的便利性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得到改变,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介,不但将传播速度加快、改变了传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将商业模式进行了改变。作为发展势头十足的旅游业,互联网的发展为旅游业带去了新的商机,同时也为旅游业信息的传递创造了有效的沟通平台。互联网的各种特点正好是旅游业发展所需要的,并且互联网也改变了旅游业原本的传统运作模式。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态度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找自身的放松而选择了乡村旅游的方式,乡村旅游的发展在帮助城市居民得到放松的同时也拉动了乡村地区的经济,帮助乡村人民提高了收入。随着时代的进步,乡村旅游若还是按传统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是无法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步伐,所以将乡村旅游和互联网结合在一起,才是当今旅游业创造更多效益的突破口。借助互联网的平台,能够将更多乡村旅游的资源和优势推广出去,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和游客。本文首先介绍了乡村旅游的相关背景,以及国内外学者对于乡村旅游的研究,确定了本文的研究主题,通过相关资料的调查,确定了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在文章正文的部分,本文首先对建设国际旅游岛背景下的海南乡村旅游进行了分析,了解了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优势及特色,也研究了海南乡村旅游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紧接着分析了定安“百里百村”乡村旅游开发的现状,通过波特五力模型的方法对该地区乡村旅游竞争力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定安“百里百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主要原因。基于以上内容,本文对基于“互联网+”的定安“百里百村”乡村旅游提出了一些开发策略,希望能够找到适合定安“百里百村”的发展战略及策略。本文结合海南乡村旅游在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基于互联网的基础,对海南乡村旅游开发提出了新的建议,希望能够有效的促进海南地区旅游业及经济的发展。本文的研究对我国其他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也能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赖屿[8](2018)在《宁乡市新农村建设中村和社区党组织功能的研究》文中提出村和社区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战斗堡垒和领导核心,是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重要桥梁,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实践者和坚决的执行者,在实践中肩负着思想建设、服务群众、领导发展和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重要作用。他不仅决定着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更决定着农村发展的未来。当前,村和社区党组织有出现弱化现象,战斗堡垒作用不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强,村和社区集体经济薄弱,事务管理难度增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在广大农民群众中的形象,影响了党群、干群“鱼水”关系,阻碍了村和社区的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和实施者的村和社区党组织,迫切需要进一步强化自身功能,从而实现其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带头人的目标。村和社区党组织如何切实发挥好自身正功能,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基于此,本文以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进行分析,分析了当前村和社区党组织现状,探讨存在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本文框架由两个部分构成,包括绪论部分、正文部分,共有六章。在绪论部分,主要是说明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部分,主要是对基本理论进行介绍,对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进行阐述。随后,对宁乡市村和社区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功能进行分析。对村和社区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正功能、负功能进行分析,深刻剖析我国村和社区党组织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对制约村和社区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正功能实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同时,通过学习常熟蒋巷村、荆门市、江源区、兴义市冷洞村等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先进典型经验,进一步了解掌握新农村建设中村和社区党组织功能实现的有效途径。最后形成有效发挥党组织正功能的意见建议,主要包括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党员群众素质、拓宽增强集体经济渠道、凝聚党群干群合力、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等。

