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0万株常春藤贺澳门回归(论文文献综述)
周莹[1](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认为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段启明[2](2019)在《立体绿化在西安曲江新区城市街道景观中的设计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筑密度与日俱增,而城市绿地面积日渐减少,城市生态环境亟待改观。为此,本文从传统的平面绿化模式向三维立体绿化模式发展转变切入,研究探讨关于当前中国城市绿化的解决思路。论文对西安曲江新区城市街道景观空间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梳理、案例分析、实地调研、案例设计的研究方法,以风景园林、建筑等多专业视角,对国内外相关理论和技术实践、政策实施进行梳理。分析总结国内外先进的立体绿化设计手法和技术特点,归纳可借鉴点,为研究对象西安市曲江新区的立体绿化设计提供相应的设计策略。通过对西安曲江新区核心区域的商业酒店、遗址公园、文化广场、立交桥和交通节点、步行道立体绿化应用形式进行分级调研,发现所存在诸多不足。为此,文章运用整体性和创新性、地域性原则,在立体绿化优化设计中提出了总体绿化思路、植物肌理运用、色彩表现的三方面的建议。在此策略的指导下,进行西安市曲江新区立体绿化优化设计,通过设计验证其可行性。继而为今后城市街道立体绿化的研究,提供新的策略和思路。
李金和[3](2014)在《昆明城市中心区开放式公园绿地使用状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当前我国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公园绿地数量急剧增加,大量的公园绿地在规划建设中,昆明市公园绿地面积近年也大幅增长。开放式公园绿地作为与市民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户外公共空间,是市民休闲游憩、娱乐健身和社会交往的场所,空间质量的优劣影响着市民户外活动的水平。开放式公园绿地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普遍的共识,近年来国内外对开放式公园绿地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但研究对象主要偏向于城市综合性公园,而与市民日常生活最为紧密的社区公园及街旁绿地研究较少,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本文通过引入使用后评价理论与方法,对昆明城市中心区开放式公园绿地进行使用后评价研究。将开放式公园绿地根据不同的空间形态分类为面状开放式公园绿地、线状开放式公园绿地及点状开放式公园绿地三个类别,每个类别分别选取一定数量具有代表性的对象进行研究。面状开放式公园绿地选取翠湖公园、线状开放式公园绿地选取盘龙江桃源街段绿地、点状开放式选取席子营小游园、金碧公园、西坝怡园及西站立交桥小游园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及访谈调查等方法对选择的对象进行使用状况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对比了不同类型的开放式公园绿地使用中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影响昆明城市中心区开放式公园绿地使用的影响因素和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从优化开发建设、优化规划设计、优化经营与优化管理四个方面提出优化建议,为未来开放式公园绿地的建设提供参考。
陈梦然[4](2014)在《石家庄城市公园冬季园林景观营造研究》文中认为对于园林设计者来说,在我国北方城市营造良好的冬季景观是有较大难度的。由于特定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植物这项有生命的动态的园林要素,会发生明显的季相变化——冬季叶落草枯,凋零颓败。加之近年来北方城市空气污染严重,雾霾天气频发,为冬季的城市公园笼罩一层厚厚的灰色,使景观效果大幅度下降。因此,北方城市公园在冬季通常呈现给人一种荒凉和寂寥的景象。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分析比对、借鉴和创新,试图寻求一条弥补北方城市公园冬季绿量不足,景观消极颓败的绿色之路。本文总结了影响石家庄城市公园冬季园林景观营造的主要因素,基于对石家庄五个城市公园冬季园林景观现状的调查和深入分析,提出了现阶段设计营造所存在的主要问题:除了植物景观、色彩层次等不能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外,最突出问题是景观未能体现冬季特色与地域特色,没能发挥城市公园对人文历史层面的传承与教育作用,缺少个性化的规划设计,并且忽略了人在景观中的主体地位,人性化设计有待提高。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收集其他同类型城市对城市公园冬季园林景观的优秀设计作品,进行学习与借鉴。最终总结出一套适用于石家庄城市公园的冬季园林景观营造策略,分别从植物景观的设计、地域性景观的营造、色彩与层次的提升、人性化设计的完善、冰雪景观的营造、维护管理工作的加强等六个方面,阐述了改善和优化城市公园冬季景观的营造策略和设计法则。强调通过突出石家庄地域特色、冬季景观特色的方式来弥补冬季园林景观的单调,设置吸引公众参与互动的景观以增加公园环境整体的生机与活力。基于此,以长安公园的冬季景观改造为例,在石家庄城市公园的冬季园林景观营造策略的指导下,通过对公园中植物配置、建筑小品、道路、水体、公共设施等要素的景观设计,营造休闲安逸、温暖可亲、特色鲜明、热闹活泼的冬季景观氛围,在提高石家庄城市公园冬季景观质量的同时,也为同类城市今后的设计规划提供参考。
