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有机发光二极管

红色有机发光二极管

一、红色有机发光二极管(论文文献综述)

刘辉[1](2021)在《高固态发光效率蓝色荧光材料在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WOLEDs)因其高效率、低功耗、自发光、柔性等优点,在固态照明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荧光-磷光混合型WOLEDs,兼具荧光材料的低成本、稳定性和磷光材料的高效率的特点,被认为是最理想的白光器件结构。为了实现该类器件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需要进一步通过材料创新和器件优化等方法简化器件结构、提升器件效率、降低效率滚降、提高白光品质。混合型WOLEDs中的关键因素是蓝色荧光材料。蓝光材料的性质例如三线态能级,固态发光效率会直接影响器件结构和性能。本论文以高固态发光效率蓝色荧光材料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荧光-磷光混合型WOLEDs的结构设计和性能研究,致力于在简单的器件结构中实现高效率、低滚降、高品质的白光发射。主要的工作如下:1.蓝色荧光分子在聚集态下通常会发生荧光淬灭和光谱红移,需要采用掺杂技术制备器件,使得蓝光OLEDs和WOLEDs的结构复杂化,并常伴随着较大的效率滚降。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经典蓝光基团蒽的9,10位连接聚集诱导发光(AIE)基团四苯乙烯和具有扭曲构型的三苯胺基团,得到了AIE分子TPAATPE。它在非掺杂薄膜中的发光效率可达82%。其非掺杂器件实现了纯蓝光发射,色坐标为(0.15,0.16),最大外量子效率为6.97%。进一步采用TPAATPE的非掺杂蓝光层,双极性的热活化延迟荧光(TADF)材料PTZ-B作为磷光染料的主体,得到结构相对简单的白光器件。当PTZ-B作为橙色磷光分子PO-01的主体时,双色白光器件实现了高效的暖白光发射,色坐标为(0.44,0.44),最大功率效率和外量子效率达69.5 lm W-1和25.2%。为了提高显色指数,通过使PTZ-B发挥红色磷光Ir(piq)3主体和自身绿光发射的双重作用,得到了三色白光器件,其显色指数可达92,色坐标为(0.34,0.38),最大外量子效率和功率效率达25.3%和47.3lm W-1。该工作为利用具有低三线态能级的蓝色荧光材料,制备高显色指数的混合型WOLEDs提供了新的思路。2.具有高三线态能级的蓝光材料用于混合型白光器件时,不仅能够提供蓝光组分,还可以作为磷光染料的主体,从而简化器件结构。除了高的三线态能级外,蓝色荧光材料还需要具有高的荧光效率、双极性传输性质以及良好的磷光主体性能。我们选择了两个具有高固态发光效率的菲并咪唑衍生物PPPIS和PPIDPS作为混合型WOLEDs中蓝光发射的主体。PPPIS和PPIDPS具有相似的分子结构,但是硫的不同氧化态使两个分子表现出不同的光物理性质。PPPIS具有弱电荷转移激发态性质,表现为深蓝光发射,而PPIDPS由于硫的氧化使其电荷转移激发态性质明显增强,光谱红移到了天蓝光区域。以PPPIS为蓝光发射主体的WOLED表现出更好的器件效果,最大功率效率和外量子效率分别为80.1lm W-1和27.2%。在亮度为1000 cd m-2时,外量子效率仍然能够保持在22.1%。3.我们对同样具有弱电荷转移激发态性质的菲并咪唑-联苯(PPIM)分子的器件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PPIM的非掺杂蓝光器件能够实现7.8%的外量子效率,色坐标为(0.153,0.068)。当其作为磷光染料的主体时,绿、橙和红光磷光器件的最大外量子效率分别能达到23.5%、30.8%和22.4%。在此基础上,双色(蓝-橙)白光器件最高可以实现28.5%的外量子效率和82.8 lm W-1的功率效率,并且在1000 cd m-2的亮度时,器件的外量子效率和功率效率仍然能保持在27.9%和70.3 lm W-1,效率几乎没有滚降。另外,通过在PPIM和PTZ-B层中低浓度掺杂红色磷光Ir(piq)3,三色白光器件实现了93的显色指数和24.2%的外量子效率。最后,与模型化合物对比发现,在菲并咪唑-苯(PPI)横轴位置上增加苯环能够使分子具有弱电荷转移态性质,提高发光效率,改善器件性能。4.芘并咪唑衍生物的非掺杂器件具有高亮度、高效率、低滚降的特点,但是由于大的π共轭平面,其电致发光光谱往往表现为天蓝光发射。借鉴第四章的工作,我们同样在芘并咪唑-苯的横轴位置上增加苯环,得到了芘并咪唑-联苯(PPy IM)分子。它在非掺杂薄膜中发光效率可达73.3%。其非掺杂器件能实现纯蓝光发射,色坐标为(0.160,0.128),最大外量子效率为7.6%,在5000 cd m-2的高亮度时,外量子效率仍然能达到7.2%,表现出很低的效率滚降。通过采用PPy IM的非掺杂蓝光层,以及PPIM作为PO-01的主体,实现了高效率、低滚降的WOLEDs。器件外量子效率和功率效率的最大值分别为23.5%和51.5 lm W-1。即使在5000 cd m-2的高亮度时,外量子效率仍然能够达到21.2%,仅有8%的效率滚降。而且,双发光层器件表现出很稳定的暖白光发射,1000 cd m-2亮度时的色坐标为(0.454,0.439),在400 cd m-2到10000 cd m-2亮度范围内色坐标变化值只有(0.004,0.003)。

周嫒慧[2](2021)在《基于萘基联咪唑并[2,1-b]噻唑衍生物主配体的Ir(Ⅲ)配合物的合成与发光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有机电致磷光器件在平板显示、固态照明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有机电致磷光材料,从原理上讲具有可以利用三重态激子能量的优势,使其内量子效率可以达到100%,器件的发光效率得到大幅提高。为了充分运用这一优势得到高效率器件,开发新型磷光材料成为研究热点。其中,具有高量子效率、较短激发态寿命和多种发光颜色的铱(Ⅲ)配合物成为最具潜力的研究材料。本论文中,设计合成了10种以萘联咪唑并[2,1-b]噻唑为新型主配体的铱(Ⅲ)配合物,并对配合物的结构、光物理性能、电化学性能通过核磁、质谱、红外、荧光光谱以及循环伏安法进行了表征,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所述:1.合成得到了四种以3-甲基-6-(萘-2-基)咪唑并[2,1-b]噻唑(3-methyl-6-(n aphthalen-2-yl)imidazo[2,1-b]thiazole,mn2mt)为主配体,以2-吡啶甲酸(2-picoli nic acid,pic)、异喹啉-3-甲酸(isoquinoline-3-carboxylic acid,3-IQA)、喹哪啶酸(q uinoline-2-carboxylic acid,2-QA)以及2-(2-羟基苯基)吡啶(2-(2-hydroxy pheny l)pyridine,hppy)为辅助配体的新型铱配合物。实验表明,这些配合物的发射波长在562~609 nm,发光颜色在黄光到红光区间,光量子产率从9.7%至55.5%。(mn2mt)2Ir(hppy)的光量子产率最高,以其作为发光材料的LED效率达到0.7 lm/W,色纯度达到19.7%。2.为了考察吸电子基团的引入对材料发光性能的影响,我们在前述主配体的氮端引入了三氟甲基。合成得到了以6-(萘-2-基)-3-(三氟甲基)咪唑并[2,1-b]噻唑(6-(naphth-2-yl)-3-(trifluoromethyl)imidazo[2,1-b]thiazole,n2tfmt)为主配体,3-IQA与2-QA为辅助配体的两种新型铱配合物。结果表明CF3的引入使配合物的三线态能级降低,能级间隙增大,使配合物的发射波长蓝移至了585和593 nm处,发微弱的橙光。3.为了进一步考察不同萘联位置对材料发光性能的影响,我们以3-甲基-6-(萘-1-基)咪唑并[2,1-b]噻唑(3-methyl-6-(naphthalene-1-yl)imidazo[2,1-b]thiazole,mn1mt)为主配体,同样选择pic、3-IQA、2-QA、hppy为辅助配体合成得到四种新型铱配合物。实验表明,改变萘联位置,配合物的发射波长调节至557~619nm,实现了从黄橙光到红光的发射。通过引入不同的辅助配体,配合物的光量子产率从7.2%至46.6%不等。总体来看,以萘联咪唑并[2,1-b]噻唑为主配体的铱(Ⅲ)配合物,主要发光颜色为红、橙和黄光。以hppy为辅助配体的配合物光量子产率较高,具有应用于OLEDs领域的潜力。在主配体的氮端引入三氟甲基会导致配合物的发光颜色小幅蓝移,但光量子产率会有明显的降低。在使用相同辅助配体时,以3-甲基-6-(萘-1-基)咪唑并[2,1-b]噻唑为主配体的铱配合物比以3-甲基-6-(萘-2-基)咪唑并[2,1-b]噻唑为主配体的铱配合物的光量子产率略有降低。

田侯汝[3](2021)在《基于苯基喹唑啉配体的红色磷光铱配合物的合成及电致发光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高亮度、高效率、全彩显示、宽视角、低驱动电压、响应速度快、制备简易、柔性显示等优点引起了研究者的高度关注,且在固态显示和照明等领域逐渐被商业化。与荧光材料相比,磷光金属配合物由于重金属的自旋-轨道耦合效应,既可以利用单线态激子也可以利用三线态激子,使内量子效率在理论上达到100%。在这些磷光材料中,由于易于修饰、光物理性质可调和良好的稳定性,铱配合物成为强有力的候选者。本论文中,通过对主配体进行结构修饰,并与不同的辅助配体配位,设计、合成了几种新型的铱配合物。对目标配合物进行了理论计算和光物理性质测试,计算出相应的HOMO和LUMO;并以此为基础数据寻找合适的磷光主体材料,制作了掺杂型磷光OLED器件,测试其电致发光性质。具体的工作内容如下:(1)在6,7-二甲氧基基喹唑啉苯环的4-位引入叔丁基(t-Bu)和二苯胺基(NPh2),与辅助配体乙酰丙酮(acac)和吡啶甲酸(pic)配位合成了五个纯红光铱配合物(Ir1-Ir5),研究了不同能力的给电子基团和辅助配体对配合物发光性能的影响。以配合物Ir4为例,将其掺杂在不同的主体材料CBP和2,6-DCz PPy中,探究了主体材料对器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2,6-DCz PPy主体材料的器件性能较优。此外,我们还对配合物在2,6-DCz PPy主体材料中的掺杂浓度进行了优化。基于配合物Ir4掺杂浓度为10 wt%时器件性能最优,其电致发光波长,最大亮度、电流效率和外量子效率分别为620 nm,22455cd m-2,32.17 cd A-1,26.22%。(2)在6,7-二甲氧基基喹唑啉苯环的3或4位引入甲氧基,与辅助配体acac和吡啶甲酸pic配位合成了三个铱配合物(Ir6-Ir8),研究了取代基位置和辅助配体对配合物发光性能的影响。在二氯甲烷溶液中,它们分别呈现橙,近红外和红外发射,波长分别为570、667、694 nm。与配合物Ir1相比,配合物Ir6发生了29 nm的蓝移,而配合物Ir7和Ir8分别发生了67和94 nm的红移。该结果表明,甲氧基的取代位置和辅助配体的改变对配合物的发光波长有显着的影响。