浦晗[9](2018)在《南戏百年学术史论(1913-2013)》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戏作为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以高度综合的艺术形式,结束了中国戏剧漫长的酝酿期,揭开了中国戏剧成熟期的篇章。它上承歌舞百戏,下启昆腔乱弹,是中国戏曲发展历程中一个的重要节点。但由于古代文人的偏见与“重北轻南”曲学思维的影响,南戏在古时却罕有学者关注,有关南戏的记载和研究也呈现出片面、破碎而单一的特征,人为地造成了巨大的学术空白。晚近以降,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引发了学术语境的新旧转向,传统学术在对西学的调试与顺化中走向裂变,正统诗文的地位趋于式微,民间通俗文艺的社会价值在各类文体的“文学革命”中得以重估,并被提振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蕴含的学理价值也被学者逐渐发掘,中国民俗学的大幕缓缓揭开。在这一背景下,第一批在近代教育体制中成长起来的学人开始以现代学术的理念对南戏进行观照,初步建构了近代南戏研究的范式。随着一批重要文献的陆续发现,众多国内外的民间文学研究者利用这些文献展开了对南戏剧目与曲文的辑佚,以此还原南戏真实的历史面貌,搭建南戏研究的文献基础;与此同时,晚近佛学的复兴与“文化移动论”学说的引介,为“印度戏剧输入说”的酝酿提供了理论温床及文化地缘的阐释依据,诱发了学界对南戏产生问题的集体性探讨,客观地形塑了现代南戏史述的完整模式。南戏研究也在这一内外向的双重探原中走向了的专门化。南戏学术伴随着百年学术的整体进路而升降沉浮,在形成专题思想史的同时在其间清晰地呈现出了学术之“势”。二十世纪下半叶,起步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所带来的对文化遗产价值的功利性诉求,以及戏曲自我发展的实际需要,最终在1956年引发了文艺界对《琵琶记》的大讨论。在这场盛况空前的讨论中,这一批由“旧”入“新”的学者开始尝试以文艺社会学的理念去阐释古代经典文本,在对政治意识形态的迎合与疏离中坚守着学术的主体性,平衡着学术与政治的天平,并在“大讨论”之后将南戏研究带入了第二个历史高峰。但随着意识形态的强化步入极端,南戏研究也无力抗争地迅速陷入了政治的泥沼,成为了庸俗社会学的注脚。文革结束以后,学界通过深刻的学术反思重塑了学术的传统与谱系,在方法论的自觉与燥热中,西方文艺研究的理论体系渗入了传统戏曲研究的畛域,南戏研究也顺着新时期文艺研究解构式的后现代逻辑而逐步走向了多元化。深入到具体的研究事项,作为研究核心内容的南戏史述最终要通过“释名”而达到了意义的完成,而“释名”的过程则具象地勾勒出了史述之“度”。史着中的南戏书写直观地展现了现代南戏研究的“格局”与“视角”。南戏的历史研究则是南戏研究中最为核心也是争议最多的研究领域。但在这诉讼纠纷与公案频出的南戏史述中,南戏本身的名称亦得到了学界最大程度地辨析,学者开始有意识地在戏曲史的视阈下串联历史中的南戏文献,各种称谓被历时性地从文献记载中析出,并与南戏发展的历史相连接,南戏的概念从长时期割裂式的平面变成了立体而关联的图示。在“正名”的过程中,南戏所指称的对象逐渐“僭越”了短时段与单一化剧种的矩矱,而具备了整体性的戏曲史与戏曲学意义,逐步生成了完整而立体的学科概念。南戏研究百年的历史进程生发了南戏作为学科的意义,也同时建构了多元的研究维度与学术空间。这些多元的研究层次构成了南戏作为现代学科的内部结构,生动地描摹了研究者的审视之“维”。文献是研究的基本面,文献的发现、整理与研究贯穿了现代南戏研究从始至今的整个流程,也塑造了南戏研究“言而有据、论从史出”的学科品格。舞台艺术的研究则以文献为基架,又同时最大程度地延展了文献研究的意义,补充了文献视角的单一性,构成了南戏学科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支点。而在文献与舞台艺术的研究维度之外,南戏学术还有一个“日常”与“非日常”的社会学空间。前者在向上的立场中强调南戏作为宏观的社会结构及其具备的社会功能,后者则在向下的方向里呈现了其作为民间微观社会行为的社会观念。这一社会学的批评空间最大程度地延展了南戏学科的边界,为南戏形成发展等问题的戏曲史研究、舞台艺术研究,以及版本、剧情、思想等方面的文本研究,提供了从社会外围因素出发的观察视角。总体而言,南戏研究从近代的起步至今,在百年时光的洗礼与沾溉中,在一代又一代戏曲学人的开拓与耕耘下,取得了丰硕而瞩目的成就。它整体性地融入了中外思想文化的百年历史进程,其本身即构成了一部完整了现代思想史。在南戏研究的发展过程中,关于南戏的学术共同体随之聚合并分衍,一个个南戏学术重镇陆续建设,最终形成了富有层次感的当代南戏研究格局。随着学界对南戏的剧目、曲文辑佚工作的进展,对南戏发生、发展历史梳理的深入,南戏的历史面貌被逐步还原,文献中关于南戏的概念也得以重构、拼接,多维的研究层次也随之生成,从外到内地形构了“南戏学”的内涵与意义。

万海玲[10](2017)在《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农民政治认同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政治认同是社会成员在特定的政治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对政治主体的意识和感情上的归属感,它与人们的心理活动有密切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仅政治认同的标准有区别,而且不同成员对政治主体的认同度也是不同的。当代中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社会的矛盾与冲突不断累积,社会成员的利益与价值观趋向多样化,随之而来的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在我国,农民是最大的社会群体,农民的政治认同不仅关系到农村社会政治的稳定,而且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重要根基。本文以社会转型时期农民政治认同问题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了社会转型时期农民政治认同问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厘清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其次,在阐述政治认同理论的基础上对农民政治认同进行了界定,接着对“国家-社会”分析框架与政治认同理论的统一性进行了学理分析,指出国家与社会关系问题的实质是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利间的渗透、影响,而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利的变量不仅是引发与化解社会矛盾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政治认同考察的核心议题,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为本文研究农民政治认同奠定了理论基础。再次,探讨了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农村社会的变化,论述了社会转型必然对农民政治认同产生影响:即一方面社会转型使得农民政治认同主体从“臣民”向“公民”身份转化,另一方面推动了政治认同客体的政治现代化步伐。接着在大量实证材料的基础上,不仅从农民政治认同的表现维度即农民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以及政治参与方面分析了社会转型时期农民政治认同的积极方面,同时探讨了农民政治认同弱化的表现。再次,运用“国家-社会”分析框架,阐述了社会转型时期影响农民政治认同的结构性要素即“利益-制度-价值”,探讨了影响农民政治认同各结构性要素的内在关系,指出不仅以政府为主导的治理模式不能有效地保障农民利益,而且农村社会组织也不能更好地为农民实现和维护自身权益提供组织保障;不仅农村现行制度的缺陷是农民受到不公正对待的重要原因,而且农民参政权的缺位也影响农村制度与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不仅基层政府和党组织在农村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没有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而且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较少也使得农村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困难重重。