毕辉[5](2013)在《云南澄江抚仙湖景区旅游开发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猛发展,随着假日增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成为现代人开展休闲娱乐活动的主要方式。面对庞大的旅游市场需求,各地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如火如荼,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当前旅游业发展中还存在不经科学调研和规划、不考虑实际市场需求、急功近利等突出问题。本文从研究湖泊旅游资源特点入手,分析了湖泊旅游开发的几种模式,对国内国外较有影响的现代旅游规划理论和湖泊旅游的研究成果作了概述。论文将云南省澄江县抚仙湖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抚仙湖的自然环境、区位交通、社会经济等旅游开发的基础条件,接着对抚仙湖流域内的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进行调研归类,分析了当前抚仙湖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产生原因。对抚仙湖景区在旅游开发、游客需求和旅游资源整合几方面困境选取了针对性案例比对研究,最后针对景区在开发管理和环境保护上存在的问题,分别从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景区管理运营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几个方面提出改进措施和工作方法,力求改变景区规模小而散、不注意环境保护和游览内容单一的现状。提出将新兴旅游项目与传统游览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促进地区旅游产品集群化、多样化和差异化发展的综合开发模式,使不同游客的游览需求得到满足。最终达到丰富游览项目、发掘地方特色旅游、保护景区生态、促进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等多方共赢效果。论文最后,总结了作者对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管理运营、组织协调几方面的建议和意见。
周丽[6](2011)在《昆明地区地域性植物景观特色研究》文中提出植物景观作为园林景观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在一定时间、地域的气候、地理、历史、文化、民俗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也是一个区域、城市等特色的载体。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不同的园林风格、设计手法、植物材料,为地域性园林植物景观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人们环境意识和生态意识的提高,园林植物景观备受关注与重视。现代城市园林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园林植物的推陈出新、新优植物的广泛应用,但由于部分植物的过渡推广和各城市之间的相互模仿,全国各地的植物景观日趋同化,区域及城市的特色难以得到展现。针对这种现象,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始寻找和恢复植物景观地域性特色,提倡园林在自身的发展中应注重体现地区及城市的地域性特色。本文以地域性为切入点,选取昆明地区的园林植物景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当地的自然气候、地理环境、植物资源等自然因素,以及历史、文化、民俗等社会因素的分析,总结昆明的地域特征及其对植物景观形成的影响;通过对园林及植物景观演进历程的梳理,归纳昆明地区园林及植物景观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等条件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形态及其特点;通过对园林植物景观现状的调查、研究,从植物景观空间、植物群落及植物材料应用三个层面探讨昆明地区园林植物景观的特点。通过比较分析,提炼昆明地区园林植物景观的地域性特色,并对植物景观现存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昆明地区的地域特征对其园林及植物景观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昆明属北纬亚热带气候,市域地处云贵高原,植被资源丰富、四时繁花不断,加上两千多年历史中多种文化、民俗的影响,形成了当地独特的植物应用形式及植物文化。2、昆明地区的园林经历了两汉、魏晋、南北朝的生成期,唐、宋、元的发展期及明、清的成熟期,以“园苑”为园林的萌芽,先后出现皇家园林、寺观园林、私家园林及公共园林。植物景观在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对自然山林、植被资源、古树名木的保护,许多风景名胜区的植物景观及古树名木都成为了当地特色的园林植物景观。3、昆明地区的植物景观在其独特的地理气候、植物资源、民俗文化等的影响之下,分别在植物景观空间、植物群落及植物材料上表现出一定的特点。在空间营造上,植物仍依附于山水、建筑等造园要素,起到装饰、美化作用,园林局部的空间形态及特点较明确;在群落配置上,以亚热带植物为主,多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以“乔—灌—草”结构为构建模式的群落出现频度较高,共有5种配置模式;在植物材料应用上以观花植物最多,其次为常绿植物和乡土植物,出现频度较高的有蔷薇科、木兰科、杜鹃花科、木犀科、棕榈科等的植物。4、昆明地区植物景观的地域性特色有:(1)植物种类相对丰富,常用园林植物有453种,隶属105科255属:(2)乡土植物尽现地方特色,如以山茶(滇山茶)作为云南省省花、昆明市市花,以及富有民俗文化植物的应用等;(3)植物花期凸显景观季相,多种观花植物开花早、花期长,不同植物的花期相互重叠,延长植物景观整体的观赏期。昆明地区的植物景观以常绿、乡土及观花植物的搭配营造“四季如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的本土特色景观。但园林植物景观整体空间感弱;群落配置模式单一;相对于当地丰富的植物资源,仍有大量可应用到城市园林而未利用的植物,一些乡土植物及富有民俗文化的植物应用较少。本文通过对昆明地区植物景观地域性特色的分析、研究及探讨,以期引起人们对植物景观地域性特色的思考,为地域性植物景观、有地方特色的城市绿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游荣盛[7](2011)在《园林植物文化解读体系的研究 ——以福州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是为精神境界,是为文化。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其园林植物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优秀的园林离不开我们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过去如此,现在也如此,未来更是如此。园林植物的配置只有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之上,才能成为中华软文化瑰宝,才能弘扬中华文化,才能振奋民族精神。本论文通过对研究园林植物文化意义的阐述;还有园林植物与古典文学、工艺美术、古典建筑、寺庙、陵寝、庭院居住区、城市公园、校园和先贤名人等的联系,以及园林植物与中国的儒、释、道、玄等传统思想,还有生态、保健和旅游的现代思想的联系等方面入手初步建立了解读和运用园林植物文化的体系;并概括了六种具有代表性的植物品质进行简要的研究,然后对植物文化在园林景观中的建筑、理水、山石、园路、匾额和楹联等元素中的表现应用进行研究,最后以福州植物文化主题园的规划设计案例对本论文的研究内容进行实践性论证。本论文做到了以下三点:第一,初步建立了解读和运用园林植物文化的体系,并且以福州植物文化主题园的规划设计的案例加以论证;第二,区分不同场地区域中园林植物文化特色;第三,确定福州特色园林植物文化骨干树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园林植物承载着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光荣使命,对园林植物文化的研究还有许多需要深入发掘和研究,这需要所有的中国园林工作者的努力。
