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气象服务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樊嘉璐[1](2021)在《吉林省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吴义城,张艳[2](2021)在《关于新形势下县级气象部门转型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基层是气象事业发展的基石,基层兴则气象事业兴。本文以咸宁县级气象部门为例,针对县级部门在新形势下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明确职能定位、合理设置岗位、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王鹏[3](2020)在《基层气象部门公共气象服务的几点思考》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气象公共部门服务也得到了快速科学的发展,逐渐成为彰显一个大国综合国力的标志,但是在公共气象服务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本文提供了解决措施。
何欣毅[4](2020)在《新沂市气象为农服务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农业作为我国基础性产业,受气象影响最大,对气候条件具有天然的敏感性。根据当今农业发展趋势,农业现代化、信息化、规模化、智能化是我国农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气象服务在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气象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气象科研水平和监测水平,逐步提高气象从业人员专业性,为切实降低农户农业经营损失,保证农业基础地位,维护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对比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基层气象部门工作人员和广大农户进行沟通走访,形成了基层农村气象服务现状的第一手资料,并结合新沂市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对当地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有了基本的了解,为充分分析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现状提供了依据。同时,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气象为农服务研究成果的学习,结合本地农业农村气象业务发展实际,提出了基层气象为农服务改进措施和对策。目前新沂市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仍存在一些短板,比如气象信息预报预测能力不足;气象为农服务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品研发缺少精细分工,在农户个性化需求方面供给乏力;气象信息传播效率较低、时效性较差;气象部门高层次储备不足,研发能力有限;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程度偏低等。针对这些薄弱环节,本文在第六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强气象为农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网格化气象服务机制体制、加强部门联动,形成部门合力、推动农业气象人才队伍建设等贴近农村实际的对策。本文在研究农户气象服务需求方面有独到之处,在推进精准化、智慧化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方面见解独到,这为进一步提升基层气象为农服务能力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方茜[5](2019)在《陕西省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评估及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政府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有效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具有重要的作用。陕西省高温干旱以及暴雨等灾害性天气近年频繁发生,导致人民生命和财产的重大损失。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产生的损失和影响更为严重。在这种背景下,研究陕西省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公平正义理论等相关理论为基础,运用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CATI)和层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首先探讨了陕西省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的内容,其次构建了其均等化评估的指标体系,最后用实际数据对陕西省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进行了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均等化提升建议。通过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陕西省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包括起点均等、过程均等、结果均等三个维度,意味着城镇和农村居民获得气象服务的起点、过程和结果的大致均等,而不是用完全相同的手段和方式为城乡居民提供气象服务;(2)陕西省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评估指标体系之中,指标分为三类共包含14个具体指标。其中,三类即是起点均等、过程均等和结果均等,具体指标为人均经费投入比率等。