最后,从如何提高农民政治认知、培养政治情感,端正政治态度以及规范政治参与等方面提出了增强农民政治认同的对策,以强化社会转型时期农民的归属感,使中国共产党赢得坚实的执政合法性的重要根基,实现农村社会政治的稳定。论文可能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第一,以政治认同理论和“国家-社会”研究框架的统一作为理论基础,运用“政治-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对农民政治认同问题研究进行了新的尝试。本文在运用政治认同理论的基础上,把社会转型时期农民政治认同研究放在国家与社会彼此互动的场域中加以考察,这样的“政治-社会学”研究视角和方法,将农民政治认同问题放在因社会转型引起的农村社会变迁转型的大背景下审视,不仅有助于拓展农民政治认同研究的内容和视野,而且有助于在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利之间寻求合理的张力,凸显农民政治认同研究的理论理性和价值理性特质,避免单纯政治学研究和经验社会学研究的片面性和抽象性,遵循事实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合理平衡,以更好地探索增强农民政治认同的路径。第二,拓展了农民政治认同的研究内容,初步建构了一个增强农民政治认同的一般机理模型。即政府治理现代化、农民政治有序参与制度化、国家意识形态主导化、精神文明建设常态化等“四化协同,义利并举、体用统一”的对策体系。笔者把政治认同理论与“国家-社会”分析框架统一于权力与权利的关系上,指出社会转型时期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构实质是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利辩证关系的调整与处理,而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利的变量不仅是引发与化解社会矛盾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政治认同考察的核心议题,二者的统一为研究农民政治认同奠定了理论基础。基于这一理论框架,笔者在分析影响农民政治认同各结构性要素内在关系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利益因素与农民政治认同的提升不是绝对的正向关系,强调了社会公正在增强农民政治认同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就如何提高农民的政治认知,培养农民的政治情感、端正农民的政治态度以及规范农民的政治参与,构建了一个增强农民政治认同的对策体系。这样的研究内容不仅是对农民政治认同研究的拓展,同时也是对农民政治认同进一步深入、系统化研究的尝试。

二、百村调查综合报告(摘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百村调查综合报告(摘要)(论文提纲范文)

(1)居民食品安全满意度与公众参与关系的研究 ——基于一项全国性调查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思路与特色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公众参与
        一、公众参与分类与方式
        二、公众参与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食品安全满意度与公众参与
        一、食品安全满意度
        二、食品安全满意度与公众参与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模型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计划行为理论
        二、资源动员理论
    第二节 研究框架模型
第四章 居民食品安全满意度与公众参与的问卷调查
    第一节 问卷调查与抽样设计
        一、问卷设计
        二、样本抽样
    第二节 描述性分析
        一、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
        二、食品安全满意度
        三、公众参与
第五章 居民食品安全满意度与公众参与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居民公众参与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第二节 食品安全满意度与公众参与的回归分析
        一、选举参与回归分析
        二、组织型参与回归分析
        三、媒体参与回归分析
        四、接触参与回归分析
        五、抗争性参与回归分析
        六、回归分析结果
第六章 实证分析的结论与启示
    第一节 实证分析的结论
        一、食品安全满意度是居民公众参与的影响因素之一
        二、人口统计学特征对居民公众参与有显着的影响
        三、社会保障性因素对公众参与起到作用
    第二节 研究的实践启示
        一、切实提高食品安全满意度
        二、加强网络媒体信息正向宣传
        三、健全公众参与制度
        四、夯实社会基础保障
    第三节 研究不足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信贷减贫及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方法、结构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二、逻辑与结构
        三、数据来源
    第五节 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简要评述
        三、国外研究现状
        四、国外研究简要评述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贫困
        二、反贫困
        三、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
        四、金融扶贫与信贷减贫
        五、龙头企业
        六、兼业农户
    第三节 理论基础
        一、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二、贫困与反贫困理论
        三、要素分配理论
        四、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五、信贷配给理论
第三章 信贷减贫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第一节 发达国家信贷减贫经验
        一、美国的减贫方式
        二、韩国的减贫方式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的信贷减贫经验
        一、孟加拉的减贫经验
        二、小额信贷2.0模式
    第三节 其他国家信贷减贫经验
        一、其他主要发达国家减贫经验
        二、其他主要发展中国家减贫经验
    第四节 经验总结与评价
第四章 我国信贷减贫的历史进程、成效及问题
    第一节 我国信贷减贫的基础环境
        一、信贷减贫的外部环境变迁
        二、信贷减贫的政策环境变迁
    第二节 我国信贷减贫的历史实践
        一、扶贫贴息贷款的实施
        二、扶贫小额贷款的实施
    第三节 当前我国的信贷减贫实践
        一、信贷减贫的政策体系
        二、信贷减贫的资金支持体系