蒲春鹏[4](2021)在《基于吡嗪的红色热致延迟荧光材料的合成及其器件的研究》文中指出基于热致延迟荧光机制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器件在热激活下,可以使三重态激子上转换到单重态随后产生延迟发光,即可以实现电致激发产生的激子的100%利用,与此同时其外量子效率EQE也已与磷光OLED相当。同时热致延迟荧光(TADF)发光材料采用纯有机分子材料,成本低易于工业生产,这使得TADF-OLED在未来极具商业发展潜力。目前蓝绿光TADF-OLED已取得显着突破,但红光TADF-OLED的进展却较为落后。本文针对目前红光TADF发光材料中未完全解决的的问题给出解决方案,并取得了以下进展:(1)针对红光TADF材料效率不高的问题,设计合成了基于吡嗪受体的DPXZ-BPDF、TPXZ-BPF,并研究了基于这两种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质和电致发光特性。合理的结构设计使得DPXZ-BPDF、TPXZ-BPF的HOMO、LUMO前沿电子轨道重叠程度较小,由此得到了非常小的能隙差△Est分别为0.01 eV、0.03 eV。DPXZ-BPDF采用严格的刚性结构来抑制非辐射跃迁带来的能量损失并实现红光发射,在优化后的主客体掺杂下,成功地实现了激子利用率,光致发光量子产率PLQY为74.6%,其器件的最大EQE高达15.36%,发射波长为590 nm。另一方面,TPXZ-BPF通过增加给体单元吩恶嗪的数量,进一步降低能隙,使得S1能级更低,使发射波长红移到了608 nm,但由于增加的给体数量削弱了分子整体的刚性,从而增加了能量损耗,器件的最高效率下降到了12.52%。在1000 cd·m-2的亮度下,基于DPXZ-BPDF和TPXZ-BPF的器件EQE仍然可以达到11.41%和9.73%,表现出了较小的效率滚降现象。(2)针对适用于溶液法工艺的红光TADF材料进展缓慢的问题,设计并合成了适用于溶液法工艺的新型橙红光TADF分子DPXZ-BPDPA、DPXZ-BPTPA,并研究了基于这两种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质和电致发光特性。合理的结构设计使得基于吡嗪受体的DPXZ-BPDPA、DPXZ-BPTPA的HOMO、LUMO前沿电子轨道重叠程度较小,由此得到了非常小的△Est分别为0.03 eV、0.02 eV。DPXZ-BPDPA的给体部分引入了叔丁基促溶基团,使得溶解性增加,用旋涂溶液法制备的OLED器件达到585 nm处的橙红颜色光发射,最大外量子效率EQE是2.56%。另一方面,DPXZ-BPTPA的给体部分三苯胺具有大的旋转度,降低分子刚性,可增加溶解性。其用旋涂溶液法制备的OLED二极管有着595 nm橙红颜色光的发射,最大外量子效率为6.45%,表明DPXZ-BPTPA具有有效的TADF特性。

赵聃[5](2021)在《电子传输与注入的调控对有机半导体器件性能的影响》文中认为随着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6G时代的到来,具有体薄量轻、功耗低、可柔性化等优势的有机半导体器件对于新型显示、光电探测和传感技术等领域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迄今为止,以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有机光电探测器(Organic photodetector,OPD)和有机薄膜晶体管(Organic thin-film transistor,OTFT)为代表的有机半导体器件,是近二十多年来的研究热点。众所周知,在器件结构内部,相较于空穴传输与注入能力,电子传输与注入能力与之不匹配一直是有机半导体器件的瓶颈性问题。这导致了器件内部载流子的不平衡,从而制约了器件性能的提升。由于不同种类有机半导体器件其器件结构、工作原理和参数指标都不相同,需要结合材料设计合成、器件结构构建、界面修饰工程、载流子调控等手段提出解决电子传输与注入问题的针对性方案。因此,本论文针对载流子调控方面的问题,通过调控电子的传输与注入改善了有机半导体器件的性能,从材料能级、微观形貌和光场分布等方面揭示了调控机理,具体研究内容如下:一、异质结电子传输层对OLED器件性能的影响在OLED中引入由酞菁铜(Copper(Ⅱ)phthalocyanine,CuPc)和富勒烯(C60)组成的异质结电子传输层,通过对C60/CuPc厚度优化,确保了电子传输层的光提取效率及电子传输效率,优化后器件的电流效率和功率效率相比对照组分别提升了52%和84%。通过比较C60/CuPc、CuPc和CuPc/C60三种传输层对红光OLED器件性能的影响,揭示了C60/CuPc异质结的电荷生成能力对电子传输与注入的促进作用,从而降低了器件的驱动电压并提升了器件性能。与此同时,研究了C60/CuPc电子传输层对红光、绿光和蓝光OLED器件性能的提升程度,结果表明,红光器件的功率效率的提升远大于绿光和蓝光OLED,这是由于红光光谱与CuPc的吸收光谱具有更好的光谱重合度,使得C60/CuPc在红光照射下发生能带弯曲,进一步提高了电子传输层的电子传输与注入和电荷生成能力。二、连接层的电子注入调控对白光叠层OLED发光色稳定性的影响以C60/CuPc异质结为连接层,制备了由红色发光和蓝色发光单元组成的白光叠层OLED器件。利用C60向蓝光发光单元注入电子的能力弱于CuPc向红光发光单元注入空穴的能力,得到最大电流效率20.4 cd/A,发光颜色可以随着电压升高逐渐从红光转变为白光的可变色OLED器件。并且,通过对调红光和蓝光发光单元的位置,制备了改变驱动电压而色坐标保持在(0.31,0.27)的白光OLED器件。另外,本工作还结合中间连接层与两侧发光单元电荷传输材料之间的能级差异、发光层中主客体的三线态激子利用率、光学仿真模拟光提取的情况,建立了这三种影响因素协同作用的理论模型,并阐述了电子传输与注入对器件色稳定性的调控原理,为可变色、白光两种OLED器件的制备提供了新途径。三、共轭聚合物修饰电子传输层对有机光电探测器性能的影响针对以往抑制OPD器件暗电流密度的同时,存在光电流密度随之下降并导致探测性能降低的情况,本工作采用共轭聚合物poly[(9,9-bis(30-(N,N-dimethylamion)propyl)2,7-fluorene)-alt-2,7-(9,9-dioctyl)fluorene](PFN)修饰电子传输层氧化锌(ZnO),制备了器件面积为1 cm2的OPD器件。通过界面形貌和能级表征发现,由于PFN不仅可以降低ZnO和有机电子传输材料之间的能级势垒,还抑制了ZnO的漏电流,优化后的器件暗电流降低了两个数量级的同时光电流基本保持不变,从而使光电探测率提升了10倍。同时,由于能级修饰对电子注入能力的提升,当施加正向电压时,该器件表现出更好的电致发光效率,修饰后器件亮度提升了4.5倍,这表明聚合物修饰电子传输层的方法对制备探测-发光双功能器件同样适用。四、聚合物晶界塑化剂对柔性OTFT电子传输性能的影响设计合成缺电子小分子末端功能化修饰的聚合物材料作为晶界塑化剂,对高结晶性小分子薄膜的晶界进行了塑化,制备出兼具高电子迁移率和柔性可弯曲的N型OTFT器件。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透射扫描电镜(TEM)以及掠入式广角X射线散射(GIWAXS)对半导体材料的表面形貌、元素分布和薄膜结晶情况进行了表征,研究了晶界塑化剂对有机半导体电子传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得益于新型晶界塑化剂末端修饰的锚定作用以及聚合物主链的能级优化,使其在结晶过程中嵌入小分子的晶界处,不仅提高了在晶界处的电子传输能力,而且在弯折过程中起到应力释放的作用。制备的柔性OTFT其电子迁移率可与传统OTFT相媲美,且在弯折半径4 mm和弯折500次的情况下,迁移率依然保留了初始性能的70%,体现了晶界塑化剂对改善电子传输能力和抗弯折的优势。综上所述,本论文围绕有机半导体器件中电子传输与注入的调控,从材料的界面能级、表面形貌和光学特性等方面研究了其对OLED、OPD、OTFT三种有机半导体器件性能的影响;同时,结合理论模型阐述了器件内部的调控机理,研制了高性能的器件。本工作为制备集成化、多功能化、柔性化的有机半导体器件,以及设计合成新型电子传输、注入材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王佳男[6](2020)在《碳量子点在掺杂OLED器件和P3HT:PC61BM基光伏器件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近十几年中,有机光电器件的理论研究和商业化发展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有机光电半导体材料具有原料来源广泛、制造工艺简单、低毒性等突出的优点,能够根据不同的需求应用于各种有机光电器件中。但是,有机光电器件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例如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器件存在着性能低、寿命短、蓝色荧光材料不稳定、器件机理理论不完善等问题;有机太阳能电池(OSC,Organic Solar Cell)器件存在着光吸收弱、稳定性差、能量转换效率低等问题。