在权重方面,结果均等类指标最为重要;(3)陕西省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实证评估结果反映出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水平较低,二是结果均等问题最严重,三是各项服务均等化差距参差不齐。形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可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其中,外部因素主要是我国的财政分权制度导致公共服务在不同区域包括城乡区域之间的非均等发展,以及省级气象部门之间竞争多于合作。内部因素主要包括气象部门自身的发展困境、气象灾害预警防御体系建设不足,以及气象部门内部建设投入失衡;(4)针对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提升措施。一是转变政府职能,二是促进省级气象部门合作,三是加强社会参与,四是推进“互联网+农业气象服务”建设,五是增强城乡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六是调整城乡气象信息发布渠道。
王玉龙,张子涵,贾小芹[6](2019)在《东营市基层公共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气象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发展,各级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公众对公共气象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多。本文通过对东营地区市县气象部门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基层公共气象服务的对策,以期提升气象服务水平。
袁昌洪,朱海军[7](2018)在《做好基层气象服务的新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姜堰多年气象服务工作实践为基础,分析了新时代气象服务的内涵,从气象服务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针对性、谋划、合作、跟踪等方面介绍了气象服务的服务事项、服务过程和服务产品内容,并分别针对决策气象服务、农业气象服务和民生气象服务,提出全程跟踪、贴近生产、及时贴心的服务理念。以期为做好新时期基层气象服务提供系统的思路。
杨再位,黄桂珍,黄学忠,杨思施,覃泷毅[8](2017)在《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健康发展的模式探索》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广西百色市开展县级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编制工作运作模式的探索,总结出如何加强部门联动合作、采用地方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以进一步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健康发展。
洪静华[9](2016)在《大众传播视域下气象科技信息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代大众传媒的兴起打破了传统科技信息传播体制,公民社会和大众文化的形成对气象科技信息传播系统产生了深刻影响,气象科技信息及相关知识的大众化传播因此逐渐兴起。气象科技信息的有效传播与社会公众基本生活与安全密切相关,对社会生产生活也有重要影响。本文从科技史的角度出发,把气象科技信息的传播、大众媒体的发展与气象科学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系统考察气象科技信息在大众媒体兴起后的传播历程,并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社会气象信息需求变化与气象科技信息传播的关系。本文重点考察了从晚清至21世纪初气象科技信息在大众媒体上的传播式、内容以及传播效果的变化,探讨气象科技信息大众传播的发展规律,总结传播系统的结构特征,分析传播系统发展的动因和制约因素,提出优化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一是阐述气象科技信息大众传播系统的概念、结构与功能。包括气象科技信息传播的含义,气象科技信息大众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和特征,以及气象科技信息传播系统的三大功能。二是分析整理晚清至21世纪初我国气象科技信息传播系统的形成至变革阶段的具体情况。主要包括我国气象事业和大众传播系统的发展概况以及社会气象信息需求变化,并详细阐述不同历史时期气象科技信息传播系统的发展概况、特征以及传播效果。三是基于前文对各个历史时期气象科技信息传播概况的分析,总结其传播规律,整理和归纳大众传播视域下气象科技信息传播系统的结构特征,包含气象科技信息传播的专业化,气象科技信息传播的多元化,气象科技信息传播的科学化。四是探究大众传播视域下气象科技信息传播系统演进的动因、制约因素及优化策略。首先分析大众传播视域下气象科技信息传播系统演进的动因,包含科技水平因素,环境因素,政策因素,进一步阐述大众传播视域下气象科技信息传播系统发展的制约因素,对比国外气象科技信息传播的先进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气象科技信息大众传播的优化策略。本文通过回顾气象科技信息在大众媒体上传播的发展历程,重点研究不同历史阶段气象科技信息的传播内容、形式以及传播效果,总结分析气象科技信息传播系统的结构特征和系统演进的动因以及制约因素,进一步提出优化策略,以期对我国大众媒体上气象科技信息传播提供有益的借鉴,更好地实现气象科技信息传播服务于民、服务于国家,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帮助和支持。