        三、多样化的金融支持形式
    第四节 当前信贷在农村地区的投入情况
        一、涉农信贷资金分布
        二、从农村存贷款余额分析资金流出
        三、信贷资金在扶贫中的作用
    第五节 新金融形式的补充
        一、互联网金融在农村的布局
        二、农村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必要性
        三、金融科技的作用
        四、农业供应链金融顺势发展
    第六节 我国信贷减贫效应的总结与评价
第五章 信贷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机制及弹性分析
    第一节 信贷对农户收入的间接作用机制
        一、模型构建
        二、模型分析
        三、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户收入关系
    第二节 信贷对农户收入的直接作用机制
        一、正规金融直接作用分析
        二、非正规金融直接作用分析
        三、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作用机制的关系分析
        四、信贷发挥作用的配合机制分析
    第三节 信贷对农户收入的弹性分析
        一、思路和方法
        二、模型、变量和数据
        三、实证结果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信贷对农户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数据基本情况
        一、数据来源与概况
        二、所使用的调查问卷说明
        三、数据描述性分析
    第二节 农户贫困的影响因素及信贷减贫方式分析
        一、理论分析
        二、变量选取
        三、模型选择
        四、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农户收入与信贷的关联分析
        一、概述
        二、变量统计特征
        三、模型选择
        四、模型估计结果
    第四节 主要结论
第七章 信贷支持产业化扶贫的典型案例
    第一节 菏泽牡丹产业发展案例
        一、菏泽牡丹产业介绍
        二、信贷对菏泽牡丹产业的作用分析
        三、信贷支持牡丹产业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第二节 龙头企业与贫困县携手并进的“镇平模式”
        一、合作背景
        二、关于“产业+资本”项目运作模式
        三、以信贷为纽带的收益模式
        四、正在实施的“想念农场”模式
    第三节 信贷支持产业化扶贫的评价
        一、信贷支持产业化扶贫的不足
        二、信贷支持产业化扶贫的成功经验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结论
        一、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信贷的减贫作用
        二、信贷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关联程度低
        三、信贷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四、信贷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的减贫效果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厘清信贷与政府的边界
        二、加强信贷对农业产业的支持深度
        三、加强农村组织与配套设施对信贷的支持
        四、以市场化为基础强化信贷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3)Z市精准扶贫中政府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采取的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1.3.1 本研究采取的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第2章 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
    2.1 精准扶贫的内涵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政府行为理论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3 集体行动理论
第3章 Z市精准扶贫工作的现状分析
    3.1 Z市基本市情
        3.1.1 整体概况
        3.1.2 人口
        3.1.3 经济
    3.2 Z市近年来的扶贫工作思路
        3.2.1 “两消除”“四争”行动
        3.2.2 “百村万户”双达标行动
        3.2.3 “百村万户达新标”行动
        3.2.4 Z市近年来扶贫工作总体成效
        3.2.5 Z市贫困现状
第4章 Z市精准扶贫工作中的政府作用分析
    4.1 进行顶层设计,出台“百村万户达新标”计划
        4.1.1 基本原则
        4.1.2 实行分级对应负责
        4.1.3 拓宽村集体增收路径
        4.1.4 夯实低收入农户持续增收基础
        4.1.5 深化结对挂钩,加大各方帮扶力度
        4.1.6 创优达标环境
        4.1.7 加强坚强保障
    4.2 抓好扶贫管理
        4.2.1 精准识别
        4.2.2 精准帮扶
        4.2.3 精准管理
        4.2.4 精准考核
    4.3 百村万户达新标行动实施的典型脱贫案例
        4.3.1 县科技协会助力发展眼镜产业脱贫
        4.3.2 发展电子商务,为农业插上互联网的翅膀脱贫
        4.3.3 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脱贫
        4.3.4 发展光伏项目实现绿色脱贫
第5章 Z市精准扶贫工作中政府行为问题的调查分析
    5.1 Z市精准扶贫工作中政府行为的调查
        5.1.1 研究准备
        5.1.2 访谈过程
        5.1.3 归纳问题
    5.2 Z市扶贫工作中政府作用存在的不足分析
        5.2.1 精准识别方面存在的不足
        5.2.2 精准帮扶方面存在的不足
        5.2.3 精准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
        5.2.4 精准考核方面存在的不足
第6章 Z市精准扶贫工作中政府行为的改进措施
    6.1 提升精准识别水平
        6.1.1 进一步完善贫困识别标准体系。
        6.1.2 严格审核识别程序
        6.1.3 引入互联网+的识别方式。
    6.2 提升精准帮扶水平
        6.2.1 强化行政推动
        6.2.2 强化项目建设
        6.2.3 强化典型引导
        6.2.4 强化政策落实
        6.2.5 强化“短板”拉长
    6.3 提升精准管理水平
        6.3.1 推进扶贫工作阳光监管
        6.3.2 健全脱贫退出机制