张敏[8](2010)在《公园绿地花卉应用研究 ——以杭州西湖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花卉在公园中的灵活运用可以为绿地增添景观层次,丰富景观色彩,优化景观生态,赋予景观创新性。随着国外大量花卉应用形式被引进,目前杭州西湖公园内可见到各种形式的花坛、花境、花展以及专类园等。本论文研究通过现场踏勘、拍摄杭州西湖公园绿地中不同季节不同年份的花境、花坛、花展及专类园资料照片,收集了大量的数据资料,并对各种花卉应用类型的景观效果进行分析对比,总结了杭州西湖园林绿地花卉应用中较为使用的经验和做法,并提出了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薄凌凤[9](2010)在《昆明市街道植物景观设计研究》文中提出街道是展示城市景观的舞台,城市街道景观、城市两侧建筑物的风格、色彩各异的广告牌和指示标牌、独具特色的绿化、小品设施,这些城市街道上的情景往往成为城市景观的代表。而植物绿化作为街道空间的主要构成要素之一,除了本身的构建功能之外,更是城市自然景观的主体,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烘托城市建筑艺术等方面起着积极与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加强街道植物绿化的建设,对于一个城市的形象和可持续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各大城市正在努力建设园林城市、花园城市、生态城市,城市的植物绿化是一项重要的衡量指标。其中,街道绿化更是城市绿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论文按照昆明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提出的目标和措施,针对昆明几条重要的街道,对其植物绿化的种植搭配,所表现的城市街道景观进行相关的研究探讨,以期在这一创园建设中出谋划策,论文研究工作具有现实基础和理论学术意义。论文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阐明与城市街道植物景观相关的概念、历史发展和研究现状,并归纳总结出国内街道植物景观设计所普遍存在的问题。2、从街道植物景观素材及其观赏特性出发,分析论证城市街道植物景观的美学特征、构景形态和空间性格。3、以昆明为例,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回顾总结昆明城市绿化建设历史。根据各阶段的建设成果以及昆明市近远期绿化规划系统布局模式等,从景观研究的角度有针对性的对昆明市不同类型的街道植物景观的现状进行分类研究,指出其特点与不足。4、针对昆明市的街道空间特点,制定相应的设计原则,分别从视觉形状元素、美学法则及种类选择三个方面来探讨街道植物景观的艺术表达手法。通过上述研究,得知昆明市街道植物景观的营造需要关注绿化配置、植物造型、地域文化、本土选择等问题,以期结合街道空间,增加季相景观,反应城市形象,体现地域文化,使每株植物都能发挥其最大的效益。
陈晶[10](2009)在《植物园在城市绿化特色营建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植物园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今天的植物园不仅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智慧的体现,也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文明建设的象征,担负着保护和开发植物资源、科研、科普、游憩与园林示范等职责。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植物园除学术研究之外,对生态科学和城市绿化的保护也有着重大意义。植物园作为城市绿化系统重要组成部分,是地区绿化科学、艺术和文化的结晶,是地区自然群落景观的展示平台,为城市绿化的创新提供动力和源泉,在营建城市绿化特色方面有桥梁和示范作用。植物园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科学的内涵,丰富的植物种类,优美的园林外貌以及对城市绿化建设的贡献,受到社会大众的青睐和政府的重视。本文从城市绿化特色营建的重要性和目前存在主要问题出发,结合城市绿化特色营建量和质的要求,从植物园本身具有的功能和优势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植物园在营建城市绿化特色上的作用,为合理开发利用植物园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同时通过对国内外植物园实例分析和实地调研,分析具有特色的植物景观,为今后城市绿化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并对新形势下我国植物园发展战略进行了论述。
二、10万株常春藤贺澳门回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0万株常春藤贺澳门回归(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意义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
1.5.3 标题信息处理 |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
2.1.1 词频统计 |
2.1.2 词频分布分析 |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
3.1 句法结构形式 |
3.1.1 单句式结构 |
3.1.2 组合式结构 |
3.1.3 成分缺省结构 |
3.2 句类特点 |
3.2.1 陈述句标题 |
3.2.2 疑问句标题 |
3.2.3 感叹句标题 |
3.2.4 祈使句标题 |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