基于有机光电器件的上述问题,论文主要围绕提高基于掺杂体系的有机发光二极管与P3HT:PC61BM体系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性能而展开的。具体的研究工作如下:论文介绍了有机发光二极管和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现状,并分析了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阐述了有机发光二极管和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工作机理和相关物理。利用微波辅助法合成了荧光材料碳量子点(CQDs,Carbon Quantum Dots),将其成功应用于蓝、黄、红及白色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中,并对器件的光学和电学性能进行了表征。测试结果表明,引入碳量子点可以有效提高器件的发光亮度和电流密度,并且同时降低器件的开启电压。此外,碳量子点还能调控器件复合发光的位置;结合实验中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中的退化现象,分析了碳量子点的引入对器件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高浓度碳量子点会使得有机层的表面形成凸点,这些凸点在外界电场的作用下形成暗斑,最终导致了器件的烧毁。将碳量子点同时引入到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活性层和阳极缓冲层之间以及活性层和阴极之间,并对器件的性能进行相关测试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引入碳量子点能够大幅度提高器件的性能,这是归因于了碳量子点的双界面修饰作用改善了载流子的传输和收集效率。另外,碳量子点的引入还能提高器件的光捕获能力。用PET基底成功制备出了基于P3HT:PC61BM体系的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并详细研究了不同条件下的活性层和阳极缓冲层对器件性能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器件短路电流、开路电压、填充因子及能量转换效率分别为12.00mA/cm2、0.53V、38%和2.13%。

史晓波[7](2016)在《有机光电器件中光学过程和调控方法的研究》文中提出有机电子学目前是最受瞩目的研究及开发领域之一。其中,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外量子效率由于受到出光效率的限制进入了瓶颈期;有机电泵浦激光器由于多种原因尚未实现。本论文研究了有机光电器件中的光学过程和调控方法,分别从理论和实验的角度,利用光学调控的方法来提高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出光效率,并且尝试制备了可以构建有机电泵浦激光器谐振腔的光学元件——导电分布式布拉格反射镜。本论文中,光学理论分析主要采用的是基于时域有限差分法的一种光学(电磁波)模拟分析方法。具体而言,我们开展了如下研究:1.我们利用聚苯乙烯小球形成的单层光子晶体和微纳小球模板刻蚀技术,制备了一种蜂窝状结构的有机发光二极管。从实验和理论模拟的角度,对平面结构和蜂窝状结构有机发光二极管性能的变化进行了详细的比较与分析,证实利用这种蜂窝状结构可以很好的提取平面结构的有机发光二极管中的波导模式和表面等离子体激元模式损耗,从而提高了器件的外量子效率;2.我们进一步发展了蜂窝状结构的光提取技术。利用正硅酸四乙酯和聚苯乙烯小球形成的单层光子晶体制备了多孔的Si O2有序阵列结构,以多孔Si O2阵列结构为模板,通过化学刻蚀制备了蜂窝状结构的ITO导电玻璃。这种方法成本低,且可以实现ITO导电玻璃的大面积制备,其特有的蜂窝状结构也有利于提高光电器件的效率;3.我们提出来一种可以通过热蒸镀工艺实现的基于有机无机半导体材料的光学元件——杂化导电布拉格反射镜。这种新型导电布拉格反射镜表现出了优良的光学特性和电学特性,并且具有很好的工艺兼容性,未来在构建电泵浦有机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的谐振腔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4.我们详细研究了卤化铅材料的光学和电学特性,发现Pb I2作为半导体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同时具有非常大的折射率。因此,我们尝试利用Pb I2制备导电布拉格反射镜,并利用这一新型导电布拉格反射镜结合有机发光二极管制备了类电泵浦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的器件,并且得到了微腔发射的现象;5.我们研究了基于金属卤化物(CH3NH3Pb Br3)钙钛矿材料的发光二极管,得到了一些初步结果。金属卤化物钙钛矿材料还有很多新颖的性能需要深入研究与理解,以帮助制备高效的钙钛矿发光二极管。目前基于金属卤化物钙钛矿材料的光泵浦激光器已有报道,高效的钙钛矿发光二极管可以促进基于金属卤化物钙钛矿材料的电泵浦激光器的实现。

杨小丽[8](2021)在《基于准二维结构的混卤素钙钛矿天蓝色发光器件》文中研究表明金属卤化物钙钛矿材料具有高荧光量子产率、带隙可调、可溶液加工、高载流子迁移率和独特的缺陷容忍特性等优点,在钙钛矿发光器件,太阳能电池,激光器和光电探测器等领域展现出了广泛的研究及应用。目前,钙钛矿材料在近红外、绿光以及红光器件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外量子效率,其效率均已超过20%。蓝光器件作为显示器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相对较差的性能,限制了钙钛矿发光材料在显示和照明方面的应用,因此,钙钛矿蓝色发光器件的研究在近年来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通常,蓝色发光器件的制备方法有以下两种:1)采用高带隙混合卤化物钙钛矿发光材料MAPbBrxCl1-x作为器件发光层(发光波长在450-490nm之间);2)采用低维钙钛矿材料作为发光层,二维层状钙钛矿材料具有自然的多量子阱结构,阱间能实现有效的能量传递,提高了低带隙发光相中的激发态密度,抑制了非辐射复合及损耗。本文通过在混卤素钙钛矿发光层MAPbBr2Cl中引入长链丁基胺阳离子和聚合物添加剂聚环氧乙烷制备蓝色发光器件。长链丁基胺阳离子(BA+)形成的准二维层状钙钛矿有效地改善了薄膜形貌,降低了缺陷密度,聚合物添加剂聚环氧乙烷(PEO)的引入进一步减小晶粒尺寸,钝化薄膜缺陷态,抑制离子迁移与非辐射复合损耗。在众多研究者的努力下,钙钛矿发光器件以及采用钙钛矿材料制备的太阳能电池以及光电探测器等都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就。然而,钙钛矿材料中含有的金属铅是一种毒性物质,钙钛矿这类材料又易溶于水,若金属铅释放到自然环境中,然后流入人体以及其他生物体,将对人体及其他生物的身体健康造成重大伤害。所以,采用无毒金属铅离子是未来钙钛矿材料发展的方向,这也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意义的工作。基于蓝色钙钛矿发光器件存在的稳定性以及毒性问题,本论文主要阐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研究了在三维混卤素钙钛矿材料MAPbBr2Cl中引入不同比例的长链丁基胺阳离子,其钙钛矿薄膜的形貌、晶体结构和光物理性质的不同,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实验结果分析,我们得出加入长链丁基胺阳离子可以改善薄膜形貌,与三维钙钛矿薄膜相比,薄膜的晶粒尺寸随着长链丁基胺阳离子比例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器件的光致发光谱(PL)以及电致发光谱(EL)均出现蓝移的现象。对X射线衍射(XRD)图谱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发现位于(100)晶面的衍射峰逐渐向左移动,直至在低角度(<10°)出现新的衍射峰,这一结果表明长链丁基胺阳离子的引入使得钙钛矿晶格常数增加,从而形成了准二维层状钙钛矿结构。(2)研究在准二维钙钛矿材料中引入聚合物添加剂聚环氧乙烷,在最优化的BA 0.75基础上,制备了BA 0.75与PEO不同浓度的混合溶液。通过SEM、XRD、PL、EL等测试手段分析不同种溶液制备的薄膜形貌、晶体结构和光物理性质的不同。随着聚合物PEO含量的增加,薄膜表面光滑无孔洞,晶粒尺寸明显减小,器件的光致发光谱(PL)以及电致发光谱(EL)均出现轻微蓝移的现象。聚合物的引入进一步提高了蓝光钙钛矿器件的效率。在混卤素钙钛矿发光层MAPbBr2Cl中引入长链丁基胺阳离子和聚合物添加剂聚环氧乙烷,通过减小晶粒尺寸,钝化缺陷,较好地抑制了离子迁移与非辐射复合。采用这种方法制备了发光最大波长位于484nm,最大亮度为2876 cd/m2和最高电流效率为3.7 Cd/A的天蓝色钙钛矿发光器件,较发光层为MAPbBr2Cl器件的效率提高了近15倍。(3)研究了在混合卤化物和有机间隔阳离子准二维钙钛矿前驱体溶液(BA2Csn-1Pbn(Br/Cl)3n+1,我们将其用BA 1表示)中引入不同浓度的Ba2+,制备了BA 1与BaCl2不同浓度的混合溶液。通过实验我们发现Ba2+的引入能够调节准二维钙钛矿材料的相分布,提高器件的电荷传输能力以及发光效率。制备出的天蓝色发光器件的最大亮度为1444 cd/m2,最大发光效率为4.6 Cd/A,是未添加Ba2+器件的1.6倍。本文提出的这一研究结果为低毒性发光器件的制备提出了一种方法。