    6.4 加大考核的精准性和力度
        6.4.1 加大考核督查力度
        6.4.2 完善激励机制
    6.5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作为扶贫工作的第一支撑
        6.5.1 要配强村干部队伍
        6.5.2 注重吸收能人进入党员干部队伍
        6.5.3 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附录1 Z市精准扶贫中政府的作用研究
附录2 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4)六陈水库移民安置问题研究(1959~196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和基本材料
        (一)研究方法
        (二)基本材料
    四、基本概念界定
第一章 六陈水库移民的发轫
    一、六陈水库修建的原因
        (一)中央政府大力推动
        (二)丰富的水能资源待开发
        (三)防止洪涝灾害
    二、移民规划
第二章 六陈水库移民安置工作的开展
    一、水库移民机构的设置
        (一)县一级水库移民安置机构
        (二)公社(区)搬迁安置组
    二、积极开展移民动员工作
    三、移民安置方式
        (一)就地后靠
        (二)插入其它村庄
        (三)安排入厂
        (四)建设新场安置
第三章 六陈水库移民安置前后的生活对比分析
    一、自然环境的变迁
    二、社会经济条件的巨大落差
    三、生活生产资料占有的巨大差异
        (一)生活资料的缺失
        (二)生产资料匮乏
第四章 六陈水库移民安置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政府政策的缺位
        (一)移民政策法规不完善
        (二)政府移民安置工作出现偏差
    二、政府与移民之间利益协调的不平衡
        (一)移民安置过程中政府角色的缺位
        (二)移民话语权的式微
    三、移民队与接收队存在冲突
        (一)接收队眼中的移民队
        (二)移民队眼中的接收队
        (三)关于土地资源:接收队与移民队之间的博弈
    四、安置身份差异导致思想冲突
第五章 六陈水库移民后期安置的调试
    一、国家权力的强力保障
    二、以民生建设为保障
    三、以文化融合为情感维系的纽带
        (一)水井:生存与社会伦理
        (二)牛歌戏:共同文化的纽带
        (三)庙:共同信仰的空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口述录音资料
    二、考察日志
致谢

(5)泉州市公共政策跟踪审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研究理论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国家治理
        二、国家审计
        三、跟踪审计
        四、公共政策跟踪审计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二、审计“免疫系统”理论
第三章 泉州市公共政策跟踪审计案例分析
    第一节 泉州市公共政策跟踪审计的总体情况
        一、泉州市审计机关的组织结构
        二、泉州市公共政策跟踪审计的开展方式
        三、泉州市公共政策跟踪审计的实施过程
    第二节 泉州市公共政策跟踪审计的现状成效
        一、经济发展政策审计促进全市经济平稳运行
        二、民生政策审计促进农业发展与扶贫建设
        三、社会保障政策审计完善居民医保与安居工程
        四、生态环境政策审计保障自然资源
        五、惠企政策审计促进减税降费充分落实
    第三节 案例选择和简介
        一、案例选择依据
        二、相关案例情况简介
    第四节 审计案例分析
        一、案例实施过程
        二、案例取得成效
        三、案例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泉州市公共政策跟踪审计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发现的问题评价和原因分析不深入
        二、对公共政策决策层面关注度较低
        三、审计实施的方法和手段比较单一
        四、整改的力度和成效不高
    第二节 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现有法规对公共政策跟踪审计缺少规范和指导
        二、审计实施路径不完整导致对公共政策决策层面关注度低
        三、计算机审计和信息化技术不强导致审计方法和手段单一
        四、审计成果运用有限导致整改的力度和成效不高
第五章 国内外经验借鉴
    第一节 国内外经验
        一、美国联邦儿童医疗保险政策审计
        二、南京市第四季度国家和省重大政策落实情况审计
        三、无锡市社会保险基金审计
        四、成都市扶贫资金专项审计
    第二节 国内外经验对泉州市公共政策跟踪审计工作的启示
        一、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二、以风险控制为导向
        三、完善政策审计执行机制
第六章 泉州市公共政策跟踪审计的优化措施
    第一节 合理选择审计项目控制风险
        一、选择恰当的公共政策和法律法规
        二、做好审计实施各阶段的风险防控
    第二节 健全审计实施途径
        一、以国家审计的实质确定审计范围
        二、完善审计实施的三个层面
    第三节 优化审计方法方式提高审计质量
        一、多种形式开展公共政策跟踪审计
        二、立足根本目标制定具体项目的审计目标
        三、健全政策全过程的审计评价内容
        四、以审计“免疫”功能导向分层面实施审计
        五、提高审计信息化技术和数据分析能力
    第四节 增强审计成果运用
        一、建立健全完整有效的反馈与整改机制
        二、增强职能部门的信息共享与社会公众监督参与
        三、多渠道提高审计结果公告力度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泉州市扶贫工作中的政府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研究综述
        一、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二、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文献研究评析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创新和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点
第二章 主要概念界定及研究基础理论
    第一节 主要概念界定
        一、扶贫工作
        二、政府行为
    第二节 研究基础理论
        一、公共选择理论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
        三、政府责任理论
第三章 泉州市扶贫工作中的政府行为概述
    第一节 我国推进扶贫工作的主要政府行为
        一、政府推进扶贫工作的必要性