4.1 引言 |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
4.2.1 词语修辞 |
4.2.2 辞格修辞 |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
5.2.1 明示行为 |
5.2.2 推理过程 |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
5.3.1 认知语境假设 |
5.3.2 语境效果 |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立体绿化在西安曲江新区城市街道景观中的设计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范围与内容 |
1.4.1 研究范围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2 城市街道立体绿化景观相关概述 |
2.1 城市街道景观相关概念 |
2.1.1 城市街道的概念及其分类 |
2.1.2 城市街道景观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
2.2 立体绿化相关概念 |
2.2.1 立体绿化的概念 |
2.2.2 立体绿化的优势 |
2.2.3 立体绿化的形式 |
2.3 城市街道立体绿化景观相关概念 |
2.3.1 城市街道立体绿化的内涵 |
2.3.2 城市街道立体绿化的分类 |
2.3.3 立体绿化在城市街道景观中的构建意义 |
2.3.4 城市街道中立体绿化景观的控制要素 |
2.4 本章小结 |
3 立体绿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
3.1 立体绿化的技术应用 |
3.1.1 模块化屋顶绿化技术 |
3.1.2 种植毯屋面技术 |
3.1.3 铺贴式墙面技术 |
3.1.4 模块式墙面技术 |
3.1.5 摆花式墙面技术 |
3.2 立体绿化中植物品种选择 |
3.2.1 植物选择强调适生性与主题性 |
3.2.2 植物选择强调地域性与创新性 |
3.3 本章小节 |
4 西安曲江新区城市街道立体绿化景观调研与分析 |
4.1 西安曲江新区概况 |
4.1.1 自然地理概况 |
4.1.2 地域历史文化 |
4.1.3 西安曲江新区立体绿化的植物造景的代表性植物种类 |
4.2 西安曲江新区调研范围、方法及内容 |
4.2.1 调查研究范围 |
4.2.2 调研的方法及内容 |
4.2.3 西安曲江新区城市街道分布 |
4.3 西安曲江新区商业、酒店立体绿化应用现状分析 |
4.3.1 调查列表 |
4.3.2 应用现状分析 |
4.3.3 调研问题总结 |
4.3.4 解决措施 |
4.4 西安曲江新区遗址公园立体绿化应用现状分析 |
4.4.1 调查列表 |
4.4.2 应用现状分析 |
4.4.3 调研问题总结 |
4.4.4 解决措施 |
4.5 西安曲江新区文化广场立体绿化应用现状分析 |
4.5.1 调查列表 |
4.5.2 应用现状分析 |
4.5.3 调研问题总结 |
4.5.4 解决措施 |
4.6 西安曲江新区立交桥、交通节点立体绿化应用现状分析 |
4.6.1 调查列表 |
4.6.2 应用现状分析 |
4.6.3 调研问题总结 |
4.6.4 解决措施 |
4.7 西安曲江新区步行道立体绿化应用现状分析 |
4.7.1 调查列表 |
4.7.2 应用现状分析 |
4.7.3 调研问题总结 |
4.7.4 解决措施 |
4.8 本章小结 |
5 西安曲江新区城市街道立体绿化景观优化设计研究 |
5.1 西安曲江新区城市街道立体绿化景观设计原则 |
5.1.1 整体性原则 |
5.1.2 创新性原则 |
5.1.3 地域性原则 |
5.2 西安曲江新区城市街道立体绿化景观设计方法 |
5.2.1 绿化构图设计 |
5.2.2 植物肌理运用 |
5.2.3 色彩表现设计 |
5.3 西安曲江新区商业、酒店立体绿化景观优化设计 |
5.3.1 改造前场地现状分析 |
5.3.2 改造设计方案 |
5.4 西安曲江新区遗址公园立体绿化景观优化设计 |
5.4.1 改造前场地现状分析 |
5.4.2 改造设计方案 |
5.5 西安曲江新区文化广场立体绿化景观优化设计 |
5.5.1 改造前场地现状分析 |
5.5.2 改造设计方案 |
5.6 西安曲江新区立交桥、交通节点立体绿化景观优化设计 |
5.6.1 改造前场地现状分析 |
5.6.2 改造设计方案 |
5.7 西安曲江新区步行道立体绿化景观优化设计 |
5.7.1 改造前场地现状分析 |
5.7.2 改造设计方案 |
5.8 西安曲江新区立体绿化发展措施 |
5.9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录与表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昆明城市中心区开放式公园绿地使用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动机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的对象与内容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内容 |
1.4 国内外相关理论与课题研究 |
1.4.1 国外使用状况评价(POE)发展与研究现状 |
1.4.2 国内使用状况评价(POE)发展与研究现状 |
1.4.3 国外城市公园绿地发展概况 |
1.4.4 国内城市公园绿地发展概况 |
1.4.5 昆明市公园绿地发展概况 |
1.5 使用后评价的相关理论梳理 |
1.5.1 人在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 |
1.5.2 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 |
1.5.3 户外环境与活动类型 |
1.5.4 环境心理与行为 |
1.5.5 关于人—行为—环境关系的几种论点 |
1.6 论文的创新点 |
1.7 论文研究框架 |
1.8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开放式公园绿地使用状况评价方法探究 |
2.1 相关概念辨析 |
2.1.1 城市中心区概念与范围界定 |
2.1.2 公园与公园绿地 |
2.1.3 开放式公园绿地 |
2.1.4 使用状况评价(POE) |
2.2 开放式公园绿地与封闭式公园绿地的比较 |
2.2.1 空间准入的条件要求 |
2.2.2 空间渗透的差异性 |
2.2.3 管理水平的差异性 |
2.2.4 服务质量的差异性 |
2.2.5 信息反馈的不对等性 |
2.3 研究方法与评价原则 |
2.3.1 研究方法 |
2.3.2 评价原则 |
2.4 评价类型与评价层次 |
2.4.1 评价类型 |
2.4.2 评价层次 |
2.5 开放式公园绿地使用后评价方法与方法选择 |
2.5.1 量化评价方法 |
2.5.2 质化评价方法 |
2.5.3 量化评价方法与质化评价方法的比较 |