王俊生[9](2020)在《OLED电视显示屏应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OLEDs)显示屏以其超薄、柔性、高画质的性能优势,在智能手机等中小尺寸显示终端产品上成功获得应用,其市场份额和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基本取得了商业成功。然而,受大尺寸OLED面板技术和产业成熟度的限制,OLED电视显示屏在电视产品上的应用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关键性技术问题,直接影响到了产品的可靠性和显示性能,成为OLED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本论文针对目前已量产的OLED显示屏在应用到电视机产品时,存在的可靠性、显示画质和电源需求方面的关键性技术问题,从工程应用需求方面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1、发明了外部像素补偿减缓残影技术,优化了显示控制减缓残影技术,有效改善了OLED电视显示屏的残影问题。针对OLED电视显示屏因TFT阈值电压漂移和OLED像素发光性能衰减而导致的残影问题,分别提出了像素TFT补偿、OLED像素电流补偿以及对显示图像进行微移处理等技术,有效减缓了残影的出现,提高了OLED电视显示屏的可靠性。2、发展了可应用于OLED电视的HDR视频高保真亮度映射技术、动态目标重塑图像去噪技术以及图像精密平滑处理技术,解决了因OLED电视显示屏存在的最大亮度不高、对图像信号质量非常敏感而降低OLED电视画质的问题,实现了OLED电视的超高画质显示。3、改进设计了OLED电视的高动态性能电源,包括新型独立架构电源、低功耗待机、新型的双BOOST无桥PFC电路拓扑架构及高动态LLC谐振电路架构等,显着提高了电源与OLED电视显示屏的匹配性,满足了高性能OLED电视对稳定高效电源的需求。实验结果表明,本论文解决的OLED电视显示屏应用技术问题对提高OLED电视显示屏的可靠性、实现超高画质显示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研究成果已经在创维品牌的OLED电视产品上进行了大规模应用,累计出货超过10万台,对促进OLED电视显示屏的工程化应用和推动OLED显示技术在大屏显示领域的产业化进程具有积极意义。

祝熙翔[10](2020)在《有机和钙钛矿材料激发态下动力学过程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有机材料和钙钛矿材料具有非常优异的光电特性,使得有机材料和钙钛矿材料在光伏、发光器件和探测器等光电应用方面具有很大潜力,从而使得有机材料和钙钛矿材料受到了器件和材料物理学家的广泛关注和研究。但是有机材料和钙钛矿材料目前距离实际的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此论文利用磁-光-电的综合研究手段对有机和钙钛矿材料在激发态下的基本动力学过程展开了研究,通过研究和理解有机和钙钛矿材料的激发态下的基本输运和动力学物理过程,为材料化学合成和器件物理设计提供新的设计思路,从而进一步改善有机和钙钛矿材料,使其在光电实际应用方面的得到进一步发展。(1)界面传输层的利用对于广泛提高有机光伏效率至关重要。尽管人们关于界面传输层的电学和光学性质有一些基本认识,但是仍然缺少界面传输层对活性层的影响的完整认识。此工作中,基于ITO(玻璃)/PEDOT:PSS/PIDTDTQx:PC70BM/PFN/Al的有机体异质结(OBHJ)太阳能电池系统中,研究了关于界面传输层对器件的物理性能的影响并提出了新见解。通过改变修饰层的结构,在稳态下对器件进行了多次测量,研究了界面传输层在有机BHJ太阳能电池中的作用。实验结果证实了假设,即由于电子/空穴传输层的存在,有机光伏层(活性层,如PIDTDTQx:PC70BM)的光电性能会受到显着影响。通过实验研究基于有机材料PIDTDTQx:PC70BM的BHJ光伏器件界面陷阱相关态密度(DOS),电子-空穴复合电阻(Rrecomb),复合寿命(τrecomb),激子寿命(τ),光感应电极化,能量无序特性和磁场光电流,从而揭示并说明了界面修饰层对光伏层光电性能的影响。此实验研究指导人们重新考虑界面传输层在有机BHJ系统中的关键作用,即有机活性层的光电,介电和电子结构特性与界面传输层的存在紧密相关。此实验结果弥补了目前对人们对修饰层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两个主要认识:(i)由于界面传输层的存在,有机材料活性层的性质几乎没有改变(ii)它们主要有助于电荷载流子的提取和注入。(2)非富勒烯受体有机太阳能电池中,即使使用相对较小的驱动力也可以发生高效的激子解离,但尚不清楚在非富勒烯受体系统中存在的潜在能量损失,包括激子解离和电子-空穴复合。由于光伏层中分子随机分布以及存在给体-受体互穿网络,使得能量紊乱成为有机半导体和有机光伏层中的能量损失特征参数。与球形富勒烯衍生物类似物(如PCBM)相比,非富勒烯受体的分子结构完全不同,因此对非富勒烯受体有机太阳能电池陷阱相关的能量无序特性和分布的全面理解是进一步减少开路电压(Voc)损失的关键。在这项工作中,制备了结构为ITO(玻璃)/Zn O/PBDB-T:ITIC/Mo O3/Al的高效非富勒烯有机体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光伏层中的聚合物给体PBDB-T和非富勒烯受体ITIC形成了有效的互穿网络结构。通过使用无损阻抗光谱技术对非富勒烯太阳能电池器件进行了测量,实验结果揭示了在此器件中存在表面和体陷阱态。更重要的是,通过不同频率下电容-电压测试结果得到两个和三个电容峰位可以看出,在非富勒烯受体的光伏层中存在深和浅的陷阱态,而且它们在能隙中具有不同的能量位置。此外,利用泵浦探测激光光谱测量(超快光谱测试),发现陷阱态位于光吸收带边缘以下。这项工作对基于非富勒烯受体的有机体异质结系统中的陷阱态提供了新的认识,对最小化器件的能量损失从而优化器件性能具有重要意义。(3)在准二维钙钛矿薄膜中,发现了一个新的实现上转换光致发光(PL)方法,即:在通过在溶液处理准二维钙钛矿薄膜(PEA)2(MA)4Pb5Br16,n=5)中,直接用连续波(CW)红外光激发直接激发间隙态来生成两光子上转换光致发光。具体地,通过用CW 980nm激光激发来激发间隙态,观察到具有可见光且发光峰位位于520nm峰值的PL。同时,激发光与光致发光强度依赖关系测试结果表明在准二维钙钛矿膜中上转换PL是双光子吸收过程。此外,通过减小准二维钙钛矿薄膜的n值,发现会减小间隙态从而导致双光子上转换PL信号的急剧减小。这证实了间隙态确实是产生准二维钙钛矿中的双光子上转换PL的主要原因。此外,机械刮擦的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n值纳米层在准二维钙钛矿薄膜中是均匀地排布而成的,从而能够产生多光子上转换光。更重要的是,实验发现双光子上转换PL对外部磁场很敏感,这表明间隙态本质上是空间扩展态。最后,偏振光相关的上转换PL研究表明,间隙态通过轨道-轨道相互作用,形成空间扩展态,从而在准二维钙钛矿中形成多光子上转换光致发光。

二、红色有机发光二极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红色有机发光二极管(论文提纲范文)

(1)高固态发光效率蓝色荧光材料在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引言
    1.2 有机电致发光的发展历程
    1.3 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简介
        1.3.1 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器件结构和发光过程
        1.3.2 传统荧光材料,磷光材料和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
        1.3.3 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性能评价参数
    1.4 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分类
        1.4.1 全荧光WOLEDs
        1.4.2 全磷光WOLEDs
        1.4.3 荧光-磷光混合型WOLEDs
        1.4.3.1 基于传统蓝色荧光材料的荧光-磷光混合型WOLEDs
        1.4.3.2 基于TADF蓝色荧光材料的荧光-磷光混合型WOLEDs
    1.5 本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思路
        1.5.1 论文选题依据
        1.5.2 研究思路
第2章 基于蒽的衍生物TPAATPE的混合型WOLEDs
    2.1 引言
    2.2 化合物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2.3 化合物的基本性质
        2.3.1 热力学性质
        2.3.2 理论模拟
        2.3.3 光物理性质
        2.3.4 电化学性质
    2.4 化合物的器件性能
        2.4.1 单载流子器件
        2.4.2 非掺杂蓝光OLEDs
        2.4.3 磷光OLEDs
        2.4.4 双色混合型WOLEDs
        2.4.5 三色混合型WOLEDs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菲并咪唑-苯-硫醚蓝光分子的混合型WOLEDs
    3.1 引言
    3.2 PPPIS和 PPIDPS的基本性质比较
        3.2.1 PPPIS和 PPIDPS的光物理性质以及理论模拟
        3.2.2 PPPIS和 PPIDPS的电化学性质
    3.3 化合物的器件性能
        3.3.1 单载流子器件
        3.3.2 非掺杂蓝光OLEDs
        3.3.3 黄色磷光OLEDs
        3.3.4 双色混合型WOLEDs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菲并咪唑-联苯蓝光分子的混合型WOLEDs