        二、政府推进扶贫工作的主要行为
    第二节 泉州市推进扶贫工作的历程及目标
        一、泉州市扶贫工作的推进历程
        二、泉州市现阶段扶贫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
    第三节 泉州市政府扶贫工作的主要行为
        一、落实扶贫领导责任
        二、出台多重政策保障
        三、投入大量资金扶持
        四、开展干部结对帮扶
        五、全方位发动社会参与
        六、开展扶贫扶志扶智工作
    第四节 泉州市扶贫工作的主要成效
        一、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退出
        二、贫困人口收入进一步增长
        三、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升
        四、培育了多种可借鉴的扶贫模式
        五、社会扶贫的大格局初步形成
第四章 泉州市扶贫工作中政府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泉州市扶贫工作中政府行为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保持稳定脱贫的措施不多
        二、挂钩帮扶措施还不够扎实有效
        三、对贫困村发展的扶持力度仍然不够
        四、基础性工作仍比较薄弱
        五、政策宣传还不够到位
    第二节 泉州市扶贫工作中政府行为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
        二、行为能力仍有差距
        三、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仍然存在
        四、防止新增贫困对象的机制不完善
第五章 广州市扶贫工作中政府行为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
    第一节 广州市扶贫工作政府行为的成功经验
        一、广州市基本概况
        二、扶贫工作主要做法
    第二节 广州市扶贫工作政府行为的启示
        一、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是保障
        二、确保扶贫资金投入是关键
        三、充分发动各界参与扶贫是重要手段
第六章 泉州市扶贫工作中政府行为的优化建议
    第一节 多措并举全面提升脱贫质量
        一、及时转变扶贫工作思路
        二、再次夯实基础性工作
        三、加强挂钩帮扶工作
        四、进一步强化扶志扶智
        五、深入发动社会参与
    第二节 政策延续稳定脱贫成果
        一、建立产业脱贫稳定机制
        二、实施金融扶贫促进贫困户创业增收
        三、最大程度防止因病返贫致贫
        四、强化民生领域的扶贫政策
    第三节 开展贫困线边缘困难群体帮扶工作
        一、探索建立贫困线边缘困难群体扶持机制
        二、提高社会保障保证边缘群体正常生活
    第四节 结合乡村振兴壮大村集体经济
        一、多模式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
        二、大力培育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
    第五节 开展扶贫领域作风治理
        一、规范干部的作风建设
        二、加强扶贫资金及项目管理
        三、加强扶贫工作执纪问责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基于“互联网+”的海南定安“百里百村”乡村旅游开发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2 国内文献综述
3 国际旅游岛背景下的海南乡村旅游分析
    3.1 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概述
        3.1.1 海南乡村旅游整体发展势头强
        3.1.2 乡村旅游发展成为旅游的新趋势
        3.1.3 “互联网+”在海南乡村旅游的应用
    3.2 海南乡村旅游的优势与特色
        3.2.1 国家政策支持
        3.2.2 自然资源优势
        3.2.3 人文资源优势
        3.2.4 交通优势
        3.2.5 客源市场优势
    3.3 海南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3.1 海南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3.3.2 海南乡村旅游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4 定安“百里百村”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分析
    4.1 定安“百里百村”乡村旅游开发情况简介
    4.2 基于波特五力模型的定安“百里百村”乡村旅游竞争力分析
        4.2.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4.2.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4.2.3 新进入者的威胁
        4.2.4 替代品的威胁
        4.2.5 同业之间的竞争
    4.3 定安“百里百村”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4.3.1 定安“百里百村”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4.3.2 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5 基于“互联网+”的定安“百里百村”乡村旅游开发策略
    5.1 “互联网+乡村旅游”开发策略的背景介绍
        5.1.1 开发策略背景介绍
        5.1.2 “互联网+”与定安“百里百村”乡村旅游的应用现状
        5.1.3 “互联网+乡村旅游”的案例介绍
    5.2 “互联网+乡村旅游”的开发策略探索
        5.2.1 互联网+乡村旅游规划
        5.2.2 互联网+乡村旅游产品开发
        5.2.3 互联网+乡村旅游开发资金众筹
        5.2.4 互联网+乡村旅游营销策划
        5.2.5 互联网+乡村旅游人才引进
6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一
    附表二
后记

(8)宁乡市新农村建设中村和社区党组织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村和社区党组织功能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党的基层组织
        2.1.2 新农村建设
        2.1.3 村和社区
    2.2 村和社区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
    2.3 村和社区党组织功能的基本定位
        2.3.1 领导核心与政治社会化功能
        2.3.2 教育管理与服务监督功能
        2.3.3 服务群众与凝聚人心功能