2.5.4 评价方法选择——量化与质化的结合 |
2.6 昆明城市中心区开放式公园绿地评价因素集的建构 |
2.6.1 评价因素集建构过程 |
2.6.2 评价因素权重计算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状开放式公园绿地——翠湖公园使用状况评价研究 |
3.1 翠湖公园概况 |
3.1.1 历史沿革 |
3.1.2 地理区位 |
3.1.3 园林特色 |
3.1.4 功能布局 |
3.2 翠湖公园邻里环境概况 |
3.2.1 土地利用概况 |
3.2.2 交通条件概况 |
3.2.3 文化特征概况 |
3.3 翠湖公园各分区使用状况评价 |
3.3.1 九龙池使用状况评价 |
3.3.2 竹林岛使用状况评价 |
3.3.3 金鱼岛使用状况评价 |
3.3.4 水月轩使用状况评价 |
3.3.5 莲花禅院使用状况评价 |
3.3.6 观鱼楼庭院使用状况评价 |
3.3.7 海心亭使用状况评价 |
3.3.8 西南岛使用状况评价 |
3.3.9 翠湖公园问卷调查、SD量表结果与分析 |
3.4 翠湖公园评价小结 |
第四章 带状开放式公园绿地——盘龙江桃源街段绿地使用状况评价研究 |
4.1 带状开放式公园绿地的概念与特征 |
4.1.1 概念 |
4.1.2 特征 |
4.2 案例研究——盘龙江桃源街段绿地 |
4.2.1 盘龙江概况 |
4.2.2 盘龙江的历史沿革 |
4.2.3 盘龙江历史文化特征 |
4.2.4 盘龙江桃源街段使用状况评价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点状开放式公园绿地(街旁绿地)使用状况评价研究 |
5.1 定义与类型 |
5.1.1 定义 |
5.1.2 类型 |
5.2 点状开放式公园绿地的特征 |
5.2.1 分散性 |
5.2.2 密接性 |
5.2.3 开放性 |
5.2.4 袖珍性 |
5.2.5 复合性 |
5.3 案例研究 |
5.3.1 席子营小游园 |
5.3.3 金碧公园 |
5.3.4 西坝怡园 |
5.3.5 西站立交桥小游园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昆明城市中心区开放式公园绿地使用状况评价结果与优化建议 |
6.1 案例间的对比分析 |
6.1.1 共同性 |
6.1.2 差异性 |
6.2 影响昆明城市中心区开放式公园绿地使用的因素 |
6.2.1 使用者 |
6.2.2 空间因素 |
6.2.3 环境因素 |
6.2.4 设施因素 |
6.2.5 管理因素 |
6.3 昆明城市中心区开放式公园绿地存在的问题 |
6.3.1 资源分配均好性差 |
6.3.2 资源利用率低 |
6.3.3 缺乏历史文化内涵 |
6.3.4 空间多样性与空间层次单一 |
6.3.5 公共设施设置不合理 |
6.3.6 人性化设计欠缺 |
6.3.7 公众参与性差 |
6.3.8 经营方式单一 |
6.3.9 维护管理滞后 |
6.4 昆明城市中心区开放式公园绿地优化建议 |
6.4.1 优化开发建设 |
6.4.2 优化规划设计 |
6.4.3 优化经营 |
6.4.4 优化管理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二:调查问卷样表 |
附录三:游客使用情况及游客社会学特征统计 |
致谢 |
后记 |
(4)石家庄城市公园冬季园林景观营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由来与研究问题 |
1.1.1 选题的由来 |
1.1.2 研究问题与内容 |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合评述 |
1.2.1 核心概念界定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2.3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2 石家庄城市公园概况 |
2.1 历史沿革 |
2.2 公园现状 |
3 石家庄城市公园冬季园林景观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3.1 调查方法 |
3.1.1 实地调查 |
3.1.2 问卷调查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公园植物种类与配置分析 |
3.2.2 公园景观色彩分析 |
3.2.3 公园景观地域特色分析 |
3.2.4 公园公共服务设施分析 |
3.2.5 公园使用者的需求分析 |
3.3 公园冬季园林景观存在的问题 |
3.3.1 植物配置不够完善 |
3.3.2 景观缺乏色彩层次 |
3.3.3 缺少地域文化特色 |
3.3.4 人性化设计不足 |
3.3.5 未能突出冬季景观的优势与特色 |
3.3.6 维护保养状况较差 |
3.4 本章小结 |
4 石家庄城市公园冬季园林景观营造的影响因素 |
4.1 自然因素 |
4.1.1 地形地貌 |
4.1.2 气候 |
4.1.3 动植物资源 |
4.2 社会因素 |
4.2.1 历史沿革 |
4.2.2 经济概况 |
4.2.3 城市建设 |
4.3 文化因素 |
4.3.1 旅游胜地 |
4.3.2 历史名人 |
4.3.3 佛教文化 |
4.3.4 传统文化习俗 |
4.4 本章小结 |
5 同类型城市公园冬季园林景观营造案例借鉴 |
5.1 北京菖蒲河公园 |
5.1.1 公园概况 |
5.1.2 公园内植物景观 |
5.1.3 地域文化的表达 |
5.2 北京紫竹院公园 |
5.2.1 公园概况 |
5.2.2 公园内的植物景观 |
5.2.3 竹文化的表达 |
5.2.4 多样的冬季活动 |
5.3 哈尔滨兆麟公园 |
5.3.1 公园概况 |
5.3.2 地域文化的表达 |
5.3.3 冰雪景观的营造 |
5.4 其他优秀作品借鉴 |
5.4.1 人性化设计 |
5.4.2 趣味性设计 |
5.4.3 色彩的运用 |
5.5 本章小结 |
6 石家庄城市公园冬季园林景观营造策略 |
6.1 园林植物的选择与配置 |
6.1.1 遵循适地适树原则 |
6.1.2 植物的配置 |
6.1.3 落叶树的选择与应用 |
6.1.4 常绿植物的选择与应用 |
6.2 景观色彩与层次的设计 |
6.2.1 增加鲜艳的颜色 |
6.2.2 运用对比与协调的手法营造层次感 |
6.2.3 色调与空间功能相适应 |
6.3 地域性景观的营造 |
6.3.1 地域性景观的表达方式 |
6.3.2 地域性景观的表现手法 |
6.4 人性化设计 |
6.4.1 空间布局的人性化设计 |
6.4.2 细节处理的人性化设计 |
6.4.3 融人入景的人性化设计 |
6.4.4 提高公众参与性 |
6.5 冬季冰雪景观营造 |
6.5.1 冰雪景观的设计法则 |
6.5.2 冰雪景观在城市公园中的设计应用 |
6.6 加强冬季园林管理,维护景观效果 |
6.7 本章小结 |
7 石家庄城市公园冬季园林景观设计应用—以长安公园为例 |
7.1 长安公园概况及问题 |
7.1.1 公园发展概况 |
7.1.2 现状问题 |
7.2 目标和原则 |
7.2.1 目标 |
7.2.2 原则 |
7.3 冬季公园整体环境景观营造 |
7.3.1 整体氛围 |