李岩,周文志,唐熠[10](2016)在《桂林11月深秋极端天气分析与专业气象服务对策》文中指出通过对2015年11月桂林极端天气分析发现,受厄尔尼诺和印度洋海温偏暖的共同影响,致使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强,在华南经常出现且维持西南低空急流,将低纬地区的暖湿水汽向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不断输送,当深秋的冷空气向南移动时,由于副热带高压阻挡作用而折向偏东路南下,使冷暖气流常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交汇并维持,使得桂林降水偏多,造成了历史罕见极端气候事件。在异常天气下的专业气象服务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调整了以往冬季的服务方式,更好地提高了专业气象服务效果,使气象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二、专业气象服务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专业气象服务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2)关于新形势下县级气象部门转型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县级气象部门现状 |
1.1 县级气象机构及其主要职能 |
1.2 人员编制 |
1.3 防灾减灾组织体系 |
1.4 综合气象业务现状 |
1.4.1 综合气象业务 |
1.4.2 公共气象服务 |
1.5 人才队伍现状 |
2 县级气象部门存在的若干问题 |
2.1 县级气象机构及职责与新形势不相适应 |
2.2 机构编制数与新任务不匹配 |
2.3 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与社会新需求差距明显 |
2.4 县级人才队伍结构不够优化 |
3 新形势下气象部门基层台站转型发展对策建议 |
3.1 明确职能定位 |
3.2 合理设置岗位 |
3.3 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 |
3.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3)基层气象部门公共气象服务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目前我国的公共气象服务的现状 |
2 加强基层气象部门公共气象服务的重要性 |
3 关于做好公共气象服务的建议 |
3.1 加强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 |
3.2 加强气象科普知识的宣传力度 |
3.3 加强气象预报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
4 结论 |
(4)新沂市气象为农服务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气象为农服务发展概述 |
1.2.2 国内气象为农服务发展历程 |
1.2.3 相关理论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论文的基本结构 |
1.4 本研究的特色与不足 |
1.4.1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点 |
1.4.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气象服务 |
2.1.2 气象为农服务 |
2.1.3 智慧气象 |
2.2 关于农户气象服务需求方面的研究 |
2.3 关于农户需求行为理论方面的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沂市农业气候资源及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概况 |
3.1 新沂市城市及地理概况和气候特征 |
3.1.1 城市及地理概况 |
3.1.2 气候特征 |
3.2 新沂市农业气候资源 |
3.2.1 天气气候概况 |
3.2.2 风力情况 |
3.3 新沂市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概况 |
3.3.1 干旱灾害 |
3.3.2 大风灾害 |
3.3.3 寒潮灾害 |
3.3.4 霜冻灾害 |
第四章 新沂市气象为农服务发展现状 |
4.1 系列化气象为农服务发展现状 |
4.2 专业化气象为农服务发展现状 |
4.3 决策咨询气象服务发展现状 |
4.4 人工增雨防雹服务发展现状 |
第五章 新沂市气象为农服务发展的薄弱环节 |
5.1 气象信息预报预测能力及全过程气象服务提供能力相对不足 |
5.2 气象为农服务产品专业化、精细化程度相对较弱 |
5.3 气象信息发布覆盖面偏低,时效性有待提高 |
5.4 气象为农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
5.5 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发展仍需推进,农业合作社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新沂市气象为农服务薄弱环节成因分析 |
6.1 基层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起步较晚 |
6.2 科研资金投入不充分,科技人才长期短缺 |
6.3 对农户需求研究不深入,导致农业合作社作用无法充分发挥 |
6.3.1 农户对各类气象为农服务的需求分析 |
6.3.2 农用天气预报服务需求分析 |
6.3.3 灾害预警及防灾减灾服务需求分析 |
6.3.4 地方特色气象为农服务需求分析 |
6.4 农户气象为农服务需求影响因素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
6.4.1 农户气象为农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
6.4.1.1 农户个体特征影响农户对气象为农服务的需求 |
6.4.1.2 农户家庭生产特征影响农户对气象为农服务的需求 |
6.4.1.3 区域风险特征影响农户对气象为农服务的需求 |
6.4.2 农户气象为农服务需求影响因素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6.4.2.1 农户样本的个体特征分析 |
6.5 主要结论 |
第七章 新沂市发展气象为农服务的对策研究 |
7.1 扩大服务供给领域,提升气象服务供给效益 |
7.1.1 寻求基层气象供给能力新突破 |
7.1.2 扩大气象为农服务供给领域 |
7.1.3 完善气象为农服务供给制度改革 |
7.2 结合农户实际,刺激农村气象服务潜在需求 |
7.2.1 加强农村网格化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
7.2.2 充分发挥农业种植合作社补充作用 |