        2.3.4 利益整合与维护稳定功能
        2.3.5 推动发展与促进和谐功能
    2.4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2.4.1 结构功能主义的基本观点
        2.4.2 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村和社区党组织功能
第3章 宁乡市村和社区党组织功能分析
    3.1 宁乡市村和社区党组织现状
    3.2 领导核心功能实现不强
    3.3 教育管理党员不到位
    3.4 党群关系不够和谐稳定
    3.5 经济发展缓慢社会动荡不安
第4章 制约宁乡市村和社区党组织功能实现的原因
    4.1 农村人口和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4.1.1 农村人口发生变化
        4.1.2 农民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4.2 村和社区党组织自身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滞后
        4.2.1 党组织自身建设滞后
        4.2.2 党员队伍建设滞后
    4.3 村和社区组织经济体制不顺经济基础薄弱
    4.4 主导作用与主体作用关系处理不到位
第5章 先进地区经验分析
    5.1 常熟蒋巷村经验
    5.2 荆门市经验
    5.3 江源区经验
    5.4 兴义市冷洞村经验
第6章 村和社区党组织功能实现的建议
    6.1 加强自身建设提供组织保证
    6.2 做好全员培训提供智力支持
    6.3 增强经济实力提供物质基础
    6.4 开展创建活动提供精神支撑
    6.5 推进民主法治提供政治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致谢

(9)南戏百年学术史论(1913-201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南戏学术史的存在事实与研究的学理依据
    二 南戏学术史的研究现状与治史范式
    三 南戏学术史的叙史范畴
第一编 学术之“势”:南戏在现代学术整体中的进路与呈现
    第一章 传统至现代的滥觞:从“一个失去的环节”到近代研究范式的初建
        第一节 蓄意的空白:古代南戏研究巡礼
        一 双重的枷锁:视为“小道”的戏曲与“重北轻南”的曲学思维
        二 空白的生成:片面、破碎而单一的古代南戏学术史
        第二节 剧变与契机:学术语境的现代转型与南戏研究的近代化转向
        一 调试与顺化:经学的退席与晚近的学术转关
        二 价值的重估:“小说界革命”与民间通史文艺社会价值的凸显
        三 社会到学术:近代教育体制的建立与民间文艺学理价值的发掘
        四 底色与分化:民俗学背景中生成的近代南戏研究
        第三节 学人与学科:第一代戏曲学人与近代南戏研究范式的初建
        一 大家之师:吴梅的曲体研究与现代南戏学谱的编织
        二 以治经法以治曲:姚华的曲本考订与南戏辑佚之风的肇始
        三 史述与“现代性”:王国维的戏曲史书写与近代南戏研究范式的生成
    第二章 剧学中的意义凸显:内外向的双重探原与研究的专门化
        第一节 双向的体认:戏曲艺术成就的世界认同与学术价值的专学化
        一 “整理国故”运动的发起与通俗文艺研究的深入
        二 海外演出的热潮与传统戏曲的世界性认同
        三 现代戏曲教育研究机构的建立与专业学术期刊的创办
        第二节 内向的搜求:剧目曲文的辑佚与的南戏学科肌理的构建
        一 从青木正儿到郑振铎:姚华之后的践行者
        二 钱南扬、赵景深与冯沅君:南戏辑佚三大家
        三 宗志黄与“休休”:学案中遗落的重要缺页
        第三节 外向的理路:“印度戏剧输入说”的生发与南戏史述模式的完型
        一 默转潜移的学术语境:晚近佛学的复兴到中印比较文艺研究的兴起
        二 文化地缘的阐释依据:“文化移动论”的建构至“印度水路”的描绘
        三 专门化的另一条路径:“输入说”的衍化与现代南戏史述模式的完型
    第三章 “一元”与“多元”:二十世纪下半叶研究的转型与重构
        第一节 政治与文艺:戏剧及其研究发展进程中的二次蜕变
        一 政治主体性的逐渐渗透:从“革命文学”的论争到左联的文艺理论实践
        二 被立定的方向:《讲话》的发表与文艺对政治范畴的体认
        三 转变的酝酿:戏曲创作与批评方式的变革与第二次的研究转向
        第二节 “坚守”与“失落”的临界:《琵琶记》大讨论的因果及学史意义
        一 “讨论”的起因:遗产价值的阐述与戏曲自我发展的实际需求
        二 对学术主体性的坚守:“大讨论”对政治意识形态的迎合与疏离
        三 无力抗争的学术失落:从短暂的高峰向政治一元化的滑落
        第三节 对传统的追忆与解构:新时期的学科发展与理念更迭
        一 历史的回溯:传统、系谱与学术共同体
        二 后现代的逻辑:交叉、解构与多元化
第二编 史述之“度”:南戏学术概念及范畴的历史言说
    第四章 “格局”与“视角”:史着中的南戏书写
        第一节 “格局”的映现:文学史中的南戏
        一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确立的过程与最初的标尺
        二 政治修辞与模式固化:“十七年”及之后文学史中的南戏
        第二节 “视野”的表达:戏曲史中的南戏
        一 从青木正儿到周贻白:“文”史与“剧”史的胶着与渐进
        二 专题与视角:通史的分野与多元化的视阈
    第五章 自我范畴的确认:关于南戏史的研究
        第一节 南戏形成之时间:史料解读方式变化而导致的差异与“前移”
        一 “古于北曲”的模糊推定
        二 “徐说”与“祝说”的择取
        三 “酝酿期”的折衷与兼容
        四 “宣和、淳熙之前”的推移与假设
        第二节 南戏源起之地点:“一点”与“多点”的争执
        一 “温州源起说”的渊源及确立
        二 “多点起源说”的提出与争议
        第三节 南戏艺术之源头:众说纷纭的迷雾
        一 宋杂剧说
        二 诸宫调说
        三 傀儡戏说
        四 民间剧曲说
        五 宗教仪式说
        第四节 南戏的发展与流变:一度失去的“中间”
        一 元代南戏研究的误区与纠正
        二 南戏声腔流变研究的停滞与发展
        第五节 南戏历史的下限:界断的难明与合法性的质疑
        一 以元明代季更迭为界限
        二 以创作主体的身份为依据
        三 以昆剧的兴起为标志
        四 “演进期”的界限代替
    第六章 “史述”与“名定”:“史述”中的称谓释读与南戏学科概念的嬗递
        第一节 碎片下的逻辑:古人对南戏名称的记载及其背后的概念认知
        第二节 分蘖式的关联:南戏名称的近代审视与南戏概念的立体化重构
        第三节 整合中的正名:辨证中的概念群集与南戏学科意义的完全形成
第三编 审视之“维”:现代南戏研究的空间与层次
    第七章 研究的“基本面”:作为文献的南戏
        第一节 剧本文献的发现与南戏史研究的深入
        一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的流回及其文献价值
        二 南戏地方戏文本的发掘与新的研究视点
        第二节 曲谱、曲选的发掘与南戏辑佚的进展
        一 《九宫正始》、《寒山堂曲谱》的发现与戏文辑佚的阶段性完成