7.3.2 功能分区 |
7.4 冬季公园要素景观营造 |
7.4.1 植物配置 |
7.4.2 建筑小品 |
7.4.3 道路 |
7.4.4 水体 |
7.4.5 公共设施 |
7.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讨论 |
结论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查问卷 |
附录2 插图、表目录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5)云南澄江抚仙湖景区旅游开发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旅游需求的发展 |
1.1.2 当前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方法 |
1.2.1 研究内容和目的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框架 |
1.3 相关概念 |
1.3.1 湖泊旅游 |
1.3.2 湖泊旅游资源特点 |
本章引用文献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 |
2.1 旅游开发相关理论 |
2.1.1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
2.1.2 环城游憩带理论 |
2.1.3 旅游地空间竞争理论 |
2.1.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 湖泊旅游开发模式 |
2.2.1 观光开发模式 |
2.2.2 度假开发模式 |
2.2.3 娱乐开发模式 |
2.2.4 综合开发模式 |
2.2.5 旅游地产开发模式 |
2.2.6 其他开发模式 |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3.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2.3.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2.4 本章小结 |
本章引用文献 |
第三章 澄江抚仙湖旅游发展状况分析 |
3.1 地区概况 |
3.1.1 历史沿革 |
3.1.2 自然环境 |
3.1.3 区位交通 |
3.1.4 旅游资源 |
3.2 澄江抚仙湖旅游发展历程 |
3.2.1 探索和参与阶段 |
3.2.2 发展稳固阶段 |
3.2.3 停滞或复苏阶段 |
3.3 澄江抚仙湖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
3.3.1 客源市场现状 |
3.3.2 客源市场定位 |
3.3.3 游客需求预测 |
3.4 澄江抚仙湖旅游发展前景 |
3.4.1 交通提升 |
3.4.2 做大做强湖泊休闲度假游 |
3.4.3 实施生态环保工程 |
3.4.4 建立现代服务保障体系 |
3.5 本章小结 |
本章引用文献 |
第四章 澄江抚仙湖旅游开发模式探讨 |
4.1 抚仙湖旅游开发SWOT分析 |
4.1.1 优势 |
4.1.2 劣势 |
4.1.3 机遇 |
4.1.4 威胁 |
4.2 旅游景区开发案例研究 |
4.2.1 新旅游资源开发带动景区复苏——广东韶关丹霞山 |
4.2.2 大型主题公园转型失败——云南昆明世界园艺博览园 |
4.2.3 黄金旅游线路的上的明珠——浙江淳安千岛湖 |
4.2.4 湖光山色间的“慢”生活——大理洱海 |
4.2.5 案例分析总结 |
4.3 澄江抚仙湖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
4.3.1 抚仙湖旅游开发模式的四大核心驱动力 |
4.3.2 抚仙湖旅游产品特点 |
4.3.3 抚仙湖旅游开发模式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本章引用文献 |
第五章 澄江抚仙湖旅游开发模式建议 |
5.1 发展思路和开发原则 |
5.1.1 发展思路 |
5.1.2 开发原则 |
5.2 开发对策 |
5.2.1 保护与开发并重,落实可持续发展 |
5.2.2 产品互补,资源整合 |
5.2.3 积极营销、扩大影响 |
5.3 开发实施建议 |
5.3.1 接待设施建设 |
5.3.2 交通设施建设 |
5.3.3 保障系统的建设 |
5.4 本章小结 |
本章引用文献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6)昆明地区地域性植物景观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园林植物景观研究综述 |
1.3.1 国内园林植物景观研究综述 |
1.3.2 国外园林及植物景观研究综述 |
1.3.3 小结 |
1.4 研究方法 |
1.4.1 古籍、文献研究 |
1.4.2 实地调研 |
1.4.3 综合比较分析 |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
2 地域性的构成因素及其对植物景观形成的影响研究 |
2.1 地域及相关概念 |
2.1.1 地域 |
2.1.2 地域性 |
2.1.3 地域性植物景观 |
2.2 地域性的构成因素 |
2.2.1 构成地域性的自然因素 |
2.2.2 地域性构成的社会因素 |
2.3 地域性的构成因素对植物景观形成的影响 |
2.3.1 自然因素对植物景观形成的影响 |
2.3.2 社会因素对植物景观形成的影响 |
2.4 地域性植物景观的发展与保护 |
2.4.1 地域性植物景观的发展 |
2.4.2 地域性植物景观的保护 |
2.5 小结 |
3 昆明地区的地域性 |
3.1 昆明地区的自然因素 |
3.1.1 气候特征 |
3.1.2 地质地貌特征 |
3.1.3 生物特征 |
3.2 昆明地区的社会因素 |
3.2.1 历史特征 |
3.2.2 文化特征 |
3.2.3 民族特征 |
3.3 小结 |
4 昆明地区园林及植物景观发展研究 |
4.1 昆明地区园林及植物景观的生成期 |
4.1.1 园林及植物景观生成的背景 |
4.1.2 园林及植物景观 |
4.2 昆明地区园林及植物景观的发展期 |
4.2.1 园林及植物景观发展的背景 |
4.2.2 园林及植物景观 |
4.3 昆明地区园林及植物景观的成熟期 |
4.3.1 园林及植物景观成熟的背景 |
4.3.2 园林及植物景观 |
4.4 近现代昆明地区的园林及植物景观 |
4.5 小结 |
5 昆明地区植物景观现状研究 |
5.1 昆明地区植物空间研究 |
5.1.1 昆明地区植物景观空间的形态 |
5.1.2 昆明地区植物景观空间的时序性 |
5.2 昆明地区园林植物群落研究 |
5.2.1 昆明地区园林植物群落案例分析 |
5.2.2 昆明地区园林植物群落特点 |
5.3 昆明地区园林植物种类研究 |
5.3.1 植物种类组成 |
5.3.2 昆明地区园林植物种类特点 |
5.4 小结 |
6 结论与讨论 |
6.1 昆明地区植物景观的地域性特色 |
6.1.1 植物种类相对丰富 |