    4.1 引言
    4.2 PPPIS和 PPIM的性质比较
    4.3 PPIM的性质研究
        4.3.1 PPIM的热力学性质
        4.3.2 PPIM的晶体结构
        4.3.3 PPIM的光物理性质
        4.3.4 PPIM的器件性能
        4.3.4.1 PPIM的单载流子器件
        4.3.4.2 PPIM的非掺杂蓝光OLEDs
        4.3.4.3 PPIM的磷光OLEDs
        4.3.4.4 基于PPIM的双色WOLEDs
        4.3.3.5 基于PPIM的三色WOLEDs
        4.3.3.6 基于PPIM和 PTZ-B的三色WOLEDs
    4.4 PPIM和 PPI的性质对比
        4.4.1 PPIM和 PPI的热力学性质对比
        4.4.2 PPIM和 PPI的光物理性质对比
        4.4.3 PPIM和 PPI的电化学性质比较
        4.4.4 PPIM和 PPI的器件性能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芘并咪唑-联苯蓝光分子的混合型WOLEDs
    5.1 引言
    5.2 化合物的合成与基本表征
    5.3 化合物的基本性质
        5.3.1 热力学性质
        5.3.2 晶体结构
        5.3.3 光物理性质
        5.3.4 电化学性质
    5.4 器件性能
        5.4.1 单载流子器件
        5.4.2 非掺杂蓝光OLEDs
        5.4.3 混合型WOLEDs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验用品和测试设备
    6.1 实验试剂和药品
    6.2 测试设备和方法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2)基于萘基联咪唑并[2,1-b]噻唑衍生物主配体的Ir(Ⅲ)配合物的合成与发光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有机电致磷光材料
        1.1.1 有机电致磷光材料概述
        1.1.2 小分子Ir~Ⅲ配合物的磷光材料
        1.1.2.1 小分子Ir~Ⅲ配合物的红光材料
        1.1.2.1 小分子Ir~Ⅲ配合物的蓝光材料
        1.1.2.1 小分子Ir~Ⅲ配合物的蓝光材料
    1.2 论文的基本构思与内容
第2章 以mn2mt为主配体的Ir~Ⅲ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配体的合成与表征
        2.2.2 氯桥的合成
        2.2.3 Ir~Ⅲ配合物的合成
    2.3 配合物的性质研究
        2.3.1 光物理性质
        2.3.2 电化学性质
        2.3.3 光致发光性能的检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以n2tfmt为主配体的Ir~Ⅲ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配体的合成与表征
        3.2.2 氯桥的合成
        3.2.3 Ir~Ⅲ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3.3 配合物的性质研究
        3.3.1 光物理性质
        3.3.2 电化学性质
        3.3.3 光致发光性能的检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以mn1mt为主配体的Ir~Ⅲ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配体的合成与表征
        4.2.2 氯桥的合成
        4.2.3 Ir~Ⅲ配合物的合成
    4.3 配合物的性质研究
        4.3.1 光物理性质
        4.3.2 电化学性质
        4.3.3 光致发光性能的检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试剂与仪器
附录 B 部分配合物核磁、质谱和红外图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3)基于苯基喹唑啉配体的红色磷光铱配合物的合成及电致发光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有机电致发光的概述
    1.1 有机电致发光的发展概述
    1.2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基本原理及主要指标
        1.2.1 有机电致发光的器件结构
        1.2.2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工作原理
        1.2.3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性能指标
    1.3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材料
        1.3.1 阴极材料
        1.3.2 阳极材料
        1.3.3 空穴传输材料
        1.3.4 电子传输材料
        1.3.5 发光材料
    1.4 荧光材料的研究现状
        1.4.1 蓝色荧光材料
        1.4.2 绿色荧光材料
        1.4.3 红色荧光材料
    1.5 磷光铱配合物的简介
        1.5.1 磷光铱配合物的种类
        1.5.2 蓝光铱配合物
        1.5.3 绿光和黄光铱配合物
        1.5.4 红光铱配合物
    1.6 基于苯基喹唑啉配体的磷光铱配合物
    1.7 论文的设计思想和研究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合成路线
        2.3.1 配体合成路线
        2.3.2 配合物合成路线
    2.4 合成方法
    2.5 材料结构鉴定与性质测试
        2.5.1 材料的结构鉴定
        2.5.2 材料的光物理性质
        2.5.3 电化学测试
    2.6 OLED的制备及测试
3 基于苯基喹唑啉衍生物配体的红光铱配合物的合成及研究
    3.1 引言
    3.2 配合物Ir1-Ir5 的理论计算
    3.3 配合物Ir1-Ir5 的光物理性质
        3.3.1 配合物Ir1-Ir5 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磷光发射光谱
        3.3.2 配合物Ir1-Ir5 磷光量子产率的测定
        3.3.3 配合物Ir1-Ir5 磷光寿命的测定
    3.4 配合物Ir1-Ir5 的电化学性质的测量
    3.5 配合物Ir1-Ir5 的电致发光性质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甲氧基修饰的6,7-二甲氧基苯基喹唑啉的橙红和近红外光铱配合物的性质研究
    4.1 引言
    4.2 配合物Ir6-Ir8 的理论计算
    4.3 配合物Ir6-Ir8 的光物理性质
        4.3.1 配合物Ir6-Ir8 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磷光发射光谱
        4.3.2 配合物Ir6-Ir8 磷光量子产率的测定
        4.3.3 配合物Ir6-Ir8 磷光寿命的测定
    4.4 配合物Ir6-Ir8 的电化学性质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材料的结构表征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基于吡嗪的红色热致延迟荧光材料的合成及其器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OLED技术概述
        1.2.1 OLED显示原理
        1.2.2 OLED技术发展
    1.3 热致延迟荧光(TADF)概述
        1.3.1 热致延迟荧光发光机制
        1.3.2 热致延迟荧光材料的关键参数
        1.3.3 设计热致延迟荧光材料的基本原则
    1.4 红光热致延迟荧光材料的概述
        1.4.1 红光TADF材料的设计策略
        1.4.2 红光TADF材料的研究进展
    1.5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的合成与器件的制备
    2.1 实验仪器
    2.2 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2.2.1 材料的合成
        2.2.2 材料的表征
    2.3 器件的制备与表征
        2.3.1 器件的制备工艺
        2.3.2 器件的表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蒸镀法的红光TADF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器件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的合成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合成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理论计算