7.2.3 完善农户沟通机制建设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新沂市气象为农服务调査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陕西省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评估及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公共服务和公共气象服务 |
2.1.2 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公平正义理论 |
2.2.2 当代财政分权理论 |
2.2.3 公共服务均等化分析模型 |
第三章 陕西省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发展现状 |
3.1 公共气象服务概况 |
3.1.1 组织管理 |
3.1.2 服务分类 |
3.2 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发展概况 |
3.2.1 政策制度层面 |
3.2.2 具体措施层面 |
第四章 陕西省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内容及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4.1 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内容 |
4.1.1 公共气象服务的范围 |
4.1.2 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的目标 |
4.2 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评估指标体系 |
4.2.1 指标选取 |
4.2.2 权重计算 |
第五章 陕西省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评估 |
5.1 数据收集和处理 |
5.2 评估结果 |
5.3 评估结果反映的问题 |
5.3.1 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水平较低 |
5.3.2 结果均等问题最严重 |
5.3.3 各项服务均等化差距参差不齐 |
5.4 问题的原因分析 |
5.4.1 外部因素 |
5.4.2 内部因素 |
第六章 陕西省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提升建议 |
6.1 针对外部因素的对策建议 |
6.1.1 转变政府职能 |
6.1.2 促进省级气象部门合作 |
6.1.3 加强社会参与 |
6.2 针对内部因素的对策建议 |
6.2.1 推进“互联网+农业气象服务”建设 |
6.2.2 增强城乡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
6.2.3 调整城乡气象信息发布渠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6)东营市基层公共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服务现状 |
2 存在的问题 |
2.1 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
2.2 气象服务与实际生活生产契合度有待提高 |
2.3 气象信息传播渠道仍然受限 |
3 对策 |
3.1 建立科学完善的人才队伍体系 |
3.2 开展贴近生产生活的气象服务 |
3.3 拓宽和延伸公共气象信息传播渠道 |
4 结语 |
(7)做好基层气象服务的新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新时代“气象服务”内涵的理解 |
2 做好基层气象服务的新思考 |
2.1 做好气象服务要有“三个意识” |
(1) 责任意识 |
(2) 服务意识 |
(3) 创新意识 |
2.2 做好气象服务要有针对性和超前谋划 |
(1) 针对性 |
(2) 超前谋划 |
2.3 开发服务产品要加强合作 |
2.4 决策气象服务要全程跟踪 |
2.5 农业气象服务要贴近生产 |
2.6 民生气象服务要及时贴心 |
3 结语 |
(8)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健康发展的模式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推进公共气象服务的内容和意义 |
1.1 公共气象服务的内容 |
1.2 发展公共气象服务的意义 |
2 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健康发展模式探索 |
2.1 百色市开展县级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编制工作情况 |
2.1.1 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编制背景 |
2.1.2 百色市开展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编制工作情况 |
2.2 百色市开展县级城市暴雨强度公式编制工作经验总结 |
2.2.1 领导高度重视, 专门下文贯彻落实 |
2.2.2 分析各县政治环境特点, 找准突破口 |
2.2.3 联合地方政府相关部门, 保证工作顺利推进 |
2.2.4 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 落实工作开展经费 |
2.2.5 利用部门业务技术优势, 争取工作主导权 |
2.2.6 实施部门三级联动机制, 优化资源合作共赢 |
2.2.7 加强宣传扩大影响, 以点带面全面推广 |
3 结语 |
(9)大众传播视域下气象科技信息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三、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
四、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五、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气象科技信息大众传播系统的概念、结构与功能 |
第一节 大众传播视域下气象科技信息传播系统的诠释 |
一、科技传播的内涵与发展 |
二、气象科技信息传播的含义 |
三、大众传播视域下的气象科技信息传播系统 |
第二节 气象科技信息大众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及特征 |