6.1.2 乡土植物体现地方特色 |
6.1.3 观花植物不同花期凸显景观季相 |
6.2 昆明地区植物景观地域性特色的比较 |
6.2.1 昆明地区园林植物景观与岭南地区园林植物景观 |
6.2.2 昆明地区园林植物景观与长三角地区园林植物景观 |
6.2.3 昆明地区园林植物景观与北京地区园林植物景观 |
6.3 昆明地区植物景观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6.3.1 昆明地区植物景观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
6.3.2 昆明地区植物景观的发展建议 |
6.4 余论 |
参考文献 |
插图目录 |
附录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7)园林植物文化解读体系的研究 ——以福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园林植物文化研究概述 |
2.1 主要概念及研究范畴 |
2.2 园林植物文化的意义 |
2.2.1 园林植物文化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
2.2.2 园林植物文化能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
2.2.3 园林植物文化是园林艺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
2.3 园林植物文化研究概况 |
2.3.1 国外研究概况 |
2.3.2 国内研究概况 |
3 解读园林植物文化理论基础 |
3.1 文艺理论 |
3.2 园林美学 |
3.3 环境心理学 |
3.4 景观设计学 |
4 园林植物文化解读体系构建技术研究 |
4.1 园林植物的文化特点 |
4.2 人类生活与园林植物文化 |
4.2.1 古典文学与植物文化 |
4.2.2 工艺美术与植物文化 |
4.2.3 古建筑与植物文化 |
4.2.4 寺庙与植物文化 |
4.2.5 陵寝与植物文化 |
4.2.6 庭院居住区与植物文化 |
4.2.7 城市公园与植物文化 |
4.2.8 校园与植物文化 |
4.2.9 先贤名人与植物文化 |
4.3 园林植物文化的丰富内涵 |
4.3.1 高洁坚贞——松竹梅 |
4.3.2 仁爱包容——榕树 |
4.3.3 福寿吉祥——佛手 |
4.3.4 庄严神圣——柏树 |
4.3.5 鲜明艳丽——牡丹 |
4.3.6 清新淡雅——兰花 |
4.4 园林植物文化与传统园林思想 |
4.4.1 园林植物文化与儒家思想 |
4.4.2 园林植物文化与道家思想 |
4.4.3 园林植物文化与佛教思想 |
4.4.4 园林植物文化与风水思想 |
4.4.5 园林植物文化与人文主义思想 |
4.4.6 园林植物文化与理性主义思想 |
4.5 园林植物文化与现代园林思想 |
4.5.1 园林植物文化与生态思想 |
4.5.2 园林植物文化与保健思想 |
4.5.3 园林植物文化与旅游思想 |
4.6 园林植物文化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研究 |
4.6.1 园林植物文化在建筑中的表现应用 |
4.6.2 园林植物文化在理水中的表现应用 |
4.6.3 园林植物文化在园林山石中的表现应用 |
4.6.4 园林植物文化在园路中的表现应用 |
4.6.5 园林植物文化在匾额和楹联中的表现应用 |
5 案例——福州的园林植物文化 |
5.1 福州概况 |
5.2 福州园林植物文化分析 |
5.2.1 古典园林建筑中的植物文化 |
5.2.2 观赏性文化植物和古树名木中的文化 |
5.2.3 民俗中的植物文化 |
5.2.4 市花市树中的文化 |
5.3 福州园林植物文化主题园规划设计 |
5.3.1 福州园林植物文化主题园规划设计构思 |
5.3.2 福州园林植物文化主题园规划设计构想方案 |
6 结语 |
7 参考文献 |
8 附表 |
9 致谢 |
(8)公园绿地花卉应用研究 ——以杭州西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目次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花卉在公园绿地中的重要性 |
1.1.2 国内外花卉在公园中的应用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 花卉在西湖公园绿地中的应用调查分析 |
2.1 花坛 |
2.1.1 平面花坛 |
2.1.2 立体花坛 |
2.1.3 小结 |
2.2 花境 |
2.2.1 一、二年生草本花境 |
2.2.2 多年生球宿根草本花境 |
2.2.3 混合花境 |
2.2.5 小结 |
2.3 花卉专类园 |
2.3.1 植物园中的花卉专类园 |
2.3.2 公园景点内的花卉专类园 |
2.3.3 小结 |
2.4 花展 |
2.4.1 主题小品花卉展 |
2.4.2 专类花卉展 |
2.4.3 小结 |
3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9)昆明市街道植物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路线 |
第2章 关于城市街道植物景观构成与发展演变 |
2.1 街道植物景观相关概念 |
2.1.1 街道与道路 |
2.1.2 植物景观与植物景观设计 |
2.1.3 街道景观与街道植物景观 |
2.2 影响街道植物景观设计的基本因素 |
2.2.1 地域因素 |
2.2.2 文化因素 |
2.2.3 审美因素 |
2.2.4 视觉因素 |
2.3 街道植物景观的构成要素与特征 |
2.3.1 街道植物景观的构成要素 |
2.3.2 街道植物景观的美学特征 |
2.3.3 街道植物景观的构景形态 |
2.3.4 街道植物景观的空间性格 |
2.4 城市街道植物景观的发展概略 |
2.4.1 国内外街道植物景观的历史发展 |
2.4.2 国内外街道植物景观的相关理论 |
2.4.3 国内街道植物景观存在的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昆明市街道植物景观的现状特点分析 |
3.1 昆明市的自然与人文背景简述 |
3.1.1 自然环境条件 |
3.1.2 社会人文背景 |
3.2 昆明城市街道绿化概况 |
3.2.1 城市街道绿化概况 |
3.2.2 绿地系统规划概况 |
3.3 昆明街道植物景观的类型和特点 |
3.3.1 昆明市街道植物景观的类型 |
3.3.2 昆明市街道植物布置与配置 |
3.3.3 昆明市街道植物景观的特点 |
3.4 昆明市街道植物景观的分类研究 |
3.4.2 交通性街道的植物景观 |
3.4.3 生活性街道的植物景观 |
3.4.4 步行商业街的植物景观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昆明市街道植物景观的设计思考 |
4.1 视觉形状景观元素表达 |
4.1.1 点状元素 |
4.1.2 线状元素 |
4.1.3 面状元素 |
4.1.4 体状元素 |
4.2 艺术规律与审美体现 |