        3.3.2 热稳定性
        3.3.3 电化学性质
        3.3.4 光物理性质
        3.3.5 电致发光性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溶液法的红光TADF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器件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的合成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合成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理论计算
        4.3.2 热稳定性
        4.3.3 电化学性质
        4.3.4 光物理性质
        4.3.5 电致发光性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5)电子传输与注入的调控对有机半导体器件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有机半导体材料和器件概述
    1.2 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基本原理与制备工艺
        1.2.1 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基本原理
        1.2.2 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制备工艺
    1.3 有机半导体器件的基本原理
        1.3.1 有机发光二极管
        1.3.2 有机光电探测器件
        1.3.3 有机薄膜晶体管器件
    1.4 有机半导体器件及其电子传输与注入的研究进展
        1.4.1 有机发光二极管及其电子传输与注入的研究进展
        1.4.2 有机光电探测器及其电子传输与提取的研究进展
        1.4.3 有机薄膜晶体管及其电子传输的研究进展
    1.5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点
    1.6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第二章 异质结型电子传输层对OLED器件性能的影响
    2.1 C_(60)/CuPc电子传输层对红光OLED性能的影响
        2.1.1 实验部分
        2.1.2 不同厚度的C_(60)/CuPc电子传输层对OLED性能影响
        2.1.3 C_(60)/CuPc电子传输层的电荷生成和传输能力的研究
    2.2 C_(60)/CuPc电子传输层对不同发光颜色器件性能的影响
        2.2.1 C_(60)/CuPc电子传输层对绿和蓝光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影响
        2.2.2 C_(60)/CuPc电子传输层的电子传输与注入的调控机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子注入的调控对白光叠层OLED发光色稳定性的影响
    3.1 实验部分
        3.1.1 叠层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的制备
        3.1.2 性能测试及表征
        3.1.3 光学建模与仿真计算
    3.2 连接层的电子注入和电荷生成能力
    3.3 光学仿真模型的建立与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共轭聚合物修饰电子传输层对光电探测器性能的影响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所用材料
        4.1.2 器件制备和表征测试
    4.2 共轭聚合物对氧化锌电子传输层的影响
    4.3 共轭聚合物修饰电子传输层对OPD器件性能的影响
    4.4 共轭聚合物修饰电子传输层对发光性能的影响
    4.5 光学模型仿真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晶界塑化剂对柔性薄膜晶体管电子传输性能的影响
    5.1 实验部分
    5.2 晶界塑化剂掺杂对有机薄膜晶体管电子迁移性能的影响
    5.3 晶界塑化剂掺杂对半导电体薄膜弯折性能的影响
    5.4 晶界塑化剂掺杂制备柔性有机薄膜晶体管的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论文工作总结
    6.2 后续工作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6)碳量子点在掺杂OLED器件和P3HT:PC61BM基光伏器件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有机发光二极管概述
    1.3 有机太阳能电池概述
    1.4 量子点概述
    1.5 有机发光二极管和有机太阳能电池存在问题
    1.6 论文的内容和主要工作
第二章 有机发光二极管与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的工作机理
    2.1 有机半导体的成键模式、激子类型、能量传递和发光类型
        2.1.1 有机半导体成键模式
        2.1.2 有机半导体中激子的产生和能量传递方式
        2.1.3 荧光和磷光
    2.2 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和性能参数
        2.2.1 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的工作原理
        2.2.2 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的常见结构
        2.2.3 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的性能参数
    2.3 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和性能参数
        2.3.1 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的工作原理
        2.3.2 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的常见结构
        2.3.3 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的性能参数
    2.4 有机光电器件的制备技术
        2.4.1 真空镀膜法
        2.4.2 旋转涂覆法
        2.4.3 喷墨印刷技术
        2.4.4 丝网印刷技术
        2.4.5 卷对卷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碳量子点在基于掺杂体系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中的应用研究
    3.1 引言
    3.2 碳量子点的制备与表征
        3.2.1 碳量子点的制备
        3.2.2 碳量子的形貌和结构表征
        3.2.3 碳量子点的光学性能
    3.3 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的制备
    3.4 碳量子点在蓝色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中的应用
        3.4.1 蓝色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结构
        3.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5 碳量子点在黄色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中的应用
        3.5.1 黄色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结构
        3.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6 碳量子点在红色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中的应用
        3.6.1 红色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结构
        3.6.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7 碳量子点在白色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中的应用
        3.7.1 白色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结构
        3.7.2 实验结果和讨论
    3.8 碳量子点对有机发光二极管稳定性的影响
        3.8.1 概述
        3.8.2 实验结果和讨论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碳量子点在基于P3HT:PC_(61)BM体系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中的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的制备