一、气象科技信息大众传播的主体 |
二、气象科技信息大众传播的内容 |
三、气象科技信息大众传播的受众 |
四、气象科技信息大众传播媒介 |
第三节 大众传播视域下气象科技信息传播系统的功能 |
一、服务国民经济的发展 |
二、满足大众生活需求 |
三、提升公众气象科学素养 |
第二章 晚清与民国时期我国气象科技信息传播系统的形成与发展(1840—1948) |
第一节 晚清至民国时期我国气象事业发展与媒介系统的完善 |
一、气象事业的萌芽与近代化实现 |
二、大众传播系统的完善 |
三、社会气象信息需求变化 |
第二节 晚清时期气象科技信息传播(1840—1911) |
一、气象科技信息传播系统的初步形成 |
二、气象科技信息传播的社会效应 |
三、晚清时期气象科技信息传播的基本特征 |
第三节 民国时期气象科技信息传播(1912—1948) |
一、气象科技信息传播系统发展 |
二、气象科技信息传播效率与效益提升 |
三、民国时期气象科技信息传播的基本特征 |
第三章 建国至21世纪初我国气象科技信息传播系统的完善与变革(1949—2012) |
第一节 建国至21世纪初我国气象事业发展与媒介系统演进 |
一、气象事业发展与气象科技信息供给能力提升 |
二、现代媒介传播体系的形成与完善 |
三、现代社会气象信息需求变化 |
第二节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时期气象科技信息传播(1949—1977) |
一、气象科技信息传播系统构建与完善 |
二、气象科技信息传播效果分析 |
三、本阶段气象科技信息传播的基本特征 |
第三节 改革开放至21世纪初气象科技信息传播(1978—2012) |
一、气象科技信息传播方式与途径 |
二、气象科技信息传播效率与效益分析 |
三、本阶段气象科技信息传播的基本特征 |
第四章 大众传播视域下气象科技信息传播系统结构特征 |
第一节 气象科技信息传播的专业化 |
一、气象科技信息传播媒介的专业化 |
二、气象科技信息传播主体的专业化 |
第二节 气象科技信息传播的多元化 |
一、气象科技信息传播内容的丰富度 |
二、气象科技信息传播媒介的多元化 |
三、气象科技信息传播受众的多元化 |
第三节 气象科技信息传播的科学化 |
一、传统气象科技信息传播:单向度、层级性 |
二、现代气象科技信息传播:交互性、跨媒体交叉性 |
三、微博、微信气象科技信息传播:双向性、去中心、碎片化 |
第五章 大众传播视域下气象科技信息传播系统演进的动因、制约因素及优化策略 |
第一节 大众传播视域下气象科技信息传播系统演进的动因分析 |
一、科技水平因素 |
二、环境因素 |
三、政策因素 |
第二节 大众传播视域下气象科技信息传播系统发展的制约因素 |
一、气象科技信息传播内容与形式缺乏创新 |
二、气象科技信息传播队伍建设体系有待完善 |
三、气象科技信息传播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
四、违规传播气象科技信息行为较普遍 |
五、气象科技信息传播机构建制体系不完善 |
第三节 国外气象科技信息传播的先进经验—以气象科普为例 |
一、气象科普机构的多渠道建制 |
二、气象科普内容 |
三、气象科普的规划与政策 |
四、气象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
五、气象科普活动的推广 |
六、气象科普的学科建设 |
第四节 气象科技信息大众传播的优化策略 |
一、创新气象科技信息传播形式 |
二、丰富气象科技信息传播内容 |
三、完善气象科技信息传播队伍建设 |
四、完善气象科技信息传播法规体系的构建 |
五、健全气象科技信息传播机构建制体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桂林11月深秋极端天气分析与专业气象服务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天气概况 |
1.1 降雨 |
1.2 日照、温度 |
2 成因分析 |
2.1 天气形势分析 |
2.2 暖湿气流强,低空急流频繁活跃 |
2.3 冷空气南下偏少、偏弱,但持续较长久 |
3 受厄尔尼诺影响 |
3.1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情况 |
3.2 11月以来,我国极端天气事件多发 |
4 极端天气中的专业气象服务应急对策 |
4.1 如何做好专业气象服务的“专业”性 |
4.2结合天气调整专业气象服务内容以满足不同群体 |
4.2.1 前瞻性 |
4.2.2 主动性 |
4.2.3 及时性 |
5 小结 |
四、专业气象服务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吉林省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 樊嘉璐. 吉林大学, 2021
- [2]关于新形势下县级气象部门转型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 吴义城,张艳.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1(08)
- [3]基层气象部门公共气象服务的几点思考[J]. 王鹏. 河北农机, 2020(09)
- [4]新沂市气象为农服务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何欣毅.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3)
- [5]陕西省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评估及提升研究[D]. 方茜. 西北大学, 2019(04)
- [6]东营市基层公共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王玉龙,张子涵,贾小芹. 现代农业科技, 2019(03)
- [7]做好基层气象服务的新思考[J]. 袁昌洪,朱海军.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8(01)
- [8]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健康发展的模式探索[J]. 杨再位,黄桂珍,黄学忠,杨思施,覃泷毅.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7(02)
- [9]大众传播视域下气象科技信息传播研究[D]. 洪静华.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6(02)
- [10]桂林11月深秋极端天气分析与专业气象服务对策[J]. 李岩,周文志,唐熠.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