4.2.1 变化与统一 |
4.2.2 调和与对比 |
4.2.3 对称与均衡 |
4.2.4 节奏与韵律 |
4.2.5 比例与尺度 |
4.3 规划布局与设计原则 |
4.3.1 生态化原则 |
4.3.2 人性化原则 |
4.3.3 艺术性原则 |
4.3.4 地域性原则 |
4.4 植物种类的选择应用 |
4.4.1 乔木的种植 |
4.4.2 灌木的配置 |
4.4.3 地被植物的选择 |
4.4.4 攀援植物的点缀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昆明市东风路主题景观设计 |
5.1 东风路特点概况 |
5.2 景观设计思想 |
5.2.1 规划目标 |
5.2.2 规划指导思想 |
5.2.3 规划原则 |
5.3 "春之媚"路段设计 |
第6章 结论 |
6.1 昆明市街道植物景观营造环境思考 |
6.1.1 关于绿化配置的问题 |
6.1.2 关于植物造型的问题 |
6.1.3 关于地域文化的问题 |
6.1.4 关于本土选择的问题 |
6.2 对昆明市街道植物景观设计的建议 |
6.2.1 结合街道空间,反应城市形象 |
6.2.2 增加植物种类,体现地域文化 |
6.2.3 丰富配置模式,增加季相景观 |
6.2.4 增强环保意识,增加政府投入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附录B 本文所用照片、图片、图表来源 |
附录C 昆明市街道绿化植物推荐名录 |
(10)植物园在城市绿化特色营建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 |
1.1.2 城市特色危机的蔓延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植物园研究现状 |
1.2.2 中国植物园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植物园和城市绿化特色营建的相关概述 |
2.1 植物园相关概述 |
2.1.1 植物园的概念 |
2.1.2 植物园的分类和功能 |
2.1.3 植物园的建设原则 |
2.1.4 植物园的专业定位 |
2.2 城市绿化特色相关论述 |
2.2.1 城市绿化相关概念 |
2.2.2 城市绿化特色的体现 |
2.2.3 城市绿化特色营建的重要性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植物园在城市绿化特色营建中的作用 |
3.1 城市绿化特色营建存在主要问题 |
3.1.1 生态效能低下 |
3.1.2 自然美感缺失 |
3.1.3 人文特色流失 |
3.1.4 科学绿化不足 |
3.1.5 艺术渲染薄弱 |
3.1.6 技术支撑不够 |
3.1.7 绿化意识淡薄 |
3.2 城市绿化特色缺失的根源 |
3.3 城市绿化特色营建要求 |
3.3.1 数量的要求 |
3.3.2 生态学要求 |
3.3.3 自然美要求 |
3.3.4 人文性要求 |
3.3.5 科学性要求 |
3.3.6 艺术性要求 |
3.3.7 技术性要求 |
3.3.8 公众性要求 |
3.4 植物园对城市绿化特色营建的响应 |
3.4.1 植物园是城市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基地 |
3.4.2 植物园是城市绿化自然美的展示园地 |
3.4.3 植物园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展示平台 |
3.4.4 植物园是植物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 |
3.4.5 植物园是园景艺术的创作舞台 |
3.4.6 植物园是培育专业技术人才的摇篮 |
3.4.7 植物园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加速器 |
3.4.8 植物园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例分析 |
4.1 选择依据 |
4.2 调查地概况 |
4.2.1 调查城市概况 |
4.2.2 杭州植物园概况 |
4.3 杭州植物园在城市绿化特色营建中的作用 |
4.3.1 杭州植物园本身是城市绿化特色的载体 |
4.3.2 杭州植物园是地区植物多样性保护的“方舟” |
4.3.3 杭州植物园是地区植物科学研究的主要阵地 |
4.3.4 杭州植物园是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加速器 |
4.4 目前杭州植物园一些不足 |
4.4.1 植物种类不够丰富 |
4.4.2 建设资金缺乏 |
4.4.3 科普教育不够先进 |
4.4.4 研产结合不够紧密 |
4.5 特色城市绿化景观分析 |
4.5.1 杭州植物园槭树杜鹃园 |
4.5.2 杭州植物园山水园 |
4.5.3 杭州植物园分类园 |
4.5.4 太子湾公园中部滨水景观 |
4.5.5 曲院风荷风荷景区 |
4.5.6 曲院风荷水杉林 |
4.5.7 花港观鱼牡丹亭 |
4.5.8 杭州花港观鱼公园园林植物景观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形势下我国植物园建设发展战略 |
5.1 进一步建立植物保护网络 |
5.2 加强植物多样性的研究工作 |
5.3 提高建园水平创新植物园内容 |
5.4 确定发展目标以特色求生存 |
5.5 建立科学植物园 |
5.6 提高科学研究与管理水平 |
5.7 加快建设虚拟植物园 |
5.8 正确引导科研成果转化 |
附表1:杭州植物园科研项目简明介绍 |
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四、10万株常春藤贺澳门回归(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2]立体绿化在西安曲江新区城市街道景观中的设计应用研究[D]. 段启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3]昆明城市中心区开放式公园绿地使用状况研究[D]. 李金和. 昆明理工大学, 2014(05)
- [4]石家庄城市公园冬季园林景观营造研究[D]. 陈梦然.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4(03)
- [5]云南澄江抚仙湖景区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 毕辉. 华南理工大学, 2013(S2)
- [6]昆明地区地域性植物景观特色研究[D]. 周丽. 北京林业大学, 2011(10)
- [7]园林植物文化解读体系的研究 ——以福州为例[D]. 游荣盛. 福建农林大学, 2011(11)
- [8]公园绿地花卉应用研究 ——以杭州西湖为例[D]. 张敏. 浙江大学, 2010(11)
- [9]昆明市街道植物景观设计研究[D]. 薄凌凤. 昆明理工大学, 2010(02)
- [10]植物园在城市绿化特色营建中的作用研究[D]. 陈晶. 南京林业大学, 2009(02)