    4.3 实验结果和讨论
        4.3.1 器件结构图和能带
        4.3.2 J-V特征曲线
        4.3.3 表面形貌研究
        4.3.4 阻抗谱研究
        4.3.5 空间电荷限制电流法测试载流子的迁移率
        4.3.6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柔性衬底的有机太阳能电池性能研究
    5.1 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制备
    5.2 活性层的优化对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性能的影响
        5.2.1 活性层的旋涂速度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5.2.2 活性层的退火温度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5.3 PEDOT:PSS层的优化对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性能的影响
        5.3.1 PEDOT:PSS层的旋涂速度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5.3.2 PEDOT:PSS层的退火温度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有机光电器件中光学过程和调控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有机发光二极管
        1.2.1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展背景
        1.2.2 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物理简介
        1.2.3 影响有机发光二极管效率的因素
        1.2.4 典型的用于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光提取技术
    1.3 有机激光器
        1.3.1 激光器的发展
        1.3.2 激光器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
        1.3.3 光泵浦有机激光
        1.3.4 电泵浦有机激光
    1.4 时域有限差分法
        1.4.1 时域有限差分方法的发展
        1.4.2 时域有限差分法的基本原理
        1.4.3 时域有限差分方法的应用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1.6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蜂窝状结构的有机发光二极管中的光学调控
    2.1 引言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聚苯乙烯小球单层光子晶体的制备
        2.2.3 蜂窝状结构光子晶体的制备
        2.2.4 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制备
        2.2.5 测试与表征
        2.2.6 光学模拟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形貌特性分析
        2.3.2 平面结构和蜂窝状结构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性能对比与分析
        2.3.3 蜂窝状结构有机发光二极管中的光学模拟和分析
    2.4 本章小结
    2.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蜂窝状通用导电衬底的制备及其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聚苯乙烯小球单层光子晶体的制备
        3.2.3 蜂窝状结构ITO导电电极的制备
        3.2.4 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制备
        3.2.5 测试与表征
        3.2.6 光学模拟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形貌特性分析
        3.3.2 基于不同结构ITO衬底的OLED的性能对比与分析
        3.3.3 基于蜂窝状结构ITO衬底的OLED的光学模拟和分析
    3.4 本章小结
    3.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有机无机杂化导电布拉格反射镜的制备及其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布拉格反射镜的制备
        4.2.3 测试与表征
        4.2.4 光学模拟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有机和无机半导体材料光学特性分析
        4.3.2 双元有机无机导电布拉格反射镜
        4.3.3 基于双元有机复合薄膜的三元布拉格反射镜
        4.3.4 有机无机杂化布拉格反射镜随时间和温度的退化关系
    4.4 本章小结
    4.5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卤化铅的导电布拉格反射镜的制备及其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布拉格反射镜的制备
        5.2.3 测试与表征
        5.2.4 光学模拟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卤化铅材料的光学和电学特性分析
        5.3.2 基于PbI_2的导电布拉格反射镜的设计与优化
        5.3.3 类电泵浦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结构器件
    5.4 本章小结
    5.5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基于有机卤化铅钙钛矿型材料的发光二极管的制备及其应用
    6.1 引言
    6.2 实验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钙钛矿发光二极管的制备
        6.2.3 测试与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钙钛矿材料的形貌调控
        6.3.2 钙钛矿材料的光物理特性和晶体特性研究
        6.3.3 钙钛矿发光二极管器件性能优化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6.5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8)基于准二维结构的混卤素钙钛矿天蓝色发光器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卤化物钙钛矿简介
        1.1.1 三维卤化物钙钛矿
        1.1.2 二维/准二维卤化物钙钛矿
    1.2 卤化物钙钛矿材料在光电领域的其他应用
        1.2.1 卤化物钙钛矿材料在太阳能电池方面的应用
        1.2.2 卤化物钙钛矿材料在光电探测器方面的应用
        1.2.3 卤化物钙钛矿材料在激光器方面的应用
    1.3 钙钛矿薄膜的制备方法
        1.3.1 一步溶液法
        1.3.2 两步溶液法
        1.3.3 化学气相沉积法
        1.3.4 真空蒸镀法
    1.4 有机无机钙钛矿发光二极管
        1.4.1 钙钛矿发光二极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1.4.2 钙钛矿发光器件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工作
2.钙钛矿发光二极管的制备以及表征
    2.1 钙钛矿发光二极管的制备
        2.1.1 清洗ITO衬底
        2.1.2 溶液制备
        2.1.3 器件各层薄膜的制备
    2.2 钙钛矿发光器件的性能表征
        2.2.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
        2.2.2 X射线衍射(XRD)测试
        2.2.3 稳态光致发光光谱(PL)测试
        2.2.4 电致发光光谱(EL)测试
        2.2.5 电流密度-电压-亮度光电特性(J-L-V)
        2.2.6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测试
3.基于长链胺及聚合物的高效蓝色发光器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器件结构
        3.2.3 钙钛矿发光层的准备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钙钛矿薄膜形貌及物相分析
        3.3.2 光电性能
        3.3.3 电学性能