        二 明曲选的整理、刊行与新时期的南戏辑佚
        第三节 文物形态的泛起与研究领域的再延伸
        一 现代文史研究中的文物传统与戏曲文物学的先声
        二 刘念兹等人的田野工作与南戏文物概念的成型
        三 文物视阈下南戏研究领域的延展及分化
    第八章 表演的形态与场域:作为舞台艺术的南戏
        第一节 传统曲学的末梢:以“曲唱”为主体的音乐研究
        一 吴梅的曲律研究与古典曲学“音乐性”的传承
        二 从“曲律”到《曲体研究》:吴梅的学脉与南戏曲体研究的系统化
        第二节 从“场上”到“舞台”:现代剧场理论的介入与“舞台艺术”概念的成型
        一 学人的剧场实践与现代南戏“演剧”研究的萌生
        二 “排场”与“作场”:传统知识体系中南戏演出形制的解读
        三 西方剧场艺术视阈下“舞台艺术”概念的确立及研究的发展
    第九章 “日常”与“非日常”的空间:作为社会结构与行为的南戏
        第一节 向上的路标:上层建筑“机能”的解读与社会结构中的南戏
        第二节 向下的指针:南戏研究向“民间立场”的回归与内化
        一 溯源与回归:“民间性”话语的内置与研究理念的民俗学回摆
        二 田仲一成笔下的祭祀与演剧:南戏与乡村组织及民俗行为的同质化
余论:南戏学术史的形态与研究的“走出去”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文及参与课题
附录一 :南戏研究发展年谱(1913-2012)
附录二 :百年南戏研究文献索引(1913-2012)
后记

(10)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农民政治认同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农民政治认同研究的基本理论
    2.1 政治认同的基本理论
        2.1.1 政治认同的基本内涵
        2.1.2 政治认同的特点
        2.1.3 政治认同的结构性要素
        2.1.4 政治认同的作用
    2.2 农民政治认同的概念及其表现维度
        2.2.1 农民政治认同的概念
        2.2.2 农民政治认同的表现维度
    2.3 国家-社会关系理论
        2.3.1 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的演变
        2.3.2 “国家-社会”研究框架的可行性
    2.4 国家-社会关系与农民政治认同的关系
        2.4.1 国家-社会关系与政治认同的统一:权力与权利的关系
        2.4.2 国家-社会关系的变迁带来政治认同的变化
        2.4.3 国家-社会关系的调整与农民政治认同的互动
第3章 转型时期农民政治认同的现状分析
    3.1 社会转型给中国农村社会带来的变化及其对农民政治认同的影响
        3.1.1 社会转型给中国农村社会带来的变化
        3.1.2 社会转型对农民政治认同的影响
    3.2 社会转型期农民政治认同的积极变化
        3.2.1 农民政治认知水平逐步提升
        3.2.2 农民的政治情感倾向相对稳定
        3.2.3 农民的政治态度相对积极
        3.2.4 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不断提高
    3.3 社会转型时期农民政治认同弱化的表现
        3.3.1 农民政治认知水平与农民权利意识增长不相适应
        3.3.2 农民政治态度上的冷漠与疏离并存
        3.3.3 农民政治文化心理层面的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3.3.4 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增多
第4章 转型时期影响农民政治认同的结构性要素分析
    4.1 转型时期影响农民政治认同的结构性要素
        4.1.1 利益认同—绩效的显着性
        4.1.2 制度认同—制度的公正性
        4.1.3 价值认同—意识形态的主导性
    4.2 转型时期影响农民政治认同的结构性要素的基本特征
        4.2.1 强调利益的满足是提升农民政治认同的核心要素
        4.2.2 强调社会公正在增强农民政治认同中的重要作用
        4.2.3 国家宏观制度输出与农民政治认同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
        4.2.4 影响农民政治认同的结构性要素涉及多个层面
第5章 增强农民政治认同的对策
    5.1 提高农民政治认知,奠定农民政治认同的认识基础
        5.1.1 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5.1.2 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搭建有利于政治文化传播的平台
    5.2 培养农民政治情感,端正农民政治态度,强化农民政治认同的心理倾向
        5.2.1 保障农民经济利益,满足农民对民生福利的需求
        5.2.2 规范基层政权的权力运作,提升基层政权运作的制度化水平
        5.2.3 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5.3 规范农民政治参与,强化农民政治认同的实践环节
        5.3.1 保障农民参政权,以强化农民制度性的政治参与
        5.3.2 加强农村社会组织建设,构建农民政治参与的组织基础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百村调查综合报告(摘要)(论文参考文献)

  • [1]居民食品安全满意度与公众参与关系的研究 ——基于一项全国性调查的实证分析[D]. 张芳芳.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2]信贷减贫及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D]. 常玉栋.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3]Z市精准扶贫中政府的作用研究[D]. 顾飞. 江苏大学, 2019(05)
  • [4]六陈水库移民安置问题研究(1959~1965)[D]. 蒋静华.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8)
  • [5]泉州市公共政策跟踪审计研究[D]. 林凯凯. 华侨大学, 2019(01)
  • [6]泉州市扶贫工作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 王江霞. 华侨大学, 2018(01)
  • [7]基于“互联网+”的海南定安“百里百村”乡村旅游开发策略研究[D]. 舒衡标. 海南大学, 2018(03)
  • [8]宁乡市新农村建设中村和社区党组织功能的研究[D]. 赖屿. 湖南大学, 2018(06)
  • [9]南戏百年学术史论(1913-2013)[D]. 浦晗. 苏州大学, 2018(12)
  • [10]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农民政治认同问题研究[D]. 万海玲. 西北工业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百村普查综合报告(摘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