    3.4 本章小结
4.采用钡离子取代有毒铅离子制备蓝色发光器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器件结构
        4.2.3 钙钛矿发光层的准备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光学性能
        4.3.2 电学性能
    4.4 本章小结
5.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及参与课题

(9)OLED电视显示屏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OLED显示简介
        1.1.1 有机电致发光与OLED
        1.1.2 OLED发光原理及显示屏
        1.1.3 OLED的特点
    1.2 OLED显示技术发展及应用现状
        1.2.1 OLED技术国际、国内发展情况
        1.2.2 OLED技术的应用及市场情况
        1.2.3 OLED的主要技术路线
    1.3 OLED显示面临的技术问题
    1.4 本文拟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方法
    2.2 实验使用的样品
    2.3 实验使用设备
    2.4 实验参考标准
第三章 OLED电视显示屏可靠性研究
    3.1 引言
    3.2 技术方案及实验分析
        3.2.1 残影的表征
        3.2.2 像素补偿减缓残影产生技术研究
        3.2.2.1 像素TFT补偿
        3.2.2.2 OLED像素电流补偿
        3.2.2.3 实验及结果分析
        3.2.3 显示控制减缓残影产生技术研究
        3.2.3.1 图像微移技术
        3.2.3.2 实验及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OLED电视超高显示画质研究
    4.1 引言
    4.2 技术方案及实验分析
        4.2.1 HDR视频高保真亮度映射技术研究
        4.2.1.1 HDR视频高保真亮度映射算法
        4.2.1.2 实验及结果分析
        4.2.2 动态目标重塑图像去噪技术研究
        4.2.2.1 动态目标重塑图像去噪算法
        4.2.2.2 算法实验结果与分析
        4.2.3 图像精密平滑处理技术研究
        4.2.3.1 图像精密平滑处理算法
        4.2.3.2 实验及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OLED电视高动态电源研究
    5.1 引言
    5.2 技术方案及实验分析
        5.2.1 新型独立架构电源设计研究
        5.2.1.1 独立架构电源原理图
        5.2.1.2 独立架构电源工作原理
        5.2.1.3 实验及结果分析
        5.2.2 低功耗待机电源设计研究
        5.2.2.1 低功耗待机电源原理图
        5.2.2.2 低功耗待机电源工作原理
        5.2.2.3 实验及结果分析
        5.2.3 新型双BOOST无桥PFC架构设计研究
        5.2.3.1 新型双BOOST无桥PFC架构原理图
        5.2.3.2 新型双BOOST无桥PFC架构工作原理
        5.2.3.3 实验及结果分析
        5.2.4 高动态LLC谐振电路设计研究
        5.2.4.1 高动态LLC谐振电路原理图
        5.2.4.2 高动态LLC谐振电路工作原理
        5.2.4.3 实验及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有机和钙钛矿材料激发态下动力学过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序言
1 引言
    1.1 有机半导体材料
        1.1.1 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基本特性
        1.1.2 有机半导体材料的种类
        1.1.3 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光电特性
    1.2 有机太阳能电池
        1.2.1 体异质结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基本工作原理
        1.2.2 体异质结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性能参数
    1.3 有机太阳能电池阻抗谱的研究
        1.3.1 电容-频率特性曲线
        1.3.2 电容-电压特性曲线
        1.3.3 Nyquist特性曲线
        1.3.4 介电特性曲线
    1.4 有机材料磁场效应研究
        1.4.1 电致发光的磁场效应
        1.4.2 光致发光的磁场效应
        1.4.3 光电流的磁场效应
    1.5 钙钛矿材料
        1.5.1 钙钛矿材料的基本性质
        1.5.2 钙钛矿材料的光电特性
    1.6 钙钛矿材料的应用
        1.6.1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1.6.2 钙钛矿发光二极管
        1.6.3 钙钛矿光电探测器
        1.6.4 钙钛矿材料非线性光学的应用
2 重新认识界面传输层对有机体异质结系统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细节
        2.2.1 器件制备
        2.2.2 测试方法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有机太阳能电池基本光伏特性
        2.3.2 三种结构器件光伏特性参数与光强的变化关系
        2.3.3 三种结构器件电容-电压特性测试
        2.3.4 三种结构器件电荷复合电阻与激子寿命
        2.3.5 三种结构器件紫外线光电发射光谱
        2.3.6 三种结构器件介电参数测试
        2.3.7 三种结构器件磁场效应研究
    2.4 结论
3 探索非富勒烯受体ITIC有机体异质结光伏系统的深、浅陷阱态
    3.1 引言
    3.2 实验细节
        3.2.1 器件制备
        3.2.2 测试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器件基本信息
        3.3.2 稳态下阻抗
        3.3.3 电容-电压-频率三维谱线
        3.3.4 超快光谱的测试
    3.4 结论
4 通过空间扩展的间隙态在准二维钙钛矿薄膜中实现双光子上转换光致发光
    4.1 引言
    4.2 实验细节
        4.2.1 薄膜制备
        4.2.2 测试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准二维钙钛矿上转换发光光谱与吸收光谱
        4.3.2 不同n值二维钙钛矿间隙态的研究
        4.3.3 反溶剂与非反溶剂制备方法对间隙态影响的研究
        4.3.4 利用刮涂工艺研究准二位钙钛矿分布问题
        4.3.5 利用磁场效应手段验证间隙发光态
        4.3.6 利用极化偏振光研究间隙态
    4.4 结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红色有机发光二极管(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固态发光效率蓝色荧光材料在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中的应用研究[D]. 刘辉. 吉林大学, 2021(01)
  • [2]基于萘基联咪唑并[2,1-b]噻唑衍生物主配体的Ir(Ⅲ)配合物的合成与发光性质研究[D]. 周嫒慧.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基于苯基喹唑啉配体的红色磷光铱配合物的合成及电致发光性质研究[D]. 田侯汝.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4]基于吡嗪的红色热致延迟荧光材料的合成及其器件的研究[D]. 蒲春鹏.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5]电子传输与注入的调控对有机半导体器件性能的影响[D]. 赵聃.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6]碳量子点在掺杂OLED器件和P3HT:PC61BM基光伏器件中的应用研究[D]. 王佳男. 兰州大学, 2020
  • [7]有机光电器件中光学过程和调控方法的研究[D]. 史晓波. 苏州大学, 2016(09)
  • [8]基于准二维结构的混卤素钙钛矿天蓝色发光器件[D]. 杨小丽. 西南大学, 2021(01)
  • [9]OLED电视显示屏应用技术研究[D]. 王俊生.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10]有机和钙钛矿材料激发态下动力学过程的研究[D]. 祝熙翔.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红色有机发光二极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